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产业竞争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我们认为,产业竞争力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持续获得高生产力水平的能力;二是指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区域之间相比较的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
对于高科技产业而言,其竞争力的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考察,一是从外部表现看,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盈利能力;二是从内在因素看,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主要是由产业的成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所构成,而技术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二、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与竞争状况、机遇和政府行为等六个因素。波特的“钻石模型”构筑了全新的竞争力研究体系。我们沿着波特的研究道路,并根据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以及我们对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分析,研究提出基于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见图。
我们认为,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由外到内的三个层次的七个部分构成。其中,市场占据能力与市场占有率是产业竞争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它是直接体现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环境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第二层次,它们共同决定高科技产业的市场占据能力。这其中产业规模是决定高科技产业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产业组织制度是指通过产业内企业的聚合组织化程度和有机程度所反映的产业整体运营的能量;而产业发展环境是所有影响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融资环境等,它们都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产业平均成本、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要素的第三层次,它们共同决定了高科技产业的产业规模。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影响因素;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驱动因素;产业平均成本是高科技产业内部各项成本之和的平均值,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和价格水平所体现的竞争水平。
三、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要素的评价指标
(一)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该要素的衡量由三类七个指标构成:R&D经费,由R&D经费占销售额比重、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额两个指标构成;R&D人员,由投入研究开发(R&D)活动人员占总人数比和R&D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与R&D人员比两个指标构成;技术管理,由企业间技术合作充分程度、企业与大学问技术转移充分程度、技术开发资金充足程度三个指标构成。
1、R&D经费指标。R&D投入经费占销售额比重是指某高科技产业实际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与整个产业的销售额之比,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是指该产业中投入的R&D经费占该产业从业人员的比。这两个指标反映了该产业对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和财力支持力度,也反映了产品销售收入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负担程度。
2、R&D人员指标。投入研究开发(R&D)活动人员占总人数比指产业中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人员与全部从业人员的比值。该指标一方面可以反映产业职工总体构成和规模情况,体现产业投入技术开发活动的活化劳动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产业潜在的竞争能力和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认识能力。
R&D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与R&D人员比指产业技术研发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与企业全部技术研究开发人员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能力和技能构成情况,体现企业技术开发活动中劳动力的能力和技能应用程度,也反映了企业潜在竞争能力中的独特技能。
3、技术管理指标。技术管理包括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充分程度,产业中的企业与大学间技术转移的充分程度和技术开发资金充足程度,该指标反映了一个高科技产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和协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寻求与外界(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已成为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这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可以为参与者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产业平均成本
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该产业的平均成本,产业平均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产业平均成本水平是考核一个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体现。产业平均成本主要由以下五个指标来衡量。
1、原料利用率:原料利用率是产品设计定额所需投入量与生产中实际原料投入量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原料被转化或利用程度。
2、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新增加的产品产值与工人人数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工人生产新产品的效率。劳动生产成本是产业平均成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生产效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该国产业就更具备成本优势,也因此获得更高的盈利水平,产业竞争力就会更强。
3、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产业中企业用于管理的投入,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
4、企业盈利能力:该指标反映了产业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盈利水平,它折射企业的相对成本。
(三)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目前,各个国家高科技产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分别是由代表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管理水平的管理人才所掌握,因此,高科技产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如果一个产业能够长久地、持续地吸引和凝聚最出色的人才为之服务,这个产业就很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力量。
(四)产业规模
某个产业在区域市场或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产业市场份额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市场拓展能力外,还取决于产业规模。因此,产业规模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衡量指标为:产业产能、产业市场价值、产业市场容量。
1、产业产能:该指标值反映了一个高科技产业生产产品的能力。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能高的企业能够把握市场机遇,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因此产业的产能大小对产业的竞争力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产业市场价值:该指标反映了高科技产业生产的产品的用户价值,它是直接影响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该产业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的竞争优
势越明显。
3、产业市场容量:产业市场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投向该产品的购买力,也就是这个时期内购买者通过市场所能接纳的产品量。产业竞争力强弱的最根本表现是由市场来检验的,而市场对产业竞争力的考核则是由其需求来表现的。整个市场对某一高科技产业的产品需求较高,则可以说明该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五)产业组织制度
产业组织形式作为产业竞争力的要素,一般是通过产业内部企业间聚合的组织化程度和有机程度所反映的产业整体运营的能量,衡量指标:产业链配套程度、产业内部竞争程度、产业结构的和谐程度。
1、产业链配套程度:一个高科技产业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必须依靠相关产业的配套支持,否则很难独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一个产业链配套程度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产业内竞争程度: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国内产业竞争激烈程度对该行业竞争优势的创造和保持有很密切的联系。他在对10个国家中世界领先行业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国家的领先行业往往都有一些强大的竞争者。因此,一个国家内部某个高科技产业内竞争程度也是考察该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一个重要要素。
3、产业结构的和谐程度:产业结构的和谐程度是产业运转所达到的协调性。通过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结构性分析,可以揭示产业的合理性和产业的运行状态。因此,高科技产业的结构和谐程度反映了这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中各个部分相互配合的状态,进而关系到该产业的竞争力。
(六)产业发展环境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有关国家钻石体系的论述,实际上是在探讨“环境”对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从高科技产业的外部环境来分析一下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里我们选用了三方面的指标。
1、政府行为:高科技产业作为一种高风险、高投人,但又是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的产业,政府只有在税收、信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等政策和服务上提供优惠的条件,才能吸引社会各方面资源投入到该领域,提高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实力。这里的政府行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
2、研发环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高科技产业要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研发环境指标反映了企业外的科研机构所具有的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能力及相应条件,如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研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状态以及全社会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等。
3、金融市场环境:高科技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智力的特殊产业,提高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研发资金。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可以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提升产业的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国际市场占据能力与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能力与市场占有率是直接体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额。
篇2
关键词:技工学校 服装专业 融合
教育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必须的、最基本的因素,随着我国服装产业与世界的全面接轨,对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效果,所以,强化技工学校与社会、教育要素之间的融合极为重要,它对促进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基本要素融合
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不断融合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它对教育和毕业生的素质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是把教育活动中分散的要素“统”起来。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教育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这一特定事物的必要因素。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这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带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取向性和目的性;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它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他们是教育者传播传递教育内容的对象;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内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起到纽带作用,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教育物资是支撑教育活动展开的物质基础,它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新的特点。
教育基本要素融合是为达到某种效果而通过一系列处理方法的调整提高过程。它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院校教育培养目标和规划和社会需求,对构成教育活动的诸要素实施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的过程,影响和制约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意义重大。
教育基本要素融合是否合理必须具备融合的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从历史发展来说,始终存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它受社会进步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来服务于社会。教育要素之间所具备融合的条件是内部条件,其社会的外在条件为教育要素间的有机融合创造了良好基础,社会需求促使人们提高对教育要素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强化了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企业与院校的依存关系更加密切,提供了教育要素融合的广阔空间。
二、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基本要素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是提高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需要,它体现了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者们认识上的深化,是当代企业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促进我国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改革深入的需要,是整个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把握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内在规律的需要,是推动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强化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大对受教育者综合技能训练的力度,在教学中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服装的最新资讯,允许受教育者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更加服从于社会需求的引导,顺应国际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服装专业教育基本要素融合要在实践中提高对服装艺术的感悟,培养和提高服装审美、设计和创意的实践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老师是知识讲授者、教学中的组织者,学生参与课题内容设计和实践教学,师生间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创新;院校与社会资源间的融合,包括技术资源的融合和物质资源的融;教育物资与教育内容的融合。它是教育内容得以有效传递的有力支撑,突出了教育物资与实际操作技能相关的各种设施的重要性。
教育基本要素融合的原则要把握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提高原则,社会需求引导原则,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统一原则,超前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更有针对性,使其符合社会发展,并立足服装院校的客观实际,保持理论上的前瞻性和实践上的超前性,这是教育基本要素融合的关键。
强化院校与社会间的有效融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强化教育者与社会的有效融合,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是促进教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主要途径,建立相对稳定的客座教师队伍,是补充和加强师资力量的有效方法,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得力措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促进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强化资源间的有效融合,建立校企紧密型合作关系,建立紧密型基地,合作的方式采取多元办学、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师资共享。强化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间的有效融合,以实例、课题教学为主,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配合,强化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科学合理的优化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教育物资,强化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间的有效融合,建立与教育内容配套的实训室,加强过程管理,组织好毕业设计环节。
篇3
【关键词】熊彼特创新理论 理财创新
一、引言――熊彼特创新理论
作为现代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他的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进一步将新组合分为五种情况:“新产品或产品的新特性,新的技术或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后来人们将其依次归纳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五个方面。尽管熊彼特创新理论最初主要是探讨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也可纳入其理论框架内分析,因为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路径和表现基本上遵循了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几个创新思路。
二、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路径和表现分析
(一)产品创新分析
产品创新是指创造出消费者还不熟悉的新产品,或在原有产品中开发出新的特性。对应到理财领域则是指基于产品基本要素和合约条款的崭新设计带来的理财产品品种或要素创新,具体表现为理财产品的币种、期限、挂钩标的资产、投资方向、计息方式、付息周期等方面。
1.挂钩标的范围扩展带来的理财产品创新。这几乎是银行理财产品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创新思路。如今,只要是不确定性事件几乎都可以和银行理财产品挂钩,因此很多紧跟市场热点的另类挂钩标的产品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水污染指数、艺术品、认股权证、债务危机证券、可换股套利、配对股票、混合证券、红酒、气候衍生品、能源衍生品和巨灾债券等。这类“另类理财产品”,专业性、针对性较强,风险相对较高,导致其目标客户群相对集中、门槛较高。随着银行对中高端客户市场的开发,这种由挂钩标的和投资方向拓展带来的产品创新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计息方式变化带来的产品创新。计息方式是理财产品中较为复杂的要素,也是理财产品创新的重要来源。除了传统的固定和浮动两类计息方式外,开始出现有利于投资者的弹性设计,如将计息周期缩短为360天、提前到账时间等;此外浮动型计息方式也更加灵活,开始出现复利计息型理财产品。
3.支付条款精细化设计带来的产品创新。例如看涨型支付条款进一步细分出限制性看涨,提高看涨条件,将看涨型和看跌性结合的双向理财。再有,部分高风险理财产品对收益结构做出创新设计,出现一般受益人和优先受益人的分层结构安排。
(二)技术创新分析
即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处理技术。对应到银行理财市场则表现为理财产品研发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新。首先,在研发技术上,最突出的是在产品设计中引入模块化的设计理念,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由于模块化设计方法的独立性、易扩展性等特征,加之衍生产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最主要的创新品种。上文提及的由产品基本要素和条款创新引致的产品创新往往都出现在结构型理财产品中。其次,管理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主动管理、动态管理上。即银行对理财产品实施主动的托管管理,同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更加主动,从而在投资管理标的选择、投资组合的配置和融资上表现得更主动,真正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主动管理。
(三)市场创新分析
市场创新是指开辟新的市场,具体表现在:1.基于差异化的产品定位细分新市场。银行开始重视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设计差异化的理财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招商银行从国外借鉴而来的矩阵式市场细分策略就是实例;2.基于新的市场营销手段开拓新的理财市场。随着IT网络和移动通讯的发展,网络营销和移动通讯营销渠道成为开拓新理财市场的重要手段。例如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面向个人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客户推出的“金融@家”电子银行专属理财产品。
(四)组织创新分析
这主要指产品市场结构上的创新,对应到银行理财市场则表现在:1.银行同业理财合作创新。随着理财市场的发展演化,银行同业之间逐步从排他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银银合作”悄然兴起,银行之间相互代销、投资或分享理财产品设计的同业合作模式逐渐被推广,例如银行理财产品的POP (Product of Product) 模式;2.分业理财合作创新。目前,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三大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合作占主导,并以个人综合理财和交叉销售理财产品的合作模式为主,例如盛极一时的银信合作产品。随着动态管理理财产品的增加,可以预见,银行与期货公司、典当公司、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会不断深入,银行理财产品还将延伸到更宽广的领域。
篇4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教师除应具备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要求外,还应具备教学研究和创新、信息素养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等能力。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缺陷,高校采取适宜的改善措施是提高其在新环境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规模扩张方面,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变革也在不断地深人.但这个期间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不大。究其原因,虽然与教师队伍迅速扩张所导致的高校教师平均教学技能下降有关(新增加教师的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更重要的、也是对未来教学质量影响更大的一点在于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完全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明确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并采取正确的方式予以培养是未来提高中国教育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既应具备一般的能力,又应具备与职业相关的特殊能力,如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构成。
(一)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科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动向。其次,要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另外,高校教学的内容既应具有实用性,又应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的遴选上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具有对人选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而充分发挥这种交流、沟通作用的前提是教师要从内心关心学生及他们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需求方面的不同,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是高校教师有效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将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它反映了高校教师课堂传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它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知识及内容、借助适当的教学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它也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
德国柏林大学(1809年)的创建标志着中世纪以来仅仅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场所的大学开始成为社会知识更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场所。柏林大学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的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反映了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学研究能够带来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学能力,它依赖于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此外,高校教师的科研也只有放在教学中才能获得动力。因此,科研和教学活动并不矛盾,但需要高校教师通过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将两者有效地结合。
二、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各高校也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推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寻找最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人,并且对什么是最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表明了教学实践探索的不确定性,表明了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的核心能力,也显示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动。
(二)信息素养与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膨胀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视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课堂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延伸高校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和改善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灌输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可是最新的,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这些知识需要适度地更新才能发挥作用,而他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受的培养使他们知识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变旧有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反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简单的知识传授放在第二位,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变革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途径
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仍然需要继续改善,特别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张以来,大量新任及年轻教师的加人使这方面的任务也更为紧迫。此外,各层次教师都存在发展和提高教育变革条件下教学能力新要素的问题。
(一)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教学及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两种职能并不冲突。最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新的灵感。但在我国高校,这两个方面往往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鼓励拥有更丰富成果的教授从事更多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教学研究及创新的动力。
高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种趋向,即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一些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探索,需要积极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是一种真实的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而教学研究不过是现有工具和方法的组合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动,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鼓励,把它们提高到与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对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
多媒体教学自新世纪在各高校推广以来,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多媒体教室在整个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学校实现了完全的教室多媒体化。但与此相对应,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仍然存在较不足,设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现象是仅仅将屏幕作为黑板的代用品。改进的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使高校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影像等课件。
篇5
摘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教师除应具备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要求外,还应具备教学研究和创新、信息素养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等能力。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缺陷,高校采取适宜的改善措施是提高其在新环境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规模扩张方面,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变革也在不断地深人.但这个期间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不大。究其原因,虽然与教师队伍迅速扩张所导致的高校教师平均教学技能下降有关(新增加教师的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更重要的、也是对未来教学质量影响更大的一点在于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完全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明确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并采取正确的方式予以培养是未来提高中国教育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既应具备一般的能力,又应具备与职业相关的特殊能力,如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构成。
(一)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科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动向。其次,要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另外,高校教学的内容既应具有实用性,又应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的遴选上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具有对人选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而充分发挥这种交流、沟通作用的前提是教师要从内心关心学生及他们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需求方面的不同,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是高校教师有效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将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它反映了高校教师课堂传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它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知识及内容、借助适当的教学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它也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
德国柏林大学(1809年)的创建标志着中世纪以来仅仅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场所的大学开始成为社会知识更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场所。柏林大学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的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反映了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学研究能够带来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学能力,它依赖于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此外,高校教师的科研也只有放在教学中才能获得动力。因此,科研和教学活动并不矛盾,但需要高校教师通过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将两者有效地结合。
二、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各高校也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推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各高校也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推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寻找最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人,并且对什么是最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表明了教学实践探索的不确定性,表明了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的核心能力,也显示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
(二)信息素养与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膨胀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视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课堂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延伸高校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和改善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灌输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可是最新的,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这些知识需要适度地更新才能发挥作用,而他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受的培养使他们知识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变旧有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反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简单的知识传授放在第二位,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变革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途径
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仍然需要继续改善,特别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张以来,大量新任及年轻教师的加人使这方面的任务也更为紧迫。此外,各层次教师都存在发展和提高教育变革条件下教学能力新要素的问题。
(一)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教学及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两种职能并不冲突。最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新的灵感。但在我国高校,这两个方面往往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鼓励拥有更丰富成果的教授从事更多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教学研究及创新的动力。
高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种趋向,即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一些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探索,需要积极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是一种真实的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而教学研究不过是现有工具和方法的组合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动,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鼓励,把它们提高到与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对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
多媒体教学自新世纪在各高校推广以来,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多媒体教室在整个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学校实现了完全的教室多媒体化。但与此相对应,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仍然存在较不足,设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现象是仅仅将屏幕作为黑板的代用品。改进的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使高校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影像等课件。
(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旧的“传授一接受”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自主思维的锻炼,从而影响了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宜的教学互动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促进他们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思考,通过知识“传递一思维一判断性接受一反馈”的良性过程,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动。
二、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各高校也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推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寻找最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人,并且对什么是最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表明了教学实践探索的不确定性,表明了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的核心能力,也显示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寻找最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人,并且对什么是最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表明了教学实践探索的不确定性,表明了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的核心能力,也显示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动。
(二)信息素养与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膨胀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视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课堂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延伸高校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和改善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灌输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可是最新的,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这些知识需要适度地更新才能发挥作用,而他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受的培养使他们知识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变旧有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反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简单的知识传授放在第二位,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变革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途径
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仍然需要继续改善,特别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张以来,大量新任及年轻教师的加人使这方面的任务也更为紧迫。此外,各层次教师都存在发展和提高教育变革条件下教学能力新要素的问题。gwyoo
(一)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教学及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两种职能并不冲突。最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新的灵感。但在我国高校,这两个方面往往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鼓励拥有更丰富成果的教授从事更多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教学研究及创新的动力。
高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种趋向,即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一些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探索,需要积极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是一种真实的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而教学研究不过是现有工具和方法的组合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动,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鼓励,把它们提高到与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对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
多媒体教学自新世纪在各高校推广以来,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多媒体教室在整个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学校实现了完全的教室多媒体化。但与此相对应,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仍然存在较不足,设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现象是仅仅将屏幕作为黑板的代用品。改进的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使高校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影像等课件。
篇6
一、微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微课资源是保证课程内容时效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手段
借助微课的“短小精”和“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微课程即时上传、更新最新的税法和会计相关政策,培养学生泛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二)将微课融入高職“税务会计”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微课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根据“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各大税种的计算、核算和纳税申报,设计制作不同形式的微课,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以代替单一的多媒体授课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的新型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这将有利于调动专职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内容框架设计
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应依照“互联网+职业人”的理念,以“精简理论,突出技能”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开展微课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1]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税务会计岗位认知;第二部分是各大税种的实务操作。具体的微课内容框架设计如下。
(一)税务会计岗位认知
本部分可制作“征税和纳税”“税制构成基本要素”“如何办理税务登记”“如何领取发票”和“配套习题”5个微课视频,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税收知识和会计知识,能根据企业办税岗位职责熟悉办税工作流程。
(二)各大税种的实务
该部分可分为“企业增值税实务” “ 企业消费税实务” “ 企业关税实务” “ 企业所得税实务” “个人所得税实务”和“ 企业其他税种实务”6个模块。
1.“企业增值税实务”部分可制作“增值税的基本要素(理论)”“增值税的基本要素(习题)”“一般纳税人税率、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销项税额的计算(理论)(分行业)”“销项税额的计算(案例)”“进项税额的计算(理论)(分行业)”“进项税额的计算(案例)”“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案例)”“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核算(理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核算(案例)”“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理论)”“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核算(案例)”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掌握不同行业会计主体的涉税业务资料,计算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业务的账务处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并能进行网上申报。
2.“企业消费税实务”部分可制作“消费税的基本要素(理论)”“消费税的基本要素(习题)”“消费税的计算流程”“直接对外销售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可抵扣消费税税额的确定”“消费税的核算(理论)”“消费税的核算(案例)”和“消费税的纳税申报”的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销售、自产自用、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能够对消费税的涉税业务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熟练完成消费税的纳税申报工作。
3.“企业关税实务”部分可制作“关税的基本要素(理论)”“关税的基本要素(习题)”“进口关税的计算(理论)”“进口关税的计算(案例)”“出口关税的计算(理论)”“进口关税的计算(案例)”“关税税额的核算”和“关税的申报缴纳”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进出口商品应纳的关税税额;能够填制海关进出口关税专用缴款书;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进行关税的账务处理。
4.“企业所得税实务”部分可制作“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要素(理论)”“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要素(习题)”“直接法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案例)”“ 间接法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案例)”“境内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案例)”“境内外实际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案例)”“本年应退补应纳所得额的计算(案例)”“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综合案例)”“企业所得税核算的程序(理论)”“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案例)”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 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能够采用资产负债表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正确规范填写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熟练进行纳税申报。
5.“个人所得税实务” 部分可制作“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要素(理论)”“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要素(习题)”“平时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其他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综合案例)”“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额的计算”“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申报”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代扣代缴、个体工商户应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能够对个人所得税涉税业务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够正确规范填写个人所得税扣缴报告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能熟练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
6.“企业其他税实务”制作“城建税实务(理论)”“城建税实务(案例)”“房产税实务(理论)”“房产税实务(案例)”“城镇土地使用税实务(理论)”“城镇土地使用税实务(案例)”“土地增值税实务(理论)”“土地增值税实务(案例)”“车船税实务(理论)”“车船税实务(案例)”“印花税实务(理论)”和“印花税实务(案例)”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城建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和印花税的应纳税额;能够根据相关涉税业务对城建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和印花税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够准确填制城建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和印花税申报表,并能够熟练进行纳税申报工作。
三、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应选择具有丰富税务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为学生授课
“税务会计”是一门需紧跟现行財税政策,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际纳税经验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并且传授课本未能提及的纳税经验,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将课程内容碎片化
通过上述内容框架可以看出,利用微课可以将每个项目任务的内容根据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合理拆分,精细化处理,并配上准确题目,以5-10分钟的短小视频方式呈现。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学习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三)灵活运用微课资源
微课内容的展现形式多样,可以根据“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不同形式的微课,比如:对于理论型的微课,教师应注重讲解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争取实现在很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完美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案例解析型的微课,教师应注重案例的选择,应由易到难,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递进培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纳税申报流程的微课制作,教师应借助动画效果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3]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合理地将微课应用于每次课的课前、课中或课后,并鼓励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泛在学习。
(四)课程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对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只有在熟悉和理解相关的税法条例基础上,才能正确计算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而税法条例的繁琐和冗长,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应结合合适的案例,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借助微课的碎片化、易查疑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税收政策,准确计算应纳税额;并根据《会计准则》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完成纳税申报任务。在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强.基于多元立体化理念的“税法”与“税务会计”教学模式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9-131.
篇7
关键词: 新型教学模式 基本特征 原则 问题
1.引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为研究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各种技能传授给学生,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整个教改没有很大突破,主要问题在于比较注重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2.1新的教学理论指导――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各种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垄断者”,教学方式也通常采用“填鸭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新型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2新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大面积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教育面临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成了一个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的理论。在这种信息化环境下,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探索,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3教学模式要素的新定位――增加“教学媒体”基本要素。
传统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应用多种媒体,所以还应该加上“教学媒体”这个基本要素。这四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系统科学理论,要使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因此,教学模式要进行结构设计。另外,还要注意实现教学过程中四个要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教学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3.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3.1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以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着力于追求全体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建造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知识和能力;重视发展个性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等途径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3.2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当今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借鉴与应用,如:布鲁纳的“建立结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姆的“确定目标,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优化方法,择优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参与学习”理论等。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3.3体现课程教学特点的原则。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akhouse)认为,学校教育是由四个不同的过程构成的:一是技能的掌握,二是知识的获得,三是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定,四是思想体系的形成。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学科内容与结构,然而没有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学习类型。一般来说,学习类型多种多样,它们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还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表现出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学习者,在教学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例如,有些学习需要学习者的直接参与,以获得“做的经验”;有些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间接的感性材料,以获得“观察的经验”;有些学习则需要通过运用语言符号,以获得“抽象的经验”。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学科内容与结构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共同决定的。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就无从谈起,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与实施的效果。它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用教学设计理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4.1无论选择哪种教学媒体,都要注意扬长避短。每种教学媒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及短处。不能一味用多媒体代替了其他的媒体,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电视媒体具有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如果采用多媒体,则必然要经过视频压缩,画面的清晰度就会降低。
4.2多媒体教学内容,不应简单地以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得越复杂,实现的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多媒体教材的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内容。
4.3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要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注重师生角色的转变,彻底打破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者的局面,否则新型教学模式又变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4.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呼唤新的教学评价。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与普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出现了很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网络协作学习等。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总会遇到很多阻力,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就是缺乏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如何保证新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从不同的方面来练好企业内功,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要素做得更加扎实。
目前中小企业面临订单不足、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不足、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六大问题,但中小企业并没有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沉迷,而是在主动寻找出路,不断探索转型升级的新途径,有不少已经或正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
从低端到高端
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企业可以从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75%的CEO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举措,49%的CEO已经开始向高端产品升级,26%的CEO已经有明确的升级方案和时间规划,尤其是在一些机电等行业,CEO们有更明确的意向。产品服务升级首先是提升产品服务利润率,同时也是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链升级则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更是中小企业突破危机、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从制造到服务
企业开始迈出单纯的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合解决方案。调查显示,52%的CEO已经认识到单纯生产制造的潜在问题,正在主导企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型;超过34%的CEO表示企业开始从制造向服务转型;18%的CEO们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方案,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进行转型。这是因为从事生产制造的中小企业,普遍感受到利润率非常低,而且同质竞争使得他们的风险特别大。从制造向服务转型,通过整合制造和服务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
整合产业链资源
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调查中81%的CEO已经开始考虑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问题,高达30%的企业已经开始整合。有些企业是为了多元化经营扩拓新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有些企业是为了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还有些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重新定义行业、确立自己在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精细化管理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优化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业绩的有效手段。应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企业的经营管理变革,使企业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从外销到内销
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有32%的CEO已经开始主导企业向内销转型。目前做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从创建品牌、创新渠道、整合市场、做好内销、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开始。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
篇9
【关键词】舞台艺术 要素 多媒体 光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及中国进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介入,文化创意、舞蹈艺术已经突破了原有舞台观念的束缚,慢慢走向多项艺术的融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对舞台艺术以及发展问题重新探讨,不仅可以赋予舞台艺术新的生命,挖掘新的潜力,更能有效展示舞台艺术工作者的付出与贡献。
一、舞台艺术要素的内涵
要素的内涵是指一种理念,用这种思想、理念指导创作,并将这种理念体现到艺术产品、舞台艺术中。
舞台是一个固定体,舞台要素的设计是对舞台表演场地的设计、安排,但由于舞台要素的设计要多元,边界也不确定。因此,舞台要素的设计是多元的,否则将不能有效传达每一个剧目的内涵和内在生命力。
然而,舞台艺术要素的思想是可以共享的,一个好的舞台艺术灵魂,能通过舞台表演穿透历史,连接现在,展望未来,并通过舞台表演实现无国界共享,让全球每一个舞台艺术爱好者共享舞台表演所传达的思想盛宴。
二、舞台艺术要素的组成
(一)光
光是舞台表演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由于光的特性,光不仅能动还能静止,因此光能造景,改变舞台空间感觉,如灯光可以按照舞台表演剧目主旨的不同要求,通过灯光可以用不同颜色从不同角度、方向照射,也可以通过照射面宽度、窄度的变化制造不同气氛。灯光的明、暗、浓、淡更是可以随剧情的变化而随意调控。
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各种美都是通过光得来的,通过光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颜色、格局等。随着激光科技的出现与运用,灯光还可以把梦幻的场景如现实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美设计的不同,可以衬托不同的感觉的氛围。舞美设计不仅需要直接体现舞台表演的任务,更需要表现舞台表演的主题内涵。然而,整个舞台设计的效果与灯光设计密不可分。舞台设计的效果需要不同颜色的灯光变化,以及不同灯光的跳跃使用来综合。灯光的使用直接关系着整个舞美设计、舞台剧目的整体构思、创意、结构、布局,也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档次、品位及风格。
灯光是完成舞美设计的重要手段。灯光不仅服务于舞美,又会对舞台美术设计进行再创作。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灯光设计者不仅要完成总导演以及舞美的基础要求,还要表达剧目的内涵和灵魂。因此,舞台美术创作者在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导演的要求,进而了解剧目的内容、主题,才能使舞台设计紧紧围绕剧目思想展开。在此基础上,灯光根据剧情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协调,在这中间还需要了解剧目人物的心情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灯光,使之满足设计者对剧目的要求的同时,符合整体性这个艺术创作的传统美学原则。
(二)多媒体
多媒体是指LED电视屏幕、彩幕。由于早先多媒体形式单一性,在传统的舞台美术设计中,多媒体仅仅是整台演出中的一个点缀细节。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形式多样化,现今的多媒体在舞台表演设计的地位不断凸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LED电视屏幕、彩幕在舞台艺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其所带来的效果是其他灯光所不能取代的,特别是光和声的有机融合;光通过色彩及动感赋予剧目千变万化,声赋予剧目新的形式,使其从无形变成了有形,光和声的融合,以及借助现代多媒体的作用,使听众在视觉上感受到了声音的节拍和冲击,在听觉上感受到了色彩的变化与美感,从而给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新的震撼。
(三)声
篇10
摘要:本文主要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教学过程;奥菲贝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发现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模式等方面加以说明和归纳,最终得出“1+4+1”教学设计模式遵循最优化、问题化、主体性、理论性四大原则,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情境与教学资源,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这种模式在现代小学教育中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教学方法。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是中国能否真正富强的根基。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和发展。教学模式的发展即教育创新的结果,最终一定要实践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学校教育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发展,实践策略
学校教育创新,指以创新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学校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行为来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目标的实现和价值的大小,最终在于是否使学校得到了在新的平台上的发展。其中最核心的应该是:是否使学生得到了新的、更优良的发展。教育创新的归宿,也往往是教育创新的主要依据和评价,即是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积极的、健康的发展。就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发展而言,课堂教学的构建是最基础性的建设,对学校教育创新的实现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也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最终呈现结果。
一、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B•乔伊斯和M•威尔在对自身及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从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了25种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规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二、教学过程及其理论
2.1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由三个最主要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其主要关系如图1
教师
学生
教材
“三要素”说流传很久,影响深远。《教学论》就称:“学生、教师、教材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称其为教学。”日本教育家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写道,“一般认为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三个:教师、儿童和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学习者是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学习而展开的。第二,从学习的依据来说,学习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第三,协助和促进儿童凭借教材进行学习的是教师。”因此可以认为,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
2.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的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2.3教学过程的功能
教学过程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全面的认识和开发教学过程的功能,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递功能。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巧技能。因为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过程,所以它可以发挥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传递功能。
2.发展功能。通过教学过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识兴趣和探究能力等。
3.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增长、能力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也同时受到熏陶、发生变化。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响。
三、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模式类型
3.1奥菲贝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奥菲贝尔认为,教师在教授教材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并能反应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能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奥菲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来自接受性学习,而这里知识又是用语言呈现的。只要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相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的学习动机或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致力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转化,言语接受性才是有效的。可见,奥菲贝尔是在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改造传统的教授教学法,赋予了新的活力。
运用此法的关键是设计好“组织者”。在这里,它使用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教材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使以后的学习更加稳定、清晰。
总之,奥菲贝尔的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演绎教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为传统的教授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较适合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但也容易导致机械式学习。
3.2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是:
对假说进行反复验证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况
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
转化成能力
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1)创设发现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假设问题环境,诱导学生从有关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建立假设。
(2)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在发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诱导和学生的议论,对所发现的问题形成假定的说明和解释,使知识由分散、零碎向完整、综合的方向发展。
(3)验证假说。假说有多种,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在认识论上是完成由主观不确定性向客观确定性、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4)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布鲁纳曾举了一个发现教学的例子。在六年级的地理教学中,开始学习北方中央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幅绘有天然特征和天然资源但没有地名的地图上,找出这个地区主要城市的位置。最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假设——一个水运理论,一个矿藏资源理论。布鲁纳说:“这对于过去把城市现象看成想当然的市区儿童来说,这种发现是很有价值的。”
(5)转化为能力。发现教学不仅要求学到知识,而且要求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有四个优点:一是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二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三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四是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但发现法也不是万能的,他要求有专门的教材,并且要求学生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偶尔使用之。
3.3系统教学模式
系统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而有效的掌握书本知识和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的接受、认知、记忆和再现,不利于学生创造才能和动手能力的发挥,亦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被指责为“填鸭式教学”或“注入式教学”。目前,人们正着手改变这种现象,出现了许多系统学习教学模式的变化。
3.4“1+4+1”教学设计模式的提出
北京师范大学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设计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设计过程常常是“目中无人”,这种狭窄的视野很难把握课堂运行的整个系统。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时间、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诸多要素,各要素关系错综复杂又瞬息万变。那么教学设计应从哪些方面人手把握住这些关系?
笔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结合系统论观点把课堂看作有活力的运行系统,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六大要素三大系统,即“目标导控+(资源整合+结构布局+行为优化+信息反馈)+问题驱动”,简称“1+4+1”模式,该模式概括提炼为如2所图示。
目标导控
问题驱动
资源整合
结构布局
行为优化
信息反馈
“导控+运行+动力”三大系统
图2“1+4+1”模式
“1+4+1”教学设计模式以现代教育及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支撑,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情、学情和教学资源,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良好的课堂生态应该是一个自然、开放、平等、各要素共生共长和谐平衡的系统。“1+4+1”教学设计体现了目标引领,从资源整合、结构布局、行为优化、信息反馈等要素进行系统策划,实施有效运作,以“问题”激活思维提供学习的动力,形成导向目标的课堂运行机制,形成互动生成课堂运行系统,使教学效能呈最大化。
教学设计是以追求教学效能最大化为出发点,“1+4+1”教学设计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最优化原则,即教学的有效设计是以较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系统化原则,即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教学过程看成动态交互系统,以目标为导向,综合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各要素间的关系,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问题化原则,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概而言之就是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其过程始终目中有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调动学习者积极有效介入学习为立足点;理论性原则,教学设计是凭借大量感性经验、根据目标任务对教学过程的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韩桂风,现代教学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