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篇1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就业导向;教育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7.09.132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著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就具有相对比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以及商业创造性,所以比其他专业更适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就业人才教育模式。因此,改革和创新是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知识,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构建以培养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1.1 构建多元化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开设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理论课程体系,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创业就业教育相关内容,并且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融资能力。在实际的课程安排当中可以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开展和实施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相关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课程,大学二年级时开设相关培养大学生创业就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论课程,大学三、四年级时开设相关创业就业实践课,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创业就业能力。

1.2 创新多样化的理论教学方法

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侧重于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实践思维,培养大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以培养大学生在创业就业方面的能力为教学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该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存在,在教学中创新多元化的理论教学方法,例如:互动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或者是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等,构建形式多样化的理论化教学。

1.3 融入合理化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创业就业教育,这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出能够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独具特色、更加统一、更加系统的创业就业人才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内容可以包括: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基本创业就业素质。

2 构建校企合作模式良好发展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1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运用政府的引导功能

首先,政府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方便,特别是在学生的户口和工龄等方面的政策,并且在企业工商注册、税收优惠、贷款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其次,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就业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创业经验。最后,教育相关主管部门要引导高校积极进行创新和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培养,培养一批与创新型教师密切联系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

2.2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进企业的参与功能

企业是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进行实际实践的重要场所,拥有非常丰富的创业就业资源,同时,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当中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发现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促使企业将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成果逐渐转化成为生产力,进而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还能够为高校的大学生构建校外实践基地,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企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有效实现校企合作的双方共赢。

2.3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构建多层次创业就业平台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性。首先在媒介方面,创业需要科技、场地以及资金等条件的支持,这样就需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教育模式逐渐转向开放式的能够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当中。其次在师资方面,传统教育模式的师资都是由高校自己进行解决的,但是在创业就业教育当中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师,还需要具备成功创业就业经历的企业家以及创业者,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企业家讲课机制。最后在舆论方面,需要运用舆论的作用,创造良好创业就业氛围,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和激情。

3 构建以培养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保障机制

3.1 创建浓厚的校园创业就业文化环境

高校所具备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代替的力量,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可以在全校组织举办各种相关创业就业的社团活动,例如:创业计划大赛等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进一步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兴趣和能力。

3.2 建立学生创业奖励机制和风险投资基金

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创业就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上的问题,高校经管类院系可以根据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此来支持和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另外,高校还可以构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奖励机制,分层次对创业成果优异、创业成果基本成功、创业未成功的学生团队给予不同等级的学分奖励以及奖学金的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降低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压力,有效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行为。

3.3 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咨询机制

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成功的经验来看,仅仅依靠高校专业的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更多能够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咨询和指导的咨询机制,主要包括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政府相关部门专家、经管类的专家以及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等。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咨询成员不仅应该具备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

4 结 论

综上所述,对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了新教改的关键和重点,并且应该联系到大学生在创业就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因此应该构建以培养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科学的培养保障机制,保障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蒋小兰,李相武.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的途径――以景德镇高职高专陶瓷艺术专业毕业生为例[J].职教论坛,2015(23):35-38.

[2]罗明忠,黄莎莎,段B.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8):66-70.

篇2

语文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科目

政治、英语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有生命物质与科学,教育心里学,心理学,教育学,品德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写作,现代教育技术,人文科学,中外文学名著,中国历史文学等。

小学教育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可担任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程的人员。

能够承担活动课教学,兼教一门其他课程,专长小学语文课程,胜任班主任工作,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语文教育专业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学科类师范专业,就业面还是比较广阔的,首先语文老师的需求量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想要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其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中,语文教育专业相比较而言也是占据优势地位的。

最后,我们都知道我国一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到世界各地,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起、汉语热等让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是急剧增加,另外语文教育专业还可以在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管理、文学创作等方面就业!

语文教育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2.具备较强的应用文写作与文书处理能力;

3.具备阅读欣赏和审美鉴赏能力;

4.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

6.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7.具备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综合能力;

篇3

法语专业培养要求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相应国家的社会和文化;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5)具有第二外国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法语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贸易、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贸易/进出口;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新能源;

4 教育/培训/院校;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其他行业;

8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法语、外贸、亚马逊运营专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法语翻译;

2 外贸业务员;

3 亚马逊运营专员;

4 法语老师;

5 外贸专员法语;

6 德语翻译;

7 法语翻译;

8 俄语翻译。

法语专业就业前景

篇4

考研复试季即将来到,记者昨天获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大名校已率先公布复试分数线。其中,经济、金融等热门学科的分数线仍居高不下,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复试线相对稳定。

今年,全国各地考研学生有172万人,这是考研热6年来首次降温。虽然总人数略有下降,但从三所学校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来看,好专业的竞争依然激烈。

在清华大学和人民大学的学术型学位中,经济学的复试分数线都是,均为360分,前者比去年低10分,后者与去年持平。北师大经济学复试分数线也高达340分。

金融专业分数也不低。清华大学金融专业复试分数线为375分,在专硕中排第二。而在人民大学,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等在内的经济类专业学位分数线均为340分,也排在第二位。

与这些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相比,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分数线略低,基本在300分到350分之间徘徊,这一区间与去年大致吻合。2013年,清华大学哲学专业分数在学硕中排第一,达到370分,今年则回落至345分,该校文学专业复试分数线为340分,历史学为315分。

人民大学诸多基础学科的复试分数线也不算高,其中哲学为330分,文学为350分,历史学为335分。此外,北师大复试分数线中,哲学为340分,文学为345分,历史学为320分。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就业观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人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并在很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毕业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积极解决的重要问题。2014年全国高职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据教育部消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比去年多出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媒体戏称为“最难就业季”。加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现状,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绝不亚于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截至2013年9月底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不少企业减少了人员招聘计划,但同时也要看到,越是经济危机越要求企业注重自主创新和新技术研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高级IT研发人才和医药生物类研发人才,企业需求依然强烈。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结构性的”,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同时存在。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在区域结构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对高职学生形成有效的需要。与此相反,一些经济中心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职场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比往年要好,一些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依旧很受欢迎,不少学生已经签好了就业合同或者有了去实习的准单位。专家分析,一是由于高职生比较实际,少有挑剔的就业观,而且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二是对于某些岗位来说,录用高职生比本科生、硕士生所花费的用人成本更少,用人效果反而更好。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12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教育部正在积极采取六大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袁贵仁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对广大毕业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2011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大多数处于矛盾的立场,一方面了解严峻的就业现状;另一方面又向往高薪高职、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对自身存在着较高的期望。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指导。

1.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要有自我意识。就业前,对自身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识愈清楚,在求职就业时就能把期望和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毕业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知识水平。不能盲目清高,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一味追求“我想干什么”,而要知道“我能干什么”,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求职,就不会处处碰壁。

(2)要有变通意识。城市人满为患,广大农村求贤若渴,沿海人才济济,中西部还有用武之地,传统的就业渠道窄了,还有更多的新渠道尚待开掘。因此,毕业生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一个地方,而要有变通思想,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

(3)要有竞争意识。就业制度变化快,毕业生再也不能“等、靠、要”,而要勇敢地走向市场,勇敢地和他人竞争。再者,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寻找就业空档,先建立短期职业发展目标,然后建立长期奋斗目标。做任何工作,能否在工作中体现价值、显示能力才更重要。倘若钻进了只想高就不愿低就的误区,结果只能是宁可不就业也不肯“低就业”,但那些选择宁可“低就业”也不能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早已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

大学生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原动力;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础,只有学好它,才能在职场游刃有余;要有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放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

参考文献:

[1]张培德.就业与职业――把握通向社会的钥匙[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德语专业;毕业去向;大学生

作者简介:钱美娟(1990-),女,浙江临安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金巧英(1973-),女,浙江诸暨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315211)

中国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37-02

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家将“优先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推荐积极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在浙江省内,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有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宁波大学以及宁波工程学院。[1]随着中德合作日趋紧密,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但宁波大学德语专业作为年轻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空前的挑战。

在宁波大学首届德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确定之际,我们对这41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他们正式毕业后做了后期跟踪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份,回收41份,无问卷空白或缺失,问卷有效率为100%。

一、专业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题目从对德语专业的喜好以及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和从事其他事物的时间比例入手,发现36.585%的学生非常喜欢德语专业,53.659%学生觉得一般,还有9.756%不喜欢德语专业。在不少就读外语专业的学生看来,工具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使外语成为技能的代名词,而非专业本身。虽然外语专业是热门专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其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必定会对专业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时间支配上,36.58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和从事其他事物的时间比例应该是50%∶50%,2.439%的学生认为其比例为100%∶0,48.781%的学生认为应该是70%∶30%,剩下1.220%的学生认为是30%∶70%。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学习期间不能死读书,只读书,还应该从事一些其他活动。德国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花在学习和其他事物上的时间可以是50%∶50%,但是学习始终要放在首位。[2]

我们就专业学习的要求分析发现,关于专业水平要达到的高度,有21.951%的学生认为,专业水平要达到90分以上,70.732%的学生认为要达到80~89分,7.317%的学生认为要达到70~79分,没有学生认为60~69分就足够了。这也说明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这在以后的就业中也是有影响的。毕竟,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个专业,既然选择了,就要学好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你喜欢的东西,才不会让它变成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在外语学习中,不仅需要锻炼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还需要有一定水平的口语能力。而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普遍有一个共同点,口语表达困难。即使考试考高分,要开口说外语时情况却不容乐观。此次调查中,有70.000%的学生认为德语口语对就业十分重要,22.500%的学生认为德语口语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还有7.317%的学生认为德语口语和就业无关。每个专业都有可以证明自己专业水平的证书考试,德语也不例外,如德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40.541%的学生认为专四对就业有影响而专八没有,18.919%的学生认为专四对就业没有影响而专八有,2.439%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证书对就业都没有影响。

二、其他能力对就业的影响

我们在英语和辅修其他专业的问题上做了问卷调查。在这个英语几乎成了世界语言的社会,英语能力是否也会对就业产生影响呢?在德语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英语水平的问题上,2.439%的学生认为需要达到专业水平,95.122%的学生认为应达到熟练水平,仅2.439%认为只需要达到基本水平就好,没有人认为不需要掌握英语。

而在被问及英语对德语专业学生择业的影响时,78.049%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21.951%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由此可见,英语水平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好德语的同时,也要抓好自己的英语学习,双语会是就业的重要筹码。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外企会是不错的选择。英语毕竟是国际商务领域中普遍应用的语言,外企总是希望招聘到较高英语写作与会话能力的人才。[3]不仅是外企,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能力。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30.769%的学生修过双学位、双专业或辅修,69.231%的学生没有修过。而在这些修过其他专业的学生中,选择的多是国贸或者会计专业。72.727%的学生认为修过双学位、双专业或辅修对就业是有帮助的,其中,国贸、营销、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比较受欢迎,且有80.488%的人认为德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其他专业,这些专业主要有:金融、外贸、物流、法律、机械等。在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问题上,41.071%的学生认为工程类的较好,35.714%的学生认为经济类的就业前景好,10.714%的学生认为管理类的前景好,5.357%的学生认为理科的就业前景好,3.571%的学生认为语言类的就业前景好,3.571%的学生认为法学类的比较好。

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注重哪方面的问题上,有4.651%的学生认为更注重专业水平,34.884%的学生认为更注重综合能力,而剩下的60.465%的学生则认为两者都很注重。其中,综合能力包括交际、知识面、为人处事、自信等等。关于实习,有7.317%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实习,43.902%的学生参加过1次,29.268%的学生参加过2次,14.634%的学生参加过3次,超过3次的有4.878%。在大学期间,适当地参加一些实习对就业也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学到一些书本外的知识,跟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也为步入社会做了准备。在工作与德语专业是否需要对口的问题上,有5.000%的学生表示要完全对口,35.000%的学生表示基本对口,60.00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要完全和专业对口是很困难的,这也要求当代大学生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培养自己多元化知识。

三、毕业生去向

我们对这届毕业生的基本去向做了调查。有24.390%的学生表示曾参加研究生考试,最后有5位学生考取,其中两人为德语专业,一人为教育学专业,一人为经济专业和一人为哲学专业。不少外语类学生在考研时纷纷选择法律、管理、经济等热门专业,以摆脱相对狭隘的专业背景。问及想要找到的工作时,26.923%的学生想去外贸公司,21.795%的学生想去事业单位,15.385%的学生想当公务员,14.103%的学生想去国营企业,3.846%的学生想去个体企业,5.128%的学生想自己开公司,12.821%的学生表示都可以。对于本科毕业生就业倾向的问题上,有71.429%的学生选择马上就业,7.143%的学生选择考研,2.143%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没有一个人选择自己创业。但他们表示,可以先就业,积累经验,再创业。而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和从基层做起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也是其就业困难的一大原因。至五月中旬,30.769%的学生已经找到工作并签约,28.205%的学生工作已定,但还没签约,41.026%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到六月底,已100%就业。他们的就业方向有:翻译、银行、读研、教育、外贸、公务员、金融等,以从事外贸者居多。

就就业地点来说,53.659%的学生想在家乡工作,36.585%的学生想在大学所在地工作,9.75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地区,如杭州、上海等。对德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大的名单中,上海、苏州、台州、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很受欢迎。

对工资待遇的期待,2.500%的学生选择了800~1200元,17.5%的学生选择了1200~2000,80.000%的学生选择了2000元以上。而当下企业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普遍较低,平均工资为1500~1600元。这显然和毕业生的设想相差甚大。

在简历的投递中,53.229%的学生利用网络投递简历,41.936%的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投简历,3.226%的学生通过父母,还有1.613%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投递简历的方式有很多,现代化的渠道,使得就业道路更为广阔。

四、措施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4]针对以上分析和现实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学生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要尽可能使自己拥有更多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其他外语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等。特别要提高自己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有职业规划。有目标才能有的放矢,了解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哪些能力,自己有哪些优缺点,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做什么。不仅需要长期的目标,还要有短期的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施下去。

其次,学校要优化自身资源,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应注重口语教学,给学生制造更多的机会“开口说话”。在教学方面也应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多开设一些创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创造力;要增加国际性教育,通过讲座等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及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

五、结束语

据了解,目前就业市场对工具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下降。而具有扎实语言功底的同时具备金融、法律、计算机、通信、商贸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却备受企业青睐。因此,即使是翻译人才也要求具备相关领域的特定知识。社会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直接推动了高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依托自身教学资源纷纷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5]作为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语言知识,更要积极探索其他专业领域,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统计数据]开设德语专业的国内高校列表[EB/OL].省略/inhalte/lehrer/20091204289.htm,2009-12-04.

[2]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48.

[3]如何获取外企芳心[N].广东毕业生就业指引,2006-07-26.

[4]林丽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OL].fosu.省略/xiaobao/news_view.asp?newsid=663.

篇7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人才培养

     大类招生是指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招生,它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招生方式。以这种招生方式录取的新生进校后前一年或两年(不同学校不同设置)不分专业,进行基础通识课程学习,取得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后,考虑其个人意愿、兴趣、教学资源、就业去向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全面了解和认识专业,然后在大类里选择专业继续深造。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探索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尝试。

一、大类招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存在问题

大类招生这种新型的招生方式目前已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试行。究其原因在于该模式实现了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高校扩大招生的背景下,这种招生模式有利于各高校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提升通识类课程的授课效率,顺应高校招生的新趋势。最后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还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基础知识面宽而扎实、具有较强综合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真正的有用之才。

虽然大类招生有颇多优点,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就业导向的专业分流导致“冷热”专业分化加剧,不利于冷门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虽然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所在大类的学科都有了一定了解,一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但是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就业前景仍然是影响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的最大因素。以浙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后专业分流的实施现状来看,目前2009级、2010级学生的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之间的分流一志愿率分别是90%以上和不到10%。如果放任学生的这种自主选择,势必会加剧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两极分化,形成热门专业人数越来越多,冷门专业人数越来越少的局面,最终导致冷门专业的发展停滞,更甚的直接淘汰消失。但问题是学生的选择就一定合理吗?冷门专业就一定不重要吗?其实,冷门专业的形成只是市场经济下短期就业形势、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期状况等影响下形成的,并不能代表专业学科的重要性。虽然按专业招生仍然存在冷门专业招生数少的问题,但至少尚有生存的可能,而如果大类招生后以学生选择定专业生死,那实在不利于冷门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对待冷门专业的态度上,高校一定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应轻易取消冷门专业。

(二)通识教育占据专业知识学习时间,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深入性。

按专业进行招生的制度下,高校的培养模式一般是以四年为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的系统化安排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年可以开设最基础的专业介绍类课程,从而使新生初步认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自己未来可能选择的发展方向。第二年开始,学生就开始进入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专业学科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第三年再大量开设专业课,深入学习专业学科下的具体知识点。第四年进入个性化课程的选修和毕业论文或设计阶段,从而综合系统对四年所学知识加以运用研究。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体系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对专业完全茫然的新生成长为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而大类招生的课程安排虽然在前两年也有通识类课程的学习,但这针对的是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部分,除去高等数学、外语等基础类课程外,几乎完全不涉及与具体专业相关的知识。于是所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都只能被往后调整,有的直到三四年级才能真正进入专业学习。而在这两年中,四年级开始就必须进行毕业实习、找工作等为出社会做准备的相关事情,一来分散学生学习的精力,二来也无法保障学生做毕业论文或设计时的专业知识掌握量。如此一来,真的很难想象学生仅用这不足两年的时间就能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形成系统的专业理论,养成独立的专业思维习惯。同时从知识掌握的相互依存性来讲,也很难保障学生专业课程的专业课程的难易先后安排,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

二、解决大类招生不足之处的思考与对策

如何解决大类招生的上述问题,真正发挥出大类招生应有的作用,是众多高校教育研究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强化专业介绍,使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历史发展、前沿研究方向、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学校软硬件教学环境及科研资源等有一个宏观实际的了解,从而消除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固有偏见,形成初步的专业兴趣,稳定专业选择倾向,从而改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冷热门专业分流现象。

要使学生了解各专业,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笔者认为优化大类招生专业的培养方案,在低年级中设置基础专业类课程,如专业系列讲座、学科导论等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对各个细化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来也可以使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延长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缓解后期培养时间不足,难以进行系统教育的难题。

此外,通过举办学生座谈会,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同学从学生的角度谈谈个人对专

业学习的心得体会,或者组织学生到各专业的教学场地、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地参观,实地了解感受各专业的教学现状等都不失为值得各高校尝试的措施。

(二)优化专业分流实施方案,在分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选择,避免志愿过度集中。

据笔者了解,在目前实施大类招生的高校中,多数都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考量学生,进行综合平衡各专业人数的依据。此种方法虽然较为公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特点,致使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盲目的以为“冷门”专业是低分学生的专业,从而加剧了专业分流志愿率的差距。因此,高校应在专业分流管理上进一步优化实 施方案,在分流过程中考虑学生兴趣、性格特点等各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从而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志愿作更好地疏导,真正实现引导学生从自身爱好及职业生涯角度选择专业。

当然,目前大学生就业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也非常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一味抑制学生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的选择也并不现实。但是就业前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因素,这就需要高校做好前期信息调研和预测工作,实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把专业信息及各专业发展前景融入平时的教育中,使学生对各专业有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选择专业不应局限于目前所谓的“冷”“热”程度,而应从长远发展考虑。

综上所述,大类招生作为一种适应时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招生模式,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独到的优势。但同时作为一种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高校在推行过程中,循序渐进,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大类招生制度,从而使大类招生更好地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通识教育应慎推以学生选择定专业生死》,《上海教育》,2011年第20期。

[2]段莹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证分析及专业分流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2010年第10期。

[3]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罗晓甜:《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0期。

篇8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面窄、职业目标清晰

综合查询了国内近十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主要是培养托幼机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幼教研究人员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儿童工作者。这样的就业前景现状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进入学校开始就能获得比较清晰的职业目标定位,能为自我选择可行性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有效帮助。

(二)高校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系统、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发展仅50来年,进入我国高校教育的时间则更晚,高校在这一领域的教育上缺乏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时采取邀请专家或用人单位负责人开设讲座宣讲专业概况和就业前景,在毕业班集中开设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等择业与就业的技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既不系统又没有持续地涵盖整个大学生涯阶段的缺陷。

(三)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上优于女生,女生在认识自我的能力上优于男生。据不完全统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中女生占90%以上,甚至少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还出现了无男学生的情况。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缺乏性别差异的思考与交流,不能从男性特质(如理智、意志和社会价值取向等)和女性特质(如情感、外貌和人际关系等)来综合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付诸实践,这样的欠缺和差异将会给以女性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经验的聚积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上带来明显不足。

(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职业社会价值认知偏颇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未来很大比例的就业是面向幼儿教育机构,受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目前幼儿教学机构面临任教教师工作量大、物质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和人员离职率高、流动性大等现状。这将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社会价值认同感低,缺乏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实践的动力,不利于职业目标的实现。

(五)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缺乏规划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路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被动接受学习型,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什么课程,就被动的接受和学习什么课程,以追求课程考试分数为主要目标;二是注重实践技能型,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前儿童,只需要学好“琴棋书画”的实践技能即可满足;三是崇尚考证型,随着就业形式严峻,一些学生偏执地认为只有考证才能增加就业的砝码,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钢琴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都成了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四是得过且过型,无所谓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得过且过;五是综合全面发展型,这类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职业定位和目标综合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往往最低。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及措施

(一)应系统地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持续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一般应包括自我分析、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策略、职业生涯实现路线的反馈与修正。在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合理地将以上内容都设置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从大一新生入学起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制定相应的教育决策,持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对大一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本专业领域发展现状及前景等知识教育,普及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配备职业生涯发展导师或辅导员,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和能力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分解实现职业目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初步设定职业发展路线,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坚持拟定的职业发展路线,督导学生完成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将里程碑式的学习成果记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最终职业目标的定位。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将正式进入职场、从选定的职业中起步的阶段,这一阶段要着重个性化辅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分析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指导学生完成择业与就业。

(二)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性

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目标比较清晰和性别比例失衡的特点,在对该专业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服务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和专业的测评工具与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职业生涯导师和辅导员,鼓励其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培训,提高他们在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服务时的专业性。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认同能影响其就职后的职业投入和职业行为,从而决定其职业生涯发展。通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加实践活动感受本职业带来的心理满足与荣誉,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利用榜样的影响力和身边人的言传身教来养成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职业信念。发掘学前教育职业的内在价值,将其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融合,也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四)利用学生社团来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或者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加入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的内容有公益服务型、学术研究型和文艺体育型等,社团活动的开展涵盖了策划、宣传、组织、执行与实施、总结和评价等环节,俨然一个小社会。这使得学生社团既是课堂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又具有学科交叉,打破了专业、年级和性别限制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利用本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文体类职业技能知识在社团活动的参与中实现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能深度地参与到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中,能扩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维度,突破本专业性别失衡带来的不利影响,从中能获得跨专业的学科知识、组织与领导的经验积累、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等。学生社团还是一个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参与社团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能更成熟地执行职业发展路线的教育学习规划。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大学社团的参与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正面影响。大学生参与一个或多个学生组织较之于未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更有适当的教育计划、更成熟的生涯规划和生活形态计划,且在为人处事发展上也有较成熟的表现。社团参与的程度不同对于职业技能与生涯成功也具有程度不一的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有社团经验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具有社团领导经验的学生在入职后其领导力的成长更迅速,更容易获得职业通道上的上升。

(五)识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锚,提高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水平

篇9

陕西理工学院位于陕西南部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汉中市,正处于汉水流域上游,在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它优越的自然、特殊的地理环境彰显着个性。学校也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本校建筑学专业也以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为学习典范,希望借鉴这类院校的成熟经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朝着优秀学校靠拢,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

由于本校地处汉中,虽然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但是相对其他传统建筑院校,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建筑学专业开设仅10年,与其他老院校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加上地处三线城市,无论是师资力量的补充还是生源都受到影响,这也是本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策略

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对地方高校建筑专业来说,是极好的机遇,建筑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建筑专业报考人数逐年上升,很多院校相继开设建筑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加上国家对陕南地区的重视,利用利好政策,发挥本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地域唯一性优势,着力为本地城市建设服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增强专业竞争力,反哺社会。

首先,注重利用区域优势,培养学生崇尚自然、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勇于创新,既尊重人文精神,同时也以文脉传承作为教学特色,由此创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既利于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促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专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以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寻找增长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克服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建立符合本院校实际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方式。

再者,教师通过注重陕南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自身能力的增长,扩充教师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利用“广义建筑学”教学方法,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三、结语

篇10

        一、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反馈

 

(一)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满意,我们将调查数据中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指标合并得出满意度,其中对校园文化及校园文体活动的满意度为95.03%,对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为95.71%,对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满意度为95.64%,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满意度为95.33%,对专业的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满意度为96.70%,对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吻合程度的满意度为95.71%,对专业师资水平现状的满意度为96.09%,对校风、学风建设的满意度为96.25%,对整体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94.87%,如图1所示:

 

(二)学校教育教学改进举措

 

从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中可以看出,毕业生非常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必须一直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工作根本出发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必须不断进行临床医学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卓越医师培养为目标,按照“扎实基础、服务临床”的理念,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的建设思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整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必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强化“全人”教育,构建选修课课程体系。通过广泛调研和内部研讨,定位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范畴,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强化“全人”教育。制定两大类、三级学分、多种模块的选修课体系的建设规划,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

 

公共选修课分为8个模块(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军事体育,医药知识及技能)。

 

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模块: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包括购置网络通识课,弥补师资、课程种类的不足,促进学生以自主网络学习形式,加强个性化培养;开展同城授课;开展选修课精品课程建设;建立选修课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效果跟踪评价,对课程设置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模式。

 

3.必须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的学生考试工作改革。目前,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要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实际情况,在保留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成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的反馈

 

(一)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

 

影响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要素我们列举了12个方面,列出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重要、比较不重要、非常不重要5档指标,在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中,毕业生认为这12个方面都很重要。调查中毕业生没有认为哪一个要素不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学习能力、专业理论基础这三个方面,认为个人外装形象及身体条件对就业及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稍差一些,如图2所示:

 

(二)学校须加强后期临床教育的改进举措

 

学校必须坚持以稳固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为中心,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大力推动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狠抓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注重学生临床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1.科学评价,建立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坚持附属医院自评与学校评估相结合,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保证质量,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内涵建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2.稳步推进,努力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医学教育改革重点,开设临床技能课程,高度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校院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

 

3.重视师培,全面提高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要重视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一是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力量雄厚、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学专家到各教学基地进行示范教学、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试讲和教研室工作。

 

二是安排基地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直属医院观摩学习,进行教学专项进修,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家对其进行传、帮、带,提高基地骨干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把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集中起来,统一培训。

 

4.深化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坚持临床教学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组成临床教学专家督导组,组织督导专家赴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检查督导,掌控各基地的教学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基地协调解决,有效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三、专业预警及调控措施

 

(一)要对社会需求不足、易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计划的缩减。

 

(二)加强临床药学专业建设。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单位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和药事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对具有专业学历的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今后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临床药师需求的不断增加来看,该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错。

 

(三)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建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就业前景呈现不错的趋势,毕业后能在大型医院从事口腔工作,或者自己开一家小诊所,还能在美容机构从事相关的整形美容的职业,等等。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