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具体的培养方向。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
2.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玩游戏、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
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4总结
综上所述,为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完善中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培养,必须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以满足中职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下对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寻找出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出路,更适应社会要求,真正为中职毕业生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93―01
教学设计
1.联系实际,展示现象,设置悬念
【多媒体展示】硝酸泄露事故报道(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提出问题:A在事故现场,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白烟”?B空气为什么令人窒息?C现场为什么有“黄烟”弥漫?D硝酸是一种酸,为何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
2.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老师提示】围绕问题A与B:气味应从物理性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嗅,感知硝酸的物理性质。
【投影归纳】硝酸的物理性质。
3.应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在现场看到“黄烟”弥漫?为什么要喷水稀释?产生的“黄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气体?这说明硝酸有什么性质?硝酸如何保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多媒体展示】硝酸分解有NO2生成,产物中还有什么物质?你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可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来分析),写出反应方程式。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4HNO3 ?4NO2+O2+2H2O
【讲解】: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越浓越易分解),生成红棕色的气体NO2 。
4.新旧知识讲解、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
【过渡】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曾学习过哪种酸,也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为什么?类比浓硫酸的性质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浓硝酸可以用铁槽车运输,浓硝酸是否具有强氧化性?要证明它有强氧化性可以选择什么金属来验证?
【学生回答】浓硫酸、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在常温下,可以使金属铁、铝表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阻止了浓硫酸与铁、铝进一步反应,所以可以用铝罐车或铁槽车来运输浓硫酸。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问题):一是硝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二是硝酸产生的气体有毒。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③溶液的颜色。
【引导】学生分析:①硝酸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用对比的方法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
(1) 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谁更强?
(2)在反应中,硝酸起什么作用?
【投影】总结不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硝酸的化学性质:①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2;金属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两类反应中金属均被氧化为相应的硝酸盐。
教学反思
1.把教材用活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跟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和反应产物的认识;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分析硝酸与金属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主要由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从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并围绕所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探究。将硝酸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再通过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同时本节课在设计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时,对装置进行了改进,目的是为了更易控制反应进程、观察实验现象,也可以利用此装置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篇3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多,知识庞杂。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等,课程内容庞杂,而课时又普遍较少,教师无法深入讲解,学生学的深度不够。
2.生产实践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内容滞后,比如操作系统内容是Windows7时,大家已大范围在用Windows8等更高版本,这让学生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应用有出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不同区域学生差异大。由于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接收到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集中式的,采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学习是被动型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授的信息完全一样,进度相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基础及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利于个性化教学。
二、计算思维、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该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抽象是把一个看起来复杂的问题通过简约、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转换成多个简单的小问题的求解过程;自动化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来加快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弥补人类速度慢的不足。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计算思维已成为大家都会用到的工具,它是一种科学思维,并能与逻辑思维及实证思维共同组成人类的三大思维,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计算思维具备如下主要特征:
1.明确性。计算思维的目标明确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它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抽象化和程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问题、求解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利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描述和解决问题。
2.可行性。计算思维方法是计算思维的核心。计算思维的方法很多,各种算法及各类问题的求解方法都是计算思维方法。一个完整的算法必须符合相应的语法规则及要求,必须保证每一步的操作都是正确可行的。
3.重构性。计算思维强调用启发式思维解答问题,通过计算海量数据,在时间和空间、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权衡,通过算法过程的构造及实施解决给定的问题。
翻转课堂就是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应完成对教学视频等资源的观看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作业答疑、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2]。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课上和课后,所有学生都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步调,真正实现了分层次学习,解决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的差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翻转课堂的优点如下:
1.由于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学生可以反复观看重点难点视频或跳过自己已知晓的内容,这样避免了学习节奏和时间被教师左右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学习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弱势科目学习有所帮助。
2.翻转课堂学习是在宽松环境下进行的,而且有实验视频和情境素材的配合,使预习内容由呆板、单调的枯燥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视频,这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网络资源可以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共享,有利于学生灵活利用学习资源。可以反复再现实验视频,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4.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课外延伸的学习资源,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起到显著的作用。
三、采用计算思维、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很多内容都对计算思维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很好的诠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按照教学大纲首先归纳出知识单元,然后梳理出知识单元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这样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出思考,将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基于知识的思维的传授,讲授可以实现的思维,凸显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
学习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运行具有导向作用,而教学大纲则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所在。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和分析,掌握所涉及的计算原理,然后通过抽象与自动化,让学生形成问题求解思路,重点是要设计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然后要善于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和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探索问题求解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如在讲计算机系统组成时,可介绍图灵机模型设计思想;在讲操作系统时,介绍进程控制等引出的思维,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利用翻转课堂实现教学,首先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特点,第一,学校应具有基本而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环境,可以有效保证翻转课堂的开展。第二,授课对象均为不同专业的大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具备有一定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班级人数一般有50人左右,因而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如每5人作为一组,授课教师要尽可能地兼顾各个小组协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要有个性化的指导。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一方面,授课教师需要多方面准备好课程教学资源,从参考书籍、往年课件、电子教案、微视频及相关的学习网站等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采用较为专业的视频录制与后期制作软件,制作出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制作完后,要将该视频及其他相关文档上传到网络课堂中,方便广大学生随时下载。同时,教师要将课前的学习任务、目标布置给学生,安排学生们在灵活的时间内进行自学,及时统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其他教学反馈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了解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资源,自由地掌握学习时间观看教学视频,精力富余的学生还可以浏览相关的网络公开课及其他扩展的资源。学生要不断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每个组的组长,组长然后将问题汇总后统一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问题进行分类,提供解题方案。
2.课中:课堂上教师作为课程的指导者,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巩固性练习和复习,通过合作探究、巩固练习、个性化指导、总结点评等教学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交流,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
3.课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客观评价,并作为平时成绩进行登记,作为对学生所学成绩的反馈,对学生有很好的鞭策作用。
总之,采用计算思维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教学优势比较明显,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具体授课方式、方法及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但在师生之间的直接交互性上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及时地解决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所有问题,因而翻转课堂更强调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4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声响图像来传递教学信息。让那些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字幕、信号、生动画面,绚丽多彩地呈现在学生眼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枯燥,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利用电脑,设计小熊在森林里举行生日宴会。3只猴子、2只松鼠和7只小鹿等许多动物前来祝贺的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够把前来祝贺生日的这些动物和动物的只数整理到一个表格当中,使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有哪几种动物前来祝贺,分别有几只?学生思考一会,很快就能整理出来。这就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 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形或多维动画反映各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发挥足够的想象,启迪思维,促进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数学是一门极有情趣的科学。其中,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图像、直线及圆锥曲线等都具有变化美和动态美。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电脑展现变化多端的图形和图像,点、线、面、体的动感和互相关系,定会使学生心旷神怡。进而激发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平面解析几何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的面积课程时,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个长方体的表面剥离下来,从而使学生感性地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三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件可将抽象变为直观,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认识角”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点闪烁、闪动红领巾、实物三角的形状,紧接着,把红领巾实物的表象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然后闪烁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从而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
篇5
随着“学习环”理论的不断成熟,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始引入该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教学实验的方式,对中职计算机课引入学习环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一、中职计算机课程学习环模式的教学概述
1.学习环模式的教学过程
结合当前学习环模式的五阶段理论,学习环模式的教学过程可描述如下。一是引入阶段,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n堂上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形成问题,并提出假设。二是探究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学情境内,对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探究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三是解释阶段,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分析之后,将得到的结论和假设进行验证,看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进行解释,如果不一致则探究原因。四是交流与扩展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到的结果,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五是评价与反思阶段,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收获、反思问题,并进行完善和改进。
2.中职计算机课的性质特点
中职计算机课具有较强的职业性特点,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较为突出。中职计算机课是面向现代社会而设计的一门现代化的课程,是中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中职院校课程设计来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基础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基础性问题。
此外,中职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在进一步的计算机深造中具备坚实的基础。中职计算机课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操作性强、普受欢迎、应用面广、受限制性等特点。
3.中职计算机课教学中应用学习环模式的可行性
中职计算机具有突出的职业性特征属性,学习环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是否能够取得突出的效果,其具体实施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问题需要理论分析和教学实验来验证。
首先,从理论方面来看,学习环模式是以探究学习理论为核心,并在构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基础要求,这使得学习环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具备了可行性。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和特点使学习环模式具备可行性,中职学生可塑性强,课余时间较多,积极性高,无升学压力。最后,在学科与设备方面,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实验,这是学习环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而且当前中职院校普遍具备微机室及相应计算机软件,为学习环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二、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1.学习环模式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同其他教学模式相似,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在设计上同样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在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的设计目标上,要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中还要注重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环模式的设计目标还应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设计需遵循递进性、程序性、目的性、普遍性、学生主体性、情境性、科学性、实践性、教育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原则。
2.学习环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理论上的学习环模式只是一个框架,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设计需要结合中职计算机课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其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是结合中职计算机课和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环模式进行改进,设计“四环七步”的模式;二是课前环节进行学生分析,并结合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来分析学习需要,然后准备教学资料;三是问题呈现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分析学习内容并发现和提出问题,之后结合问题提出假设;四是问题解决环节,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和问题、假设进行分析验证,做出判断并以小组模式组织作出结论,然后展示结论,小组间交流结论;五是评价和反思环节,对得出的结论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过程、知识获得、问题发现和情感态度。
三、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教学实验分析
该教学实验样本群体选择笔者所在学校的2015级学生,以《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课程为教学内容,设置一实验班和一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学习环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实验周期为一学年。
1.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提出教学实验假设,假设学习环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技能、综合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其次,教学实验的考评方式为测评、访谈与问卷调查,测评材料为中职计算机应用知识试卷、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态度调查表、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表、教师评价表。
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的问题呈现采用学生探究形式,问题解决和评价反思采用教师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该阶段主要涉及计算机及网络的基础知识,比如电子邮件的综合运用、互联网信息的查找方法等。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健康上网”的意识,以及鉴别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第三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局域网组建各部件的操作与设置,以及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阶段,问题的呈现依然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教师在该环节主要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师课后反思。其中课前环节进行学生分析、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环境准备等工作,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问题解决、评价和反思等。
2.教学实验数据统计
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结束之后,以调查问卷、访谈、期末测评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收集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测评成绩来看,实验班平均分为73 53分,对照班平均分为64.27分,组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计算机学习兴趣和态度上,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有趣”或“非常有趣”,认为中职计算机课“重要”。而对照班中有同样选择的学生占比则不足50%。
相关能力测评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操作、局域网组建操作等方面较为熟练,而对照班学生则相对较差。
3.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理论讲授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基础差,知识层次不一,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中专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担任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已有十多年,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总结出几种有效的方法。将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中专生现状
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专学校的门坎降低。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大都出于混日子混文凭的想法,许多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另外,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落后不完备,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能力能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又懒于练习思考,因此计算机的学习,总是达不到预定效果。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是引导法。所谓引导法就是指运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的方法。引导法可分为理论引导法和实践引导法。理论引导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对电脑的丰富知识去引导学生打开电脑这个神秘的殿堂。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以插许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动态,让学生对电脑产生新鲜感,讲些有关电脑的奇闻事如电脑黑客、网上病毒,把电脑能说得多神奇就说多神奇,把学生带入那神秘的殿堂,再打开它。实践引导法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对电脑的熟练操作的优点,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老师存电脑房里上课,让学生各自坐在自己的电脑前,老师可以运用深蓝公司的易多思软件一一网络教室软件来控制学生机,然后老师进如下演示操作:开始一程序一附件一游戏一纸牌,这样,游戏就启动了,这时同学们肯定会很愕然,心里不尽会想:电脑也可以用来玩纸牌,真是新喜若狂。这里老师可以乘势而入,马上玩胜一局游戏,这样学生不仅想自己玩,而且还会对老师很佩服。然后老师把一些游戏规则及技巧讲给学生们听,再让学生们自己操作,这样,还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鼠标。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也就尢然而瞿了。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操作实践出发,强调的是在学习的整个程中易消化、易吸收。
二是比喻法。所谓比喻法就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生动性和积极性。比喻法可分为故事比喻法和实物比喻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计算机的软、硬而定的方法。故事比喻法就是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授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一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个古老离奇的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恿力,故事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对于电脑来说,就是个古代的人,然后呢,通过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他们看到一栋装饰华丽的小楼房(老师停顿,做补充:把电脑比喻成小楼房),然后想进入小楼房去瞧一睢(老师解释:我们要学习电脑,那么就要开电脑,进入楼房就是开电脑),他们进入楼房后,来到个夫厅(windows的桌面)里,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我的电脑”),看见衣柜和几个箱子之类的家具(老师解释为:这是A盘、C盘、D盘和控制面板等之类),他们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还有些漂亮的小箱及衣服(解释为: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的讲下去,再加上老师栩栩如生的描绘,同学们定听得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是从教学微观方面讲的,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实物比喻法,即把理论知识与实生活中常用的物体联系起来,以加强无意识中的记忆的一种教学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捕捉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去引导学生不由的想起课本的知识。
三、理论讲授法,化难为易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而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计算机这门课本身比较抽象。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理解记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肓,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想像力丰富”特点,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表述得生动、浅显易懂,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计算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篇7
关键词:PBL;士官;计算机教学
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士官队伍在其建设中越来越凸显重要地位,而信息化条件下的部队建设更需要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优秀士官人才。为此,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士官学员的一门必修课,以培养学员的计算机技能,推进基于任职能力的教学改革。如何提高士官学员计算机课的学习效率,如何把学员培养成具有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计算机课教员应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PBL模式在士官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PBL简介
PBL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学习”,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或“问题本位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PBL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贴近学员的实际问题情境中,让学员通过自行探索或合作等方式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教学内容,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教学目标。PBL旨在使学员建构起扎实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问题的渗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PBL在士官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士官计算机课的主要特点
士官计算机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实践性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上机实践操作,所学习的理论无法得到实践的验证和巩固,就失去了学习的价值。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教员要引导士官把计算机作为用来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通过上机实践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应用性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学科。在学习完计算机课程后,会给士官学员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学习的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网页的制作、图片的编辑等,都会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说,计算机就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
(二)PBL在士官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PBL模式有助于实现计算机课的教学目标
士官计算机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技能的高素质士官人才”,也就是培养学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软件的实用和处理信息问题的能力。PBL模式不仅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其核心目的是真实问题的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利用所能获取到的各种信息资源,学员在小组中协作探寻解决贴近实际的问题。因此,计算机课的教学教学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实施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PBL模式更适合计算机课的学科特点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PBL模式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将学习过程置于贴近学员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员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或者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使学员体验在“学中用”或在“用中学”。通过这种方式,学员才能真正掌握实用的计算机技能,并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3.PBL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学员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满足计算机软件应用中的更新换代。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应用于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PBL模式中,学员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自定学习计划、自主探索学习,应用新建构的知识解决复杂而实际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员很快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4.PBL模式有助于培养学员与人合作的能力
在PBL模式下的计算机教学中,学员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取新知识。在该模式下教员常将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每组学员从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分析,共同处理学习问题的复杂性;在小组中,各成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本小组的活动,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计算机课教学中的应用,学员最终将成为一个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三、PBL模式在教学中应把握的环节
(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PBL模式的核心,也是学习的起点。问题的内容要贴近学员实际且难度要适中,否则都会抑制学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对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消极的影响。另外,问题的设计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而不是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因为PBL模式不是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再者,PBL模式中设计的问题要强调真实性,只有问题与学员的生活、学习实际息息相关,与时代气息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才能使学员思想上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PBL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士官学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产生更多联系;同时,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使学员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员会经常感受到观点的认可或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另外,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每组学员从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拓宽了学员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所有学员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并对问题生成深层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PBL模式中的师生角色
PBL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探索、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也将使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角色随之发生变化。在PBL模式中,教员不再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起到对学员的学习进行点拨和帮衬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并不再是由教员直接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复杂的、实际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促进者即教员适时适当的质疑,由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但教员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之初,教员需要更多地发挥支持引导作用,而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学员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变得较有经验,并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负担起更多的责任后,就可以让学员独立探索。
在PBL模式中,强调学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主要执行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员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员会精心的引导学员开展各个环节的学习,指导和辅助各小组的学习探索活动,以确保每名学员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以保证问题的完美解决。
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更适合士官计算机课程的学科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高素质士官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海涛.“基于何题的学习”有效牲的技能[J].上海教育科研 2005,(8).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模式;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088-02
1.背景
计算机走入课堂后,教师的教学途径更加丰富化,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来说,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来说,难易不一,有的学生认为很容易,而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顺手。这主要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深度等有关。无论学生的情况如何,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深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操作方法等。微课教学模式是一种类型多样、简便易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将个人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
2.微课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分类
微课,即是戴维・彭罗斯提提出和创设的Microlecture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主,利用计算机中的视频来解说某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要收集和运用到多种教学的资料,包括课件、设计、教师评价、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等。也就是说,该教学模式的中心点是某个知识点,教师和学生则以该知识点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流程。因此,微课教学模式是一个具有目标明确、突出主题、资源应用以单元为主的特性。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系统性地展开学习,同时注重学习的渐进性。
微课教学模式的分类主要从教学的角度来分类,有以制作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进程等方面的分类。现主要从微课制作形式、教学进程两方面来介绍微课的分类,如表1所示。
3.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有内容精短、素材丰富、表现形式灵活、重复利用高的特点。微课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视频长5-8min左右。微课视频内容精短、集中性强、针对性强。这些视频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操作关键等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知识点,并积少成多。如果是传统的方法,一下子灌输很多个操作方法、知识点,学生容易害怕面对庞大的知识内容、容易听后面忘前面。而且一下子灌输很多知识,学生根本不能掌握全部,同时也因缺乏针对性教学而难以掌握其中的部分。这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太实用的。而微课则是将庞大的知识分解成很多个小知识点。教师将这些知识点分解并制成很多个微课视频存放。而且微课的形式包括flash、教学录像视频等等,视频的形式设置灵活,而且视频是可以长期存放,方便随时观看。教师将这些视频放置在一个共享平台中,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来学习。一般来说,在技工学校,有时候教师还要在现场演示操作,并结合操作来将知识点。那么在这一非课堂的环境中,可以直接使用针对该操作的微课视频来给学生上课。学生如果有哪方面的不懂,也可以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下载,直接观看直接学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个人技能水平。如果是长的视频,学生只需要其中某个知识点,下载一个完整的、长的视频对其来说,是不合理、不实用的。而由于微课内容精短、存储空间小,知识点是分解的,学生按需下载,因而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
4.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微课的构建方法和实施过程
4.1微课的构建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word文档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word中各中显示、隐藏功能的使用。在word文档的教学中,微课的构建主要分成四部分进行。
4.2确定微课主题
微课主题的选择主要是以计算机课程中某个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来确定。这一环节是首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开启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等环节的开端。在以word为中心的微课中,重点是word中的各种隐藏功能,例如插入符号中一些比较少见的符号插入方法、下划线类型的设置、各种复杂表格的制作等。难点是各种比较少见或操作步骤比较多的功能,例如公式的使用方法、页码的设置等等。在确定主题中心,难点、重点等后,才能够开始针对性地制作微课。
4.3设计教学素材
这一环节所需要制定的有教学方案、目标、内容、流程等等。这是对微课主题的进一步展开和细化。例如,如果课堂中要进行PPT式和传统的讲解传授为主。那么PPT和传统讲授之间的顺序、衔接等必须要考虑好。如果是讲解式,那么教师也要设置好如何演说、说什么等。并根据各个内容之间的联系选定素材课件。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可以选短篇和长篇文档来进行教学。短篇主要是学习字体、颜色、插入表格图片等比较简单的操作。长篇要有数据、表格、多页等特点,并能够进行展示页眉页脚设计、公式应用等。
4.4制作微课视频
前面的微课主题、教学设计工作已经完成,这将有助于微课视频的制作。具体制作流程如图l所示。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进行结合前期工作情况来确定视频拍摄的环境,例如word的微课视频制作中,可以选择电脑操作平面录制、课堂、办公现场等。主要是结合学习的内容来确定。接着进行录制视频,将视频从摄影设备中导出成为原始word教学微课视频。之后对微课的原始视频资料进行后期制作,包括剪接、加入旁白、m正界面摇晃等。从而形成一个精简、完整的word微课教学视频。
4.5运用微课视频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组织学生观看、评论视频。并要求学生从视频中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对于学生观看视频的不理解指出、疑惑之处等,都可以提出来。这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所需,并帮助学生。而教师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也可以了解到视频素材设计的不足之处,这样有助于改进。而且有微课视频后,能够在课堂上随时考查学生。例如向学生提问题,所提必须是微课中包含的知识点,或是让学生展示个人的观看微课视频记录等。这样不仅了解到学生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同时,教师还能够点评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有助于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6反思微课教学不足
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是一开始就熟练的,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和逐渐熟练。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观看微视频后的反馈情况来反思微课教学中的不足。例如知识点分的太细、知识点跨度大、重点难点列出不完整、疑点没有点到、视频太长等等。这些微课视频中的不足虽然微小,课堂中可以以口头讲解弥补,但都会影响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获取知识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反思视频制作的不足,进而在其他视频制作中,更加关注防范这些问题的出现。除此以往,如果单纯依靠学生来反馈,依然是不足的。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微课视频、观看微课视频中,反思不足,并进行调整。在不断的反思、改进后,将不断推动微课视频的应用,使这一教学模式真正能落实。
总的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以微课的特点来定主题、定素材,之后再进行视频的录制、制作等等。在形成一个微课视频后,再将其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教师来共同学习,并评价微课视频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使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纯熟。
篇9
关键词: 微课 高职计算机 教学思考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都面临困难,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目标相吻合,但是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且问题会很多,但是如果背离课程体系又会和技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没有区别,每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校及专职教师都非常努力地创造条件,但是受实际情况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并不乐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如下:
(1)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大多陈旧,没有与当下市场需求相结合,有少部分结合了,但是由于教师自身能力问题及学生自身的问题学得不够好,效果就可想而知。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语言类课程,学生看到一连串的英文就已经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信心没了就甭提学习兴趣,所以专业课设置的掌控度要好好把控,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
(2)专业课的教学手段单一。现在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形式都是大多老师演示一遍案例,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再做一遍,但是会出现几种状况:一是层次好的学生认真听了,可能会完成;二是基础中等的学生,听的时候貌似简单,但是等到自己做的时候就会出现小问题,时不时要把老师叫去才能勉强完成;三是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几乎完成不了任务。针对这样的现象还是要教学手段多元化。
专业课的设置是把握行驶的方向,专业课的教与学是在方向正确的道路上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能不能顺利到达终点,方向与工具都是缺一不可的。我这里会重点谈谈后者,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老师们如何教学生,学生如何学,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到达终点。对于如何教学生,对于一流大学的老师而言,可能要思考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对于高职老师而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限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微课模式对提高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作用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极组织实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多元化非常必要,弥补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在网络资源丰富和公众平台方便的前提下可以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形式多元化,其中微课就是一种,在微课模式下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网上资源之一网课,好学的学生很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男生多,能静心学习的占少数,网课基本上是一堂课的内容,直至是一个章节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习模块,即使好学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也会有学不下去的感觉。微课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不足,微课现在很流行,主要体现在“微”上,可以把原来的一个模块分割成几堂微课,这样学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刚好一堂微课也结束。显而易见,微课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非常适用。
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不同的资源,但是微课对所有学生都实用,能力强些可以一次多学几个课程,对于层次低些的学生可以一天一堂微课,而且对哪个知识点不是很熟或者掌握不好的话,可以反复学习。“微课”对专业课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老师专业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所需的学习能力;(3)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拓展;(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微课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微课已经成为很多各层次各级别的老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当然微课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使用和熟悉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现我就自身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1)选材要精准:微课就是10分钟左右时长的教学视频,相对于的传统教学,主要突出的问题是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材时要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怎样都要聚焦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重难点、疑点。重难点基本上老师都能在传统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老师可以课前抽针对上课程的难重点制作好微课供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再上课,这样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课上再没弄懂的知识点,课后还可以借助“微课”复习。疑点问题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反馈出来,然后老师可以将反馈出来的疑点进行微课制作供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用作微课的制作,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准。
(2)采用分―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传统几节课才能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遇到这种情况“微课”采取分―合方式处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再把小问题进行微课制作,最后合体这些小问题。内容能精简的尽可能精简,也应验高职教学理念“精而不少”。高职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自主性不够,自控能力欠缺,所以一定要抓住“精”的部分在课堂前20分钟结束。复杂的问题一定要采用分解再合的方式,否则学生看到复杂问题都推而却步,就更没有耐心学下去。
(3)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老师精心选材了,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微课,那肯定希望更多学生好好利用这样的资源,既可以提供给学生预习使用,还可以查漏补缺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自主性不够的高职学生来说希望随手可得会好些,所以应建立公众平台把资源放上去。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随时随有效地学习,有利于教学反思和研究。
(4)教学“直观化”: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基本都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利用好微课,老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教与学情景中可实现“直观性”,学生可以直观面对自己熟悉的老师面孔,聆听老师熟悉的声音。这样学生学得自在、随意,对老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教学的使用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爱,为了进一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微课”大面积应用到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领域。在“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听课、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完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微课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顾鹏尧.“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J].计算机时代,2015(9):90-93.
[2]罗薇,彭兵.浅谈微课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5(4X):137-138.
[3]符钰.微课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6,32(5).
篇10
关键词 农村高中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操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高中信息技g课程教学现状
我们所在地区的农村高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软硬件条件都不完善:每所学校虽配备专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并且建有硬件水平相对较好、网络信息整体较快的计算机教室。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却存在一定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教学课时不能有效保证,基本都是两周才进行一次信息技术课程。
这样的教学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原因有以下两点:
(1)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课程并非高考科目,仅作为考察项目列入学生学业水平考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师、学生都无法从心底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将它作为学生的调节课,或者是自习课,高考评价体系不做改变,这一现状是难以改变的。
(2)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已形成固有概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仅限于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虽然有计算机,也有部分家庭接入互联网,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计算机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上网玩游戏,聊天,看视频,娱乐作用远大于其能够提供的学习机会。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计算机课就是学校提供给他们的免费上网娱乐的机会,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听从老师的讲解,自行上网浏览,更加弱化了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直接导致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缺失。通过与多位毕业生交流后发现,在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后,由于实际学习的需要,他们需要通过网络完成课程学习、电子版论文的写作等办公应用,高中阶段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缺失直接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除了要完成规定课业内容的学习以外,他们还需要额外学习计算机应用及通过网络查找信息的能力,同样的任务内容,他们往往要花费数倍于其他同学的时间去完成。而这些能力是他们在高中阶段原本应当具备的。
2解决办法与对策
针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在保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与提高。
(1)计算机输入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几位毕业的学生普遍反映,打字输入能力较差是制约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大瓶颈。无论是在文件的编辑与网络交流中,文字输入工作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很多学生由于从小未受到严格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对键盘不熟悉,即使使用拼音打字输入,很多学生仍是“一指禅”,靠单根手指缓慢输入,完全体现不出计算机高效直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基础计算机输入能力的训练,在完成课时教学后规定一定量的文字输入作业,以期能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与计算机能力同步提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五笔输入法学习,提高文字输入能力。为防止学生利用微机室上网娱乐,在完成课时教学任务前断开网络。
(2)办公软件的使用与练习。在计算机应用中,办公软件的使用所占比重不小,Word文档编辑,PPT制作,Excel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频繁。而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办公软件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实际课程的应用,可以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利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
(3)信息查询与获取能力的培养。很多学习中碰到的难题通过互联网是可以很轻松解决的,并且网络上可以提供更形象化的知识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他课程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利用互联网看视频、聊天,对于一些有助于学习的网站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不知晓,文献资料的查询能力也是作为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农村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城市高中还是具有较大的差异的,农村地区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差的现实决定了他们注定在起跑线上落后了一截。但是应当看到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育教学设施,缩小城乡差距。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完成好规定阶段的教学任务外,弥补学生所缺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字输入训练,办公软件使用,网络查询能力的提高,这些工作虽然基础,较为繁琐,但是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帮助学生顺利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上一篇:大学生水利工程实践报告
- 下一篇:培训管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