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安徽省 表演专业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项目:044―J0800900003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0-0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截止到2014年止,安徽省共有4所高校设立了表演专业,并有了第一毕业生,本文将以这4所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四所高校表演专业均能按照教育部表演专业课程指导纲要制定培养目标,但对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安庆师范大学和阜阳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培养从事“体育表演编导、教学”等相关工作的人才,突显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以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培养从事“教学、训练、管理”工作和“人物形象设计”工作人才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二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安庆师范大学与阜阳师范学院强调了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安徽工程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将编导、形象塑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二)招生规格比较研究
四所高校基于自身情况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招生归口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阜阳师范学院都属于艺术类招生,而安徽师范大学属于体育类招生。这也间接导致了各高校在招生考试内容,虽然都采取了形体素质(20分)+身体素质(30分)+专项素质(50分)现今全国通用,基本上能够直观的反映考生在本专业上综合素质,也能通过考试观察到考生在表演专业上的发展潜力的方法,但在这三项考试内容中,安徽师范大学分成健美操专项身体素质、体育舞蹈专项身体素质两种考核方式,不但考核了柔韧性,也考察了考生节奏感,动作模仿能力等;在专项素质上,阜阳师范学校的任选项目比其它三所院校多了民族舞蹈,体现了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侧重。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根据统计数据得知:1.安徽省高校在体育表演人才的培养上比较注重课堂教学;2.师范类院校选修课开设较多,充分考虑人才的兴趣爱好培养,而工科类院校还是一如既往的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打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时数及学分比较。安徽省高校在体育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设置上,有的学校注重人才技能的培养,而有的学校则偏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多一点,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这势必影响到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
艺术类课程的比较。安徽省各高校设置的体育表演方向艺术类课时以及在总课时的比例差异性较大,如安庆师范大学只有356学时,与安徽工程大学的464学时相差100多学时,但明显都低于612学时的武汉体育学院等第一批设立该专业的院校。势必对该专业人才艺术类知识的S富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四)师资配备的比较研究
由于安徽省开设表演专业的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教师人数较少,在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偏小。从职称和学历结构看,副教授以上高职称、博士以上高学历的教师较少,直接导致在表演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少,对该专业今后整体规划发展的理论研究不利。
(五)课程考核方法的比较研究
通过访问调查,安徽省开设表演专业的四所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基本都是采取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平时打分+考试打分的综合考核方式。在公共课考核环节,采取了与全院同一考核方法、考核标准与考核时间,再结合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表现状况进行综合打分。在专业课考核环节,专业基础课采取实践考试+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进行综合打分;在专业选修课环节,主要打分参照标准是教师平时打分与最后考核。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据实践单位进行打分。
三、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招生考试标准,实行全省统考,把好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人才的“进口”关。(二)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办艺术类专业的现实性和方向性需明确,要确定好到底是走体育化的艺术道路,还是走艺术化的体育道路,还或是两者并举分步走,从而适应社会对体育艺术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趋势。(三)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形式、手段、方法和过程的特殊性,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根本、为主体、为先行,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融为一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效应。(四)安徽省要加大在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法规政策、理论研究、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硬软件条件建设,才能保证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
[2]翟廷立,李芳,罗元翔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体育方向专业英语的内容和理论依据入手,对体育院校非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用人单位、任课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旨在提高体育方向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满足体育国际化趋势下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体育方向专业学生英语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增加,学生择业求职、实际应用和扩大交流需要的增加,以及体育院校办学思路的不断拓展和办学定位的提升,使得一些和体育有关的非传统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如体育经营管理、运动心理、康复保健、新闻、播音与主持(体育方向)专业等。这些二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英语基础相对体育类学生要好,再经过前两年的通用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后,相关的专业英语学习会为其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专业英语的突出特点是复合性和应用性。体育专业英语的学习目的总的来说是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育专业方向知识的传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顺利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和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即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国际信息的采集、编译和交流的能力。我们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突出这些专业的体育特色和人才的体育英语优势,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拿体育新闻专业英语来说,学生既要学习相关的新闻专业术语,还要学习英文中新闻表达的格式、技巧,学会英语新闻的采编译等,这其中还涉及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再比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英语,既涉及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医学词汇构词法、医学论文摘要、文体常识等学术写作训练及医用英语会话,又包含运动保健、运动康复、运动创伤等方面的专业术语的学习。当然,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重视职场世界中学科与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强调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职场中,用人单位最青睐的是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一定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毕业生,这一点在新闻专业(体育方向)尤为明显。媒体单位对此类复合型人才比较欢迎。从对已毕业和正在实习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中不难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专业英语知识欠缺是制约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和胜任其职业要求的一个问题。如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对体育新闻的编、译不熟悉,对英语体育新闻的风格、体裁、专业术语不了解,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此类人才的要求。不难看出,单纯的大学英语教学、单向度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要求。
目前esp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普遍问题,如课时安排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符合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培训和教材建设不尽如人意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英语人才培养中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师资队伍建设是头等大事,专业教材建设亟待跟进。
二、当前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教学内容限制了教学模式和手段的革新,应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型教学内容。专业英语教学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发展阶段。目前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教学都停留在语域分析和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阶段,即语法、阅读、翻译教学阶段。教师选择一本专业教材,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教师讲授得多,学生参与得少。加上体育院校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而专业教材多以专业知识的介绍为主,文章多出自于英文原版报纸杂志、专业论文或网络,其中词汇偏难,句子较难理解,内容趣味性较低,相关的网络信息也较少,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此外,缺乏教学辅助材料,特别是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供自学与练习使用的磁带、录像带等音像资料。这些问题限制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学手段。而且学生对教材中的许多专业知识不了解,给他们的阅读和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对一些公法、经济学英语专业术语、公式很陌生,看不懂专业文章,更不用说在专业领域里用英语去进行沟通了。
因此,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去。以英语为媒介传授专业,是一种意义有限的专业课而非单纯的英语课,英语的运用完全出于一种特定的专业文化和语境。这一情景下的英语学习,显然已不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了,“习得”多余“学得”。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专业英语术语和翻译技巧之外,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把所传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进行交际的形式让学生多练习,把教学重点从讲语言知识、语言理论和语言规律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来。要坚持“必需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做到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使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实用的特色。教师应重点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1)口语交际能力;(2)专业写作能力;(3)综合素质能力。例如,让学生练习撰写英语体育新闻、采访稿件、体育比赛的解说讲解、体育代表队的接待、赛事的组织管理、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等。创造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这样做一定会对他们毕业后用英语进行工作交流活动大有益处,同时会提高他们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另外,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课堂”的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会有效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如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英语学习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而且,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将课文内容或作者观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或情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环境英语学习,即视听材料的运用,可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里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有所了解。这样,学生的知识来源增多,信息大量增加,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可以更加灵活,学习更加自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2.教材普遍适用性不强,编写对应课程和教学对象的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专业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材编写不专业,教材选用过于盲目自主;语言与专业知识比例失衡;教材未能体现真实性原则;教材内容、任务形式单一;教材难易程度控制不当等。还有一些课程,如笔者所教的体育管理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对应的教材。从国外引进的很多教材或专业书籍,虽然能使学生直接或更快地了解该领域的世界发展水平,减少中间翻译编书的环节,但外国人编写的教材往往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学习语言的需要。另外,课与课之间缺少必要的连贯,没有配套的练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现有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由有关学校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或专业教师编著。这些教材中有一部分较好的教材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有不少正在使用的教材在实际使用性和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尤其像管理英语、商务英语、工商管理英语等教材对体育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都存在词汇量较大、文章长而乏味、内容和学生专业不完全贴近、案例真实性不强等缺点。因此,各方应尽快着手,组织课程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联合起来,根据学生专业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型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材。这些教材要以专业需求分析为基础、真实性为原则,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能力训练。
3.教师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专业培训刻不容缓。近年,体育院校各专业引进了不少体育专业硕士、博士来教授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这些教师熟悉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阅读专业的英语资料、文献和介绍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他们往往英语语言类知识功底不够深厚,在语音、语调、词汇量、相关文化和英语知识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达不到英语教师应有的水平,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一个合格的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具备与目标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内容知识,熟谙使专业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策略。二是熟谙外语教学研究之道。专业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所以必须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必须具备对学习者和特定领域中目的语运用开展研究的能力。三是体育方向课程教学往往没有现成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具备教材的开发与选择的能力。四是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即与专业教师合作的能力。我们应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对英语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双方加强合作。可聘请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进一步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更好地为体育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同时加强体育院校英语教师的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体育英语教学法的研讨,尽快建立起一支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兼具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小结
体育运动国际化、社会化和科学化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专门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新形势下的体育方向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育专业方向知识的传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使从业者有过硬的英语功底和专业的体育知识,从而增加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高嘉.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9(6).
[4]章文君.cbi与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创新[j].外语界,2008(3).
[5]朱梅萍,沈忆文.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2010(1).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健美操 模块化
一、前言
模块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西方心理学界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1]。模块理论认为,如果一个问题由多个问题组合而成,那么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将大于分别考虑每个问题的复杂程度之和。依据模块理论,笔者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将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划分为专项基础内容和专项能力拓展能容两个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又按其功能划分成学校教学与训练、社会健身指导、体育表演设计编排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教学与课程论、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论著,查阅近10年来我国有关模块教学、健美操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
(二)问卷调查法:对从事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相关专家对健美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相关问题制定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份,有效回收问卷14份,有效回收率93.3%。
(三)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2007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专项课程模块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明确模块化学习的目标,督促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转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是模块化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模块之间不同的授课顺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模块的教学顺序。根据问卷调查,100%的专家认为专项基础模块应在课程的最开始完成,78.6%的专家认为完成专项基础模块之后,专项能力拓展模块应按照社会健身指导模块、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顺序进行。首先完成社会健身指导模块的学习,能让学生尽早参与到健身指导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学校的教学实践是必修内容,把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安排在教学实践前最为合适;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学习对学生专项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排在最后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模块式教学每个模块的教学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能力训练都得到了相应整合,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也能够明确每个知识点的目的与意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因此,根据每个模块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是实现模块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健美操专项课程模块学习的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是评价课程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式,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是健美操专项课程评价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维度、全面的评价方式,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2.评价指标及标准的设计
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根据各模块的功能对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习与评价一一对应,才能使评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这里统称为专项知识指标;再者,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即学习的过程也应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即情感态度指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专项知识的各项指标评价的标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专项知识指标评价标准
五、结论
(一)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根据各模块的功能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专项基础模块应在课程的最开始完成,专项能力拓展模块应按照社会健身指导模块、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教学顺序进行;
(三)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模块化教学可选择专项知识指标和情感指标对进行评价。
篇4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国家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黄平(1966—),女,重庆市人,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体育科研方法。
篇5
本论文为课题结项:课题级别:衡水学院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衡水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编号:jg2014027。【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结合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就课程设置、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课余体育社团和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我国师范类院校与体育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需求为标准,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服务地方为特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如何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1.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途径,其中课程设置是核心部分,学生能力是目标,根据衡水学院专业课程现状,建议采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三位一体”是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校外实践。课堂教学的讲授过程中以各学科基础知识为导向,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能够模拟情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课外练习是指学生在校内利用业余时间就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模拟练习的过程,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模拟练习、教师点评的过程。校外实践是指通过学校平台将学生推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的数量与质量
目前根据衡水学院社体专业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分为三个培养方向:俱乐部健身教练,体育市场营销与管理,少年体育健身培训。我们目前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俱乐部健身教练方向上,并且此方向实习基地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建议增设经济较发达省市区的健身俱乐部,增加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在体育市场营销与管理,少年体育健身培训上目前还没有实习基地,所以我们要增设这两个方向的实习基地,比如:体育传媒公司、体育用品,还有一些体育的培训学校,青少年培训中心等等。根据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的人数,就三个方向列出实习基地名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实践基地,并形成校企双方对学生的监控体系,保证实践的质量为解决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3.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主要是负责指导学生课外练习和校外实践的主要成员,根据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培养方向和教师所学专业方向来进行分组,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5-10人,社会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实习的目标和计划,指导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及时进行评定。因此,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应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较强的责任心;具备一定的指导教学学历,其专业研究方向在本专业研究方向范围之内;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等遴选条件。
4.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接近社会,与社会衔接的专业。在学校参加社会活动是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且得以锻炼实践能力。然而这就需要在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建立一种评价体系,来约束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根据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级别的不同建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不断完善理论、升华理论的重要渠道。但是实践教学由于环节多、周期长、分散性强、可控性差等特点,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就起不到督促和监督的作用,实践教学也流于过场,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这是由于对实践性教学认识不够,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课程教学要求严格,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环节也仅仅停留在“认识状态”,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即要及时的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督促教师、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这样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余体育社团的建立
衡水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立相对于社会活动而言,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是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选择方向或学生的兴趣,按照班级、按照性别、按照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建立的课余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充分的进行锻炼,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课余体育俱乐部还可以通过比赛、竞赛、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潜质,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魏晓芸 张海燕 单位:衡水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探析[J].体育研究,2014,24(288):112-113.
篇6
关键词:教科研合作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6-02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继续学习和研究。不断获取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丰富专业情感,追求专业成熟和走向卓越的过程。教科研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科研厚实教师的理论底蕴,更新知识结构,厚实理论底蕴,提高业务素质;教科研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学思并重”通过科研改进教学实践,形成创新型的教学策略,进而形成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在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包括:体能、技能等)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运动技能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时代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科研合作过程中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探索教科研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
查阅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科研管理合作等方面的资料,参阅教育学、体育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书籍,其中具有参考意见的国家、地方性政策法规文件5部,著作3部,文章22篇,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针对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科研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体育专家进行访谈,并设计访谈提纲。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SPSS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4 个案研究法
对××大学体育学院进行个案调查:通过对教科研项目、课程建设、研究平台等方面现状以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为教科研合作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依据。
2 概念辨析
教科研合作。
本文的“教科研”是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简称,“教科研合作”即指对教育等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利用教育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其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由多人参与完成的活动。
3 基于教科研合作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1 基于项目驱动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是教科研的重要载体。一个研究项目的实施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以致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时更为灵活、多变,更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承担政府和校内招标项目能让教师有机会参与主流研究方向的科研合作,为尽早进入团队做好准备,又能提高团队研究的水准;承担校外的合作项目,使教师面向学校或企业,直接面向校外教学或生产,通过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解决较为迫切、更为实际的民用和民生问题。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还能锻炼和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个教科研项目基本上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际交往、协作能力,集体意识、大局观念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完成教科研项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强调勇于创新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培养,使他们在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专业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大学体育学院近5年获得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2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教育规划、省哲社规划等省部级项目31项。这些教科研项目的完成都依靠于合理的科研合作,项目组成员们合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学术著作,所有研究成果均由项目组成员公共完成,是科研合作的结果。这些成果获得了多项科研、教学成果奖,其中部省级2项,市级2个;有近10人被授予各级教学名师。通过大的教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培养和锻炼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育出大的教学成果和奖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3.2 基于课程建设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建设尤其是重点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建设是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在参与重点课程建设过程就是亲身体验教育规律的过程,不仅提高理论水平,也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换,从而促进外在观念的逐渐内化新的教育观念得到巩固。课程建设是体育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反思过程,可以通过自省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以适应体育专业发展的设想和规划及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实施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促使教师通过反思和有计划的培训,完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升体育教师教师的教育能力。
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中的一重要环节,其立项、建设和申请是一项严谨的研究工作。课程负责教师必须熟知教育科研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社会调查、专业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课程,并根据现有条件,吸收、改良课程教师团队。为了准确定位课程,课程组教师必须分工合作认真分析已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和特色,把握同类或相关类别课程建设发展情况,找到课程建设的突破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改计划和实施方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就是利用科研手段分析问题、在精品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发现课程现存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这是一个繁杂具体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研合作。申报精品课程则是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育创新的审视、反思、归纳、总结和提炼,而申报书的撰写又是培养教师科研写作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因此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是标志教师是否初步具有科研能力的标志。
××大学体育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经济学》2门,占全校总数的30%。体育专业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人数多,又有跨专业教师参与加上目标明确、标准科学、管理规范、评审严格,并在建设立项、建设、验收和后期维护和发展等各个阶段按照建设标准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在产生一批各级别精品课程的同时还批量培养优秀教师。因此精品课程如能保证良好的管理机制、科学的教师培养规划、充足的经费投人和良好的硬件条件,必能确保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稳步提高,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3.3 基于研究平台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本身就是建立在学院基础上,以本学院的教师为骨干,由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成果突出同时具有研究潜力的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为每一成员提供研究的物质保障与学术指导的同时要求其围绕研究方向出各成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通过硬件建设,如设立相应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教室、购置相对应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条件。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为其成员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资源,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能力。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内组织各方向内成员、各方向间负责人与成员的交流。对外,聘请校内外的专家为兼职成员,定期前来讲学,经常性的开展合作研究;甚至于“跳出”体育圈,联合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借用“体育”以外的资源。这种内与外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拓宽了体育教师的学术圈,拓展了体育教师的知识层面,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截至2011年××大学体育学院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宁波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省财政厅资助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这些平台的取得即证明我院体育教师专业化已达到一定水平,更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针对性的做出教科研选择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客观审视自己过去与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对自己所处环境条件、专业结构、专业水平和发展状态的倾向进行反思性的客观分析,从而确定能顺应环境变化的自我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未来专业发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按照专业发展进行科研选择,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工作。
4.2 厚实基础,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遇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之上,获取多元化知识,并融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识内,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专业发展底蕴。在教科研工作中锻炼自身研究能力,通过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机会改造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利用阅读报刊、网络交流,以保持此对世界一种新鲜感,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同时汲取最新的教育动态及前沿知识建立起又专又博的完整知识体系。
4.3 制度调整,创设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专业团队
营造团队文化,创设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以研究方向、研究项目、教改项目为载体的团队文化。可实施教授月报告制度,青年教师读书报告会或“学术沙龙”制度,国内外专家讲学制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申报制度和青年教师助理导师制度,使体育教师有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机会,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龙宗智.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7-29.
[3] 朱正平.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9(7).
篇7
现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就其本身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岗位,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等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谋生手段[1]。我国体育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应及时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对比,都相应的减少了专项学生术科的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了培养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必将会下降,其本身具备的专项技能水平也会逐渐退化。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其研究生的培养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阶段,其所具备的专项技术水平更应该是一个巩固加强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论强化、提高学术能力的过程[2]。因此,我国各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术科课程的建设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站等进行文献的检索与收集。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著、教育学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收集资料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个文章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归纳与整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的研究学者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听取各个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术科课程培养的相关指导意见,并结合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适当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关术科课程开展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专家对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建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基础
3.1.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的衔接部分,是高学历复合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的优化各个教育资源的过程,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3]。想要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就必须要分析好有关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从研究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基础理论层面是培养体系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4]。经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最终要培养的是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理论研究水平、专项技术能力都是一个高层次的阶段[5]。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学人才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3.1.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研究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状况,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培养体系的内涵,明确培养的方向[6]。认识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7]。鉴于此点,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大多院校在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的还是术科理论建设,其实践课程中术科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
“术科”即技术学科,指在学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学习[8]。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大都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9]。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都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术科”课程按照其传统的的类型,主要以下划分为5种类型。
3.2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概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有130多个[10]。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术学科学习的是:田径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足球教学、乒乓球教学、体操、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游泳、网球教学、速度滑冰教学、滑雪教学等等,在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具有成熟化的发展模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按竞技项目两种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竞技项目共分为15种,按照同年的同样的竞技项目分类,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共分为13种;哈尔滨体育学院共分为15种;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则是按照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招生。
3.3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开设现状
3.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参与者,还要使其成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11]。下表是所调查的4所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均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外国语,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而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都是根据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而设定的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12]。在选修课程方面各个学校主要针对的大都是工具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现状
在对相关导师以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对本科学习过程的加强与提高阶段,然而,相对于本科学生的术科课程,研究生教育层面则显得十分单薄,理论课程已经占据主导地位[1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开始大都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最低水平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4]。同时,研究生复试设置的科目时,有些学校在复试时,对术科成绩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为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硕士研究正在读阶段,学校并没有相对的设置相关课程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将研究生阶段的技能学习放在了加深理论层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级的第二学期至2年级时按照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术科助教工作,然而这一环节的开展,虽然一定上会巩固学生的术科专项技能,但是毕竟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学生相应的锻炼机会一定将较于教师更多一些[16]。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不仅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专项技术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述能力,但是由于运动专项技能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与巩固,在实际锻炼中,身体的各项技能,运动技术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长此以往,就会与我们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培养的不断改进。必定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走向社会,成为体育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必定也会存在一些相应的缺陷,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体育院校已经不再把术科教育纳入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现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学阶段,各体育院校已经设立门槛,用来保证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体育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巩固加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保持训练,才能够保证好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好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
4.2建议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 高校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体系
[作者简介]张萍(1981- ),女,吉林白山人,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体育社会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孙俊涛(1982- ),男,吉林白山人,齐齐哈尔医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9-02
高校教师教育研究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教师研究的总趋势,同时它也是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教师的一些陈旧观念也有所改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为此,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本文立足分析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构建,以期培育出一大批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专业化”是指一个半专业性职业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不断满足完全专业性职业标准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向完全专业性职业标准发展的过程,使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体育学科专业性与教育专业性。高校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仅仅是规定体育方面相关的学历标准,也包括必要的教育能力、教育知识与职业道德等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既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师专业知识。第二,教师个体发展与机构、机制的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体的事,它既需要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需要建立一定的机构、形成一定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旧知识更替周期加速。高校体育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需要不断接受教育与学习,积极适应时展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需求。
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层面
1.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目前我省高校不少体育教师还没有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或者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不能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上升到事业的高度。他们仅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因而体育教学工作被看作一件枯燥的、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导致不少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2.专业化发展知识陈旧。目前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主要来自各高等师范院校。不少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后,往往关注体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性不强,对于体育教师教学所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涉及不多。他们往往乐于从老教师身上汲取体育教学的经验,而不少老教师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忙,陷入经验主义,专业化知识与理念更新不及时,知识陈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我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专业发展研究不足。目前我省不少体育教师满足于“教学型”教师现状,教育科研意识薄弱,专业发展研究不足。他们往往只重视备课、上课等常规教学工作,教育科研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研究浮于形式,科研质量不高,导致教师专业化能力低,组织教学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课堂偶发事件处理能力等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客观机制层面
1.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能够从外在层面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重外在的工作表现,忽视评价实质。当前我国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停留在评价教学中教法选用、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等层面,关于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评价权重不够,不少高校体育教师善于“教学表演”;只重视成绩和达标率,忽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习惯评价。另外,评价主体单一,往往以学校领导和同行为主,忽视了教师间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
2.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使教师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培训。目前,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培训缺乏长远的计划,培训资源不丰富,培训形式单一等。
三、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构建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篇9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素质教育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尤其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上,更加呈现出个性化、社会化、市场化以及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遵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改革与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新趋势下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及提高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优化策略
高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与健全的心理,独立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铺垫。然而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热忱。因此,在新世纪下,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遵循体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早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以下笔者即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入手,并提出新趋势下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及提高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致使人们面对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恰恰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社会发展趋势,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基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进行的全方位素质培训。因此,可以说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占据这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性,也使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的职业性教育,而忽视体育教学。尤其是传统的“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体育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更影响了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挥。而教学内容的地方性以及生源基础的差异性等特性,也使得体育普修课与选修课,无法更好的有机结合在一起,无法为学生构建个性化、职业化的身体与心理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顺应时代潮流对体育教学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伴随我们国家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潮,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个人工作经验,从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实际状况入手,提出当前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应当将全面、协调、完善以及个性发展等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到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第二,体育教育理念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具备新型生命观、运动观、健康观以及审美观的复合型高科技现代化职业人才;第三,采取科学方法与对策,加强对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并建立新型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潜能以及发展个性。
三、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个人策略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在体育运动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技能理论知识积极主动性,并且起到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进而从全方位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现代化科技人才。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机制
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首先应该确定学生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该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教学为辅,利用启迪教育,指导他们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并且努力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建立并完善体育教育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实施综合考评,以此建立符合学生职业教育特性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不断丰富高等职业体育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理念以及专业特点,设计各种可以提供学生选择的体育教学课程,并且应当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引入更多的新兴体育项目,进一步丰富、更新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生活方面的体育教学以及锻炼。同时,拓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优化职称结构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协作攻关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方法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始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新时代下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需求,遵循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各大高职院校更应该在加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8).
篇10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目标; 科学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休闲管理
1 前言
近些年,中国的体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社会体育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稳步的提高。但是,我国的体育国情实施中制约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海口经济学院同样有很多问题以及潜在问题都需要进行解决,其中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问题最为令人担忧,处理不好,将大大制约学校体育专业的发展。
2 研究成果与原因探究
2. 1 根据最新的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规定,加大了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争取在接下来的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发展方向和规定,优化课程设定,使社会体育事业系统化发展。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发文通知:加大对个别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力度,深化科学体育的理论建设,凸显先进技术和能力的学习,完善民间社会体育的管理制度和咨询模式,加大社会体育事业单位自我经营与管理能力建设,同时中央各级部门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加大投入力度以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2. 2 体育事业在当前海口经济学院的方向定位情况
当前,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已经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在数量获得了增加,并且在规模上得到了普及,同时在专业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原来,社会体育专业主要集中在重点的体育院校,比如说:北京体院、上海体院和武汉体院,但是如今的相关专业已经拓展到更多综合院校中,海口经济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本文在搜集和总结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 2. 1 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规定来发展的,是以发展社会专业体育人才为方向的,也许与其他学校发展模式是不尽相同,但是始终没有偏离总的发展轨道。
2. 2. 2 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总结可归为如下几个部类: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海口经济学院中的社会体育专业都把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其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例如,学校就将社会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成了不同的阶段,其中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并且每一个阶段的培养模式、方法、过程以及反馈方式都是不同的。 可见学校体育教育这个发展方向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的。
其次,经营性的专业人才。据最近的资料统计,海口经济学院在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从事经营性的事务,比如组织和管理相关体育团体型组织、公共组织、社会公共场所、盈利性的休闲俱乐部,其中还包括体育酒店和饭店,这样的专业培养模式可以获得很高的经营性收益。
第三,健身咨询型人才。海口经济学院在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时候明确提出要把其向健身咨询方向发展,并且这个方向从2012年现在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6.3%,所说如此,但是其绝对没有偏离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第四,以自身独特优势为支撑的发展方向。随着各个高校的发展,每个学校都秉着着发展特色专业的思路进行开拓创新。海口经济学院,因为该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该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方面有着高端的研究,依靠这些优势,该学校将社会体育专业开辟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范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校都采取相对应的模式,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休闲娱乐咨询方向、 体育市场探索方向、 体育保健保养方向、 社区体育咨询方向、 体育旅游方向、 防身方向、 高尔夫球管理方向、 体育媒体方向等等。
由于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笔者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对全国主要的体育院校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将近九成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的实质内容和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的现象,为将来的生活以及就业提供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第三,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现实,七成多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目标的达到是极为不利的。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首先,当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基于此战略基础上的个别战术存在笼统的问题;其次,学校将体育经营以及经济型人才作为其专业研究重要方向,同时注重健身咨询型以及体育研究型人才的发展,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以自身特色作为依托,发展学校的特色方向和专业,将会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与众不同的技能,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3. 2 建议
首先,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和治学经验,采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办学模式,在掌握先进理论的同时考虑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体育专业,海口经济学院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呈现专业细化的特点,对政治,经济,文化必须进行综合考虑;
其次,海口经济学院可以在组织管理、 咨询服务、信息反馈、经营投入以及教学科研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细分,也可在社会体育环节内的其它层面进行分解,但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第三,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层面必须要为人先,必须在发展方向上有所体现;最后,关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要注意专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才优势达到最大化,避免出现人才浪费和闲置。
参考文献:
[ 1] 姚望.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 10) .
[ 2] 汪康乐,邰崇禧, 谈强, 等. 体育社会科学新学科创建的调查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5) : 14 - 16.
[ 3] 陆亨伯. 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 J]. 体育文化导刊,2002 , ( 3): 73- 74
[ 4] 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3) : 103 - 104.
[ 5] 陈永军.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 6) .
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HJKD12-09.
作者信息:赵云鹏;1980.3;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