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就业范文

时间:2023-03-28 19:0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就业

篇1

1、适应国家和地方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涉外公司经营管理、金融、商贸企业等领域的工作。

2、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3、工商管理涉猎知识面很广,囊括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等等。因此它的就业范围也是很广,可以从事会计、金融(银行和证券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按以往的毕业生去向,主要从事销售、会计、证券行业。

4、根据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2011年度最新权威数据显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有:薄记员、会计和审计员,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出纳员,人力资源助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 就业问题 对策研究

据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严峻,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也不能幸免。高校教学只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在求职中的竞争力,注重发挥专业的实际效益才能适应其不容乐观的就业状况。在此目标基础上,我们要分析和探索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学生就业现状的具体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向是较广的,包括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内资或外资工商企业等。可是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却普遍不强,通过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职业技能做不到工商管理的工作要求

其实,现在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市场营销的运行等都需要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却不能对我们的毕业生敞开“大门”。因为我们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渴求程度。例如,很多应聘旅游管理岗位的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虚心请教,从而就无法胜任工作,处处碰壁。再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也就对销售语言的使用、心理能力的磨练、实战方法的掌握无从谈起。这就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被淘汰也是正常的。

2、学生实践能力偏弱达不到工商管理的工作要求

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一直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徘徊,学生习惯了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的传统模式,不习惯实践。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组织讨论,然后合作去社会实践完成作业。可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要把学生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实践学习模式是比较困难的,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这也是高等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的目标,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解决措施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实践训练较少、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能力偏弱、缺少市场认证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状况,甚至成为了直接障碍。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应从实行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方案。

1、推行实践训练式的教学

职业高校的工商管理系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在硬件教学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学校的角度,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课的节数和实验设施的建设;从教师的角度,可以请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来授课,提高课堂的实际说服力。在当前的比较开阔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学生完全有条件走出校园,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参与实际的实习锻炼。现在的学校虽然也有实习的安排,但其时间太短,过程也比较简单缺少真正的实践性。我们的锻炼应是经常性又有选择性的,而不是简单的依靠学校的安排。例如:有志于从事市场营销的准毕业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兴趣爱好,先在课堂上选择某一行业的公司深入研究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然后有目的地地去投递实习请求,这样主要是要培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实习时就有就业的准备和磨练。由此探讨出,有效的实践训练大致是两个步骤。①加强校内培训,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对选定要去实习的单位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感性认识。②实站训练,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自己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必要时可以请学校帮忙),安排学生到公司接受上岗综合实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定单式人才

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路标,只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才能培养出“就业容易”的人才。这也表示了现今的信息体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通过职能部门进行不时的走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这样不是要强行推销人员,主要是要对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需求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的教学要依据这些信息去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同样,对企业而言,将自己的用人信息向合作高校反馈,也是未雨绸缪,加强人才储备,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的基础。在实施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安排专业必修课,学校要提供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可以开设如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创业论坛等活动。可以斥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校作讲座,介绍各种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增加情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要在管理教育中以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专业课程的设置来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增多专业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4、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近年来,职业资格化进程在我国不断地推进和发展,国家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已经对很多职业都实行了认证考核体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会展管理师、公关管理师、物业管理员等也都有了资格考试。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确定就业方向后参加资格认证考证,并将其视为理性的规划,高校可以为学生的考证提供便利条件提高职业资格认证的合格率,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综上,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院校的共同努力。作为发挥主要作用的高等院校更要对就业问题进行积极地研究,从而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方式上围绕企业的需求展开, 确定供给的主导方向,不断地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常化滨. 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 包钢科技, 2007,(06) .

[2].邵继红. 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职业时空, 2007,(20) .

[3].郭四代.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困惑与途径分析[J]. 中国市场, 2009,(36)

篇3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一)学科性质要求转变教学模式

管理类学科属于“软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都采用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提出问题。管理类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消化和理解,在毕业以后很难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甚至觉得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没有帮助。

(二)学生特点要求转变教学模式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不喜欢被管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大学成为他们“解放自我”的起点,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已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加,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一些“学习无用论”和“现实功利主义”使在校学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从事理论学习,更对现实社会中的众多选择感到迷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

(三)市场需求要求转变教学模式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企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需要要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当前的社会形势,了解市场在大学生素质要求上有哪些变化和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构建

(一)案例分析教学――培养学生管理思维

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形中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能锻炼学生的管理思维,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选取上寻找真实企业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已学知识,有逻辑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会出现的状况,同时也会对企业家创业及管理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情境体验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公文处理能力

情景体验教学,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管理环境,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快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一方面通过情景模拟,树立角色意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管理者的角色,亲身感受需要面对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生就可以通过担任招聘主管,进行模拟招聘,体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中的注意事项及程序,加深对招聘与录用模块的理解,同时也为找工作时的应聘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文件筐训练,提升学生公文处理能力。有一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从事文职工作,需要掌握相关文件的撰写技巧。通过文件处理的模拟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轻重缓急,又能锻炼公文写作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建立导师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导师制教学模式,是通过为学生设置导师,从而针对学生个体特征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进行因材施教,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班级人数增加,大学教育已经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对于想要进一步考取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可以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处于就业迷茫期的同学,分析自身能力及社会形势,帮助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篇4

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一)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五)增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工商管理岗位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而当前的毕业生又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大学生缺少实践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特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力度,在实习过程中增强体验和增强工作经验,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增强体验和实践经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特聘教授,指导学生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发现实际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固定的寒暑假实习岗位或机会。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

一.背景简介

目前我们国家设有管理专业的高校有两百多所,在校的管理专业学生数量也高达一般多万,且这样一些数据在最近几年来还在持续处于上升状态,伴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针对于此,社会不同层面的人对其有不同的态度,专家主要认为高校在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时候要对数量进行适当的控制,并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践过程当中不难发现,招生规模的减小并不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措施,就业压力也并没有随之变小。在这样一种现状下,企业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从众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而学校所考虑的则是尽可能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并对其进行有效推销。具体到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则在认识民办高校办学特点的基础之上来对其应对措施进行说明和分析。

二.民办高校办学的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在我们国家有着相对特殊的历史成因和生存环境,因此在对民办高校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分析民办高校本身的特殊性。一是非常明显的应用型,这几乎就是民办高校的招牌,这样一种性质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在我们国家,民办高校的生源不如公办学校,师资力量不如公办学校,且科研力量也和公办学校有着较大差距,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民办学校得到的社会支持和学生认可也就小的多,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够通过应用性质来突出自身的特点和强项,基于此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二是生源的地方性,民办高校生源地方性的形成也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就是我们国家体制的限制和约束使得民办高校通常只能够招收本地的生源,其次较高的费用也是导致外地生源少的重要原因,最后考虑到即便是有外地的学生进入到学校内,在毕业之后通常也还是会原籍工作,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为当地企业进行人才供给。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评估和对策分析

到目前为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课堂的设置还是过于理论化,对于实践性质课程的安排达不到现代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校硬件配置的不足也是导致民办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竞争力不足。下文当中主要对其处理对策进行说明和分析。

3.1 明确就业方向

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明确首先就要弄清楚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状况,在此基础之上正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一般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较为对口的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和公关管理等,而这样一些门类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如人力资源管理就还可以深层次的划分为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或者是招聘选拔工作等,总之,可以看到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覆盖范围还是十分广泛的,民办高校就应当在控制自身不足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理想和愿望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较为严重的不足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这对于高校这样的教育机构而言是十分致命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当中就应当在认识到这样一种不足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进行补救和处理。具体到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民办高校就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样两条途径来实现优化加强,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为学校内的教师提供到企业内部进行进修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质,也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中有良好的体现。这同时也是希望教师能够对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和状态有所认识,使其自身完成理论型教师向应用型教师的转变。而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学校还需要邀请企业内的人员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分析和讲授,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保证学生和企业之间更加直接的接触和面对。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措施的落实上,很多国家已经处理的非常理想,经常会请企业家来为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这对于学生而言,说服性更强,且也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可和共鸣,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就非常有必要在这样一个方面下功夫来实现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3.3 强化教学实践过程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良好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方面是希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去。在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实践性课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加强学校内部的培训基地,这样一种基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完全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来设计实践和操;二是要多进行企业内部的综合实训,这是因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工作和社会,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才更加有必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来为学生联系适当的单位进行培训,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对于工作的熟悉度和实践的能力。

3.4 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才是人才市场上的晴雨表,因此民办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既是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也是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民办学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时,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非常良好的措施之一,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首先由学生和企业进行联系并尽可能采取措施与之建立起长期而良好的关系来,具体到学校而言,就是要对政府以及企业等机构进行走访和交流,使其充分认识到学校的性质和实力,并掌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状况,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尽可能的把握政府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基于此来根据市场需求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调整。总之,就是要加强双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反馈,企业明确需求,而学校加强人才储备,最终实现双赢。

结语: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在民办高校内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这是由民办高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状况所决定的。到无论怎样,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是教育体系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民办高校内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还是应当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尽最大努力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科技向导,2013(8)

篇6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日益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超过1000万人。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景气的国际经济大气候,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专业竞争力不够碰壁不少。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从理论上说,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般包括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国有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等。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从应聘这个环节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1 职业技能和素养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现在的企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很大,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比如,市场营销岗位需求很大,但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基础的销售工作做起,觉得这是个中专生都能干的低技术含量的活儿。愿意从事基层销售工作的学生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销售技巧实战训练(如销售语言、心理培训,销售人员外形设计包装等)而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一段时间后遭到淘汰或自己放弃。很多应聘人力资源岗位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无法胜任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

1.2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来自受到非专业求职者的冲击,工商管理类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要面对本专业同学的竞争,还要接受其他专业同学的挑战。大部分学生虽然按照培养计划大纲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但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投资策划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一个岗位一个工作的时候却又手忙脚乱了。受到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工商管理类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纵深上知识技能的积累却不够。作为偏“文”专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由于没有理工类学生那样拥有一门实用的专业技术,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岗位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常常受到其他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甚至落败于理科背景的应聘者。

2 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处于一种混沌转型期,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淘汰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完全形成。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个层次的管理人才上?是高层还是中层还是基层?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

2.2专业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因此不少同学对今后的就业去向很迷惘,觉得自己什么都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甚至有人置疑,有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后,工商管理专业还有没有必要开设。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竞争力。

2.3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比重依然恨大,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学生实践环节缺失。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再加上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人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实践环节的矛盾曰益突出,导致每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实践环节时间比计划要求的大大缩短。

2.4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人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3 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专业特色建设,走课程创新之路

3.1 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地区性,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管理人才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地处广西,面临新的经济合作形势,这是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兼顾本专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此外,针对北部湾经济的技能与技术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北部湾区域经济、越南语、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等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3.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方法根据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以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与理论教学协同发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大致可分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大方向,在四个大方向中都设置了实操性的具体课程,如财务方向有会计基础、成本管理、统计原理;企业管理方向有物流管理、小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市场营销方向有推销理论与技巧,提供营销师的考证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提供了助理人力资源师的考证支持。

课程实践环节从明确要求、严密组织、成果考核三个方面确保其教学质量。环节当中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建立完整配套的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独立开设的校内模拟实验、校外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精心编制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习完毕后都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记录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教研室保持与实习单位的定期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可考虑在系部设置专人统一负责实践教学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同时校方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基地、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业阅览室的建设。

此外,还注意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和扩展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全面发展。通过寒暑假社会调査,参加校、全区、全国的竞赛,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拓展能力。

3.3实施素质教育’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本专业确立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整体化设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先进经验,精选压缩必修课,突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服务业管理理论等课程。增大选修课范围,通过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跨学科选修、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挖掘、拓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供条件。

而且,如果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全面扎实的专业课程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基础。再次,我们在课程里开设了小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课程,专门针对有创业志向的学生,为他们毕业后多一条可选择的道路。同时,校方也会努力帮助学生申请创业基金,对他们的发展给予尽可能的指导与帮助。

3.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7

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粤教高函〔2013〕113 号),阶段性成果。

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学生就业困难同时存在,而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因此,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和创新,明确定位目标,突出就业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 :工商管理 应用型本科 能力 创新

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为广大本科生教授社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即打造本科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为了保障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就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明确培养定位,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本科教育必然选择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高校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缺少实践,应用知识、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社会各行业急需一大批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二、目前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中出现问

题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二是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三是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将对毕业生就业时带来以下困境:

1.职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目前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理论基础不及重点大学扎实,实践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专科生。

2.难以胜任企业工作,职业发展无后劲。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际管理技能的培训。毕业后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3.职业定位不清晰,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但是却普遍感觉缺乏针对性,难以进行清晰的职业定位。缺乏深入扎实的专业能力,求职时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三、强化能力培养的人才模式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改革教学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资源,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可构建校内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如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或实习的校内场所,从而方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企业或政府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为实践教学导师,对本专业的生产运作与管理、质量管理等课程,让企业导师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授课,将企业进一步完善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将大一学生进行体验式管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申请实战项目,参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大二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大三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四部分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并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开办公司。

3.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实践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是让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战技能。三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老总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4.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使用个性化培养方式。

5.非教学培养途径的补充。工商管理专业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首先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布置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有计划地举办营销策划、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8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毕业生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只有越来越苛刻才能适应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供应量继续飙升导致大学生收入降低和就业难的状况加剧。对于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情况而言,形势异常严峻,并且还有大量大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不具有竞争力,甚至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该情况令人懊恼不已。

 

1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现状

 

1.1 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有很多学者已提出来,大学目前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重点把握对人才需求的特别培育。有文献曾说高等教育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社会需求的因素,工商管理具有日益庞大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规模,已开设该类专业的学校竟然高达82%。有学者在7年前就已提出,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层次和主要培养类型的热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特色模式,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出现教育雷同,又可以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目前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都很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实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应该是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综合高素质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培养出来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普通院校更不用说要培养国际化的经管人才了。

 

1.2 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对于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也是近几年开始火热的话题。因为就业率是评判高校教育质量的其中一个指标之一。大约十年前,当时的那几批大学生毕业后,他们的就业问题慢慢的出现问题且情况愈演愈烈,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上凡是关注此的各界纷纷高度关注此类问题。按照现有的研究,我国的学者对大学生,尤其是工商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顺应三个思路。什么是就业能力理论,如何科学有效的界定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原则、因素等。其次就是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综述和分析,最后通过量表等实证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2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概念和实际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步骤,中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学生满足工业和商业管理需求并没有一个科学可参考的文件或方案。社会主导,也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素质缺失。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教育有利有弊,比如它导致学生去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过于追大众文化等。目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改革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时刻警惕。因为曾经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其中包括工商类的大学生对金钱和权力热于追求,因为工商管理类整天和利润和财富等字眼打交道,过早的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不合理的

 

目前我国整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学校貌似十分重视引进最新的理论和西方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再根据学校的情况设置课程或基于国外最新的成果和经典成果修改所学。在人有我无的阶段,我们可使用这种比较原始且投机性的方法,先引进来,在革新。一系列的方式的确推动了我国的工政管理教育水平。但是,事物的发展总不是那么完美,借来的东西当然需要完善。目前的教材有的来源于国外,案例研究也是国外比较经典的案例,但是工商管理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中。首先国外的案例情况在我国,可能因为政策法规和文化不同,不能完全借鉴;其次因为案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时效性就有待考代。

 

3 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3.1 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出现的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态势愈来愈严重,国家相关的职能机构必须严格限制招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强制学校在培养中的成果和质量。学校也要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不是大规模招生后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淡化,相反要培育优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注重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找准培养学生的精确定位。大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也要下到基层去现场管理,现场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高高在上的学习。

 

3.2 优化工商管理类教师团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的深刻哲理。因此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才是高质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保证。高校教师的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目前我国211学校的大学教师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普通本科类的学校教师至少需要硕士学历。在高校老师的学历上,基本可以满足教育的资格。但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的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出来后再次进入学校,原本老师自身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并不足矣支撑有很多的管理经验可以教育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师资队伍。首先是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到学校,当然这些老师的受教育水平必须有所保证。其次是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学院或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的教师,让大家实际的感受到真正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养成过程。最后可以给老师们提供实际的企业历练机会。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工商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除了要高度重视之外,也要国家出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学校出来进行教师队伍的整合优化,整合实习实践资源,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到实处。

篇9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依照自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别对问卷中的10道选择题进行百分率分析,统计结果如下。专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了解不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2.分析市场需求形势,找准典型的职业岗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普适性的“万金油”型专业,几乎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技术门槛低。因此,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与专业对接的典型职业岗位,朝着符合“典型的职业岗位”要求的方向培养人才。强调学生毕业后能到企业一线,在工商管理的某个专业领域内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创造出价值。摒弃传统观念,避免成为所谓的“行政助理”、“储备干部”、“办公室文员”,只能做些接听电话、发发传真之类的工作。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特色化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于专业特色化进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正处于改革发展之期,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强调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就如何深化专业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所面临的困境

1.1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

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依托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模糊”“个性化元素缺乏”等问题,以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办学特色结合不紧密,办学的特色元素未能在专业培养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有限,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培养难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对接性问题日益突出。

1.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专业共性驱动、特色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工商管理专业从本科层次,再到高职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兴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共性趋同、特色弱化”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层次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个性、特色,出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工”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专业建设的特色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弱化了培养质量的兼顾,复合型人才不复合,反而“管、理、工”样样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色教育反而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阻碍。

1.3专业教学滞后: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性显著,“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

滞后性是当前构建特色化建设之路的重要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工商管理的诸多职能发生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调整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教材内容不仅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缺乏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优化与调整,所做的功课不足;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仅导致教学僵化,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无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特色化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不牢、专业建设面临先天问题等。

2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广泛,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既要认识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力,实现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地方院校为主,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推进,可从下图所示的四大方面着手。一是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特色化建设夯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2.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

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导向性,关键在于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审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强化市场为导向,扎实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培养的层次、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例如,地处武汉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结合武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集中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培养特色的人才目标机制。

2.2积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重要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紧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俱进,紧扣社会发展进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公司治理等核心内容的建设;其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通过复合型的课程开设,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更加灵活的、开放的、务实的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2.3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开展,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都是当前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之举;其次,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形态,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解建设夯实基础

特色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现有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为专业特色化推进,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论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深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只有教育教学基础不断夯实、院校自身优势不断兼顾,才能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喜荣.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

[2]朱亚兵.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2014(4).

[3]王兰.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举措———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4]何波,罗晓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