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管理素质;实验仪器;管理制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除了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外,还特别强调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搞好实验教学,就应该加强化学实验室管理和研究。下面是我对化学实验室管理与研究方面的几点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一、实验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

实验室工作人员肩负着实验准备、实验仪器维保等工作,因此,只有树立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工作服务。所以,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1)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把握教师上课进度,根据教学进度做好实验准备。(2)演示实验的药品要摆放有序。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只有按年级摆放,才能做到药品名称方便取用、一目了然。(3)安全有效管理仪器和药品。教师每领取一件仪器和药品,都要严格填好领取数据。(4)做好保管工作。各种仪器和物品必须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保管。

二、及时更新实验仪器

当前,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很难满足新课改下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化学探究实验需要,因此,我常常针对新课标配备要求,及时清点现有仪器,并按新课标要求尽快进行补充,力争满足化学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探究实验需求。例如在学期初我就做好仪器采购计划,因为少购或漏购了就会影响化学实验教学正常进行,多购或重复购买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我针对每学年所需要的药品、仪器数量对库存物资加以清查,从而保障采购计划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时,我针对课程标准,更新了一些常用仪器,有计量类的、加热类的、容器类的等等。

三、积极完善管理制度

一个实验室只有具有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严密的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在工作中,我积极改善原有的不合理的制度,努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时,我针对新课标要求,制定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度》《实验室仪器使用制度》《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等等。

总之,新课改下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为全面落实新课改,全面提高化学教学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詹和平,温萍.如何加强实验室教学管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2002.

篇2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0-02

在我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实验室安全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由于化学实验室中存放着易燃、易爆、易腐蚀、强氧化及剧毒药品等,因此药品的安全管理很重要,如何做好危险化学品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有效管理危险化学品的供应、保存、领用、废弃物处理等,笔者根据10多年的实践经验,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切保实验室的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一、健全制度、优化实验室监督管理体系

随着我们高中学校的化学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进步,校园教学管理平台不断加强,化学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做到实验室的管理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努力加强各项制度的建设;除此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努力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乐于学习和接受较好的管理实践成果,充实自我。具体办法是这样的:①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安全工作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等等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细化,做到由点到面以及由上到下的管理体系建设;②做到工作的责任层层落实:如学校与化学实验室的相关工作人员每学期签订一份责任书等形式对管理责任进行固化,从而更好地强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二、强化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监督

在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师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以及使用一些危险的化学品,为避免或减少在化学实验中的事故发生,确保每一次实验教学都能够顺利地进行。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一定需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发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因一时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①对于实验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用多少领多少”制度,特别是剧毒和毒害品更要执行“称量”制度,用后及时回收处理,从而减少对使用者或者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并且还需要明确相关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品质等,随时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材料;危险化学品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物资,自从化学品的购买申请开始就一定需要进行严格审核,在使用方以及监督方都必须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危险化学品的领用程序;实验室管理人员领用危险化学品之后,一定要求严格落实实验室内部领用备案制度,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②建立各项制度,包括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室规则;仪器存放、使用管理制度;药品的存放、使用制度;实验准备制度;仪器损坏、赔偿制度;仪器报损制度;仪器药品交接制度;剧毒药品管理制度;学生自主实验室开放制度;放射物与危险化学品事故预警监控和应急处置预案等,明确各项工作操作流程,监督到位,级级落实责任。

三、重点加强剧毒、易制毒及麻药品的监督管理

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剧毒、易制毒和麻药品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关的剧毒、易制毒及麻药品管理岗位责任制、剧毒化学品库保管员职责、剧毒化学品库安全管理规定、剧毒化学品库技防监控室安全管理规定、剧毒化学品库技术防范系统使用管理规定、剧库应急处置流程、剧毒化学品库技防监控室值守人员职责等等。同时,建立涉危化学实验档案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监控,为使学校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实验室环境。对剧毒药品的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及相关制度来使用管理:①一切剧毒药品存放在坚固的专用水泥柜中,外有铁窗、铁门保护。专柜设有双锁,建立两本帐,双人保管(即分管校长,化学实验管理员);②教师因教学需要,需用剧毒药品时,必须先填写“剧毒药品申请单”,写明用途、取用时间、用量、规格等并签名,由分管校长审批同意后方可领取,领取时应有两人在场,两人签名(实验员与主管校长),原始资料妥然保存待查;③除教学实验外,任何人禁止动用剧毒药品;④实验管理员和分管校长必须定期检查、核对(一般每学期一次)。

四、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

加强保管人员的自觉性和提高环境安全度,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学习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一定需要熟悉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防护措施、法律法规、应急处置措施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常识等的内容。主观重视、客观监督是让实验室管理和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关键。所以,管理培训工作须保持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提升实验员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岗位能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实验技术、实行岗前培训等,并把此工作当作一项常规性工作长期开展。

综上所述,如何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一直是我们提高认识和大力加以关注的课题。抓好高中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需要健全制度、优化监督管理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加强源头监督,重点加强剧毒、易制毒和麻药品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毋庸置疑,还有很多细节是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需根据不同的环境对实验室进行不同的处理。同时随着实验室的不断发展,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实验室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管理,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确保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参考文献:

[1]温涛,刘鹏,苏洪,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学校安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491-51.

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安全性教育 防范措施

安全问题是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时常接触化学药品的化学课堂而言更要严加注意,防止意外的发生。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安危,而且关系到国家财产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安全问题,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一、为何要提高高中化学的安全性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工业生产基地对于危险化学药品的不当处理使得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一些不法商家甚至把化学药品混入人们的食物中以谋取暴利,以及把工业废水随意排入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水中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如轰动一时的苏丹红鸭蛋、三鹿奶粉事件等事件都让人们对安全问题提高了警惕。不可否认这些化工企业中都是一些对化学有一定了解的人,要从源头上制止这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就要从小培养他们对使用化学药品的安全性的认识,强化他们对化学药品使用的防范意识。要全面做好这两步究其根本就是抓教育,重视学生在化学上的安全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极高安全意识的化学方面的人才。学校应加强化学方面的安全措施,督促老师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使用条例,并积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二、高中化学安全性教育现状

安全问题虽然一直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但由于资金问题,学校的安全设施仍不能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而且安全性在家长挑选学校的时候并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导致安全教育被冷落。

1.缺乏安全教育的费用

首先,学校申请资金程序是极繁杂的,不仅要一级一级地向上提供文件说明,并耐心等待审阅,而且这种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未必就能申请成功。即使成功,在申请的过程中也已花费了很长时间,再等到费用真正拨下来又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很多学校会把好不容易集得的基金用于最重要的学校建设方面,对于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甚少注意。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有地区差异的,不同地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上级拨给学校的化学专款会由于学校对安全教育的相对轻视而转入其他建设的投资中,以期塑造更好的学校形象。一些学校甚至连化学实验的建设也极其简陋,这个简陋不仅是从仪器药品上讲的,更是针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来说的。欠缺的安全设备和疏忽的管理制度都为学生的安全埋下了极大隐患。可见,如果要加强化学教学的安全性,则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更要加强管理工作和完善安全设备的布置。

2.缺乏对安全教育的重视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因为它不作为家长为孩子选择升学学校的考量条件。一般来说对于孩子升学学校的选择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升学率,这和学校紧抓学生教育的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只要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就能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在家长的眼中这就是好学校的标准,因此在双方都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安全教育就被抛入了角落,鲜少有人注意。对于学生而言,面对繁忙的学业压力和考试竞争,没有谁会顾忌安全问题是否重要,学校的安全措施是否做到了位?少了来自学生的监督,安全教育就更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绝境。岂知安全教育对学生来说无比重要,于学生的生命安全缺乏足够的保障又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惧的事。因此,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都要对安全教育加以重视,尤其在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时,因为接触危险品的机会较多,更要高度重视。

三、提高化学教育安全性的措施

越来越多的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提醒人们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度。如果学生没有了安全,那么谈何升学,谈何培养社会精英呢?只有学生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学校应努力加强对学校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的投入。及时购置安全设备放置于校园中,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实验器具的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对于学生行为安全方面也需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并分配一定的人员进行监督。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学校应及时完善教学设备,对于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进行修补,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完善和最安全的教学环境。

2.加强老师对安全教育的掌握和宣传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承担向学生传播安全知识的重要责任。在众多科目中,尤以化学最具危险性。一些化学药品稍有使用不当,就会危害学生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对危险性药品及其不当使用方法的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它们的危险性和正确的使用方法。特别在仪器的使用、药品的配置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不规范的操作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加强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危险事故的发生。对于实验结束后废弃药品的处理要干净利落,按照药性特征进行分类处理,免除后患。

综上所述,在加强化学的安全性教育方面不仅要加大学校对安全设备的投入,而且要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学校对学生安全性教育的重视影响社会的安全问题。只有树立把安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才能为创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尽一份力。从学生的教育抓起,为开辟安全教育新局面,个人、学校、社会都应给予支持与鼓励。

参考文献:

[1]焦蓉.建立绿色化的高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新体系.化学教学,2007(11):6-9.

[2]林蕾.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J].化学教学,2007(05).

篇4

1引言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生与发展和实验息息相关,化学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很复杂的,文字叙述往往不易透彻地讲清和理解这些复杂变化的实质,而对一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变化的实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新课程大力倡导化学课堂改革的背景下,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实践等自主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大大增加,让学生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走进化学实验室既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来源。搞好化学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是开展良好的实验教学的前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环境和条件也要不断改进,跟上教学需要,实验教师更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让实验室切实成为学生感兴趣并能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场所。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建设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2实验室硬件设施实现现代化

2.1实验室原有条件的改善

我校的新实验室建于2005年,其规格按照福建省一级达标校的标准建设。学生分组实验室有10间,准备室2间,仪器室4间,药品室2间,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实验室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走访参观其它周边学校的实验室情况看,也有相似的问题:准备室与仪器室、药品室并没有连通在一起,这样在准备实验过程中,取拿仪器药品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同时仪器药品使用完毕不能做到及时归位,而准备室中的酸碱可能对这些仪器造成损坏,例如铁架台、天平等,如果仪器室能与准备室毗邻,并有连通的门,那仪器归位会更及时,管理、维护更方便。化学实验室试验桌边没有设立药品仪器存放的区域。化学实验的药品一般比较多,药品仪器一般由实验教师提前摆放在实验桌台上面,同时化学试验台都设有内嵌式水槽,占用较大面积,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就略显不足,学生容易打翻打破一些药品瓶,实验中药品仪器摆放混乱。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采购一批仪器盘,把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按组装好,这样在实验中学生会把仪器药品自动摆放于盘内,实验的整洁度大大提高,实验环境得到改善。最好的办法是对实验室的面积进行扩展,使个人的使用面积扩大,在实验桌边上设立药品摆放台,根据需要取拿药品仪器,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学生活动空间。如果条件允许,每间实验室都应该安装多媒体,方便化学教师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上课地点,化学实验室也可以是教室,给学生更多的动手的机会。

2.2新型化学实验室的兴建

学校在2014年兴建了一间化学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使得化学实验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学习方式也有一定的转变。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主要是将手持技术与化学实验相结合,手持技术又称掌上技术,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和处理数据的系统,与计算机连接完成各种实验后期处理。与中学化学实验结合的手持技术主要可用来测pH、电导率、色度、浊度、二氧化硫、氧气、氧化还原等。目前已经开发了不少的实验可以运用到中学课堂上。在传统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可能只是简单的操作重复,对实验只有表面的认识,在量上没有清楚的认识。手持技术实验中,可以非常直观地对图形进行观察,然后做出判断或预测,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化学规律。实验操作中学生能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体现了新课程思想。例如,通过pH传感器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原理实验,数据采集器得到实验数据,反映出实验中酸和碱的浓度变化,并能在电脑上作图绘制滴定曲线,可以直观看到溶液pH值的变化,了解中和滴定的变色原理是溶液中酸碱浓度的变化,数据准确。这一实验过程也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有所裨益。

3管理手段信息化系统化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向学校迈进,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越来越多地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验室的管理手段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以前的实验预约通知单,仪器报损报废,材料消耗领用记录都是采取填写纸质版的单据。现在全市的中小学实验室统一采用装备配备自动化软件来管理实验室的设施及实验开展情况,实验教师为管理员,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开出通知单给实验教师,实验教师在自己的工作电脑上审核该实验是否具备开出条件,并可以提出修改建议,将不能顺利进行的实验返回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进行修改直至符合开出条件。这样就解决了实验通知单混乱、丢失缺失的问题,每个教师所开展的实验内容、数量在自动化平台上可以查阅,间接促进了教师开展实验课的次数的提升。另外在这一自动化平台上,实验教师可以对所在学校实验室的资产进行清点统计,每个实验所消耗的数量以及库存都能够及时更新,方便教师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的数目、存放位置、购置时间及金额,当某一物品数量不够时,系统会自动提醒,避免了临时找不到仪器药品等问题。

4实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促使新一轮课改取得实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不同的学校里,实验教师队伍往往不如任课教师的队伍稳定,其中实验室工作的琐碎、繁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实验室工作不受重视,实验教师处于老龄化、非专业状况的较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实验室的工作进入专业化、常态化,学校从2011年开始,着手招聘新实验教师,其中最低学历为专业本科。现如今学校实验室的教师队伍处于年轻化、专业化的状态,大家分工明确,实验室有专人对管理制度、实验室系统网络自动化平台进行管理,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学校及管理部门鼓励实验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留心,利用自身的专业和环境优势积极参与实验改革创新,对优秀的教师在各方面给予奖励。实验创新及科技创新成为实验教师的工作新目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创新成果,不管是本校创新成果还是文献中查阅到的,都能及时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负担,也给教师上实验课提供了更安全的环境。例如,硝酸和金属铜反应,以前按照课本,首先要组装反应装置,实验中还要有尾气吸收装置。防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等过度的排放对学生呼吸系统造成的伤害,所以一般只能是教师进行演示。现在只要将带控制滴速的活塞连带一小段输液管代替针头连接到针筒上,就能成为很好的反应装置,反应现象也十分明显,产生的气体及尾气及时导入到浓氢氧化钠的溶液中,基本上可以做到无气体逸出到空气中,安全环保,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这样的小创新,不仅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也将这样的思想更直观地转达给学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有许多新的实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中,但还没有普及,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先进的实验技术还没有被大部分的教师掌握,数字化传感技术、显微技术、远程实验室等在中学化学实验中运用的成熟性案例还不太多,需要不断地去探索与实践。这些实验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化学实验的必然趋势。化学实验教师作为实验室的管理者,更需要好好掌握信息,了解这些前沿技术,将应用中的问题有效解决,将新实验技术与传统实验统筹结合,引进到中学课堂,使实验室不断突破旧的传统实验,更新升级,创造实验室和化学课堂的生机。

5结语

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调查分析;改革措施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中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面,加强师范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课程之一,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它在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显然,“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

新世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要改革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中学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素质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高等师范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山东省部分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

我们对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泰安学院、潍坊学院、山东教育学院、菏泽学院、滨州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4所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就该课程的各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我省的各个地区,能够反映出我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培养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和部分座谈。

调查内容包括: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设备及条件、师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认识水平、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

(三)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8%;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高师院校的化学实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

1.实验课程的独立设课

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就必须进行单独考试,必然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还可以保证实验学时,防止被理论课挤掉的现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调查中可知,有67.8%的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进行了独立设课,这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教师素质有较大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虽然单薄,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二十多年前多数院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化学教学论教师,到现今都有了专业教师,而且人数正在逐渐增加,33人中高级职称占53.1%,中级职称占25%,初级职称仅占21.9%,博士约占9%,硕士约占25%,说明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3.师生对实验课程比较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学生和化学教学论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调查统计得知,100%的教师和87.8%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作用(见表1)。“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教育功能认可项目调查见表2;实验能力的培养认可项目调查见表3。从表2和表3可以看到,学生对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及设计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表 1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教师

52.2

47.8

0.0

0.0

学生

43.2

44.6

11.0

1.2

表 2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调查问题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16.7

39.8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73.3

63.6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73.9

74.1

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

95.7

71.8

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80

78.7

表 3 实验能力培养认可项目调查统计

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

创新能力(%)

设计能力(%)

教师

93.3

83.3

48.7

80.0

76.7

学生

89.7

72.9

50.6

70.2

81.1

4.授课方式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教师正在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调查发现,教师授课大多采用引导思考(33.4%)、重点讲解(43.5%)、师生讨论(43.5%)、自主探究(32.6%)等授课方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实验考核较全面

实验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师对实验考核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内容分别见表4和表5。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只采用笔试考核的仅占8.7%。这样的考核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 4 实验平时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课堂提问

操作评价

指出错误

检查实验报告

演示讲解

分数(%)

43.3

70

50.1

76.7

56.7

表 5 实验期末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

口试+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口试

笔试

分数(%)

73.9

53.5

26.1

10.5

8.7

(二)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1.师资力量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问卷看,本学科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14所院校中,有两所院校有3位化学教学论教师,仅有一所院校有5位,其余院校都是2位或1位。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本专业教师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停开实验课。实验教学质量要提高,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而教师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研究、改进实验,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重视不够

从有关教师的访谈中可知,“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高校普遍不受重视:有32.3%的学校仍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上课的学时仅为40学时左右,只有两所学校超过50学时,这与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无法比较,那些课程均在80学时以上;有53.3%的教师认为该实验课学时偏少,68.1%的学生选择开设的实验课题数偏少。显然,由于课时少,安排的实验个数少,学生做的实验就少,并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63.3%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却很少,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3.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

实验室是师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教师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所以有71.3%的学生反映实验室平时不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不开放,就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选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不能使那些对实验研究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使那些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到实验室寻求解决。由此可见,实验室不开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不利的,从而影响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4.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

许多大学生仍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做实验时往往是“照方抓药”,仅仅是完成实验任务而已,不愿进行实验的改进与探究。42.7%的学生没做过探究性实验,55.4%的学生没有自行设计过实验,仅有44.1%的师范生在实验课以外偶尔设计过实验,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研究能力较差,毕业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缺乏实验教学评价措施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实验课几乎没有什么评价措施与指标,教学质量高低不分,奖罚不明,教师仅凭自己的责任心来指导实验。大多数教师只按照书本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外较先进的方法或实验的多个研究方案几乎不探索研究,不向学生介绍,对所教的知识很少拓宽创新,使学生得不到有关实验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方法,导致某些学生遇到实验问题时,束手无策,缺乏应对措施。

四、改革措施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虽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甚至还存在某些弊端。下面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学教师是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高师院校应重视师范生即未来中学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高师院校就必须建立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院校仅有1~2位化学教学论专业教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各院校应重视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实验课程之一,应该得到重视。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课时数偏少。要跟上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进行独立设课,增加课时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才能开出更多的实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主要是讲授法即“应答式”“填鸭式”方法为主,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学生消极的接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实验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发现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也应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四)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

科学探究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点、亮点,改革后的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探究能力。目前,师范生所做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等。[1]在这些内容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师范生的探究能力。

(五)增设实验改进和实验设计的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之一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不再仅仅是执行者)。[3]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实验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演示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分析问题,并不断改进和设计实验。对实验的改进和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应该选入某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难度较大的典型实验,训练学生改进实验的能力:选一些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此来改变目前学生实验研究能力较差的状况。

(六)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4]这种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实验课程是一门学生显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任何单一评价方式的结果都不利于指导教学。因此,实验课程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情感。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应当使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5]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问题讨论、模拟试教、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纪律卫生和合作情况等;期末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实验创新、问题答辩、环保处理等。评价方式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而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面评价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过程的实效性,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

面对新时代对创新性教师的需求和挑战,创新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未来化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地培养功能和学科的优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中学教师,从而开创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6,27(1):42,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李远蓉,李凤艳,卢一卉.构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2006,27(1):45.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2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整合的课程观,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课程观的具体特征表现为课程目标的全面性、课程内容的全新性、课程结构的趋平衡性及课程实施过程的人性化特征。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已悄悄走近广大教师的生活,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本文仅以我校化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使学校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寻求并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保持长久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的目的。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有机课程整体。特别应当看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人教学过程,使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二、化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

1.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不同学科有其各自的体系和特点,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成为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综观化学发展史就如同浏览一部化学实验史。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究竟哪些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还必须通过多次筛选过滤才能确定。正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一样,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校情。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师资的不同差异,是我们开发利用资源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实际情况。

我校作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之一,有着较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及较高的师资水平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2005年10月学校就着手制订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并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并在2007年5月编印了第一批校本教材。笔者作为其中的参与者,主持编写了化学科校本教材《我身边的化学》和《课堂导学》系列丛书。现在,这些校本课程已走进课堂,成为学生的选修课。我们的体会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首先要进行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了解学生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即就是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其次,制定恰当准确的课程计划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但并不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保证。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体系,它的开发必须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还有,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体现学校特色,体现学科特点,体现开放性和活动性。

2.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就是课程本身,这种思想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狭隘的理解,甚至是一种误解。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校本课程的价值就在于它和地方课程一起弥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重视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也体现了不同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因此,校本课程应该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由教师或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否则,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补充性原则

为了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科特点,可以进行课程材料的开发活动,这些材料是对课程的补充。如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我校化学组十余名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学生情况共同编写了《课堂导学》系列的教学辅导材料。课程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淆知识点,在课后练习中的易错题型;分析、了解了新教材使用后许多教辅用书所使用的配套习题;另外还搜集了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结合我校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能力通过大家分析、讨论,最后编写成了集基本知识梳理、课堂练习和课后检测为一体的学习辅导用书,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切合我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通过相同时间的学习具有更大的提高。目前,《课堂导学》(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业水平测试)等七个学习模块的校本教材已正式出版。通过几年来教学使用,一致认为较能贴近我校学生实际,与教材同步,与教学实际配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围绕教材的延伸、拓展、演绎、整合的知识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全面渗透的要求。这些“校本课程”的意义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课本的范畴,它有助于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

(2)拓展性原则

课程拓展就是对国家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拓展,以利于获取现有课程中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特别关注或擅长(如化学),可以在课程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使有兴趣的学生从事学校提供的延伸性学习。如我校在高一、高二开设的“化学魔术揭秘”、“趣味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厨房中的化学”等选修课,就是这种情况。这些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课程体系,有时是知识网络,有时是典型习题,因此教材都是“活页式”的讲义,根据需要印发给学生。这样的校本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原课程所没有提供的机会。这些课程资料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经过几年的教学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课程资料,并将其编辑成册,编写了一本校本课程――《我身边的化学》,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这样,有兴趣的学生除了参加选修课的学习了解到正规课程中所没有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自学校本课程了解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大大拓展了化学教学的空间。

(3)整合性原则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就是要打破原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理念已经在中考和高考模式中有直接地体现。江苏省现行的高考模式主要是“3+选二”的模式,在高二又增设了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化学作为六门选考科目之一,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成为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为我们提供了尝试的机会。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初步实践。由于近几年高考、小高考的化学试题中应用型、生活化试题比例增加,为了不让学生见到这类题时手足无措,我们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技前沿,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根据化学学科的不同领域,组织编写辅导材料,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典型习题,供学生在课内外使用。目前,我们编写的适应学业水平测试的辅导材料――《课堂导学》(学业水平测试)已正式出版。这种看似考试辅导材料的校本课程,已经超出了某一学科的局限性而涵盖了几门学科,实际上就是一种整合的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的编写有极强的灵活性、综合性,也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3.化学校本课程的利用模式

关于校本课程的组织建构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二是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三是以活动为中心。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上述三种组织原则都可以碰到,但应在灵活处理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把知识、经验、活动三者结合起来。依据以上观点,我们在利用校本课程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

(1)课堂讲授式

我们在高一、高二开设了“化学魔术揭秘”、“趣味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厨房中的化学”等校本选修课,每周安排一节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跑班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资源利用以及趣味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辅助以典型的实验案例,让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及其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他们投身于化学研究提供了动力。

(2)课题研究式

结合研究性学习,我们给学生设计了许多小课题,如“太湖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自制启普发生器”、“铜与浓(或稀)硝酸实验的微型化设计”、“香烟中有害成分的检测”、“医疗器材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调查并实验、写结题报告,一系列过程都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教师仅仅起指导和监控作用,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3)专题讲座式

高一学生大部分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但随着学科内容的复杂程度提高,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渐感吃力,与初三相比,化学成绩逐渐下降,挫伤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究其原因,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一个较大的知识和能力跨度,因此,掌握学习方法是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此情况下,我们适时地在高一学生中进行了有关学法指导的专题讲座,由本校化学教师轮流讲座,全员参与,凝聚集体智慧。地点选在化学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一次,有时在下午自习课,有时在周末。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学术报告会,请本校骨干教师或校外有关专家就科技前沿、环保、化学与生活生产等方面进行学术讲座。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重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指导和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启示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学会了交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人,个性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实践,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课程需求是基点

由于学生生理机能基础,社会家庭环境,生活阅历不同,使学生的感情、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正是这些不同的个性组成了“全体”。所以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情况,制定课程规划,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具有生命力。社区、学校、学生的课程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2.教师认识是关键

校本课程实施能否深入,取得突破,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是否深刻。如果教师认识有片面,往往会把它当作兴趣活动,容易造成课程目标的偏离。教师要正确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开发的课程才能完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3.各方支持是推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协作。

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和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课程改革是实施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结构调整,对于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校状况以及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是需要深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 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

[4] 胡献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