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37

1 概念阐述

1.1 农村资金管理

农村资金管理主要是指在乡镇建立财会中心,对农民的资金进行综合管理。

1.2 农村资产管理

农村资产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农村的各项资产的使用状况、价值等参数进行入账,定期进行管理与盘点。

1.3 农村资源管理

农村资源管理指的是对农村的资源的数量、使用状况等进行管理,避免浪费的现象发生。

2 农民三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三资管理没有引起相关的重视主要是由以下2个因素导致的。

村干部宣传不到位。部分村干部没有意识到三资管理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只是设置了三资管理部门,但对此部门的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三资管理的存在,甚至还有部分村干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只是交由其他的人员代管,由于管理人员自身工作得复杂性,导致其对农村三资管理这部分的工作没有应有的重视程度。

农民本身不知道三资管理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就如同三资的空资产问题,就是由于农民本身不重视,不积极了解资产相关状况才导致空资产的状况出现。据数据显示,将近有50%的农民认为三资管理工作对自身的农业生产没有帮助。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其对三资管理题没有相应的重视。

2.2 财务管理模式不健全

由于对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都需要对其数量、价值、使用情况进行记账管理,那么,就必然会涉及到财务管理。部分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没有统一、规范的制度进行制约,导致部分管理人员会因为私利随意动用公共财产,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如空资产问题,由于管理不当,其使用权没有得到良好的限制。此外,部分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更显较为缓慢,与现代化设备联系较少,其财务管理制度不能适应自身需要。

2.3 三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农村三资管理对财务管理知识水平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在农村三资管理中必定会聘用部分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对农村三资进行管理。但经过调查发现,从事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将近2/3没有财务知识,有1/4只对财务知识有很少的了解,这无异于导致农村三资管理在记账以及监督方面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增大了三资管理工作的风险,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 提高农村三资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程度

在农村建设中,村干部的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村干部对农村三资管理问题的重视,也为了间接提高农民对农村三资管理问题的积极性,相关县与镇一级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村干部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在其中加入如三资管理重要性、三资管理有效实施的办法等内容,以提高村干部对此三资管理的认识。

3.2 完善管理制度,针对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建立严格的法规

完善管理制度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实:加大公开透明程度。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以降低商业贿赂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对决策公开使权利行驶公开透明,促使大家按照程序办事;完善审计与会计制度。如对于空资产,可以设置单独的会计二级科目进行核算。审计与会计制度的完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同时,村干部应起带头作用。

3.3 招募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村三资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审计人员而言,应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以增强其对理论知识的巩固程度,完善其理论框架,保证其与发展中的知识进行接轨;还行对其计算机水平进行培训,保证其在工作管理中可以熟练运用网络以及电算化知识。除此之外,应在对会计以及审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加入法制方面的内容,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防范管理人员谋私利的情况发生。

3.4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趋势。村干部应对村内的三资信息管理平台提起充分的重视,将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列入村财政支出的范围中,以保证当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快速发展。

篇2

[关键词]新农村 金融服务 合作制改革

金融支持“三农”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信贷风险和运营效率问题,而是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环境建设滞后、现阶段城乡结构不合理等深层矛盾的综合反映。在支农工作中,要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观念,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层次搞好支农工作。一方面,要从宏观上着眼于不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改善信贷支持方式,使之更加贴近农户需要;另一方面,要从微观上着力调整信贷结构,突出重点,全力支持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力度。

一、宏观措施――强化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增加农业投入

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农业支持力度。首先,增加农业特别是低收入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财政补贴,包括生产资料补贴,实行直补政策等,从而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财政部门要整合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区分国家必须的财政投入和国家予以补贴的财政投入,降低金融机构对支农信贷投入的风险,提高金融部门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要稳步提高国家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投资的规模,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应成为投资的重点,逐步加大,并坚持持续有效的长期投入,确保农业发展的后劲。

建立以金融机构投资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配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一是要在坚持合作制改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尽快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信用社改造。二是在整合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上,要充分发挥“血液”对农村经济的“营养供给输氧”之功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一是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农村信用社应坚持正确的经营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农业,贴近农村,联系农民。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县级金融市场所占份额将近一半,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要在继续发展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的同时,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二是要用好用活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加快金融创新,构建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发展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增加新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激活金融市场,实现由单纯经营信贷业务向资产多元化转变,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是要改进贷款管理方式,适当扩大借款范围,简化不必要的贷款手续,提高信贷工作效率;二是要结合农村、农业、农户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时推出灵活便利、易于被农村消费者接受的消费贷款种类,重点推出农村建房、购买农机具、大宗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等消费性贷款,满足农村对信贷资金的需要。加大对农业宏观调控力度,构建多渠道的资金回流体系。一是运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支农再贷款。二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可持续发展上促进农民增收。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制定符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特点的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投入。三是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要制定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使其有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领域。四是要灵活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支农贷款的利率应不浮或少浮,以减轻农民负担。健全农村保障体系,为金融支持“三农”保驾护航。首先,应在农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村保险体系,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解决自然灾害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由金融机构来承担的问题,为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鼓励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形成“三农”投资多元化格局。民间资本的投入是我国农业投资体系的有益补充,不应将之排斥在农村竞争性金融体系之外。

目前,我国民间的融资潜力巨大,要充分认识民间资本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效应,从法律法规上明确民间资本对农业投入的合理性,并作为农村金融投入的一种补充,在金融、财税、投资等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建立民间资本农业投资的保障补偿机制,将民间投资与其他投资一视同仁,实行平等待遇。同时加强民间资本投入的有效监管,制定规范的运作程序,强化风险控制。

二、微观措施――产业农贷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产物

产业农贷与现有的农村小额信贷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特殊的经济功能。

篇3

一、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自90年代全面推行村级建档及档案规范化目标管理认定活动以来,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且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率、完整率越来越高,整理越来越科学规范,烟台市村级建档率达到100%。农业农村档案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农业农村档案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涉农方针政策和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参考。规范的档案管理促进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依法办事,规范收支管理和大事公开。宅基地审批手续、“土地证”存根等档案资料是农村土地承租、山林承包和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重要凭据,是处理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赡养老人、义务用工、村集体资产分配和财务收支管理等复杂敏感问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加强农村自身建设,增强村级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有效保障。但是,由于基础差、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规范的地方。一是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档案工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由于县(市)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经费不足,到村一级进行具体指导的时间屈指可数,使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标准不能及时传达到村这一级,造成监管不到位;乡镇一级由于没设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且大多档案工作人员都是兼职,自身工作任务较重,无暇顾及村级建档;各村档案员大都由会计兼任,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无法适应档案规范管理需要。加之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保管设施设备不到位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档案工作处于一种上面抓就好些,上面不抓就停滞不前的不稳定状态。二是档案管理不规范。虽然实现了村村建档,但是由于人、财、物上的不足,农村档案管理仍然普遍存在收集不及时、收集不全、整理不科学、保管条件差、利用率低等现状。这些现象的存在,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三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率低。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价值档案信息少等原因,农业农村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极低,依靠档案维护农民自身权益、进行村务管理、掌握国家涉农政策、了解农业科技的意识或人很少。档案室铁将军把关也是普遍现象。甚至不少村民不知道档案室的存在,也不知道档案的作用与价值。

二、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4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

篇5

一、目标任务

1、各乡镇每周至少向区府办报送3条信息,确保全年被区级采用信息30条以上,被省信息技术处或市府办信息科采用4条以上;

2、发改局、经贸局、外经局、财政局、住建局、教育局、文体局、卫生局、科技局、计生局、环保局、人社局、交通局、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水务局、统计局、安监局、招商局、发展服务中心、木材加工区、笏石工业园区、临港工业园区、上塘珠宝城、金融办、公安分局、国土资源分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单位每周至少报送2条信息,确保全年被区级采用信息20条以上,被省信息技术处或市府办信息科采用2条以上;

3、区直其它单位每周至少报送1条信息,确保全年被区级采用信息10条以上。

二、报送内容

1、项目建设。“五大战役”进展情况、创新举措、经验做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三群”联动的做法。全面对接“三维”项目进展情况、创新举措、经验做法。包括加强与央企、外企和民企的洽谈对接、跟踪落实已签约项目、推进在谈项目、深度对接重大项目、盯紧具备签约项目。

2、工业经济。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中小企业融资和民间借贷等方面的新情况。加强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物流成本进展情况。制定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实施细则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面临的困难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培育自主品牌、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做法。

3、三农工作。加快落实惠农政策,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做法;持续加大“三农”工作扶持力度、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大力加强以现代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春耕生产进展情况;农资供应、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突出情况;生猪生产、供应及价格波动情况;“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展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情况、做法、经验和问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4、产业升级。发展临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大力发展服务业及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进展和经验做法;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展和经验做法。

5、文化产业。扩大南日鲍和中国银饰之乡等品牌效应,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做法。

6、民生事业。着力解决就业、社保、住房和物价等问题的做法。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和保障日常生活用品价格稳定的主要做法。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情况和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建设情况。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有关情况;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问题的经验做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7、上级政府的约稿及其它应当通过信息渠道反映的各类信息,内容另行通知。

三、报送方式

篇6

根据市政协今年重点视察课题计划安排,由经科委负责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就我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绩效”情况进行专题视察,上午实地视察了市区的几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下午听取了财政局、发改委及涉农部门的情况介绍,并组织了座谈讨论,现在我谈几点感受。

一、说明一下选择这个重点视察课题的原由

选择“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绩效”这个问题作为今年市政协的重点视察课题之一,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服务大局的需要。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市委、市政府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湖州实际,相继作出了一系重大决策。作为政协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今年市政协多数协商课题都是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展开的,目的是发挥政协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出力。二是顺从民意的需要。财政支农、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最直接、最具体、最迫切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投入,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他们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政协履职为民,理所当然应为处在弱势的农业、农民多呼吁。三是总结经验、探索提高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使财政投资效益最大化,其中有许多实践经验可总结,需要探讨的空间很大,需要研究完善的管理制度、运作机制也很多。期盼通过调研剖析,为政协参政议政提供依据,共同促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二、关于我市财政支农资使用和绩效的初步印象

财政资金使用和绩效的评价是一门科学。所谓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绩效,就是对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支农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的评价,体现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监督和事后分析评价的科学管理方式。从这个概念讲,由于我们视察时间和专业水平有限,很难对我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绩效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但根据部门的介绍和平时的感受,给我总的印象是,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切实加大了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投入“三农”的政策在完善,总量在增长,领域在拓展,管理在规范,结构在优化。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水利、饮水、农电、乡村道路、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有利于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二是加罅伺┮悼萍冀健⑴┮底酆峡ⅰ⒅肿又置绻こ獭⒍参镆卟》乐巍⑴┎分柿堪踩⑴┮敌畔⒌裙卜裉逑到ㄉ璧确矫娴耐度肓Χ龋源俳┮翟霾⑴┟裨鍪杖〉搅肆己眯Ч?/SPAN>三是重视对农业产业化项目、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在制定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总的来说,财政支农工作是积极有效的。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总量不足、比重不大、支持有限。(1)总量不足。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相对财政总支出、相对“三农”面广量大的实际、相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无论是财政预算安排,还是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向农业的总量还是不相称的。(2)比重不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公共财政概念来说,应该是覆盖全民的,如果按人口计算,面向农业人口的投放比重明显偏低;二是计入投放农业的财政资金中,相当资金用于“养人”,且有许多项目也是惠及全社会的,而直接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项目,直接让农民受益的投入比重很小。(3)支持有限。现在的“三农”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依靠农民自力更生的范畴,财政增长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不够多,与农民提供的廉价产品、廉价劳力、廉价土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相比,公共财政对“三农”投资的补贴、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二是从现有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的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分析,也存在一些弊端。(1)分配和管理支农资金的机构多而导致资金分散。由于分管支农资金的部门多、层次多,政出多门,易造成资金使用分散,削弱支农资金对农业的有效支持和保护。(2)行政运转费用高。由于一些工程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程序繁杂,周期长,各项工作费用高,最终真正落实到农业受益的资金大打折扣。(3)投入方式存在缺陷。目前各部门投入“三农”的项目,多数兼有“以奖代补”、“拼盘子”等钓鱼政策,客观上导致政府资金较多流向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向很不利。(4)监督机制不健全使资金使用最佳效果难以实现。从现象上看,往往重资金的分配、轻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督管理,资金管理、财务支出透明度不高,对使用效果又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从而使支农资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健全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出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财政支农工作,谈三点建议。:

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的总体思路是: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以工商资本及农民资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支撑、以社会性投入为补充,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三农”投入体系与机制,从根本上把投入“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政府财政投入“三农”而言应主要抓以下方面。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应该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公共财政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是根本,应努力抓好“一保障、四健全”。“一保障”,就是要保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政府有关支农资金预算安排的各项规定,促进支农政策制度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三个高于”的要求得以实现。“四健全”:一是健全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切实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投资重点。二是健全“三个主要用于”“三农”的投入机制,制定可操作性办法,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科技进步、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尽力使农民能享受基本社会福利。四是积极探索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促进和带动作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推动农村、农业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篇7

一、近年来__县法院审理各类涉农案件的基本情况

20__年至20__年,__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涉农案件1629件,占全部案件(3984件)的40.9%,审结1607件,结案率98.6%。审结案件中,刑事案件113件,涉及抢劫、、盗窃、滥伐林木、故意伤害、诈骗、敲诈勒索、寻衅滋事、交通肇事等14种犯罪;民事案件1478件,主要涉及离婚、抚养、赡养、继承、相邻关系、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民间借贷、农村承包合同、买卖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劳动合同等29种纠纷;行政案件16件,涉及治安管理行政处罚、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确认、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登记、房产管理行政登记、林木砍伐许可管理、工商管理处罚等4个行政机关的6种行政行为。通过对这些案件的调查发现,近年来,涉农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且占民事案件比重较大。20__年至20__年,__县法院共审理各类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913件,占民事案件结案数的61.8%。分别是20__年281件,20__年307件,20__年325件,20__年比20__年增加了15.6%。

(二)涉农合同纠纷数量和种类增多,其中,民间借贷合同仍为主要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呈上升趋势。20__年至20__年,__县法院共审理各类涉农合同纠纷案件351件,占民事案件结案数的23.7%,其中,民间借贷纠纷206件,占58.7%。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这两种类型案件20__年__县法院共审理19件,20__年审理21件,20__年审理26件,20__年比20__年上升了36.8%。

(三)采取公告送达的案件较多。近年来,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多,而这些人又是涉农诉讼纠纷的多发人群,他们长期在外打工,与家中失去联系,造成诉讼文书无法送达,延长了诉讼周期,也增加了诉讼成本。20__年至20__年,__县法院审结的各类涉农民事案件中,采取公告送达的有228件,占15.4%。

(四)“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农村故意伤害案件频发。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利益格局的变化,我县农村地区因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生活琐事等引发的恶性伤害案件时有发生,__县法院审理的各种“民转刑”案件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20__年至20__年,__县法院共审理农村故意伤害案件33件,其中“民转刑”案件20件,占60.6%。

(五)因农村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的行政案件增多,并呈迅速上升趋势。20__年至20__年,__县法院共审理农村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确认案和农村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登记案6件,占行政案件收案总数的37.5%;分别是20__年1件,20__年2件,20__年4件,20__年比20__年增加了300%。

二、基层法院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判资源的缺乏制约服务三农工作。随着社会转型,农村社会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这也使得涉农矛盾纠纷大量增加,而有限的审判资源无法服务到农村每个角落,一些矛盾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导致了一些“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__县法院的办案经费严重不足,难以为基层法庭配备优良的物质装备,也无法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开展各种法制宣传,特别是人民法庭撤并后,财政未给付专项的巡回办案经费,巡回办案往往难以保证,导致农村地区诉讼难、寻求法律帮助难。

(二)农村法制不健全制约服务三农工作。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各级政府对农村扶持政策的落实,大量的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纠

纷涌现,如土地承包、林权、集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纠纷。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承包纠纷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为审理土地承包、流转、集体收益分配等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仍然存在有些问题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明确规定,如农村房屋的拆迁、安置纠纷等。目前,这些案件只有参照适用针对国有土地拆迁、安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而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规范性文件尚无规定。 (三)农村村民法制意识不强制约服务三农工作。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村民,由于法制意识不强等原因,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要么怨天尤人,自认倒霉;要么搞家族主义,人多势众;要么一味蛮干,不惜铤而走险,或者是采取“私了”的办法,一般不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如农村经常遇到的农民工追讨工资、种子问题、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不去寻找法律途径,反而去上访即属此类情况。

三、基层法院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涉农案件的审理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司法保障。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转包、征用、租赁农副产品购销等案件的审理,稳定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保护各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保障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慎重地化解农村各类民间纠纷,尤其是房屋、宅基地使用,以及婚姻家庭、继承、赡养纠纷等案件,维护农民之间和谐、和睦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三是妥善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纠纷,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法快审、快结、快执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劳务纠纷和工伤赔偿纠纷等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二)进一步创新审判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一是突出重点,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加大力度审理和执行好农村借贷纠纷,农田通路、排水等相邻纠纷案件,尽快排除农村生产耕种中的障碍。二是加强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坚持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回访和帮教,依法妥善处理涉及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权益的抚养费、婚姻家庭纠纷等案件,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依法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充分保障未成年人享受教育的权利。三是树立“法律优先、参考政策”意识,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时,以党的农业农村工作政策精神为指导,结合民法基本原则公正、高效地裁决、解决各类涉农矛盾纠纷。

篇8

*年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把农村建档工作作为全省档案事业新的增长点和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既是村级档案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也是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是档案事业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农民的一项工作,因此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始终是我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逐步健全,为加强全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地配合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目前,全省1972个乡镇100%建立了档案工作,达到“四有一能”(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档案人员、有档案装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能对所属单位和村级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有1873个,占95%;49910个行政村,已建立档案工作的有46416个,达到规范要求的有27450个,建档率和规范化率分别为93%和55%;建立村务公开和矛盾纠纷排查档案的乡镇、村50325个,占总数的97%。

二、我省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的主要做法

1、依靠党委政府的力量,协调联动相关部门,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年,我们抓住省委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建立村务公开档案列入了省委颁发的《河北省村级民主管理条例》,使村务公开档案工作纳入了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以省委、省政府两办的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农村党的建设、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文明创建、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各方面档案,为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依据、开展服务,争取到*年底,村务公开建档率达95%以上。*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服务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民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将村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档案纳入到村民自治活动中,普遍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档案,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为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省档案局先后与省农业厅、林业厅、民政厅、水利厅等多家单位联合制发转发了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文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市县也普遍加大了宣传贯彻的力度,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唐山市档案局与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村务公开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与市农工委、市人事局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政务公开档案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网络。衡水市档案局与衡水市政务公开办公室联合制发了《衡水市乡镇政务公开档案管理办法》,对政务公开档案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的划分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全省档案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去,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与乡镇村档案工作、政务公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并研究,一并部署,一并检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的开展。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石家庄市赵县是全国和全省的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示范县,他们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搞的有声有色,全县281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换届选举、生态村建设等专项档案,全国11个省级,112个县级参观考察团到赵县进行过学习考察,在全国有较大影响(赵县典型材料已另报国家档案局)。我们多次深入赵县乡村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总结经验,并抓住这一典型,在全省宣传推广,*年我们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座谈会,石家庄市档案局介绍了赵县的经验。为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年,我们开展了档案为“三农”服务的“千村百镇”活动,1060个档案室被评为“为农村工作服务先进档案室”。*年经层层筛选,全省有36个乡镇、54个村被命名为“河北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示范点。”这些典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档案工作服务于村务公开、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成效显著。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加大了全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整体推进力度。

3、丰富档案内容,提高规范化水平,促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利益关系复杂了,涉及村民利益、集体经济等问题的决策和处理,必须建立在民主、公开的基础上,档案既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依据,也是真公开、真民主的保证,是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凭证,因此丰富的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年我们下发了《河北省村级档案归档范围》,要求凡是在农村工作中产生的或可能收集到的文件材料全部收集归档,不受保管期限和载体的限制。特别是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在原来确定的农民反映强烈的农村财务收支、计划生育、电费电价、宅基地发放、征购提留、干部责任目标等问题的基础上将换届选举、矛盾排查、文明生态村建设、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民主议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退耕还林以及其它国家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的内容,把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档案管理作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抓紧抓好。目前,全省乡(镇)村两级共保存档案735万余卷,建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32万卷。

各级档案部门在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中,逐步摸索到一套既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又适应农村工作实际的程序和方法。一是所有应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包括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内容、时间、地点、承办人、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情况、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有关人员对问题的答复、处理情况等必须全部收集并经鉴定后进行分类保管;二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在整理时,要有村民代表参加;三是整理后的案卷由村档案室保管或由乡镇档案室代管,每个季度形成的文件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按要求存档;四是每年年终,村两委委员要带领代表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进行检查。各市县档案部门与农工委、人大等部门组成检查组不定期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专项验收,唐山市档案局还将村务公开建档列入年度立卷检查范围。

三、取得的效果

通过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的努力和涉农部门的配合,河北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档案为农业农村服务的作用日益明显。一是提高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村民对村务工作的知情权,利于化解矛盾,稳定农村秩序。二是促进村干部以法规范管理村务,制约了农村干部在村务决策上的随意性和不良倾向,利于工作开展,从根本上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从制度上加深了群众对干部的理解和信任。唐山迁安市石梯子沟村保管档案30类近2500卷,*年以来形成的全部会计档案以及村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地保存在村档案室,该村以档为据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村28年来,没有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没有一起上访告状事件。*年,石家庄赵县谢庄乡田庄村在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中,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委会在工作中产生了矛盾,村民范振叶以村委会没有选举为由组织上访,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影响。经查选举档案,该村在换届选举时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各种选举资料齐全,最后认定选举合法有效,上访群众心服口服,成功平息了上访事件。据统计,仅“九五”期间,全省利用村务公开和矛盾纠纷排查档案,解决各类纠纷2.7万起,解决案件1.6万起,分别占总数的40%和42%。得到了省委领导的肯定。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包括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在内的农村档案工作具有不稳定性、易反复性等特点,容易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村干部变动频繁,有些对档案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重视不够,标准不高,满足于“应付”、“过得去”,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县、乡两级档案部门人员较少,工作线长、面大,对村级档案工作的指导能力有限;三是村级档案管理人员大都由村干部或村会计兼管,精力有限,档案专业素质较差,档案的收集和整理质量不高。

二、受经济条件制约,部分村档案保存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有的村没有两委办公室,在村干部家的炕头上办公,致使一些档案无处存放,存在虫蛀、鼠咬现象;有的村虽有两室,但办公条件简陋,档案的安全保管得不到保证。

三、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群众的档案意识不高,还不能主动、自觉地运用档案这一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注重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轻视甚至忽视了依据村级档案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几点建议:

一、加大档案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宣传领导,要使领导充分认识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要想方设法引起领导对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其次要宣传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做好工作;最后要宣传农民群众,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使他们了解档案、认识档案、主动利用档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9

市农业局

根据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我市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立琼海市农民教育培训调研工作小组,按照调研方法要求,认真选取上、中、下三个经济收入等级的镇,进行入户调研。

一、当前我市农村现状与形势

琼海市国土面积1692平方公里,现有12个镇18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8.2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调优、调精”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全市已形成瓜菜、水果、热作、畜牧、海洋水产、粮食和乡镇企业等七大农村支柱产业,并相应建立起冬季瓜菜、名优水果、橡胶、胡椒、槟榔和水产品等十大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3.2亿元,农业增加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1元。

1、农村劳动力结构

全市农村人口8.1万户33.44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9.53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748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9.6%;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3338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8.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316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2.1%;外出务工人员5.27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03%。

2、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一是整体素质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8.3%,导致外出务工农民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稳定转移就业;留守农村务农劳动力不仅文化低,而且年龄偏大,接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差,难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偏低。2008年接受职业培训17636人,还有90.97%的农民未接受过技术培训。因此,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仍不乐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2、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农民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各有关部门在协调配合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不够、力量分散等问题。另外,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从事的是个体生产劳动和个体经营,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的难度较大。

3、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培训与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以以会代训多,专场培训少;理论讲授多,实践交流少;就地培训多,“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篇10

关键词:电视传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农业类节目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变大,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社会农民方面主要力量。

何谓农业节目呢,这里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笔者认为:农业节目主要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以农民群众的兴趣为出发点,报道一些农民感兴趣的问题,以及一些现实生活中农民遇到的问题,提高农民的自身的知识水平。农业节目有好多种,但是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农业电视节目,它在节目的题材选择、主持人风格、语言应用、形式等方面都是以农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及接受能力方面为主要出发点。

现在中央及地方各台针对农业类的节目有很多,但是影响范围比较大还是央视七套的《聚焦三农》、《致富经》、《每日农经》等。地方台中也有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农业节目,如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等等。这些节目都能很大程度上普及农业知识、宣传国家的相关农业政策、转变农民群众的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为三农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中国的农业节目做得有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改进。

农业类节目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数量上,农业类节目在全国电视节目中所占比例比较小,同时数量也远远小于其他类电视节目。据统计,全国电视节目中,面向全国的农业类节目只有中央七套,但它也只是一个半农业频道。中国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但是央视400多个栏目、270多小时的播放时间中,农业类节目数量还不到10个,播出时间不到5个小时。国家广电总局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农业类节目在对农专业频道中所占比例最高为40%,最低9%。可见,农业类节目种类比较少,波及范围不广,远不能达到农民的需要。

其次,农业类节目的传播渠道较窄,有待拓宽。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类节目的投入都不是很多,农村广播电视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很多地区电视信号覆盖不到,所以农业类节目很难弄够看到,还有一些农业类节目只有个别频道播出,所以它的观众不是很多,节目的影响力远远不够。

再次,就是在电视节目选材方面内容范围不广、定位不准、编排不当。很多农业类节目的负责人对当前最主要的农业问题定位不准,缺乏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有些节目过于关注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农民生活中的问题;有些节目涉及到技术方面,未能够由浅入深,所以很多农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很多节目内容比较枯燥,指导针对性不强。另外一个就是,在播出时间上,农业节目的播出时间必须有别于其他节目,因为农民的作息习惯和城市人不同,一般晚上八点以后,农民才进入休息时间,但是现在很多农业类节目对这些还考虑不周,因此农业类节目不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都有待提高。

在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下、在国家非常注重三农问题的同时,农业类媒体节目担负很重要的使命,由于媒体自身双刃剑的特点,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传媒的优势,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就笔者自己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第一,在宏观政策方面,所以要把农业类传媒定位于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财政补贴或者补助,加大农业电视频道的覆盖范围,同时对节目本身可以建立农民评价体制,进行绩效奖罚。

第二,在农业节目本身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定位准确,编排精心,选材上要思路开阔,视角广泛,贴近生活,节目形式方面要能脱颖而出,最好能将内容和娱乐结合起来。

农业类节目最主要的观众就是农民,所以在节目选材方面我们必须深入调查了解农民的需要及心理想法,找准农民感兴趣的方面,同时还要考虑农民的作息时间和接受能力,内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没什么作用。农业类节目要给农民群众一定的话语权,能够表达农民的情感,反应农民的思想,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注。

具体来说,节目内容可以涉及到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反应农民的内心世界,真实体现农民的生活故事,关注不仅仅是那些农民中的成功者,更多地是普通百姓。

总之,农业类节目要想扩大影响范围,就要从多方入手。我们的主持人不仅仅要在电视上会说,最好的方式是能够到农村去真实感受一下农民的生活,收集一些农民的需要,做节目时才能更好地表达。农业类节目现在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了解农民所需,开拓思路,转换视角,准确定位,塑造自己的品牌,那么农业类电视节目就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