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幼儿保健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婴幼儿保健重点

篇1

关键词:早期综合保健服务 儿童生长 智力发育

有研究发现,0~3岁婴幼儿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期间大脑发展迅速,利于充分挖掘潜能,因此婴幼儿健康问题受到更多家长关注,此阶段给予儿童科学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促进儿童后期全面发展[1]。目前大多数儿童家长并未充分认识到儿童早期保健服务的重要性,缺乏儿童保健知识认知,引起儿童在早期阶段接受保健服务效果欠佳、不利于促进婴幼儿生长、智力发育,因此早期探寻经济、有效的保健服务措施,受到临床重视[2]。许津莉[3]认为,常规保健服务的重点是口头宣讲育儿知识、常规体检等,忽视个体差异性、疗效单一。基于上述背景,2019年1-12月收治足月健康新生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综合保健服务对儿童生长与智力发育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足月健康新生儿4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0例。观察组男108例,女92例;日龄34~45 d,平均(39.08±2.54)d;出生时体重2 890~3 520 g,平均(3 210.41±254.35)g。对照组男110例,女90例;日龄35~46 d,平均(39.28±2.65)d;出生时体重2 880~3 510 g,平均(3 201.54±254.59)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婴幼儿均是足月产、健康儿童;(2)均接受母乳喂养;(3)体征平稳;(4)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出生时有产伤、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病;(2)多胎妊娠、先天性遗传代谢病;(3)伴心血管疾病;(4)出生后影响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的高危因素;(5)中途退出研究。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服务:定期带婴幼儿到医院行健康检查,监测体格发育、提供常规喂养指导。⑵观察组在常规保健服务基础上增加早期综合保健服务:(1)制定保健计划:构建婴幼儿健康档案,综合评估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及营养情况等,结合实际、制定对症保健方案,每月集中1次授课,主要对象是家长或监护人,定期发放教育手册、确保家长能正确认识保健服务必要性。(2)育儿指导:重点向家长讲解早期运动、开放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其计划性开展抚触、被动体操练习等,根据儿童年龄段,提供认知、想象力、注意力及记忆力等方面训练,通过图像卡片、玩具及互动游戏等形式,训练婴幼儿手功能、社交能力及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综合能力。(3)喂养指导:积极宣传母乳喂养优势,以婴幼儿年龄段、目前营养状况为基点,合理指导母乳喂养,合理添加钙剂、辅食及维生素等,待完全断奶后,予以牛奶补充维生素,重点宣教佝偻病、湿疹及营养不良等疾病,定期实行疾病筛查,告知定期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待乳牙萌出、重视口腔清洁,避免形成龋齿。(4)随访指导:首次结束保健干预后,记录家长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持续随访6个月,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月进行2次上门随访,调查婴幼儿发育情况,了解家长制定保健方案的程度、提供对症指导。

观察指标:(1)生长发育情况:测评两组新生儿6个月龄及12个月龄的身长及头围。(2)临床指标:两组新生儿6个月龄及12个月龄时参考Bayley编制的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4],涉及运动发育情况(参考运动发育量表-PDI)、智力发育情况(参考智力发展量表(MDI),涉及121个项目,5等级评分法,非常优秀≥130分,优秀120~129分,中上110~119分,中等90~109分,中下80~89分,临床状态70~79分,得分越高越好。(3)家长满意度:查阅文献、结合实际,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涉及服务态度、专科操作等,总分100分,满意≥85分,一般61~84分,未满意≤60分,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6个月龄及12个月龄的身长、头围、MDI及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临床指标比较(±s)

两组婴幼儿家长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长满意110例,一般满意88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意104例,一般满意87例,不满意9例。观察组家长满意率为99.00%(198/200),高于对照组的95.50%(19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既往研究发现,影响婴幼儿成长的不利因素是非正常、缺乏规则的生活方式[5],对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重点是将婴幼儿脑部机能激活、增强全面发展,因此刘钊[6]认为,早期给予对症保健服务尤为重要。经调查研究发现,常规保健服务的重点是定期检查、定期接种等,忽视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临床应用受限。

有研究报道,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是指稳定环境中、满足儿童营养及健康需求[7],切实实行发展刺激、情感支持等,促进婴幼儿心理、身体早期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发现,此阶段机体神经元、脑细胞的联系快速形成,具有可塑性强、不可替代等优势,因此婴幼儿时期实行保健服务能明显增加大脑神经元突触数量,配合适当关爱、训练、启蒙及充足营养能充分发挥婴幼儿潜能,提高智力、体格发育水平[8]。其次,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培养婴幼儿形成良好习惯、气质,增强其社会适应、交往能力及认知能力,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保健方案,涉及育儿指导、喂养指导及随访指导等,其中育儿指导通过各项训练促进婴幼儿脑部功能、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家长婴幼儿间的亲密接触,喂养指导能预防发生营养性疾病,提高家长对喂养知识的正确理解,借助补充维生素、及时添加辅食等形式,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促进身高、头围均衡增长,促进智力发育,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新生儿6个月龄及12个月龄的身长、头围、MDI及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家长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结果与王金燕等[9]文献结果接近。因此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促进婴幼儿心理、行为健康发展,通过早期抚触可兴奋婴幼儿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分泌,改善胃肠道蠕动、利于机体合成代谢,促进体格发育,为儿童后期的全面发展建立良好开端。

综上所述,足月新生儿行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促进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保护婴幼儿不受威胁,结合情感互动、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具临床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1]陈小林.分析儿童保健护理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2):53.

[2]李小艳,张丽,刘锦蕾.儿童保健干预促进婴幼儿早期生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作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4):382-384.

[3]许津莉,郭华贤,袁二伟,等.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早期生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8):3736-3740.

[4]葛育文.分析儿童保健综合服务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J].名医,2019,9(3):45.

[5]侯晓玲.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6):182-183.

[6]刘钊,袁丽娜,董豆豆.儿童保健护理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8):86.

[7]祝秀芳,胡秀香.分析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2):80-83.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5年6-8月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问卷分3部分:①一般情况。了解婴幼儿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婴幼儿分娩方式、胎数。②了解婴幼儿家长对父母学校课程内容需求。③了解婴幼儿家长对父母学校的参与意愿。

1.2调查方法

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护士统一发放,并讲解填写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后交回,发出问卷173份,回收165份,有效回收率为95.4%。

1.3统计学分析

将回收问卷全部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1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165人,参与调查的母亲年龄、孕周、孩子的出生体重近似正态分布:母亲怀孕时平均年龄为(29.63±3.72)岁,平均孕周为(38.21±2.06)周;孩子平均出生体重为(3 273.53±587.80)g。调查对象的分娩方式剖宫产居多,占55.8%(92/165),顺产占43.0%(71/165),产钳占1.2%(2/165)。调查对象的胎数以单胎为主,占93.3%(154/165),双胎占6.7%(11/165),无多胎分娩者。调查对象的学历以本科或大专居多,占68.5%(113/165),本科以上占18.2%(30/165),高中或中专占9.1%(15/165),初中占4.2%(7/165),无文盲及小学学历者。

2.2家长对父母学校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均为儿童保健门诊带孩子体检的家长,知道父母学校教育的家长占48.5%(80/165)。其中通过儿童保健门诊医生、宣传展板了解父母学校的家长相对较多;其次,家长们通过亲友口头传播、宣传折页、妇幼健康网站了解父母学校课程情况;有部分家长通过妇幼保健院的孕妇学校了解到父母学校课程情况;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了解父母学校课程的家长较少。由此可见,目前闵行区妇幼保健院父母学校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直接影响了家长对父母学校开课情况的了解。见表1。

2.3家长对父母学校课程的需求

家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依次为:婴幼儿生活安排及习惯培养(111人,67.3%)、营养与喂养(99人,60.6%)、神经精神发育及早期促进(88人,53.3%)、小儿体格生长(86人,52.1%)、心理及行为卫生(74人,44.8%)、五官保健(53人,32.1%)、意外伤害的预防(51人,30.9%)。

2.4家长参加父母学校的意愿

参与调查的165名对象中,66.7%(110/165)的家长愿意参与父母学校课程的学习,另有33.3%(55/165)的家长不愿意参加。不愿意参加主要是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路程远等原因。

2.5家长参加父母学校的坚持情况

愿意参加父母学校的家长中,65.5%(72/110)的家长表示能够坚持上课,另有34.5%(38/110)的家长表示不一定能够长期坚持上课。不能够坚持主要由于在家中带孩子人手不够、路程远,产假休完后上班没有时间参加等原因。

3讨论

刘静等研究表明,家长目前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依次是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传统经验、宣传册、板报专刊,以及从亲朋好友处获得。杨约约等调查也显示,家长最希望的获取知识途径依次是向儿童保健医生咨询、医院派发的健康教育小册子、由医院举办的保健知识讲座、专家热线电话。可见,医务人员的指导仍是儿童家长获取育儿知识最主要和依赖的渠道。

然而,由于现在门诊病人多、流动性大,医务人员在门诊进行个别指导已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因此,在医院中开设“父母学校”,对家长进行集中授课,是加快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次调查发现,家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依次为:婴幼儿生活安排及习惯培养、营养与喂养、神经精神发育及早期促进。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象以往把常见病的防治放在首位,而更多地开始把关注重点放在婴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及早期教育上。家长是儿童的主要养护者,随着关注重点的转移,他们的育儿知识、态度和行为将对婴幼儿未来的身心l展产生重要影响。

篇3

儿童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贫血可导致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免疫力低下,继之并发多种疾病。对其发病原因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本文对443名健康婴幼儿进行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出生,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443名儿童健康婴幼儿,其中男245名,女198名。6个月~1岁健康婴幼儿257名,1~2岁年龄组186名。

2.系统管理方法:接受系统管理的婴幼儿,按照《北京市儿童保健记录》内容,分别在3、5、8月、1岁、1岁半、2岁时接受健康体检及血液检查。

3.血红蛋白浓度检测:分别在儿童3、8月及1岁半检查时,采集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液20 μg,应用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型号KX21N,执信公司)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按照儿科学规定的诊断标准,0~2岁Hb

4.辅食添加调查:在测定的同时询问家长给婴儿添加蛋黄、米糊、菜泥、肝泥、肉泥等食品的月龄。在4~6个月添加上述食品为辅食添加及时。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贫血检出率:婴儿6个月~1岁龄贫血检出率22.57 %(58/257),1~2岁检出率9.8 %(18/1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

2.喂养方式与贫血检出率的关系:6月~1岁时纯母乳喂养儿贫血检出率29.61 %(45/152),非纯母乳喂养贫血检出率为12.38 %(1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P

讨论

小儿生长发育快,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突增高峰在1周岁内,到1周岁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血容量也相应增加约3倍,而血红蛋白增加2倍。血液的增加同时需要各种造血原料的充分供应,然而1岁内婴儿由于咀嚼和消化功能还不完善,饮食较单纯,铁的摄入相对不足,容易引起贫血。本次调查443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17.16 %(76/443),其中6个月~1岁组检出率为22.57 %(58/257)明显高于1~2岁组。

是否及时添加辅食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有关。人乳含铁量极小,每升仅含1.5~2.0 mg,婴儿出生时储备在肝脏的铁到5~6个月也已基本耗竭,因此,如果婴儿6个月时没有开始添加辅食,特别是富含铁质的蛋黄、动物血、钙质、鱼肝油等,造成铁摄入不足,机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就容易使婴儿机体内铁储存不足而引起贫血。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个月组贫血婴儿大部分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喂养不合理。由此可见,喂养方式的不合理对0~1岁组婴幼儿发病率有显著影响。

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不仅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幼儿消化吸收,而且还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保护婴幼儿不易患病,从而减少体内铁的流失。母乳中含有乳铁蛋白有利于婴儿对铁的吸收。

2岁内婴幼儿消化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感冒或腹泻可使小儿的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功能降低,导致铁的摄入不足和吸收减少,患感冒和腹泻的几率增高,这些疾病又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从而增加患缺铁性贫血的机会。

合理饮食是预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手段,对基层人员培训以及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家庭和儿童集体机构的营养知识指导,开展健康教育营养知识宣传,传授辅食添加、平衡膳食的知识,改善不合理膳食结构,正确添加辅食,是保证各种营养供给、促使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婴儿期喂养以母乳喂养为最好,其次是配方奶粉。维生素C能加强铁的吸收,因此,婴儿4个月后应开始添加米粉、果汁、菜泥、蛋黄等。到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肝泥和肉泥,幼儿期时要注意偏食的问题。

篇4

【摘要】目的 对婴儿期缺铁性贫血与辅食添加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为进一步采取防治缺铁性贫血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10-12个月在本院儿保门诊参与保健的儿童200例,测定血红蛋白、HCT、红细胞计数,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访问,对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及卡方检验。结果 4个月前添加辅食26人(13%);4-6个月添加米糊/米粥164人(82%),肉汤100人(50%),蛋黄120人(60%),瓜菜汤及果汁58人(29%);6-10个月添加红肉、鱼、肝泥、瓜菜水果分别为40%、69%、46%、88.5%;>10个月未添加辅食10人(5%);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32.5%;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组比较,辅食添加行为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婴儿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辅食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饮食中缺乏造血的原料微量元素铁,婴儿期辅食添加行为的正确性与之密切相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抽取10-12月龄在本院儿保门诊参与保健儿童200名。

1.2 方法

1.2.1 通过问卷形式向儿童母亲调查其0-12月期间辅食添加情况;

1.2.2 用ABX MICRO 6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检查末梢血红细胞数、红血球压迹、血红蛋白;

1.2.3 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血红蛋白

1.2.4 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4月前添加辅食26人(13%);4-6个月添加米糊/米粥164人(82%),肉汤100人(50%),蛋黄120人(60%),瓜菜汤及果汁58人(29%);6-10个月添加红肉、鱼、肝泥、瓜菜水果分别为40%、69%、46%、88.5%;>10个月未添加辅食10人(5%);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32.5%。

2.2 IDA组与非IDA组辅食添加情况比较

辅食添加比较

转贴于

2.3 IDA组参与定期保健15人(23.08%),低于非IDA组的124人(91.86),差异显著(P

3 讨论

3.1 缺铁性贫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的铁摄入不足,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较少,造成食物中摄入的铁不能满足机体需要。食物中铁的生物利用率较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婴幼儿辅食中铁不易被吸收。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却未相应增加导致机体出现相对铁缺乏。4-6个月婴儿自母体带来铁储备已基本消耗,而无论母乳或配方奶粉铁含量均相对较低,未能满足婴儿成长需求。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主要是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应多选择含铁丰富和铁吸收率较高的动物性食物,如肝脏、动物血、肉类等。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的摄入,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改善辅食添加仍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1-4]。

3.2 根据知信行原理,通过辅食添加健康宣教、辅食现场演示等措施对推行正确辅食添加模式有非常大效果。应加强郊区及流动人口的社区健康教育投入,改善该人群婴儿喂养科学性降低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5,6]。

参 考 文 献

[1] 邹萍.昆明地区婴儿贫血与辅食添加现状的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3:156-157.

[2] 刘一心,黄荣彬,姜海萍,王虹,黄谨.添加辅食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9,31: 4393-4394.

[3] 马爱勤,季永芳,孙忠清,钟春梅,汪之顼.山东临沂203名村镇婴幼儿辅食添加状况调查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09,18: 123-124.

[4] 余新,杨静仪,黄金凤.佛山市婴儿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现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04: 464-466

篇5

一、主要职能

统筹协调全县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研究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重大问题,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研究审议拟出台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措施,拟订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计划;部署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改革创新重点事项,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各部门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及时总结工作成效,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

二、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遇特殊情况可调整会议时间和次数,地点一般设在县政府东四楼会议室或者县卫健局五楼会议室,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同志主持。在联席会议召开之前,可召开联络员会议,研究讨论联席会议议题和需提交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及其他有关事项。专题研究特定事项时,可邀请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专家参加。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印发各成员单位及有关方面贯彻落实,重大事项按程序报批,落实情况定期报告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成员单位开展联合调研,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三、人员组成

召集人:

副召集人:

成员:县政府办、县卫健局、县发改局、县科教体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编办、县住建局、县资源局、县应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审批局、县经贸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税务局负责同志。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健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卫健局分管副局长兼任。

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如有变动,由其所在单位接任领导自然替补。县卫健局要会同各成员单位做好联席会议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深入研究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过程中有关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或提出政策建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对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跟踪督促落实,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相关情况。

四、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政府办:负责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组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协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发改局:负责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面向大众的普惠性托育服务项目申报和项目验收。

县财政局:协同发改、卫健、住建部门对国家普惠托育服务项目进行验收,并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利用现有资金和政策渠道,对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发展予以支持。

县市场监管局:加强对托育机构收费行为的监督管理,对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饮食用药安全进行监管。

县审批局:负责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法人的注册登记。

县民政局:负责社会服务机构性质和民办非盈利性托育机构法人的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范围。

县委编办:负责事业单位性质托育机构的申请审批和登记,并合理配置事业性质托育机构的人员编制。

县卫健局:负责拟定全县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规范;负责各类托育机构的备案审查、业务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负责婴幼儿照护机构的卫生保健和婴幼儿早期发展的业务指导,对从事婴幼儿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在岗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负责组织妇幼、疾控、卫生执法以及镇办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

县公安局:负责监督指导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督促机构落实“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专业安保人员,建立监控报警体系,确保24小时设防,婴幼儿生活和活动区域全覆盖;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虐童等行为的托育机构和人员进行严厉打击。

县科教体局:负责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的培养,加强从业人员队伍管理;指导有条件的公办、民办幼儿园下延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加强托幼一体化服务机构的核准登记和规范管理;协同开展从业人员在职培训、社区家庭育儿指导。

县人社局:负责按规定落实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协调组织职业技能水平等级认定,依法保障从业人员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县资源局:负责优先保障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的土地供应。

县住建局:负责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中,配套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负责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标准进行监督指导。在联合竣工验收完成后,对建设工程办理竣工备案。

县应急局:负责依法开展对县域内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消防监督检查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县税务局:负责贯彻落实有关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县总工会:负责调查研究职工托育需求,推动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对企事业单位内举办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点进行监督和指导。

团县委:负责针对青年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的宣传教育。

县妇联:负责组织家庭参与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加强对女性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宣传和维权服务。

篇6

2020年是全面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善我乡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有效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率、贫血患病率、生长迟缓率,根据省卫健委关于印发《2020 年贵州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卫健综发【2020】1号)文件精神,结合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工作规范》相关要求及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为全乡6-24 月龄婴幼儿补充辅食营养补充品(以下简称“营 养包”)的基础上,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延长服用至36月龄婴幼儿,普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与技能,降低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

(二)具体目标

1.营养包发放率达到85%以上,营养包有效服用率达到75% 以上。

2.提高儿童看护人的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和营养包服用知晓率,看护人接受咨询指导率达到80%以上。

3.婴幼儿的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在基线调查水平上持续下降。

二、项目实施范围和对象

(一)实施范围:上坝乡所辖范围。

(二)发放对象

1.常住人口6-36月龄婴幼儿,满6月龄的婴儿即纳入发放对 象,服满36月龄的幼儿即停止发放。

2.满24月龄已停服儿童,截止2020年4月1日未满30月龄的可以重新纳入服用至36月龄(超过30月龄从未服用的不再纳入首次发放对象)。

3.如出现营养包配量供应不充足的情况,则应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婴幼儿,其次优先保障6-24 月龄婴幼儿。

4.除因疫情等不可抗因素外,两个月及以上未领营养包算停服,停服未领取的营养包不予补领,连续两次停服的不予续服,要求再次服用的必须满足月龄在30月龄以内,大于30月龄不予续服。

三、项目内容

(一)合理分配营养包

按照县妇幼保健中心制定营养包分配计划,合理调配,营养包由我院到县妇幼保健中心领取,然后分发到各村卫生室。

(二)免费发放

项目每天为婴幼儿免费提供1 包营养包,一月一领,每次限领一个月用量。

(三)咨询指导

向儿童看护人传播营养与喂养的科学理念,丰富看护人喂养知识,提高其喂养技能。讲解营养包的作用和服用方法,提高看护人营养包的知晓率。强调继续母乳喂养、正确添加辅食、食用营养素补充品等可有效降低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

(四)质量监测和质量控制

加强营养包质量监测,做好项目实施效果评估。营养包纳入我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各有关单位有责任将影响营养包质量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我院及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五)储存管理

营养包储存应达到食品储存基本要求:

1.有专人保管;

2.在室温下,避光、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房间设温度湿度计,并有检查登记记录;

3.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及医疗药品混储;

4.存放要求离墙隔地(建议离墙30cm以上,隔地15cm以上);

5.需要有防鼠防虫害设施。

(六)监测评估

积极配合上级开展营养包监测评估;监测内容含儿童出生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情况、辅食添加情况、营养包食用情况、贫血状况、认知行为等。

(七)培训和指导

开展培训指导,卫生院每年对村级进行2-4次培训,村级对服务对象现场指导培训。培训内容为营养包发放与管理、婴幼儿科学喂养及基本的营养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等。

(八)宣传动员和健康教育

联动各村卫生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广大儿童家长知晓国家免费发放营养包政策、服用营养包的益处,提高目标人群知晓率以及营养包项目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以留守流动人口聚居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为重点,通过宣传片、宣传栏、宣传折页、宣传海报、面对面健康教育、集中讲座等宣传形式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积极推广新鲜、安全、营养、具有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婴幼儿辅食,不断提高看护人营养喂养知识和辅食制作技能。

(九)质量控制和监督

建立项目工作问责制,卫生院院长是第一责任人,任务分解、乡村协作、目标确定、计划落实,跟踪工作进度,营养包发放、储存、宣传动员、随访工作,结合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做好服用对象的健康监测和评估,针对营养包服用方法掌握不好、有效服用率不高的服务对象应增加随访次数、开展个案分析,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四、工作流程

(一)营养包由我院到县妇幼保健中心领取,并负责将营养包分发至各村卫生室,指导村卫生室做好营养包储存,规范开展营养包发放工作,同时为看护人提供喂养咨询,并对村卫生室工作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二)村医负责为本村6-36月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开展看护人喂养咨询指导,签订知情同意书,做好营养包发放登记和随访登记,原则上按月随访,服用营养包依从性差的婴幼儿应酌情增加随访次数。患有特殊疾病婴幼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适于服用营养包(如地中海贫血患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例儿童应该在营养包个案随访记录卡上记录服用营养包前后主要生长发育指标(血红蛋白、身长、体重)。

五、项目组织实施

(一)卫生院

卫生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设置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本乡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负责项目管理、社会宣传和动员、培训和指导等相关工作。

(二)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技术组

卫生院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乡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制订项目技术方案,承担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项目指导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会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动员社会各界对我乡贫困婴幼儿营养状况给予关注和支持。

六、资金管理

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要求,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经费结算流程,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营养包发放和看护人喂养咨询指导、宣传教育、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监测评估、随访等工作。卫生院收到上级下拨专项资金后,不克扣,不挪用,及时下发到各村卫生室。

七、信息管理

卫生院、村卫生室应按要求填写营养包出入库登记,村级应如实填写营养包发放登记、个案随访卡,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村医负责营养包发放和看护人咨询指导信息的收集、整理,填写月报表,按月上报,卫生院汇总村级报表后于每月2日前上报至县级,乡、村两级应注重报表上报的及时性、逻辑性,严禁弄虚作假。各上报单位负责人应对上报数据先审核、后上报,数据一经报出,由审核人承担相应责任。

卫生院每季度均应分析工作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年12月的第一周将工作总结上报县级,总结应包含营养包发放及项目培训、健康教育、社会宣传和指导等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

篇7

【关键词】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血钙;婴幼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8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50-01佝偻病是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早期诊断和规范合理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希望能寻求一种更加客观、简便、经济的方法,为佝偻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骨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是由骨质中分泌出来,为成骨细胞的特异性酶,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当骨头中钙盐沉淀不足时,该酶分泌增多,骨中钙盐充足时就分泌减少,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临床的常用指标,用来帮助检查有无钙吸收不足。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钙质对各年龄组的人群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钙营养的丢失会直接导致患儿出现生长发育异常[1],甚至出现佝偻病等情况。现将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的测定结果差异的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1资料与方法

对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310例6个月小儿外周血进行检测,男女童不限。小儿在严格皮肤消毒后,去末梢血30ul,采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在同一条件下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检测小儿血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催化活性。2诊断标准

血钙正常范围为1.35mmol/l以上,其中测定结果在1.1-1.35mmo/l为轻度缺钙,1.1mmol/l以下为有明显的缺钙[2]。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的正常范围为0-200U/l,测定结果在200-250U/l为亚临床状态需要进行预防,测定结果在250U/l以上为治疗水平为临床型佝偻病,测定结果在300U/l以上为佝偻病激期[3]。3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

310例婴幼儿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者87例占28%,血钙异常78例占25.2%,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明显,P

87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中,亚临床状态75例占24.2%,治疗水平12例占3.8%,无佝偻病激期。78例血钙异常中,轻度缺钙72例占23.2%,重度缺钙6例占2%。有9例钙含量在正常范围内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值增高,说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比血钙敏感。5讨论

骨组织作为人体中重要的钙储存组织,当钙缺乏时,会首先累及到骨组织中。对婴幼儿来说,如长期处于钙营养不良,摄入不足,会引发佝偻病等。人体中有大约99%的钙处于骨中,血清中游离钙离子仅占0.1%左右,因此血钙并不能够有效地反应出人体内钙营养的水平[4]。钙离子的测定结果会受多种物质的影响,如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离子的吸收障碍,出现骨钙沉积不足,进而引起骨骼发育障碍等。引发成骨细胞不能较好地转变为骨细胞,导致骨细胞的反馈性增生活跃,并会进一步地释放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因此,使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可以较好地反应出患者此时骨形成的情况和骨吸收的信息[5]。在人体发生钙营养不良时,会伴有血钙的降低,并会促进成骨细胞从静止转为活跃,进而合成更多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310例被检儿童中,有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者87例,血钙异常78例。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中,有75例为亚临床状态,异常者有治疗水平12例,无佝偻病激期。这些患儿的钙营养水平为轻度缺乏,患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血钙的检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仅有78例婴幼儿为异常状态,其中重度钙缺乏6例,说明单纯对婴幼儿进行血钙的检查并不能够完全预测儿童的钙营养状态。

综上所述,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均可以反应婴幼儿的钙缺乏,但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的检出率更高,操作简便,更有助于反应患者的钙营养情况。对婴幼儿要预防性地检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对早期发现佝偻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对指导佝偻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有监测意义。参考文献

[1]肖向东.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浅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3):92-93.

[2]肖义森.5'-核苷酸酶等4项血清酶学指标联合检测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3):1626-1628.

[3]张碧莹.某地区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1080例结果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1):2499-2500.

篇8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婴幼儿; 模 式

1 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1]。本文所指的是:0~3岁的婴幼儿。健康的儿童以及发育不正常的儿童都是适合早期教育计划的。用于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前儿童,又称早期干预,通过这种措施,可望使这些儿童的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给儿童的感知觉器官以丰富的刺激,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可以培养儿童的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促进儿童心理发育及智力发展,使儿童的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提升儿童的智力和适应,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早期教育的依据

2.1 早期教育的科学性:近代实验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发现,从出生到2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新生儿一出生, 已具备听觉、视觉、触觉等,有比人们想像大得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对外界刺激作出敏感的反应,也就是说具备了接受教育的条件。从脑重量看,新生儿脑重370g,6个月时为700g(占成人50%)。2岁以前增长最快。人脑中神经细胞增殖期是从妊娠头3个月至生后1岁,过了此时期,神经细胞不再复制或再生。而维持神经细胞的营养,传导等支持细胞的增殖是从妊娠后期延续至生后2岁[2]。因此要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儿童心理智能发育,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从出生即开始。在2岁以前,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生命早期神经系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也就是说,正是婴幼儿在不断地感知和运动,才刺激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从而促进神经心理发育,提高智力[3]。

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重组的能力,易受环境的影响已经证明这些影响可改变神经元的大小,脑结构总体重量和个别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增加或减少神经元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4]。因此在两岁前,儿童的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未成熟的,证明了早期教育的可行性。

2.2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近期和远期影响

2.2.1 早期教育可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特别是围产高危儿,早期教育可明显改善其智力发育指数,防治智力低下。

2.2.2 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的发育[5]。

2.2.3 早期教育对儿童的远期影响。可减少日后及违法行为[6]。

3 国内外早期教育现状

3.1 美国Head Start 项目。通过在社区、医院或其他机构,由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训练或通过专业人员对家长培训,达到最终改善儿童发育水平的目标。

3.2 目前我国大城市开始了早期教育的摸索工作,有妇幼保健院、社会机构从不同侧重点开展工作。

4 在我国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模式

4.1 在社区内建立早期教育中心,这是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经验。英、美等发达国家有四十年的早教历程,在社区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是成熟和成功的。如美国Head Start 项目是典型的社区模式。

4.2 在社区内建立早期教育中心,对服务人员的资质是有要求的。婴幼儿其心理、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的发展,是以其身体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为基础的,所以为婴幼儿服务,从工作人员资质和背景来说,没有比医务人员更合适的了,但仅有医学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求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对从事此项工作的医务人员首先要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培训。

4.3 在社区内建立早期教育中心符合以人和家庭为中心的原则。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卫生服务必须贯彻“社区化原则”。随着社会发展,更多居民将向社会转移,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内解决。强调以人的健康为护理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工作。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有利于促进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婴幼儿年龄小,所需生活照顾多,到远距离的地点去进行早期教育是不现实的,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理位置要求:距离社区内居民住宅步行不超过10~15min。婴幼儿及其家庭成员既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又可保健,还可进行早期教育,这样使工作开展成为可行和现实。

4.4 目前因我国医疗收费制度的不合理,致使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夺服务对象,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不合理,一方面大医院超负荷运作,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招不来服务对象,我们的早教对象也是如此,愿意舍近求远到大医院进行早教或索性放弃。这需要政府做出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4.5 政府可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居民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早教。政府可将国务院2003年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把0-3岁婴幼儿早期养育和教育指导纳入政府的工作范畴。政府应完善社区早期儿童发展服务为切入口的综合性社会改造计划。可通过政府的投资来保证胎儿期和早期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提高所有儿童保育的有效性,促进其身体、智力、社会和情感的发展。

5 在社区内如何开展早期教育工作

5.1 特别强调家庭积极参与早期教育,支持家长在家庭中担当起父母职责,使家长能够与早教中心配合,积极参与到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来,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和职场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父亲,更是难得在孩子受教育的时候出现在身旁。教育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或参与带大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强。父爱可为男孩找到性别认同的榜样,父亲果断、坚毅的气质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缺乏父爱,孩子则往往表现得比较柔弱、独立性差。

5.2 让婴幼儿感受到爱和关心。著名人格心理学家Eril Erikson强调: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中,主要为孩子建立信任感。可参照心理发展动力学理论,儿童与他们的照看人之间依恋关系形成在早期干预的任何计划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3 根据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规律,对孩子的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这五大能区进行科学训练,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

5.4 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包括卫生习惯、与人交往习惯、劳动习惯、助人习惯、思考习惯等等,这些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5.5 帮助家长为孩子建立一套坚定而有效的纪律,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低年龄孩子采取分散其注意力办法,对稍大的孩子采用人性化的纪律约束。世界著名早教专家Burton L.White认为不必要对7个月以下婴儿进行约束[7]。

5.6 医生定期对家长进行营养和保健指导。

5.7 对孩子创造性的启迪和好奇心的保护。参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它是对早期儿童教育实践进行指导的基石,为年幼儿童设计课程。对儿童在不同领域的认识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自发行为给予肯定,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

5.8 给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可参照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这一理论强调多因素参与进行早期教育。这一理论, 强调儿童参加的各种不同场景,及其之间的互动。 早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国的早期教育应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在教育体制,实施模式,具体方法以及效果的评价方面不断改进,并且将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2] 鲍秀兰. 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95.

[3] 陈志玮,刘楚芹.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初探[J]. 中国妇幼保健,2005,14:1791.

[4] 鲍秀兰. 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95-96.

[5] Blair C Early in the vention for low birth weight,pretem infants:the role of negtive emotionality in the specialcation of effects[J].Dev Psychopathol,2002,14(2):311.

篇9

[中图分类号] R591.4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21-0074-02

佝偻病是幼儿时期(特别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疾病。虽然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该病的患病率正逐渐降低,但最近的调查显示,此病的患病率仍然高达17.3%,且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1]。由于婴幼儿患佝偻病后均可遗留下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它仍是我国重点预防的小儿四大疾病之一。为此,本文就城市社区婴幼儿患佝偻病的主要原因及家庭预防论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此病的关注。

1 社区婴幼儿患佝偻病的主要原因

1.1 阳光照射不足 人的皮肤中存在一种维生素D3原的物质,它需要经过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才能转变为维生素D3[2]。当阳光照射不足时,会使体内因维生素D3的转化发生障碍而缺乏,可见阳光的照射十分重要。但实际上婴幼儿的光照量很少,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特别担心孩子受凉,且生怕他们白嫩的皮肤被太阳晒黑或晒出斑点,故很少让孩子获得紫外线照射。(2)城市高层建筑的挡光、环境污染等大大减少了婴幼儿获得紫外线的机会。为此婴幼儿因缺乏维生素D而患佝偻病的概率增大。

1.2 体内含维生素D量不足 婴幼儿除了阳光照射不足易患佝偻病外,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不足也是造成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影响含量的实际因素为:(1)现代的准妈妈十分关注产后的身材问题且本身也十分娇气,所以很多在产下婴儿不久后就拒绝哺乳。(2)随着奶业市场的扩大和种类增多,现代的年轻妈妈为省事大多用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可她们却不知,人乳中钙、磷比例为2:1,这种比例正好易于婴儿吸收;牛奶中钙、磷含量虽高于人乳数倍,但比例不适宜,为1.2:1[3],故人工喂养的婴儿易发生佝偻病。(3)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步伐加快,机体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则易患此病。

2 社区干预

2.1 孕期干预 家长应从怀孕期就开始避免婴幼儿患上佝偻病,预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孕妇应有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怀孕前期在保证睡眠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早起去户外打太极,做一些运动量轻的事情,另外多晒太阳;(2)孕妇应注意营养。在怀孕5个月后应在饮食上加以注意,多吃一些含维生素D和钙质丰富的饮食,如猪肝、豆腐、骨头汤等,必要时可在饮食中加些骨粉或鱼肝油之类的物品。

2.2 产期干预 产妇由于机体耗能太大导致母乳的营养含量降低,还有一些出现母乳分泌较少的情况。这时应通过科学的膳食来增加乳汁的量和质。如平时多喝一些鲫鱼汤、猪蹄汤、肚肺汤、黄花菜(金针菜)汤等,此外,还可多吃新鲜青菜、豆制品、虾米或鲜虾做的菜等,这些食物都有催乳的作用。若产妇十多天还未分泌乳汁,需用催乳的药物治疗。

2.3 婴幼儿期干预

2.3.1 日常衣着 婴幼儿衣服要松软(最好选择棉制的),鞋子大小、软硬要适宜,裤带不要太紧,不要过早地坐、立和行走,因本身骨质柔软,若长期束缚或过早练习坐立行走都可能导致骨骼畸形或发育迟缓,而易患病。

2.3.2 日常活动 婴儿太小时,不能直接到室外暴晒,一般要等出生3~4周后,才能抱到户外。其方法是每日1次,每次15 min;5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延长1~2 h[4]。晒的部位可由最初的脚尖到膝盖,然后将范围从膝盖扩至大腿根部,除去尿布,连续2~3d都晒到肚脐,时间约15~20min,最后可增加晒背部约15min。新生儿如果流汗,要用毛巾擦净,再喂以白开水或果汁,以补充水分。另外,晒太阳时间随季节而异,如夏天宜在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且应在树荫下,冬季可在中午前后晒。若在家里晒,应将门窗打开;到户外,可用纱布或帽子等物遮挡一下婴儿的头及脸部以防吹风和太阳直接照射。切忌暴晒,以免引起皮炎。

2.3.3 日常饮食 提倡母乳喂养,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情况下婴儿可从5个月开始添加辅食,要注意辅食的添加应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软到硬,由细到粗,循序渐进。如蛋黄的添加,每天喂一次且喂1/4个蛋黄,持续3~4d,若一切正常,可逐渐加量。水果和蔬菜的添加,最初可吃一点儿水果汁、蔬菜汁,以后可以喂水果泥、菜泥,长牙后可喂碎菜和软水果。通常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较少,婴幼儿可再添加一些营养物质。如1~2个月后可开始给予浓缩维生素D,每日400~800单位,一般服浓缩鱼肝油滴剂3~5滴即可[5]。早产儿、双胎、人工喂养及生长迅速者要注意预防量要加倍。到了夏天,户外活动增多,就不必服用了。切忌不可长期或过量服用,以免引起维生素D中毒。

2.4 其他 除以上几个方面的社区干预外,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及时指导家长多阅读一些相关的保健书籍,通过接受社区健康指导和自学,增强对婴幼儿佝偻病的预防意识。

参 考 文 献

[1]龚群,俞淑敏,周小建,等.上海市0~6岁小儿佝偻病的现状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5):10461-10462.

[2]袁长蓉,王志红.家庭护理万宝全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536.

[3]钱尚益.家庭医生诊治全书[M].包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98.

[4]王菊吾,曹美.常见病家庭护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126.

篇10

预防

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员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维生素D 400~1 000 U/日(10~25μg/日)。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维生素D缺乏,应补充维生素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维生素AD制剂应避免维生素A 中毒,维生素A 摄入<1万U/日。

婴幼儿预防

户外活动指导 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l~2小时/日,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维生素D补充 婴儿(包括纯人乳喂养儿)出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 U/日(10 μg/日)至2岁。维生素D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维生素D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 ml配方奶,可摄取维生素D约200 U(5 μg),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

高危人群补充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 U/日(20~25 μg/日),3个月后改为400 U/日(10μg/日)。

诊断

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

胎儿期贮存不足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贮存于体内,满足出生后一段时间需要,母孕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早产或双胎婴儿出生后早期体内维生素D不足。

缺少日光照射 日光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婴幼儿室外活动少,维生素D生成不足;高层建筑物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光照射减少,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

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维生素D含量少,如乳类(包括人乳及牛、羊乳等)、禽蛋黄、肉类等含量较少,谷类、蔬菜、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

临床表现

佝偻病临床表现有非特异性症状、骨骼特征性改变和其他系统改变。佝偻病依病变程度分为早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早期 多见于<6个月(特别是3个月以内)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1,25-(OH)2D3正常或稍高。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

活动期 骨骼体征为<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体征(乒乓感);>6个月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体征。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AKP增高。血25-(OH)D、1,25-(OH)2D3显著降低。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 mm。

恢复期 早期或活动期患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或恢复。血钙、血磷、AKP、25-(OH)D、1,25-(OH)2D3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 mm。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骨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

维生素D缺乏除骨骼病变外,还可影响其他组织器官,使运动发育延迟,如肌肉松弛、肌力(肌张力)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反复感染。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成人期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哮喘、多发性硬化等。

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血生化、骨X线摄片。血清25-(OH)D是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应逐步开展。

鉴别诊断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需与其他非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范科尼综合征等),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鉴别。儿童患慢性腹泻或肝胆、胰腺疾病或服用抗癫痫药物可影响维生素D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羟化,导致继发性维生素D缺乏,亦需鉴别。

治疗

维生素D治疗 治疗目的为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维生素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途径(口服或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剂量为2 000~4 000 U/日(50~100 μg/日)时,1个月后改为400 U/日(10 μg/日)。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 15万~30万U(3.75~7.5 mg)/次,肌注,1~3个月后再以维生素D 400 U/日(10 μg/日)维持。用药1个月后应随访,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同时应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及维生素D过量。

其他治疗

钙剂补充 乳类是婴儿钙营养的优质来源,一般佝偻病治疗可不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