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术后精神障碍 预防 护理
术后精神障碍(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又分为术后意识障碍(CD)[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DCD)[3],术后反应性精神病(RP)[4]。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差别很大,本组病人总发病率为12.9%,其中60~6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21.5%,70~7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32.3%,80~88岁占总发病人数的46.2%。70岁以上的占总发病人数的78.5%。
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70岁以上患者占相当大比率。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5年11月~2006年10月间收治62例癌症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42~88岁。其原发病为直肠癌5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
本组患者一经发现精神障碍,密切观察,以语言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定向力,思维、记忆、感知、行为及环境辨认等能力,并作记录,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7例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17~25天痊愈。本组患者术前均无遗传性精神病史及发作史。
精神障碍表现:①谵妄型:谵妄型精神病反应是一种急性精神混乱状态,特点是突然发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失去定向力,反应迟钝,伴有兴奋躁动谵妄、幻听、幻视、妄想、错乱、大吵大闹、胡言乱语,不配合治疗,不听劝阻,医患难于沟通。②抑郁型:抑郁型精神病反应常在患者有致命性疾病或病程迁延不愈的患者中发生。表现为悲伤、抑郁、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烦恼失落感,对人、事失去兴趣及睡眠障碍。
诱发精神疾病症状因素:①手术前后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的疑虑、术后出现病情反复,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出于对手术的担心,医护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便或未能正确及时向患者讲明病情,反而使患者疑惑,出现错误认识,导致负性应激反应。②术后各种影响脑部代谢的因素:术中失血、手术创伤、术中物的应用、离子紊乱、术后疼痛不适、感染发热、低氧血症、营养失调,均可导致脑组织氧供/氧耗失调、代谢紊乱、脑组织水肿、脑细胞缺氧,诱发精神症状。
预防及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理论方面,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应用方面,则是研究这些原理和规律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用以解决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人们普遍将“癌症”的概念与“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在身上发现肿块时,可能首先想到癌症,并引起恐惧。
患者及其家属谈“癌”色变,表现为患者与家属、医患之间都极力相互隐瞒、猜测,久之会致患者抑郁,所以要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并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尤其是手术前,多数病人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反应可增加麻醉及手术上的风险,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因此,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护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以精湛而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自己的言行去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消除或减轻其消极情绪,有助于疾病康复的良好心理活动,减少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从而达到预防出现精神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病:手术对机体功能是一个重大的损伤,患者术后回病房后,立即向麻醉手术医生问明术中情况,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及导联线,给予充分氧疗,积极控制感染、补充能量,纠正并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止痛治疗,早期消除可诱发精神症状的因素。
不同类型精神障碍的处理:对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视躯体情况不同,可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如安定10mg,症状较重者可加用氯丙嗪25~50mg,或氟哌啶醇2.5mg,并观察效果。
同时,要注意防止病人将各种引流管及输液管拔出,适当约束,但不可强行捆绑。对出现抑郁反应的病人,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心照顾,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渡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Abildstrom H, Rasmussen LS, Rentowl P,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1-2 year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 ISPOCD group. 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Dysfunction.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0,44(10):1246-1251
2 Winawer N. Postoperative delirium. Med Clin North Am, 2001,85(5):1229-1239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妇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患者4例完全治愈,2例好转。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强用药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 妇科大手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The Prevention and Care of After gynecology major surgery concurrent deep vein thrombosis
Qiao Zhiyan
The gynecologic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n Jiaozuo,Henan Province,45415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aspects of gynecological major surgery complicated b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surgical eight cases.Results:4 patients discharged completely cured,improved in two cases.Conclus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sease,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ursing care of the limb strengthening medication observation,make sure the nursing care for psychological and complications are good.
Key words Gynecological after major surgery;Deep vein thrombosis;Nurse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患者8例,所有患者年龄50~75岁,平均35岁,住院天数20~30天。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于经过较大手术的患者,手术过后卧床时要保证下肢远端抬离床面20°~30°,尽可能的不在膝盖下面垫任何物品,防止由于腿弯出屈曲程度过大,导致该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鼓励并指导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以及咳嗽排痰等动作。如果患者处在一个血液高凝的状态或是有多种高危因素存在,此时适当地增加活动量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鼓励并指导患者早期就进行下床活动,一般在手术之后1天就应开始做一些简单的下肢运动,如下肢抬高训练等。
机械预防:可采用气动压迫或使用分级压力袜等。所谓气动压迫就是通过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进行不断的充放气来对肢体形成一个人为的压力变化,进而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我科自2013年1月使用气动压迫以来,没有发生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压力袜是通过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来促进血液回流。既往多数研究认为,分级弹力袜和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使用取得的治疗效果要比单独使用任一个时都好。
禁用机械预防措施的情况:①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下肢严重水肿;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③下肢局部情况异常(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术),下肢血管严重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等。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般护理:双下肢静脉血栓在患病的最开始2周状态很不稳定,栓子在该段时间内非常容易脱落,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患者一定要严格禁止一切活动,保证绝对的卧床,同时抬高患侧肢体,保证下肢静脉回流通畅,严禁按摩,热敷,避免血栓脱落。卧床期间,一定要注意防止由于长期保持一个而导致的褥疮发生,要进行轻柔的变换,不可幅度过大、过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预防用力排便使下肢静脉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
疼痛的护理:①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②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③疼痛时禁止热敷、按摩患肢;④给予心理护理,和患者聊天,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⑤有效止痛: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患肢护理:急性期的绝对卧床,严格限制活动尤为重要,同时使患侧肢体远端抬高,以离心脏水平位置高20~30cm为宜,另外,膝关节屈曲程度以弯曲15°为宜[1],这有利于静脉血瘀顺利的回流入心脏,减轻由于血液瘀积而导致的水肿。对于下肢已经有广泛明显水肿的患者,要严格避免外伤,并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2]。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的周径皮肤颜色以及体表温度的情况,有明显改变时及时由负责医生进行沟通汇报,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置。
静脉输液护理:在患侧肢体进行直接静脉滴注给药,这样药物能够迅速直达病灶,病变部位血药浓度升高,利于病情的恢复。另外,患侧肢体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此时体表静脉不容易找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尽可能的做到一针成功,不要反复穿刺,并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一般选择上肢穿刺,不选择下肢穿刺。术后无出血指征,禁用止血药。
溶栓护理:对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初期一般给予大剂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仔细观察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变化,仔细对患者体表以及各项生理异常进行询问,一旦发现有牙龈出血、黑便及尿血等情况时,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置。血栓在急性期非常容易脱落,在进行溶栓治疗的同时,还应当密切注意肺栓塞的发生,一旦出现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并告知医生。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和便潜血试验等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各项指标。对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变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对女性患者尤其要注意有无非月经性阴道出血表现。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
饮食护理: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为血液黏度升高。应给予高维素高蛋白低脂饮食,且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切忌食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同时还要严格戒烟、戒酒。
心理护理:紧张焦虑忧郁烦躁易怒,消除患者及家属恐惧心理,讲解相关知识及各项检查的必要性,配合治疗,使期情绪稳定。做好宣教工作,关心患者,不断地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慰藉,给患者讲明心理波动对病情恢复的负面影响,帮助患者学会自己控制、排解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病痛的坚强信心,密切配合住院期间的各项治疗。
特殊护理: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危险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呼吸系统症状,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抢救措施,并于第一时间通知负责医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多发生在术后、产后等长期卧床的患者等。在护理中要嘱患者尽量保证规律的排便习惯,防止大便干结、便秘等。在疾病急性期以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采取床头床尾抬高15°~25°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血液流速得到很好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脱落的栓子上行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逐步得到应用,它能够很好地预防脱落的栓子上行,避免因此而导致的重要脏器栓塞。
恢复期护理:待患者患侧肢体水肿显著好转以后,鼓励患者开始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进行肌肉锻炼,这能够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有效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值得注意的就是活动开始不要过于剧烈,同时避免长时间的站立。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老年;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可持久的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1]。对老年患者,本病皮损愈合后,仍多遗留这种神经痛疼。且时间长短不一。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在预防有并发症老年带状疱疹患者PHN中的作用,我们在2005年~2010年,对128例患者进行了常规治疗和加用糖皮质激素预防PHN的对照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5~2010年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龄55~81岁,平均68.3±13.5岁;病程2-14天。所以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临床表现典型,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所有患者病前都至少有高血压(收缩压≤150mmHg,收缩压≤100 mmHg)、胃溃疡或慢性胃炎(有相关病史或胃镜检查及服药史)或糖尿病(其中一种。其中合并一种病者有85例,合两种者29例,合并三种者8例。排除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明显低下、严重高血压、活动型消化道溃疡、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者。保证所有病例都能按本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前向所有患者(包括患病7天内和7~14天患者)说明了本治疗有加重原并发症并引起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可能。但能不同程度的减轻PHN,患者均表示理解并接受。
1.2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8例入选患者分为强的松组和对照组。其中强的松组65例,对照组6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皮疹侵犯部位和疼痛程度上均无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静滴阿昔洛韦,同时服用维生素B1片, TID,维生素E片,有感染患者服用相关抗生素,有胃溃疡和胃炎患者以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护胃,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予以相关降糖降压治疗(其治疗剂量则根据年龄,体重进行相应的调整。疗程5~10天。强的松组除上述治疗外,加口服强的松片10mg,TID.疗程5~10天。
1.3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后2天,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三次随访。疗效标准治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仍有疼痛,但减轻;无效:明显疼痛无改善,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如发疹后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确定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治愈率+显效率为有效率;PHN发生率为有效率+无效率。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 检验。
2结果
强的松组对带状疱疹疼痛的总有效率86.2%,对照组为6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56,P
表1 不同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比较(例数)
注:( )内数据为百分比;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强的松组不同时间治疗的疗效比较(例数)
注:( )内数据为百分比;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皮肤和神经常同时受累,常好发于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发生率逐渐增高,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者,文献报告有的可长达16年[2]。病人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生活质量极为低下。因此早期预防PHN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尚有争论,多认为及早应用可抑制炎症过程,减轻背根后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3]。尤其是老年患者,其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多认为应在7天以内。而本组实验患者在7~14天内服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显著疗效。对比之下,强的松组在服药后2天疼痛已有明显改善,而常规组在疗程结束后效果才开始显现,与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阻止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 能缓解早期神经水肿,后期瘢痕形成,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的神经痛[1]有一定关系。老年人病程长,瘢痕形成时间相对延长,所以7天~14
天内应用糖皮质激素也能明显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无明显但有轻度并发症的老年患者,虽然激素副作用大,但是剂量小,短期应用,可有效降低PHN的发生率,同样也能缓解疼痛结束以后麻木瘙痒感。对于其副作用临床密切观察,短期内虽有一定波动,但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及疾病加重情况,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越大,免疫力越低,形成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越高,相比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数月至数年,使用糖皮质激素仍然利大于弊。本研究因为观察病例有限,如并发结核,精神病的患者尚未遇见,今后仍需更多的临床病例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篇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9-01
一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功能包括健康教育、慢病系统化管理、免疫接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这几个方面。预防保健不到位和看病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居民的重大问题,因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的居民社区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卫生服务机构,但是这些卫生机构并没有形成很完善的系统,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因此也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和疾病治疗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大部分居民会选择到医院进行咨询和治疗,这主要是因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不深,加上社区卫生服机构所做的宣传不足,居民不了解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也就不会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活动中来。二是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的投入不足,没有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大医院的建设当中,常常忽略了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对高产出的社区卫生机构来说,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另外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发挥的一个原因是机构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待遇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支持,导致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没有保障,机构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其中,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的具体内涵
2.1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健康教育活动系统性的社会性活动,在开展时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居民能接触到的各种形式。发放健康读报、开展健康讲座或者是上门普及健康知识等,指出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帮助居民培养正确的意识和行为。对一些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等的知识要进行重点的宣传普及,告诉居民正确的对待态度和处理方法,消除他们的恐慌,正确对待疾病和疾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能让居民改变过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消除那些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能让居民了解健康和疾病知识,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能对流行病和传染病等进行预防和初级的处理。
2.2慢性疾病系统化管理:我国人群是慢性疾病高发人群,特别是社会开始慢慢老年化发展的近年以来。像糖尿病、肿瘤、心脏病和高血压等,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原因。这些慢性疾病治疗复杂且时间很长,这刚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居民的特点符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对健康的管理,对于疾病的态度,已经从治疗转向预防。但是社会上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面向的是少数人,收费较高,不合适一般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普及,对慢性疾病的系统化管理就满足了一般群众的需求。群众可以到自己本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咨询,寻求医生的指导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可以定期对社区的居民进行健康的检查,为居民建立专属的医疗档案,预防慢性疾病,对慢性疾病进行跟踪治疗,提供各种方便的辅助康复的治疗,全方位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2.3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一部分。免疫接种是把免疫原输入到人的身体内,用人工的方法获得预防传染病的能力的一种方法。人的童年时期由于免疫系统还没有发展完善,所以是进行免疫接种的主要阶段,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免疫接种面对的就是社区里的儿童。每年,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要接受不同种类的免疫接种,社区服务机构贴近居民,能为免疫接种的儿童和其家长提供方便。
2.4精神疾病的防治:精神疾病一般包含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是现代人健康的重大威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对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近距离的观察和深入了解,为其提供帮助来开展。精神疾病的治疗一般比较困难,需要多方的配合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在面对大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主要是以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为主,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精神疾病。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的地位
预防保健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对健康的一个基本认识,国家一直以来也都很重视对疾病的预防,通过各种努力爱提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医疗设施的完善,人们自身的预防保健意识已经有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功能是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预防保健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起主导的作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完善既方便群众,减少居民的负担,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对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4结语
在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预防保健服务功能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预防保健的相关工作仍需要进行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项目实践的不足与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03)
篇5
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2016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世界上将近6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最普遍的就是抑郁症和焦虑。而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约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疗。在最坏的情况下,抑郁症会导致自杀。
精神疾病:全球严峻问题
根据世卫组织制定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包括造成精神负担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痴呆等。
世卫组织的《2013-2020年精神卫生行动计划》中指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残疾率和死亡率偏高。比如说,主要患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比一般人猝死的几率多40%~60%,主要因为他们可能患有的身体健康问题未被发现治疗,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HIV病毒感染和自杀等。自杀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年轻人第二大死亡原因。
精神疾病经常是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HIV感染等的原因。比如说,有证据表明抑郁症会易使人患心肌梗死和糖尿病,而患有这些疾病也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很多风险因素,比如社会地位低下、滥用酒精和压力过大是精神疾病同时也是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原因。总体上来看,精神疾病、神经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很高比例,达到了13%,而其中抑郁症就占到了4.3%,并且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女性。
这些健康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样巨大:一项近期的研究报告表明,2011到2030年全世界因精神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会达到16.3万亿美元1。《行动》中涉及精神疾病的具体目标指出,到2020年各国的自杀率将下降10%;到2020年针对严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和中重度抑郁症)的医疗服务将增加20%。
自杀与抑郁症
自杀是世界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逾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世界范围内就有一人死亡,75%的自杀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杀最常见的手段是喝农药、上吊和使用枪支。
《世界卫生组织 2014精神卫生地图集》中国家数据统计报告指出,中国自杀率为每10万人口11.4例。
图:全球各地区年龄标准化自杀率(每100000人口),2012
世界卫生组织了首份预防自杀报告:《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报告中图表显示,2012年全球范围内自杀人口大约80万4000人,每10万人口中大约11.4人自杀,其中女性15人/男性8人。其中东欧地区、东非和西南亚为自杀率高发地区,中国、北美、南美人口自杀率居中。报告中显示,在世卫组织当年统计中,东南亚地区占全球人口的26%而自杀率却占全球自杀率的39%,故比例偏高。
据报告中自杀年龄段的统计数据,全球几乎所有地区无论性别都是15岁及以下人群自杀率最低,70岁及以上人群自杀率最高。有些地区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自杀率也增加;而在有些地区出现了青少年到中年阶段自杀几率高的峰值。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青少年和妇女的自杀率远远高于高收入国家,而高收入国家的中年男性自杀率也远高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差异甚至大于地区之间的差异。
报告中写道:普通人谈到自杀通常都是需要帮助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群开始重视自杀问题,往往是因为正在经历焦虑、抑郁和绝望并且觉得他们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报告中指出了和自杀有关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其中绝望感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方面,经常被认为是精神疾病自杀风险或者是自杀未遂的导火索,而一个人的感受是否绝望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对未来的期待、内心动力的丧失和是否有希望。人感觉绝望经常是被认为有这些想法,比如觉得“事情再也不会好了”或者“我看不到啥希望了”,大部分情况下都伴有抑郁情绪。
而在导致自杀的社会因素里,社会融入的压力和孤独感也是和抑郁有关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很多弱势群体,如接受社会救济的人员、背井离乡的难民、监狱的劳改犯、流浪汉、一个国家的新移民等都会被社会融入压力所困扰,这些人群尤其是年轻人遭遇的处境会使他们引发抑郁情绪和孤独感。
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希・费拉赫博士曾指出:“每一片刻都有将近800万美国人迫切需要专家帮助他们解除抑郁之苦,但不幸的是这些人中有一大半尚未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原因在于他们常把抑郁混同于普通的心情不快。”
针对全球范围内的中重度抑郁症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2013-2020精神疾病行动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前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医疗服务增加20%。同时计划里也指出了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里很多医疗机构没有能力提供针对抑郁症最基础的治疗,因为很多医疗卫生工作者并未受过针对精神疾病诊疗的专业训练。
他山之石:各国职场预防抑郁症
美国:改变负面思想
除药物治疗外,美国专家还采用其他办法来对付抑郁症。据媒体报道,华盛顿大学的戈兰医生设计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核心是改变患者的负面思想。在一次小规模的试验中他证实,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可帮助患者树立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意识,从而把抑郁情绪“搁”在一边。他认为治疗抑郁症的最佳疗法应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法国:外出做健身操
法国的一些企业不惜花重金来消除职员的压力感,预防抑郁症的出现。有的公司安排每天中午12点或者傍晚,工程师和秘书手提运动包走出办公室做“健身操”,从而通过身体的放松达到精神的放松。企业雇佣的心理医生还会进行严格的监督,每天为每个职员写一份小结。一些企业还设立了休息室,放置着舒适的躺椅和床垫,以便疲劳的职员休息调整。室内配以柔和的光线,舒缓焦躁的心情。
英国:读书排遣
媒体报道英国的精神卫生医师几年前开始尝试一种预防与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医生不再给患者新型药物,取而代之的是几个书名。患者拿着书单到当地图书馆里“抓药”。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从多本书中为他们开具处方。而这些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患者认识心理疾病,了解这些病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第二类帮助患者自主排遣,通过书中的科学方法来消除抑郁,例如鼓励患者学会写日记,将每天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在与日记本对话的同时舒缓了紧张的情绪。
篇6
【关键词】 慢性病;患病率;弱势群体慢性病
1 资料及结果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证明重症精神疾病是高患病率、高慢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的精神疾患,但过去常局限于精神病学范畴,习惯强调病人的精神症状。然而,相当一部分重症精神病人就诊的主诉并非情感或精神症状,而是躯体方面的症状,对这样的病人近半数以上将会被医师漏诊。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提出重症精神疾病诊断率较低,假设之一是躯体症状主诉高于精神障碍的主诉,为比较以精神障碍为主诉和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重症精神疾病病人的差异。现我市重症精神疾病人数1482例(住院1454例,门诊28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重症精神疾病发作诊断;住院病人经两个主治医师明确诊断,门诊病人经主治医师二次以上连续门诊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和由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症状和情感障碍。由作者对不少例病人进行检查和会谈,每例病人会谈30-40分钟。深入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首诊主诉、躯体症状、求医方式、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药物的使用、诊断标签的接受性等。其间发现城乡患病结构的继续变化。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当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胀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但居民健康档案调查当中发现重症精神病人的慢性病率显示太低。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社区卫生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服务和生活干预,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延年益寿,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特进行此调查,以绘制社区人群慢性病疾病谱。对象与方法选择辖区我市15岁以上人为调查分析对象。目的分析我市2007-2011年慢性病流行状况及发病趋势,为制定适合本地的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2007-2011年慢性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慢性病的流行趋势。结果2007-2010年慢性病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93.91/10万,发病率居前5位的慢性病分别为脑卒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5种慢性病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冠心病、脑卒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2010年的慢性病发病率高于2007年。市区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慢性病报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患病率29.5%,糖尿病患病率6.1%,高血脂异常患病率67.9%。但调查中发现重症精神疾病人慢性病率显示太低,同普通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
篇7
1.1一般资料 对湖北省汉川市350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社区工作相关治疗进行分析,研究中为辖区内64例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有32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16~80岁;精神分裂症46例,抑郁症13例,老年痴呆症5例。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社区康复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则进行社区康复护理,护理过程中由社区指定护师对患者进行上门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并且采用网络等进行全程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6个月,在6个月末评定两组的社区康复效果及复发率。
1.3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进行SPSS 16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将得到数据通过t方法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n表示,并进行χ2检查,实验结果P
2结果
两组社区康复护理结果评定:干预6个月末,研究组显效19例(59.38%),好转11例(34.38%),无效1例(3.12%),复发1例(3.12%),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15例(46.87%),好转7例(21.88%),无效7例(21.88%),复发3例(9.37%),有效率68.7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56,P
3讨论
3.1患者自身原因 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也比较高,其复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患者不能坚持用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精神药物继续维持治疗,这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但是,很多患者思想上不够重视,出院后不遵循医嘱,认为自己没有病而停止用药,部分患者用药后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药物剂量不能及时调整,从而使得患者擅自停药、减药,造成疾病反复发作。
3.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也至关重要。但是,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相对比较困难使得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部分家庭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存在疑惑,患者出院后不知道如何对患者进护理、照顾;部分患者家属对患者态度比较冷淡,照顾不周,并且对患者缺乏理解和支持;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患者重新回到社会后处处冷嘲热讽、排斥等均可导致患者病情的再次复发,从而影响其康复。
3.3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对策
3.3.1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 社区康复干预护理中,护师必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性的护理措施,正确的评估患者用药情况、病情变化以及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等。
3.3.2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应该加强其心理护理,它对于患者治疗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排除心理因素对治疗产生的影响不是药物所能够奏效的,它能够帮助患者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和对待精神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把握主动权[2]。
3.3.3安排合理日常生活 社区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躯体情况及家庭生活条件等,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作息方案,并引导患者自觉遵守,家属督促执行。例如:按时起床、就寝,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和读报、听广播、料理家务等力所能及的活动。
篇8
【关键词】精神障碍;大学新生
大学生在校期间精神障碍的管理是困扰高校相关部门的棘手问题,精神疾病是造成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1]。筛查带病入学学生,分析造成精神疾病发生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为“医校结合”管理模式提供本底数据资料。为落实“医校结合”,从源头监管,我们开展了入校新生罹患精神障碍调查,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参加测试新生5221人,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48人(0.9%),材化学院504人(9.7%),电信学院703人(13.5%),光电学院587人(11.2%),机电学院641人(12.3%),计算机学院700人(13.4%),建工学院323人(6.2%),经管学院697人(13.3%),理学院172人(3.3%),学32人(0.6%),书法学院61人(1.2%),体育学院95人(1.8%),文学院309人(5.9%),艺术学院345人(6.6%)。1.2方法1.2.1测试时间2019年10月16日至30日。1.2.2组织实施以学院为单位,在辅导员的协调下,学生统一到指定教室,由学校心理中心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客户端进行测评。1.3测试内容问卷主要内容包括:(1)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单位信息(所属学院)、兄弟姐妹数和兄弟姐妹排行。(2)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幼年抚养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寄养父母、其他人)、父母婚姻状况(在婚、离婚一方再婚、离婚双方再婚、离婚未再婚、丧偶未再婚、丧偶再婚)、出生成长地(农村、县城、地市级城市、省会城市)、家族三代中是否有精神疾病者(有、无)、儿童期是否有心理创伤(无、有待史、被同龄人欺负、当众被羞辱、家庭重大变故、其他创伤)。(3)精神障碍史:填写既往由医疗机构诊断的疾病类型,供选择的疾病选项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障碍。1.4统计方法所有统计学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9.0(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19.0,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及精神障碍罹患率5221人参加测试,其中男性3103人(59.4%),女性2118人(40.6%),平均年龄19.06±2.44岁;其中民族分布以汉族4995人(95.67%)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包括回族52人(0.99%),满族17人(0.32%),壮族15人(0.28%),维吾尔族13(0.24%),土家族10人(0.19%),苖族10人(0.19%),藏族9人,蒙古族8人,彝族8人,布依族5人,瑶族、白族、东乡族均为3人,仡佬族、黎族、侗族均为2人,土族、保安族、穿青族、哈尼族、仫佬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均为1人,未填写民族53(1.01%)人。350人罹患各类精神障碍,罹患率6.7%,以焦虑障碍(1.8%)和强迫(2.9%)为代表的神经症罹患率最高,抑郁障碍达1.8%,位列神经症之后的第二类精神障碍(见表1)。2.2大学新生罹患精神障碍的相关单因素分析个人成长史、家族史及家庭因素与罹患精神障碍的关系:幼年抚养人为亲生父母的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最低,幼年寄养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最高,幼年抚养为非亲生父母与亲生父母精神障碍罹患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0.775,P<0.01);父母婚姻状况为在婚家庭的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最低,而离婚再婚家庭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最高,父母在婚家庭与离婚或丧偶家庭的大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3.084,P=0.023);出生成长地的农村大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相对较低,但与城市的学生罹患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家族有精神障碍史的学生罹患精神障碍率显著高于家族史阴性(χ2=26.916,P<0.01);儿童期存在心理创伤以当众被羞辱和被同龄人欺负的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最高,与无童年心理创伤的大学生精神障碍罹患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19.026,P<0.01)(见表3)。2.3大学新生罹患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分析童年期心理创伤史、幼年抚养人、家族三代精神障碍史、兄弟姐妹数是大学生罹患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讨论
篇9
影响社区精神病人危险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
1家属对病人管理不到位,病人不按医嘱维持药物治疗,服药依从性差,间断服药或停药,导致病情波动或复发。
2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不熟悉,对精神疾病复发先兆症状观察不到位,不能及早发现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
3病人家庭经济困难,维持服药治疗的费用未解决,病情复发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人危险行为逐渐升级。
4监护人未履行监管职责。病人病情反复发作,家人厌烦,对其失去信心,放弃不管,让病人流浪街头。
5社区管理网络不完善,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安部门之间共同协调不够,对本辖区内危险行为级别高的精神病人不掌握,出现危险行为时未能及时协调处理。
干预措施
1社会干预
1.1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定期到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站)开展精神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解精神疾病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患有精神疾病要及早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关心、不歧视精神病病人,帮助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等。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促进病人坚持药物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使其病情稳定。
1.2建立三级管理治疗网络
成立由686项目办、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社区医生、家属或监护人等组成的社区精神病人管理治疗小组。管理治疗小组成员对社区内危险行为级别高、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倾向的精神病人登记在册。定期举办社区医生、社区居委会、民警、家属培训班,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对有肇事肇祸或倾向病人社区管理的技术水平。管理治疗小组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对每一个危险行为级别高,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倾向的精神病人,及时进行社区重点管理。
社区干部定期上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了解病人病情,与家属一起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协助紧急处置。社区精神病人出现肇事肇祸行为倾向时,监护人及时与社区医生或护士取得联系,并报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及时出警协助处置,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病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
1.3争取
686项目的支持社区医生积极与686项目办公室联系,协助家庭贫困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办理686项目,提供门诊免费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和一次性住院补助;686项目办的精神科专科医生定期免费为病人进行药物调整和用药指导。有暴力倾向或出现危险行为时,686项目办及时出诊进行应急处置。通过686项目,减轻其经济负担,增强生活的信心,提高病人坚持服药的依从性,促进病情稳定。
2家庭干预
2.1社区医生行随访指导
社区服务中心(站)的医务人员每月定期上门开展家庭随访。了解病人病情,指导病人规范用药,讲解精神疾病的性质、特点,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家庭护理的基本知识,坚持服药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等,教会如何及时发现疾病加重的征兆、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紧急处理的方法。
2.2强化监护人责任,发挥家庭作用
篇10
【关键词】精神病人;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主要由护士执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指导促进疾病复发和预防疾病发作的有关知识,疾病发作作为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病人在发作期间,缺乏自知力,自我反省能力和自制力,思维,情感,行为方面也存在着异常,此期,很难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在精神病人的预后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情况恶化,走向衰退和精神残疾,对这部分病人和健康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使得这一特殊疾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很大一部分应在病人家属方面进行实施。
1 住院期间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1.1 封闭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病人由于症状支配常表现为兴奋,少眠,伤人,毁物,自杀,自伤,他杀等过激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必须住在封闭病房内,一部分患者家属表现为紧张,恐慌,又存在着一定份额的自感内疚和疼爱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家属总想着探视患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工作人员应做到仪表端正,态度和蔼,真诚的对待教育所提的各种问题,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让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特点和症状表现,消除其紧张心理,让家属理解过频探望和照顾病人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当病情稳定时探视,才能诱导病人安心住院,配合治疗,同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支持,避免对其过分迁就,溺爱或训斥,责备等。还有一部分患者家属对病人较冷淡,抱怨,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疾病复发率高,损害性大,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过重引起,护理人员应针对对疾病的特点,主要在促进康复,缩短病程,预防复发方面进行宣教,切实帮助家属解决后顾之忧。
1.2 开放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科陪伴人员承担着患者的部分监护任务,在患者自知力丧失或缺损的情况下,护士必须加强与陪伴人员的沟通,提高其防范意外的警惕性,建立和谐,互动,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范护患纠纷,促进患者健康,可采用讲解,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护理知识,药物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如何与患者沟通等,帮助陪伴人员制定具体的行为干预措施:如指导陪伴人员帮助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并督促执行;特殊行为的干预;指导陪伴人员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使用强化法及消退法[1]。对患者行为进行干预。
2 出院后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对精神病人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性教育,精神疾病由于其特殊性,服药时间一般较长,部分患者甚至终身服药,因此,健康教育性工作不是一次性工作,应是一个追踪的过程[2]。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患者住院期间家属的健康教育,也要坚强出院后的随治教育,巩固治疗效果。
2.1 首次发病患者家属他们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认识,每月由一名医师和主管护师到患者加重或以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家庭健康教育一次,每次0.5小时,主要内容:(1)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的提问,帮助其学会处理和应对因为疾病造成的各种生活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的安全康复提供针对性指导。(2)向家属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复发先兆及应对方法。(3)妥善保管好家庭中的精神药物,定时按置给病人服药,并注意病人是否服下,严防超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自杀行为的发生。
2.2 多次住院患者家属许多家庭都不堪人力,物力及经济的负担,精神病人家属因长期与病人相处,所以受影响较重。表现在家庭物质生活低,生活事件多,娱乐活动少,可存在心理障碍,生活满意度低,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做好上述的健康教育外,还要指导家属树立生活信心,改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善生活质量。
2.3 衰退和精神残疾患者家属大部分家属存在厌烦情绪,以冷漠,甚至旁若无人的态度对待患者,此时,做好家属工作的同时,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接纳病人,并多与沟通,给予感情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对精神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精神病人的治疗,转归及预后复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
-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