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篇1

【摘要】求学网为您提供新闻传播论文: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浙江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渠道、内容和资金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 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篇2

近年来,县广播电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弘扬“清醒、沉实、大气、卓越”的广电精神,秉持“求发展、谋利益”的理念,积极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巩固“村村通”建设成果,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县广播电视覆盖水平的快速提高。到目前,全县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完成2800公里,形成干线光缆“o”型覆盖。11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全都实现了村村通。行政区域内通市、通邻、通乡镇的干线光缆产权自主率为100%,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站全省排头。

重点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 加大无线发射台改造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一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群众仍把广播电视作为文化生活的主体。为使这部分群众能更好地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节目,今年上半年,局里投入20余万元对广播电视发射台进行装修和技术设备改造。提高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能力,保证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效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加快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的光缆覆盖。

县广播电视局自1994年开始有线电视建设,到20__年已全部实现“村村通”,从20__年开始我局在巩固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大对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光缆覆盖力度。全县共有326个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目前,已通光缆322个,达到99%以上。上级要求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要有线覆盖,并非光缆覆盖。光缆覆盖与有线覆盖的最大区别在于光缆覆盖用户少、距离远、投资多、施工难度大。没有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很大。那些居住在边远地区的群众,虽然只有几户、十几户,却能远隔县城几十里、上百里,看到与县城一样的有线电视节目,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体会到和谐社会的温暖。现在其他四个没通光缆的自然村,踏查规划已经结束,正着手施工。到年底除了一个村因历史遗留的合同纠纷外,其他三个村可全部实现光缆有线电视村村通。

三、加快乡镇标准化广播电视站建设步伐。

县广播电视局始终对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为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步伐,推进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从20__年开始,加大对乡镇标准化广播电视站的建设力度,共投资120余万元,已建成功能齐全,办公条件一流的标准化广播电视站4个,正在建设的2个,其他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也将陆续建设。从而形成了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有效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四、推进数字电视建设。

数字电视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大趋势。国家要在2015年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取消现有的模拟信号。这项工程在县城推进,我们认为有一定风险和难度。一是投资巨大,二是群众很难接受,三是经营回报率太低。今年,我局已开展了数字电视建设的前期论证、考察、实施工作。基本思路是借用市里的节目前端平台,建立自己的用户管理平台,探索机顶盒的普及方式和收费标准等。

下步工作打算:

篇3

>>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机遇探析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浅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浅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及启示 我国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阐述我国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积极建立软件公共服务体系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1-8)。

⑦数据来源:美国,ALA Library Fact Sheets. .(2015-12-19);澳大利亚,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STATISTICAL REPORT. http://.au/sites/.au/files/publications/NSLA.Aust_Pub_Lib_Stats_2012-13_0.pdf.(2015-12-19);中国,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

⑧数据来源:美国,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urvey Fiscal Year 2012 . http://imls.gov/research/public_libraries_in_the_us_fy_2012_report.aspx(2016-1-5);英国,http:///(2016-1-5);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3年度(2011)社会教育・.http://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1047459&-cycode=0.(2016-1-5);中国,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

⑨数据来源:文部科学省.平成23年度(2011)社会教育・公民. http://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01047457&cycode=0.(2016-1-5)。

⑩数据来源:杨永恒.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指数:理论、方法和初步结果. “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演讲PPT.(2015-11-21)。

数据来源: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关于推动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科技馆等免费开放调研报告,2011,6。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卢海燕.国外图书馆法律选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4]李国新,段明莲.国外公共图书馆法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篇4

路径解析

路径选择一: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首要途径是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自然也需要通过公共财政实现。从已有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看,主要考察的硬指标是广播电视覆盖率,软指标是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首要条件和前提是,在实现了广播电视基本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路径选择二: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多样化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一,向公众提供有价值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是广播电视覆盖的最终目的。提供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通常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政府自己拍摄,另一种是向市场购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也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主要是政府向社会购买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来提升国民的素质。其二,通过商业机构有效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广播电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调动商业机构的积极性,采取政府补贴或其它奖励的办法,引导商业机构充分利用资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条件。路径选择三:通过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第三部门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部门通常指通过志愿者提供公益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一般都带有统一性和强制性的特色,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来完成,第三部门有时候也会提供一些优质的公共服务。只要充分调动第三部门的积极性,给他们发展空间,他们就能为公众提供优秀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据王文杰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2期)

我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与制度创新的

目标任务

首先,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必须为建立、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保党和政府对广播电视的领导权,确保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确保新闻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建立、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必须为建立、发展市场运作体系服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们要通过法律建设,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市场主体应尽的责任。我们要运用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市场运行成本,为市场主体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最后,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必须为建立依法、高效的政府监管体系服务。依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是建立政府监管体系的核心,依法行政是政府监管体系建设的关键和方向。我们的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就是要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为政府依法行政创造条件。(据陆智舫于《现代传播》2011年第12期)

新技术趋势下的传媒业发展思考

1.宽带技术环境不断改善,使数字化视频内容质量进一步提升及运营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国宽带网络的带宽将进一步提升,两年内有望整体上一个台阶,相应的基于数字网络的视频应用将进一步普及,在线视频精度将有质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从传统广电向网络视频平台的转移。视频广告的转移,同时也意味着视频内容产业方面迎来新机遇。2.随着开放平台成为主流,用户逐渐唱主角,传媒社会化及互动应用继续深化发展。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使传统媒体与用户互动变得简单直接,网络新应用模式的诞生推动了传统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等方面的革新。基于开放平台发展,信息的传播与互动更快更广,社会化及互动应用技术在传媒中的使用将继续向纵深发展。3.智能化终端进一步繁荣并占领市场,位置、区域相关的贴身资讯与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新型智能终端所提供的多媒体特性,将衍生出表现力与互动性更丰富的媒介产品及媒介服务。同时定位能力是智能终端赋予传媒应用的新特性,基于设备的定位能力,传媒将能创造一些全新的应用产品。4.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进一步发展,并与传统媒体、桌面互联网媒体应用进一步融合,媒介应用逐渐切入或迁移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结合将进一步冲击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据梁 泉于《中国记者》2012年第1期)

当前电视剧相关管理政策的解读分析

(一)上星综合频道管理政策或增大电视剧播出空间。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星综合频道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腾空”了原本被综艺节目占据的时段,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新闻类、社科类、道德建设类等节目去填补原有的晚间黄金段,一时上马的新节目难免带有盲目性,是否适合观众口味尚需时间检验。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剧将成竞争重点。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竞争日趋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起到“解压”作用。(二)电视剧广告播出管理政策搅动电视剧营销格局。广电总局要求自今年1月1日起,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电视剧广告播出管理政策从严治理电视剧“中插”广告,将实现播出电视剧每集剧情的完整性和观众收视的连贯性。该政策迫使电视台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电视剧营销变局。为应对变局,各级电视台必将借此契机,积极探索电视剧营销的变革和转型。(三)电视剧题材调控力度加大,谍战剧、宫斗剧、穿越剧将逐渐退潮。针对2011年电视剧制作、播出“跟风”现象凸显的情况,国家广电总局多次进行题材调控,且调控力度总体逐步加大,谍战、涉案、国外克隆剧、宫斗和穿越剧都被列入了严格管理的范畴。(据李岚 莫桦于《视听界》2012年第1期)

2012年文化产业突出六项重点工作

2012年1月17日,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年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在会上提出,2012年文化产业要突出平台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文化科技创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六项重点工作。励小捷表示,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在行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显现;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提高;投融资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有所缓解;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大加强。(消息来源:新华网)

2011年电影票房破130亿元

2012年1月9日,记者获悉,2011年,中国内地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28.93%,全年共有20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2011年,全社会投资电影的热情和信心继续高涨,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银幕。2011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也已经形成,2011年底,全国农村已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在电影国际交流方面,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电影局年内将出台电影票“限价令”

2012年1月9日,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京表示,针对电影票价偏高的现象,2012年电影局将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童刚说,电影票价体系亟待改革,票价偏高的现象依然持续,工薪阶层看电影的期待与要求难以很好的满足。电影局将协同行业协会,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制定适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特色的票价机制,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按影片类别和城市地域等项进行明确规定,对学生票、团体票也要形成行业共识,努力使电影票价的定价机制科学合理。(消息来源:新华网)

电视台使用音乐作品

须向音乐著作权人付酬

2012年1月12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版权委员会成员单位音乐付酬集体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本次集体签约是对2009年国务院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的具体落实。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音乐作品须向著作权人付酬,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额等有关事项与管理相关权利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约定。(消息来源:新华网)

上海传媒蓝皮书:

传媒向全媒体演进态势明朗化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2012年1月9日的《2012上海传媒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新媒体爆发性发展,传媒向全媒体演进态势明朗化,全面融合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显著,在体制创新、产业增长、技术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发展突破。该报告显示,2011年媒体数量持续扩张,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数字化、人性化推动媒体创新,互联网和手机成为重要平台,网络视听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以网络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全媒体目前已成主流话语,但纵观国际国内传媒融合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将是共生共存的媒介生态与现实。(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社)

篇5

A:黑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赵洪生

近年来,黑龙江省广播影视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要求,扎实推进“3+10”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主流媒体地位不断巩固,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事业产业齐头并进,成效显著,成果喜人。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黑龙江省广播影视局局长赵洪生。

Q:近年来,黑龙江省广播影视,按照科学发展观,在推动龙江转变经济发展,保障和发展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请赵局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A:我从6个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以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把握正确导向,突出发展主题,进一步巩固了广播影视的主流媒体地位。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宣传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促发展·求实效·惠民生”、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农村建设、“经济区、十大民生工程”等系列主题宣传,加大日常报道,组织专题报道,强化深度报道,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

2、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创作生产,广播影视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的评选中连获大奖,累计已有200余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一等奖,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地方广电媒体,获奖档次和数量历年均居全国省级台前列,被业内誉为“黑龙江现象”。省电台的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四,省电视台卫视收视率稳居全国前十。

3、事业建设基础扎实、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综合运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广播电视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55%和98.75%,分别高于国家平均值2.59和1.8个百分点。全面完成了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实现了“全程全网、全省一网”的工作目标,目前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全省成立了64家分公司、1家子公司,分公司全部实现了统收统支。“三网融合”工作有序推进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做好了技术、业务、管理等各项准备工作,得到了国务院“三网融合”检查组的肯定和好评。增设了省电台农村广播、高校广播、“北大荒之声调频广播联盟”、“龙广天涯之声”广播频率和省电视台经济频道、网络广播电视台、高标清同播的电视频道,以及哈尔滨电视台天鹅购物付费电视频道、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鸡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生活广播。省本级以12万平米广播电视大厦投入使用为契机,全面升级改造了节目制作播出系统,在全国率先搭建起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制播平台,部分市县局也新建改建扩建了广播电视中心,工作环境和制播水平明显提高。

4、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实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2011年全省广播影视系统经营收入达到40.4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同步增长。

5、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广播影视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和“局管台、台控企”的原则要求,进一步理顺了省级和各地市级的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广电系统的局台分开和县对乡的垂直管理。

6、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围绕迎庆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了系列学习纪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大局、探索创新”示范工程等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篇6

关键词:电视媒体;公共服务;问题;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带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履行的职责[1]。电视媒体作为和公众联系紧密、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其所提供的服务是由各种节目与信息组成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其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电视媒体也应当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我国目前所要推进的电视媒体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的、以满足农村的基本视听权益为重点、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面向所有的社会公民,满足其生活与消费的基本需要,其性质是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即任何一个公民在自愿的情况下都可以享受的服务[2]。然而现实状况是,相对于政治层面与市场层面,提供公共服务难以带来直接的、显性的经济利益回报,因此电视媒体的公共服务行为走向异化,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内容取向的异质化

电视媒体既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就应当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以保障公共利益作为媒体的“立业之本”。社会公众既包括主流精英分子,还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比如农村人口、老年人群体、少年儿童、农民工、残障人群、服刑人员等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何种社会制度、何种新闻体制、何种媒体所有制,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都得到一致认可。然而现实环境中,电视媒体的公共服务内容异质化趋势明显,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共利益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内容低俗化:误将“公众兴趣”当作“公共利益”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迫于经济压力,不少电视媒体出现新闻娱乐化、娱乐低俗化倾向,目的是提高收视率以吸引广告主投资。商业利益驱使媒体公共服务职能的偏离。对于这种以降低节目品质为代价吸引受众注意的做法被一些媒体人士津津乐道为“迎合了公众的兴趣”,“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成为媒体商业化的合理借口。

事实上,公众兴趣和公共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众兴趣是指公众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心理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公共利益则指社会公众的集体权益、公共福利,表现为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兼顾少数人的兴趣;不为政府或其他利益集团左右;受众不分等级享受同样的服务;不一味迎合受众,而是通过节目提高公众的文化品味[3]。公众兴趣的满足不等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公众兴趣有积极的、合理的,也有消极的、不健康的。积极的、合理的公众兴趣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应得到满足;而对于那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公众兴趣,媒体不应视而不见,更不该盲目迎合,而是要加强引导,予以纠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本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济利益的获取不应建立在漠视公共利益、牺牲社会效益的基础之上。公共利益始终应成为媒体行为的准则。“使公众能够获得有品质的信息与文化”是公共利益对大众媒介的要求[4]。

(二)内容单一化:“单一节目样式”掩盖“大众多元需求”

公众需求是多元化的,公众能分享到多元化的媒介内容也是公共利益的题中之义。因此,媒体公共服务也应当是多元化的。但在当前,电视娱乐节目泛滥、影视剧作品繁多,节目内容同质化、单一化倾向严重,针对少年儿童、老年人、农村居民、残障人群以及其他社会边缘人群的专门性节目少之又少。这一切归因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媒体以收视率为导向,主动放弃那些社会效益好但制作成本高、经济回报少的公共服务类栏目,转而投向成本低、见效快的娱乐类节目。即使严肃的新闻报道也趋向娱乐化、煽情化。

二、目标选择的功利化

对于电视媒体的目标选择,本文用“有效受众”的概念来描述。“有效受众”是指“含金量”高的受众群体,即倍受广告商青睐的“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三高人群。对媒体而言,他们是“高质量的商品”,可以向广告商卖出高价。而所谓的“无效”人群因为没有“利用价值”被媒体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5]。以在电视荧屏上大行其道的相亲类节目为例。现代社会的“剩男”、“剩女”现象凸显,电视相亲节目的兴盛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意义。

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这类节目偏离了其本来的社会意义。为追求高收视率,节目更倾向于选用话题性强的嘉宾,她(他)们往往拥有令人羡慕的外表、职业和学历背景;现场的语境或煽情或犀利,偶像剧般的叙事方式几乎成为一种固有模式,从而造成了千台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而那些弱势群体的情感问题却被忽视,比如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婚恋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

目标选择的功利性造成节目内容的单一性、趋同性。电视媒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目标受众的选择上如此的嫌贫爱富,有悖大众媒体公共服务的理念。

三、受众主体地位的模糊化

媒体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为行为准则,其内涵还应包括媒体近用权。也就是说,受众不仅有“听”和“看”的权利,还应当被赋予观点表达权和公共事物参与权。此外,荷兰学者Irene Costera Meijer提出了“欣赏者”的受众概念,即媒体公共服务要带给公众真正的快乐[6]。不论是“参与者”,还是“欣赏者”,公众的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彰显。这也是媒体服务公共利益至上的重要体现。

然而,有些电视媒体的公共节目视野狭窄,缺乏和公众的互动,对于公共事物的报道和评论也仅仅流于表象,缺乏深入的剖析,难以听到受众的声音,更谈不上帮受众解决实际问题。媒体的单向性传播模糊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这一类节目已丧失了公共服务的本质意义。

当然,正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近年来“公共新闻”(另称为“公民新闻”,也可理解为“民生新闻”)的兴起就是媒体公共服务的一个典型表现。

比如湖北电视台、湖北经济电视台、湖北卫视以及武汉电视台在每晚6点至7点之间推出的“新闻一线”、“经视直播”、“新闻360”、“百姓连线”等栏目将目光聚焦于市井百态,栏目设置市民热线、短信互动平台,将爆料权交给普通百姓。公众在分享资讯的同时,其媒体近用权也得到较好的实现,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彰显。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栏目敢于正视社会丑恶面,即使波及行政管理部门或是被媒体视为“财神”的知名企业,只要侵犯了公众利益,就予以曝光。这样的栏目善于倾听民声,成为公众“意见交换的场所”,帮助公众解决现实问题,深受公众喜爱也在情理之中。

四、公共电视频道职能的偏离化

公共电视作为广播电视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兴起于欧美,既是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也是对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广播电视的矫正。我国公共频道始于1998年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开播。

在它之后,许多电视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的公共频道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际上,国内现有的公共频道主要是为了解决电视台过多问题而由省级台成立的一个整合地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平台而已,并非出于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话语空间的目的,这与西方公共电视理念相去甚远。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频道是指“制播具有教育性、文化性节目为主,节目内容一方面要反映本土文化和文化身份,另一方面要兼顾多元文化和少数族群。是为了满足公民需要,而非迎合顾客喜好。[7]”公共频道就是要服务大众,让大众在欣赏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有所收益。而目前国内的公共频道尽管在服务百姓、关注民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职能偏离的问题依旧凸显。

(一)节目设置没有突出“公共性”。有的公共频道为了突出自身形象,进行频道的专业化定位

比如: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把旅游交通作为特色,广东电视台定位于生活服务,湖南公共频道定位为电视精品杂志型频道,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定位农村频道,安徽电视台的公共频道主推戏曲节目等等。这种专业的定位只注重不同层次受众的收视要求,抹煞了公共频道的“公共性”,有碍于“公共利益”的广泛表达,造成部分层面民众利益的缺失[8]。

(二)节目内容没有体现出“公益性”

影视剧作品、娱乐节目占据大半壁江山,广告投放丝毫不亚于其他频道。一些公共频道甚至成为又一个综合频道,完全没有体现出公共频道应有的公共服务的特点。

五、结 语

电视媒体既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基于经济属性提供市场服务;基于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经营具有逐利性,公共服务就是要补市场之缺,纠市场之偏。

虽然电视媒体的公共服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凸显,但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难以估量,比如提升媒体公信力、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化、信息化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当前许多发达的欧洲国家都设有公共广播电视频道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我国电视媒体公共服务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今后如何在办台理念、资源补偿等方面理清思路,处理好市场利益导向与公共利益导向之间的关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媒体公共服务体系,使之真正地造福于民。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三网融合背景下湖北广电传媒发展研究”(2012G2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国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J].现代传播,2008(1).

[2] 赵月枝.公共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3] (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良荣.公共利益是中国传媒业立足之本[J].新闻记者,2007(8).

[5] 卢迎安.欧美近年公共服务广播研究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5).

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25-02

一、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

黑龙江省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2010年,已经基本完成“村村通”工程各项任务。实施1 654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建设模式为卫星直播。完成了全部62 233套直播卫星设备的发放安装调试、用户信息采集上传、智能卡开通的任务,解决了1 804个村62 233户约30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超额完成271个村。并按照黑龙江省广电局制定的考核验收标准和要求,完成了市、县的验收工作,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2.农家书屋工程有序开展

黑龙江省积极制定农家书屋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实施办法和组织领导等,全面启动了全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积极建设“农家书屋”促进“文化育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文明示范带建设,在条件适合的村组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并通过多方筹集配送大量书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开展3年来,共投入4 000多万元,全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907个乡镇,共建成农家书屋3 270个,惠及农村人口774万人,覆盖率达36%。服务群众2 010 824人次,借阅图书3 008 794册,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3.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顺利开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投入,2007年已投入600万,完成改扩建15个文化站、巧150个文化室。2008年已投入1 829万,改扩建13个文化站、改扩建437个文化室。2009年计划改扩建30个文化站、改扩建420个文化室,文化站市级建设资金300万、文化室建设资金1 260万已经到位。到2010年已经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36个文化站,1 578个文化室的建设目标,现建成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90%以上的都在发挥着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文化权益。

二、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尚不完善

第一,黑龙江省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村公共文化主管部门职能仍旧没有彻底转变,公共文化主管部门职能不清、管理不力。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法律机制不健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很多方面,诸如经费保障、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可行性的政策和法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刚性的支撑体系。

第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黑龙江省尚未研究提出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未将其纳入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绩效考核缺乏一套完整的量化指标评价体系,致使各级政府无法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的责任层层分解,难以推动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在黑龙江省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队伍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多数地方领导、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软指标,或者仅仅把文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作为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文化管理队伍不能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基层文化单位的队伍不稳定,人才严重缺乏。许多有才华、有能力、有关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文化人才因为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而改行、“跳糟”、“走为上”,导致农村的文化精英流失严重,文化骨干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缺失。

3.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缺

黑龙江省农村县、乡、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比较十分薄弱,陈旧落后。设施缺乏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甚至有些服务尚无条件开展。乡镇文化馆、村文化室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设施,导致长期闲置不用;县级图书馆很少购置新书,而且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书籍不多,面向农村发行的报刊更是有限;“农家书屋”数量仍然偏少,同样面临着图书匮乏,流动性较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

4.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匮乏

黑龙江省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较少,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素质的各类培训还不多,文化活动的内容相对陈旧粗糙,缺乏吸引力,形式单调,农民参与度不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仍然有部分农村存在“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的现象。“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还是许多地方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5.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黑龙江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全省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经费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乡镇文化事业经费大都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许多文化站因经费短缺、发展困难,个别文化活动站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农村图书室、阅览室因缺乏经费,馆建规模不够,图书更新缓慢,馆藏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农民阅读的需求。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多用于年久失修、恢复文化站建设或赠送部分设施设备及图书,相对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完善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1.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

第一,改革农村文化管理运行体制,营造建设的制度环境。政府应该改革文化行政部门职能重叠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自身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改变长期以来文化主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 ,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第二,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效率,量化指标,确保绩效的具体与明确化,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对评估的参与。

第三,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估监督,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第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序开展。该根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研究制定和完善一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指导性意见和规划等等。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第一,改革人事制度以选拔人才。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应该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通过“聘用、聘任”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人事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

第二,优化工作环境以吸引人才。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需求目录,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和相应的引进政策,落实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拘一格,广开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以培养人才。政府应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取院校培养、岗位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轮训力度,加强农村文化专业队伍、文化经营队伍和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四,增设学科专业以储备人才。政府应该创新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在黑龙江省属高校如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现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和增设一批文化建设相关学科专业,招收培养青年学生,着手建立以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戏曲、民间艺术以及相关艺术门类的专业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一体的文艺人才库,对纳入人才库人员,通过开展继续再教育、组织学习观摩活动等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毕业后充实到农村基层文化战线,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积累储备足够的人才。

3.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建立健全农村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仅要增加资金投入,修建、重建大量设施,更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规划的制定应该符合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长远,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民为对象,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分级配置”的基本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大建设力度,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实用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4.积极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等时机,组织开展花会灯谜、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征文、体育健身、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继续开展以“送思想、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为内容的“五送”进农村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扶持热心公益文化事业、有文化特长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扶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文化室、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农民乐队、民办博物馆、民间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

5.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

完善投入机制,夯实发展基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财政是政府集中资源和调控分配的重要手段,政府财政渠道的支农资金是政府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对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十分重要。黑龙江省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按照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的建设。要在市财政设立社区及镇村专项文化建设资金,不断提高用于城市社区、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的比例,并努力保证其以不低于当地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逐步增加。

参考文献:

[1] 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6) :84-86.

[2] 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112-116.

[3] 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5189-5190.

[4] 韩军.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党政干部论坛,2008,(3):84-86.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元江县;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70-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和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1]。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关于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的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为了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我们选取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掌握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的一手资料,以社会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加深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特殊性的了解和认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从而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妥善使用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决策参考。

一、元江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元江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是云南省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县”之一。元江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由元江县文化站(非物质文化研究所)、图书馆、元江县广播电视局、元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等主要部门负责,我们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了解到元江县在多方面做出成效,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多方面营造了民众精神文化活动氛围,为民众提供多种文化活动场所,切实为元江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努力,但由于工程开启时间的有限性和具体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在发展中也面临很多问题。

(一)广电硬件建设发展迅速

广电局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部门。作为文化服务和传播的桥头堡,元江县广电硬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1.“村村通”卫星电视基本普及

元江县广电局在电视信号接收方面,从当地实际出发,尽可能让广大民众看上电视。据调研了解到:元江县在“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推广中做出实质性努力,为民众提供了完善的设备和后续服务。从2012年至2013年间,元江县广电局为357个村子发送了约1.6万台直播卫星设备,相关技术人员为村民安装设备和进行简单维修,使边远地区贫困少数民族群众收看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和全国大多数省市卫视频道节目在内的图像清晰、音质良好、内容丰富的51套电视节目,收听到了4套广播节目,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硬件设施建设大体完备,但在设备的实际发放和后续维修服务方面,仍存在不少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据广电负责人刘燕峰谈道:“不足的地方也很多,一个是在‘村村通’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涉及一些水分,因为政府有指标和时间要求,使工作进程比较仓促,有些实际情况来不及了解就结束。另一个是直播卫星安装完毕后,各个村没有专门的维修人员,广电局专门维修人员仅仅两个人,在偏远乡村地区,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麻烦,维修时间花费多,效率低。”

在因远村的走访中,问及一位中年的白族大叔关于家中看电视是否方便以及村中拥有电视的情况时,他说道:“现在看电视是挺方便的,但是这几年广电局经常更换设备比较麻烦,不用他们的设备有时候就看不了,现在用‘小锅盖’(非官方设备,同样能够接受卫星电视信号)比较方便。”据了解因远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每家都有电视,但设备升级的后续相关服务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地方电视台和公共网址开设

元江县广电局设有地方官方网站、地方电视台、地方广播台以媒体形式为民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贴近民众,报道民众,关怀民众。元江县广播电视台宣传载体主要包括一个广播频率(元江县人民广播电台),两个电视频道(元江新闻综合频道和影视娱乐频道)和一个网站(元江红河谷网站)。元江新闻综合频道播报内容有:时政新闻(以政府动态举措为主)、社会新闻(以民众生活、社会发展为主)、天气预报、法律普及(以案说法)、民族风情、文艺活动、科技知识宣传、疾病预防、生活常识等;元江影视娱乐频道主要播放电视剧或电影,以娱乐民众为主;元江红河谷网站以电视台时讯和社会资讯为主,同时也是民众提供反馈意见的平台。

元江县广电局为元江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做出贡献,这让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生活现状和发展情况。元江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保护其文化的工作不容忽视。据了解,元江电视台有专门制作哈尼族和傣族的专题纪录片的人才队伍,主要负责将一些民族的音像记录合成音像制品出售(纪念性),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做多次专题性报道。

在对元江县电视台记者总编室主任张跃鹏的采访中,她的一句“我们的新闻工作以‘服务老百姓’为宗旨,结合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报道,服务民众”让我们印象深刻,并深切感受到一名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应有的态度。

在因远村的走访中,问及一位大叔对于当地电视台的关注时,他表示:“村民们关注新闻还是挺多的,毕竟是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小学生不好说,中学生和中老年这部分人关注呢还是多,通过新闻频道可以了解很多外面的事情,增长大家的见识”,从中表明,日常新闻还是有不少人关注的。

当然,元江县的公共网站还存在内容单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文化中心有突破也有软肋

元江县文化局和图书馆设在元江县民族文化中心,共同利用楼房资源。元江县文化局和图书馆为元江县民众提供了学习、培训场所,成为深层次文化发展的大本营,但由于场地和资金的局限,服务能力受限,发展困难,不容乐观。

1.文化站活动丰富、娱乐群众

元江县文化站在元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充当着不可忽略的角色,它不仅为民众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学习基地,而且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担当主角。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生活。主要的活动有:节日文艺活动的开展、特色金色芒果节的打造、村中文艺队的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与保护、暑期儿童培训等。首先,2012年,元江县组建了100支文艺队,完成了100支文艺队的基础音像设备、乐器的发放工作。并在2013年七月结束了第二期文艺队骨干培训,让文艺人员更好地掌握专业音响和摄影器材的使用技巧,使其具有文艺活动策划和编排能力。其次,致力于特色“六月・金色芒果节”的打造,利用地方资源,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吸引外来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最后,文化站的工作重心还是立足于老百姓,积极开展日常的节日文娱活动,如春节迎新活动、暑期日常培训、主题活动(如歌唱比赛)等。

可以说,元江县文化站顺应了时代潮流,贴近了群众,较为顺利地实现了转型,在发掘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在暑期的儿童培训中,文化站既保证了自身资金的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民族传统文化。当然元江的文化站也存在自身固有弊端,由于它紧邻图书馆,在进行文艺表演和排练时,不免对图书馆的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2.图书馆资金短缺、夹缝生存

图书馆顾名思义也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但元江县图书馆自身藏书量有限,书籍更新速度慢,加上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强烈冲击,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性受限。

据我们调查了解到:元江县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为170平方米,在职人员10人(实际8人,空职2人),藏书20 084册,杂志190―200种。图书种类丰富,并存有少数民族书籍(如哈尼音乐)和地方名人传记,此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图书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图书利用率低。据负责人介绍: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率低,杂志的借阅率居高,“县知中心”的使用率随家用电脑的普及而剧降,图书馆由于长期的资金缺乏,更新率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且由于文化站和图书馆在同一幢楼内,文化站活动会干扰图书馆的运行,不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农村书屋的实际使用率更低,书屋开放时间和村民做农活时间冲突,书籍的种类也较少,且供给与需求未必相符,实用性不高。

元江县图书馆除了日常的开放,还负责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和文化信息工程的推广。从2008年开始,元江县共设置80个农家书屋,完全覆盖村委会,为每个村委会提供3 000元的书架和1 500册书(约20 000元),共购120 000册书,投入约160万元。农家书屋也定期更新图书,并订购报纸和杂志。

2009年,元江县开始实施公共文化信息工程,在元江县城设置一个点为“县知中心”,在农村设置农民网培学校,全县共计30个。这些设施已经基本到位,但内容服务还跟不上,至今尚未开启数字图书馆,所以信息工程的相关设备不可避免地沦为办公电脑,未能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3.民众公共活动丰富、形式多样

在调研中,我们不仅走访了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负责单位,同时走入县广场,走入县城下的村子,深入了解到民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情况及民众自发的文娱活动。我们从金太阳广场人们的文娱活动及农村民众自己的娱乐活动,看到民众喜爱公众文娱活动,并积极投入其中,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公共文娱设施的完善性。

广场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广场作为群众放松活动的场所,也是群众聚会的场所,亦是文化散布的集散地,在元江县城的金太阳广场,每天晚上人们聚集于此,或唱歌跳舞,或看电子屏播放的电视节目,各享其乐,热闹非凡。广场舞以哈尼族协会、彝族协会、老年大学、夕阳红文体队、健身操队为引导,主要舞种有:健身操、彝族烟盒舞、交际舞等。

农村群众在特定节日会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如白族米干节、哈尼年的集会等,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节日祈愿,以自发的形式娱神娱己;几乎每个村寨都拥有一个公共场所(如客堂、公房等),为农闲时村民进行下棋、跳舞等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地。

但由于多种因素,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群众的公共活动意识不强,活动的场所受限,很多人的娱乐活动也受限。

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全面实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增强,公共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但是,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2]。同样,像元江县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不例外,虽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够合理

元江县公共文化场所主要有广播电视局、文化馆、图书馆、太阳城广场,农村主要为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中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文体活动的需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居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文娱场所供居民休闲娱乐。

同时,不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不够合理。在元江县的大部分农村,农家书屋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富裕的村委会,而相对偏远的乡村则未建有农村书屋,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也无法进入这些贫困地区。

(二)政府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

元江县城已有较为完善的文化馆和图书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也不断推进,但是,某些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不足。在对元江县图书馆杨馆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图书馆内大部分是十年前采购的书籍,而现今基本以采购杂志为主,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不能够及时地引进相关书目。

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居民能收看到的电视台数量还是很有限。主要频道集中在中央台和省市一级的频道,相应的一些娱乐性频道无法收到,与数字电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政府、公共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3]。因此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创新机制,进一步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道路,形成一股政府与社会的合力,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元江县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社会化和市场化还没有全面深入,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在数量、品种上的多寡与丰富程度。就具体情况而言,一方面是总量不够,另一方面是建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相当的场地闲置,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这些都与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合理、灵活直接相关。

在因远村委会的个案访谈中,我们得知,农民因为农忙,很少有时间到农村书屋学习,网络共享工程主要是当地大学生返乡后查找资料使用,利用率并不高,而文化广场除了节庆日外,基本成为农村的晒谷场,文艺活动在平时较少。

三、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反思与探索

针对元江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探索其解决途径,主要做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改革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主体

目前,许多民族地区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的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资金短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专项资金来长期维持。只有形成相应的资金补给链,不断增加、改革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才能够健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立足特殊的人口、族群结构,制定专项方案,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实现形式[4]。由于元江县处于多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政府需要制定相应方案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近年来,元江县政府决定增设民族博物馆,建设“哈尼王国”,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强居民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在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场所的宣传力度,鼓励居民来这些文化场所进行学习和娱乐。只有“物尽其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用,使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能够更加完善,不断构建起新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四、小结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国家很重视的问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新形势下政府文化治理向服务型政府功能转型的重大举措,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5]。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建设真正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邓晓颖,周智生.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1(2).

[2]崔榕.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郝新凤.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学习论坛,2006(8).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业 后危机时代 和谐发展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缓和,世界经济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后危机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后危机时代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历史经验,使我们增强了在特殊时期发展广电业的信心;国家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广电文化下乡工程,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来了巨大商机;我国已经具备的广电实力,保证了节目制作水平及其传播质量。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危机退潮的节点仍不清晰,我国广播电视业还面临许多隐忧,其主要是:广电系统的体制性矛盾,制约着广电产业的协调发展;广电媒体对金融危机的过度渲染,可能导致社会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步伐放慢;由于企业对广告支出日益谨慎,广电系统内部的创收矛盾突出;由于县级广电事业总体处于投入少、竞争能力弱的状态,其生存与发展将日益艰难。在此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业怎样和谐发展?围绕这一中心问题,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与理性思考,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事业产业发展

首先,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抓好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

其次,可适当降低外资和民营资本准入门槛,扩展融资平台;加快投融资体制的配套措施建设,加强我国广电资本运作的规范化管理,降低广电产业投资风险。

再次,应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广电机构在节目内容方面以及市地和县级广电机构在用户服务方面的各自优势,处理好层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最后,要推进市县广播电视资源整合,创新广播影视运行体制,强化市县广播电视台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县对乡镇垂直管理运营体制,增强市县广电业在后危机时代的活力。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塑造优良拟态环境

金融危机虽然给广电提供了扩大受众群体的良机,可是任何对危机恐慌的消息的过度、肆意的扩大传播,仍然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在目前金融危机相对缓和但不确定性及不稳定性依存的情况下,广电业更应该注意舆论宣传的影响力,要以真实准确的信息置换模棱两可的传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民众走出后危机时代的信心。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塑造“辩证的”、“明亮的”拟态环境,使人们根据这一环境对现实事物进行决策与行动,从而构建信心再造的和谐氛围。

调整广告经营策略,发掘培育新增长点

应努力调整广告经营策略,不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要构建健康的广告结构,适当调整广告结构以保持相对平衡,不能过多地依赖某个行业,特别要注意防止偏倚某些种类广告过多而带来的潜在威胁。

第二,应加强与广告主的沟通,适当省掉广告商等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第三,在大企业、广告大户广告投入放缓的同时,实施一些长尾战略对非黄金时段的广告价格做一些调整,把中小企业吸引到广播电视台做广告,形成小市场的大需求,从而扩大广告来源。

第四,要围绕市场目标群体做好节目,为广告培养和扩大目标客户。

第五,在经营创收的同时,广电节目植入广告在形式和程度上应谨慎。

拓展农村广电市场,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保障农村群众广播影视基本权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带动和开发农村市场,实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其次,广电总局可适时引导电台、电视台加大农业节目比重,设置农业科技节目、介绍农民致富经、播出农民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同时,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广播影视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广播影视的协调发展。

再次,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所蕴藏的巨大消费力,抓住后危机时代沿海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大量农民工选择就近择业的机遇,不断推动对农栏目的内容拓展和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节目的鲜活性、服务性、亲和力。

大力发展内容生产,舒缓压力温暖心灵

内容生产是广电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借鉴1929年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促进电影繁荣的经验,重视广电的内容生产,推动危机下广电生产的繁荣。一方面,要针对后危机时代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重点制作一些疗伤型、励志型、喜剧型广电作品,倡导人们多元、快乐、和谐的生活态度。

另一方面,要努力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将聚光灯投向后危机时代的普通民众,注重“民生化”,贴近百姓,反思现实,力争产生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俱佳的精品。

切实加强资源整合,求新善变把握未来

面对金融危机,保守等待只能走向消亡,求新善变才能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导权。金融危机正成为新兴媒体的试金石:一方面,新媒体意味着新技术。将全面开拓公交电视、手机电视、地铁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等,并构建以“三网合一”为基础的新媒体增值业务和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等在内的新媒体产业群,打造全方位、覆盖整个生产消费链条的新媒体产业格局。另一方面,新内容带来新观念。单向传播模式被摒弃,每一个接受者变成了新闻传递链条上的“二次”传播者。基于此,在后危机时代,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必须顺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潮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要全面推进数字化转换,提供功能更为强大的数字化新服务;刺激电视消费,加快数字化转换进程。

其次,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在资源配置上向主流媒体倾斜,使电台、电视台成为发展新媒体的主力军;协调各方利益,推动“三网融合”,促进先进技术早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跨媒体合作,分享新的利润点。

再次,要适应新媒体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需求,树立现代传播理念,认真调研分析“80后”、“9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及变化,增强互动、共享、分享等功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外贸重视力度

要借鉴国外历史经验,研究世界广电市场的当前状况,分析各国对广电节目的需求。将广电文化产品纳入到出口退税商品范畴,通过税收优惠鼓励节目出口,使一大批具有中国视角、亚洲元素、世界影响的广电作品等中华文化精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努力改变文化贸易逆差问题。积极探索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在海外参股、并购或投资创办一批广播影视企业和中介机构。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海外传媒市场,使之成为广播影视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要高度重视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着力培育本土化、专业化营销主体,构建覆盖广泛的营销体系。要继续采取合资合拍、节目交流、以进带出等多种方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篇10

一是要加快构建覆盖我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以中心城市为龙头,辐射县、乡(镇)、村的四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市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全、标志性的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如:沧州图书馆、沧州博物馆、沧州群艺馆、沧州大戏院、数字化多厅影剧院等项目;在每个县(市)建设或升级改造一批功能全、用途广、符合国家要求标准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在每个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在每个村建立各种类型的活动站(点),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同时抓好如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三网融合”、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依托四级文化网络,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二是围绕实施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工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掘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历史遗存、自然景观、民俗物产、地缘区位等资源,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能够产生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制定出实施计划,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分期分批抓好实施;要抓紧研究出台一系列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在深入研究,吃透国家、省及各有关部门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与财政、发改、土地、规划、税收、金融等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争取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打造。结合大运河申遗,借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一步整合、开发、包装、利用我市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景观资源(如青县庙、汉墓遗址、沧州文庙、铁狮子、泊头清真寺、泊头火柴厂、东光铁佛寺、吴桥杂技等)以及纪晓岚、张之洞、马致远、荀慧生等历史名人故居,在沿运河两岸新建一批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加以辅助,借助南水北调工程,恢复我市境内运河航运功能,打造一批产业项目和文化景观,形成大运河文化产业带。

三是打造一批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精品力作,彰显我市综合文化实力。在杂技艺术方面,要加大杂技节目研发、创新力度,打造一批高水准精品杂技节目。在戏曲艺术方面,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出一批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群星奖、戏剧节大赛中获奖的曲(剧)目。在广播影视动漫方面,积极筹划、拍摄、制作一批反映我市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风貌、深受群众欢迎、具有一定市场和影响力的影视动漫作品。

四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总结借鉴过来和外地的成功经验,扎实稳妥地推进沧州杂技团、沧州京剧团、沧州河北梆子剧团、沧州市电影公司、沧州影剧院、沧州剧场、人民剧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积极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和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五是要加大对文化市场和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人员和文化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政策法规培训,加大对全市文化市场和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好“扫黄打非”、出版物专项整治、治止乱播滥放和网吧治理等专项活动,使文化市场和广播电视朝着有序、规范、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