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程改革倡导的创新思维观念,无疑会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一套创新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即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正确探究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运用实验操作、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下面,结合《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教学,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
一、设置悬念,激情趣生
引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每一个孩子对新生事物极易产生好奇心,一旦疑意设置起来,他们往往会得到结论,回去积极认真的探求。如我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时(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我首先让学生想一想: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都盖起了新房子,你知道谁家的房子最漂亮吗?学生们马上会争先恐后抢着发言,我抓住契机,鼓励同学们总结和归纳新课题,然后我说:啊!有这么多漂亮的新房子,那么哪座房子最漂亮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去看看漂亮的房子吧!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的研读起来,此时把“要你知足”演变成“我要知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 ¬
一、 巧用教材,培养想象
想象是创新之源、时间告诉我们想象的越丰富,对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新课改教学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想象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是有理论依据的。我在教《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文时,我抓住学生这样一句话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是怎样写这个小村庄的?大家分分围坐一起,热烈的讨论着,辨别着,补充着,同时有的学生用简笔画画出漂亮的房子。可以说,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已飞进了课文的意境之中。 ¬
三、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无分析、去求索。教学时,尽量避免学生机械的去接受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且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水平。当学生有了疑问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教师不直接给与肯定或否定的答案?给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机会。如读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们的小学堂最漂亮呢?我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再让大家一起认定。最后,这名同学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而且还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 ¬
四、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听课与练习显然不能够适应地理教学的要求。在地理知识与理论的学习中,必须不断思考。对于以下考试常考的知识点而言,除了需要对常识性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在计算中还需要灵活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地方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反应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机会,并在教学中使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扩展,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理要素又决定了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旦某种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对其他因素的变化产生影响,进而使整体景观的变化受到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这是提高学生立体思维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宽度的扩展,能够促使学生对不同地理要素的关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海洋环境与整体自然环境的特点进行学习,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才能够使学习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3.强化生活认知体验
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并且各个领域的特征包括地理特征、经济结构都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对每个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特点进行学习与研究,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使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得以强化。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地区的人文环境与特点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并使生活的认知与体验得以强化,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实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城乡建设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城乡居住环境的特点进行了解,并运用实际知识,加强生活体验。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饱满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应予以鼓励与支持,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使其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不断创新与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求知欲得以激发,如此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要扮演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加强教学方法创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与讲课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摆脱教科书的束缚,并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真实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同时可以据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如此才能够使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提高。
3.加强基础知识巩固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鼓励学生对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与帮助,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客观规律有一个正确的掌握,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模式,从而培养与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为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创新思维;教育新目标要求
一、我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教育的事业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也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教育背景下,新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够重视起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得主体地位,并且采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一定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为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的现状来说,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在将来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深刻理解教育新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对于如今很大一部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深刻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新要求。所以就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可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深刻、认真地理解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明白社会需要人才真正具备的素质。不仅如此,教师在明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外,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成长最好的动力。因此,就需要教师采取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用一定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尊重学生的主w地位,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任何学科教学来说,想要达到教育新目标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说,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必须创设教学情景。所谓的教学情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教学内容学习情景、教学内容探索情景以及教学内容创新情景,不同层次的情景在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不仅如此,想要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教师必须提出一定的问题,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跟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比如,对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内容中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学科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来创设教学情景。比如,以小雁塔和大雁塔为例。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照片引出建筑物供学生观察,之后就可以进行提问:小雁塔和大雁塔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这种关系能否用公式进行表示?是否能够用等量表达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后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想法,对于表达与他人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奖励,之后引出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提出相关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独立的思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创新兴趣,从而能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甚至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如今新教育背景下,更多的要求教师能够重视起从小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能够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国家经济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教育新目标的要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和模式,与时俱进,保证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仅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知识的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也希望能够对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做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马东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教育,2016(3).
篇4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没有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要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一)适当开展创新思维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根据自身需要所进行的自主创新学习。在开展创新思维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学生能够弄清知识原理、理解例题解法,并能够顺利完成练习。最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解析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自主学习课的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思维过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语文思维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的新教材注重了对知识的引入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编写,这正好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由此可见,对以往“惜时如金”、害怕浪费课堂时间,而把重心放在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进行彻底整改。教师应当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创新的教学环节,把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自己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从而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材上有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能解什么样的题型,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等,诸如此类的种种不良情况,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谓不胜枚举。针对这些不良情况,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以知识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借助于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时人们所收获的知识要“过滤“。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构筑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使处理具体问题思路顺畅、贯通及变化打好基穿可见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大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积累那么简单,而关键是要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穿。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内驱力和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主动力,首先应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本身发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创新思维最好的老师,它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创新意识;没有兴趣就点不燃求知的火花;没有兴趣,就唤不起探究的欲望。学生对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使他们放开思路,使他们勤于思考,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很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的萌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直面当今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创新”。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理所当然应在本学科教学中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时不断探索、尝试,摸索出以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活创新思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师生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有效学习必须具备的环境。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创新思维之花在和谐氛围中尽情绽放。
例如我在上“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一课导入新课时,先用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介绍这首歌的写作背景。然后出示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2)你认为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果当事人是你该怎么办?
有的学生翻书查阅,有的学生托腮凝思,有的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导入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一节课几乎不用老师讲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发言还创造性地概括出了书中的知识结构,这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深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起搏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问题意识,启迪创新思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1.激发学生想疑、敢疑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和重视,使其感觉到取得成果的喜悦。即使有的问题有失偏颇的立场观点,也不能立即否定,而是给予辩证的点评,这样既能保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又能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反之,教师动辄就批评指责,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形成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不同的观点,大胆地思考、生疑,才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2.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
生疑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善问是激发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生疑善问就没有思考,认识就不会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无法形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生疑善问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如果从文字阅读能力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小学生都能读通,但其中所表达的概念、观点、思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更不用说理解掌握运用。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了、明白了、会用了才能体会到学习轻松愉快有乐趣。否则,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懒于提出问题,认为反正老师到时会讲,自己何必多此一举。
其次,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疑”的存在对整个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传授知识。传授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新的问题,形成善问,既可以是单项的知识问题,又可以是综合性的问题;既可以是智力因素的问题,又可以是思想教育的问题。例如:在初三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小结中,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短语表达,另一组用疑问句表达,分别提出问题,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归纳。短语组提出的问题有: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经济建设的基本政策;疑问句组提出的问题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或基本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有哪些?)基本目标一定能实现吗?为什么?这样有助于学生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框架,展开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参加社会实践,发展创新思维
篇6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从狭义上来理解,是一种开创人类认识新领域、开拓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比如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创建新理论这样一些探索未知领域的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是创新思维;从广义上理解,不仅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而且那些尽管没有取得完整发现和发明,但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也是创新思维。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新思维又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新的时代特征。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
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普遍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验教学。因此,首先需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和创新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总是先提出问题,先质疑然后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的观察或推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其思维方面会受到不同的发散,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被充分地激发。仅仅通过化学实验证明现成的结论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仅仅让学生简单地模仿或重复教材中的实验,那么学生的创造性可能得不到开发和培养。化学是研究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密切联系,在化学实验中,应多增设些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实验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通过这些实验和具体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三)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用科学性和学术性诱发学生学习科学掌握知识的创造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提出实验研究的问题,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到实验室中设计实验,研究问题还可让学生带着学习中的疑难去做实验,解决疑难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的能力。教育学生善从细微处入手,重视每个细小环节,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养成良好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设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应当设立一些像图书阅览室一样便利的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可以随意的在实验中学习、研究、创新。这些实验室:一是可以让学生去做补弱性的常规实验;二是让学生去做辅助学习的“补充实验”;三是让学生去做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在这些实验室,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的进行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既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又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学习兴趣;教学模式
一、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成功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兴趣是学习的敲门砖,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识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来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
二、鼓励创新,唤起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在数学教学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方面获得发展,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和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在练习和操作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新授课结束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准备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只限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要变换思维,更新解题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事物建立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以想象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想象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想象,并以此想象目标为导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大胆尝试,寻找各种将想象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能力。因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多角度、多种渠道激发小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增强其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信心。
1.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敢于创新,学会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小学生循规蹈矩,迷信老师、教材、恭恭敬敬地听讲,回答问题时揣摸老师的意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胆识,就应该让他们敢对老师的观点和教材说“不”,为他们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愉快地思考,不惧怕挫折和失败。要使学生学会创新,就必须通过学习去吸取前人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认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国民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维。多而获得新颖的、独创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只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目标教学上,没有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真正使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摒弃“知识核心”的观念,树立“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紧紧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核心,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以“权威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的观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然而,以旧教材数学教学来看,远远没达到这种要求。在我国,教师是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掉了。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破除了这种“权威”和“习惯”,变“权威”为“共同探索”。教师要转变角色,和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在反思中不断获得新知识。
(三)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多年,但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完全由教师支配,教师问学生答。许多条条框框都是教师事先划出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而不能跳出来。初中数学新课程“抛弃”“教师本位”的观念,把数学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确立以“创造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导意识,教师有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导意识,就会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个核心研究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能力、观念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指导,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理清课本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观念教育目标,并有意识强化能力目标和观念目标。
(二)创设以“民主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学生没有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充分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出错或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取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思维。
(三)树立“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这个中心,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发现、创造的科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揭示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要注意从科学方法论高度指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及其他应用问题,要注意应用科学方法论观点揭示和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思维过程的方法论问题,如比较与分类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类、演绎与类比的推理方法等。结合具体内容,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开展活动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安排交流研讨活动。
新人教版教材安排了大量议一议,它包括讨论、辩论、演讲等内容。这些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就没有好的讨论、好的辩论、好的演讲,所以教师要组织好这些活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交流研讨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流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交流研讨中,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研讨的价值和学术色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自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安排观察活动。
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使他们接触社会,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室内学习中难以发挥和发展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比较充分的施展,重视组织学生室外学习调查研究。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等,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中用,用中学。
安排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做一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与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如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等内容时都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
让学生当“小老师”。
我们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尝试以教师的角度钻研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讲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实施过程中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课的机会,当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科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综合命题。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中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放型例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注重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注重训练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少1,这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求这个两位数。这道题可用算术法、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利用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
篇9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45-01
创造性思维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中学时期,其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欲望强烈、好奇心强、可塑性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一 创新思维和物理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个体用于处理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时所使用的不同以往的方式,个体在产生这种方式时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状态即为创新思维。个体创造力的表现及创新活动的从事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和具体表现。创新思维有助于个体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激发个体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想法的产生,与事物的本质进行联系之后就会推动创造性想法、见解的产生。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方式。物理创新思维指的是学生个体以已有的物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对某一物理现象产生创造性想法、见解的思维活动过程。本文所指的物理创新思维不是学生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形成的,而是通过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在高中时期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现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对高中物理教学及学习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教师认为高中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而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理解也是以高考成绩作为最终目的的。这种现象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拥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却一无所知,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教师可通过两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筛选出容易引起学生探索兴趣和欲望的内容,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关于“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的内容。(2)教师可将学生喜爱的科学节目如《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中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引用到课堂上,并就此现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而这个探讨的过程正是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
2.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互动式教学方式。高中物理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探讨课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或物理现象展开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是平等的,学生可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探讨。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其次,提问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之前,由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疑问,由教师进行回答或者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疑问的解答。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提高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在质疑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会带动整个班级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这种带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进而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3.采用自主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由教师进行实验的操作、讲解过程,这种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都是被动的,不利于他们进行问题的思考。而利用自主实验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简单地讲就是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则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而且要求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鉴于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化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社会发展提供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覃任营.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3(1):117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未来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所组成。什么是创新思维呢?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机械的灌输式,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工作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指导观察,扩宽学生思维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是预备,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科学观察不仅要通过眼睛看,而且要调动耳朵、手等感觉器官的参与,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尤其是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更为重要,观察现象是探究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适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让学生获得物理发现、锻炼物理思维的有效途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一定要有迅速摆脱现象表面干扰的敏锐的洞察能力,使想象成为知识飞跃的联结。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我在探究之前,先让学生猜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内容;再根据猜想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中,指导学生注重观察所产生的现象,将科学的观察方法渗透给学生。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探究欲望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之前的信息输入。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可以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会被,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着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三、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按照教材上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对照教材进行验证,缺少思发挥维的平台与空间。实验教学过程若只停留在看到现象这一水平,那么离新课标的实验教学要求还相距甚远,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突破教材,大胆设想,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加强实验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试验时,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将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比如将许多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就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单的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发挥创新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教师在上“比热”课时,启发学习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水、煤油同时加热,对温度升高有三种预测:水比煤油升得快或慢或相同,到底如何?请大家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猜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散发过程,再经过一定的实践验证,从而可以完成整个创新思维的开发。又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不同表面上滑行不同的距离,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去思考: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思考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改进实验,对实验进行反复设计、修改、完善,不仅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欧姆定律时,实验电路图中原先是没有滑动变阻器的,但后来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串上一个滑动变阻器。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完善实验步骤,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2012(04).
2.赵志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2012(27).
- 上一篇: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
- 下一篇:生物光学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