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重点围绕艺术设计造型这一出发点,致力于提升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审美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书中全面介绍了造型的基础知识构成和美学认知的原则和方法。该书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讲解,为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示范,在全书所有的章节中均有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和观察,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设计造型的案例,感知美学艺术特色的特点。在美学视角下的排版编辑、配色等方面的内容深化,有力地佐证了造型设计离不开美学的专业性分析和判断。同时,该书意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美学造型观,借助全书中大量实例和范本,营造了一种美学氛围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念,真正理解造型的美学价值,领会艺术设计理念,全书也是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美学思维相互融合的佳作之一,从真正意义上打开了艺术设计美学理念的学术大门,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领会造型艺术美的空间及平台。
在我国古代早有“意象造型”一说,指的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其自身的生命力、彰显其美学特性,在创作初期对审美的思想进行美化,从而寄情于物,将心中所想、思中所念的美学艺术和精神特质体现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之与客观事物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美学是设计的灵魂,是指在任何的设计理念中都必须经过美学思维的过滤,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还是销售策略,都要围绕人们的美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实施。美学视角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艺术造型通过美学的设计理念进行搭配和构造,可以实现既具有视觉美感又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无论是产品的设计造型还是建筑等实体项目的构建,借助美学的组织形态和设计理念,可以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更好地贯穿美学思想,实现人们对美学追求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中要求造型在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讲求形态和材料的统一,观念和风格的统一,是真正将工程技术和美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形式。实际上,任何的产品造型都不能只单纯地考量内在的质量,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外在美感。实际上美学既是质量均衡的标尺,也是造型合理的客观要求。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都必须综合考虑美学因素,在设计和包装的过程中,合理地包装美学的内涵价值,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丰富产品的形态和品牌。
篇2
【关键词】 口腔医学;正畸学;美学;教育,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美学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21世纪是审美的时代,美学教育要把培养“审美的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审美时代也给美学教育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口腔医学美学是口腔医学与美学交叉和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医学美学中的一个应用分支,口腔正畸学作为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与美学关系十分密切,并与美学相互渗透。口腔正畸学在世界医学教育中属于毕业后教育,目前我国的临床口腔正畸医师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研究生教育或进修生教育,其中研究生教育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口腔正畸学医师教育方式。因此,在口腔正畸学研究生中普及和加强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口腔医学美学及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概念
口腔医学美学是医学美学中一门具有直接实践性的应用分支,是一门研究在维护、塑造口腔颌面部健美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医学美现象和医学审美规律的科学[1]。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即口腔医学审美教育,是指从口腔医学领域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措施,培养和发展口腔医师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提高他们在医学审美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 口腔正畸学研究生进行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必要性
2.1 口腔正畸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国著名牙医、美学牙医学创始人PINCUS指出,美学牙医学是继生物学、生理学、机械学之后的第四维临床牙医学。西方和日本均将美学作为牙医学院的必修课程。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个专科,是研究各种错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的科学。其研究的解剖范围是人类容貌的敏感区之一——口腔颌面部;其研究内容——错畸形是一类影响外貌和功能的畸形,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为“牙面异常”。口腔正畸学的基础理论、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中蕴含着许多美学的思想和原理,著名正畸学家GRABER曾指出,口腔正畸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高度概括了正畸学与美学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2.2 口腔医学美学在口腔正畸学中的作用
口腔医学美学作为一种方法手段对口腔正畸学临床具有实践和指导作用。利用美学手段可以处理正畸学中的一些单纯用医学手段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牙齿与颜面审美的协调关系是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2],在临床正畸学的诊断,矫治方案的设计,临床矫治技术中,处处可见美学踪迹。如面部的对称性,前牙的中线,牙齿与面部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等的协调性,个体弓形的设计,微笑的美学设计,严重骨性畸形病人术前术后的矫治等均离不开口腔医学美学理论的指导。
2.3 口腔正畸学研究生进行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为了适应当今的形势发展,我国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要求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
美学教育是一种高形态的素质教育,一个适应时展的高素质的正畸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口腔正畸医师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口腔医学美学的知识和原理,才能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进行合理的治疗,从而最终取得令病人满意的既美观协调又具有良好功能的牙列和颜面。如果一个口腔正畸医师没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指导,只会简单地排齐牙齿,而不顾牙齿的垂直向位置、近远中位置、唇齿关系、笑线的问题、微笑的问题,那这只能是一个牙匠而非合格的正畸医师。
口腔正畸学研究生是未来的口腔正畸医师,只有加强他们的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才能使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真正实现由“单一型”向“复合型”、 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由“匠人型”向“文化型”的转变。
3 目前我国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口腔医学美学的教育现状
口腔医学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在我国各医学院校口腔正畸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口腔医学美学课程的开设尚不统一,只有少数院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将其设为必修课,如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等,是国内比较早将口腔医学美学作为必修课的医学院校[3,4],但大多数医学院校仍把医学美学或口腔医学美学作为选修课,而且教学力量薄弱,专职的美学老师很少,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尚无统一规范的口腔医学美学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摸索之中。
4 加强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4.1 普及口腔正畸学研究生的口腔医学美学教育
虽然有些医学院校已经在本科生教学中将医学美学或口腔医学美学作为选修课,但选修率并非100%,而且学时有限。口腔正畸学在世界医学教育中属于毕业后教育,因而口腔正畸学在整个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学时不多,主要介绍口腔正畸学的检查诊断以及各种错畸形的矫治原则,而对于临床各种矫治技术的讲解比较简单。本科期间也没有正畸专业的实习,学生对涉及口腔正畸临床方面的美学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无法深入,所以有必要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普及口腔医学美学教育。
普及口腔正畸学研究生的医学美学教育,就应将口腔医学美学课程列为必修课,使每一名口腔正畸学研究生都能接受这方面的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提升审美境界,为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口腔医学美学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均衡,大多数院校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如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中文老师等,但是这些老师对口腔科学的知识了解较少,在讲解与口腔知识有关的美学知识时,不能和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不能保证讲解的针对性和生动性。所以有必要加强口腔医学美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对美学教师进行口腔相关知识的培训,或对口腔正畸学教师进行医学美学知识的培训,使教师首先做到能将医学美学的理论和原理同口腔正畸实践融会贯通。
4.3 口腔医学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口腔医学美学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4]。①美学的理论:该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基础,通过美学理论启迪建立积极有序的美学思维,健全学生的哲学审美观和艺术审美观,提高对美的感悟、认识、品鉴能力。②医学美学:指导学生探索口腔医学与美学的结合点及其内在联系、规律,熔铸医学审美能力的基础。③口腔医学临床审美的理论和应用:这是口腔医学美学的最终目标。这一部分内容要结合正畸临床讲解,针对与美学有关的正畸问题,如牙齿排列的美学问题:牙冠的长度和宽度,牙齿的垂直向位置,近远中向位置,唇舌向位置;并强化责任意识[3]。严格出科考试和毕业前的临床技能考试与评价。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也评估了临床教学质量,对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工作有积极意义。颜面软组织与牙齿的美学关系:唇齿关系、与微笑美学有关的笑线、切牙曲线、负性空间等进行讲解。
口腔医学美学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与正畸美学有关的现象的照片和图片,以及矫治前后病例的牙齿和颜面改变的资料等直观地呈现出来,结合临床实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在学生当中组织一些病例讨论,选择典型的病例,先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口腔医学美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诊断病人所存在的美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矫治方法,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并给出实际临床矫治方案、矫治方法以及最后的矫治结果,最后让同学根据该病例的矫治前后的过程写出总结和体会,这种病例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这种理论与正畸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将审美的理论应用到正畸临床中,达到学习口腔医学美学的最终目标。近年来,我科在口腔正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中采取了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自学讨论为主体的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作者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尝试应用于口腔医学美学的教学中。
综上所述,加强口腔正畸学研究生的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是全面提升正畸学研究生审美素质,培养21世纪口腔正畸事业所需合格人才的需要,虽然这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相信经过广大正畸学和美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口腔医学美学教育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孙少宣. 口腔医学美学的理论探讨[J]. 口腔医学, 1992,12(2):105106
[2]孙少宣,唐丽丽,王光护. 美学在牙医学中的地位和功能[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0,6(5):261.
[3]曲晓娟,刘铁玉,张丽君. 口腔医学美学课程的设置探索与研究[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1,7(4):207208.
篇3
对后现代体育美学来说,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本质思想来分析。后现代体育美学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
一、后现代体育美学定义
1、后现代定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2、体育美学定义
体育美学是以体育审美关系为轴心,揭示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并帮助人们形成恰当审美观念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美学是在的指导下,探讨人们在体育领域中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科学地揭示体育美的本质特征、体育美的发展过程和规律,阐明人对体育实践的创造与审美关系的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与体育审美关系的科学;是为了提高体育效果而研究美的结构、美的规律与美的价值的一门学科;是科学的揭示体育运动中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对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的学科。
二、对后现代体育美学的哲学分析
1、从文化哲学角度对后现代体育美学的哲学分析
后现代体育美学强调体育与美学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赋予探索创新思想,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对后现代体育美学研究,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本质思想来分析。后现代体育美学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
2、从理论基础角度对后现代体育美学的哲学分析
体育美学是建立在哲学和美学基础上,以美学的一般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学科,而美学又溯源于哲学,始于哲学思辨,没有哲学的理论支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建树。
3、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对后现代体育美学的哲学分析
哲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为体育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体育美学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才能科学地研究体育中的美学问题。
研究体育美学和谐发展,要把历史唯物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美学研究的各个范畴和规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从体育学和美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体育美学的哲学分析
美学分为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理论美学重哲学思辨,应用美学重实证经验和原理的应用研究,各种专业美学则两者兼而有之,并侧重于专业特点,偏重于应用问题。从美学范畴分类来说,特分为研究社会现实美和审美关系的社会美学、研究社会现实的反映的美学问题的艺术美学这两大类别。
体育美学当然应当研究体育美,即人在体育行为上的美学问题,而不是以“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为研究对象,因而不是艺术美学。然而体育美学不同于科学美学、宣传美学、心理美学、生活美学等社会美学,又不同于劳动美学、工程美学、商品美学、工艺美学等。
体育是一个文化范畴,而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体育学和美学是不同性质的学科,体育和美学间不是主从关系,体育是美的一种存在形式,但又非唯一形式。美是体育的属性和追求的对象,但又不是唯一的、也非主要的追求对象,而是体育与美学的交叉地带,即以追求美为任务之一的运动项目。但并非其他项目就不讲究美,例如足球比赛追求的是射门得分、是追求竞赛的胜利,但观众却能从中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即追求“谁是强者”的答案,又追求激动人心的审美心理满足。因此体育美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
体育美学以一般的美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中美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但又要避免把体育与美学机械地拼合在一起,是因为把体育与美学两者的基本概念机械地拼合在一起,并不能构成体育美学的含义。为此,对体育美学的研究,一方面对体育现象要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另一方面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又必须把它置身于文化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同时,体育美学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体育美学必然要应用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此外,由于体育的审美意识需要建立在充分认识人体潜在能力和人体运动限度的科学基础上,所以在体育美学的研究中,必然涉及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形态学以及运动训练等学科的基本理论。
四、后现代体育美学和谐发展研究方法的文化哲学分析
体育美学的研究方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既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又要不断探索,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研究体育美学和谐发展要以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从审美与体育运动的实践出发。把的哲学理论具体运用到体育美学研究中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在大量事实的研究中形成观点,找出规律,逐渐形成概念和理论体系,并用以指导体育实践。体育美学的研究,既不能离开审美和体育实践,从抽象的概念、定义出发,也不能停留在对经验现象的罗列上,要从审美和体育运动的现象中,通过有的放矢观察、分析、概括,使之逐渐上升为理论;再通过审美和体育运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这样经过多次的反复,方能建立体育美学的正确理论。
研究体育美学和谐发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学科的纵横联系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同时,还要从我国人民的身体特点出发,针对我国人民的身体特点,研究和阐明体育运动美的本质和属性,体育运动美的创造和欣赏,以及体育运动美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等。
五、后现代体育美学发展趋势的文化哲学分析
体育美学的发展,不仅要运用哲学思想来进行研究,还要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新的思想方法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把体育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才能为促进美学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美学和体育运动的发展,从事体育美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体育美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至目前为止,体育美学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篇4
教育技术学的审美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教育技术诞生之初所追求的是实用和效益,也就是追求真(科学)和善(功利),这并没有错。但如果片面的强调真、善,而忽视了美(自由、和谐),势必导致重技术轻教育、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科技轻人文等一系列的问题。人成了科技的奴隶,科技成了限制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枷锁,对真、善的追求造成了美的异化,显然违背了教育技术的初衷。马克思说,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样要依照美的尺度。依照美的尺度,就应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理性与情感的和谐,就应该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因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而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在人的自觉(合目的)自由(合规律)的创造活动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之中。按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育技术学的审美研究不仅能使教育技术学深入发展更加完善,同时也会促进相关学科,比如教育美学、技术美学、审美心理学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应用性学科,在其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促进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范畴和相关学科
构建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体系,意味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它的逻辑起点,它的主要范畴,与它相关的研究领域等等。
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在教育和技术的交叉点上寻找,同时它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按照这个思路,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审美。审美作为主体对教育技术中美的感受、领悟、欣赏、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实践,它是教育学和技术学共有的范畴。审美是教育技术中美的现实运动的出发点,也是反映这一运动的观念的出发点。
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主要范畴是教育技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技术中的
感性显现。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形的物质工具手段和无形的智能方法。有形的技术是指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无形的技术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方法或系统方法,也有人将其简称为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美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手段美(媒体美)和技术方法美(教学设计美)。这两方面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从本质上说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一种系统方法,因此教育方法美(教学设计美)是更为基本的。
什么是技术美?或者说技术何以是美的?技术之所以美,或者说技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之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所谓的精神的满足是人从产品中、从设计制作的技艺中确证了人的创造能力、智慧、热情、理想、情趣,体验到人对自然的超越。“庖丁解牛”的审美价值就在于“游刃有余”,因为“游刃有余”体现了人的自由。技术美学是由研究产品的工艺设计发端的,目前技术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和劳动环境的美,而对于设计思想、技术方法或者技巧技艺的美似乎关注的不够。
技术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功能美。有人认为功能美是技术美的核心,因为技术的价值取向是与产品的功能目的相联系的。也有人认为技术美和功能美具有不同质的内涵与规定性。技术美是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基础上对合规律性(真)的突出,而功能美是在两者统一的基础上对合目的性(善)的突出。
与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相关的领域除了技术美学还有教育美学。教育美学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美学研究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美,而广义的教育美学除研究教育自身的美外,还研究审美教育。教育美是教育美学的主要范畴,教育美包括教师(教育者)美、学生(受教育者)美、教育内容美和教育手段美,教育手段美中又包括教育活动中方式方法的美和物质媒介(器材、环境)的美。
三、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审美研究的方法和课题
目前教育技术的审美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近几年只有少数有关课件设计美学的,缺少完整的研究体系。当然一个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积累。目前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使用文献法,借鉴技术美学、教育美学、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对象、任务、作用,对教育技术美的本质、产生和发展、存在的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从高校的网络教育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分析和抽象出教育技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具体的课题有以下几类。
一类课题是比较具体的,与教育技术的审美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比如网络课件的美、美感和审美评价问题。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网络时代的学习资源极大的丰富,教育信息的传播时空扩大,同时,也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分离。网络课件中不仅有原来印刷教材的内容,还包括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乃至部分模拟实验。原来教育要素中的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在网络教育中只剩下了学生与课件。课件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还需要教学设计专家和课件制作人员,制作过程变得更加工业化。课件制作的质量决定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而课件的美感(包括知识内在的逻辑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网页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等)是课件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网络在带来自主学习的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量、师生分离、情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使得科技和人文、理性和情感保持平衡,课件的美感和审美评价是首先需要研究的。
另一类课题是比较抽象的,或者说是思辩的,比如虚拟美的问题。网络的特点之一是虚拟,虚拟是思维和存在的一种中介方式,它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现实性的虚拟,实际上是现实的模拟,比如对飞机和汽车驾驶的模拟。第二种是可能性的虚拟,比如对科学实验结果的虚拟。第三种是非现实性或不可能的虚拟,比如人在火星上生存的虚拟。虚拟开拓了人的思维空间。虚拟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何在?这是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审美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还有一类课题是比较长远的,比较宏观的,带有世界观性质的,比如教育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如何和谐的问题,或者说如何使教育技术成为美的教育技术的问题。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功利性与教育技术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以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这一对立面如何转化并达到和谐是教育技术审美研究中始终要关注的问题。教育技术不仅要求真(科学)求善(效益),而且要追寻真善美的统一。美在这里表现在各种关系的和谐,其核心是教育技术的人性化。以人为本、处处为人着想的教育技术才能培养出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性化的教育技术才是美的教育技术。
四、结束语
篇5
1.应用美学手段处理牙医学临床中的技术问题直接应用美学手段处理牙医学临床中的技术问题,包括医学方法不能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实践功能,例如美学对色彩学的研究远比医学为早且更为深刻,牙科医生早已借助美学对色彩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其依存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日本专门成立齿科色彩学会组织学术交流,培养博士生,足以说明色彩学这一美学方法在牙医学中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视错觉"本来是美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如今已成为美容牙科用来解决临床疑难病例的一种手段。当前牙修复缺隙过大、过小、过长、过短时,常规处理方法总是不尽人意,美学效果较差,然而利用视错觉原理,将牙齿轴面角修整,改变唇面突度和受光面积,却能使病人满意而归。又如利用美学中关于光的漫反射原理,增加牙齿唇面纹理,可获得真实、生动的质感;利用"色深显窄显远,色浅显宽显近"
的原理,选择人工牙的明度,可改变牙齿唇舌向位置的视觉效果;利用"分割增多,面积显小"的原理,处理唇面发育沟及其深浅,来改变个别牙的视觉大小等等,这些美学原则都能为美容牙科实践带来直接帮助。
2.美学的广泛渗透关系到牙医学水平的提升美学对提升牙医学水平的指导功能,在国外早已被普遍认识。国际美学牙医学会主席GOLDSTEIN指出:虽然美不是绝对的,但是某些美学原理可以转化为牙科技艺却是相同的,知道一些原理比单纯靠直觉重要。
近年来我国学者的实践也证明,美容牙科的几项主要技术指标,诸如色彩、形态、大小、排列、咬合等,无一不在接受现代美学和医学美学的理论指导,口腔医学美学已广泛渗透到临床设计、操作技巧和效果评价之中,牙齿与颜面审美的协调关系更是口腔正畸、口腔修复的最高追求目标。又如黄金分割律的美学原则用来确定前牙牙合龈径与近远中之比,指导排牙时上颌前牙的转位程度,选择微笑时尖牙间距与口角间距的比例关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格式塔"美学理论,对前牙唇面突度与侧貌面型的协调,颊线走向与上颌中切牙形态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审美能力是介入牙医学的基本条件美学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熔铸深层文化内涵。一个人的审美能力,虽然摸不到,抓不住,但它犹如一缕轻风,是可以感觉到的。牙医学中的美与审美客观存在,能否发现它,发现的深度及能否运用于临床,就看你的审美能力了,也就是你对优化功能的掌握。
人对美的感觉是有层次的,即审美能力由浅入深分为三种层次。①直觉审美能力
接受事物的外在形式美,与生俱来,偏重通俗、情节、装饰、外表等美学因素。②
篇6
1.1内涵解析
艺术设计包括多个范畴的设计内容,例如,广告、服装、产品包装、产品外形等方面的设计,这些设计对一个时代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优秀的设计艺术可推动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现代设计应体现当下的新理念、新思想,并保留传统的设计精粹,利用恰当手法融合二者的契合点,实现传统元素、现念的充分结合,塑造独具风格的设计作品。此外,现代设计会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如,现代文化、社会条件、经济因素等。新时期的艺术设计要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柔和、包容的思想看待很多新出现的元素,尝试融入各种新兴的表现元素,实现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1.2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在发展中呈现出“新”的设计美感,要实现艺术设计的“新”发展,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尤其要注重美学元素的融入及创新。彰显设计之“新”,不是盲目地接纳所有新事物,也不是一味的尊古守旧,而是融合两者的优点,既传承中国美学的传统精髓,也要促进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艺术设计的现代创新既要对传统美学进行突破,也要传扬传统美学的精髓成分,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美学的表现元素,全新界定传统美学的风格、内涵及视觉效果。现代人们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新要求,设计者应善于挖掘各种表现元素,巧妙运用恰当的手法,将美学元素嵌入现代设计中,实现传统美学的突破发展,形成有现代性的设计艺术,不断丰富、繁荣我国艺术设计的美学成果。
2、传统美学表现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研究
2.1传统美学表现要素
传统美学包含各方面的表现元素,主要体现思想、文化、形象方面的特征,元素内容丰富,例如:绘画、陶瓷、汉字书法、刺绣、剪纸、皮影等艺术。这些艺术流传至今,许多要素已演变为另一种全新的演绎方式、表现效果。基于此,设计人应以“发展眼光”看待艺术设计工作,深入感悟美学元素的内涵思想,以新思路、新方法表现方方面面的美学元素,充分展示出设计作品的意境美感,提升现代设计的艺术品位,实现传统美学、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创作出兼具传统性、时代性的设计精品。
2.2美学元素结合于家具设计中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对家居用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高档次的现代家具被设计出来,其中,中式家具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其典雅古朴的设计风格深受现代人的青睐。设计者不能简单照搬古典美学的设计形式,而要能够展现其中的内涵思想,以提升中式家具的设计美感,实现古典、时尚风格的设计融合。总体来说,现代家具设计中糅合古典美学,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新思路,但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切莫将其理解为简单怀旧,而要以“创新”、“反思”的态度对待传统、现代元素的结合问题,创作出更多带有古典意蕴的现代中式家具。
2.3美学元素结合于服装设计中
服饰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采用复古手法实现各种新、旧的拼接融合,能够体现现代服装的独特美感。现代服装的复古设计运用于色彩搭配中,可呈现两极化的视觉效果,即同一种色系的协调设计或不同色系的撞色拼接。此外,不同材料拼接也能获得非同一般的搭配效果,例如:缎带、精锻组合或古典纹样、缎带相互结合等。这种古典、现代元素的充分融合,将复古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2.4美学元素结合于包装设计中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现代设计的理念转变,新的材料、工艺引入产品包装的设计中,促使包装艺术展现出新、旧元素结合的设计风格。另外,国外的设计理念也对我国包装设计产生影响,为了打造兼有民族性、世界性的包装风格,设计者应在融合传统元素的前提下,吸纳国外的优秀元素,利用现代技术整合古典元素与外来元素,科学渗透传统的美学理念,提升产品包装的艺术内涵。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职业美学;教学
Abstract: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to observe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according to law of beauty has become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science,culture and economy.Under market economy,product modeling, packaging, trademark design, advertising,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and commodity marketing, even the demeanour of the service sector,all show the decisive role of occupa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ccupational aesthetics; teaching
一、职业美学的内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学、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理论美学向职业美学的转移,已成为我国当今美学应用的一种发展趋势。职业美学作为美学与职业技术的结合,在应用理论和应用实践两个层面上力求学科的应用化,以对美的应用为取向,将审美、创造美的触角延伸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活动中,从而使审美、创造美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职业活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而高职院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对于一个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来说,除了具备普通的美学知识外,还应具备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美学知识,如护理美学、园林美学、旅游美学、服装美学、建筑美学、舞蹈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广告美学、摄影美学等等。职业美学在高职院的实施,将是美学在职业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职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和审美创造方面的特殊要求。它强调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审美的结合,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色彩。
二、职业美学的功能
1.职业美学是培养正确职业观的需要
目前社会上各种潮流涌现,对高职院学生的职业观产生很大的冲击。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相应的美学知识、美学观念、美学技能,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时代的要求、理想的追求,才能更好地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通过职业美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美不仅是外在的、愉快的感觉,还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职业美学可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真正体会到从事职业活动的价值和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我创造性的潜力和创造性劳动的喜悦。还可以激发学生把将要从事的职业作为审美对象,正确对待社会上各种潮流的冲击,适应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2.职业美学是提升职业技能的需要
现代化生产的标志之一是技术与美学的高度统一,现代化管理的标志之一是运筹与美学法则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运作的审美要求日益提高,产品的审美品位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商品和市场的主导价值,审美观念与美学法则已经渗透到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职业美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如设计人员绘制设计图,要求线条匀直、图面整洁美观;工人制作工件,既讲究功能完善、形状美观,也讲究色彩协调、包装精美;营业员不光要求形象优美、语言文明,而且要称量娴熟、商品陈列整齐美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提高,物产丰富,许多日用产品已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许多产品不仅以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去争取市场的份额,而且在外观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家电、服装、家具等产业。在同等条件下,人们更喜欢外形美观时尚的“美观”产品。因此这就要求生产制造者研发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美观"的、"爱不释手"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而要设计制造出这些给人以美的感受的产品,则需要设计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着特定的职业美学素质。可以看出,职业美学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职业美学和专业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职业美学素质,能否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和从事自己的岗位劳动,对于做好职业技术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3.职业美学是克服职业审美疲劳的需要
职业规划专家认为,无论多深资历或者取得多大成就的人,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地重复同类型工作,对工作本身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厌倦感,甚至使自己无法对自身的工作成果产生主观上的满意。可以说,职业审美疲劳的真实原因是职业动机不明,职业兴趣丧失,缺乏正确的职业审美观和职业美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审美能力,才是克服职业审美疲劳的根本解决办法。一个优秀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不光要求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高度的审美素质,特别是要具有高度的职业美学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根据职业及岗位需要来塑造自我、调整自我、创新自我,才能更好地在职业技术工作中自觉而熟练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布置和美化工作情境,才能更好地开拓创新,从容应对工作压力与挑战。
4.职业美学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职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美是从业人员在职业领域所形成的道德美,表现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美,公而忘私的奉献美,忠心耿耿的气节美,不屈不挠的毅力美,严于律己的品行美,与人为善的气度美等。职业美学可以帮助从业人员从道德美,特别是职业道德美方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美学讲究道德美,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等方面达到美的标准。由于审美教育不带有功利色彩,职业美学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及进步的道德行为。可以说,完美的从业人员应高度重视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达到职业道德领域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5.职业美学是打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生活就要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种种人际关系,比如母子、夫妻、同志、朋友、师生等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体现出挚爱、诚信、互尊、和群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行为,从而表现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美[3]。人际关系美建立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美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提高他们的职场交际品位,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让他们学会用美的眼光和思想看待任何事物,能坚持以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三、高职院职业美学教学的实施途径
1.明确职业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职业美学的实施,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职业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究竟要达到哪些教学目的?到底为什么服务?这些问题都是职业美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职业美学教学就不可能步入正轨,职业美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很难表现出来。高职院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职业美学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这个大前提。职业美学教学应在辩证法的指导下,处理美学教学与专业技术教学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服务。
2.营造职业美学教学的校园环境
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传统造型特色的文化墙、校训屏风墙;清净优雅、造型别致的读书亭、图书馆;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教学楼、公寓楼;色彩协调的多功能办公大楼;铺设规范整齐的升旗场地;校园的绿地、喷泉、花草、树木等,都可以充分发挥了美学中的“以美引善”、“以形悦目”的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环境的工作,不断增强学生创造校园美的意识和能力。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又以美的行为为校园环境增添光彩。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者还应积极创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从行为举止上到心灵深处都受到企业文化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自觉地追求气质、仪表、服装、言谈、举止等方面的职业美,不断提高职业领域的美学素质。
3.加强职业美学教师队伍建设
要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职业美学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是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人。目前我国应用美学主要在理论的层面上展开探索与研究,具体深入地从学科向实践转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由此而导致的学科教育建设同样显得滞后,一些具体实施的相关问题还少有人去梳理总结[4]。这就需要专职美学教师要深入把握美学原理和艺术理论,要对社会美学、自然美学、人的美学、科技美学和艺术美学等关于职业审美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专职美学教师还应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将美学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美学素质。高职院的教师作为美学知识传授的主体,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审美对象。尤其是优秀教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事业的热爱,娴熟的职业技能,崇高的职业品质,最能诱导学生产生美学感受。作为学生将要职业活动的第一模仿对象,教师的模范作用成为学生产生美学意思的来源。因此,美学教师应加强学习,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美”的事业,提升职业审美能力。
4.改革职业美学教学内容和手段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职业美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偏重于美学理论的研究,偏重于普通美学的教学,且教学内容显得单调、乏味。为此,教学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在思想上改变过去陈旧的普通美学教学观念,重视针对不同专业开设职业美学课程。教育者应关注和充分吸收职业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美学教学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与当代社会的实际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的美学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是其一贯手法,没能切合美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没能开发出更多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更加切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美学教学实际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学生学习美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职业美学教学过程中,应多加入相应的实践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幻灯和投影技术等。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措施。譬如开展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推广案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利用延伸教学法,丰富学习生活等。
5.推进职业美学校本教材建设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在美学教材的编写上,缺乏协调管理,各种教材内容悬殊较大,一些重要观点相互矛盾,但又不能自圆其说。由于教材编写没有严格的规范,加之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许多重要观点的表述语义不够明确,有的抽象、生涩,有的华而不实,根本不能表达出相应的意义,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也不利于学生把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大部分美学教材主要偏重于普通美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需要的职业美学教材严重缺乏。高职院在兼顾美学基本知识的同时,积极推进职业美学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职业美学校本教材。职业美学校本教材必须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探索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美学校本教材编写要有针对性,力求实用,基础理论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注意精简理论推导,摈弃过时内容。在教材形式应多样化,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或制作)教科书、讲义、实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和视听教材等。
6.开展职业美学实践科目训练
开展职业美学实践科目训练,关键在于多参加审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选修艺术类课程,进行一些技能技巧训练,尝试日常的文体表演、家居布置、形象设计等等,都是提高我们审美创造能力的极好途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形体、语言等的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比赛。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又可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显示美的形象。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手段,将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网上拓展。例如,在网上组织美学展览,让同学们参与到作品鉴赏、创作的互动过程中,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美学作品进行修改,创作出符合自己审美趣味和理想的、新的美学版本,新的美学版本不再只是存在于欣赏者意识中的审美经验,而是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转化为现实的美学作品。通过这些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以美的标准来提高专业技术,以精湛的专业技术来创造美的产品。
总之,高职院职业美学教学的培养目的在于顺应时代潮流,激发个体动力和创造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向纵深推进的必然选择。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从业人员要保持持久的活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职业美学素质的培养则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J] .2006,(11):2.
[2] 陈东灵.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28.
篇8
快速城市化进程使河流生态系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压力,大量河流被“渠道化”“硬质化”“园林化”,导致河流系统美学价值的丧失,也产生了生态系统退化与服务功能下降等环境问题[1,2]。然而,目前的生态修复工程多追求近自然治理[3,4],生态设计也由此被简化为模仿、模拟甚至重复单纯的自然过程与功能,这种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设计限制了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5]。近些年,有研究开始注意到这种片面强调科学性,单纯引入自然生态系统导致景观美学价值降低的问题[6]。河流生态修复是一项综合、系统的环境生态工程,不仅要考虑水文、生境等生态方面的问题,还要研究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方面的问题[7]。城市化是一种长期的干扰,面向未来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作,也应是一个长时间、多尺度的改造过程,一个与人类社会相协调的过程[4]。在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中,展开多尺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8]。生态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现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结构和功能,强调景观的时空变化,已被广泛用来管理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10]。此外,景观的美学价值在环境保护中也十分重要,与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感知与影响息息相关[11,12]。景观美学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构建文化愿景。当河流在社会文化方面也发挥作用的时候,恢复进程才真正开始[13]。如果对景观美学与生态学概念中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将产生更好的恢复效益。然而,目前生态学与景观美学理论的关联性还缺少研究。文章将通过对河流生态与美学价值的研究,探讨美学对生态修复的影响:首先引用栖息地理论来分析景观美学价值,讨论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关系。其次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阐述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景观美学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景观美学,促进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设计手段。
1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概念
1.1景观美学与栖息地理论
景观美学通常是指人类通过观察风景而感受到的享受和愉悦。该理论中,感知与偏好的进化、文化偏好等理论,形成了视觉指标研究的基础[16]。环境审美的生物学基础理论认为,人类对景观的审美偏好与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有关[17],审美偏好受到了生存需要的影响[18],安全感是景观偏好中的重要因素[19]。因此产生的栖息地理论认为,人类的审美体验源于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审美客体的特征包括形状、颜色、空间组织等方面,是安全环境的信号。
1.2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
根据栖息地理论,人类的审美偏好是源于生存需求,可以驱动景观的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11]。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这对景观设计和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上以审美为单一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可能会导致审美-生态冲突,损害可持续发展[14]。如图1所示,在可感知的景观领域中,人类获得了审美体验,产生了感知过程与情感反应。这样的反馈又会影响人类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景观格局[11]。因此,生态美学理论认为,缓和审美-生态冲突的关键在于扩大美学的范围,将它放在景观感知与评估范围中去研究和实践。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耦合,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相融合,把审美体验视为人与环境系统相联系的途径,通过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评估,来建立人与景观间的和谐关系[12],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2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策略
如图2所示,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2.1土地利用与流域规划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应关注流域的整体性,注重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与过程等[1]。一些研究认为,在土地利用尺度上,生态学和美学的共同基础是景观结构[9,11],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理论[16]。景观结构主要包括景观格局、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尺度效应等。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构成三维空间的景观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和过程之间提供了重要联系,影响生物多样性、种群动态、动物行为和生态系统过程等。可以根据土地覆盖形态的比例关系,研究各类土地利用与河流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比如周边植被覆盖情况[22]。
2.2河流生态系统与廊道设计
第二层面是河流廊道的生态系统功能。根据生态美学理论,景观的生态系统功能会引起情感反应与审美偏好[17,23],影响河流修复和土地管理[24]。城市河流如果具有生物多样性高、水质清澈等良好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会产生高美学价值,唤起积极的情感反应与保护意识。如果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可能会引起负面情绪[25]。因此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提高空间异质性,利用河流廊道连接孤立斑块,可以保持廊道网络畅通,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2.3景观与生态特征
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策略的第三个层面建立在河流自然景观及其呈现的生态特征上,可以用于美学价值的感知与评价。影响审美评价的河流生态特征包括水体、水岸、陆生植被、周边景观和整体河流景观。这五个属性包含13个因素(表1)。上述审美价值的13个因素可以分为三类。(1)河流生态健康与审美价值紧密相关的因素:营养物质、透明度、水生植物、沉积物、水色、驳岸、陆地植被和背景植被。(2)整体景观和水面。河流景观越开阔,水体的可视面积越大,审美价值越高。然而,目前还没有水体可见面积的大小与景观开放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3)因素则是河流周围的植被,健康的植物群落同时也会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25]。
3基于景观美学的城市河流修复方法
3.1生态与美学价值并存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常与公众活动密不可分。公众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也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教育仅能将公众对普通景观的保护意识提高35%。而提高视觉吸引力,可以将保护意识提升近90%[27]。因此,城市的河流生态修复项目,可以采取让步设计,主动把公众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综合美学等社会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让步设计整合了生态与景观美学的共性,通过提升美学价值,提升社会的保护意识,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恢复与良性发展[30]。因此,在城市河流的具体生态修复工程中,需要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同时考虑美学与生态价值(图3)[25]。可以根据河流所处位置周边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密集程度,分析可能受到的干扰强度,再确定美学价值的考量在项目中所占的比重。比如,郊外的河流所受的人类干扰较少,可以更多地考虑生态因素;而人口密集的城市河流,则可以更关注美学价值。例如Sasaki的上海苏州河城市设计作品,不仅通过设计引入阶梯湿地,用以恢复原生栖息地,解决雨洪管理的问题,改善河流生态条件,与此同时,还考虑到该场地位处中心城区,设计团队还让这样的阶梯湿地为公众提供亲水活动的空间,将原本呆板的防洪设施改造为城市画廊,垂直的墙体成为画布,可供艺术家进行创作,并增加了游人的审美体验。
3.2美感度与自然度并存
部分研究认为自然度对美感度的影响是不确定的[29],但也有观点认为存在着重要的正向影响[31],并从栖息地理论的角度给出解释: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环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支持。也有研究表明,景观的感知自然度与其美学等级、自然度等级、生态完整性等级和形态状况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13]。自然江河的壮阔风景,的确符合人类的审美共性,同时具有生态与美学价值[2]。但如果直接把自然环境复制到城市中,可能反而会产生杂乱、衰败的视觉效果,降低场地的安全感与吸引力。因此,在城市河流环境中,自然度与美学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恢复项目不能只追求自然度的提高。多数学者认为,公众喜爱的景观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有水体存在,较高的自然度,大量植被,丰富且鲜明的色彩对比[32]。在城市河流景观中,生态形态质量与美学之间有强联系,审美客体的色彩丰富程度与审美价值呈正相关[15]。如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改良水体状态可以同时提高美学价值。提高河岸植被的覆盖质量,也有利于使生态目标与审美价值达成一致[14]。在群落尺度,物种丰富度高的景观更受欢迎。因此,色彩丰富程度在一定情况下,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33]。通过提高植被质量,增加色相、明度与饱和度的对比,是一个既能提升生物多样性,又有较高美学价值的方法[15]。除此之外,对于自然生物群落的处理方式,有研究提出了提供“养护线索(CuestoCare)”的观点,即用环境暗示公众,这里的景观虽然具有高自然度,但也有良好的养护管理,以此来增加环境的安全感,提高视觉吸引力[34]。可以在河流景观中,有意地将自然的河流生境与规则的人工场地形成对比,使规则的环境看起来安全、整洁,自然的群落看起来更有生命力。美国斯坦福市弥尔河绿色廊道的总体规划,以增加自然度、为原生生物群落提供生境,作为设计的切入点。设计团队认识到了城市与生态共生的必要性,让场地与周边社区成为了互利共赢的关系。在群落设计上,通过引入乡土植物群落,为本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在布局设计上,将自然的植物群落与整齐的人工草坪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多样化的生境与丰富的景观美学效果。同时利用场地环境,促进公众参与科普与养护活动,使原生的动植物持续回到这里,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保持平衡。因此该项目成为了一个可持续的自我再生式的景观。
3.3工程手段与生物多样性并存
篇9
历来评论是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创作的发展。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建筑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标准的纷繁。曾经有人呼吁重新研究诸如"建筑美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今建筑评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建筑学还是不是具有客观规律与法则的科学?",如此等等,真的使我们建筑师坐不住了。笔者几年来与国内外一些同仁多有切磋,也作了一些设计和研究,偶尔在建筑杂志上也有几篇拙著发表,自以为感悟颇深,今有机会写出也希望能与同行交流。
1 关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口号下的建筑创作与评论的标准问题
1.1 当今世界建筑界的脉搏
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以布伦特兰(Brun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可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国际建协20次大会的议题来看,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与自然进行全面的对话。今天"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1.2 美学标准的发展
世纪更替,建筑学领域的拓展,不仅使建筑学的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也使建筑师对建筑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论提出了再认识。
建筑美学可算是建筑学体系中老资格的一个分支。就在传统建筑学被拓展、建筑师被更广博的知识和技术所武装、人类要求在改造生存环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今天,一定会有不止一位建筑师站出来大声提出异议:我们以前一直公认为美的建筑,放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从资源评价、景观评价、生态环境分析、无废无污绿色建筑等方面来评判,它还能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吗?或许现在或将来某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用发展了的美学原则再来检验我们当初的结论会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2 从传统建筑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2.1 传统建筑设计及美学标准的局限性
随着自然环境危机对人类的警示,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在面临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时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自然的深刻认识,使得我们对建成的建筑及城市环境对外部系统大自然未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其生态效益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乎其微。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受人控制的主动系统。其侧重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建筑系统的能量传递和运动机理,其目标是多元的。
2.2 自然美学和生态美学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自然)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的,它为了人类而美。然而,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
2.3 建筑审美的生态美原则
如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建筑审美的标准,那么生态美学的三个特征(或称原则)应是建筑评判的尺度。
生态美学的第一特征,生命力。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这一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不具备或是被破坏,诸如因建筑的营造造成了景观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巨额耗费等等,那么这一建筑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甚至是具有破坏力的,也就根本谈不上美了。
生态美学的第二特征,和谐。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的第三特征,健康。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一个能使人类天性得到充分表现的环境,是进化的环境。"
3 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与评论的重要依据
3.1 建筑策划的意义
"建筑策划"是什么?建筑策划就是在建筑学领域中,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目标设定,运用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通过对目标环境及条件的实态调查,对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既满足业主要求又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而全面的建筑设计的依据。
由于建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筑创作和评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新的发展,从思维方式、调查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建筑创作模式,建筑评论与评价也多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感性描述上。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等现论和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提供了科学的准备,建筑策划的萌芽在此出现了。它一方面强调建筑师创作思想的体现,强调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主观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运用计算机、统计学、科学调查法等近代科技手段对感性的、经验的建筑创作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反馈修正,使建筑创作在理论与方法、经验和逻辑推理中进行。它是建筑创作和建筑评论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必然要求。
3.2 建筑策划是创造"精品"和建筑评论客观标准的保证和先决条件
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过程。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
由于我国建筑教育模式的特征和自身的局限,加上建筑创作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使建筑创作理论、方法和建筑评论的研究和发展较西方国家滞后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筑创作环境的窘迫、建筑论坛的封闭、建设部门结构体制的几十年一贯制,加上建筑商品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创作和评论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只片面强调经验传统,忽略方法论的研究;只注重经验资料的借鉴,忽略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建筑评论也雷同于欣赏一个雕塑或一幅画,浮于表面的感官评价被炒来炒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此时的建筑师无疑已经沦为一个匠人。这种情景在我国目前"大建设"时期同时又是外来各种流派蜂拥而至,而我们建筑师又极想一下子成名的特殊时期尤为显得突出。难怪有些我们认为相当不错的作品在外国人眼里是那么不可理解。
建筑策划的理论和方法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一个环节,在这里建筑师可以对项目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条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使得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设计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10
[关键词] 美学 设计美学 传统灯具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43
设计美学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是一门立足于现代,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但就研究范畴而言,设计美学又不同于纯粹的美学思辨。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而传统的美学则侧重于纯粹的艺术方面,看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1]。虽然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却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了,并且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向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
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很明显。如,绘画。受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画家推崇的是意境而非写实。因此他们并不是写生作画,往往是游览了名川大山之后凭借自己的记忆绘画,借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心情。如果说中国画家重写意,那么西方画家则偏写实,看重的是技艺和逻辑。继承了西方设计美学的精华,他们的绘画一种是强调反映物或人在光影下自然逼真的写实画,一种是表现极强逻辑思维的抽象画。同样的设计思想在园林建造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园林建造受到诗歌绘画的影响,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因此它们通常被设计的曲折含蓄,着重考虑景观在情感上给人的感受,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界。而西方的园林则过于强调结构、对称、比例,且多会采用轴线对称,以此表现强烈的节奏和逻辑感。
不止这些,确切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新石器时代。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载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2]。
中国古代灯具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灯具有了更广泛的作用和内涵。它们不仅仅是用作照明,更多的时候起到装饰的效果。所以古代的灯具也必须要符合设计美学标准,兼具功能和形式两方面才算得上是优秀的灯具。据考古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成型的灯具出现。那个时期的灯具,受传统设计美学理论的影响,除了少量仿生、象形造型的铜灯以外,大多数灯具造型类似陶制盛食器“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后来,由于青铜的发现、铸造技术的提高,灯具和其他器具一样,在美学价值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唐宋时期,更多的新材料被运用到灯具的制作中,于是出现了大量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美造型的灯具[3]。自那以后,灯具广为流传和发展。灯具的功能也随之完善,造型和装饰也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标准、符合设计美学的规律。
中国古代灯具能够反映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装饰风格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是设计美学体系发展的很好见证, 其蕴含的设计美学思想和观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的设计美学思想包括很多内容,尤以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为代表。在营造灯具造型之美这方面,古代造物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便是模仿自然形态。因此古代的灯具通常是通过具体的形状来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精神境界,通过虚与实、意与境的相互结合,使灯具本身具有较高的情思和理趣,从而表达人们内心祈求融入自然的美好愿望。如图1的十五连盏灯,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由青铜制成,以造型独特闻名于世。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十分动荡,艺术家们的思维也很活跃,他们希望更好的描述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这样一款造型的灯具应运而生。该灯为树形,中间一树干直立于灯盘之上作为灯柱,前后各有十五个灯盏,灯的底座上刻着镂空的龙,底座靠近中心刻着两个小人。在灯架上也分别设计了玩耍嬉闹的猴子和小鸟。从远处看,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在造型的设计上,生动又富有情趣,灯盘的重复也表现出很强的形式美感。可以看出它倾注了当时人们最高的智慧——借助有形的物体传达无形的思想,表达了造物者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而数字十五在文脉底蕴中也是蕴含着生命以及美好的向往的意思[4]。这件艺术品不仅在造型上构思巧妙,在功能和工艺的设计上也是匠心独运。灯盘高低错落,灯光可均匀地射向周围四方,使照明功能更加完备。在制作中,将工艺、雕刻等技术集于一身,手工精细,灯具连接处也吻合牢固。十五连盏灯将古代设计美学精华反映的淋漓尽致,在设计美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作为典型的例子和代表。
当然,设计美学的内涵在其它灯具中也有非常显著的体现。以功能之美为代表,中国古代传统灯具的功能美学讲究“重己役物,致用利人”。强调器物是为人所用的,器物最本质的目的是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相当于现在设计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例如图2的汉代长信宫灯。这款灯具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该灯集各种美学内涵于一身,堪称“中华第一灯”。在造型美学上打破了传统青铜器具给人的笨重感觉,以宫女一手执灯为造型,含蓄温婉,整个形态极其优美自然。它在设计时比较注重概念,没有刻意追求严格的结构,将形象的东西抽象化,寓情于物,给人更加随和舒适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境界,与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意境相吻合。在功能美学方面,除了基本的照明以外,还加入了蓄烟功能。设计原理是灯火的烟可积聚于器身内腔,然后从袖口排出,减少灯油的污染而保持空气清洁。其在功能方面做出的跨越,为以后的灯具设计提供了方向。它的制作工艺也是相当精湛。《考工记》中记载一个好的器物应该是“材有美,工有巧”的,就是说传统设计美学包括了材料的品质加上完美的技艺。从这件灯具高超工艺中就可看出造物者的审美观念。长信宫灯是通体鎏金的铜灯,整体由六个部分——头部、身躯、灯座、灯盘、右臂、灯罩组成,浇铸后合在一起。表面打磨得非常光亮,细腻,宫女的神态以及衣服袖子上的褶皱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把工巧美学的内涵表现到极致。
说到工艺之美,还有一件作品值得一提,便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主要是因为其表面精巧绝伦的花饰。烛台通体绘有青花,色泽鲜艳,釉面也是青白色,莹润、干净。烛台的烛插和座壁都绘有蕉叶纹,且纹理间通过线条粗细变化来表现层次。将青花瓷的端庄典雅以及高超烧制工艺在烛台中完美体现出来。而制作为八角,是借数字“八”来寄托祥和富贵的愿望、心意。
纵观这些优秀的灯具设计,它们造型独特、工艺巧妙、寓意深刻,每一个都承载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美学理念。可以说,这些灯具在设计美学的影响下,既将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还把古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其设计美学理念合理科学,不仅对当时器物设计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现代设计绝佳的灵感源泉。因此对中国古代设计美学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但能够让我们对古代的设计理论和美学规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启发现代设计,用现在的设计语言来诠释传统,把传统应用到当代产品设计中[5]。在分析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同时,发掘中国古代的美学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符号的抄袭、形式的模仿,我们要深入剖析传统设计文化及表达方式,了解其美学内涵和设计语义,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特色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童友军,李道兵.论设计美学产生背景及原因 [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1):83-85.
[2]王强.中国传统器具的设计观 [J].包装工程,2009,(11):152-154.
[3]赵鹏.古代灯具中的传统文化要素[J].包装工程,2010,(8):32-34,38.
[4]王乐琼.论传统灯具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5):70-71.
[5]祝燕琴,杨维平,晏群.中国古代灯具造型艺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8):120-122.
作者简介
- 上一篇:小孩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 下一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