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中小学;《纲要》; 《标准》;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85-04
Abstract:he author has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 teaching in high.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y the methods of in high school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the New teaching Outline.but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ring some problems to P.E teaching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he P.E teachers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n the new standerd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s well;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evaluating process.Analys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s the theritical refrereace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different level schools; P.E eaching Outline; New Curriculum tandards; P.E teaching; reform;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 前言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解决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的衔接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系列问题。但从现阶段我国新入学的大学生体育意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来看,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小学和中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环节,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为构建我国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部分城市的大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目前体育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和有关专著。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大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的问卷3份,分别为:小学教师问卷,中学教师问卷,大学教师问卷。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和邮寄的方式。回收情况:大学教师45份,有效问卷40份,中学教师70份,有效问卷64份;小学教师60份,有效问卷56份。
2.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大中小学有关专家的访谈,深入了解目前江苏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的现状。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问卷通过P10.0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2.2.5 逻辑推理法
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情况分析
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由于年龄小,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大学生发育基本完成,有了独立性,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旨在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纲要》与《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大中小学教师中,大学教师对《纲要》的认识比较全面,中学与小学对《标准》的理解相对欠缺,理解深刻,认识到位的大学教师,占到了70.0%、中学占到43.8%、小学占到37.5%。而一知半解大学占到30%、中学占到46.9%、小学占到42.8%。不清楚的大学没有、中学9.4%、小学19.7%。可见还有相当多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对目前《纲要》与《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刻,必然就会导致对《纲要》与《标准》性质认识上的不足和欠缺。
从表2可以看出,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方面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要好一些。选择体育+健康的大学60.0%、中学56.3%、小学25.0%,尽管这部分老师认识到了体育课健康的重要性,但对新课程的性质认识和把握方面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仍然不是十分准确和深刻。另外,还分别有少部分教师选择了体现在认识上和体能的增强,行为态度的改变,对和把握偏离较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对新课程的改革和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及新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3.2 《纲要》与《标准》实施过程情况分析
3.2.1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习难度和接受能力等。
从表3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认为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增大的大学教师占65.0%,中学教师占76.6%,小学教师占85.7%;认为变化不大的大学教师占35%,中学教师占23.4%,小学教师占14.3%;他们一致认为难度没有降低。《纲要》与《标准》突出了健康的特点,而以前的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是较为欠缺的,特别是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实施健康观念和行为,同时还要考虑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对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从而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教案的设计难度加大。
表4可以看出,较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后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比以往多,大学教师占到52.5%,中学教师占到53.1%,小学教师占到76.8%。还有47.5%的大学教师,45.3%的中学教师和19.6%的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比以往容易。当然在中学和小学还有少数教师不知道怎么安排。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反映了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事实上,《纲要》与《标准》的实施必然会加大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还是教学内容的容量都比实施前有很大增加。
3.2.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度情况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纲要》与《标准》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观念的树立及身体锻炼的方法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终生体育观念的树立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建立。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教材知识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感到的学习难度可能会比以往有所增加。
从上表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72.5%的大学教师,70.3%的中学教师和80.3%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了;同时还分别有22.5%的大学教师,25.0%的中学教师和14.2%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变化不大;只有少数的教师认为难度降低。如何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即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的难度,又能保证新课程的课堂质量是值得体育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4 师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角色定位情况分析
体育课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场地器材等元素组成的。师生在体育课程的角色定位关系的尺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外,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忽视。
由表6可以看出,教师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所占比例都非常高,没有教师不重视。总体上来看,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元素之一,无疑,其主体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另外,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师生互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准确和深刻的,大学占37.5%,中学占43.8%,小学占62.5%。少部分认为是教学信息的交流。对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纲要》与《标准》实施。
3.5 课堂评价情况分析
3.5.1 评价方法和手段
《纲要》与《标准》实施前,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简单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突出了健康的性质,那么评价也就会相应的发生一些改变。见表8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的实施情况的反馈意见。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在新课程实施后,对新课程的评价的难度是有所增加的,如上表大学教师62.5%,中学教师56.3%,小学教师62.5%认为新课程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同时没有教师认为比较容易。主要是因为在《纲要》与《标准》中突出了健康的性质,如何对这个侧重点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还又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因此,使得新课程的评价变的较为复杂。
3.5.2 评价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纲要》与《标准》实施后学生们的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在参与积极性方面,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占到了73.2%,有23.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变化不大。在学习兴趣方面,有78.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2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不大;在运动技能技术方面,除了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变化不大和提高外,还有19.7%的教师认为是下降了;在体质方面,认为学生体质有提高的占到了30.2%,变化不大的占到了59.0%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在原先体育课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的性质,那么积极性、学习兴趣、体质都应该是增加的,运动技能技术也因该有相应的提高或变化,至少不应该是下降的,因为小学体育课的实施还要考虑
和中学、大学衔接的问题。
3.6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比较多,上表是较为主要的四个,其中场地器材的限制,是大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的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基本学校基础建设都较为缺乏,那么体育器材方面那必然是跟不上的,有些学校,连最为基本的篮球场地都没有,更不用说塑胶跑道、各种球类器材了,这无疑是影响体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另外,家长的认可度也占到了相当比例,《纲要》与《标准》实施需要家长的配合协调,因此体育课的实施必然要受到家长们认可度的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要低于其他学科,一些领导认为,体育课是非主干课程,这必然影响新体育课程的实施。最后是师资力量,如果有好的场地器材、重视体育课的领导,但缺乏合格优秀的体育老师,新课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学在这一方面相对好些,中学和小学则影响较大,缺少一些新兴项目的体育教师,使一些新兴课程很难开展。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外,还应该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多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
4 结论
4.1 目前教师对新体育课程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影响了《纲要》与《标准》的实施。
4.2 《纲要》与《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着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度加大、教学内容增多;新教材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4.3 教师对师生互动关系及各自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够;
4.4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相对较难,从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进步的。
4.5 影响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场地器材、家长认可度、领导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等。
5 建议
5.1 教师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纲要》与《标准》的有关知识和深刻意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5.2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保证《纲要》与《标准》实施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率。
5.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
5.4 在《纲要》与《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一套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及课堂表现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5.5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来解决各种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因素,加快新课程的实施和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 2002,(12);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8).
篇2
近年来,由于教育科研政策的推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较好激发,中小学教育科研已从“精英化”“以骨干为主”逐渐向“群众性”“普及性”转变。教育科研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教师通过“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提炼和发表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果”等形式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选取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并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产出、成熟和价值体现一般需要经过“研究与实践”“提炼与表述”和“转化与应用”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现象、特点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水平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所启发。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丰富。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资料。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是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获得的事实依据、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主要包括文献分析类、问卷调查类、观察类、访谈类、研究对象案例类、活动记录类等,也包括与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学生成长档案等方面的资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保存和整理过程性的资料。
二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文本性成果、制度性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四大类。文本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著作、课程资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方面的成果;制度性成果主要指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组管理、班级管理、科研管理以及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机制形成的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主要指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果;技术性成果主要指教育教学软件、电子资源库、音像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由于教师科研水平评价的需要以及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需要,中小学教师逐步提高了成果公开发表的意识,在形成教育科研文本性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后,一般会积极争取在报刊、文集上公开发表。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小学教师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反思和升华,并主要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教学策略、建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形成教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既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教育科研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成果公开发表等方面都需要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提炼与表述。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零散的、个别的、复杂的研究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获取具有一般性或特殊性的规律和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规律和结论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有效呈现,以便交流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不少在实践中被认为是好的教育理念、工作经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成果却因为提炼与表述得不够科学、规范、准确、新颖,而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落选,这是甚为遗憾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程性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不到位
中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中“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研究主线的引领,没有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一条主线来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致归纳分析不能紧扣主题,较为零散和杂乱。另一方面是在众多研究过程性素材中,教师缺乏对研究素材价值性和相关性的正确判断,也缺乏对研究素材的取舍能力。个别教师在整理研究素材时,容易把其他与研究问题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或离主题较远的素材也纳入分析范围,从而使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与主题不对应。
2.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行为中依托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在研究成果及结论的分析过程中找不到相关踪迹,其研究成果及结论的获得过程缺乏合理性的过渡分析和说明。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及结论在用图形或表格呈现时,各组成要素及其诠释缺乏逻辑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用程序图、框架图、关系图等形式来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简化,但这些图表往往经不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推敲和分析。三是研究报告类的成果中“问题———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思路———方法——过程—结论—成果”之间的对应性和一致性不明显,个别教师容易在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偏离原有研究问题。
3.成果及结论缺乏关键性事实资料的支撑
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要有充足的事实及数据资料来支撑。这一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和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重视提供事实性资料及相关数据予以支撑。有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提供简单的数量统计数据而没有深入分析;有的教师在验证学生得到认知发展时只提供学生成绩的变化表,这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为迎合研究成果和结论的获得及其正确性,擅自修改、杜撰相关研究数据,这也应引起重视。
4.成果表述形式的规范性不够
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能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很多教师未必都能如愿。其中,成果表达形式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但个别教师不重视,不遵守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文本结构以及表述的顺序和形式,追求个性,这也就难以获得报刊编辑部教师的关注。其他如参考文献各要素及信息不齐全,引用他人观点成果不注释、行文结构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中仍较为常见。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是评价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也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中需要重点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体,都应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而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也需要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1.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培训。近年来,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教育科研系列培训,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在培训课程中也安排了“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等专题培训。但这些专题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知识介绍偏多,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类培训偏少;二是涉及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表达能力等专题较少,很少能深入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指导,以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整体提高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重点设计和开发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专题培训课程,并以实践指导类为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实际能力。
(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指导效果。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发掘、培育、指导、转化、推广和应用系列工作机制时,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专题指导作为工作要求之一,并强化实际指导效果。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活动主要以教学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以及科研论文和著作类成果提炼指导为主要形式,主要以跟踪辅导式实践指导为主。
(3)构建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习平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审规范,并在教育科研专题网站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及时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也为教师之间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和参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中小学校方面
(1)及时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指导活动提供支持。中小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或办法,支持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同行及教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同时,学校主管领导要及时发现教师产出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多渠道寻求专业力量的指导。
(2)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分享研讨平台。学校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课题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中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3.中小学教师方面
(1)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二次研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检验中反思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及结论。
(2)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成果各种文本表达形式如科研论文、著作、课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具体要求;并重点结合教育科研领域学习综合分析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3)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中要尊重研究素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成果的需要注明。
(4)围绕研究主线分析研究素材。要以研究主题及相关问题为核心,明确提炼与表述的目标和形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对研究素材进行归纳分析,甄别研究素材,舍去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的素材。
(5)为研究结论和成果提供充分的事实及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在形成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时,要深入思考成果及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争取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予以支撑。
(6)规范表达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中小学教师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全过程,都要用心思考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的主要名称、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篇3
一、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
本学期,新课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本学期体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抓好课程改革的起步,本学期着重抓了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起始年级教学实验,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举办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标
(1)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苏省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这是江苏省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科课改培训,各区县极为重视,积极报名参加。全市共15个区县中小学体育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不但听取了有关领导及国家课标领导小组专家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观摩南京市宁海中学窦宁、夫子庙小学卫红、南师大附小任智新课标实验课以及南师大附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加深了课程改革实践和操作层面的认识,为全市启动新课程改革奠定的基础。
(2)举办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与体育课标培训班
XX年7月10至15日,南京市中小学课改培训正式启动,市教研室配合晓庄学院和市幼师,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班,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90余人(中学40、小学50)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听取了专家对课改实施方案及课标的解读,交流了课标实践操作体会及案例分析研讨,为区县级课标培训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
(3)参加江苏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
XX年8月,江苏省教研室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在扬州市举办,我市省级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5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培人数为全省最多。培训班期间,正直酷暑高温季节,我市参培教师能坚持理论学习和新小学生广播操练习,并利用清晨和下午课后加班加点练习,在培训班结业汇报表演中,展示了我市体育教师的成果和风采,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4)参加人教社举办的中学《体育与健康》
教材及教参培训
XX年7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及教
参培训班在宁举办,由教材副主编藤子敬教授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周师章教授主讲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特点及运用,我市中学体育教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30多人参加了培训。
(5)区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全面展开
开学初,对区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均利用开学前及开学初进行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识培训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据统计,全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约1200余人,占全体体育教师的70%;区县的课标培训平均用时为3.5天(最多的10天,最少的2天)。在学期中,各区县结合本地的特点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
2、举办“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探索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XX年11月中下旬,市教研室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30节中学和30节小学体育课,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了观摩评比。南京市教研室体育学科在组织此次活动时,提出了“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主题思想,鼓励教师以“无模、无法、无标、无规”的观点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观摩评比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教学领域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教师们普遍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90%的课中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活动内容或自创游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由过去比较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案设计突破原单一形式,既有表格式,也有文字叙述式,还有结构图式,无一例外地转变为用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尝试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只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给予了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的灵活性和自。那么,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破竞技运动教材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体系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较好地运用了延用、改造、继承和创新的策略。在教材资源运用的策略上能掌握好教材资源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
3、组织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
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学期,在区县开展课标研究和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市、区结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有所突破的体育课,以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了全市的交流与研讨。
4、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XX年11月底12月初,“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各市为了展示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成果作了积极认真地准备。我市在课改观摩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民中学程智和省教院附小金玉老师的两节课改课代表南京市参加省教学展示。两位教师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大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反映了我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观点与成果。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专家的点评及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我市中小学两节课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
二、课题研究
1、继续省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课件研究制作》课题研究
为了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我市体育教学质量,在课题上报、立项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并进行教学实验研讨。
2、参加省教研室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运用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反映了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教育、体育科研上的前瞻性,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10月25日在南京九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及省、市有关领导和省体育院校的专家、课题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南京市在该课题下承担了部分专题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计划与落实之中。
3、进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题研究论文评选工作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思考,促进了教师对专题研究的热情,从今年教师上报教研室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看,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共上报论文170篇,经评选获奖116篇,占68.2%;中学共上报论文96篇,经评选获奖67篇,占69%。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开通了中小学体育教研网络,为实现现代化教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XX年10月下旬,为了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市教研室正式开通了“南京教研”网站,专设“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网页,设置了教研新闻、教学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文和教学设计五个栏目,可以从网上了解市体育教研活动情况,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阅读有关论文及兄弟学校的体育课题研究方案,从而为我市的教研活动架设了一条空中桥梁,使全市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更直接、更快捷、更贴近。
三、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组和市优青年培养。
2、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赴无锡市观摩学习新课改实验情况。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的的对比研究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张宏成教授,对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曾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得出:目前教师对体育新课标认识不够,首先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够,其次教师对我国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了解不够,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感觉到教学难度加大的情况,但是从新课标本身讲,新课标总体是促进学校教学的。
总结其原因就是我们体育教师对我国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清楚,要想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神,真正了解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并且要了解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以哪个方向为主体,小学体育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校体育,给他们以正确的体育学习思想和方向意义重大。我们小学体育的教学要充分认识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段,要充分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1.小学生的生理方面,它们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旺季,身体柔韧素质比较好,相反他们的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等都处于初期发育段,所以我们的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它们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良好的体育活动、参与习惯上。2.小学生的心理方面,体育教育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尽快适应从家庭迈向学校的第一步。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家的地位,造成了他们在心理上优势感。由于很多体育项目其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的合作精神,所以通过体育课积极地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将来跨入社会成为真正的人才做好第一步的铺垫。
中学体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育的继续和延伸,从生理角度来说,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顶峰,也是接受新事物最强的阶段,在中学阶段,学生最容易掌握新鲜事物,掌握体育动作和健身方法的能力也处于高峰,正确积极地传授健身方式和方法,能对学生将来的终身体育和我国的全民健身工程做出积极的贡献,正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对中学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的重点阶段,也是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从生理角度讲,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结束,身体形态基本定型,身体素质处于最佳状态。从心理方面讲,大学生心理趋近成熟,接触新鲜事物越来越复杂,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通过体育课正确的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实现大学生由学生时代向社会迈步的重大转折打好基础。
二、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根据我国不同阶段体育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小学体育要把自由还给学生,由“传授”转向“发展”,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小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初步接触正规体育教育的阶段小学生,接受新事物和自控的能力比较差,加上小学生本身掌握得健身方法和知识的有限性,可以说放任自由的体育课会让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要以教师的积极组织作为前提。同时要注重,在以教师组织为主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创新模式,我们可以称这个阶段为“保姆式”教学,我们要手把手的给他们介绍和传授体育知识,同时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所以小学体育教育要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上课内容还存在分歧,还存在着实施上的困难。
中学体育则是处在小学体育教育结束后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健身活动方式和方法,并且中学生的自制能力等都已经得到了提高,所以中学体育课的“放”与“收”应该是相对好调整,加上中学生的身体特点是接触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中学采取的教学模式要义“传授式”为主。大学生体育课的开展相对于中小学更具有开放性,大学体育面对的是具有相当自主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在学生的体育课堂上我们要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上要采取“朋友式”的互动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终身体育观”,同时注意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创新,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最好一步准备。
三、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对比研究
小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要注重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身体形态的发展,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应我们的教学目的的要求,我们要安排柔韧性、娱乐性的体育舞蹈、健美操、韵律操等为主,同时要注意体育游戏在
小学体育课上的积极作用。小学生是伴随着体育游戏长大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而且它通常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人际交流的开放性构成了对竞争、协同合作和团队精神培养的独特功能。
中学生由于他们接受能力比较强,我们要积极的、及时地向他们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为将来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为保证健康的身体打好基础,也为他们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下转第120页)
(上接第104页)
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体育活动,这对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做了铺垫,同时大学内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创造了机会。所以在大学体育课中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积极的体育参与观,大学体育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大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大学教师是大学生人生转折点的导师。体育是我们现在在社会当中加强交流的中介,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活动,能为学生在刚迈入社会的阶段更快的适应他。大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更能在学生踏入社会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大、中、小学体育教育衔接的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终身化和体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考核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来说改变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学生身体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况。体育作为贯穿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如何来适应这三个阶段的需求,并实现完美的衔接呢?小学是打基础阶段,中学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阶段,而大学是保持运动状态积极提高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世界观和终身体育观。做好各个阶段的良好衔接对实现我国全民健身工程和终身体育计划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张宏成,魏磊.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6,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5
关键词:新课标;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辽宁省从2003年9月开始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这是对原有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体育课程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是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2004年开始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普及,几年来的实施,和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比较,实施效果一直倍受人们 关注,对于小城市的中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本人仅对朝阳市内各中学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依据《课程标准》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朝阳市各个中学体育教师(20名),其中男教师16名,女教师4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法规文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设施查阅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依据和方法论。
1.2.2访谈法:在朝阳各中学进行调查访谈,其中和来自不同学校的20名体育教师进行沟通,深刻了解到各个学校的体育实施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对新课程的认识程度及态度
对新课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是新课程顺利进行实施的首要条件。那么朝阳各所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是怎样的呢?在实地的访谈中听到一位老师说:“近年来实行新的课程改革我是知道的,但具体我们的体育教学到底是怎么改的,说实话我也是说不清楚的,教材上怎么说我尽量怎么去做。”不能说我们老师就代表了所有的体育老师,但至少有一部分体育教师确实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内容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原因可能是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平时较忙没有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杂志、资料或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据了解,学校即使有新课标培训,有些体育教师也是为了应付差事去听听,大部分时间是在走形式,培训结束最多也就是写个感受而已。他们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通过观摩本市搞的几次公开课或是学校的录像带,从中学到一些零碎的、不够系统的具体做法。
2.2新课标实施状况及效果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在朝阳市各个中学是否实施呢?通过听课、访谈,我们认识目前朝阳室内的中学有个别年轻教师在逐渐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纪律好、整齐划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强调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观念。在教学中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有一时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动脑的学习,有的教师还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通过自己的身教影响学生。这些老师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体现人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存在表面化的理解,追求形式。大部分体育教师的体育课还是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果死板,没有创新,学生没有得到“解放”。
2.3问题与影响因素
2.3.1条件与影响因素
目前有一部分体育教师还不能够很好的了解新的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实地调查与听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标理念新,但意识超越现实条件,仅凭教师操作困难是非常大的,有时会因为课时不够或学校场地器材的限制,无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行体育课。由于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限制,体育课上课的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课的内容即使不与其他老师冲突的话也都无法保证器材的分配,更何况要求上课质量?还有学校的场地是四百米田径场,有时最多20几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课,无法分配场地的界限,发挥不出来某些教师的特长,也就影响了体育课的上课效果。
2.3.2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自身学科知识、技术、技能欠缺,同时缺乏创新和反思。教师是教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但就朝阳各中学代表的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学科、知识、技术、技能还不够完全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在很多方面存在教学技能差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只有一个专长。同时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缺乏理论层次,教学的创新和反思。老教师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些教学经验大部分集中在“如何传授固有的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这些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加以改进与创新,面对新课程强调的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无法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没有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生存,生活相关技术,技能息息相关。因此建议对体育教师应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必要的知识、技术。(如:韵律操、舞蹈、民族传统体育等的)技能培训,多一些现场观摩和点评并指导教师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2.3.3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基层学校,体育课被深深地打上了“副课”,部分领导还不能清晰地认识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全新的思考和认识,而是避轻就重,极力关注那些所谓的“大学科”。同时,一些领导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依然如故,想当然或依据的依然是自己学生时代的体验。当他们看到体育教师们带领学生愉快的上课时,一些领导竟说“这上的什么课?课堂纪律太差了,乱哄哄地。扰乱了教师的上课方向,殊不知,行散而神不散,以快乐体育为目的的教学。由于主观上的漠视,加上其他工作头绪较多,校长,主任不能经常组织下去检查、听课,促进体育教师的课改工作,甚至于在一些课改现场会、课改展示会上也难觅体育课的踪迹。一部分教师参与课改是被动的,这种状况给了他们得过且过,继续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的机会,体育教学出现了“反弹”现象。
3结论与建议
3.1.1近年来,实验中学的体育教师逐渐体现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但实施效果不明显,多数教师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场地器材的限制,还有学校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大大影响了体育课的学习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发展,不利于新课程的健康实施。
3.1.2部分教师自身技术水平,理论知识水平不足。由于多年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一半以上教师感觉较难适应新课程。
3.2建议
3.2.1解决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适当的增加各中学的体育课时、体育器材的配备。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按照开足《体育》课,增加体育课时的新课标要求,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想方设法增加体育课时问题,合理配置体育师资,确保体育教师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提高工作,保障新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教材也是保证各项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要想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等必须能够满足体育课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量,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坚强中学体育设施和器材配备,以确保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与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充实的条件。
3.2.2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强化新课标的理念,部分教师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自身教学中不断改善和创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阅读、摘抄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服务于教学。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体育教师也应不断学习,走终身学习之路。
体育教师还要认真地备好课,适当参考别人的优秀课件与教案,根据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实际取舍或充实相关内容,同时,在课后一定要有教学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么有进步。有教学反思才会有教学艺术的提升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3.2.3学校体育课一定要引起学校政府和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不要单一的强调那些重要的“大学科”,而忽视了中学的体育课。体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体魄下才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校领导应该重视起体育教学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体育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了解教改动态,学习其他兄弟县、市、区体育课改的先进经验。校内适当的组织一些体育公开课,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发挥部分体育教师的特长。
参考文献:
【1】 秦海燕,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实施的现状及问题【J】.山东体育科技,2006(2)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39-01
新课改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根据小学体育课的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究。
一、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得小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后,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发展和进步,从而良好的完成教学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1]。
在现实教学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倾向。例如,一些体育老师为追求活跃、热闹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虽然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但是学生无法在这种气氛中有效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享受成功体验,因此也就无法有效达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目标。教学有效性注重的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因此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小学体育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必须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得到不断发展。首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除了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而对于运动技能差的学生,老师可适当放低要求,让这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教学目标。这样,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成适合自己的目标,都可以有所收获。最后,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长期计划,如学年计划、学期计划,然后再把计划中的目标细化到每单元、每节课。
比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A组学生的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都较好;B组学生综合水平为中等;C组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在学习跳远时,教师可以为这三个组分别设置不同的远度。A组按照原计划目标进行,B组学生的起跳速度和力量与A组学生相比较弱,但是他们通过努力,最终都能完成动作,达到最低远度。对于C组同学,教师可允许在放慢速度的情况下完成动作,而对于远度可以不做过高要求。结果C组的同学也可以达到了教师为他们设定的目标,自信心也得到满足。
2、创造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实现有效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与探究式学习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讲授,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达到学习目的。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和探究,学生可以自觉的找寻学习规律,发现体育学习的乐趣[2]。
例如,在学习篮球运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体会篮球运球特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感受一下,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过程中,手按球的部位有没有什么区别?”在不断的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练习中,学生们发现,原来行进间运球时,只有用手按球的后上方球才能顺利前行。
3、增加游戏教学的课堂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小学生生性活泼,竞争性强,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增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教学的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游戏内容,营造出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在进行准备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游戏进行热身,以便能更充分地投入学习。在体育技能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些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投掷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投球竞赛,选出最佳投球手;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分组,组织“青蛙过河”的比赛,看哪组“青蛙”最先完成“过河”任务;上“攀、爬”等综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场地,把校园的假山情景化为“花果山”,而攀爬竞赛便可假定为争夺美猴王之位的比赛。这些有趣的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寓教于乐,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实现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选用适合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颜 艳.小学体育教学的新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18):11-12.
篇7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实践
1.研读课标,理清课程特点
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指导性的文件,每个教师都要能够研读课标,领会课标,运用课标,在课标提供的广阔的教学空间里,以一种实践探索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体育教学,开辟体育教学的新天地。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衔接,新课标规定的小学、中学阶段的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它们各具特点,承上启下,密切联系。中小学的教师要互相研究教材,小学教师不是只弄通小学教材就行,中学教师也不是只熟悉中学教材就行,真正要做好衔接,每个教师必须要对中小学的体育教材有全方面的了解,形成清晰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对所教的内容定位以及重难点的把握了然于心。
2.分析学生,了解身心特点
体育教师一定要备好学生这一课,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掌握其不同阶段发展不同的身体动作能力和运动技能。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主要表现在从笼统、模糊的感知事物的整体,逐渐发展到能比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每个部分的特点,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互相联系。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体育教师要注意到让学生从心理转换慢慢地过渡到从小学到初中的角色转换,中学教师要积极了解熟悉初中生特别是初一新生的这一转换特点。同时要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积极开展有益学生身心的体育活动,科学施教,才能达到“寓教于体,以体促教”。比如初一阶段宜用游戏竞赛与小集团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游戏多采用竞赛方式以达到学生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这也是和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相互衔接的。
3.规范内容,必修选修同步
体育教师要对新接手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掌握这些学生在前一阶段接受体育教育的情况和运动兴趣等第一手资料,便于后面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规范体育教学内容(必修+选修)是中小学教学内容衔接的关键。每个学校应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规定,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在常规、评价方面做到认真细致,真正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到实处,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身心的锻炼,让体育课获得实效。小学阶段有六年时间,从入学到毕业,在生理发育上是个跨度很大的过程,所以对于小学本身来说也有衔接的问题存在,比如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习惯和规范,学生从低段到高段的衔接,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加强监督,强化体能检测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检测,可以采用对部分学校、部分年级、部分班级进行抽测。抽测人数不得低于本班总人数的85%。测查内容:1.技能测试(必选):根据本学期体育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抽测1-2项。2.体能测试: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项目,抽测2-3项。3.体育教学的常规检查。测查标准:技能测试:根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评价标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教材。体能测试:参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通过每年一次的专项检测,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全面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学必修教材。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思考
1.改进教研活动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学制的关系,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要求。大多数中学教师对于小学所授课的内容也不甚了解。这本身就是教学衔接的不足;如何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应该说是六年级教师和初一教师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在初一的教研活动中加入小学听课这一内容,让初中教师更多地接触小学体育教学,反之亦然。
2.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衔接有诸方面的原因,但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积极的工作态度、广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性格特征、出色的学科能力,这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因此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对新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常规的组织方面的培训;对中青年教师主要进行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方面的培训。同时要集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互换学习教材,强化对所教学段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做到心中有数。
篇8
关键词:榆林中学;新课标;现状;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榆林市24所中学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关于学校体育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及学校体育改革的有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归纳。
(2)专家访谈法。调研本地区和学校的21位体育专业教授、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访问。
(3)问卷调查法与数据统计法。对榆林市24所中学有关领导和体育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93.89%,有效率69.09%。所有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spss12.0和Excel进行数据的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榆林市中学实施《课程标准》的现状与分析
(1)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有效地灌输到实践中都得依靠体育教师来实现。因此,师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
从表1可以看出,榆林市中学教师97%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基本符合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从工作年限和职称结构来看,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但从新课标实施后情况看,在3篇以上仅占12.3%。从这点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对新课程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但大部分体育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和认识的现状与分析。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教育教学得以很好实施的保障与核心,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能否很好地得以实施和实现,教师对新课程认识和理解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从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体育教师基本了解,少数体育教师不太了解。
(3)榆林市学校主管领导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学校主管领导对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深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支持和监管力度。为了解学校领导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各县、市、区学主管学校体育的看法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82.7%学校的主管领导一致认为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通过专家调查访谈得知,部分中学存在占用体育课和不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乡镇中学的情况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地区的主管领导需要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各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督导力度。
2.榆林市中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现状与分析
(1)《课程标准》教材的选用情况。据实地调查发现,南6县及乡镇中学虽然选用统编教材,但多数并没有按照要求授课,而是依然在走老路子,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十分短缺造成的。而北6县地区的部分条件优越的学校,尤其是神木、府谷、靖边的县城中学,在保证执行新课标的情况下正在向校本课程发展,发展自己特色的传统体育教育,所以他们有些还适当地选择了其它教材。
(2)体育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的执行情况。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是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个学期的各项教材和时数,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并提出考核项目的考核时间。它是教师编写课时计划的主要依据,对体育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学期教学计划的具备率上,每学期都有的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66.67%,其中,乡镇中学和南6县地区比北6县地区差一些。
课时计划(教案)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和单项教学计划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一堂体育课所做的教学方案。调查的结果表明,榆林市中学体育教师课时教案具备比例较高。占调查学校总数的68.75%,其中北六县县城中学更高,占79.16%,但仍有31.25%的中学体育教师不按要求编写教案,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的检查管理不到位。
(3)体育教学计划及课时教案制定的依据。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要按《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安排技术课,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课时量,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内容。
从表2可以看出,有57.73%的教师认为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以新课标为主要依据;有31.9%的教师认为应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10.31%的教师认为要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出发。
调查结果显示,有58.76%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制定教案时应着重考虑学生实际需求;有25.77%的教师认为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案。故制定教案教师首先考虑学生的发展,其次按新课标的要求,最后结合运动项目。可见,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认识到制定教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地制定教案。
(4)教学目标实施现状与分析。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预期学习结果,它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作用。从调查得知,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上,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5)教学内容实施现状与分析。体育教学内容是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关键,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生的运动兴趣41.2%,学生的身心特点19.5%和教师自己创编、改造的内容19.1%。说明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在对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能以学生的运动兴趣身心特点为依据,这比单纯一色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更易吸引学生。另外,重点学校的体育教师还能自己改造或创编一些教学内容,这将更有益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6)教学方法实施现状与分析。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从调查获悉,体育教师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像游戏法、合作学习法就被体育教师们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游戏法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合作学习法也基本符合现代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的思想;讲解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7)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现状与分析。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过程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常采用的分组教学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依据是按兴趣分组31.2%,合作型分组23.5%,随机分组16.8%,其中,兴趣分组和合作分组能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8)课程标准实行后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现状分析。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学生非常喜欢并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此项占65%;22%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一般,只有2%的学生没有兴趣参与体育课。学生喜欢运动这符合其身心特点。
3.榆林市中学体育硬件指标现状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是中小学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执行《课程标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保障。全地区南6县的比乡镇中学的体育场地充足,而北6县的体育场地设施较为完善,个别学校可用县城的塑胶田径场。但乡镇中学的体育场地较为紧缺,从总体来看,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受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难以超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榆林市经济标准属于陕西上等水平,但中学各校年均体育经费从600元到5万元不等,发展极不平衡。
三、结论
1.从总体上看,体育师资及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仍然是阻碍我区《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它受到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所影响,如何扶优补差,整体推进,是榆林市体育课程实施顺畅发展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2.虽然《课程标准》实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新课标的重要意义和核心理念多数教师认识较为肤浅,教学方式、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3.学校体育行政管理已形成常规化,但受升学考试体制的制约,其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强。
4.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调查了解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具体指导。
5.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由于体育理论课时数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指导和讲授,学生阅读体育课本的习惯没有形成,造成学生体育知识欠缺。
参考文献:
[1] 张占永.河北省县级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75.
[2] 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24(12):68-73.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体育 教学 合作学习
1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合作学习应用效果分析
1.1合作学习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尊重是新课改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设置任务学习任务后,具体的学习与练习环节都是合作小组内部完成的,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并提供必要的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任务,学生体育学习的投入度与积极性较高。
1.2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合作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个体间的合力完成预定目标。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模式下,师生、生生间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针对体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学生在与他人的探讨中,能够获取宝贵的经验,从而帮助自身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同时,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帮助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掌握求助与协助的方法与技巧,让合作能力在学生长期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1.3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合作学习在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相对开放,摆脱了以往“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向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目标也是学生个体难以完成而团队合作分工能够完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身能力,挖掘体育潜能,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处于浓厚的体育学习任务达成氛围之中,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投入度,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持续内在动力。
1.4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是充分满足学生个人体育发展需求的模式,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展开的。这一特征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还课堂给学生,更好的扮演引导者、观察者以及评价者的角色,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激励、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与心理素质,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真正搭建起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平台。
2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研究
2.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的形成是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重要目标,较高水平的合作意识能够有效支持相应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将具体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合作意识培养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合作意识对于体育能力乃至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完成相应的体育技能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定的竞技比赛,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将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
2.2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学生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是长期形成的,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性,深入研究学生的既有体育水平与学习心态,科学合理的组建合作小组,使每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有所收获。在组员分配中,应保证不同体育能力学生数目搭配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学生间的带动与促进作用。同时,在进行合作学习职责划分使,应从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爱好出发,使学生乐于完成任务,能够高效完成任务,获得贡献力量与完成目标的成功喜悦,使学生更乐于参加合作学习,更好地发挥自身创造能力。
2.3合理安排合作内容
教师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把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技术要领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只有在熟稳了理论之后,才可能在训练过程中更容易的掌握动作。其次,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初步训练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在动作上的偏差,不要等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之后在进行纠正,这个时候纠正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2.4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小学体育合作学习的风向标,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例如,在小学体育足球项目教学环节,教师在完成示范教学后,针对学生不同的足球运动能力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差异性的练习目标,在评价环节不单纯以学生最终表现作为最终成绩,适当引入过程评价标准。例如,射门练习环节,教师可先让学生射门10次,然后记录学生命中门框范围和破门得分的次数,然后再进行一定的训练后,才让学生射10次,将两次射门结果进行比较,用学生命中率提升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学生在足球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能有效树立学生体育学习信心与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创设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小学体育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时,应该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精髓,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全面保证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中的顺利实施。本文分析了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合作学习应用效果,提出了相应的方法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龙云,邱良武,武云化,韩锐芳.体育合作学习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8,10:67-69.
[2]许清兵.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J].运动,2012,17:62-63.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 教师教学行为; 体育兴趣
1 问题提出
1.1 新课标的要求。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新课程要求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
1.2 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古代就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艺术,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大胆的改革。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有兴趣才有质量。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学生的积极性。
1.3 研究的目的。
我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实践研究寻求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体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我任教的学生以积极主动的表演者、交际者的角色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我能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理想境界。
2 研究概述
2.1 研究目标。
2.1.1 探索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2.1.2 探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2.2 概念界定。
2.2.1 体育兴趣。
依据《体育课标》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变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从二期课改日常的教师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健康主动、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浓郁的体育学习兴趣。
2.3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3.1 研究的对象:我校的三年级学生。
2.3.2 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兴趣特点及二期课改背景下实施要求的了解,掌握小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在学习理论知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寻求培养小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有效方法与最佳手段。
(2)调查法:在准备阶段,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参与体育活动状况、参与交流状况等,了解学生学习体育时的状态。
(3)专家咨询法:主动联系,求得业内行家、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4)文献资料法:主动查阅相关资料,避免走弯路。
3 研究实施
3.1 了解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3.1.1 兴趣的广泛性: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好广泛,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体育学习与锻炼也如此。他们对新项目、新游戏很感兴趣,非常想尝试。
3.1.2 兴趣的选择性:小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表现为:男生喜欢强度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女生喜欢姿势优美、节奏韵律强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韵律舞蹈等。
3.1.3 兴趣的简单性:小学生的形象特点比较发达,他们喜欢一些比较简单易学的运动项目,不要求有太高的技术要求,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
3.1.4 兴趣的易变性: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变化,包括对事物的兴趣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对运动项目的疲倦感,或是受到新鲜项目的冲击,容易兴趣“别恋”。
3.2 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成因分析。
3.2.1 学生的意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薄,他们心中的体育锻炼是在操场上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意识到应该是体育课上的训练要求,主体参与的意识不强,可以说学生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
3.2.2 教师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不放心也不舍得放手让学生锻炼;教学方法不新颖,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吝啬给予学生微笑,缺少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3.2.3 传统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也就不思进取,更不要说兴趣了。
3.3 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要求。
在新课程要求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更新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3.3.1 指导思想的更新: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进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的目标。
3.3.2 知识结构的更新:当今社会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包括:“多媒体”知识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基础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既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有力保障。有了这类知识,我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3.3.3 教师行为的更新: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我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我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3.4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3.4.1 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1)根据学生的性别、生理特点、年龄特点,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体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2)强化学生体育学习的意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方法等教学,让小学生了解到体育活动不仅是课间在操场的追逐,更是有意义的项目活动,包括体育课上的训练要求。
3.4.2 倡导愉快,培养兴趣。
(1)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让教师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况,实现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让学生来领操,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相互帮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乐于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我在体育课上让会跳舞的学生来传授一些韵律操,让学生共享他们课外习得的游戏。这样的方式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项目考核等越来越不愿意接受,而喜欢活动内容新颖、有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感兴趣的能吸引眼球的体育课。
A、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防止单纯技术传授。
B、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等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要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教与学的愉快过程,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快乐的潜能,通常的体育教学不外乎跑、跳、投等纯粹的技术教学,枯燥又乏味,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投学生所好来淡化技术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长跑教学中,学生常感到厌烦,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了各种发展体能的游戏,并配以音乐贯穿其中,学生愉快的,在不知不觉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增添了他们的信心。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事物演示情绪,以图画、录象、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
C、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方法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时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学生。站队时,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站好队。六、七岁孩子的空间知觉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但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向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知觉得到较快提高。
3、发挥主体,再现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学生主体性凸现,会再现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乐于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体验成功。“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和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 课题研究工作的初步成果
4.1 呈现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体育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师生互动良好,学习热情高涨,除去课堂上发挥了主体性之外,还延伸到了课外,产生了良性循环。
2、课堂教学中,提高了主体主动参与的质量和程度。
3、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呈现出爱学、乐学、愿学的景象。
4、老师具有亲和力,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民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5、学生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喜悦。师生、生生的思维撞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中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4.2 我班学生的变化。
1、大多数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体育兴趣:愿意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项目练习,表现愿望强烈。
2、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能积极参与到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中。他们能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
3、学生具有了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5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一年来,我对这项课题的研究虽有所成效,但由于研究水平不高,成效还不大,还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寻找差距,我认识到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对于教科研的方法不是很熟悉,不能按照课题计划要求科学、规范地进行,不存在靠经验和思辩认识的现象,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等意识也还有待加强,研究工作有一定成果但还没有取得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进展。
2 在研究进度上,部分实验研究还未能达到预定的进度目标和质量要求。
3 在课题研究中对评价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本课题中缺少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缺少对学生兴趣的评价,缺少对老师行为的评价,缺少对课堂的评价。
针对上述问题,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的打算是:
1 进一步明确研究任务,并逐项进行检查。及时总结,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 寻求专家支持,努力在理论研究方面得出新成果、新进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解决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和掌握课题实验所必需的科研方法和技术。
3 总结归纳实验研究成果。
4 下阶段的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评价的研究。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要如痴如狂地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停止教学,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因此,我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2] 叶谰《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3] 《体育与健康》 王占春耿培新.
-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
- 下一篇:化学品仓库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