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治疗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的治疗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既往的临床资料显示,水林佳对其他各种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对抗精神病药所致肝损害保护作用的资料。因此,本研究通过开放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水林佳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在精神科应用的有效性。
对象和方法
对象 入选患者60例,均为2004年1月~2006年11月在北京安定医院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按要求完成研究。
入组标准:①符合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性别不限;③入组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正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正常,乙肝六项、丙肝抗体均阴性,腹部B超示肝、胆、脾无明显异常,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ALT和(或)AST>1.5倍正常上限,即ALT和(或)AST≥60 U/L,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65岁;②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④妊娠或哺乳期;⑤使用同类药物或影响对本试验临床效果评价的药物;⑥依从性差者;⑦药物过敏者。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水林佳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48±12.96岁;复方益肝灵治疗组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39.26±12.9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t=0.23 ,P>0.05)及肝功能损害和血脂情况(ALT:t=0.959,P>0.05;AST:t=1.071,P>0.05;TBIL:t=0.374,P>0.05;GGT:t=0.709 , P>0.05;TC:t=0.499,P>0.05;TG:t=0.46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 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抗精神病的治疗方案,并随机进入两种治疗组。水林佳组服用水林佳,2粒/次,3次/日(共含有水飞蓟宾210 mg)。复方益肝灵组服用复方益肝灵,4片/次,3次/日(共含有水飞蓟宾252 mg)。疗程均为8周,在服药的第0、1、2、4、6、8周分别进行ALT、AST、TBIL、GGT,TC、TG检查,以观察服药前后肝功能和血脂变化的情况。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期的人口学资料、肝功能和血脂情况的比较用t检验,两组患者各观察点的肝功能和血脂的比较采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
结果
两种药物疗效的比较 对于AST、ALT,与基线期比较,复方益肝灵组从第2周末开始明显下降(P<0.05), 虽整体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但在第6周和第8周有反跳现象;而水林佳治疗组从第1周末开始明显下降(P<0.05),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P<0.01) (见表1), 无明显反跳现象,且在第6周和第8周降低AST、ALT的程度明显大于复方益肝灵组(P<0.05)。
对于GGT,只有水林佳治疗组在第8周末与基线期比较出现明显下降(P<0.05),且降低的程度明显大于复方益肝灵组(P<0.01),而复方益肝灵组无明显变化。
对于TBIL,两治疗组与基线期比较均无明显变化。
两种药物对血脂的影响 对于血脂,两组与基线期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水林佳组TG呈下降趋势(见表2)。
讨论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中能生成有毒性的自由基,直接抑制了肝细胞Na+-K+-ATP酶的活性,对肝细胞膜的稳定性及解毒酶有破坏作用,从而导致转氨酶的升高,形成慢性肝损害。有研究报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1个月后,>40%的患者出现肝脏ALT升高,用药2~3个月后仍有30%的患者ALT升高。
水林佳是一种含有高纯度水飞蓟宾的卵磷脂复合物胶囊。研究表明,水飞蓟宾具有下述多方面的药理学活性:①直接清除活性氧,对抗脂质过氧化,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及生理功能,增强肝细胞膜对多种损害因素的抵抗力;②水飞蓟宾进入肝细胞后可与雌二醇受体结合并激活之,进而促进酶和结构蛋白的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再生;③具有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抑制炎性介质产生的多种作用。另外,水林佳通过独有的卵磷脂固体分散技术生产,可使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极大地提高,能更快、更久地稳定、修复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达到较好的保肝作用。这也可能是其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起效时间更快、降低的程度更为显著且持久、无明显反跳现象的原因。
篇2
关键词:精神病学;中成药;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38-02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丧失,无愉;经历减退或疲乏感;自我评价低、自责;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等精神运动性迟滞为主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症,可出现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食欲降低、减退,严重者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伤、自杀行为。随着抑郁症患者的增多,国家对抑郁症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目前药物治疗仍以西药为主,我国中成药对本类疾病的研究有一定进展,近年来新药舒肝解郁胶囊,是一种中西医理论都能解释的天然药物,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就此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8例抑郁症患者均系本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科2010年10月1日~2012年10月1日住院及门诊患者。患者中男22例,女46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2±1164)岁;病程最长17 a,最短6个月,平均病程(541±324)a。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分册》(ICD-10)抑郁发作(F32)诊断标准,此类疾病均收于抑郁症范畴[1]。
13治疗方法采用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舒肝解郁胶囊(国药准字Z20080580)进行治疗,舒肝解郁胶囊的成分为贯叶金丝桃、刺五加。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各服1次。疗程为8周。
14评定方法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6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量表(HAMD)及临床整体印象量表(CGI)[2]来判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75分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4%为无效。在治疗后1、2、4、6、8周进行TESS[2]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等实验检查。
14统计方法在资料整理后,采用一般的频数描述方法进行统计。
2结果
21治疗8周后,68例抑郁障碍患者初步统计根据HAMD量表减分结果,痊愈27例(占3970%),显著进步18例(占2647%),进步15例(占2215%),无效8例(占1176%),总有效率8824%。HAMD量表评判结果,总分由治疗前的(3845±1270)下降至治疗后的(1892±1255),有效率为8824%。
22药物反应68例患者中,2例服药1个月内出现不适而停药采用其它办法治疗。另有3例出现皮疹反应,在同时使用对症治疗继续进行治疗,其余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
3讨论
本文的抑郁症是指一种负性的、有生物学基础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本病的终生患病率女性为10%~25%,男性5%~12%[3],历来受到中医的重视,属中医郁证、癫证范畴[4]。近十来年的西医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有趋于向中医阴阳分类的动向,就原发性重症精神病的几种疾病而言,以《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分类更能指导临床,这在西医精神病学界的实际临床过程中已经上升为理论,无疑将重度抑郁症归类为“癫”,轻中度抑郁症归类为“郁”,虽有争议,但最为现实。基于中医一直认为的抑郁也能归属于郁证等其它疾病的说法,就像抑郁性神经症一样已经成为诊断历史了。
舒肝解郁胶囊是近年来治疗抑郁症、中医郁证、癫病有效药物,其主要成分贯叶金丝桃在中国及欧洲都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成分为贯叶金丝桃及刺五加,临床试验显示其治疗轻中度抑郁疗效良好,与氟西丁疗效相当。国内外报道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相对西药来说较少。国内报道主要集中在银杏叶制剂方面,而国外则较多报道圣约翰草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圣约翰草主要成分为贯叶金丝桃,与舒肝解郁胶囊类似,根据最新研究表明,贯叶金丝桃主要活性成分为苯并二蒽酮类衍生物金丝桃素和假金丝桃素,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通过系列反应以达到缓解精神紧张和稳定情绪的效果。圣约翰草是英国皇家药典委员会郑重推荐治疗抑郁症的首选植物药舒肝解郁胶囊同时含有刺五加,国内对于刺五加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亦有报道,结果显示刺五加辅助治疗抑郁症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本观察研究中显示,2个月治疗近期总有效率在80%以上,与目前临床实践基本相符,事实上各种精神疾病的总体疗效很难超过这个界限,这疾病性质决定的,其中实证稍好,虚证疗效明显要差,也与现代医学的看法相近,远期疗效可能还要小于这个数据。西医综合治疗总有效率在80%左右,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大多数报道有效率60%~80%之间[5]。抑郁症易反复发作,自杀率在15%左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提高防范意识,严防自杀和间接自杀。
本研究结果显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疗效佳,患者接受程度好,同时撤药快,撤药反应不明显。由此可见,舒肝解郁胶囊作为抑郁症的治疗药物,有着很好的循证依据,可以作为轻中度抑郁症的首选药物之一,中成药治疗抑郁症更能为广大中国百姓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9~106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1~150
[3]沈渔村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4
[4]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149
篇3
关键词:社会心理康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现代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病患者常伴随有严重的心理抑郁,且经常出现自残、自杀、伤人等行为,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寻找有效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措施是现代临床医学有待解决的问题[2]。文章主要针对社会心理康复结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120例医院收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观察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为20~56岁,平均为(43.2±5.3)岁;病程为2~15年,平均为(5.6±2.1)年。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龄为21~57岁,平均为(44.3±4.5)岁;病程为1~16年,平均为(6.1±2.3)年。本次研究入选标准:①确诊为精神分裂症;②入院后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且基本症状已得到有效控制,正处于康复期;③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观察知情并能够配合随访调查,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方案为:第1 d口服1 mg利培酮片,第1 w内逐渐将药量加至2~4mg/d,第2周内逐渐将药量加至4~6mg/d,之后均保持4~6 mg/d。观察组采用社会心理康复结合药物治疗,用药方案同对照组相同,社会心理康复措施为:在治疗第1个月,护理人员组织患者与家属进行会谈,针对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心理状态展开评价与分析,为患者及家属展开针对性心理咨询和好于,叮嘱家属多陪伴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号的治愈分为,从而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第2个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若患者的情绪比较稳定,可开展心理指导。治疗2~3个月,每隔15 d开展一次座谈,了解患者的近期状况。治疗4个月后,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半年的治疗。会谈的目标:①纠正家属及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患者治愈的信心,降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3];②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从而保障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③指导患者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如何自我调节,获得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1.3观察指标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的工作能力以及复况。工作能力参照相关文献[4]分为四个阶层:Ⅰ级:可正常工作;Ⅱ级:可进行简单工作;Ⅲ级: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无法工作;Ⅳ级:需要监督且精神状态不佳。复发判断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3个月后再次出现精神分裂症,且BPRS评分≥36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BPRS评分 两组患者BPR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PR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的工作能力 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工作能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2.3两组患者复发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0%和45.0%,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患者除了可能对自残等行为,同时也可能出现伤人表现,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社会的安全。若不尽早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人格崩溃以及知觉、思想等方面的精神障碍。社会心理康复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能够正常工作。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组在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石捷,陶建青,曾强,等.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13,10(34):18-21.
[2]陶建青,曾强,梁佳,等.利培酮与富马酸奎硫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15,9(32):70-72.
篇4
[关键词] 心理影响;首次发病Bell’s面瘫患者;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
Bell’s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常为单侧发病。由于面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病人可以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及额纹变浅、口角下垂、眼闭合不全、口角存食、刷牙及嗽口时漏水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面貌形象及日常生活;同时,由于面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妨碍病人喜悦、愤怒、哀伤等基本情绪及情感的表达,继而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及社会交往。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为了了解Bell’s面瘫对患者形象、情绪及社会活动的影响及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进行了本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06年3月~2006年9月首次发病5天内在我院面瘫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3例,年龄范围17~68岁,平均39.5±13.3岁,男35人,女28人。
1.2 工具和方法
1.2.1 自编面瘫对患者形象、情绪、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影响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自编面瘫影响问卷) 共有13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无、轻微、明显、非常明显”4项选择,分别按1~4等级记分。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严重程度按1~5级记分。
1.2.3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面瘫对患者形象、情绪、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方面的影响 面瘫这一疾病对发病初期患者形象、情绪、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方面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近80%的患者明显感到自己的相貌变得丑陋,并有73%的患者因此而明显羞于见人、照镜子的次数发生改变;约23%的患者明显感到对异性的吸引力减少;约16%的患者明显觉得别人盯着看自己并伴有负面评价;27%的患者明显感到自信心下降,但也有9.6%的患者明显感到因患病别人更友好、更有同情心了;67%以上的患者明显感到疾病使自己进餐、刷牙、嗽口等日常生活不方便了;65%的患者明显感到此疾病影响了社会交往;38%的患者明显感到疾病影响了工作,约37%的患者明显感到疾病影响了娱乐、休闲;82%的患者明显担心留下后遗症,见表1。
2.2 面瘫患者发病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与国内成人常模的比较,可以看出,首次发病5天内的面瘫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1),在抑郁、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亦高于国内成人常模(P<0.05),只有偏执因子得分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果见表2。
2.3 面瘫患者发病初期SCL-90总分与自编面瘫影响问卷各条目得分的相关关系 由表3可见,面瘫患者首次发病5天内SCL-90总分与自编面瘫影响问卷各条目得分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与其中1、2、3、5、7、10、11、13这8个条目得分存在明显的统计学相关(P<0.01),与4、6、8、9、12这4个条目得分之间也存在统计学相关(P<0.05),面瘫患者SCL-90总分与第6条“感到别人更友好、更有同情心”得分呈负相关关系,即患面瘫后感到别人更友好、更有同情心者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
篇5
【关键词】强迫症;预后;相关因素
强迫症的疗效不够理想,即使氯丙咪嗪和选择性五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的使用仍有40%~60%左右的病人无效[1]。鉴于影响强迫症预后的因素报告较少。为此,对影响强迫症预后的有关因素作临床性分析。本文总结了我院心理咨询门诊在2003~2004年诊治的强迫症(治疗持续3~6个月)共37例,对其预后因素进行探讨。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强迫症诊断标准。
1临床资料
1.1性别男18例(48.65%),女19例(51.35%)。
1.2年龄13~74岁,平均28.51±14.05岁。
1.3婚姻有配偶13例,无配偶24例。
1.4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13例,高中17例,初中6例,小学1例。
1.5职业学生17例,干部10例,工人2例,其他8例。
1.6强迫性人格有21例,无16例。
1.7家族史阳性5例,阴性32例。
1.8发病诱因有22例,无15例。
1.9首次发病平均年龄平均年龄24.78±11.84岁。
1.10病程3个月~20年。
1.11症状强迫观念13例,强迫观念伴有强迫行为24例。
1.12伴情感症状抑郁情绪9例,焦虑抑郁22例,无6例。
2结果
2.1发病诱因有明显社会心理应激者22例,治愈16例(73.7%),无发病诱因15例,治愈8例(53.3%)。提示病前有诱因者可能预后较好。
2.2家族史家族史5例有4例治愈(80%),32例无阳性家族史12例治愈(32.4%)。强迫症的预后与家族史可能无关。
2.3强迫人格(爱整洁、吝啬和顽固)有强迫人格21例治愈11例(52.4%),无人格障碍16例治愈13例(81.3%)。提示无强迫人格者可能预后较好。
2.4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3例治愈11例(84.6%),高中17例治愈14例(82.4%),初中及以下7例1例(14.3%)治愈。提示学历较高者可能预后较好。
2.5症状强迫思维13例10例治愈(76.9%),伴有强迫行为24例治愈14例(58.3%)。提示伴有强迫观念的可能比伴有强迫行为预后较好。
2.6伴随情感症状无伴随情感症状6例未愈4例,抑郁9例未愈2例,焦虑抑郁22例6例未愈。提示伴有情感症状的预后较好。
2.7L-B强迫症量表治疗前20.35±7.82,治疗后7.3±8.61。
2.8疗效痊愈和显著进步者(减分率在50%以上)共24例(64.86%),进步1例和无效12例(35.14%)。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25例:治愈20例,无效5例;单纯药物治疗5例:治愈2例,无效3例;单纯心理治疗7例:治愈3例,无效4例。
3讨论
强迫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特点为长时间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明显干扰病人正常活动和功能。流调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2%~3%[2],多于青春期发病。强迫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强迫症的某些素质可能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从临床观察,强迫症的发生有一定的性格基础[3]。强迫症的疗效具文献报道与性别、婚姻状况、严重程度、初期抑郁程度无关,发病年龄早、病程长、伴有分裂症人格障碍及强迫行为占优势的强迫症病人疗效较差,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病人药物治疗效果好[4]。
本资料显示:(1)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强迫症预后比中学及以下者为好,这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2)本资料表明脑力劳动者罹者强迫症的预后比体力劳动者好,可能与脑力劳动者学历较高,对药物治疗的合作性较好,对心理治疗的领悟性较高以及对疾病的反省能力强有关。(3)强迫人格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不同见解:①强迫人格预示转归不良;②强迫人格与疗效好坏无关系;③强迫人格预示转归良好等。本资料结果支持第一种观点,即有强迫人格者预后较差。(4)本资料结果提示,有发病诱因者疗效显著好于无诱因者。这可能与应激急性期易引起脑中单胺递质(包括5-HT)释放减少有关,故5-HT回收阻断剂疗效较好。(5)强迫症病因尽管有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生理因素等生物学因素学说,也有社会心理因素学说,但都不能清楚的解释其发病机制,因此单一治疗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药物结合心理治疗会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娟.强迫症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1,14(2):90-91.
2WayneK,GoodmanMD.强迫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精神医学论,2000,2(1):37-41.
篇6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江苏无锡 214151
[摘要]目的 比较利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门诊收治的6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年龄8~16岁)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其中帕利哌酮组30例,氟哌啶醇组30例,疗程8周。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 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对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治疗2周后YGTSS 总分均明显下降,帕利哌酮组治疗2周的YGTSS减分率高于氟哌啶醇组,帕利哌酮组与氟哌啶醇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P<0.05),帕利哌酮组与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76.7%(P<0.01)。结论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都有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但帕利哌酮的疗效优于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可推荐用于儿童治疗。
[
关键词 ]帕利哌酮;氟哌啶醇;儿童抽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007-03
[作者简介]陆志新(1978-),男,江苏无锡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精神病相关研究。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以运动抽动(motor tics)和(或)发声抽动(vocal tics)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和学习有较大的影响[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同时可伴有注意缺项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和情绪障碍等诸多行为问题。
国内外对TD的诊断只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缺乏特异性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或基因标志物进行诊断。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共患疾病多样,对于抽动障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控制目标症状的手段,并不能进行根治[2]。
氟哌啶醇是第一个被用于治疗抽动障碍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由于其有镇静、锥体外系症状、迟发型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将近84%的病人在服用氟哌啶醇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只有20%~30%的病人能够持续氟哌啶醇治疗[3-5]。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证明,帕利哌酮作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抽动障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该研究旨在比较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就诊的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共60例,年龄8~16岁。将患者随机分到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各30例,其中帕利哌酮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10.2±3.0)岁;氟哌啶醇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9.9±3.2)岁,性别、年龄、病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是首次治疗,入院前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系列及心电图等均正常。
病例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tal Disorders-Ⅵ-Text Revision, DSM-IV)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经由两名儿科专家诊断;②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得分≥25 分;③性别不限,年龄≤18岁;④排除标准:患有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者,自身免疫疾病及家族史、对研究药物过敏、有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异常者;⑤此研究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治疗与检查[7-9]。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帕利哌酮组帕利哌酮的起始剂量3 mg/d,逐渐增加剂量,2周后加至3~6mg/d。氟哌啶醇组氟哌啶醇的起始剂量1 mg/d,逐渐增加剂量,1周后加至2~8 mg/d。
1.2.2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进行评定。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分为3个部分:①关于运动和发声抽动的问诊条目;②动作抽动和发声抽动的评分(包括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对正常行为的影响程度五个方面,每项再分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分别评分),0~5级评分,最高50分;③综合损伤评分,用于反映患儿因抽动症状造成的各种整体障碍程度,包括患儿在自尊心、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与抽动伴随的困难程度加以评分,0~5级评分,最高50分[10-11]。YGTSS总分为后两项分数相加,减分率为(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根据减分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减分率50%~80%为显效,减分率30%~50%为有效,减分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1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c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帕利哌酮组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氟哌啶醇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6例。帕利哌酮组总有效率为90.0%;氟哌啶醇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4.81, P<0.05)。见表1。
2.2 YGTSS总分比较
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两组患儿治疗开始前YGTSS总分分别为53.14 ± 14.25和55.23 ± 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13, P>0.05)。在治疗开始后第2、4、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GTSS评分明显下降,第2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6,P<0. 05),第4 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7.28, P<0. 05),第8 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93, P<0. 05)。见表2。
2.3 安全性比较
帕利哌酮组共有6例不良反应,恶心2例,震颤1例,焦虑1例,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氟哌啶醇组共有23例,恶心4例,肌张力增高1例,震颤5例,心动过速3例,口干7例,便秘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9.31, P<0. 01)。见表3。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在治疗在治疗第2周末(t=24.76,P<0.05),第4 周末(t= 19.31,P<0.05),第8周末(t= 10.21,P<0.05),两组之间 TE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抽动障碍可能会伴随患儿终生,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及其他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多巴胺活性过度或突触后受体功能代谢异常是比较认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患儿可能一直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直接或间接投射通路减少,导致对丘脑皮层兴奋性神经元一直不足,谷氨酸使皮层的兴奋性增高,产生异常行为。目前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常常采取控制症状的方法,无法进行根治。
氟哌啶醇作为目前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药物,它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产生效应。氟哌啶醇对于抽动障碍的早期治疗效果尚可,但是长期疗效欠佳,且加大剂量时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大和依从性变差。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总有效率为60%~90%,该研究结果与之接近;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近84%的,该研究结果与之相接近[13]。
帕利哌酮是一种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是利培酮的活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于利培酮相似。它通过阻断5-羟色胺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6]。帕利哌酮与其它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药相比,在获得明显疗效的同时,具有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势。目前有关于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尚缺乏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的直接临床疗效比较。
该研究显示,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和66.7%,帕利哌酮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氟哌啶醇组。二者开始治疗2周后,YGTS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帕利哌酮组的YGTSS明显低于同治疗周期的氟哌啶醇组。二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出现恶心、头痛、震颤等常见不良反应,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76.7%,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提示患儿对帕利哌酮的耐受性更好。
综上所述,帕利哌酮的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优于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可推荐用于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由于该研究观察时间较短,研究案例较少,可能会影响部分结果,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进行验证。
[
参考文献]
[1]冷丽梅. 莱阳市城乡4~16岁儿童抽动障碍现况调查[D].青岛:青岛大学,2011.
[2]张艳,苏静,胡忠杰,等. 阿立哌唑与盐酸硫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比[J]. 山东医药,2014(20):44-46.
[3]柯钟灵. 抽动障碍发病危险因素、治疗的循证学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2.
[4]李静. 抽动障碍儿童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5]唐渊,江莲英,陈若珊,等. 218例儿童抽动障碍临床分析及误诊原因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10(17):2371-2373.
[6]李继涛,司天梅. 新型抗精神病药帕利哌酮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09(12):1095-1098,1104.
[7]刘艳艳,陈燕惠,陈辉,等. 阿立哌唑与泰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6):421-424.
[8]郭敬华,郭素芹. 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5):459-460.
[9]刘京媛,范鸫虹,王国忠. 儿童抽动障碍17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6):479-480.
[10]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TR( Text Revision) [M].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 1-943.
[11] Leckman JF, Riddle MA, Hardin MT, et al. The 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 initial testing of a clinician-rated scale of tic severity[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89, 28(4): 566-573.
[12]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50-454.
篇7
【关键词】肾癌根治术 围手术期 精神障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occurrence postoperative psychonosema after radical nephrectomy. Methods:Clinical data of 32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sychonosema,who received radical nephrectomy from February 1999 to June 2010,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 32 cases in patients, 26 cases were cured after treatment in 1 week, 4 cases were cured after treatment in 2 weeks, 2 cases were much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in 2 weeks. Conclusion:The postoperative psychonosem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under lying diseases (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type of operation, electrolyte disturbance,acid base imbalance, malnutrition and other relevant . Positive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Preoperative,Strengthening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adding plenty of blood volume ,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postoperative,with enteral nutrition can,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sychonosema after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Radical nephrectomy Perioperative psychonosema
术后精神障碍(postoperative psychonosema,P0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病人术后(围手术期)由于各种因素出现的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可表现为兴奋、妄想、昏睡、错乱、定向力障碍和幻听幻视等[1]。我院自1999年2月-2010年6月共施行肾癌根治术225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32例。本文就其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围手术期处理及诊断治疗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资料:选择1999年2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肾癌根治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32例患者,男性24人,女性8人。其中10岁以下1人,30-39岁3人,40-49岁6人,50-59岁11人,60-69岁5人,70岁以上6人,平均年龄 55±10.9 岁。症状均出现在术后12小时-3.5天内,平均(2.7±1.5),症状持续到术后7天左右。嗜睡(麻醉清醒后2-4天又出现嗜睡状态)15 例,幻觉与妄想(幻听幻视)10例,抑郁7例。
1.1.2 手术种类及麻醉方法:32例患者均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开放手术30例、后腹腔镜手术2例。全麻29例,连硬外麻3例。
1.1.3 围手术期处理:其中术中留置胃管者25例,术前留置鼻肠管者7例。
1.1.4 既往病史:所有病例术前均无明显精神障碍,否认精神病家族史及既往史,高血压病患者8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2例,脑动脉硬化1例,肺部感染1例。
1.1.5 临床表现:烦躁不安、语无伦次、错觉及幻觉, 思维不连贯, 或吼叫不止; 神志欠清, 能回答问题, 但逻辑错误。或情绪低落, 情感淡漠, 缄默少语, 多眠或失眠。所有患者病理征阴性, 头颅CT 无明显异常。
1.2 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1.2.1 诊断标准:(1)术后(麻醉消失后)至原发病康复期间发病。(2)既往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3)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4)可治愈,一般无复发。
1.2.2 治疗方法: 发现病人出现精神障碍后,及时予以对症处理,一般性治疗包括吸氧、心电监护、维持血氧饱和度> 95%、纠正脱水、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等。保持病室安静、舒适, 温度适宜, 光线柔和; 贫血患者及时输血, 低蛋白血症者及时补充白蛋白。使用胞二磷胆碱1.0g、辅酶A1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1次/日。谵妄、躁狂等兴奋状态患者, 给予氟哌啶醇50mg肌内注射, 每晚1次; 氯丙嗪25mg 口服,3次/日,疗程为2周,有抑郁、焦虑者给安坦10mg口服,出现幻觉、妄想者给奋乃静。积极寻找病因,在排除病理、器质性病变后,在对症处理的同时配合必要的心理治疗并加强看护,亲属的人文关怀。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 精神症状消失; 好转: 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偶有错觉及幻觉、思维不连贯、多眠或失眠。
2 结果
32例患者经过镇静对症处理、抗感染、肠内营养、心理疏导等治疗后。25例治疗1周后治愈, 5例治疗2周后治愈, 2例治疗2周后好转。
3 讨论
术后精神障碍一直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难题, 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其发病现象并不少见,国内外多有报道,其发病率为0.5%-0.16%。本文报告为14.2%。其发病机制可能为中枢神经递质的稳态失调、神经元可塑性受抑和神经元的受损有关[2],并认为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等关系密切[3]。促发因素包括应激反应、创伤、手术、术中出血和输血、低血压及术后低氧血症、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等。本文认为采取下列方法、措施对本病的防治切实有效。
3.1 重视术前的一般处理
3.1.1 如果患者术前存在感染病灶,一定要在感染控制后再施行手术,因为由于感染引起败血症或因类固醇、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代谢异常,产生大量毒物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部可引起术后精神障碍[4]。在上述32例患者中,有一位因自身原因(隐瞒病情)而在自身肺部感染未得到完全控制就施行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幻觉,躁狂症状,且术后持续了一星期,所以对手术病人,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纠正中毒症状,为术后减少各种并发症,防止术后精神障碍打好基础。
3.1.2 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COPD、腹泻等,均需在相应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考虑手术,尽量在术前将患者全身状况调整到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3.1.3 术前鼻肠管的应用。我们在对与术中插胃管的对肾癌根治术后精神障碍防治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术前预防性应用鼻饲管能显著降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或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重症医学的最新相关理论认为,影响患者手术后致命的二因素:一是出血;二是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术前常规予患者置鼻饲管,能解决在没有吞咽动作环节,患者充分得到健康时膳食的营养成份。由于麻醉的影响,患者长时间不能进食,胃肠道蠕动吸收功能下降,肠粘膜逐渐萎缩,粘膜屏障功能降低,易发生细菌易位和毒素吸收。鼻饲组成的天然食团含有多种膳食,不仅能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补充水份,维持电解质平衡,同时食团维护肠道的形态、胃肠蠕动及营养吸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小肠、结肠粘膜细胞生长和肠粘膜增生,有助于维持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肠粘膜屏障功能得到保护,可有效防止细菌易位[5]。
3.2 防止缺血缺氧
手术或术后大出血、休克可导致脑血流量下降,麻醉时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或麻醉剂可引起中毒性缺氧,呼吸中枢或呼吸肌麻痹可引起脑缺氧,脑动脉硬化也可使脑缺血缺氧,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6],因此术中应该严密止血,充分给氧,注意麻醉的监测管理,对于术前存在心功能异常的患者,应积极合理运用强心利尿剂改善脑供血状况。
3.3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主要是钠离子改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呼吸性酸中毒、二氧化碳潴留产生高碳酸血症,可损害脑对低氧的耐受性。临床上应监测患者血生化,血气,正确判断患者酸碱失衡类型,予以及时纠正。
3.4 加强术前术后的心理疏导
手术前充分与患者沟通,认真解释手术的效果,安慰患者,使患者增强手术及治愈的希望,手术后要保证患者有舒适的环境,向患者交待手术的结果,让家属及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放松。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并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尤其是手术前,多数病人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反应可增加麻醉及手术上的风险,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因此,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护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完善术前管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加强术中麻醉管理, 改良手术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对机体的损伤, 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及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完善术后管理, 是减少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关键。但对于术后精神障碍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主要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对症治疗。其中早期干预可能有益于防止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7]。术后保持病室安静、舒适, 温度适宜, 光线柔和, 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镇静药物、保持循环稳定、纠正脱水、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贫血患者及时输血、低蛋白血症者及时补充白蛋白、联合使用胞二磷胆碱、辅酶A等神经营养药治疗术后精神障碍均可取得良好效果。总之,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加强各种基础病的治疗, 纠正各种生理、病理紊乱对术后精神障碍的预防尤为重要,重视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防治, 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Abildstrom H, Rasmussen LS, Rentowl P, e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1-2 years after no- 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 ISPOCD group. 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 Dysfunction. ActaAnaesthesiolScand, 2000,44(10): 1246-1251.
[2]饶佳华, 姜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6) : 2473-2475.
[3]张挺杰, 皋源, 江燕等.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和病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2) : 98-99.
[4]沈渔屯主编.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88.
[5]Lucas A.Acta Pediatr Scand,1986,75(6):719.
篇8
[关键词] 更年期抑郁症;解忧汤;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氟西汀
[中图分类号] R271.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36-02
更年期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围绝经期即最后一次月经周期以前和之后阶段的抑郁症[1],除持续性的心境障碍外,常伴发明显的焦虑症状, 如神经质、恐怖、紧张、惊恐、烦躁不安、心悸等,呈非典型临床表现,也称”激动性抑郁”[2],严重影响着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重者有自杀倾向,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本院对更年期抑郁症主要采用西医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本研究2011年4月~2012年4月应用戊酸雌二醇和地屈孕酮联合氟西汀(百优解)及中药解忧汤治疗更年期抑郁症患者6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本院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120例,入组标准:(1)围绝经期女性;(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20分;(4)无严重躯体疾病、无严重自杀倾向、无不良药物滥用者;(5)尚未正规使用抗抑郁药物者;(6)开始治疗前均排除激素治疗的禁忌证;(7)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1.2 方法
治疗组:自拟解忧汤(柴胡25 g、芍药15 g、当归10 g、陈皮15 g、郁金15 g、川芎15 g、枳壳15 g、香附10 g、远志10 g、炙甘草10 g)1剂 400 mL水煎空腹温服,日2剂;口服戊酸雌二醇1片/d,连服21 d,后10 d加用地屈孕酮(荷兰SolvayPharmaceuticalsB.V.公司,10mg/片)10 mg/d,停药待月经;下次月经第5天同上服用,同时加服氟西汀(百忧解,Patheon France,内含盐酸氟西汀20 mg/粒),1粒/d,连服3个月;无子宫者戊酸雌二醇1 mg/d连服。对照组:口服戊酸雌二醇1片/d,连服21 d,后10 d加用地屈孕酮10 mg/d,停药待月经;下次月经第5天同上服用,同时加服氟西汀,1粒/d,连服3个月;无子宫者戊酸雌二醇1 mg/d连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汉密尔顿(Hdmilton)抑郁量表(HAMD)[3]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以HAMD 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HAMD总分-治疗后HAMD总分/治疗前HAMD总分)×100%]评定疗效。临床痊愈:减分率≥70%;显著进步:减分率为≥50%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75.0%,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HAMD评分有显著下降,表示两组均有明显疗效,治疗组HAMD评分下降更为显著。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TESS评分治疗组为(3.68±0.69)分,对照组为(3.62±0.9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7,P > 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改变,也无血压升高现象。
3 讨论
更年期抑郁症对患者的身心危害巨大,直接影响到晚年的生活质量及寿命的长短。目前对更年期抑郁症主要是采用激素或加抗抑郁药治疗,其对躯体体症状有较好疗效,对轻-中度抑郁也有一定疗效。但对重症抑郁和难治性抑郁疗效欠佳。中医学将更年期抑郁症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4],认为肝肾阴虚是更年期抑郁症发病的根本[5],随肾气日衰,天癸趋绝,冲任两脉亏损,精血偏虚。肾之阴阳易于失调,肾阴不足,导致肝阴血不足,肝不藏血,失其疏泄,致肝气不舒,气滞血瘀,发为本病[6]。自拟解忧汤中,柴胡疏肝解郁,芍药养血敛肝阴,当归补血活血,陈皮理气降逆,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气、理气宽中,川芎活血祛瘀,远志安神益智,甘草养肝血、安心神、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解忧汤结合氟西汀及激素治疗,作用持久疗效显著,为治疗更年期抑郁症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3.
[2] 刘茹.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 北京中医,2007,26(8):512-513.
[3] 汤毓华.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J]. 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1-62.
[4] 赵鸿韬.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02,34(6):36.
[5] 胡佳,瞿融. 更年期抑郁症发病机理的中医学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1,31(4):304-305.
篇9
【关键词】 舒心逐瘀汤;冠心病;中医药疗法
论文 联盟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hu xin huo xu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30 cas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hu xin huo xu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d.methods 58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d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30 cases in the therapeutic group took shu xin huo xue decoction,and 2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ook isosorbide dinitrate、compound danshen tablets and so on.4 weeks later,the attack times of anginapectoris,ecg,and the improvements of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results the attack times、ecg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symptoms of thetherapeutic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shu xin huo xue decoc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key words】 shu xin huo xue decoction;ch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冠心病是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冠心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痉挛,其中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常见临床类型。目前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越趋年轻化。因此,对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已成为中西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方面取得了一定得优势,自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采用我院自拟的舒心活血汤治疗冠心病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8例相比较,临床疗效确切,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3-79岁,平均(63.58±6.12)岁;病程0.9~21年,平均(5.62 ±4.41)年。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证23例。对照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37~76岁,平均(61.48±8.83)岁;病程0.8~20年,平均(4.95±3.68)年。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证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具有下列条件之一。① 具有心绞痛症状-胸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②静息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st下移≥1 mm);③静息心电图正常,而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st下移≥1 mm,持续1 min);④彩超显示心肌运动不协调;⑤ 陈旧性心肌梗死近期出现明显心绞痛发作者。
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胸痹心痛的证候分类[2]制定。心血瘀阻型:主症为胸痛、胸闷,次症为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涩或结、弦细。具备主症一项和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2.3 排除病例标准 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所致的胸痛者;合并有中度以上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未按规定用药,未完成治疗疗程者。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以舒心活血汤为基本方加减: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20 g,玄参 15 g,川芎10 g,木香15 g,枳壳15 g,桔梗15,柴胡10 g、鬼箭羽15 g,路路通10,大黄(酒炒)10 g,甘草5 g。加减:胸痛剧烈者加延胡索、郁金;畏寒肢冷阳虚血瘀者加附片、肉桂、薤白;纳少腹胀,加党参,白术,焦山楂、麦芽、神曲各;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痰瘀交阻、胸闷者加瓜蒌、半夏、陈皮等。1剂/d,水煎分2次服。
3.2 对照组 给予硝酸异山梨酯、复方丹参片治疗。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均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评定疗效。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予以对症治疗。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定的心绞痛、心电图及中医症状疗效标准。
4.1.1 临床疗效标准[3] 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基本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甚至加重。
4.1.2 心电图疗效标准[3]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甚至出现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4.2 心绞痛临床疗效见表1。
4.3 心电图疗效见表2。
4.4 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于治疗15 d后原有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同时体力增加,精神转佳,但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范畴,主要病机是邪痹心络、气血不畅,多因气虚、痰浊、寒凝、气滞、瘀血等导致心脉痹阻不畅所致,如汪氏[4]认为,“痰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舒心行气、通络止痛为主要法则。方中当归、桃仁、丹参、川芎、红花养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玄参滋阴养血;木香舒心行气;枳壳、桔梗通畅胸中气机,行气活血;柴胡疏肝解郁、升举清阳,与枳壳配伍,理气散结;鬼箭羽、路路通活血化瘀通脉,酒炒大黄增强活血化瘀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行气、养血、活血、祛瘀、通脉、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当归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能改善外周循环;丹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还能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木香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的作用;川芎具有钙拮抗样作用,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同时,可明显改变血液流变性,使血液黏度降低、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加快,降低纤维蛋白原,提高红血栓的溶解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白血栓的增长趋势,对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5-6];红花可轻度兴奋心脏和增加冠脉流量,对心率失常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且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7]。
实践证明,该方对冠心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若随气虚、痰浊、寒凝等不同症侯加减,则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 季祥武,董砚虎,王善言,等.内科疾病诊断标准.青岛出版社,1991:56-6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篇10
[关键词] 手术前; 心理变化;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5-73-02
手术作为个体生活中较强的应急源,常导致个体生理和心理产生强烈的应急反应[1]。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反应可影响手术效果,特别是会影响术后康复。多数患者由于手术日期临近,心理状态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对外科病人术前及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观察,为临床的心理护理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 2008年5~12月间在我科接受腹部手术、自愿接受调查、无伴随性精神疾病、能有效沟通的手术患者。年龄17~70岁,共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8例,平均年龄23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本试验采取同源配对对照,即同一病人既属试验组,又属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评定方法 对31例手术病人进行心理社会因素评估[2],将病人情绪及睡眠质量变化作为测试指标,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及护理前后测试指标的差异进行统计。
1.2.2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1.2.3 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心理研究方法中的量表法检测[3],我们将病人的情绪分成良好情绪(愉快、平静)和不良情绪(抑郁、焦虑、恐惧)二类。手术前病人除极少数表现为愉快、平静外,大多数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干预形式。首先,从病人入院开始,护理人员热情接待病人,主动与其沟通交流,使病人尽快适应住院环境,熟悉医护人员,建立起信任的护患关系;其次,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明确对手术认同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手术康复过程。对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4]。同时教给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并且组织同疾病的手术成功患者交流心得,改善其不良心境。最后,针对社会支持缺乏的患者,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建立与家人的密切联系,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提高病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对手术病人睡眠质量的评定,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PSS)[5]。①睡眠好:指15min即可入睡,夜间一直不醒,起床后,头脑清晰。②睡眠差:指入睡困难或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病人手术前,伴随情绪的变化,睡眠普遍受到较大影响。分析原因后,首先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纠正在睡眠认知上的偏差,在睡前进行放松训练[6],不仅转移了患者对睡眠问题的过度关注,同时又可以使患者身心放松,避免夜间情绪焦虑,提高了对睡眠的自信度;其次,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提供个性化服务,尽量使病房环境接近家庭环境。护士多与病人沟通,理解病人的内心苦恼和需求。通过情感支持、心理暗示、意识转移及心理疏导等缓解影响睡眠质量的不良情绪。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情绪不良(睡眠差)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情绪良好(睡眠好)病人比例远高于干预前,说明护理干预可大幅减少手术病人的不良情绪,大幅提高病人睡眠质量。见表1。
3 讨论
根据身心医学理论[7],人的健康和疾病容易受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组资料结果表明,手术作为个体生活中较强的应激源,带给病人强烈的心理反应。表现在①情绪反应激烈,病人出现焦虑、抑郁、恐惧;②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醒,疲乏。临床通过观察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变化,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改变病人不良情绪、改善病人睡眠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对外科手术病人术前进行护理干预后,病人情绪变化(睡眠)非常明显(P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手术病人术前心理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尤其是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对病人接受手术、增强病人承受手术的耐受力、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帮助病人顺利渡过手术期、促进术后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刘成璋,刘淼. 外科护理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61.
[2] 齐艳,刘晓红,邓光辉,等. 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编制及试用[J]. 第二军医大学报,2003,24(6):673-676.
[3] 侯沂,舒良. 现代精神病学诊断手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06-308,311-314.
[4] 李建明,尹素凤,段建勋,等. SRSS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态的评定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1-353.
[5] 李敬阳,刘畅. 认知治疗结合刺激限制与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15):797-799.
[6] 林菊英,郑一行,吴欣娟,等. 实用普通外科护理及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