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信息素质;创造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58-01
一位牧师正在专心地写讲道稿,他的儿子约翰却总是不停地在身边打扰他。牧师为了不受打扰,就拿了一幅地图,撕成几片,让其儿子把它拼好。牧师认为这下可以让约翰忙一阵子了,没想到不一会儿,小约翰就兴冲冲地跑过来,并呈上拼好的地图。牧师很诧异,就询问约翰这么快拼好地图的做法。小约翰说:“因为地图的背面是人,我只要拼好这个人,就拼好了这幅地图。如果这个人是对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对了……”小约翰运用这种独特的、新颖的方式拼好了这幅他可能从未接触过的地图,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真正的素质教育正是把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中心,它与把知识的系统积累作为教育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的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国全面实施教育改革的今天,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无法再适应当前知识体系的高增长速度。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向了信息化社会。面对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的信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的素质要与之相适应,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是难以实现的。
一 培养信息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并且一整堂教学设计都是由教师课前设计好的,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可选择性,学生只能照单全收。当今社会,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也每时每刻都受着不同信息的影响。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就像一条深不见底的河,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想法、主见。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不加选择地完全接受只来自于老师的信息,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并且学生仅是接受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体系,那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思维,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以一种问题的信息这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新知识这种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信息建立起人为的或实质性的联系,使学生能通过运用各种策略活跃思维、获得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使之有“物”可思,并且更深层次地需要培养学生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奥斯本提出了一种名叫“大脑风暴法”的训练,能很好地达到这种目的。
二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信息观念和通道。教育应具有超前意识,运用网络教学,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流,要求学生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处理各种信息。如果仍然以完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学生,这将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学生离开校门后就不可能适应社会。并且,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取相关内容加以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学习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计算机网络能以其信息的大容量、超强的处理能力、丰富多彩的对象以及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等特点服务于信息化教育。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 培养信息素养的认知技能,完善创造性思维
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股风,不是一曲高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信息素养与创新性思维能力是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信息化恰恰可以为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最理想的信息化智能教学环境。因此,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素质;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流的大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作为高校教师,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而且应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能够熟练地把获得的信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适当的教学途径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教师不能只授业解惑、传递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新专业不断增加,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正在不断变化,教师只靠职前教育获得的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内容发展。很多教材内容陈旧,未能及时更新学科前沿信息,这就需要高校教师通过较强的信息能力来获取这些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指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信息素质包括图书馆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研究素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等。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先提出了信息素质的概念,随后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现在,信息素质已成为全面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指在信息传递的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生活等多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内涵可细化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努力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二是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思考信息;三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筛选、整理、组织、编辑,并将信息与所教学科有机整合,创造性地以多种方式活用于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之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教师信息素质的重要体现;四是遵守信息道德,遵守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二、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有怀疑性、批判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在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从而能获得创新性成果或者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的人。
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创新知识的能力;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质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信息时代,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目标,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
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着示范、引导作用。教师的信息意识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性,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要知道哪些信息是新颖的、未知的、可探索的,具有潜在价值的,值得探究的,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跟踪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敏锐地捕捉信息,从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之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发现信息的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2.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不但要创新教学理念,而且要创新教学策略和技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形式也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今天,教师更多的是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剔除过时的、无效的信息,提取及时的、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教学资源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才能进行教学创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策略、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设计;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3.教师的信息道德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非凡的创造力,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创新人才应具有辨别良莠信息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对网络负效应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不去制造和传播负面信息,懂得合理、合法地应用和传播信息。高校教师应自觉以身作则,做好信息道德的表率。在信息的获取、使用、传播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规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观、信息伦理观,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帮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四、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策略
1.培养教师敏锐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意识的自觉性和敏锐度,引导教师定期主动追踪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整合到教学资源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式,增加开放式、交互式、情景式、讨论式的教学;上机操作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深入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可采取班级、小组、个人、团队协作相结合的方式;要开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课件以及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考评软件;探索集知识、能力、态度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评价方法。
3.搞好信息技能的培训
许多高校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能力方面先天不足,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高校要积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信息技能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技能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应着重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以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目标,可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职进修以及自发研修等多种形式。
4.依托图书馆开展数据库培训
当前,高校图书馆都十分注重文献资源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数据库和数字文献资源。高校应依托图书馆对教师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数据库技能的培训。图书馆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让教师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检索语言、检索工具、检索手段、检索策略;经常举办各类数据库讲座,让教师能熟练使用本专业的数据库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5.提高教师的信息道德修养
高校应给教师开设信息道德的相关培训课程,讲授有关法律、知识产权等知识,使教师在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等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做到尊重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在引用别人的成果时,一定要注明出处;尊重个人隐私,不窥探别人的文件,未经许可不能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遵循信息法规,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不传播虚假有害的信息,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不使用或拷贝自己没有支付费用的软件;不使用盗版软件。教师只有自己拥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尚的创新人才。
6.高校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政策
高校要把提升教师信息素质落到实处,既要有硬性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又要有软的政策加以鼓励。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做到负责有专人、培训有记录、后续有跟踪、工作有成效、经费有保障、考核有依据、激励有政策,特别是要把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晋升、评优等工作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信息素质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为此,我们应加强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并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学生,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松青.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J].情报探索,2010,(7).
[2]吴陈,陈建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
[3]王惠.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1,(1).
篇3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参考咨询人员;信息素养
信息共享空间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它的英文名称是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另外也有称之为Learning Commons 的,如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达尔豪斯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普渡大学则将其命名为Digital Learning Collaboratory;薇诺娜州立大学称呼其为 Information Gallery。在我国,除了信息共享空间外,还有很多不同的翻译名称:香港通常翻译为咨询坊,而台湾则习惯翻译成资讯市集、资讯公共空间,或者称之为资讯大众。
信息共享空间是20世纪90代兴起于北美一些大学图书馆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它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围绕数字资源环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各种图书馆资源(包括印刷资源、数字资源等)。在训练有素的参考咨询员、学科馆员、IT专家等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信息的获取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参考咨询的“一站式”服务。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培育用户的信息素养,促进用户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动态服务模式。它更加体现了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根据Donald Beagle的分析,信息共享空间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这一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资源服务,并且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工作站上的任何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第二个层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因素中,首先是综合性的参考咨询台,它既是接触用户的第一站,又是提供一般帮助的中心;其次是提供个人或小协作的学习和工作空间;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共享空间与校园其它部门或项目的合作关系。Donald Beagle把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即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现在国内外各大学建立的信息共享空间就是以此为基本框架构建起来的。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共享空间这一主题,谈两个问题:
一、图书管理人员及配置
美国图书馆学界认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占据了75%的比例。图书馆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参考咨询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掌握交流沟通的技巧,热情耐心为用户服务,熟悉相关业务和相关专家的基本信息,便于为用户提供服务指导。还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技能。因为协同性是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个重要要求,这对人员知识的全面更新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不同的参考咨询人员在咨询中分别担当不同的职责,位于第一线的咨询人员主要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学生助理,他们在咨询台接待前来咨询的用户和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咨询服务,为用户解答一般性的问题,并担负将相关专业性问题转嫁给学科专家的职责。
二、信息素养的培育
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989.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一)基本技能
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懂得读、写、算是人们能走天下的自得功夫,就象一个人懂得一门手艺,能够以此来为自己谋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假如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育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应促使学生把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用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这些搜寻的信息源范围包括Internet、CD-ROM及各种印刷媒介。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把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二)思考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过去,传统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概念,而忽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育。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素养人应在思考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当然不是指标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育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2、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人具有学习的能力,指的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掌握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终身学习者一生不断追求新的高峰,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而后独立地解决问题,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跟上时展的步伐;3、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不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高级素养,更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创新思维的培育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境等方面入手;4、信息素养人还应具有目标确定的能力。做每件事,我们都必须先明确自己做事的目的何在。
(三)个人素质
篇4
在E-Learning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网络课程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E-Learning的终极目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已达成共识: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当今的各种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创新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创新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活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创新,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创造新的东西”,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的双脚已跨进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赋予了创新以更新、更深刻的含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是一个由:新构思产生创意(方案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创造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而创造、发明只是创新过程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创新,我们引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厄特拜克(J.M.Utterback)所设计的企业内创新过程模型。这一模型由三个阶段组成(1)构思产生;(2)难题解决;(3)创新实现。可能还有随之而来的创新扩散。从教育创新角度看,创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造就创新性人才的全过程。
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与直觉。创新实践能力包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的能力,捕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具体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竞争意识、冒险精神、敢于否定与怀疑的意识、承受力、决断力和群体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并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远大奋斗目标和阶段奋斗目标。
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未来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我们在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作为最终目的,为国家和中华民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使我国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彭绍东《人类教育革命的概念、划分标准与基本规律(下)——论人类教育革命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1999,1
熊梅《试论21世纪基础学校环境改善的新观点——从教的学习向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教育发展研究》,2001,1
宏明《英国终身学习的变革-——“产业大学”的理念和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1,4
赵剑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4
周志风,李华伦,《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电化教育研究,2000,3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伦理道德; 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05-001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激发兴趣,主动求知
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其诱因是信息技术在动画、视频、游戏等方面的魅力。学生好奇、好趣、好异,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把握良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努力创设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在探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正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信息技术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很关键,开场白设计的巧妙,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的热情。作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2.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学生既然都那么爱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能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在教学Windows画图软件的《调整图形》一课中,老师结合学生玩过的俄罗斯方块游戏进行教学设计,把本课中的对图形的旋转、翻转等操作巧妙地设计成俄罗斯方块游戏中的一个个场景,学生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教学效果突出。
3.创设情境,积极学习
信息技术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且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而情境的设置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4.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已达到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的。
二、培养习惯,收获成功
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自我表现出来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一直持续下去。当代语文教育家徐振维认为“学习习惯对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们。”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创新。
1.明道理,提要求,订规范
习惯培养故事化: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用讲童话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习惯培养具体化:学生进入计算机室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并注意严格执行。习惯培养互动化:开始的“规”是我们老师来定的,每过一段时间,由学生提出建议来修订“规定”,这些刚好是老师没有注意到的,这刚好弥补了规范的不足。
2.会欣赏,多激励,善引导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知道老师一句赞许的话对于孩子的激励作用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教师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平时,可以花心思选购一些红星、你真棒之类的贴图奖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我这样做很好,便能更自觉地遵守纪律。
三、创新思维,持续发展
教育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课题。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我们该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必须的:
1.尊重学生实际创设丰富的任务情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创设具有创造性的任务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运用创造性的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条件,使他们有“亲自研究获得成果”的创新机会。
2.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只粉笔一节课”。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计算机拥有友好的人机对话功能。这样交互演示为证实学生创新观点提供了场所,从而促进了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功能丰富学习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面的功能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学生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则可以运用学习软件系统进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以应用的过程,也正是使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其实,无论是学还是教,都应重在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校教学插上展飞的翅膀,相信充分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充分的信息素质,以及能为时代服务的现代技术能力。当前,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着力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
一、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性标签。计算机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较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当前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信息素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新型文化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总的来说是要培养其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一切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包括其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对信息的评估和利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对现代有特点的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和发展,产生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集成效应。但是不管是细化计算机技术核算综合计算机能力都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都是进行科学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创新性的大学生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意识是动力,只有在结合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而现代的计算机教育在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对于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计算机教育也具有推动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大学生自己一定的自身时间和利用计算机,从而自主的发展探索信息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功能性和广泛性,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在计算机教育中,能够较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二)计算机技术能够培养具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化成为普遍性的发展状态,所以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势必要在国际化的趋势下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化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推动。
国际化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具有世界的阳光,能够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凭借出色的技术技能和创新知识,获取突破性的发展,树立起成为具有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目标。一般来说:国际化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国际化意识、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在视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国际化水准。而要达到这些素质的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素质。而信息素质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教育进行培养,通过计算机教育,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教育本身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科研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提高利用计算机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将来大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信息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搜集国内外研究进展资料,往往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利用计算机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是培养未来高技术人才的工具。
三、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现代大学生,无论是刚进入校园还是即将走出社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这是先进科学时代的基本需求,也是其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大学生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及时听取教师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只是的求索,利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充实自己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那么,在信息计算时代,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检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制定的学校策略,并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任务,对当代重要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其中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大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信息技能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规定。而且开始文献检索课程有利于使学生更方便的了解当前实际,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培养各种自我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方法,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一定的现代信息。并且,现代大学文献检索的内容需要定位在当前大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吧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各阶段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就爱你培养其基本的信息意识,并传授其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数据库作用,进行专门性的信息指导和讲座
如何利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每个高校都应当积极思索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时代性课题。当然,在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充沛的现代设施和丰富的师资力量,以及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积聚中心的作用。
首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集散中心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集散地,具备搜集、存储、传播和利用信息的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培养中心,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室以及强大的信息库,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每年进行新生的分批指导和就教育,树立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理念,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亲身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其次,加大计算机设备,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计算机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务必要要在一定的动手操作之后,加强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感知。加大技术设备,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本身,同时还有现代信息库的建立,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建立必要的服务信箱,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按需分配,加强信息的利用率。
最后,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强大师资是当前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其提升能力素质的根本保障。教师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和讲座,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加强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需求性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世松,耿夫利,王韬.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2010
篇7
[作者简介]祝维宁(1974―),女,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编辑,主要从事教育期刊和教育图书的策划、编辑工作。(江西南昌)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出版产业也随着发生诸多的改变,这些改变也对现代的文字编辑提出了新的素养和能力要求,如专业知识素养,信息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拥有这些过硬的编辑职业素养和能力,是衡量现代出版行业中文字编辑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尺”。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行业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然而作为行业中的一员现代文字编辑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传统出版行业生产规模的萎缩和影响力的下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报刊、期刊被挤出市场缩减规模,许多文字编辑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二是市场化竞争,对文字编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使得文字编辑不得不走出编辑室,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能走向市场,向市场利润妥协;三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出版的发展,现代文字编辑要面临着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办公软件以及设计出版产品的其它软件和设备的能力。
现代文字编辑从自身来说需要塑造一身专业性极强的素质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率的现代文字编辑队伍,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真正实现现代文字编辑的价值。
(一)知识素养
在现代,编辑经过众多工作者多年的深入研究,经验总结,形成了系统的编辑学科理论,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着。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人员,尤其是专业的文字编辑,应该是知识广博的“杂家”,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基础和最低标准,懂得专业的知识理论,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有优秀的文字驾驭和处理能力。
(二)信息素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数量庞大复杂,信息更新速度快,文字编辑要想有效地做好选题策划和编辑组稿,信息素养可谓是现代文字编辑一个至关重要的素养和品质。这要求文字编辑要从浩如烟淼的信息中做出筛选,规避信息陷阱,这需要文字编辑保持灵敏的信息嗅觉,开阔的信息视野,多样的信息渠道,充足的信息资源,这就构成文字编辑要具备的信息素养。
(三)服务意识
现代文字编辑作为报纸、期刊、图书等文化产品面向市场,走近读者的质量把关人,要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和读者深入沟通,想读者之所想,从选题策划、内容编排、版式设计等诸多内容和节处做好工作,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创新素养
如今是创新引领潮流的时代,以内容为王的文化产品,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在文化出版领域,创新就意味着快人一步,领先别人,意味着有更强的竞争力。文字编辑具备了创新能力就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产生更大的影响。文字编辑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创新意识是必备的素质。现代文字编辑在选题策划,文稿处理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中,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可以说,创新意识是文字编辑升华工作内容,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五)大局意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市场是在不断扩大的,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紧密。文字编辑作为文化出版产业中的基础行业,就不能只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能只看到自己文化产品制作的短期时间。从小处说,在制作文化产品时,要高屋建瓴,以全面的眼光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要对产品的制作和销售情况有完整的预见和处理,做好前期的预案,处理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从大处来看,要对整个编辑行业甚至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能够有自己的完整看法,学会从大局出发、全社会出发,运用优秀的大局意识,辨析工作中的种种联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六)前瞻意识
文字编辑的前瞻意识是市场化的需要,如今的文化市场瞬息万变,市场化经营的文化产业和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文字编辑的角色也在慢慢发生转型,由单纯的文字工作者向策划,编辑,宣传和营销等全方面发展,这就需要编辑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对自己制作的文化产的市场销量,读者体验和宣传口碑有所预见,从而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为出版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带来最大的收益比,赢得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专业能力
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是文字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现代文字编辑本身就是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日常的工作就是审阅众多作者水平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稿件,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进行修改润色,有时自己也免不了要写一些东西。因此,一名合格的文字编辑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字处理和写作能力。此外文字编辑还要具备有广度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具备能够独立审阅专业稿件的能力,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保证稿件的正确性,将有质量的稿件真正转化为自身产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当然,无论是文字处理能力,写作能力还是专业能力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拥有和提高的,这需要文字编辑持之以恒的坚持,能够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多看书、多学习、多练习,笔耕不辍,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需要记得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地,时刻不忘提高自己,做一块持久的蓄电池,能吸收知识,也能在工作中释放知识灵活运用。
(二)现代化信息能力
文字编辑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信息的捕捉和处理,然而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无疑对文字编辑的信息获取收集、筛选捕捉和处理运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文字编辑对自己所需的信息有明确的了解,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根据单位的出版要求和出版目标,要做怎样的选题策划,要吸收什么样的文稿;其次,文字编辑要扩宽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不仅需要关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还要了解竞争企业的行为动态,市场的变化趋势,读者的心理变化等数量庞大的信息;最后,文字编辑要懂得运用多种信息收集方法,比如能够通过网络或其他工具搜集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通过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发现蛛丝马迹,将自己所需的信息汇集。同时文字编辑也要注意到自己的现代化信息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能够心急的,它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逐步提高。
(三)人际交往能力
文字编辑的工作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文字编辑作为联通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桥梁,不仅需要做好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连接,还要在工作中与同事进行沟通合作,因此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
文字编辑应该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和作者沟通好文稿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和后续的改稿要求,减少时间的浪费;和同事沟通好工作分配、时间安排,提高团队协作力和凝聚力;和读者沟通,了解读者需要和市场走向,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引领出版潮流。如此总总都是对文字编辑人际交往能力的考验。可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文字编辑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做出更受欢迎的高质量的文化作品。
(四)审美能力
现代文字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没有优秀的审美能力,就很难从成百上千的文稿中发现优美的作品,发现文章中的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更不用说化平凡为神奇,把普通的稿件修改成符合出版要求的文稿。
文字编辑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呢?同样这也不是一个能够一步到位的过程,需要文字辑在平时就注意多看书多出行,增强自己的见识见闻,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字编辑也要培养自己的多样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绘画等,这样不仅能够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欣赏水平。
(五)创新能力
文字编辑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无论是选题策划的确立,还是文稿的选区和修改,都是创新思维的再创作性劳动,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培养现代文字编辑的创新能力,需要内外因的共同发力。文字编辑自己要尽力打破固有思维的枷锁,心理有冲劲儿,手上有干劲儿,敢于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同样出版企业也要监理创新奖励机制,鼓励编辑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对文字编辑的创新有容错的胸怀。
四、结束语
现代文字编辑工作是一个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更广、更好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行业,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字编辑,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打磨和提高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的储备,灵活地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开拓地运用创新思维,让自己拥有过硬的职业素养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证,能够和众多同仁一起与时俱进竟争流,携手同程攀高峰!
[参考文献]
[1]甘艳.新时代文字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5,(1).
[2]权怡.论新时期图书编辑能力素养及养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地学习是很辛苦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什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便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乐学好学,从而达到学会的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古往今来,大凡卓有成效的“大家”“学者”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对学生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的家庭也是不同的。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从内心相信你,一有问题就来找你。只要取得了学生的信任,他们就会对你的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发展研究的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细致地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通过一些综合性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并通过互联网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制作。如个人网页、班级主页以及设计学校班级电子版报等活动,经过这些练习,既结合本学科学习,又进一步掌握信息检索、分类、评估、有效利用等综合处理能力。通过这些具体的适合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任务驱动,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青少年信息道德
学生道德认识的掌握常需要大量具体的道德形象来形成感性道德表象,在道德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道德概念。由此,提供具体的榜样和典型的事例,通过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模仿使道德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从而有助于防止青少年道德知识与道德实际的脱节。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讲解互联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学生处应当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活动,把更多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让同学们在自己组织、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得到素质的提升。青少年时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机。一个人的创新潜能有多大,有时候连自己也弄不清楚。成年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让孩子们多一份创造思维,多一份创新活动,会影响他的整个人生。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乐趣。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评价总结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34-01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掌握的基本技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且在他们走上社会后,对未来的基础教育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较差,学习条件受到制约
日喀则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实验仪器、教学模型等几乎没有,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实验,学生没有条件亲自做实验,对实验结果还采用背诵的方式记忆,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累不够
学校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的水平也普遍偏低,高中老师大多都为大专学历,有的问题老师自己都解答不了,学生充满疑惑也只能不了了之,这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民族教育中的成效甚微
由于日喀则地区的客观原因,加上国家扶持力度不够,西部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科研和科研发展力度相对滞后,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教育科研活动,缺乏成功的指导性经验,这样的条件给信息技术教学增大了难度。西部民族地区的许多老师在思想意识和办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加上对这些学校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学校在教育科研上与其他地区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直接制约着日喀则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知识面广、更新快,它还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利用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这门学科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独具一格的教学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思维提供环境
信息技术课一直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学课,学习压力小,还能接触计算机,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满足学生对好奇心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利用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创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环境。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主动学习知识,且学习效率也会远远高于“填鸭式”教学法。一个人想在一门课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这门课有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它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活跃学生思维。
3.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
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基础不同,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中有大量的问题需注意,如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相较让学生掌握枯燥的技术技能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习惯,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其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来服务的,而理论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他的正确与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通过实践,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航。可以安排一些课后调查任务,让学生们分好小组后,去网上做调查,然后自己进行分组、归纳和总结,比如针对一个热点问题的探讨。这样学生不仅会运用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也铭记于心。
三 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始终,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依然没有超越传统的计算机课,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主题活动式信息技术教学,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活动中巩固旧知、学习新知、发展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下面,笔者以《我的母校》为例谈谈主题活动式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描述】
某日,几位学生拿着《毕业留言册》,找我给他们写毕业留言。我才恍然大悟,再过两个多月,我教了四年的学生就要毕业了。学生兴高采烈地拿着我深情的“祝福”离开后,我的心却一下子揪了起来:他们就要毕业了吗?多年后,仅凭这本《毕业留言册》还能记起昔日老师的音容笑貌、母校的一草一木吗?我还能再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于是,我安排了这次《我爱母校》的信息技术主题活动。本次活动我设计了4个课时,按照“主题引入―主题研讨―实践活动―汇报评价”四个环节进行。
一、生活化的主题,让学习更贴心
第一课时:“主题引入”与“主题研讨”。我首先通过配乐诗朗诵“昨天母校张开双臂,迎接我的到来。今天母校敞开胸怀,我从这里飞翔。明天我们想起这里,她是我最温暖的回忆”引出主题。接着让学生分小组依次讨论:母校温暖的回忆有哪些?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珍藏这些回忆?随后,我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开展本次主题活动。每组学生用word制作了一份完整、漂亮的活动计划,计划中包含活动内容、小组分工、活动准备、小组评价等内容。在交流评价各组活动计划时,又引出了“如何拍出精美的照片”这一话题,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搜索、请教父母、请教专家”等方式学习摄影技术。
二、趣味化的活动,让学习更有趣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1“我为母校拍照”。首先组织学生交流了一些摄影知识与技巧后,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自带的照相机走出教室,开展活动。学生或为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拍照,或与老师、同学合影,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一再催促下,才回到教室,将照片导入计算机的“小组共享库”中。随后,我又提前将下一阶段的活动内容与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课后做好准备。
第三课时:实践活动2“我为母校做相册”。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母校的电子相册”后,每组学生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用美图秀秀美化照片,有的负责在word中撰写照片的文字解说,有的负责寻找配乐,有的负责制作……在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中,一份份精美的相册大功告成,上传至班级QQ群文件中。随后的几天,我发现群里非常热闹,各小组成员自主在群里相互讨论、反复修改着作品。
三、真情化的汇报,让学习更有情
第四课时:“汇报评价”。在这节课中,我把他们的班主任和几位任课教师也请到了课堂,由各组代表边放映PPT边述说母校的故事。精美的PPT、动情的解说,惹得几位老师偷偷地背过身去抹眼睛。在这动人的场景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课后,学生还在QQ群里开心地聊着本次主题活动的收获。
【案例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摒弃了“填鸭式”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主题活动,让学习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还体现在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主题活动中主题的重要来源就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如本次主题活动的主题是学生最关切的毕业话题,活动地点是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活动成果更是学生急需的。学习活动的生活化回归,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本真。
二、主题活动,让学习主动建构
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性。主题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其主动性、积极性为动力。本次主题活动以毕业班学生即将毕业时敏感的情感线索来设计。面对那深爱的母校、恩师,学生的学习怎能不主动?更何况整个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拍摄、制作、评价……
三、主题活动,让学习合作共生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特征,它强调在活动策划、实施、评价时相互协商、交流合作、互助互学,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在小组分工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原本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毕业相册,只用了一节课基本完成;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智慧得到碰撞,萌发创新的意识;在小组评价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更懂得了如何去赞美别人和接受同学善意的提醒。
四、主题活动,让学习多元发展
主题活动因其具有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多元发展,促进学生多种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本次活动中学生的以下能力就得到发展、提高。
(1)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享受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2)合作探究的能力。活动中,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合作探究。
(3)综合应用的能力。活动中,不仅有新知“摄影技术”的学习,还有以往所学的网络搜索下载、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等旧知的综合运用。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如何制作一份活动计划表,如何组织、策划一次活动。
(4)创新思维的能力。活动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是学习内容,更是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重要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5)人际沟通的能力。活动中,师生合影需要去沟通,展示评价需要交流,在这一次次对话中,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6)情感价值观的内化。活动中,一种浓浓的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往昔的一幕幕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使人向善。这种感情的体验过程不正是“人的完成”的过程吗?
-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定义
- 下一篇:直接筹资的优缺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