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

篇1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b)-130-02

婴幼儿常见疾病多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常占就诊率的60%以上[1],且多在气候多变时发病,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有的一年7~8次甚至上10次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此类患儿时,通过与其家长或看护人沟通及社区访视中了解到多因大人缺乏婴幼儿方面的保健知识和这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没有给婴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体质弱而常发此类疾病。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减少日常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危重患儿比例,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 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我院附近的宝真社区110例0~3岁婴幼儿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改变家长错误的养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宝真社区110例婴幼儿为观察组,其中,0~1岁35例,1.1~2.0岁38例,2.1~3.0岁37例;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该社区102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8例,1.1~2.0岁37例,2.1~3.0岁27例,以每年发病4次(含4次)以上为阳性,观察两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差异。

1.2 方法

首先得到宝真居委领导支持,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对宝真社区102例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档案,请家长配合,从建立档案开始,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疾病算发病(以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为准),以出现危急生命症状算危重病,并请家长保管好就诊时的各种费用收据或发票,每个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登记,截至2007年6月30日,统计出该年内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以及在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然后算出该社区102例在这一年内的发病率(以每年发病4次或4次以上或出现危重病为阳性)、危重病例的比例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再从2007年6月新建好0~1岁儿童档案,保留上一年0~2岁儿童档案,并开始对该社区的110例0~3岁的婴幼儿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并及时收集登记好婴幼儿发病次数、重病次数及费用支出(标准同上),到2008年8~10月统计出这一年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并核算出该年110例婴幼儿的发病率、危重病例的比例及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对两组的这三方面作比较。

2 结果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患儿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三方面的比较

3 社区健康教育措施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婴幼儿发育特点,把整个社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0~1岁为一组,1.1~3.0岁为一组。分组做好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向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教授婴幼儿安全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2]。

协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婴幼儿膳食计划,监督家长和鼓励婴幼儿在多吃奶类及其制品的同时,把握好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一日的生活内容,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活动时间(每日至少1~2 h的户外活动)[3]。另外,指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如经常洗头、洗澡、换洗衣服等。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预防接种及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1岁以内每年体检4次(生后3、6、9、12月),1.1~2.0岁2次(生后18、24个月),2.1~3.0岁1次(生后30个月)[4],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改变措施。

定期访视,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对婴幼儿睡眠、饮食、衣着(特别适中)、卫生等习惯及家庭环境进行具体指导。并与其家庭保持电话联系,定时询问宝宝近期情况,家属也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通过指导,问卷式调查,评价,使每个患儿家庭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根据婴幼儿家庭对其宝宝在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4 讨论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密不可分,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都与家长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婴幼儿疾病的诱因。譬如:衣物的不及时添减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饮食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腹泻、肠炎、营养不良、贫血等;睡眠,家庭卫生环境等都与婴幼儿健康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笔者对该社区的婴幼儿家长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患儿饮食、睡眠、卫生、衣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少发病次数,降低危重患儿比例,节省了患儿家庭开支,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观念的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不可少的一部分,护士职责要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痛苦,集医疗、预防、护理于一身。但现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做好这项服务需要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我院仅对一个社区婴幼儿进行了上门健康指导,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区服务点履行好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轮流到自己管辖的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4],且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2]桂月娥.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5-66.

[3]石洪.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4]高同娟.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53.

[5]司凤梅,常杰.临床路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3.

篇2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腹泻;优质护理;满意度

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四季均可发生,3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冬、春季罹患肺炎较多,且常合并消化系统损害,因而导致患儿并发腹泻等症状,因此加强临床护理必不可少。本文就优质护理在婴幼儿肺炎并发腹泻护理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肺炎并发腹泻婴幼患儿60例,所有患儿肺炎和腹泻的诊断均符合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年龄(1.4±0.6)岁,病程1~7d,平均病程(3.6±1.4)d。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遵医嘱治疗性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主要包括:

1.2.1加强基础护理 ①及时为患儿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儿家长经常给患儿变换以及拍背的护理,以使痰液松动,利于痰液的咳出;②调整饮食,母乳喂养患儿可限制哺乳次数,缩短哺乳时间,并暂停辅食,人工喂养的患儿应首先给予流质食物,同时可辅助给予营养丰富的果汁,以补充缺失的水分和维生素[1],待患儿腹泻次数减少后可给予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等,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嘱家长逐步过渡到普食;③加强病房环境的管理,保证患儿病房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尤其是病房内不能干燥,并定时做好消毒工作;④密切观察并严格记录患儿大便次数、性质以及量等,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2.2 用药护理 首先根据痰液培养结果为患儿选用针对性抗生素,而在培养结果未出来之前可遵医嘱使用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2],同时避免抗生素的长时间、超量使用;在患儿治疗的早期可给予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可有效预防病原体在对肠粘膜的侵袭;同时嘱患者家长在患儿有痰时期,最好禁用止咳药物,而以化痰为主[3]。

1.2.3健康宣教 嘱患者家长做好儿童的日常卫生工作,勤洗手;多进行户外锻炼,增强体质;在流感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口密集的工作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比较,其中护理满意度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于患儿出院时对患儿家长进行调查,调查表共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4个部分,并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1±0.9)d、(6.2±1.7)d,两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76.7%,两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3 讨论

婴幼儿肺炎感染的肺外表现中以消化道受累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小儿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其发生原因主要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婴幼儿患肺炎后胃肠功能降低等因素有关[4]。婴幼儿在发生肺炎并发腹泻后由于患儿家长对疾病缺乏认识,加之对患儿疾病的担心等往往不能对患儿给予行之有效的护理,而此时护理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加强临床护理尤为重要。在本组的资料中,我们对观察组患儿给予优质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小于仅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晓敏.小儿肺炎的观察与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9(1):3-4.

[2]吴彩文.婴幼儿肺炎的护理干预与管理[J].全科护理,2012,10(12):1129-1130.

篇3

关键词:住院儿童心理护理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0-01

儿童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因对疾病的认识、对医院的环境及颜色的不适应,儿童患病及入院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将对患病住院儿童造成身心创伤,影响人格发育。

1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目前,对儿童疾病认识研究比较成熟的理论有皮亚杰(Jean Piager)的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总是将患病入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儿童在7岁之前并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对住院治疗不能从心理上理解而认同。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运筹前期、具体运筹期、形式运筹期。运筹前期(2~7岁)儿童对生病这一具体现象完全不能理解,不知道疾病从合出来,也不知道住院治疗会对疾病产生何种影响。具体应筹期(7~11岁)儿童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疾病与症状、程度,但并不能明确表述。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此期)儿童对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认为器官功能不良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控制以配合治疗。

2住院儿童的心理特征

2.1造成住院儿童心理不适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疾病本身对身体带来的不适;二是与入院前相对比,治疗对日常活动的限制。如活动的限制、进食的限制等等;三是因认知能力和身体不适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失眠、噩梦等等,从而使患病儿童不能较好的休息。四是身体外观变化,如输液或治疗管道、脱发、失去知觉等等;五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使患病儿童缺乏安全感,如医院环境及颜色、吵杂声、消毒水异味等等;六是与父母亲人的分离,以及接受陌生医护人员的带有强迫性质的检查治疗。七是学习的中断。

2.2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住院治疗的心理反应。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因其对外界的认知和辨识程度较低,对环境变化不敏感,但对情绪氛围较为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并产生强烈的依赖,因此,此阶段的婴幼儿入院后易产生分离性焦虑,易哭闹,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抑郁、退缩等表现。幼儿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加重,对住院感到恐惧和不安,且因为表达能力有限、行为受限制、对疾病的未知等等因素,从而对入院感到抗拒、焦虑、厌恶等等。学龄前儿童智力和情商有了进一步的发育,但入院以后环境的变化和父母的短期分离,同样会感到孤独、恐惧和不安,甚至担心被遗弃和受处罚。

3心理护理

3.1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一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要有固定护士进行全面护理,对于患儿的情感敏感,要保持适当的抚触、怀抱频次,同时,可以结合婴幼儿的发育需要,给予一定的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环境刺激。二是对于6个月至1岁左右的婴幼儿,护士和婴幼儿的第一次接触要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让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的认知,同时固定护士进行护理,定时逗玩和抚触,并可鼓励家长把婴幼儿平时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来让婴幼儿有稳定的情感寄托。三是对于幼儿期的儿童,同样建议要有固定的护士全程护理,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了解医院生活规律和周围环境,尽可能满足其在家庭时的爱好和习惯,要了解患儿日常惯用的语言表达,同时注意与其的非语言交流,要鼓励患儿自己吃饭、穿衣等自我表现。同时,护士还可与患儿讲故事、看图画等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四是对于学龄前儿童,要有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要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说明疾病及住院的原因、手术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和身体愈合情况等等,鼓励患儿自我照顾,让患儿加深对住院治疗的理解,树立康复的信心。五是对学龄儿童,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儿的沟通,让其熟悉环境,了解各种治疗检查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增强患儿对住院治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灵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患儿有活动的空间,要鼓励患儿进行自我护理,鼓励患儿加强与同学、同伴的联系,帮助患儿树立信心。

3.2改善儿童住院环境。环境对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到新的环境,主观上就有排斥和警惕,从而表现出抗拒、恐惧等行为。因此,要注重改善儿童就医环境,使之更加温馨舒适,减轻对住院儿童的心理影响。要通过病房、着装的色彩变化消除“白色恐惧”。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在病房墙壁上画上温馨的图画,配备一些玩具和图书,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播放一些儿歌和舒缓的钢琴曲。

3.3加强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实行家长陪伴制度,鼓励患儿家属陪伴在患儿身边,多给予支持、关心和鼓励,消除患儿的孤独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减少患儿的心理不适。患儿家属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在患儿患病时,其父母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在与患儿的交流中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

3.4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护士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服务能力对患儿心理同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形象上,提倡衣着整齐、仪态端庄、态度亲和,在与患儿及家属接触式,要规范语言行为,表现出亲和力。在技术上,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使患儿及家属产生信任感。

4结语

儿童是人生的“朝阳”阶段,儿童阶段的经历,影响儿童的一生。医护人员要根据住院儿童与成人之间差异,有针对性地了解住院儿童心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儿童技术护理及心理护理,从而确保儿童不因住院治疗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促进住院儿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艳萍,苏丹.住院儿童心理护理的沟通方式与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2009(04)

[2]张娟.对住院小儿心理需要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05)

篇4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预防接种后常见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社康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10085名儿童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性护理。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接种的10032名儿童设为观察组,给予精细化护理。观察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及家属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家属满意人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期间,需要加强对接种儿童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观察力度。

关键词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满意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73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措施,但部分接种者在预防接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防接种的最初目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社区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预防接种儿童实施精细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社康预防接种科预防接种的10085名接种儿童作为对照组,男5245名,女4840名;年龄0~6岁。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共接种儿童10032名作为观察组,男5021名,女5011名;年龄0~6岁。两组患儿均为健康儿童,两组儿童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不良反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1)发热及胃肠反应预防护理。若患儿出现轻度或中度发热,但无其他不适,嘱患儿及其家长多喝热水并适当休息,注意保暖,及时更换衣物。选择易消化、清淡食物,同时多补充菜汁、果汁。叮嘱其勿随便使用降温药物。若体温高于38℃,用酒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血管含量丰富部位,或遵医嘱给予儿童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等退烧药物。(2)局部反应的预防护理。卡介苗是活疫苗的一种,怕光、怕热。接种卡介苗时为避免出现红肿、硬结、溃疡、化脓、结痂等,护理人员在注射时要摇匀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同时准确掌握注射位置及剂量。注射后要告知婴幼儿家长2周之内局部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并经常给孩子更换内衣裤,不要对注射部位实行任何处理措施,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3)皮疹反应的预防护理。针对出现皮疹反应的儿童,需要在医师的嘱咐下,指导儿童服用具有脱敏功效的药物进行脱敏治疗;做好儿童皮肤的清洁工作,避免儿童的接种部位接触到刺激性的物品;保证儿童饮食清淡,禁止儿童食用刺激性的食物[1];针对接种部位出现硬块的儿童,可以每天对接种部位热敷,加速和促进疫苗的吸收。(4)患儿腹泻的预防护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是需要口服的疫苗,有怕热的特性,工作人员要告诉婴幼儿家属用凉水送服或者直接吞服,不可用温水。对于月龄小的婴儿,可以将糖丸疫苗碾碎,加入凉开水中,待完全溶化后吃下。有些婴幼儿会出现呕吐的症状,可以先服少量凉开水,待婴幼儿适应后再服。在服用糖丸的前后半小时内,不要给婴幼儿吃热的食物。如果出现腹泻的症状应该暂停服用。(5)局部红肿的预防护理。接种儿童在预防接种后,接种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灼热、疼痛等炎性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对儿童家属进行指导,保证儿童日常衣物的柔软性和清洁性,避免其剧烈活动;局部反应较强的儿童,还需要对儿童的接种局部红肿部位进行神灯照射1~2次,每次15~20min,或可在家干敷或者湿敷[2],可以正常洗澡,一般情况下2~3d即可消肿,护理人员和家长需要严密观察儿童局部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针对局部反应较明显,炎性反应化脓的儿童,护理人员需要采用无菌注射器将儿童接种部位的脓肿物质吸出[3],必要时给予儿童服用抗生素治疗[4]。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措施,具体包括:(1)儿童初来接种门诊建证时,即向家长发放“家长学堂”听课证,每月1次重点向儿童家长讲解预防接种方面的政策、疫苗的知识、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及接种副反应的应对措施等。(2)在儿童每次接种后,都给家长

发放下次接种的预约通知单,并同时发放下次接种疫苗的接种告知单,要求家长回家后仔细阅读并签字,在下次接种时上交备案。(3)实时对“全国儿童免疫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对应接种而未进行接种的儿童家长发放手机短信或者进行电话通知,提高疫苗接种及时率。(4)在接种时采取预防接种智能叫号系统,并增加留观30min后刷卡离开的模块,确保所有接种儿童能留观到30min。(5)对儿童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栏、展架、小册子及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等进行宣传,必要时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宣教。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满意度采用当场评价的方式,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预防接种是指用各种类毒素、菌苗或者疫苗,注射到婴幼儿体内,使婴幼儿增强一定的抗病能力,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保护人群身体健康[5]。但是,预防接种虽然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措施,但并非是每个孩子在任何时候都适宜预防接种的[6],有些情况是不能预防接种的。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4],当儿童正处于感冒或其他疾病引起发热反应时不能预防接种;本身患有严重的过敏性疾病儿童及正处于恢复期的儿童也不能预防接种。

本研究显示,在针对儿童预防接种时,同时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优质精细化护理服务,有效提高了家长满意度,使预防接种率大幅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医疗单位也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疑似预防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置方案。护理人员在针对接种者进行观察时,一旦发生接种者在预防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医师报告相关情况,以便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赵雅杰.婴幼儿预防接种后常见反应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31):246-247.

[2]王洋.预防接种白百破疫苗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91-92.

[3]杨书娟.婴幼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0,32(16):89.

[4]梁静,白凤英,耿春平.婴幼儿预防接种常见反应及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4,32(23):263-264.

[5]付丹凤,蔡春林,何梅英,等.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0,15(21):372-373.

[6]聂萍英,万刚凤,张志红,等.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23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6(25):275-276.

篇5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达20%左右,具有病程长、呼吸道感染反复迁延的临床特征,可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本文总结了汉川妇幼保健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反复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患儿,针对发病原因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由门诊收治的呼吸道发生反复感染的患儿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0~12岁。年龄分布:0~2岁56例(50.00%),3~5岁31例(27.68%),6~8岁15例(12.39%),9~12岁10例(8.93%)。喂养方式:母乳喂养42例(37.50%),人工喂养52例(46.43%),混合喂养18例(16.07%)。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者是早产36例(32.14%),足月顺产76例(67.86%)。

1.2诊断标准本次研究中,全部患儿均符合《全国第一届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1987年制定、经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2008年)修订的RRTI诊断标准[1-2],见表1。

1.3RRTI的治疗:患儿入院后,根据其疾病程度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一般为:加强营养、加强身体体质锻炼、行抗细菌以及病毒感染,并进行退热、解痉、止咳平喘等辅助治疗。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2)

3讨论

3.1年龄因素根据本文研究对象资料显示,0.8~2岁是RRTI的高发期,证实婴幼儿龄越小,自身抵抗力越弱。婴幼儿呼吸道解剖结构具有自身生理特点,婴幼儿鼻短较成人的鼻道狭窄,粘膜娇嫩并且缺乏保护;咽喉和气管都比较狭窄,支撑力较弱,腺体分泌较少;肺组织未完全发育;桶状胸和欠发达的胸肌也会影响婴幼儿的肺部通气功能。这些物理特性,使婴儿在喂养时发生呛奶,哭闹导致缺氧,呼吸不顺畅,在感冒或异物堵塞时,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正在发育,身体的抵抗力低,嫩皮肤和粘膜易受到损伤,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完善,各种体液免疫球蛋白产生较少,尤其是缺乏严重呼吸电阻效应感染IGA,IGG,IGM,引起婴幼儿RRTI发生[3]。

3.2营养因素研究表明,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营养不良均容易诱发RRTI。RRTI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为营养不良,维生素可以促进机体的细胞中,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微量元素都参与了多种在体内的生化功能,如铁的吸收促进造血功能,锌能参与数百种酶在体内合成,加速蛋白质的合成及淋巴细胞的再生,钙能促进骨生长。母乳喂养时若没有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时营养失衡,厌食、偏食、挑食,进食过多垃圾食品等,可减少儿童营养的摄入,影响多种维生素和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降低婴幼儿的免疫力。增加RRTI的发生率,本例中人工喂养患儿的比例高于母乳喂养患者,也证明了以上观点。

3.3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生理功能不健全,日常护理,更要注意保暖,饮食,防止感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度照顾。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避免饮食不当造成积食,消化不良影响正常的代谢和吸收,避免进食过多食物,造成营养过剩,其更容易让儿童代谢不良。大部分的RRTI感染是由病毒导致的,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之后,往往影响到免疫系统,造成免疫系统暂时性的功能(大多数)或永久性(极少数)抑制。究竟需要多久的时间难以确定,但如果在这段暂时性免疫力不足的时间内,不注意对孩子的保护,极易使幼儿呼吸道再次感染。每一次感染,幼儿的免疫力就会被抑制一次,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相应延长,极易发生再次感染。患儿有感染症状时,某些医生或家长急于控制感染,盲目使用抗生素,部分医生甚至使用激素进行治疗,或者在患儿症状有所缓解时立即停药,长久反复如此,会增加细菌以及病毒的对药物的耐受,免疫力降低,诱发新的感染,形成RRTI和抵抗力低下的恶性循环。

3.4其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污染、某些先天性的疾病,均会触发RRTI。相关研究表明,RRTI也有遗传倾向,有阳性家族史的儿童较健康儿童发生RRTI比例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基因的非正常表达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4]对环境污染来说,污染重、人口稠密的地区儿童RRTI的患病率高。很多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弃物、装修材料污染等,儿童直接吸入有害气体,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感染的风险[5]。此外,儿童先天性心脏疾病,心脏供血不足、肺充血,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造成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也可导致RRTI的发生。

近年来,RRTI的患病量上升,孩子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增加的趋势,为此家长消耗了不少时间、精力和财力,孩子健康受到明显的影响,使不少父母家长困扰不已。在对各种因素分析后,人们普遍认为出现内部RRTI是由于内外部共同协作的结果。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内部原因、与病毒接触、环境治疗差等是感染的外部原因。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摆脱内部和外部因素,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并结合常规治疗,彻底治愈反复呼吸道感染,也要做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工作,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所含免疫球蛋白A能抵抗细菌、病毒的侵袭,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具有良好的作用,其次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和户外活动,有计划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平日在饮食上多摄取维生素含量丰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证饮水量,少摄取甜食、生冷食物,少喝饮料,减少油炸食物的摄入,作到营养均衡,按期接受体格检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3

[2]郑诗华,陈华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342-345.

篇6

【关键词】 儿童;肥胖症;预防保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儿童的营养摄入配备得尤为丰富,过多的营养物质摄入以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当下儿童出现肥胖症的概率呈直线上升趋势[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儿童肥胖症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我中心接收系统管理的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找出导致儿童肥胖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儿童肥胖症进行预防保健[2]。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系统管理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抽取当中的300名儿童,其中男159名,女141名,年龄分布0-3岁。

1.2 方法 ①首先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出每位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进行详细记录。②根据身高体重数值与同性别标准身高体重相比,等于或超出10%为判断标准,给每位肥胖儿童分类:在10%-20%判定为超重;20%-30%为轻度肥胖;30%-50%判定为中度配胖;超过50%以上判定为重度肥胖。③儿科保健医生仔细询问肥胖儿童家长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喂养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并做详细记录。

2 结 果

经判定结果显示,300名儿童中,患有肥胖症的儿童共有30名,其中男患儿16人,女患儿14人。对肥胖患儿的家长询问结果显示,喂养方式:8名患儿属于母乳喂养,7名患儿为混合喂养,15名患儿为人工喂养;生活方式:所有患者中有23名患儿尚不会走路,均待在室内,患儿普遍缺少肢体活动以及户外训练;饮食习惯:30名肥胖症儿童均有过食的习惯,其中4名儿童属于低出生体重儿。

3 讨 论

3.1 儿童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肥胖症儿童主要是指男、女的身高体重值比例,在10%-20%判定为超重;20%-30%为轻度肥胖;30%-50%判定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判定为重度肥胖。儿童肥胖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中,肥胖儿童普遍喜欢使用高热量食物、甜食等,且患儿的食欲特别强,比普通儿童的食量大1倍甚至更多。肥胖儿童体内堆积的脂肪过多,出现体重增加的同时身高也会相应的增加。肥胖儿童的脂肪主要聚集在肩部、腹部、部位以及面颊部,且全身皮下脂肪通常表现为均匀积聚。通常情况下,肥胖儿童比一般儿童发育早,因此,最终身高不会很高[3]。过度肥胖患儿双腿脂肪积聚过多会导致患儿走路两下肢荷重过度,造成两膝外翻的现象,也因此肥胖症患者在和同龄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有心理阴影,会产生自卑心理[4]。

3.2 造成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 据相关资料报道,所有肥胖症儿童中超过95%的患儿属于单纯性肥胖,导致患儿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摄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同时不能保证相对应的活动,造成营养摄入过量,形成脂肪堆积在儿童体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肥胖症。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来讲,因为婴幼儿尚不能走路,平时体力活动极少,父母在对婴幼儿喂养过程中往往会过早加入固体食品或让儿童摄入过多的营养物质,而造成婴幼儿肥胖[5]。另外,部分家长对儿童喂养的观点出现偏差,认为婴幼儿喂养得越胖越好,于是一味地给婴儿喂食大量的营养物质,发现婴幼儿开始出现肥胖症状也不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阻止。儿童出现单纯性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通常情况下,患有肥胖症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患有肥胖症的概率较大,约为60%-80%。

3.3 儿童肥胖症的预防保健 对肥胖症儿童的干预护理主要通过调整患儿的饮食方式,并适当增加患儿的运动量。首先可以通过限制饮食控制患儿对脂肪的过多摄入,使机体不断消耗储存的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对于控制饮食进行肥胖干预需要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以减肥为主要目的,同时要保证患儿的正常营养成分摄入,从而保证患儿的正常发育。通常情况下,肥胖患儿的运动量很少,通过指导患儿进行一定量的户外运用,如:长跑、游泳、跳舞等,通过过量体能运动,能有效消耗患儿多余的脂肪。此外,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也很重要,尽量对患儿说一些鼓励的话,帮助患儿走出心理阴影,增强自信心。

3.4 结论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对肥胖患儿的家长询问结果显示,喂养方式:8名患儿属于母乳喂养,7名患儿为混合喂养,15名患儿为人工喂养;饮食习惯:30名肥胖症儿童中均有过食的习惯,其中4名儿童属于低出生体重儿;生活方式:所有患者中有23名患儿上不会走路,均待在室内,患儿普遍缺少肢体活动以及户外训练。通过干预护理后,患儿的体重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幼儿保健医生和家长对0-3岁的婴幼儿生活方式进行正确指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能有效防止儿童出现肥胖症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陈桂霞,简胤嘉,曾国章,黄海莹,许立军,古桂雄.厦门市870例0-18个月儿童肥胖早期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03).

[2] 顾春丽,严双琴,刘国栋,李晴,杜宇青.181例巨大儿体格发育3年随访[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1).

[3] 邹黛莉,翁丽芬,黄梅,林志敏,李碧兰.宝安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02).

篇7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具有病程长、呼吸道感染反复迁延的临床特征,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甚至增加成年后罹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文章总结了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婴幼儿患者,就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0~12岁,年龄分布、喂养方式及分娩方式详见表1。

表1  RRTI患儿的样本分布情况

比较项目

年龄分布

喂养方式

分娩方式

分段

0~2岁

3~5岁

6~8岁

9~12岁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混合喂养

早产或剖腹产

足月自然分娩

例数

56

31

15

10

42

52

18

36

76

构成比(%)

50.00

27.68

12.39

8.93

37.50

46.43

16.07

32.14

67.86

1.2  诊断标准:本组样本所有患儿均符合全国第一届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1987年)制定、经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2008年)修订的RRTI诊断标准[1-2]。详见表2。

表2  小儿RRTI的诊断标准

年龄(岁)

上呼吸道感染(次/年)

下呼吸道感染(次/年)

气管支气管炎

肺炎

0~2岁

7

3

2

3~5岁

6

2

2

6~14岁

5

2

2

注:①上呼吸道感染2次间隔≥7 d;②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加下呼吸道感染次数,方能达到诊断标准;③肺炎为1年内肺炎≥2次

1.3  RRTI的治疗: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正规的治疗,一般在增加营养、增强体质、给予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的同时,辅以退热止咳、解痉平喘等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各年龄段患儿的发病情况:详见表3。

表3 各年龄段患儿的发病情况[例(%)]

年龄段

样本数

上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气管支气管炎

肺炎

0~2岁

56

29(51.79)

17(30.36)

10(17.86)

3~5岁

31

11(35.48)

15(48.39)

5(16.13)

6~8岁

15

9(60.00)

6(40.00)

0(0.00)

9~12岁

10

8(80.00)

2(20.00)

0(0.00)

3 讨论

3.1  年龄因素:本组样本资料显示,0~2岁是RRTI的高发期,提示我们婴幼儿的年龄越小,自身的疾病抵御能力越弱。这与婴儿特殊的呼吸道解剖特点有关,婴儿鼻腔较成人短而大,后鼻道狭窄,黏膜娇嫩且缺乏鼻毛的防护;咽喉及气管也较狭窄,支撑力薄弱,腺体分泌少;肺组织发育不完善;桶状胸和不发达的胸肌也影响婴儿的换气功能。这些生理特点使婴儿在吃奶、哭闹时发生憋闷、缺氧,呼吸不顺畅,在受凉、遇有异物堵塞时产生呼吸道感染。同时,婴儿的免疫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机体抵抗力低下,柔嫩的皮肤黏膜极易受损,自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完善,体液免疫中各种免疫球蛋白产生较少,尤其是IgA、IgG、IgM的缺乏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引起婴幼儿RRTI的发生[3]。

3.2  营养因素:研究表明,营养不良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易导致RRTI的发生。营养不良是RRTI的主要内因,维生素能促进机体细胞分化、增强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微量元素则参与机体内的多种生化功能,如铁的吸收促进造血功能,锌能参与体内百余种酶的合成、加快蛋白质合成和刺激淋巴细胞的再生,钙促进骨骼生长等。母乳喂养时未能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时营养搭配失衡,孩童期偏食、厌食、过渡进食膨化食品类零食等,都能降低患儿的营养摄取,影响多种维生素及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降低患儿抵抗力,增加RRTI的发生率,本例中人工喂养患儿的比例高于母乳喂养患者,也证明了以上观点。

3.3  日常护理、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小儿处于发育时期,各项生理功能均不完善,日常护理中多注意保暖、进食及预防感染等。在一些旧式家庭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小儿呵护过度,为防受凉而不顾天气冷暖均包裹以厚衣物,过渡进食引发小儿积食、消化不良等影响正常代谢吸收,此类护理看似防护较严密,实质并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更易使患儿代谢不良、外感风寒引发疾病。大多数的RRTI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患儿有感染症状时,某些医生或家长急切希望控制感染,盲目滥用抗生素甚至激素,或者在症状稍有好转时即停药,长久如此造成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产生新的感染,形成RRTI和免疫力低下的恶性循环。

3.4  其他因素:遗传、环境污染、某些先天性疾病等也能引发RRTI。资料显示,RRTI还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具有阳性家族史的小儿发生RRTI的概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机理可能与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4]。针对环境而言,工业污染重、人口密集区域的儿童RRTI患病率更高。大量的汽车尾气、工厂废气废料、装修材料的污染等,有害气体直接吸入患儿体内,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增加感染几率[5]。此外,某些具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心脏泵血能力不足,肺部淤血,影响通、换气功能,或者呼吸系统发育本身的疾病也能导致RRTI的发生。

    近年来,RRTI报道量增加,发病率具有上升趋势。经过对多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一般认为RRTI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营养不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尤其是免疫力低下是感染的内因,接触病毒、环境污染等则是感染的外因。知晓了RRTI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特点,对患儿祛除内外因素,搭配合理饮食增强体质、增加机体抵抗力,辅以正规治疗,才能彻底治愈呼吸道反复感染。

4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 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3.

[3] 张春晖,杨清广,尤  忠,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3):282.

篇8

【关键词】 腹泻;饮食;治疗

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一次,个别人每天排便2~3次或每2~3 d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天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 g~200 g,含水分为60%~75%。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天排便量超过200 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多数是因为感染,好发于夏秋二季。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因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如果对腹泻麻痹大意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错过腹泻背后隐藏的病情,贻误治疗。本文谈谈急慢性腹泻与婴幼儿腹泻饮食治疗进行探讨。

饮食治疗目的:预防并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供给充足营养,改善营养状况。避免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使肠道得到适当休息,有利于病情早日恢复。

饮食治疗原则

1 急性腹泻饮食治疗

1.1 急性期禁食 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注,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1.2 清淡流质饮食 不需禁食者,发病初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咸为主。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有些患者对牛奶不适应,服牛奶后常加重腹泻。

1.3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 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

1.4 饮食选择 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1.5 补充维生素 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补充,如鲜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汤等。

1.6 饮食禁忌 禁酒,忌肥肉,坚硬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

2 慢性腹泻饮食治疗

2.1 低脂少渣饮食 每天脂肪40 g左右,过多不易消化并加重胃肠道负担,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腹泻。故植物油也应限制,并注意烹调方法,以蒸、煮、氽、烩、烧等为主,禁用油煎炸、爆炒、滑溜等。可用食物有瘦肉、鸡、虾、鱼、豆制品等。注意少渣,粗纤维多的食物能刺激肠蠕动,使腹泻加重,当腹泻次数多时最好暂时不吃或尽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给予鲜果汁、番茄汁以补充维生素;少渣饮食可减少肠蠕动、减轻腹泻,故宜进食细挂面、粥、烂饭等。

2.2 高蛋白高热能 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体内贮存的热能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能饮食,并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可供给蛋白质100 g/d左右,热能10.46~12.55MJ(2500~3000kcal)。

2.3 禁忌食物 如粗粮、生冷瓜果、冷拌莱等,含粗纤维多的韭菜、芹菜、榨菜等;坚硬不易消化的肉类如火腿、香肠、腌肉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芥末、辣椒粉,以及肥肉、油酥点心等高脂肪食物。

3 婴幼儿腹泻饮食治疗

3.1 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卫生宣教,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3.2 提倡母乳喂养 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

3.3 按时添加辅食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乳或人工喂养儿均应按时添加辅食,以满足营养需要。添加辅助食品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要在婴儿逐渐适应新的食品后,才渐次增加其他食品。具体而言,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婴儿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1种,从少至多,逐渐增加。一般在出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维生素C及维生素D,2~3个月加菜汤、奶糕或米糊,4~6个月添加蛋黄、肉末及碎菜等。

3.4 注意饮食质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浆补充,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3.5 加强预防,需注意以下几点措施:

3.5.1 增强体质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3.5.2 避免不良刺激 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3.5.3 夏季卫生及护理 婴幼儿的衣着,应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避免过热,夜晚睡觉要避免腹部受凉。夏季应多喂水,避免饮食过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经常进行温水浴。

3.5.4加强体弱婴幼儿护理 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篇9

关键词:小儿;迁延性腹泻;护理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88-02

婴幼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疾病。多发于2岁以下的小儿,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1]。根据病程所持续的时间分为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的腹泻,称为迁延性腹泻[2]。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病情反复,大便次数和性状极不稳定,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由于长期消化吸收障碍,患儿可出现消瘦,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表现及感染。本院自2009年7月~2010年6月共收治了37例迁延性腹泻的患儿,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9年7月~2010年6月共收治的37例病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岁的24例,1岁~2岁的19例;于冬春季发病者13例,夏秋季发病者24例,主要以抗菌,抗病毒,止泻,辅助促消化等输液治疗。按照常用的疗效标准:①治愈:大便性质和次数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②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变,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少见。③未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变或症状加重[3]。治愈26例,好转8例,未愈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无死亡病例。治疗、护理效果满意,患者预后良好。

2护理

2.1婴幼儿迁延性腹泻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感染后腹泻(亦称肠炎后持续性腹泻)未及时控制或长期喂养不当(常见于人工喂养儿) ;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③营养不良患儿对食物消化功能差;④体内双糖酶严重缺乏,对富含双糖的饮食不耐受;⑤对某些食物,如牛奶等过敏。

2.2采取的护理措施

2.2.1积极寻找引起迁延性腹泻的原因,根据医嘱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2.2注意饮食,改善营养,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迁延性腹泻的患儿多为营养障碍,保证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故应①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②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以下的婴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加水稀释,喂2天后恢复正常饮食;6个月以上婴幼儿可用已习惯的日常饮食,但应细、烂容易消化,并可加些熟植物油、蔬菜、鱼或肉末等,但需根据大便的情况由稀到稠,由少到多,逐渐地增加饮食的量,量太多小儿胃肠道消化不了,会加重病情。③双糖不耐受者,由于不同程度的原发或继发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应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ML鲜豆浆加5~10G葡萄糖),酸奶,去乳糖牛奶等,早点铺新鲜的白豆浆,价格便宜,容易获得。④过敏性腹泻:如果排除双糖不耐受者,应考虑是否对蛋白质过敏,如牛奶,应改用其他饮食。⑤其他:如蒸苹果泥,焦米糊(炒米粉25克,加细盐1.75克,再加水500毫升煮2~3分钟。20~40毫升,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补充微量营养素,如锌,有利于缩短病程,能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强免疫力,有利于防止愈后再复发,能改善食欲,促进生长发育。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助于肠粘膜修复。如果严重患儿不能耐受口服饮食的话,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治疗。

2.2.3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要注意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大便的次数、颜色、性状、量的变化,并记录。如口服补液盐,静脉输液等。积极预防并发症,病程久者常并发呼吸道、皮肤和泌尿道等继发感染。

2.2.4纠正菌群失调,停用抗生素。口服思密达,思连康,或思密达与思连康联合保留灌肠等。

2.2.5针灸、穴位封闭、推拿等对迁延性腹泻又较好地疗效。

2.2.6防治肛周皮肤粘膜损伤和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腹部保暖。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日予口腔护理1~2次,勤喂水,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的发生。

2.2.7对患儿家属进行该病的防治和治疗,护理知识宣教。①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对知识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案。②告知家长有关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和防治方法。③讲述调整饮食的目的,方法,及步骤,及不按照医护人员规定随便给患儿添加食物的危害性。④示范清洁口腔,更换尿布,保护臀部皮肤的方法。

3小结

导致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病原、因素多元化,是现在医学上的治疗难点之一。应充分认识迁延性腹泻的病因,早期联合药物治疗,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调整饮食,保证营养,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使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6

篇10

秋季腹泻之特点

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秋季腹泻,常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有部分宝宝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轮状病毒的感染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大于4岁者少见。

秋季腹泻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马上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患腹泻的宝宝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容易并发脱水和酸中毒。我在门诊中常遇到重症病例,由于时间耽误,来求诊时患儿往往已有中-重度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眼泪少、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精神疲倦等,实验室检查显示代谢性酸中毒,血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还可侵犯多个脏器,如影响到大脑还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所以,宝宝腹泻,家长不能掉以轻心。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病宝宝恢复更快,病程约3~8天,少数时间较长。

腹泻的最佳治疗法:及时补液

由于目前对病毒性感染无特效药物,所以轮状病毒腹泻主要依靠对症和支持治疗。临床上,及时补充体液是治疗宝宝腹泻的关键。那么,如何给患病宝宝补液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各国推荐了一种口服补液盐(即ORS)。一般医院药房均可以配到。一般轻、中度脱水,每公斤体重应补充50~100 毫升,开始喝时每次5~10毫升(相当于2~4小匙)为宜,每隔3~5分钟喂一次,少量多次口服可防止发生呕吐。倘若患病宝宝发生呕吐,家长也不必紧张,应继续给患病宝宝服用,力争在6~8小时服完。以后可根据腹泻程度继续服用,直到痊愈。

为预防宝宝脱水,还应于腹泻开始时就补充电解质溶液,如口服补液盐(即ORS)或淡盐开水。按每公斤体重20~40毫升计算,在 6~8小时内服完。一般而言,患病宝宝在服用电解质溶液期间不必禁食,但三餐中的进食量可适当减少,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在门诊中,如果检查显示患儿肠道合并细菌感染的,我会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对于抗生素,家长要有这样的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必须合理应用,切忌滥用。另外,医生也会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双岐杆菌类制剂或蒙脱石散剂治疗。

秋季腹泻 预防列首位

因秋季腹泻多发于婴幼儿,且危害性较大。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家长需要做的预防措施有:

1.注意体格锻炼: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宝宝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2.按时添加辅食:添加辅食时,每次只能增加一种,逐渐增加。一般出生后半个月开始可添加维生素C及维生素D,2~3个月可加菜汤、奶糕或米糊,4~6个月可添加蛋黄、肉末及碎菜等。

3.注意饮食质量: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及宝宝患病时断奶);母乳不足或采取混合喂养时,不宜过多或过早地给宝宝吃米糊或粥等食品。对于0~3个月内的婴儿,若遇到妈妈母乳不足,可在营养师、儿保医生指导下,吃配方奶补充。无论用什么作为代乳品均需适当稀释;宝宝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4.避免不良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应防止宝宝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宝宝腹泻。

5.注意饮食生活护理:夜晚睡觉要避免宝宝腹部受凉;天气干燥要多喂水,避免饮食过量或食用脂肪多的食物;经常进行温水浴;从冰箱取出的东西要加热后才给宝宝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