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就该倾向的成因及利弊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3-03
目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场声势浩大的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体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改革过程中,新的改革思潮不断涌现,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探讨和尝试,力图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就是诸多改革思路中的一种。
1 “健康教育化”一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流行倾向
近年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诸如“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2]、“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3]之类的观点非常流行,这类论调事实上反映了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倾向,我们称之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观点主要是:过去的体育课程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忽视了健康教育。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应该是在课程中突出健康教育的目标,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课程朝着健康教育的方向发展或走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之路才是改革的希望所在。持这种倾向的人主张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在实践中其具体做法因程度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1)主张在现有的体育课中更多地融合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这种做法的“健康教育化”程度相对较低;2)主张将现有的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合并成一门新的综合课程;3)主张体育课程归属于健康教育[4],并力图将体育课改造成新的健康教育课,彻底改变体育课程的性质,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尽管做法各不相同,但此倾向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或附和,已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流行倾向之一,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原因
2.1 “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应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程受学科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一直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严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种种弊端。为此,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希望能够逾越“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樊篱。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人们最终选择了“健康”这一概念作为突破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这一主题被引人体育课程当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功能和目标被突出,“健康”这一概念成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主旨。体育课程的这一变革被认为是对我国传统的“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历史性突破,“体育为健康”这一新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很快得到诸多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认可和响应。体育课程作为一项教育过程,既然它的价值倾向和课程目标都已指向“健康”,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体育课程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是一项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教育过程了,更有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健康教育。于是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举措了。
2.2 “体育卫生模式”惯性思维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就有着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传统,人们习惯于将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放在同一层面或内容中考虑,这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经验,同时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5],人们称之为健康教育的“体育卫生模式”。这种模式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朴素的体育健康观,突出了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有着“体卫”并称、“体卫”工作一起抓的习惯。“体育卫生模式”体现了人们对体育课程的一种普遍心理定势: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的健康问题归因于体育课程,每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下降时总会去指责体育课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课程中实际上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健康教育化”萌芽,只是在“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思想的束缚下,显露得并不明显而已,但这种传统至今一直体现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许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常由体育教师担任,体育教研组与医务室也常被设置在一起。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基于青少年健康下滑问题,在此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被得以强化,而“体质论”与“竞技论”体育课程的解构以及“健康第一”课程指导思想的树立,更是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于是“健康教育化”倾向开始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逐渐被张扬。可以说,“健康教育化”倾向与“体育卫生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是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强化。
2.3 国外体育课程理论迁徙的产物 我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借签了大量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对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和“体育为健康“口号的提出,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中都突出了增进健康的目标。将体育课程改造成有明确的健康目标,并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人体育之中成为当今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主流趋势“,。新西兰、日本等国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合设为一门课程的模式更是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在国外体育课程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开始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初中阶段)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而大学体育课程中也开始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化”倾向在改革中逐渐生成发展,成为国外体育课程理论借签和引进的产物之一。
3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理性审视
3.1 “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长处 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无疑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倾向的优点在于它直观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理念,突显了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拉近了体育与健康的距离,从健康的角度提高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这种改革倾向还较充分地体现了体育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不但纠正了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甚至将运动技能的学习当成惟一的内容与目的的不足,强调了健康促进及健康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同时也克服了以往体育课程仅偏狭于
促进身体健康方面,使体育促进健康的功能朝着三维健康拓展。这对改变几十年来在“体质论”和“竞技论”指导思想影响下的体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倾向也比较贴近传统的“体育卫生模式”,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同时又紧扣新世纪人类呼唤健康的时代主题。此外,这种倾向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增加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和比例等都是容易做到的。因此,此倾向不失为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富有创意的切人点,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提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着促进作用。
3.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存在的问题
3.2.1 “健康教育化”倾向所存在的前提有待商榷 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是以“健康”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的,它所存在的前提假设是:“健康”是体育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尽管“健康”概念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有豁然开朗之感,当前的课程改革也大打“健康”牌,寄希望于体育课程通过“健康”这一主题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然而,一方面健康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体育对于学生健康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多种价值内涵,“健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是否必然就是“健康”,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实际上“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它对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普适性,而惟独体育课程将其直接作为自己的课程理念,并将自身的根本价值取向定位于“健康”,这种定位是否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论证。
3.2.2 “健康第一”只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理念 而“健康教育化”倾向则将理念直接演绎成体育课程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反映出人们对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简单化理解和机械套用。体育课程提倡“健康第一”的理念与体育课程的“健康教育化”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健康第一”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思想,一种体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包治万能的“药”[7]。“健康第一”的理念虽然揭示了传统体育课程的片面性,但并不能解释造成传统体育课程与教学诸多弊端的所有原因。“我们对‘健康第一’的研究,应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能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主观随意性。”[7]因为推祟“健康第一”的理念,要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所以就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使体育课程走健康教育之路,这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这种倾向有可能导致体育课程改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整体上把握课程改革的诸多要素。有了新的改革理念,但却缺乏新的手段和途径,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和推动,也暴露出体育课程自身理论研究上的贫乏。
3.2.3 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面临动摇 体育课程是一门技艺性的学科,这是当前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征所持的基本共识。体育课程的“技艺性”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身体认知,它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技艺性”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本质[8]。体育课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丰富多彩的技艺性学习有关。但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却有可能使体育课程原有的学科性质发生削弱或改变。持这种倾向的人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既然已经发生改变,那么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内容就应当改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就不能再集中在身体认知上,而应当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或至少要加强健康知识技能的学习。尽管不同人的“健康教育化”倾向程度有差别,但一致的做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增加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或比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减少,这对于受“应试教育”的挤压,课时已很紧张的体育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将体育课看成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会严重削弱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而将体育课改造成健康教育课,使之成为一门文化课,则完全丧失了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也就意味着体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学科性质与课程理念及目标是不同的概念,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实现教育目的载体或手段,其学科性质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理念及目标的不同而随意发生改变。“健康教育化”倾向将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与学科性质和特征混淆起来,不但会使体育课的“技艺性”特性丢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更加不感兴趣,同时也抹杀了体育对于健康促进的独特贡献。
3.2.4 健康教育课面临困境 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健康教育课是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是其现实写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明确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而是将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分散、渗透到以新更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的各门课程当中。尽管新课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6],没有明确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在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已经替代,更确切地讲是挤掉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更名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当中,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已经在学校中消亡。由于新课程的误导,更由于人们对于“健康第一”理念的误解,一些持“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人则更是明确主张体育课应成为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导致在学校教育中本来就非常薄弱的健康教育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健康教育化”倾向使得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被空前夸大,这不仅可能使体育课程自身的改革误人歧途,还可能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反而弱化了学校健康教育,结果造成与增进健康的改革初衷相悖。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J].安徽体育科技,2002(4):68-70.
[2]李小英.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宗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84―88.
[3)毕研洁.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70-172.
[4)杨忠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内涵分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6.
[5]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体验式培训模式概述
体验式培训,是指参与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并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过程。
二、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文献查阅,体验式培训自引入我国后,多用于企事业单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应用于高校的大多是体育类课程,形式也多为户外拓展训练。具体来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足
心理健康知识理论性较强,而高校心理健康公共课基本上都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课堂讲授会比较枯燥,且容易学过即忘,达不到教育目的。体验式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团队精神
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学习项目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触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所以,体验式培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等都大有裨益。
3.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承受挫折的能力――“挫商”已经变成一个热门词汇。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家人呵护备至的关怀,或许拥有高智商、高情商,但常常会缺乏较高的“挫商”。体验式培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挫折情景,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式培训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体验式培训中的活动和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尽可能发挥潜力,与伙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以全面提高。
三、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为探讨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笔者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
1.方法
笔者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教学1班为实验班,教学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体验式培训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学期末对两个班进行常规的期末考试,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关于心理学课程认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对比两种教学效果的差异。
2.教学实施阶段
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确定主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人格特征”“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心理危机应对”五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在实验班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按照拓展培训中的分组方法,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8组,各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起。由组员自行选出组长,作为之后各项课堂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常用的体验式培训模式:
(1)头脑风暴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讲解“人格”概念时,先请各组同学组内讨论一分钟,讨论内容为“形容一个人格的词语”。每组学生贡献三个以上形容人格的词语,教师按照学生描述将其写到黑板上,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同学们描述的词语归类,并引入“人格”中“气质”和“性格”概念。这样就由老师的枯燥讲解变成了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2)案例分析法――将真实带进课堂。在讲授“心理危机应对”课程时,教师从日常心理咨询记录中整理出8个典型案例,隐去基本人口学资料,分派给8组同学。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个案,找出问题症结,并寻找出最理想、最恰当的解决策略。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个案和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组成员做出评判,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真实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正向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角色扮演――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开展“情绪管理”课堂教学时,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法。首先提出一个情绪失控的咨询和治疗案例,案例中涉及的教师和学生角色都由各组学生扮演,教师视时间安排挑选3~4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做出点评。最后教师及时总结,并引入“情绪管理”方法和原理。通过对角色的切身体验,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和理论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4)课堂游戏――小游戏大道理。每次课堂活动中,教师会视时机穿插体验式培训中常用的小游戏,如训练发散思维的“填充圆”游戏,训练反应能力的“握手游戏”,认识潜力的“鼓掌30秒”游戏等。通过游戏后的体验分享和教师点评,每个简单的游戏都可以引申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道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随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3.成绩评定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会根据各组活动成果质量、参与积极性等给予小组平时成绩。在对照班上,教师也会按照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课堂参与度等给予平时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期末常规考试中,实验班成绩90分以上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两倍以上;实验班成绩80~90分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两倍;实验班没有不及格学生。可见,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引入可以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价值认识差异也很大。实验班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心理学课程是有价值的,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对照班的学生认同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和价值的却不多。
篇3
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
1.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
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主导,新课程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我听了潘勤老师的那节《手摇狮》后,深受启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讲授了舞狮的动作特点和几个普通的武术动作,如弓步等,接下来的时间分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行练习和探讨,而后让各组学生展示本组的探讨成果。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讨并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
效果。
3.教学方法要创新,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倡师生互动因素,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王沫老师在教学挺身式跳远时,自制了一个吊有两个气球的高架子和一组橡皮筋(有一定高度的),让学生体会用头顶气球和跳过橡皮筋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对单纯的练习挺身式跳高的兴趣。
4.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二、教学实践过程
1.了解每一位学生
接手一个新班级学生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
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及每位学生的特点,最后制订教学目标。
2.制订教学计划
要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计划。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初步确定一些有效的教学
方法。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
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体育与健康的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或者技术动作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评等五项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由教师表演的舞台变成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
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在我参加的全市的一堂优质课《发展耐久跑的练习方法练习》中,本来一堂田径课仅是单纯的多种练习方法,学习的兴趣肯定不高,练习热情不够浓,而我在种种练习中始终让学生处于某种情境中,让他们以一种竞争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而使整堂课气氛浓烈,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由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变成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
以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表
现。可是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且由以往的“要我学”,变成了新课改后的“我要学”。
3.课堂由传授知识的场所变成了探究知识的场所
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篇4
【关 键 词】 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教学
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我一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一项课题。“打造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质量,争当驻马店初中教育的旗舰”——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在这一目标下,乘着教育改革提质的东风,号召全体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开启了有效课堂的探索之路。2008年12月,驻马店市初中新课改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开始反思《体育与健康》教学管理粗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进行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的研究,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走走看看 想想 试试”的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得失,尝试体育教学新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校学校体育工作已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国将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新形势、新任务给我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课程的约束性降低、灵活性大大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赋予了体育教师很大的权力,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坚定了我探索高效课堂的积极性。通过理性思考,我认为《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教学的达成是这样描述的:师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量适合,课堂有魅力;学生运动心态健康,在魅力的课堂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趣体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交互合作;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出新的运动潜能等。
试着来上我理想中的高效课堂。一段时期以来,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效课堂教学的达成简单地概括为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与行,我开始对每节课的评价标准进行有目的研究。
针对每节课学习目标的确定、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体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运动实践是否有新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检测,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推进了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建设高效课堂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建设高效课堂的保障。
积极实验、大胆探索、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从显性的因素看,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学环境的因素等,这些因素又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探索高效课堂的制约因素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根据我的能力,我把研究范围界定在课堂教学领域。深深感到高效课堂的达成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培养智慧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学生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充分信任学生,知识引领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体验、思考、质疑、合作、讨论、实践、提高等。重视学力、绽放活力、富有魅力、内涵提质的全新课堂意识克服了我的职业倦怠,把教育科研活动变成自觉的职业行为。
高效课堂的基本含义:教学效率高,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真正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整体成绩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有较好的教学效益,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具体到《体育与健康课》每一节课的评价标准,总结我的教改经验,借鉴我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高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
(一)教学目标
1. 多维目标明确,符合新课标、新教材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运动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2.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锻炼能力的培养;
3.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教学内容
1.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逻辑,重点突出,难易适度,突破好难点;
2. 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有效拓展教学资源。
(三)教师行为
1. 教学思路清晰,运动量适宜,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2. 课堂结构合理,知识的教学、运动技能的训练、运动技巧的把握,能力的培养处理得当,符合教材内容要求,重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终身运动的兴趣和乐趣;
3. 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得当,信息传递方式多元化,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
4. 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有效参与和有效收获;
5.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对突况处理及时、恰当,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6. 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适宜的学习条件和运动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
(四)学生学法
1. 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法,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解决难点方法,有效性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3.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提供、利用合理的学习资源,并促成新的学习资源的生成和运动感悟能力;
4. 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绝大多数学生运动情绪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思维活跃,保持浓厚的学习与探究愿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运动;
5. 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运动体验建构,有探究式的学习愉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体验的能力,并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
(五)教学效果
1. 学生在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好学、乐学、会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会运动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
3. 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4. 时间分配合理,运动量适宜,运动强度适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六)教学特色
1. 正确把握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2.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3. 教学语言准确、体育语言少而精,有感染力,问题解决能力较强,设计合理;
4. 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总之《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的达成是在总结提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从“教学有法”转变为“教无定法”再到“贵在得法”。通过自己的教学套路、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锻炼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 卜亚萍. 浅谈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2).
篇5
关键词:学校;教学;特教体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56-01
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通过体育课教学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体魄,使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平衡发展。特教学校面对的是智力、听力残疾学生,因此,特教体育更应注重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根据特教学生的生理、心理、兴趣、爱好和习惯。大胆改革,突破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体育健康课程,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特教的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有一个新的突破。
一、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的第一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其中,身体上包括身体形态与生理功能两方面。
近年来,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往往以培养运动队员为目的,因而注重学生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身体形态与生理功能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把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培养特校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养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就是要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确立了以健康成长为第一目标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我们知道,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是根据运动的项目划分学习领域的,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方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协调发展,并通过运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教学体系,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提高,全面发展。
二、开发特教体育目标体系;开展健康体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根据特教学生的特点,我们应以运动参与与身体健康为主,特别要加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目标的研究与探索,使之全面发展,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而是要以健康成长为第一任务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特教学校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健康中心,而不是以培养运动员或教师的爱好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如:以发展弹跳为目的的立定跳远课,把原有单一的教学活动改为以游戏为主线的体育综合课,首先,让学生创造性地以模仿各种动物走的教学方法,调动其学习兴趣。然后,从想象学习青蛙跳转而设计为青蛙跳荷叶,青蛙找家的游戏。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双脚起跳,双脚落地,起跳时蹬地摆臂,落地时屈膝缓冲。从而突出了学习的重点,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一直处在兴奋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授正确的动作,指出错误所在,并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情绪等状况,用鼓励和欣赏的语言评价学生,师生在教与学中互动,在情与景中交融,设计成为一节欢快的体育课。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师 实施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健康体魄的最重要途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以及祖国的未来重任的担当,因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了解,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
(一)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基层还有部分体育教师从学历是中专、大专水平,这部分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看,体育教师队伍整体还需年轻化、男性化,才能有朝气、有精力,适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喜欢教学工作的,只不过少数人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教师职业不喜欢和无所谓。
(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解读的掌握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一小部分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有部分教师还不太了解课程标准,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建议
(一)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和活动时间,改变过去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提供通过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目标。
创新教学设计还要求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个人成绩的取得和集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科学研究,依赖于同事间学术上的虚心好学,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争论有理有节,强调学术相容,同事相处要真诚相待,宽容大度,切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同事间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真正地把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既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存在着本领危机问题,新课程理念不是教师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而学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学生。课程改革依赖于教师提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能力,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教师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观念方法,以及技能知识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篇7
关键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内容
1.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的正式启动,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改革过程中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存疑与争论日渐增多。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正确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8月完成了《标准》的修订工作。2011年1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明确指出新修订的《标准》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回顾《标准》,将其与修订版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修订后《标准》的精神与实质,谋划新《标准》的实施策略。
2.新《标准》与实验稿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新《标准》设置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与实验稿水平目标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旨在为新《标准》在课程内容上作出的调整进行直观的阐述。鉴于新《标准》与实验稿的高中《标准》分离,因此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上,研究涉及水平一至水平四,即一至九年级的课程内容。
2.1运动参与
新《标准》与实验稿在运动参与这一学习方面的比较,实验稿在水平一至水平四的运动参与上,设置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二是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而新《标准》则强调学生要参与体育学习锻炼,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从表述看,新《标准》适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运动参与上实验稿强调要积极参与;新《标准》重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弱化对学生参与运动动作学习和展示的规定;新《标准》的相应调整体现了“以人为本”,认识到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促其具有积极的体育态度与行为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首先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而产生体育兴趣,体验运动乐趣。另外,实验稿的提出要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及体育教师,从操作层面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新《标准》在这一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强调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2.2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上,实验稿从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四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新课标则从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总体来说,2011年版剔除了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这一课程内容,而转为更针对课内教学。在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上,实验稿在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上,要求学生知道简单的运动术语和能观看比赛,以及了解运动规则。而2011年版则侧重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尤其将奥林匹克的知识纳入其中,同时要求学生队体育比赛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在技能的掌握上,实验稿对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和战术,2011年版更强调掌握运动技术的练习方法,并将体育游戏列为重点内容,对运动项目的战术方面没有进一步的要求。在安全教育方面,实验稿在水平一阶段不作要求,课程内容以避险、规避危险的方法、注意运动安全方面提出要求。2011年版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运动常识和规避方法,而且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日常生活中运动安全意识提出要求,较实验稿有更高的要求。
2.3身体健康
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实验稿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设置的内容看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将身体形态和发展体能列为重点内容,不同的是实验稿中强调要让学生建立健康意识,强调营养、环境、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而2011年版则更关注学生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在两版新课标中,身体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在发展体能和关注身体姿势形态没有较大改变,实验稿中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与健康、环境和不良行为与健康方面的知识。2011年版在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一内容上,在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要求发展户外运动能力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水平三和水平四没有相关要求。
2.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上,因2011年版将原实验稿的两个学习领域合并成一个学习领域,在这即按2011年版的学习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稿在这一学习领域从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六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内容设置上看,新课标2011年版较原实验稿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剔除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作用及认识身心发展的内容要求,以及不再强调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也不对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作出明确要求,更强调培养意志品质、调控情绪、合作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据此来看,新课标2011年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对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进行的调整,可以看出目的更注重实际,学习目标总体较实验稿有所降低,但更突出重点,更注重解决实际的问题。
3.结语
新《标准》的推出与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体育教师应着力思考新《标准》推行后的实施方略,准确地把握新《标准》的内容与实质。另外,新《标准》较之原先的实验稿,在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尤其在课程内容上,新《标准》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改变,要求体育教师重新审视实验稿修订后的内容。同时,中小学应针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和实施新课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2(3):14-16.
[2]张允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73-74.
[3]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6):67-69.
[4]程国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07,19(5):122.
篇8
一、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及实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更加明确,要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达到各教学要素的统一:
1.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下,建立师生间高度的信任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形成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
2.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应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及兴趣方面的不同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材、课题及教学组织形式。
3.针对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如运用力量性练习或器械体操练习塑造学生匀称、健壮的体型,运用各种球类、田径、武术等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水平,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拼搏精神。
4.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在简便、实用及安全的原则下,合理布置教学场地、配备体育器材。
5.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衡量标准,二者只有在适当的比例关系下,才能使运动负荷有效刺激机体,产生良性反应,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因此,应结合高中生的身体特点、健康状况和学习负担等,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二、常见的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新形势下,应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结合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如情景教学法、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情境教学是将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模仿和体会动作的要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则是让学生先展示自己运动能力,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去引导学生相互解决在自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篮球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查找有关资料。上课准备活动后先组织本班素质较强运动水平较高学生进行教学比赛,比赛中对于进球学生处理不当的范例随时叫停。然后教师模仿比赛实际情况,运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将球打进,从而调动学生对于新技术学习的渴望,再让学生带着重点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动作应连贯、协调、准确,接着分解演示和练习原地投篮、跨步及腾空等动作重点,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练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又让学生记忆深刻,在快乐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专项选修课的开设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了高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考虑到高中生的体能情况、运动水平、兴趣爱好以及男女生的差异,选修课的项目一般可设置5~6 个专项,如足球、排球、篮球、健美操等,也可以开展武术、游泳等项目的学习,一般男生以篮球、足球为主,女生以健美操和排球为主。
专项选修课的开展提高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钻研专项运动的特点和要领,根据每个专项不同的特点对教材、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做出相应的改革,完成适合本校的教材即校本教材,增加选修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四、体育竞赛在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社会要求高中生具有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应将体育竞赛引入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践证明,节奏鲜明、规则明确的竞赛活动加强了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拼搏、开拓的精神,提高观察、判断和应变能力。竞赛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抱有的应付考试的心态,为他们建立“终身体育”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篇9
在教学改革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必将使更多的体育工作者产生观念的转变。从现在的教育评价观念来看,原来的公开课是好课,今天看来不是好课,甚至是差课。原因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课堂,以培养学生朝终身体育这一方向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教学思想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贯穿于整个课堂,竖立“以育人为主”的原则。
(二)体现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唱主角,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的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只体现了教师讲、学生学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自我目标的提出和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情知”教学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情”“知”分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目标、内容及组织的和谐统一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主要尺度,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参照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对能力与情感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忽视情感、个性、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学习内容,目标要体现《标准》,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优化的教学内容
新《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淡化“学科体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考虑其操作的便利性,尊重学生的建议,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三)可行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很难体现主体意识,通常要使同质分组、兴趣小组、行政小组等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尽量体现分层教学的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要思路清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一定的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联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
三、变通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新《标准》的实行,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使每一节课都能有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多采用“目标设置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灵活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目标追求的动机。
四、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体育蕴含着多种价值和多种精神,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受益终生。(即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基本运动技能以外,其他方面也将获益)。举例:陈景润成为大数学家,得益于一堂数学课,老师并没有讲太多的数学知识,但老师一席话,启发陈景润对攀登数学高峰的理解,最终成为大数学家。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启发,就自然会把体育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视对过程目标的评价。教师要经常应用激励性的评语及时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新《标准》下的体育课堂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完全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了,更多地强调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身体上、精神上各方面受益,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真正培养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标准》规范下的好课标准,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符合实际;
2.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
3.教学程序清晰,既体现生动活泼,又注重多向联系,做到以点盖面;
4.教学方法灵活、有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新,针对不同个体,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篇10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体育教师教科书使用的现实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进《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不断完善及有效利用。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使用情况 调查研究 中学教师
《体育与健康》教材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研究《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聊城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体育与健康》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教材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以聊城市8个县(市、区)中学任职的16所普通高中的80名教师和25所普通初中的50名教师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展开研究调查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体育健康》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1.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关于教材实用性的调查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实用性较高,其中,高中教师认为比较实用和非常实用的占62.5%,初中教师相对较高,占78%。从而表明《体育与健康》教材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材料。
2.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教材使用目的调查分析。中学体育教师将《体育与健康》教材用于增长教师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上占的比重较大。另外,教师将《体育与健康》教材用于应付考试的情况也较严重。
3.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关于教材使用指导方法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自学和互学是中学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使用方法主要手段,并且高中体育教师中自学和互学比例比初中高出5个百分点。总体上,视频和查阅资料所占分量较轻,可见,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辅学习方法。
4.对聊城市中学体育教师教材使用顺序调查分析。从数据可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中:高中使用率为77.5%;初中使用率为78%。中学体育教师使用《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情况不太乐观,使用频率较低。
(二)存在的问题
1.《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实用性不高。《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包括了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原则等,因为各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中基本类同,而且学时较多,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内容体系中,仍用较多篇幅来介绍各个运动项目的教法,使得教师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2.《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使用目的性偏差大。通过调查发现,我市部分教师将《体育与健康》教材只是用于考试,否则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影响因素主要有:(1)传统思想的影响。轻视体育等一些认为没用的学科;(2)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
3.《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使用指导方法有差异。调查发现,体育学习中对于《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使用中自学和互学占较大比重,因为,作为教师本身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娴熟技能,这使得其体育教材的理解和学习变的相对简单,了解了具体的动作要领之后,知识也基本掌握。
4.对于《体育与健康》教材使用的顺序不明确。《体育与健康》教材作为指导性的教学工具,其使用顺序应该具有明确的时间顺序。通过调查发现,我市还有部分中学教师不用教材,这种现象从积极方面认为是一种对自己教学的超自信,从消极方面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实用性不高,导致的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的多级分录,教学内容中竞技运动教学方法重复多,致使中学体育教师工作量加大,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2.在使用目的、使用效率、使用指导方法上概念模糊不清,这种情况导致教学方向与目标产生偏差,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实现教材的推广实施。
(二)建议
1.明确《体育与健康》教材使用目的。明确使用目的不仅使得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良好。2.提高《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使用效率。提高使用效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及教育目标的实现。3.教材学习中多种指导方法并存。多种方式并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4.《体育与健康》教材应与实践相结合。中学体育教师学习《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体育教学过程服务、做指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毛振明,毛振钢.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2.
[3] 于向,马跃琪.我国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54-1257.
- 上一篇:走读式谈话方案及安全预案
- 下一篇:民间美术特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