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与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篇1

2019年7月20日,根据“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安排,乡村振兴服务队全体人员参加了全市队员后,在马德芹队长的带领下到镇报道。

到镇报道后镇政府派出专人和服务队对接,为服务队提供了办公场所、住宿场所和物质保障,妥善安置了服务队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让服务队成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性的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放下行囊后,服务队顾不得休息,马上和镇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展开了座谈,了解乡镇的基本情况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镇位于新泰市西部,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辖区内以玻璃纤维、旅游、设施农业、食品酿造加工、林果、蔬菜等为主,是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山东省和融文化创意乡镇,发展潜力巨大。

与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分别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村委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实地走访了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查看了村庄的党建宣传、村容村貌、特色产业、道路卫生和生活饮用水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意见。在泉里村,服务队重点了解了乡村文明、特色种植、泉河村内段情况和生活饮用水事宜,了解掌握该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汶城村,服务队着重就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该村“两委”成员就今后社区规划发展和文化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取得了广泛共识。在镇里村,服务队重点对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产业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调研指导,与该村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入交谈,为他们出谋划策。在宫西村,服务队重点对组织建设、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对村集体“三资”清理情况进行了了解,对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规划进行指导。在王家庄村,服务队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和问题困难,了解到村两委大力发展村里经济,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果蔬大棚,成立了绿客蔬菜农业合作社,建起一万多平的有机蔬菜水果大棚,主要种植有机西红柿和草莓。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好上级各项政策,发展集体经济。

篇2

“什么是农业?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是什么?在乡村振兴中云南发展的优势、短板是什么?一直在提的三农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科技如何支撑乡村振兴?什么是融合农业,融合什么?在哪些经营主体中融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是在工作中思考过的,有的是第一次接触。在此次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更从老师们的授课内容中,学到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那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从调研扶贫点的光、热、水、土地资源情况到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老师省略了工作过程的艰辛,更多介绍了为农户创收、增收改变生活面貌生活质量的那份喜悦与安心,从结合我们生活工作实际的实例,把那份工作中的方式方法,面对困难的工作态度如清泉般灌输给我们,让我们无比轻松的学会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插上科技的翅膀,凸显科技创新的意义,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农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农村的重要着力。这些一系列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更让自己反思作为一名农科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工作的更大意义。联系我县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卡脖子”难题。

一、永胜县新型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在农村新出现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大规模经营、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一般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通过近年来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永胜县基本形成了食用菌、肉牛、软籽石榴、魔芋等主导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模式不断得到巩固。永胜县共有家庭农场78家,农民合作社14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基本情况

在2020年,指导、规范44家企业、60家合作社、2户家庭农场采取订单帮扶、托管代养、投资合作等方式对2020年实施扶贫产业的15317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发展利益联结。2021年,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全覆盖。将我县有产业发展条件的15328户已脱贫户、858户边缘易致贫户采取已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模式,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全覆盖”。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一平台三机制”的工作安排及丽江市农业农村局转发《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云南省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管理服务平台试运行的通知》,完成“云南省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录入。

二、面临的困难问题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全覆盖”。永胜县采取已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模式,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全覆盖”。虽然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但也面临一些困难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程度有待提高

永胜县共有家庭农场78家,农民合作社14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从数量上来说,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一些合作社财务不规范、成员账户未建立、运营管理不善等情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

(二)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薄弱,带动能力不强、农户参与度不高

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大小不一,部分还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在满足自身经营的前提下,并不能够带动农户进行增收。部分经营主体由于所经营产业和经营方式的影响,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农户的参与度不高。

(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力度不大

全县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需要县乡村三级专职的经管员专人负责。但目前我县负责经管工作的同志还兼管着其他工作,同时经管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我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力度不大。

(四)产业链条短,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由于我县作为农业生产大县,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发展比较滞后,所成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短,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大,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五)奖补力度不是很大,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每年省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项目有限,县里也因财力所困,支持县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不够大。

三、对策建议

一是以县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带动全县合作社、农场家庭等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程度。

二是加大奖补力度。在出台创建办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奖补力度,让合作社实实在在的得到实惠的同时,加大农户的参与度,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篇3

该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分布合理,逻辑性强。作者以休闲农业的基础知识作为导入点,进而系统探究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此,作者以“休闲农业”为第一视角,客观分析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特征和类型,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到休闲农业的相关法规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写作思路框架清晰,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写作表达。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的拓展与提升,乡村旅游是旅游市场的转型与细分,两者的结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者提出的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系统的总结,给出合理的建议。

二、内容材料丰盈,指导性强

本书的材料确凿、内容充分,论据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作者从多个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地缩短,休闲已成为大众化的需互联网新常态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曹雅洁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求,休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极佳的休闲场所,同时满足了人们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养生需求,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为顺应时展、响应时代号召,宏观上而言,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土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学习和研究休闲农业的基础;微观上而言,休闲农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还很滞后,作者以辩证的眼光解读了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多个要素,并将实际案例贯穿于文章中。作者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穿插了多张图片进行范例展示,以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这在农业与旅游书籍中颇具特色。使读者直观了解相关休闲农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学习农业与旅游的兴趣,这不仅使得读者阅读起来轻松、一目了然,也体现出作者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内容材料的收集全面、翔实。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为其他农业与旅游类书籍在改革和创新中树立了一种新的榜样和方向。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篇5

关键词:雁江区;创意农业;建议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其一般形态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常见模式有“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田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是农业产业的跨界融合,既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展创意农业前景十分广阔。雁江区作为农业大区,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意农业。

1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现状与优势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向农业的延伸,首先出现在英、德、法、荷、意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也涌现各种各样的创意农业项目。如法国的创意农业以环保生态功能为主,德国的创意农业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荷兰的创意农业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日本的创意农业以综合功能为主。国内在发展创意农业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成都“五朵金花”、浙江千岛湖巨网捕鱼、上海奉贤菜花节等等。各地利用本土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优势,将各种创新创意融入农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农产品价值,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1.1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探索形成了3种独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雁江区以休闲观光体验为特色的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倾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举办莲藕节、草莓节等节庆活动,加大宣传造势力度;重视乡村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推荐,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开展一日游、自驾游活动。通过增加农业设施装备,挖掘现代科技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现代农业农耕文化,有力地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本区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明显。

1.2发展优势

1.2.1区位优势明显资阳市雁江区是四川省内唯一同时连接成都、重庆2个特大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丹山镇距离资阳城区27km,距成都新机场62km,距成都市区116km,距重庆203km,遂资眉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并设丹山出口,规划中的资潼广高速公路(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延长线)将经过丹山,与板永路、竹太路、中大路等构筑起区域立体交通网络,丹山在成渝城市群中具有显著交通区位优势。

1.2.2交通优势突出雁江距成都87km、重庆200km,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资资路、资乐路、资仁路等干线与毗邻的省级干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遂资眉高速公路(资遂段)已于2013年6月建成通车,特别是成渝客专2015年建成通车后,雁江到成都仅17min、到重庆45min车程,将完全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成都第二机场选址资阳。2013年,雁江区规划了“二纵一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二纵二横”铁路网络、“二纵二横”快速通道网络。

1.2.3自然条件优越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7℃,无霜期299d,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多h,多年平均降雨94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充足,为“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典型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紫色土类、新积土类和黄壤土类,多为中性到微酸性和微碱性,钾素含量丰富,肥力水平较高,对农作物高产、稳产极为有利。

1.2.4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西瓜、花生、小麦、油菜、马铃薯等,蔬菜包括叶菜、瓜果、块根块茎、茄果、菜用豆、葱蒜、水生蔬菜、食用菌等类上百种蔬菜,是四川最大的加工蔬菜基地。水果主要有柑桔(温州蜜柑、梨、桃、枇杷、葡萄、樱桃、李子等品种,干果主要有核桃、花椒等。畜禽主要有猪、羊、牛、鸡、鸭、鹅、兔等品种。

1.2.5雁江区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年来,结合本区实际,2021年提出要牢牢把握成资同城化战略引领,着力构建“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区域一体、共建共兴”发展格局,强化功能支撑,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共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圏,绘就新时代雁江高质量发展崭新画卷。新时代新要求新理念,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是省委赋予资阳的总体定位,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过一年多实践,充分证明联动成渝双核、打造交通枢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意农业刻不容缓。

2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问题与困境

目前,本区发展创意农业整体上尚存在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扶持政策欠缺、产业融合不够等制约创意农业发展的因素,本区发展创意农业,尚有如下问题和困境需要突破。

2.1观念认识更新深化急需加速

本区对发展创意农业的认识不到位,理论研究缺乏,甚至简单地认为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就是农业生产者或者农业部门的单方面行为;对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参与、从事创意农业工作的专家、企业、机构较少,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尚未将发展创意农业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创意构建农业发展链条、提高附加值、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思路还未落到实处。

2.2政策配套资金引导急需加强

创意平台的构建、创意环境的建造、创意氛围的营造、创意意识的提升、创意产品的创建、创意人才的培养、现代技术的顺畅沟通等项目,前期投入时间长、资金沉积量大。雁区创意农业均出现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个案,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更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导致创意农业进展缓慢。

2.3产业融合技术沟通急需突破

产业融合、技术借鉴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意农业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物,借鉴和引用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支撑条件。目前本区农业与工业、信息、文化艺术等其他产业的联系和沟通尚不够,现有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难以满足创意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的需要。

2.4创意农业平台建设亟待提升

目前,本区在农业领域的创意平台尚未建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小型创意农业项目或模式,绝大部分只是强调餐饮、住宿的原生态特性,硬件设施水平和科技含量都相对偏低、文化内涵少。各地创意农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明显,广大消费者的创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意农产品的创新性、技术性、艺术性不够,创意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影响范围和辐射面积十分有限,创意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5创意农业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本区缺少从项目策划、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创意培训到招商营运的农业创意专业团队,特别是缺少能够开发普通消费者创意潜能的专业培训组织和培训队伍,尚难以运用综合各产业、各专业的最新技术,以农业生产过程或农产品为素材,开发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的创意农业产品。

3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3.1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应当注重“三化”,即:一是创意农业在区域布置上要实行“差异化”。在不同的区域,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不同,区域布置应有不同。如雁江可在果蔬、葡萄、水产上进行创意农业的发展等等。二是在模式选择上应“多样化”。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和交通运输线两旁宜选择生态型创意农业,自然环境、人文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宜选择旅游观光型创意农业,在离市区比较近的地方宜选择体验型创意农业,在苗木花卉比较多的地方宜选择园艺型创意农业。三是在发展环节上要“全程化”。从田间到餐桌充分体现创意理念,并将创意农业的理念覆盖到设计、研发、育种、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以及餐饮策划推介等各个环节。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向有机化发展,在种苗上突出特色化,在包装销售上强调个性化,在餐桌上强调色鲜味,在产品上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创意的农耕、色彩、服务、生态文化)等等。

3.2加强规划宏观指导

在创意农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建议由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制定《雁江区创意农业五年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实现计划到位、人力到位、资金到位、扎扎实实地将本区的创意农业搞上去,把创意农业提升到农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挖掘和培植。区委和区政府应专题研究创意农业的发展,农口部门应将创意农业发展当作经常性的工作来做,特别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做好创意农业的规划工作,并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和检查。

3.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涉农资金安排,特别是项目投入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对创意农业实行倾斜,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切实营造创意农业良好发展环境。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程度高、对外影响大的创意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在本区建成一批国省级水平的创意农业项目。

3.4夯实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稳定并发展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有创意农业意识的职业农民,引导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长期留在农业领域,成为创意农业的领军人才,在项目策划、价值分析、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创意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吸引更多“农创客”下乡。二是鼓励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社合作,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搭建连通“创意”与“技术”的桥梁。

3.5强化特色品牌打造

推进产品品牌化,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大雁江“鱼米之乡”、蜜柑、丹山莲藕、稻渔综合种养殖、临江寺豆瓣等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响“资味”农产品品牌。以创意农业集聚区和创意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新型创意农场和名优特新优势创意农业产业带,形成现代特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创意农业发展竞争力。

篇6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1-5月,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065万元,下降17.6%;增加值增长2.4%,均排名全州第5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763万元,增长7.5%,分别排名全州第9位和第3位;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56万元,下降12.3%,分别排名全州第10位和第4位。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74.56万人次,下降15.3%,分别排名全州第3位和第2位;实现旅游收入60815万元,下降11.0%,分别排名全州第3位和第2位;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48万元,增长30.9%,分别排名全州第6位和第2位。

经预测,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下降7.3%;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0万元,增长2.9%;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00万元,增长11.7%;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8元,增长4.5%,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0元,增长7.5%;接待游客预计131.5万人次,下降10.8%;旅游总收入预计完成134612万元,下降35.7%。

(一)强化统计业务,夯实统计根基

1.加强研判分析,提高监测预判。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变化,加强动态监测,做好跟踪服务;围绕经济运行中的重难点,积极开展调研分析;立足全县视角,协同相关部门共同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截止目前,共撰写并《县月度经济信息》3期。

2.强化数据审核,夯实数据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统计调查制度,把好企业入库关,上半年,新申报入库单位11家。

3.做好农业农村统计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着力完善保障机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截止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平台数据正上报国家平台。

(二)推进依法治统,巩固统计保障

1.依法治统,加大统计执法检查。把“依法统计、文明执法”纳入年度重要工作日程,结合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深入全县乡镇、机关、事业和“四上企业”督导联网直报等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执法检查共计5次,截至目前,未有统计举报发生。

2.加强宣传,提高统计工作知晓度。增强领导干部的统计法治意识。借力部门的主题活动,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统计的社会知晓度。

(三)凝聚统计力量,做好大型普查

1.突出重点,全面深化脱贫攻坚普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普查数据质量意识,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截止目前,完成县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组建工作,落实办公场所和经费60万元,抽调5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脱贫攻坚普查培训及清查摸底工作顺利开展。

2.明确任务,全面收尾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积极做好四经普资料开发,四经普公告。

3.提升标杆,积极备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认真总结以往普查和调查工作经验,超前谋划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为人普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已全面启动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截止目前,成立县、乡、村三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确定普查指导员168名,普查员232名,督察员6名,落实普查经费40万元;制作200余副横幅和乡镇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牌下发至17个乡镇,抽调12名工作人员到县人普办集中办公。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机关效能

1.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始终紧抓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促发展;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员学习教育范畴,定期召开会议;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强日常管理,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和干部轮岗;落实基层首席统计员制度,组织统计业务培训。

3.增强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氛围。通过改善办公环境等,增强局统计文化建设,促进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营造和谐氛围。

(五)提升工作实效,落实重点工作

1.打好脱贫攻坚硬仗。把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强化整改。

2.落实统计督查整改工作。高度重视统计督查整改工作,把抓好统计督查等各项整改作为推动统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充分转化整改成效,不断提升统计队伍的战斗力。

3.保质保量完成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当前统计中心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在效能建设、文明创建、综合整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与统计工作需求有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种经济形式涌现,经济调查的对象日趋复杂,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越来越新颖,这就对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衔接协调不够。目前,县级各有关部门、县级统计机构都在进行数据统计,并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报送,由于统计调查所需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不同,以及统计指标口径上的不一致,造成各部门统计结果与统计局数据存在差异性。

三、2020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抓好基层统计的规范化建设,深化统计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二是做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严格按照省、州普查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围绕脱贫攻坚普查的总体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依法普查,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各项工作。

篇7

(一)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1.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较为滞后,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均较为困难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结构性指标来看,云南第二产业既具有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同时又表现出开始向工业化中期推进的趋势,因而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2.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重城市轻农村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不具有法定效力且缺乏特色,其延续性和对后续发展关注度不够;部分规划没有体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没有完全按照云南“城镇上山、工业上山”的战略发展思路进行规划,一些工业园区和集市规划仍然存在占用优质耕地的现象。3.城乡产业间断层、产业支撑乏力主要表现: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快,且一、二、三产业间关联度小,城乡产业间断层,城市经济增长比较强劲而农村经济增长相对乏力;城乡产业衔接断层导致城乡市场分割,致使工业反哺农业缺乏有效渠道,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出现全省工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力减弱的局面。4.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服务等发展失衡且发展难度大据统计,占云南总人口7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30%的城市居民却享有接近90%的社会保障费用,同时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距外,发展严重失衡。5.体制机制问题突出,制度建设面临新挑战长期以来,由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因而其体制机制问题突出,在土地制度、融资制度、农转城面临的制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上面临较大挑战。

(二)三类不同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个性问题

1.第一类地区(1)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尽管第一类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松动。城乡差距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经济上的差距是核心问题。(2)政策不协调、不配套。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和农民自有住房宅基地问题凸显;社会保障衔接及资金落实难;教育问题比较突出;计划生育政策落实面临新问题。(3)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薄弱。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日益增多,而基层管理人员少且处理问题简单、职能弱化日显突出;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是大批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则是这部分群众在城市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就业难、流动性大等,给社区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2.第二类地区(1)城乡差距明显。第二类地区的城乡差距非常明显,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等方面,特别在恩格尔系数、二元结构强度、农业和非农业GDP相对生产率上差距更为明显。(2)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制度障碍尚待突破。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上的缺陷及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三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束缚;四是就业制度的歧视性规定。(3)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扶贫任务艰巨,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由于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供、销互相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贸、工、农处于利益分割状态。同时,由于该类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和贫困程度深,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出现了返贫率高的新问题。3.第三类地区(1)观念落后。第三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人们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落后的观念又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贫困。(2)综合经济实力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与前两类地区相比,该类地区由于受历史、区位条件、环境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缓慢、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实力弱、城乡发展差距大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困难。(3)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能源、电力、通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投入严重短缺;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该类地区在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生产和运输、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受到影响和制约。(4)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完善。目前,该类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城乡之间,市场还未能成为配置城乡资源的主要手段,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贸易隔阂制约了物资流、资金流、人力流、信息流等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正常循环。

二、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云南统筹城乡工作的共性建议

1.加强省级立法,使城乡统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一是确立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机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强化工作考核,把统筹城乡发展实效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强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坚持上下联动、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主要财力倾斜到城乡统筹上,把得力干部安排到城乡统筹上;四是强化财政扶持和资金保障,探索建立支农惠农长效机制;五是使城乡统筹中农民的土地问题、各相关部门权利义务问题、村镇规划标准问题、失地农民保障等相关问题有法可依。2.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的根本目标之一,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促使农业生产力由传统走向现代。当前,重点工作是给农村不动产确权、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展一次专门的土地调查、继续深化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对粮农和粮食种植大户的支持力度。3.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城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开远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对已稳定转移的农民数量、城乡间客观上存在的不平等、农村基础设施欠账数目、可预见时间内本级财政能承担的统筹成本、本域内城镇化中的产业支持、拟转户的人口怎样与彻底转移农民的实际数目匹配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二)三类不同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个性建议

1.对第一类地区的指导建议

(1)以城镇为中心,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制定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带动周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科技优势,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条件好的地区可以积极发展以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为特征的都市型农业和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发展“农户+信息”模式,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其次,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再次,加强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化素质教育,以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农民的新要求。(3)促进跨区域合作,发挥这类地区在州市乃至全省城乡统筹中的作用。一是在省、州市的统筹下加强与邻近其他城市的合作,发展城市群;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接纳人口转移;三是与省内其他地区更好地分享域内的公共资源;四是改造传统产业,主动向另外两类地区转移产业。

2.对第二类地区的指导建议

(1)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约束,把农业真正摆到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大各级政府农业投入,增加对农业科研、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流通环节补贴,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业贷款,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农业的投入能力。(2)以扩大非农就业为基本原则发展城镇。把城镇建设成一个最好的非农产品的生产地、交易地、各种时尚和服务消费地,根据潜力培养域内城镇对人力、资金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把心用在引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上,而不是简单地大拆大建。(3)解决城乡一体化中的中前期问题。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继续抓好扶贫工作;集中力量建设乡镇所在地、规划中的“迁村并点”并入地的基础设施;帮助村民维护现有乡村公共设施;把教育经费集中投向职业教育;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4)壮大县域经济、园区经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着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使其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带动整个农村工业上水平、上质量,加快推进县域非农化进程,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壮大发展主体。

3.对第三类地区的指导建议

篇8

一、重庆市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8.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人口3200多万,却有2/3的人口在农村,40个区县中有近一半为贫困县,直辖之初的农村贫困人口高达366万。这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真实写照。

西部大开发和重庆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重庆是地处西部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基数低,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滞后、城市化滞后、农村发展滞后。重庆市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表明,农村卫生工作起点低、难度大,存在着就医难、买药难、医疗水平较低,服务设施落后等系列问题。

1、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威胁农民健康

农民健康知识差,预防、保健措施不力,加上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过猛,致使部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在重庆市的部分郊县农村,特别是三峡库区周边农村,饮用水不清洁,厕所简陋,污水横流,老鼠、苍蝇、蚊子很多,公共卫生环境很差,给各种细菌、病毒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制造了条件,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和隐患。

2、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较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据对主城区之一,沙坪坝区西部七镇卫生院调查,七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共119人,大专学历5人(占4.2%),中专学历57人(占47.9%),中专以下学历和无学历57人(占47.9%);中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占2.5%),初级专业技术职称96人(占80.7%),无职称20人(占16.8%);临床医生共计57人,配置数为0.37人/千人,护士16人,配置数为0.1人/千人,远低于医护人员最低配置标准1.73人/千人。全区乡村医生1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名(占7.6%),大专学历3人(占2.5%),中专学历58人(占49.2%),中专水平及以下学历57人(占48.3%)。

按照镇卫生院医生、护士配置最低标准1.73人/千人计算,仅沙坪坝区西部七镇卫生院就差临床医生194人,护士235人。目前沙坪坝区农村有的镇卫生院人员严重老化,有的镇卫生院无一名护士,还有一些镇卫生院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仍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低,从而导致医疗质量较差。

3、镇卫生院医疗装备差,履行农村卫生机构职能难度大

目前,重庆市农村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相当陈旧落后且缺乏必备设备,部分镇卫生院设备未达到规范化镇卫生院装备标准。由于装备差,镇、村卫生机构无法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和完成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任务,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又以沙坪坝区西部七镇卫生院为例,沙区农村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相当陈旧落后且缺乏必备设备,没有一所镇卫生院设备达到重庆市规范化镇卫生院装备标准。沙区七镇卫生院无一台1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只有2家设有急诊室,3家设有急诊病房,无一家设有妇产科,未配置一辆救护车。

4、镇卫生院亏损面大,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再以沙坪坝区为例,截止2003年末,沙区西部七镇卫生院连续4年亏损的就有5个,占总数的71.2%,2002年西部七镇卫生院全部亏损,镇卫生院亏损严重,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濒临倒闭。西部两个中心医院和各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危房,危房面积共达3000多平方米,且无资金加以改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离退休人员负担重,绝大多数镇卫生院靠政府财政拨款勉强能够维持生存,但无力发展。

5、三级防保网不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薄弱

镇卫生院的职能是向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同时承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向农村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保健等服务。村卫生站的职能是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承担预防保健任务,普及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由于体制转换加速了农村卫生医疗投入的减少,使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正出现全面危机。近年来,国家严重投入不足,三级防保网不健全、不牢固,突出体现在农村地区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其中又以村卫生站这层网底组织最为薄弱。农村税费改革往往切掉了正常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费,大部分地区乡镇片面强调有偿服务,使公共卫生事业私人化、有偿化。随着政府卫生投入的日益减少、乡镇企业改组改制,消解了昔日“以工补农”、“以工助医”的投资机制,原来承担农村卫生保健责任的乡镇卫生院终于走上改组转制之路,许多职能难以继续有效履行。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片面地认为发展生产是大事,卫生工作是小事,对卫生工作认识不足,导致农村的公共卫生工作长期处于少人管、甚至无人管的局面。

二、提高重庆市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健康基本保障的基础性工程。加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健全农村预防保健网络,对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创新,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建设

公共卫生是关系社会群体身体健康的卫生服务,无论是关系到重庆市2300多万农民健康安全的重要性,还是从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看,都应作为重点领域加强。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根据农村公共卫生的外部效应性和公平性原则,政府应当在理论上、观念上纠正认识上的两大误区,对应地创新和完善两大理论――公共卫生产品服务的“外部效应性论”和“卫生正义论”,借以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中的主要渠道、主要杠杆和主要尺度的地位,强化政府的投资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农民相对而言是一个在抵御疾病时承受能力低,因病置于困境的脆弱性高的群体,又缺乏支付获取公共卫生服务自筹部分经费的能力,健康教育水平远低于其它人群。农民的健康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阻碍农村奔小康、走向现代化整体进程,而且会因人口流动而波及周边、影响全省甚至全国。政府对公共卫生投资的主渠道责任来自于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本身的“外部经济特性”。

政府是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产品进行公共财政投入的主要杠杆。一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农民不主动参与生产和消费公共卫生产品;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具有外部性,难以通过市场来确定其价格;三是公共卫生产品生产需要高成本、高技术和生产规模大的要求,需要有足够的生产技术、生产资金的投入,这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用积极财政手段来加以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农村县、乡两级卫生机构建设单位。增加对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传染病和地方病控制、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定额补助经费,保证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农村卫生监督执法经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差的状况,确保各项农村卫生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2、正视现实,适当控制医疗服务规模

如果对农村医疗服务规模,尤其是乡村医疗服务规模不加以适当控制,效率继续下降,医疗成本继续加大,看病贵的问题将会继续加重。因大量卫生投资用于医疗机构扩大规模建设,也不可能实现加强公共卫生和提高服务质量及卫生扶贫的资源结构调整。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医疗机构,撤除并不合理的重叠机构;二是按照重庆市区县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量与短期内可转化的潜在需求量,确定区县医疗服务总床位及人员的规模控制指标;三是按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口和相关因素,确定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床位及人员规模。为此,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以搞好预防保健为主,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等基本医疗诊治和承担一定卫生事业管理的综合服务功能,尤其是一般乡镇卫生院应成为本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向医院发展。为促进乡村卫生机构按综合服务功能做好各项工作,建议对基层卫生组织按公共卫生的经济政策实行补助。

3、重视专业培训,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乡村医生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观念、职业道德和全科医学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实施农村全科医生培养计划,鼓励现有乡村医生接受学历教育。严把农村卫生人员准入关,新进农村卫生人员必须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具有执业资格。到2007年力争10%以上的乡村医生具有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90%以上的乡村医生具有医学中专学历,2010年前100%乡村医生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大力引进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改善农村卫生人员队伍现状。

4、深化卫生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1)推进农村卫生机构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增强农村卫生机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乡镇卫生院的院长要在全县(市)或更大的范围内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办法选拔,并加强对其的培训、管理和监督。改革后的乡镇卫生院的职能要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重点做好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决不能本末倒置。

(2)抓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强化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监管。继续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推进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改革;加大农村卫生执法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监管,加强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工作,切实履行农村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业务培训工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针对农民弱势群体实行医疗救助,目的是解决少部份人群大病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建立“大病风险/救助基金”,对因患重大疾病而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特困农户给予资金救助。

5、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农民的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篇9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振兴林业,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林业站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以某镇为例,该镇岭根村猕猴桃生产基地,从2002年开始,科技人员先进行试点,在阳坡与阴坡采取搭架与不搭架,施肥与不施肥等方式对猕猴桃进行对比无公害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北坡搭架施肥到第5年,产量9480 kg/hm2,平均市场售价5元/kg,产值达到4.74万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例是9∶1左右。岭根村群众在掌握栽培技术的同时,全村猕猴桃也达到无公害栽培标准,到2009年,该村栽培猕猴桃面积扩大到30 hm2,年均产值90多万元,该产业成为岭根村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林农增收。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本镇某村一位村民1998年盲目引进油桃栽培,选择在海拔高、晚霜期长、pH值大的潮湿地种植,结果造成8万元的经济损失。可见,加强农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2 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1998年某县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要求他们自主创业,进行有偿服务,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弃职责,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3 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关系,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2)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3)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

(4)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林情,广泛收集信息,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高效化,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晋升技术职务时,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篇10

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市政协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常委会组成由昌旺主席任组长,陈玉旭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协经科委、提案委及各乡(镇)州、市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于2018年8月28日至9月30日深入各乡镇,就全市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在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经果、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牦牛、阿坝中蜂、小家畜禽等种养殖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入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一)农村产业布局特色凸显。我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农村产业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一是东中部蔬菜产业带。即梭磨、卓克基、马尔康、松岗1乡3镇,地处梭磨河流域和国道317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众蔬菜种植已有较好基础,重点发展反季大白菜、莴笋、莲白等蔬菜经济。二是西南部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即党坝、白湾、木尔宗、脚木足4个乡,地处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下游流域,峡谷纵横、耕地多集中在河滩和高半山,重点发展白湾海椒、党坝莴笋、中藏药和青稞等粮食、经济作物。三是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即地处脚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3个乡的西北部片区和地处茶堡河流域的沙尔宗、龙尔甲、大藏1镇2乡的东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海拔高,远离交通干线,气候相对较差,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等畜牧业和中藏药、油菜等特色种植业。目前,全市在实施特色农业布局规划时切实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规划建设的“两带两区” 雏形基本形成。如梭磨乡马塘、砍竹、色尔米等村400余户、共1000余亩,以种植大白菜和莴笋等绿色蔬菜为主,建成秋冬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销往蒙阳、白家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松岗镇哈飘村、丹波村以“公司+基地+农户” 发展大棚蔬菜24.5亩,以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反季露地蔬菜500亩;脚木足乡利用浙江援建资金120万元,在巩固提升白莎村400亩青红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利用河坝海拔较低区域扩展建立差异化特色水果基地400亩; 党坝乡在格尔威村投入资金151万元建设了花椒基地118亩;木尔宗乡投入70余万元,发展羌活、赤芍、秦艽、铁棒锤等中药材种植面积2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药材(羌活)示范基地1个;龙尔甲乡在干木鸟村投资50万元,建设青稞基地400亩,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形式投入50万元在干木鸟村建设藏香猪养殖基地,现存栏达到300余头;日部乡在巴朗村、中热村投资150万元,实施豆薯基地项目1000亩;按照环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种养循环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岗镇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牦牛(肉牛)养殖产业成效明显;阿坝中蜂已初具规模,全市蜂群共计10864群,其中中蜂养殖合作社11家,大户(50群以上)11户,集体经济养殖阿坝中蜂15个村。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有三家:一是阿坝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购牦牛18500头,年销售收入2174万元,培育形成30个订单基地,带动3500户农户增收。二是阿坝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1万元,销售额2100万元,税收72万元,企业利润318万元,收购牦牛2700头,加工牦牛肉270吨,生产牦牛肉干48吨。三是马尔康蓝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产、销售、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流转土地217亩,每亩1000元,季节性用工每天6至7人,每天每人100元,林下种植青椒、川红花等。公司全面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经营,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8个,年销售收入4266万元,净利润853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5900万元。现有从业人员4000余人,入社农户4155户,带动非成员户数1700户,覆盖全市 10乡4镇105个村。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全市共流转土地4982亩,在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210余人,收入达7500余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始起步并加快推进。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阿坝州与成都市的农商对接活动。今年有一个企业、四个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的产品申报了“净土阿坝”品牌,首批被批准的“净土阿坝”品牌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产品。制定马尔康地区品牌发展规划并按进度组织实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目前我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农产品5个,地理标志1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畅、灌溉设施缺乏、各类生产管理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沟内七个乡镇传统农业转型仍然比较难,农业有产出,但效益低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248个,但合作社成员平均才16.7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已起步并加快推进,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二)特色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及周边还缺少专门的农产品集贸批发交易市场,现有农产品交易只有依赖城区的2个综合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今年全市虽陆续在各乡镇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但由于网络基础、基站设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体系还根本未发挥作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大部分乡镇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种养殖观念难以改变,同时还有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导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全市各乡镇在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阿坝中蜂、藏香猪、牦牛等特色农业方面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少、特色产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等先进技术推进慢,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带、两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家庭农场等为载体,嘉绒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为元素,积极探索发展农牧业观光、体验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础上,逐步做好成片产业区内的灌溉设施、农牧业交通路网、电力设施、土地草场围栏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流通信息等服务;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电商服务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抓住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成都市崇州市对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关单位帮扶我市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援建、帮扶地区、单位的科级部门、企业、实体或经济成功人士、组织等密切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服务。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特色水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