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篇1

【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特征;心理护理;护理人员

1 认识老年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孤独与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独居、丧偶、人际交往减少,行动交往不方便,加上住院期间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心理上也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而有的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寂寞,这种担心进而会感到烦躁无聊。部分离退休人员因觉得自己资历老、贡献大,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和地位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所以脾气就比较暴躁,配合性较差,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恭顺。

1.2 恐惧和焦虑,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病情较重、“自我诊断”不清的病人,心情更加焦虑。尤其是急性喉炎、急性厌炎或者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病人,窒息感明显,致使有濒死的恐怖感,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生活方式方面难以适应,此类患者心里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不佳、不思饮食。

1.3 容易敏感和猜疑。大多数的患者处在刚进入患者角色阶段,行为退化、感情脆弱、依赖心理较强、自我控制力下降。处在这个阶段的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加上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容易造成老人自己去推测猜想,如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是不是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有时候,当患者自身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有相似症状时候就会联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病,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发脾气。

1.4 沮丧和抗药心理。老年患者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如果再加上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沮丧、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的去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归宿”。对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由于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容易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2 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老人心理上容易孤独,尤其是丧偶老人,在情感上更需要人给予更多的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帮助和关注。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适当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往,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从而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2.2 护理人员要以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这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能起到安抚作用。患者病情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如心血管门诊的病人,疾病的变化常常很快。所以,要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主动了解病情,准确分诊,协助就诊,且态度要和蔼,以消除病人焦虑的心理。要多与老年人交流,了解老人的“心所想”我们才清楚“如何做”。

2.3 做好交流,增进感情,增加信任度,减少猜疑。常言道“交流是开心锁”,良好沟通的交流,不仅可以给患者以鼓励,使患者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消除恐惧感,而且能增进与患者的感情,增进信任度,打消患者猜疑敏感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进而对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方式要灵活,谈话要把握分寸,要考虑到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思而后答,该解释的一定要解释,需要保密的不能直言相告,但要给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使患者能接受。尽量多鼓励,让他们放松心情,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4 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加患者战胜病情的信心,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是打消老年患者沮丧和抗药心理的“良药”。

(1)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对于一些沮丧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调整心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2)增加患者的信心。“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患者有了信心才能产生顽强的意志,才能挖掘抗病的潜在能力。护理人员应引导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正确的生活观,保持坦然处之的态度,乐观的情绪,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这样可以使患者摆脱沮丧感。

结束语: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医护人员要依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40-02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呈上升的趋势。因此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越发的强烈。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逐渐出现一些生理方面的变化,例如视力下降、失眠、食欲下降,免疫力低下等。再加上健康和环境的变化,还会出现了悲观厌世、不愿与人沟通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1]。因此,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显得格外的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2年在我院入住的400名老年患者。其中男,256例,女,144例,年龄60~8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3例,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306例,文盲21例。生活能自理的376例,生活不能自理的24例。

1.2 心理护理的概念:

所谓的心理护理就是根据心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经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得到心里上的满足,能够充分的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 护理措施

2.1 老年人的心理症状及采取的措施

A 孤独寂寞

多数的老年人由于离退休、丧偶,人际交往减少,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等,因此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还会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的心理,进而感觉烦躁无聊。作为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患者进行谈心交流,谈话时要认真聆听,语气和蔼。多与患者共同分享过往的美好回忆和快乐。另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下棋、书法、绘画、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等。帮助并鼓励患者在活动中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乐趣,充实自己,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B 焦虑、恐惧

由于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病情比较复杂,再加上对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的不了解,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忧虑和不安,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心理。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理人员应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C 健忘、多疑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普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出现健忘的症状。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十分关心,稍有不慎,就会对各种治疗和护理产生疑虑,担心治疗后的效果。护理人员应对出现这样问题的病人给予理解,多于病人沟通,聊聊家常,增进与患者的关系。

2.2 语言是有效沟通的主要方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够提高患者对生活和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A 加强护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护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知识的内涵,才能善于运用良好的讲话的方式和态度,充分了解老人心中的疑惑,从而使老人配合治疗,提高老人的主观能动性[2]。

B 耐心询问、仔细观察患者的需求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的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灵活应用语言进行沟通,稳定患者情绪、做好心理护理。

C 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

尽量用询问、建议和商量的语气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感到很亲切,排除老人的陌生感与紧张感。在平常的各项护理工作实际中,要做到言谈举止适度,面带微笑,注意吐词要清楚,尤其注意要在言语方面尊重老人。在指导患者如何配合的同时,转移其注意力,减轻不适感,操作后耐心询问老人的感觉,为进一步治疗、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3]。

D 礼貌待人、尊重老年患者

心理护理的关键就是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4]。与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沟通时,可以适当多使用简单的医学术语;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特别是和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患者进行沟通时,要做到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患者理解和接受。称呼患者时,须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文化程度等给予患者一个亲切、恰当、易于接受的称呼,让患者能够心情愉悦接受治疗和护理,满足患者的自尊心。

3 结果

400例老年患者中未发生护患纠纷,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100%。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学也发生了变革。因此,提高护理服务的优质化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5]。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不断的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时时刻刻地影响着老年人,造成部分老年人性格孤辟、倔强,性格幼稚。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或消除老年人致病的心理因素,密切护患关系,促进病人康复[6]。必须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7]。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个性特点,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传统习惯和文化,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沟通方式、方法和技巧,使老年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积极主动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对疾病有良好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增加对医疗和护理人员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作为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把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把这些融合在平时的沟通中,才能更好的为老年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辉.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 (32):141-145.

[2]朱秀祯.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5668.

[3]潘红梅.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9):824-825.

[4]苏金满.心理护理在老年护理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710-711.

[5] 孙爱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7):622-623.

篇3

【关键词】老年;骨科;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90-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由于年老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一般情况下护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处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我们总结了190例骨科病人的临床护理特点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12月共收治老年住院病人190例,年龄55~92岁之间,其中女79例,男111例。根据病种分类:椎间盘脱出、腰椎骨折34例,胸骨、肋骨、锁骨骨折18例,上肢骨折63例,下肢骨折75例。这些病人中长期卧床占80%,有46%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首先要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才能有计划地进行护理。患者入院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医生,等待的是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尤其在老年病人手术后,由于环境改变和疾病的痛苦,又怕手术失败及预后不佳,从而在情绪上表现为烦躁、焦虑、恐惧、易激动、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主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患者沟通,搞好护患关系,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我们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的不同、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使他们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充分了解手术后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老年病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更加耐心、细致,多解释。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

2.3 疼痛观察与护理:老年病人一般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开始感觉伤口疼痛,24 h内最剧烈。凡是增加切口张力的任何动作,如翻身、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这时,我们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病人体质及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镇痛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对下肢石膏固定或绷带过紧包扎,要立即检查松解,同时也要给与镇痛剂。

2.4 与制动:采取不同的卧位,对减轻症状,治疗疾病,防止并发症均有一定作用。协助老年病人采取正确而舒适的。病人术后回病房要平卧,下肢手术时下肢要取功能位外展15~20度,需穿丁字鞋,踝关节内外放置沙袋,防止髋、膝、踝关节内收、外旋。观察患肢皮肤血循环,温度、感觉、肢体肿胀、运动情况。必要时将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负压引流管的病人,要观察引流量、颜色、伤口的流血情况,术后第一天伤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腰椎术后的老年病人,病情许可后,要及时协助病人翻身,注意保护腰部

2.5 营养护理:老年人由于肠蠕动的减弱,进食较少,活动少,术后3~7 d不排大便者常见。同时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家属及护士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控制饮食。我们应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及粗纤维食物,每日做腹部按摩,鼓励每日排便1次,必要时用开塞露、灌肠及缓泻剂,保持二便通畅。在给病人作饮食指导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发病,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给予低糖或无糖饮食,合并冠心、高血压的病人需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等。老年人还多伴有骨质疏松的特点,体内钙储备不足,而骨折的愈合需要钙的增加,除给予钙剂药物外,还应指导病人摄入含钙丰富的食品,如新鲜牛奶、虾类、豆制品、黑木耳、海带、紫菜、芹菜、小白菜等。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 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老年人循环系统已经在逐渐衰退,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所以一旦入院就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褥疮的预防: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踝关节、足跟部等各个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水垫等,骶尾部骨突处加垫气圈。不能自行翻身的每隔2 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3.3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减弱,有的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因手术疼痛无力咳嗽,加之久卧不翻身,容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坠积,造成坠积性肺炎,因此病人入院后,要求不吸烟,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鼓励作扩胸运动,术后鼓励病人吹气球、咳嗽、咳痰。术后12 h,在护士的帮助下,上肢手术病人可开始坐在床沿上进行活动,需注意保暖。在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人因肾功能减退,膀胱黏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老年患者术后尿潴留也较为常见,多是由于切口疼痛造成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以及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引起。发现有尿潴留症状后应先安定病人情绪,采取手挤压下腹或下腹部热敷按摩,止痛剂解除切口疼痛等措施。对时间过长或以上措施无效者,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导尿,导尿时尿液超过500 ml者应常规放置导尿管1~2 d。留置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易致尿路感染。还应嘱病人多饮水,维持充分的尿量,保持会清洁,也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5 防止骨延迟愈合: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4 指导功能锻炼

4.1 机械运动是刺激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活动力已减退,一旦生病或手术后活动量就更加减少,不利于骨愈合。因此卧床期间,根据不同情况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活动。

4.2 骨折术后病人早期活动健侧肢体和伤侧肢肌肉作等长收缩活动及足趾的活动。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次日均可指导病人被动进行髋、膝关节小范围活动,结合进行股四头肌的主动收缩锻炼,以后逐日增加锻炼量,至术后3~6个月根据病人固定情况及体重可让病人拄拐下地活动,患肢从不负重到逐渐负重行走,配合理疗按摩等。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在术后2~4周即可开始进行,但需指导病人避免髋关节的过度屈曲、内收等动作,防止假体脱位。

篇4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67-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所至,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终身疾病。其治疗是长期的。但由于多种条件限制,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当病情趋于稳定后大多回家继续治疗,相应的其家庭护理也就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如何做好老年糖尿病人的家庭护理总结如下:

1合理的饮食结构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碳水化合物代谢也减慢,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减少,致糖耐量减退,另一方面也可能食人过多,转变成脂肪储存下来。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粮,粗粮可减少患糖尿病的危险。一定要注意每日的热量摄入量不能超过人体需要量,对含糖量多的食物绝对不吃。避免贪食,少吃动物脂肪和精制食品,多吃鱼类、蔬菜、豆制品和水果,水果最好只吃含糖量在4%以下的,如橙、西瓜、杏、草莓、菠萝、柠檬、李子、西红柿、黄瓜等,而且每天的摄入量不要超过400克。含糖量在10%以上的不能吃,它们是苹果、柑桔、香蕉、水蜜桃、石榴、荔枝、梨、龙眼等,吃水果最好在进食后约2小时左右。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做到不吸烟、不喝酒,与不吸姻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心肌梗死、下肢脉管炎和坏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酒会加重糖尿病病情或引起低血糖并掩盖低血糖症状,使甘油三脂和乳酸水平增高。控制体重增加、防止肥胖,但控制体重不宜提倡节食的方法,而采用少吃多餐等方法,糖尿病的自我保健和食物疗法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2适当体育运动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益处多多,但这些益处有赖于运动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便于记忆,可归纳为“一三五七法”。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对于从来没有参加过运动的患者,可从每天5-10分钟、每周2-3次开始,逐渐增加);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运动强度以运动后感有微汗、轻度的肌肉酸痛、休息后即可缓解,次日精力充沛,有运动欲望,食欲和睡眠良好。脉搏控制在170次以内,这样运动则为有效且安全的。尽可能在饭后1小时尤其是早餐后最佳,因为这时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有氧运动种类很多,包括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健身操、游泳、太极拳等非剧烈运动。其中步行最安全、受限制少、容易坚持,老年糖尿病患者为首选。

3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身感觉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或自行断药,或盲目加量,或换别的药服用,服药无规律。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擅自停药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甚至病情恶化。

另外,每种口服降糖药各有其作用特点,有些中、长效的降糖药对不能按时进食的工种(如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及老年人有引发低血糖的风险。宜选用“按需释放(胰岛素)”,“随食而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因此,奉劝糖尿病患者切莫自行换药。

4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控制的好坏预期并发症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学会自我监护,就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血糖和代谢方面的有关的数据,从而调整药物、饮食和活动量,降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监测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尿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监测。

5自我护理

护理的内容:足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

5.1足部护理

(1)每日检查足部有无异常。(2)每日温水洗脚(水温40度为宜,避免烫伤、忌浸泡太长时间),保持足部卫生、 保持皮肤。(3)修除胼胝、鸡眼(最好到医院诊治)、修剪过长的趾甲。(4)预防外伤、烫伤和冻伤。(5)注意变化,增加下肢运动。

糖尿病患者鞋袜讲究多,穿合脚的鞋袜、每天换干净袜子 、穿脱袜子要轻柔 、穿低跟或厚底的鞋 、袜子不要有接缝、破洞或不平整的部分,冬天的鞋袜要保暖、舒适、新买的鞋要先试穿,每次只穿几小时,然后脱掉、穿鞋前要注意检查里面是否有异物或凸起部分 、鞋垫要常晾晒或清洁、鞋垫起褶、不平整,要及时更换。

5.2皮肤护理:勤洗澡、勤换衣,女性使用化妆品时要防止毛孔堵塞,引起疖、痈。男性刮脸时要防止刮破皮肤造成感染,对于已经感染的部位,要做好局部清洁和消毒。

5.3口腔护理:每天至少刷两次牙,或者每餐之后都刷一次, 每隔3~4个月更换一次牙刷。要用软毛牙刷, 3~6个月定期做口腔检查, 有问题及时看牙医,并告诉牙医您患有糖尿病。

小结:老年人患糖尿病由于病程长,且不能根治,患者心理负担较重。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及多种“角色”的转换,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尊重。因此以上的糖尿病知识和家庭护理、及安排正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这样使他们感觉到象健康人一样,更好地欢度晚年。

参考文献

[1]党丽萍,毕维珍;老年患者家庭护理的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1996年01期

[2]沈勤峰;张萍;65例老年人糖尿病临床特点[J];云南医药;1993年04期

[3]王志宁;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家庭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1993年01期

[4]崔安玲,张发芹,刘艳杰;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2年10期

篇5

老年痴呆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目前我国老年痴呆患者总数已超600万,另外由于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各地医疗保健措施尚未完善,超过90%的老年患者仍在家中需要有人照顾。主要照顾者为家庭成员。由此,痴呆老人给照顾者及其家庭带来深重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如何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及给照顾者支持,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也是提高痴呆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这里从照顾者精神负担的影响因素和健康指导的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照顾者精神负担的影响因素

性别:女性照顾者经受的精神压力及身体负担较男性照顾者要高。因女性性格较细腻,诸多方面都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再加上体力有限,长此以往就会越来越多地发生心理障碍,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一项对130名照顾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男性焦虑发生率37.14%,女性61.66%。

年龄:照顾者年龄越年轻,越表现出高度的精神抑郁感和焦虑感,精神负担越来越重,同时因睡眠不足,食物不振而表现出头晕、头痛、精神萎靡、无精打彩、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信心等。年龄在60岁以上的照顾,身体素质越差越难以应付日常繁重的护理工作。有时会觉得体力不支,力不从心,长期下来身心都会觉得不适,进而自己也会疾病缠身,最后垮掉。

文化程度:照顾者缺乏对老年痴呆患者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和患者沟通方面,对患者的安全护理方面,生活能力锻炼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极低的水平,反而取得相反的照顾效果,容易使照顾者失去信心。如果懂得相关的护理知识,再遇到困难时候就会多动脑筋,努力想办法去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使患者接受配合,这样可能会对患者的护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文化程度的高低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照顾者的时间:因痴呆患者一刻也离不开他人的照顾,这样照顾者就要较长时间脱离与外界的接触,日积月累会导致照顾者就会出现社交孤立、焦虑、精神压抑、失望等思想负担情绪,每天会提不起精神,打乱其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

与患者的关系:患者不同关系照顾者负担程度会有所不同,关系近亲的照顾者要比关系疏远的各项负担要轻。配偶负担最小,子女其次。

患者因素

年龄与性别:痴呆患者年龄越小,照顾者的精神负担越重。

痴呆的类型:痴呆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要有Alzheimer(AD)病和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三种类型。AD的患者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无中风史,神经心理障碍重。脑CT、核磁显示,弥漫性脑萎缩,无局灶性病灶。脑血管性痴呆有中风史,有精神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头CT、核磁见脑血管损害的表现。混合性痴呆与前两者并存,在早期脑血管性痴呆表现出更高的负担,而在晚期AD患者的照顾者负担较重,即随着疾病的进展,AD照顾者的负担不断加重要超过脑血管痴呆的照顾。这主要是与不同痴呆类型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特点不同有关。

精神和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攻击行为、抑郁、妄想、徘徊、幻想、打人、骂人、毁物、大小便失禁,不知羞耻、睡眠紊乱、黑白颠倒。这些症状给照顾者带来了很大护理问题。有时家庭成员少,很难应付日常繁重的工作压力。焦虑水平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表现进食、穿衣、如厕、洗漱和沐浴、睡眠、服药等。随着患者认知能力的不断下降,可出现时间、空间、方向障碍,不能准确说出时间,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位置,回家走错方向,经常迷路不能说出物品名称。严重的时候不认识自己和亲人,称自己的老伴为母亲,称女儿为姐等不可思议的举止表现。经常出现大喊大叫,一会要去死,一会又要活,一会看见他的妈妈来了,一会又看见谁向他要东西、钱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