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任务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的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育的任务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基础教育系统中,体育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体育教学,才有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指向标和长期任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特有的形式和传授内容的特点,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为深入。教师可以从细节之处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真正地爱国主义应该做到“从小从实、从远入手”。 “从小”指注重每一个细小环节,让爱国主义精神升华到思想觉悟、思想意念之中,注重自省,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逐渐形成稳固的精神动态。所谓“从实”意思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和教学的实际,不脱离实际。教师引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体验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具有可塑性和亲师性的特点,教师言传身教,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所谓“从远”是指要培养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要立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逐步完善自我,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集体主义教育

在我国集体主义是衡量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体育课,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班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体育课上,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来完成,因此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竞技游戏等方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集体的重要性;通过集体行动、广播体操、接力赛、球类运动等,使他们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关键精神。同学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就会明白个人活动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强大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续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和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课堂导入和提问方式,有目的、有预见地促使学生自我钻研,培养创设性思考。比如,在上长跑课时,如何调节呼吸?立定跳远怎样借助力的作用才能跳得更远?投篮时,你发现了什么技巧方法等等。教师先让同学自己活动,接着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总结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良好审美情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是“身体美”和“运动美”的统一,体育教师也应该重视美育的内容。身体美是由人类健康的机体综合显现的健康美,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状态。运动美是人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包括环境美、器材美、动作美、行为美、竞技美等。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即增强学生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身体机能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的导向作用。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情操、乐观的生活态度、文明的举止、从容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美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五、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上,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在课上注重传授健康卫生知识,现在的中学生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电视、电脑或者手机上,很少有学生关注锻炼身体;大部分同学喜爱食用垃圾食品,生活作息不规律,这些现象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队列操练时,要鼓舞学生的士气,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如,“锻炼身体,保家卫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这些口号既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提高锻炼的效果,又能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在现实实践过程中,人们自觉地树立行为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自主调节行动,努力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儿童时期的实践活动中,在逐步克服困难过程中形成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行动的精神力量,而中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训练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才会有坚强的体魄,一些运动员能够取得傲人的成绩都是付出汗水和艰辛的,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运动员的事迹来感染学生,鼓励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要利用体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等等。只要教师坚持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学生一定会达到标准,成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舒盛芳,沈建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1:90-92.

[2]石玉龙.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J]. 山东体育科技,2004,02:72-74.

[3]姚晋宏. 试论体育教学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1:179-180.

篇2

关键词 任务驱动 体育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任务驱动” 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它要求将“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的情境,使学生围绕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驱动任务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必须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体能。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身体素质教育。设计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能力为本”、“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将体育学科与各专业教学相结合,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应当按具体任务来实现。因此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项目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出相应的任务情景,以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训练为主,以教师的讲解示范、方法指导与启发为辅,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规范化的一系列“任务”。从而达到 “教”、“学”、“做”“练”为一体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主动应对和互动协作的精神,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驱动任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身体能力锻炼为出发点,以达标为主线,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

(一)探究快乐体育,营造开放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以游戏方式引导学习新课,由于既新鲜又有趣味,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创造,想象,让学生自主发挥,增加个人能力的训练,从身体活动中享受锻炼身体的愉悦。如夏季的游泳项目,实行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创造宽松的学练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动作要求,掌握动作要领,学会主动学习、自我设计,使其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既锻炼机体、陶治性情,又掌握了一门技能,并体验战胜困难的快乐感。以致在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时,能使学生很快接受快乐运动形式。

(二)注重兴趣培养,激发学习积极性。

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要求,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排球教学的垫球为例,首先垫球时的双臂要伸直,掌控好排球的方向,教师对垫球要领的讲述和示范,准备姿势和移动、手型的组成方法、垫击的部位、击球点的位置等。首先使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参与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垫球”任务,最后让学生进行“演示”,并通过演示将自己练习效果展现给大家,老师逐一点评给以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互相有趣的竞赛练习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任务情境,增强协作探新能力。

创设任务情境,可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身体素质、技能状态、展示观察、动手操作、生活实际等方面引出任务,把技术技巧应用于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点的掌握。如排球的传球技术要领、要点知识,在设计“传球教学内容”时,注重高职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对排球的传球有一定概念的的、完全没有概念的学生,将这些学生学习任务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的技巧、不同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教师在下达任务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去完成任务。挖掘自己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胆地进行发散性创造,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根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驱动任务

高职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总结出游戏法、竞赛法、放松法等教学方法。只有把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发挥其的作用。

(一)讲解示范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将适用的技术和要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动作示范法是体育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作为范例,将技术要点和技巧示范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

(二)游戏教学法。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要明确规则,突出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性,通过假设场景和人物角色来开展竞赛,使得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吸引力。游戏中的情节和竞争、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法被广泛地采用。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动作开始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景,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个“情景”,由一个“情景”来贯穿整个单元和课的教学过程,如“老鹰捉小鸡”、“过障碍”、“找朋友”等,让学生学习和练习各种运动,多讲解、情景诱导、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来进行。

(四)角色扮演法。

以小组为单位,在比赛中充当角色,如:排球比赛的6名队员,在实际练习的时候,让学生来扮演具体1 ~ 6号队员,比如:当对方的球发过来来在前排时就由前排的2、3、4号队员配合,组织好配合把球合理的传过去,同时还要求学生所扮演各角色之间相互配合,来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学生的团队的精神,形成现场互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五)纠正错误与帮助。

纠正错误动作与帮助法是体育教师为了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技能提高是伴随着动作错误的不断出现与不断纠正而进行的。体育教学中的纠正动作错误和帮助,不仅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避免运动损伤的需要。

五、设计任务驱动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好驱动任务。

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任务直接影响带教学的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能力、兴趣爱好等,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重点、难点。

(二)注意角色的转换。

在“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中,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体育教学时不仅要教授、做示范,更重要的是要到学生们中间去,与学生们一起交流讨论和学习。

(三)要有必须的安全措施。

体育课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有必要的保护措施,例如体操、技巧在实践过程要有专业人士的保护,要有体操垫、护带、绷带、护踝等专业护具,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总之,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进行适时指导,要监控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作者: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讲师)

参考文献:

篇3

一、班级管理中面临沟通和交流所引起的问题

笔者担任一个中职3+2班班主任,这个班在高一时,曾经碰到几件疏于交流和沟通上的事,让我觉得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问题。

事例1:小h是我们班的学生。进校加入班级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小h在学习、体育等方面都很出色,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对她很好。尽管她学习十分努力,也很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她就是没有什么好朋友,常常觉得孤单。在与人相处方面,也没有和人结怨等,但就是没有交到能推心置腹的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在一次班委竞选中,她虽报名但不出意外的落选了。可是她不甘心,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优秀,凭什么当不上班委。她心里十分不平衡,觉得是同学故意为难她,老师看不起她。在期末,她就找家长诉苦,让家长出面到学校来和班主任说话,要求让她担任班委工作。

事例2:学校开设了两门需通过市级会考的技能课,点钞和小键盘输入,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手法,授课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并时时在课堂上测试训练效果,还要求每位学生回家多花时间练习。授课老师通过班主任给家长发了一封信,信上希望家长在家协助设定训练时间,并督促自己孩子每天花一定时间进行技能的练习。S同学每次在学校的测试成绩均不理想,班主任和家长联系,询问孩子在家练习情况,是否按照要求当着家长的面练,是否由家长掐着时间练。通过了解,孩子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没有练、练多少时间家长均不能知道,家长同时抱怨说孩子已经不将学校的事、同学的事、孩子自己的事和家长说,也不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有时在自己房间发呆。这是和家长交流后得到的信息,回过头来问这S同学,说是在家练习技能的,成绩也不算差,就是不想听家长??嗦,也不想和家长多说话,所以喜欢自己待在房间。从任课老师那了解到,S同学在测试时很慌张,手脚不知怎么放。种种迹象表明,S同学没有按照任课老师的要求在家当着家里所有人的面进行练习,在一个不是很安静的环境里训练是为了训练一种心态,不至于到时在人多时的测试会紧张。孩子和父母双方在这种情况下一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期结束时我班除了S同学,其他学生均通过了市级的测试,而S同学两门均没有通过,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

为此,我在高一第二学期曾开过一次以《如何沟通》为主题的班会课,希望通过这堂班会课能让学生重视与同学的交往、与父母的沟通,但在家访中了解到,孩子和家长或多或少存在着沟通障碍。

二、班主任需要关注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问题

家长和孩子如何进行沟通和交流,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说得很好,他提出:父母与子女在一起可以做一些普通活动,边交谈边活动,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在谈话的内容,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谈一些如何学知识,学做事,学共处,学做人等,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能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在和家长面谈或者去家访的过程中,经常也会碰到家长问,现在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有效交流?因为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越来越难和孩子好好地说话。我将罗恩?塔菲尔的说法和各位家长说了,请他们注意谈话的方式,让他们要将注意力放在活动上,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因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种行为的镜子,它可以用来了解和帮助孩子判断他自己行为的对与错。父母与孩子可以通过双方交流和沟通的这种镜子,给孩子提供一种自发修整和改变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个好的发展都因为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沟通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也是所希望的目标。孩子可以在沟通中找到自己的缺点,父母也可以在沟通中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都希望能找到自己与孩子最合适的沟通方式。有这么一个故事:中国一个乡村医生蔡笑晚,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对教育六个孩子有他独到的见解,每个孩子都考上了较好的高校。蔡医生说:“我的事业就是作为父亲,我们家的成功绝非偶然。”美国一位教授亲自找蔡医生取经。这是一个教育的奇迹。

其实一切的奇迹并非空穴来风,乡村医生蔡笑晚教育孩子的成功何尝不是他无怨无悔的付出。不管他的教育方式如何,这些成功不都源于良好的沟通吗?

三、主题班会课是解决班级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媒介

最近,我们班举办了一系列有关沟通的班会课,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目的地召开主题班会课,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关注孩子对父母的爱,关注家庭在孩子成才路上的重要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的精神。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有目的的创建,使得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以以下班会课为例:

课例:《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走近父母》

教学目的: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父母的含义,其中包括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知识面和素质,以及对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一次的主题班会课是侧重于让孩子做好如何理解和走近父母。

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问卷法。

课前准备:选择两位主持人,我选择了一位在家和家长沟通得不是很好的同学,另一位是家长事事以孩子为先的同学。

在课前,两位主持人事先准备并打印两份问卷,请全班同学带回家认真填写,一份是孩子填的,一份是父母填的。其意义就在于让孩子和父母都能互相了解双方相处的现状,能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改正。

教学过程:在这堂班会课上,两位主持人将收回的问卷进行了整理并由此得到一个调查结论。在这个结论中,指出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仅仅体现在茶余饭后的闲谈,班上近一半的人更是很少与父母沟通。也许很多的家庭,仅仅只是寥寥几句的“起床了”“吃饭了”“该睡觉了”……也许真正的沟通,只存在于少数的几个家庭。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

对家长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

将调查结果展示给学生看,并提出要求:

1.请同学讲讲与父母关系是否紧张?如紧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请曾经被父母惩罚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

其次,小组活动: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将同学们写的情况马上反馈给同学们。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只有很少几个同学说。

说一说,请“最佳爸妈”的同学说说自己爸妈有什么缺点。

再次,让同学们说一说,可以调换家庭吗?

2.我们以后如何与父母交流?

既然家庭不能调换,我们就一定要积极走近自己的父母,并尽量在家里和家人多交流和沟通。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可以说父母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时刻关心和关注着我们,他们也在想各种办法走近我们,我们就应该主动走近父母。

3.走近父母的方法: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比如主动承担家务;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遇到特别情况时写一封信表达感激或写一小字条留言告诉他们我在想什么;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和父母有分歧时想想为什么,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多想一想;让父母感觉你是相信他们的;多向父母说说自己学校的情况、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想法;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要学会告诉父母,这样也可以寻求父母的帮助;回到家和要外出时主动向父母打招呼。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课后反馈:我要求每位同学将班会课后自己的感想用电子稿的方式发到我邮箱,让学生不用担心因怕被别人看到而不敢写。

其中有一份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我对自己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做事马马虎虎,没有恒心,没有毅力,老爱做不现实的梦,自卑……这些缺点让我的人生路上可能充满了阻碍。星期五,我主持了这一次的班会课,我感触很多。其实在制作班会课课件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成是一个任务在完成,并没有投入自己很多的情感,可是在主持时,当我读着自己写的东西时,才发现我被深深地感染着。

我现在高三了,说实话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父母交流和沟通,每天放学回到家已经天黑了,爸爸还在工作,妈妈吃完饭就出去散步了,而我则是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写作业,每天如此重复着,我们和父母也就没有了交流的时间。记得上个星期,我只看到我爸两次,而且还是匆匆一瞥,因为最近他太忙了,早出晚归已成了规律。

上了这次的班会课之后,我发现原来和父母交流是那么的重要,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瞒着我爸妈,不愿意和他们交流,因为我怕,我觉得我和他们有代沟,而且我怕他们不理解我的想法,也就是这样,我更加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但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我愿意和他们交流,因为他们是我第一任老师,他们经历的比我多,懂得的比我多,所以我有问题,他们就会帮助我,父母永远不会害孩子,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

篇4

关键词:问题;责任;极化社会;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045-05

一、“极化”与分层: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

1. “极化”现象: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理想状态的社会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分层结构,居于塔尖、塔身和塔基的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居于塔尖的是极少数人,居于塔身和塔基的是绝大多数人。居于塔尖的永远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居于塔身和塔基的永远是绝大多数人,这样的社会结构是坚固的。虽然低一层级的人可以向高一层级流动,但每一层级间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在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人们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不等的区别,但人们还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结构之中,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的价值是合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的发展。然而当代社会的金字塔式结构正在被改变。

当代法国思想家阿兰·图海纳认为整个当代社会的运行就像一场马拉松赛,随着比赛的继续进行,总有人不断地落在队伍之外,在比赛中被淘汰出局。在马拉松赛中被甩出社会结构之外的人,“甚至已不再是社会结构的底层,而是处于社会结构之外”。所谓“断裂的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 [1 ]。在“断裂”的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和时间中,但在社会的不同部分当中,人们的文化观念是不一样的,几乎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在影响着同一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也有社会学者将这种断裂的社会称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极化”现象。“极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变化,即职业和收入分布的底端和顶端正日益增长,可能彻底地以中等职业的牺牲为代价。” [2 ]主流的城市文化通过各种城市媒体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这种主流文化却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极化”就是社会阶层结构的断裂,社会阶层被区分为极富和极贫两极,中间阶层日趋贫困。图海纳描述的社会现象其实在我们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中国当前的社会也是一个类似于断裂中的社会,多数民众认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被弱化的弱势群体。断裂和极化的社会产生了复杂的文化,这种复杂的文化必然影响到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阶段的学校教育。研究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离不开对学校所依存的社会背景的思考。

2. “极化”与分层: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

中国当代的社会分层日益趋向于稳定化,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可能性开始减小,多年以前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是较低社会阶层实现向较高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手段,现在这个手段的作用已大大减弱。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试图通过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去改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中,一个贫困农村来的大学生在城市生活中很难改变城市“穷人”的命运。他们的父辈生活于农村,虽然贫穷,但在相对稳定的日常生活中却“穷”得有尊严,物质的贫穷不会影响他们精神生活的富足。而在极化社会中,物质生活压力所带来的精神生活的压力使“穷二代”很难再有他们那些在贫困环境中生活着的父辈们所具有的自信。人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这个词已经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由一个“天之骄子”的代表转变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20年前的大学生之间的社会差距是比较小的,大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台阶;20年后的这批人中的大多数向往城市却又很难改变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利地位。城市生活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一些城市明显地出现了富人较集中的居住区,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穷人居住区。空间的区隔和文化的区隔将社会生活分为两极。富人和穷人分开居住,这是阶层分化的有形边界,但是“由于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3 ]。这种“无形”的文化边界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所有地方,它不但是社会现实生成的一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又发展成为新的更大的分化的再生产机制,阶层的边界在这种再生产机制中被进一步强化。

当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学校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富人学校”和“穷人学校”的区别,在同一所学校中也出现了“富人子女”和“穷人子女”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形中,富人和穷人在空间上是隔离的,在后一种情形中,富人和穷人在空间上是没有隔离的,但不论在空间上隔离与否,他们在生活的文化形态上是有区别的。这是社会阶层分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如果说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层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发展尚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那么义务教育学校的分层则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教育不再是一种“身份”或“资历”,对家庭来说,教育的高投入不一定会有高回报。教育的社会分层和促进流动的功能已大大减弱。义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倘若固守于过去的“分层选拔”和“筛选淘汰”势必会陷入困境。

二、问题:学校的区隔化和部分受教育人群的被边缘化

1. 打不破的区隔: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

城市和乡村之间,乡村越来越远离城市。一方面是乡村正日益被城市兼并,城市近郊的乡村正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是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都在争相远离乡村,到城市谋一席生活之地。艺术家笔下的乡村田园诗生活已很难重现,所描述的那种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已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青壮年劳力都纷纷离开乡村,成为涌进城里的劳动大军。那些原来生活在城市远郊地区的农民在快速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被城市化了,他们失去了世代得以谋生的土地,出卖土地获得的补偿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补偿在几年内会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经济的通胀又变成城市生活中的穷人。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对乡村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城市的影响。

原来居住在乡村里的人,安土重迁是一种自然的心态。乡村为城市提供物产供给,城市为乡村提供商业消费,乡村和城市成为两个相互对应的地域,一条大船每天把乡村的物产运送到城市里,又把城市的生活用品运回乡村里,这样的景象我们在《江村经济》和《金翼》等社会学作品的描写中都能阅读到。那时的社会,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是相对稳定的。乡村和城市是二元的,生活在乡村和城市里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乡村的大多数人并不特别地向往城里,城里的人也不会想到离开城市去过乡村生活,他们都有各自习惯了的天地。

20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行政村一级的单位都有一所或者几所小学,有的村还有初中,一个乡至少有一所初中,一个乡级中学的升学率往往也能与城里面的中学比高低。小孩子可以就在自己的村子里上完小学、初中,不必到很远的地方去,更不会去读现在人们常见到的“寄宿制学校”。那时的学校教育,乡村和城市虽有区别,但其分化的程度没有现在的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间的分化程度大,学校间的差距也没有现在的大。教育的问题似乎也没有现在突出,城市里有重点中学,但重点中学的学生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一起的时候,重点学校的学生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不会有多少自卑的感觉。学生之间、家长之间也不会有“重点”与“非重点”的攀比。那时的基础教育发展是相对均衡合理的。可是现在的情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小学的情况来看,村一级的小学正在消失,升并为一个乡或者一个镇的中心小学,学生上学常常要跑很远的路。在一些地区,小学生上小学都要寄宿,因为路太远,“村小”作为乡村的文化中心正在慢慢消失,有一些地方,乡镇一级的中学也在消失,文化教育出现了一种离土的现象。

乡村的文化教育在社会急速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甩向了社会的边缘,城市的发展也失去了为其发展提供补给的乡村的根基。大量的乡村青壮年人口在涌进城市的过程中,也向城市带去了他们的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龄的子女。但城市学校是否能够轻易地容纳、接受他们这些来自农村人口的子女呢?容纳、接受之后是否会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来对待这部分人子女的教育呢?这些新一代的“农村”公民又是否仍然会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境地呢?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是“城市人”的生活。自由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城市人”形成了富有与炫目的城市文化,外来的人口中大多数只能处于边缘的位置,从事着多数城里人不愿意从事的职业。这种态度也成为“城里人”教育其子女的“城里人”的态度。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大多数人很难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会中去,他们的子女即使能够进入城里人的学校,其在学校中的生活也充满了困惑。

2. “极化”社会中义务教育的不利群体

那些离开乡土来到城市里的人有一种别样的身份,20多年前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将这些人称为“打工仔”“打工妹”“外来仔”“外来妹”,近几年改称为“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对那些早已住在城市里的另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经是城市的“外来人”。“外来”文化的本义是受轻视的、不被认同的。事实上,几十年来,这些新进入到城里的城市建设者很难得到一个被城市主流文化认同的身份,相应的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自我认同度也非常低,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用双手建设着这座城市却难以改变自己必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名过客的命运。上世纪80年代的城乡隔离只是一种制度的隔离,还没有达到文化的层面,那时的乡村青年如果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入到城市生活,他们是能被城市生活所接受的。现在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的拒绝则是一种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双重拒绝,制度的约束松动了,但经济和文化的拒绝却更加顽固。

城市边缘的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对那里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产生了必然的影响,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暂时寄居,他们子女的就学就成为当地政府必然面对的问题。于是,在一些城市里出现了私人筹办的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相对较差,不能给就学的民工子女提供质量较高的学校教育。政府也曾花了很大的力气对其中一些条件达不到基本办学要求的学校进行整治,关闭了那些条件特别差的学校。但关闭了学校,民工的子女却没有地方上学了。原来城里的那些条件较好的公办学校又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需求。城市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对义务学校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有限之间产生了矛盾。

三、责任担当:“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

1. 均衡与公平:谁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具有建设义务学校、满足公民享受高质量、均衡的义务教育的责任。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是政府的过失,如果要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投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那问责的对象只能是政府,而不是具体的各级学校。然而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却常常把问题搞反,人们不是向政府问责而是向学校问责,一些政府官员对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坦然视之,一些校长也总是因为教育有不公平而感到战战兢兢,却不知道这是政府教育渎职。从义务教育的性质来分析,每一位公民享受到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原有的城市居民与外来的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所受到的义务教育必须是一样的,这样才符合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同一个城市,地区和地区之间有差别,学校和学校之间有差别,原有城市人口和外来城市人口之间有差别,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和生活在城市中心的人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区别。当一个社会的公共资源被公开地、甚至合法地不平等分配时还怎么能谈得上这个社会的平等与公平呢!

户口不在本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在许多城市的人口总量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些外来人口的生活状况通常要远远低于当地的居民,他们中的大多数完全处于社会生活的边缘状态。从社会发展的断裂理论来分析,这部分人口中大多数几乎是生活在正式的社会结构之外的,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工作,没有必要的生活劳动保障,有些人甚至辛苦忙碌一年,到年终却讨要不到自己应得的那份工钱。这部分城市的外来人口大多以自己所来自的乡村地域为界限形成无数的小的“老乡”生活交往圈,狭隘的地缘特征成为他们自我认同的核心,这种原有的地缘关系难以被新的城市地缘所认同。城市的主流文化不认同他们的价值,他们的生活也无法融入到当地的主流文化中去。

2. 择校与公平:基于强势群体利益的教育资源分配

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促进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原来的学校进行重新布局和改建,将部分原有学校进行了整体搬迁或重建,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人口对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需要,并且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个地区的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已远远超过当地人口入学率的需要。笔者在南京市栖霞区的义务教育实地研究中发现,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空置的教室和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没有启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这个角度上说,栖霞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又是“超前”的。然而,学校校舍的空置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办学条件的剩余?政府在进行学校规划的时候是否没有考虑到该地区适龄儿童的人数和人口规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 “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学生择校情况非常严重,正是这种严重的择校情况造成了一些地区公办学校的校舍的大量空置现象。

择校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是被“允许”的,家长可以通过择校为自己的子女选择理想的学校就读。但由于“名校”或“优质学校”的规模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学校就无法承受,而当过多的生源同时涌向这些所谓的“名校”或“优质学校”时,这些“名校”或“优质学校”就采取了先“报名摇号”后“考试筛选”的方式招收新生,这种招生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公平的,每个儿童都有同样的获得“名校”的上学机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择校是家长的权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择校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资源再分配的一种调节手段,家长通过更多的经济上的付出为子女获得更好的优质教育,经济手段或权力寻租使优质教育资源被重新分配。但潜藏在这种表面的公平形式后面的是极大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由政府的政策制度不公平造成的。这样,政府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上的巨大投入却由于自身制度的原因使得优良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校舍的空置只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表面假象,其实质是存在于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由于政策制度形成的严重教育不公平。不公平作为一种结果出现在人们的教育生活中,同时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是新的不公平现象形成的原因,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义务教育就很难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这种学校间的不公平发展必然要影响到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发展。

3. 误区与责任:教育品牌战略

当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时候,各地政府试图把学校作为一个缓和这些矛盾的调节器,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义务教育学校既要解决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又要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这样普及和择优之间就出现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一部分人口迫切的“有没有学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另一部分人口“怎样上好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针对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群,本来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被人为地分割开来。

笔者在对中国东部一个省会城市的郊区进行调研时看到一种现象:政府在对学校的校舍等硬件条件进行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根据社会不同阶层的教育需求,引导学校从两个方向去发展,一个方向是确定区内一些学校走“质量品牌”路子,在这类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由教育局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主要是学校的招生政策上的倾斜;另一个方向是确定一些学校走“和谐品牌”路子,这类学校严格按照政府的规定招生政策进行招生,严格实行就近入学、不得选择生源。

“质量品牌”和“和谐品牌”的学校发展策略似乎解决了基础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矛盾,但这种矛盾的解决所带来的结果是更大的基础教育学校发展不公平,并不能让社会的发展和谐。这两种“品牌”的学校发展策略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分层,“城市人”和“外来的城市人”、“富人”与“穷人”产生了进一步的分化。“质量品牌”所走的路与几十年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所谓“重点学校”所走的路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通过资源的集中打造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学校”,成为政府教育的形象工程。“和谐品牌”所产生的“和谐”只是一种外表上的和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因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所产生的问题。

政府对基础教育学校采取的“质量品牌”和“和谐品牌”两种不同品牌的打造路线反映了政府在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决策上的矛盾:在行为的动机上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行为的结果上却加大了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差距,基础教育学校成为社会不同阶层间分化的助推器。一方面希望通过政府行为打造出地方的基础教育优质品牌学校,满足本区域内那些经济和社会条件较好的家庭以及处于社会生活有利地位的强势人群的择校需求,同时提升本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在全市的影响力,形成一所能展示本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形象的窗口。同时又通过“和谐品牌”学校来满足那些经济和社会条件较差、处于社会生活不利地位的弱势人群对基础教育的基本需求。

“品牌学校”所形成的矛盾不仅仅停留于加剧了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而且这项政府政策在落实到学校层面的时候形成了更大的学校间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在对这两种不同层面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进行考核的时候采用的是单一的以“升学质量”为标准的学校考核体系。“质量品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已经享受到政府为学校发展提供的一些优越的政策,这项优越政策主要表现为“质量品牌”学校可以选择“优质”的生源,而“和谐品牌”学校是不能选择生源的。这样,两种类型的学校在课程与教学的起点上就形成了天然的差别,而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终点上却是同一个标准,这种同一的标准把人的先天因素差异的合理性转变为资源不平等分配的合理性。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指标单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又不得不采用相同的课程与教学方式,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 ]。这种越来越大的差距加剧了社会上家长们的择校行为,家长们的择校行为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大了学校间的固有差距。“和谐品牌”并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

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与社会两极分化的情况相似。富人和穷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政府打造的“质量品牌”学校只有少数几所,而所谓的“和谐品牌”学校却越来越多,两种学校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为一些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一个教育难题。义务教育学校间的两极分化局面的改变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性质进行科学的理解。

义务教育不是施舍,不是慈善,是责任。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是每一位儿童的权利,不是让儿童在乞讨后等待施善者的布施。我们要求优质与平等,这是法律赋予儿童的理直气壮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黄 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尝试 体验 综技 语法

《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理念。

应用教学所体现的任务型教学,即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机会。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式由初级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认任务(mini-task)构成一串“任务链”。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学中用,用中学”。

尝试一

任务型教学实施之后,笔者在讲授高中英语课本的Integrating Skills 课时,尝试采取任务链来教学:任务前:学生预测课文-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修正预测)-任务中:学生设疑(提出主旨问题)-学生提出难句-布置释疑任务-师生共同做答,(师生互动)-学生讲解语言点(生生互动)-任务后:学生练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拨-(达成共识)。整堂课,学生自主设计任务,执行任务,自主完成整个任务链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引领下,学生合作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以往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争分夺秒地积极思考,通过动手自己发现并总结知识规律,语言现象。为了一个问题,他们争执地面红耳赤,为了说服别人,他们乐此不疲地用“事实,道理”讲给对方。在安排自主学习语言点的任务时,两个学生站在讲台上,一个讲解,一个板书,时而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时而互相补充,时而启发学生回答,时而与跃跃欲试的同学互动,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笑声。知识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获取,身心的愉悦始终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此时,传统教学受到质疑,而与此同时,任务型教学的优越性凸现出来。

在教学反思中笔者写到:“学生的闪光点在活动中会不停闪现,教师要动脑子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活动),创造他们主动发挥学习潜能的机会。任务型教学使教学成为一门师生互动,相随相涨,逐渐双赢的艺术展现过程。”

回顾过去笔者的讲课方式:不停地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步骤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垄断课堂,老师教得累;学生活动仅限于大合唱,读课文等很少的几样种类,学生被动学习贯穿始终,学生学得累。而在尝试了任务型教学后,教师极大地解放了自己,学生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尝试二

笔者在高中英语Reading课中尝试启动了任务型教学,也有一定的收获。常用的教学流程为:

任务前(1)导入启动 借助图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马上投入到课堂中。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任务中(2)引入课文 设置情景,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并考虑带着任务如何去读-布置要思考,预测的任务。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观看动画 对课文在整体内容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阅读语料打下基础。-布置观察任务。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限时阅读。通过几次详略阅读,培养学生理解文章表面意义及深层次意义的阅读能力,以适应高考阅读。-布置寻读,查读,猜读,推读的任务(操作上可实行小组讨论方式)。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后(5)复述课文/改编成采访 /延伸阅读 几组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分别讲故事/分角色开展采访活动,每位组员都有任务。—布置交际任务。在较高质量的口语交际中,形成信息差。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口语内容,培养学生传递信息以及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

(6)讨论问题。分组进行生生合作,最后由各组一名同学共汇报结果,师生共同形成结论,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在公布讨论结果时,学生认真听取本组和另一组同学的发言,信息交叉,取长补短。从而全班同学获得更深而广的信息,实现“学中用”这一目的。

英语课堂中学生被动地听、呆板地记,机械训练的苦学现象,以及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教学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现象逐渐消失。

《新课标》从学生“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角度设计出的各种任务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每一环节的任务。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后,学生们说“我们亲身经历了阅读的过程,感受了阅读的乐趣,阅读课的知识学起来既轻松又印象深刻。”

尝试与反思

反思一:教师任务链的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使学生有话可说;任务的完成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任务的设置应该是有梯度的,以使学生逐步适应。任务的话题都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学生都能参与。任务的设计应是有层次的,以使学生参与的面广一些。教学的方式。以任务的方式,探究的理念引领课堂。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形式,积极完成任务,探究学习知识。

反思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学生在任务型学习过程中,应该既有个体的独立完成过程,也有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大部分的任务中,多多设计双人或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获得自我修正的机会,从而减少使用语言的焦虑。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7月

[2]《任务型教学》 王大尉 2006年

[3]《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法教学策略》邓毅群,钱芳;

篇6

通过这次深刻的素质教育学习,本人体会较深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素质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自我素质提高到新的层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那么这个集体一定强而有势,坚而不摧,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与时俱进。21世纪,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医疗服务竞争的主题,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战略。因此,为了提高我们医院的竞争水平和生存能力,我们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提高自我素质;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的眼光和观念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用心服务,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主动服务,全员服务,全面服务,如父母亲人般无微不至的服务,女儿式的服务。坚持做到“分工是相对的,服务是绝对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会用心沟通,用心聆听,用心工作,学会了解病人,理解病人,尊重病人。认真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就是要把病人的满意和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坚持从病人最不满意的地方干起,从病人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病人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始终坚持“病人至上”。为病人服务是没有条件可讲的,没有理由可推的。

第三,学会微笑,真诚合作。

微笑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我们不能使外面阴雨连绵的天气按我们的意愿变得晴朗,但我们却可以使自己和别人的心情变得晴朗,而微笑就象能冲破云层的阳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能给人以温暖,让人如沐春风。微笑让团队合作精神更加凝聚,微笑让我们团队的服务更加优质。真诚合作就要学会包容和宽恕,学会忍耐和接受,学会乐观豁达,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舍小我而成大业。

篇7

任务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有图片、语言提示、文字说明等呈现形式。作为小学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常采用图文并茂形式的任务单,因为这种呈现形式,便于小学阶段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理解、认知和掌握,符合学生的学情。

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任务单的制定。通过一幅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分解组合图,让学生们可以清楚的看清楚跳高动作的全过程,记忆犹新。同时再加入“助跑轻松和自然,单脚起跳向上顶,两腿依次过竿去,落地缓冲要牢记。”这种自编的动作要领的口令,简便易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韵律操教学中,我找学生提前把要学习的动作照片照好,制作好学习的动作顺序图。这种任务单做法的好处在于,首先适应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其次便于学生们学习观察,再次有利于树立榜样作用。

以上列举的两个教学任务单案例,是教学主教材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我在一些体能项目的练习中还采用了分组循环的任务单练习方法。例如在《足球正脚背运球》体能练习中,我共设计了四种体能练习任务,分别为:小步跑、连续跳、绕标曲线跑、翻盘子。

1、小步跑练习:做法:采用小步跑的动作,一步过一个格子,每个格子只落脚一次,依次向前推进。前面的同学做完四个格子后,下一个同学跟上。做完后自觉到队尾排队,每人做三次。2、连续跳:做法:采用连续跳跃的动作越过障碍,前一个同学越过三个之后,下一个跟进。每人做两次。3、绕标折返跑:做法:依次快速绕过标志筒,前一个同学通过前两个标志筒后,下一个开始跟进,做完回到队尾排队。每人做两次。4、翻盘子练习:做法:依次将标志盘翻转过来,前一个翻完三个盘子后,下一个同学跟上。做完后自觉到队尾排队,每人做两次。都做完后原地等待,听指挥交换。

以上四种体能练习,分别布置在场地内不同的四个位置,并把学生分为四个大组,采用顺时针旋转交换位置的顺序,学生每组分别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完成练习。

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任务单教学的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直观性强,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通常教学中的任务单都采用的是图文并茂形式。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安放不同的任务单图片,图片中人物的示范动作标准,内容表述明确,让参与者对要进行的练习动作及内容一目了然,不需要老师过多地讲解,更多的节省了老师讲解示范的时间,反之为学生们赢得了更多的练习时间。同时,参与者会按照任务要求自觉地进行尝试练习,便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理解、认知和掌握,符合学生的学情。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的执行学习任务,以达到完成目标或解决知识点的目的。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更加的深刻,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学习兴趣和习惯。

三、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加了彼此了解与沟通

任务教学中,除了完成个人的任务目的外,还有许多任务需要小组共同完成。通过组内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分工协作,合作探究等形式,顺利完成任务目的,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个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除了完成任务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途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学习意识

一个个小的任务单,除了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的教给了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讲“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这样,在以后的自我学习中学生受益无穷,快乐的享受终身体育。

五、有利于学生们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25-02

财务人员是各企业及组织的核心人才,而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则是财务人才培养的“摇篮”。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础,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根本源头。因此,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迫切且重要。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综合素质的现状与成因

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学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和工作态度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系统指标(石素霞,2012)。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诸多不足,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财务管理学科发展历程和学科专业性质特点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高校管理方面的因素。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与现展的素质要求相比仍然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

1.部分财务管理教师知识体系较陈旧,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技能不过硬。当前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以裂变的速度改造和发展,这要求教育人员要适应知识的发展和改革,对新知识不断接纳与吸收,形成开放、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但目前,财务管理学科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还属于封闭结构。所谓封闭结构是指,知识内容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的结构(颜萍,2006)。许多教师的知识体系仅局限于教科书的经典内容,而成熟的教材内容往往需长时间的检验,知识虽经典,但陈旧与之后成为这种教学封闭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与时时变化的情况。例如,一些财务案例一成不变地使用多年,案例特点有时已经不适应社会实际,教育人员并未及时补充新案例,已经跟不上财务的实务发展,更谈不上研究的前沿了。这很难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员,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2.一些财务管理教育人员工作中墨守陈规,满足于单纯的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学术创新意识。未来的各项工作中所需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而教育人员应当首先具备这样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自己新颖的思维及认知意识来感染和带动学生。这种创新意识最重要就是体现在学术理论方面,因为教育者除了教学以外,另一职责就是理论的研究,研究与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因为研究过程的艰苦、取得研究成果的困难,一些财务管理学科教育人员,放弃了学术理论的研究,只把财务管理当作操作层面的行为,这是很浅薄的。

3.部分教育人员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对工作敷衍了事,不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随着高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教育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责任意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的核心地位,若从业者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企业必然会出现危机。但一些教育者仍不注重个人言行,不能以身作则,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工作敷衍了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的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重视。

4.很多财务管理教育人员未能适应信息化、系统化的财务发展趋势,缺乏网络财务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人至今尚未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与数据统计应用技术和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一大部分财务管理教育人员缺乏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提高意识,从而导致整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建设与学术研究发展都与其他专业产生了较大差异。

财务管理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诸多不足的现象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客观层面上,首先,财务管理作为专业学科,发展历史较短,教学体系及组织形式在多数高校中还尚处于探索阶段,教育人员多从其他学科的任职经历中进行尝试,经验不足,因此,教育水平上有所缺陷。其次,由于财务管理属于社会科学类专业,研究成果的应用程度较理工学科明显有一定差距,因此,造成了学术体系上的发展较为缓慢,也使某些高校及教育人员对财务管理学术研究主观上重视不足。另外,在财务管理的行政教育人员方面,有些部门尤其是领导层长期以来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财务行政人员的素质缺乏必要的考核,相关财务专业制度建设缺失或起不到应有作用,教育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形同虚设。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教学技能、研究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多方面的辅助能力以及端正的思想态度等。财务管理教育专业性较强,对教师及其他教学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职业素养和专业敏感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对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较其他学科更高的要求。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更是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教师及行政教育人员作为专业学生的导师,更应恪守自身职业道德标准。关于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和遵守的道德规范,较少形成规范的书面制度,多是不成文的行业约定。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宽泛,具体包括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秉公办事、客观公正、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财经制度等。教育人员应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时刻向学生灌输遵循职业道德的思想,并体现在自身的实际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要求教育人员具有多方面能力,包括财务分析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及快速判断能力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现代财务管理教学工作对教育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深入。除此之外,现代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也要求教育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要求教师等教育人员爱岗敬业、工作严谨与有较强的责任感等。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综合素质提高途径

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1.加强财务管理学科前沿理论的持续学习,保持知识体系的先进性。知识的先进性是教育人员的第一要务,只有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加以深化与创新,做出有贡献意义的理论成绩。为此,财务管理教师的继续培训应该做到重点培养与全面提高相结合,重点持续学习所教授科目,全面提高通用财会知识水平,为全体教师提供综合性、立体式的发展平台。开辟多种渠道,进行财务管理教育者的在职培养,例如组织外部高校交流、聘请专家进行培训或进行产、学、研结合教育,不断深化知识层次,重组和优化知识结构,使之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实践知识。教育者用前沿的知识指导学生,使学生可以站在更广阔的角度上思考财务管理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才能得到“青出于蓝”的培养效应。

2.加强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的实践性能力的提高。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掌握较好的理论基础,更要熟知现代会计基本操作、金融常识、经济法规、财政政策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只有教育人员真正从事过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才能从具体经验角度给予学生最确切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教育人员要使职业生涯更有意义,培养出更多、更为优秀的学生,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应遵循教师及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实事求是,保持财务管理教育人员的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教育人员本身的职责上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宋小萍,2007),因此,需从教育人员自身做起,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4.除教育人员自觉努力外,高校层面应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建立自上而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之与自下而上的自发提高相结合。规范的制度是解决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人员,或者说所有教育人员综合素质不足的根本途径。高校领导层要把提升财务管理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当作目前关注重点,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建设一套具有长远目标的发展机制,才能切实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度应考虑全面,涉及教育人员的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可包括教育人员录用机制、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考核体系、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及科研成果及学生评价奖惩制度等等。通过综合性、系统性的制度,来提升财务管理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

综合来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同时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教育人员自身积极主动提高自身各项素质与能力,同时也需要高校制度上的支持,以及其他配套辅助方案与措施的建立和完善。希望各方共同努力,盘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提升教育人员综合素质,创造出财务管理学科的良好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玉珠.提高高校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2]石素霞.论高校财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问题[J].市场论坛,2012,(9).

[3]宋小萍.谈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1).

篇9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五年制高职 体育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一群不同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特定人群。不同于高中生是因为他们在中考中往往是属弱势群体,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定在所在市中考总分的60%―70%,这些同学大多数由于在初中和小学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在中考失利,相比同龄高中生,他们的自控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较差。不同于大学生是因为虽然他们的后两年从年龄上说已经达到了大学生的年龄范畴,但是由于没有经历过高中繁琐的学习过程,也没有体会过沉重的高考压力,因此在心理上成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同龄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这些同学往往具备以下特质:学习主动性、注意力、集中力差,反感于灌输类教学,各方面综合基础较差;虽然对社会的接触度较高,但受接触模式的局限,对社会常态类知识了解不多,相反对一些社会娱乐、游戏、文化潮流方向上的信息追求度较高,比较喜欢自由度较高的生活模式和没有压力的学习生活模式。目前的高职教学是建立在大学的教学基础之上的,相比大学而言,高职教学更趋向于实践操作,但由于两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层次的区别,如果简单地用两年制高职的观念去指导或者套用五年制高职的教育,就肯定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体育课在所有课程中具备一些独特性,那就是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要求较低,学习的积极性较大程度依赖于兴趣,因此更能在教学中体验“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就是为高职学生学习体育项目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通过发现、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尊崇大纲教案的统筹指导却不拘泥于教案的设定,因势利导地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去加强。

1.在课堂上要及时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体育的优势在于室外环境。室外对学生的新鲜刺激维持时间较长,但是也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轻易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并相应地改变教法。我曾经上过一课,内容――足球,但是所上班级是计算机班,女生的比例远远超过男生,历年此类班级的足球课效果都不佳。每次课后总结都明白是由于女同学对足球不感兴趣导致的,但换了多种方法均不见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并不是一点兴趣都没有,而是兴趣的转移速度比较快,例如足球的传球练习,如果按照教案的事先设定按部就班地教学,那么,虽然能够完成教学内容,但是课堂的学习氛围实在是不敢恭维。于是我尝试在大纲和教案的大方向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改变教学方法,首先我先让同学们两人互传,当发现同学们由于捡球等原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马上改为小门传球即将球穿过宽约2米地自设小门。当发现同学们的兴趣出现在踢门柱时,立即将小门传球改成传球踢准练习,即通过传球,将球击中指定物体。最后将物体转化为同伴,课堂内容传球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情绪的变化是学生积极性的晴雨表,而五年制高职生这类特定群体的情绪变动较大,注意力、集中力较差,如果僵化地执行课前的教案,忽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反抗,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不同年级的同学教学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同学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在每堂课的出现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新个体,应该用新的方法去教授和接触他。而感受情绪的变化就是教法变换的启动钮。

2.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课前教案的设定模式,要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并给予指导。

学生的情绪是晴雨表,教法的适应性就是掌控天气的法宝。这时候教学工作者不能拘泥于教案的事先设定,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法,完成教法的使命。因为教案属于课前准备范畴,是对课堂情况的预估和假设,当某一项教学方法在甲班适用时,到了乙班不一定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我所教授的3个班级分别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班级,计算机班女生比例为80%,而机制班,男生比例为95%,我做了一个实验,在教授足球射门技术时,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请两名男生守门,其他人在指定位置听教师口令用指定技术射门,踢不准的男同学换门将(此处将其设定为方法A),另一种则是在射门墙上设定得分区,要求同学们在指定位置用指定技术踢准,并积分(此处将其设定为方法B)。我一开始只采用A或者B去进行教学,在计算机班,B方法由于女生力气太小,每次得分差距都不大,比赛激励效果不明显。在机制班,由于男生踢球力量过大,没人愿意去守门,也难以推行。然后针对这些情况,我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计算机班,由于大部分女同学无法将球踢到指定的射门区域,于是我为了激发女生的积极性采用了方法A。在机制班,由于大部分男生都能轻易地将球踢到射门墙上,我则采用了方法B并分组累计积分比赛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有效地调动了两个班同学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相对比较热烈和融洽。事实证明,这两类班级如果采用同一种教法效果肯定就不会太好。相反如果做出适当的教法选择,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法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因势利导,遵循与学生兴趣的发展,不要抱死教案的条条框框,做到随机应变。

3.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网络文化的特点,用一些合理的网络语言和一些热门的网络热帖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体育理论最早是通过体育理论课传达的,然而由于这个特定年龄段的同学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理论课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们既是提问,又是诱导,试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改变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实际的效果确实难以恭维。五年制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上网的经历,上网方法多种多样,网吧、自带无线笔记本、手机等。据我统计,他们的上网时间普遍在每周14小时左右。因此能够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这些外界的媒介。语言是沟通最好的方法,如果能够在语言上形成一个相互平等的载体,用他们常用的语言、常见的事例去说服他们,效果可能就会更好,师生间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对体育知识的传递也会容易很多。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同学们在网上关注一些适龄文化的同时也会大量地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后,同学们的体育热情相对于过去而言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一些网络上热炒的体育名人例如:刘翔、姚明、易建联等。一些体育项目例如篮球、足球原来就拥有一些群众基础,现在它的拥趸者更众。而一些以前的冷门项目例如曲棍球、网球等也由于中国队成绩的提高,逐渐被同学们提及。借助这个契机,我经常利用一些休息时间与他们聊天,一般都是从某一个网络事件或近期网络上的体育热文来展开,一开始聊天的人并不多,主要是集中在一些体育积极分子中,不久同学们发现原来老师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有所了解,从而觉得与老师拥有共同的语言,乐于与老师一起交流。当交流的人群逐步扩大,这种聊天也从师生转化为同学们之间的辩论,这时老师只要适时控制辩论的范围,并用相关的知识解读辩论的关键,就可以使同学们理解体育的丰富内涵,了解体育所涉猎的范围涵盖了包括数学、文学、政治、物理等所有一切他们接触到的和未接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明白为什么学体育、学体育有什么用、体育怎样学。

4.巧用一些小道具,顺利引导学习。

示范是体育教学的常用方法,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动作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很难达到通过观看示范,学习动作的效果,因此往往需要老师进行个别指导。五年制高职生,由于特殊性,他们对个别指导往往很反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也不大愿意接受他人的指导。一般我都采用学生互帮互助的方法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的单独学习、单独处理自身事务的现状使得这种合作模式遇到了教学瓶颈,一些同学不愿意接受帮助,而另一些也不愿意去帮助他人。这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几乎每个同学都拥有手机,而手机一般都具备摄像功能,而在体育训练中就有通过摄像机或者镜子来帮助运动员体会动作的方式,所以我在课堂上做出如下布置,将一些同学们个人练习的动作通过每个人的手机记录下来,并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动作的规范性。虽然录下的段落效果可能会不好,但是由于主角是自己,同学们的兴趣显而易见。他们往往在笑声中理解了、体会了动作学习过程中的分化、泛化、自动化。这样不仅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玩手机,老师没收手机这种师生对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了自我学习的方式。

其实在五年制高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情况,每个学生也都具备与众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也会展示出不同的状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将他们一视同仁,要善于捕捉他们的变化、看到他们的提高、发扬他们的优势、转化他们的劣势,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以上只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总结,面对教学中的各种新老问题,相信同行们还有更多更好的与时俱进的方式,只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就一定能够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健康、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前瑛.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篇10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中职学生 语言交际能力

1.任务与任务教学

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通过让学习者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来达到灵活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即学习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和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来学习和掌握语言,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许多研究表明,任务型活动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佳途径。所谓“任务一是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如粉刷房屋、填表、借书、问路、预订机票等(Long,1985);二是指由教师控制和调节的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个活动;三是指练习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如听录音画图等;四是指一系列语言学习的计划,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基本特点”。对于交际学习任务的定义名家说法不一,但是把任务作为课堂一种语言学习活动,Skehan在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一书中综述了Candlin,Numan和Long等人的观点,客观地提出了任务的几个主要特征:①以意义为中心,即意义是首要的,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②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中有一定关系,这种联系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③学习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的好坏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都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

2.“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任务来实现的,学生需要运用具体、特定的行动来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各种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与不同的学习任务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等职业英语教材采用以“话题(Topic-based)”为主线和以“任务(Task-based)”为主线的基本原则,即在一个单元中设几项语言活动任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任务的目的在该单元的学习目标中有所描述。

根据任务的特征,任务中要使用交际性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力应放在意义上而不是关注语言结构上。任务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尽可能贴近学习者的真实生活、日常经历和社会交际。因此,本教材的选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3.教学活动

3.1任务活动类型

任务包括三种住处活动(activities):(1)信息差活动(information-gap),要求学生用目的语传递信息,如通过询问、回答得到信息等;(2)推理活动(reasoning-gap),要求学生通过已知信息推知新的信息,如学生通过看地图找到目的地;(3)观点表达活动(opinion-gap)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好、感觉或态度等。具体的任务有预约、存/取款、点菜、咨询、问路/指路、表达观点及意见、介绍爱好等交际活动,并通过填写表格、判断正误、选择排序等口头或书面交流形式来完成。相关活动形式除了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进行外,还可为两人活动、多人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3.2教学步骤

在语言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的课堂任务的目的是使语言教学更具交际性,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语言而进行语言操练(Richard,1986)。外语能力的发展并不需要系统的语言输入或大量的计划性练习,而只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交际活动(廖晓青2002)。语言学家Willis.J.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步骤,分为任务阶段、任务阶段和后任务阶段。以国家规划教材中职《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Let’s Do Some Shopping!为例,本单元前两个课时重点完成听说任务,后两个课时重点完成读写任务。

3.2.1前任务阶段

首先,是Warm-up阶段,这是本单元的准备阶段,给学生看第五单元第一页的图片,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Where are they

2.What are they doing

3.What’s in their hands

学生可以两人一组讨论,然后全班统一答案。教师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

1.What do you often wear in summer

2.Where do you usually buy your clothes,at supermarket or shopping center

然后学生听对话并且做六十页的第四题,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交际任务。

接着进入Listen and speak—Task 1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课本提供了“key sentences”——听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如What size do you want?

Size 9.

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

Can you give me a discount?

I’ll take one.

先让学生把key sentences读几遍,熟悉该听力信息的表达法。对于要写出所听到的尺码这部分练习,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找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尺码这部分练习,全班同学记下;然后找几位同学说出她们各自记下的尺码,看是否正确,如有不同则再说一遍确认。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处理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可把生词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其意思。如:

(1)dirty 脏的

(2)spot 污点

(3)on the back在背面

(4)have a look看一看

(5)notice 注意

(6)change for换

(7)get back使……回来

(8)receipt收据

3.2.2任务阶段

听磁带,完成表格。如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困难,教师就可把听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型写在黑板上,如:May I help you,madam?I want to buy a T-shirt for my son……学生听一遍后能说出50%~70%的信息,第二遍大多数同学能完成80%的信息。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个别地方,教师可把听力材料逐句朗读一遍,使学生基本上能够把握全部关键点,正确填写表格,用黑体字描出正确的信息。

最后,再听一遍以便学生确认。任务可分层次完成,对水平高的学生要求听两遍正确填写表格,听懂交际句型;对差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正确填写表格即可,强调关键信息的理解。这样,全部学生就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并有成就感。

3.2.3后任务阶段

后任务阶段为检测、评估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点进行交际活动,结合本课听力内容,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A扮演店员;学生B扮演顾客。活动形式为两人一组会话,学生可用学过的句型进行交际练习,然后互换角色。在练习过程中,因学生水平不同,对语言形式不做过多要求,但要注重学生使用语言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任务完成的结果。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选几对完成较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以起示范作用。同时,要求课下继续练习,准备参加班级情景会话比赛。

本单元读写任务:一是把在店里买东西的一段话排序;二是描写An Honest Lady。教学程序为:(1)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就课文回答问题,检测阅读效果;(3)教师点出生词,帮助学生扫除新闻记者障碍;(4)教师解答问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完成阅读任务;(5)作业为根据本单元内容编写对话,可参照课本,也可自编。

4.结果

本单元的听、说、读、写任务顺序完成。学生在以往的弱项——口语和书面语交际能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本单元结束后,笔者在任教的三个茶艺班里开展了情景会话比赛,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资源进行交际。每班同学自由搭配,先在各班表演,选出两个优秀小组,参加三个班的竞赛;由三个班的同学和老师共同打分,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因为会话的语境是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同学们兴致高昂,做了精心准备,带来了服装、道具,表演过程中有场景、有旁白、有角色转换,完成了购物、讨价还价等一系列交际活动,每个编排都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符合日常生活情景。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大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同学们的热情之高,想象力之丰富,表演才艺之精湛,着实令老师始料不及。这充分证明了任务型教学可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交际中,是通过交际练习使用语言的最佳途径。

5.讨论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和习得过程,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目的性强,学生使用和接触语言的方式也更接近日常生活。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启发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认可学生的努力,对他们所展示的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2)任务有难易性。可设计、选择简单的任务或把任务分层次,以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所有的任务都遵循“具有合理的挑战性”原则,只要学生为完成任务付出了努力就会有收获。(3)任务活动注重意义的表达和吸收,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培训,而是侧重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但语言教学不应完全排斥语言形式,而应对有意义的语言加以重视。(4)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存在“认知负荷”、“交际压力”等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因此采用两人活动或小组活动进行对话比在全班面前发言更容易。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