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活动的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建活动的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活动背景:
分享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学习努力前行的时候,是否忘记了停一停,把生活中的美好分享给身边的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有缘成为一个班的同学,就应该把缘分画的更深些。分享一个笑话,大家都会开怀大笑;分享一个新奇的事物,大家的好奇心都会被激活;分享一些美食,大家才能在美食中得到体验。民以食为天,美食是吃货们的命根,作为90后的我们对美食应该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我们策划举办“舌尖上的12教本”主题团日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学会分享,让宿舍间关系更为融洽,一起共建美好的12教本班!
活动时间:xx年4月20日(星期六)晚上七点
活动对象:12教本班全体成员
主办单位:12教本班团委
活动流程:4月16日,下发通知到宿舍长,4月16日至4月19日宣传,4月20日下午进行采购美食,4月20日晚上七点举办活动。
活动细则:
本次活动以自愿原则,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开展(男生分到各个女生宿舍),四个宿舍中每个宿舍都要提供四道美食,美食范围可以是鸡鸭鱼肉,也可以是特色小吃,可以是自己动手煲汤煮菜,也可以是去各个角落发现美食。每个宿舍提供的量要足够。宿舍长之间要相互协调,尽量不要采购相同的食物,以达到丰富性。采购美食由宿舍内部人员合理分工进行,尽量不要超支,也不要有结余。
采购完毕后,我们将会在一个教室里分享美食。每个宿舍每一道食物都要进行一定的讲解,讲解内容包括购买地点,食物的名称,食物的特色等等,让同学们了解你分享的食物,同时也可以给自己的食物拉票。评分只评一道食物,每个宿舍推荐自己的一道美食给每一个人尝试,以投票的形式,最后得分最高的宿舍获得的精美礼品。评分完毕,将所有的美食放在一起,以自助的形式进行开吃,随后活动即可结束。
活动预算:
一次性碗、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饮料少许、水果少许、饭……
1:宿舍每人上交宿舍长20元,宿舍长管理费用,宿舍成员监督:
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84-0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再次在“德育途径”中强调,学校“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江苏省、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大力推动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组织了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的活动,各地涌现出了一批省和市优秀学生社团。
据对全省20所五年制高职学校进行问卷和访谈,各校普遍认识到学生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受访的学生普遍反映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重视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社团经费紧张、活动场地不足、指导教师缺乏、干部培养不够等实际困难。
笔者认为,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审视学生社团建设,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对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优化学生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出版了《智能的结构》,首次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指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结构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多元智能中相对自身而言各智能间有优势智能和相对弱势的智能之分,每个人的行为都由一项或几项智能共同完成,即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人的每项智能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职业学校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立足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是一样的,大多数学生的智能都处于中间水平,有些智能有了较好发展,也有未得到发展的智能;再者,学生的智能都有提升的潜力和空间,只要我们通过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拥有将各智能发展到高水平的能力,学生智能的全面提升,势必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每个人的行为都由一项或几项智能共同完成,我们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仅是要教给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提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所需的社会行为能力。职业教育需要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移位多元智能理论的视点,学生社团则不仅是加强德育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引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不仅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在学生智能提升方面是一般教育、教学手段难以比及的。
首先,学生社团是以会员的意愿和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为前提,学生的状态是积极的、主动的。
第二,多样的社团及社团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也为学生智能训练和提升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第三,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团是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前提的,学生社团在这些活动与工作中,就是在解决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具体问题、难题,这对学生智能训练更为生动、更为直接、更为全面。
第四,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智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专业教学和实训难免会受到课时数、场地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理性地选择社团,可以健全学生智能方面营养,既可以优先强化职业所必须的智能,又可以为终身发展全面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
第五,学生社团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对学生闲暇时间的指导力和影响力,学生可以在兴趣和爱好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地、甚至是全天候地投入智能训练中。
第六,学生社团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舞台,让学生在“天生我才必有用”中找到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掌声,鼓励,是智能培养的重要手段。
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社团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学生社团是与教育、教学平列作用的第三种力,该力的方向,可以与职业学校的目标完全同向,与教育、教学形成异曲同工的向心力。学生社团可以融教育、教学于一体,无论在学生多元智能提升还是品质素养、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社团建设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加深对新学生观的理解,有助于强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助于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多元智能意识,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去审视、去探索、去反思,终将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立足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在学生社团建设具体工作中,学校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整体布局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社团或是在老师指导下组建,或是学生自发组建,或是学校号召、启发下组建,普遍是“望天收”状态,整体布局上,缺乏科学的规划。这样的状态,存在的问题是可以想象的,应该从学生职业能力及终身发展考虑,梳理不同社团对八种智能培养、提高的功效,为学生提供营养齐全的选择菜单。学生社团整体布局的规划,既要面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其就业群,又要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加强学生对社团理性选择的引导和指导;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又要注意挖掘学生、家长、校友、行业、用人单位、社区和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既要重视新建社团的建设,又要重视原有社团的改进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应将社团建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滚动修订时,要渗透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要将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统筹规划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有些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意识的建立和技能的巩固,采用社团方式进行组织推进,效果将比传统的课堂里、实训室里更好。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尝试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纳入学分制的探索,根据不同社团的情况,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使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选修课、实训课一样可取得学分,实行德育学分的学校,也可以将社团活动情况,纳入德育学分考核之中,以增强社团的吸引力,提高社团育人的实效。
第三,为学生社团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立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学校各种活动及工作,凡是学生可以胜任的,或者是在老师带领、指导下可以完成的,可以由具体社团承办。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在更多实践中学会谋划、策划,学会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学会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技之长完成相应的工作,不仅能收获更好的活动效果,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智能。学校不少活动安排周期性很强,特别是一些准备时间比较充裕的活动,可以更早地启动筹备工作,采用项目招投标方式,从策划、设计到具体落实,在竞争和比较中促进做好、做优、做特,多一些有利于学生智能提升的设计。
第四,强化对学生参加社团的引导和指导。要尽量避免学生盲目跟风,要对学生智能状况有一定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查看学生的学校记录、访谈家长和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本人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特别活动来观察等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的智能状况,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智能提高的引导和指导建议。要尽量避免学生选择性困难,一方面社团命名时要注意归类,有的同质社团可以直接用“分社”形式;另一方面,要适当限制学生参加社团的数量和“跳槽”的频率。
第五,细化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充分发挥社团的教育力、培养力。社团运行得是否正常、效果优与劣,都与管理和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从入学时16岁到毕业时21岁,年龄跨度较大,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在许多方面整体差异也较大。大而化、笼而统的管理与指导,不利于社团全体成员的成长与进步,不利于低年级学生智能的快速提升。有必要对普及性较高的社团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指导,由校级社团将“支社”下设到系部(或者班级),系部(或者班级)协助管理,校级社团以其比较成熟的经验对系部(或者班级)“支社”加以指导和引导,组织和安排高年级的社员以老带新,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直接面对一些问题(或难题),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或难题),也让低年级的学生在与低年级比较或竞争的平台上崭露头角,得到认可,找到自信,为更多的社团社员获得锻炼与提高提供空间,从而在更多层面上为学生培养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创造条件。
第六,优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过程,把对学生多元智能的提升作为社团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有针对性,尤其是五年制高职这样一个长学制的培养过程,要对不同年级的成员设立不同的成长目标,成员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发展规划,把阶段性目标当做解决一个问题来实现。要项目化地制定学年、学期计划和策划具体活动方案,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力争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社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注意发现“骨干成员”,注重培养“骨干成员”“骨干成员”不仅是社团组织、引领、辅导的核心力量,而且是社团传承的种子,他们将是智能重点的被培养者,对于一般成员,他们又是近身的指导者。活动策划时,要讲究成员与成员、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善于打组合拳,要善于利用志愿服务以及学校主题活动等机会,发挥社团自身优势或“看家”本领,组织和策划既形式多样又深受年轻学生欢迎的活动,力争一箭多雕、一举多得。不仅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动起来,还要创造条件让成员们多动起来,动出实现多元智能提升的实效来。
篇3
[关键词] 高校社团 社团建设 校园文化
一、学生社团的含义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的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五花八门。
二、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意义
1.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发思想、强化能力、塑造个性。学生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更注重实践与能力,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能创造的人才具有独到的功能。
2.学生社团提供给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互助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积极、明确地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锻炼必要的能力,并在其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我自己、发展自己,提升综合素质。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3.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类型、层次的多样性,一方面,使得学生群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4.学生社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学生把社团作为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学生社团中,学生进行自治管理,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5.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充电和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由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既是执行者,也是决策人,充分锻炼了各种能力。
三、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足
1.社团内部管理运作不规范,会员流动性大。目前,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的会费,甚至不用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社团成员,大都不进行资格审查,也没有具有约束效力的身份证明。会员只要感觉自己不愿意参加,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吸引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社团还承受得起,普通社团往往承受不起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宗旨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和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2.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团委,一方面,团委教师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和奖惩;另一方面,又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策划落实。也有一些学校,由团委或社团会员出面,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指导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为一是团委教师专业不同,指导往往停留在表面;二是专业教师的时间较紧张,而且指导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的,没有收入。
3.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活动策划往往是纸上谈兵。据调查,学生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有条件的高校从团委经费中划拨,其总量不多,分摊给每个社团就更少,也有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社团经费。二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获取,这部分经费的多少主要看社团规模大小和管理情况。三是社团通过向企业、商家拉赞助来获取的经费十分有限,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社团的发展。
四、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若干设想
1.以社团活动为依托,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完善高校社团的制度建设。高校社团建设要从怎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网络的信息聚集和分散性与社团活力之间的关系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和活动方式;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开展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提高大学生驾驭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使其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要对社员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真正起到“两课”教育的补充作用。
2.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提高高校社团教师的整体水平。现在高校社团发展停滞不前,难以形成自身社团文化特色,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社团作为一个延续性很强的环境,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社员集体,而正是这种特点,使得许多社团的负责人盲目重复以前的工作,而没有看到时代的发展、社团的发展,这就导致社团工作缺乏现代气息。因此要引进热爱学生工作,又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老师加入到社团建设中,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待遇,加强对专业老师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校社团指导团队。
3.学生社团的发展应遵循校内与校外结合,以校内为主的原则,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社团建设经费支持力度。高校学生社团应该而且必须立足校内,这才名符其实,才能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发展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校园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社团也要实行开放,走向社会。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既有利于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活跃、繁荣社会文化,又能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推动社团自身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社团建设的经费保障体系,以自筹和校团委划拨经费相结合,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支持力度。
总之,高校社团建设应从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层面下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选拔一流的专业指导老师,只有这样,高校社团才能在弘扬校园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小彦.扶植社团活动 弘扬校园文化.文教资料,2006.
[2]包志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
篇4
一、社团开展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团建创新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面对新挑战、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必然出路。高校团建创新以服务青年团员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团组织有效覆盖为基础,以团组织民主化建设为核心,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团组织的服务力和辐射力。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主旋律、建设品位高、内涵深、影响远的健康、和谐、积极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加强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年团员全面发展,增强青年团员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的有效平台。社团团建加强了团组织对社团的引导和帮助,有利于贯彻落实团的各项方针政策,又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团发展引导正确方向。
社团团建是团建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加强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贴近青年团员实际、服务青年团员发展需要的创新产物,同时社团团建增强了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塑造了团组织青春活力的动感形象。
1、开展社团团建工作,有利于扩大高校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团组织的引导力和凝聚力。
扩大高校团组织的覆盖面,实现团组织的全方位覆盖、一体化教育、全程化培养是新时期团建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创新团组织的载体,充分利用新的平台和条件,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才能真正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展社团团建工作,把团组织延伸到青年团员聚集的社团中,实现团的组织建设进社团,团的活动规划进社团,团的制度建设进社团,团的组织文化进社团的四进工程,实现团组织对社团的全方位指导。加强团建带动社团建设,有利于加强团组织对社团的规范和管理,通过社团活动体现团的教育和影响,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服务力,丰富青年团员的校园文化生活,塑造团组织的良好形象,强化青年团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2、开展社团团建工作,有利于提高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青年团员的政治理论水平。
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青年自组织,是大学生自愿参与、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学生组织。社团类型丰富多样,总体上以学习经典理论、关注时事动态、促进个体修养、娱乐锻炼、科技创新为主,社团活动能够带动同学进步、营造和谐氛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团团建工作,把团支部建在青年团员自发组织的社团中,能够快速融入青年团员的教育管理中,通过团建带动、影响社团建设,把团的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组织引导的功能赋予社团,紧紧围绕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青年团员的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展现青年团员的个性特点,通过团日活动促进社团发展,提升社团建设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贴近青年团员实际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团化。
3、开展社团团建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团政治方向引导,提升社团活动政治内涵,促进社团全面发展。
社团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尤其是理论性社团。理论性社团以学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为己任,是青年团员自觉学习、宣传的主阵地,是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当然,理论性社团也存在着学习热情不足、持续时间不长、活动形式单调、社团影响微弱的现实困境。在很大程度上,理论性社团仅仅靠着学生的一腔热血,靠着少数学生的表面支撑,丧失了社团发展活力和动力,缺乏社团发展前景和规划。开展社团团建工作,依靠社团团支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资源优势,用团的思想指导社团发展,用团的组织建设强化社团,把团的方针政策贯彻到社团发展中,把社团活动纳入团的活动体系,加强团组织对社团的政治方向引导,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增强社团活动的教育性和政治内涵,调动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促进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社团团支部的功能定位与工作重点
社团团建是指把高校团组织建立在社团基础上,团组织依托社团开展团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团员教育活动,拓展团组织的活动空间;社团依托团组织的资源优势,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增强社团发展活力,提升社团教育内涵。
1、社团团建的功能定位就是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加强团组织对社团的方向性引导,实现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团化、体系化。
社团团建工作的本质是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到团组织活动体系中,加强共青团对社团活动的方向性引导,进一步规范社团发展,进一步用的意识形态占领社团,进一步把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引入社团,进一步拓展团的活动空间。
社团团支部本质上是活动团支部,是高校团组织扩大教育辐射面的产物,其团支部成员具有流动性、团日活动具有社团性、团的教育具有针对性。社团团支部的重要作用就是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发挥社团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团组织对社团的方向性引导,增强社团的内在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青年团员的政治归属感、认同感,实现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团化、体系化。
社团团支部始终围绕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社团为新的载体和依托,通过为社团植入团的组织、团的制度和团的文化,加强社团的内在建设。社团团支部不承担团员的注册和团费收缴工作,社团团支部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团建带社建,把团的教育纳入社团发展,用团的思想、团的理念指导社团发展,把团组织的教育引导、思想武装、能力培养青年的重要功能赋予社团,使青年团员在主题活动中接受团的教育,使青年团员在能力锻炼中接受团的培养,使青年团员在参与社团中增强团的认同。
2、社团团建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团组织对社团的引导和影响,发挥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服务于青年团员的全面成长。
社团团支部直接服务于社团发展,其工作目标就是加强社团自身建设,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增强社团教育实效,拓展社团活动空间,从而最终服务于青年团员的全面成长,提高青年团员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社团团支部拓展了团组织的教育空间,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形成团的教育体系,是既公寓建团、网络建团之后又一新的载体创新。其根本宗旨就是增强团的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力,服务于青年团员的素质培养,服务于青年团员的能力锻炼,服务于青年团员的思想提升,服务于青年团员的自我发展。
社团团支部的组织建设要有利于促进社团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提升社团的活动内涵,要有利于增强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社团团支部的成员人数不一定要做硬性规定,团支部的成员不一定都是社团成员,团支部的组织建制应该考虑社团现有发展基础,应该从有利于社团发展为出发点。目前社团团支部的工作重心有两个:一个是在发展薄弱的社团,通过社团团支部的建立,提高社团骨干工作能力,增强社团骨干工作动力,完善社团制度建设,梳理社团发展思路,规划社团发展前景,拓展社团活动空间,从而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实现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个是在发展基础较好的社团,通过社团团支部的建立,进一步增强团组织对社团的方向性引导,探索社团发展的新平台,探讨社团发展的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团组织对社团的有效管理,通过社团团支部有效指导,加强对社团的监管,明确社团发展方向,丰富社团的主题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社团发展的活力,充分利用社团团支部的组织优势,争取社团发展更大的空间,实现团建带动社建,社建促进团建的良好格局。
三、社团团建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许多高校共青团都在试点社团团建工作,都把社团团建作为新时期团建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社团团建越来越得到高校团组织的认同和重视,正逐渐成为团建工作又一新的教育平台。对于社团团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了一致性认可。对于社团团建的组织设置还存在很大差异,各大高校团组织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不同的设置格局。
1、自上而下主导型社团团建模式。
自上而下主导型社团团建模式,是由学校层面主导社团团建工作,学生社团按照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实现社团团建工作。在学校层面设立学生社团团工委或者社团团建工作发展委员会,挂靠学校团委,负责全校学生社团的团建指导工作,负责学生社团团支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负责社团团支部的考核、培训工作,是团组织进入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团组织建设和介入学生社团管理的重要途径。学院层面设立社团团总支,接受学校团工委和学院团委的双重领导,直接负责学院社团团建开展,负责学院社团团支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负责学院社团团支部的指导和考核。学院各社团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单独组建或者联合组建社团团支部。
自上而下主导型的社团团建,由学校社团团工委统一组织和安排,有明确的社团团建章程和步骤,有具体的社团团建方式和内容。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社团团建的一体化和整体协调性,但是统一规划的社团团建容易使基层学院社团团建工作流于形式,做表面工作,无法真正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创新研究。
2、自下而上推动型社团团建模式
自下而上推动型社团团建模式,是由学院社团率先成立社团团支部,推动学院、学校层面社团团建工作。一般而言,自下而上的社团团支部组建形式多样。有的社团团支部就是社团的核心管理层,社团成员就是团支部成员,社长就是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就是原有成员的新身份;有的社团团支部由多个社团联合组建,社团团支部负责社团的方向性指导、活动安排规划、主题教育策划等工作,真正为社团发展把握方向、出谋划策、协调运作;有的社团团支部由学院社团联合会担任团支部书记,加强社联和社团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促进社联和社团的相互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社团团支部服务社团发展的中心工作。
篇5
一、社长的原因,经过了漫长忙碌的一学期的任期,社长们身心疲惫,对社团激情逐渐散失,导致对社团工作不负责,懒散的状况。临近换届,想把所有问题丢掉,让下一届接管解决。这就导致社团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没有了负责人的引导,社团处于低迷状态,同时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活动,社员也就流失严重。
二、社团的原因,社员流失也跟社团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每个社员参加社团的初衷各有不同,社团脱离了自身发展目标,无法满足社员的自身发展,所以导致社员流失。社团举办活动不新颖,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也是留不住社员的原因所在。
三、社员的原因,社员通过了一学期的磨合,已经基本熟悉学校和社团情况,对学校及社团没有了当初的好奇,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和生活习惯。大学自由的时间分配,养成了更多社员懒散的性格,导致对任何事情不以为然眼高手低的状况。种种原因同时导致社员流失。
不言而喻,解决这种问题,也应该对症下药,从三方面下手。社长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社团,社团的发展也必定会牵引着社员。从源头做起。积极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是解决一个社团问题的核心所在。
如何调节社团和社团之间的关系?
社团和社团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社长和社长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交流社团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分享各自在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可以尽可能多的举办合作活动,促进各社团社员之间的交流。同时各社团之间要互相帮助,保持良好的社团友谊。
如何保证社团活动有质量的顺利开展?
社团活动是社团存在的根本,举办的活动应该要有实质性的意义而不在于形式,好的活动可以继承,但同时要懂得创新,多策划新颖有实际意义对社员有益的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办活动。要敢想敢实施。很多活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策划方案,我们不能计较别人的冷眼旁观,最实际的就是让策划方案无懈可击,这样才能得到院团委和学校及所有社员包括全校学生的认可。设想一下,若一个活动有它实质性的意义还有一套完美的策划实施方案,谁会无趣的阻拦活动的开展呢。或许有时会有人挑刺和打击,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让计划完满,不要轻言放弃,有时我们面临棘手的问题要绕道而行,学会灵活多变,努力将活动办得出色。
怎样发挥社团团队合作能力,让内部最优化?
社团,顾名思义也就是一个团队的组合,它不可能脱离团队,而以个人的形式存在。社团是有着共同兴趣及志向的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良好平台,所以一个社团必须拥有完善的社团体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社团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体现社团的团队合作,就要学会建立协作能力的部门,来分担社团的工作。就比如我社而言。我社共有7个部门,分别为策划部,宣传部,外联部,组织部,财务部,常务办以及电子商务部。基本上每个活动每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我想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由各部门共同协调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杜绝空部门闲部门的存在,是落实团队合作的根本,也是调动社员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社长和社员的关系?
篇6
一、管理机制
(一)大队部对少先队社团的管理
1、推动大队各职能部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社团活动。因为社团活动的复杂性,原有的旧式的大队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变化中的社团发展,因此,必须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上增设社团活动部。社团活动部的核心是主管学生社团的相关事宜,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各社团的日常活动的开展及活动情况的反馈,同时兼管新社团的创建。另外,综合所有社团的常规活动情况,涉及到的其他内容由相关的职能部分管。其他的少先队部门可按照工作或活动实际,参与和共同管理具体的社团活动。这样的职能转变有利于全面细致的管理各社团,并且少先队大队部也可以通过监管各职能部,以实现各社团具体工作的垂直落实和管理,如此就可以把少先队的社团活动推向最前沿,给了更多的队员有了锻炼自己的平台。
2、明确社团管理章程,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及考评制度。制订社团管理章程,分别对社团的宗旨、社团的申请、成立和注销、社团的权利和义务、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会员的招募、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团经费的申请和使用、社团的监督和管理、社团的考核和评选等方面作了一定的细则规定;社长组织争章考核,在社团内部实行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展示”为原则的管理方式,真正使少先队社团活动成为深受队员喜欢,发展队员个性,增长队员才能的舞台。
(二)各社团内部管理
少先队社团的内部管理,应遵从,从队员中来,到队员中去的原则,在日常的社团内部管理中社长监督成员,实行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展示”为原则的管理方式,让有一定技能、想法、能力的普通队员提出自己可具操作性的社团创建方案;提倡各社团民主推选社长、自定社团章程、自聘辅导老师、制定活动计划,自主开展活动;围绕社团开展的时间、社团辅导员的聘任、最喜爱的社团、社团活动以及和“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的认可度等方面推进全面化的社团部管理。使得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升华。
二、辅导机制
一套全面有序的辅导机制,是少先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否的关键因素,离开了辅导员的指导,社团的运行效率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团的辅导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功能与职责。辅导机制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社团开展日常活动。
辅导员教师作为整体的调控者,应该在充分相信每一位少先队员的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地引领和点拨,对每次的社团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对社团里的不正常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重点放在协调和指导方面,坚持队员“自己的活动自己搞”,放手让他们进行组织和策划。
(二)引导队员开展文化特色活动。
开展文化特色活动是少先队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尤其是特色文化活动中,往往有一些骨干社员能力较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对这部分成员以培养素质型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为目的,有意识的把他们培养一批有特长的少先队员。而大部分的成员多半是好奇和兴趣参加了社团,辅导员此时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队员互相学习,引导队员谈体会、说感悟,使活动的文化熏陶功能得到升华。
(三)与中队辅导员共建双向辅导通道。
社团突破了固有的以中队为一个单位的学生单元,对于部分在中队这个单元埋没了潜能的学生,社团是一个重塑自我的空间。在社团这个新的组织中,很多队员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展现出不为人知的一面,甚至是突破自我,实现了潜力的激发,这些情况,社团辅导老师应该敏锐的记录下来,及时和中队辅导员反馈队员在社团中的表现,不仅能够帮助调动队员在社团活动中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队员在回到中队后继续健康快乐地成长,实现与中队辅导员共建双向辅导通道,共同育人。
三、评价机制
社团活动的评价应和社团争章紧密结合,帮助队员在评价中实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这一升华的过程,使评价机制向纵深发展。
(一)评价对象多元化
鼓励每一位队员,参加社团活动的少先队员都踊跃的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将评价对象的范围延伸出去,甚至可以进行社团间的互评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从不同角度为队员本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有助于队员更全面认识自我。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每一位参加社团的少先队员,还包括社团成员、辅导员、家长。通过与不同评价主体的接触和理解不同主体的评价,既是对自我的提升,同时也增强社团的活力,加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回顾多年的实践,我觉得有关少先队社团建设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人思考,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只有扎扎实实的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勤勤恳恳的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兢兢业业的保持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实实在在的探求和总结一些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切实规律,才能够真正的把少先队社团建设做的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绍荣;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2]李伟胜;中学生社团建设的三种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07
[3]姚建礼;初中少先队社团建设机制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4]史晶璐;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对策研究[J];才智;2014,27
篇7
一、 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社团发展的动力不足,持续发展不够,出现一些模糊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 ,80%的社团目前普遍存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许多社团轻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不注意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存留;一些社团活动由于指导老师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整体策划。社团活动总在低水平上重复。
1.社团发展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社团发展出现的种种不协调,根源在于社团建设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由的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实践性。社团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必须以来完善的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从过程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和结果保障。总的来说,在社团建设上,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组织和引导社团发展的组织机制,但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机制保障并不到位。社团活动产地有限、经费匮乏。
2.大学生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从指导教师的配备情况来看,大部分社团拥有一名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都是义务兼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受挫,投入时间和经历也十分有限,挂名而没有实际指导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培养与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目前,由于受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制约,构建社团负责人素质培养与训练平台、社团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等工作严重滞后。
3.大学生社团发展不平衡
各社团发展不平衡,活动层次和水平不一。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凝聚力强、自身建设完善;有些社团热衷于娱乐,对学术性、公益性的活动较为淡漠,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似的活动层次停留在低水平上;有些社团广平成员一腔热情,没有把经历放在社团长期发展的活动上,忽视对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和对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等问题。
二、 引导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
1.为大学生社团搭建广阔的舞台,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作为一个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空间,大学生社团既满足了他们在知识、心理、爱好、年龄等方面不同的需要,有事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认识社会、历练人生、体验了人生价值。自由开展活动,形成自我服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应围绕自我服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需要自主地开展活动。大学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具有各自鲜活的个性,只要我么注意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将会在社团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的自主策划、涉及、自主参与、自主总结成败得失,渐渐使他们走向成熟,同事也增强了学生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责任心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形成自我服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2.整合资源,促进和谐发展
资源匮乏是大学生社团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合理整合资源,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是大学生社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资源的和里整合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大投入,提供社团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一是加大对社团建设的投入。学校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社团以优惠和支持,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二是加大对社团经费的投入,如设立社团发展专项经费,并在学校整体经费预算中单独列支,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经费投入要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多方位地为大学生社团筹措活动经费。学校在划拨基本经费的同时,还要积极与社会和赞助商进行接触,向企业宣传大学生社团,知道大学生社团与企业社团合作。
(2)加强指导,发挥教师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打造精品社团,除了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联合发挥组织作用外,知道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是社团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全校树立全员德育的观念,明确教师参与指导社团的相关规定;在制度上落实教师积极介入社团活动的保障,如把教师指导社团与评优、职称评审、工作量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事,应建设一直热心学生工作、德才兼备、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三、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在高校中,大学生社团由于被定性为非正规的组织,体现着较浓的民间色彩,是多数大学生社团无论如何发挥作用,却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社团的将抗和可持续的发展,除需要大学生社团注重自身建设外,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认可,为他们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多支持少排斥,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有利资源,鼓励其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素质人才,而且更需要高效率高效益的团队。一个团队的团结协是一个团体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此次我校举办团日活动,以建团90周年,建校85周年为大背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建团来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壮丽画卷,充分表现当代共青年团员积极向上的健康风貌,继承民族前辈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激励我们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自觉肩负起实现为校争光、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崭新面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团分支的凝聚力,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更加多除书本外的其他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向多方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此次团日活动,我班团支部组织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主题活动,回顾并了解团建设的曲折过程和学校发展的光辉历史,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团建设和学校未来发展。通过活动增加团支部凝聚力,提高团结精神,参与意识,提高团员归宿感,体现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团支部面貌。
三、活动主题: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形式及地点:
1.爱的奉献 钟落潭至从化附近的孤儿院
2.开荒种地 马洞村临近学校周边的荒田
3.校外游园 番禺长乐园
六、活动开展:
1. 前期准备
a) 3月25日学院支部召开团日活动动员大会,接着班支部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进行商讨具体细节
b) 3月28日班委成员在团支书宿舍决定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c) 4月5日团支书、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着手制作海报和撰写详细策划书,并制定合理详细的路径考察和安排
2.活动安排:
a) 爱的奉献
1. 组织委员考察安排行走路线和目的地
2. 上课期间,我们自行准备送给孤儿院儿童们的礼物(不论大小最好每人一份,也可以多人一份)
3. 4月15日上午9点钟出发(可步行或骑车,视情况再定),在孤儿院进行义工帮忙,陪小朋友玩耍、做功课。
4. 下午5点钟安全返回学校
b) 开荒种地
1. 由班长和团支书接洽马洞村委会,租借一块荒废的田地。3. 体验生活,感受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此后这片土地可以和学院及马洞村委会商议作为每次学院团日活动的奖励。
c) 校外游园
1.4月20日之前订好长乐园的团体票,21日准备集体搭公交地铁前往目的地
篇9
[摘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其中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普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的探索。
[关健词]高校管理学生社团路径探索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短学期制地不断深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班、社区等新名词的内涵在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以开展学生活动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弱化”。学生社团等学生趣缘性组织在高校不断张显活力。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给予重视、强化和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环境
1.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两点一线的状况,课程班和寝室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场所,班级概念渐渐模糊,课程班、社区概念加强。课程是学生的学业纽带,但上课的地点、时间越来越分散,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变得普遍,个人意识和小团体意识增强。社区成为了学生的生活纽带,但同寝室的同学可能不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却会在一起进行学习娱乐交友,由此形成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伙伴关系和群体文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课程班和社区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场所。
课程班和社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可避免的减少了班团的约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参与社会活动,导致传统班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学生活动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突显,基层班团的作用逐步弱化。这为社团的强化和建设提供了现实的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抓手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群体组织。第一,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第二,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除了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沟通和学习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其他专业社员那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社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为社员提供了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因此在尊重自发意愿的基础上,以社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非常可行。
3.学生社团建设的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展现,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变得更加尊重和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倡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所相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
4.保证校园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内外的环境日渐复杂。首先是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加能够接受外来事物的特征,其次校园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为了满足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高校不得不整合社会资源。这不可避免的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而游离于正规学生组织之外的社团就很可能成为他们不法目的实施的工具。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的松散性、随意性的原因包括:一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社团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目前学生社团所用经费主要是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自然难以满足社团的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目前许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因此社团的继承与发展是高校社团管理面临的难题。五是学生社团干部的相关培训不够,一个干部负责与否、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因此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的探索
高校对社团进行管理,要充分尊重社团自主性,把握对社团管理的适当力度。
1.培训群体领导
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将其纳入班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要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提升,定期邀请社团负责人参加院校的团学干部理论培训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可以在学生会下设立专门部门对社团进行指导,具体负责社团管理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2.规范群体行为
高校要注重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主题活动中。相对于班级团支部而言,社团团支部更容易开展灵活、丰富、新颖的主题活动。通过邀请社团负责同学参加院校的团学工作例会,使其知晓院校学生部门的近期工作,激励他们将社团的活动与相关主题结合开展。在需要的情况下由校院的团学干部协助组织,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活泼、更有效;同时也扩大了传统班团组织的影响面。
3.取得群体认同
高校要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很多学生社团的发展严重受到经费限制,同时因为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学生开展活动的场地受到严重限制,已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顺利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指导社团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来争取校内外经费的支持,积极的帮助社团解决场地和宣传方面的困难,让社团有更多的精力放到社团发展,由此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产生认同。
4.尝试社团团建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社团团支部是保证和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必然;同时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社团团支部和传统班团支部工作重点将有所不同,在工作职能上要有结合,但也要有分工。如在各类“评先评优”和共青团“推优入党”等方面,要共同发挥作用;同时,班级团支部以团员的注册管理、团员培训、团代会选举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社团团组织以团员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强化社团团组织的概念,增强团员对社团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东.组织设计原理在高校共青团中的应用研究[C].2006,(10).
[2]王资峰,张恒龙.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组织管理若干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64.
[3]邱春新.现行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结构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3):11-12.
[4]董广芝.高校共青团工作向学生社区拓展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7-88.
篇10
【关键词】作品-团队-环境 三位一体 舞蹈社团建设
一、舞蹈社团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地方舞蹈社团的发展整体上尚处于朦胧期。具体表现为:基本没有舞蹈社团。有的学校即使组建过,也因不知如何操作,在物力、财力、人力都困难的情况下,最终难逃夭折的命运;没有开展常规活动。文化馆等机构虽然有舞蹈社团,但没有开设常规活动,只是作为一支水平相对较高的演出队伍存在,扭曲了组建舞蹈社团的本意;舞蹈社团建设方面的研究仍处空白;对社团建设的研究很少有人关注。
针对目前舞蹈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三位一体”舞蹈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
二、“三位一体”舞蹈社团建设的要领
“三位一体”舞蹈社团建设是指舞蹈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施作品、团队、环境三者齐头并进地发展,三者并重,环环相扣,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其中,原创作品是舞蹈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团队建设是舞蹈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的社会环境是舞蹈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作品建设上,积极鼓励原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作,没有原创的社团就没有生命力。鼓励原创的具体措施有很多,可以多措并举,灵活运用。
以比赛促进创作。一支刚诞生的舞蹈社团,在当地要稳固地打开局面,参加各种大型的比赛是一条捷径,以此促进教师进行大量原创作品的编排;以基金激励创作。每年从业务经费中划拨一定数额的基金,作为原创作品奖励基金,并根据新作品的艺术质量、获奖级别和社会影响严格评审,予以不同奖励;以扶新引领创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年轻教师投入创作,实现出新人、出新作的目标;以进修带动创作。可采用对口的相关院校签订师资培训协议,定期到先进的对口单位学习、交流,不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实行挂职锻炼等方式和途径,促使教师在业务、理论、理念、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此外,在编排原创作品亦要注意特色与创新,做到切入点要小,重视文字叙述稿,音乐创作争取主动,动作设计做好减法。同时,要随时接收最新事物为己所用。
2.团队建设上,注重同步发展
团队建设包括教师团队和学员团队,两者都强大是舞团健康、快速成长的前提。
舞蹈社团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激励为主,制度约束的原则,巧妙地抓住几个要领。
要创建专业+敬业的教师团队。要求每位教师制订成长目标、实施措施、培训起止时间等,培训经费给予一定数额的支持。一切规划都“以人为本”;一切制度的制定都充满“人性化”;办公环境重视“人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标准不能因人的原因降低。舞蹈社团的所有工作都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能以任何原因。任何理由降低标准,人可以换,标准不能变;强化师德建设。舞蹈社团多以业余社团的身份存在,有很多的特殊性,要保证舞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师德建设。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综合活动、协调能力的培养。舞团要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演出活动,还要参加各种比赛,任何活动都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都需要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承担起策划、协调的职能。学员团队建设须抓住四个方面的节点:
首先,是放水养鱼,拥有充足后备军。把本地区的学校、幼儿园纳入少年宫的分部,平时在各校开展舞蹈培训,少年宫提供师资,免费进校园上课,每年定期进行舞蹈团团员选拔,一方面,可以真正发现有舞蹈潜质的孩子;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展示平台。
其次,是实施有效教务管理,开展梯队建设。平时要从教师的教学常规、教务人手,进行严格有效管理,使舞团从开始就进入高效、正规的教学。舞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有计划地建立起梯队,使舞团逐步形成金字塔式的结构,形成一个从预备团到高级团的渐进提高序列,使进入舞团的孩子向更高目标冲刺,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也使舞团拥有优秀、充足的后备军。
再次,坚持两条腿走路,教学和演出双管齐下。要有计划地坚持教学、演出“两条腿走路”,用教学保演出,用演出促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最后,以团队精神为纽带,提升凝聚力。建立一支优秀的舞蹈社团,除了做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学员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舞团从成立起就要有意识地贯穿思想品格教育的内容,把团队精神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
3.环境建设上,需要广结亲家
舞蹈社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舞团要主动寻求社会资助,寻求名校支持,争取家长配合。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大环境,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政策保障,舞团的发展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具体要求:首先,是主动寻求社会资助。舞蹈社团的发展需要优秀原创作品来支撑,作品的研发、排练和演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批资金如果光靠单位经费的节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舞团教师,要主动走出去,大胆推销,以争取社会有识之士的资助。可以和一些企业合作,他出资金,舞团挂他们的品牌,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太平洋险舞蹈团”,“奥利斯舞蹈团”等,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寻求到更多的资金,是舞蹈社团能顺利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其次,是主动寻求名校支持。舞蹈社团无论上课、排练还是编创都离不开专业理论,光靠吃老本是不行的,要寻求名校的理论、技术和实战能力的支持,可以和实力雄厚的名校合作,我们作为他们的培训基地,他们提供理论、技术方面的支持,双方互利,共同进步。
再次,争取家长配合。舞蹈社团能否有力推进,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有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有了坚实的后盾,活动时间保证了,孩子心里没有顾虑了,课后家长还会督促孩子练功、复习已授等等。要争取到家长的配合首先要尊重家长,及时主动和家长沟通,双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目标是共同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只要这个目标不变,家长就一定会理解和配合老师的工作。
最后,争取政治环境优势。要争取当地教育局等政府机构的支持,舞蹈团教师要主动和教育部门、学校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赢得良好的政治大环境。
三、“三位一体”舞蹈社团建设实施的效果
从千岛湖地区实施“三位一体”舞蹈社团情况来看,效果是明显的。
- 上一篇: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
- 下一篇:心脏彩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