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基本内容

篇1

一、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根据季节和地域的特点设计内容

北方的夏天干燥、炎热,可以多开展一些益智类的活动,如象棋、围棋、跳棋、军棋等,还可以在室内做一些小游戏;南方的夏天比较湿润,多开展一些水上项目,如游泳、水球等。冬天的时候,北方有茫茫的大雪,可以开展一些冰雪项目,如滑雪、滑冰等;南方的冬天比较温和,多开展一些户外运动,除了足球以外,可以因地制宜的设置一些障碍开展越野、障碍跑,如用沙坑可以代替水池,海绵垫可以代替跨栏架,不但提高了安全系数,也增加了运动的趣味性。

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根据民族习惯、地方特色设计内容

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习俗和文化中汲取养分,如汉族的秧歌、蒙古人的摔跤、苗族的爬花杆、基诺族的竹杆舞都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还可以把踏青、植树引入我们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教育了学生要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校园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内容

各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校园环境、校园面积、体育器材、学生人数、学生的家庭状况、教师情况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学校面积小、活动场所少,就可以把踢毽子、跳绳、跳皮筋、武术、掷沙包、垫上运动等,这些对场地要求不大,学生参与度高的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农村丘陵学校可根据校园周边的地理环境,把骑自行车引入课堂。体育器材少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自制接力棒、武术棍、沙包等器材,还可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设计内容

篇2

关键词:体育模拟课;特点;方法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社会家长追逐的“焦点”,教育部门关注的“难点”,教师自身奋斗的“重点”。从体育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到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才艺展示、专业知识技能比赛,到教学能手评选等,无一不引领着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方向。

一、体育模拟课基本内容

所谓体育模拟课是体育教师通过模拟体育课堂的实际背景,在不存在学生的情况下用语言、动作等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教研活动。

二、体育模拟课基本特点

1.真实性

在体育模拟课堂上,不但要有完整的目的陈述、恰当的导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教师的动作展示、课程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而且还要有多种教学方法、恰如其分的教学语言等真实性的内容。

2.艺术性

在体育模拟课进行过程中,由于没有学生进行配合,整个场面会显得非常尴尬,这样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但语言要生动有趣、动作要准确到位,而且表演还要充满艺术性,要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充分展现体育教师的魅力,展现体育教师全新的教学理念,完美的教学手法,恰当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场艺术鉴赏活动。

3.技巧性

通常情况下,一节模拟体育课的展示时间多为正常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展现整节体育课的内容,对于体育教师来讲难度相当大,为此,体育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在深刻理解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

4.新颖性

体育模拟课是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整个体育模拟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努力设计出能够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全新的教学手段的课堂。通常体育模拟课是在比赛、选拔等情况下进行的,并且体育教师常常面对的是同一个课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模拟课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要更新颖,只有这样,才能出奇制胜,获得专家、评委的好评。

5.省时性

由于体育模拟课的展示时间比较短,通常是15~20分钟,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体育教师必须按照课堂的要求,将整节体育课完整地进行展示。

6.局限性

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在体育模拟课上,教师在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反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根本不能在这些方面得到学生的配合,也无法得知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因此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变化教学手段,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法进行。

三、体育模拟课和体育说课的区别

从内容上来讲,体育模拟课和体育说课都要求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并展现整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

说课关注的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在整个体育课进行过程中的具体安排,它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对课程的安排和教学理论之间是否协调,是否能够在教学理论的支撑下完成对整节体育课的合理安排。而体育模拟课注重的是将说与做完美结合以及整节体育课的完美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通过说展示教师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安排,还要通过完美的动作展示教师的体育基本功,展示体育的魅力。

四、上好体育课的主要方法

1.清晰的语言和恰当的专业术语是体育模拟课的关键

在体育模拟课上,由于听课的多是体育教育专家、体育教研员和专业体育教师,授课的体育教师常常在面对上述人员时感到紧张,从而导致已经准备好的课堂安排出现逻辑错误,语言表述也不清晰,有的体育教师甚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方言来代替体育专业术语。例如,在体育模拟课上,教师把“踝关节”说成“脚脖子”,把“腹部”说成“肚子”,把“勾手”说成“勾起五个手指头”等,这样的语言常常使听课的专家、教研员和体育教师啼笑皆非,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体育模拟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克服紧张心理,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以及准确的专业术语,以免贻笑大方。同时,在体育模拟课进行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避免出现过长的空白时间,避免给人留下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的印象。

2.认真把握体育模拟课的重点环节,做好规范性的动作

体育模拟课尽管是体育课的实际展示,但是和真正的课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体育模拟课的重点环节,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例如,在口令的下达时,如果存在学生,并且学生进行分组活动,那么体育教师多次重复的口令不会感到多余。如果在体育模拟课上体育教师真正模拟实际课堂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多次反复重复一个口令,这样常常导致口令下达时的尴尬。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次口令的下达展示该环节的教学活动。

在体育模拟课上,体育教师要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安排,该使用讲解法的就使用讲解法,该使用示范或者游戏法的就使用示范或者游戏法。在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时,体育教师要认真把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原则: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5-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一天在园必须保持二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其中体育锻炼时间保证一小时。”[1]从《纲要》与现实幼儿教育中都可看出幼儿体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问题是我国多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专业学生的幼儿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都重视不够,其表现是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作为课程列入计划中,只是在《幼儿教育学》课程中从理论方面讲述一些章节,这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幼儿体育教育能力。2010年对于学前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从国家关心重视学前教育的程度讲,这是学前教育历史的最好时期,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发展机遇。体育对幼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民族人种与社会人力资源源头质量。因此,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体育教育能力培养作为研究课题,在湖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0级两个班级进行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其实施方案与结果如下。

一、制订可行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本课程以“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3]作为指导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大学体育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本科教育普修体育课两年,上百个课时。本课题改革是在不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总课时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两年普修体育课时,加入幼儿体育教育内容,较系统、全面地传授幼儿体育教育知识,培育幼儿体育教育能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素质与体育能力,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

1.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目标。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培养体育能力,提高幼儿体育教育的意识与行为,培育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具有较高体育教育能力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大学体育课的学习,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培育体育能力,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获取幼儿体育教学与户外活动的体育教育技能;提高个人健康与幼儿健康教育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热爱幼儿体育教育工作。

2.教学原则。为了保证课程改革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实施,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体育教学原则是: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二是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原则,三是注重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育的原则,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五是以创新幼儿体育教育为主的原则。

3.教学时数分配。湖州师范学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7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普修体育课的教学时数都在124~136课时之间,两年完成,共4个学分。依据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计划的体育课教学时数是124节,结合课题改革目的,将实施多年的体育选项课改为以培养学前体育教育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案,其方案的具体教学内容时数分配如下:

表1?摇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4.教学内容。理论部分:体育的内涵和价值,幼儿体育活动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征,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规律、原则与方法手段;幼儿基本体操内容、作用、创编、教学方法手段等;球类运动的产生、发展、分类,游戏创编、设计与教学方法;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内容、作用,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弘扬等理论内容。技能部分:基本体操以徒手体操、韵律体操、体操游戏等为主;大球运动以拍球、运球、球操、游戏等为主要内容;小球运动以拍球、对接、球操、游戏等为主要内容;民族民间体育以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仿生、游戏等为主要内容。

5.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就成为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以培养运动兴趣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方法,学有所用。教学方法分为:①游戏法:“对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应当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此,体育教学中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时,尽量采用游戏方法,培养幼儿体育教育的兴趣与爱好。②比赛法:比赛法既可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能力,又可开发智力,对学生或幼儿的发展来讲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③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学理论很受重视的、适宜在幼儿教育中推广的方法。④发现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体育的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验证性活动、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地探究学习,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技术、手段向学生提出条件,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去创编一些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套路,创设体育游戏、体育竞赛形式等体育活动内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幼儿体育教学创新设计组织的能力。

6.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自然班教学形式。实际上课时则采用整班、小组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有利于创造未来教学环境,培育幼儿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7.评价方法。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总结性评价的方法。具体评价内容与方法如下:

表2:体育教育能力考核评价内容、分值与方法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幼儿园常态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早操活动、体育课、户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基本动作练习、基本体操练习、体育游戏和运动器械练习四大类。从幼儿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主要培养如下几种能力:①培养学生基本体操的创编能力。②培养学生体育游戏的组织与设计能力。③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多角色的实践,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创新能力等体育能力。

2.建议。①为了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利用专业培养方案普修体育课,将幼儿体育教育能力培养作为内容列入教学中实施,其方法是可行的,建议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推广应用。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学校共同联合组织编写统一的体育教材,供体育教学专用和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育指导性参考资料,有利于幼儿体育教学科学发展。③建议社会主管部门、学校、幼儿园、家长都要树立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第一位的教育观、价值观,这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EB/OL].[2002-10-12].http///gongbao/content.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0-11-21)[2010-11-24].

http:///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法制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体育课;文化课;教学;差异;辨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18

1问题提出“三步曲”

1.1源于学生体质“长跑之殇”

2012年11月份以后,学生长跑问题频繁见诸报端,全国30余所高校更是取消长跑项目。体育活动与学生体质直接相关,而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课的问题何在? 2011年9月2日上午在北京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北京联合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继续缓慢下滑,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1]。

1.2“12年”体育教学质量反思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一般要经历中、小学12年以及大学2-4年的体育教育,理论上无论在体质水平、健康状况的眼前近效应上,还是在锻炼习惯、终身体育的长远后效应上都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事与愿违,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先后开展的6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事实上学生体质不容乐观。这一问题与学生体育活动最为相关的学校体育教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体育课首当其冲。

1.3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者文化程度、学术科研能力相对较高,并能从教学工作中得到第一手的学生反馈信息,对教学实践工作最有话语权。作为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工作的条件,积极寻求科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遏制学生体质下滑。

2比较与分析

与文化课学习比较而言,学生虽然对体育课拥有较高的兴趣,喜爱程度、参与积极性也较高,但重视程度、认真程度偏低,学习效率及效果较差,未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两者同属于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何借鉴文化课教学的优良之处,则需要从教学过程的众多影响因素出发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

2.1教学内容之特性区分

2.1.1“双基”、“三基”的差异性

知识是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是经验的固化,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学校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组成内容,无论文化课还是体育课都不能脱离传递知识这一共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授技术则成为高校课程教学中另外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如,文化课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课教学中的中长跑技术的教授等等。以上这便是文化课中所谓的“双基”。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对于体育课来说,“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运动技能的形成便伴随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通过重复练习充分体现。这便是体育教学有别于文化教学“三基”之一。

2.1.2体育课教学“语言纽带”的独特性

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教、学纽带的角色,不同的教学活动需要相应的“语言”纽带来维系,不同的“语言”则需要相应的载体来进行承载与传递。

对于文化课教学来说,主要以文字符号为主要的表达语言,表现出“文字语言”的特性。而对于体育课教学而言,体育课在进行技能教学时维系教、学的纽带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即肢体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在师、生之间进行传递;“教”的主体要多次向“学”的主体展示规范化的技能模板,肢体语言则无可替代地出现,成为体育教学的独特“语言”。

2.2“教、学”主体的辩证思考

2.2.1“灌输式”、“教师主导”与“互动式”、“学生主体”

在“教”的过程中,文化课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发生与完成中起到“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接收知识状态,知识由教师输出向学生输入,但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的任务由传授变为纠正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监督,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频繁交流互动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时引导,而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体。

2.2.2“主动”与“被迫”的博弈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在通过期末考核、评优、专业学习的递进性等压力下,不得不“被迫主动学习”以通过考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长线学科,历届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中、小学12年的体育教育后再接受2一4年的高校体育教育”[3],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均无升学与考核压力,大多数学生未养成主动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大多被动学习,“不得以而为之”,与此同时,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以及练习中来。

2.3教学“软”、“硬”条件差别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客观物质基础与保障,其中包含了“软”、“硬”两个方面的内容。

就“硬”件来说,体育课教学活动较其它学科教学表现出其特殊的部分—“室外性”;而文化课教学一般是在相对安静、舒适的室内环境下对认知能力的提高,需要减少外界对于教学产生的干扰因素以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软”件上,在师资力量方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文化教学所需的教师专业素质确实呈现递进式的需求,教育层次越高,文化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越高;体育课教学,我国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始终进行体育的基础内容教学,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实际所需的专业素质水平相差无几。

2.4教学形式之差异甄别

现代教育,单一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校教学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各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文化课、体育课教学均表现出多种形式配合的多样性。而在学习形式方面两者差别较大。

首先,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间表现出“自主性、独立性”学习的特点;对于体育课往往需要进行分组或者集体练习,使得体育课教学在学习形式上具有“合作学习”的特点。

其次,从整个教育的时限纵向来看,文化课教学内容呈现出“递进式学习”的特点,而体育课教学“课程内容重复”。

最后,“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4],并且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是: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课外为了课内”;而“体育课要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主旨,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5],换句话说,体育课堂所学内容最终要为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而服务。

2.5“考核”之关键地位

2.5.1体育课之“考核”功能缺失

“考核”在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主要通过考核,并以量化成绩的形式得以展现,同时考核结果将最终记入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学业水平以及评优的过程。而多数学校体育课往往使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激励学生”的重要功能。在部分体育课成绩参与“评优”的学校,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得到极大的激发,有效地推动了课堂的学习。

2.5.2测评方式的差异是体育课教学的最大弱势

文化课教学,一般采用“考、学分离”,“统一测评”的形式。“考、学分离”,简单说来,教学过程与考试测评的过程是相互分离,在实际操作中要使教学与考试的氛围、条件、环境等相差异,以更加客观、全面地检测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水平。“统一测评”是指相同科目的班级、学生同时进行测评,以公开,以保证检测的客观、严肃,类似于高考性质。对于体育课而言,一般情况下由任课教师自行考核,教师主观因素较大,其考核中“技评”部分完全由“考官”主观决定,测评过程中很难排除感情因素对于成绩的影响。

3几点启示

不难发现,体育课与文化课教学存在着诸多共性以及各自特性;而特性才是两者存在的生命。通过两者特性的辨析为体育课教学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3.1体育课教学“技术学习、技能练习”的本职特性

从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出发,明确教学过程中以技术学习、技能练习为基本内容的特点。

3.2教与学的主、次关系一定明确体现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主、次关系,切实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使学生既参与了体育活动,又产生了主动参与的兴趣。

3.3充分发挥体育课室外环境的特性,体现体育的教育本质

与文化课教学相比,体育课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外界刺激对人影响的特性。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明确其“室外”特性,并充分利用“室外性”对教学实施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4充分利用体育课“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发挥体育教学“课内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设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有效刺激学生对更高层次技能学习的欲望。

3.5体育教学也需要“强制性”

对于教学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发展兴趣、娱乐而完全忽视体育的健身功能,需要完成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运动强度。当活动内容在学生兴趣范围之外或不能完全理解其价值所在时,便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时要求体育课上部分内容带有“强制学习、灌输学习”的色彩,这类比于文化课教学过程中的“必考内容”。

3.6考评是一把“利剑”

要使体育教学有效开展,提升学生重视程度,考评这把“利剑”一定要用好,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考、学分离”,“教、考分离”,“统一测评”,并把体育成绩纳入学业考核以及“评优”体系中去,制定更加有效的量化标准体系,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文华.大学生体质在下降[N].光明日报,2011.

[2]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117).

[3]王宗平,庄惠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9,20(118).

[4]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9(2).

[5]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

[6]傅绪明.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

[7]尹小俭,季浏,杜建强,熊建萍,季成叶.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

[8]宋尽贤,李小伟.学生体质状况引起社会高度重视[N].中国教育报,2009(1).

篇5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准备部分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1.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即准备活动部分,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身体练习。它是符合人体运动生理规律,在参加体育活动前使身体由相对静止过渡到相对运动状态的适应性过程。准备活动包含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它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自我锻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1.1一般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慢跑、拉伸性练习与各种徒手操或器械等进行的一般性练习。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柔韧、协调、灵敏等一些身体练习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韧带、关节都能得到充分活动与预热,使练习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代谢水平提高[2]。

1.2专门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是针对部分教学内容,作相应的准备活动。由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及专项不同,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和因项目而异,即准备活动的内容要与准备活动的特征、运动员自身特点及专项的特征、性质或本次训练课的内容相一致[2]。

2.准备部分开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准备部分的思想认识存在问题。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准备活动能够促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体温升高,同时能够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及人体动作的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1]。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整个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准备部分的认识不足,教师只把准备活动作为一种形式,相当一部分体育课的准备部分仍然还是慢跑、徒手操、体育游戏等基本内容,并没有结合体育课的内容做相应的准备活动,也就是说没有充分认识到专门性准备活动在准备部分中所起的作用。

2.2准备部分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的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娱乐性,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限制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许多高校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相似,且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还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徒手操等单调的方式。教学过程虽规范但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违反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3]。

2.3准备部分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材存在单调、枯燥、趣味性差的缺陷,而且教学方法依然是“注入式”的被动教学,表现出的师生交流方式仍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模仿,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乏味,不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阶段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锻炼能力[4]。

2.3.1准备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准备活动具有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价值,对培养学生正确姿态、增强体质,特别是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动作有积极作用。有些教师对此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掌握准备活动的难度、强度、时间、次数等,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气候等方面缺乏综合考虑。例如,天气较冷时,应选择较大运动量、较多重复次数的准备活动。

2.3.2准备活动的组织有待提高。我们提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准备活动,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以便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在组织上往往单调、呆板。不变的队形、位置及形式,长期如此,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会逐渐下降。

3.准备部分开展的有效措施

新体育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教学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因此,准备部分的改革既要注意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兴趣的激发,以及人格完善与个性的培养。

3.1准备部分引入体育游戏。根据课的基本部分的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体育游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为基本部分的开展做好铺垫。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充分调动身体各器官的活动能力,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5]。

3.2准备部分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将素质拓展游戏的相关内容引入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给学生创设一定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问题及团结协作等过程解决问题。这更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为体育课的教学做好准备[6]。

3.3准备部分开展教学比赛。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安排一些小型教学比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勇于拼搏、不甘落后的良好意志品质[7]。

3.4准备部分开展分层教学与目标驱动教学法。由于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学生对于课的内容的掌握程度会有一定不同。因此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信,推动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充实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教学方法,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尚志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

[4]王晓宇.关于高校体育课准备部分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28.

[5]文英.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7.

篇6

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和重要的地位,认真上好游戏的教材教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师应根据课的任务在备课中预计好各种游戏的生理负荷,合理地指导学生锻炼身体,避免盲目性。

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竞赛因素。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为中小学学生所喜爱。

从事各种各样的游戏,对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胨代谢和呼吸系统的能力,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及练习基本动作技能都有良好和一定的提高作用。’同时,如“迎面接力”和“传球接力”,既能提高快速跑和快速传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课的基本部分中,应用游戏,安排的与课的基本内容接近,以游戏的内容形式进行上课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机体的代谢能力,使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既能发展专项素质,又能提高动作的质量。如上弯道跑的课的内容,可采用圆圈十字接力跑等。通过游戏来完成弯道跑的技术要求,使学生既掌握了弯道跑的技术,又学会了接力跑的传接棒的方法。

在课的结束时,采用体育游戏做为恢复整理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身体放松,也培养学生的感情,发展智力思维能力,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达到精神的高度集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情绪、兴趣从而由散漫的状态,提高到课堂上,所以说游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课的开始部分穿插一些游戏如“跟我做和看谁的反应快”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上课兴趣,引导学生上好本次课,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课的顺利进行,为完成课的教学任务及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师生关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20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活动有了新的追求,体育作为主流文化之一更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不再仅限于体育课堂,电视、电脑、手机、报刊等都是方便快捷的渠道。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日趋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兴趣广泛而多样,开始追求新鲜时尚、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跑酷等极限运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项目包括田径、体操、球类、舞蹈、武术项目。学生更易参与的是趣味性强,竞争性较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身体对抗性项目或是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隔网类对抗项目。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势必要求体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男生喜欢踢足球,坑坑洼洼的草坪导致教学事故的时有发生;没有室内羽毛球馆,受风向干扰,学生的羽毛球总是飘得不知所踪。

教学内容的设置、体育教师魅力、学生人数、学生身体素质(即运动能力)、学生性别、学生某一时刻状态、场地、器材、天气等等,体育教学的这些特殊因素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各种干扰因素是客观存在着,体育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面对客观事实,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克服教学困难,有效开展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

1夯实师生关系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为主导。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两者的关系对课堂教学的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夯实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1.1教师存在的问题

迎来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在外省市学生居多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教学,总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受学生欢迎,那么成功,学生也没有想象中的听话、乖巧、容易驾驭又好学。反思后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备课不够精细。呈现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偏重学生的操练次数和简单模仿。(2)对运动负荷考虑欠周到。有的课安排较大的学练密度,导致学生产生明显乳酸反应,影响其后学习内容。有的课又太轻松,如果学生一偷懒,就没什么运动量了。(3)对学生期望过高。室外课学生普遍活跃爱讲话,注意力相对较低,此时笔者会严厉斥责学生的纪律问题。(4)忽略个体差异。现行分班是按照学生年龄,往往存在身材高、矮、胖、瘦不一现象,统一标准,教学过程中往往流露出对学习能力差者不满的表情,口头上也会出现“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学会?”等不耐烦又伤学生自尊心的话语。(5)忽视自身形象。教学技能不能真正达到“一专多能”,有时动作示范欠规范和漂亮,有时不示范,课中教学语言随意、不规范,或不苟言笑,教鞭的使用不合理等。(6)奖惩不分明。课中缺少鼓励和赞扬,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师者形象降低。

1.2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1.2.1教师对自己

体育课在室外进行,教学环境的扩大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嗓门保证每个学生听到教师的讲话。教师应发挥特长,以规范漂亮的动作示范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有利于教学顺利开展。教师应经常参与学生的运动,如和学生打篮球,踢足球等,以防运动技术迅速下降。教师的着装、体态和言行举止很容易感染学生,应身着运动服、展现出精神抖擞、挺拔俊朗的面貌。教师又须耐心、仔细、认真,这样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师者之威信。

1.2.2教师对学生

(1)尊重、理解学生,中学阶段的学生来校求学,有一定的自制能力,教师可用言语温暖他们的心灵,正视他们的人格,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和肯定。(2)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急功近利,我们总是盲目追求教学成效,严苛学生,总希望大部分学生能一点就通,思路、运动技术跟不上则语言上讽刺和批评,如此急躁的心情反而影响学生,导致教学不能有序开展。(3)教师应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待学生不能以师者自居而高高在上,不能不关心学生的想法,应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也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做到真正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后进者,更需要教师的正视和鼓励。(4)改变评价制度,让学生健康发展。中学体育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现实施的考核制度,教师和学生都很困惑,难道体育成绩好,学生就健康?体育成绩不好学生就不健康?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改变唯成绩论,教师可稍调整考核标准,使学生真正动起来,爱上体育课,健康快乐地学习。

2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2.1明确体育课组成部分

2.1.1从教学内容来讲

田径是运动之母,凸显人体跑、跳、投基本运动能力,发展较为成熟,有统一的技术规格,可教可学可测量。体操也是如此,发展历史比较悠久,也反映着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中的攀、爬、蹬、撑及平衡等基本动作。体育运动中任何别的项目都是以基本运动能力为基础的运动,因此,田径、体操作为体育课基本内容尤为重要。其次,以球类和舞蹈为辅来缓解田径、体操内容的枯燥与乏味。体育教师应合理安排主教学内容和副内容,直接兴趣固然重要,培养间接兴趣才能保证体育课习得值得一学的知识内容。

2.1.2从组织形式来讲

技能分组为主,性别分组,兴趣分组,队形分组,体能分组为辅。每个班学生之间由于高矮,胖瘦,男女之差,以致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度的确定难以把握,不能因为照顾差生耽误教学进度,也不能因为赶教学进度而照顾不上差生。所以,技术分组能把技术水平相近的学生归为一组,易于教师安排练习强度、难度。

2.1.3从教学的完整程序来讲

分为讲解、示范、练习、纠误、检查五个环节。在特定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课次不同等来灵活把握各个环节之间的顺序。教学内容是整个体育课的主要部分,它决定着整个体育课形式的安排,有的教学内容较难理解,而且是新授课,可以把教学示范放在最前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技术动作的初步认识,然后再加以讲解,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如果授课内容容易与过去所学技能发生迁移,则应该先进行讲解,以免发生负迁移或增进正迁移。如果是练习课,则应该先进行练习,然后纠错、示范、讲解。总之,五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套路,应该灵活变通。

2.1.4从体育课结构来讲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人体运动规律特点通常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准备部分,其次是基本部分,最后是结束部分。所以,传统体育课结构分为“三段式”或“四段式”。 不管是“三段式”还是“四段式”,其基本部分理当是教学内容即运动技术传习的关键时间段,教师应把握好关键时间。

2.2多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

室外上课,学生如鱼得水,忘乎所以,动态张力大于静态,教师须花费更大注意力观察学生防止体育课中意外事件发生。有别于文化课,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但一个班级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大于智力上的差异,这也增添了课堂教学难度,要求体育教师做到全面观察。

2.2.1观察学生的参与面

体育学科是一门操作性知识,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体育课堂中,学生对于操作性知识的学练,教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学生体质不同在体育能力上各有层次,教师应着重观察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

2.2.2观察学生的参与时间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思维、能力等演练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有充足的参与时间,特别是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反复操练时间。一堂课中,学生应该保证50%的时间在练习,只有通过扎实的操作,学生才能达到一定技能。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时学生的参与时间,尽量精讲多练,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多练等。

2.2.3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缺少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否能饱含热情地参与教师布置的每一个任务。三年多教学,本人发现大部分的女生和小部分男生因为各自原因,在课中被动学习的态度很明显,表现为老师怎么安排,学生怎么做,常常偷工减料。此时教师应直接警示学生或旁敲侧击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积极投入教学内容的学练。

2.2.4观察学生的参与效果

如果教师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参与,但最终效果却事与愿违,就需考虑我们的教学高效与否。只要学生的参与效果较好,那就说明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

3结论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当教师重视起自己的每一节体育课,重视起自己的道德,从心开始,即使没有更科学的理论支撑,也能凭借自己日常教学的实践积累,最终达到“夯实师生关系,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杨琼花.浅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1,(8).

[4] 范运祥.论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态无声评价[J].中国学校体育,2009,(11).

篇8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式,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体育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各项体育工作,现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学期体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新兴区文教局2006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执行《学生体质健康评定》标准,在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奋斗目标

1、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全体育课与活动课,开课率达100%。

2、认真学习新教材,执行课程标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3、结合体育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陶冶美的情操。

4、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5、坚持体育训练,加强我校的优势项目(跳绳)的提高训练。

6、学生体育合格率力争达到98%以上。

7、大课间操活动坚持经常、灵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育活动时间。

8、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竞赛活动,参与与提高并重,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确定本学期体育及教学工作的重点,规范教学工作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规范化体育课堂的构建模式上。

2、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实践,开齐、开全体育课,要求教师按规定的课时和课程计划认真授课。

3、提高授课质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大力加强现有的设备的使用,充分发展与提高学生的素质。

4、在全面完成体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确定出本学年的体育教研专题,并在时间中逐步实施,定期组织体育教研活动,推动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5、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二)、发挥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优势,加强两操活动的组织管理。

1、体育活动开展率力争达到100%,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出发点。

2、本学期着重组织学生开展跳绳比赛,拔河比赛,棋类比赛等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新兴区文教局及市田径运动大会,并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

2、以同年组配合,协作开展活动为原则,以学校活动计划为主体方向,班级活动为基本内容开展活动和活动课,并达到要有活动记录、结果。

3、抓好两操活动,使之坚持经常,开展率达98%以上,加强队列队形、广播体操的教学,并要求动作达到规范,在同年组间进行评比活动,达到以优带劣,以效促质,使两操活动的开展达到上级要求,并逐渐提高。

4、学校方面做到常抓、常管、常落实,尤其注重日常工作的质量,倾向于基础工作,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素质,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的逐步养成。

(三)、加强体育训练工作,提高我校专业体育运动水平

1、根据学期初的工作安排,确定乒乓球、跳绳、田径等几个训练队。要求训练教师确定训练计划,训练目标,选好人才,拿出具体的训练措施。

2、学校针对训练队的训练,制定出奖励措施,日常训练给予相应的补助,在教育局举办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给予训练教师适当的奖励。

3、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使我校的运动水平有更大的进步。

四、活动安排

三月份:1、学习体育课标、教材。

2、体育课常规教学拉练。

四月份:1、体育教师基本功提高

2、学生跳绳比赛

五月份:1、筹备参加区、市田径运动会

2、乒乓球强化训练

六月份:1、学生棋类比赛

2、体育教师参加区基本功比赛

3、组织学生参加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篇9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国23所高等师范院校58位体育教育专家的调查和访问,提出构建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隐性教育、教学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学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体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内涵,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教育方向、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培养以人为本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是高校体育教师甚为关注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向全国27所高等师范院校发放问卷81份,回收23所院校有效问卷58份。利用华东地区高师院校体育协作会年会的机会,访问体育专家19人(其中主任或副主任17人),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师范院校公体课程的体系进行了探讨。

1现阶段课程体系状况

(1)从课程设置看,23所高校都在1.2年级开设体育课。其中11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8所高校开设了体育公选课,6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训练课,5所高校开设了国防军事课,1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防军事教育未被重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教学中坚持区别对待原则不够。

(2)从教学模式看,58位专家中认为应采用“阶段”型,即第1学期与第1学年以原教学班为单位开基础课,第2.3,4学期或第2学年按选项分班,注重体现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有32人,占55.2%;认为应采用“一体化”型,有14人,占9%;认为采用传统的“三基”型,只有1人。这说明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与改革方面,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

(3)从师范特色教育的内容看,23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进行了队列队形的专门练习和裁判员的培养,占61 %;而国防军事教育,教师职业形体教育,班级体育指导,少年生理、心理特征教育以及体育欣赏等对于未来教师职业所需的特殊职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2公体课程体系内容

2.1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的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为:“使大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增强调控情绪和抗挫折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培养关注和参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事务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建立教学目标体系。

2.2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课:以传授健身方法和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选项课: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个性;理论课: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制订锻炼计划、运动处方,国防、军事理论、竞赛组织与体育辅导;保健课:以运动康复训练为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训练课:提高体育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公选课:广泛接触体育学科,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教学内容体系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应结合师范教育特点,其内容应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所应开设的基本内容,还应有教师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教师带操、口令、队列队形练习,国防、军事常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多样化、综合化、基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2.4教学方法体系

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特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才能逐步完善,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应将一般的课堂授课法与竞赛教学法、运动训练法、课外辅导法和自我提高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2.5隐性教育体系

体育隐性教育是体育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补充,对于形成生动、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起着很大的作用。在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应重视并逐步建立一套“体育隐性教育”体系,达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好接轨。在这个体系中,应把激励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优化教学环境、培养良好习惯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途径和手段,并将余暇体育活动与课堂体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体育隐性教育的作用。

2.6教学评价体系

多年来,我们一直只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自我锻炼评价和成绩提高评价的作用,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长期的学习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进行彻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2.7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管理体系包括常规管理系统,含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常规管理以及课程目标管理等内容;科学评价系统,包括课堂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与学生个性评价等内容;目标效果系统,包括课程目标系统、教学效果系统、教师个人目标系统等内容;教学反馈系统,包括信息来源系统、指标来源系统等内容;督查系统,包括行政督查、教务督查、社会督查、教师督查与学生督查等内容。

2.8教学保障体系

教学保障体系是完成体育课程体系各项任务重要的外部条件,主要内容为师资队伍建设,它包括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人以及创新精神等。教学设备投人,指必需的教学设备、场地、器材、电化教学条件等。教师报酬与待遇,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的同等待遇。后勤服务保障,要为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上体育课的学生以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3结论与建议

(1)从调查与访问中看出,大多数专家肯定了高等师范院校公体教育应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仍然有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只有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脚踏实地地推进公体教学改革,才能使高等师范院校公体教育发生质的变化。

(2)建立较为完整的高等师范院校公体课程体系,应以“三个结合”和“两个转移”为中心,即做到课上、课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运动素质、技能练习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知识、技能中心”向“方法、动机、活动中心”转移。

(3)目前各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评价等方面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取长补短、合理进行,不能照搬照套,按一种模式进行。

篇10

关键词:素质研究性学习体育教学主动精神

一、引言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增长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然而体育课真地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其个性吗?恰恰相反,如今的体育课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机械照搬多而缺少加工和创造,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精神作了一些初步探究。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奉贤曙光中学高二年级女生

2.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

⑵实验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几个平行班实施不同教学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何谓素质和研究性学习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它是知识、能力的内化和升华。(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1.体育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是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育教学的开发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活泼地学习体育,在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 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可适性,组织教法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上,把学生 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学应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来体现这一要求。体育素质是学生未来身心全面发展的潜在基础,所以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

⑴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

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是构成体育素质的基本要求。所谓体育认同感,是指在态度上对体育的认可以及形成体育的兴趣与爱好,着眼于显示未来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作为体育素质的基本内容是适宜的,(3)也是不难解的,现时倡导的“终身体育”要在体育教学中得以体现,就必须在态度上做到对体育的认同,因此,基于正确认识之上的体育态度及兴趣与爱好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⑵培养学生个性

个性心理素质是指与学习体育有关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品质的总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通过体育教学形成健全人格——主体性人格有所忽视。从研究性学习观点来看,把体育教学的任务确定为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看似全面,实则失之偏颇。尽管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诸如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上有所重视,但对塑造健全的人格并未提出明确的要求,当前颇为流行的“快乐体育”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有意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使学生产生愉快的、乐观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⑶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实现教育转轨的今天,有必要将其提高到研究性学习的高度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点是立足学生未来的发展,健康的体质是发展的物质基础,未来社会在对人的知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人的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各种升学考试中把体育成绩列入总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应试教育。体育教学在增强体质方面应更重视提高学生机体机能及提高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才是基于发展之上的研究性学习。

3.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⑴研究性学习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教育的转轨有一个过程,应试教育将在较长的一个时期继续存在,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实际就是处理好学生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不能走极端,过于重视当前发展,以至于考什么练什么,教学上不讲究系统性、连续性,应彻底摒弃这种属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而代之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手段。

⑵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从一定的程度上讲,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性地位,相反对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使学生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变传统的他控式教学活动为一定程度上的自控式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关键。

(三)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精神培养现状

体育教学改革近几年在国内体育界相当活跃,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年来积累了不少教法,有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的“学导式”“发现式”等启发教学法:也有加强个别对待为主的“程序教学法”“运动处方教学法”等,但这些教法在现代中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推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存在简单的“一刀切”及单纯的“填鸭式”教育,一些基层中学甚至出现“放羊式”“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课堂教学现象,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单纯的体育技术传授,围绕考试达标来实施教与学,强调学生共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因材施教,制约学生特长及创造性潜力的发展。因此在学生的眼里体育课就是“玩”,没什么大不了的,体育成绩好坏也无所谓,反正毕业时总会及格,也有不少人对体育课还存有这样的想法: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像这样的体育课又怎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只有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就得靠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要使学生认为体育课就等于是休息课。

(四)学生主动精神培养的作用

以往教师在“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支配影响下,总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喜欢和习惯于指挥安排学生的活动,把学生管得死死的,束缚得牢牢的,特别是在教学上把学生框在自己的主张之内,这样的教学结果使学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兴趣、没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跟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潮流是大相径庭的。而研究性学习所主张的主体性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其根本是主体性——学生为本、学为主体。在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精神的途径

1.“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

“发现学习”是不直接把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仅为学习者提供有关的线索,由学习者自己根据线索先独立发现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发现者”。同时“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从常规上看,教师不直接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平铺直叙地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多种多样事先设置的间接来启发诱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归集这些信息进行深化思维,最后达到对这些事物规律的掌握,从而再指导实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比一贯的模仿来的牢固。

如正面投掷实心球:这是发展学生投掷能力的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并且具有一定的手臂力量才能将物件投得更远。如果单纯由教师直接进行动作示范和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跟着模仿学习和练习,就这个教材而言是可以基本完成教学要求的。但运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和操作过程就应该是先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投掷姿势进行投掷练习,但有一定的要求,物件必须要掷得比较远。此时学生将会自发地、本能地使用各种姿势进行创意性的投掷。正由于不是模仿练习可以任由发挥一切“出格”的动作,学生的练习也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教师在这个基础上有意识选择若干种投掷姿势(其中必须含有较为正确的姿势)的学生进行对比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较为正确的姿势,然后教师在加以辅正,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发现正对投掷方向,将投掷物高举过头顶,肘高于肩的姿势并且快速挥臂出手,是将物件投得最远的好方法,因此结果是学生练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技术技能,也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的规律,再将规律运用到其他相应的内容中去,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自学、自教、自练的教学模式

在深化二期过程中,我针对如今教学改革的“热点”进行了一下尝试。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倡导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要求模仿得越像越好,并力图纠正一切“出格”动作的教学方法,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并非充分认识到这点,还是墨守成规,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改变现状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改变了一下教学模式——自学、自教、自练模式。

本人对几个平行班做了一次试验, 一样是武术教材——太极拳。一半的班级是每位学生发一份教材,布置学生课后根据教材中每个动作下面的注解自学,并说明每节课抽两位同学分别准备一个动作来教其他同学,要求把动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交待清楚(包括每个动作的起势至结束),然后再带领学生分组练习,这一切的程序都有学生自行组织;另一半班级由本人直接把动作教给他们,课前他们对动作一无所知,纯粹模仿本人的动作路线进行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比几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前几个班级对动作理解比较透彻,掌握得也比较牢固。而后几个班级单单因模仿学会了动作,,所以动作掌握得很生疏。这样看来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但使学生知道体育课不是只练体不练脑的放松课,也使学生进一步对体育课产生兴趣,让他们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进一步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练习,从而取得体育课的真正效果。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试验,本人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不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还能使他们掌握学习规律,能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去创新,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

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