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护理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
1.1遗产心理
老年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之后,总想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精神和物质财富等得到保留与传承。老年人往往会因为其子孙后代的成长与自己的期望相符而感到欣慰;为晚辈能聆听他的成功经验而感到快乐;因为自己留下的财富能为社会做贡献而感到满足;还会以为自己的组织或器官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成功移植,自己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延续而感到有所作为。
1.2“年长者”心理
“年长者”心理是指老年人倾向以教育者姿态与年轻人共享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历,与遗产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有教育青年一代的光荣职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健在时子孙幸福的象征与团结的纽带。当老年人某一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能被年轻人或社会所接受和利用时,可以增加他们的自尊心,而当环境不允许或年轻人不理解、不接受时,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被误解为教训他人、??嗦、唠叨等。
1.3恋旧心理
老年人恋旧心理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用过的物品、老书籍、老照片和老信件等物品有一种特别的依恋移情。另一方面是对物品位置摆放的的要求,老年人希望按照他们的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摆放物品,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
1.4时间感
在步入老年之初或在这前后的某个时期,老年人会因为觉察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或非常短暂而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这种恐惧会逐渐消失。老年人会有“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等想法。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2.1焦虑
老年人患病后常出现紧张不安和忧虑心境,多伴发心理和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头痛、两手发冷、易激惹等。
2.2否认
是不承认自己疾病的诊断或病情的严重性,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维准备,总希望有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表现:(1)否认疾病的存在。(2)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2.3猜疑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缺乏依据的猜测,如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措施、药物疗效等存在疑问。
2.4愤怒
是一种对人或事不满的心理反应,表现为语言行为富于攻击性、过于激动带有偏执狂,甚至无端谩骂等不适当行为。
2.5抑郁
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情绪表现。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食物不振、批发或者缺乏活力、缺乏兴趣、自责甚至出现绝望、自杀念头等。
2.6自我概念低下
自我概念是指调控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自信、自尊、自控等。
2.7孤独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8过分依赖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9退化
主要是行为的退化,表现为与其年龄和社会不称的行为表现。如孩子似的行为。
2.10遵医嘱依从性不良
主要是指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如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定期检查等。
二、老年人的几种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1自卑心理
当老年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年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常为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以及家庭矛盾。
1.2失落心理
例如退休与经济状况改变会造成失落的心理,一般来说,退休造成的结果包括经济收入降低、社会主要关系中断、生活作息方式的改变等。有明确任务和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退到比较狭小的家庭圈子,这种过渡,常常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抑郁、自杀等,轻者常表现为“退休综合征”,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逐步适应。退休后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贫困、生活保障上的不安以及在社会和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改变,也是老年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1.3孤独心理
老年期由于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孤独和寂寞常在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时产生,特别在失去配偶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孤独和寂寞的程度受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老年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和寂寞,烦躁无聊,产生孤独感。
1.4焦虑恐惧心理
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普遍对治疗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较为悲观的心理反应,特别是一些身患绝症的老年人,老年人知道自己患癌后,往往由恐惧,到悲哀,到绝望,再加上部分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5记忆力受损、健忘
老年人由于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但由于老年人远期记忆衰退不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事情,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2.心理护理
2.1评估细致观察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该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2.3.2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3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4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三、老年痴呆的心理护理
1、老年痴呆病人的心理护理如何进行?
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
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的与病人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病情观察与特别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且处于兴奋状态者,要认真观察其有无发烧、尿潴留等异常,及时予以解除。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以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备,进行精神安慰,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对立情绪。家中剪刀、绳子、火柴、灭鼠药等要收藏好,以免发生意外。对有严重特殊行为或病情不稳的病人,尽量避免其外出活动,必要时可住院治疗。
2.1为什么经常醉酒的人容易“痴呆”?
有一种痴呆就叫酒精性痴呆,过量酒精会直接杀伤脑细胞
“酒精能让人产生“短暂记忆缺失”,所以醉酒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大量饮酒时,清醒后会有某一段时间记忆缺损。专家表示,过量的酒精会破坏脑组织中的血脑屏障和神经元细胞膜,直接杀伤脑细胞。因为酒精的神经性毒性作用,会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维生素B1恰恰是脑细胞运动至关重要的元素。“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会影响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出现‘科萨科夫脑病’,主要症状为记忆力下降、躁狂、走路不稳、震颤等。”徐格林告诉记者。伴随着脑细胞死亡速度的加快,脑萎缩也会变严重,脑神经细胞活性均减低,大脑功能随之衰退。而这样的症状便是定义中的“酒精性痴呆”。例如: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谢世平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慢性酒精中毒对大脑损害较重的表现形式就是酒精中毒性痴呆,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首先是人格改变、记忆障碍,逐渐发展成痴呆。部分病人有大脑皮质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失语、失认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预后极差,一般不可逆,多数因躯体并发症而死亡。
2.2为什么滴酒不沾也容易“痴呆”?
酒精的活血功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中风发生率。
为什么滴酒不沾的随访结果,反而不如每天“小酌两杯”?徐格林解释说,酒精中含有一种成分名叫黄酮甙,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和神经元,而酒精的活血功能又能促进血液循环,不太容易形成血栓,降低中风的发生率,而中风也是痴呆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国外一项研究也表明,适度饮酒可减少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率。这项刊登在英国《精神病杂志》上的新发现,是伦敦精神病研究所科学家们对400位年龄介于65岁至74岁老人,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跟踪研究后得出的。那些年轻时爱喝三两杯酒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较低;反之,在60岁前滴酒不沾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则较高。
四、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和诱因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诱因
1.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情绪低落;有的急躁易怒,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及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1.3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1.4抑郁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经济状况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2.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知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的能力,指导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的生死观。
2.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护士要多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得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2.3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的孤独、恐惧的心理。
2.4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2.5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豁达,更要会想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提高。
2.6强化老年人治理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老年人心理健康要戒五个过度
一戒“过度关爱”,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致,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过度焦躁”,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忧虑过度”,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俗谚: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树老盘根错节,纠纠缠缠;人老??哩??嗦,喋喋不休。
树老盘根错节是经年累月吸取日月精华,经历风霜雨露的洗礼,才有根深柢固的架势。老树根多,虽然模样沧桑,却老成稳重,禁得起雨打日晒,禁得起狂风摧残。
人老话多是人生历练的结果,经验的结晶,虽不是字字珠玑,却是难得的体验,也充满智慧。老人多话往往是出自对周遭的关心,对人际的关怀,是对下代的放心不下。这种絮絮叨叨,实在是人间的至爱。
科研发现,孤独老人长寿愿望达成很困难。最近我国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是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长达6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减少6年。
孤独并不仅仅是“没有伴儿”,主要是对社会生活没有参与意识、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样,完全与世隔绝,但很多子女并不知晓这点,以为老人衣食无忧就能够生活美满。很多老人吃喝不愁,但孤独却让他们没心情为自己烹饪美食,要么凑合、要么大吃,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愿意外出活动,增加了心脑血管的风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步入老年后心血管功能开始退化,孤独能加速这过程,可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如果不愿意和外界交流,也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心理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发现称,孤独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尽管老年痴呆病因未明,但此病是退行性脑部病变。脑子是越用越灵,用进废退,孤独的老人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就会人为造成认知和记忆功能退化。
丧偶易导致寡居效应,许多年迈老人在失去伴侣后也相继去世,伤心过度也会让身体各个器官遭到重创。一般来说,丧偶一年内是道坎,伤痛最为明显。因此在此阶段,子女家人要帮助老人,故人的东西可以先收藏起来,不要让老人独处,外出散心、去子女处居住都是办法。如老人的悲痛心情无法释怀,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案例资料:一位退休女教师,最近就怕回家,一到家里就发愁,感到空虚、寂寞、难熬,情绪越来越坏,甚至感觉活着没意思。昨天,其子女和老伴陪她来到市德安医院,精神科专家徐主任道出的原因让其家人大吃一惊:原来,子女出于孝心为老人购买的大房子,竟是引起老人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在奥韵家园一座160多平米新房居住了半年多的老太太,最近也感到孤独、空虚、心情抑郁,活着没劲,常悄悄地抹眼泪。她自己都想不通,过去生活艰苦,忙忙碌碌,却能顽强地活下来,现在生活这么优越、舒服,却反而不想活了呢?她对徐主任说:“子女都很忙,难得回家,这么大的房子,就住两个人,冷冷清清的,实在受不了。”
篇2
【关键词】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心理护理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1.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7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2 心理护理
2.1 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 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2.3 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2.4 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2.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6 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7 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篇3
猝死(sudden death)系指自然发生, 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WHO 规定发病后6 h 内死亡者为猝死。也有人主张发病后24h内死亡者为猝死。据统计,我国猝死发生率约占各种死亡的1%~3.6%,老年人在猝死的比率可达56%~80%,其中心源性猝死则占90%以上[1]。
1老年人猝死的临床特点
通过对老年人猝死(尤其是心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识别猝死高危人群的临床特征,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对有先兆表现的高危老年患者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和严密监测,来降低老年猝死发生率。
1.1 老年人、老年早期及男性老年患者的猝死发生率高
老年人猝死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人将65岁以上列为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有报道猝死发生率最高的年龄组为60~69岁,说明猝死以老年、特别可能是老年早期多见[2]。老年人中,男性猝死发生率比女性大3~4倍,患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3]。
1.2猝死病因
猝死病因以心血管疾病最多见,其中又以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居首位,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的研究报告:心脏猝死中至少有80%为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提示冠心病患者为猝死易患的高危个体。除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外,猝死的其他基础病症还包括风心病联合瓣膜损伤、心肌病、急性左心衰、肺栓塞、脑出血、主动脉夹层、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输血反应、癫痫持续状态、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其中心源性猝死占主要原因。
1.3猝死诱因
猝死可发生在谈笑、看电影、听故事、吵架、饮酒、吃饭、大小便、洗澡、性生活、行路、乘车、劳动、吸烟、睡眠等各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死于医院外,少数死于急诊室或住院时[4]。老年人事件的特点:应激能力差,起病急骤;代偿能力低,往往在未得到及时救治时就迅速死亡。
1.4 猝死发生的季节性和昼夜节律性
由相关的院前急救资料显示:猝死的发生多有季节性和昼夜节律性,多发生在寒冷冬春季节和睡醒后的最初几小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阶段。猝死发生时间昼大于夜的规律,证明神经体液活性物质参与心肌电活动。
1.5 高度重视猝死的先兆症状
1.5.1 猝死前先兆症状: 有明显先兆者(如心慌、气促、胸闷、心绞痛及其性质与程度改变、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上腹痛)约占猝死病例的4/5,无症状约占1/5。
1.5.2 猝死时心电图的变化:①猝死前有心电图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多源多型性室早,阵发性室速。房性心律失常;②做心电图时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突发心跳骤停;③猝死时即刻心电图: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电机械分离,心脏停搏。
2 老年人猝死高危人群的防范
2.1对老年心脏病患者猝死高危个体的防范措施
对老年心脏病患者猝死高危个体的防范措施包括以下各项:①医护人员的正常查房和巡视是发现病情的主要途径;②白天查房和夜间查房同等重要;③清晨时段, 必须特别注意;④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精神、生命体征等各种细微变化;⑤一旦发现心脏骤停, 立即报告医生, 同时作好抢救准备;⑥熟练地掌握各种仪器及药物的应用以及各项抢救措施, 争取在4 min 内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因此, 早期预防及时有效的就地抢救, 是防治老年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2.2高危猝死者的临床预测
国内外学者对高危猝死者进行了多项临床预测,研究揭示:①既往有原发性室颤的冠心病患者,心脏复苏1年内者;②冠心病有室颤阈值降低因素者,如:过度吸烟、肥胖、过劳、A型性格者;③严重电解质紊乱;④冠心病心脏明显增大,射血分数严重下降者;⑤不稳定心绞痛频繁发作伴ST-T改变明确者。以上均应视为猝死的高危个体。
2.3 心电不稳定的电生理预测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Lown室性早搏分级在早期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中存在,包括:①室早3~5级;②室早R on T;③多源、多型性室早或室早起源于左室而呈完全右束支阻滞型;④心室复极延迟、QT间期延迟、QT离散度增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⑤心室晚电位阳性者;⑥心率变异性降低者(心率变异性是指心脏节律变化,是连续出现的正常心搏间期的变异程度,它反映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及平衡协调关系的指标,也是独立预测猝死的危险因素)。以上几种情况室颤的危险大大增加,亦均视为猝死的高危个体。
2.4对预测有猝死高危因素的老年人的干预对策
2.4.1 对预测有猝死高危因素的老年人的干预对策包括:①积极治疗基础病变;②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降脂、降压、控制体重;③避免诱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餐、排便用力及感染等)是预防发生猝死的关键; ④心脏保护:(a)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心脏保护作用;(b)血管转移酶抑制剂能提高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生存率;(c)钙拮抗剂对交感活性无影响,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及β受体阻滞剂;(d)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e)有作者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心理状态有关。焦虑、抑郁可使心率变异性下降,自主神经不稳定,此时心电也极不稳定,故对高危因素者给予抗焦虑治疗。
2.4.2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干预:①药物治疗:可使心率变异性增加,增加自主神经的稳定性,预防室颤的发生;②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松驰训练、生物反馈等也能改善心率变异性,起到预防的作用。总之,通过心理行为与药物治疗双重干预能有效的减少老年人心性猝死的发生率。
2.5 对高危个体干预措施的实施
2.5.1 情景: 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过早离床活动或与探视人员长时间谈话,情绪过喜、过哀、惊恐时。
2.5.2 后果: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均可能导致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 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律紊乱和心脏骤停而死亡。
2.5.3 触发猝死机理:①劳累、情绪波动、寒冷、饱餐、排便用力等因素刺激下,此时如有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或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极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这更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使心肌代谢紊乱,导致心室电不稳定,室颤阈值下降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因而行为、心理应激是猝死的触发因素。②有报道心肌梗死早期交感神经亢进,迷走神经受抑制,交感迷走神经调节能力严重失衡,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加,血小板聚集能力升高,血液粘滞度增高,微血栓形成促使进一步缺血导致猝死。
2.5.4 对策:①需要加强猝死高危个体保健知识的宣教, 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②在患者心肌梗死恢复期, 严格执行医嘱, 谢绝探视; ③避免过早活动;④稳定患者情绪, 使克服对疾病悲观及恐惧心理;⑤嘱患者勿暴饮暴食, 少量进餐, 鼓励其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3 老年人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
3.1老年人猝死的护理应急预案
3.1.1 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尤其对新患者、重患者应按要求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3.1.2 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班班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完好率达到100% ,急用时可随时投入使用。
3.1.3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仪器及时充电,防止电池耗竭。
3.1.4 发现患者在病房内猝死,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3.1.5 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情况,依据本科室的心肺复苏抢救程序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
3.1.6 抢救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开放静脉通路, 必要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3.1.7 发现患者在走廊、厕所等病房以外的环境发生猝死,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后,立即就地抢救,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3.1.8 其他医务人员到达后,按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迅速采取心肺复苏,及时将患者搬至病床上,搬运过程中不可间断抢救。
3.1.9 在抢救中,应注意随时清理环境,合理安排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车等各种仪器的摆放位置,腾出空间,利于抢救。
3.1.10 参加抢救的各位人员应注意互相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
3.1.11 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 6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3.1.12 抢救无效死亡,协助家属将尸体运走,向医务处或总值班汇报抢救过程结果;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安慰。
3.2 老年人猝死的护理应急处理程序
老年人猝死的应急处理程序的流程为:防范措施到位 猝死后立即抢救 通知医生 继续抢救 告知家属 记录抢救过程。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98.
[2] 朱大乔,周秀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分析[ J ].护理杂志,2003,20( 2) : 11.
篇4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特点;护理对策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 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48 h内发病的肺炎[1]。目前, 社区获得性肺炎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同时由于该病病因复杂, 病情比较严重, 临床症状表现也不是很明显, 所以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因此, 总结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特点, 积极开展并深入研究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对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特点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的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65~80岁, 平均年龄72.5岁;治疗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66~78岁, 平均年龄72.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而治疗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重点包括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指导等。
1. 3 临床表现 从患者住院期间的病程观察, 老年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差异比较明显。有的患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部分患者整天精神萎靡不振、浑身乏力、呕吐无力、上腹部有不适症状, 还会发生精神异常或者意识障碍、食欲不振、呼吸障碍等状况。
1. 4 护理方法 ①制定护理计划。患者入院后, 需要按照具体情况制定护理途径表, 按照护理路径表实施医疗护理[2]。在患者入院的当天应立即对其进行个人卫生的处理, 在取得患者和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护士要根据医嘱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 并将护理安排的内容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并获得他们的全力配合。②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人员要根据老年人肺炎的发病阶段差异性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状况进行观察, 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脉搏跳动次数以及排尿量等。每天还要记录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和呕吐等症状, 时刻观察患者是否表现出了脑缺氧症状, 如有无焦躁情绪等。③呼吸道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 需要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 并且定时对房间内的空气消毒, 如果发现患者呼吸道有异物堵塞, 要及时清除, 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另外, 教会老人正确的咳嗽方法, 并观察其颜色、气味、性质和量, 若出现痰液黏稠现象, 可按照医嘱雾化吸入治疗或口服祛痰药。④心理疏导。有的老年人由于年龄大,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对治疗可能失去信心, 护士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教育程度、生活情况、病情发展和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每天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微笑面对患者, 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 尽量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紧张及不自信, 避免患者因猜忌自己的病情而胡思乱想, 从而导致疾病治愈缓慢。⑤健康教育普及。对患者以幻灯片或书籍形式进行肺炎知识普及, 使患者充分了解肺炎, 消除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还要嘱咐老年患者出院后每天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提高自身免疫力。
1. 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菌检查均无异常;有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但其中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中痊愈20例(50.0%), 有效16例(40.0%), 无效4例(10.0%),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中痊愈16例(40.0%), 有效13例(32.5%), 无效11例(27.5%), 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步入老龄化阶段, 而且经济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越来越衰弱, 从而抵御外部环境中细菌的入侵能力也越来越差, 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生的几率在逐年增高。尤其是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在对老年患者的治疗中, 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 正确的护理措施也是相当重要的。作为护理人员, 在搞好护患关系的同时, 还应该重视疾病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比如呼吸道的护理, 还有最让人容易忽视也是尤为重要的心理疏导。通过实验证明, 有效的心理疏导会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做好老年患者出院后的指导, 不吸烟酗酒, 尽可能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每天多参加体育锻炼, 合理饮食, 增强免疫力, 同时保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总之,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同时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也使患者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穆艳燕.肺炎患者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2):2.
篇5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人性化护理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1],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40%-50%患有高血压病[2]。如果高血压长期不能较好的控制,会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其致死、致残率均较高[3]。我院115例老年高血压病住院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73例,女42例;年龄62-91岁,平均年龄(72.5±4.7)岁;病史8-32年,平均(9.9±2.5)年;其中合并心血管病者47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1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例;同时合并有1种并发症者65人,占57.1%,有2种以上并发症者12人,占11.2%;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7人,占6.1%,肾病合并高血压者3人,占2.6%。115例患者均依据WHO 1999年的高血压标准确诊[4]。
2 临床特点
对11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①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长,多数病程在10年以上;②常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差较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5];③患者血压波动较大,个体日常行为活动能力日趋下降;④多数患者除具有高血压病,常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常并发或伴发与冠心病、心脏梗死、心力衰竭、糖尿病、脑梗死,高脂血症等其他老年病[6];⑤高血压分级多在2级及以上,高危、极高危比例高;⑥常多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才能控制血压、服药依从性差。
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 口腔修复 临床护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63-02
当下社会中,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在口腔修复临床治疗中,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占据的比例较大。而对于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维护工作,因为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和生理情况,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医务人员不但要对其进行技术治疗,还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这也是口腔修复护理的工作内容。
1 老年人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1 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一般呈现下降的趋势,无论是组织结构、脏器功能、免疫力还是精神状态都有明显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退化也让老年人动作迟钝,对于口腔修复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1.2 口腔情况。由于饮食习惯、营养不良、口腔卫生不注意等问题,老年人普遍存在龋齿、牙周病等口腔问题,牙齿缺失严重,存留的牙齿一般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通常表现为过度损耗、移位、神经系统破坏、松动、残冠数目多、上下牙齿不吻合、口腔黏膜退化、口腔干燥和咀嚼肌退化等临床表现。
1.3 心理特点。老年人具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就医的时候,恐惧、固执的性格表露无遗。极大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让他们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情接受治疗,还有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脑功能的衰竭,导致了老年人在就医的时候和医师的沟通不顺畅,往往因为自己固执的坚持和难以理解的表达力,而不和医师合作,导致治疗效果差。在进行口腔修复护理的时候,对于治疗器械也存在恐惧心理,不能积极配合医师,影响理疗效果,这种现象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而表现的尤为严重。
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耐心降低。对于口腔修复有不符合实际的期望,而对于过高的治疗费用往往难以接受。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其耐性也下降,而口腔修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样复杂长期的治疗护理中,老年人很有可能出现多疑和急躁的情绪。有的希望能够一次诊疗完毕,还有的渴望义齿完美无缺,对于诊疗费用多有担忧,治疗效果还没有显现的时候也精神紧张,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治疗效果。
2 老年患者口腔修复治疗中的临床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治疗前的护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首先要创造整洁的治疗环境,这可以让人感觉安逸、放松,减少老年人紧张和焦虑的心情。护理人员应该穿戴整齐、行为规范、态度温和、始终微笑,做到有问必答、谦恭有礼、兢兢业业、尊敬老人,真正拉近医护人员和老人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为了快捷老年人的就诊,应该建立一系列的便利措施,来减少就业流程,比如电话预约、简单化就诊手续等。在接受医师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先了解老人大致的身体状况和口腔牙齿情况,如果有一些系统性的疾病,先确认是否属于复杂病例,全方面掌握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基础为老年人选择合适的医师,切实保障医疗的质量,缩短老年人口腔诊疗的时间,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对于身体机能差的老年患者,应该首先进行全身疾病的治疗;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应该让其家人再旁陪同,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对于精神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应该温言细语、主动为其服务,热情耐心,真正换取老年人的信任,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热心地搀扶其进行治疗,主动热情交谈,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并放松其心情。调整椅位,让老年人以最舒服的姿势接受治疗,叮嘱其保管好随身物品。开始治疗的时候,应该尝试和老年人说说家常,以缓解其紧张情绪。询问老年人病史的时候,应该仔细聆听,切不可随意打断,或者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保护好老年人的自尊心,消除紧张和多疑的感觉。护理应该辅助医师做好病史记录,了解病情,认真检查口腔,在确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应该用平和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及其家属介绍可能的口腔修复方案、费用和疗程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存在的临床恐惧心理,在治疗之前要向其耐心详细地讲解治疗的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做细致的解答。在口腔修复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配合医师工作,时刻观察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现象,在旁安抚其紧张情绪,帮助擦汗和面部水迹,在老年人要起身吐痰的时候,应该协助其以便顺利的完成修复。操作结束的时候,要高速老年人应该顺利完成,同时迅速处理老年患者口腔周围的污染物,杜绝其刺激老年患者。
2.3 治疗后的护理。在口腔修复治疗结束之后,先让老年人稍作休息,然后就术后注意的事项,义齿的佩戴清洁方法仔细告之,还要叮嘱其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牙间隙刷,做好保养工作。因为老年人记忆力有所下降,所以要不耐其烦的一遍遍讲解。降低老年人心中的期望,告诉其义齿和天然的牙齿毕竟是不同的,帮助其克服初带时的不适感,鼓励其多练习。帮助老年人制定修复计划表,做好术后的回访工作,保持练习,定期检查口腔卫生,让老年人及其家属认识到口腔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要养成科学的口腔卫生习惯。
综上所述,因为老年人本身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口腔修复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治疗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等阶段,做好老年人紧张情绪的排解、辅助医疗、义齿使用方法的讲解、修复计划表的制定和回访工作,以保证老年患者养成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长期维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艳丽,李继东.口腔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4):31-32
篇7
1.1我国社区养老起步晚
我国的社区服务尚处于萌芽状态,全国只有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通过对社区320名居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中医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上,非常了解仅4名。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的认知相对较低,对中医护理还不够了解,因此必须加大中医宣传教育力度,紧密结合中医护理技术进行社区护理,但是中医护理在社区老年护理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1.2中医护理模式重视不够
中国的社区护理以西医服务为主,虽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中医护理却没能在社区护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且西医的医疗费用高,超过老年人的自身承受能力。
1.3中医护理人才缺乏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开放了一个中医科室,需要中医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对中医护理的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到社区工作的中医护理人才很少,导致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1.4中医护理没有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在某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真正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护理,推广到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中;缺乏对中医护理的宣教和推广。因此没有体现中医护理在社区老年护理的应用优势。
2中医护理在社区老年护理的应用对策
2.1创建社区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
中医护理对疾病具有预防、保健、治疗的作用,强调“整体护理、辩证施护、三因制宜”,对社区不同年龄、性别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护理。要真正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必须要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道路,两者优势互补,加快老年人疾病的康复。
2.2加强教育和学术交流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社区护理专门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设立中医护理管理组。②加强与中医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③加强与当地的大小中医院交流与合作,获得它们的技术支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医疗水平。④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3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向导,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居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教育的机构,以敬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为依托,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选派专业的中医护理人才对护工、社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中医护理技术。
2.3.1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对社区患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照料。老年人起居有常适劳逸的特点:春夏季让老年人早起晚睡,秋冬之季晚睡晚起;个别老年人长年早睡晚起,应尊重其习惯;能下床的老年人应做适度的活动,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体质,提高抗御外邪能力。总之,老年人的起居应满足自然界阴阳昼夜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
2.3.2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包括说理开导、释疑解惑、移情易性、顺情从欲等方法。面对老年人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社区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志护理。
2.3.3饮食护理
老年人多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疾病,合理运用饮食调护,对于防治疾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饮食调护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采用适宜老年人的饮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3.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很多来自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易于推广,所以易被老年人所接受。中医护理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药熨、敷贴、熏洗、按摩等,对于防治老年人的慢性病有重要的作用。
2.3.5中医保健运动
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育锻炼方法,包括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气功、打坐等。这些体育锻炼对于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舒活筋骨、调和气血、延年益寿、防治老年痴呆症、老年性精神病等大有裨益。
3小结
篇8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疾病;医学伦理道德
1 老年疾病的医疗护理特点
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群体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充分了解、认识这些特点,对我们的老年病治疗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有以下特点。
1.1艰巨性 老年患者患病的时间久、种类繁多,由于自身情况或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各种急慢性病的反复发作,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也比我们预期中快。这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老年患者身体指标及生理机能的下降,甚至是不能自理的患者,就进一步增加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难度。
1.2福利性 由于新医改的进一步推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对于每一位老年人来说都是一项社会福利。
1.3康复性 为了能让老年患者能更好的在生理上或是心理康复上,医护人员必须尽到责任和义务来帮助老年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4政策性 尊敬和爱护老人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也提出将老年人划入弱势群体加以关怀和照顾,特别是对离退休老同志的医疗护理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重要工作。
2 老年疾病治疗护理的医学伦理道德
医学伦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学这个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在医学领域内医务人员在与患者和社会的联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不牟取私利、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研究创新、以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能力的信赖。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年患者的医护工作更要遵守严格的道德伦理学标准。
我们从事老年人疾病治疗的医护人员,应具备"四心"。
2.1爱心 现代护理伦理学不仅强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而且强调对患者人格的尊重,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医护道德的标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医学模式,让医疗护理人员的言行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把"有益于患者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让医护工作变得人性化。老年患者几乎都是长期或多次反复住院,各种疾病对他们的折磨以及对自己病情的过分担忧,让他们对枯燥乏味的病房生活产生了恐惧。因此,对患者的情绪变化的了解和掌握比对他们的身体变化要更加及时和准确。适时的做出积极、有效的安慰和劝导,就能进一步防止或减轻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发生。
2.2专心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对各种疾病的反应性降低,自己不能感觉到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疾病,即使病情危重,也有很多临床症状表现不出来;而且老年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情极易被延误。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在老年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的业务能力和自身医护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的掌握,密切观察并及时的处理老年病的前驱症状及并发症,高度重视一切可能发生或发展的疾病病情。
2.3恒心 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病情也由于是多个系统齐发而变得更加复杂。患者出现行动不便、长期卧床、丧失生活能力的较多;因为病程、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等导致的问题,让他们焦虑,甚至丧失信心。所以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情况给予开导,要给予人道的关怀和照顾,不急躁、厌烦、粗疏;要多接近、安慰和鼓励。要更加有毅力和恒心。在悉心为患者调理生活的同时,让他们心情愉悦的配合我们的工作、接受治疗。
2.4虚心 老年患者对医护工作的评价中,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是非常严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热爱医学事业的同时,要有高度的义务感、责任感来做老干部医保事业。加强自我道德培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素质,虚心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掌握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要加深医患之间的了解,建立一种亲切友好、合作性的医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使老年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李义庭,付丽,刘芳,等.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社会关怀政策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6,27(1):57-59.
篇9
【关键词】 老年患者;康复;护理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需保持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3.2 老年人耐力不足,应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而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是使人体体能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3.3 适度的活动与运动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个人体态,维护和促进健康。否则,不仅机体各部位功能变差,而且还容易造成肌肉萎缩。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功能、维持肌肉紧张度,此外,适度适量的运动还能增加老年人的活力和自我信赖程度。不过,老年人的运动一定要适度,要根据个人体力来选择适当的项目、次数和运动量,否则便适得其反。如果因年迈体衰不能参加运动,则应当力求增加老年人的活动性(活动性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环境内能移动的能力),避免过多的依赖性,尽量使老年人在提高活动能力的同时,增进自尊和独立性,激发其参与各项活动的兴趣,这都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4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降低使得他们知觉的感受能力变慢,表现为反应迟钝,自觉症状不明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以保障治疗的及时到位。
3.5 老年人机体的反应能力差,需要有安全维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这使得他们对刺激源的接受、传达及反应能力越来越差,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痛觉、知觉、温度觉等各种感觉能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及时必要的安全维护。
3.6 并发症是严重影响疾病痊愈和健康恢复的障碍之一,也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和全面康复。因此,预防并发症是老年人康复护理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老年人的呼吸速率降低,咳嗽能力变差,易于发生呼吸系感染等肺部并发症;泌尿系感染、骨与关节的挛缩、骨质疏松或骨折、褥疮、便秘等并发症,以及坠床、跌伤、走失等意外,这都是老年人极其容易发生的问题。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鼓励老年人进行早期的离床活动,采取动静结合的休养方式,促进其血液循环,并提高其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些都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的积极措施。在平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做到老年人良肢位的保持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这是预防骨与关节挛缩的重要护理措施。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注意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导尿管的管理等,这些是预防老年人出现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R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71-02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2000年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率先通过辽宁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验收,是辽宁省名牌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是辽宁省优秀专业教学团队。该专业以培养老年人服务紧缺人才为宗旨,借鉴国外先进的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人才为培养理念,实训设施和教材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口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一般按年龄可分为衰老前期(40-50岁)与衰老后期(65岁以上)。生理老化为老年人所共有,根据2008年2月国家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9亿,占我国人口的11%,占世界人口的20%,据统计云南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530万,占全省人口的11.5%,在昆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80多万,他们中有16%是单个居住的老人,有42%是老俩口独居生活,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已成为社会发展问题,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已是大家的共同希望,云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12月25日专门下发了《云南省老年人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为加快云南省的老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规定,必须要有相应的老年人服务和管理人才,社会老年人服务专业人才需求量估计到246000人左右,现根据2009年5月21日报道,云南昆明市的养老护理人员几乎都是来自农村,他们学历低,缺乏专业知识,养老服务近视保姆式的服务。
1 专业前景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催生了一大批社会福利机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上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明显提高。因此,必须靠社会,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根据民政部最近统计,全国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已成为我国紧缺人才,目前,全国只有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办这个专业,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掌握老年人生活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老年人康复保健与疾病照护的高级老年护理人才,老年健康咨询指导人才老年产业管理等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合格的老年人服务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
2.1 创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做 ”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服务与管理紧缺人才的需要,以养老机构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康复保健与医疗照护,老年心理护理及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拓展能力。
2.2 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以养老机构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岗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共同开发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都严格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管理制度,出题规定做到教考分离,具有完备授课计划,采用举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护理实训室、老年人心理咨询实训室,老年人保健治疗,推拿按摩实训室,养老机构模拟实训室,老年人康复理疗实训室等。
3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3.1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本专业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放在首位,并将老年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建立职业道德体系,使学生能理解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使学生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分学期的实训,顶岗实习,完成实习日志的填报,提高对职业岗位的认识;通过课堂 表现等行为教师打分表,记录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等活动的次数以及感受。为老年人的服务活动要求每个学期每位学生不少于5次;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毛邓三,法律道德与思想品德,医学伦理学,以及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和服务水平。
3.2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项目:
①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有丰富经验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到我校为学生做讲座,到兄弟院校做专业经验交流,使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以及职业的社会意义,做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②了解和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学生通过见习,实习,更深入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根据社会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③规范服务行为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和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④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昆明市慈善总工会,民政部门红十字协会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3.3 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岗位资格技能的培养。掌握一定人文社科、心理学、病理学、社会学知识,具有老年生活策划,活动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获得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高级保健按摩师,针灸师、康复理疗师等社会工作者等职业资格证,毕业条件为,即毕业证加资格证,双证齐全方能毕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知识结构较全、职业素养较高、职业能力较强等优势。
4 专业培养要求
①掌握中西医基本常识;
②掌握护理基础及基本操作;
③掌握老年人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
④掌握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操作技能;
⑤具有老年人健康,生活料理服务的能力;
⑥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协调沟通、公关以及一定的心理救助能力;
⑦熟悉心理方法,饮食疗法的基本原理;
⑧取得职业技能证。
5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特点,应开设以下课程:
5.1 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
5.2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生理学,病理学,社会学概论,饮食营养与卫生,老年政策,康复医学概论,老年维护与管理,诊断学,针灸学,推拿学等;
5.3 必修课体系结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毕业实习等。
6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服务方式及就业方向
6.1 服务方式:
①小型家庭养老院,老人不出门,三五人一个养老单位。
②日托养老院。白天托管,白天送老年人来疗养院,晚上接回家。
③居家养老院,以家庭为主。老年人不出家门,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服务。
④全天候托管,也就是24小时托管,长期托管。
⑤异地互动养老,甲地老人到乙地去养老。冬天老人到南方,气温较好,夏天到气温凉爽的地方养老。
6.2 就业方向: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在下列地方就业:老年人福利协会,老干部管理处,老干部干休所,敬老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及病人家庭等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不断建立,对老年人服务人才既懂社会工作知识技巧,又懂老年人身心康复护理技能的高职专门人才。据估计全国约有4.2万个福利院,如果每个福利院送一个专业人才,近期就需4万2千人才到福利院工作。
各种民办公助,个人自费兴办的老年公寓,老人村,托老所,老人乐园。需要的专门人才就更多了。
本专业完全可以采用“ 校企联办”方式,不仅让学生毕业实习顶岗上班,还能为青年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增强工作实践经验,以便更好的教学。据调查,需要社会长期照护的人数占80%,在家接受服务的达36.3%,选择上门钟点服务的达78.8%,选择老年养老院护理的占54%,选择白天托人全天型服务占98%。
总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将接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的考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考验中继续优化。要想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做大作强,不仅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更需要社会大环境,政府扶持,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等政策相配套,人才培养和留用才会长久,平台才会更高更广阔。
作为咱们云南,养老专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有着得天独后的地理,气候等地域优势,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老人的养老、休闲、养生、度假、避暑、避寒的首选地,因此我们要加快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和护理专业人才。
- 上一篇:对网络诈骗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环境设计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