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10
1 政策导向
体育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基于学校示范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在政策解读中寻求某种与课程改革的契合,进而提升本课程的内涵。笔者对示范院校建设政策进行了解读,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进行了归纳(见表1):
[[导向\&1:基于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方向\&2:基于专业及课程建设方向\&3:基于素质教育和具体专业及课程建设方向\&政策来源\&教高[2006]14号[1]\&渝教高〔2008〕27号[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3]\&具体描述\&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全市内重点建成30个特色专业群,100门优质核心课程,100种特色教材和课件\&1、突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医学职业道德、医学责任感的培养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群,《中医养生与保健》列为重点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
表1
]
2 基于政策导向对我校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审视
2.1 基于导向1的审视:在研制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体育具有教育、经济、文化、政治、保健、体育法制等多项功能。其中,体育的保健功能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契合,隶属于社会服务功能范畴。
体育的保健功能具有多方面的针对性,体育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形成性格开朗的个性特征,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能有效缓解中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保持他们旺盛的精力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高效率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育对老年人来说,能丰富闲暇生活,防止疾病,是他们重要的社交活动。
如果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体育的保健知识来指导他们的医护实践,那么将来他们的受众(患者)必将受益,因此我们在研制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标准时务必要强化体育的保健功能。
2.2 基于导向2的审视:体医结合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体医结合内容应当纳入课程规划
我校尚不具备申报体育专业的条件,因此只能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服务,但是可以将优质核心课程或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作为努力的方向。前提是能够充分支撑起某个重点医学专业的建设,因此,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到“医体结合”在某个专业建设中的高度契合,所以,我们在审视的过程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体医结合”是指集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健康评估、医学营养、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体系于一身的一门学科,知识面几乎涵盖了所有与运动有关的一切医学内容。“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体育与医学两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能力聚合而成的智能结构的人才。
2.3 基于导向3的审视
2.3.1 审视一:在体育课程规划中对医学人文素养的渗透需要加强
“医学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内化为人的高贵品质,在医患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体育作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灌输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全面贯彻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理应首当其冲。
2.3.2 审视二:我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中医学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存在契合
我校中医系开设有《运动学》、《中医养生与保健》课程,其中《中医养生与保健》属于我校示范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
《运动学》涵盖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理方向,尽管体育师资在培养过程中也曾做过系统的学习,但是基于培养的侧重点有别,以及自身文化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本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纯理论的形态存在,体育教师在担当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还是有些吃力的,同样专业课教师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运动实践环节,同样会面临尴尬,因此,我们在构建这门课程时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运动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专业课教师应当注重运动实践。
《中医养生与保健》课程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营养;②睡眠起居;③精神调摄;④休闲娱乐;⑤药物针灸;⑥运动锻炼;⑦武术气功;⑧按摩导引;⑨个人卫生;⑩两性生活。其中,体育运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养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和传统功法是我校体育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我校体育课程中的“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与《中医养生与保健》这门课程的内容本身就存在从属,而且我校具备武术专业的体育师资条件;指导运动锻炼则属于体育师资的基本功范畴,所以,体育有责任和义务介入这门课程的构建。
3 结语
“体医结合”已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体育科学和医学之间正进行着跨学科、跨专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为此,众多医学院校开始利用自身专业学科优势,积极申报体育(康复保健方向等)专业,培养体医结合综合型人才,这将极大的鼓舞我校朝着这个方向拓展专业办学口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实施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08.
篇2
摘 要 我国是传统文化大国,在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值得被我们传承发展的资源,通过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并将其与整个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相融合,必然能够在实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价值最大展现的基础上,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本文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分析入手,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基本状况认知,从而探究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关键词 民族传统 体育资源 体育课程 资源开发 应用思路 课程价值
一、引言
在我国文化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有着重要影响力。这一资源既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入,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有效融入。而传承这一体育资源,不仅是传承文化价值的必然要求,也能让整个体育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体育活动中。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融入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机制中,意义重大。
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分析
之所以要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对当前整个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重塑。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关系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相关效果,因此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极为必要。系统的看,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因为:
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其课程中应用的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时代特性,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长期固化,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具体效果。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在形成积极健康运动习惯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但是目前体育教学活动缺乏必要创新,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
此外,体育教学必须创新。而实现体育教学活动创新发展,就要充分调动传统体育资源,并且将时代元素融入其中,通过两者互相融合,从而实现整个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想效果。在构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时,要融入传统体育资源的各项内容,实现体育教学活动元素的丰富完善,同时也要将这一系列资源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从而使其能够满足时代要求[1]。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基本状况认知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人们身心活动需求的体育运动方式,整个体系内有着丰富的资源内容,其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因此这一资源,不仅具有体育健身价值,同时也极具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既有隶属于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意识,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文化体系内极其重要的内容元素。所以,认知这一资源的内容,并将其系统化传承,意义重大[2]。
但是客观的说,目前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当前很多老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缺乏正确对待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传承的意识理念。很多体育老师只看到了现代体育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并没有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的内涵,因此缺乏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意识。此外,很多老师和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展形式的有效了解和认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活动形式和渠道。
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实际上,无论是优化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效果,还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都需要在充分全面认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内容和价值的基础上,将这一资源系统化融入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从而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客观需要。而将这一资源融入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到:
要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整理,使其能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客观的讲,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想要对其形成有效融入和传承,就不能盲目的进行融合。要充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具体内容,并且将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与其相融合,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能够被学生所学习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更多情况下是一种集体性体育活动,想要将其开发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就要对其开展形式进行改造,从而使其满足教学要求[3]。
不仅如此,还要引导老师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同时还要让老师对这一资源的内涵及开展形式形成正确、必要的了解。客观的说,以往很多体育老师所接受的体育教学都是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其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了解和认知。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因此,应该让老师也参与其中。而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其并非简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是融入了文化内涵和情感理念等一系列内容的活动,通过学生对其价值的全面认知,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深层次融合。
五、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要素,通过对这一资源的内涵和形式进行深层次探究,可以发现其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理解和融入。结合当前体育活动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欠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完善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彭效华.学校体育课程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分析[J].运动.2013.11:22-25.
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文化探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校体育课涵盖了体育和健康两个学习领域,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这一门新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关照下,人们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显然,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运动技能的获得是体育教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知识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也要关注体育知识教学,揭示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的整体修养。从课程文化的视角,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任何一种课程的产生和存在都有特定的文化土壤和背景。大学体育课程在近十年课程改革的历程中,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等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由于现代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全方面渗透,体育课程非理智地追求完美与反驳“传统”,“课程改革”成为了全盘的“改革课程”,基本的体育课程文化价值取向越来越走向消退,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导致了课程文化的一些“疲惫”与“异化”问题,偏离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课程文化问题进行探讨,展开不同甚至对立观点的争辩,是十分必要的。
1.体育课程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发展的可供选择的一种路途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建设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学生的民族,性别,体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体育文化体验。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就相应的要求坚持多元文化视野、多样性原则和个性化指向,进行课程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精粹,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更表现在课程特别是教材有着区别于其它文化材料的特征。而现代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下,课程从“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转为“学生选择的内容”。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学生多学或少学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一定要规范并不是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
2.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不同个体的遗传素质各不一样,不同地区间在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个体的体育价值观和目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体育课程内容必须保证丰富性,这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个体的专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的需要。课程应该能够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能关注并体现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施教的对象来自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因而要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个体,尊重不同文化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经历和文化习俗,理解并反映出不同文化族群的生活景观和思维方式,开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以人为本”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吸取,但我国的高校体育不能以学生为本位,也不能以社会为本位,更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使三者有机结合,既考虑学生个体的健康需要,又考虑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还要兼顾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理念。
3.学校文化建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
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无疑可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在课程改革日益成为教育推动力的今天,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办学个性,主要不是看其外显与物化的建筑、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而是看学校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形成各校独特的课程文化特色,是学校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课程文化发展实质上是一次次课程改革累积的结果,而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定,也是对课程文化发展自身进步问题的认识。让课程知识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以激活受教育者的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是课程文化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把中国体育的传统经典以完整的文化表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纳人现代课程,则是课程文化的必要选择。我国的大学体育必须在教学的任务上突出其学科体育教育的特殊性,提出清晰的重点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是关于人体运动的知识与学问,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应有其本质的文化内涵。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人类文明的精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仅是竞技运动的力量,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
参考文献:
[1]吴双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刍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3,1.
篇4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the wa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oes not seem to be a complicated matter, nothing more tha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These a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not be evaded.
关键词:学校体育 课程实施 体育教学模式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一、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提出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势必首先要回答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是体育课程内在地包含着体育教学,还是体育教学包容着体育课程抑或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事实上,要说清楚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体育课程在我国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对体育课程内涵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不同认识。
借鉴现代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许有助于认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纵观国内外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即独立模式、包含模式和循环模式。独立模式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课程计划规定在教室进行的活动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发生的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包含模式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教学小课程,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教学之中;另一种是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认为教学是课程的题中之意。循环模式认为,课程与教学虽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适和改良在以上三种模式中,独立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方向,因为课程与教学正呈现出走向整合的趋势。
大教学小课程的观点是以课程即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基础的,而大课程小教学的观点则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和规划,教学就是这种规划的实施过程这种基于各自理论体系的需要,简单地把一种概念归属于另一种概念的认识是不可取的。持循环模式观点的塞勒(Saylor)等人认为,以下三个隐喻可以说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l)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3)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循环模式认谁为课程计划在前,教学实施在后,根据教学实施的反馈信息再对课程计划进行调适和修订。循环模式与大课程小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都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计划,而把教学看作是动态的实施过程,不同之处是循环模式强调课程与教学联系的互动性,而大课程小教学模式则只强调从课程到教学的单一线性联系。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一个下位概念,属体育教学的一个上位概念。学校体育课程在没有实施前,它只是以方案和计划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此时它所涉及的问题实属体育课程范畴的问题。如果把课程计划付诸于实施就变为教学,在这一层次所涉及的问题实属体育教学范畴的问题。这种把体育课程实施等同于体育教学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体育课程实施的内涵与外延都比体育教学要丰富得多,另一方面,尽管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惟一途径。
二、现代体育课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观
健康引领的体育教学价值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享受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舒适与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心健康,也给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和价值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健康引领意指体育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生物体育观到三维健康观,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适应中国社会进步的体育教学正在建立以健康进为主导的价值观念。正是基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标准》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这一维度,而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维度重视不够,有人批评这种倾向只重视体育课程教学的显性的生物学效果,而忽视隐性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效果,是“纯生物体育观”的表现,见物不见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体育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
三、交往互动的体育教学过程观探索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要最优化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体育教师要教学生不知道的、教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学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最重要之处、最需要之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迈上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注入动力、奠定基础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体育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
总之:体育课应该强化学生的体能发展,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对固定的学生所实施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它是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说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那么体育课就是这一途径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发展学生的体能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体育课的首要目标,因为强身健体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在近几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认可程度,越来越提倡用更有参与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确实,自新课程实验以来,由于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意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乐学的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却在下降,学生体能的锻炼在无形中被忽视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能项目开展得越来越少,更多地被游戏性质的内容所代替,传统体能项目越来越被冷落了。其结果是,体能下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了。
诚然,学生体质指标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简单地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体育课的失误固然有失偏颇,但也确实需要反思。北京体育大学原副校长邢文华教授认为,近几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基本以提倡“情感体验”为主,对于学生体能的锻炼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对于过去以体能训练为主的体育课有一些“矫枉过正”,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误导。“情感体验”并没有错,但是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课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体质负责。青少年本来就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力,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普遍出现,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欠缺,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恢复一些强制性的体能锻炼项目,使中小学体育课在有趣之余,更要有足够的运动量,以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学生体质下降一该怪谁?这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课题,需要作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件大事,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把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片面地归结为体育课的过失是不正确的,但如果相关部门不采取突破性的措施,自上而下地进行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果体育课仍然不强化学生的体能问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将继续不容乐观。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科交叉 机制
一、引言
体育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既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元素,但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被长期边缘化,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及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被长期忽视。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体育文化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能通过“体育文化教材化”而进入其他学科课本,一方面既可以得到传承优秀的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达到满足学生爱好的目的。
二、挖掘兼容性,实现多元性
其他学科中存在着丰富的体育元素,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模式对体育课程的开发而言,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和认识视角,也为体育课程和校本开发的实施拓宽了认识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也丰富了体育文化传递的途径,对促进体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学科交叉渗透不仅对体育课程内容和评价以及体育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如何才能在体育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直是人们努力想解决的难题,而渗透式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它打破了学科界限,使更多学科体育元素和内容通过提炼、加工成为体育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且还能为他们以后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一定的基础。
建立学科间的定期交流平台,定期(每周一到两次)联合交流,以便教学相长,取长补短,探讨和开发可能渗透的交叉点和切入点,使各学科教师明确自己所教学科和其他学科在体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实现各学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优势互补,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孙丽侠.体育教学中自主式学习模式的探究[J].硅谷.2009.(12).
[2]李俊杰,孙志军.论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篇6
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也要求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面对这种形势,体育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
1.2 体育教学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更加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应该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设置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体育精神的内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锅饭”式的课程编排
诸多的高等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经常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编排到一起上课,如此虽然编排课程比较便利,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但是对教师编制课程内容的要求是很高的,很难把握课程重点。特别是一些学校采用选课系统,如果把体育专业的学生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那么应该如何开展课程?所以“大锅饭”式的课程编排给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带来很多困扰,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2.2 教学内容非常单一
我国作为运动项目的素材非常有限,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基础内容经常只有长短跑、简单的压腿伸展等练习,特色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入,这种情况就造成对体育感兴趣的一些同学发现在体育课上根本学不到什么实际的内容,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从而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也极大的浪费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
3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板块,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3.1 体育教学具有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把体育课程的技术要领拓展至文化学科,比如可以运用物理的抛物线原理选择投掷项目的角度、运用数学的两点间直线最短原理可以知道短跑要跑直线等,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自我完善。
3.2 体育教学具有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体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科学的运动方式和方法,保证身心健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就有大量的比赛竞争、达标、技能测评等内容,能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争取胜利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更能适应未来社会。
4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建议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基础性和全面性,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能创新。
4.2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
体育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通过学校体育,可以熏陶学生的体育文化,提高文化素养。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真正含义和作用,更加懂得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真正意识到保持强健体魄的重要性,进而为培养其他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揭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手段和锻炼方法内涵的理解,在锻炼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会更加具有个性特点,进而创造性地运用体育知识,进一步将素质教育的成果发扬光大。
4.3 不断改善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课程内容
以增强学生能力、体质及终身体育为目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健身效果较好、简单易学、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的内容,同时删去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拓宽视野,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的要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大胆开发教学资源,选择一些新兴运动项目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运动项目。同时增加一些保健知识的传授,以适应新时代对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4.4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优良的心理素质。要有进取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5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5.1 突出学生职业化特色的路径
按照学生专业类别进行课程的编订和班级设置,针对专业特色与职业特色规划课程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应当与其今后的职业特点相契合。对学生的职业前景要有恰当地分析,为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体育课套餐”;展开各个专业相对应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尽量拓展休闲类体育项目,以契合学生的职业特色。
5.2 增强体育教育的实用性
篇7
一、开发课程资源,灵动激活体育课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各科教学中积极探讨的焦点问题,作为现代化学校,如何广泛运用体育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使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为现代化学校体育课堂中研究的主题。
1 灵活使用器材,使活动更具吸引力:提高现有体育器材与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功能,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
2 引用新兴体育,使活动更具时代气息:关注健身广场上的活动、关注电视节目中体育游戏的编排设计与组织、关注新兴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将适宜于学生开展的活动引用到体育课堂之中。
3 简化规则场地,使活动更具健身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将现有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进行改造,让其服务于教学目标,服从于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随自己的意愿参于各种活动,在与同伴交往中不断增进同伴间的友谊,在变化的游戏活动中,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提高体育课堂发展学生身心的效果。
4 开发游戏教材,使体育课堂充满情趣:教师要善于发现身边具有活动价值的小游戏、小器材,将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之中,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利用课程资源,精心打造体育特色
1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优化体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优势,挖掘教师专长开设特色活动课程。结合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开展,在不同年级增设各具特色的体育课程。
2 合理引用游戏器材,提供自主发展空间:组织实施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适宜的游戏活动,将各种器材合理运用于游戏活动之中,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活动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呈现校园体育活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使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更重要的是更加彰显学校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三、整合课程资源,内涵发展阳光体育
1 搭建课间活动平台,展现学生体育风采: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有力保证,针对学校现状与学生特点,坚持开展上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保证活动的时间。制定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指南,从各年级活动的内容、场地、方式到各项目的组织方法、规则要求都作出详细的说明,为班主任老师组织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 依托体育艺术2+1,打造特色体育项目:“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要坚持“以推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导向,以发展学生运动技能为核心,以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为重点,”的思路,结合学校特点,选择适宜本校开展的运动项目来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每周利用一课时轮换进行特色项目的教学,增加了授课时数,并且将特色活动作为课课练的内容和准备活动的内容重点发展,以保证学生两项体育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
3 落实体质健康标准,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能将体质监测的项目直接引入课堂进行突击训练,而是要将这些指标融入于教学活动之中,根据不同项目指标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柔韧性、速度、力量素质练习列为重点发展的内容,结合每节课教学内容,安排于课课练的素质练习之中常抓不懈。将游戏活动与测试项目相结合,在学生自主学练的活动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每学年结合学生体质监测活动的开展,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系列赛”,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搭建平台。
4 开展主题体育活动,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要紧密结合学校主题课程的实施,将群体活动开展的内容与形式和学校月主题活动相结合,使活动氛围更加浓厚,活动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开发引用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及游戏活动,拓展活动内容与形式,使学校传统体育活动注入新鲜的活动方式,更加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校开展的竞赛项目,组织开展比赛,发展学生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检验学生各运动项目的学习情况,并视学生的运动表现分析原因,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改进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8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 改革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的庞大工程,需要由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来落实与体现。
一、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泛化,体育技能学习淡化
新课标强调“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没有明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教学目标则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由于对“健康体育”的误导,体育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导致在实施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属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游戏、劳动等被引进了教学。又如,有些体育教师歪曲了“快乐体育”的内涵,将体育课当成了学生休闲玩耍以及释放压力的活动,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等,单纯地追求“快乐”而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而这些课程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运动量不断降低,能体现力与美的“危险”体操动作没有了,能锻炼学生意志的耐久跑也没有了,稍有挑战的难度动作几乎全被砍掉了。
(二)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程中提倡中“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师把课堂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问学生,现在完全成了学生问教师。教师围着学生兴趣转,放任其自由,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稍有难度的运动,不肯吃苦的现象,而体育教师也失去了督促其参与必要运动的说服力,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三)体育科学知识少,缺乏深度
从体育课堂的校本中发现,体育科学知识的内容较少且缺乏深度。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学习,对体育科学知识了解不深,不知所学体育知识对身心健康到底有何意义。在教学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知识的讲授,只在技能动作学习中附带讲一讲,而由于时间的局限性,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知识蜻蜓点水,非常肤浅。
(四)教学手段的欠合理
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进入到了体育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的先进性,部分教师存在着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现象,在教学中生硬地用多媒体录像来代替教师的示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中,为了加强教学效果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无可厚非,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偶尔为之。体育教学主要还应依靠师生的互动而不是多媒体设备冰冷的示范。
二、对策
(一)全面理解新课标教学目标
合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全面的,其中“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是本次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在贯彻这些新目标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实现“发展体能”的首要目标。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应是体育教学的首要资源。教师要围绕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这一重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不能避重就轻。
1、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让“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
2、高职校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际舞,形体舞蹈,健身操)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
(二)取其精华,合理创新
创新不是对原有的东西全盘否定,而应是对原有的合理的、正确的东西进行保持,对不合理的东西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也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要以继承为基础,继承应以创新为方向。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需沿用以前好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创新,增加更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果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的素质
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首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意义,充分理解新目标,从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体现特色,力求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是必要手段。而学校及教育部门应该转变观念,随着国家对全名身体素质的关注的提高,体育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基础教学的主要分支。学校应该多提供一些有关课改的培训进修,开设讲座,组织观摩优质体育课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四)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分显性指标(体能、运动素质、体育知识和技能)、隐性指标(体育态度和习惯、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自我休闲创新的能力)。总体上突出对学生终身体育基础起重要作用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的评价。体现健康第一,采用“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
篇9
一、太极功夫扇与当今教育指导思想相符合
(一)太极功夫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一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太极功夫扇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其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格,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及文化审美情趣,又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太极功夫扇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能够把教育内涵有效地融入到太极功夫扇训练之中,在训练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正好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致。(二)太极功夫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太极功夫扇不仅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太极功夫扇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太极功夫扇将体育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艺术的洗礼,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太极功夫扇是在社会和群众中开展较好的项目,如能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将能与体育教育实践相联系,与社会接轨。太极功夫扇符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三)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扇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太极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同时,逐渐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太极功夫扇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传统美学、军事学、宗教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保留了太极“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太极运动中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舞蹈、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太极功夫扇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演绎与整合,它体现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教授太极功夫扇运动形式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太极扇文化价值的讲解,这样有利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云南高校开展太极功夫扇
课程对云南旅游的价值分析太极功夫扇是云南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民族风情浓郁,民族体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如果在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太极功夫扇,不仅有助于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教学,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大学体育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集市众多,在各民族节日和集市中举行高校太极功夫扇比赛或表演,能使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观赏到精彩的太极功夫扇表演,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满足他们对太极功夫扇的好奇心理,还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云南高校的形象。在旅游景点定期举办太极功夫扇表演,可能会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大亮点,为云南的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三、云南高校开展太极功夫扇课程对高校自身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娱乐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深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高校体育课大多以长跑和球类为主,其方法相对枯燥,致使学生兴趣降低,体质日趋下降。太极功夫扇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体验运动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极功夫扇的表演充满喜庆欢乐,对观赏者来说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娱乐方式。太极功夫扇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参与,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每年的大型文艺活动和表演也逐渐增多。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新年晚会等活动都为充分展示太极功夫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太极功夫扇在表演中需要队员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协作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个队员的细小差错就可能影响整场表演的完美。一场高质量的比赛与表演,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才能把太极功夫扇的动作表演得生动形象、协调流畅、优美大方。因此,太极功夫扇能够很好地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二)有利于提升云南高校的知名度,是云南高校文化底蕴的有益补充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游客。云南各高校在众多民族节日和集市(像泼水节、目瑙纵歌节、三月节、火把节、百家宴等)中举行太极功夫扇表演,向游客展示云南高校的教学成果,不仅能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记住云南高校,扩大云南高校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云南高校生源质量(三)促进国际交流,扩大国际交流成果“一流的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民族体育可以说是我国灿烂文化历史悠久的象征。如今,云南各高校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高校建立了联系,每年都会派遣不同专业的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与学习,利用这样的对外交流合作的条件,把太极功夫扇带出国门,让国外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的真谛,宣传我们的国粹。
四、结束语
篇10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Start from Strengthe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IAN Yingjuan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Sports course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in today's campus educatio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out of schoo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lso have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conno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各级院校也日益重视体育课程。各院校不仅需要注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还需要通过对体育现代化教学的建设,更好地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由于我国体育教学质量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真正得到提升,对此,我们需要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式。
1 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分析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其仅仅注重体育的教学实践,对于某一节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于体育教学质量所具有的一个分支子类。而对于体育教学质量来说,其具有全过程的特点,不仅要完成普通体育教学的任务,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其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而能够获得更高级的体育教学内涵。而在现今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需要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只有保证这两者的良好、协调开展,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并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素质提升的同时更为健康的成长。此外,还需要在学生素质提升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获得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体育教学质量内涵是由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两部分所组成的。
2 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2.1 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走向,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保证内容设置所具有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此保障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目前,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明确的指导与界定,这就使得部分院校对体育内容的设置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就需要体育教学能够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能够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以此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我国的部分院校中,教师往往在对内容进行选择时感到迷茫,进而因为内容设置的不明确、不科学,而使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中,能够保证以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并在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意识。
2.2 体育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的很多院校都已经将教学管理这项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该项工作来说,其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同教学管理不匹配的现象还是经常出现,甚至部分院校都没有将体育这门课程同其它课程放在同等的地位进行管理,进而使所设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往往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完成。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水平将对最终的教学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此,就需要我国的各大院校能够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以此保障体育教学质量能够更好地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适应。同时,在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一套完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同时,也需要能够进一步完善本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评价,并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工作开展的体育教学考评体系,以此更好地保证体育课程的良好、高效开展。
2.3 教师因素
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是课堂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其不仅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活动实践的参与者,其所具有的业务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将对最终的体育教学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正是基于此,目前很多院校都会对本校的体育教师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对最终的体育教育质量进行评定。而为了能够保证教师都能够满足课程开展的实际要求,就需要通过日常定期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意识。而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同学生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以此在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2.4 教学质量评价
在体育课程设计中,教学质量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开展依据,通过准确、科学的评价,则能够帮助教师在认识到自身缺陷与不足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此保证自身的各项业务素质能够满足现今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就目前院校所具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还不能够满足当今课程评价工作开展的要求。对此,就需要院校未来能够对该项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体系建设,以此体系的长期、全面建设,保证院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
3 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式
3.1 正确认识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
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方面,之前就有学者专门提出了五大措施:第一,要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第二,要重视学生的身、心方面的变化以及所具有的特征,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第三,要提升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水平,并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第四,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更好的情感取向;第五,加强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以项目技能的掌握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人认为,提升教学质量应当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教师队伍、加强器材设备建设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教学素质、体育锻炼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加强,提升教学质量。对此,需要我们在采取措施之前,首先能够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3.2 从“全”、“新”、“ 适”方面入手提升教学质量
要想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全”,即全面性。要想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教师仅仅具有责任心以及高度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相关的设施建设也必须能够跟上。以篮球教学为例,如果在体育课程中仅仅有几个篮球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篮球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掌握速度都不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对此,就需要通过全方位协同的方式,通过人、财、物方面的加强,保障教学资源的充足。
其次,是“新”,即创新性。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要能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不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器材方面,从数量、质量、形式、种类上要能够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形式上要敢于打破常规,让学生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便于提高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是“适”,即适用性。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能够要找到目前教学活动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适用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如通过分析发现一些体育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强烈,则很可能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影响质量效果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有关。只有通过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与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采取适用性的对策,解决相应的问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