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居住小区 环境景观 景观设计
0 引言
居住区环境景观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对于提高居住区的人文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有重要意义,并且还可以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下的景观设计多数限于规划设计和重平面规划却忽略景物塑造的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上也存在着片面追求风格形式、重人工轻 自然 ,注重景物单体的形态塑造而忽略景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形态的塑造与平衡等等问题。
1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 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 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 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 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 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 自然 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 道路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 交通 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 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 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 艺术 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 发展 。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 文献 :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 湿地景观设计;现代城市;环境
[基金项目] 湖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题文章,项目编号:2013CFB027。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372-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和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人们采取一些措施在不断地改善城市所面对的问题。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进行有机结合,所以具有抗洪防旱、储蓄水资源、调节区域小气候以及维护自然生物多样化等特点,因此,发展湿地景观设计,对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将就湿地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是其景观设计的功能价值,二是湿地景观设计的物种选择。
二、湿地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中实现的功能和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是基于城市环境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管理的利用方式。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库”,它是城市环境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在过去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城市湿地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诸多缺憾。必须正确地认识湿地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开发和保护湿地资源。
(一)生态功能
城市湿地可实现多功能的生态服务,主要包括了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蓄水量、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化等。从这些功能中可以看出,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和居民提供必备的水资源、加强城市的排洪防旱能力、保证城市物种多样化,同时还可以调节周围环境的气候变化,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湿地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效益
湿地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天然的水资源,能够有效地保存水资源,并且能够调节自然气候,分洪蓄水以防水灾。湿地所实现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首先是水资源,湿地具有丰沛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工业、灌溉、养殖、发电等方面;其次,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水源充足、肥力和养分高,非常适合水生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的生长,从而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另外,湿地也被作为旅游资源,特别是在城市湿地景观中,可通过独特的生态景观和动植物,从而吸引众多游客。
(三)美学价值
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城市湿地所具有的自然特征和多样性的视野,这就使得它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变城市景观的单一性并丰富了城市景观。由于湿地在自然界中具有水陆互补的独特的生态伦理美学意义,所以,它具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
三、湿地景观设计的物种选择
植物是湿地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很容易受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湿地景观设计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
(一)生态修复型湿地景观物种选择
为了促进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恢复,植被的修复是关键。因此要合理正确的选择植物材料,物种间搭配也要合理。在对城市湿地植被的选择中,要重点注意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乡土植物主要是相对于外来植物。在一些景观绿化设计中,因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外来植物,这些植物极具侵略性,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严重破坏。而乡土植物可以在城市绿地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同时,保护和适应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乡土植物比外来植物更加具有优势,从而促进城市生态恢复。
(二)污水处理湿地景观物种选择
一些湿地具有污水处理功能,因此人们进行注重对湿地污水系统的景观设计,所以对于要承担污水处理的湿地景观设计,能够对污水进行高效率的处理是物种选择的重要原则。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根系发达情况对污水的吸收、吸附和富集作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植被对污水净化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实现湿地污水净化,在进行植被的选择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预期的水质、气候和纬度、维护需要、平均水深、最大水深等。目前,在湿地景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常用的植物为芦苇和香蒲。
(三)观赏性湿地景观物种选择
水生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可直接对观赏型的湿地景观设计造成影响。而观赏性的湿地景观设计最讲究对美的追求,植物的选择要符合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保证周围景观与植物的协调性,如在进行水景设计时,可采用较多的浮叶和漂浮植物,如睡莲、芦苇、菖蒲、燕子花、荷花、干屈菜等。
四、总结
总而言之,湿地景观设计不同与一般的景观设计,它在城市中不仅可以实现人们的休闲娱乐,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同时还可以对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保护和恢复,这也是湿地景观设计所要实现的真正价值。在城市中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能够为人们提供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休闲娱乐场所、文化教育学习等。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实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思想和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夏伟静.城市生态水景观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3]荣海山.城市湿地亲水性空间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王玲.木塑材料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特色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
一、生态型园林绿化总体情况
创造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创造优美宜人、高品质的活动与生存空间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者的共识。长沙市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原则,注重城市绿色网络的规划建设,绿地建设基本体现了融合历史文脉、文化。休闲与运动的特色,实施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绿色通道工程。以公园绿地为核心,以生态林地为主题,以附属绿地为重点,以道路、滨江绿带为网路,城市绿地系统初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城市区域内绿化大循环的生态系统初步凸现。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绿化指标不断增长。
二、特色城市现代化园林规划建议――以长沙为例
(1)、完善城市绿地管理系统
一个完善的绿地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建设水平及建设进程。随着绿地系统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同时现代城市绿地的产权结构多元化,绿地管理问题成为一个矛盾不断上升的问题。长沙市绿地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已经给城市绿地建设带来了问题。因而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绿地管理系统是当务之急。
在管理体制上要避免两个极端,即大抓大揽的职能定位极端和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极端。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是一种投入大、见效慢、重复性强的工程,政府主管部门统包统揽肯定会出现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局面。同样,完全推向市场更不可取,市场的盲目性和利益的驱动会使本来利小或无利可图的福利性的城市绿地管理陷入无序混乱的尴尬境地。合理的职能定位,一是能体现出政府宏观指导性,二是能体现出市场灵活性。其次,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各管理主体的特色,各居其职的职能定位。市场经济对城市绿地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发达的市场条件、健全的保障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宽松的运行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绿地管理职能“强”的价值取向的表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做好与其他职能机构协调合作,理顺政府管理关系,城市管理系统内的各组织机关及其职能机关的关系网络,力求建立一个有弹性的有机结构,明确职责和职能,加强综合管理职能,克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弊端,构成了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2)合理配植植物种类,形成长期景观.
合理配植植物种类,是形成稳定群落的关键,也是形成长期景观和发挥持续生态效益的前提。长沙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但在实际中运用并存在的种类并不多,也可以说是树种更新率过高。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而造成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了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在长沙的园林绿化过程中,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方面是原树种由于当初在规划配植时,对规划区的生态因子了解不全及对树种本身的生态学习性考虑不足,而导致了生长不良、景观效果差,生态效益也不明显;另一方面,则是随大流跟潮流,“崇外”思想所造成的,也就导致了什么流行种什么的现象。这种规划思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是必须根除的。长沙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将开发利用各种立地条件的绿地类型和扩大城市生物多样性相结合,在绿地中限制和协调好乔、灌、草、藤本植物的比例,限制和协调好速生、慢生树种的比例,限制和协调好常绿、落叶的比例,限制和协调好阔叶、针叶的比例。并借鉴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群层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树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的空间,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特征的绿地系统。城市区域内恢复潜在植被主要包括潜在植被确定、恢复重建和养护管理三个阶段。为动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
(3)重视城市边缘植物群落
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是不能缺少郊区绿化的,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还应当利用生态系统交接重合的边缘地带物种多样性增大的原理,重视城乡交错区的绿化和园林建设。城郊之间有大片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应规划建设防护林带、环城林带,形成绿色走廊和绿色网络,并使之与城区绿地系统连通,形成多层次、规模性的绿色系统,以此极大地丰富城郊结合地带的生物多样性,使之一方面可作为给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康身心的源泉,另一方面又可作为净化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城市边缘良性生态库,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加强城郊生态工程的建设,把城郊边缘带作为一种缓冲带使之为城区内的野生生物受人类胁迫外迁时提供良好的避难场所。
(4)规范管理园林的建设施工阶段计划
对园林绿化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合理安排具体的建设施工,可以有效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养护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讲,相关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理念会对园林绿化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具体的园林绿化建设设计安排中,要根据实际的用途以及各自的生长特性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将乡土树种作为主要部分,并合理配置灌木、乔木以及草坪等,落叶树种与常绿植物相互配合,并确保可以满足不同植物所需要的条件。对于园林绿化设计人员来讲,要在设计之前与建设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切实领会建设单位意图和理念,并做足苗木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更能够做,确保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此外,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以便为后期的绿植管理和养护工作奠定条件。要严格根据设计理念进行园林绿化的施工,确保施工工艺的质量,以便充分、真实的还原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壤进行必要的整修和改良,并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定位、放线、栽植以及打桩等工作,尽最大努力确保绿植的成活率,展示出园林绿化景观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景观 自然环境观 师法自然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得中国的景观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现代景观设计与艺术相结合,创造了更具艺术感的设计,正是因为这样,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至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然而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期,城市景观的实践状况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误区。中国的中小型城市基本呈现大同小异的城市面貌,大大小小的建筑体快和几何布局的道路构成的城市的主体。盲目效仿别人,破坏环境,自毁家园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传统景观特色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某些景观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艺术形态而使人们远离了自然;还有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更不具有人文情趣。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玻璃构成的城市中,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对人们的心里也是一种摧残,各种现代疾病不断产生。如何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繁忙期,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观,已迫在眉睫。
景观设计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主动安排,通过它,人们协调整体的生态系统,当然也包括文化和自然。景观设计本身是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一条有效途径,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也必将回到他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追求。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自然观在新时代的体现。
山水是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从前面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国人的山水情节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山水的情愫。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园林景观。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观念深受中国人普遍的山水情节的影响,是把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以艺术的手法所创作的山水景观,是一种人化的自然。作为中国景观艺术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更是其主要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欣赏山水,能使人摆脱日常琐事的困扰,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通过审美使精神得以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图11所示,苏州拙政园中的堆山理水,水而曲折往复,岛屿间列,亭榭奇石时隐时现,景物隐约迷离,一步一景,充分体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优美山水景观。
从中国古典园林中不难看出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自然”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世界之始”,它表明在中国人以阴阳观念理解的宇宙图式中,自然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世界,自然之美存在于主观世界和客观存在的和谐平衡之中。因此,中国人探索自然之美的办法是通过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和深刻感悟与联想来寻找其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法自然”,既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观,也是中国人探索和欣赏自然美并将其运用于环境设计的方式,也是中国独特的环境观。此外,道法自然还暗示了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知觉,同时强调了真实体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儒家以山水作为仁人志士的精神拟态,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最初是隐士高人栖身的理性选择,并且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文人高雅的文化模式。随着人们精神的觉醒,隐居山林,渔钓以终的人,魏晋以后已经不多见了。既可以像白居易那样“隐在留司管”,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只要“心远地自偏”,甚至可以“大隐在关市”。这时,山水情节已大多存在于意念之中,所以,纵观文人为自己规划设计的园林,拳石勺水也足以象征山林江湖,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景观最基本的抒情物质建构。
早期我国的景观设计,注重对形式的渴求,而现在由于国人的觉醒,人们更重视在环境中的体验。“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一山水画所蕴含的国人的自然观,让人们从对那种气魄宏大的几何布局的崇拜转向于自然型不对称的布局组织的偏好。在这样的布局环境中,对自然的领悟,体现对纯朴、简法的本质追求,体现了返璞归真的愿望。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对自然的深刻敬意,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环境美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从这一意义上说,美意味着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美学立场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啼:对自然事物给予应有的尊重。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些苔痕遍布的小径山石,一些漆饰剥落的柱窗,一些树木掩映的山石……看似随意布置,但有恰如其分,在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装饰,重要的是“道法自然”,使人们在其中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师法自然”思想的发扬,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问题;通过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生态过程的艺术的再表现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各种美学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思想,达到唤起民众、让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思想上升华。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贾又福.山水画精神景观[M].当代美术,1999:21-29.
[2]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90.
篇5
【关键词】环境景观;住宅区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要素;设计原则
On the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Li Zhuo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Forestr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Urumqi Xinjiang 830049)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Key words】Environmental landscape;Residential landscape;Design requirements;Design elements;Design principles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住宅区的园林景观环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住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设计师对住区景观的设计有着更高的追求,本文对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1. 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1.1 精神元素。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1.2 物质元素。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1.3 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
1.4 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是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
硬质景观是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2. 住宅区景观的设计要求
2.1 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2.2 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2.3 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宅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住宅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3. 住宅区景观设计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4. 住宅区景观设计原则
4.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4.2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某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4.3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
4.4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住宅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住宅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4.5 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4.6 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5. 结束语
篇6
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脉络主要是由校园历史文化、学校教学的特征、整体风格的导向所组成,高校不仅是做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断衍生新的文化气息,并可以直接进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而影响广大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当之无愧的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潜移默化的陶冶着师生的性格情操,使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休闲、交流、学习,纾解生活压力。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趋势
校园环境景观顾名思义,是人工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组合对大学校园地域环境面貌的直观体现。校园环境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容,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它在赋予师生优美典雅的环境的同时,承载着记录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在古朴、自然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下,历代学子孜孜以求,在接受文化科技教育的同时,培养积极的心理情感和奋进的精神。感受着校园环境景观带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潜移默化中形成勤学奋进,爱国爱校,胸怀博大,诚实善良等优良品质的适应大数据时展的一代新人。
一、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发展概况
校园环境景观历史与现状最早的校园景观追溯到古代,应该是大教育家孔子在山林之中,古树之下的授课环境,古代校址的选择更注重自然山水并与古典园林建筑相融合。到了近代,解放初期,校园多是由闲置会馆、祠堂、教会学校遗址改建,新建学校多以建筑为主,校园环境景观仅表现为绿化的花草树木。当时间的车轮把我们带到21世纪的今天,校园环境景观已被赋予了太多的设计技术理念与人文的内涵,当代的校园建筑、景观以它形态各异的造型、丰富的色彩、饱满的质感、委婉的线条,多情的图案符号,传达着当代校园生活的文化底蕴和气息。营造出体现多元化、立体多层次充满智慧与创意的校园,充分表达了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与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二、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目的
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放松与舒畅,减轻高校生活、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们能够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默默耕耘书坛,让学生的心灵与智慧同时得到洗涤,因此说校园环境景观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雅的大学校园环境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面貌,不仅展示自我文化内涵,也起到提高了本学校的知名度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热朝的出现,许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通过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弘扬和传播人文精神底蕴,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综合了设计学、建筑学、生态学、教育学、环境资源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环境设计艺术学科。本着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规律,以人文历史和学生的心理、年龄为出发点,以低成本创造高质量优美校园,使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与大学教育目的完美结合,适应当前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具体原则:1)安全性。它是设计、建筑行业必须首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要严把质量关选用优质原材料,优化结构性能,避免不稳定的形体。为师生创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2)可持续性。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把景观和教育,科技和人文齐抓共管,让生态景观在校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3)功能性。校园主体建筑除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外,要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校园地域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教学特点设计建造能启迪师生智慧的校园景观。
四、影响校园景观设计的因素
对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产生影响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又分为: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人文因素又可分为:校园文化、城市文化及可持续发展因素。
五、校园景观设计发展的未来方向
旅游人文性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把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相结合,在开发校园发展的历史,突出校训和对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把当地的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记。在吸引游人观赏的同时提高校园知名度。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校园环境景观时建在当下延用于未来。景观设计以绿化为主题,使得可持续性和生态性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篇7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陈金顺,陶勇,马冬梅.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8.34(12):47~49.
篇8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绿化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要求
(一)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二)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三)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一)使用现代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It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二)点线面相结合
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1)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2)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3)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4)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一)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二)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某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三)明确的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四)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
(五)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六)生态的设计原则
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
参考文献:
篇9
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要点
关键词:滨水、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Abstract: From a waterfront residenti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on a waterfront residenti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The problems and design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waterfront, residential area, th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区是现代城市人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由于人们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因此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优美的居住环境能帮助都市人松弛神经、安抚情绪,而且能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更应为居民多提供与自然、水体的接触,创造出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1 现今大型滨水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现今,对滨水住区生态化的处理多注重对视觉景观的美化,如水体的清洁处理沿岸的植树造林等。这些做法较先前的滨水住区的开发是一种进步,但还只是停留在生态层面上,是一种肤浅的“生态观”。是不了解城市水域空间自然规律与形成过程的做法。大型滨水住区仍存在占用过长的滨水岸线、水域景观类型杂乱等问题。
1.2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
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大型滨水住区丰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人们丰富的滨水文化生活,但其单一的、模式化的主观的、非文化的规划设计必然造成当地居民使用的不便、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和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
1.3活力丧失
滨水住区功能是城市滨水区功能类型之一。城市滨水区功能过于单一,容易导致滨水区因活力丧失而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等问题,导致滨水区因应变能力差、适用范围小而缺乏活力、单调乏味。因此,对大型滨水住区内部功能的安排应当放在整个滨水区的功能规划中加以考虑,以使每一项内部功能都成为滨水区功能系统中的子系统。
2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2.1整体性
滨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整体设计的理念,首先,要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景观环境与城市整体绿化配套相协调。其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总体构思和通盘考虑,既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利用、对空间关系的综合处理、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协调等在整个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城市设计要素,处理好规划布局、交通停车、景观因素、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使居住区景观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的系统。
2.2人性化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它使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让园林景观的主体舒适和惬意。
2.3生态化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住区的环境设计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的环境质量为目标,从而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2.4特色化
住区环境设计可提升整个居住区的品质,营造富于特色的景观环境,也是居住区规划的重点。住宅小区设计要造就不同的风格,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从规划设计到景观细部处理无一不需要潜心研究、精心设计。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因此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住宅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及对户外活动的不同要求等作出不同设计。
3我国城市滨水住区典型案例研究
3.1丽江大研古城
云南丽江大研古城是中国古代可持续滨水住区的先驱代表,是一个以水城发展模式建设的城镇。古时居住在大研城的人们所建设的复杂且设计精巧的供水系统仍然沿用至今。供水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从古城北面黑龙潭流出的玉泉水,经城北端尽头玉龙桥时一分为三股支流:西河、中河和东河。这三股支流在城内又分为若干支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网系统,解决了城市用水,改善了城市内的小气候。第二步,他们创造性地利用了“三口井”在内的一系列的环保用水体系。第一口井是饮用水井,第二口井用来洗涤蔬菜瓜果,第三口井用来洗衣服。这个起源于800年前的设计理念和当今提倡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至今都为世人瞩目。
3.2深圳海洋世界
深圳“海洋世界”地块位于深圳蛇口商业中心区南部滨海地区,整个地块约40k㎡,全部由填海形成。整个区域水系由两条同心环形运河以及六条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运河构成,全长4km,使得整个区域都成为了“滨水地区”,也把运河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地区内的公路交通系统采用一个类似于“单元交通系统”的思想。汽车进入该地区先要绕行周边公路并且要将车停在指定的停车位。这样,游客和居民如果要选择在区域内出行的交通工具时,就要开始搭乘公共船、出租船或骑自行车。出于安全应急方面的考虑,设计应急汽车通路作为区域主要交通的补充,应急汽车通路平时作为步行道使用,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汽车才可以顺利通过。
4结语
总之,我国居住区正在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模式正在多元化的发展中。优美宜人的住区环境作品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促使人们一方面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住区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更富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1]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6):
102-103.
[2]李嘉明,马德良.关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城市,2007
(8):47-48.
篇10
【关键词】环境景观 教学模式 公共虚拟实践 评价体系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创新性兼具的课程,但在目前传统的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仍存在严重脱节问题,与社会实践、环境背景无紧密联系;学生完成作业还只是解决基本的绘图、平面布局、小品细节造型等简单的设计层面问题;传统的授课教学、统一标准的考试、单一的评价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对立的状态,设计的评价与社会实际评价相脱离,这些都造成了环境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呆板、滞后,学生设计实践中能力不足等情况,难以适应社会实践及社会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和革新环境景观设计教学理念及内涵,教学研究采用公共虚拟实践评价的方法,具体教学模式为在环境景观设计课程中,由教师或学生共同选择特定地段,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指导书,学生对特定地段进行全方位调查分析,依据使用者与环境背景的条件进行多方位尝试设计,并对设计结果的使用预期进行系统性问卷、访谈反馈,最终根据学生、教师、被调查者三方面综合评定,给予学生成绩的教学实践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来源于国外公共政策的制定策略,将调研、设计与评价三要素相结合,对于观察、记录、问卷、访谈所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最后得到设计实施评价分析报告。对于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来说,这是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教学模式及重要的研究方法。
一、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方法下的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模式革新的意义
将该方法引入环境景观设计课程中,旨在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背景,并将带来重要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应用意义:
(一)突破学生单独设计作业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团队合作意识与组织效率。在传统的景观设计课程中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设计题目。往往学生个体设计中没有交叉、交流,大多也只停留在绘图技能上,没有形成设计的合力。在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方法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相互研究调查、评价与修改,这样可以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得学习团队的组织更加深入,更加富有效率。
(二)转变象牙塔式的设计学习,实现教学与社会现实接轨。在环境景观设计课程中,我们的传统教学也始终提倡设计作业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但采用实际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并不代表设计教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很多时候,学生在进行实际项目实践时,其设计思想、设计目标与创作方法与平时课程设计并没有太大区别,也没有更多深入实际环境进行真实的调研认知工作,设计内容目标受制于甲方的意愿及项目任务书,设计过程中还有以个人自我审美、自我欣赏的成分渗透。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中导入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的方法模式,更多引入实际地段、实际项目或者竞赛项目时,注重题目的选择,如一些提倡旧城改造项目、大型环境景观场地等具有公共性的项目,并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了解使用者,尤其是生活在其间的普通大众对环境景观设计的认知和要求,加深学生对环境景观设计的社会性、工程性、复杂性的理解,转变学生在设计学习过程中假、大、空的思维观念,真正把关注民生、社会和谐的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
(三)从实践出发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构理论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确立理论课与设计课的交叉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课的学习与设计实践紧密衔接,整合各单元内“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互动以及有机协调性,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指导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当中去,并在设计中反思自己的理论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解决理论课程学习枯燥、脱离实际的问题,同时对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给予有益的拓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转化,掌握理性设计的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方法。
传统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学生往往留意总平面布局、造型、构图等,通常教学中所学习的大量设计理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生态建筑理论等内容,在平时大量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去。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与学生都将作业评定标准大部分局限于方案的形式问题,制图与图面效果的问题,而忽视理论课程。因此,本教学研究在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方式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强化,最终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设计课程分为调研与策划、参与型设计、反馈与评价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根据设计题目,教师可以进行理论的传授,通过分时段理论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
(四)利用对现实背景的调查研究,构建学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设计中价值体系与设计思维的培养。文化类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科学、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等系统的和其他非系统的如风俗、习惯等文化形式、因素所形成的具有复合性、整体性、动态特征的文化有机结构的感性表现。其与人构成某种互动关系,从而成为其特定的“文化――精神”空间。文化类型是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创造的基础,通过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创造性进行控制和导向。文化类型以其具体的存在形式,由各种思想、观念、观点和方法凝聚成无形的综合体,对空间设计者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1.不同的文化类型给不同的设计思维提供不同的精神补给。2.不同类型的文化对设计者设计思维活动的内容、方法有具体的制约。3.文化环境对设计者有隐形的引导作用。4.文化环境为设计思维的评价体系提供参照系。因此,在研究现实环境因素时,还要从文化精神层面的分析调研,进而影响到设计创作的价值评判。
(五)考核评价体系突破教师――学生的单向模式。传统的环境景观设计教学主要是学生绘图,教师根据学校的评分标准、教学与工程经验等,联合对学生的成果评分。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教师的个人偏好以及对学生的印象等等主观因素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成果评定,甚至于影响学生对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而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的方法的设计课程教学中,评价的结果来自于教师、学生、项目预期使用者,他们对设计的评定综合分数才是学生作业的最终成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设计的社会综合认识,而不是仅仅以一个人的评判为准则,体现出了设计的社会性问题。
二、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改为主动,从设计任务书开始进行有效的调研与策划。在环境景观设计课程中,教师提出设计任务指导,提供实际项目或设计竞赛供学生选择,题目一般为大型公共场地、绿地、历史街区保护、旧城更新等具有公共性与社会性的题目,这个选题很重要。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2009级在大四的环境景观设计中,选择以城市中心广场、街心花园或社区活动中心等为题目进行调研,这类题目都属于公共性及社会参与性极强的空间。同时教师向学生建议不同的设计主题方向与设计场地,让其根据自身兴趣与要求选择设计方向与地点,并进行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结果,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并自己拟定设计任务书,经教师批准后开始进行设计。
(二)让参与型设计成为主导。设计选题及设计任务确定以后,教师开始分专题进行理论授课,学生开始设计。导入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模式教学,设计阶段演变为公共参与型设计,学生设计不能仅仅凭自己的出发点想象,设计工作成为一种设计协调工作,将教师意见、同学观点以及公众意见引入设计内容。在公共参与的设计阶段,组织小型研讨会、现场展示等多种交流环节,在设计者表述自己观点后,让使用者、学生及教师充分发表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良性促进,鼓励学生对主题挖掘得更深、思维更开阔,设计更能体现其公共价值本质。
(三)多元评价与反馈系统的建立。在设计阶段结束后,教学进入评价阶段,进行成绩综合评定。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的模式下,评定分数的构成分三个部分。首先是教师评分,依据设计作业的创意理念、功能使用、技术制图等综合方面进行测评。其次是学生交叉打分,学生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或关注点,从作品的原创性、设计表达的准确性及所依托的设计理念等方面来评定设计作业的等级。最后,要依据预期使用者的意见,一般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设计的意图是否合理、设计是否可行、是否解决了所存在的社会问题、设计是否有需要改进及如何改进等等,诸多因素最终形成一个评价等级,与前两个评价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得到一个分数。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特色
在实施新教学模式时也要改变相应的授课方式,以促使教学有效地展开。
(一)倡导有效性分阶段针对性理论授课。传统的环境景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多集中于开课前期,时间相对较短,内容大多属于方案技法等基础性单一内容。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的教学模式下,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理论课时,在布置任务书时,根据功能类型进行授课;在调研的时候安排环境社会学、环境调查学等类型的理论知识;在设计阶段安排生态、节能、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包括在评价阶段讲授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评价学知识等内容。
(二)多手法模拟真实场景。图示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考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现代模型制作偏向于运用软件制图,但在方案讨论阶段容易变形,尺度失真,因此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真实的草模、粗模进行方案的推敲及修改。在设计早期,可与预期使用者及评价者进行直观沟通交流。在设计过程中对模型进行不断完善,到评价时最终完善,模型既是设计过程的表达也是设计结果的展示。
(三)封闭单一转向开放多维的课程探讨。在设计过程中,组织研讨、对话等,把设计纳入公共评价体系当中去,引导学生带图纸或模型到现场,与预期使用者进行设计交流,将使用者意见融入设计之中,甚至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理念、设计过程,获得网评,收获更多的设计意见。通过展示、讲解、评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
结语
在导入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教学方法后,环境景观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任务设置――设计――评价”转变为“任务调研――总结策划――集体参与型设计――综合评价”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使学生由被动改为主动进行有效的调研与策划,教学设计过程中参与型设计成为主导及建立多元评价与反馈系统。授课方式及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对应调整。总之,在该课程教学模式革新的过程中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使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状况结合这一贯的空口号具体地付诸实践,并提出具体结合的方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转为新的开放模式,使当代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注: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原标题为《基于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方法下的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董黎.当前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M].中国建筑教育,2010.
[2]田利.价值体系与建筑设计思维[M].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