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眼睛发红一定是“红眼病”?
急性结膜炎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感染性眼病,多数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表现为眼红、分泌物多、异物感;有些伴随发热、感冒等其他炎症,有一定传染性,多通过接触传染。
其中,流行性角结膜炎俗称爆发性红眼,多由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极强。而眼科其他的一些非感染性的疾病,如过敏性结膜炎、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等也有眼红,即结膜充血的症状,因不是病菌所引起,所以无传染性。因此,眼睛发红,不一定就是“急性结膜炎”。
相视也能传染“红眼病”?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患者抱怨,仅仅是因为不小心与其他“红眼病”病人相视后就被传染上,其实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仅相视是不会传染的。不过,若直接接触“红眼病”患者的眼睛,上呼吸道分泌物,受污染的毛巾、衣服、水源,与病患共用眼部用品,以及在受污染的水源里游泳等都极易染病。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脸盆、毛巾,出入公共场所后千万不要用手揉眼睛,身边患病的病人所用的脸盆、毛巾、手帕等要煮沸消毒或在太阳底下暴晒,并分开放置。
“红眼病”会影响视力吗
急性结膜炎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黏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有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极少数病程会较长,反复感染的患者则有可能遗留角膜斑翳,造成永久性视力下降。
滴眼药水能防止“红眼病”?
为了防止患上“红眼病”,一些市民会在家中常备几瓶消炎眼药水或眼膏以防万一。可是尽管频繁用药防护,还是有人会“中招”,这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提前或是过多地使用眼药水不一定能防治红眼病。眼药水不是“万金油”,不可以随便涂抹,许多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等化学成分,长期涂抹对眼睛不利。如抗生素眼药水的滥用打破了正常结膜囊的菌群平衡,造成严重感染性角膜炎。此外同一瓶眼药水,不宜多人同用。因为共用会使病菌或原有的眼疾通过人手接触药瓶造成病菌交叉性感染,增加患眼病的概率。
如何科学治疗“红眼病”
急性结膜炎的治疗一般以滴眼药水为主。如患者病情重、伴全身症状者应规范用药。
篇2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诊断,防治
1.鸡慢性呼吸道病
冬春季节,温度与通风相互矛盾,环境不好控制,病原极易繁殖,鸡易感染呼吸道病。鸡的呼吸道病有很多种类,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有的是由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而且发病率高,还容易引起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论文参考。
1.1临床症状
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慢、病程长。在没有其他疾病发生时,只是由于气温变化、饲养密度大、鸡舍通风不良时发生的单纯性感染,多数鸡精神、食欲变化不大,少数鸡呼吸音增强(只能在夜间听到),上述发病因素过强也可致多数鸡发病,这时采食量减少,在鸡群中可以看到有些鸡眼睛流泪,甩鼻,颜面肿胀。眼睛流泪多为一侧性,也有双眼流泪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鸡的食欲时强时弱,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如豆子大小,严重时可造成眼睛失明。少数鸡由于喉头阻塞窒息而死。如没有继发感染,死亡率低。死亡鸡解剖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气囊炎。成年鸡发病对产蛋的影响是呼吸道病中影响最小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本病发生后常继发大肠杆菌病,尤其是在肉鸡群更加明显,结果使病情复杂化,鸡群死淘率上升。在多数情况下本病出现在多种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因此,死亡鸡解剖后的病理变化还可见到原发病的变化。
1.2 防治措施
对本病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由于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因,因此预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在预防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精心管好鸡群,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一年四季都要做好鸡舍的通风工作,给鸡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条件。本病一旦发生,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这样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有其他的病毒性疾病发生,则以控制病毒性疾病为主。为了防止本病的继发感染,可适当投药加以控制。治疗中的原则应考虑发病鸡的数量。病鸡少时以个别治疗为主;当发病鸡数量多,外界诱因无法立即去除时,可考虑大群给药与个别治疗相结合。治疗药物可这样来选择:个别鸡的治疗可用链霉素,成年鸡每只鸡每天用20万国际单位,或者用卡那霉素每天1万国际单位,分2次注射,连续注射2天~3天。全群给药可用消咳、呼咳奇效等。用饮水给药的方法,连用4天~5天。如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则以用治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为主。
2. 非典型新城疫
该病是鸡所有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已经进行了鸡新城疫免疫但抗体水平不高或不均衡的鸡群,有新城疫母源抗体的雏鸡群和常有本病发生而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鸡场。从病例的实际情况来看,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鸡群,日龄多在30日龄、80日龄和200日龄左右。
2.1临床症状
产蛋鸡常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发出“咕噜”声;有些病鸡排出黄绿色粪便,常有零星死亡;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有些病程长的鸡还表现出歪头、扭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症状和病变差异很大,多数表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啰音,打喷嚏,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程稍长者则出现歪头、扭头、转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程持续时间长,患病期间鸡群中总有少数鸡不断的零星死亡,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极易被误诊为慢性呼吸道病或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群精神状况不佳、生长发育迟滞。多数病死鸡剖检时病理变化不明显,肉鸡常见喉头粘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出血;部分病鸡腺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有出血点;也有部分病鸡肾脏有尿酸盐沉积,脑膜和脑组织充血。蛋鸡病变主要在喉头、气管充血、出血,粘液增多,少量病鸡的腺胃粘膜、有少量出血点以及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斑。
2.2防治措施
2.2.1培育体重达标、均匀度好的鸡群是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前提,只有合格的鸡群,才能确保抗体的均匀有效,保证各项免疫的顺利进行。
2.2.2确保雏鸡来自于健康的种鸡,因此必须选择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技术服务完善、经济实力强的供雏单位,保证顺利渡过育雏期。
2.2.3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确保抗体有效、高效,避免出现免疫空白。①重视1日龄的免疫工作。②使用正确的免疫方法。③定期做好免疫监测工作,发现抗体水平偏低或参差不齐时,应分析原因并对免疫程序作适当调整,及时加强免疫。
2.2.4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采取各种手段,防止病毒的传入和交*感染,阻断传播途径,认真做好环境的治理和消毒工作,消灭病毒。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鸡群全价饲料日粮、舒适的环境条件(通风和温湿度),减少环境应激,以提高鸡群的综合抗病能力,提高机体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少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
3.传染性支气管炎
各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生该病,但以雏鸡和育成鸡多发。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
3.1临床症状
本病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即呼吸型、肾型、腺胃型。
3.1.1呼吸型传支。雏鸡多发,发病后以呼吸困难为特征,有的呈张嘴呼吸,鼻腔有分泌物,常常甩头。病鸡精神、食欲很差。病后1~2天鸡只开始死亡,并且死亡呈直线上升,约1周后死亡率开始下降。成年鸡发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是产蛋明显下降,产出畸形蛋,蛋壳粗糙,蛋的质量差,蛋黄与蛋清分离,蛋清稀薄如水。10天后产蛋逐渐恢复。
3.1.2肾型传支。以20日龄左右的鸡多发,发病鸡精神、食欲差,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或呈一过性。拉灰白色稀便。死亡快且呈直线上升。死后变化以肾的变化最为明显,肾脏高度肿胀、苍白,由于尿酸盐的沉积,呈“花斑肾”样。
3.1.3腺胃型传支。40~80日龄的鸡多发。鸡群发病传播速度较上述两型要慢,病鸡精神食欲差,有呼吸道的症状,比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症状明显且严重,下痢。死亡比较缓慢,但拖延的时间长,可达20天以上。死亡的鸡非常瘦是明显的特点。解剖后的变化以腺胃的变化最为特征,腺胃肿胀明显,有的可呈圆形;胃壁增厚,腺胃周围出血。论文参考。
3.2防治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病毒病,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在发病时给予抗生素主要是防止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继发感染。关键是搞好预防工作。呼吸型传支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肾传支和腺胃型传支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4.低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或疾病综合症。由于受毒株毒力、禽只敏感性、并发症及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禽流感的症状、病变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
4.1临床症状
病鸡眼睛红肿、流泪、分泌物增多,慢性感染的往往造成单侧眼睛失明,头和脸部水肿,冠和肉髯肿胀、边缘有紫黑色坏死点,咳嗽、打喷嚏等。
4.2防治措施
怀疑禽流感、新城疫混合感染时,要注意的是不能紧急接种新城疫Ⅰ系疫苗,因为禽流感感染时紧急接种新城疫Ⅰ系疫苗,往往会造成鸡群的大面积死亡。此时应接种Ⅳ系疫苗,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病毒感染的药物,同时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论文参考。
做好对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常规预防措施,尤其注意对进入鸡场的车辆及物品的彻底消毒工作,防止禽流感病毒进入鸡场内。坚持在鸡舍内进行定期的常规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必须做到每天一次。切实做好对鸡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病的免疫工作,有助于提高鸡群对禽流感的抵抗力。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病毒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鸡群感染禽流感。
篇3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91-01
患者女,45岁,于2013年10月主因“口腔内反复出现溃疡2年余”至我科就诊。患者自两年前口腔内出现多发性溃疡,颊、唇、舌、上腭粘膜可见大量溃疡面,此起彼伏,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影响进食及睡眠。患者面容憔悴,精神萎靡,因长期进食差造成患者营养不良,中度贫血。患者精神负担重。患者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给予“补充维生素,口腔溃疡散外敷”等处理,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遂至我科就诊。查体可见口内上下唇内侧黏膜、舌、牙龈、颊粘膜可见多处溃疡,溃疡面大小不一,轻者仅黏膜发红,触之疼痛;重者呈弹坑样,表面可见伪膜覆盖,触之疼痛。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2年来外出现过数次溃疡,下肢偶有红斑,按压时疼痛,反复发作,因症状轻微,患者未予重视。我科请风湿免疫科会诊,确诊为白塞氏病,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讨论 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疾病,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溃疡、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食道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生活环境都有关系.
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下:
1.好发人群:该病可见于我国各类人群,中青年更多见,男女均可发病。
2.口腔溃疡: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疼痛,溃疡面较深、底部多为白色或黄色,可以同时在多个部位出现溃疡,包括舌、口唇、上颚、咽部等。多数溃疡可自行好转,但常反复发作,严重者疼痛剧烈,影响进食。
3.生殖器溃疡:除口腔溃疡外,患者还可出现外溃疡,如男性及女性生殖器溃疡。
4.眼部病变: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眼睛病变,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畏光或视力下降、视物不清,可以一只或两只眼睛受累。
5.皮肤表现: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或其它部位“青春痘“样皮疹,或类似于“疖子”的表现,可自行好转,但易反复发作。还有病人下肢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红斑,大小不一,可以从黄豆大小到铜钱大小,按压时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结节红斑”。有的病人在输液或抽血针眼局部会出现红肿或水疱或脓疱,多数在注射后24~72小时内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针刺反应“阳性。
此外不少病人会出现关节疼痛或肿胀及消化道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或吞咽时胸痛、返酸烧心、腹痛、腹泻、溃疡”。少部分病人可以出现血栓性静脉炎以及深静脉血栓。部分病人可有手脚不灵活、头疼头晕、恶心呕吐、手脚感觉麻木、疼痛或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抽搐、翻白眼等类似”抽羊角风“的表现。不少病人伴乏力、纳差、低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诊断 诊断需到风湿免疫科进行专科检查,包括医生的体格检查、抽血化验及其它一些辅助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一些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等,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结核、病毒等感染指标及脏器功能指标等。其它辅助检查包括眼科的特殊检查、血管彩超、脑部核磁共振、关节B超等。
白塞病常用的诊断标准为:在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基础之上,加上以下任何两条:反复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眼部受累及针刺反应阳性。
白塞病需要与其它许多疾病进行鉴别,包括:
(1)其它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一些口腔科局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可导致口腔溃疡,如口腔感染、维生素缺乏等,需与仅表现为口腔溃疡的早期白塞病进行鉴别;
(2)其它原因导致的虹膜炎:如眼部结核感染、眼科局部疾病引起的虹膜炎、其它风湿免疫病导致的虹膜炎等,需与仅表现为虹膜炎的白塞病进行鉴别;
(3)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可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虹膜炎、关节炎、皮疹等等,需要与出现多个器官受累的白塞病进行鉴别;
(4)病毒感染:如HIV病毒感染等,可表现为皮疹、口腔溃疡、全身乏力、消瘦等,需要与以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白塞病进行鉴别。
治疗 白塞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多数病人需要较长期服药,主要是免疫调节药或免疫抑制药,包括外用药物、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和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在药物治疗之外还可选择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但都应以药物治疗为基础
篇4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腔扩大为特征,伴有心肌肥厚和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容易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故而又被称为充血性心肌病。该病的发病率较低,男性患者居多,且以40岁左右的中年人为主要发病对象。
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导致心肌损伤、发炎有关,特别是与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肠病毒等所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关系密切。同时,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有一部分还具有家族倾向,反映遗传性因素也可能是该病的发病因素。另外,围生期、酒精中毒、代谢及免疫异常也可引起本病。
扩张型心肌病起病缓慢,由心脏扩大到心力衰竭症状的出现,有时可达10年以上。临床表现以胸闷、气急、乏力和水肿为特征。最初患者只是在劳动或劳累后出现气急,以后可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急,部分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气急和端坐呼吸。
一旦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首先关注以下8点:①患者应保持良好心境并注意休息,充分的休息能防止劳累,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肌恢复,以免病情加重。②患者要充分认识上呼吸道感染是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因而预防感冒就显得特别重要,平时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避免受到雨淋,以减少感冒的危害。③患者可参加一些适宜的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以增强体质和心脏耐力,但要避免做任何剧烈运动。④吸烟与饮酒对患者均不利,特别是过量饮酒,不仅可成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还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加重的诱因,所以,患者必须彻底戒酒,同时也要积极戒烟。⑤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一定要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每天摄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⑥女性患者不宜妊娠。⑦患者在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与主治医生保持密切联系,以更好地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病情恶化。⑧无论何时,一旦出现乏力、气急、端坐呼吸和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都应立即住院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一般先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原则主要是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同时对合并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进行有效治疗。如果保守疗法失效,患者病情加重就要考虑手术治疗,如手术植入起搏器、心脏移植术等。
红眼病后还能戴隐形眼镜吗
蓝卫忠
红眼病流行期虽然已经过去,可是,小钟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隐形眼镜戴还是不戴,已成为近视度数有800度的小钟每天都要纠结的问题。
话说自从“荣升”为高度近视(超过500度)后,小钟就没有戴过正儿八经的眼镜。因为首先她是一个美女,美女是要把大大的、水汪汪的眼睛出来的,否则有暴殄天物的嫌疑。其次,即使是超薄的镜片,超过500度以后,其厚度也厚得像玻璃瓶底一样,小钟不愿意自毁形象,放俩“瓶底”在鼻梁上。
于是,小钟的所有家当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日抛”“美瞳”之类的隐形眼镜。
在红眼病流行期,小钟的眼睛居然也红肿得似大核桃。
患红眼病期间,小钟自然是无奈地每天架着一副有近视度数的墨镜。“不见天日”的时光真是难熬,在眼睛红肿消退1周以后,小钟迫不及待地戴上了隐形眼镜。可戴了不到两天,眼睛又红又痒。小钟吓坏了,想着是不是隐形眼镜透气性不好,导致红眼病复发了。
于是,小钟到眼科门诊来咨询。在得知红眼病没有复发,只是佩戴隐形眼镜时间过长所致,并且可以佩戴隐形眼镜以后,小钟欢呼起来。
普通隐形眼镜的透氧性一般,由于覆盖在眼球表面,相对减少了角膜从空气中吸取氧气的量,佩戴时间过久,角膜就会缺氧,从而出现眼干、眼球充血等症状。这和红眼病的症状是不同的。
红眼病(医学上称急性结膜炎)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它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反应,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眼白变得鲜红(结膜充血),这是眼球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导致的,严重的血管扩张充血还会导致结膜水肿(眼睛变肿)。急性结膜炎的另一个主要症状就是分泌物明显增多,尤其是在清晨起床时。病原体不同,分泌物也可以呈现脓性、黏脓性或水样性等不同的性质。
佩戴隐形眼镜导致的眼红、眼痒等症状,在摘下隐形眼镜后一般都能迅速消失,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不过,如果是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又在空调房工作的隐形眼镜佩戴者,则建议选择硅水凝胶材料的隐形眼镜,这种材料透氧性比较好,能显著改善眼干、眼红症状。
篇5
您不必害怕,这些疾病并不常见,绝大多数旅游者不会遇到;而且,大部分疾病都可通过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甲型肝炎
这是一种引起肝脏炎症的病毒性疾病。全球范围均有发病,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尤其普遍。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儿童小时候感染这种病毒,通常没有症状。过去曾感染A型肝炎病毒可获得终身免疫。
然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好,很少人在儿童时期感染该疾病,因此成年后当去某些甲型肝炎比较流行的地区旅游时较容易感染该疾病,且症状更严重。
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特别是在卫生条件差和拥挤的地区易流行,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迅速。
有甲型肝炎的区域:
上图显示了全球A型肝炎的高发区域。
甲型肝炎的症状范围较广,可以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也可以出现黄疸,或肝脏衰竭及死亡。甲型肝炎不像乙型肝炎会出现长期病毒携带者。
症状:发烧、发冷、虚弱、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随后几天黄疸。尿液发黑和粪便发白。黄疸持续加重,至肝脏完全衰竭。
预防:避免被污染的食物和水。
甲型肝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免疫过程为:一次防疫针,6~12个月后一针加强针,可免疫十年。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胃肠道细菌感染。这些细菌通常是由饮用水受污染或吃未煮熟的鱼,特别是贝类传播的。该病潜伏期通常为2~3天,但也可能只是几个小时。
上图显示了全球霍乱高发的区域。
症状:从轻到重包括腹泻、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和脱水,有可能致命。霍乱弧菌可产生一种毒素,会导致严重的突发性无痛水样腹泻,偶尔伴有呕吐,可迅速导致脱水。
霍乱弧菌可通过被粪便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卫生医疗系统崩溃会导致疫情爆发。 若旅客在旅行过程中避免不卫生条件,则极少感染霍乱。
治疗: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应进行补液和抗生素治疗,但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补液是必要的,当症状出现时应尽快实施。病人应尽可能多地摄入非酒精饮料,以维持尿液正常(可能为一天6~7升)。
预防:
避免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尤其是生的或未煮熟的受污染水域的海鲜。
当去霍乱高流行区或疫区时,特别是对在紧急情况下的难民救济者和卫生工作者,目前可采用新的霍乱疫苗(Dukoral)进行免疫。该疫苗适用于下列人群:
人们在霍乱疫情爆发地区工作(如援助工作者)
旅客长时间滞留于高风险地区和/或与当地人有密切接触,但又没有医疗条件。
到高风险地区的旅客存在肠道疾病或免疫抑制情况。
该疫苗为一种有覆盆子口味的口服液,适用于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
脑膜炎是一种脑膜、脑脊液感染疾病,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不严重,无需特殊治疗即可恢复,而细菌性脑膜炎可能会相当严重,可导致脑损伤、昏迷,甚至死亡。
这是一种流行性疾病,特别是在大量人群聚集时,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吸入咳嗽、喷嚏飞沫而传播。
细菌性脑膜炎具有传染性。但引起脑膜炎的细菌并不像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那样容易传染,不会通过偶然接触或简单的空气传播。对旅客的风险普遍较低。不过,如果旅客在拥挤的环境下或参加如朝圣等大规模人口密集的活动时,风险就很大。在脑膜炎爆发期间,住宿在拥挤的旅馆风险也较大。
有脑膜炎的区域:
上图显示了全球脑膜炎的高发区域。
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及早在发病初期进行治疗,可将死亡风险降低15%。
若出现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在医生监护下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确定细菌类型有助于正确选择抗生素。
常见症状:高热、头痛、脖子僵硬和斑点皮疹。数小时内出现症状,也可能需要1~2天。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畏光、混乱、嗜睡。随着病情发展,病人可能会出现昏迷、抽搐。
预防:避免去过分拥挤的地方。
旅客可选择两种疫苗进行免疫。脑膜炎A + C疫苗和脑膜炎ACWY疫苗。后者可用于朝圣者及到沙特的季节工。
白喉是一种由白喉棒状杆菌导致喉咙中度疼痛的传染病。有时,喉咙可能会肿胀形成“假膜”导致呼吸困难。早期,白喉可能被误认为是严重的喉咙痛。在严重的情况下,颈部组织可能会变得非常肿胀,在热带地区,感染可能会引起皮肤溃疡。
主要通过白喉菌感染者咳嗽、打喷嚏,甚至笑时的口鼻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共用纸巾或酒杯传播。
白喉患者病死率为10%。大部分为未接种疫苗或免疫不足的人。
目前白喉存在地区之一是东欧,包括俄罗斯和前苏联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波兰、白俄罗斯,甚至德国、比利时和英国都曾有国外感染病例。
症状:
白喉菌产生的毒素会严重损害心肌及神经系统。2~6周以后,细菌毒素的影响日益显现,表现为肌肉无力,主要影响头部和颈部肌肉。心肌炎症会导致心脏衰竭。通常因呼吸衰竭、心脏衰竭或毒素聚集在神经系统导致死亡。
治疗:需住院接受专业治疗及护理。
预防:旅客在疫区时应尽量避免在拥挤的地方与人们密切接触(特别是接吻和共用水杯或眼镜)。
白喉可通过安全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目前有白喉和破伤风双联疫苗。免疫接种非常有效,英国儿童出生头一年均进行免疫接种。每十年注射一次加强针。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这种寄生蠕虫引起的疾病。它们属于吸虫一族。血吸虫分不同的种,如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血吸虫。
当水源被小便和粪便污染后,水中被血吸虫卵污染。这些卵被孵化后,侵入水中的蜗牛体内,在其中生长。这种寄生虫最终离开蜗牛,进入水中,可以存活48小时。当有人涉水、游泳、沐浴或用受污染的水冲洗时,血吸虫就能侵入皮肤。几星期内,蠕虫在血管内生长,并产卵。某些虫卵进入膀胱或肠道,通过尿液或粪便排泄出来。
症状:
感染后几天内,可能出现皮疹或皮肤发痒。感染1~2个月后开始出现发烧、寒战、咳嗽及肌肉酸痛。大多数人在感染早期没有症状。虫卵可进入肝脏、肠道或膀胱。虫卵很少出现在脑部及脊髓,如果进入,则会引起癫痫、瘫痪或脊髓炎。对于多年反复感染的患者,寄生虫会损伤肝脏、肠道、肺脏、膀胱。血吸虫病的症状是由于身体对虫卵的反应,而非寄生虫本身造成的。
前往任何有机会接触运河、河流、溪流、湖泊,以及有血吸虫病的地区,患血吸虫病的危险较高。 如果有人在访问这些地区之后出现任何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诉医生去过哪里,去了多久,是否接触过受污染的水。另外,需要提供粪便或尿液样本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还需验血,但必须在接触受污染的水后间隔6~8周才能采取血液样本。
治疗:
目前针对该病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吡喹酮对所有人类血吸虫病有效。通常治疗1~2天,没有严重毒副作用的报道。
预防:
当您所去的国家存在血吸虫病时,请避免在淡水中游泳或涉水。在海水和游泳池中游泳一般是安全的。
因为无法确保直接来自运河、湖泊、河流、溪流或泉水的水是否安全,喝之前把水煮沸1分钟或过滤后再饮用。
煮沸至少1分钟,可杀死任何有害的寄生虫、细菌或病毒。用碘处理并不能确保安全及杀死所有寄生虫。
浴缸里的水应加热到65°,持续5分钟。存储罐中的水至少保存48小时才能安全淋浴。
偶然接触一些水后,尽快用干毛巾擦干有助于防止血吸虫穿透皮肤,但不应只依赖干毛巾来防止血吸虫病。
此病目前尚无可用疫苗。
有血吸虫病的区域:
非洲:北非、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及马拉维湖、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南美洲:巴西、苏里南、委内瑞拉。
加勒比:安提瓜、多米尼加共和国、瓜德罗普岛、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圣卢西亚。
中东: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也门。
东南亚: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南中国及日本。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人和动物都会受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的爆发通常是由于接触被感染动物尿液污染的水源。许多动物都会感染该细菌,如牛、猪、马、狗、老鼠和其他野生动物。人类通过接触含受感染动物尿液的水、食物或土壤受到传染。还可能通过喝受污染的水或通过伤口接触感染。这种疾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症状:
潜伏期从2天到4周不等。该病通常会表现出突发高烧等症状。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烧、发冷、头痛、肌肉痛、呕吐或腹泻,病人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然后重新发病。第二个阶段会更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肾衰竭、肝衰竭、脑膜炎,甚至死亡。。这一阶段也被称为Weil病。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需要对血液或尿液样本进行检测。
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可有效地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强力霉素和青霉素,应及早给予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全球均有发生,但在温带或热带最为常见。与动物接触较多的人风险较大,如农民、下水道工人、兽医、渔业工人、奶农或军事人员。
拉萨热、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
拉萨热是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发生在西非。这种疾病于1969年被发现,以尼日利亚首次出现该病的一个小镇命名。该病毒是动物病毒沙粒病毒科的成员,由一种特定的野生啮齿科动物multimammate老鼠进行传播。
该病在非洲地区流行,拉萨热是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病毒存在于受感染老鼠的尿液和粪便中,接触受其污染的东西均可发生传染。
拉沙热也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一个人接触到受感染者的血液、组织、分泌物时,可使其被传染。
该病毒无法通过偶然接触传播(包括无体液交换的皮肤接触)。感染后三个月中出现病毒,因此性传播亦可发生。还可通过受污染的医疗设备传播,如重复使用针头等。
症状:
虽然80%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20%会出现严重的多系统疾病。拉萨热也会与其他流行病一起发病,病死率可达50%。
该病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和中非共和国流行,其周边国家也有发病,如马里、塞内加尔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但是,由于携带病毒的啮齿科动物遍布整个西非,因此该疾病的实际发病范围可扩展到整个地区。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往往会致命的疾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以来,零星发病。 该病是由于感染埃博拉病毒所致。该病毒是两种RNA病毒家族纤丝病毒成员之一。埃博拉病毒有四个亚型,其中三种会致病。
埃博拉病毒感染是急症,没有带菌状态。由于该病毒的自然宿主未知,因此该病毒以何种方式第一次出现在人类身上尚不明确。不过,一般认为第一个感染患者是由于接触受感染动物所致,通常为灵长类动物。
第一个人被感染后,病毒可通过几个方式进行传播。患者可通过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而受感染。因此,该病毒通常在亲人朋友间传播。通过接触被受感染者的分泌物污染的针也会感染埃博拉病毒。
症状:
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为2~21天。发病很突然,特点为发烧、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咽喉痛、腹泻、呕吐、腹痛、虚弱。某些患者也会出现皮疹、肾功能和肝功能下降、眼睛发红、打嗝、内外出血。
研究人员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从埃博拉病毒感染中恢复,有些人则不能。不过据了解,死亡患者通常在死亡前没有对病毒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
治疗:
对于埃博拉病毒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患者一般接受支持性治疗,包括平衡病人的体液和电解质,维持其供氧状态和血压,以及治疗复杂的并发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预防工作面临很多挑战。由于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未知,所以一级预防措施很少,目前还没有相关疫苗。
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出血热,人和动物都会受传染。
马尔堡病毒最先发现于非洲,但其起源于何处尚属未知,有可能包括乌干达、肯尼亚西部和津巴布韦。跟埃博拉病毒一样,马尔堡病毒的动物宿主也仍然是一个谜。 该病毒如何传染给人尚不明确。然而,与其他一些引起出血热的病毒一样,人类感染马尔堡病毒也会传染给其他人。
症状:
开始的潜伏期为5~10天,发病突然,特点为发烧、发冷、头痛、肌肉痛。大约症状出现第五天,会出现皮疹,大部分分布于胸部、背部、腹部。这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喉咙痛、胸痛、腹痛和腹泻。症状逐渐加重,可能包括黄疸、胰腺炎、严重消瘦、精神错乱、休克、肝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由于马尔堡热的体征和许多症状都与其他疾病类似,如疟疾、伤寒,因此该疾病的诊断有些困难,尤其是单个病例时。
治疗:
篇6
据2012年3月1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国家卫生部下发的《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则依照2011版的整治方案规定,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滥开药被抽检发现者,将会受到处罚。而今年的2012整治方案在保留上述政策的同时,还对专科医院的抗生素使用做了细化要求。
根据最新的政策,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
此外,该整治方案还对患者的使用量做了限制。即,未来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须力争控制在每百人/每天40DDDs以下。
这意味着抗生素市场将进一步萎缩。不过,眼下的一组数据则显示,中国抗生素的使用量仍有巨大压缩空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抗生素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而美国仅为13克,差距超过10倍。我国抗菌药物年使用率已经超过70%,在外科使用率几乎达到90%。
可以说抗生素的滥用在我国一直是让人忧心的问题,有媒体戏称“中国抗生素滥用已成吊瓶大国”。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使用抗生素药物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些常见的错误使用抗生素的现象
盲目使用抗生素眼药
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眼睛稍微不适,就到附近的药店买支抗生素眼药点上了事,结果后患无穷。
27岁的小孟在某公司做文案,去年底,公司活比较多,经常加班。有一段时间小孟感觉眼睛干涩酸胀,自己到附近药店买了眼药水每天滴几次,症状不见好转,到医院检查诊断为结膜炎,先后用了五、六种抗细菌、病毒的眼药水,症状反而越来越重,眼睛红肿,视物模糊。春节前他到医院看急诊,医生检查发现,小孟眼睛红肿,但角膜透明,没有分泌物,经仔细询问病史及治疗经过,诊断为药物不良反应性结膜病变,停用所有眼药,每天用清水洗眼。两周后,结膜充血、水肿症状明显改善,干涩症状也有所缓解,一个月后各种症状消失,复查各项指标正常。
眼药一定不可滥用,眼有不适,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感冒了就吃点抗生素
很多人患感冒后喜欢服用一些高档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西力欣等。有医生就曾遇到过患者在门诊时主动要求开抗生素药,还要求注射,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于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或哮喘病人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则没有效果。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其实,滥用抗生素,会使肠道内某些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正常菌株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双重感染。另外,有人认为抗生素可预防感染,这就更不对了。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无形中给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而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一般来说,抗生素对普通感冒并没有效果。如果有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此时,才可适当选用抗生素,而此时的抗生素才会对感冒产生效果。
消炎药就等于抗生素
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使用广泛,在普通人群中间的知名度很高,这样就造成了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状态。长期以来,不光在普通民众,甚至在一些专业人员对严格的抗生素的界定都不是非常有把握。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我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斯匹林等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菌药和抗生素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因为能引起人体感染的,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非典,它是病毒感染,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去。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
随意联用抗生素
有人误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把几种抗菌药一块吃。殊不知,各类抗菌药的抗菌谱都不相同,用药不当轻则收不到理想的疗效,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合并用药的品种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
联合使用抗生素可以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增强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时的效果大于两种抗生素单独使用时的效果之和;
相加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时的效果等于分别使用两种抗生素效果之和;
无关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的效果,仅相当于其中一种具有较强作用的抗生素的效果
拮抗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时的效果反而小于它们分别使用时的效果之和。
而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缩短病程,加快疾病痊愈。但物极必反,如果联合使用抗生素后得到的是无关作用或者是拮抗作用,这不仅不利于缩短病程和加快病愈,而且还会因滥用抗生素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适合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疾病多为一种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要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而又要防止耐药菌株发生的疾病。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联合用药时应适当减少各种药物的剂量。
滥用抗生素带来的伤痛
用很多人在使用抗生素时都没有真正意识到抗生素滥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因为他们没有深切体会到抗生素使用不当而给一些人带来的痛苦。下面的故事也许会让您有所警示。
反复注射青霉素让小姑娘无法下蹲
9岁的小玲是位活泼可爱、生性好动的小姑娘,某日,小玲和弟弟坐在床上两腿伸直比弯腰,却怎么也弯不下去。家长一留心才发现,小玲还不能跷脚,无法坐马桶,就是下蹲也得两腿分开很吃力才能做到。到医院一看,小玲的臀部两边出现两个对称的大坑。
据医生介绍,小玲的臀中肌、臀大肌已出现变性挛缩。医生判定,小玲是因注射过度引发“臀肌挛缩症”。
医生说,孩童由于还未发育成熟,肌肉耐受性较差,臀肌注射次数过频,容易引发臀肌纤维坏死,导致挛缩。苯甲醇青霉素对肌肉的刺激性强,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最容易引起在注射部位形成硬结及内部出血、大量肌肉坏死,最后造成原本似皮筋的肌肉变成无法伸缩的“绳索”。
“臀肌挛缩症”是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发生的,毫无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因此容易被患儿和家长忽视。但随着患儿骨骼正常生长,挛缩的肌肉组织却相对生长慢或不生长,就会导致髋关节不能跷二郎腿,不能交叉双腿。轻者影响跑跳,重者站立、行走、下蹲出现障碍,甚至可出现骨关节和腰椎病变。医生提醒家长,尽量避免反复注射青霉素。
滥用抗生素,女孩被截肢
1994年夏天,杨晓霞发现自己的右手拇指上有一个小黑点很痒,挑破后开始溃烂。父母把她带到乡卫生所,用抗生素消炎,没有治好,转到另一家医院后,拔掉了病变的指甲,再使用抗生素,还是不行。接着她到了省城济南,先后在四家大医院治疗,用得最多的还是抗生素,而她的手却依然在一天天不停溃烂。三个月后,她来到了北京。
而这时,杨晓霞的右手已经坏死,医生们不得不给她做了截肢手术。但手术后,细菌又在截肢的伤口上继续感染。
此后,首都13家医院的50名中西医专家先后两次会诊。经过几十次的细菌培养试验,专家们在杨晓霞的伤口上发现了12种细菌,而让人担忧的还不只是细菌种类多,在她不断地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这些细菌已经对大多数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耐药性到什么程度呢?有两种细菌对59种药物耐用,对21种抗生素耐药。
虽然杨晓霞是一个极端例子,但是医生说,由于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已经成了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连吃抗生素孩子身体由强变弱
强强家住通辽农村。2岁那年,他患了一场重感冒,后转变成大叶肺炎,送到医院后,医生使用了当时顶级的抗生素来为他治疗。大病初愈后,父亲郝先生怕儿子的病好得不彻底,特意从医院开了大量抗生素又喂儿子吃了两个月。此后,强强变得弱不禁风,隔三岔五就伤风感冒,怕孩子发烧再引发肺炎,郝先生又买来大量抗生素喂给孩子,却没想到“越吃药越有病”!
一年前,郝先生为儿子洗头时吃了一惊:强强的头发里有白花花的东西!仔细辨认,竟是一根根细小的“蘑菇”!半年后,儿子双手大拇指的指甲缝里,竟也各长出一个“蘑菇”!
6月中旬,强强突发高烧,四肢抽搐,意识昏迷。经当地医院抢救后,强强被立即转院至沈阳,化验、诊察、会诊……终于,诊断结果出来了:强强患的是真菌感染!而且,真菌已经入血,再拖延治疗孩子将性命难保!
以上只是滥用抗生素带来危害的个案,而有些因不当使用抗生素的群体数字一样惊人。
约一半耳聋患者因滥用抗生素所致
抗生素是抗菌药中的一类。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滥用抗生素会让人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降低的一种状态。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致病住院,一半左右的耳聋患者因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据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上海2003年上半年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共248例,占药物不良反应总数的41%,其中六成以上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身上。
培养了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的耐药细菌。人体被这种细菌感染后,医生往往束手无策。
病菌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第一大杀手,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三分之一的人死于传染病。16世纪西班牙人将天花病菌带到美洲,至使墨西哥阿特克帝国人口减半。时间来到1928年,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开启了人类医学史上的新时代,1945年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在获奖演说中警告:滥用抗菌药会带来耐药性的一系列问题。如今这个预言,不幸成为了现实。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抵御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2011年年底,我国卫生部的此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21万吨,其中,国内使用18万吨,作为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对此,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
据国家医务部门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的住院病人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就达到了70%以上,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两倍。而真正需要使用抗菌素的患者还不到20%;80%以上患者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左右因此而死亡。我国俨然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吊瓶大国”,在我国特别在是基层医院,不管什么病,患者一来“维生素、激素、抗生素、外加一瓶水的三加一点滴模式,”立马给你勾兑好药水,挂上就打,几乎成为了常态。
与此同时,家庭中抗生素使用率也相当惊人,缺乏医学知识的群体对抗生素推崇备至,许多家庭长期备有各种抗生素,一有身体不适或头疼脑热,不管怎么样,先吃几粒抗生素再说。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医疗行为中最普遍而害处最大的现象。
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给细菌创造了与抗生素频繁接触的机会。在与抗生素的反复较量中,细菌逐渐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少数狡猾的细菌随机应变,发生了基因突变,它们有的构筑更强大的防御工事,阻止抗生素到达要害部位;有的改变自身结构,让抗生素与自己和平共处;有的则反作用于抗生素,使其结构发生改变,作用大大减弱。总之,在人们的精心培养下,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在抗生素面前非但活了下来,而且肆无忌惮地发展并壮大,有些毒力很强且耐受大多数高效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也因此产生了。超级细菌的出现,使曾经横扫细菌如卷席的众多高效抗生素黯然失色:氨苄青霉素几乎成了废品;先锋霉素和菌必治正在逐渐失效;泰能也有了战胜不了的对手......超级细菌的出现,使治疗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难上加难;使一些曾被有效制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卷土重来。不少患者因买不起或买不到高效抗生素而被迫中断治疗,有些患者却因高效抗生素失去原有效力而抱憾离开人世。
抗生素使用的基本规则
“吊瓶大国”暴露的只是中国抗生素过度使用的冰山一角,而老百姓盲目地相信抗生素,对抗生素使用的误区也成为抗生素消费的一大误区。下面介绍一些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可不用药则不用
为避免从心理到生理产生对抗生素的依赖,在可用可不用药的时候,尽量选择不用抗生素,例如轻微泌尿系统感染,大量喝水是一种更自然的治病方法。
细看说明书
虽然是大夫开的药,但在服药之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一是了解该药品针对的病症都有哪些,是否和自己的吻合;二是知道药品可能会有的不良反应,如果服药过程出现这些反应,便可引起重视,及时停药。
严格按照医生指征吃药
一般服用抗生素的周期为7天一个疗程。在每个疗程中都必须按时服药,不可以“有上顿儿,没下顿儿”,想起来才吃药,或是难受了才吃药,也不要上次忘了吃,这次把上次的一起补上。7天之后停止服药,去医院复查后,由医生决定是否继续服药。如果是多种抗生素并用,更要遵医嘱,自己不可以擅自同时服用多种抗生素。
正确存放药品
请将药品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药品变质;存放地点最好固定,以免该吃药的时候找不到就不吃了。
清水服用抗生素
尽量用白水送药,茶水或是其他饮料都可能会降低药效。更不可与酒精饮料一同“下肚”,因为部分抗生素中一些成分会抑制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造成酒精在体内蓄积,损伤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器官,引起机体的毒性反应,即使少量的酒精和这类药物混合也可能导致中毒。
此外,也不能随意服用从前剩下的药。虽然同是抗生素,但从前用剩下的药可能不针对这次的病症,或者已经过期。另外,吃剩下的药,很可能不够一个疗程的药量,如果现成的药吃完了,病症也可能缓解了,患者就会停止服药,这样不但没有起到真正的服药作用,同时会增强病菌的耐药性。
这十种病千万别用抗生素
自从1928年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使人类增加了与致病菌搏斗的能力,协助医生抢救了无数的生命,使人类寿命延长了20年,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以后抗生素不断更新,有的人得病后常常自行用些消炎药,抗生素有其抗菌谱,姑且不说选的抗生素是否对症,有的疾病虽然叫“某某炎”,但是如果用抗生素,却适得其反,面对这些“炎症”,抗生素有劲使不上。
肝炎:常见的是甲型、乙型肝炎,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粪一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为急起发病,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疲乏、肝区痛、尿色深、皮肤瘙痒等。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相当高,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保肝降酶药物,避免饮酒及过度劳累,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高热量饮食,病毒复制活跃的还需抗病毒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小关节为主的慢性对称性病变,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迄今不明,表现为关节肿胀,伴有疼痛、压痛和僵硬,受累的关节以双手关节、腕、膝、足关节最为多见。治疗上应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药如阿司匹林、丙酸衍生物、炎痛喜康等。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由于吸入灰尘、花粉、油漆化工染料及植物纤维等过敏原,出现连续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治疗上应避免与变应原接触,口服抗过敏药物,局部类固醇激素气雾剂喷鼻,另外也可以行冷冻、激光、微波烧灼法,以降低鼻粘膜表面敏感性,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腮腺肿大、疼痛,进食时吞咽困难,主要是对症疗法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食为宜,可用柴金锭青黛散醋调外敷,也可用局部热敷,腮腺疼痛较剧者加用镇痛剂。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头痛,腹泻或便秘等;瘫痪期,常表现为下肢瘫痪、肢休畸形、脊柱侧弯,足马蹄内翻或外翻等,治疗上无特异疗法,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常在夏秋季流行,多为10岁以下儿童患病,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治疗上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这种疾病发病急,发展快,病情比较危重,若抢救不及时会致命或留下后遗症影响智力。
心肌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先表现为发热、全身倦感,所谓“感冒”样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等。患者应安静卧床及补充营养,针对心力衰竭使用尿剂、血管扩张剂,预后良好。
前庭神经炎:又叫前庭神经元炎或称流行性眩晕,由病毒感染所致,前庭神经的全部或部分分支萎缩、变性,常发生于春天及初夏,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旋转性眩晕,治疗上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同时口服抗眩晕药。
篇7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环境中存在的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加快,而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也进入繁殖孳生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易污染水源、食物、环境。这是夏季传染病流行的外因。而人类在夏天的身体消耗量也较之于其它季节大,抵抗力下降,这是夏季传染病流行的内因。
本期策划特针对夏季几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及其症状、预防对策展开介绍,旨在让广大读者对传染病知识有充分认识,能尽早防范,保持身体健康,让充满活力的身躯尽情沐浴在夏日的阳光下。
特邀执行:华平李晓
本文指导医生:孙吉仁,硕士、主任医师,四川大邑中康医院副院长
开篇:H7N9的恐慌
事件源头
浙江建德人洪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他先后4次就医,被医生认为出问题的脏器分别是肝、胆和肺。2013年3月27日凌晨,他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直至4月1日,葬礼的前一天,家属才被告知,他死于一种叫H7N9的新型禽流感病毒。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在上海和安徽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
H7N9的前世今生
禽流感最早发生于1878年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被称为“鸡瘟”。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而它真正为世人瞩目,是在1997年香港。当年8月,一名3岁男童因感染死亡,后检测发现他感染的是H5N1病毒,在随后几个月中,共有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其后,该病一直在亚洲地区零星爆发。
2009年4月,全球发生“猪流感”(新甲型H1N1)。2012年3月,台湾首度发生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同年9月广东湛江再度发生。即使近年禽流感频现,但依然让医护和防控人员有些慌神,因为,禽流感病毒会变异。1997年在香港“犯事”的H5N1病毒就是一种变异的禽流感新病毒。无独有偶,今年现身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H7N9病毒,也是一个变异后的“新面孔”。
H5N1、H9N2、H7N7、H5N2、H7N9……看着这些编号,同样是禽流感,却是不同时期的变异。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禽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具有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表面抗原,H和N又可进一步细分,H可分为H1-H15,N可分为N1-N9。这就是禽流感病毒命名编号的出处。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有145个,其中能引起人类流感的主要为H1-H3型,H1N1、H2N2、H3N2曾造成流感大流行。
发病症状: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膈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病原体:H7N9禽流感的病原体为禽流感病毒。目前尚不明确传染源,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高发人群:2013年4月10日,中国官方明确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等人员。
日常防范和护理
保持手部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如要吐痰应将分泌物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并尽早就医。
延展篇:你—定要知道的夏季传染病
呼吸道疾病
风疹
概况:
1941年,澳大利亚眼科医生Gregg发现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儿,其母亲多数在怀孕期间患过风疹,由此才引起人们对风疹的重视。以后的研究发现,妇女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流产、死产,或婴儿出生后发生严重损害多种器官、临床表现各异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症状: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3周。出疹前1-2日,症状轻微或无明显前驱期症状。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和眼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偶有呕吐、腹泻、鼻衄、齿龈肿胀等。
发热第1-2天后出疹,皮疹最先出现于面颈部,24小时内布满躯干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皮疹。皮疹为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疹间皮肤正常。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后类似麻疹。躯干、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皮疹一般持续1-4天消退,出疹期常伴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耳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
病原体: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病患者、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体由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给旁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人与人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高发人群:凡未患过风疹、未接种过疫苗者对风疹普遍易感,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水痘
概况:
水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水痘及不典型水痘两种,后者又包括大疱型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每一年个别地区都有水痘爆发。比如2006年多哈亚运会期间,马尔代夫男排因有一人患水痘,全队被隔离,致使中华台北队不战而胜。
症状:潜伏期为10-24天,以14-16天为多见。在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的同时已有皮疹出现。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持续1-2天后才出现皮疹。
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直径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壁薄易破,疹液透明,后变浑浊,疱疹处常伴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一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如有继发感染,则成脓疱,结痂、脱痂时间将延长。
水痘皮疹是分批出现,故病程中在同一部位可见斑丘疹、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后期出现的斑丘疹未发展成水疱即隐退。
病原体: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高发人群: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预防和护理
风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带易感儿到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病儿接触;当发现有患风疹的病儿时,应立即将其隔离,以免范围扩大;防止搔抓损伤皮肤而引起感染;卧床休息,避免风寒侵袭;注意营养合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吃煎炸油腻食物;避免与可疑或确诊为水痘的患者接触;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定时开窗,房间通风时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接种疫苗。
肠道疾病
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腹泻
概况:
又称诺瓦克病毒,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诺瓦克镇一起腹泻爆发流行的患者粪便中发现并因此而得名。2006年12月日本各地爆发疫情,并迅速蔓延,日本各地小儿科医疗机构上报的此项发病患者人数达6.5万,发病率超过了有相关数字统计25年来的历年最高纪录。2007年1月,我国广东地区也因诺瓦克病毒感染而导致各大医院门诊量激增。2007年1月1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再次提醒公众提高健康保护意识,慎吃海鲜及生冷食物,避免不洁净的接触,谨防感染诺瓦克病毒性胃肠炎。2007年1月15日,卫生部下发《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方案(试行)》,说明了防控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症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又称病毒性胃肠炎,是由不同肠道内病毒感染引起,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还可伴有发热、畏寒、不思饮食、腹痛等中毒症状。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经对症治疗或不治疗,也可痊愈。
病原体:多种病毒如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都可导致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高发人群:感染病毒的不同,而使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如轮状病毒易感染6个月的婴儿和2岁的幼儿,诺瓦克病毒易感染成人和大龄儿童,肠腺病毒则易感染2岁以下幼儿。被感染的人和动物是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主要以粪便污染经口或人与人接触感染为主,人群普遍易感。
伤寒
概况:
我国为伤寒病的多发区,1986年前每年发病率仍在10/10万以上,但以后逐年下降,仅有发生局部的爆发流行。如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均有爆发流行事例,多以水型为主,食物型爆发亦有发生。一般地伤寒沙门菌占首位(96.25%),乙型副伤寒占2%,甲型副伤寒占1%,丙型副伤寒占0.4%。江苏省是我国伤寒高发区之一。
症状:潜伏期约7-14天,起病缓慢,早期出现发热可伴有畏寒,体温逐渐上升可达39-40℃,并伴有疲乏、头痛、干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在病程第2-3周,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等,儿童可出现抽搐,右下腹或全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表现,在胸腹及肩背部出现按压褪色的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持续第4-5周,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直至消失。
病原体:伤寒是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人是伤寒杆菌的唯一宿主,被病人或病菌携带者的排泄物污染的水或食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可导致伤寒的流行。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及苍蝇、蟑螂也可引起发病。
高发人群: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伤寒菌苗的个体,都是易感人群,以学龄期儿童和青年多发。夏秋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预防和护理
接种疫苗,减少婴儿罹患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几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变质和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或削皮,饭前便后洗手。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后,应及时就诊,以免加重病情或传染他人。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明显不适或持续性发热者,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接受正规的治疗。伤寒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尿、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蚊媒传染疾病
登革热
概况: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此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2002年,香港爆发本地登革热疫情,2010年,又爆发多宗本地登革热疫情。
症状: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三型,潜伏期为5-8天,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24小时内体温达40℃,发热时伴有头痛,骨、肌肉及关节痛,极度疲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在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皮疹,部分病人还会出现牙龈、鼻、皮下及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脏器的出血以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的表现。轻型登革热症状较轻,病程短,易被忽视,而重型登革热则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病原体: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高发人群:当人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随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在地方性流行区,成人体内已产生抗体,故而以儿童发病为主。登革热主要发生在伊蚊易于孳生的夏秋雨季。我国的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广东、广西是该病的流行区。
预防和护理
防蚊灭蚊是预防的根本措施。清除积水,消除伊蚊孳生地,喷洒杀蚊剂,消灭蚊虫。使用蚊帐、蚊香、涂抹祛蚊油等,防止被蚊虫叮咬。到流行区旅游或生活,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着长袖衣及长裤,在暴露的皮肤表面涂抹驱蚊剂,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阴暗处逗留,以避免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
鼠媒传染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概况:
1886年外耳氏(A.weil)曾描写一种流行性急性传染性黄疸病,并报告了四例;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骤起的寒战发热、全身无力、黄疸、出血、肝脾肿大及肾功能衰竭等。自此以后,在一般医学文献中也称本病为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几乎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尤其是东南亚,我国有25个省、区有钩端螺旋体病人或带菌动物。
症状:潜伏期多为7-14天,短至2天,长达28天。该病病情轻重与不同菌型和同一菌型的不同毒力株,以及个体免疫状态有关。典型病例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该病患者轻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病原体:该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端螺旋体的疫水而感染。
高发人群:危险性最大的有两类人群:生活在城市贫民区的人群和仅能维持生活的农民。
流行性出血热
概况:
简称出血热,国际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上世纪30年代在我国东北北部日本侵略军中爆发流行,病死率高达30%,在当地居民中也曾有过小的流行。直到195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图里河和陕西宝鸡秦岭北坡修筑宝成铁路的工人中爆发流行,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危害,并开展了积极防治和调查研究。以后在整个东北地区,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北广大农业地区陆续证实有此病流行。80年代初,由于出现家鼠型出血热爆发流行,使1985年和1986年发病总数超过10万例以上。90年代以来,仍保持在4万-6万,病死率在3%以下。1994年证实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在朝鲜、韩国、日本和欧洲也有类似疾病的发生及流行。
症状: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1-2周。该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及肾脏损
害三大主征和五期病程经过。
发热期:
一般持续4-6日,伴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及肾损害。发热在39-40℃之间,一般体温越高,病情越重。表现为“三痛”、“三红”:即剧烈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眼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发红,眼球结膜和眼睑水肿,像喝醉酒一样,称“酒醉貌”。发病后2-3天,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等。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于第8-9病日出现。此期特点为热退、病重,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重者可出现休克。
少尿期:多发生在第5-9病日,为本病病情最严重的时期。少尿期越长,病情越重。
多尿期:病程第9-14日,此期每天的尿量明显增加,肾功能逐渐恢复。
恢复期:发病第3-4周后进入恢复期。一般以尿素氮恢复正常为进入此期的标志。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食欲、食量、体力逐渐恢复,尿量、尿浓缩功能恢复正常,体力完全恢复需1-3个月。
病原体: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一是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二是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的新鲜排泄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感染,三是吃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四是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入血引起感染。
高发人群:人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感染后有较强的免疫力。
篇8
牙疼
劳累、着凉、着急、休息不好以及辛辣刺激会引起牙龈肿痛,有的人过量食用牛肉后会发生牙龈出血,民间老百姓总把这类情况说成是上火了。真的是因为上火引起了牙疼、牙出血吗?
解析:没有病灶是不会引起上火的牙疼,所谓的上火也是先有病因。过多的细菌堆积在牙龈上,会破坏牙周软组织和骨组织,而细菌长期存留在牙周袋里面,缓慢破坏牙周组织,没有明显的疼痛,所以患者平时容易忽视其症状。如果细菌进一步感染,就会破坏牙根尖周,此外,细菌会长期存留在牙根尖周组织里,平时即使有比较明显的疼痛,但是几天就过去了。患者就误以为好了,其实这正是慢性牙周炎和牙根尖周炎的表现。有了这样的病因才有了“上火”的条件。当身体的不适产生出“上火”的诱因,例如着凉、刺激时,便导致牙疼的急性发作,这就是所谓的上火引发了牙疼的说法。至于牙龈出血是牙龈炎初期常见的现象,因为牙龈发炎造成局部红肿热痛,牙龈部位血管脆弱,一碰触就出血了,也是因为原来就有病灶,并非因为民间常认为的上火。所以民间的说法只是解释了牙疼、牙出血的表象,实际是没有看到牙病存在的实质,是不科学的。
出现牙疼最好不要自行服用去火的中成药,应由牙科专业医师来去除这种慢性的感染病灶,因为这种慢性感染对牙齿和身体均有害。它会使牙齿松动、脱落,使牙骨组织受到破坏,影响咀嚼功能和美观。这种细菌还会感染到身体的器官,眼睛、肾、心脏的内膜等会出现因感染而患病的可能。病情轻者,通常采用洁治术(俗称洗牙)彻底清除牙石,控制菌斑。发生牙龈增生者,则需施行牙龈成形术,即切除部分牙龈,恢复牙龈的外形。
口疮
每年到这个时节,很多人会被口腔溃疡所困扰,有些人常会因“嘴破”而痛到连喝水、吃东西都有困难。长辈们总习惯解释为“秋冬天,火气大”。现在看来这种解释不完全对,因为医学界已经有了新发现。
解析:口腔溃疡以一种被口腔医师称为复发性口疮最常见,发生率达30%以上。目前发现造成口腔溃疡的原因主要为病毒感染。最近医学界经过临床及免疫学研究,已确定口腔溃疡病原为病毒感染,而导致口腔溃疡的两种病毒分别为人类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一种疱疹病毒)。一旦感冒、压力大、身体疲倦或精力不足、免疫力差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另外,精神压力是溃疡的诱因。专家认为,现代人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口腔溃疡是一种因生活形态导致的“文明病”。事实上,根据医生的临床观察,口腔溃疡患者有许多是在过度疲劳后发病的。
易发口腔溃疡者平时应加强身体锻炼,改善体质。同时,出现口腔溃疡时,患者若同时感到身体疲乏,应检查自己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够,并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溃疡发作期间注意少食多餐,进半流质。进食后要养成立即漱口的良好习惯,用生理盐水或晾凉的盐开水,也可用药物漱口,防止因食物残渣加重续发感染。
便秘
很多人一便秘就认为自己是上火了,其实未必。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饮食、生活习惯、药物的副作用等都能引起便秘。此外,便秘还可由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如结肠、直肠及病变;老年营养不良、全身衰竭、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等。
解析:偶尔一两次的便秘尚且无关紧要,但是如果是习惯性的便秘,则应先就医排除因器质性病变所致,然后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通过增加膳食中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增加活动量、养成每天如厕排便的习惯,来逐渐改善便秘。
鼻出血
最近鼻子老是流血,去医院检查了,也没说出什么理由,说是上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解析:经常发生鼻出血的人,其实多患有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与鼻窦炎等鼻病。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由鼻腭动脉、筛前动脉鼻中隔支与腭动脉吻合,形成一个血管网。因该处黏膜很薄,血管靠近软骨,又处在鼻腔的前部,容易受到各种气体的刺激,使该处黏膜干燥,如受到外力的撞击,气候干燥,挖鼻或用力擤鼻,常使该处的黏膜血管破裂而出血。
咽喉疼痛
篇9
眼部过敏是眼睛对认为会伤害它的物质的过度反应。例如尘螨对多数人无害,但对过敏症患者来说,它们就像冲击物,眼睛分泌眼泪和黏液尝试冲刷掉它们。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可能是最常见的眼部过敏反应,常由接触花粉和其他环境因素所致。引起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原有很多,主要有灰尘、尘螨、动物毛发等,其次还有常与眼部接触的香水、化妆品、隐形眼镜及其护理液等。
这些过敏原进入眼睛,会导致眼结膜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致敏因子,而这些致敏因子又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眼部产生红、肿、痒的症状。其中奇痒难忍是很多过敏性结膜炎患者较明显的感受,此外还会出现结膜充血、眼睑皮肤红肿、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这些症状随着季节变换反复发作,有的患者还可能产生鼻过敏症状,如鼻塞等。
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主要是个体对花粉过敏,通常出现于春夏季,其严重程度因空气中花粉量的多寡而异。这类患者与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症状持续时间和与之有关的过敏原不同。前者主要起始于儿童时期,尽管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但是也可以持续一生;后者则始于成人时期。两者均可能会造成鼻塞和哮喘,但某些人只有眼部症状。
此外,眼部过敏还有春季角膜结膜炎、特异性角膜结膜炎和巨性结膜炎等区分。比如巨性结膜炎,是一种眼部炎症,通常因佩戴隐形眼镜所致,但不是对隐形眼镜的“过敏反应”。佩戴隐形眼镜时,上眼睑会因为揉搓或对隐形眼镜上的沉积物反应而出现炎症和刺激症状,开始时的症状是佩戴隐形眼镜时轻度不适、眼部异物感、眼痒、视物模糊和黏性分泌物增多;症状进展后,佩戴隐形眼镜时会非常不舒服。
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发生过眼部过敏,一旦发生过敏性眼病,不要自行购买、使用药物,而是要尽早就医,接受规范治疗。临床上,眼科医生会根据症状、家族史和个人病史做出诊断,准确采集病史可有助于确定相关过敏原。同时,患者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皮肤或血液检查,以便详细了解过敏的严重程度和原因。 生活防范“小妙招”
首先要改善生活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或居室内温/湿度,使过敏原对身体的影响减轻;其次要注意营养和锻炼,生活作息规律,增强体质。身体健康状态的改善,能使身体对抗过敏发作的潜能提高,减少或减缓过敏发作。
过敏体质的人群在春夏季尤其要加强防护,少化妆或不化妆,出行时戴太阳镜、有帽舌的帽子,游泳时带泳镜,减少眼睛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不能用敷料、手巾等遮盖患眼,因为遮盖使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同时增加眼局部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或病毒繁殖,加重病情。远离烟酒和辛辣食物,经常洗手洗脸,避免非特异性触发因素,如太阳、风力和海水。保持室内良好通风,避免香烟的烟雾,烟雾会造成刺激症状,加重过敏。
若患眼分泌物较多时,要考虑结膜炎症的可能,应当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患者应在光线较暗的房间休息,避免强光刺激引起的不适。若需外出时,可戴墨镜遮光。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等物品要消毒,家庭可用煮沸消毒法。不与其他人共用洗脸毛巾和脸盆,避免传染给他人。因眼的分泌物具有很强的接触传染性,所以在分泌物多时最好不要外出。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影剧院、商店等地方,防止传染他人。
需要提醒的是,眼睛充血、痒痛切忌用手揉搓,否则很容易将手上的病毒或细菌带入眼球而加重感染。结膜炎多为细菌或病毒所引起,因茶叶中的鞣酸消炎、抗菌,能清利明目,可用茶水冲洗眼部作为辅助治疗。
临床上,非药物性治疗包括人工眼泪、清洗过敏原的眼睑清洁剂以及冷敷,以减轻组织肿胀和充血。其中眼睑清洁剂可以预防感染性睑缘炎,改善睑板腺功能和泪膜质量。眼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眼部过敏类型,开出眼睑洗涤剂或眼药水,也会根据病情建议暂时或永久停止戴隐形眼镜。 “乱用药”难以彻底根治
许多患者对眼睛也会过敏觉得很惊讶。其实过敏是一种体质,俗称过敏体质,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预防要从孕妇做起,孕妇在孕后期对脂质、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的补充对小儿的特异性免疫发育有特殊价值;母亲应戒烟,尽量避免过敏原;避免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避免冷热刺激等外界因素。
找到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才是硬道理。治疗上,脱离变应原是眼部过敏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尽量避免与可能的变应原接触。如清除房间的破布及毛毯,注意床上卫生,使用杀虫剂消灭房间的虫螨,在花粉传播季节避免接触花粉、草地、树花等,停戴或更换优质的接触镜与护理液。进行结膜囊的冲洗,如冷的生理盐水或滴用生理盐水一日4~8次,可除去过敏原。
作为全身过敏疾病中的一部分,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皮炎和哮喘,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局部症状,对全身的不适也有很大程度的缓解。药物选择上,抗组胺药通常局部使用,常用的滴眼液有0.1%的依美斯汀等。如果有眼外症状,可以口服药物,不过其效果不如局部用药。常用口服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与血管收缩剂联合使用,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润洁、那素达等。肥大细胞稳定剂的总体治疗效果虽不及抗组胺药,但其对抑制流泪似乎更有效,最好在接触过敏原之前使用。
篇10
关键词: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疾病防治
中医儿科的历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扁鹊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医儿科在学术和临床上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因此,中医儿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加快中医儿科学科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中医儿科在各类儿科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1积极发挥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优势
目前,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西医儿科、中医儿科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并存的局面。中医儿科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如中医儿科在很多病种或某个阶段的治疗中就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包括: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腹泻、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脐部疾患,以及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腹泻、鹅口疮、厌食、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口炎、胃炎、胃食管返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遗尿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等。循环系统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营养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营养性贫血,营养障碍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脑瘫、小儿癫痫、惊厥等。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发性抽搐症、多动症等。免疫、结缔组织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湿疹、幼年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百日咳、水痘、风疹、麻疹、幼儿急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儿科疾病治疗中,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医儿科涵盖了儿科临床中常见的大部分疾病。可以说,中医儿科不仅可以对慢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进而扶正祛邪,而且在急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如对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儿科临床优势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
1 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营养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营养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元素,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中医治疗营养性疾病的优势在于中药还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营养元素,具有调脾助运等作用,可以提高幼儿对这些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和利用,而且产生不良反映的不多。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厌食、泄泻、功能性腹痛、积滞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于调整消化道功能。
2 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C)对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作了相关统计,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病毒感染性疾病逐渐上升,而细菌感染性疾病逐渐下降,我国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更是显示出,在小儿肺炎中,有50%是病毒感染,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有75%是病毒感染,而几乎90%以上的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近几年大规模的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H1N1、手足口病等也都是病毒性感染疾病。很多临床研究资料已经证实,相比西药,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更加安全和有效[2]。
可以说,中医儿科具有的特色优势,特别是优势病种和特色疗法,减少了对人们身体有危害的激素、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满足了现代人对医疗安全方面的要求和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字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医儿科对疾病的诊治经验
儿科诊疗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涉及临床各科,所以儿科大夫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疾病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疾病认识的进一步认识,所以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诊治方法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诊治经验更加丰富。
2.1 诊查 中医学具体较强的人文特点,不光是单纯地为看病而看病,而且还比较看重人的社会性和整体性,人性化浓重,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医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细心的诊查,会让患儿家属对医生比较信任,而且能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同[3]。我们常说"医者父母心",特别是对于儿科医生更要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要充分理解父母为救治孩子的那种急迫和不安的复杂心情,要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医生在对患儿诊断的时候一定要精细,多观察患儿的各种患病特征和各种不正常的反映,多向父母了解患儿平时的情况,尽可能低发现每一个细节。如在对一个外感患儿进行诊治时,如果不认真观察,就会觉得这个患儿就是一个普通的外感患儿,因为他除了外感症状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临床表现。但是在诊查时,细心的医生发现患儿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翻动了一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医生判定这个患儿的病情比较严重,让患儿家属赶紧到有有诊疗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医治,患儿家属认为这个医生医术不行。于是,换到另一家医院继续按照外感症治疗,但是治疗不久,孩子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的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还表现出脑膜炎体征。最后,造成不治身亡的严重后果。如果此患儿家属能够听从医生的建议,及时到有诊疗条件的医院进行医治,结局肯定不是如此让人悲痛。所以,儿科诊疗和其他科有着很大的差别,应当细之又细,仔细体会。如曾经治疗一高热患儿,孩子是一个3岁小男孩儿,已经持续1w反复发热40 ℃左右,一直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检查孩子所服的详细处方:有清热解毒的、解表发汗的、清泻阳明的和和解少阳的。经过仔细检查,这个小男孩儿是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而且根据临床经验,患儿持续高热40℃,脉象应该是见浮数脉,但此患儿并没有出现数脉,而是沉取方得。所以,根据患儿的脉征,给他开了麻黄细辛附子汤,只喝了一剂,患儿已经慢慢退烧为37.6 ℃,连续喝了3d,此患儿就彻底病愈。也就是说,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特征不同,所以使用通套方药有时也不会取得良好的疗效,要对患儿进行仔细诊查,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2.2治疗 小儿体质和成人体质有很多地方都不相同,如小儿的气血要比成年人冲和,也就是中医上常说的"稚阳"、"稚阴"、脏腑娇嫩。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所以,小儿一旦患病,就容易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但变化较快。表现为病情加重较快,但是好转也比较快。所以对小儿的处方治疗应以调和为主。调和的范围较广,包括调和胃肠、调和内外等。如桂枝汤类方可以很好地对营卫进行调和,而且在临床辨证应用中治疗效果也比较好。总体来说,小儿病因尤其以饮食积滞、内伤、外感最为常见,由于小儿的体质比较弱,在临床上,兼夹之证比较多见,所以医生一定要特别需要留意。在诊疗的过程当中,要认真观察和分析,了解小儿病情的发展趋向,这样在治疗的时候,才能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4]。另外,中医儿科的治疗要特别重视气化,幼儿的气化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出现各种病症,所以小儿采取中医治疗的过程,也是恢复正常气化功能的过程,处方一定要活泼。儿科用药必须非常谨慎,不但用药要精,而且用量要轻,避免给小儿造成一些无谓的伤害,对小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小儿的脾胃特别娇弱,所以医生不能不应轻易使用超量之品。同时,要严格调配处方,因为如果处方调配不当,也会对疗效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如果开对了方子,在调剂上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医生所开方剂合理性的判断产生影响。所以,医生还要对中药比较中药。特别是有一些同名的中药,如沙参有北沙参和南沙参的差异,紫参,蚤休有时也称紫参。同一中药也有不同的种类,可入药的柴胡品种就有数10个,药性肯定有差异。从目前感染性疾病来看,如果病菌已经大量繁殖,就会比较难杀灭,所以要重视早期用药,早发现早治疗。
3结论
中医儿科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色优势,在很多病种或某个阶段的治疗中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医儿科要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借助各种有效的疾病诊治经验,加快中医儿科学科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中医儿科在各类儿科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凤城,孟宏伟,曹雪滨.中医儿科治学体会及对疾病的防治经验[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5):1-13.
[2]陈玉琴.体质学在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366-367.
- 上一篇:绩效管理的目的
- 下一篇: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