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1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umbilical nursing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omphalitis. Methods 80 neonat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second-severing of umbilical cor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nursing efficacy(the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 mean umbilical healing time, status of umbilical hemorrhage and incidence of omphalitis) and patients’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shorter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3.43±1.15)d vs (6.04±1.34)d], P

[Key words] Umbilical nursing; Neonatal omphalitis; Prevention; Effect

新生儿脐炎是围产儿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脐部炎性症状,是由于出生后脐带处理不当或脐部在医院内受到感染所致[1]。其中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新生儿的脐部进入身体。新生儿脐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脐部出现带有臭味的粘液和脓性分泌物,常伴随着脐窝周围皮肤红肿,症状较轻的新生儿并不会影响到食欲和体温,而严重者则会有发热症状,食欲低下,吃奶少[2]。新生儿脐炎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引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研究不同的脐部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该院给予80例新生儿常规护理以及二次断脐护理,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经剖宫产分娩29例,顺产11例;足月儿30例,早产儿1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经剖宫产分娩30例,顺产10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1例。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步骤如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对新生儿脐带和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液采用5%的聚维酮碘,在脐带根部处使用脐圈进行结扎,并于结扎部位距离约1.0 cm处剪断脐带,将残留的血液挤干净,再于新生儿的脐带断面处利用5%的碘伏进行严格消毒,擦拭脐带根部、脐轮周围皮肤和脐带残端,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24 h之后方可撤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二次断脐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断脐方法同对照组,在新生儿沐浴之后用75%乙醇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24 h之后暴露脐部皮肤,48 h之后观察新生儿脐带的干燥程度,再进行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该远离气门芯,在操作过程中,将牵引线向上提拉,当其与腹壁大约呈30°角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将脐带残端用无菌剪刀剪断。然后消毒新生儿的脐部皮肤,并贴上脐贴,24 h之后完全暴露脐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在新生儿每日沐浴之后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情况,若愈脐带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湿或者污染情况,应及时更换愈脐带。在新生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嘱咐家属每隔2 d更换一次愈脐带,直到脐部干燥脱落。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脐带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重要性,嘱咐家属加强家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包括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情况、脐炎发生率,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作出回访调查。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3]。

2 结果

2.1 脐带平均脱落、脐部平均愈合时间

观察组新生儿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脐部出血、脐炎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脐部出血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研究中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发现,采取二次断脐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上均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短;观察组的脐部出血率为10.00%,脐炎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的脐部出血率为27.50%,脐炎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脐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在脐带脱落后,脐部伤口会延迟不愈,并且潮湿有分泌液流出;之后便会出现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脓肿、恶臭,常使得皮下组织受到波及。随着炎症加剧,脐部残端流脓、腹壁出现水肿现象并且发亮,导致蜂窝组织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坏疽,严重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儿在断脐之后,血液供应随之中断,经过一段时间,脐带会缺水干枯,最终硬化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可在一周之内完全脱落,而脐部创口愈合则需要更长时间,一般在两周之内。据临床观察,新生儿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分泌少量的胶质分泌物,而这少量的分泌物极其容易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尤其以厌氧菌为主,从而引起脐部炎症的发生。大量医学实践表明,新生儿断脐之后24 h再进行二次断脐护理,可减少脐带脱落的时间,对于新生儿脐炎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

篇2

【关键词】 脐炎病;新生儿患者;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84-01

新生儿脐炎是因为在对新生儿进行断脐的时候没有进行较好的处理,使其感染上大肠杆菌或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新生儿的脐带部位有粘液和臭味,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还会使新生儿出现死亡的现象[1]。为了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采取了两种方法,进行治疗,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71例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71例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实验组有38例,有20例新生儿性别为男,有18例新生儿性别为女;对照组有33例,有17例新生儿性别为男,有16例新生儿性别为女,两组新生儿的基本条件差别小(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方法 首先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脐部和脐窝进行擦洗,在无菌的棉签上吸收碘伏,对患者的脐部周围进行涂抹,注意保持适当的涂抹力度,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损害,脐部周围的碘伏晾干后,喷洒适量的云南白药,再用纱布进行覆盖,每天进行两次的药物治疗。

1.2.2 对照组方法 对患者的脐部进行擦洗,使其保持干净无菌的状态,在对患者的脐部周围涂抹碘伏,在对患者的治疗期间,避免对患者脐部进行触摸,避免使伤口进一步的感染,每天涂抹两次,共进行4天左右的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1.4 治疗标准 治疗显效:患者在进行2天的药物治疗后,脐部的脓液消失,红肿的现象也明显的减轻;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4天后,脓液和红肿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治疗无效:患者在5天的治疗后,相应的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2 结 果

通过对患有脐炎病的新生儿进行治疗,实验组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78.8%,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新生儿的脐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在断脐的时候,消毒操作并不严格,而且新生儿的脐部处于凹陷的状态,极易出现细菌的集聚[2]。而新生儿的家长又没有相应的护理知识,并没有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甚至对于出现脓液的现象,也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而且在一些医疗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有在家中进行接生的,剪脐带的工具没有进行较好的杀菌,使患者直接出现细菌感染。总之,患有此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合理护理,使新生儿的脐部遭到细菌的感染。因此,要加强医护人员无菌的操作观念,尤其在断脐后,一定要对新生儿进行来良好的消毒操作,并使用纱布将脐部进行认真的包裹,保持干燥。同时对新生儿的住所每天都进行通风,还要保证新生儿内衣的清洁和柔软。而且要积极提倡患者去正规的医院进行生产,避免使用土法进行接生[3]。在对患有脐炎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要对患者的脐部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消毒,保证局部的清洁,主要是将患者脐部的脓液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使患者的创面暴露出来,对患者进行碘伏的涂抹能够有效的消炎,再进行云南白药的治疗,不仅能够将脐部周围的细菌消除掉,还可以使创面保持干燥,从而有利于脓液的彻底消除,使红肿的现象也能尽快的消失,通过本文实验的研究,采用碘伏和云南白药进行综合治疗的实验组,有26例患者在用药两天后,相关的症状就得到显著的缓解,治疗有效率高达97.4%。而仅使用碘伏进行治疗的患者,不能对患者的创口进行有效的杀菌,因此患者的恢复效果较慢,治疗有效率为78.8%,由此证明对患有脐炎病的新生儿进行碘伏和云南白药的综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对脐炎病的患者使用云南白药和碘伏的治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脓液和红肿的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庆,卢济亨,张德江,万泽辉.57例新生儿脐炎导致病菌检测[J].浙江预防医学,2012,12(11):129-130.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11-01

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儿脐带残端为一开放伤口,如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常见问题有脐出血、脐炎、脐肉芽肿,严重者可合并全身感染发展为败血症。临床工作中发现出生时正确断脐,加强日常护理及产妇的健康宣教,严格的质量管理是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资料

新生儿470例,男258例,女212例,顺产108例,剖宫产362例,孕周均在37W―42W之间,无窒息及感染。

2 体会

2.1 正确断脐 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清理呼吸道,待大声啼哭后可处理脐带,我院采用在距离脐带根部0.5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方剪短脐带,挤除残余血液,用碘酊消毒脐带断面,药液不可接触新生儿皮肤,以免发生皮肤灼伤,待断面干后覆盖无菌纱布,再用无菌护脐带包扎。若是脐带根部含有较多的华通胶时,用气门芯结扎易断裂,改用无菌粗丝线在距脐带根部0.5CM处结扎第一道,再在结扎线外0.5CM处结扎第二道。处理脐带时切忌过短,24小时内注意观察脐带有无渗血,有渗血者再次结扎。

2.2 加强护理 脐带脱落前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每日沐浴一次,沐浴后用干棉签擦干脐部,再用碘伏棉签消毒脐带断端及脐轮后,用无菌护脐带包扎,保持干燥:若有渗血,应重新消毒结扎,若残端过长,可严密消毒后适当修剪,以促进创面愈合。

2.3 加强健康宣教 新生儿脐部恢复情况是产妇及家属最担心的问题,因现在脐部护理方法与过去的不一样,所以做好宣传很重要。新生儿在出生后告知现在脐带的情况,教会产妇观察脐带,耐心解释护理要点,告知产妇保持脐带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教会产妇更换护脐带。

2.4 严格的助产质量管理让每一位助产士都掌握正确的脐部护理方法,定期组织学习,总结经验,讨论脐炎的发生原因,分析个案,并委派技术好的,责任心强的担任质控员,监督指导工作。

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0)-05-0014-01

【摘 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3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及时确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治疗;探讨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严重的可危及生命。为了早期诊断,行之有效的给予治疗和预防,减少发病率,现将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30例新生儿败血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败血症中男19例(63.3%),女11例(36.6%),日龄

1.2 临床资料 发热28例(93.3%),体温不升2例(16.7%),纳差拒乳24例(80%),反应差12例(40%),呼吸急促15例(50%),黄疸21例(70%),惊动7例(23.3%),抽搐3例(10%),肺部有湿音7例(23.3%),腹胀12例(40%),脐部红肿有分泌物11例(33.6%),肝大7例(23.3%),脓疱疮5例(16.6%)。

1.3 感染途径 脐炎11例,脓疱疮5例,用不洁布擦口腔用针刺口周挑马牙10例,宫内感染2例,宫内窒息3例。

1.4 合并症 硬肿症1例,化脑2例,感染性休克3例,肺炎7例。

1.5 实验室检查

1.5.1 血象 白细胞

1.5.2 C反应蛋白(CRP) 乳胶CRP>8μg/ml 30例。

1.5.3 血培养 均为阳性。

1.6 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儿入院入均采用二联抗生素治疗,即青霉素和阿莫西林加先锋V或头孢噻肟,一般用药7~14天。重症患儿采用新青Ⅱ加菌必治联合治疗。用药时间拒病情延长,同时做好口腔脐部及皮肤护理,对体温过低者给予保暖,过高者适当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供给足量的热卡及水分,加强支持疗法,辅以输新鲜血液等,并对合并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治愈24例,治愈率80%,自动出院4例,1例化脓,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DIC。

2 讨 论

2.1 新生儿败血症是由于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屏障功能差,故易引起发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但大部分表现有发热、体温不升、纳差拒乳、反应差、皮肤黄染腹胀、肝大等特点。有合并症时有相应临床表现。感染途径从本组来看很多为皮肤黏膜和脐部,本组脐炎11例,用不洁布擦口腔,针刺口腔,挑马牙10例,脓胞疮5例,可见新生儿出生后加强脐部和皮肤护理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关健,坚决制止擦口腔、挑马牙的陋习,亦是阻断细菌侵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很好的预防措施,因此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卫生宣传,做好卫生保健宣传指导工作。并要求人们加强对新生儿口腔、脐部、眼部及皮肤的护理,从而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

2.3 合理选择抗生素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关健 新生儿用药应注意: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应禁用,因丁胺卡那霉素、有耳肾毒性,造成听力下降严重的致耳聋致哑,氯毒素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和引起灰婴综合征,故二者均不宜选用。故此,凡疑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入院后可首选先锋V或头孢噻肟,重者选用新青Ⅱ和菌必治联合治疗,这样可以早期有效控制细菌生长繁殖,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早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篇5

关键词:干预;新生儿;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皮肤、粘膜、巩膜被黄染。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分,若胆红素浓度过高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常可引起严重后遗症,甚至威胁生命。实行早干预,可避免在出现病理性黄疸时才给予治疗的仓促。我们通过对240名新生儿采取积极干预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镇2012年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480例,按出生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240例,干预组240例。出生体重2.6~4.0 Kg,Apgars评分≥8,男256例,女224例,外观无畸形,母亲年龄21~35岁,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重视孕期保健 预防新生儿黄疸,从孕期保健开始。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紊乱由多种因素所致,非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中围产因素占有较高比例[1]。故妊娠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易过量喝饮料,不可滥用药物,胎黄常因孕母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若孕妇曾生过胎黄婴儿可在孕期服中药预防。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预防胎儿宫内缺氧等防止或减轻胎儿因缺氧使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活性降低,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孕期防止感染,尤其在孕早期防止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进行乙肝母婴阻断,预防新生儿乙肝。孕中晚期经常热敷、按摩,及时处理凹陷,做好哺乳准备。

1.2.2重视新生儿住院期间护理 新生儿黄疸重在预防,新生儿出生后要预防感染,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的并发症[2],做好脐部护理预防脐炎。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明显上升。秦学玲等报道[3],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 h乳汁不足者仍>19.81%,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当母乳量不足时可在新生儿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补充配方奶、葡萄糖水等保证营养及水分供给,以此促进胎粪排泄维持小便量。而游泳抚触能明显缩短胎粪初排及转黄时间,降低病理性黄疸及核黄疸的危险 性[4],所以医院要尽量提供新生儿游泳抚触护理。

1.2.3重视家庭访视 新生儿黄疸常发生在出院后,进行新生儿访视时要着重观察皮肤黄疸颜色和部位变化及大小便颜色,以此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黄疸从巩膜、逐步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要引起重视。指导家长预防方法,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护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治皮肤破损感染,按需哺乳保证水分和营养供给。让新生儿多接触自然光,适当晒晒太阳,坚持每日洗澡。若黄疸延及躯干应及早给予口服给药干预,达到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的目的。可给苯巴比妥3次/d,5 mg/次,妈咪爱2次/d,1/2包/次,茵栀黄等。

2观察指标及结果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黄疸程度。结果干预组胎便初排除时间及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黄疸出现时间延迟,消退提前,黄疸程度轻,发生病理性黄疸人数5例。对照组发生病理性黄疸人数26例。

3讨论

3.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成因分析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①胎儿在宫内所处环境为低氧,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出生后过多的红细胞迅速被破坏,分解产生的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②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内Y、Z蛋白不足,使肝脏对胆红素摄取不足,代谢受限制。肠肝循环的特殊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而胎粪含有胆红素高达80~100 mg,可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使肠肝循环增多,由此可见新生儿极易出现黄疸。

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 d出现,第5~7 d达高峰,10~14 d消退,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延迟至3~4 w消退,生理性黄疸时一般情况好,多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增加喂养量、喂养次数、促进胎粪排出,就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正常新生儿多在生后10~12 h内排出第一次胎便,第3~4 d胎便转黄。如乳量不足,肠蠕动缓慢,胎粪排出延长,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增加,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的基础上异常增加[5]。

3.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成因分析 引起病理性黄疸原因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

病理性黄疸出现早,于生后24 h内出现,进展快,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 umol/L,早产儿>255 umol/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第2 w早产儿3~4 w不退或黄疸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当未结合胆红素>342 umol/L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致残或死亡。

干预组从孕期开始就注重预防,避免了一些黄疸形成因素。新生儿出生后在母乳不足情况下,按需添加配方奶、葡萄糖水刺激新生儿的胃肠蠕动,促进胎粪排出保证小便量加快胆红素排泄。游泳与抚触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温水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作用,且游泳活动使能量消耗增多,进食量增多,促进肠蠕动;腹部抚触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可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刺激肠蠕动,增加胎便排泄次数,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有利于新生儿黄疸预防。观察结果表明 ,实行早期干预确实能减轻新生儿黄疸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发生。

参考文献:

[1]伍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8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4-95.

[2]熊燕,石胜,等.新生儿肺炎及并发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87-88.

[3]秦学玲,刘秉芳.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J].护理研究杂志,2004,18(6):1076-1077.

[4]黄芳.抚触护理及新生儿游泳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 03,(23)

[5]周晓光,杨杰,等.B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9,3:161.

[6]吴俊,吴本清.双管同步抽注法和全自动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6,(11).

[7]蒋永江,陈继昌,龙苹,等.去白细胞血液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06).

篇6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安全隐患及问题

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新生儿窒息: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1.7新生儿被盗:当今社会各类流动人口较多,拐卖儿童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病区母婴同室病房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家属若对病区人员及环境不了解,极易让犯罪分子钻空子,冒充医务工作者盗走新生儿,引发新的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建立科室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以新的医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小儿保健,防治小儿疾病,促进我国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未来,所以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每年出生儿童约800名左右,新生儿体重1.9-5.2千克。其中男婴约占新生儿的55,4%,女婴约占新生儿的44.6%。新生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提高新生儿保健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新生儿疾病和死亡,就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我们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保 暖

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保暖,产房温度应以22℃左右为宜。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且新生儿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皮肤,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可用预热的被毯包裹;也可放置于红外线保温台上或暖箱中数小时】。

2 喂 养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新生儿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方法,同时通过喂奶的过程可增进母子感情,密切母婴关系,良好的感觉刺激使婴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发育。而且应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乳汁的产生是泌乳激素和泌乳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鼓励母亲让婴儿勤吸吮,哺乳时不要限定间隔时间和次数。婴儿哭闹;母亲感到奶胀;母亲认为孩子需要时均可喂哺,新生儿胃容量小,胃排空时间短,应按需喂哺,一般每天不少于8次。因各种原因母乳分泌不足时,每次应先喂母乳,将吸空,不足部分用其他乳品替代和补充。合理的奶粉调配在保证婴儿营养摄入中至关重要,有统一规格的专用小勺,4.4g奶粉勺宜加入温开水30ml(水温约60℃),调配奶粉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奶具的消毒。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刚出生的婴儿嘴里常常会有一些粘液,而且常常伴有恶心的症状发生,那是因为在母体里或分娩时吸入羊水所至。所以应把新生儿头略偏向一侧,随时擦去新生儿吐出的粘液。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差可出现反流。而且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韧带松弛,易折叠,大脑皮层控制呕吐反射的能力又不完善,故易发生漾奶。此外,如喂养方法不当,如过大,吞入气体时,婴儿往往也会发生溢乳。因此每次喂奶后,将婴儿抱起,头靠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等吞入空气排出后再将新生儿放在床上,【俗称拍嗝】。

4 预防感染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薄,吞噬细胞少,抗体水平低,造成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且局部感染易扩散。如脐炎;尿布疹;牙龈炎;皮肤小脓疱。处理不妥当,会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为预防感染,每次接触婴儿前均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也应注意无菌,指导妈妈每次喂奶前不但要洗手,还要用温水洗,以免病从口入。

5 护 理

5.1 皮肤护理 保护皮肤,使皮肤清洁,经常洗澡,在脐带脱落前,不要把新生儿全身浸在水中洗,以免脐带被浸湿后污染,也可用防水脐贴来保护脐部,洗澡水不宜过热,一般在38℃-42℃。洗澡前准备好替换的衣物,可选用专用的婴儿皂和浴液,忌用刺激性肥皂。洗脸部时应用干净棉球清洗眼部和鼻腔,洗身体时应注意洗净皱褶处,尤其是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臀部清洁尤为重要,大便后用温水将臀部洗干净,要遵循从前向后的顺序即从会阴到的顺序,以预防来自的细菌污染会引起感染。替换的衣物和尿布应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棉制品,化纤类织物对新生儿是不适宜的。给婴儿洗澡,动作要快;轻柔。洗后立即擦干,穿好衣服,以免受凉。洗澡时间不可安排在婴儿吃奶或要睡觉时,可在婴儿吃奶后1小时,婴儿觉醒时为宜。婴儿排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以免因尿便刺激而发生臀红和尿布疹。

5.2 脐部护理 脐部护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脐带未脱落之前,此时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脐带内血管尚未完全闭合,有时还会渗血容易发生脐炎并导致败血症。脐炎可表现为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部有渗出物,严重时新生儿可表现为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因此这一阶段,脐部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保持脐部干燥,经常检查脐部是否有红肿,渗出。可用碘伏擦拭脐带残端和脐轮周围,保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结痂者,对结痂下有无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更要关注和清洁处理。并且每天更换脐部保护带,如脐部保护带被新生儿尿液及粪便污染,应及时更换。脐带脱落之后,仍会有少量分泌物,每日用碘伏棉棒擦拭,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即可。

5.3 眼部护理 新生儿要有专用的脸盆和毛巾给婴儿洗脸,洗脸时用干净的棉球沾水清洁眼部。应由内眦擦向外眦。有时新生儿两眼红肿,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睁不开眼,临床上用小乐敦滴眼液效果较好。在做眼部护理前必须注意洗手。

5.4 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不宜擦洗,在新生儿的牙龈上常客看到白色的小圆点,一般高出牙龈,像小米粒一样习俗称它为“马牙”实际上它是角化的上皮细胞团,不用处理会自行脱落,但老人们常常用黑布去擦它,这样做往往损伤了新生儿娇嫩的口腔黏膜造成感染,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我们要加强健康教育,向年轻的父母讲清危害。在新生儿的口腔还经常可以看见白色斑点状或泡状膜样东西样子像奶块,但基底部潮红,不易擦去,在医学上叫“鹅口疮”多半是由于喂奶时不注意卫生,也可能是宝宝服用抗菌素造成的。鹅口疮会令会令宝宝感到很疼影响吃奶。妈妈要注意卫生喂奶前要洗净双手,还要勤换内衣。

5.5 衣物及尿布的选择 新生儿的衣着应选纯棉制品,宜宽大质地柔软,不用纽扣,无接缝,清洁舒适即可。尿布的选择尤为重要。新生儿吃的都是液体食物经常会尿湿尿布,如更换不及时新生儿会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它就是由于尿布更换不及时,大小便污染尿布后刺激皮肤而形成的。当尿布不透气,尿布用洗衣粉洗后未漂净,残留较多碱性药物均可发生。开始仅为臀部,外皮肤发红,严重者可使皮肤糜烂,溃疡。应选择柔软透气好的纯棉制品,颜色以浅色为主。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嫩,对一些重色或化纤类的衣物会产生过敏反应,还易受空气中的杂质等外界刺激,导致在脸部,前胸,后背等部位经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如红斑较重时,临床上用百多邦脓泡膏效果较好,轻者无需处理会自行消退。

5.6 新生儿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宝宝出生后2-3天皮肤会发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出生后7-10天会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早产儿的黄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会慢一些。如果黄疸出现的早,黄的厉害,排除病理性黄疸后,用茵栀黄口服液效果不错。

5.7 新生儿抚触 婴儿的抚触是指在科学指导下有技巧的对婴儿全身进行抚摸。婴儿有被爱的需求,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除了有喂养和睡眠这些生物性需求外,更有情感上的需求,需要有人对他讲话,经常给予肌肤上触摸和抚爱以满足肌肤饥渴。早期婴儿抚触密切了亲子交流,是孩子情商发育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抚触让大量良好,温和,适度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达到婴儿大脑,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提高免疫力,增进亲子交流,亲子互动,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做抚触时婴儿应处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清醒、半空腹、沐浴后为最佳时间。抚触时应先洗手,用婴儿润肤油或爽身粉擦于手掌侧,边和孩子说话或放些轻柔的音乐边做抚触。手法要轻柔,逐渐增加力度。抚触按照头、胸、腹、四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每个部位4-6次。每日1-2次,时间5-15分钟。抚触时应注意婴儿的反应,一旦孩子觉得足够了,或者哭闹不配合时需停止操作。

篇8

【关键词】败血症;临床诊疗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69-01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有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新生儿刚刚出生,其综合抵抗能力低下,脐部与皮肤黏膜破损部位尚未愈合,容易遭受到细菌的入侵,可由于产时感染、产前感染与产后感染发病,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新生儿采取了针对性的诊疗与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40例患者败血症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24例,女婴16例,其中11例为早产儿,本组患儿母亲均无感染病史,在出生后10例患肺炎,14例患脐炎、10例有原发感染,2例腹泻、2例口腔炎、1例尿布皮炎、1例脓疱疹。

在本组40例患儿中,31例拒乳、反应差,11例气促、12例体温不升、8例腹胀、9例发热、7例呕吐、4例抽搐;其中15例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其中11例为呼吸衰竭,3例为化脓性脑膜炎,1例为肺出血。

1.2 诊疗与护理措施

1.2.1 病情观察

在确诊为败血症之后,密切关注患儿病情病情变化情况,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面色、神志、反射情况、体温、皮肤变化情况,看有无黄疸与出血点,若患儿发生声、两眼定视与烦躁不安的情况,则说明患儿的病情发生变化,此时要第一时间向医师汇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 保温与降温措施

每隔2h为患儿测量一次体温,若患儿出现发热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减少盖被、松解衣服,若患儿热度无变化,则予以冰水枕,无特殊情况,禁止使用退热药物,防止患儿发生体温突降、虚弱的情况。对于体温不升高的患儿,使用保温箱或者热水袋进行保暖[1]。

1.3 喂养方式的调整

若患儿可以进食,则采取母乳喂养法,提高患儿的抗感染能力;若患儿不能进食,则使用插胃管鼻饲母乳喂养法,排除患儿体内的毒素,在鼻饲喂养时,需要把握好速度,防止患儿发生吸入性肺炎与呼吸道梗阻。此外,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爆出患儿静脉通路的畅通,如果使用头皮静脉输液,必须要由娴熟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控制好补液的速度。

1.3 皮肤护理

为了防止感染,必须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爆出患儿脐部、口腔、臀部的皮肤干燥,密切观察患儿皮肤变化情况,若出现局部感染,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2]。

1.4 加强宣传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工作之外,还要为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告诉家属正确的护理方式,防止感染的发生。

2结果

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之后,40例患儿中37例痊愈后自动出院,3例死亡,分别占比92.5%与7.5%。

3 讨论

败血症在新生儿群体之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于该种疾病,及时的诊断、治疗与护理十分的重要,护理人员除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观察情况外,还要采取正确的喂养措施,做好降温与保暖措施,保持患儿静脉的畅通,做好病灶处理与宣传工作。在治疗与护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尤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若出现异常,需要及时的向医师反应;若患儿发生呼吸道分泌物分泌增多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进行观察,采取吸痰措施,保持患儿呼吸道的畅通,此时,可以适当抬高患儿头部,将其头偏向一侧,促进分泌物的流出,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本组40例患儿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后,37例痊愈后自动出院,3例死亡,分别占比92.5%与7.5%。

综上所述,对于败血症患儿应该进行密切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样才能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阮丽娜,童夏生.8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2(01):302-303

篇9

【关键词】  造口护肤粉;擦烂红斑;婴儿/新生;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造口护肤粉治疗新生儿擦烂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日龄14~28d擦烂红斑患儿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涂40%氧化锌油,2~3次/d;治疗组:将适量造口护肤粉撒在患处皮肤上,然后用无菌纱布或纸巾将粉剂抹匀,用药次数与观察组相同,1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红斑、浸润、渗液、糜烂等客观体征并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口护肤粉治疗新生儿擦烂红斑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清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造口护肤粉;擦烂红斑;婴儿/新生;疗效观察

擦烂红斑又名“擦烂”或“间擦疹”(intertrigo),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的增多,擦烂红斑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护理工作比较棘手[1]。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在擦烂处外用氧化锌油或鞣酸软膏[2],但其操作繁琐,不易清洗,长期使用反而造成小儿皮肤损害[3]。为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2008年4月—2010年8月,我们对40例新生儿擦烂红斑采用造口护肤粉治疗,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擦烂红斑共75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6例,女24例;日龄14~28天,平均22.5天;发生部位:颈部9例,腋窝4例,腹股沟16例,阴囊与大腿之间9例,臀部2例。其中患上呼吸道感染10例,新生儿肺炎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脐炎2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日龄15~28天,平均23.5天;发生部位:颈部8例,腋窝4例,腹股沟12例,阴囊与大腿之间10例,臀部1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例,新生儿肺炎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例,脐炎1例。两组患儿性别、日龄、病情、皮损部位及皮损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4]在皮肤的褶缝中有与皱襞相当的潮湿红斑或糜烂,边缘清楚。纳入标准:凡符合擦烂红斑诊断标准,就诊前未局部使用外用制剂者。排除标准:患有其他皮肤病者;单纯性红斑或皮损形成浅表溃疡者;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者;治疗期间加用其他外用药物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出汗。涂抹药物前均用温开水洗净患处,然后用无菌纱布拭干。对照组:涂40%氧化锌油,2~3次/d;治疗组:将适量造口护肤粉[造口护肤粉为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44767,注册号:粤珠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1640029号,注册产品标准:yzb/粤珠0009-2007,企业标准:o/klb9-2007]撒在患处皮肤上,然后用无菌纱布或纸巾将粉剂抹匀(片刻后局部可形成一层保护膜)。用药次数与观察组相同,1周为1个疗程。两组其他治疗、护理措施相同。

1.4疗效评价[5]

1.4.1评分标准根据患儿的红斑、浸润、渗液、糜烂等客观体征,按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 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各种指标的分值相加为疾病积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4.2疗效判定标准按4级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退,治疗后总积分值为0,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皮疹明显好转,60% ≤疗效指数<100%;有效:皮疹有好转,30% ≤疗效指数<60%;无效:皮疹无好转,疗效指数<30%。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同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和74.29% (p<0.05),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愈率

2.2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3讨论

擦烂红斑是由于皮肤皱褶处湿热、积汗及相互摩擦等原因引起局部皮肤充血的急性炎症,有时可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多见于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及肥胖婴儿。皮肤不卫生及炎热可诱发本病。皮肤损害限于皱褶处,如颈前、耳根后窝、腋窝、腹股沟、阴囊与大腿之间、臀部、附近等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边缘清楚且界限与摩擦的皮肤一致。潮湿、多汗,表皮浸渍及表皮剥脱,易有糜烂及浆液渗出,如继发感染可形成微小脓疱及溃疡。患儿常因疼痛等不适而出现烦躁、哭闹不安,影响食欲和睡眠。感染严重者,患儿可有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中毒症状,甚至导致败血症。因此,对于新生儿擦烂红斑应加以重视,及时治疗。

造口护肤粉主要用于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它由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瓜尔豆胶合黄原胶组成,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通过吸收造口排泄物,使造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爽,从而减轻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减少溃疡的发生[6]。我们受此启发,把它试用于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7]。近年来,我们又把它试用于新生儿擦烂红斑的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擦烂处皮肤使用造口护肤粉后,它可吸收渗液形成一种柔软的凝胶保护膜,粘贴于皮肤创面,阻隔汗液对皮肤的浸湿和刺激,减少摩擦,使病变不再继续扩大;同时,可使患处皮肤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避免继发感染。此外,造口护肤粉尚可促进皮炎、糜烂和溃疡的愈合[8]。传统使用的氧化锌油,只能对创面起到收敛作用,使创面干燥,但无法有效地隔离局部刺激,不能有效地保护受损的皮肤,达不到促进糜烂和溃疡愈合的目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用造口护肤粉治疗新生儿擦烂红斑的疗效明显优于使用氧化锌油。且与使用氧化锌油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清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前的皮肤清洁很重要,一定要注意清洗干净。此外,文献报道[9],造口护肤粉形成的胶状凝胶对创面中的可溶性物质呈现出吸收阶梯,由此清除细菌的毒性产物和细胞碎屑。因此,造口护肤粉对合并感染的擦烂红斑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秀玲,郑振杰,林治萍.mebo治疗婴儿间擦疹及臀部红斑的疗效观察.中国烧伤创伤杂志,2007,19(2):151-154.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2.

3陈洁,林金玲,黄碧萍,等.小儿肠造瘘口及更换造口袋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1):1266-1268.

4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58.

5李钦峰.维尔康洗液治疗擦烂疗效观察.天津药学,2007,19(1):40-41.

6郁红菊,孙茜,李继婷.结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519-521.

7秦晓红,张亚明,薛梅,等.造口护肤粉治疗尿布皮炎的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9):59.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31-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引起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在皮肤、黏膜及巩膜上出现黄疸,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并产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1]。因此,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并及早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4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探讨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临床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9-38.4d,平均体重(3.17±0.6)kg,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发病于出生后2-3天,持续7-10天自动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患儿体内胆红素略高于正常水平,除皮肤黄染、有轻微食欲不振外,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发生于出生24h内。②血清胆红素浓度异常:足月儿≥222μmol/mL,早产儿≥257μmol/mL,或者每天上升85μmol/mL以上。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大于14天,早产儿大于一个月。④黄疸反复出现。

1.3 检查项目 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是血清胆红素浓度,采取静脉血或微量血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型检查(ABO和Rh系统)、红细胞脆性实验、肝功能检查、超声腹部检查、听视功能电生理检查。

1.4 治疗方法 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综合疗法:①蓝光照射疗法,该法简单有效,将新生儿俯卧在光疗箱中,用黑色眼罩遮住双眼保护,以免对患儿的视网膜造成损伤,会阴及用尿布遮挡,身体其他部位接受双面蓝光照射3-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待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停止。②药物疗法,西药采用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d服用至黄疸消退;配合使用茵栀黄口服液,5ml/次,3次/天,连续用药五天,补充白蛋白1g/kg/d,辅以消炎、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手段。

2 结 果

经综合治疗后,4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中治愈43例(89.6%),好转4例(8.3%),无效1例(2.1%),总有效率为97.9%。

3 讨 论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十分常见,多由于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和黏膜黄染,根据症状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一般轻度的生理性的黄疸不需要特别治疗可自行痊愈,但是由于感染、溶血等病理性因素产生的黄疸,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神经中枢损伤,严重可导致死亡[2]。

3.1 病因分析 经过检查诊断,引发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围产因素25例(52.1%),其中宫内窘迫12例,母亲妊娠高压症8例,高危早产儿3例,窒息2例;感染12例(25.0%),其中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感染性脐炎4例,乙肝感染2例;颅内血肿5例(10.4%);新生儿肝炎4例(8.3%);其他不明因素2例(4.2%)。结果表明,围产因素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因素,其他感染等炎症也易造成新生儿发生黄疸。

3.2 预防措施 根据新生儿黄疸的致病原因,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围产因素是首要因素,孕妇遭受湿热侵袭可能致使胎儿出生后发生黄疸,所以在妊娠期间,孕妇应控制饮食,少食生冷,饮食有度,忌暴饮暴食,并忌烟酒及辛辣食物,以防损伤脾胃。②若孕妇曾生育过出现黄疸的婴儿,再次妊娠时应提前预防,按时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③婴儿出生后,家长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须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以了解病情变化。

3.3 治疗措施 蓝光照射治疗能够促进游离的胆红素发生光氧化和异构化,其代谢物可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操作简单,但是效果较慢,而且有导致青铜症的危险。中医理论认为黄疸属于湿热,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安全制剂是茵栀黄口服液[3],其主要中药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四种药物联合作用,有清热除湿、保肝利胆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胆红素排泄,加速黄疸消退,与光照疗法配合使用,具有更好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儿经光照和药物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7.9%。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发病主要原因是围产因素的控制,孕妇需注意饮食控制,有效预防,临床上以光照配合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智萍.新生儿黄疸67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8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