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探究式

作为启蒙和基础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步入美学乃至艺术的圣殿,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育中要使学生建立起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从而开始创造和学习。美术被学生进行创造、欣赏、认知和感知的过程即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宗旨,并实现促进和骑法出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的提高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美术的教育宗旨和途径

美术作为美学领域里的一门学科,有着创造生活、设计生活和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将美好理想赋予物质创造过程的结果,是带有创造性的劳动,美术活动既是精神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所谓的艺术家即是将自己的思想、想象、知识和兴趣赋予在自己的物质产品里,可以让别人应用、学习、感动和欣赏。美术中的纯美术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创造出一片更加理想和纯净的精神世界。有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劳动过程和生产方式,是以日常性的美术教学活动为基础,建立起学生对美的意识和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健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门技巧、技能课,更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内涵,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掌握美术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最终通过这种手段建立健全学生的思想人格。美术教育在小学课程的目的即是以美术教学为途径,将基础性的造型技能和美术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爱国主义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性意义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基础知识技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是学生接触初级美术、打下良好美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初步培养,并授予学生较为基础性的美术技能和知识,小学美术教育担负的责任重大。

1.艺术灵感的挖掘,艺术嗅觉的培养

艺术灵感的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直觉性,特别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自我认知、思维尚且缺乏,行为和作品里所流露和宣泄出的多为人类最本真的个性情感,在儿童画范围内,逻辑和理性的成份少之又少,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直觉。这既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儿童画受到的限制是技术能力层面的,所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为简朴、天真和稚拙。所以,小学美术教学的指导方针应为直觉理论,将学生的想象创造和个性情感的直觉力加强,使其认知艺术的能力得到提高。

2. 教会学生用心倾听

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小学生而言,这种“用心去倾听”的感受方式所体现的效果都是非常显著的。教师鼓励学生们彼此互相倾听交流各自的意见、想法和感受,在接受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于获取相关的美术技能和知识而言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面对如今独生子女个性过强,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更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往往对知识的理解显得自以为是,不能通过与人交流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别人的声音——包括对同一件作品的不同理解;各自对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丰富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感受美学魅力的途径和手段,如此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来说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获取途径

美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累积性、重复性和操作性,失去了扎实技能和知识的支撑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好的创意的。所以,如何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教授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较早的学前教育以及入学后各类五花八门的艺术班课程,出现了很多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阔的知识面,然后这样的学生的作品,即使有很不错的想法却依然无法形成相应的作品,究其原因,便是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基础性的技能和知识不够扎实牢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对于创新和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当,对于价值观和态度、情感、方法以及过程的关系要拿捏适度,保证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进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知识基础之上。针对美术学科体系较为完整,本学科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较为系统的特点,学生在应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也是完善学生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素质提高的基础有赖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方法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期实现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终教育目的。对于学生获取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有如下几点:第一是培养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得到加强,这也是组成美术课程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是提高人文知识。向学生多教授文化遗产、人文地理和历史故事方面的内容,包括制作、欣赏和绘画等,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第三是着力提高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师通过日常的授课,对于每名学生的个性有所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积极地培养和累计,从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

三、创新思维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从基层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案例来看,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扩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大幅提高,以及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多渠道获取,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扩散性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辐散思维,以已知信息为基础,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上的思考,以开放性的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由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非常强烈,所以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对世界的探究机会提供给学生,使课堂构建起的美术情境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以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是创新的前提,大胆的假设和飞跃式的想象都源自于思想的自由。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出心情舒畅、没有负担和压力、精神状态饱满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和感受力等心理活动状态较为积极,更容易对美术作品产生更为直接、直观和热情的理解与感受,要求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要富有创新精神、有趣、愉快而且轻松,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一定高度,对于理解他人作品以及自己的创作作品也充满了热情和灵感,最大限度上激发出了儿童对于美术的直觉能动性,对于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前所未有地积极和主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创新性的扩散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学生接触美术、认识美学、感受艺术的初级阶段,其关键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入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感受和表达,才能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需要教师着重加强对学生基础性技能和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创造力和审美层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 新课标下 教学质量

伴随着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领域中实施,对于我国小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十分严峻的挑战,同样为小学教师带来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追求丰富的信息输出和非常活跃的的教学气氛,更应当追求高效教学,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才是教学的目的,身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教育教学。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想要将过去传统单一式的教学评论方式方法突破,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从全方位以及多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因就在于不同学生智力水平以及基础知识都是不同的,再加上有些客观性因素,过去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并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学生以及教育发展,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将这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小学生来制定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使得处于不同层次中的学生都能够有自身的发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施赏识性的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学习美术成绩和学习成果要给予肯定,用一种赏识性的眼光来看待小学生,细心观察,找到小学生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拉近学生和美术教师之间的距离,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标改革主要提倡小学生实施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小学生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因此,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课本之外的知识,因为有些知识需要讲解,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学习教材根本不能理解,如果小学生不能够对美术作品内涵以及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没有具备一些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就一定不会对美术作品实施评论。因此,不管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面讲授多久,学生只有对美术作品以及美术知识十分感兴趣,学生才能够做到有所收获, 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是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堂。

三、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想要对至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决,想要改变小学生反复单调以及被动接收等学习方式方法改变,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小学美术课堂之中,开展一个具有研究型的学习,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这已经成为了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以及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最为根本的关键就是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探究情境之中去,在美术教学欣赏课程之中采取一个研究性学习具体化的措施,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判断价值、解释作品、分析作品以及观察作品。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学生身上,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自己欣赏美术作品,自行阅读美术作品,自己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采取正确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方法,小学美术教学不能够单纯看到小学美术课堂气氛怎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有没有进入到了探究学习这一状态上,学生有没有取得良好学习的成果。

四、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技能

在教学课程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应选择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教材,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选择富有趣味和一定活跃性的教材。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体现出知识技能教学具体要求,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创造精神激发起来,发展学生对于美术实践的能力,使得初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美术素养,将创造性的精神激发以及创造出来,陶冶小学美术学生高尚审美的情操,进而塑造一个完美人格。我们不难看到,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体目标是一个整体,实施目标过程中必须要应用材料,塑造美术知识素养,增加小学美术经验,提升学生小学美术实践能力等等都在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最为显著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初小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以及兴趣等等都属于美术教学中隐形的目标,这些隐形目标很难实现,通常也更加容易被小学美术教师忽略。而初小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以及兴趣等等都属于美术教学中隐形的目标,这些隐形目标很难实现,通常也更加容易被小学美术教师忽略。换而言之,小学生只有掌握了自身美术学习的技能,才能够有一定的创新和创造,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样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知识技能,不仅仅要体现出知识技能的目标,更加不能使学生单纯学习知识技能。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技能、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以及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合作学习;融合策略

引言

当前社会正在逐步从独立分工向相互合作转变,此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未来社会需要极具合作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在该模式提出以来,广大教师立足学科教学实践,并对其进行积极探索。但在美术学科,尤其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尚没有一个完整教学策略,导致其在实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该情况,笔者尝试从合作学习完整教学策略的制订入手,从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准备合作学习材料、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等方面入手,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建构合作学习小组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是有效实施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在小组中,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实现有效发展。因此,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一般要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为切入点。

(一)遵守分组原则小学美术教学开展中要有效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要建构出极具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小组,并以此为基础,引导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获得一定的发展。对此,划分合作小组的时候,先按照美术造诣水平、美术知识水平等,将学生划分为优、中、弱三个等级,接着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将三个层级的学生按照1∶2∶1的比例划分到一个小组,保证学生做到优势互补。

(二)明确成员职责小组作为一个活动组织,其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如此才能在各自潜能得到激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优势。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小组中的每一成员都能尽职尽责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其选出本组的组长、副组长。之后,组长要对本组内的各项事务进行安排,带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副组长则需要对组长安排的合作学习计划进行监督,做好记录。以剪纸活动为例,在此次活动开展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长带领学生合作分析需要掌握哪些剪纸技巧,需要剪出什么样的作品,并以此为基础,设定一个剪纸主题,合作动手操作。制订了剪纸计划之后,组长需要根据计划内容,为小组成员分工,有的成员负责剪出不同的工艺,有的负责组合,副组长则对成员的操作情况进行监督。在这样各司其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

二、设计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发挥自主性,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学习。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想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其在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等方面获得提升,教师要明确合作学习目标,以目标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笔者在设定合作学习目标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先摸清所执教班级学生的美术学习实际情况,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就人教版美术教材来说,其在每一章节都涉及了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培养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将其作为教学依据,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以“美丽的花”为例,本节课涉及对鲜花知识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能力、绘画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同时体会鲜花的魅力,学会诠释鲜花的美[1]。据此,笔者设定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鲜花,分析其叶片、花瓣的形状、特点,描述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过程与方法:欣赏多姿多彩的鲜花,利用流畅的线条对鲜花进行描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鲜花,感知其美,展现其美,获得观察能力、绘画能力等的发展。

三、准备合作学习材料

小学美术教学以欣赏和创造为主,其中主要涉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模块。欣赏、创造渗透于四个模块之中。因此,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以材料引发学生的欣赏、创造,促进其美术能力的提升。

(一)教师提供美术材料小学美术教学中,诸多板块涉及创作活动。就创作活动来说,光有空想是不行的,还需要丰富的想象、联想,并将创意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展现过程中,美术基本耗材是不可或缺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作为美术教学的组织者,应承担起提供美术耗材的责任,根据教学所需,在每节课上为学生提供诸如流沙、水粉等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积极想象,自由创作。例如,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一些安全无害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共享,以使学生在节约材料的同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创作任务。

(二)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学生作为美术教学的主体,在材料收集中同样需要发挥作用。美术教学需要用到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是无法有效提供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互通有无,就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所需的材料,集思广益。以“千变万化的帽子”为例,教学该内容之前,笔者就将收集材料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析制作帽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进而就本组所要设计的帽子合作收集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收集了纸盒,有的小组收集了塑料瓶,有的小组收集了珠子,多种多样的材料为其创造活动的实施创造了坚实的条件[2]。

四、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就将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美术创造自然也就失去了灵魂。所以,组织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具体来说,首先,教师采取集体讲授的方式,将本节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详细地讲述给学生。在知识讲述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发散其思维,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美术思维能力。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技术等之后,教师可组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就所掌握的知识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一个极具创意的主题,并在该主题的引导下分工合作。以“有趣的彩泥”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笔者先让学生掌握美术创意知识,之后以小组形式,鼓励他们选定一个学习场景作为主题,合作设计立体彩塑。在此合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会就本组所选定的学习场景综合所需的立体物品进行讨论,分析其色彩、形状等,制订计划之后合作操作。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合作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结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遵循课改要求,积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精心建立合作小组,制定合作学习目标,提供丰富的合作学习材料,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下,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有序学习,积极创作,促进其美术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丛小强.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与探究[J].才智,2017(16):14.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目标要求的描述是:养成并提高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小学阶段美术教案中要求的基础知识并能转化为个人美术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实践创造能力。从这一目标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还应该使其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并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对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总结出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

1.对美术教育重视不够,狭隘理解美术教育。虽然我们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很多老师和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想不通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进步的益处。将大量本该用于培养学生美术能力的时间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美术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科”,只是画一些简笔画而已。在很多学校的课时安排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很明显。以岭南版第六册的教材为例,教材中为了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本来设置了很多实验探究、教学互动的环节和课时。但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学习所谓主科的时间,这些课时往往被缩减的较严重。

2.小学美术没有严谨科学的培养模式,教材多而杂,很多内容没有建立在实际考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就美术教育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培养侧重点,意见很难统一。国内学者对小学生美术接受能力和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较少。造成很多的培养模式和教材与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和现实的师资情况并不能匹配起来。

3.美术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太过单一。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实行期末考试等考试制度,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期末的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予评价,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这样的评价方式造成的种种弊端也就难以避免。岭南版第六册的教材教案,最后希望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美术能力、动手、动脑的活动能力和观察发现实践创新的思维能力。但在最后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这样就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对其他方面的不考查自然也就造成那些方面教育的缺失。

二、应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实践策略

根据现实情况和国家颁布的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逐步改善当前的情况,具体来说,我们应该达到的一种美术教学的状况是:全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深入理解美术的含义,将美术活动带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去。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家长配合引导的合理学习系统。具体到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的是:

1.加强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美术教育链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的,美术也是一样,它本身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发展研究也与其他各门学科密切相关。所以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加强对美术的教育。在整体的环境中多加入美术元素,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意识。其实美术的东西在生活中本就是常见的,教师只需要有意识地把它们引导到课堂上并让学生加以发现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了。例如,在学习岭南版第六册教材中《我喜欢的运动》这一章时,在把一些基本的运动美术原理教给学生以后,就可以以跑步为例,把这些运动美术原理与这一项运动结合起来,深入把握怎样才能让关于跑步运动的作品显得更有动感、更有活力。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深入到各种运动中去掌握这些原理的应用。而不是像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内容依葫芦画瓢。

2.加强学生美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切事物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世界在不断的改变,美术作品也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符合时代的特点。小学生正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时期,创造能力很强。要避免在教育中形成思维定势,要鼓励、引导他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索,把身边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比如,在《春天的消息》一节中,课程要求学生最终能自己动手制作一张明信片。在春天这个主题中,过去我们总是教育学生春天是绿色、是花朵、是春风、是解冻、是复苏。但是春天其实还包括很多很多的元素在里面,每个人的眼里看到的都不一样,我们应该试着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鼓励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方向上绘出自己心中春天的颜色。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好奇心、想象力和接受能力特别突出的时期,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懂美术、会美术、爱美术。

参考文献:

[1]熊薇.走进生活感悟美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品质,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是从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因此正确的认识改革,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问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并为探索新的课程资源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小学美术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式化的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化,忽略了学生的直觉和自由表达,把简笔画当作小学生美术的基本功进行反复训练,使绘画艺术符号化、格式化。从“六・一”儿童节各地举办的画展中可以获得证明,孩子们从老师那没能取得打开心灵的钥匙,他们的心目中千变万化的美妙世界,不过是一些没有生气的简单的平面形而已,那自由飞翔的鸟儿只是圆形和三角形的简单拼合。老师在教学中忘记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宗旨――那就是放飞心灵让孩子们随心所欲、自由表达。任何规范的符号化的训练都是极端错误的,对孩子的直觉和独特的表现潜能构成了直接的伤害。

(二)简单的符号化的教学源自于对学生认知的误读

孩子对各种物象具有天然的综合能力和简练的表达能力,如果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也许不难发现,孩子们更喜欢那些新奇鲜活、造型繁复的东西,如猫、狗、恐龙、小虫、卡通、车船、机器人,这些都是结构相对复杂和表现难度较大的物象,即便是高年级,不少孩子仍对其怀有表现的激情和邂逅的冲动。而那些简单的造型,如杯子、水果和小球,只是很少的孩子怀有兴趣,有些一年级的孩子甚至就对空间有着较好的表现兴趣和表现能力。而当下的新教材和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点,描摹圆形、方形、三角形,其实这恰恰违背了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事实上孩子们喜欢生活中那些生动新奇的事物,讨厌没有生气的东西。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往往是从动的东西开始的,无论多么繁杂总是抱有持久的探究心理和表现欲望。如果不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盲目地比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教条主义的组织教学势必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由表达。

(三)课程以物象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

课堂上老师们总是告诉学生你描绘的客体是什么形状、什么色彩,教学总是围绕着物象展开的,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和独特的个性表达。美术课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灵,培养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样是太阳,在有的孩子眼中是球,有的孩子眼中是火,而有的孩子眼中则是绚丽的光环,有的画成红色,有的画成黄色,而有的则画成赤橙黄绿紫的多种色彩。这种独特性和多元性的表现构成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教学只关注物象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千人一面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三、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发展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的基层领导,大多数本身没有或极少接触艺术,不了解美术教育的规律特点。现在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形式上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少。所以即使在一些较大的城镇小学中,至今有些人还认为学校教育是要传授给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至于艺术教育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是奢侈的追求,更不用说重视美术教育。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课时的安排,人员的配备,开展教学的研究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现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管理网络,从而形成至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分析、研究和评价管理体系。

(二)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监督学生,而学生的主要职责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社会急剧变革的新形式下,传统教育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了,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成员。可见改革是必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外,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以游戏为手段、以兴趣为动力,全面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历来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就有游戏的本能。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它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在整个小学和幼儿阶段,除了发展游戏的教育,别无其他。学生通过游戏,以自我表现方式可以发展为视觉或造型设计、以韵律活动可以发展为舞蹈和音乐、以建设性活动发展手工艺。鉴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充分的利用和重视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各种智力。

(四)注重美术基础知识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前,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不对事业负责,不为下一代着想,总让学生画简笔画、儿童画,不注重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势必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冲击的影响。小学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教育主导者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使美术学科成为一门活泼、轻松、富有魅力的学科,使美术教育成为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老师互动交流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I:

篇7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构筑欣赏的支撑点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知识重在研究,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支撑。美术欣赏课教学如果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出现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

品的误区。这就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的创作远远不只是为了形象,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要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

二、要把握学科特征,找准欣赏的切入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行为。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课的特征。要避免课堂上过多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章句,这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

另一方而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课上成故事课、历史课,对美术作品的阐述,应基于市美教育的主渠道,过多地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容易忽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三、要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身临其境的欣赏氛围

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利用多媒体,欣赏教学大为改观。教师只需一台多媒体电脑,简单的操作就能将精彩的图片送到学生的眼前,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翱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此欣赏过程,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四、要注重欣赏与想象并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市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新美术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题性和创造性,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五、要寓德育于欣赏教学之中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通过道德相互依存,情感融入知识与道德之中。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

篇8

在新时展进程中,为了使教育工作适应时展变化,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社会和谐有序、国家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教学体系的改革并进行明确规定。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共包括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图像阅读、审美判断五大内容。其中“文化理解”主要是指帮助学生积累美术知识,在视觉的基础上对美术底蕴、思想情感等进行了解、领悟;“美术表现”主要强调实践性,学生在艺术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美”,体现出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意实践”是指学生在具备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应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将创新思维、开放性思维等融合到“美”的创作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体现;“图像说读”主要是指在视觉欣赏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通过丰富的体验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判断”主要是指学生在现有美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思想观念以及美学等进行美学判断,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如美是什么?艺术作品中的美体现在哪里?

2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学生丰富美术内容,增加知识储备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美术显现出来,可见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内涵,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加强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培养美术能力。例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使用不同色彩、不同结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使用水彩、蜡笔、油画棒等工具,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欣赏、分析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山水画、水粉画、水墨画等,指引学生了解、掌握不同类型的色彩、结构、线条等,从而使学生积累更多相关知识。

2.2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品德

在小学美术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小学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是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索美术作品的奥妙及内涵。艺术学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学生可在艺术海洋中寻求舒适的学习方式,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解除疲劳,有利于学生发现作品或事物中的美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使其面对繁琐事情时有良好的心态及应对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2.3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美术潜力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会拿起画笔在家里随意“乱画”,最终呈现出来的画作也是多种多样,涵盖了孩子无尽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当家长面对这类情形时往往会因家里变乱而生气、恼怒,但这一现象正展现了孩子的美术潜力,花费精力认真培养孩子很有可能会在美术方面有一番作为。小学时期学生年纪较小,拥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与接受速度,因此教师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活动正好利用了小学生这一特点,有利于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美术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融入到美术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参加美术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发掘学生潜在兴趣及能力。

3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

虽然在学生美术学习道路中小学美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造成阻碍。3.1美术学科不受重视,长期被忽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美术理念上有不同异议,同时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缺乏全面认识与理解,因此社会中普遍存在美术学科不被重视,长期被忽略的情况,这一问题是小学美术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难,同时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方面。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从事美术行业的教师,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都比较高,其中也包括美术学科,但由于大部分学校更加重视文化科目,即使设有美术课也没有为其配备专业美术教师,普遍由其他学课的教师代为讲解,而其他学课教师相关美术知识较不专业。另一方面,部分学校虽然设有美术课,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课均被其他科目教师所占用。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学生应学习文化科目,像美术课一类的艺术学科可有可无,因此美术课长期得不到重视,这对学生培养美术兴趣造成不利影响。

3.2教师教学思维落后,知识结构不完善

美术学习的入门阶段就是小学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艺术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生是否能够学到有价值的内容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在学校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些美术教师拥有与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其教学水平却较低,教学思维及教学观念落后,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不少美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同时在教学中比起理论讲解,更加重视美术技巧,或者向课本内容倾斜,忽视实践。另外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对于新教学风格、方法、模式等比较排斥,同时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将学生的主动地位转变成了被动地位,从而使学生积极性降低。除此之外,美术教师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但很多教师对美术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知识不丰富。美术学科不像其他科目一样仅涉及单一内容,美术内容多种多样,各方面都会涉及到美术知识,因此教师不完善的知识结构难以很好的讲解知识内容。

3.3评价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后,都会对学生自创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而多数教师仅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评分,但在评分会不会对学生进行讲解或说明。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分数较低的学生造成打击,降低了自信心与积极性,学生即便明白自身存在的不足,但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也无法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调整。

3.4小学美术教学缺乏硬件设施设备

由于美术科目得到的关注及重视程度较低,学校想到获得充足的硬件设施设备具有一定难度,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缺乏足够的美术用具,同时教师也没有充足的美术器材进行教学。另外部分小学甚至都没有为学生提供美术教室,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没有师资力量、没有设备、没有多媒体等。小学美术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对美术教学也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同时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

4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的应对对策

4.1提高对美术的重视,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在培养人才方面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自主能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水平,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应提高对小学美术的重视,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美术内涵及重要性,使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意识到美术学科对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渐渐改变对美术的偏见。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应给予支持与帮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虽然我国早已开始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及观念的影响,目前教育市场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一现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素质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表面或倡导中,应逐渐建立起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同时加大对应试教育的改革,积极贯彻素质教育,从而扩大美术教育市场。

4.2采用多元化的小学美术教学形式

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原有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引入新型教学形式,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手工、雕塑、不同类型作品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及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66知识文库2022.03(下)与美术教学活动,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明确教学目标,收集各种类型教学材料,从而使学生更加专注集中。除此之外,教师可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学习,从而使学生感到被重视与高度参与感,帮助学生渐渐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审美水平。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4.3完善评价体系

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评价环节。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优缺点进行了解,同时教师应根据其开展教学活动情况对学生理解情况及掌握效果进行检测。教师应定期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根据情况对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优化。另外教师应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并将其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情况进行了解与评价时,可采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评价,在完成评价后,要及时讲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引学生进行修改,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4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完善学习设施

专业美术教学与学习设施是小学美术教学不可缺少,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前提。首先学校应组建专业美术教师团队,为学生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应为学生建设专门的美术教室,并提供充足的画笔、水彩等工具,同时为教师配备足够的教学设备,使学生与老师感受到美术的学习氛围。基于专业教学设备,美术教师可准确的传达想要表达的内容,使学生更快的理解与掌握,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4.5鼓励学生动手创作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表现”作为重要的学科素养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审美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美术表现中,对于一个艺术作品,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欣赏,同时还要掌握“美”具体体现在哪里,积极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通过自主操作提高对艺术的认知与感悟,将抽象的艺术内涵转化为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应从“美术表现”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推进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讲,刚刚接触美术创作,想要给出完美的作品具有较大难度,同时创作概念缺失、表现能力不足以及并未有明确的创作方向等因素都会给学生艺术创作带来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名家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学生欣赏的同时指引学生进行临摹,在掌握基本的创作概念与意识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另外,教师要对每位同学进行充分了解,因地制宜的实施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不同艺术追求都能得到满足,如有些学生比起绘画则更喜欢书法;而有的学生对陶艺更加感兴趣等,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掌握,基于此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指导,在自主创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美术兴趣,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4.6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美术作品普遍都具有趣味性、独特性,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欣赏艺术作品,促进身心发展,进一步实现学生潜力的挖掘。可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创作优秀作品奠定坚实基础。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不同,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美术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理念。另外美术教师要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以及自我发展机会,让学生主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学旨在加强小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美术理解,塑造学生艺术涵养,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绘画技巧、欣赏方式等等,指导学生进行美术许学习,尊重、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不同见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结语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上美术语言。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美术、发现生活中的美术,是他们学习的关注点。小学美术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认识美术语言,了解如何用美术的角度看待世界。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认识美术、熟悉美术,让学生在探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展开分析、思考,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1]。

一、小学美术教学情况

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美,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他们往往需要学会用美术的角度认识美术,了解与美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模仿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策略,鼓励一年级的小学生自主完成部分美术作品鉴赏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美术问题和基础知识较为熟悉,那么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就会有所加强。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透过美术作品看本质,勇于发现美术作品的美。现有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需要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思考现有的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小学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利用新颖的教育模式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美术知识,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目前,部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分组合作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讲解教学重难点,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难以充分地训练自身的审美思维。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做好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促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美术的习惯。

1.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倾向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赏析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习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学工具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知识,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如,在动漫形象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5~8分钟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动漫形象的特征,并总结美术作品鉴赏的角度、技巧问题。在引导学生欣赏动漫形象的有关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有关动漫制作原理的视频,让学生走进动漫世界,发现动漫作品中独特的美。教师要做好幼小美术教育的衔接工作,特别要从学生的角度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发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动漫形象的设计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动漫中人物、景色、事物等形象的美,绘制自己眼中的动漫人物,以此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眼中夸张、幽默的动漫形象。由此可知,在面对审美对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不同特点入手启发学生,并以此实现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2]。

2.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

在幼小衔接期,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术。小学生接触的生活、学习、社会知识有限,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世界,拓展学生的美术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自身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购物常识,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美术的认识。如,在《快乐的家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家园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家园对于每个人的意义”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园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发现家园美术作品的构造,并了解美术手工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家园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增强作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手工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美术学习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购买制作家园美术作品的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房屋建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部分生活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学生设计、制作的家园手工作品也是不同的,其个性化思维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3.创设美术微课教学情境,营造个性化课堂氛围

教师在上微课时可以创设美术课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如,在人物形象美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的特征,在创作半人像时重点描绘人物的面部、衣服、眼神等。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微课理解描绘人物形象的思路,再创作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美术画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画像是如何创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赋予美术作品特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会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厘清美术作品的设计思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颜色对美术作品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提高学品中颜色的感染力。在自主区分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造型的绘制方法、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了审美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备绘画材料,进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与人物形象绘制相关的工具[3]。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仅掌握了美术知识,而且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动手创作人物形象作品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就会建立起对美术知识的形象思维。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可以营造个性化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摆脱以往单一作画模式的束缚。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顺应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4.结合纸工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结合现有的纸工特色教学工具,制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激发学生对纸工制作的求知欲。在实际的纸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上,让学生从构建纸工制作的思路开始,进入深入理解的学习,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如,在制作“大嘴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制作嘴巴形状折纸的大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制作“大嘴折”的基本思路。学生在思考生活中嘴的形象时,会自觉地思考人物嘴巴的特征,确立对纸工作品的认知。学生在上课前应了解折纸、剪贴艺术等基本的美术知识,完成预习,从而提高课堂上纸工制作的效率。教师可以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口纸师傅的制作技巧,让学生协助,通过视频学习口纸师傅的制作步骤。在学生制作纸工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阶段思考制作层次,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设置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到制作纸工作品的要点。学生在思考如何描绘嘴巴形状的过程中增强了想象力,制作作品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掌握嘴巴的颜色、形状、折纸顺序的关系后,可以理解嘴巴形状折纸制作方法的不同,加深对纸工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思路,说明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个关于嘴巴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特定的训练,鼓励学生并使其巩固所学知识,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5.结合美术作品故事背景,强化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

在小学美术课上,小学生对课堂导入时的美术故事往往很感兴趣,乐于发现故事中的美术知识。学生对于新颖的美术教育形式具有探索欲望,教师通过自主的美术教育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挖掘美术故事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特定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分组完成对美术故事背景的探索。教学个性和特色是吸引学生的一大重点,教师要想提高美术教学的影响力,就必须积极分析当前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设计目标。如,在梅花作品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结构丰富、内容突出的美术多媒体视频,增强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教师要在多媒体视频设计中讲授传统的画梅技法,并让学生学会赏析梅的表现技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让学生分析梅花的造型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花朵代表的含义。在分析美术作品故事背景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结语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术知识,并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学生通过阶段练习,可以建立对美术作品的形象思维,逐步提高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红,陆如萍.个性化培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J].中小学管理,2019(1):21-24.

[2]崔学英.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214-215.

篇10

(一)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注重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意味着我国教育实践开始从哲学层面发生一些本质性变化,这也符合西方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杜威的“艺术的生成最终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美学”思想。

1.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的选择从“整体”上考虑。任何主题的探究都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活动式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及道德修养为前提。科学的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相结合,让美术教育科学吸取“多元素养分”,激发美术教育参与者的艺术灵感。同时以美术教育特有的影响力回馈美术教育参与者乃至整个社会。

2.活动式教学本身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过程,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从而获得整体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活动式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进行多元互动过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3.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以受教育者为本位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在我国的制定。使得中小学美术教育更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活动式教学也不断“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更具生成性、开放性。

(二)课外活动

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课外美术小组活动、全校性美术参观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1992年国家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首次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与“学科”列为两类课程。进入第八轮新课改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由此我国教育领域活动式教学中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外活动”两种主要形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教学激发美术教育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