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热点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热点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遗传学热点问题

篇1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71-03

遗传学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和基础的分支之一,也是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遗传学发展迅速,研究内容迅速积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科教学中各学科课时量不断缩减,例如菏泽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遗传学课时量由最初的102学时,减少到86学时,有些专业甚至减少幅度更大,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学时紧、难度大,是一门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近年来,遗传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教改研究屡有报道[1,2],我们深受启发。基于《遗传学》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采取了若干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遗传学》的教学质量。

一、做好高校《遗传学》与高中《生物学》衔接与过渡

《遗传学》是许多高校生命科学有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了体现学科的完整性,高校的《遗传学》的教材中都会将高中《生物学》中涉及遗传学的内容包含进去。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孟德尔定律”等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已作详细讲解和教学。但是,现在高中教学应试教育色彩浓厚,为了能够在各种考试或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往往会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超前讲授,但由于课时、实验条件、教师专业背景、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很多知识点很难讲解透彻,学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此,在高校《遗传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单独设计这些内容,通过知识扩展,既保证《遗传学》学科的完整性,又让学生能在高中《生物学》知识基础上提升,避免产生《遗传学》是高中《生物学》简单重复的错误概念,降低对《遗传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与热情。同时,在高校《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交叉内容的衔接与教学重点的明晰。

二、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

提问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的目的[3]。经典遗传学部分在地方普通高校《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中一般比重较大,这部分内容知识相对陈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同学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提问式教学法在地方普通高校《遗传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设置问题时,既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又要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实际境况。例如,讲授到“反应规范”时,提出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哪些性状的反应规范宽窄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遗传学联系起来,加深遗传物质基础与内、外环境互作,共同决定生物性狀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同学开放思想、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课堂知识教学的引导能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和趣味性,促进教学计划的高效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将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微观的现象,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普通遗传学的理论教学过程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染色体的分裂、交换过程,用普通的方式很难观察到,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分辨率更高的电镜照片展示给学生,使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提高授课效率。

三、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遗传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4]。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增加了实验课时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同时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综合性与研究性三个板块,减少了验证性实验,以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为主。2.开放实验室。生物学实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课前、课后实验补充时间长,课堂操作时间短。如,植物有丝分裂、植物多倍体诱导等实验,实验前期需要花较长时间培养、处理实验材料。由于课堂计划学时限制,学生都是以处理好的材料直接操作,学生难以全面把握从材料培养到材料处理,染液配制等实验的全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设综合性实验与拓展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进行研究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两类实验不仅课前准备时间长,而且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观察实验结果,例如,果蝇的单、双因子、伴性遗传杂交实验、植物有性杂交实验等。实验前期需要培养、准备杂交的亲本,课堂上仅仅可以完成杂交组合的设置,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观察与记录杂交结果。因此,我们将实验室全学年内对上课学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前期材料的培养、预处理,药品试剂配制等工作中来;实验后要求学生自己管理实验材料,做到随时观察实验结果的动态变化,随时记录实验现象,及时分析实验现象。3.教师理论课与实验课一肩挑。这样有利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验和实践,实验原理与理论课讲授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4.调整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将原来考核只停留在理论测验与实验报告成绩评定的方式,改为平时实验操作为主,结合实验报告、期末理论与实验技能综合考评的考核方式(表1)。通过这些措施改进,很好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实验课的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自觉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引入网络资源

由于遗传学学科发展迅速,并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技术不断更新。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普遍存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对前沿知识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对前沿知识进行探索;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知识体系较新,但是由于研究方向过于专一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全面的、系统的将遗传学知识传授给学生[5]。而且,地方高校用于师资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缺乏外出接受系统专业知识继续培训与参加专业会议的机会,限制了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当下互联网时代,国内外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资源实现了网上共享,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各高校自建精品课程、爱课程网站、网易公开课等网站汇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还有一些科研达人在主流视频网站分享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视频。每学期教研室都会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不同,筛选一批优质网络资源推荐给学生。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在分享资源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学习了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加快了自我成长的速度。此外,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研究成果、实验技术、新的科学理论不断涌现,遗传学知识体系更新较快,这就要求遗传学教学要与学科发展的步伐相协调,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科研学术期刊及在线网站,满足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把握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前沿动态的需求。

通过引入优质的网络资源,实现了部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这部分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与同学、老师讨论课程学术问题,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重点。科研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应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中。遗传与变异现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要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追踪社会与专业有关的热点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限于书本,而是一门贴近社会大众生活、具有旺盛生命的学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认识未知世界。例如,讲到性别遗传机制时,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小品台词供大家讨论。从而引出不同性别的家禽类动物同时具有两套性腺,正常情况下,公鸡中雄性生殖腺发育,雌性生殖腺退化。在外界刺激,如受到惊吓,可能会导致体内性激素分泌紊乱,产生雌性激素,抑制雄性生殖腺,促进雌性生殖腺发育,产生正常的卵子,这时公鸡下蛋也就顺其自然了。反之,母鸡打鸣的现象也就好理解了。这样的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性别这一相对“特殊”性状,其实与生物其他性状一致,都是由内在的遗传物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决定的这一遗传机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拉近原本感觉“虚”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现实问题的意识。

2.将科技前沿融入课堂。遗传学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课程信息量巨大,难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提升。因此,课堂上如何紧跟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沿,将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普通遗传学传统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讲到遗传重组时,我们引入近几年基因编辑的研究热点——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动画形式简明介绍该技术的主要实验原理及商业开发等,同时为学生推荐拓展的学习材料。通过这些前沿科技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主动性,拉近了传统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

3.引导學生进行科学研究。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年各级部门都会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等项目。学生对此类项目非常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地、带有一定想法与教师交流。借此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等项目,或者在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撰写申报书、项目设计、实验研究及结题等的各环节的工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为教师科学研究提供灵感,促进教师科研的继续深入,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魅力。

总之,我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从做好与高中《生物学》知识衔接,课堂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引入先进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等环节着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仍需要认真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与此同时,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的继续教育,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遗传学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高昌勇等

    参考文献: 

[1]赫杰,张颢,张丽丽.高校遗传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探析[J].遗传,2015,37(3):309-313. 

[2]邢万金,莫日根.在遗传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J].遗传,2016,38(11):1030-1038. 

[3]孟凡娟,王爱芝,张秀丽.高校“遗传学”问题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高教论坛,2016(8):47-48. 

[4]陈靖.植物生产类专业《普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12):110-111. 

[5]王建武,相微微.网络资源在地方高校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4):14-15. 

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收稿日期:2011-06-20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09B002)资助

作者简介:秦红玫(1978―),女,四川南充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243-02

1引言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讲授与园林植物密切相关的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方法技术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很多高校园林、园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遗传学基本理论、园林植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花色遗传、彩斑遗传、花径与重瓣性遗传、株型遗传、抗性遗传等)、园林植物常用育种方法(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分子育种等)等。各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使得对于各部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和讲解深度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学习园林植物相关的其它课程,比如园林植物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的过程中积累了园林植物的丰富知识,也带给他们对于学习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不同的关注焦点。这些关注焦点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再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掌握知识技术有很大帮助,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以直观、生动的内容展示获得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好评,也逐渐成为高校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质量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成为教师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这门课程而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园林植物遗传学部分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园林植物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这和一般的遗传学侧重点有所不同,课件制作应该把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并结合园林实例。比如,在遗传学基础部分的教学中以孟德尔等人的实验为实例,重点介绍遗传学的3大基本规律。中学生物教育使得同学具备一定的遗传学基础,可利用动画展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同时结合现代遗传学的热点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基因和DNA的相关信息,为后面的内容打好基础。在花的发育部分的教学中,多媒体重点展示花发育的过程以及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式。花色遗传部分重点介绍花色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回答花问什么会有不同颜色和如何改变和控制花色2个主要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花色与花色素之间的对用关系等。

园林植物育种学部分以遗传学原理为基础,重点介绍方法技术,实践性强。在讲授不同的育种方法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园林植物的相关育种方法和技术流程。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常见植物种类,并且相应的育种方法研究比较成熟,如引种驯化可以选择矮牵牛、郁金香等,杂交育种选用月季、杜鹃等。这样既介绍了育种方法,也满足了学生对特定园林植物育种的认识,并激发自己的育种思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植物立体化、过程动态化,操作直观化。这样的课堂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提高,同时对于启发育种思路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在教学中以选用了程金水主编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考虑了园林植物特点,结合了科研前沿和生长实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被很多高校选用。遗传学部分,在细胞遗传基本知识基础上,着重讲述花的发育、花色、彩斑、重瓣型、株型、抗性等现代遗传变异原理。育种学部分,根据近年国内外园林植物育种进展,在常规育种基础上,充实了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增加了分子育种、品种登录等内容[3]。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是丰富园林应用中物种多样性和品种多样性的重要而有力的科技手段,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目前很多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或热点,其成果也不断更新。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结合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和研究新成果是必要的。获得这些信息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文献信息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有必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了解研究的动向。这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好的研究思路、方法,并激发学生对于科研问题的创新思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既使学生尽快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尝试选取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结果发现,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及时提出对于相关问题的疑惑或见解,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4教学互动分析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教学中尝试把总论和各论部分结合教授,特别是育种学部分。在各论当中,对部分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育种现状、育种技术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信息量很大,需要用较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主动去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育种学部分的教学中,每章内容讲授结束以后,安排一次学生以各论中的某1章内容进行的课堂展示。具体要求学生2~3人1组,利用课后时间仔细阅读各论中的某1章内容(该植物的育种最好和刚刚讲授完的育种方法相关),并总结和制作PPT文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是同学知识交流的桥梁。结果也显示,通过交流次数的增加,学生展示的效果越来越好,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教学互动的形式很多,也在进行其它形式的尝试,希望为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莉.现代教育技术与《园林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整合[J].长春大学学报,2004,14(6):76~78.

[2] 杜晓华,李桂荣,杨鹏鸣,等.《园林植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5~116.

[3] 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廖显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林业教育,2003(3):53~54.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ethods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Garden Plant

Qin Hongm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Nanchong 637002,China)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八种关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88-02

我们都知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众多因素参与或影响:教师与学生、硬件与软件、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多重性等。怎样协调和处理这些矛盾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花了不少心思,吃了不少苦,但却还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这些老师不懂得生物教学中的辩证法,没有处理好生物教学中的诸多关系而走进了教学的误区。在此笔者谈谈个人的管窥之见。

一、快与慢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味追求快,以期增加总复习时间,甚至当学生反映理解消化不了时仍我行我素,总认为复习时再解决,似乎复习是个万能的法宝。其实,复习虽然对于巩固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决不能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复习上。因为学生在新授时一知半解,到复习时就已经基本遗忘殆尽,再者,到时学生还要复习其它学科,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高考总复习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老师不仅有一轮、二轮复习,而且还有三轮、四轮复习,单纯追求复习遍数,结果教学效果很差,欲速则不达。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综合题复习的教学时,在一轮复习中,笔者不惜时间,首先夯实基础知识,然后分别从分子水平(氧气、二氧化碳)、细胞与细胞器水平(结合坐标曲线和气体的进出图示)、个体水平(有机物的积累与消耗)三个层次进行精讲,再结合典型练习进行突破。虽然比其他班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发现在二轮复习与考试中,学生掌握情况非常理想。

其实,复习质量的高低,是以平时教学质量为基础的。教学的快慢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及难度而定,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如有必要,即使进度再慢一点、时间花费再多一点也不要吝啬,另外,进度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二、多与少

有些教师总以为做题越多越好,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熟能生巧,所以极力去搜集各种教辅资料。殊不知,我国现存有多种形式的生物高考,有着多种版本的教材体系。有些题目可能与本地教材不相配套,或者不够严谨,甚至就是错题,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做,学生被弄得精疲力竭,思维混乱,最终得不偿失。

鉴于此,教师对试题要进行归类,让学生“营养”全面,而不能偏食贪食。比如,关于不同细胞分裂后的去向,相当多同学始终搞不清。可以这样归纳:三种类型,一种是继续增殖,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中,如植物分生组织细胞、骨髓细胞、人的软骨层;第二种是暂不增殖,主要见于暂停分裂又没有分化完全的,但可以直接恢复分裂能力的细胞,如肝细胞、肾细胞、黄骨髓细胞;第三种是不再增殖,见于已高度分化的细胞,如成熟红细胞、肌肉细胞、植物筛管细胞等。然后再对三类细胞不同去向的原因理解清楚,并记住一些典型事例。

其实,资料和习题要多收集一些还是有必要的,但在让学生做之前自己一定要亲自做一下哪怕是看一下,一定要认真研究、精心选择,心中要明白,你选中的每一道题是要考查学生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选中的题目首先要典型,力求分析透彻,一题多变(变形式、变角度、变问题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题量要适宜,同类型的题目不宜多重复。

三、难与易

有些教师选题时一味追求高难度,而对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题不屑一顾。其实,难题也是由基础题叠加、延伸、综合而来,掌握基础题是掌握难题的前提和基础,况且基础题在高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近年来生物《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容易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0%。本人命题时一直参照《考试说明》要求,如对于生物传统重点考点,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规律、细胞分裂等知识点,常进行文字、曲线、图表等转换训练,加大难度,而对于选修知识点,则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识记为主,应用较少。

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元到综合有计划地、系统地给学生组织习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更高难度的题目。

四、师与生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互动过程,它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给学生灌输知识,感觉自己总有讲不完的问题,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只重视把教学内容讲清、讲透,不能让学生参与,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和协作。

在对生长素的发现内容教学中,笔者曾进行了大胆尝试:一班教师讲解为主,二班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同学看书:四位科学家的实验处理、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然后让学生回答。一周后,同样的问题,一班正确率为43%,二班近72%。

五、知识与能力

近几年,生物试题呈现出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特点,不少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基础知识尚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去追求一些能力要求高的综合题、难题,试图走能力培养的“捷径”。其实,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绝谈不上能力,要培养能力,首先要充实知识。高考试题中,无论多难的题目,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它的知识原型,而且,这些知识的难度在课本中都算不了什么,但换一下情境,进行一些包装,设问再精巧一点,就能难倒一批考生,当然这也正演绎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一高考命题真谛。

笔者常提出这样二个问题:甲状腺识别促甲状腺激素的原因是什么?甲状腺识别促甲状腺激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二个问题仅有细微差别,但仅凭识别不能解决后者。学生经训练知道,生物学科解答试题要字斟句酌,根本原因是要从遗传上去分析的,能力自然形成。

六、严谨与创新

在平时练习中可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讲出其考查知识内容,暴露思维过程,层层引导、环环推进,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但也不能让学生墨守成规,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碰到一些能力要求较高、一时无法入题的试题,要让学生大胆假设、猜想、尝试,使学生不断冲出思维定势,闪烁创造火花;与学生一道分析解题技巧,训练学生运用己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高考必有难题,做到遇难不惊,从容应答。

一段时间,很多同学对遗传学中某对夫妇生出患病女儿与女儿患病的差别不能区分。其实,这就是草率,不严谨犯的错。前者要考虑二个因素:患病与性别;后者只要考虑患病一个因素,因为已经是女儿了。其实,很多习惯,常练是会慢慢形成的。

七、实验与教学

生物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许多科学成果正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因而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但不少教师为了节约时间,采取不做实验讲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一次“主人翁”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不少只有通过实验才可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的甚至连课本上介绍的许多经典的“实验发现史”也简单对待,又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当“紧张”的“旁观者”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直接感悟“科学思维过程”的机会,最终使学生在分析和设计实验试题时直接处于不利地位而影响解题。

我们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一个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上,而对这种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和分析经典实验来达成的。现在实验室已基本能完成高中教材所有实验,因此特别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各项准备与过程中的细节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学生常提出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问题,我们有时也借助资料查阅或向高校老师求援才能解决,但这些正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八、基础知识与热点焦点

关注时代、关注焦点,是当今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过分强调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些教师甚至还未到总复习时就花费较多时间用在寻找热点材料,编制热点问题上,而使“永恒的主题”――“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受到削弱,有时甚至热点问题都未涉及,结果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篇4

【关键词】 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学派

Abstract:Mr. Zhu Zhenheng is one of four great masters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Danxi School; the medical theory in his works “Gezhi Yulun” is still of meaning of guidance in modern times.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medical thought from 3 aspect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insipidity diet and nourishing gastric Qi, the essence of “seeking root in treatment” and learning from but not being stubborn to ancient personnel.

Key words:Zhu Zhenheng; Hezhi Yulun; Danxi School

朱震亨是丹溪学派的创始人,近日拜读了他的《格致余论》,觉得其中的一些观点从现代的角度去思考,仍很有意义。

1 注重清淡饮食和养胃气

开篇《饮食箴》云:“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认为人们在饮食时应以“不过”为度。饮食和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俗话说“病从口入”, 饮食卫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食物不洁可以引起肠胃炎,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九十年代上海暴发的流行性甲肝,就是由于食用了生的海产品引起的。遗传学将一些疾病归为多基因遗传病,即遗传因素和环境等因素,也可以说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疾病包括常见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哮喘、自身免疫类疾病等。饮食即是外因的一个重要方面,饮食不慎(如高糖高脂饮食等)可以诱发或加快这些疾病的发作,与其发病后忌口,不如平时注意饮食。饮食和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脾胃功能的正常是全身功能正常的前提。脾胃每天都要受纳和消化腐熟食物,因此养护脾胃要从日常的饮食开始。

《养老论》中提出不仅老年人生病所用之药不能太过辛香温燥,而且奉养老人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应为禁忌,否定了“甘旨养老”的古训。老年人各个方面都处于渐渐衰弱的过程中,此时尤其需要注意濡养脾胃,饮食宜清淡,用药宜清补。常说辛苦了一生,老年人应该享享清福,我们要着眼于这个“清”字上,老人享乐应不在于口腹之欲,而是在精神方面的放松,生活过得舒心闲适,能发展自己的爱好;对于晚辈来说,让老人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最好的奉养老人的方式。

《慈幼论》中指出小儿“肠胃尚脆窄,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生长速度比较快。在化源充足的情况下,脾胃发挥化生和传输精气的作用,散布到全身,充养各个器官。喂养小儿应予营养高而易消化的食物,既不加重肠胃的负担又能满足营养的需要。

《痎虐论》中云“劫病之药,胃气重伤……必先以参、术、陈皮、芍药等补剂,辅以本经之药,惟其取汗。”其后举例一病患罹大承气汤证,但“形虽实而面黄稍白,此必平昔过饱而胃受伤”。病而先予补脾胃之剂,而后再投承气汤。《大病不守禁论》指出“病而服药,须守禁忌……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病人患病正邪相争,无论是正盛邪虚还是邪盛正虚,脾胃的调养都是重要的。首先,脾胃为后天之本,身体精血正气的维持有赖于脾胃的运化与化生;其次,在病程中饮食不节,更伤胃气,不利于病情的好转。   2 “治病求本”的本质

“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是朱震亨对治病求本的形象比喻。对于病的本质中医与西医的标准是不同的。从中医方面来说,审证求因,本在于病位、病性。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深入,一些疾病的本已经追溯到了分子水平,有部分疾病的本源在于基因的缺陷,并且是可遗传的。先天性疾病会一出生就表现出来,而有些疾病刚出生时不会表现出来,而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诱发或发作,这类疾病一旦发作,只能控制其发展的速度,不能根治。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无法控制的,但遗传条件是可操控的。父母的体质,是后代的先天,有基因缺陷的父母,有可能会遗传给后代。笔者认为减少这类疾病的关键是优生优育。

3 师古人法而不泥于古人方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教好高中生物课程,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浅谈心得: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五、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六、教师要有远大的理想

篇6

一、在课堂中引入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陶行知的名言“生活即教育”人所共知,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扎根于生活,这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强调实用的科学,它与生活、生产的实际密不可分,这就告诉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做不但能将生物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武之地的,自然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笔者在教“蛋白质的代谢”这一内容时,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小常识: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豆浆、牛奶成了人们早餐的必需品,很多人喜欢空腹喝豆浆、牛奶,或者只喝豆浆、牛奶别的什么也不吃了,其实这样营养都流失了,是一个错误的习惯。为什么是错误的呢?怎么吃最营养呢?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觉得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原来如此紧密相关,这么做到底有哪儿不对呢?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蛋白质的代谢”,空腹喝豆浆、牛奶,其中的氨基酸被氧化分解了,来供给生命各项活动需要的各种能量。所以科学的方法是先吃馒头、面包等面食,然后再喝豆浆、牛奶,这样就能够由含糖的馒头、面包等面食氧化分解后供给能量,那么氨基酸就可以用来完成不同组织蛋白和酶的合成,或者在氨基转换作用下形成能被人体有效吸收的新氨基酸,这两种方式和上述方式就是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当学生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他们对蛋白质代谢的这三个途径自然就有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了解了生活中必备的常识,正确地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更加有意义的是将生物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在课堂中引入新的知识热点和科技成果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科技与社会这个学习目标,相比传统的教学只限定在教材的圈子里有了重大的突破,对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缺陷也予以了关注。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意识地将生物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重要成果以及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转基因植物等引入到课堂中去,用这些新鲜的信息去激活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个人理想。

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到“营养的代谢”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补充三鹿问题奶粉引起的中国乳业震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在讲解“病毒”这个概念时,笔者就告诉学生现在世界流行的一些影响较大的病毒,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非典病毒等,对这些曾经在我们身边肆虐引起恐慌的病毒进行研究,分析它们能大规模传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了解的一些人体免疫常识,引导他们去探讨如何有效预防这些病毒。在讲“受精作用”时,笔者向学生介绍目前最先进的治疗不孕不育症的“试管婴儿”技术和“克隆”技术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现状,结合道德与伦理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谈谈自己对“克隆人”的观点。

在讲杂交育种时,介绍我国育种专家袁隆平秉持坚忍不拔的科学态度,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讲人类基因组计划时,介绍中国在基因测序方面的进步,也担任了1%基因组测序任务,并且首次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绘出草图。

三、在课堂中引入科学家的故事

生物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团队合作的探究历程,如同牛顿所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发现,每一次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努力工作的结果,都有许多感人奋进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材料,介绍科学发现史和科学家成才的故事。通过这些事迹,学生可以学习科学家的发现、创新、假设、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他们在客观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例如,笔者向学生介绍虎克是怎样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为生物研究进入微观世界奠定基础的;达尔文是怎样经过环球航行,采集标本,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打破了唯心主义学说的;孟德尔是如何通过八年努力,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研究遗传规律指明了方向的;摩尔根是怎么通过饲养果蝇研究出遗传学第三定律,即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为变异的出现阐明了本质的;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样亲密合作发现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等等。

篇7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规模的逐渐发展,其中建筑电气工程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其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的高低。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改善,这就对居住环境、建筑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是越来越细致,需求的个性化特点也开始逐渐凸显。传统的电气工程施工对象包括控制装置、相应的电缆、变压器、照明装置、发电装置等等,此外,施工后的后期维护和维修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容。

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需求,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大范围应用也是应运而生。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高科技技术,内容包括GPS系统、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专家系统等。从应用的方法和研究的对象来看,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和交叉性比较明显。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方面的应用将改变原有的工程作业模式,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也是巨大的。

二、智能化技术的优势

通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对建筑中的现场控制器包括配电、中央空调、排水、照明以及电梯等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控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设备的合理运用。

1 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在比较大型的建筑当中,由于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功能方面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导致了电气系统组件会非常多,庞大的系统组件数目往往会导致故障发生,并且较大的数目又会导致工程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找出问题,这就给楼层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在采用智能化系统之后,通过“采集――处理――反馈”的应用模式,能够实现对楼层的各个系统进行全方位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监控,保证了将信息反馈到控制中心的及时性,同时可以有效地将控制机指令下达到子系统当中,进而达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监控和采取有效的管理。

2 输出控制指令及时有效

通过电气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可以根据控制指令及时地对终端的操作和执行系统发出控制指令和信号,以达到控制目的,在智能建筑设计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功能,将智能化的概念应用到设计当中,首先需要的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控制系统,并完成与设备的有效链接,这样就能较充分地将数控体系的准确性和调节性利用起来,建立一整套的楼层远程监控和管理系统。

3 联动性能的加强

楼宇的智能化可以大大加强自动化设备之间联动性能。智能化技术可以将楼宇中的安防、消防以及通风照明等自动化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其联动性能的充分加强,实现了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的优化配置,在需要进行控制和响应的视乎也能做到联合互动。

4 安全性能增强

智能化在楼宇的安全方面贡献将是巨大的。首先电气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而且随着自动化设备的逐渐普及,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正在进一步凸显。设备本身的问题、操作不符合规范甚至是周边环境条件的不利变化都是安全风险的导火索,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而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因为智能化系统将全面提高监控的强度和范围,并能够采取遥控模式来对险情做出及时的报告和反馈,从而降低伤害风险。

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形式

1 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应用

电气化操作在电气自动化方面一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而电气控制又处在整个的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内,通过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加快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都是有利的方面。

2 在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的同时,通过智能化检测功能就能够较好的反馈出故障问题的原因和所在。电气工程因其运行的长时性、线路的复杂性以及故障的突发性和隐蔽性,故障的发生是很普遍的并且很难发现其中的原因所在。在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中,通常检测的时间较长、准确率也不是很高。而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就可以很清晰且快速地判断故障所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

3 在优化设计方面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可以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优化发面发挥作用,包括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以及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模拟的是生物遗传学方面的规律,对设计的优化进行“一代一代”的搜索,以确定最为优化的基因配置。而专家系统则是在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机器的学习样本,并试图利用原有的经验和新的学习体系实现对新问题的解决。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配合使用来实现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

四、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智能化技术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避免因为过分追求技术上的先进,导致使用的不当。首先便是经济方面,由于智能化技术包含了当前较为先进的前沿技术,其开发和使用成本一直是困扰智能化技术使用的瓶颈之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智能化技术的使用范围和程度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其次是设计方面,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脚踏实地,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合理对待系统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降低施工的难度,从而实现减小运行管理成本。

结语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的促进了建筑电气智能化的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优质舒适生活的进一步向往,同时也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智能化在建筑电气方面的应用前景会很广,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完善,在不远的将来一种全新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会由智能化带到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健康对照组:共有19例,其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9例,平均年龄为36.7±8.3岁。均是成年健康志愿者,在检测前30天内无胃肠道疾病和服药史。

UC病例组:收集了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某院消化病医院UC住院病人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全部为活动期患者。无原发性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无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症状。UC严重程度分级:重度病例4例,中度病例10例,轻度病例5例。

1.2 诊断标准

UC诊断均符合全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规范共识意见。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其中,轻度为患者腹泻次数每日低于4次,无发热和脉搏增快现象,无贫血现象,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便血轻微或无便血现象,重度为腹泻次数每日超过6次,伴有体温升高,脉搏加快HB30 mm/h。有较明显的血便现象。中度为轻度和重度之间的患者。在病情分期上,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 也常被称Mayo指数,非常直观和实用(见表1)。

12分可视为重度活动

1.3 试验方法

具体实验操作

向阴性对照管加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100(μl);向供试管加内毒素标准液100(μl);向内毒素标准管加供试品100(μl);分别向阴性对照管、供试管、内毒素标准管加鲎试剂100(μl);摇匀后置于37℃环境孵育45(min);分别向阴性对照管、供试管、内毒素标准管加显色基质溶液100(μl);摇匀后置于37℃环境孵育6(min);分别向阴性对照管、供试管、内毒素标准管加反应终止剂500(μl);摇匀后分别向阴性对照管、供试管、内毒素标准管加偶氮化溶液2500(μl);混匀后于λ545nm测吸光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正态性检验以及方差齐性分析。变量间相关性比较采取Pearson相关分析。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LAC/MAN和内毒素水平比较

从结果可以看出,UC患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除率比值是0.157±0.058, 患者血内毒素水平是0.202±0.006,与19例健康对照者的相应数值比较,显著升高,可以说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有明显增加(P

19例UC患者L和M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之间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825,P

3 讨论

一直以来,有关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是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UC的确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还不够清楚。免疫学说、遗传学说、环境学说和微生物学说在UC发病机制中都有一定发展。有相关研究表明IBD患者一旦有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则肠黏膜肠通透性会出席明显增加,可能是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修复肠黏膜屏障已经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早期进行受损的肠道屏障修复不仅可以控制病情,对于提高疗效也十分重要,在危重疾病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所有说,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检测非常重要。

本实验对UC患者L/M比值和内毒素水平进行了检验,以此惊醒肠黏膜通透性反应,并对L/M比值、内毒素水平以及Sutherland DAI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其在肠道损伤的敏感性上的直接反映,从中我们可以发现Sutherland DAI评分和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换具有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明显。可以得出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能够作为UC疾病活动程度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共识意见(2007 济南).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7):545.

[2] Baumgart DC,Dignass AU,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2,5:685一694.

[3] Berkes J, ViswanathanV, Savkovic S, eta.l Intestinalepithelial responses to enteric pathogens: effects on the tight junction barrier,ion transport, and inflammation [J]. Gut, 2003, 52(3): 439-451.

篇9

关键词: 植物微核技术 原理 环境污染 水质监测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人们排放的废物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使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日益增加,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检测出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危害,各种环境监测技术也应运而生,植物微核技术是根据遗传学上染色体畸变的原理而建立的一种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在对大气、土壤、水环境中的各种有毒物质的遗传毒性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

1.植物微核技术的建立及发展

微核技术(micrnucleus technology)是根据遗传学上染色体畸变的原理建立的,是以动植物为材料,利用细胞生物学方法观察其出现的微核率来表示材料受遗传损伤程度的一种检测方法。微核技术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Matter和Schmid等在研究人类和哺乳动物细胞损伤时,初步建立了间期细胞的微核测定技术。1978年美国西伊立诺大学的马德修以紫露草为材料,通过花粉母细胞4分体微核数量作为测定环境污染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1]。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的Degraas建立了蚕豆次生根尖微核检测系统[2]。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各种植物微核技术进行不同领域的检测研究。实验证明,利用植物微核监测技术监测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980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将此方法确定为监测环境污染的常规项目,我国也于1986年将其编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植物微核技术最早主要应用于监测环境污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农药、杀虫剂、食品添加剂等毒理学检测的一项普遍技术。目前,植物微核技术发展较快,除紫露草外,又研究出了很多适合的植物材料,如蚕豆根尖、叶尖、大蒜根尖等,并建立了监测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水、饮用水、工业废水、海水等不同的测试系统。深入研究植物微核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对于指导和完善水和废水的生物危害性测定及评价,进而深入保护我国水源及水质安全性评价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植物微核技术的原理

微核是指位于生物细胞的细胞质中独立于主核,直径小于1/20―1/3,完全与主核分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核,它可以是整条染色体或染色体断片,其染色性与主核一致,其中部分微核具有DNA复制能力。细胞的染色体在复制过程受损时经常会发生一些断裂或丢失,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时,断裂的染色体没有着丝粒,不能随有丝分裂进入子细胞,以游离的方式存在于细胞质中,从而形成一个或数个小核。因此在细胞分裂后就可以观察统计微核的个数,以此评估环境污染导致染色体畸变的程度,从而间接地体现环境污染的程度。实验中以微核率来表示材料受遗传损伤程度。微核率是指生物材料经细胞生物学方法制片后,在显微镜下观测的1000个细胞当中微核细胞所占的比率,也可以每个细胞当中微核的平均值来计算。微核千分率=(观察细胞中具有微核的细胞数/所有观察的细胞数)×1000‰。

3.植物微核技术在水质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微核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短期测试方法,在环境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分别就植物微核技术在水质监测地表水、饮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海水等方面的研究作简要介绍。

3.1地表水

地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植物微核技术因具有前述的诸多优点而被广泛运用于地表水监测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揭示水质生物危害性测定及评价不可或缺的工具。陈光荣筛选出了一个理想的敏感性高的蚕豆品种――松滋青皮豆,并首次运用该技术监测青山湖污染。后来提出了“污染指数”评判标准,为类似的水质检测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赵淑媛在哈尔滨松花江上下游设四个采样点,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测试其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污染指数来检测其水质[3]。周立人等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南淝水河水体七个采样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董铺水库水源基本无污染外,其余各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4]。另外,王焕校、徐鑫成等也利用蚕豆根尖植物微核技术对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的水质污染进行了监测。近年来利用紫露草、紫竹梅4分体微核技术,蚕豆、大蒜、洋葱、水花生等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河流、湖泊等方面的研究多有报道,表明植物微核技术正日趋完善,便于规范化推广应用。

3.2饮用水

饮用水安全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由于饮用水中存在大量氯的衍生物,此类有机物大都呈低剂量长期暴漏的特点,常规的理化分析不足以对水质状况作出全面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评价水中有机物对生物特别是对人体的遗传毒性,以准确直观地反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植物微核技术对低浓度的有机物非常敏感,可通过微核率、双核率、有丝分裂指数、染色体畸变率等一系列指标得以体现,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短期生物学检测方法。

3.3工业废水

多年来工业废水的监督检测主要采用常规的物理和化学监测方法。理化方法虽能精确地分析废水的污染成分,但不能直接反映出废水污染环境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以及污染物质潜在的长期的危害性,尤其是污染物质的遗传毒性。植物微核技术能反映出诱变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的综合毒性和破坏程度,是监测工业废水的良好方法。刘瑞祥等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合成氨工业水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洗煤气水、洗甲醇水均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性。这也是首次报道合成氨工业水的生物毒性检测。

3.4海水

海洋污染生物学监测也是水环境监测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使用较多的方法有微型生物群落分析法(PFU法)和海胆受精卵发育异常法两种。但由于受季节、气候、材料采集等影响,实验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发光细菌法在国内应用也不普遍。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可靠、适用于实验室操作的海洋生物学监测新方法有着显著的意义。马明辉等分别用紫露草和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我国金海海水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提示了该技术用于海水污染监测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污染指数划分海水污染等级的初步标准。

植物微核技术自问世以来,作为一种经济、简便、可靠的短期生物学监测方法而被广泛应用于水质检测研究的诸多领域。但是,植物微核技术也有其局限性:它适合于测试潜在染色体损伤的因子,但无法测出作用于特殊组织或不能达到靶细胞,以及仅仅诱发基因突变的因子;它见长于短期测试,而不适合于积蓄作用和慢性诱变力的检测;机理研究深入不够,新的检测技术探索不够;技术和方案的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Heddie J A,Cin ino M C,Hayash iM,et al.M icronue lei as an index of cy togentic dam a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Environ M ole M utagen,1991,1&277-291.

[2]黄坤艳.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建立与应用[J].北京农业,2009,9,(25):14-15.

篇10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质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cond trimester Down syndrome screening,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enatal screening.Methods Pregnant women (16~20w) serum alpha fetoprotein(AFP)beta hCG(beta -HCG)two indicators,combined with maternal age,body weight,last menstrual period,pregnancy information week,fetal biparietal diameter and previous reproductive history,evaluation of trisomy 21-syndrome (DS),neural tube defects(NTD),the risk of trisomy 18-syndrome rate.Results 476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receiving prenatal screening,screening for high risk pregnant women at high risk for a total of 393 cases,the detection rate was 8.26%;4367 cases of low risk,low risk detection rate was 91.74%. Conclusion The second trimester prenatal serological screening,improve the Down syndrome,trisomy 18-syndrome and comprehensive detection rat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children,reduce the rate of congenital birth defects in children,with significant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Down's syndrome;Prenatal screening;Quality control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之一,每年出生新生儿约1600万,其中唐氏儿2万余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1],为了有效地降低先天缺陷儿的出生,必须做到产前早筛查、早诊断、及早终止妊娠[2]。产前筛查作为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二道关键防线,是降低出生缺陷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孕中期唐氏筛查4760例临床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前筛查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围产期保健门诊自愿接受孕中期(16~20 w)血清学产前筛查孕妇共476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对孕中期(16~20 w)妇女血清甲胎蛋白(AFP)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两项指标,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末次月经、孕周、胎儿双顶径及既往孕产史等信息,使用产前筛查软件,评估21-三体综合征(DS)、神经管缺陷(NTD)、18-三体综合征的风险率。

2结果

2.1产前筛查结果 2009年1月~2013年12月自愿接受孕中期产前筛查的孕妇共4760例,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共393例,高风险检出率为8.26%,其中唐氏综合症高风险者280例(5.88%)、NTD高风险98例(2.06%)、18-三体综合征15例(0.32%);低风险孕妇共4367例,低风险检出率为91.74%。

2.2确诊结果 到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的孕妇276例,占初筛高风险孕妇70.23%,其中确诊病例7例(21-三体2例、18-三体 2例、神经管畸形3例)。拒绝进一步确诊的孕妇共 117例,占初筛高风险孕妇的29.77%,追踪其妊娠结局:有2例畸形胎撼錾(唐氏儿1例,四肢短小畸形1例)。随访低风险孕妇3867例(失访500例),出生后的新生儿有4例被确诊为畸形儿(唐氏儿1例,18-三体 1例、神经管畸形合并多器官畸形1例、脑积水1例)。由此可见,高风险孕妇其畸形胎儿的发生率为2.29%,低风险孕妇其畸形胎儿的发生率为0.10%。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产前筛查提高了唐氏综合症和神经管畸形儿的检出率,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对降低出生缺陷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但由于目前产前筛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结果受孕妇的年龄、体重、末次月经、孕周、胎儿双顶径及既往史等临床因素的影响,导致假阳性和漏诊无法完全避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如何对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控,需要产科医生和实验室医生共同关注和重视。

3.1详细收集孕妇信息,认真填写申请单。围产期保健门诊的医生对所有筛查孕妇应详细询问个人史、既往史、孕产史和家族史等病史,确认年龄、孕周、体重等,对月经周期紊乱、末次月经不清等原因导致孕周计算不准确的,一定要通过B超测定胎儿双顶经确定胎龄,以避免因年龄、孕周等错误信息影响筛查结果[4]。

3.2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从血标本的采集与收集、实验室检测到风险评估、筛查报告,都应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每次实验应根据相应试剂盒的要求做质控品测定,以评估该批次实验测定结果的可靠性,避免筛查系统假阳性率过高,努力提高产前筛查质量。

3.3科学、客观地进行筛查结果的告知。 由于产前筛查技术的局限性,其漏筛和假阳性无法完全避免[5],因此,向孕妇告知筛查结果时,应详细解释筛查高风险并不确定胎儿有异常,并建议该孕妇必须进行产前诊断;筛查结果为低风险的,并不能完全排除胎儿患病可能性,应动态观察。

3.4密切关注高风险召回、咨询和产前诊断。对筛查出的每一例高风险孕妇都要由专门的医生负责电话通知,及时召回[6],再次核对孕龄,并做详细的遗传咨询,向其介绍进一步检查或诊断的方法;负责产前筛查高风险病例的转诊,对未进行产前诊断的高风险病例,如果孕妇盲目选择终止妊娠,应耐心劝解,避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7]。

3.5完善筛查追踪随访 应对所有筛查对象要进行电话随访[8],随访时间为产后1~6月,随访率应≥90%,随访内容包括:妊娠结局、胎儿或新生儿是否正常;对高风险孕妇,应随访其产前诊断结果、是否继续妊娠,对流产或终止妊娠者,建议接诊医院尽量留取组织标本,以便进一步做遗传学诊断;详细登记随访结果,总结统计分析、评估筛查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应用中严格执行产前筛查管理流程[9],对降低假阳性和漏诊率、提高产前筛查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卢小青,等.孕妇年龄与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8):1172-1173.

[2]葛苗苗, 苗正友, 李为玉.孕中期母血筛查胎儿出生缺陷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4):98,108.

[3]宋文龄,孙景辉.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22(7):944.

[4]吕时铭,沈凤贤.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质量控制与热点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914-915.

[5]孔小玲,⒂掳玻刘小英.2207例孕中期妇女血清产前筛查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2013,34(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