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的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设适宜环境,形成良好的心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无声胜有声”的独特影响。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倾听他们诉说苦恼,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遵从他们的意愿,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在这样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幼儿没有顾虑,没有压抑,就会有话敢说敢讲,遇事敢想敢做。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独特造型的建筑设计能令幼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能缓解幼儿的压力,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二、利用同伴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视为“小皇帝”。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各班可根据需要创设计算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娃娃家、商店、医院、餐厅等多种活动区域。幼儿每天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对一些特别的孩子应给予特殊的关爱。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不合群,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问“早”,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平时从不举手发言,做事慢腾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与同伴游戏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每天他们一来园,老师就让一些主动、热情的同伴约他们,商量是玩“手工区”还是“娃娃家”等,在玩的过程中多和他们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慢慢地他们便由被动变成自觉地参与,并且有了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在活动区玩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的交流和感受。渐渐地这些孩子在同伴的影响下会有明显的进步。
三、开展多种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的载体,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能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在设计活动时,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任务,体验成功。在安排活动时,保证幼儿有充足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满足幼儿各自的心理需要,愉悦其身心。在开展活动时,为幼儿创设参与活动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进行操作体验,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评价活动时,教师要以激励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做的努力,关注幼儿的进步,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健康心理
篇2
【摘 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且和谐的发展是当今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更应当重视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掌握幼儿的心理规律与特点来增强专业技能。本文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心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学;应用;中职
在《提升幼儿师资素质相关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以何种方式培训与教育学生,教师就会以何种方式教育学生”这一理论,因此,在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心理学相关课程中去,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幼儿心理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同时注重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才能够提升其实际教学水平,促进我国幼教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心理素质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时间影响,长久以来院校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其心理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近些年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不断增长,在教育部分针对职业院校所指定的教学大纲中,已经将心理教育划分至德育教育课程中,规定该课程是提升专业学生的基本意识和思想的重要教育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网上上关于幼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说明了幼师自身心理的不健康,幼儿教师的心理教育状态不容客观。由于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其生活环境相对普通学生来说比较特殊,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更多为女性,因此其心理的发展历程性对独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其专业课程中,有利于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与速度,保证其心理素质的正常化发展。
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例的不科学
在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格的情况,实践课程比例过小,而专业课程内容较单一,职业性技能的相关教育较少。现阶段多数幼儿园已经不断发展,注重双语与多媒体等教学,在此背景下,中职的学前教育的课程偏向信息技术以及英语等专业知识,导致幼儿心理学的相关教育比例较少。除此之外,多数院校的学前教育施行的是2+1模式,这种课时时间的紧张化,使得增加其他课程有着比较大的困难。
二、幼儿心理学专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心理专业中,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①如何确定心理教育的教学目标相关体系;②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而教育总课时有限的问题。幼儿心理课程与一般的心理教育课程有着较大差异性,因此,将教育的目标确认为:帮注本专业学生调整自我心态,培养与构建自我积极情感,在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治疗,为适应学校与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针对本专业学生课时不足的问题,应当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录像、投影、教学一体机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预习、自学、讨论、实践等方面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提升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水平。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心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结合章节教学讲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在进行幼儿心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述《绪论》时,将心理学的实质明确,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在比较中获取心理的平衡。比如有的学生因为院校总体面积较小或者是宿舍楼老旧等问题,产生较大的心理反差,在适应新环境中出现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心理主观性特点,引导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校教学质量、课堂学习设备等方面,让学生明白生活环境的艰苦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更能够提升其意志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平衡,促进其尽快的适应学校环境。
2.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幼儿心理学这一课程,可划分为4个模块,在进行“幼儿心理一般性问题”这一模块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增添心理健康的标准、测评与判定等内容,突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相关知识内容;在进行“幼儿认知与言语发展”的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添加心理训练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一课总,教师除了需要联系实际进行教才内容的讲授之外,还需要针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测验或智力训练,如“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学生掌握提升自我记忆力的技巧;在进行“幼儿的情绪、个性以社会性发展”这一模块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的添加个性培养与情感教育等知识内容。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占据多数,且处于青春期,其内心较敏感,情感比较丰富且清冽,如果遇到较大刺激的话很容易走极端。加强上青春期心里的闭锁性特征,导致消极情感一旦出现,多数学生会被情绪所引导,无法进行自我心里疏导,严重影响生活与学习。因此,在进行《幼儿情感发展》这一课程中,除了改进教学模式、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之外,还需要通过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向学生传授不良情绪的解决办法。
另外,多数中职院校的幼儿心理学教材中未涉及幼儿心理的卫生保健内容,对于幼儿常见心理与行为解释内容没有提及,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幼儿的反常行为而束手无策,无法对其进行正确性鉴别,导致无法进行相应处理与预防。比如,对于幼儿之间出现的打架行为,需要及时进行是非观念的输入,给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当为学生讲解幼儿常见的反常行为及其心理活动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对幼儿行为的正确性判别,重点讲解幼儿的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以及习惯性咬指甲等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促进本专业学生掌握学生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体系。
3.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中职阶段的学前教学专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个性正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其完善自我心理,提升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例如在幼儿心理学的第三模块“气质”一课中,着重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类型的优劣进行分期,帮助学生提升与控制自我气质,学会与不同气质的人往。将讲述“性格”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培养其良好性格,教会学生认识自我性格特点,并学会如何克服不良性格,通过积极心态的方式,形成一种挫折意识。
4.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丰富化
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将课程内容丰富化,提高学生对心理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幼儿园教学环境的播放,或者是播放一些心理学的讲座、音乐等,放松学生的身心。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深入幼儿园现场与幼儿一起欢度儿童节,置身现场,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幼儿园具体的环境设施,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幼儿多样以及多变的心理,让学生对于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能够得到实践的验证。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学的相关拓展训练,加深对心理知识的认知,通过课前演讲、幼儿心理案例、心理知识竞赛等方式巩固学生知识体系,促进其完善自我心理素质。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依然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方向,心理健康相关教育正是我国教育事业中所号召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因此,在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心理学相关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杨贤娣.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风,2015,01(05):243-244.
篇3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行为是改善心理教育环境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带进幼儿园。对幼儿来说,教师的身教往往比言传更为重要,教师对幼儿的每一次微笑、点头、亲呢的抚摸,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教育环节,对班级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是心理环境的构成因素,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其次,教师必须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精神支柱。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有了一颗爱的心,就愿意与幼儿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愿意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多地投入和付出,就会千方百计地在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创设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要以鼓励诱导为主,教师对儿童要有积极的期望,为幼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与引导,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公平公正、适宜地评价幼儿。即使幼儿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指责、讽刺挖苦甚至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
二、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是改善心理教育环境的基础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伙伴之间友好相处,这些都是幼儿渴求的心理环境。⑴师生关系。它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最主要的关系,其中教师是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独立性,把幼儿当作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在工作中,教师要时刻站在幼儿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并处理问题,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幼儿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就会对教师产生喜爱和信任,就会主动和教师接触,有心里话也愿意跟教师讲,乐意听从并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只有与幼儿建立起这种积极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体会到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的乐趣。⑵同伴关系。促进幼儿同伴间交往,培养健康的与同伴交往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教师改善心理教育环境的着力点。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关键在教师引导。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帮助他们克服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具有友爱互助的良好品德,教育他们关心同伴,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调节与同伴的关系。还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合作氛围,促进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交往,引导幼儿学会互相容忍谦让,建立起一种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利用好游戏和集体活动这样的幼儿学习交往的好机会,通过积极辅导参与幼儿游戏和集体活动,启发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教育他们尊重、接受别人的意见,遵守游戏规则,不抢游戏材料等。当活动中同伴间起纠纷时,教师要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去处理问题。
三、良性互动的家园合作是改善心理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篇4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家园合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完成生活和学习,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寻找到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幼儿园忽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一直在提倡关怀幼儿心理健康,但是很多幼儿园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个萌芽的状态,因此很多幼儿园只能够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或者借鉴书本中的理论。这样的情况无疑会导致幼儿园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教学不适应,幼儿心理健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由于老师和家长都没有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常常会导致幼儿心理问题的出现,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与幼儿园存在沟通障碍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需要相互配合,为幼儿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现阶段,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家庭对于幼儿园有一定的不信任,而幼儿园缺少及时向家长反馈相应问题的机会,这中间无疑出现了沟通链的断裂。家长在与幼儿园交流中,家长将关注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幼儿的生理情况上,如吃饭、睡觉、健康等,而对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家长与幼儿园的交流却极其匮乏。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很多体系还不完善。我国虽然已经正式规范了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很多幼儿园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幼儿园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表面工作中。我国的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中,仍然缺乏理性的思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远的工作,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反思才能够慢慢成熟。因此,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然有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够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还是处于分离的状态,难以实现长效合作机制。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合作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正确健康的心理价值观,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家园合作并没有事项长期合作,这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彩玉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改善,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园合作环境,从而实现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发展目标。
(一)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工作中,增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首要任务,只有认识到了幼儿心理将健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家园合作。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每一个幼儿园中得到普及。
(二)实现幼儿心理教育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实现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幼儿园需要定期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邀请幼儿的家长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在无形之中就实现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家园合作,促进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建立家园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幼儿在心理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和家长都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了及时的了解不同儿童的心理情况,做出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建立家园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的记录儿童的心理状况。同时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的更新,确保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把握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在幼儿的心理成长阶段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四)建立儿童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及时关注,这就需要幼儿园建立儿童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在班级内进行心理测评,并且要求家长及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公正的实现儿童心理健康的测评,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进行相应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健康的心理发展,从而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群体,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体系,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只有做到老师和家相互合作,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需要持续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幼儿可以在家庭以及幼儿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刘秀峰 单位:吉林省长岭县三团乡三团中心校
篇5
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对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视了,不但是中小学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在幼儿阶段就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了。从幼儿抓起,让幼儿时代就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陪伴他们的成长。对于幼儿的心理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也是仅仅供我们参考,我们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根据生活的实际,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连续的教育,教育策略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幼儿园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4.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二、构建高效实用的教育模式
1.养成性教育模式
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2.补尝性教育模式
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幼儿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
1.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第一要从教育理念上更新。幼儿教育既要关注他们的生理成长,同时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既要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也让他们形成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生存能力强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性格好,能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与外部的关系。第二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既有教学方法,也有丰富的知识水平,并把这些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第三,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并把这些素质施加给幼儿,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
生态学指出,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更为健康,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就可以的,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这里所说的幼儿心理发展环境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所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环境,一般指家庭和幼儿园,因为这里的教育对幼儿会产生直接有影响;第二是间接环境,一般是家长的工作或者家长所处的朋友、亲威等,这些会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是宏观环境,比如幼儿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是制约幼儿发展的大环境。
3.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施加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日常生活可以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好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正确的心理健康成长方向,使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4.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幼儿的心理保健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让幼儿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让幼儿知道心理健康对他们长大后具有很大的帮助。
5.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对心理有一定的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给幼儿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免不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结合,并不是有意的给幼儿施加多余的环节,也不是只有生活就可以代替幼儿心理健康教学,而是把日常生活中或者教学中具有这方面的内在因素发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长与发展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教学,使生理健康教育更接近生活,甚至辅助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我们不能只限于让幼儿与本班的幼儿打交道,而是可以与其他班的幼儿交往,甚至与高一年级的或者低一年级的幼儿交往,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的心理如果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会对他们以后直至一生的健康与幸福会有很大的帮助。幼儿是祖国的栋梁,是我们的希望,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负责,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善英.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2]姚本先,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04(01)
[3]唐艳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3)
篇6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路径
人类的文明,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继续、延续和发展过来的。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理念上形成共识:在未来社会里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构健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重视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
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如果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幼儿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感受不到老师的温暖,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安全感就会增加;如果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同时,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如在活动区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增设新生入园亲子区、聊天室、娱乐天地等,给予幼儿充分抒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因此,老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起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谦让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中国自古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深受同伴欢迎的人。幼儿没有谦让精神,原因是来源于孩子的“自我中心”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导致他们形成了只顾自己唯我独尊的心理。他们仅仅要求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对自己有何付出了多少。“自我中心”导致的结果则是自私,阻障了孩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针对幼儿这种“以自欺欺人我为中心”的行为,应首当其冲的去阻止其形成。
平时要教育幼儿为班级,为家庭尽一点职责,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每一位幼儿都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力,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如:从小事做起,每天早上入园摆放桌椅板凳,整理学习用品,帮助值日老师整理卫生,分发饭碗等,在家也应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倒垃圾,整理自己的衣物,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小房间,不要生怕累了孩子而什么事不让孩子干,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殊不知此迁就纵容,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很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且有谦让精神的孩子能和他人友好相处,体会到更多同伴之间的亲切和快乐,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留心的观察,从而进行及时指导,使他们从小树立起宝贵的谦让精神。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势在必行。
二、鼓励幼儿的分享精神 培育幼儿的良好性格
分享是一种好的行为,老师应首先让孩子体会属于分享的一份快乐,当孩子跟伙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总会得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在发现孩子主动表现分享行为时,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说一些有感染力的话。比如:你懂得了好东西和小朋友们分享就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这样孩子就渐渐理解与“人同乐”的道理,养成谦让,共同分享的好品质。
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大风车”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金龟子”、“小鹿姐姐”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培养幼儿的品质意志 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
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
例如,在“猴子与大石头人”的游戏中,将幼儿分为红队和绿队,再请几名幼儿扮“猴子”。游戏开始,“猴子”在前面玩耍, “石头人”在后面任意模仿,当听到口令时,“猴子”们猛一回头,这时,“石头人”最后不论什么动作,也决不能再变动,任凭“猴子们”随意骚扰,能坚持不动为胜者,胜者多为胜队。在游戏中孩子们为了获胜,都努力地控制自己,一定要坚持到底。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本队的荣誉,增强了集体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自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情感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绪,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就是使其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独生子女基本上是集众爱于一身,他们总以为自己小需要别人照顾,别人都要让着我,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让其理解我“小”我也“大”的观念,因为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接受集体教育,相对而言就已经长大,在小班时就让其有这个概念,教育其和小朋友相处应当和协谦让,我们幼儿园经常开展“以大带小”的活动,在半天内,让大班幼儿带小班幼儿活动,组织和照顾他们玩各种大型玩具,做游戏,入厕和自由活动等。这个活动可以使大班幼儿产生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爱护别人的情感,对小班的幼儿来说,能激发他们产生我也快快长大的欲望,长大了我也能带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玩耍、活动、那该有多好。
“情感教育”还可以通过谈话,游戏,参与的形式来进行,如每天一题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办好”集体过生日,分享快乐,走进成人劳动的世界,警察叔叔每天为忙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车辆,安全认真的指挥交通,你们的爸爸妈妈下班后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买菜做饭,洗衣等,是多么辛苦。让幼儿目睹成人的劳动是辛苦的、高尚的、使其产生尊敬长辈的情感。
四、重视幼儿“成功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会快乐,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我们还经常创造能让幼儿展示能力的机会,每月有“小舞台”让每个幼儿为全园小朋友表演节目,赢得喝彩,培养其胆量,已形成健康的心理,举办画展,每个幼儿都有作品展示,培养其自信心。
在实施“成功教育”中老师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的真好、你画的很出色、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不要怕勇敢些,你一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幼儿做为一种信念劳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很能干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辩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幼儿生存环境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幼儿在园、在家、在社区环境中受到同样的教育,更使幼儿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进健康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为培养幼儿坚持品质的良好形成,增强家长的家园配合的主体地位,我们开展了“非问题性教育活动”和“问题性教育活动”,综合主体活动“我能做到”,教给幼儿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让家长参与,同时又向家长宣传《儿童权利权公约》,使家长知道孩子是一天天变化的,发展的,是权利的主体,不能总以他们还小应给予保护。为让家长积极参与,可由教师每周发给家长“联系卡”,卡上有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有培养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要求等内容,通过联系卡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使教师和家长得到信息后不断调整教育行为。这一措施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大大加强,同时,让家长也有机会观察孩子,使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同时,还可采用辩析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即教师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创设一定情景,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方法上积极发表意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案,逐步改变观念和行为。如针对“孩子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长大了再说”这一观点,与家长深入开展讨论,让家长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受到启发,达到家园配合的目的。并要求教师注意信息反馈。通过对联系卡,家长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家园小报、电话交流、亲子活动等信息的收集后,及时反馈和调整双方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保证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同时,利用社区文化背景,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建立心理健康的教育格局。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利用社区环境优势,开展了以下一系列活动:
1.由于我园地处军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环境,与连队联系,组织幼儿参观军营,了解叔叔的生活、训练,并请他们中的代表来园讲“英雄”的故事,帮助幼儿树立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从小立志保卫祖国的远大抱负,生成了活动“我是一个兵”等主题,得到部队和家长的一致配合达到了教育效果。
篇7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渗透到幼儿园教学中的原因
1. 学科教育是种双重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学校最基本的工作,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教育知识的过程,也有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暗藏着多姿多彩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同一个知识点,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掺杂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和个性等,而且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只接受知识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个性选择。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评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时,有人觉得刘备是英雄,曹操是狗熊,而有的人则意见相反。所以在教学中与心理教育是分不开的,人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独特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2. 学科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1)学科教学所占用学生时间多。学科教育是学校最主要也是基本的任务,是占据学生最多时间的教育,学生的知识、技术都是在这个时候学到的,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那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2)学科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有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等,这些学科里面都包含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那孩子们学到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将会更加的丰富和全面。
(3)学科教学的人力资源优势。不同的学科,应该会有不同的教师,这样有利于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他们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心理健康的氛围更浓,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入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
1. 教师的语言、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如果一个老师总是对一个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或“你怎么连这个也做不好”,那这个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自信,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所以教师对幼儿应表现得更有亲和力,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积极表现,并给予一定的赞扬,除了语言上、行为上也应该有所暗示,让孩子增强自信。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只要对孩子抱很大的希望,孩子的智商就足以上升百分之二十五,赞扬可以使人变得兴奋,做事也会更加积极,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2. 拥有自信可以使孩子学习效率提升,人也会变得开朗
自信是一种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每每受到挫折时,人的自信会下降。但每个人不可能每天都顺顺利利尤其是小孩,所以教师应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给孩子多创造一点成功的机会,保护孩子的自信,这样孩子就对学习更加积极,每天也会愿意上学,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
3. 温馨、有爱的教学氛围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孩子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应该把幼儿园的教室布置得温馨、有爱,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大部分孩子感觉舒服。然后,老师应该和孩子们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不要怕老师,消除上课时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氛围之中。最后,在提出一些问题后,可以让孩子试着回答,说一下加油打气的话,当孩子说错时也要委婉地引领孩子选择正确的答案,不要太直接的说“错”。这样孩子们才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也会喜欢和老师交流,喜欢上幼儿园,喜欢上课,喜欢回答问题。
4.在学习中引入合作
合作是社会上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只有学会合作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当今社会,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是家里的小宝贝、小皇帝,受到很多人宠爱,所以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差,依赖性强,不懂得分享自己的快乐。所以教师应该把合作精神引入课堂,比如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在玩游戏时可以让几个人组成一组进行合作,让孩子们体会到合作、信任、分享的乐趣。
篇8
关键词:幼儿;心理偏差;成因矫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最近几年,很多幼儿的心理发展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情绪表现和行为举止方面都异于常人,这是心理不健全的具体表现。经过调查,一半的幼儿在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而他们的这些问题,不单单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品质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负担,给学校和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幼儿心理偏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1、儿童孤独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一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致使幼儿都是独自玩耍,很少和其他人沟通,容易变得比较自我。孩子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的群体生活,在和其他的孩子玩耍和学习时,也都比较在意自己的情绪,不能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在没有伙伴而且陌生的环境下,他们会感到孤独和茫然,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帮助他们,就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有阴影。现代都市家庭对孩子多半采用封闭式教育,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更加的寂寞,其带来的严重影响就是:抑郁,性格形成有缺陷、对外界漠不关心等等。最后加重幼儿的心灵创伤,带来无法弥补的恶劣影响。
2、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根据最近对特殊幼儿童的家庭组成和教育方式的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家庭教育的不当行为已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冷战式。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总进行无谓的争吵,造成家里气氛压抑局面的形成。沉重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幼儿纯真的天性受到抑制。
(2)放纵式。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完全不限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使他们变得更加自我,甚至更糟的是,一些儿童家长还经常答应孩子无理取闹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都变得自私,霸道,不讲理。。
(3)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式。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忽略了培养其独立的重要性,结果使孩子不能自理,胆小怕事,懦弱、不自信,从而导致幼儿无法拥有健全的心理。而有些家长则相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为孩子把目标设得过于高,容易使孩子固执、偏激、爱撒谎,不自信。
3、教师偏差的教育观念。
孩子的心理偏差是不好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强化对心理知识的学习。但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在心理知识方面缺乏专业性,对幼儿的心理发育过程不够了解,更甚的是教师在对心理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师经常注重于强调幼儿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过多注重课堂教学和教育材料的准备,而忽略了幼儿的心理,这些错误的教育认知,使他们减弱了对幼儿意志力和耐力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幼儿园基本没有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记录,更没有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二、幼儿心理偏差矫治对策
1、家园合作策略
家庭在幼儿成长中有无可取代的位置,如果家长能积极地配合和参加所有关于幼儿的活动,通常结果会好的出人意料。幼儿园和家长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联系家长并告知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性,让家长学习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请幼儿心理专家在学校开办讲座,对家长和老师进行指导,让父母更深入的了解幼儿心理,逐渐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
(2)通过家园合作,使家长获得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办法,在孩子的父母接送他们的时候,和孩子父母作一个简单沟通,使教育方法具有统一性。
(3)通过家长问卷的方式获得孩子在家里的现实情况。依据调查问卷的答案,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然后再通知家长,让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采用更为完善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教育。
2、角色扮演策略
角色扮演对心理教育有辅助功能。奥比利的权威专家莫利诺博士早在1911年就把戏剧作为医治方法应用到幼儿的心理指导上,经他研究发现,演员大多在他们第一次进行角色扮演时情感异常投入。而在之后的演出过程中,这种沉醉的状态将会逐步减弱。具有较强攻击性的孩子通过这种表演方式可以使他们减少戾气,而懦弱怕事的孩子则会坚强起来。这种心理辅导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他可以让儿童在模拟场景中重复体验角色扮演带来的快乐,但却不是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在扮演时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可以在虚幻世界中得以释放而不会对现实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外国的有关幼儿教育的权威专家往往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开导和治疗心理不健康的幼儿。
在上述情况中,老师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控制幼儿情绪变化,之后,为了孩子可以有情感上的共鸣,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从而使幼儿可以从他人的态度中,懂得应该与同伴互帮互助,互相尊重,学会为他人着想,在活动时注重培养幼儿的选择能力,进而强化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3、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组成要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基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幼儿心理学,并能够结合实践运用到对幼儿的教育中去。其次,教师应该知道如何创造爱的气氛,以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爱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被大人用无私而理智的情绪爱着的孩子,都是有良好自信心、充满活力的、态度积极的孩子,相反,不受大人重视的孩子,常常自卑、自我放任,逆反心理极重。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怎样像幼儿表达自己的师爱。
总之,教育改革一直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典范,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
篇9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10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佼的学生多对舞蹈、关术等艺术万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二)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置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情境,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来说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使其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与领导、附近的幼儿园园长等商量,为学生提供一次到幼儿园中见习的机会。学生可采用旁听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进行观摩与学习,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小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自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其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而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教师需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可询问学生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其自信心增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幼儿品德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幼儿品德心理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根据每一个因素各举一个例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回答环境因素,并举了一个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例子,但是别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环境因素中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习环境、交友环境等。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善于思考给予表扬,使其自信心增强,这样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评价机制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
- 下一篇:量子力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