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21 16:1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系统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交通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计算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科学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经济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

篇2

关键词: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管理信息平台终端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适应了大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要求。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方便的了解游客的相关情况以及旅游景点的详情,处于旅游信息的集散地,为旅游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了解信息的载体,便于分析信息价值做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合理的优化景区的安排与设置。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旅游信息不对称性的局面,将信息的最大价值释放出来方便了企业价值的创造。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是信息时展的客观要求。

旅游行业最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的服务性产业,与其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以及组成要素都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协调其相互间的行业运行能够优化经济运行秩序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要保证这个局面的生成需要实现各个行业的信息共享,只有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才可以将各个行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旅游行业中的纠纷矛盾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机构间的关系时。信息的公开化可以解决信息阻塞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改善经济运行的环境。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益精细化复杂化,充分有益的信息处于信息流中,加强信息的管理将减少识别有用信息的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旅游行业也由国内地区的市场开始向国外进行拓展,空间上广延需要缩短信息的时间成本才能够将利益最大化。

(二)信息的重要性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内在原因。

旅游产业其生产和消费同时性以及其产品不可转移也不可以储存,作为固定的消费品,需要消费者亲临,这就导致了消费者的频繁流动。吸引消费者旅游的关键在于旅游景点的信息是否流通到位,消费者能否获得充分的信息渠道。信息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会自觉的涌向景点,并形成合理的旅游观念,有利于良性的旅游秩序形成。充足的信息帮助游客缓冲对未知环境的恐惧感,提高旅游消费的可能性。同时旅游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游客偏好信息的收集有利于提供各种可供游客选择的旅游产品,游客可以在权衡各项选择中做出合理的安排。总而言之,信息对于旅游者和旅游管理人员都是重要的,在市场化中,快捷通畅的信息渠道将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

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需要以市场的发展动态为依据,以服务顾客为核心全面思考旅游行业相关组成部分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完成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可扩展性原则。

旅游行业是一个跨行业的部门,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提供经济发展的契机,系统设计旅游管理信息平台要了解其他行业发展的信息才能正确预测旅游行业发展的状况。首先在系统设计中需要有未来发展的眼光,考虑旅游行业发展现实性因素也要考虑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设计系统,为系统的升级改造保留剩余空间。同时在设计系统时要使系统简洁,能够清楚的操作,方便处理旅游业务。

(二)适用性原则。

旅游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用,所以在设计系统时要从系统的结构上来考虑系统与实践操作中的结合。系统在各个板块间要保证不重合,尽量的能与现实中的各个因素耦合,系统在应用中能够及时地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个功能间实现密切的配合。

(三)集成原则。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融合旅游产业以及计算机专业技术的系统化工程,其涉及的学科知识以及生活范围远远超过现实中旅游业发展的情况。作为服务旅游业发展的中介工具,系统设计要以集成的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的综合应用为依托,实现游客信息、导游信息、景点信息、票价信息、住宿信息等诸多信息的高度集成与信息共享,并以数据、文档、图片等多种数据形式进行显示,从而形成较为全面实用性较强的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三、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智能化旅游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在现阶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系统设计较传统有更多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促使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完成投入到旅游行业中,实现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可行性。

经济发展给开发系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系统软件的成本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趋向较低的态势,所以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看开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将会是低成本高产出的活动。系统在开发时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但一旦处于应用状态,系统自动为旅游行业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二)技术可行性。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技术掌握发展获取途径较多,在对系统设计中要对其软件和硬件进行科学的研究,通过与现实情况的分析比较适当的开发新的功能以满足性能需求。系统可以采用主流的Java语言,对WEBMASTER而言,JSP的写作界面应是随着需求而改动。采用的数据库有SQLServer、Oracle等,而相对于其他的数据库,SQL、Server数据库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丝毫也不影响它在将来所发挥的功用。

(三)操作可行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般网民都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知识,能够操作具体的系统,在科学设计系统完成后,系统的维护只需很小的成本。系统成为一个共享的工具,为旅游产业创造价值。系统只需要一定知识的人员就能够轻松的操作起来。

结语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将旅游业动态化发展情况搬移到虚拟的空间,通过信息的供给与消费,创造经济价值,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在系统设计中需要借鉴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要对比中吸收借鉴外国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有益经验,加快我国旅游行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4.

[2]任缘.在线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03-02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特点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以旅游企业战略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并能为旅游企业进行决策、控制、运作的人机系统。以我校为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总课时为54学时,其中实验课占18学时,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实际操作课程,该课程与其他旅游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强

操作性强,即理论学习必须配合实际操作,并配套上机实验,这与一般的计算机课程相类似,又有别于其他旅游类课程;应用性强,指教学的结果能在实际中使用,所采用的软件必须是当前旅游企业所普遍使用的主流管理软件,如为与大理的旅游企业对接,我校实验室采用了千里马、FOxhis等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学软件。

2、实验课程必须以旅游专业知识为基础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服务体系,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必须以酒店、旅行社等专业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旅游企业实际,因此,其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课程,专业性更强。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对象的特点与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熟知学生的特点和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将使实验课程的重新设计和教学更具针对性。

1、知识结构偏重文科,对学习理科知识有畏难情绪

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国内高校的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是脱胎于地理、历史、人文、管理等学科兴办或增设。从云南省近几年高考学生的选考科目和招生情况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来源以历史、政治等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多存在偏文科的现象,理工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从心理上就存在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数据库基础知识薄弱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计算机类的课程一般只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公共必修课,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时数一般为72学时,其中还包括了实验课时。由于课时总量比较少,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未能充分掌握上述知识。特别是学习《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必需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在非计算机专业一般是不开设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曾自学过此类课程。

3、相对课时少,学习时间不足

根据调查,目前使用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讲述数据库技术部分知识时,采用FoxprO关系型数据库软件为对象,而数据库技术课程之前并未开设,在讲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必须安排补充这方面的知识,结果导致该门课程学时数极其紧张,而且对于完全没有数据库知识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现《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系统化思路及改革策略

从实验的过程分析,系统化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主要有:实验软件系统化的实现;实验主体(学生)和客体(实习、用人单位)的评价研究;实验室的网络建设等。针对此,现提出具体的系统化措施。

1、实现实验内容的系统化是关键引入多种专业软件,实现实验内容的系统化

拥有资源是开展系统化教学实验的关键,根据教学需要,这种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方面,在原来实验室内部局域网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服务器的配置,争取与部分旅游企业实现联网,增强实验的效果。软件方面,除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外,根据教学需要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物业管理信息系统、高尔夫管理信息系统、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在采购选择软件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软件开发商具备国家信息产业部资质认证;软件的发展比较成熟;在市场上有多家企业使用;售后服务比较好。为避免泛泛而谈,在系统化实验中,应该让学生精专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熟悉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通晓原理、举一反三的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措施的制订是实验系统化的外部保障,应该按照实验计划逐步实施。首先,制定室内实验要求,规定实验目标和步骤,让学生遵循一定的方向开展实验;其次,制定课外实验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了解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市场上的使用情况,增加实验的针对性;再次,制作调查和实验考核标准,将学生调查的结果讲解后存档;第四,与实力雄厚的软件开发商建立联系,引入资格证制度,如可与千里马等大型软件开发商建立合作关系,软件采用千里马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实验考试合格,由开发千里马酒店管理系统所在的广州万迅电脑软件公司颁发操作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重视实验形式的系统化形式是巩固内容的手段

为使实验与实际紧密联系,在形式上应该与旅游企业建立联系,实现实验形式的系统化。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酒店、旅行社、度假村、物业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实验酒店的参考标准:该酒店采用的软件有代表性,具有比较稳定的客源,三星级以上,部门结构比较典型等。选择旅行社的标准:国家百强旅行社,具有稳定的客源,拥有1家以上的分公司或两家以上的门市部。选择旅游物业公司的标准:有国家物业管理资质认证,组织结构比较齐全,在本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等。

根据实验的需要,把实验分为认识实验、数据库设计、操作实验、实地操作实验等几个阶段进行。认识实验主要参观旅游企业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安排在课程讲授之前进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数据库设计实验安排在课程基础理论和数据库知识学习之后进行,以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企业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为培养熟练操作技能打下扎实基础。操作实验与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等部分教学内容同步进行,主要是熟悉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学习和掌握操作技巧。实地操作实验在旅游企业进行,根据达成的协议和学生个人的专攻方向,把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的旅游企业开展实验实习,以体会实际应用效果,积累现场实验经验。

通过上述实验形式,成为该课程实验系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注意采集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实验

实验教学系统化效果如何需要在实验中检验,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反馈意见的采集。检查实验教学系统化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二个:一是学生的意见和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二是旅游企业的反馈信息。学生意见的收集分别在认识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实地实验等阶段进行,根据其中的合理部分开展讨论,修改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主要通过学生设计的数据库作业、操作实验成绩、通过企业标准操作考试的合格率等几个指标进行评价。而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实习中的信息反馈一般都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必须重视。采集旅游企业的评价方法有:根据协议定期评价,上门访问,交流研讨会等。通过旅游企业和实验主体――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修正实验,使《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朝科学性、实用性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实验系统。

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挖掘师资潜力,配合新的教学方式,以务实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水田,陈平平.《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356―358.

篇4

目前计算机在饭店中的应用,已深入到饭店的各个部门,出现了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卫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楼宇控制系统(BA)、停车场管理系统、水控系统、考勤系统、消费卡系统、电子门锁系统、饭店信息服务系统、餐饮管理系统、计算机娱乐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在现代饭店管理理论中,饭店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饭店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饭店经营必不可缺少的现代科学工具。

(一)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饭店经营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饭店管理的信息系统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1、信息更新速度快

2、容量大

3、综合协调性

4、网络化

(二)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饭店信息管理就其表现形式看就是对饭店大量的常规性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饭店的管理效益及经济效益

2、提高服务质量,使饭店信息管理规范化

3、提高工作效率

4、完善饭店内部管理体制

5、全面了解营业情况,提高饭店决策水平

6、饭店管理及其信息处理要求

(三)在信息社会,现代饭店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及时的获取各种客人的消费信息和客源市场信息,充分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不同客源市场的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走向,要及时地对住店客人在本饭店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及时的调整饭店经营的服务产品项目,并根据服务产品的特征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2、及时地分析和综合市场信息,并正确地制定相应的决策。

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饭店服务超前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客人住店的舒适度和方便性,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饭店的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才能使饭店持续地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客人的到来。

3、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饭店为客人提供的是综合了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的服务产品。每项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饭店多个部门同时产生效用、同时综合的结果。它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进行的过程,应该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出现在客人的面前,这要求饭店内部的各职能部门综合、协调地工作。

二、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要求

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手段,有效地辅助饭店各级管理决策。信息系统设计的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采集信息

2、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3、正确地处理管理决策信息

4、根据需要输出信息

5、资源控制

6、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

三、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史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饭店计算机管理系统是MIS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实现的是计算机管理系统在饭店中的具体应用。国际饭店业先进信息化应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以下五阶段。

1、电算化阶段

2、自动化阶段

3、网络化阶段

4、集成化阶段

5、协同化阶段

四、饭店管理软件系统简介

(一)国外饭店管理软件系统

1、ECI(EECO)饭店系统

2、HIS饭店系统

3、Fidelio饭店系统

(二)国内饭店管理软件系统

1、杭州西软Foxhis饭店管理系统

2、北京中软好泰CSHIS管理系统

3、北京华仪饭店管理系统

五、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主要功能

(一)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组成。

1、硬件系统配置 2、单机系统

3、集中式处理结构 4、分布式处理结构

5、软件系统配置 6、操作系统

7、数据库系统 8、安全系统

9、网络系统

(二)饭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个饭店管理信息系统从使用者的角度看,软件结构就是饭店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1、饭店管理信息系统

(1)前台系统。预定接待、财务审核、电话计费、公共销售、客房中心、系统维护、商务中心、系统维护、餐饮管理、娱乐收银、经理查询

(2)后台系统

(3)财务处理、工资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管理、固定资产、工程设备

(4)扩充系统。财务分析、商务管理、宴会销售、餐饮成本、桑拿管理、采供系统、考勤系统、安全管理

(5)接口系统。程控交换机门、锁接口、IC卡/磁卡消费、远程查询系统、远程预定系统、户籍管理、INTERENT接口、语音信箱接口、VOD接口

六、饭店电子商务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国际电脑互联网成为新兴大众媒体的同时,更赋予了国际互联网独特的商用功能。被誉为“第四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的国际电脑互联网来到了人们面前,其发展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旅游业被认为是对互联网敏感度最强的产业之一。

篇5

【关键词】统计学;旅游管理;课程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121-02

1引言

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規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本门课程主要讲述如何搜集、整理数据和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价的方法[1]。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它是后续课程《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市场调研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重要帮助。

2统计学课程调研情况

2018年7月对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4个班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网页链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填写,共收到239份有效问卷。各专业方向具体填写问卷的人数为:旅游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72人、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62人、旅游管理(邮轮管理方向)56人、旅游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49人。

3统计学课程现状

3.1学生基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文科生比重大,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被调查的239名学生中182人高中学习文科、54人高中学习理科,还有3人高中所在地区高考时不分文理科。班级学生中文科生比例超过70%,对数字、数学类的课程接受度不高。加上旅游管理的专业课多以偏文科的文字类课程为主,学生文字功底较好,相应地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而统计学是需要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课程,对学生而言考验就比较大。

3.2学时设置

教学计划中统计学学时设置较少,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学时为32课时,全部为理论课程。统计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相当有难度的课程,32个课时只能够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点,不能很好地让同学完全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知识,如果课堂需要扩展,就需要更长的学时来支撑。现在课程改革都在提倡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仅仅32个课程不足以将课程知识点进行展开,否则教学计划里的核心知识点就讲授不完。

3.3开设时间

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临近大四写论文的时间,同学们学习了统计学课程,可以立即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毕业论文的调研工作,并能制作相应的图表和进行数据分析。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从实习岗位回来后普遍学习状态不如实习前,并根据长期观察可知高校高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如低年级学生,故建议将统计学课程设置在大三实习前,最好在大二阶段。

3.4教材选择

教材选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所著的统计学教材,这本教材知识点全面,理论丰富,逻辑清晰,选用这本教材对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学知识很有好处。全国大部分经管类专业都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教材,这有利于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触此类课程较少,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人不多,学生更喜欢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材中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的较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度大,特别是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章节对学生的逻辑能力要求太高,班级里能掌握的学生数量很少,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对239名旅游管理学生进行的调研中,有112名学生认为目前选用的教材比较难,认为教材比较容易和非常容易的学生加起来都只有7名,所占比例仅为2.93%。3.5作业情况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每一个章节讲授完毕后,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这对统计学这门学科而言是必须的。只有通过练习积累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但在调研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学业负担较重,每门课程都有较多的作业,加上学生活动,学生们的休息时间明显不够,这导致部分同学出现上课睡觉的现象,影响正常教学活动[2]。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的作业频率为一学期布置三次,有95人选择此选项。一学期五次作业的选择的人数较少,仅有10人。

从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作业质量上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个别同学拖交、欠交作业。作业雷同率在30%左右,少数同学之间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增加课堂练习,节约同学们课下的时间,课堂练习既可以很好地督促同学们及时完成练习,并且教师能够现场监督,防止抄袭现象,及时准确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得到准确有效的反馈。但这需要有相应的课时作为支撑,才能安排专门的习题课。

3.6统计软件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科学,学习统计学不可避免地要学习统计软件[3]。SAS、SPSS、EXCEL、EVIEWS、STATA都是同学们写毕业论文可能用到的软件,特别是EXCEL、SPSS这两个软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应该是必须掌握的软件,而且这两个软件的统计功能非常常用,不仅学生写毕业论文会用到,也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有可能用到的软件。EXCEL、SPSS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只要保障一定的教学和练习量,是每位同学都可以掌握的。但目前由于课程设置中没有安排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实操课,普通教室条件有限,仅仅通过教师演示相应操作的方式来学习统计软件,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练习,大部分同学虽然上课听懂了,但没有实际操作,到自己用的时候就不会了。

3.7考核方式

针对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所应占比例这一问题进行调研时得到以下结果:32.64%的同学认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应为50%,有78名同学选择此选项。最少一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占填写问卷同学数量的8.79%,仅有21名同学选择期末考试比例应占分数的70%。即大部分同学认为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水平,应该降低期末分数占总成绩的比例。有些同学可能平时学习认真刻苦,但不善于考试。所以认为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五比五”比较合理,能较公正地代表学生的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目前采用笔试、以试卷作答的形式进行,开卷考试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意愿,有58.16%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比较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有32名学生提出应该在期末考试中加入上机实操的部分。

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特色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218-1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质量,就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进步,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业。

二、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悠久古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旅游资源。我国的旅游资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让我国的旅游资源颇具中国特色,受到了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通过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增添了极大的人文色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在管理中不断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使旅游业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是我国旅游业管理的重要思路,也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

想要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紧随时展,将市场作为引导,然后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辅导。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旅游业管理需要更加健全、完善,要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重视旅游企业融资与资本经营并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政府的作用,将政府作为对付市场失灵时重要的补充手段。另外,还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当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加强政府与旅游企业从业者的联系与沟通,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同时在旅游企业之间可起到沟通信息,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以更加谨慎的态度从事经营行为,使旅游行业的行为统一到最佳状态。

四、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分析

虽然我国的旅游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旅游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在旅游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如何协调旅游管理理念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重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旅游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其内在的美,从而使旅游业能够向高层次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对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建立起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文化。然后让员工将旅游资源中的传统文化牢记于心,这样就让员工拥有了一种责任感,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就更加认真地管理旅游资源,开展更为高效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旅游管理工作水平。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人为本”,正因为如此,在对旅游管理进行完善时应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人”出发来管理和完善旅游管理工作。比如旅游管理中可以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模式,让旅游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使每一名员工都拥有主人公意识,能够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旅游管理工作做好提供支持。

(三)重视将“以和为贵”的理念融入到旅游管理工作中。旅游管理工作需要旅游企业各个部门共同的努力,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过程。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要管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娱乐项目、餐饮、住宿以及购物、安全等。可以说,这些环节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只有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理念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以和为贵”的思想能够让管理者重视互相间的合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从而可以让整个旅游管理工作更加协调,让所有的员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从而让整个管理工作更加和谐、更加高效,从整体上达到了“无为”的状态。

五、结语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旅游管理借鉴的理念,如果将这些理念有效应用到旅游管理工作,就可以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高效、充分地挖掘旅游资源中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来规划和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工作,使旅游产业更具文化内涵,进而全面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我国旅游产业更具民族特色,同时也能有效完成我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理念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厦门大学,2001.

[2]史丹丹.传统文化的旅游管理理念探讨[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7-8.

篇7

在电压质量管理中,电压合格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县级供电企业要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就要在提高电能质量以满足电力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要对提高电压合格率进行深入探索,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本论文以县级供电企业为例,针对供电企业电压合格率管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关键词 管理系统 供电企业 电压合格率 技术措施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以电能作为商品参与市场竞争。电能质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三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即波形是否为标准的正弦波、频率是否达到了50赫兹、电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其中的波形和高频率波动较小,而电压的合格率则是令电能用户极为敏感的。那么县级供电企业就有必要对电压的合格率做好管理控制工作。

1 电压合格率现状

虽然目前大型的电力企业普遍采用了自动化远程抄表形式,但是县级供电企业仍然以人工抄表为主,依然以粗放型电压合格率的管理模式,统计分析以月末数据报表的数据为主。从实践操作的角度而言,虽然已经构建了电压管理体系,但是并没有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不仅工作量大,管理延续的周期长,甚至还会出现数据收集和汇总上的误差。

2 建立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的技术措施

将目前的通讯网络以及监测点充分地利用起来,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所获得的数据上传到数据管理服务器之后,还要对电压监测点进行GPRS模块改造,使数据通过移动公司网络,经由专用服务器传送到数据管理服务器,远方采集工作得以实现。

对于电压监测点的数据,在利用数据管理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时候,还实现了数据共享,使电压数据管理人员获得了技术支持。面对检测点的众多资料,系统可以对资料进行编辑整理,根据现场实际的变化,检测点的信息资料都要试试更新,并随时录入,以提高监测点的管理效率。

3 建立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

3.1 电压合格率系统管理结构

县级供电企业建立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管理系统,对改造远方采集模块,创建电压合格率数据采集平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电压合格率系统管理结构如下图2。)

电压合格率系统的优势在于,其结构模式的构建将现有的网络和监测点的硬件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与此同时,GPRS技术实现稳定而熟练的运行,可以采用流量包月制,以降低网络运行的费用。进入电压管理系统可以采用WEB登录方式,使用户访问的响应高速度快,操作简单便捷。根据供电企业的需要开发管理功能。要求后台数据处理软件要具有控制功能强、灵活方便的运营能力。

3.2 后台管理应用系统

后台管理应用系统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功能强大的管理应用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B/S和C/S架构模式。C/S架构是通过数据通信软件接受互联网信息发送大指令,对检测仪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入到数据库中存储。计算机应用程序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报表,同时建立故障报警系统。当所有的工作完成后,所生成的数据报表就会自动地存入到运行维护数据库当中。系统的设置以及数据查询和资料维护等等功能,都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对各项参数进行设置,此时就可以根据信息以及统计数据对线路的电压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电压合格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性、开放性、友好性和安全可靠性的特点。县级供电企业的先进性提高了研究对象支撑平台的建立,以利于最新流行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开放性主要是针对数据接口而言。数据库与外部系统的数据库要建立双向数据交换和访问的模式。系统的友好性使在通过浏览器对系统进行操作的同时,还要将用户友好界面建立起来,以多种风格设计满足用户要求。在管理系统上,各级用户只能够对自己所属范围的数据进行操作,用户的管理则是分级式的。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体现为登录身份的可靠性。系统所在网络要设置权限,管理人员管理用户主要采用日志管理的方式,而操作人员仅仅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操作功能。

3.3 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的效益分析

通过建立电压合格率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而且实现了技术转化为效益。原有的管理瓶颈被打破,该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对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分类,实施分时段、分辖区监控,并且将数据图形的分析功能充分地利用起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将电压合格率指标的控制周期缩短,实现了系统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压合格率直接关乎到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通过建立电压合格率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供电企业电压合格率的管理水平,而且还为供电要求的发展提供了技支持,以确保电能用户的用电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华.县级供电企业电压合格率管理的研究及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12).

[2]孔鸣.县级供电企业电压合格率管理的研究及探讨[D].浙江大学,2011.

[3]申东慧.加强无功动态补偿管理,提高农网电压合格率[J].电源技术应用,2013(05).

[4]张先泰,蔡金锭,丁智华,陈廉青.电容补偿在配电网电压调节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02).

篇8

关键词 旅游交通管理 实证 武当山

中图分类号 F592.7 标识码 A

交通管理条件是地区旅游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可进入性、化程度以及道路质量的优劣,对客源吸引、线路组织、旅游大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均产生极其深远的。如果没有完善的交通管理网络系统的支撑,即使再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只能处于待开发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武当山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独特、道教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然而旅游交通的管理手段滞后却成为制约武当山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瓶颈。为了提高武当山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提升其真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档次,对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的再认识是很必要的。 1 武当山旅游资源评价

武当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是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1)武当山自然景观奇特绚丽。这里层峦叠壑,有72峰、36岩、24涧、11洞、10石、9台等胜景。主峰天柱峰素有"一柱擎天"之誉;环绕主峰的众峰千奇百怪,争雄斗奇,但又朝向主峰,形成天造地设"万山来朝"奇观。武当山四季景色各异,不管何时游览都能享受其神秘空灵的自然美景。

(2)武当山道教建筑雄伟壮观。这里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所建道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号称"万古之奇观"。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宫观庙宇500多处、2万余间。明代鼎盛,皇帝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仍不失当年宏伟气势。

(3)武当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除道教建筑外,武当山的道教武术、道教、道教法事、道教药膳、道教珍贵文物等也蜚声海内外,特别是武当拳更是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另外,武当有关真武等的传说故事、风俗民情等也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2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现状分析

2.1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现状

(1)公路交通。为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武当山的公路交通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316国道(汉十公路)、209国道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十堰至襄樊段已经开通,初步形成了"十"字形的交通网。武汉至十堰、十堰至银川的高速公路正在兴建和完善,将进一步改善武当山的旅游交通,促进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发展。 景区外交通:武当山发往全国各地或途径武当山的班车北达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到汉中、安康、西安;东到南京、无锡,南达长沙、深圳等。省内交通更是四通八达。

景区内交通:武当山城区到乌鸦岭25km旅游公路、老君堂至琼台中观15km索道公路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山路转弯处还专门安装了反光镜;蒿口至五龙宫、官山吕家河至田畈业已修通旅游公路。武当山旅游制定车辆有100多辆,司售人员服务较周到,游客上下山比较方便,乘车收费较合理。武当山正拟建旅游车队,以期把旅游交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铁路交通。武当山附近的火车站有:武当山站、武当山西站(六里坪站,距武当山11km)、十堰站(距武当山34km)。襄渝铁路横贯武当山麓。开通的铁路旅客列车经过武当山的有40多列,分别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青岛、武汉、郑州、西安、洛阳等大中城市。且武汉到武当山有专门的旅游专线车。

(3)航空。老河口机场距离武当山90km、襄樊机场距离武当山180km、武汉机场距离武当山500km。且老河口机场正在扩建,将开通北京、广州、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航班。

2.2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的现实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以及发展旅游业意识的增强,武当山地方政府近年来在武当山旅游交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投入。但短期内,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还跟不上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与其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也极不相称。在安全、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上,武当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从公路交通方面看。武当山只是初步形成"十"字形的交通网,两条国道也是多年前修建,路况条件难以满足旅游交通需求。同时,通往武当山的交通车辆也只是提供一般运营服务,根本没有为专程前往武当山的游客提供的旅游专线车辆,尤其是公路运输工具在软硬件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 武当山从山门到南岩这一段公路与国内其他很多景区相比确实上了一定档次,不仅提高了景区内车辆的安全性,也使武当山旅游交通总的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由于山路弯度较大,加上形形的车辆出入,每年还是有大型交通事故发生。此外,普通的巴士没有起到带客"游"的目的,仅仅作为一个把旅客带上山的交通工具。

(2)从铁路方面看。虽然武当山站处于襄渝铁路沿线,却只是一个小站。据近年的列车时刻表来看,前几年并没有武当山这一站。游客只能在六里坪(距武当山11km)或十堰站(距武当山34km)下车后改乘中巴到武当山。为了发展武当山旅游业的需要,近几年新增了武昌至十堰的旅游专线车,并且专设了武当山一站。作为一个过路站,列车在武当山只停留10分钟。而且游客在武当山站根本买不到卧铺票,就连硬座票也不能完全保证。返程游客只能提前到十堰站订票。如此交通条件,根本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3)从航空运输方面看。最近的老河口机场和襄樊机场距武当山分别为90km和180km,虽然从这两个机场到武当山的公路非常便利,但增加了游客的路程时间;且下了飞机又转乘汽车,易给游客带来负面心理。据调查,这两个机场主要接待的是国外游客,他们要先坐飞机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乘飞机到武当山。外国游客对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这两个机场的班机都是小型飞机,从安全系数、便利程度和运输档次上都难以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海外市场的开发。

3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之对策

(1)景区外的交通管理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专线的铁路、公路、航空客运班车和班机。对这些专线车进行内部改造和外部包装,使其成为真正的服务于游客的"旅游车"。例如,在车内以风光片、专题片的形式面向游客进行报道。在景区运营的旅游车配备服务人员,随车介绍沿途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旅游须知等。丰富游客旅游生活,增加对武当旅游区的了解,增添旅游活动的乐趣。另外,政府与铁路部门应多多沟通,将武当山站设为停靠大站,增加在武当山站停靠的列车次数,并且游客在武当山站也可购买当日返程硬卧票。航空客运方面,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有武当山自己的机场。增加航班数量,增添大型直升飞机,提高飞行的安全性能。

(2)对于景区内部的交通管理,武当山的旅游交通管理手段及必须以国内外成功的例子为榜样,建设化的旅游交通管理。

一是线路设计方面。武当山还应该增加旅游线路的设计和规划。,武当山的主体线路是一日游的"道教建筑游",这一线路已经陈旧,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精品线路如"两山一江游"、"秦楚帝王文化游"、"秦巴风情游"、"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游""武当道教文化游"等,由于处于正在开发阶段,组织的游客也不多。由于线路开发不够,游客不能全面领略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于是就有了有些游客所说的"武当山不可不去,也不可再去"的说法。因此对武当山的线路设计应遵循系统性、适当超前性、"风景线"、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将景点用线路串起来,既可以增加景点数量,延长游客的观光时间,又真正做到让游客满意。

二是公路交通工具方面。可以考虑禁止外部车辆进入武当山景区,在景区内部统一使用"旅游敞篷车"。这种敞篷车以电力作为能源,比九寨沟的"绿色环保车"更为干净。与武当山目前运营的巴士相比,"旅游敞篷车"安全、无污染,还能满足游客悠闲欣赏沿途风景的要求。

从索道工具来看,武当山索道自投入运营以来争议颇多。部分专家认为,在景观核心区内建观光电梯,破坏了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景观变得很不和谐。同时,由于索道的快捷,缩短了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对旅游区的并非是件好事。也有专家认为,项目本身对当地自然环境影响不大,影响主要来自其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等。笔者调查发现,武当山索道主要是建在山的背面,并非核心景观区;而且,乘坐索道可以俯瞰走神道所不能看到的自然美景。再者,建设索道本是为了方便游客,不能单从景区的经济目的出发而否定索道的服务功能。如果武断地去拆除索道,那么由此所带来的建筑垃圾和对景点的破坏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于武当山的索道建设运营,我们应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在方便游客和环境保护之间达到适度的平衡。

作为一种特色交通工具,从乌鸦岭到上金顶的一段山路上,有很多轿夫在路途等候着提供服务,价钱从20~200元不等。这段路比较艰险难走,轿夫的出现方便了游客,而且这种特色交通方式也成为武当山交通旅游的一道风景线。但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对轿夫还没有很系统的管制,这种交通方式也还没有为广大的游客所接受。

三是景区道路。除了交通工具外,包括公路和步行道在内的景区道路也是重要一环。对于景区建设来说,一方面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任何开发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要;同时,还应在解决人造设施与景区自然风光的协调问题上下功夫。总之,在武当山景区应该实现交通设施景观化。

我们再来看一看武当山目前的步行道。武当山步行道主要是乌鸦岭到南岩和金顶的道路。通往南岩的朝拜道比较平缓好走。通往金顶有明代和清代两条古神道,明道较为艰险,但是景致绝佳。一般人都愿意沿此道登金顶。但由于路途遥远又艰难,对中老年人和小孩来说很困难。当地政府正考虑对此道路重新铺砌为青石板路。因为这既能给游客带来方便,又能体现神道古朴的韵味。如果这一措施得以实施,也将是武当山另一道风景线。

当然,从武当上旅游业管理的实证上看,在发展绿色旅游交通、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旅游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着我国旅游行业综合旅游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和旅游行业的兴旺腾飞。

1 范学锋.武当山旅游手册[M].湖南: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

2 费振家.武当旅游交通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3 龙启德.贵州森林旅游交通线路及旅游线路的组织与规划探讨[J].贵州林业,2003(11)

Tourism traffic control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Take the Mt. Wudang tourism as the example

篇9

关键词:高校管理 就业 就业有“质”有“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15-02

近年来,无论是专科层次的高校还是本科层次的高校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专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市场对人才的期待仍存在许多矛盾。而在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利用好初次就业挖掘个人的潜质的机会,导致自己的创新想法没能实现,特长没能发挥。可见,尽管先就业后择业能够保障大学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能保障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高就业率的倡导下,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时没有对自己作出充分的定位,因而在工作之后会因为不适应现有的岗位或者现有工作不能实现其理想等因素而放弃第一份工作,继而选择第二份职业。

对此,专科院校应当在高校管理中对大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专属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将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管理的首要目标。笔者以如何通过高校管理创新确保大学生就业有“质”有“率”进行阐述。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对高校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1.1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现如今,“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普遍要面对的问题,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往届毕业生重新择业,应届大学生就业人数与需求岗位之间的矛盾则会进一步加大。由此,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供需脱节则是诸多新挑战的焦点,大学生就业人数与需求岗位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合适就业岗位的缺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就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致使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所以,供需脱节并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就业职位缺少而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供需脱节同样包括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合适人才的情况。尽管教育部已在全国高校开通就业信息网和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有些高校没有有效利用该信息共享平台。例如:由于没有对本校的人才信息进行梳理,单位在登录该校网站后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出适合本企业的人才。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恰恰是无法根据海量的人才信息找到认同本企业价值观,与组织目标相近的人才。而造成供需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在高校管理中,大多数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就业技巧等方面缺乏系统训练。”[1]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其专业技能往往不够突出、不够有特色。总之,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决定了高校需要通过管理创新开辟就业的新路子。

1.2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主要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工作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而就业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方面。现如今,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形成了职涯与心理辅导、就业/择业指导、信息咨询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首先,就业管理队伍职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就业管理机构不够健全。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人员与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一比一千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此项数据为一比二百多。可见,由于高校没有配备充足的就业管理人员,很难有效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而在一些高校,特别是规模不大的专科院校就业“全员化”几乎被演化成就业工作全盘下沉各系(部),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常常是由其他部门临时调整过来兼职从事,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缺乏“专职化”。因而就业指导中心仅仅是就业季的临时性机构。而这种临时性的“指导”无论从人员配置还是指导内容都是较为疲软的,最终会影响指导的效果。

从专业化程度而言,由于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地、系统地培训,就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素质良莠不齐,更何谈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例如,有些高校的就业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资质,有的人员由于年龄较大,不擅长运用网络资源。这样的人员配置显然不能为本校的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其次,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做到有效利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功能没有有效发挥。就业信息是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最为直接的信息,而用人单位也希望从就业信息中了解高校人才的状况,可以说就业信息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了解彼此真实情况的直接且有效的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并没有有效地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尽管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也已全面启用,但是用人单位注册数量太少,信息量小,可利用价值不高,无充分与毕业生对接,进而最终影响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就业指导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例如,有些高校尽管建立了就业管理网站,在网站上定时了信息,但是由于没有对该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或者更新信息的速度较慢,因而就业管理网站的性能相对较弱。此外,还有的高校忽略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就业信息仅仅限于省际信息而没有提供全国范围内的就业信息,所以对于打算回生源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学校的就业管理网站显然不能满足其需要。

除了高校就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在许多院校,尤其是在文科院校中,学校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知识的培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忽视了对实验或者实习课程的开设,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并没有真正掌握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有些高校在管理中尽管很重视学生的实操实训,在实践教学中也倡导实习就业一体化,强调顶岗实习。但学生不擅长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学得会,不会用,能落地生根,但不一定能开花结果。

2 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对高校的主要职能存在认识误区。从本质上讲,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因而高校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人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就业管理则是检验本校学生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关卡。可见,学校的主要职能与就业管理在本源上是一致的。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在教学管理中突出这一点,始终将就业管理放置于高校管理的边缘位置,在职能部门划分上,就业管理部门一般属于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一些专科院校的就业管理部门设置要低于一般的系(部)、处(室)。

其次,在思想上,部分高校的潜意识里仍存在保“率”而舍“质”的旧观念。在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时,许多高校首先从提高就业率入手,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让本校大学生尽快就业。在思想上,许多高校认为,只要本校大学生的就业率较高,就算完成本校的年度任务了。殊不知,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形式上保障了大学生尽快找到工作,而实质上并没有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最初理想。

3 通过高校管理创新确保大学生就业有“质”有“率”的几点途径

“由大学生就业所引发的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可通过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得以有效解决。”[2]前文提到,在高校管理中决不能只注重大学生就业的“率”而忽视就业的“质”,为了确保大学生就业有“质”有“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管理创新。

3.1 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需求门槛的提高要求高校不断加强本校的专业建设,从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如下所述。

首先,需要夯实现有专业的学科基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建设方面,需要增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就业目的,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部已经列为全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对此,需要利用实践案例充实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细化该课程的教育内容。“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3]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企业或者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往届生为学生提供就业或者择业讲座,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即了解到社会工作的相关情况。这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知识储备上,都能让本校大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

其次,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实战训练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强调通过现实中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模拟教学法亦是指通过实验室或者模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对现实情境进行分析或者决策。模拟教学法能够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真实感,通过模拟环境中的锻炼,大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掌握本专业知识,快速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实战训练法主要通过为学生设计见习、实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方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再次,在专业授课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尽量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入公司或者其他单位见习、实习,更加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查漏补缺,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高专业教育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实践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优化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催化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4]有些院校将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在这一学期中,大学生都要面临专升本或者找工作的问题,因而无法专心实习。据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实践教学穿插在不同的阶段,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之后为学生提供一段时间的见习期,另一阶段则在最后一年安排学生的实习。如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在求学的过程中不间断地利用见习、实习机会,进行实践活动。

3.2 创新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本校学生就业渠道

创新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高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拓宽本校学生的就业渠道。

首先,需要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单位开展实习、实践;二是可以邀请企业到高校与学生直接交流。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互动模式,积极联系和协调企业,尤其是与本院校就业相关的企业,在校外建立用于本院校学生实习的实践教学基地。此外,在企业来校交流时,应积极组织同学观摩、听课,及时公开讲座信息,让本校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讲座中来。

其次,尽可能地挖掘和利用就业信息,拓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如果说现场招聘会是有形市场的话,那么网路的虚拟招聘则是无形市场。高校在管理中应将两个市场置于同等的位置,据此,高校应积极搜集各地企业的招聘信息,建立本校的人才库,让供需双方直截了当地了解彼此。在搜集就业信息时,不要忽略了对省外就业信息的搜集,在人才库的建设中,应通过网站的信息筛选功能,高效地将本校大学生个人信息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院校就业信息的共享,即利用区域内或业内高校就业联盟网。

再次,可以在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设立自己的实践基地,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大学生就业与实习的对接。具体来说,高校一方面应保障实践基地的使用率,鼓励学生积极实习;另一方面还需要鼓励学生多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积累就业求职资本。

3.3 发挥学生就业特长,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

对于高校特别是专科层次的院校而言,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是保障大学生就业有“率”的先决条件,而为了实现本校学生就业有“质”,则需要发挥学生的就业特长,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对于就业目标,大学生的创新想法和特长在中小、小微企业比较容易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型企业不能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应该强调高校不能一味盯住“率”的数据。不可否认,大型企业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个人发展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大型企业僧多粥少,只有少数人能入列其中。据此,大学生应将目光投入到中小、甚至小微企业中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类企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理想在这类企业中更易实现。

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就业能力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初步认识劳动力市场、认识工作世界、提高决策水平,拓展今后的工作宽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尹华.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管理转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146.

[2] 张晓慧.由大学生就业引发的教育质量和高校管理改革问题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58.

篇10

【关键词】油井 系统 效率

抽油机井采油是我国各油田的主要生产手段,约占油井总数的90%左右。目前,抽油机井采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效率偏低、能耗高。因此,必须对原有抽油系统能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新进行设计调整,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方法,使抽油系统适应现阶段井液举升的要求,大力降低能源消耗,这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抽油系统各环节能耗测试与分析

抽油机井系统工作时,就是一个能量不断传递和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由于受砂、蜡、气、腐、垢、摩阻等的影响,使得每个环节都发生一定的能量损耗,从而降低了整个抽油系统的效率。这些损耗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电能转换系统损耗:可分为控制柜损耗和电动机损耗等。

(2)抽油机系统损耗:可分为皮带传动系统损耗、减速器系统损耗、四连杆机构损耗、平衡度的损耗等。

(3)井筒供、排液系统损耗:可分为深井泵及管、杆、液摩阻损耗、抽油杆柱负载损耗、低泵效损耗、光杆密封器摩阻损耗,集输系统回压造成的损耗等。

2 措施应用及效果对比

现场采取的提高抽油系统效率的措施主要有:

2.1 电能转换环节

(1)采用节能型电机。在现场已经批量投入使用的节能型电机主要有高转差电动机、转矩可调式电机、稀土永磁电机、高压电机等,经测试,新型电机抽入使用后,电机功率因数平均提高了41%。

(2)变频控制柜的使用。由于变频器成本大幅度下降,目前变频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各单井的配电系统。变频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油井配电系统的电能转换率,做到了“用多少电就从电网取多少电”,当电机做“负功”时,可将电机发出的电反馈回供电网络。变频器具有的“软启动”特点降低了电机功率,比如原75KW电机现改为45KW,原55KW电机现改为37KW,使电机功率利用率平均提高了32%。

2.2 抽油机系统环节

窄V型联组带。目前抽油机已普遍采用了窄V型联组皮带,这项措施使皮带效率提高了15%。

节能型抽油机。现场投入应用的节能型抽油机有几十种之多,仅游梁式抽油机就有前置式、异相型、双驴头、多连杆等等,其中异相型抽油机使用较为普遍。

对原抽油机进行局部改造。由于不能大面积更新抽油机,在原抽油机上进行技术革新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在曲柄平衡的抽油机游梁上加装平衡装置,就成为曲柄、游梁两种平衡共存的复合平衡,改善了抽油机的平衡效果,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2.3 井筒供、排液系统环节

(1)降低抽油杆柱摩阻。现场应用的有采用高强度、高光洁度抽油杆接箍,抽油杆柱扶正技术,抽油杆自旋转装置,电热抽油杆技术等。

(2)提高泵效。采用小泵径抽油,平均降低抽油杆柱载荷40%,提高泵效66%。现场还通过采用油管锚定技术、使用强制开关式抽油泵、加装井下分离器、使用防气泵等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泵效。

(3)降低光杆摩擦阻力。我油田使用平行翼式光杆密封器具有承压高,密封压力预紧自补偿,能够持续自助等特点,在保证良好密封性的同时可降低光杆摩擦阻力40%。

2.4 管理创新环节

(1)建立抽油机平衡动态管理台帐。地层供液和含水、含气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使悬点载荷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据统计,50%以上的抽油机大部分时间工作在悬点载荷小于配重的欠平衡状态中。有30%以上的供液不足井在50%-80%的运行时间处于空抽状态。建立抽油机平衡动态管理台帐的核心就是要对抽油机的平衡状况实施跟踪监控,进行动态管理,对平衡不佳的抽油机及时调整平衡,根据油井出油情况制定间开计划,使抽油机始终运行在合理的平衡状态下,使电机耗电平均下降23%。

(2)构建抽油机井冲次分析调控系统。因为泵效低而使油井系统效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占效率损耗的21.5%,构建抽油机冲次分析调控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油井产量变化情况,达到即时调整油井冲次,提高深井泵效率。该系统是将地质资料及工程资料共享,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专用冲次调控平台,对符合冲次调整的油井进行即时分析,及时向管井人员发出冲次调整指令,由管井人员在变频器上轻松完成冲次调整操作。该系统的应用使泵效平均提高了37%。

(3)降低集输系统回压。利用现有的气站进行扩建,增加抽气设备,将气管网内的天然气抽出,大幅度降低气管网压力,进而使井口回压降低。目前井口回压由平均0.5MPa下降到0.25MPa,使抽油系统效率提高5.1%。

在各项措施中,通过更新节能型抽油机来提高系统效率,由于资金投入巨大,适用空间较小。在皮带传动系统中传统的三角形皮带已经普遍被联组窄V型皮带代替,即使有更新的技术如轴传动,也只处于试验阶段,即使能够应用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型电动机的更新换代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相比而言,通过管理创新途径提高抽油系统效率所需要资金投入小,见效快。管理创新是以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为目标,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来挖掘现有设备和技术潜力,小投入大产出。

3 结语

如果把前三项措施归结为技术创新,在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方面,采用管理创新方法贡献率为44.3%,略低于技术创新;从其特点上看,应用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更新换代难度大是其硬伤,而管理创新一旦有所突破,用较小的投入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从具体操作上看,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是以管理创新、科学分析为前提的,否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就可能是盲目的,所以管理创新、科学分析是发挥技术、设备优势的基础,同样,管理创新也要以技术和设备为支撑,离开技术和设备,管理创新也就失去了目标。

大力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油田可持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则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