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有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当前是社会处于信息化速度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市场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信息量存储问题成为新时期档案管理的新的挑战,档案管理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交融的环境下进行也是新时期档案管理面对的重要挑战。此外,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采取国家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交融环境下的资源充分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障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的为政府职能和公众服务。
(2)有助于深化落实“四个全面”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档案管理的不断完善,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四个全面”通过严肃党风、党纪等方式对于廉政建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针。档案管理在新时期也具有较广的应用空间,档案管理有助于有效避免档案丢失、信息失真的现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有助于深化落实“四个全面”。
2 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笔者结合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并查阅相关资料,认为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思想上的重视
机关事业单位以政府职能和公众服务为目标,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较大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一个特殊部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工作的效率,缺乏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这就导致一旦出现需要调用档案的时候,容易出现手忙脚乱、档案丢失或者不齐全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还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为了应付考核而参加过档案达标升级工作的评定,但是这些都是被动的,机关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仍然缺乏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2]。
(2)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以前机关事业单位缺乏专职的档案管理工作,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重视度的提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已经出现在较多机关事业单位中,进一步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呈现出新的问题,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导致这些新手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交接工作不到位、档案归类、整理不到位等状态,容易进一步造成档案丢失或者不全的现象产生,进而降低了档案管理效率。
(3)硬件设施跟不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是抢手岗位,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就为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基于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导致档案出现发霉或者损坏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难度。此外,还要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在档案室的摆放等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这就导致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有些单位还将一些杂物摆放进档案室,进一步加剧了档案室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
3 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基于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笔者进行分析,认为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领导干部意识淡薄
单位领导干部作为单位建设的重要核心,往往存在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导致下面员工在档案管理中也存在应付了事,没有采取措施对档案的归档、整理等工作,导致档案丢失等现象广泛出现,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单位领导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单位日常检查范畴,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基于机关事业单位领导没有将档案管理考核纳入日常考核的范畴,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对档案管理工作从心理上不重视,没有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导致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与时代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档案管理人员没有采取措施更新和完善自身档案管理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3)监管力度不够
档案室管理人员往往因为缺乏单位的监督,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中出现怠慢等各种问题。归根究底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将档案管理检查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资挂钩,导致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从心理上将档案管理工作放到首位。
4 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建议
(1)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者工作中处于重点,因此,在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创新管理中,应以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形成良性竞争以及定期加强培训的方式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为档案管理创新提供新思路。其中,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助于从源头上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良性竞争范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定期培训则有助于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适应时代的能力。
(2)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机制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深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机制依赖于对新时期法律等相关制度的了解,能够从多数员工的角度出发,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同时,保障工作顺利完成。人性化理念是档案管理过程中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的保密性,从而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的提升。此外,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有助于有效避免黑客攻击等现象,保障档案的保密性。
(3)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中应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依据,提升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程度,不断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宣传,保障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理念的提升。此外,单位还可以通过工资奖励或惩罚等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篇2
[关键词] TRlZ,中原经济区,现状,推广
[中图分类号] G304 [文献标识码] A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为了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2007年国家科技部提出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的工作,科技部正式下达了“河南省创新方法(TRIZ理论)示范推广工程”项目。在这几年的TRIZ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河南省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对于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 TRIZ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的现状
1.1 TRIZ创新方法在国外的推广和应用
松下通信系统设备有限公司于2001年下半年引入TRIZ创新方法,在引入其两年的时间里,500名高级工程师接受了TRIZ理论的相关培训,其中很多人已经能够把TRIZ创新方法的相关理论灵活运用于公司各个部门的不同工作当中。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为了把一个电子记录白板的外包装尺寸减半,通过功能分解和矛盾矩阵的方法,从问题的不同方面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最终采取把主板用四个部件拼接起来的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松下公司通过应用TRIZ,使新产品的包装体积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制造成本降低了10%,销量提高了1.5倍。2001年大众汽车(墨西哥)公司引进一套转向节铸造生产线,在使用中发现由于熔液中沙粒含量超标(使熔液流动性差)造成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铸件废品率(主要为缩型)也大幅提高,随后公司相关人员应用TRIZ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后,问题很快得以有效解决,产品不合格率也由原来的大于10%降到低于3%,同时不增加任何额外投入,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简化生产线,缩短了生产周期。
1.2 TRIZ创新方法在河南省的推广现状
目前,河南省主要从培训、网站建设和试点应用3个方面对TRIZ创新方法进行推广应用。首先,在培训方面,主要是开设各种培训班、兴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建设培训基地,出版书籍、开发培训和应用软件等。按照科技部下达的“河南省创新方法(TRIZ理论)示范推广工程”项目要求,河南省科技厅于2011年初启动了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理工大学和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5家河南省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悉心建设,这5家单位分别在创新方法培训教学中心、教研室、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培训、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已通过有关验收。第二,在网站建设方面,河南省开通了TRIZ专题网站――河南省创新方法网,其涵盖了TRIZ的介绍、创新服务、学习交流、企业案例、创新视频等内容。目前,该网站的点击率较高,访问者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第三,在试点应用方面,按照河南省创新方法示范(TRIZ理论)推广工程项目的总体安排,为了推进全省创新方法普及推广服务工作,郑州、洛阳、南阳等培训基地完成了《创新方法概述》、《TRIZ创新原理通俗图册》、《TRIZ理论:技术创新方法及应用》等书籍的编撰任务。同时,为了满足河南省示范、试点企业创新方法培训的需要,河南理工大学等相关专家开发出了创新方法工具软件(培训版)。该软件研发的成功,填补了河南省创新方法工作缺乏工具平台支持的空白,为进一步深入企业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培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第四,在创新方法企业试点工作方面,河南省天冠集团作为开展河南省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首家流程型制造业的典型企业,依托其重要的产业地位,具有很强的创新实力,其作为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主体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全行业唯一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行业内唯一国家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单位,近年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推进TRIZ创新方法的应用,使企业销售收入连年翻番,工业产值持续增强,迈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相关理论,天冠集团绘制出工业乙醇项目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回归自然的技术路线图。公司的产品正是基于这个循环图,参与到自然界的大循环中,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参与自然活动、最后回归自然的理念,同时,也与企业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理念统一起来。
2 TRIZ在中原经济区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2.1 TRIZ理论本身的缺陷
2.1.1 分析的工具较为繁多,并且缺少明确的适用性。在利用TRl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不管是从一般问题转化到标准问题,或者是在标准问题当中寻找通用的解答,其所应用到的分析工具都比较多。并且此类工具大多都是相对平行的,也没有指出具体的适用性。举一个例子,从一般问题到标准问题的转换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与阐述,一般要用到的分析工具有九屏幕法、最终理想解、功能分析方法、裁剪、S曲线、思维定势等。在每个阶段,所使用的分析工具都是相对平行的,并且都可以选择。只是对于一般问题,通常没有强调具体要用何种分析工具。
2.1.2 得到的通用解太过模糊。一般在利用TRIZ创新方法去解决问题时,只有事先得到通用解才能更快地得到具体解,只是当人们通过运用各种分析工具进行解答时,所得到的通用解相对于其他解而言比较模糊。通用解在功能上只起到提示具体解的作用,并没有适当地为具体解提供较为明确的答案。
2.1.3 这种方法非常依赖应用该方法的人员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不管是描述或者定义某个问题,还是按照正常的步骤得出通用解进而得出具体解,期间都非常依赖问题解决者本身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1.4 对描述问题和标准化进行定义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不断的试错,通过TRIZ理论解决所出现的问题。由此可见,描述问题和定义问题对于整个过程至关重要。只有事先描述清楚问题、并进一步明确进行定义,才能使得问题更快地解决。但是,对于一个较为具体的问题,事先一旦没有得到指定的工具,操作者很难进行准确的定义。所以,在通常情况下,需要不断试错,并从上次的失败中吸收经验。
从以上不难看出,TRIZ理论还不够具体、明确。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析工具,若达到方便快捷的应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2 TRIZ在推广过程存在的问题
2.2.1 一方面,TRIZ的创新方法比较难融入到企业当中,该方法需要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在工程领域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熟悉该领域的相关专家,未能完全掌握TRIZ创新方法以及其涉及的各种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掌握TRIZ创新方法的专家对工程领域的相关问题不是十分熟悉。一旦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两者的脱离状态导致效率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让工程领域的专家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TRIZ创新方法,又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鉴于此,TRIZ的创新理论不能很快地在企业当中顺利推广,给初学者造成一定的难度。
2.2.2 TRIZ创新方法在企业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师资匮乏问题。困扰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积累偏少。通常情况下,聘请国外的相关专家需要非常高昂的费用,并且也不能保证在培训后期进行实地跟踪考察。所以,需要尽快培养出本土化的师资力量,但是由于TRIZ创新理论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包括机械制造、自动化、航天和物理各个领域,所以对师资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培训师也一般要求为理工科背景,并且还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使其对TRIZ创新方法有较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从而能更自如地进一步开展培训工作,并在培训的过程中,通常也要考虑培训师的时间和精力。培训师也需要一段时间使自己从接受培训到完全自如地适应工作,并在后期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指导。由于创新方法具有长期推广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院专家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培训师的本职工作产生冲突,从而使培训师们很难完全将精力投放于此。
2.2.3 TRIZ理论在企业推广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目前,企业由于生产压力,无法抽出过较多时间进行创新培训,因此,TRIZ理论在企业中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应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行业存在着不同的技术问题,而且在同一企业内部技术问题也存在着复杂性。所以培训师的任务不能单单在教室培训员工,也应当现场指导技术人员。这点是该理论在企业具体应用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2.4 TRIZ创新方法的研究较为分散。2010年以前,河南省鲜有研究团队从事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研究,承担国家项目后,由政府主导的TRIZ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推广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但从目前来看,河南省的研究团队较为分散,由于各方研究团队接触TRIZ创新方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较高水平的TRIZ创新方法研究团队,研究力量太过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力量。
3 对策
3.1 TRIZ创新方法在推广过程中应以政府为主导
TRIZ方法的推广是为了国家、企业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整体科研水平而引进的一种新型创新方法。所以,政府作为推广的主体,其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样在理论推广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并进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政府根据其他省份或者企业的成功经验,由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引导各个企业和高校进行推广活动。由政府作为推广主体也有助于解决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作出回应,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发展模式。
3.2 TRIZ创新方法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纵观国外和国内著名企业在TRIZ创新方法的成功推广及应用,其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是政府还是该创新方法的推广者,首先要在思想认知上高度重视,由于TRIZ推广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收获效益。所以,期间不能因为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支出,就希冀将来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只有有了理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避免在TRIZ理论推广过程中的目光短浅。
3.3 应循序渐进地进行TRIZ创新方法的推广
本文前面已提到过,TRIZ创新方法在企业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师资问题等,是推广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考虑这些重要问题,本文提出河南省TRIZ创新方法在企业中的推广应当先点后面,逐步铺开。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面的“点”指的是试点企业,然后逐渐扩大适用范围,进一步探索出较为成熟的推广经验,因此在培训方面所需的各种资金就可以有计划地逐步投入。有一点还要着重指出,先点后面的工作指的是对TRIZ创新方法的培训工作,但前期的宣传工作需要进行大范围的,使TRIZ创新方法在中原经济区有一个大范围的接受环境,也就是先从思想上进行“武装”。针对试点企业的培训,采用的也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首先对相关部门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先期培训,使其对TRIZ创新方法有初步的了解;随后要对所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挑选,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并能全身心投入到TRIZ学习中去,并能对TRIZ创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学习的技术人员,这个在实践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专家能到企业现场进行直接的指导,并能尽快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这也是对各TRIZ理论专家提出的重要任务。
3.4 省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TRIZ创新方法的研究,增加TRIZ创新方法科研资金的投入
TRIZ创新方法在河南省的推广已有一段时间,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于其推广工作来说还是较少,TRIZ创新方法所形成的各种理论主要是从大量的专利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现在要扩充TRIZ理论体系,同时,研究工作则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所以,要全面提高TRIZ创新方法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势必要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省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TRIZ创新方法的研究,将更多的资金投向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研究。
3.5 创建TRIZ创新方法的研究平台,形成最大的研究合力
河南省在TRIZ创新方法研究方面,其研究团队较为分散,应加快创建TRIZ创新方法整合的研究平台,构建区域内TRIZ创新方法的整合研究,重点进行TRIZ创新方法理论平台,基于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构建TRIZ创新方法网络应用平台,建立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专家库。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可基于河南省创新方法网(网址:http:///index.eiip),定期举办各种有关TRIZ创新方法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形成该领域的研究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河南省TRIZ创新方法理论研究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国大陆TRIZ研究与推广:现状与问题[J].管理观察,2009,(4):79-80.
[2](苏)阿奇舒勒编著;(美)舒利亚克(英译);范怡红,黄玉霖(汉译).哇??发明家诞生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苏)阿奇舒勒编著;范怡红,黄玉霖(汉译).创新40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近几年来,围绕着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实际需求,由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和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的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曾经分别多次深入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等开展TRIZ理论培训。在这些培训中,学员们带着技术难题来参加学习,通过运用培训中所掌握的TRIZ理论工具来实际解决技术难题,被称为带题培训。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是目前企业最为需求的也是难度较高的培训。如何才能将TRIZ理论带题培训班办好、办出成效,让企业满意,让参加培训的学员满意呢?笔者结合个人经历来谈一谈以下几点体会。
2 思考
2.1 树立创新思维意识,突破学员们头脑中固有的惯性思维比什么都重要
在培训过程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学员的惯性思维,存在着一个如何最大限度地去突破惯性思维的问题。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认知过程和感觉、知觉相比,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主观性,是基于客观事物和主观经验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1】正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才存在着惯性思维。尤其是在一个行业或者企业中工作年限比较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多年行业、企业视域的限制和过于自信,他们的惯性思维也是比较严重的,在接受行业以外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例如,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深入一个企业开展TRIZ理论带题培训之前,要求学员事先提出自己的技术难题。这些学员在培训初始,对自己提出的技术难题有两种比较突出的想法:一是认为自己提出的技术难题是困扰本企业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了,企业内或者是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技术人员都解决不了,你们这些外行人能解决吗?二是事先就对自己提出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限定条件,例如不能突破行业标准和企业现行规定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等。由此可见,学员在没有深入学习TRIZ理论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形成惯性思维了,有的人惯性思维还比较严重。
什么是惯性思维呢?所谓的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就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仿佛像物体运动的惯性一样。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问题时存有一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就是大脑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去想点子。【2】事实上,TRIZ理论带题培训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由表及里地改变企业学员惯性思维的过程,树立创新思维意识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树立创新思维任务既重要又艰巨,因为任何创新思维的树立必须要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四个阶段,是涉及整个带题培训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3】在一个培训班中,惯性思维的学员越多,培训起来的难度就会越大,突破惯性思维、树立创新思维意识的任务也就越重。深入企业的TRIZ理论带题培训是完全不同于给大学生、研究生的培训,由于大学生、研究生尚未走向社会,没有工作专业背景,如同一张白纸,相对没有什么惯性思维,而且,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就不同了,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专业背景、行业背景、心理需求,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自始至终要倡导克服惯性思维,要坚持循循善诱,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改变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
2.2 将授课与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两条腿走路
众所周知,一期培训班能否办好,与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具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要选准教师并对其提出具体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培训班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但是,企业的TRIZ理论带题培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其原因就在于带题培训并非是一般的TRIZ理论知识的宣讲,并不完全是我讲你听,而是学员听完之后还要去实际做作业,在做的过程中反复体会、加深理解,咀嚼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通过带题培训,实打实地能够为企业真正解决技术问题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TRIZ理论授课任务是要向学员介绍什么是TRIZ;TRIZ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TRIZ的作用与适用领域;TRIZ工具以及如何具体使用等。但是,仅仅通过几天时间向学员去传授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关键是要明白如何运用TRIZ理论去实际解决自己带来的技术难题。所以,培训班教师讲授了TRIZ知识只能说是完成了带题培训任务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是辅导。所谓辅导,就是培训授课结束之后,辅导教师还要根据每一天学员的作业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这种辅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辅导的实质就是用学员所学到的TRIZ理论知识去具体解决问题。
应当强调的是,辅导是整个深入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授课是同等重要的。授课和辅导就像一辆车子上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想取得良好的企业培训效果,就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以往的企业培训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辅导在整个带题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师资配置上分为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并且从一开始就明确辅导教师所要负责的学习小组,落实岗位责任制。辅导教师需要全程跟踪听课,课后不仅辅导学员做作业,而且还要对学员的作业进行集中点评,从而一步步地引导学员技术问题的最终解决。
2.3 TRIZ理论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从企业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实用性
TRIZ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TRIZ的理论基础;②分析工具;③知识数据库。其中,TRIZ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工具是TRIZ理论用来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或模式,它们使TRIZ理论能够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其中包括矛盾矩阵、物-场分析模型、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等;而知识数据库则是TRIZ理论中解决矛盾的精髓,其中包括矛盾矩阵 (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决方法……TRIZ理论包含着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4】
对时下企业技术人员而言,让其耗费很长一段时间和很大一部分精力去掌握一种新的理论,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企业推广创新方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或者这样那样的阻力,会使一些人面对TRIZ理论望而却步。所以,这就对从事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的教师团队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客观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最实用的TRIZ理论,并能够实际解决学员提出的技术难题。而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三个字:少而精。也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说:课程设置应高度浓缩、利于操作、体现效果。以上几条就是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设置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课程的基本原则。就课程的选择来看:应该主要围绕着技术矛盾及其解法、物理矛盾及其解法、物-场分析模型、矛盾矩阵(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最终理想解(IFR)、资源分析、功能分析、根因分析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学员提出的具体技术问题来展开分析讲解,尤其是一些带有共性的实例,更应该运用TRIZ工具讲深讲透,真正做到一个案例讲明白了、其他案例就都迎刃而解的效果。
2.4 切实加强培训班的各项管理,会对整个培训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企业培训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非常重视培训班的制度管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所说的制度管理就是指班主任制度、班委会制度、教师教学效果测评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课后辅导制度、作业点评制度、答辩制度、优秀学员评比制度、优秀小组评比制度、征集学员反馈制度等;所说的过程管理就是将培训班的整个过程分为初、中、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学员和教师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管理都按事先规定去做,才能保证培训效果的最终实现;所说的目标管理是指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目标即培训后达到的效果,主要包括解决方案的数量、可行性方案的数量、专利预案的数量等。在多次企业培训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深切地体会到:制度是保障;目标是方向;管理是力量。只有一视同仁地对所有学员都执行制度,才能使培训始终如一地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才能使培训任务逐一得以圆满完成。
在一些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点阻力都没有,并不是一点杂音都没有。例如,有人对教师在课堂上给回答问题好的小组和个人贴小红花感到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哄小孩的小儿科做法,没有什么意思,不值得效仿。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弘扬团队精神的有效做法。其实,在整个企业内部的TRIZ理论培训就是一次次竞争和一次次合作的循环往复。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法逃避竞争这个事实的存在。同样,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情也都无法回避合作这个事实的存在。
所谓竞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定范围内为谋求他们共同需要的资源而进行比较、追赶和争胜的过程。而合作则是个人或群体为谋求共同的目的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博弈始终都是充满着竞争的,这种竞争有的时候是无情的,甚至是残酷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从一开始就应该鼓励学员突破惯性思维,最大程度地去释放个人的潜能。所以,培训之中要有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因为竞争能激发出人的创新能力。
然而,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毕竟是有限的,培训学习中又是需要沟通与合作的,学习小组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会互相启迪,优势互补。在良好合作的背景下,学员们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所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始终鼓励竞争,以表扬为主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包括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答辩表现等。同时,也将倡导合作贯穿于整个培训,尤其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强调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使各个小组之间能够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竞争与合作是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在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中的两大特色,在实际授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深入企业中开展TRIZ理论带题培训尽管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关键是要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有真本领、要下真功夫、要让TRIZ理论在企业真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都是最讲求实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认可了你这次的带题培训,实际上就是认可了TRIZ理论,认可了创新方法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所以,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正不足,才能永远进步,才能把区域内企业层面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做得更好。
责编/刘红伟
参考文献:
【1】赵敏,胡钰.创新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22.
【2】 吴寿仁.创新知识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0.
篇4
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革命群众都知道。”这就是战略家的高度,深谙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笔者从事企业TRIZ培训多年,基于上述感悟,觉得搞好TRIZ培训,引导学员下功夫掌握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非常重要。只有对这些基本思想反复讲,深入浅出地讲,使之很容易成为学员自己的东西,才促使让学员在工作生活中对其自觉地运用。我认为,掌握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反复领会其革命性的四大贡献。
第一个革命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不同行业中的问题可以采用相同的解决方法。正是由于这个发现,年轻的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S. Altshuler)才萌生了“发明与创新”的伟大想法,并为之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使TRIZ成为了一门科学,后人称TRIZ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对这个基本思想进一步的解释就是: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方法和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大量创新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其所需要解决的矛盾从本质上说也是相同的。同样的创新方法和相应的解决问题方案也会在后来的一次次技术创新中被反复应用,只是应用的技术领域不同而已。这就为我们平时所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TRIZ理论更容易理解、容易记住、容易应用。
举一个我在培训当中遇到的案例:一个炼铁厂的女学员提出了“如何改进进厂冶金石灰粉取样方法”的创新课题,问我如何用TRIZ方法解决。我问她是如何解决的,她说现在是借鉴水管上常用的安装三通控制阀的方式省时、省力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克服了其他方法的缺陷。我说你没学TRIZ,但是用了TRIZ的基本思想非常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如果把这种无意识上升为有意识,这就是学习TRIZ理论第一个革命性贡献的价值。
第二个革命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技术系统有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趋势。正是由于这个发现,阿奇舒勒奠定了TRIZ理论的基础。这个基础具体说来,就是TRIZ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其实技术系统进化理论的建立就是阿奇舒勒对上一个基本思想的运用。他把达尔文创立的进化理论从生物学领域运用到了技术领域,类似的还有马克思、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阿奇舒勒指出:“技术系统的进化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同生物系统的进化类似,技术系统也面临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其实,技术系统面临的是“人(消费者)的选择”。这样,“需求是创新之母”才有了科学的依据,技术人员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和路径就有了理论的指导。一般人会思考:“虽然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理论,但我在购买一件东西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地考虑选择顺应潮流。”潮流就是趋势,趋势就是进化的规律。如果把这种顺应潮流、遵循趋势的行为上升为有意识,道路和方向就会决定创新的前途。
第三个革命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最终理想解”的概念,并用理想度来定义理想解,指出产品处于最理想状态的解就是最终理想解,而最理想的技术系统应该是“功能实现,结构消失”。正是由于这个发现,阿奇舒勒奠定了TRIZ理论中关于资源利用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的内涵就是要善于寻找系统周围及其环境中闲置、看不见、免费和非常便宜的资源,利用它们帮助技术系统实现可靠、简单、有效地的进化。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关注系统内部的资源,利用现有的能量和资源实现有效功能,把廉价资源利用到极致,尤其要关注平常看不见摸不到的场资源的运用。这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因为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对自身的资源视而不见。
篇5
关键词:TRIZ 组织创新 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14-02
引言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加快煤炭技术创新。强调围绕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勘探技术、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配套技术、煤矿重大安全隐患防治技术、煤炭洁净加工转化与利用技术、矿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加强科技攻关。
当前,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是事关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企业必须把该项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着眼于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运用TRIZ理论,加强煤炭企业科技发展的纵深度,大大加快其创造发明的进程,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公关和技术储备,增强科技对企业经济实力增长的带动力。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囊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且复杂,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要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健全技术创新组织,以保证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因而,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配套组织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TRIZ是解决工程领域技术难题的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和理论。但不能直接用于企业组织创新,其主要原因是结构失效。企业组织创新主要基于事实和实例,因而TRIZ的应用受到局限。根据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本体论思想,企业组织的复杂问题可以转化为结构化问题。因此,在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层而上,工程领域创新与企业组织创新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并均以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为基础,认知发展与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发明创造与创新的主要手段。目前企业组织创新多局限于理论层而的研究探讨,缺乏可操作性。通过解析TRIZ的过程与框架,来构建企业组织创基本框架与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一、TRIZ理论简介及评价
TRIZ是俄文“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是指导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科学。它起源于前苏联,流行并发展于欧美,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使创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和灵光一现式的偶然;它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快速地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概念方案,大大加快创造发明的进程,并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其两大革命性的成果包括:(1)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趋势。技术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2)提供了一系列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方法和原理。
具体而言,TRIZ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创新设计问题解决工具: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一场分析法,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技术矛盾解决矩阵,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技术特性,物理学、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知识库等。这些工具为创新理论软件化提供了基础。从而为TRIZ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可以增加80%―100%的专利数量并提高专利质量,提高60%―70%的新产品开发效率,缩短50%的产品上市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的创造学大师乔治・普林斯曾经评价过TRIZ理论,他说没有见过任何另外的发明理论和方法能像TPdZ这样给人们提供这么丰富多彩的既实用又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工具,TRIZ不愧是一件瑰宝。TRIZ理论推广专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卢志扬教授认为,研究推广创新方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现有TRIZ工具的传播和应用都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创新思维。TRIZ理论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是协助人们解决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体系,这种理论大大强化了人类自身的能力,直接将人的思路引向问题的核心部分。
二、煤炭企业内部组织创新动力
2000年以来,原中央属煤炭企业按照国家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的要求,制定了发展规划,进行快速发展壮大,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同时,国家对煤炭企业提出了分离企业办社会和辅业改制等。原有的组织结构已经影响到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组织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1、环境因素分析。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对外部环境连续的适应过程。一个组织结构受到环境的影响原因就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一些组织面临相对稳定和简单的环境,另一些组织面临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因为不确定性威胁着组织的生存,组织结构的调适就是减少环境不确定的一种措施。
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在组织结构上的新一轮调整。从国内环境看,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煤炭兼并重组作为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兼并重组将煤炭企业由当前的11000家减少到4000家,锐减7000家。这预示着国内煤炭行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煤炭行业由极度分散正在走向集中。至2020年,国内煤炭行业亦将形成大集团竞争格局,从而以强大的实力赢得在全球煤炭市场的优势地位。
2、发展战略分析。企业创新行为最原始的动力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企业自身生存与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企业一个复杂的人造系统,维持自身生存和实现自身成长是企业的本能,来自企业生存与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素质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必然突破原有的组织形态,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行为规则和组织流程方面有所创新,为下一步的成长奠定基础。
根据煤炭工业发展战略要求,现行煤炭企业组织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中国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迅速,中国煤炭工业的集团化布局正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快速形成。一方面全国各大煤炭企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实行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难以实施综合经营战略;另一方面现行煤炭企业组织模式造成的分散投入,使企业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因此,同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组织创新,才能在组织上保证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3、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1年以来,煤炭主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神华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山东兖矿集团、河南平煤集团、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阳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等企业年煤炭产量都达到了
300万吨以上,神华达到了2亿吨以上、大同集团达到了1亿吨以上。同时,其非煤产业,如电力、焦化、建材、机电修造、服务贸易等多种产业也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的已达到了企业的半壁江山。由于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企业原有的人员和管理体制无法对各个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指导,许多带有行业特点的重大事项,集团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决策。
4、技术分析。我国煤炭企业近年来大力推进生产自动化、大功率化和信息化,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国有煤炭企业的井下煤炭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对煤炭工人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使得传统的靠人工到现场操作的方法获得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其他非煤产业,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动化程度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员工技术的要求更新换代,很难由一个单一的以煤炭管理为主的技术部门对企业进行管理,这使得原有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技术的特殊性和竞争的加剧,各产业的相关技术不断变化,也要求企业进行组织创新。
三、TRIZ促进煤炭企业组织创新的一般原理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组织创新实际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其一是TRIZ的很多原理不适用于企业组织,其二是企业组织的问题要比工程领域的创新求解复杂得多。
TRIZ给出了实现创新遵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创新始于识别有害冲突;在创新解决方案中,解决所识别的冲突并不破坏冲突结构;源于理想和功能之间矛盾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冲突是有限的;由技术发展历史来获取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其局限性且只适用少数几类。
根据工程领域TRIZ与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原理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的一致性和煤炭企业组织问题的特点,通过下列步骤来完成企业组织系统化创新问题的求解方法的构建,见图1:
1、分析并充分理解TRIZ思维方法、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深入分析TRIZ研究的原理、流程和方法,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煤炭组织创新领域的TRIZ理论体系。针对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一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
2、从本体论的角度识别TRIZ理论的构成要素。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一般情况下,创新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某一特定领域或目标的信息与知识;二是创新的技术、方法与过程。从本体论的角度,创新问题求解可以看作是系统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并表现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对应地确定企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矛盾及其与信息和知识的结构对应关系。
3、根据对偶原理提供组织创新新视角。基于科学方法论,并根据对偶原理,参照TRIZ理论框架和实现技术,建立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的原理。根据戈登提出的对偶法: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创新过程。二是学习过程。创新过程产生于变熟悉为新奇的过程,即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新是将信息针对创新问题冲突重新安排。在抽象的哲学和方法论层次,非工程技术领域创新原理与TRIZ原理具有相似性。
4、为组织问题寻找等价的方法体系。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很多TRIZ工具并不适应于非工程领域创新,需要在本体变换的基础上针对非工程领域创新进行修正。通过采用本体论和系统理论来描述和表征组织创新理论框架,构建组织创新理论与实现技术框架。具体实现方法是根据对偶原理寻找企业组织创新方法体系。
5、用组织领域实例进行确证。根据非工程领域创新理论框架和基本思想,需要用组织创新领域的具体资料进行修改和验证,并且具体化地深入分析,这就需要根据事实进行确证,通过相关领域专家的工作对其有效性进行论证。由于组织创新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求解大多是依赖于已有经验的相似性对比。已有经验、实际案例、相关领域的问题求解的启发机制等都在非工程领域问题求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计算机辅助创新(CAI)。现代的CAI技术是“创新理论+创新技术+IT技术”的结晶,使TRIZ理论不再只是专家们才能使用的创新工具,降低TRIZ理论门槛的同时,也加速了TRIZ理论的传播应用。基于上述创新原理可以实现企业组织辅助创新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适应于企业组织创新的软件系统,可通过本体转换完成创新问题的表述、创新求解、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本体间的映射和转化。系统涉及到的企业组织创新原理,来自对于非工程领域创新原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理论和企业组织创新理论,其中大量的管理案例和管理实践来自于主流的企业组织管理学著作。效应知识取自与企业组织密切相关的制度、结构、战略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理论在管理科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结语
根据工程领域创新原理可以看出,实现创新需要遵从创新思维规律以及大量的知识和结构化的创新方法的支撑。也正是如此,才使得工程领域创新问题求解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因此将工程领域创新理论TRIZ引入企业组织创新是可行的并且是可操作的,是解决企业组织创新基本技术框架和基本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因此,基于工程领域创新理论应用于组织创新问题的基本技术框架和思想,针对煤炭企业组织创新一般原理进行研究,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配套组织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运用TRIZ理论提升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能及相关组织模式研究》(编号11542216)]
参考文献:
1.Altshuller G.Creativity as an Exact Science.Gordon and Breach,NY.1982.
2.何川,张鹏,陈利琼.TRIZ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35(5):19―23.
3.根里奇・阿奇舒勒.哇,发明家诞生了[M].范怡红、黄玉霖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书评.
4.亿维讯.美国南加州大学卢志扬教授来访,谈TRIZ理论发展[EB/OL].2008-09-11,省略.cn/TRIZ Show.
5.郭韬.滕响林.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力系统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3.
篇6
关键词: 高校 教学方法创新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其中教学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缩影,是体现教学质量的门径。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高校教学内容的广博性、高深性及不确定性,对高校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教才能既保证把知识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又保证有效地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发现和创新,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探寻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主要途径及其具体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教师教育观念、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在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推进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及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高校应在资金、硬件设施、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对教学创新的支持力度,为教师的教育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环境,让每一位教师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真正地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三)加强培训与引导,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素质。高校应该改进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引导。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方法,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在教学中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二、具体的教学创新方法
高校教师在把握好教学方法创新途径的同时,更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自学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并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课堂内外的协同配合,课堂讲授从提出和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课堂上采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学生自我问答相结合的方法;课堂外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等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法。
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主要通过“教师设疑学生求解学生设疑教师释疑”这种师生的双向互动,实现师生教学。二是教学方案实施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案,在实施中随时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与要求,经调整后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有效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接收反馈的信息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并形成一定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及实践性等特点。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好的案例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及时空性等。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性作用,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师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以案说理的方式,有效地组织课堂内教学,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四)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对问题的探究来组织教学的,例如,“面向问题教学法”,直接让学生面对现实专业运作中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教学的步骤主要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查找相关资料、阅读指定的文献、分析问题背景、提出研究思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研究结果,采用论文演讲或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教师一方面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提示、阐释或指引,另一方面对每个学生的研究结果都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缺点。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要求对问题做出唯一的求解,而非常注重对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路径的指导,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其实教学方法不止以上这几种,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种方法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互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或形式上的教学方法创新,而必须实事求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层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来选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业务类、应用性强的课程和专业硕士层次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而理论性课程和培养学术性人才更适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法进行学术训练,提高研究和分析技能。
三、结语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标主要是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完美人格。因此,教学方法仅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方法,而在于育人。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离开了实践,创新能力就难以形成。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罗明东.教育学——当代教育一般性问题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农业硕士;农业管理;创新能力
2016年10月,教育部决定(农业教指委[2016]3号)农业推广类专业硕士改成农业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改成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并于2018年开始招生。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其中《农业硕士(0951)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提出:农业硕士是服务于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经营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农业硕士中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总结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经验,尽快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以便结合办学领域的方向和特征,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1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挖掘
1.1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创新能力”的正确理解是讨论农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和根源。创新具备下列特征:①新颖性。创新是冲破惯性观念,是否定旧事物,并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观念取代。②价值性。创新必然具有价值体现,创新的根本目的便是创造价值,以不断发展的维度(包括文化、教育、经济等角度)来看,创新是内源驱动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创新的价值是无穷的。③先进性。创新即是领先于现有存在,是历史进化的内生动力,创新自身能够预见发展趋势。创新的过程就是开拓现有状态下未解的领域,拓展已知领域的界限。④更新性。创新是破超既定存在,这代表眼下的创新不一定就是永远的新颖事物,可能以后会被新事物替代成为旧事物,说明持续创新具有必要。⑤可持续性。创新是对既有事物的去粕取精,是一种扬弃,就是这种可持续发展观,才使得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停向前迈进。伯恩斯和司道克(1961)把创新能力最初用于经济和管理学范畴,表示“组织采用或推行新观念、新方法及新事物的能力”。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是“一个过程,即对产生问题的缺点、基本元素的遗失、不和谐、有分歧等表象警觉,并有能力找出症结根源,寻求有效处置的方法,形成推测或架构设想,对设想进行实证和鉴定,也许是完善和考核,最终达到理想效果”。赵桂荣认为创新能力指在已具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进行润色和完善,产生新思维,新观念,新通路和新成果的能力。甘自恒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主体在发明行为中展示的、成长的各种能力的概括”。综上,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坚持专注一个领域甚至问题,经过领会和获得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积累过程后,经过应用训练,做出新创造、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能力。
1.2农业硕士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内涵
杨蕙馨认为,创新能力包含理性思考、敏锐发现和做出决策的才能,这些才能属于概念范畴,无法使用数字来测度,所以她构建了一种体系,以创新的根源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再造能力、学习方法的共享能力、把创新应用于新实践中的能力为测度标准的形式来度量学生的创新能力。郭蕾认为,以创新性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应强调,引导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去挖掘和创新,鼓励学生去实践操作。如,北京大学调用丰富的业界影响力,邀请权威企业知名的管理人员,与前沿的研究人员以开办报告会的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研究生的各种实践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过程,因此,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农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聚焦在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①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②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体现在案例改进创新的能力;③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体现在实验室、科研团队、基地实践过程创新成果上。
2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2009年至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多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惯性难于应对规模性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培养应用过程中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当今研究生培养的热点问题。2014年,教育部农业推广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教执委给出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其中在能力方面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具备进一步获取实践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不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学位获得者还需要具备农村与区域发展分析与规划、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以及农村发展研究与管理方面的能力。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中指明农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导向,培养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有效衔接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专业能力发展良好,职业素质高,在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且用人单位社会评价良好。综上,确定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熟悉该领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该领域能够寻找、整合专门的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把成熟和先进的技术示范,或者推广出去。这里突出培养的是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资源”获取能力的培养目标。达到快速了解国家相关部委的农业类推广项目等政策方针的目的;熟练掌握在各类文献资料数据搜索引擎中及时获取国内外前沿知识和技术成果的方法;掌握导师所在学科团队中产生的成熟或先进的成果。二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相关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案例教学,达到能够理解、模仿和改进现有案例,涌现新观点或者新流程,改进案例中的不足,优化案例结构的目标。比如在教师对美国绿色有机农业及英国绿色有机农业案例讲解启发之后,同学们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从项目前景及实际环境出发,使用科学分析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并自行寻找国内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优势和劣势,总结出能够实际应用的一套体系,并进行班级环境内的宣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提出观点。三是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参与并体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成果的应用过程,尝试应用过程中创新,并通过应用成果固化创新成果。从而达到培养应用过程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通过校内实践中进行学术论坛演讲及研讨交流,以及对实战案例进行理论创新,并在试验室工作和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应用,或者校内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应用创新;结合校外实践基地现实情况,参与将成熟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进行一点示范和多点推广,达到获得实践经验的目的。上述目标最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体现应用价值,帮助基地完成推广项目,促进教师团队的成果转化。既,拓展思考广度,更新原有技术、冲破旧有观念,如将地理科技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情报学研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跨学科先进技术成果创新性地有机应用于农业推广领域,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实现推动农业推广领域学科发展,实现农业种植水平提高,农产品增收,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等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定位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侧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于新技术、新成果的获取能力,对一点示范多点推广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掌握之后的创新应用能力上。该培养目标的确定,对2018年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考核和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黄海洋.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4]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张文燕.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6]赵桂荣,刘军,澹台湛.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139-140.
[7]龙美平.农业高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运行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8]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6-121+128.
篇8
关键词:劳动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日
目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逐年增加。劳动法课程也成为多个高校专业的专业课程,比如法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等。可以说,劳动法课程的教学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挑战也是并存的。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劳动法课程为例,就面临着教学课时较少、学术成果积累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劳动法教学的变革成为关键,这也使得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突破口。部分一线教师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案: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是法学教育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多种价值: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直接指向实践,强调按法学的应用性施教,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法学概念和理论,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转变到追求理论的功能实现上来,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也为职业素质的提升开辟道路。
(二)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劳动法教学中,设定情景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参与劳动执法演练、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开展社会调查。它是以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参观、实习、法庭旁听等方式学习法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如安排学生到大型工矿企业、劳动执法机构参观实习;二是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或组织法庭审判进校园,使学生法律适用具体程序,切身体会法律的尊严;三是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如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律师和资深法官来学校讲授部分实务课程。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法中。1、案例质量较差。当前,高校教师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过程不合理。很多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在课堂上引入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因此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模式;3、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案例质量较差,案例教学的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二)情景教学法中。一是情景设定不易把握,一个具体的情景涉及发生时间、难度、法律知识跨度等问题,各个方面均需兼顾,又要适合教学需要,现实难免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二是参与人受限制。从情景设定的情况来看,除非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真实的案件所涉及的参与人往往不过数十人,太复杂的案件将导致不可预期的因素增加,因而影响情景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时间长度受限制。一场情景教学从筹划、准备到开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课时限制,任课教师在一门课程中也不可能多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四是授课成本过高。为使学生充分体验真正开庭的感受,增强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在场景条件上,就要考虑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硬件配备;行政执法演练或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执法人员、法官或律师对情景教学进行点评。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一定的配套经费作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教学法能否得以进行及其实施效果。
(三)社会教学法中。一是学校教学安排和调查单位接收参观、实习的时间不能一致的冲突时时存在;二是教学成本过高,不管是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还是要请合作单位座谈、授课都需要交通费、餐饮费、讲课费等一系列的配套经费作保证,对于现在经费上捉襟见肘的中小高校是很难保证的。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进行改革的途径就是要改进老办法,寻找新方法,并能够找到它们的优势,并在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是用传统方法还是用新方法,而是要按照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综合使用。
(一)改进传统讲授教学法。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填鸭式”的标签,颇受质疑和诟病。事实上,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讲授法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其并不等同于机械灌输。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上述改革都是在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的新的辅的教学手段。几种方法都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都离不开课堂讲授法。应当说,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为了发挥课堂讲授法的优势,避免其消极的作用,要求我们在劳动法教学中科学地穿插上述提到的改革方式,提高讲授效果。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经济课程;课程标准改革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和作用
工程经济是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总学时为44学时。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学生在学完以上课程后,具备了一定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但是对经济学原理等知识比较缺乏。通过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基本具备建筑工程经济分析和评价能力,也是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备建筑施工、质量监督、安全管理能力,从事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1.2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该课程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设置的。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案例设计以建筑施工行业需求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的构建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知识和技能,并兼顾学生情感、责任心的培养。(1)突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紧扣职业能力的形成进行知识的整合。(2)基于任务导向,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和实操规律并由此确定各项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3)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对知识的内在需要以及学生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需要。(4)坚持“教学做”一体,以“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围绕课程特点,进行“做”即学生操作训练的有序设计。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了解工程经济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熟悉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及建设项目总投资的具体构成内容,掌握成本费用构成、其他成本概念,了解收入、利润及税金的基本内容。(2)掌握现金流量的概念及现金流量图的画法,重点掌握资金时间价值复利计算的六大公式及其应用,掌握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3)掌握静态评估方法及其指标,重点掌握动态评估方法指标的计算及其在不同方案中的应用。(4)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不同方案的比较应用,熟悉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了解风险分析方法。(5)了解设备更新的原因及特点,重点掌握设备的经济寿命确定方法,掌握不同更新方案的比较方法。(6)掌握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价值工程的相关概念和提高价值的途径,掌握选择价值工程分析对象的方法,掌握功能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了解方案创新方法。(7)熟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了解财务评价的概念、作用、财务评价的内容和程序。了解国民经济评价的概念。了解效益和费用及影子价格的概念。
2.2能力目标
(1)学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2)学会实际案例现金流量的计算与现金流量图的画法,学会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方法。(3)学会各种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学会运用评价指标进行方案分析。(4)学会设备的经济寿命确定方法,学会不同更新方案的比较方法。(5)学会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进行价值工程分析。(6)学会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2.3素质目标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2)具备细致严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职业精神。(3)具备尊重事实、尊重客观依据、善于用数据说话的工作作风。(4)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课程内容的选定
本课程开设于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经过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结合将来面对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课时的数量,最终确定课程的内容。(1)模块一:工程经济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任务一:工程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了解;任务二:资金的时间价值及其计算;任务三: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了解;任务四: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分析;任务五: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2)模块二: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任务一:盈亏平衡分析;任务二:敏感性分析;任务三:概率分析。(3)模块三:价值工程。任务一:价值工程基本原理了解;任务二: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了解;任务三:价值工程在项目方案评选中的应用。(4)模块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任务一:可行性研究;任务二:工程项目财务评价;任务三:工程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4教学实施建议
4.1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模块的特殊性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手段。(2)选取生活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3)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领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包括考核与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与权重等。应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试卷笔试、现场操作、仿真模拟演练、平时学习过程评价等),突出过程评价与总体评价、理论与实践评价一体化的关系等,鼓励支持大胆改革传统单一的试卷笔试,创新适应课程特点的多种方式综合的考核方式,突出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素质。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30%)、过程性考核(30%)、期末考核(40%)三部分组成。(1)平时考核(30%)。主要围绕课堂纪律、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成绩占比分别为20%、20%、40%、20%。(2)过程性考核(30%)。以案例仿真练习、搜集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料等形式的学习过程评价进行考核。学生通过教师给定的案例背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要求各组成员能根据要求搜集资料或进行案例的具体分析,能将成果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分组练习,来达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上师生间的互动,以及电脑软件的使用、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搜集资料、案例分析占成绩的40%,PPT成果占成绩的30%,成果汇报占成绩的30%。(3)期末考核(40%)。以期末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师资条件。师资队伍是专业课程改革计划的制定者,是课程改革操作的执行人。师资队伍一般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构成。课程教师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课程主讲教师应有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应有阶段性的企业挂职锻炼成果,具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能力。(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篇10
成功素质教育及其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1)开发内化教学法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郭松云
(4)浅谈《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开发内化教学 任秀
(6)开发内化教学法的实践与改进——以法学专业为例 王思远
(9)开发内化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谭宗燕
(11)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级英语》课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胡波
(14)基于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研究 贺霄娟
(17)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对翻译教学的促进作用 段中燕
(19)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马君英
(21)谈谈如何做好素质导师工作 胡聪干 卢晓贞
政治与社会
(28)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政党在场的过程实现 刘立军 陈蔚 许英鹏
(32)武汉市“治庸”的法律社会学解析 兰兰
(36)人格特质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苏金龙
经济与管理
(40)?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鄯⒄姑窦湫庞玫谋厝恍?邓华光
(44)保障性住房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葛文生 胡凯
(47)构建基层央行常态化内控风险监督机制的探讨 卢米 杜玉琨
(50)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研究 吴虹
(53)易腐食品的采购风险分析 何文杰
文化与艺术
(56)哈佛精神中的古代中国哲学元素 龚义成
(60)一部值得一读的通俗美国史——评《杀气腾腾美国史》 罗建国 张丽
(62)民办高校如何发挥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效用 李丽
(65)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期刊论文中的弱化修饰词研究 程钰琼
(69)论口语交际中英汉语言的礼貌与原则 李艳雄
(72)广告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 王青
(76)浅谈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 郭敏
(81)城市·生活·空间——关于武汉城市空间环境营造的思考 徐文
(83)武将门神年画形象对动画造型的影响 刘璞
(87)浅谈室内设计中的平面布局 焦冰
教育与教学
(89)坚持改革与创新,建设工程测量精品课程 邱福清
(92)论青少年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 宋海龙
(96)论“教育产业化” 华耀军
(100)关于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超峰 李雪燕
(103)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周素琴
&nbs
p; (108)“治庸问责”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运用初探 胡瑞年
(111)《电气cad》课程项目教学法探讨 吕德芳
(113)?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奂し⒀八枷胝卫砺劭涡巳さ姆椒?曾晓辉
(115)浅谈通过单词重音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谢春林
(118)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史兆琼
(121)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修正研究 王华
(123)leech的词义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刘芳
(126)浅谈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的应用 易帆
(129)综合英语课堂学习效果检测 张丹丹
(131)浅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郝青
(133)软件建模技术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索 王智超 熊燕
科学与技术
(135)epon下行机制流量排程研究 胡善福
(141)对脱机手写相似汉字识别方法的研究 刘庆祥
(144)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在神定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万红
(147)一种视觉关注区域提取新方法研究 肖洁 彭冬玲
(151)浅析自来水厂消毒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黄周满
(154)人脸识别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吴玲
(157)基于omron可编程控制器通信技术网络的设计 朱光波
学子科研园地
(160)关于武汉成为“中部崛起”领头羊的思考 陈欢
(164)浅谈高校教育评估问题及对策 骆训文
(166)“文学创作特色班”培养模式的浅析 余以军 张泰亚 刘佳生
(169)基于msp430f449的声音定位系统设计 王浩 易涛 吴应军
无
- 上一篇:中学生体育课堂常规
- 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定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