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方法:回顾分析44例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和运用的护理方法,结合患儿的转归分析有效地护理措施。
结果:经过精心护理,44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42人痊愈出院,2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结论:有效的护理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生命体征的异常减少并发症加快痊愈的速度。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型护理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0-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通过接触患者的消化液排泄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好发于小儿[1]。以手足口部出现红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并可结合体温升高,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2]。少数严重者同时可并发脑炎、肺水肿等多发性器官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即使是危重型的患者通过正确治疗有效护理,也基本可以痊愈,为找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2010-2012年间,共收治44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27例,女17例。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者5岁,平均(2.22±1.37)岁。
2护理方法
2.1密切监护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进行心电监护,时刻注意患儿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的变化,如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烦躁不安、四肢颤抖或萎靡不振、气短头晕、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症状,应及时记录及向主治医生报告,进行相应的救治。手足口病的危重患儿大多伴随有呼吸功能障碍的表现,因此需要在床边配备吸痰器,呼吸机,简易急救呼吸球囊,紧急气管插管用物,常用急救药物等,必要时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术。
2.2制定安全护理应急预案。为保证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制定如下安全护理应急预案:①非计划性气管拔管应急预案;②静脉穿刺点药物外渗应急预案;③上呼吸机时突然停电应急预案;④病情突然变化应急预案等等。
2.3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患儿观察护理要点。保持气管插管固定通畅,适当约束肢体,严防意外拔管,有效湿化,及时吸痰,如呼吸末正压参数较高,应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保持呼吸机正常运作,观察呼吸机反馈参数,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4特殊药物的使用及观察。使用输液泵、微量泵进行用药,以确保用药准确及时,保证三条以上浅静脉留置针固定通畅,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穿刺留置深静脉导管,严防药物外渗,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穿刺点红肿热痛等药物外渗情况。严密观察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严密观察安定、力月西、静安等镇静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
2.5发热护理。患儿卧床休息,保持病区的安静,环境温度设定在26度,湿度60%。患儿的衣物和被褥适度度,避免过厚,鼓励饮水食用水果。体温38.5℃以上的患儿,采取头部冰敷、温水擦拭全身、必要时上降温机或药物降温等方法进行降温。
2.6口腔护理。旨在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口腔内局部用2.5%碳酸氢钠稀释液清洗,无气管插管患儿鼓励多喝水。在餐后提供无菌生理盐水给患儿漱口。
2.7皮肤护理。保持病床的清洁干燥,给患儿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每天一次为患儿用热水擦拭全身,并更换一次贴身衣物。进行静脉输液时,勤查看患儿的情况,防止出现局部肿胀,甚至静脉炎。注射或静滴的
部位经常更换,防止硬化反应。
2.8消毒隔离。患儿和其家属、医务人员进入病区均佩戴口罩,杜绝患儿外出禁止探视,家属送入病区的物品全部都由医务人员消毒后转交。病房保持通风,每日进行一次30min紫外线消毒,患儿接触过的的餐具、床单被褥、玩具全部喷洒双氧水消毒。医务人员穿隔离衣,接触患儿呕吐物、排泄物时戴手套。医疗废物放入双层塑料袋,焚烧处理。
2.9饮食护理。为保证患儿营养,气管插管患儿按医嘱鼻饲饮食,清醒患儿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忌辛辣生冷。患儿大多因为口腔疱疹溃疡,疼痛难忍张口困难,因此食物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为了避免刺激口腔内创口,温度略凉为宜。
2.10心理支持。关爱患儿,细心认真的进行护理,将医疗干预行为集中,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次数。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耐心的运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说服,使其配合治疗。
2.11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告知他们出院后注意休息,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饭前便后要洗手,室内注意开窗通风。身体状况恢复后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再次感染的概率。
3结果
44例患儿中42例陆续痊愈出院;1例入院时已经病危,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并发脑干炎,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具体情况参见表1。
4讨论
手足口病在5岁以下的儿童间互相传染的可能性极强,治疗以预防为主结合抗病毒和支持治疗[3]。在小学和幼托机构大力宣传本病的特征性症状,能有效的尽早发现该疾病,并且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期间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若有异常的发现,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此外,还要注意隔离患者,避免导致该疾病在一定区域内的流行[4]。
对于新入院的患儿,入院5天以内,需要进行更加密切的观察,因为新入院病人的情况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的变化。及时的发现和对症处理能够抑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同时需要针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患儿和家属的心理一般表现为紧张和焦虑,担心患儿的预后情况。医护人员应当安慰和告知患儿和家属关于本病的知识,理性的对待该疾病,不必惊慌,这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被治愈,治愈后也有可能再次感染[5]。
5总结
手足口病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早期发现患儿的预后良好,危重型患儿的预后相对而言较为凶险。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儿情况,保持病区环境良好,消毒隔离,清淡饮食,和心理辅导等等。在护理得当的情况下,患儿基本可以全部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丘秀华,陈艳清,肖灼珍等.6例小儿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95
[2]楼晓芳,蒋敏,马美芳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44-246
[3]高莉丽,徐敏,贾丽丽等.手足口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07-708
篇2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中西结合护理;护理干预
小于5岁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该病的潜伏期为2~10 d,普通患病患儿会出现发热、口痛和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和疱疹,在身体各个部位可能出现斑丘疹,主要分布在手足部位,慢慢的转变成疱疹,在疱疹内有少量的液体[1-2]。重症患儿能在较短时间内病情快速发展,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症状,有些患儿在1 w瓤赡艹鱿帜阅ぱ缀湍匝住⒎嗡肿和循环障碍等疾病,甚至有患儿会病情危重,出现死亡等。研究发现[3-4],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中西结合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能显著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儿科于2014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2例手足口病患儿,分成甲组(n=50)与乙组(n=52)。甲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1±1.40)岁;平均病程为(1.20±0.49)d。乙组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龄(3.19±1.43)岁;平均病程为(1.23±0.48)d。甲组和乙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基础数据资料比较基本没有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喜炎平注射液配比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进行静脉滴注,滴注1次/d,连续静脉滴注5 d。针对患儿手足等部位的疱疹予以康复新液,可以通利血脉和养阴生肌,促进表皮黏膜的修复。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儿需进行物理降温处理。针对那些有腹泻和呕吐和食欲不振的患儿需采取静脉补液的方法进行营养补充,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与此同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乙组患儿进行常规西医护理,如西医治疗、疾病介绍、心理干预和出院指导等。甲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证护理,在患儿病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实施。①消毒隔离措施:确保诊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确保每天光照时间>2 h。患儿的物品要专人专用,消毒,防止再次发生细菌感染。医护人员随时要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每天上午要用艾草熏蒸房间,用蒲公英和板蓝根等熬水后进行喷洒消毒。②心理护理干预:患儿手足等部位会出现疼痛和瘙痒症状,患儿因身体不适和年龄较小的缘故会出现焦虑和哭闹的情况,家长容易失去耐心,所以护理人员需耐心的与家长沟通,疏导家长的焦躁情绪。中医学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忧思悲恐惊对应,可以播放一些比较欢快和柔和的音乐来让家长和患儿情绪得到放松,有镇定安神的效果。③疱疹护理:疱疹出现会让患儿有疼痛感,可使用解毒清热药物康复新液进行涂抹,或者以西瓜霜进行局部喷洒。为了避免碰触疱疹引起疼痛,为患儿穿宽大舒适的棉质衣物,将指甲剪短来防止抓挠。每日进行被褥换洗和晾晒。可采用中药外洗加内服进行治疗,如以金银花、荷叶和连翘煎成汤药进行外洗内服。④饮食护理:患儿口腔黏膜多会出现疱疹,疼痛导致其进食困难,所以食物不宜过烫,要以清淡、流质食物为主,忌食生冷和辛辣以及较为油腻的食物。因患儿情绪抑郁导致气郁日久化热,出现腹胀和纳呆、便秘等症状,需山楂冰糖水来开胃促消化,每天服用3次并辅以腹部按摩,顺时和逆时针各按60次使其脏腑气通。⑤病情监护: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有无心率过快和高热症状,如果发现患儿有任何的异常情况需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采取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
1.3疗效评价 显效:患儿经护理干预后3 d内病情好转,体温下降恢复正常,能正常进食流质食物,疱疹消退;有效:护理干预1 w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已消退,且能正常饮食;无效:护理干预1 w后病情未见好转或出现死亡[5-7]。
1.4统计学分析 将甲组和乙组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采用?字2检验法对护理干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单位取率(%),单位取(x±s),(P
2结果
2.1甲组和乙组患儿干预疗效比较 甲组患儿的疗效明显高于乙组患儿,组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足口病给患儿带来了心灵和身体上的创伤,儿童在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厌食、口腔疼痛和低热、以及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普通患儿在患病1 w后可自动痊愈,部分患儿会出现重症症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和肺水肿、脑膜炎等,甚至有患儿在治愈后留下后遗症,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在发现患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时要立即送医确诊后进行对症治疗,除了必要的隔离措施和用药治疗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帮助患儿尽快康复。但临床上普通的西医护理的效果不明显,对疾病预防治疗的帮助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疾病的康复创造较多的有利条件。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多为时邪入侵,导致脾土湿困和郁而化热,归属于肺脾湿热之候,可借用中药材进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能彻底的根除病因,比起西医单纯的皮肤护理效果更加明显。本文中,甲组患儿在西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采用中草药消毒、中药材熬汤进行外用内服和中医按摩等中医护理措施,其患儿治疗的效果大大的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乙组的手足口病患儿。说明,针对小儿手足口病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缩短患儿治疗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其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卢新梅.小儿手足口病中西结合护理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0(31):171-172.
[2]马红云.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40-41.
[3]王红,孙丽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89-1790.
[4]陈小红,周凤梅.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循证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6):111-113
[5]宋凤美.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25-129.
篇3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脑炎;循证护理
小儿所患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会导致手足口病发生,且传染性较强。当患儿感染手足口病时,机体免疫力就会变弱,患儿也更容易诱发其他类型疾病[1]。而手足口病患儿最常见的合并疾病就是脑炎,惊厥、昏迷以及死亡是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常出现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中,首先需要改善患儿的预后,应该循证护理措施,能够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提升[2]。选取我院收治的54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经临床诊断所选患者均患有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疾病。其中包括29例男患儿,25例女患儿,患儿年龄1.5~5.5岁,平均(3.18±0.89)岁,所选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头晕头痛以及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服用抗生素以及清热解毒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措施,首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护士组建循证护理小组,详细了解患儿的实际病情,做好消毒隔离以及心理护理工作。在进行循证护理前,护理人员需要搜集相关的护理措施作为依据,同时对以往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评价,确保护理措施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较高。
1.2.1消毒隔离操作 因手足口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患儿皮肤、黏膜疱疹液、患儿接触过的玩具等途径传播。主要的传染源就是患儿,经历数周后,患儿体内的病毒可以通过粪便排除,因此,就需要做好消毒以及隔离工作,避免出现交叉感染。①患儿入住的病房需要保证空气流通较好,每天做好清洁,保证温度较为适宜,且需要开窗通风,同时借助空气消毒机对病房进行消毒操作,保证1次/d,1次/h;②医护人员需要督促患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以及饮食习惯,养成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③在服务于不同的患儿时,护理人员需要借助碘伏对双手进行消毒操作。针对患儿接触过的餐具、玩具等物品需要借助消毒液(含氯成分)煮沸或者浸泡,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1.2.2心理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实际心理情况做好护理工作。首先,在与患儿交流沟通时,需要保证态度较为温和,得到患儿的信任,同时,可以借助讲故事以及做游戏的方式,使患儿的情绪能够保持稳定。其次,针对患儿家长,护理人员也需要做好疏导,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需要一一耐心解答,做好手足口病疾病知识的宣教工作。从而使患儿及其家长的恐惧、烦躁心理都能够减轻,在治疗中能够更加配合。
1.2.3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 患儿的脑以及心脏也会受到病毒的侵袭,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脑炎、心肌炎以及脑膜炎等疾病,此时,就需做好护理措施,首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需要每隔1h测量一次;其次,对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儿是否有呕吐、肢体抖动以及抽搐的情况发生,一旦并发症较为严重时,需要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汇报。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百分率(%)表示,同时分别借助t以及χ2检验,当P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59%(25/27),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19/2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93%(7/27),明显高于干预组7.41%(2/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其主张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护理服务更具人性化[3]。在护理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需要做好患儿的护理,必要时可以借助气管切开以及人工呼吸机的方式使患儿保证通畅的呼吸[4]。在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时,也需要做好监测,对液体速度进行调整,避免有液体外渗的情况出现。当患儿持续高温不退时,医护人员可以利用冰敷以及温水擦浴进行降温[5]。综合上述实验分析,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英琴.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2):31-32.
[2]宋凤美.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25-129.
[3]刘永勤.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0):2387-2388.
[4]陶建兰.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6):380.
篇4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临床观察 患儿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52
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为常见。该病的潜伏期多2~10天,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由于该病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广、传染速度快、在短期内易发生大范围流行,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
临床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39例,男20例,女19例,<3岁21例,>3岁18例。这些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发热。②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伴随明显疼痛,手掌、脚掌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且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③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5~8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溃疡愈合,饮食恢复,大部分患儿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出院后1个月回访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
护理措施
消毒隔离: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所以一经确诊,就应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给予隔离治疗。而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后应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浓度为500mg/L的有效含氯消毒剂泡手;所有诊疗用物、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都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配置成1:100的浓度,混合1小时后倒掉,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外贴特殊标签,焚烧处理;病房内每天通风2次,用紫外线循环风定时消毒,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避免交叉感染。
皮肤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均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由于汗液刺激皮疹常继发感染。因此,要每晚给患儿洗澡,并保证患儿衣服宽松、柔软,床铺平整、干燥,被褥清洁;勤给患儿剪手指、脚趾甲,破溃处及时涂龙胆紫药液,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口腔护理:手足口病患儿会因口腔黏膜疱疹、溃疡等引起的剧烈疼痛而影响食欲,加之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容易感染。可用棉签蘸3%碳酸氧钠溶液擦洗患儿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上锡类散,已有溃疡的患儿要给予金因肽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休息与饮食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如有剧烈活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在饮食方面注意增加营养。若患儿因发热等原因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应配以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发热的护理:体温升高是手足口病患儿最常见的症状,护理人员要注意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发热时每30分钟1次。体温37.5~38.5℃的患儿应予散热、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达到38.5℃及以上,则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若患儿有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跳过速等反应,则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做腰穿、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由于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隔离环境,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由于该病需要实行隔离治疗,家长可能很难接受,此时护理人员必须向家长作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来共同帮助患儿进行治疗与康复工作。
讨 论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该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重在预防。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作为护理人员,应在掌握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供全面、科学、高质量的护理,来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35.
2 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7):1553.
3 王仁春.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2):186.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病毒培养检测及脑脊液检查确诊,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1岁~6岁,平均年龄(2.3±0.5)岁;病程1d~6d,平均(2.3±0.3)d;存在头痛者33例,严重呕吐者31例,精神萎靡者29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岁~6岁,平均年龄(2.4±0.5)岁;病程1d~6d,平均(2.4±0.3)d;存在头痛者34例,严重呕吐者32例,精神萎靡者30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观察组护理方法实施循证护理,首先,根据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建立循证护理组并确立循证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结合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设立循证问题,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护理干预对患儿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腰椎穿刺引起不适的护理问题、住院期间患儿发生医院感染问题、治疗后患儿肢体功能预后不良的护理干预以及住院期间针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变化护理干预问题。结合最新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学教科书进行资料收集,总结临床护理经验,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护理干预方法。循证护理措施落实与实施需要在循证护理组长组织下,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循证医学资料,在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护理实践,实施循证护理措施,以更好地提高护理干预对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及改善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实施有效的腰穿前后护理工作及健康指导,加强住院环境护理,确保病房消毒及探视制度的落实,针对可能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实施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并针对患儿及其监护人进行有效心理干预。
1.2.2对照组护理方法实施常规内科护理,如入院教育、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和出院健康教育等。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方法
比较2组干预后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结果,统计2组退热时间、头痛消退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其中脑脊液检查采用腰椎穿刺法获得脑脊液2h内送检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并实施脑脊液培养,针对连续3次脑脊液培养无细菌生长者,则判断为脑脊液无细菌或病毒生长。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干预后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白细胞水平、蛋白水平、葡萄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退热时间、头痛消退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6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94-01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P)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潜伏期4-7天,学龄前儿童好发,尤以1-2岁婴幼儿为主,成人发病罕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溃疡,病程约1周。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重者可致死亡[1]。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对症和预防控制并发症。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56例,经科学合理的治疗用药以及精心细致的观察护理,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皮肤感染,无严重并发症,无后遗症。临床疗效满意效果。现就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有256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临床诊断标准。男139例,女117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3.5±1.5岁;城区44例,郊区71例,农村112例,外地29例。
1.2 临床表现 ①皮疹:为手足、口腔、臀部出现丘疱疹,同一患儿皮疹未必全部出现。手部皮疹多在手心,足部皮疹多在足底,少数蔓延至膝部,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有32例因口腔疱疹破溃形成溃疡而疼痛明显,流涎不止,阵发哭闹,拒绝进食,夜不能寐,持续2-3天。②发热:几乎所有患儿均有发热,都于病程1-2天出现,一般在37.5℃-38.6℃,有198例于病程2天后出现,有136例体温≥39℃,其中62例≥40℃。③呼吸道症状:221例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其中35例X线提示合并支气管肺炎。④胃肠道症状:本组有184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⑤严重并发症症状: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时可出现呼吸急促、紫绀、心律失常、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抽搐、嗜睡、昏迷等,本组仅有33例发热时出现心动过速,体温下降后心率恢复正常。⑥88例发病前有密切接触史,168例发病前无明确诱因。
1.3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多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正常或偏高,共202例,有54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偏高。②酶谱: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214例,偏高42例。
1.4 治疗方法 予利巴韦林、炎琥宁、热毒宁等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予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补液支持,补充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退热、止吐、止咳、助消化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多数患儿经治1-2天疱疹开始消退,2-3天体温下降至正常,食欲逐渐恢复,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皮肤感染,无严重并发症,无后遗症。住院时间:5-12天,平均7±1.5天。
3 讨论 手足口病多数预后良好,可自然痊愈,但5岁以下儿童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手足口病我国各地不断有爆发流行,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逐年增多,导致多例死亡,引起社会公众恐慌。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加强科学合理治疗和精心细致的观察护理,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质量,对解除患儿病痛,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患儿痊愈至关重要。护理措施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隔离消毒 我院专设手足口病门诊及病区,收治手足口病患儿,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紫外线定时消毒,一天两次,每次一小时。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以及呕吐物、粪便等排泄物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处理,奶瓶奶嘴,煮沸消毒。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清洗消毒双手。
3.2 心理护理 由于疱疹、溃疡的疼痛刺激,加之处于陌生、被隔离的环境中,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焦躁或者哭闹不止。护理人员应爱护体贴患儿,根据性格特点和心理行为表现,做好心理护理,与患儿接触交往时,要态度和蔼,举止轻柔,取得患儿信任,消除其紧张和陌生感。治疗时,应采取鼓励表扬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避免哭闹。对于较大的患儿,应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
3.3 健康教育 积极宣传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治疗护理手段等防病治病知识,指导家长进行婴幼儿卫生保健,重点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对着别人咳嗽或打喷嚏等。最关键的是15字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3]。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场所,告知家长在流行期间及患病2周内不要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和传播的机会[4]。
3.4 饮食护理 患儿1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以温凉、细软、易消化、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少量多餐。禁食冰冷、咸辣、坚硬的刺激性食物。每次进食前后应先饮用少量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清洁,促进创面愈合。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应积极补液,及时纠正水电酸碱紊乱。
3.5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要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足部有疱疹时应穿软底鞋,避免疱疹破溃引发感染。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可局部涂擦碘伏。
3.6 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西瓜霜、锡类散等局部涂抹或喷涂,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3.7 发热护理 患儿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开水,如体温超过39℃,可给予热毛巾擦身、冰袋等物理降温,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剂。
3.8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注意有无皮肤感染,出现发热、咳嗽应考虑并发支气管肺炎可能,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增高应考虑心肌炎可能[5],重点留意患儿有无呼吸急促、紫绀、心律失常、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抽搐、嗜睡、昏迷等症状,警惕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综上所述,完善护理措施、精心护理、细致观察,是缓解手足口患儿病痛,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临床疗效和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生命健康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2] 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2008年版.
[3] 朱亚君.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J].当代护士,2008,10:39.
篇7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01-01 我院为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将接收的7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给予其综合护理及常规护理,且观察组效果显著,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接收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5例,患儿年龄最小为10个月,最大年龄为3岁,患儿体温均在37.5-39.5℃;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6例,患儿年龄最小为11个月,最大年龄为3岁,患儿体温均在37.8-39.5℃;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住院体温等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39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39例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其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隔离护理,患儿入院后应及时将其隔离,同时应确保患儿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且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及适宜的温度。同时严格限制患儿家属出入,并且要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第二,口腔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清洁,确保患儿口腔清洁卫生,以防患儿发生口腔炎症、吸入性肺炎等症状。第三,皮肤护理,皮肤接触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皮肤护理的重视,及时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清理,且要加强对患儿床铺整理内的重视,确保患儿病床干燥整洁;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期给患儿洗澡、修剪指甲,且应嘱咐患儿不可挠抓疱疹,防止疱疹破溃;此外,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还应严格对床上用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 疗效判定: 治愈:经治疗及护理后患儿各部位斑丘疹及疱疹均完全消失,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且实验室检查正常;有效:经治疗及护理后患儿各部位斑丘疹及疱疹基本消失,患儿体温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无效:治疗及护理后患儿各部位斑丘疹及疱疹均未显著改善,甚至加重,体温未下降甚至升高[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接收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同时进行t检验,组间比较则展开X2检验,若P
2 结果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其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表一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篇8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儿童群体中的高发传染病,在夏季和秋季尤其流行。该病很容易通过飞沫、唾液、病菌沾染食物以及水等进行传播。手足口病高发于婴幼儿,能够导致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患儿还可能引起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笔者综合分析了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我院就诊的7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情况,现整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72例手足口病患者中,有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29例,患者年龄10个月-7岁。患儿就诊时,已有持续发热症状1-4天,体温37.5-39.5。经检查,患儿口腔黏膜有疱疹散布,呈米粒大小,有较为明显的疼痛感。另外,患者手掌、脚掌部也有米粒大小疱疹出现,少部分患儿臀部、膝盖等处也偶尔出现。经观察,患儿疱疹周围呈炎性红晕,疱内有少量液体。其中有多例患儿有流涕、咳嗽、恶心、食欲不振、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
所有患儿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均参考《实用儿科学》第7版对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我院收治的患儿经治疗,并辅以优质、专业护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回访无1例复况。后文将对小儿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做深入介绍。
2预防及护理
2.1隔离患者确诊后,就要立即进行隔离。隔离室要经常开窗,确保有空气对流,紫外线消毒1-2h/d。要重视消毒工作,特别是患者的排泄物、吃过的食品和接触过的其他物品。例如患者穿过的衣服,可以采用3%含氯消毒液浸泡2小时后处理。被褥和内衣等要在烈日下曝晒6个小时。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要先用肥皂洗干净手,然后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隔离措施要到患者的病情康复15天后解除。
2.2皮肤护理患者的皮肤有豆疹、疱疹炎性症状,如果搔抓会引起感染;要是疱疹破溃会导致病毒传播。因此要每天给患者洗澡,之后换穿棉质内衣,确保皮肤的干净卫生。洗澡时水温要适度,保持30摄氏度左右,水温不得太高,禁止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的洗涤用品,以免灼伤皮肤。要勤给患者剪指(趾)甲,不要穿短袖衣服裤子,衣袖和裤脚要能把手脚包住为宜。要是皮肤破溃,要立即涂75%的酒精或安尔碘;破溃情况严重时要湿敷0.02%雷夫奴尔,在进行注射治疗或粘贴胶布时要避免接触皮肤破溃处。
2.3加强口腔护理及饮食调整患者口腔溃疡、粘膜疱疹会导致疼痛,影响进食,从而使人体缺乏营养物质。因此要提供营养丰富,便于消化吸收的流质、半流质的食品,以清淡为主、切忌过辣过咸,以免刺激口腔。对于口腔溃疡患者由于饮食困难引起脱水酸中毒的,要使体内电解质保持平衡,立即补充富含营养的体液。对此,用棉签蘸0.02%洗必泰溶液或3%的碳酸钠溶液,清洗患者口腔,接着涂少许锡类散;对于难以进食的患者,可先用1%达克罗宁溶液涂抹溃疡处,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口腔,用开水对患儿用过的奶瓶、餐具等进行彻底煮沸消毒,以防病毒传播。
2.4高热护理患儿家长要学会观察体温的变化规律,能够识别体温异常的病态表现和体征。如果患儿精神状态不佳、怕冷、发热、肢端发凉、呼吸急促、面色发红或冒虚汗,要马上进行测试体温。如果患者高烧,可用物理降温方法比如温水擦浴,减少衣被,此时要保持室温应在20度左右,用毛巾蘸38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拧干后给患者擦拭。严密进行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要重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是否有无胸闷、气短、心率突变等反常表现。要是有以上情况,要马上报告值班医生,帮助医生做好患者的心电图查心肌酶谱,以确诊患者是否有并发心肌炎症状,同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头痛、呕吐、恶心甚至抽搐表现,若有协助医生一同处理,对于重症患者注射丙种球蛋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2.5心理护理在陌生的治病区域中,手足口病能引起严重的疼痛,容易造成患儿不安、恐惧等心理,常表现为哭闹不宁、睡眠不定、不配合进行治疗与护理。所以护士要亲切、热情的面对患儿,依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歌声、画图等特殊手法,取得患者的信任和亲昵;这样患儿就会心情放松,会在亲人和医务人员的引导下配合治疗。更重要的是,护士要做好健康宣导,与患儿亲属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家长学会观测病情,指导家长最基本的口腔、皮肤护理方法和合理饮食的清单,有了家长的重视和密切配合,更加有利于患儿疾病治愈。
2.6脑炎的护理脑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患儿常表现为呕吐、发热等,因此要注意观测并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的颜色、性状、量等主要症状。要是同时有剧烈头痛、颈部僵硬、易烦躁、睡眠不佳、非特异性红豆症、点状出血点等不良情况,则要警惕是否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此时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蛋白含量、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心电监护、肝肾功能等变化特征,进行吸氧,定期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呕吐的性质、颅内压(儿童正常值为0.5-1.0kPa)、颈部僵硬程度等。若患儿频繁呕吐,首先要确保其呼吸畅通,将其头偏向另一侧,立即清除口腔异物,防止吸入体内。颅内压偏高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20%甘露醇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这样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以酌情使用镇静剂,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促进免疫力恢复。
2.7健康教育手足口病是一种婴幼儿常出现的危害很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所以,要是患者携带HFMD病毒,就要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一般以对症诊疗为主,病儿康复后成长状况良好。症状较轻者不需要住院诊治,家长应该在15天内让患者在隔离的室内进行一般的皮肤护理,注意均衡饮食,避免吃酸、辣、咸等刺激性食品。
3讨论
患儿手足口病治疗期间,在坚持抗病毒治疗同时,还要增强对患儿的护理工作,如消毒隔离、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等。治疗辅助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治疗和护理期间,需加强患儿的个人卫生护理,增加患儿玩具以及其他物品的清洗频率,避免患儿与他们通用卫生用品,如手帕、毛巾等。另外,为了预防小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患病,应减少小儿进入公共场所的频率,降低小儿的感染机会。护理期间,还应加强患儿的营养,防止患儿因过度疲劳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参考文献
[1]王晓云,李静,赵春霞.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9(01).
[2]李翠梅.手足口病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02).
[3]王梅,帅丽萍,何跃.小儿手足口病23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03).
篇9
【关键词】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61-01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来自我院儿科病房,男32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岁,其中3岁以下51例,占85%,2~4月发病4例,5~7月3例,8月2例。6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均符合普通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患儿均有典型皮损,以口腔溃疡首发者48例(80%),臀部及其它部位出现皮疹者23例,伴发热者10例,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者18例。本组患儿均采取住院治疗,抗病毒治疗包括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口服蒲地兰、板蓝根,口腔溃疡外涂紫草油等。
2 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 房间安置 床尾挂蓝色“接触隔离”和粉红色“飞沫隔离”标识牌。同一间病房内不得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单独隔离治疗。
2.2 用物及病房消毒 护理手足口病患儿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用物等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不能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的物品可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固定使用,患儿出院后再进行终末消毒。病室(包括卫生间)的物体表面及地面用500mg/L(0.05%)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每天一次。有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污染时随时消毒。
2.2 医务人员及保洁员要求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1-3分钟。特别是接触婴幼儿。戴手套诊治或做卫生后,离开病房应注意更换手套并洗手。
2.3 陪护的管理 对病人及家属卫生宣教,强调洗手及婴儿奶瓶、餐具的清洁消毒(煮沸20分钟)。
2.4 医疗垃圾的处理 手足口病患儿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放入装有黄色垃圾袋的有盖黄色垃圾桶内。
2.5 终末处理 病人出院后,房间及相关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3 结果
病房隔离护理,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未发生交叉感染及医院内感染。
4 讨论 手足口病为急性传染病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大多数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及护理可治愈[2]。
4.1 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患儿排毒时间,减少排毒量。
4.2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患儿住院期间治疗、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也就是院内感染控制的环节,做到无一疏漏。
4.3 易感性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综合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性要求对患儿隔离,避免易感者的暴露。
综上所述,儿童手足口病院内感染控制措施遵循一般传染病管理原则,重视环节干预,可有效控制其播散。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方法:对 1015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有效的口腔护理及用药护理。结果: 由于治疗护理措施得当,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面愈合.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实施有效的口腔护理,能够促进口腔溃疡尽快愈合,保证营养,预防并发症,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疾病痊愈。
【关键词】手足口病; 口腔护理; 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患儿除手足、臀部有散在皮疹和疱疹外,口腔黏膜亦出现疱疹、溃疡,表现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发热、哭闹不眠甚至张口困难等,如何做好口腔护理,促进口腔溃疡尽快愈合,保证营养,预防并发症是护理此类患儿的实际问题。2009年 4月 ~ 2011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手足口病 1015 例,现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 1015 例,男 635 例,女380 例; 年龄7个月 ~ 5 岁,平均年龄 3 岁。给予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及全身抗病毒治疗,均治愈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1. 2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患儿主要表现皮肤黏膜为手足、口腔、周围出现疱疹,口腔黏膜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表现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发热、哭闹不眠甚至张口困难 。
2 口腔护理
2. 1 保持口腔清洁: 3 岁以上患儿应早晚刷牙,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3 岁以下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温开水棉签轻轻地清洁口腔。尽量不用生理盐水漱口,因为盐水容易刺激溃疡面可加重口腔疼痛。严禁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
2. 2 口腔用药护理: 患儿口腔溃疡、疼痛较轻者,用碘甘油或贯新克涂抹溃疡处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对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者等,应遵医嘱应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喷雾剂喷口腔,以减轻口腔的疼痛,2 ~3 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洁口腔的作用。还可将 Vit E 或鱼肝油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以止痛,使糜烂早日愈合。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的患儿,可以给患儿含服华素片;如果患儿不配合可将华素片研成粉末,用棉签沾上敷于溃疡面,疗效很好。华素片的主要成分“西地碘”能在口腔局部迅速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从而有效收敛消肿,改善溃疡面的血液流通,迅速缓解口腔溃疡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口腔溃疡带来的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同时可口服维生素促使糜烂早日愈合。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
3 饮食指导
应给予患儿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溃疡引起疼痛。
4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住院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加上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往往会哭闹不安,医护人员要关爱他们,体贴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取得其信任以消除恐惧心理。同时提供适当的、有益的游戏、绘画、看电视或讲故事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
5 小结
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婴幼儿健康,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管理,要求各地加强防控。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以缩短疗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谢似平,李映兰 . 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现代护理,2008,1( 27) : 1.
[2] 黄玉华,刘丽华 . 634 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 护理研究,2009,23( 3) : 59.
[3] 李媛珍,曹 . 手足口病患儿 75 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 5) :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