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篇1

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应该说,它们诞生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但这两种新闻报道思潮却表现出迥异的特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对以后的新闻业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闻活动更加开放、活跃的今天,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的影响是明显的,本文试图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比较,揭示二者的异同,以期对当今的新闻活动有所裨益。

一、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的发展态势及原因探究

新新闻主义在突破传统时,采取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反叛方式,过于偏激、极端,许多观念及方法严重违背了新闻学基本规律。比如它允许在作品中进行内心独白和“合理想象”,违背了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人们阅读新闻报道,所需的是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新新闻主义追求全面反映客观世界,在写作上重视对人物行为和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行详尽的阐述,这并不适合日常新闻的报道。因为新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播事物变动最新状态的信息,了解最新信息是受众对媒体的期望。而新新闻主义在采访、写作上,一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卡波特撰写《冷血》就花去了六年时间调查。因此,它不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新新闻主义的作品还被称为“非虚构小说”或“真实生活的故事”,新新闻主义的记者希望突破传统新闻写作的局限,追求新闻与文学的最佳结合,并力图通过这种结合,让新闻报道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刻画典型人物,这本应属文学的职责范畴。新新闻主义作为一门特定独立的社会学科,它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不可能替代其他学科全面承担起认识外部世界的任务。它在许多地方严重超出了新闻学社会功能的基本范围,因而无法在新闻实践中如愿以偿,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衰落、消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一批作家型记者,如西方的法拉奇、海明威、杰克・伦敦等的盛名再起,我国的魏巍、刘白羽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的风行,有人说新新闻主义在复活。不可否认这些作家型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大量运用了新新闻主义的创作手法,但也只能说是对新新闻主义积极方面的借鉴。因为作为一种新闻思潮,新新闻主义由于在许多方面严重违背了新闻学基本规律,因而不可能在淡出了新闻的历史舞台后再次重现于前台。

而精确新闻学的发展则大不一样。民意调查研究是精确新闻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意调查在强调民主的美国日益发展与多样化、细化,以及新闻教育变革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话的普及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应成熟。精确新闻学之所以有风起云涌的发展,源自于它独特的品格。精确新闻报道使记者在采访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系统观察,这就使这种观察具有代表性,而且在内容上它是以严肃的数据为依据的,可以使新闻报道更显客观、公正。传统的新闻报道,是记者被动地报道或解释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被狭隘地限制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解释”上。精确新闻报道的出现,使记者能采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主动采集、加工资料,挖掘隐藏的真实。

精确新闻学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运作方式,要求记者有更大的主动性与科学精神,这种更强的挑战性使记者的报道由被动变为主动,也使“新闻”不再只是对“新闻事件”的被动报道与解读,更包括了对“新闻问题”的主动采访及分析。在现代的新闻报道中,精确新闻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是它在遵循新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新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对现代新闻活动的影响与启示

新新闻主义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它的迅速淡出,也是由于它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局。但新新闻主义在实践上的有益探索及对新闻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在思想上,新新闻主义突破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观念,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的新闻理论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成熟的体系。另一方面,这种成熟与稳定也使新闻报道观念模式化、僵化,缺乏新意,不但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一成不变的报道形式也使读者反感。新新闻主义一反旧有的新闻报道原则,无视各种新闻报道禁忌,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强调新闻报道中的主体性,打破以往新闻理论的思维定式,在新闻报道观念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实践上,它突破了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实现了新闻写作风格的多样化。

精确新闻学在今天的发展应该说是方兴未艾的。它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传统新闻报道技巧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产生出新的、精致的、更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报道方式。精确新闻学的诞生,是新闻学者大胆尝试的一个成功范例,在思想上开拓了新闻观念的视野,为新闻报道方式的革新打开了一个广阔天空。精确新闻学与新新闻主义的不同发展历程也表明:新闻事业无论怎样改革与发展,都必须遵循新闻学基本规律,只有符合规律的改革与创新,才是有发展可能性的。

新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新闻发展史上出现的两个引人注目的新事物。它们的出现与发展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必然,也经受着新闻学基本规律及社会变迁的考验。在今天看来,重要的不是它们所取得的历史地位与业绩,而是它们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出来的务实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执著追求的热情和科学、严肃的治学态度。这是今天新闻事业发展中所急需的。

注释:

①王春泉:《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西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参考资料:

篇2

关键词:新闻稿件 朗读 要点

“新闻稿件”的朗读在播音主持考试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将全方位的考察考生的发音、音色、对稿件内容的把握,心理素质,政治素养等。所以考生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以及应题技巧等,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逐一来解答新闻稿件朗读的种种细节。

1、考试的出发点

新闻稿件朗读的出发点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人文关怀近年来被业内人士经常提及,这也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普通观众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电视节目的主人,电视节目也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栏目的宣传口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类节目播报的方式沿用了几十年,早已被观众们认可和接受,但是受到人文关怀思想的影响,观众们开始反思“播报新闻”的方式是否与自己的距离太远,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缺乏平民意识呢?所以观众对“播报新闻”进行了重新审视,希望能够出现一种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新闻播讲方式,于是“说新闻”便应运而生。“说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新闻类节目个性化的要求,其中表现得更多的是新闻主播的个性色彩。此时电视新闻中潜在的娱乐因素战胜了新闻因素成为主宰,电视新闻也就从信息播报转向轻松娱乐,从严肃正统转向通俗流行,这也就是考试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2、要注意的问题

在目前的电视及广播栏目中,新闻已经占据了各档新闻类节目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出现了一种趋势:认为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说新闻”。我们不能完全赞同这种观点,“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一种创新,但并不是最佳的方式,对于新闻类节目更不能一“说”了之。

(1)“新闻朗读”因为其形式的新颖和亲和力以及主播个性色彩的凸现而受到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当前观众的需求。“说新闻”在寻找新形式的突破口时选择了“主播个性色彩的突出以及播讲方式口语化、生活化”这两点,这是应该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同时他们也应该成为广大观众的朋友,这实际上对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新闻类节目的播音员,必须在这二者所界定的范围内施展个人的能力,既不能逾越代言人的身份,又必须播出个性,让观众满意。

(2)有些主持人节目过分强调“亲切、随和、生活化、口语化、不要有距离感”,这实际上是违背审美基本原则的。有声语言的创作应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新闻类节目中也是如此。这种美的享受不仅仅来自于对播讲方式的认可与接受,同时还表现在对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的认同上。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距离产生美”,因此在新闻播讲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是符合审美规律的。有些“说新闻”的节目过分追求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就逐渐失去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分寸与距离”,而一味地贴近观众甚至迎合观众也会直接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信息总汇的严肃性、权威性。

(3)发现主播调侃的味道越来越浓,对信息的评点也越来越随意,给人一种“为了表现”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说新闻”的曲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表现自我个性”,错误地将随意性等同于个人风格的体现。新闻类节目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可信,如果任由这种调侃和随意的评点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观众对主播所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失去兴趣。

3、具体细节的把握

“播报新闻”是新闻类节目重要的一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认为,新闻类节目的播讲方式应该最终实现说播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采取不同的播讲方式,对于时政综合类信息应该坚持播报的形式,以确保新闻的权威性、信任性;另外对于专题类、生活类信息不妨积极采用“新闻”的方式,满足观众对播讲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让“播”与“说”在各自的范畴之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或者夸大其功效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我们说在目前不少以“说”为主的新闻类节目中,主播对播音基本功的掌握与运用还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在目前新闻类节目中无论是“播报新闻”还是“说新闻”都必须十分强调播音基本功。部分观众对“播报新闻”产生厌倦心理是因为长期以来有的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没有按照播音表达规律,播音缺乏变化,而并非是因为“播报新闻”的形式缺乏变化。恰恰相反,播音基本表达技巧中对新闻类节目有“变化”的要求,要达到新闻类节目播报变化自如必须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保证。

篇3

新闻既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新闻工作是一种有自己规律的工作,这就必然和需要产生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主要指它的业务思维方式。

新闻思维主要特点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以逻辑思维为指导;系统思维和重点思维相结合,以重点思维为体现;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相结合,以聚拢思维为主;顺序思维和跳跃思维相结合,以跳跃思维为主。

新闻工作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新闻写作也应该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文字作品写作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新闻写作思维是这两个结合的结合:人类思维之一般和新闻工作之特殊的结合;所有文字写作之一般和新闻写作之特殊的结合。

新闻写作思维形成的客观依据

思维是现实的反映,是实践的意识形态结果。同时思维又给予现实和实践以反作用。每个行业都面对自己的特殊现实,每个行业又都需要更能适合它的行业现实的、更能指导它的实践活动的思维。所以,带有行业特点的思维就成为可能和必须。绘画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破案、判案所需要的思维方式有多么不同!音乐家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政治家、理论家所需要的方式又是多么不同!同是文学作品写小说同写电影文学剧本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同志说过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生动多彩的一个侧面。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新闻写作思维方式的依据究竟是些什么?

新闻写作思维的客观依据要从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中去寻找。或者可以干脆地说,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就是新闻写作思维的主要客观依据。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这样表述的:“用事实说话”。

为什么说这个规律是依据?因为它既表述了新闻写作面对的现实,又表述了新闻写作这一实践的主要特点。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的思维必然要更适合反映和表述事实;

新闻是新闻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的思维必然要更适合发掘、捕捉和表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事实的有新闻价值的侧面;

新闻报道是一种说话,但它又是用事实说话,因而新闻思维必须善于运用具体表达抽象的思维;

新闻报道向读者说话,而且是向广大的读者说话,新闻思维必须具有广度和深度思维的结合,必须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思维;

新闻报道是一种快速情况下写成的作品,因而新闻思维又必须是一种敏捷的思维……

如此等等。

找到了新闻思维自己的客观依据,就可以肯定新闻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特殊规律的思维。

新闻思维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思维,它又有它的社会性,有为全社会所接受和利用的一面。这一点,与其他的思维方式,例如和艺术方面的思维,是有区别的。艺术思维也有一定的社会性,但是它毕竟为少数人所掌握,一般人在生活中则是接触不那么多和那么直接的。而新闻思维,则表现出更强的社会性。

在论述了新闻思维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以后,现在具体分析新闻思维的具体特点。

新闻写作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并且以逻辑思维为指导,以形象思维为体现

人们把思维方式分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三种。并且认为,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思维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这里说的是“为主”,或为特征,并不是排斥另一种或两种思维。

新闻写作面对的是事实,反映的是事实,它必须用形象思维,善于把事实再现出来。所以,对从事写作的记者来说,他的形象思维是很重要的。

但是,记者在写作的时候,必须对事实的新闻价值作出判断。而新闻价值只是事物的一种属性,是一种特定的价值抽象。要发现这种价值并对它作出估价,不运用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是不行的。这是因为,一些浅层的新闻,一些反常的、异常的、稀奇的事物的新闻价值是容易判断的,而一些深层的新闻、一些新生的、正常的、概括的事物的新闻价值是不容易判断的。

在实际的新闻写作中,更多考虑“报道价值”的问题。所谓报道价值是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总和或综合。就是说,一件事情究竟如何报道,不仅要看它的新闻价值如何,还要看它的宣传价值如何。在一般的情况下,任何新闻单位都是把宣传价值的考虑放在第一位的。记者在写作的时候,自然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例如,有一年北京站发生了一次爆炸事件,一个人因为对某些事情不满,就拿了一个炸药包,在北京火车站的二楼拉响了。从它的反常性来看,它的新闻价值是很高的,许多读者都会关心这件事的。但是从宣传价值的角度看,它又是价值很低的。因为我们是否定这种行为的,不希望人们去效法它,也不希望它给人以社会不安定的印象。这样的报道在写作和发表的时候,必须顾及这样两个方面,并有一个统筹的处理。传播价值的判断,特别是宣传价值的判断,也不是形象思维可以解决问题的,更多的要靠逻辑思维。

总之,新闻写作中,我们总会遇到两个必要的抽象,一个是新闻价值的抽象,一个是报道价值的抽象。解决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新闻写作的表现又要求形象、具体、准确。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报道价值的判断,最后都通过报道具体的事实反映出来。这时候又更多地需要形象思维了。

所以,从新闻写作的过程看,它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当然它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一般是这样的:

形象思维为主(从接触和分析作为素材的事实开始)――逻辑思维为主(对这些素材作新闻价值和报道价值的抽象和判断)――形象思维为主(把记者要说的话用选择和组合事实的方法说出来)。

把握大题材,需要更多更强的思维。特别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写出大的主题,更需如此。

1987年春天,一位从山西来的人,向一位编辑谈了这样的一个生活中的细节:

在大同附近,有一个平溯煤矿,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兴建了一个中美合资的大企业――平溯露天煤矿。合资者是美国大资本家哈默,他曾见过列宁,并支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有一个老农民,重病很久了,快死的时候,就是不闭眼。他的儿女们问他,还有什么事情放心不下?他睁大了两只眼问道:“美国人走了没有?”(指来平溯煤矿工作的美国专家)儿女们说:“还没有走呢。”这老人用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怎么……还没走?……咱家祖祖辈辈就靠这点煤啊,美国人来……那么大的铲子,很快就挖没有了……你们可怎么活……”

老人终于带着难以放心的心情去世了……

篇4

[主题词]新闻;娱乐化;成因

一、新闻娱乐化的界定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的兴盛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它的定义和解释比较复杂,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它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二、新闻为什么能娱乐化

新闻为什么能娱乐化?笔者认为,新闻之所以会娱乐化离不开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和现实的需要:

(一)新闻娱乐化的理论背景

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传播过程必然包括以下两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所谓传播者,是指讯息的发出并以讯息来影响他人的一方;而受传者,是指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在现实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就是社会中的大众传媒组织,而受传者则为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都在受众的范畴内。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组织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展开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在商业化运作的今天,面对市场这根杠杆,媒体势必会从自身发展和身存的角度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而新闻娱乐化正是一种以娱乐为特征的新闻选择和加工活动,其目的在于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它巨大的受众市场,使得媒体“把关人”在选择时,将天平倾向了它这一边。

传播学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其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媒体在进行娱乐化新闻报道时,必然首先对受众有一个观念上的定位。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最终的落脚点,受众的观念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的影响。观念影响行动,同样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在如今新闻已经走向了受众消费的一个时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必然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受众的心理、受众的需要就是其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

传播学的社会控制论告诉我们,新闻媒介与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新闻的传播必然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我国的新闻单位一直处于政府的领导和控制之下,他的新闻报道的准则和尺度,必然要受到政策和环境的影响,这点毋庸置疑。

(二)新闻娱乐化的现实需要

受众的需求给新闻娱乐化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的新闻理念也经历着从宣教向娱乐化转型,媒体市场竞争激烈,媒体要生存,必须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娱乐化的运作符合消费市场的要求,新闻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新闻娱乐化的负面效应

我国文化批评家朱大可针对媒体关于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时这么说:“观察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最令人震惊的是:四个受害者,根本没有人去关心。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此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漠!马加爵事件本身已经变成公众的一场狂欢,它就是一个公众娱乐节目,这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它已经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朱大可的话可谓有的放矢,这是新闻界的悲哀,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反思。

四、新闻娱乐化的进程中要掌握新闻娱乐化的尺度

新闻的娱乐化代表的是新闻走向的一种潮流,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它包含的内容是更为宽泛的。但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是不能做成娱乐报道的,严肃性决定了此类报道的严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因为用事实说话毕竟是新闻最基本的原则。

五、遵循新闻规律,确保新闻娱乐化的正确走向

在新闻的娱乐化进程中,必须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

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以追求高层次的娱乐。高层次的娱乐是一种精神愉悦、审美愉悦,应该说这也是真正娱乐所追求的方向。如果新闻和娱乐结合得更好,那么人们就会获得更大的精神愉悦,新闻的娱乐化应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

结束语:新闻的娱乐化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是符合市场和新闻发展趋向的。走上健康道路的新闻娱乐化不会淡化新闻的传播功能,因为毕竟新闻的生命在于新闻的本身。

参 考 文 献

[1]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5):65—66.

篇5

关键词:新闻宣传;工作规律;思想政治

一、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准确把握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规律,是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把握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规律,应着重从本企业新闻宣传的载体、方式、内容等方面入手。

1、企业新闻宣传的主要载体。企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离不开新闻媒体。目前,企业新闻宣传主要依靠两大类媒体。一是企业内部媒体。就是企业内部自办的报纸、期刊、电视台(包括有线电视)、局域网站、内部资料性信息等。另外,企业内部各单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自办的宣传栏、电子屏幕、内部广播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新闻宣传的作用。二是社会传媒。就是受众范围较广泛,面向全社会受众的各个通讯社、报纸、期刊、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站等。

2、企业新闻宣传与社会传媒新闻宣传的异同。传媒不同,其对新闻稿件的要求、报道新闻事件的角度等也有所差异。

企业新闻宣传与社会传媒新闻宣传的共同点主要有:都必须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都要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同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来完成;都有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组织机构、制度办法;同属以关注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创造为核心工作内容等等。

二、企业新闻宣传与社会传媒新闻宣传的主要区别

企业新闻宣传与社会传媒新闻宣传的主要区别主要是:

一是职能上的区别。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服务对象首先是企业,其主要职能是宣传企业管理层的战略部署、经营决策、管理制度等,宣传企业的发展变化,宣传企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经验,弘扬本企业文化等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第一强调的不是新闻时效性的强弱,而是看对企业的某一事件、某一活动的宣传力度的大小,是否达到了预想的宣传效果。而社会新闻传媒虽然也承担着宣传所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职能,但其首先强调的是“新闻”,注重的是取材的“新”和新闻所引起的公众关注的程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以及由此引起的观念冲突和社会思考等。

二是价值取向的不同。企业新闻宣传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通过宣传追求本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宣传内容上基本上都是正面报道,总是选取本企业工作的闪光点,千方百计地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而社会新闻传媒由于担负着舆论监督的责任,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在追求最大的公众利益,对企业的宣传是既报喜也报“忧”,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文章”。

三、企业新闻宣传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抓好企业新闻宣传必须重视利用好社会传媒。企业新闻宣传和社会传媒在新闻资源、新闻载体的占有和使用上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社会传媒占据着主流社会传媒传播工具这一资源优势,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需借助社会传媒放大宣传功能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企业占有新闻信息源这一资源优势,社会传媒也需要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源以丰富其传播内容,满足公众对这些企业发展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可以提升媒体的传播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二是搞好企业新闻宣传,要注意避免单纯地盲目花钱买企业形象宣传的倾向,正确处理好与社会传媒之间的适度资助和互利互惠的关系。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离、主多分离、主辅分离等改革政策逐步形势下,原来一些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开始逐步走向社会,即使在没有完全走向市场的情况下,办报办刊经费也呈逐年减少趋势。同样,更多走向市场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形象的宣传,开始逐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企业在社会宣传方面进行投资时,必须坚持好三个原则:一是必要性原则,即社会宣传投资要直接服务于企业阶段性工作重点或长远发展目标,避免盲目投资,负面影响;二是约束力原则,即社会宣传投资项目要以上级文件、上级领导的批函为依据,对社会宣传的内容、费用要求、宣传时间等要由上级领导来决定;三是效益原则,即社会新闻宣传投资项目应由相应的对口部门进行效益、影响力评估,提出具体的办理意见或建议。

三是搞好企业新闻宣传,必须不断加强企业自己的宣传阵地、宣传队伍建设。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要练好“内功”,增强自身“软硬”实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闻业务,增强新闻素质,打牢文字功底,磨亮“笔尖”;要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企业的工作部署,擦亮“新闻眼”;要勤于深入基层采访,了解工作实情,练快“新闻腿”,练好“新闻眼”;要善于从本企业的众多工作中发现新闻素材,多写、快写鲜活的新闻稿,擦亮企业新闻宣传“窗口”。只有这样,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反映本企业工作的优秀新闻作品,从而最终提高本企业新闻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帅峰,浅谈如何通过企业新闻宣传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现代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篇6

新闻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媒介产品投入生产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必然持续进行着对这一核心产品的生产的决策与设计,即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包括构思、设计和开发等系列步骤。现代报业中,策划是最能体现编辑业务水平、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一组高质量的稿件、几个别出心裁的版面,吸引一批新的读者,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提高媒体自身的知名度。

新闻策划的“度”的探讨

新闻策划必须要有度。所谓宣传有度就是指不能炒作过头,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以及不良的社会效果;另外就是传播活动中投入要有度,也就是说策划的实际投入要大于实际产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新闻报道策划的度,必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之上,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出发点,背离了这一点,就会走向反面,成为新闻炒作。

新闻炒作。新闻炒作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具有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的特点。新闻炒作通常以增强所谓的“卖点”为目的。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这会损害社会效益,其副作用可概括为:误导舆论:浪费版面、栏目、时间等资源;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甚至激化矛盾,影响稳定,因夸大而带来新的社会不公平。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以职业者的形象公开参与或以特殊身份隐藏地深入某件事件和活动中,遵循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与事件和活动的参与者一起促使事物向着策划者的旨意发展。

然而,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社会信誉,不乏有一些记者编辑采用新闻炒作等不正确的手段以求获取更高的收视(听)率。

策划与新闻炒作所遵循的规律不同。新闻策划以客观事实的存在与否为前提,策划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策划者在众多的事实中将某些事实凸显出来,在选择、表现与评论这些典型事实时所运用的手段,其总体上是客观的、被动的。新闻策划由于以事实规律为基础,必定依照事件的进展来报道,不会出现“意外”的反复。所谓历史规律是稳定的,具有反复性,但是历史事件是唯一的,不可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发展。

新闻炒作则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由头,制造者出于某些原因或是利己之心主动地自觉地制造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再将这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具有能刺激人的感官的因素配以醒目的文字报道在媒体上。也就是说其本身就不真实,违背了成为新闻所需的最基本的生命线――真实性。这样的新闻,自然不符合新闻的本质意义。新闻媒体传播新闻,不仅要实现其道德意愿,也要实现其商业利益,新闻炒作则更多地按照商业的需要,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关注的效果不同。新闻策划以事实说话,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正确引导舆论,同时严格遵守社会道德,以及新闻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

新闻炒作则以受众猎奇心理为目标,以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为方向,不断制造“卖点”和轰动效应。媒体有意图地将不具备新闻属性的事实“炒”成新闻,或是将一般新闻“炒”成热点新闻,其目的不外乎是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或者从被报道者那里直接获取经济利益。媒介动机不纯,这种功利主义价值的取向必然会影响社会的价值标准。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关注的题材不同。新闻策划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上自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下至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新闻都可以加以有组织的策划,但通常选题的意义都比较重大,因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策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应在正确的时机,充分地展现选题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从而扩大新闻传播效果。

而新闻炒作则喜欢小题大做,所报道的事情本身或许并不具备或者只存有少量的新闻价值,但不足以成为新闻。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的社会责任感不同。新闻炒作以经济利益为追求宗旨,为了利润而放弃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传媒应该具备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应该体现人性美和正义美,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

如何把握新闻策划的“度”

新闻工作者在策划活动中一定要认清新闻策划的“度”,不能让策划变成炒作,使信息不仅无法正确传递,还严重影响了报纸的报格、公信力和记者的信誉。因此,在新闻策划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策划活动是对过程的策划,策划者必须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与报道混为一谈。而新闻策划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策划者对事实的选择、表达和评论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所以说,根据事实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来策划新闻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对于策划的事实必须作出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搜集尽量多的信息,同时编辑记者对事件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以便作出合理的判断。在搜集完材料后,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找出最有价值的切入点,新闻策划应直奔主题,而不必面面俱到。即使是对新闻事实的观念性的陈述也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的,通过对这一事实的评价反映报道者的价值观。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策划是第二性的,如果违背了这个基本的原则,就会变成策划新闻、报道假新闻。

过了“度”。对受众和媒体会产生恶劣的后果。新闻炒作是指事件按照制造者的主观意识去发展,为了吸引“眼球”,不进行必要的受众调查就盲目信奉所谓的“尖叫定律”,试图通过能带给受众感官刺激的报道制造轰动效应。此类报道侵占了媒体宝贵的话语空间,误导了社会舆论和受众,直接导致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舆论的足够关注,更会将报道对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新闻炒作以报道事实为“幌子”,四处散布谣言,不惜丧失新闻媒介的道德规范,这就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度和权威性。所以,媒体应该掌握好新闻策划的“度”,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用积极的舆论引导人,凸显媒介的社会责任感。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归根到底新闻传播媒介要遵循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心全意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媒体报道某一新闻事件,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是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体现,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谨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尤其是对消极事件的报道,更要摆正立场,正确引导公众。新闻媒介可以担负起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教育的责任。因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具有示范和警示的作用,对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媒体的引导与对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披露,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篇7

关键词 电视编辑工作;现状;创新;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02-02

当前,电视媒体以其方便、快捷的独特优势,在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媒体竞争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电视媒体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就必须形成自身风格模式,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必须要不断创新,才能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发出受众喜爱的节目。由此可见,电视编辑工作的优劣是电视节目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发展预期的重要保障。下面就对如何加强电视编辑工作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1 缺乏创新是当前电视编辑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内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跨跃式发展,广大民众心理和对节目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电视编辑工作缺乏创新,传统的宣教式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受众的欣赏需求,这样,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就会被削弱。具体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不足,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目前,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存在信息量相对不足,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一是节目内容中文字数量所占比重较大,但常常只是把数字进行简单的堆砌,缺乏必要的相关事件、人物详解,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深入了解需求;二是对时政类新闻相关内容只进行简单阐述,甚至反复使用一些经验性稿子,使新闻内容流于乏味和枯燥的境地;三是一些电视新闻编辑使用的语言缺乏美感且晦涩难懂,这常常是因为只顾信息传递,而忽视了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内在要求,从而导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吸引力持续下降。

1.2 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不足,无法满足受众新鲜感需求

在一些电视新闻中,时间概念较为模糊的词语使用量过多,如“近年来”、“前不久”或“最近”等的大量使用,违背了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规律,这样的表述缺乏时效性,无法满足受众新鲜感需求,极大地降低了其对新闻节目的兴趣。同时,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报道形式缺乏创新现象较为严重,常常只是使用一些单调的画面和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就完成了一次新闻报道,甚至于部分新闻还在使用同期声出字幕,画面与解说相结合的编辑手段来进行报道,试问,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不思变化的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又怎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呢?

1.3 电视新闻编辑的方式、模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电机新闻编辑是一个创造性工作,其工作方式必须随着受众需求不断修正和改变,才能吸引到更为广泛的受众。在传统电视新闻编排无法满足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受众的需求时,电视编辑工作仍然以原来的工作方式来进行,就会使受众对其产生厌恶情绪,从而降低节目的吸引力。

综上可见,造成当下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状况表现不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是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不到位所致,而这个不到位则主要是创新不足引起的。因此,若想改善电视新闻节目,使之取得预期的发展,电视编辑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过程通常可分为外采与编辑两个环节,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电视新闻编辑只有进行必要的创新,才能使新闻节目更具吸引力,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探寻有效的创新方法与手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

2.1 遵循编辑基本规律是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重要前提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编辑基本规律,在电视新闻编辑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过程中,不能违反和违背这种规律。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中,应当遵循的基本编辑出版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选择的新闻内容要具备时效性,这是编辑选择和加工稿件的首要条件;二是在处理新闻稿件与图像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要将真实性当成新闻的生命线;三是将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即最大限度地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四是,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如同期声的巧妙编配,就能让节目现场感更加强烈,从而赢得受众的欢迎与喜爱。

2.2 编辑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电视编辑工作的基础

首先,电视新闻编辑要牢固树立创新思维。由于电视新闻编辑始终处于高度的竞争当中,只有重新创新,并时刻充满创新意识,在工作中主动地创新,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其次,电视新闻编辑不仅需具备创新意识,还要有将创新意识转变为良好节目内容的能力。如电视编辑的工作内容纷繁复杂,要求编辑具备各各方面、把握每一个细节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搭配音画能力、重组画面能力、深度追踪能力、话题延展能力等都可能成为工作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再次,要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还要促进其思维更加贴近普通受众。电视媒体首先是一种大众媒体。电视编辑必须要培养平民意识、大众思维,要在节目中把普通受众的兴趣爱好呈现出来,追求老百姓能够感受得到的那种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说要有人间的烟火味,这样才能制作出深受受众喜爱的电视新闻节目。

2.3 新闻表现形式的创新是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主要体现

表现形式是否富有创新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其节目质量的优劣。电视新闻编辑不仅可以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实现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还可以通过加强新闻内容表现力,如在节目内容增加生动形象有声音和画面,从而能给受众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更为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电视新闻节目通过编排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主要方法有:

一是由于电视涵盖了画面、文字、声音等几乎所有的视、听觉符号,电视新闻编辑可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符号来丰富电视新闻,创新表达形式,使受众感觉到新鲜、强烈的刺激,从而有效减少收视随意性对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不良影响。

二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上要适应受众的互动心理。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中,可以加大互动节目的设置,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来对新闻话题进行讨论,让观众充分地参与到节目当中来。

三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上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除了要注意在整合新闻内容时提高有效信息的含量,另外还要实现信息在新闻编排形式上的强化和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四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上要满足受众对时效的需求。在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要能满足观众与新闻同步的需求。即努力对正在“发生着的新闻进行直播式报道”,这样的新闻制作理念更加符合受众需求。

3结论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对于节目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注重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运用创新思维进行编辑,才能牢牢抓住受众眼球,用优秀编排服务和引导大众,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8

企业新闻传播的策略

企业新闻传播,是企业把本企业新近发生的、为内外公众所普遍关心的事实及时报道给内外公众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媒体新闻一样,企业新闻也要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从事企业新闻传播活动,要坚持新鲜性原则: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时间差越小,内容具有新意,新闻价值越大;同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真实、准确、不能随意编造。也要坚持接近性原则:企业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利益上、地理上、职业上的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也要坚持党性原则:企业新闻为生产服务是由党的基本路线和企业生产的目的性所决定的。

企业新闻是为企业服务的,其目的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正确的企业新闻传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企业的利益去组织、策划和实施。

企业状况分析。对一个企业的状况分析,可以根据知名度(企业被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与美誉度(企业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两项基本的形象指标,分析出企业实际形象地位和现状。一是企业的美誉度与知名度都很高;二是企业的美誉度高于知名度;三是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都很低;四是企业的美誉度低于知名度。

目标受众的关键信息的确定。这个阶段考虑的是企业信息传播给谁和传播怎样的信息问题。一是目标受众的确定:不同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企业新闻传播战略应对受众做出清晰界定,争取重要的受众理解、支持与合作,就会推动企业利益的发展。例如企业作为乙方处于工程投标的时候,那么以市场分析家、风险承担者为主的甲方就是重要受众。如果企业处在贯彻落实政府或国家方针政策的时候,地方政府或国家的官员就是重要受众。企业的一些目标需要员工努力奋斗去实现时,员工就是重要受众;二是关键信息的确定:每个企业每个时期都有需要传播的关键信息。

媒体选择与传播策略。媒体选择: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目标受众的不同也就意味着企业新闻传播要对媒体进行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要根据目标受众情况而定。再好的企业信息刊登在目标受众看不到或不愿意看的媒体上也是枉然,因此,选择媒体一定要投目标受众之所好。选择媒体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企业需要提高其知名度的时候,那么,就要选择发行量大、收视率高、受众群体多的媒体。如果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信誉度时,就要选择本行业、本企业的媒体。选择媒体要根据媒体的性质而定。

传播策略:企业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策略的宣传是企业新闻取得良好效果的可靠保证。新闻宣传稿:企业新闻都是由企业专职或兼职宣传人员按照本企业新闻报道要点撰写,其策略是“抢头版、争头条、重实效”,以此来宣传积极、正面、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企业信息。召开新闻会:当企业的一些新闻有可能激发出媒体相当的兴趣或者企业要宣布一些重大的好消息时,邀请有关人士、媒体和企业重要代表参加,随后接受采访,这样的报道面比较大,影响也很广泛,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组织成功的新闻活动:为了突出传播效果,满足企业需要,在企业新闻传播过程中还要注意策划和组织一些积极的新闻活动,这也是企业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

企业新闻传播效果评估

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按数量,而不是按质量来评价自己的媒体效果,一份厚厚的剪报就代表着成功。现在看来,这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因为它无法区分正面的报道还是负面的报道。评价结果应该判断各媒体的报道所传播的信息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中性的。要善于对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如在媒体上露面的频率,宣传的信息被多少人所了解,受众中是否是企业的关键受众等等。

对新闻报道量的分析:统计报道的总次数,报道量越大,引起公众注意和兴趣的程度越高。

对新闻报道质的分析:报道刊载在层次高、影响力大,有重要读者层次或重要报刊,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新闻报道时机的分析:看报道及时性和适时性能否恰好配合企业的实际发展。

通过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推算受众量,再根据目标受众特点得知企业关键信息是否传播到目标受众那里,还要注意对反馈意见的收信与分析,通过这些评价出企业新闻的传播效果。

对企业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实企业新闻传播的成绩,也是为了不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为制定新的传播计划和实施新的传播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企业新闻传播中的问题

企业和媒体在新闻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存在互相依存关系,一方面,企业新闻宣传需借助媒体放大宣传功能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媒体也需要企业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源以丰富其传播内容。企业与媒体应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但在目前实践中,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媒体对企业的宣传要追求宣传效果的最佳化。一些媒体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突出了效益思想,却淡化了服务意识,使媒体与企业的合作出现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

创效方面的“全民皆兵”。有的媒体将经济指标分解到包括记者、编辑在内的全体员工身上,以一定的经济提成激励员工去各个企业找关系、谈条件、拉广告。

合作方面的“杀熟现象”:媒体的一些编采人员在创效任务的压力下和经济提成的诱惑下,把目标确定在自己多年工作中建立的朋友身上,不管人家的企业需不需要作新闻,你是厂长、经理,关键时候就得拉兄弟一把,由于碍着面子,企业大哥不情愿地掏钱做了广告。

服务方面的“短期行为”: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沟通,缺乏对企业状况的了解和把握,造成了对企业的宣传和服务缺乏针对性,有的采编人员直接拿过企业的年度总结配上几幅照片凑足了专版。显然,这样的宣传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当前,企业的需求量为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既需要企业很好地去组织和运作,也需要媒体好好的把握和规范,以优质高效的传播服务促进双方的合作双赢。

二是企业还要建好自己的宣传阵地。企业有了自己的宣传载体,对于管理层决策的宣贯、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及市场动态、创建企业文化等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当前形势下,企业新闻宣传载体应以内部刊物更合适。

篇9

一 新闻可以策划但不能制造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为加强报道效果,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团体力量,可以围绕新闻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全方位报道,提升报道的整体水准。然而,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有的新闻媒体却在新闻策划的路上误入歧途一新闻策划成了策划新闻。

策划新闻,根本原因不外乎是利益的驱动。

所谓策划新闻,其本质在于制造事件、制造新闻,完全抛开新闻的真实性,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这种策划新闻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新闻传媒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策划,即讨论从哪些角度报道、如何架构与写作,或者对预计发生的事实组织前期报道。传媒不能推动或参与事实的进程,更不能制造事实,这应该是新闻从业者起码的素质。

二 新闻策划的负面就是新闻炒作

篇10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体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