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学技术 管理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篇2
一、 启发性教学,激发兴趣
“志从趣生”.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成功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多,而学生问、教师答的少.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检测教学效果,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更应该主张让学生多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问.针对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愿问或者没有时间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留有给学生发问的时间,诱导学生产生发问的机遇,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探索精神.
四、团队协作,竞赛激励 .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观 理工科大学生 建构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质、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理论,对技术实践活动起着科学指导的作用。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自然灾难、战争危害、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也给人类造成巨大了的损失,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反思,并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将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事实上科学技术只是中介性的客体,而人类才是主体,科学技术能否为人类造福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理工科大学生是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对科技健康、科学、有序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迫在眉睫。
1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现状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观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不断反思,已逐步认识到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首先,社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趋使初等教育重心偏向于社会关注的升学率,只强调学生智力发展,造成高校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德育工作中,进而无暇顾及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其次,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还属一片空白。无论是从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层面,还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都未被列上日程,而只是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才有所涉及。
2科学技术观的重要性
21正视科学技术观对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层次意义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和破坏,正常生态系统被打破,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恶化,人类自身繁衍受到威胁等种种问题。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是靠人的意志介入生态过程,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目标和人对自然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只有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确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并依靠科学、合理的社会体制,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22正视科学技术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行动则会成功;反之则会失败。科学技术观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经验和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性引导,能预见科技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活动方案,因而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体制尚不健全,文化差异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应用的二重性,用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正视科学技术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国gdp迅猛增长的背后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还不是很大,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科学技术观就成了指导科技发展的根本。
3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
31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传播科学理论知识的重任,不仅能为理工科大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不断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力,从而引导其深刻理解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使其在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科技、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311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增加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内容,并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
31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能光靠简单刻板的说教,还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采用理工科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主题讨论,以及实践调研等方式,使教学方式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3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是科学技术观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不断精炼、升华,上升到更为理性的层面,进而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理念。
321构建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要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让理工科大学生有组织可依靠、有活动可参与、有平台可展现,有更多深化理论机会的平台。
322增加与科学技术观教育内容相关的活动,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既要对不同阶段、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以科学技术观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以保证基本的教育效果,也要开展集科学性、专业性、思想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活动需求,进一步提高活动成效。
33利用德育优势,深化科学技术观教育
德育是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基础,与科学技术观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科学技术观教育起到引领和提升作用。德育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科学技术观教育则有助于推动道德观念变革和新道德规范的形成。德育不仅能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平台,还能改变人们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只求私利而忽视社会基本道德原则和人类社会总体长远利益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
331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要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不断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332充分利用德育载体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我们要在德育所提供的良好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之上,发挥德育优势,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环境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主题教育,并使科学技术观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4发挥辅导员教育功能,科学技术观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直接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决定着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1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我们要狠抓辅导员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以建设一支素质过硬队伍,从而帮助辅导员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保证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2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和科学技术观教育的要求,发挥辅导员独特的工作优势,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慧岳.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观教育[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03)
[2]王建华. 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篇4
《杭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就本条例的有关问题作一说明。
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和经过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要求,体现了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性。据我市第五次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62%,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但与北京、天津等地相比仍存在差距,且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在重点人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公众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高。为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事业发展,明确政府及有关社会团体在科普工作中的职责,发挥科普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有必要制定地方性法规,保障我市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条例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立法正式项目。2014年8月,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提请的条例草案。会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将条例草案在杭州人大网登载,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还分别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市人大代表及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并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此基础上,法制委员会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形成条例草案修改稿,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五章三十七条,分为总则、组织实施、社会责任、保障措施、附则。
(一)关于科普的定义及活动。科普能有效抵制愚昧迷信、伪科学,减少等活动对社会管理带来的危害。条例明确科普不仅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还包含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将科普界定为“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技术的活动。”
为了推进科普活动的开展,条例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杭州市科技活动周,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杭州市科普宣传周,每年10月的第三周为杭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周。”同时规定,在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社科普及周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各项主题科普活动,且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
(二)关于科普的组织实施。在科普的组织实施方面,条例明确了政府主管部门在科普工作中的职责,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规定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统计调查。
科协作为社会团体,承担了我市科学技术普及方面的具体工作。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明确其工作职责,规定“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协助制定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科学技术协会应当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并受政府委托组织本区域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监测评估。”同时规定,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重大事件以及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协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专门机构开展专题科普活动。
此外,条例规定了教育、人力社保、农业、林水、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科联在科普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三)关于科普的社会责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科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条例设专章对基层组织、企业、行业协会、群众团体、教育及科研机构、科技场馆、传播媒体、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应当履行的社会科普责任进行规定。为了提高社会主体履行科普责任的自觉性,形成社会各界积极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的良好氛围,条例还设定了定期评估制度,规定由科协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对其履行科普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此外,条例对科普组织、科普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课堂教学 培养兴趣 注意事项
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科教学的陈旧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我校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改革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让学生轻松进入课本角色
新课标英语要求英语课堂是学生的“大舞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与他人交流,提高口语在日常生活中实际的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环境,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将认识与情绪联系起来,把课前几分钟作为熏染学生的“前奏曲”,充分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授新课标英语第四册《HAPPY BIRTHDAY》这一课时,预先设计了“生日聚会”的场景录像,由学生扮演课本中人物的角色,他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互相问好、了解朋友后,欢快地唱起了《HAPPY BIRTHDAY》这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他们开心地唱着,开心地跳着,在一起分享着糖果。看完这生动的画面、精彩的表演后,我问学生:是否愿意扮演剧中的人物?是否愿意参加他们的聚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我便轻松地把孩子引进了氛围,使他们通过与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演练,发现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欢快地进入到这节课的新授内容角色之中。学生们喜欢这样的开课方式,急切地想知道老师这节课要给他们展示什么,期待着教师带给他们精彩的节目,这就为下一步教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上,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仅是单一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生只有靠自己学习、思考、实践,体会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得到心理和语言素质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使其“声、光、影、像”于一身、具体、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时空量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对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授新课标英语《IT’S MORE EXPENSIVE》这一课中,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如果直接生硬地讲解语法概念,学生势必产生陌生的感觉,这对掌握课本知识不利。因此,我使用了预先制作的课件帮助教学。屏幕上先是出现了一个漂亮的外国女孩,她在商店里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随后出现了两条漂亮的裙子,一条绿色带花的裙子是50元,一条红色的裙子为80元。 小女孩走到绿裙子前,高兴地说到:“WOW!It’s beautiful,I like it.”走到红裙子前:“It’S beautiful too,I like it very much. But it is more expensive.”最后小女孩选择了漂亮的而且便宜的裙子。播放两遍后,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自己动脑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并初步掌握了句型。然后教师再指导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最后再利用电脑播放Sam一家挑选电脑的课件,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对比东西价格时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
教师应当努力做的,不是告诉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而是要使他们学会使用语言。学生掌握语言的程度怎样,归根到底要看使他们如何熟练地运用语言而不是看他懂得多少有关这种语言的知识。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善和发展了教学方法,创设了情境,冲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技能技巧的训练水平,帮助了教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对象,扩大了直接交流的范围,使学生充分交际起来。例如可以先播放动画表演对话,然后经过微机软件处理,选择动画声音消失,学生只看到活灵活现的画面,进入角色练习,进行最佳配音比赛。信息技术的利用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此时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容易轻松地进行交流,在情境中学以致用。
篇6
关键词:科学;伦理;关系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朝阳正冉冉升起,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注可谓前所未有。互联网、克隆羊、人类基因图谱等,都提出了科技与伦理相互关系的一些尖锐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必须以科学的“真”,促进道德的“善”,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它摒弃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构成道德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知识就是道德。德国现代物理学家包生尔认为,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时代对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由此可见,科学与道德有着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道德,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在伦理道德上不知进步了多少,难怪近代伦理学家们对那种知识使人类退化的观点提出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道德主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现代化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再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科技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体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学文化水平存在函数关系,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识越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此外,随着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系统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强了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③促进道德主体个性全面发展。一方面,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6-02
一、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概念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与技术各自都有相对确切的概念。现代所用“科学”一词,是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而侠义科学仅指自然科学,本文所指是其侠义的自然科学。英文中的技术一词technology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对工艺、技能的论述。到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逐渐扩大,涉及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伦理学,在古希腊,“ethos”一词最早见于《荷马史诗》,特指一群人所共居的地方,后来,词义扩大为一群人的性格、气质及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伦理学发展到今天已被认为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科学。“道德”一词被赋予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种观点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一直以来被大家争论不休,但主要分为相关论、不相关论和等同论。相关论者又可分为伦理道德决定论和科学技术决定论。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阐述。
(一)不相关论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把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区分开,他著有《物理学》是研究科学技术,他的《尼格马克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的,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而后者研究对象是人。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家勒(1854-1912)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1711-1776)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1889-1951)、卡尔纳普(1891-1970)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中国的《易经》就有“形而下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把伦理道德所指的“道”和自然科学所指的“器”区分开来。他们太注重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区分,实质上是否定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本质联系。
(二)等同论
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前468-前420),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把美德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是苏格拉底对人类科学技术史和伦理思想史的巨大贡献。但是,知识与道德毕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在没有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情况下“等同”对待,实际上等于忽视或取消了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一观点后来成为导致科学技术乐观主义和科学技术决定论的思想渊薮。
(三)科学技术决定论
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崇尚自然科学,主张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墨子》有“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天志既掌握自然规律,明鬼既继承前人的经验。在近代自然科学盛行一时的阶段,这种观点占据了主导。从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哥白尼的地心说革命,伽利略确定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笛卡尔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认为世界就像一个运转的大机器,上帝给了第一脚的推动力,于是世界便在三大定律作用下开始运转。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些机械论者认为科学技术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能带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显然这种观点太过于极端化,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原子弹、克隆人等例证就能表明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弊端。
(四)伦理道德决定论
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把个人的伦理道德放在高于其他知识地位,《论语》就有“君子入则孝,出则悌,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了伦理道德才是最根本的前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社会只是理性社会的一个模版,理性社会的人都是追求最高的伦理道德――善,人类学习知识只不过是为了运用知识更加认识理性世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科学的威力不断增加的同时,科学的利用越来越不高尚,越来越粗野,而且越来越不道德”。他们甚至主张用“完全刹车”的办法,来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三、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科学技术不仅带来政治、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而且带来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观念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了伦理道德的完善,中国先秦的管子在其著书《管子》中说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知礼让礼。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方法和手段,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利害关系,对新的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从最终决定意义上来说是以促进作用为主的。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改变了社会的道德舆论,促进人类新的道德规范生成,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道德生活、处理伦理关系,强调人类智慧,促进了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等。
(二)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反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它在改变一些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同时,也冲击着那些仍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仍在发挥着重要社会协调和约束作用的伦理道德,削弱和挑战着它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例如:盲目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人类价值观趋向的改变,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去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忽略伦理道德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作用,所导致的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更为深刻和严重。基因技术特别是人体生物遗传信息的破译,在促进人类揭示遗传基因秘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手段的同时,带来了如何尊重并保护人们的遗传信息隐私权,如何确保人们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和对待,而不是“遗传决定论”或“基因决定论”的观点,避免对遗传信息的误用和滥用,产生“基因歧视”等社会问题,以及如何真正善待我们的后代,不至于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既损害了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又侵犯了后代人的权利。
(三)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辩证作用
然而,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作用一样也具有两面性。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规范,体现在科学技术伦理和科学家行为规范,可以更好地指引科学技术导向提高社会生产力、造福人类社会的方向,限制科学技术滥用,危害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反,当社会的伦理道德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失去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调节作用的时候,往往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束缚,产生阻碍作用。例如中世纪西方封建国家的宗教神学的伦理道德观念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时就要打破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道路。
四、正确处理好伦理道德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和作用
篇8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集组织模式、企业规范、业务流程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化管理体系。计算机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在施工的生产管理、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督等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如何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业结构进行优化,如何提高企业与项目的管理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紧迫课题。我国现代的工程承包、施工内容都非常丰富、涉及面极广、建设周期较长,加上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使我国工程建设企业都面临着潜在风险。所以,如何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来对落后的局面进行改善,已变成企业首要解决的工作。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中的功能
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是脑力劳动,它主要是依据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处理协调各方面的要求,把各项目资源分配到时间节点和恰当环境中,实施动态调整,以合理经济的方式完成预定的目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完成建筑工程在企业内部进行数据共享
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系统运用了相对完善的数据管理,它的最大优势是确保数据共享。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利用那些管理数据共享作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标准。现代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能够运用搜索方法,从上百万数据中寻找到指定的数据,这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就可以实现了。
2.2保证统计的数据具有准确性
建筑项目的资料数据能够以动态的方式将准确性的指定内容提交给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防止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缺点,有效的阻止了时间上的拖延和实际状况的错误判定。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给工程项目带来不便。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同一项目进行千万次的模拟,因此,统计信息能帮助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实施决策管理。
2.3完成数据间的通信
通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完成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间的信息通信和,通过网络技术和公用传讯方式可以将企业总部和建设的施工现场联系起来,从而使供货商和各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完成对远程数据的管理。
3提高工程管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
3.1在掌握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基础上,制定正确计划
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不能只把信息化应用看作企业点缀,要把信息化的应用落到实处,处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紧要问题,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提高工程施工中的效率和水平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利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来改造目前的水平与技术。提高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关键之处在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其应用水平上的高低。
3.2运用因特网、局域网等载体,实现信息共享和网上
公办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建设项目的规模逐步扩大,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单位比较的多,文件和相关信息也繁多复杂。过往的项目管理信息方式都是以纸为分析、记录的载体,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要一层层的经过多个部门进行转交,最后到达决策者的手中。这样的办公方式不仅仅浪费时间、财力和人力,还会降低工作效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转交次数过多而导致信息交流的完好性和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这个信息的时代,要运用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来分析、传输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向决策者转达信息,从而才能提高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
3.3开发相关的应用系统
在因特网上开发出各种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大的数据库和链接,把网上查询、网上投标、网上材料采购、网上会议等信息公布在大家面前,向有意向人员展现出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把纵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为平行,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还能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把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与技术软件应用到该过程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所采用信息化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与国外的信息化技术相比,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邴浩
参考文献
[1]肖猛.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篇9
一、国内数控机床使用与管理效率低下原因
(一)数控机床选取不合理,导致实际使用与设备功能发生矛盾
很多企业在对数控机床选取的过程中存在着?^大的盲目性,没有对投资方面有着足够的考量,对数控机床在选购的阶段忽视了性价比的重要性。例如在很多国内的企业中,对数控机床的选择上往往会盲目的追求进口、高性能的产品,却没有对自我的生产实际作出科学的考量,导致了资源与资金的严重浪费,反而为企业加重了成本负担。
(二)型号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在对数控机床的型号选择上,许多企业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单方面认为设备的功能越多越好,过分的追求功能与表面特性,却没有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总成了所选购的数控机床很大一部分的功能闲置,造成了设备资源的浪费;有的数控机床选型阶段出现混乱,造成数控系统难以统一,甚至资料不齐全,技术支援方面欠缺,为后续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数控机床性能与使用情况的出入
数控机床的种类与类型众多,许多所购置的数控机床的规格、精度与企业的所需不对称,造成数控机床的使用效率很低,不但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的工作需求,还会让企业徒增成本支出,增加额外的负担;对数控机床在购置上往往只重视主机的性能,却忽视了其他配件与系统的功能,导致很多情况下附件出现问题,或缺少对数控机床整体的检查,致使在机床运作过程中出现零部件的意外,而影响了主机整体的运行,让数控机床的加工能力变低,使用效率低下。
因此,在对数控机床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对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把关,努力的确保不会出现问题,为日后的数控机床的正常使用营造出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数控机床的合理使用对策
(一)数控机床工作场地的选择
数控机床不能被阳光直接照射,避免其因为热辐射或粉尘、潮湿的影响而导致设备出现故障。应尽量的在有空调的地方使用,避免让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1]。避免数控机床在有腐蚀气体的场所内使用,腐蚀气体会对数控机床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机床内部接触不良,器件短路,对机床正常的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数控机床电源的选择
数控机床的系统对电源的要求较高,企业如果有条件可以设置专门为数控机床提供电压的稳压 装置,减少因为电压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为数控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数控机床的系统需要有合适的编程,应当遵循简单易行的原则[2]。如果采用手工编程,则周期会较长,精度也难以保障。因而需要有合理的自动化程序对数控机床进行高精度的编程,一个好的编程程序系统是对数控机床能够合理使用的前提保障。
(三)科学的管理办法
在数控机床的保修内的运转中,应当努力的提高机床的开机率,在投入的第一年内就充分的使用,尽早的发现数控机床的潜在问题与故障,在保修期内就将问题排除。数控机床在初期的运行中往往处在故障的多发期,因此需要合理的利用这一时期,避免因为超出保修期而支付更多的维修费用;对数控机床的日常保养更加的彻底,建立切实可行的日常设备保养制度,并落实责任制,让相应的设备配对相应的责任人[3]。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定期的对数控机床等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精心的保养,定期的找专家工程师对其进行设备诊断,将许多的故障隐患排除在萌芽阶段。如果企业中数控机床较长时间不使用,则应当避免出现长时间的机器控制,需要每周通电1到2次,降低机器内部的湿度,防止元器件受潮。
对数控机床的操作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数控机床技术较为复杂,设备后期的维修等工序也众多,因而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操控人员。技术人员需要有着较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勇于钻研,敢于承担,企业应当选拔更多有潜力的人才进行着重培养,努力的打造出更加专业的团队,为企业的数控机床领域奉献更多的贡献。数控机床技术并非一日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以及详细的理论指导。数控机床的维修人员则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后,才能持证上岗操作,以确保数控机床能够得到最为科学合理的使用。
篇10
一、例题选择要有反思性,以便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解题习惯
思维的严谨性是数学学科要培养的一种重要品质。思维严谨性要求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解要完整、准确,解题思路推理论证要严密有条理,解题步骤要简洁正确。学生在解题中常常会因为思维不严谨、对概念理解不深刻或考虑问题不周全导致求解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精选反思型例题,借助学生错误的解法,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对解题结果的正误进行反思,从反思中鉴别解题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习惯。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案例1:(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m=0的两实数之积等于,求m的值。以下是小明同学的解题过程,请判断他解题是否有误,如果有错误,请订正。
解:(1)方程ax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a
(2)设方程两根为,,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解得,m2=5。
虽然是复习课,课堂上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出错误的地方。实际上,本题目包含了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两个易错点,题目(1)由于没有考虑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这样一个隐含条件(),题目(2)错误的原因是漏掉考虑题目中有“两实根”,隐含了“根的判别式大于等于零”,从而可以把这个解舍去。通过本例题的求解,使学生对错误进行剖析,找出原因,进而巩固了学生对易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在反思中增强了思考的严谨性。
二、要选择有多种解法的题目,使学生在一题多解中学会求异思维
一道数学题,往往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会得到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部分学生在碰到多种解法的题目时,由于采用了较为烦琐的解法,导致解题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题目的解答。而在同一道数学题目的多种解法中,一定有一种方法最简洁,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出更好、更简洁的解法,对学生贯通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建立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网,帮助他们采用简洁的解题方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多种解法的题目,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不同解法的分析探讨,比较解法的不同特点,能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案例2:如图1,已知E,F分别为四边形ABCD中AD,BC边中点,求证:2EF
本题主要有两种解法。
解法1:如图2,可以连接AC,构造出两个三角形,进而用两次中位线解决。
解法2:如图3,连接AF并延长,使FG=AF,连接GD,在三角形GDC中很容易得出边的关系,问题得到解决。
完成本题解答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1.解题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并分析它们各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两种解题方法的亮点分别在哪里?3.能进行哪些变式、延伸?4.还会有其他解法吗?比如说连接BD,延长BE等等。精选一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不仅能开拓思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让学生只是简单地罗列多种解法,而是让他们注意多种解法后进行反思,并评价不同解法的优劣,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选择一题多变式例题,做到多题一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在做习题过程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但题目稍微变形一下就不会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学生缺乏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训练,在快速读题的过程中,主要依据问题的外部特征,寻找类似题型,并依据题型的解题程序进行操作,导致题目问题的情境或条件略发生变化,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就要注意选择变式型例题,做到一题多变,真正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通过例题从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发性、深刻性和跳跃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案例3:如图4,已知E,F分别是四边形ABCD中AB、CD的中点,CD//AB,∠A+∠B=90°,AB=11,
CD=5,求线段EF长度。
思考:因为有中点,所以要先考虑中位线,根据中位线想到要构建三角形,怎么构造三角形呢?再一看有两锐角互余,可以思考构建直角三角形,如何构建直角三角形?
解:平移两腰,交点为F,如图5,可得FMN为直角三角形,EF为斜边GH的中线,故E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