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兴起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平衡规律,要求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所能承受的容量,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在保护环境和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以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使经济运行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其重要意义在于: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循环经济符合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打破国际贸易壁垒的要求;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创建过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的不断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务创新等多方面反映在会计领域。
近年来出现了自然资源会计、生态资源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责任会计等多门交叉新兴会计学科,形成了会计理论创新体系(如图1)。
新会计学科的创立,目的是为了在保障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或对一些旧领域进行价值的重新分配与转移。这些新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与旧会计学科也有不少关联之处。因此应运用联系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而不是孤立和静止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在循环经济模式和会计创新体系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认识和分析环境会计,探讨其概念框架的构成。
该过程在企业生产循环中可用图2表示为:
在这个生产循环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能够得到合理与持久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内在联系
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可以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其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资金运动。它包括了各特定对象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即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等过程。实践证明:企业在购进原材料、组织生产等方面都应认真考虑资金占用量、使用时间、周转速度等资金运动因素。如图2所示,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贯穿企业“生产循环四过程”的正是“绿色资金运动过程”。而环境会计对象突破了传统会计中资金运动的范畴,将绿色资金运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因此,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概念框架
(一)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假设
1、会计实体假设。环境会计实体假设应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狭窄范围,将企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另外,结合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循环的绿色资金运动,应建立“会计实体联盟”,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所谓会计主体联盟是指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有着相关利益和共同目标的环境会计实体建立起的有关采购、生产、废气物处理与回收等过程的合作联盟。例如:采购环节由专门生产节能、环保材料的企业提供原材料;生产环节由拥有绿色生产线的企业进行生产;废弃物处理环节由能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源再利用的企业管理。
2、可持续经营假设。虽然与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环境会计的可持续经营假设应更强调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本”,寻求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会计主体可持续运作。
3、灵活会计分期假设。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环境会计分期假设应更强调及时反映环境会计信息。对于会计分期的划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根据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地分期(可以短到1天、1周、1旬),并编制内部报告,以求对企业有关的环境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披露,并采取措施使环境损失降到最小。
4、多元计量假设。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无法对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及防治进行有效计量,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环境会计多元计量假设可根据循环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多样性,采用货币计量、非货币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等计量方法。其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包括了实物指标、劳务指标、技术指标等。
(二)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目标
根据会计信息有用观点,环境会计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环境会计的总体目标。用环境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改善自然和社会中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可持续增长。总体目标具有广泛性、同步性和长远性等特征。
2、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社会相关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促使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要素
为了构建一个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环境会计信息,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会计要素应重新界定。其中:
1、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资源资产。如:空气、水、海洋、湖泊等。
2、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加以确认。
3、所有者权益中应加入自然资本。
4、收入中应包括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损失赔偿费,企业在执行环保政策、治理环境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因企业形象和信用度的提高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
5、费用中应包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因耗费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赔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等。
(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环境会计要素重新界定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已不能满足核算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在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增添以下核算原则:
1、广泛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传统会计核算内容,还应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社会成本等对象。
2、社会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社会价值,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优化。
3、长远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长远价值,强调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4、可持续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再利用价值,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的展望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由于传统会计无法反映“绿色资金运动过程”,暴露出了许多固有的缺陷。相比之下,环境会计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
(一)会计的作用范围方面
传统会计一般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但没有将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带来的经济问题考虑在内;环境会计则侧重于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将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服从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会计的要素范围方面
传统会计只局限于企业微观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反映出来,不能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确认;环境会计则将企业的“绿色资金运动过程”作为会计对象,可以确认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要素,打破了传统会计要素的狭窄范围。
(三)对循环经济模式的适应方面
传统会计中的狭义循环成本概念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只计量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源成本等忽略不计,其后果是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占有和污染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虚增利润,不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而环境会计立足于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有利于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
(四)环境效益方面
传统会计只注重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环境效益;环境会计则通过“绿色资金运动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及回收过程,使资源和能量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五)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传统会计基本上只提供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予以准确衡量的财务信息,不能解决外部环境成本的定量估价,成本支付等问题,也不能及时反映环境资源的耗费与补偿等信息;环境会计则可以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曹凤中,周国梅,牛桓云.循环经济是经济与环境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4).
2、李宽.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论”逻辑检验与重塑[J].能源基地建设,1999(5).
3、(德)史迪芬・肖特嘉,(澳)罗杰・布里特著;,李建发主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闫敏,高辉清.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5、赵艳丽.循环经济是最好的选择[J].环境经济,2006(1).
6、吴生智,牛成哲,苏正建.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会计的产生[J].财会研究,2006(2).
7、许涛,荆玉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篇2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篇3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和谐循环。其中,废物处理必须体现“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也就是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投入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且“循环的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因此,也被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有步骤地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循环经济被正式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形成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由于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便纷纷表示认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全面持续紧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煤炭价格上涨,铁路车皮紧俏,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这些多年从未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难以为继。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而年钢材消耗约2.6亿吨,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约15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约8.2亿吨,占世界的50%(也有说是40%)。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最近我国已明确提出: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第一,在观念认识方面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和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例如我国目前的基本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上的,2003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5%,接近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总和,而消费税只占5.9%。这种税制结构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企业越是节约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须支付更多的增值税。对于废旧物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原材料价格很低,其产品成本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构成的,它就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税。显然,这种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四,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虽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建设符合全社会、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浪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与实施。这一方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全社会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认识不足,过分追求物质产量,忽略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建设没有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没有将对环境的损害纳入生产成本,使得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承担了。同时,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需要的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在科技发展水平不够的时候,对废弃物只能进行简单处理,不可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回收利用。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企业、公众反应不积极,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这也可以通过成本――收益来进行分析。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技术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由于每个独立的生产单位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目标,在社会成本承担者的划分不明确的时候,企业生产不用承担社会成本,减少了其总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对政府来说,不仅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来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微观基础。同时,通过立法、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因而,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一,通过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三,大力开发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工具及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循环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识
篇4
(一)经济学领域里的污染治理
在经济学领域里,污染治理的概念主要强调的是外部经济,事实上,就是在没有签署契约之前,把部分生产成本给予他人,以使他人得不到稳固的收益,依据这个方面,污染治理是不符合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主要是生态环境没有纳入到生产要素中,而且没有限制污染治理的产权。从自然方面分析,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天然性、流动性和外部性,使其无法实现产权的私有化,生态环境的产权是不允许私人和企业介入的,唯独国家和政府能够代表社会行使权利。在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的增长和解决就业压力时,就忽略了保护生态环境,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循环经济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循环经济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实行的是首先污染之后进行处理的路线,截至目前,已基本的解决了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正在发展的热潮中,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全面实施,因此,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比例非常大,如果依照发达国家的治理理论,现阶段,我国将不用担心环境问题。然而,调查表明,2020年以后,我国的人口总数将达到14亿之多,比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将会多出一倍,但是我国的领土面积却是发达国家总和的一半,依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理论,我国受到的污染程度会是其3倍之多,这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方面原因,重要的是他们将污染系数高的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薄弱,如果走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很容易使我国生态系统无法运行。实际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我国提出来的,而是美国,因此,在生态环境上,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三)循环经济与效率的关系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效率的概念主要指的是:技术、选择和配置效率。主要强调的都是用最少的生产要素取得最多的产品,效率的提出主要是指一些生产要素是有限制的,应当提高其使用效率,但是,在以往的经济学效率分析中,生态环境并没有作为主要的投入要素,因此,这是人们忽视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应把生态环境作为效率的主要投入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效率观念,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
依据生态经济学者的观点,通过生态学的相关规律去引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服从于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在自然条件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活动,这样的想法非常不现实,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度很大。因为经济规律是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依据,然而,并不是生态规律。在经济社会中,任何一个经济人都向往实现利益最大化。在生产的过程中,当不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要素时,都希望利用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使他们的收益实现最大化,此时,生态伦理和道德就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把生态环境进行定价以后,其意义就变了,出于利益因素,生产者自然会重视生态环境。所以,为了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经济规律的重要作用,以此实现生态环境最优化,这就要求政府进行调节,通过经济规律改变生态环境。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生产规模小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要想循环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例如,几年前,辽宁省对一批规模小的造纸厂进行改造,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重新建立了一批年产量超过30万吨的大型造纸厂,使造纸厂实现了集聚效应,这不但能够提高其产量,还会减少污染,因为其先进的生产设备,能够更好的处理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宏观经济政策与循环经济不能够协调发展
为了更进一步的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到了经济工作中的首位,然而,在具体的宏观调控工作中,却没有实施,循环经济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3缺乏健全的运行体制
循环经济的平稳发展,应该有完整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因素的定价范围和循环经济的有偿使用,此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之间的基本责任制度。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资源再利用机制、节约资源机制和技术支持机制。完善的制度和相应的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基础,也能够有效的确保循环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现阶段,企业应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管理体制,使循环经济更快的向前发展。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
1.不断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度进行创新
制度创新的主要概念是: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首先应改进和完善制度,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打破现有的发展格局,应把生态环境、市场资源引入市场经济中,所以,应有一个完善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确保生态环境与基本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2.选择好循环经济的发展领域
循环经济的发展领域应当以以下原则作为标准:首先,实现四个统一原则,就是市场收益、就业压力、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共同发展的原则,事实表明,部分产业能够满足这四个原则共同发展,如果有这样的产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废弃轮胎的循环利用,可以生产防止噪音的地板,这不仅能够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相关问题,还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对于这样的产业,政府应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其次,优先解决双高产业,双高主要指的是:高污染排放和高原始资源消耗,例如,部分冶金、化工和造纸等领域,其污染系数较高,应主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污染排放。最后,对于一些资源稀少,并且进口难度非常大的产品,应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我国的水资源从整体上来看比较短缺,进口也比较难,所以,应重点开展水的循环利用。
3.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生态环境和市场经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能够为人们所信服进而获得群众的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领域,它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必须强化人民群众对循环经济的正确认识,使全社会都能够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
4.把循环经济纳入到宏观调控中
在调节经济总量时,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不能够在调控总量的同时,分类和细化企业和产品的部门和类型,然而,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应充分的进行细化和分类,以此能够与财政和金融政策相一致。
5.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生产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利用效率,反之,则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应在技术上予以扶持,不断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进行交流和融合,使循环经济更好的发展。
6.科学、合理的监测环境和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有合理可行的政策和管理手段,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现阶段,我国在环境和资源信息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与资源监测手段。
7.国家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加大循环经济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关管理人员应定期参加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国际流会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此外,还应引入具有现代化管理经验的专业型人才,进而为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
三、结论
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natural resources are extorted constantly by people, which cause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ffect our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achieve harmony with nature, circular economy comes into being, and it is implemented in a number of businesses and distriparks. The value chain is the carrier and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how to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value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is paper, connota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value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 was analyzed,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working mechanism, were explaine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which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realizing all-win situ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关键词: 循环经济;价值链;运行机制
Key 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value chain;operat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13-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导致自然资源将近匮乏,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地球的关系,解决经发展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不要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经济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和实现途径。自从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他们通过强化循环经济法、调整税收政策、开展企业零污染排放、扩大废物回收等措施不断推动和深入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更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如何使我国经济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循环经济加以重视并贯彻研究。而价值链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其运行机制是否合理与完善关系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推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循环经济及其价值链的运行机制,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的含义
循环经济可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两个概念。“广义循环经济”是指将经济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在这个反馈式的流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持久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狭义循环经济”是指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的重复循环利用及再生来发展经济的过程。无论哪种概念范围的循环经济,它的本质都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循环系统与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过程的生态化与循环化,以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集合体,这些经济活动虽然互不相同,但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的概念。循环经济产业之间的价值链是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合作的收益空间为价值基础。因此,循环经济价值链即指在循环经济的反馈式流程中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
2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模式分析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是指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价值链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的总和,是循环经济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在规律。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包括三部分机制,一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指的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的原因、方式及规律;二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传导机制,是指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循环的作用方式与内在规律;三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包括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目标实现方式和适应外部因素影响的动态规律。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工作机制三部分机制各不相同,从三个范围分别控制着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不断促进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持续发展,实现价值增值。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随着价值链的动态变化也发生相适应性的改变,所以政府或企业应因时制宜地梳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使之与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及时实现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目标,推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研究
循环经济价值链是以循环经济产业部门间的资源价值联系为基础, 通过产业部门之间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状的上下产业关联,并以实现价值增值为目标。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价值链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调控行为的结合体。若只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企业将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形成的价值链会出现孤环、断链和短链现象,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所以还需要政府的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可以在将断链连通并将产业链向外延伸。因此,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构建和延伸必须以市场为平台、企业为主体,并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讲,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有如下四种途径:一是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内某一企业与另一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资源或价值的流转与交换关系,从而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连通,这也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主要形成途径;二是寻找某一发展水平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拉动并衍生出一些新兴产业部门,逐步形成新的链条式关联产业群;三是提升不同地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部门水平,突破地区边界限制,形成链式一体化;四是将同一地域空间的不同专业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
4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传导机制分析
经济活动的进行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体系中,价值链的各个主体就形成一个经济价值和经济风险的结合体,面临着经济价值和经济风险两方面的影响,并相互作用,它们的传导遵循一定的机制。现简单阐述如下。
4.1 价值传导机制循环经济价值链主体是指价值链上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三个层面的价值主体:一是价值链整体部门,即产业部门,是价值链利益主体之一;二是价值链行政部门,是某一产业价值的代表者;三是产业价值链内的各个企业,是价值链经济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和组织者,是循环经济价值链利益与风险的最终承担主体。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不仅包括由于形成循环经济价值链而带来的纯粹经济效益的价值,还包括一些间接价值,如资源再利用价值等,加之循环经济价值链形成后实行专业化分工收益,工作效率的提高会给循环经济价值链主体带来增值价值。这些价值在链上的各个环节上的分布并非均一,一般在某些环节价值较高,另一些则较低。价值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传导遵循一定的方式。价值链主体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有通过不同的竞争方式拉平价值链价值增值水平的潜质,根据经济学原理价值链主体倾向于退出价值增值能力较低的部门,进入价值增值能力较高的部门,这一进程导致价值链内由于产业或企业竞争而引起的价值增值均等化,从而将各循环经济价值链环节串联成为一个联系更加密切、价值更加共享的集合体。
4.2 风险传导机制在经济领域,有利益就会有风险,风险与价值创造共生共灭。价值增值高的价值链环其风险也较高,价值增值低的循环经济价值链环其风险一般较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风险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共同体风险,作为循环经济价值链中的一员,各个主体既然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就必须担负共同风险,可能面临着担当其他主体通过循环经济价值链环传递而影响自身的风险;二是自身风险,经营一个企业必将面临着一些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变革风险等;三是政策风险。由于循环经济产业受政府调控,政策对其影响较大,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循环需要政策的支持。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各个主体通过不同途径降低自身经风险,并避免其他环节的风险传导到本身。风险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传导一般有两种形式,递层传导和整体传导。递层传导是指风险从价值链的上游环节递次传导到本环节,而整体传导则指整个价值链群体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全部作用于自身。
5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研究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包括价值投入机制、价值物化机制和价值实现机制三个方面。
5.1 价值投入机制区域循环经济是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按照区域的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该经济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配置必要的生产要素,还要支付劳动者的薪酬,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链过程才能形成。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价值的投入。在落后地区,由于资金、人力和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来发展循环经济。
5.2 价值物化机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需要劳动者的参与,他们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劳动技能,通过消耗劳动将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到了价值链中,使价值增殖,创造了新价值,使价值链有新的动力持续运行。
5.3 价值实现机制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运行不仅需要物质流、能量流的合理运行,还需要依靠人力流和信息流的运行,而它们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持。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信息业、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对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流能否持续运行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在我国推行与发展势在必行,为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我们必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每行每业,落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方针政策。近年来,一批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及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已初步形成;也已建立了在试点园区和试点省市,不仅探索了针对产业园区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逐步健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价值链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我们要对其运行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索,只有明确了价值链的理论基础,才能将其不断完善,推动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赢。
参考文献:
[1]姜淑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2).
篇6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
2.2缺乏系统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2.3技术研发滞后。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2.4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到位,消费者对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不足,对农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含量有多少,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等许多问题,消费者都不得而知。另外,无污染的农产品标志体系不健全,无法判断产品的品质是否达到生产要求。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也使循环农业发展缺乏市场需求。
2.5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但我国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农民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循环农业的发展。
2.6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表现为: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政策中考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补贴的效果。缺乏明确的立法来实施农业支持政策,致使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不系统、不稳定,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尚未引入循环经济概念。因此,现行税收优惠基本遵循了“末端治理”原则,不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另外,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税收优惠手段还比较单一。对涉及环保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而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零散,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三是政府投入有限。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尤其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数额还很有限。
四、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4.1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搞好典型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分工、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和浪费资源。
4.2完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具有规范性、保障性。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4.3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4.4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农民和村集体进行投入,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绩效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一、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基本概念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所使用的资源循环利用和在企业中推行节约的原则,期望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损耗、最少的污染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从狭义范围上来看,循环经济就是经济与环境两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创造低消耗和低排放的同时创造高效率,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广义范围上来看,这不仅包含经济方面,还包括环境和社会,这三方面构成循环经济的所要反映出来的内容。为保证循环经济得以实现,在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环境质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必须高要求,从而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在经济、社会、环境三系统中优化组合,达到最优目标。
2、企业效绩评价体系
要想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做出正确的定义,我们就必须了解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件,总的来说,这一体系分为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对绩效评价的所有指标、绩效评价的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组织形式这四个分体系,并通过四者的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构成完整评价工作体系。在此体系中强调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一些新鲜事物,而对以往以规模、产值和利润为标准的旧的指标体系完全予以废除,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的现状可以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预测企业发展的前景,因此这一新的体系在新时期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必然受到现代化企业的推崇,这也是进行评价的核心内容。
二、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与原则
1、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1)综合性:指标体系主要是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点出发,可以较客观的反映企业绩效的整体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环境、社会进行了综合考虑,避免以往传统绩效评价的片面性的弊端,从而全面地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解。而且,我们发现在此基础上,通过我们给出的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细致详尽并能够总体性评价企业现状的基础层的指标。
(2)可量性:就是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通常为一年,在企业内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可量化的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的总和。
2、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性指标之前要考虑定量指标的影响,在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避免单独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对体系进行设置。
(2) 科学性原则:企业绩效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当与循环经济思想和企业绩效评价及企业经营效益的概念之间保持高度一致性。准确把握指标的概念,清楚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科学性的计算方法。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涵义、范围、方法的稳定性。
(3) “3R”原则: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与指标体系设置时一定要紧扣“3R”原则,从资源利用的源头到最终的废弃物的排放这样一个大的“循环”经济的体系中使用统计指标及统计数据对指标和指标体系进行客观、科学的描述;另外要从宏观管理和微观考量这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三、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循环经济是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好环境及友好型社会的客观情况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发的同时并注重节约,保证资源的再利用原则,完善再生资源可回收利用体系,在企业中倡导节约型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设置问题直接关系过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要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考核,还要对影响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保持企业生产和对环境的保护和谐发展,做到双赢目标。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示意图
四、几点具体说明
1、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是通过具体调查时(案例分析)得到的指标的权重数,在不同的企业中所得到的权重数不同。
2、在对体系进行分析时,可以根据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侧重点不同,在第三极的基础区内再增加或者减少一些项目。
3、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在调研中从企业采集到的数据具有模糊性,因此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就是在调研过程中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4、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的意义
(1)净资产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比率则充分显示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更直接的是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成了评价该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2)净利润。净利润就是指企业在交完税收之后的利润,也就是利润总额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净额,这是未作任何分配的数额,其受各种宏观政策等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较少,从而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效益,准确而又量化性的体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 (3)新品销售率。新品销售率也就是新品的销售收入与总产品的销售收入之比,新品销售率反映了新品对企业的贡献能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4)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就是企业投入科研开发支出与成本费用总额之比,这个比例可以说明企业对科研开发支出的投入状况。
五、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企业绩效评价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效果不能仅仅由其中的某项指标来加以确定。我们将循环经济的思想放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而在此思想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则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转变到追求企业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共同最大化。从外部表现上来看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应该多维性的,也应该有多远性的追求目标。而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绩效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综合评价过程。本文根据笔者的观点将模糊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建立起来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且运用这种评价方法对企业绩效进行量化考评。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相对于来说比较多,为了在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过程中避免信息资料的丢失,我们必须考虑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此背景下我们考虑使用“加权平均型”算法。
六、案例
我们以一个超大型的水泥厂为例来说明问题,假设2010年全年该厂的销售收入是422亿元,而缴纳税金方面也达到92个亿。由于这种超大型的企业是当地支柱产业的利税大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十分明显促进作用,同时我们在也看到其也污染了水泥厂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水泥厂为了在确保施工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还要兼顾环境保护的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抽出专门的时间、固定专门的人去时刻盯住企业所要发生的问题,逐步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良或改进,加强对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取得较好的企业利润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前后对比发现,在化工厂里推行的循环经济,促进了施工生产和环境的良好循环。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分析这个企业,我们就需要对这个企业的绩效情况为突破口来进行评价。按照统计学原理,制定出两个集合,一个是关于里面所含因素的集合A=(A1,A2,…A7),对于绩效评价的集合B=(B1,B2,B3,B4),相对应来B1表示好,B2表示较好,B3表示一般,B4表示差的顺序排列,从而得到相应的矩阵列,依据统计结果得到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最大隶属度的原则进行对比得出在对该企业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是较好,从这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知道该水泥厂的绩效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七、结束语
在新时期,我们通过在企业中推广循环经济这一新理念,在生产中做到清洁工作,这不但可以使得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促进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这也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极大地增强所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进一步降低物耗和能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二十一世纪,循环经济是主导模式,企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想生存、发展和提高,则必须在本企业中时刻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指导生产。在对采用循环经济的企业中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对应的循环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正是从提出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环境保护,2001(10)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专业化;技术创新
一、循环经济相关概念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许多企业也把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点。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特纳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1990)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模型。根据皮尔斯的观点,环境和经济可以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人类要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环境和经济组成的系统能够实现良性运行。为此,循环经济就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在生产中要素单向流动,经济增长以等比例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为代价,生产过程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废弃物排放”,资源单次利用,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循环经济采用循环生产模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生产中不断循环,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环状模式,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节约了自然资源。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析
近年来循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模式可归类为杜邦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1.杜邦模式。杜邦模式针对单一工厂的生产,以提高利用率为核心。通过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工厂内部各个生产步骤间相互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耗费,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较小的生产投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
2.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园区模式适用于工厂集群,需要工厂之间的相互配合。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工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沟通,联合所有个体工厂的生产过程,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工业生态园区的建立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和能源,实现生产资料的循环,其过程是“工厂A资源投入―工厂A生产―工厂A废弃物―工厂B资源投入”。
3.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DSD体系是一种依托回收中介实现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循环经济领域的专业化分工。DSD指的是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作为一个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这一中介组织作为中枢和纽带,将各个生产企业组织成一个循环网络,而各个企业则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进行特殊标记,然后由DSD委托专门的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包括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级主体,层层相扣最终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第一层是政府推动建立多层次法律体系,第二层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第三层要求国民建立循环经济观念,提高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意识,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三、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分析国外内成功经验,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宏观上可以参照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型,政府、企业、个人相互配合;企业内部采用杜邦模式,工业园区内部采用工业园区模式,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实现德国DSD式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建议如下:
1.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循环起来,而首要的是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首先,要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树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文化,规范监督企业,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发展方向中,将建设清洁工厂、实现绿色生产作为公司的转型目标。
其次,政府可开展创建循环经济先进示范点活动,将好经验推广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层层灌输到各子公司和全体员工中。
2.以产业化、知识化促进专业化。企业可以依托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应与清洁技术研发机构相互合作,基于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以聘请环保专家做技术顾问,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等方式,彻底改变节能工作不统一、无规范的局面,实现了企业节能专业化管理,为公司做好节能减排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知识人才,加快技术创新,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循环经济规范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为增长点。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循环生产过程,其特征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
企业在具体循环经济模式上可以参考采用目前企业层面普遍适用的杜邦内部循环模式与瑞典工业园区模式,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矩阵,依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排放物变废为宝。
4.完善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完善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应配备完善的处理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
以生物科技公司为例,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水、电、汽,另一方面还产生了一些附属产物及废弃物。粗放型的生产管理,会浪费大量能源,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及公司的经济效益。这类公司应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彻底改变单一生产酒精的生产格局,在生产酒精的同时,以酒精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乙醛、冰乙酸等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
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可以发展冷水池系统和热水回收系统,进行工艺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发展污水治理能力再提高节水工程,利用膜过滤系统,对生物氧化达标污水进行净化再处理,使净化后的水能够全部返回生产过程中。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酒精生产后的糟水通过厌氧发酵,可用于锅炉燃烧;厌氧发酵后的渣泥富含氮、磷、钾等成份,施用于农田后有改善土壤通透性的功效。由此可见,完善的处理设备和先进的工艺能够帮助企业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从提升思想认识做起,培养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开发与推进产业化并进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28-03
一、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研究现状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正式提出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如何利用财政等经济工具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际财政学界、环境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一个研究热潮,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外财政学界围绕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一般均衡理论和实证分析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体包括财政政策的设计与实施、财政政策的意义、财政政策的分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的使用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近几年,我国财政学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一直比较关注,研究思路基本上分为:一是分析我国现行有关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李里、程瑜、张扬和朱锡平、梁劲、陶勇等。二是介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借鉴其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财政政策的措施。如钱易、叶太平、何炳光、韩宝平等。三是从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某一个角度切入,做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较为集中的是对环境税收的研究。界定环境税收的概念,考察国外环境税政策,特别是OECD国家的成功做法,探讨在我国建设环境税制的思路。如安福仁和周生军、武亚军、付伯颖和齐海鹏、杨金田和葛察忠。总的看来,国内的研究多从政策层面展开,以定性分析为主,规范研究突出,而关于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将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影响,评价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效应,为政府制订更为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二、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作用在加强,政府职能在调整,财政职能在转换,环境状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已经采取的有关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反思,以利于进一步完善。
(一)分析思路。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它所要求的物质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二是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为环境所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自净能力。分析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效应,可以介入的角度有很多,但由于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相关的统计数据不够完备,这为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确定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四个指标。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即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所取得的产值,揭示了企业废弃物利用的程度。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来看,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循环经济实践中重要的数量指标,以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从废弃物重复利用的角度反映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既有民间投资的推动,又有财政资金的激励,因此,选择3个自变量,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代表了民间资本和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双向推动,反映了在两方合力的作用下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即企业自身治理固体废物的投入,强调了民间资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作为财政统计指标,突出了财政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应。
(二)模型的建立。以“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GP)为被解释变量,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PT)、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IT)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循环经济财政政策模型。
基本模型是:GP=βFIFT+βPIPT+βITIT
β是回归系数向量,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和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净影响”。当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时,两者是互补关系,意味着民间投资或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有正效应,即有助于激励“三废”综合利用,也就是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两者是替代关系,意味着在民间投资或财政政策的作用下,“三废”综合利用会减少,即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不显著时,无法判定民间投资和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影响效果。
(三)数据说明。表1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检验的样本空间是2000~2006年的观测数据。
(四)回归的结果及分析
GP=5.43FF+0.12PT-9.57IT
T=5.44 2.12 -2.29
R2=0.97 adR2=0.95 dw=1.88
回归分析揭示了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PT)、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IT)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效应。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S.E.是回归函数的标准差,R2是可决系数。R2=0.9697说明拟合情况很好,“三废”综合利用的相对变化可以由自变量给予96.97%的解释。回归结果显示,财政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FT)与“三废”综合利用具有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财政环境保护支出的弹性系数为5.43,表明财政政策对“三废”综合利用激励作用明显。财政每投入1%的环境保护资金,“三废”综合利用增加5.4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PT)对“三废”综合利用也具有促进作用,其弹性系数为0.12,表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增加1%,“三废”综合利用增加0.12%。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均通过10%的显著水平检验,而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激励作用明显弱于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工业治理固体废物完成投资与
“三废”综合利用具有负的相关性,弹性系数为9.57。
“三废”综合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经济体系各部门联合并协调运作,实现在现有产业体系中,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作另一个部门的原材料,达到物质能源在体系中的循环利用。从物质的属性看,虽然大部分废弃物属于可再生的资源,但将废弃物还原成可用的一次性资源的成本很高,经济性相对较差。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以逐利为目的,由企业自觉地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广泛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一定的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特点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仅靠企业一己之力,“三废”综合利用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财政作为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政府激励制度之一,其内在规定性,如政府公共投资多少,税收措施的引导,对循环经济发展活动都会产生极为明显的激励效应。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安排会直接影响综合利用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市场主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大小取决于通过该项活动所能取得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如果利用废弃物带来的利润水平过低,必然会严重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给予适当的财政投资或补贴,保证投资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是激励投资主体扩大生产规模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安排会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循环经济能否得到有效激励,不仅取决于市场主体可追求的经济利益强度,而且还取决于市场主体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需要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能力,而适当的财政科技投入则是市场主体创新资金的一个重要保障。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整体上需要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引导。
篇10
关键词: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0引言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
1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必然
1.1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1.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4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1.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瞽,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2.3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2.4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3.1管理支撑
3.1.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1.2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制度支撑
3.2.1计划和布局制度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
3.2.2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
3.2.3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3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 下一篇:地理信息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