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重要性 教学现状与问题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30-02

在信息化潮流快速发展背景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学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项目。

1 计算机基础知识重要性

云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一门新兴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整合网络中的计算机资源。就当代中职教育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基本计算机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值得教师和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并对它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入门教程,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尽可能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计算机基本原理,为中职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亦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原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降低学生操作失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现状总括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大学校普遍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几乎都专门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反馈并不好,教师基于教材对计算机基本原理进行教学通常采用大篇幅的文字解析,这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此外,这门课程更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精品教材,涉及内容简单,这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一教材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2.2 学生总体学习情况

2.2.1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然而,中职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重要性缺乏认识,而且,受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移动设备普及的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质量较低,枯燥的文字解读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偏低。

2.2.2 学习目的重考试轻应用

受学校考核制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准备考试,学习内容也倾向于重视考核范围,其他的计算机知识很大部分被忽略。而且,还存在学生通过考核后,计算机技能荒废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计算机技能基本为零。

3 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

3.1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云技术简单来说,可以解释为用户根据自身信息需求,通过网络途径获得信息服务。在中职教育中云技术还能解释为,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学生信息需求,推动网络健全化、便捷化,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化的目标。因此,云技术的应用对网络环境有一定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信息共享要求学校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然而,大部分中职教育院校还没有建成网络专线,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

3.2 教师“云”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中职学生对其概念和应用领域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是部分中职教师却表现出了缺乏云意识教育的倾向,特别是资深教师,他们长年累月的致力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课本理论知识教育,从而使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偏向于介绍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忽略了对新兴事物云计算的教育。

3.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的接收理论知识教育,与教师的互动探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例如云计算相关概念解析和操作原理在旧版书籍中都没有涉及。此外,教师通常较为重视教会学生操作,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意识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利用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4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应用于实践。云计算时代,学生具备基本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就当前教育情况来看,教师依然采用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动手操作的教学思路。某些中职教育院校还存在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4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相关建议

4.1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多媒体教学基本得到普及,这也要求学校配备基本的网络条件。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过程,引用云技术对于校园网络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学校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争取建成校园网络专线。

4.2 建设富有“云意识”师资队伍

计算机教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顺应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要特别强调教师掌握云技术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从而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院校可以提高教学准入门槛,尽可能要求入职教师取得“双证”资格;对于已经就职的教师,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养计划,创造条件让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校,更新知识系统,特别是云技术的知识框架。此外,院校还可以聘请优秀教研人员到校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4.3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可是适当提及云计算相关知识,进而提出课堂问题,再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课后积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份作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4.4 利用云技术构建知识平台

建立云技术知识平台,首先要求各个中职教师要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建云端账号,共享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通过云技术平台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在云端学习,并完成相关小组作业。基于云技术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受时间和地点的严格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学习途径。

5 结语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在教育中作用也日益凸显。中职教育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平台整合教育的资源,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升自身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恒峰.浅谈云计算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其运用[J].信息化建设,2010(2):50-52.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全英语教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81-02

从本世纪初开始,基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教学改革的目的,许多高校开始试点采用全英语教学模式对部分课程进行教学。[1]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还未在高职教育领域普及,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开始了这种尝试。

武汉科技大学从2008年起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开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笔者一直承担该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工作。经过3年多的教学摸索,从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并对如何解决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不同

基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中外合作项目一般按照外方提供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甚至考卷都由外方管理和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存在较大的不同,以往国内教育中忽视的一些内容可能恰恰是国外课程的重点。例如:国外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关于计算机法律条文、计算机伦理道德及新兴产品等方面的内容,而国内同一课程教学对这些方面关注的很少。另一方面,计算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概念、新技术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导致对某些内容的了解及熟悉程度不足,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法的不熟悉

国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般采用灌输式课堂授课加练习式上机实践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国外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很多情况下,教师需要使用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计算机组成章节的教学中,外方要求使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讨论和研究,不仅对计算机组成进行了解,还对硬件性能、周边产品、性价比等方面都有所涉猎。而教师则负责对学生的讨论、研究加以监督、引导和指正。学生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使教师必须对各种相关信息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3.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压力

虽然具备十多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但笔者仍然觉得全英语教学中课堂语言表述上存在很大的压力。以往双语教学中遇到晦涩难懂的概念或表述还可以求助于中文,但全英语环境下,教师不得不避开一些自己不确定的单词或表述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即兴发挥的空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上学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爆发了中国软件业两大巨头腾讯和奇虎之间的“3Q大战”,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计算机伦理道德的案例,笔者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课前准备,在教学中很难用全英语向学生准确地表述观点,因而很可惜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4.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

计算机基础一般是高职一年级的必修课程,但是对于英语相对较弱的高职新生来说,全英语学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成为影响全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2]

学生英语能力的不足将影响到教学的多个方面。首先,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教师发出教学指令后,有的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他们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交头接耳询问指令内容,使课堂纪律受到影响。这个问题在计算机上机实践环节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学生英语能力问题也会导致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的不足。当教师希望通过提问题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往往得不到积极地响应。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搞懂问题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自身英语能力缺乏自信,有了想法也不敢使用英文回答。同样,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能因为语言问题而不敢向老师求助。这些情况都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再次,学生英语能力问题使很多教学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突出表现在教材的使用上。全英语教学一般使用原版全英语教材。这类教材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学生对大篇幅英语阅读的不良习惯和缺乏耐心使课本成了华丽的摆设。例如:笔者上课使用的是美国出版的《了解计算机》(Understanding Computers)。从教师角度看,这是一本非常完美的初学者教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近400页的全英文书籍显然过于沉重了。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养成了遇到生单词就查词典以及轻易放弃的不良习惯,使学生难以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5.复杂而严谨的考评体系

国外院校对学生的的考评方式多样,结构复杂,考评结果的构成部分多,甚至每个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来进行考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使教师必须专注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上课情况。例如:笔者所讲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评体系有多个部分组成,除了期中、期末两次笔试外,还包括PBL学习、平时课堂小测试、上机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习题完成情况和平时出勤表现,甚至对PBL学习中每位学生在讨论、研究、演示、反馈等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参与程度都要通过打分进行考评。这样严谨复杂的考评体系给教师对课堂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高要求的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学离不开上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国外教育的优势之一就是前沿性,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当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讲授基于传统菜单界面的办公软件Office 2003时,国外高校早就开始了基于功能区界面的Office 2007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对实践教学的配套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配套设备都达不到要求。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要求的软件环境是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用计算机的内存过小,达不到软件要求,因而不得不改用旧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

对于全英语教学来说,师资培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3]在高职层次的计算机教学领域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般高校采取的都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模式,即引入海外人才和教师出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这里笔者需要强调几点:一是师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是应该在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交流技巧、考评等多个方面进行巩固和加强,全面提升教师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渐进式”培养模式,即教师从听课到跟课,再到辅助教学,再到主讲部分章节,最后成为主讲教师的逐步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机会去发现和弥补自身不足;三是师资培养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计算机或者英语专业教师,而应放宽视野,不仅能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教师,还有可能让全英语教学辐射到其它专业和课程。

2.对教学进行“本土化”调整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外方基于质量考虑,往往对教学的诸多方面提出严格的硬性要求,形成了一个严谨的教学框架,这些要求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在保持其核心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某些方面进行稍微的“本土化”调整。例如:上文提到的计算机法律条文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中外相关条文规定必然存在不同,教师应加以修改,以我国的法律为准。又如:PBL教学中,外方比较重视学生在演示阶段的表现,该阶段所占分值达到整个PBL学习的50%,但在实际教学中,中方学生由于语言问题在这个阶段的表现都不是很好,不能正常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因此在征得外方同意后,笔者将其分值比重降低到30%,余下的20%改为创意性,以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更加富于创造性。

3.加强学生全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加强和改善学生全英语学习能力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设置入学门槛,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其次,是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全英语教学。再次,是严格把握教学质量,淘汰不合格学生。以笔者所任教的合作项目为例,项目在入学时要求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在75分以上(满分150分),入学后专门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英语培训,强调学生的英语理解和交流能力,然后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按培训成绩,利用业余时间对培训成绩差的学生再次培训。最后,在每个学期结束后,按学生各科成绩,将所获学分未达到应获学分30%的学生淘汰。

4.采用小班授课,加强课堂管理。

加强全英语教学的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尽可能地采取小班教学是加强全英语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小班教学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升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度,以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评。

5.加大投入,提供适合的配套设备。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迅速,各种软硬件更新换代速度快,教学配套设备的投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既要保证教学设备符合要求,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投入的角度出发,笔者建议:第一,对设备硬软件方面的更新投入可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以单一班级为单位按学年对软硬件进行“轮流”的更新换代。这样既可以保证小班教学的正常开展,也能缓解财政方面的压力。第二,设备更新时,仅仅更新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关键部件,如:计算机的CPU、内存等,其它部件继续使用,节约教学投入。

参考文献

1 郭桂杭.商务管理全英教学模式之我见[J].国际经贸探索,2005(S1):54~57

2 张千帆.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91~93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思维 职业教育 教学效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专家也指出[2]: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等相关文件及指导精神采用了“1+X”(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硬件(设备、保障)、软件(教师、环境)较好的高校甚至采用了“2+X”(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专家还指出[1]: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和数学、物理、外语一样的通识类基础课程。然而同样也有“基础-学时-内容”的矛盾,破解这样的矛盾从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寻求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小集合;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利用 MOOC 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从职业高等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角度来论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以达到教学效率的共同目标。

结合文献学习与实践,我理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是对大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具体描述和抽象总结,是对一线教学执行教师的一条指导主线、设计主线,也是教师在每个具体教学知识点和每个具体案例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概要控制和基本法则之一。

二、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

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基本也分为专业计算机教学与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我院为例,属于后一类型,主要针对全院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学院的软硬件实际情况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周学时2学时,一名教师承担6~8个班教学,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情况作为质量考核权重指标之一。

特定阶层教学对象分析(以近两年我的教学班为例):我院招生对象主要为四川中西部学生,一年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只有8%左右,在周学时只有2学时的情况下,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开课学情调查显示50%左右学生对电脑基本没有基础。多数专业目前只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还有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学时紧、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细化和提高,所以对一线教学执行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这更加要求一线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功底、高效的教学艺术以及坚持的专业教学情怀。

大学计算机教育专家指出一门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计算思维,那么在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没有计算思维?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特别是从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一角度来看,因为具备较为规范的专业计算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方法和保障。计算思维在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体更多表现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中的科学思维、规范性思维、程序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数字化思维等。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把“计算思维”作为一个教学理论知识点在教学课堂上讨论,而是让这一专业思想理论根植于头脑中,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指导精神之一自觉贯彻执行。以下例举几个《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块),阐述计算思维在教学执行中的具体表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思考。

表1中知识点(块)1.1,快速的常规讲解以外,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计算机的“计算”不仅不是“算计”,反而是一个严格、严谨执行程序和命令的工具和朋友;关于课程评分标准,我在每个教学班的第一节课一定会郑重告诉同学们:“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影响我对每一个同学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与评分!”。传递科学、严谨、规范、平等的计算思维,同时也尽量避免了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来自教师这一角度引起的影响。

表1中知识点(块)1.2,二进制这一知R点,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率并不高,但一定要快速让学生掌握手工与计算器两种二进制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世界中的十进制是约定俗成,但理论上来说,任意进制都是成立的。在教学实践中实时问题调查,70%左右的一年级学生不知道还有其它进制,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对世界的数学思维角度非常有限,同时在许多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内容中,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才有这一进制知识点。同时二进制这一知识点也是数字化的基础,比如容量单位、ASCⅡ码、汉字编码及应用原理。对多数学生而言,认识这个世界的数字化从学习进制相关知识开始。

表1中的知识点(块)1.3,office的应用教学在各种视频中可以做到细致和直观,但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效率的总结不多,比如对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应对学生加以强调,要上升到结构化作文的高度来认识和学习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PowerPoint中的母板及版式应用也可从结构化这一角度来总结。这样做学习者更容易融会贯通,记忆长久。

表1中的知识点(块)1.4,Excel函数是课程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在多用实用型案例的基础上,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规范的函数编辑习惯。许多计算机一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如果学习者学习过哪怕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再学习Excel函数,就会感觉非常容易了,至少从理解上熟悉度较高,教师讲解力度不大。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让学习者按近似于写程序的要求进行,例如if( )函数的编辑,要求输入括号一定要将对应的后括号输入完整,再调整光标焦点输入参数;还有对函数的参数认识,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学者应快速理解变量与传统数学中的变量有很大的不同,计算机程序中的变量是一个地址,内容会实时变化,而传统数学中的变量相对固定;但要让没有程序语言基础的学习者马上理解不容易,讲解中就用比喻的办法进行形象化,比喻化的讲解再结合具体案例练习对学习者快速理解相对和绝对引用效果良好。其它还有看函数帮助的习惯和方法等。这些方法和实践既是一种规范培养,也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和要求,因为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规范与正确思维往往是岗位工作效率的保障与体现。

规范化思维的培养其实贯穿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中更加重要,培养现代职业人的规范化意识和思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比如教学实践中,我对作业的命名一般格式为“学号_姓名_项目名.扩展名”,对于哪怕是错了一个符号的命名,学生会发现我很“生气”,就会问为什么?我的思考和回答是:“第一,数字在前面,排序的效率;第二,快速切换输入‘_’训练了标准的键盘操作与规范;第三,在计算机的程序代码中‘_’是自身功能较少的符号之一;第四,在面对未来工作、生活中无数的数码设置,你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个特殊符号比如‘_’连接两个或三个自己熟悉的字符串,这是密码学中一个简单的应用。”所以无数这样的细节坚持,就是我所理解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象。

四、综述与思考

在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境界,只是特点更加具体化,特别对教师来说,应该从高度和广度提高认识,备课、教学都要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专业素养、专业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达到对教学对象更为专业的规范与长远的影响。同时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翻转课堂”、MOOC、网络课堂等技术及手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是不是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我的实践,把视频放在教学班的QQ群,在上课前作抽查,结果并不理想,只有5%到~10%的同学做了学习,且学习效果并不好,当然可能还有设备、意识、习惯等因素,所以我认为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依然会长期存在,全面、高效的实时讲解与答疑也是新技术及新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高素质一线教师的地方。所以作为职业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一定条件支持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计算思维及素养,同时结合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教学,才应该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方向之一。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灵活安排,创造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往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往往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进制转换,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往往在理论课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教学设计上,可先导入实例进行教学,再讲解理论,而不必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如在讲授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时,可选取一个实用或典型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开头,至于枯燥的理论,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穿行。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二、课堂授课方法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授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边讲边示范。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直观的、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功能,亲自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详细讲解,使学生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做到真正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电子举手、辅导答疑、语音对话、监控管理等功能,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共振状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重点突出,阐述精辟。教材是实践的基础,重点内容又是教材的根本。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而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面面俱到、面面精讲细讲是不可能的。如何在系统讲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精辟阐述就显得很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属于重点内容的包括:一是模块间相似的内容。如Word、Excel、PowerPoint中对文本的编辑。二是本模块特有的内容。如PowerPoint中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对这些关键内容,要做到精讲细讲,讲深讲透。

第三,注重启发,抛砖引玉。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如在讲解例子时,可以选择各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注重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和操作,或共同讨论完成,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

第四,合理分配时间,讲练结合。“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是计算机教学的一大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如何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使教与学融为一体,靠的就是操作实践这条主线。因此,要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教师演示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应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

三、课后练习充实灵活,娴熟操作技能

“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娴熟的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作前提,而课堂的练习是宝贵且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用大量的时间来强化训练。由于学生之间程度上存在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要,教师可结合实际,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计算机问题入手,挑选一些操作性强的项目。如在完成了Word的基础学习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实验例子,要求学生编辑一张包含文字、图形、表格的小报,并打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技巧。

四、采用无纸化考核测试,积极推动教学

考核测试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导向,用什么方式进行考核测试,将引导学生朝哪一个方向努力。实践证明,坚持《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模式,对学生平时上机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考试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题,还是实践操作题都在计算机上进行,要求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完成考试,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在这种考试模式的导向下,许多学生都能自觉地争取时间积极参与上机实践,为学习计算机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实践性教学将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任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也应随之而进行调整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

参考文献:

1、何鸿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手段改革的调研[J].计算机教育,2009(12).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D].西安交通大学,2006.

篇5

一、开展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健康、自信的心理状态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所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生。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网页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网页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班所有人设计的个人网页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班级网页,并组织制作得较好的几名同学共同开发出班级主页。等素材准备齐后,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网页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网页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此后将所有个人网页链接成班级主页上传到了Internet网上,并设立了网管专门负责网页的改进工作。对于自己的网上家园,同学们经常光顾,成为大家发表见解、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一方舞台。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教学;情景案例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高职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由于各地中学教学条件的差异使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1],“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此外,综合类高职院校通常学科种类较多,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实际水平,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分类、分层实施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真正实现服务专业需求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1 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不同的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谓分类教学[2],就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不同专业岗位的融合度,最终提高学生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所谓分层教学[3],是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1)采用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模式,能够使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上的学习得到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对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分类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分类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模式,在整个教学的具体实施当中,可以灵活地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

2 分类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情况和技能需求,我们每年会对入学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自愿进行一次入学计算机技能测试。然后根据问卷结果和技能水平评估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授课学生的横向的分类和纵向的分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1 分类方法

分类教学首先是对教学对象的分类,就横向来看,通常是按照专业门类来进行划分。我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的高职类院校通常包含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都比较多,按照专业性质将我院学生划分为四类:“医护类”、“理工类”、“经济类”、“教育类”。在教学对象分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分类。图1显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框架。不同性质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内容上、程度上、教学方法上需求不同,因此对应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要求和侧重点、授课方式上区别对待。以学生为本,突出实用性,为专业的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不易过细,也不易过粗。

具体实践中,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别专业课教师的深度沟通,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的不同要求设置教学案例,真正体现基础课服务专业课的理念。比如,针对医护类专业设置了“制作药品采购计划书”案例;针对教育类专业设置了“试卷的排版”案例;针对理工类专业设置了“汽车新品推介”案例;针对经济类专业设置了“企业工资管理系统”案例等。

2.2 分层方法

分层教学主要指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2]。具体划分方法是在新生入学后,以班级为单位、由代课教师组织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应用技能测试,依据测试结果组建授课班级。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1)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可划分为A级。该层次的学生可经过短期的集中培训直接申请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根据其专业需要或个人兴趣进行数据库应用、图形图像软件或者程序开发工具的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发展其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帮助。已经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选修课学习。

(2)成绩及格的学生被划分为B级,进行一般层次教学。该层次的学生占大多数,可按较高起点组织教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提高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置较为综合的案例,在巩固基本操作的同时系统强化操作技能。

(3)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划为C级,为基本层次教学。该层次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属于零起点教学,因此按课程基本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设置简单案例,进行单项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从基础到提高,从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最基本技能起,入门后再寻求能力的提高。

图2为分类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学班级的组建方案。通过测评后将学生分为医护类A级班、医护类B级班、医护类C级班、理工类A级班、……经济类C级班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需要双向联合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上的不同需求,从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教学案例的设置上以及知识技能的侧重点上都有所区别,解决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学而无用的现象,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可以区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以便从培养目标上、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班培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制约学生对更高技能层次的追求。

3 分类分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精选和自编分类分层系列教材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和保证。编写具有层次差别和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系列教材,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现况。教材需要兼顾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公共模块与特色专业模块两方面的内容,同时满足教材内容、软件版本实时更新的需求。在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并经过多次研讨后,我们在教材设计上分为通用案例和特色案例两部分。通用案例部分适用于所有专业,以大学生活中真实需求为主线;特色案例部分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设置,尽量贴合专业需求和就业需要。

3.2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调整

分类分层施教是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分层有致,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因此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区分,而且要在教学模式上与之匹配[5]。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各类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接受能力,并注意层次和教学梯度;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调整,原则上层次较低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尽量减少抽象理论的学习,强化实验动手能力;较高层次的学生采用“情景案例”的教学方法,以综合案例带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强化训练。

3.3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是必要的硬件支持。在整合学院优势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校园”网络为依托,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实现数字化,进而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生态场”。通过多年的实践,立体化教学生态场的建设重点在于“开放式实验机房”建设。改变以往封闭式机房的管理方式,实行全天候开放,利用自动化管理软件实现机房的智能化管理,除了安装了各种学习软件和课程资源外,还要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能够跟上学习和就业的最新形势和趋势。

4 结束语

分类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向,还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其实施和推广过程都需要在实践中完成,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和高职技能培养的要求,采用面向就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对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法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开拓出一条符合职教规律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吴春明,邹显春,杜云.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6(5):240-243.

[2]王丽君,倪海英.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 2010,31(3):53-55.

[3]徐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1(11):57-58,61.

[4]谢兰云.基于分层次教学的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3(4):55-57.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微课;教学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势头强劲,计算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鉴于此,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加快改革步伐,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在此种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引入了微课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率及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着重论述。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学生多、专业教师少,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不足,往往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且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率低下。

其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功底存在差异,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而现阶段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普适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不能契合学生的需要进行因材施教。

其三,课程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难以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以考试检测为主,关注学生的成绩,这会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为考试而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及全面发展。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下,学生会将计算机学习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缺乏情感投入,必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势

微课以视频教学为主,具有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时间简短等特点。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微课小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要进行选择,不仅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因时间太长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同时,微课是以某个知识点为内容的集中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传统的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阶梯式教学不同,微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微课模式下,教师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如学习视频,学生可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如手机)自由选择视频观看方式,这使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大为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升。

三、微课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一)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构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改善传统教学环境的目的。

首先,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自主学习能力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学习能力之一,教师应从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角度,将微课融于计算机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需在课前对本堂课所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思路,并根据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小视频;另一方面教师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制作出具有一定差异性和梯度性的微课视频,并上传至共享平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视频学习内容。例如,在“办公文档处理”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制作不同的微课教学视频,包括电子表格的制作、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等等,让学生根据学习兴趣以及知识掌握程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课前的自主学习更加完善。

其次,课堂互动阶段。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而在真实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有限的核心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设计的课堂线索,区别对待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针对问题的定向答疑和解决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对更多问题的处理。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规划时,也要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互动参与时间,组织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展开讨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帮助指导。

最后,课后总结和反思阶段。这个阶段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查漏补缺,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一方面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有效的知识内化,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巩固,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并与教师或同学沟通解决;另一方面,反思并非仅是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也应在课后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微课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和优化微课视频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让微课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微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微课资源的选择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中课堂要点。严格意义上来说,微课只是一种教学形式,是对传统课堂的延伸,因此在呈现教学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明确教学主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多元化的微课资源尝试。虽然现阶段很多教师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以微视频教学为主,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当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把握之后,可将动画影像、网页以及PPT等均纳入计算机教学中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第三,优化考评设计。在利用微课进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摒弃以往单一的唯成绩而论的考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等等。例如,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教师可进行组内考评,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实行阶段性考评。

第四,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微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教师不能因为微课而偏废其他课程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如更加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及教学的规范性,因此,教师需将微课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微课的应用能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有效解决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掌握好专业技能,制作出优质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改革;阶段式

1、现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这就迫切的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而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将其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种方式,理论考试的考核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理论考试的缺陷在于,考核的知识面有限,不足以覆盖整个网络基础课程对相关知识点的要求,学生在应付考试时可能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也不利于学生将来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实践考试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考核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的也只能考核到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优化考核标准,争取能通过考核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个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这种迫切需要改革的形式下,我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采用阶段式考核方式将更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分阶段的考核方式是在学生学习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分别采用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也进一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薄弱点,教师就可以在授课时重点讲解,这样不仅利于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同时,在学期末根据各个阶段考核的成绩所占有的比例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2、采用阶段式考核的思路

对于理论知识,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整个学期的授课中基本上分为三方面:第一,是对网络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拓扑结构、数据通信系统。这一阶段授课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认识,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形成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占学期最终总成绩的20%。第二,是对网络基础课程重点知识的讲解,包括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网络互连设备、IP地址和域名。这一阶段授课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各种参考模型、网络互连设备、IP地址和域名,并且能将所讲授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中,如给出一拓扑结构,在此拓扑结构中两个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分析数据在此拓扑结构中传递时会经过OSI参考模型中的哪些层次和使用了TCP/IP参考模型中的哪些协议,以及如何为该拓扑结构中的计算机分配IP地址。在这一阶段,通过闭卷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形成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占学期最终总成绩的20%。第三,是对网络基础课程难点知识的讲解,包括局域网技术、网络构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这一阶段授课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局域网构建技术、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并且能通过给出的需求分析,对该局域网进行规划。在这一阶段,通过大作业的方式,由教师给出需求分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局域网的规划,并形成文档,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成绩,而这个成绩占学期最终总成绩的40%。学生在整个学期的考情以及作业占整个成绩的20%。由此构成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而在这种阶段式的考核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各个阶段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更进一步的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对教学进度与安排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调整。

对于实践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户端的配置,二是服务器的搭建。因此,在阶段式考核上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客户端配置的实验,主要包括:双绞线的制作、操作系统的安装、对等网的组建、网络连通性的测试等基础性实验,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实验课程,对学生在实验课做的每一个实验当堂进行考核,并给出各个实验的考核成绩,而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40%。第二,服务器的搭建,主要包括WEB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等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通过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室分别安装、配置服务器,然后通过综合性的案例来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所需服务器以及根据用户需求如何配置这些服务器,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对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的掌握情况,也通过具体的案例式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由此构成学生的实践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网络客户端的配置,并且通过案例式的综合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网络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总结: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各所高校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尽相同,探索高等教育考试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在对待考试改革的课题上,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提出过各自的见解。针对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采用阶段式的考核方式更为合理,不仅克服了传统考试方式中学生临时抱佛脚敷衍考试的心理,更进一步的是通过各种考核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更为牢固,对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任务驱动;高职院校

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积极的互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也就是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这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活动情景

活动目标的呈现需要引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情景,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操作。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毕业自荐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模拟人才一招聘的情景,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一份自荐书应当包括的内容。

(2)设计活动内容

内容紧扣目标,循序渐进。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就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要求以及给予学生的提示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4)效果评价

尽可能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可以把优秀的或有缺陷的作品挑选出来,进行广播演示。演示好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同学中好的设计构思,提高他们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部分学生成绩的肯定, 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演示一些有问题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们面前暴露问题,让大家共同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可使大家共同提高。

3 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设计制作销售月报表;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及过程:

(2)教学情况分析

本次课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录入、计算等基本功能。

在情景创设阶段,原先打算采用本班学生的成绩表,考虑到会打击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因而采用了题库中的范例。学生们都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制作范例的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因此,对于这次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就没有设立组长,而是由学生与旁边同学进行交流互助,效果比较理想。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总结,效果交流阶段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演示任务操作步骤,对于其他学生作品的反思及修改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总结归纳阶段,学生与老师一起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提示,使该部分内容得到了完善。在知识扩展阶段,通过让学生解决创设情境中提到的问题,不仅与课程开始的设计达到了呼应,也使学生的知识点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使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强化。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整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达到 100%,正确率达到了 95%,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观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比较适宜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不再出现睡觉,聊天的现象,学生对于任务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能够独立完成作品而得到表扬的同学会感到特别骄傲,从而激发了他们帮助他人的热情,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提示帮助下完成要求的任务。

(2)学生成绩变化明显

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使用的是考试模拟环境系统对学生进行测验,由机器阅卷,当场可知道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试成绩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5 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习者形成独立性,使学生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的状态中,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只是表面的内容,而真正实质的内容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要学习及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达到学生终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燮华,张世正主编.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离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一、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因素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