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活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活动方案

篇1

一、学校活动时间的安排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时间为30分钟

上午:10:00——10:30

二、活动内容及形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晴天全校先做广播操或跳校园集体舞,然后分班进行各项自主活动。各班到指定场地活动,具体安排见附表。阴雨天班主任组织在室内活动,先做室内操,再安排室内游戏活动。

三、活动项目与活动器材

体育组提供一些室内外体育活动项目,供各班参考,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项目进行活动。室内活动项目及大部分的室外项目要靠班主任及配班老师培训、辅导学生。部分复杂的室外活动项目由相关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培训。

活动的具体项目:

室外活动:跳(长、短)绳、踢毽子、立定跳远、捉迷藏、滚铁环、跳房子、板羽球、丢手绢、钻山洞、丢沙包、羽毛球、跳橡皮筋、推手、贴烧饼、掷纸飞机、抓尾巴、快快跳起来、闭眼平衡、木头人、老鹰抓小鸡、互挤出圈、运球、斗鸡、双人拔河、乓乒球、偷西瓜等项目。

室内活动:拾子、击鼓传花、扳手腕、传口令、画鼻子、纸球入篓、挑小棒、七巧板、猜拳写字、猜猜他是谁、叫号起立、过独木桥、吹鸡毛、头顶气球、写字接力、指部位、开火车、斗陀螺、堆馒头、解绷绷传球接力、乒乓球打靶、猜猜少了谁、偷渡岗哨、抢凳子、猫捉老鼠等项目。

以上这些活动项目供各班参考和选用,全体教师要集思广益,挖掘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

其中以下一些项目为本学期学校组织的比赛项目:

一年级:二人三足跑二年级:跳绳(双脚)

三、四年级:立定跳远五年级:斗鸡

六年级:拔河

每学期安排一次年级比赛。

学校添置一些运动器材,提供给学生活动。班主任也要动员学生自愿购置或自制一些体育活动辅助器材,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活动的考核

由值勤的带班领导对每次体育活动进行考核,根据师生的参与度,活动的强度与密度,运动项目的选择搭配、室内活动的正常,进行四级评分(优、良、中、下),考核结果在教师月考核中占一定的比例。

五、活动注意事项

1、大课间活动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或早退。

2、室外活动时间班主任、配班教师必须管理到位。

3、活动前和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

篇2

关键词 课题研究;方案;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138―02

1 研究课题

寓作文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2 指导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创造了“期望理论”,实验中发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语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成就。这说明,培养人才按照预先设计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产生预定的效应。目前,素质教育为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指明了发展方向。21世纪,农村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赶上新时代,从小培养社交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我提出“寓作文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课题研究,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让学生从小掌握好语言,跻身于社会,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有合作精神的人。

3 实验课题的提出:

3,1课题的内容。素质教育,创造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开辟了教育的崭新天地,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希望人人成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大环境中,语文教师应先带头,把作文寓活动之中,放眼于世界、放眼于未来,着力培养学生听话、说话、写作能力。

(1)通过活动的开展,把听话、说话、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训练整体。

(2)通过活动的开展,根本目的是提高作文效率,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3)通过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2研究目标。搞活动,目的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而作文应当是学以致用的,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3.3理论基础。传统的命题作文,是让学生依题作文,有言无言都要写,有感无感都要发,于是不乏有胡编乱照、闭门造车的现象,不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假话、空话、套话,学生往往一吐不快。这样怎能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和“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求优生如此,差生也如此,纵然搜肠刮肚也无济于事。对作文、交际岂不失去了信心。目前,农村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说话、写文章为了交际,为了表达思想,从需要出发,他们便会产生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创造条件,安排切合实际的活动,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提供了写好作文的可能。

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4.1研究的内容。按照语文课程标准,除写记叙文的文章之外,我们把日常生活的会话、转述、主持会议、讲故事及通知、留言条等应用性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列入训练计划之中,为学生当前和今后的需要安排写作内容。

4.2研究的方法。

(1)具体训练程序的编制:在活动中,我们考虑到文体写法的难易程度及语言文字的深浅、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缺点,训练是阶梯状,一步一步地上升,周期为三年,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09年,调查、开设对比班,采用观察法。负责人:朱林,观察记录、撰写调查报告。1、2年级,学讲普通话,能复述故事、文学作品的大意和精彩片断,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讲述感兴趣的见闻。

第二阶段,2009――2010年,负责人:朱晓成,追踪观察、撰写课题报告。3、4年级,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听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单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生动地讲述故事。

第三阶段,2010――2011年,负责人:马红,总结验收阶段,完成研究报告。5、6年级,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作即席讲话、主题演讲,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组织开展活动,把作文放在活动之中,做好学生的”采花“工作。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旅游季节重大节日,安排一些有教育意义、生动有趣的活动,相机安排语言训练。

(3)上好作文指导课,做好学生的“酿蜜”工作,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既可扩大说写训练的内容,又可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很有情趣的。作文课上,教师相机行事,指导学生把见到的生活常识,领悟到的哲理通过散文、小说、小幽默、小笑话等多种表达形式表现出来,得到了花粉,也得到了花蜜。

(4)创造条件,组织大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①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和图文表达见闻和想法。

②观察大自然、社会、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学会合作。

③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习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开专题答辩会、主题演讲会。

④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

⑤组织课题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杨思昂

篇3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更好做到帮带作用,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张立忠

副组长:孟庆芳

成  员:乔海霞(教导主任)朱秀梅(副教导主任)王艳花(高语组教研组长)陈文平(低语组教研组长)李春香(数学组教研组长)李丽荣(英语组教研组长)吴剑霞(体育组教研组长)

三、活动对象

五年级组任课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18年9月11日——9月14日

五、活动具体实施:

1.五年级组各任课教师讲示范课一节。

2.讲课教师需精心准备、使用导学案上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的创新理念。

3.五年级组全体教师要全员参加听课,并认真学习,以尽快驾驭生本课堂模式教学。

六、具体时间安排(9月11日——9月14日)

教师

学科

时间

节次

班级

课题

刘春

数学

9月11日

1

五四班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王艳花

语文

9月11日

2

五三班

《梅花魂》

贾静

英语

9月12日

2

五一班

《Unit2 my  week》

杜娇东

体育

9月12日

3

五四班

《脚背正面运球》

王霞

语文

9月13日

1

五二班

《古诗词三首》

陈平

品德与社会

9月13日

3

五二班

《我的家人》

王彩霞

语文

9月14日

2

五一班

《鲸》

单立新

体育

9月14日

3

篇4

关键词 思品活动教育 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 开发 应用

深化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改革中就必须实施思品活动教育。可见,思品活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思品活动教育,尤其是小学思品活动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思品活动教育工作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原来的素质教育要依靠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转变为不仅依靠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要把思品活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局面。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既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也是教育改革的难题。教育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发展潜力的人,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去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要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转变和更新思品活动教育工作的理念。

二、立足校本,民间美术教育进课堂

思品活动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强调了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我们认为,必须对学校思品活动教育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应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必须摆脱教材的全过程束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而思品活动课程其主体性的特点,更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必须立足校本,凸现学校民间美术进课堂教育特色,让思品活动课程的开发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中。

1.确定主体。我校是著名版画家彦涵的母校。长期以来,学校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课堂实践活动,在学生心头埋下了爱民俗、学民俗的种子。

2.人人参与。思品活动课程的主体性除了指向学生层面外,还应该指向教师这一层面,它的综合性本身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中来。

3.重点开发。“课程实施难”是思品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时间的问题、教师的指导问题、活动经费的问题等等都制约着这一课程的实施。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做到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惧怕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校内铺开,与“学科知识”相整合思品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经验性课程,它既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又需要学生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必须重视学科思品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科思品活动中提高并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因为学科思品活动是思品活动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而学科思品活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另一方面,因为学科思品活动的开展可以补充思品活动实施的不足,有效促进思品活动课程的实施。为此,我们尝试进行了学科思品活动内容的开发。

1.分学段,编写提纲。我们成立了由学科分管领导、教研组长组成的学科思品活动开发领导小组,分低、中、高年级段,带领对应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各年段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寻找结合点和发散点,从“结合学科、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几方面编写各年段学科思品活动纲要。在纲要初步成型后,组织教师进行二次修改。

2.依据提纲,编写方案。我们发动全体教师举行“学科思品活动方案评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任的学科、年级,选择纲要中的两个内容,可以是独立设计,也可以是合作进行。为了充分考虑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每个活动方案后面都要求注明“活动注意点”。

四、校外延伸,将思品活动融入“社会生活”

思品活动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这样的目标使它的活动时空必须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活动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可知可感的环境中体验,生感,从而促进他们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开发民间美术进课堂思品活动特色内容和学科思品活动的同时,注重校外延伸,让思品活动扎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中,赋予思品活动课程更广阔的背景,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中实践、锻炼、提高。

篇5

摘 要:区域教研对整合区域内各校的优质教育、教研资源,直面教学问题,突破教学难题,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但在实际教研活动中由于思行脱节、草率应付,导致方案存在着不缜密、不翔实、不系统、不实用等问题,其结果是严重缺失共行,而这在区域级教研层面的表现上尤为突出。为此,以铜山区长期实践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整体推进“四级联动”的学期教研方案为例文,旨在为各地制订区域学期教研方案提供参照。

关键词:整体推进;区域教研;四级联动;学期方案;实施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48-03

区域教研是指区域及区域内各校际间的教研,是以本区域内学科、学校、学生、教师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进行的教研,这种教研形式能有效整合区域内各校的优质教学、活动、训练、竞赛、教研等资源,用以充实、完善、提升本区域内各校的教学、活动、训练、竞赛、教研等工作,以达到上下贯通、校际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推进、合作共赢之目的。而区域学期教研方案则对区域教研活动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纲领性的助推作用。因此,制订出目标明确、科学有序、步骤清晰、切实可行的区域教研方案是第一要务。铜山区和许多兄弟区域一样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教育意志、紧扣课标、贴紧地方、切合实际、融入基层、注重实效、形成制度、整体推进的“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模式,实践证明,大显成效。本文以铜山区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为例文呈现,进行研讨,旨在为各地制订区域学期教研方案提供参照。

一、区域学期教研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全区各校上半年工作实际(中学上半年中考、高考等各级各类考试较多,相对不宜安排较多的大型活动),结合季节特点、时间节点、工作侧重点,以整体推进、全面执行课程、全员参与课程为载体,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升师生健康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为目标,以“育体、育人”为核心理念,以“教对、学会”运动技能为主线,以“一校一品”为亮点,确保全区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方向正、定位准、目标明、质量优、效果好。

二、区域学期教研方案的工作目标

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及扎实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为:整体推进全区学校体育教学、大课间、课余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效度性。

三、区域学期教研方案安排表

为使全区及各校、镇、片明晰本学期区域教研的主题、目标、形式、时间节点及要求,经调研制订出了切实可行的教研方案,详见表1。

四、区域学期教研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要求

1.制订对接方案

各校、镇、片要认真学习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区域“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校、镇、片实际,从学科、学生、学校、教师发展的可行性角度制订上下贯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2.抓牢课程保障

抓牢课程建设,开足开齐体育课,把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排入课表,严格按照区教研室对电子备课提出的圈、画、标、删、增、补等要求,其中复备内容不能少于150~200字,小结不少于200~300字,此两项一定为手写,否则视为不合格,要切实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杜绝挤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象,区教研室联席督导室将对各校课程开设情况做督查性调研,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3.注重实施过程

落实整体推进区域教研方案的保障措施要简明、具体,要成立校、镇、片教研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到事,校、镇、片教研活动的时间节点依次为每月的15、20、25日,区级教研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依据各片的时间节点另行通知。每一次教研都要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策略,细化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活动结束后要将过程性资料(照片、反思、经验、不足、建议等成文),做到每月小结,双月中结,学期总结,最后立题成文,并以活动主题命名,上传到铜山区教育局网站阳光体育专栏,借助网络平台研讨、跟帖、交流,从而即时、及时的提升、生成、出彩,并作为区教研室年终评选优秀教研工作者、优秀教研单位的主要依据。

4.强化总结提升

总结不仅仅是对一次教研活动的整体回顾,而应是对一次教研活动方案、计划、策略、过程、成效的深入反省和系统剖析,要从研究视角客观分析存在问题、取得成效,理性梳理出结论、建议及发展趋向,提升对其规律性的认知,为下一次教研的高效打好底色,也为制订下学期打通教研最后一公里的短兵相接的教研方案勾勒“图像”。

5.优化成果效应

篇6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88-01

“阳光体育运动”是引导学生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塑造强健的肌体,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呢?本文将以我校(此处指广东省汕头市外砂华侨中学,下文同)为例进行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良好的环境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重要的第一步,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健康理念,积极宣传“阳光体育”。 譬如,在校道等空地上布置“快乐体育园地”,在黑板报上普及“体育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知识,在校围墙上挂出有关体育活动的图像及标语,在校园广播“侨中之声” 里播出体育时事,及时报道校园体育“达人”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如果没有必要的场地器材并保证必要的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活动,那么“阳光体育运动”只能是一句“美丽的口号”。为此,我校在极力渲染体育气氛的同时积极完善校园体育硬件的配套设施,如补充篮球、足球、毽球、跳绳、拔河绳、赶铁圈、助跳板等器材,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修缮操场、篮球场、安装新的篮球板等,力争达到《初级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和要求。另外,早晨五点半,我们便打开校门对学生和社会体育爱好者开放,提供活动场地、器材直至傍晚六点半才关门。

二、优化体育形式及内容,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入手,而优化体育形式及内容尤为重要。

1.提高课堂实效。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如果学生对体育有兴趣而没有能力,那么培养终身体育就只是一句空谈。就如一个人极喜爱电脑,而对其操作却一窍不通一样。而体育能力却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智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在不断经历“理论认识―实践证明”中把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与独立活动有机结合,发展体育能力。

2.加强大课间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旨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课间比较短,一般在30分钟左右。我校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订出《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活动模式,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加入了“跳橡皮绳、板羽、毽子、游戏、小群体对抗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努力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体能的个体要求,从而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提高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

3.搞活课余体锻。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与延伸,对某一运动的兴趣是阳光体育运动得以持续开展的前提。在课内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之所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很大的原因是运动能力较弱以及活动内容形式的枯燥。为此,课外活动中我们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项目参与活动,让其享受快乐,感受成功,体现自我价值,使课内外达到完美的结合统一。

4.突出特色。在做好二课二操之余,每学年我校还以“校运会”为主线将全年度各项竞赛、活动(如“冬季长跑”、“班级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拔河比赛”“队列广播操比赛”等等)和“学生田径达标运动会”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校内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努力创造条件,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到活动中来,丰富师生业余生活,为师生营造一个阳光的体育家园。

三、增强师资力量,提高“阳光体育运动”质量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浩大工程,单凭专业体育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老师的合力。

1.全员参与,强化师资力量。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专业系统的体育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在课内外活动中需要有能力的教师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就需要很多的老师参加到指导活动中来。为此,我校加大对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其它科任教师的体育培训力度,以满足“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对师资的要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全体体育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让其尽快融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并掌握一定的组织管理、指导、保护、帮助的知识,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2.分工合作,提高质量。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是“排头兵”。除了对非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外,体育教师还要协助学校制定好“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方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好不同时段活动的内容及设置科学、安全的场地器材。体育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角色也不可忽视。譬如,通过班主任的号召,以集体的行为意识来取代个人的行为意识,可以使全体学生产生一种依附感和归宿感,把班级作为体现自己运动能力的集体,使学生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驱动力。值得重视的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老师如果能和学生一起参加锻炼,就能密切师生关系,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来影响、教化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加强管理,扎实推行

1.形成制度,加强管理。任何一项活动的深入开展都必须依赖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避免阳光体育运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相关行政和班主任及体育教师为成员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领导小组,大家分工协作,制定活动方案,并形成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中间有督查,对以各种理由不参加的班级及教师进行通报批评,并与年终各项评优挂勾,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工作,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

2.端正认识,扎实推行。阳光体育运动既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又有别于学校体育,更注重于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其教育性、学科性相对宽松一些,它侧重于先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兴趣转移到体育上来。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主动、积极投身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而不能是“应试型”、“应付型”的,更不能是为了彰显业绩、迎合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课间;课课练;对体质健康的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9-01

学生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形成了以下三个共同点:一是“课课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二是“课课练”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三是“课课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将“课课练”这种有效的形式,转借到大课间中来,不失为促进全体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

一、大课间中推行“课课练”的必要性

《全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指出,“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13年江苏省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蓝皮书的发表,中小学生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连续下降趋势得到遏制的同时,耐力、肥胖和近视率等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因此,加强学校大课间中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从学校层面有效地干预当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提高“课课练”的实效性,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和形式,关注农村小学大课间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案例。

二、大课间中“课课练”活动案例

学校的大课间设计,首先在于构建良好的模块,为有效开展并能常年坚持,案例中尝试:按照“弟子规操”――“校园集体舞”――“身体素质天天练”――“班级自主活动”――“放松操”五个模块进行的组建,这五个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锻炼的项目,在“身体素质天天练”环节上,尝试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晴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案例

1、晴天大课间“课课练”的内容安排

(1)万马奔腾;(2)比谁跳得高;(3)高人矮人;(4)快马扬鞭;

(5)挖萝卜;(6)比谁站得稳;(7)拍手歌;(8)对脚;(9)“斗鸡”;(10)“炒蚕豆”。

2、晴天大课间“课课练”的练习要求

(1)各班必须严格按照“课课练”方案开展活动;

(2)体育教师分年级组负责对室内各种活动进行指导;

(3)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随机指导,确保本班学生能够按老师要求进行集中练习。

3、晴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场地的安排

站在做操位置上,随教师口令集中练习。

(二)雨天大课间“课课练”活动案例

1、雨天大课间“课课练”内容安排

(1)《身体素质天天练》游戏。如:拍手歌(两人对面拍手),1′;对脚(两人对面脚互靠练习),1′;高人矮人(下蹲起立,30″);扶墙高姿俯卧撑1′等;

(2)有利于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掰手腕;站在前后课桌的当中用手扶在桌上进行俯卧撑练习;下蹲起立;举重物(用书包代替);提踵练习;

(3)有利于发展速度素质的练习:原地前后摆臂;原地支撑小步跑;

(4)有利于发展灵敏、协调素质的练习:摸耳摸鼻练习;末四位练习(1指两手扶在头后2指两臂肩侧曲3指两臂屈肘,前臂交叉置于胸前4指两手叉腰);手心手背;手脚画圆(注意手脚画圆方向相反);抓纸团;找朋友(输方5-10个下蹲起立);侦察兵(猜猜谁的手中有物品);

(5)各种小球的练习:原地托乒乓球;原地对墙打乒乓球;定点拍球、左手运动会;击鼓传球等。

2、雨天大课间“课课练”的活动要求

(1)各班必须严格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分班活动时各班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有趣的活动内容;

(2)体育教师分年级组负责对室内各种活动进行指导;

(3)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结合室内活动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地参加活动。

三、大课间中“课课练”的组织尝试及成效

在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案例中,在认真开展“课课练”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寻找不同年龄段学生都能接受的动作及形式,结合学校整体的发展要求,在组织尝试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巧用击掌。将击掌与健身动作进行组合,可以集中学生练习的注意力和练习兴趣。如弓步压腿练习时,前四拍练习弓步压腿,后四拍在压腿的同时,在弓步下击掌。

二是巧用“应答”。在练习过程中,边练习,师生边上下半句进行应答。如踏步练习中,师:“1-2-1”,抬头挺胸,生:“1-2-1”;师:“1-2-1”,大腿高抬,生:“1-2-1”;师:“1-2-1”,两臂伸直,生:“1-2-1”等。

三是勤于变化。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要提高学生练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可以对练习的方向和动作进行一些变化,如在练习游戏《高人矮人》时,可以进行相反口令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在练习弓步击掌时,每一个八拍换一个方向进行练习,先顺时针练习,在逆时针练习,变化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此案例推行一年多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有了明显提升,说明在大课间中推行“课课练”是可行的,且富有成效。2013年,大课间活动方案被江苏省体质健康测试中心面向全省推广,并获得全国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在2013年江苏省体育学科指导委员会上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参考文献

篇8

一、工作目标

围绕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加快教学设备配备的步伐,完善信息教育制度化管理,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抓好信息化教研和课题研究工作,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使今年城区信息化教育工作有更大的突破,教研工作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教师信息素养继续得到提高,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更现代化,学校“普实”配备达到新配备标准。

二、工作思路

(一)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教研工作,争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上有更大的突破,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上有所创新,在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上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二)认真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活动,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执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现代教育手段在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普及程度更广。

(三)认真做好教学设备配备工作,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四)强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五)认真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新人新事。

三、工作措施

(一)信息化教研工作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工作。继续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市、自治区、国家级课堂教学比赛。月份组织一次城区级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比赛。月份组织一次优秀课例展示。

2、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让承担集体备课活动的学校安排一节公开课,让教师听评课。(我们将另行制订具体活动方案,分中学和小学活动两部分,每学期制订一次活动方案)

3、农村远程教育教研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教研活动,组织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并参与观摩优秀课例和评课活动。我们将在上半年组织一次观摩优秀课例活动和评课活动,下半年组织一次农村远程教育课堂教学比赛。

4、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继续争取并承担更多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推动城区信息化教育向前发展,以论文比赛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我们将重点抓好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一至两次信息化教育论文比赛、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活动。

(二)培训工作

继续抓好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配合市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我们将于、月份举办一个课件制作培训班,培养城区各校课件制作人才,举办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设计培训。

(三)教学设备配备工作

1、电教设备配备工作。通过调研、实地检查等方式,了解学校教学电脑、多媒体电教室、网络设备、广播设备的配备情况、损耗及管理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科学有效的为学校配备急需的电教设备。

2、普教实验器材配备工作。通过调研、实地检查等方式,了解学校理科实验仪器、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器材及设施、图书等器材及实验室等设施的配备情况、损耗及管理情况,科学有效地利用中央、自治区普教实验器材专项资金为学校配备实验教学器材,争取更多的学校达到国家新配备标准。

(四)信息化教育管理和“普实”工作

继续完善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抓学校功能室的管理工作,严查学校实验开出率达标工作,对于在功能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强省级、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管理,督促其开展相关教研和课题实验活动。

(五)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配合市招生考试院做好今年月份的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工作,制订科学可行的考试计划,科学合理地设置考点,尽量做到考生能就近参加考试,保证考生在考试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备足考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保证考试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六)教育宣传工作

1、认真执行教育宣传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开展教育新闻宣传,确保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将创新贯穿于教育宣传工作全过程,不断开创新局面。引入创新的理念,以学校团队为单位扎实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工作专业化、信息化,掌握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思想宣传工作效率。

篇9

摘要: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实践从专职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并正确处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两大方面论述专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专职教师探索成长综合能力全方位知识提炼共性的知识

一、培养自己全方位的综合能力

(一)首先要具备管理、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关系到活动小组同学间的合作,指导团体教师间的配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的协助。这千头万绪的琐碎工作需要有人去统领.这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需要有人去协调。专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研究性学习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学科的教师。多个部门,专职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好学生,调节好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关系。赢得其他各个教师、人员包括兼职教师的积极配合还要校外有关人员的大力协助,对研究性学习进行集体指导,以提高课程质量。

(二)要具备活动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强调亲历和体验,具有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课不是教出来的,它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专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实施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实际活动的指导,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二是对其他兼职教师活动指导技能的指导,以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例如我校每个学年针对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展开四次大型讲座.这样可以分别在不同的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另外我还在平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指导。

(三)要具备信息驾驭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中学教学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将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料和信息。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实践或网络世界中查询信息,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促进问题的解决。要想利用逐步建立的校园网、地区局域网来进行班级间和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自身先要具备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捕捉信息、筛选信息、贮存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四)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虽由国家统一设置.但主要靠地方特别是学校具体开发实施。学校应根据国家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每一所学校应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研究性学习计划.年级研究性学习计划以及班级研究性学习计划。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课程,地方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它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主要依靠专职教师来完成。专职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内容组织的准则.实施方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选择等要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和编写。

(五)要具备研究创新能力

专职教师承担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由于这是一门富有特色的新课程.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去实践探究。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专职教师在科研中学会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感觉,主要是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不多。如果仅仅靠报告讲解.告诉教师怎样搞科研。恐怕只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但是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参加一个科研的完整过程.那么他就会对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对科学研究每个阶段的工作、问题和要求有比较深切的、真正的感受。这对教师本人的提高和指导学生都极为有利。

二、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的知识

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分f-IN类的学科界限,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作为专职指导教师必须要冲破学科壁垒,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全面的专家。不同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特性的现象处处可见。物理学中同样是水,有液态、气态、固态;化学中同样是碳,但有最硬的固体金刚石和最软的固体石墨存在;语言文学中同样的字不同的组合结构构成的句子意思不同;通用技术中做出的结构不同的小板凳就会有不同的特性。经济学中不同企业的结构决定不同的经济效益。

我过去很注重学习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相变化不大,几年下来,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我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例如一个学生小组研究“空调机制冷的问题”,他们根据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空调机在制冷过程中也一定会发出同样能量的热,那么这些热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们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一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所以,专职教师不能满足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知识我在归纳分析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发现:数学《周期函数——一三角函数的运用》;物理《声波的传递》,《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化学《元素周期表钠,钾,等同族元素相近的性质》;音乐《摇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体育《体育舞蹈是人体周期的运动理想方式》;政治《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系》等课题有着一个共性——周期性。运用数学中的重要的周期函数——三角函数来剖析物理上声波。左图像表示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音叉波动25.6次。我们是听不出这种波动的,只能听见“呜……………”的声音,是低频产生的浑厚的低音。

音乐也是有周期性的节奏变化。节拍是周期性重复的,将音乐分成重复的组。如果我们把一首音乐的音符音阶随时间的变化看成一种波动,则音乐由周期中的周期来表现的。体育舞蹈中的众多周期变化。例如:华尔兹(waltz)为3/4拍节奏,每分钟5660小节。二小节为一循环,生理学实验证明,身体的血液循环充分。体育舞蹈对人自身的心跳周期和呼吸周期的改善大有益处。

在美术中我们把图形的某些部分每隔一定的位置或时间重复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周期性的轨迹。制作成各种装饰画,也可用作包装材料图案.效果新颖、应用于印染行业、装点游景点等。如图形具体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将整面墙壁用一幅周期性图装饰,建筑陶瓷纹样、分形纺织纹样设计及其印染工艺、时装。用于信息加密防伪。在政治经济学中政策周期是人受到客观的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制定的周期变化,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存在互动的关系。股价走势图和和声很相似,都是周期中有周期,看到股价的走势图,仿佛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下图是美国市场(1789年一)的特大超级循环级波浪中的第五浪中的五个子浪。其波澜壮观地反映了美国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发展的时起时落,某种程度上也按周期展开,从欧洲的黑暗时代至今的1000年级波浪是由5浪构成:第一波:从黑暗时代TheDarkAge)到商业革命时代(CommercialRevdufon、第二波:1350年-1520年调整商业革命时期;第三波:1520年一1650年资本主义革命(CapitilistRevolution)伊丽莎白时代;第四波:1650年一1760年;第五波;1760年一1850年工业革命(IndustriaIRevolution)语文的诗词诗歌都是有押韵和固定形势和节奏的.压韵容易记忆。生物中的食物链、生物钟;地理中天体运行模式.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四季气温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生理学中的体肺循环、心跳呼吸的周期、心脑电图。

通过揭示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感受使我们对众多学科教育的认识大为统一、完整,从而对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全方位深刻地理解.指出综合能力培养和教改创新方向。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以上是我从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得到启发。专门研究总结了周期性理论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加深了同一知识、同一思想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规划;设计;县域推进;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大的结构性突破;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无课程标准,二无免费教材,三无教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内容开发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程管理难”等“难上加难”的客观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县域实情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我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县教育局成立了“行唐县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小学、民办小学、初中以学校为单位,分别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

教育局在转发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科学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二、整体设计,保障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和晨(夕)会、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若干非指定领域。由于学校和教师整合各领域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我们统一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进行如下安排。

1.晨(夕)会:安排在每天上午上课前或下午下课后,每次10~15分钟。

2.班团(队)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1课时/周;小学1~2年级班(队)活动利用晨(夕)会时间进行安排。

3.信息技术教育: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采用省统编教材《信息技术》(河大出版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初中9年级,2课时/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要求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内容,以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

5.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利用每学年2周的机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年年有科体艺节会、校校有科体艺团队、班班有科体艺活动、人人有科体艺特长。

6.其他专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实践专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等):学校可随机安排。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门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规定学校至少每12个班级设立1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教师,根据每一个主题或项目活动实际,每一兼职教师担任若干个学生小组指导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和家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题指导课、开题指导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结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由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研究方案设计、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以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主。

(三)系统化、具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课程目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总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各学段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活动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根据活动开展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难点。为指导各学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县教育局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两条思路供学校选择。

一是学校自主购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是学校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把握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提供参考示例。

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考示例如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的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重点: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方法的尝试和了解,以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和提升,对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重点:反思、表达交流、分享、评价、提升与生成。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注意事项: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要求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课型教学操作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两种课型,选题指导课和开题论证课。

1.选题指导课

(1)主要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交流、汇总发现的问题或话题,归纳、梳理,初步形成课题;层层筛选课题,确定活动课题;指导活动分组,推选小组核心负责人。

(2)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课题)――指导分组

(3)教学要求:

①创设情境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便于引导学生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

情景创设要自然巧妙,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②发现问题是指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预设主题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面要尽可能开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不要先入为主,一下把学生引到狭小的范围内。

交流、汇总问题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说,一一写到黑板上,形式单一;可以先让小组汇总,再由小组长汇报。

③筛选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价值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程度,分类梳理问题,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要明确哪些问题该保留、哪些问题可合并、哪些问题暂时搁置、哪些问题该放弃,并要说明理由,渗透筛选依据。

④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表述要注意语序,主题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⑤小组组合要尽量优秀生、普通生合理搭配,每组都有骨干。民主推荐产生小组负责人,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兴趣分组,注意合理调控;也可以先分组,再让小组选课题,选的不合理时再指导调控。

2.开题论证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基本模式:小组研讨、初步制定――组际交流、学习借鉴――二次研讨、初步修改――典型指导、正反提示――三次研讨、修改完善。

(3)教学要求:

①提供活动方案表格,使学生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但不要规定太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活动方案表

②活动方案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商量,自主尝试后再交流、指导,也就是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③要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研讨、相互学习借鉴、自己感悟,实现活动方案的优化,不要担心费时间耽误进度。

④典型指导不在多而在精。选哪个活动方案作典型,事先要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选择的依据是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因此,不一定选最优秀、最精彩的活动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活动方案,关键看它能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提供范例,或暴露出的问题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⑤为了减小学生自己探索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典型实例。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完成。但这一阶段,也不是一个可以放任自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一些课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撑,并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主要课型包括: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等。

3.方法指导课

(1)主要任务:方法指导课主要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开设,其目的是考虑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程中,可能会在研究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而为之提供指导的课型。因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主题活动、实践探究所需要的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教学要求:

①方法指导课可以根据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

②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谈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谈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④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资料的取舍等

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⑥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4.中期交流课

(1)主要任务: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或成果进行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研讨;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一阶段活动。

(2)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答疑――反思总结――调整活动方案。

(3)教学要求:

①教师课前可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分类。

甲、请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上报。

乙、与各个小组沟通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丙、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②课上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进程或者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师依据问题分类,讲解一些和问题接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④教师依据问题分类,逐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根据讨论,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解决方案。

⑥老师总结,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⑦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课型,即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5.总结指导课

(1)主要任务:此课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成果总结与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研究报告的撰写、收获体会的总结等。

(2)教学要求:

①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总结指导课要有所侧重。课题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侧重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参观访问与体验活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体验与感想,并形成文字。

②在总结指导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梳理与提炼;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体会与收获转换成有形的成果。

6.成果展示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欣赏;及时发现新问题,拓展和生成新的研究内容。

(2)基本模式:

小组全面回顾活动过程与收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准备――分组展示交流,共享活动成果与活动感悟――组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借鉴――推选优秀成果、优胜小组、先进个人――小组进一步研讨,明确今后活动设想。

(3)教学要求:

①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②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③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展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④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⑤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①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③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④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⑤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②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④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⑤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③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④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

2.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②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③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④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⑤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⑥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⑦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⑧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②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③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3.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②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③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④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了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⑤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起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⑥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⑦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③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我县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开展县域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展示、教学论坛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形式,深入教学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

(二)今后发展目标

1.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2.对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

3.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4.课程开设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