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神经 内分泌

神经性厌食(Anoreria Nervosa,简称 AN)是一种为了减肥或维持体重强迫自己进行节食或禁食的行为。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1,2],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神经性厌食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1 发病原因

1.1 社会心理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女孩子在青春期时就存在着“瘦”的文化压力,以瘦为美的观念,使她们在追求瘦的道路上出现了病态心理。

完美主义和自我强迫症的人格特点,也是AN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她/他们无法忍受自己体重的增加,便采取节食、禁食等方法控制体重,继而出现厌食的表现,如看到饭菜就恶心、厌恶,甚至饮水都会呕吐。

减肥带来的惯性效应也是造成AN患者的一种心理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AN患者都有强烈的对食物和体重的错误认识,对自己身体的需求,出现认知障碍,把身体对营养的需要当作一种缺陷,表现为活动量过大和不知疲倦。未成年的AN患者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许多患者错误的认为他们的身体以某种形式受控于父母,自我挨饿可能是一种证实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努力,只有通过异常的自我约束行为才能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

1.2 神经系统病理因素

下丘脑是调控食欲的中枢,损伤和刺激试验产生了“双中枢”学说,即下丘脑外侧区是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区是饱食中枢,两个中枢通过神经通路的联系共同调控人的食欲引起摄食或停食的行为。弓状核在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能接受来自神经体液的刺激参与摄食调控,在弓状核中有两种神经元产生作用:抑制食欲的前黑皮素神经元(POMC)和促进食欲的神经肽Y和豚鼠相关肽共表达神经元,这两个神经元都投射到下丘脑神经核参与摄食和能量代谢的调控。

在AN患者中由于病态的厌食行为,让我们怀疑其摄食和饱食两个中枢功能异常和不协调。在杜永平[3]等人的试验中,刺激大鼠的胃迷走神经后观察两个中枢神经元的反应情况,发现摄食中枢抑制,饱食中枢兴奋,在厌食大鼠中,饱食中枢神经元兴奋的闽值降低,兴奋的反应时程变长,可见饱食中枢的兴奋性增加。

另外,血糖浓度也是影响双中枢的因素之一,摄食中枢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兴奋会引起摄食,饱食中枢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兴奋会终止摄食,他们发现在厌食大鼠的摄食中枢中学堂敏感神经元数量减少,饱食中枢中血糖敏感神经元数量增加,最终会使大叔难以产生饥饿感而导致摄食减少。

1.3 内分泌病理因素

1.3.1 瘦素 瘦素(leptine)是肥胖基因的编码产物,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脂肪细胞分泌信号分子,主要通过与体内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其受体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与摄食和生殖关系密切。体重增加时,瘦素分泌增加作用于下丘脑POMC,经黑素皮质受体引起一系列对肥胖的反应,即降低食欲使其摄食减少,代谢加强,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时,瘦素分泌减少,作用于下丘脑,使神经肽Y增加,作用于Y5受体,引起摄食增加,代谢减弱,体重增加。AN患者可能与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功能异常有关,而瘦素正好是作用于摄食中枢的重要激素之一,故猜测AN患者可能与体内瘦素分泌或者受体结合的功能异常有关,但Hebebrand[4]等认为在一些AN患者体内的瘦素水平并没有增高,有些急性AN患者体内的瘦素水平甚至还是下降的,因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瘦素在内分泌的功能维持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禁食后的小鼠在给予瘦素刺激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都被相应地激活,其中对于性腺轴的作用特别明显,瘦素与卵巢排卵和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从这方面也可以解释AN患者内分泌失调特别是月经紊乱的原因,间接地证明瘦素与AN密切的关系。

1.3.2 Ghrelin Ghrelin 是肠道激素的一种,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外周分泌的促进动物食欲的一种激素,Horvath[5]等人的研究表明外周给予Horvath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的摄食以及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见其对生长激素的调节和机体稳态的维持其着重要的作用。Ghrelin 主要由胃分泌,它通过生长激素促分泌受体作用于下丘脑,在禁食阶段,Ghrelin分泌增加,促进个体摄食,在饱食后,血中Ghrelin浓度降低。由于Ghrelin特殊的生理作用,猜测Ghrelin浓度的改变可能与AN有关,但是Miljic[6]的研究表明从外周向AN患者注射Ghrelin后,并没有引起病人明显的摄食行为,却对AN患者产生促进睡眠的作用,在AN患者体内Ghrelin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具体机制还未明了,猜测肯能与受体数量、质量和分布异常引起Ghrelin代偿性增加有关。

1.3.3 PYY PYY是由回肠L细胞分泌的一种能抑制机体设施的激素,对Y2受体有高度亲和性,有研究表明,给大鼠注射与其餐后相同剂量的PYY,能明显抑制大鼠摄食。Y2受体也高表达于下丘脑弓状核,其作用机制与瘦素类似。在肥胖病人体内,PPY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猜测在AN患者体内PPY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在Misra[7]等人的研究中证实AN患者的PYY浓度高于正常人的平均水平,并使AN患者的摄食减少。

2 临床特点

此种病征患者90%~95%为女性,体重比正常人平均减轻15%以上,同时还表现为强迫性参加体育锻炼,服用泻药或利尿药,内分泌紊乱如女性闭经等。据MURPHY[8]等人的总结,AN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态面容,由于进食少营养不良造成。(2)少发、脱发等秃头症表现。(3)皮肤干燥,指甲易碎。(4)心率减慢,低血压表现,严重者可致心衰。(5)胃排空减慢导致便秘。(6)停经表现。(7)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破坏导致肌肉减轻及关节腔积液。

3 治疗方法

由于对AN发病原理还没有彻底明确,所以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对症治疗,其治疗原则是在入院初期为病人控制食量和体重,让患者通过学习掌握新方法,集中精力克服饮食紊乱的心理因素,随着患者恢复至目标体重,饮食和体重的控制权逐渐转交给病人,便于让患者学会如何控制自己饮食和体重,整个康复过程会持续2~7年,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营养治疗

其治疗目的是重新建立病人正常饮食行为习惯回复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病人的正常体重,其方法包括每天提供大约15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可适当增加每天进餐的频率,对其饮食进行监督,可允许吃一些零食,嘱咐病人高纤维或低钠饮食。

3.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患者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家庭及生活成长环境与患者心理特点的关系,掌握患者发病的心理诱因和精神障碍。医生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病情如是由于患者客观原因(如精神性疾病或家庭环境)应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若是主观因素如为了追求所谓的“骨干美”则应该及时纠正错误的想法,引导其走出误区,步入正轨。

3.3 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AN患者有一定疗效,主要通过抑制患者的厌食冲动来发挥其药理作用。另外还可以让病人服用一些抗抑郁药,但要注意监测。

4 展 望

随着对神经性厌食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逐渐地产生,比如对厌食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性的人为调控使其恢复正常,使其胃Ghrelin的分泌或增加其受体的亲和力和反应性,抑制PYY和瘦素等的释放或对其受体进行拮抗等方法,都是可以期待的。但此病的很多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被揭示,比如血糖浓度与AN关系会涉及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血糖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心理问题的治愈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因此,对神经性厌食研究的征途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路洁莉,赵咏桔.瘦素与神经性厌食[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32(11):490~492.

[2]牟志伟,林冰.对神经性厌食的认识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110~111.

[3]杜永平,张月萍,张国成,等.幼龄厌食大鼠食欲中枢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7,23(1):40~44.

[4]Hebebrand,Muller,Holtkamp,etal.The role of leptin in anorexia nervosa:clinical implications[J].Molecular Psychiatry,2007,12(1):23~359.

[5]MURPHY,KATHRYN,DNS,etc:A thin line:The lowdown on eating disorders[J].LPN,2007,3(5):19~23.

[6]Horvath Tamas L,Diano Sabrina,Sotonyi,Peter:Ghrelin and the Regulation of Energy Balance-A Hypothalamic Perspective Endocrinology[J].2001,142(10):4163~4169.

篇2

沈阳市第二中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15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患有特发性癫痫的60例患者,将以上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神经调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每组各30例患者。根据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患者临床治疗满意率达到80%,相比较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满意率为60%。治疗组3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2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0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其治疗效果相比较常规临床口服抗癫类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关键词 ]神经调控;特发性癫痫;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1(c)-0135-02

特发性癫痫,又名原发性癫痫[1],属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群体多与年龄有关,其治疗预后良好。神经调控治疗方法属近年来较为热门的治疗方法,发展速度较快。此种治疗方法是利用传递电信号及化学方法对人体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改善的一种治疗模式。于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在癫痫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该次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特发性癫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就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患有特发性癫痫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均在16~60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26岁左右,所有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20年之间,平均病程约为4.5年左右。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参考1989年Epilepsla杂志发表的关于癫痫诊断标准[2],诊断为特发性,即原发性癫痫。其中全身性发作22例,局部性发作38例。将以上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均在17~60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27.5岁左右,患者患有特发性癫痫病程均在4个月~20年之间,平均病程约为4.7年左右,发作类型包括局部性发作21例,全身性发作9例。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年龄在16~59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25.5岁左右,其患有特发性癫痫病程在3个月~20年之间,平均病程约为4.5年左右。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每例患者的发作类型)等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方法

对以上两组患者进行特发性癫痫针对性治疗前进行临床常规基础治疗、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及住院护理,具体根据患者情况由临床医师断定,调整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安排合理饮食。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西药的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具体使用药物为德巴金(丙戊酸钠缓释片,批号H20041435),成人标准最初以15mg/kg为1次用药量,3次/d,具体用药情况每周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及其他进行适当增加,每次用药量最多不能超过30mg/kg。儿童标准最初以20~30mg/kg为1次用药量,用药3次/d,随后每周进行药量增加,加用药量范围在5~10mg/kg之间。以上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口服药物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用药量以增加到癫痫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或患者机体不可耐受为止。治疗组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不同的神经调控治疗,包括脑深部核团刺激术、迷走神经刺激术和脑皮质刺激术,于临床进行埋线,临床医师通过计算机遥控传递脉冲发生器,对目标脑部区域进行刺激。设置刺激参数有脉冲宽度90~450μs,电压10V以内,频率为100~200Hz,每刺激1min关闭系统5min。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1.3疗效判定

该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参照1992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痫症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3]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该次研究中将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即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临床表现消失,脑电波检查指标正常,停药后无复发现象;有效:患者临床表现有所改善,发病次数减少到50%以下,发病程度减轻;无效:患者临床表现无改善,发病次数无明显减少。

1.4统计方法

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各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

2结果

该次研究治疗组患者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临床治疗满意率达到80%,相比较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满意率为6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如下表1所示。

根据上表中数据所示,治疗组3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6.67%。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得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3讨论

该次研究中,治疗组3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6.67%。其中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治疗组采取神经调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以上研究数据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神经调控技术对于特发性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临床口服抗癫类药物的保守性治疗的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过程中,发现神经调控这种新型治疗手段的优势较为显著,于临床中除保守性治疗型患者外,还有以手术切除大脑癫痫病灶这一临床治疗方法,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可以有效的达到开放性手术、γ-刀手术切除癫痫病灶的效果,对照组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经口服药物进行保守性治疗,发现就算加用药物剂量、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仍然不能有效的控制住癫痫的发作,并且口服药物对于早发型癫痫及迟发型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差别,但差异较小。笔者认为,神经调控技术对于特发性癫痫因其具有特别优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具有较为现实的研究意义及价值。其具体技术优势有如下几点:①以电刺激的方式进行治疗,即可规避开刀手术的风险,又能达到常规开刀手术所达到的治疗效果。②神经调控治疗一次的费用相比较传统开刀手术低的多的多,更适应了收入较低家庭,具有普遍性。③神经调控技术因其属新兴技术,所以发展潜力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在临床的应用中即可以不断改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仅仅是时间问题。

治疗组所有患者进行神经调控治疗时,进行电刺激的部位略有不同,多数患者以脑深部核团刺激(DBS)为控制癫痫发作的治疗靶点,这种电刺激方式被学界人士广泛认同,经此次研究核实,所得数据与白春艳发表的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临床疗效观察这篇文献中所述刺激治疗效果与文献中基本一致[4]。笔者认为,由于其疾病的特点,其发病原因多为大脑皮层异常放电才产生临床癫痫发作表现,即治疗此类疾病应以抑制皮层异常放电为治疗机制进行治疗,临床开放性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多以切除脑部组织为治疗方法,有较大风险,并且不易治愈,效果非常差[5]。然而口服药物进行癫痫控制保守治疗,其长期服药,不但不能有效的控制住癫痫的发作,并且其药物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对于神经调控治疗此类疾病应得到广泛提倡应用。

对于特发性癫痫这种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以神经修复及抗癫类药物皮下注射为主,具体治疗方法像干细胞移植、基因移植、神经及细胞移植、脑内微泵注射等[6],其治疗效果虽然相对于脑组织切除术、保守治疗等治疗方法更显著,但对比神经调控治疗此类疾病仍有一些不足[7]。对于该次研究中以神经调控技术进行特发性癫痫这种疾病的治疗,在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的今天,能达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住特发性癫痫的发作,能准确的终止癫痫活动的电信号,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神经调控治疗技术除在特发性癫痫这类疾病的治疗外,在其他神经系统性疾病中,仍然有许多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有关人士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栾国明.神经调控治疗癫痫的新理念[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23):7493-7496.

[2]王洪飞,周家利,马华朝,等.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50-1051.

[3]王新成.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2):86-87.

[4]白春艳.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0):72-73.

[5]栾国明.癫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17(2):84-87.

[6]张鉥缨,邹晓毅.特发性癫痫的遗传学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47-149.

篇3

关键词:脑血管栓塞性疾病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动脉性梗塞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65-02

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是心血管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该症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致使血流减少甚至完全闭塞。临床研究发现,大脑动脉性梗塞(MCAO)约占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80%以上,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占重要位置,为此本文将对脑动脉性梗塞(MCAO)疾病的治疗、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其宗旨为进一步治疗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溶栓治疗

1.1时间窗。目前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栓塞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栓塞面积超过大脑中动脉分布区1/3以上的时候就不应该做溶栓治疗。动脉性梗塞的治疗原则是在有限时间内溶解血栓,促进恢复脑组织血供[1]。由于75%的动脉性梗塞是由于局部脑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而溶栓治疗可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6h内溶栓有效率为51.4%,7~24h溶栓有效率为8%。因此,溶栓治疗在3~6h时间窗内溶解血栓治疗,可快速恢复脑组织血[2]。

1.2溶栓药物。

1.2.1尿激酶(UK)。UK是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临床常用量为150万U在30min内静滴完,本品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具有降解纤维蛋白凝块,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的作用,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而且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1.2.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是一种糖蛋白,纤维蛋白亲和性高,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且不会出现出血倾向,在动脉性梗塞溶栓治疗中可重复使用。患者出现神经症状3h内给予rt-PA临床效果确切,弥补了3h内时间窗溶栓治疗的空白,其疗效与时间呈正比,早期给药,疗效越好。

1.2.3重组链激酶(r-SK)。r-SK是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纯精制而成的一种高纯度酶,本品通过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以此达到使血栓内部崩解和血栓表面溶解的溶栓作用。临床常用剂量为150万IU/次,同时辅以阿司匹林160~325mg/d。

1.2.4重组单链型尿激酶原(rpro-UK)。rpro-UK是由4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血栓部位的纤维蛋白融合,可将血栓吸附的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引起血栓局部纤溶,且可降低全身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

1.3治疗方法及并发症。动脉性梗塞溶栓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动脉性梗塞在国外较为普遍,AHA指南(2010年)新增推荐治疗方法中,提及抗凝治疗对某些特殊类型的急性脑梗塞有益[3]。从病理生理机制方面观察,抗凝治疗可预防梗塞面积扩展,阻止神经症状恶化,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预防早期再血栓栓塞,干扰血栓形成过程,为重要侧枝循环的建立及减慢脑缺血的过程争取时间;改善微循环和血供,改善预后质量。常用药物主要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

3抗血小板治疗

由于血小板的聚集性会对促进动脉性梗塞发病起到重要作用,动脉性梗塞发病时,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高而形成微血栓,为此临床上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钠等[4]。

3.1阿司匹林。临床研究发现,动脉性梗塞患者发病48h内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对降低死亡率和再血栓栓塞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阿司匹林在治疗动脉性梗塞中,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本品通过失活脂肪酸环化酶,阻止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并抑制血小板释放ADP、5-HT、肾上腺素、组胺等活性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5]。

3.2氯吡格雷。本品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且本品与阿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临床给药剂量为75mg/d,一般约在5天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6]。

3.3奥扎格雷钠。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烷(TX)合酶抑制剂,能阻碍PGH2生成TXA2,同时促进合成PGI2,以此平衡PGI2与TXA2,从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抑制脑血管痉挛及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以此促进血栓溶解[7]。

4降纤治疗

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会影响血液黏滞度,降低脑血流量,促进血小板聚集,为此给予降纤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治疗动脉性梗塞的重要治疗方法。降纤酶是一种具有溶解血栓,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蛋白水解酶。本品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为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达到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作用,以此降低血液黏滞度;而且还可促进内源性血浆纤维酶原激活剂(t-pA)的释放,以此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的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起到部分溶栓的作用[8]。

5神经保护剂

动脉性梗塞所造成的半暗区神经毒性物质,常会损伤神经元,为此临床可通过给予神经保护剂阻止Ca2+内流,调节EAAS兴奋毒性,改善脑梗塞的恢复预后[9]。

5.1Ca2+拮抗剂。本品可进一步减轻神经细胞内Ca2+释放引起的脑损伤,平衡Ca2+浓度,有利于半暗区供血,增肌血流量,减轻脑动脉性梗塞灶部位的血管痉挛,达到保护神经的作用。临床常用尼莫地平作为常用药,临床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可明显缩小缺血损害范围,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10]。

5.2自由基清除剂。脑动脉性梗塞会在脑内产生大量自由基,会进一步扩大梗死病灶范围,增加脑组织损伤,临床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可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氧化损伤,减少神经元损伤水肿和梗死范围。临床常见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甘露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糖皮质激素等[11]。

5.3神经营养增强剂。神经营养增强剂可促进脑细胞还原,兴奋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细胞代谢,修复受损的神经元。临床常见神经营养增强剂主要有脑活素、脑通、脑神经生长素等[12]。

6展望

动脉性脑梗塞是由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神经保护剂等,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临床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且应注重药物联合使用,发挥各自特点,降低用药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也应通过设计不同用药方法随机对照验证不同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菊,王枫,张剑平.烟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05(06):136-138

篇4

我国有数以百计的疗养院以治疗慢性病为主,采用的治疗方法大致为如下六个方面:

1,环境;2,精神与信心;3,理疗;4,体疗;5,饮食;6,中西药物。

一、环境

环境好坏对各种慢性病的恢复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各地疗养院多数建在高山(如泰山疗养院)或海滨(如青岛疗养院、威海疗养院)以及森林周围(如汤岗子疗养院)。这些地方气候宜人,空气新鲜,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是人们所熟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二、精神与信心

任何慢性病能否恢复健康,精神与信心等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疗养院的医生经常学习病人心理学,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和病种进行心理因素的治疗,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理疗

理疗是疗养院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各种电疗、光疗、蜡疗、音乐疗法、针灸推拿等等。另外,有条件的疗养院还开展矿泉水疗、泥疗等各种富有特殊疗效的方法。

四、体疗

体疗是疗养院的主要康复手段,它分室内体疗(即各种机械性的功能康复训练和徒手治疗体操)和室外体疗(即各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等太极运动,以及练功十八法、各种气功等;另外,还有现代的中老年迪斯科等运动)。

五、饮食

食疗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多数疗养院都开办营养膳食科,配有营养师。他们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病员的饮食,尽可能使病员通过饮食而达到祛病保身的目的。

六、药物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之一,在疗养院疗养的病员,除接受以上各种治疗外,中西药物也是不可缺少的,医师在对病人的诊治中均采用正确的辨证论治,制定合理的中西药物治疗方案,以配合其他的综合疗法。

在此,以山东省威海疗养院为例,简要介绍疗养院的情况及疗养生活,威海疗养院是一所拥有500多张床位的综合性疗养院,按收容病种分8个疗科,分别治疗下列各种类别的疾病:神经系、运动系、心血管系、消化系、老年病、皮肤病、老年性支气管炎等。病员一般疗程为三个月,少部分人可适当延期。病患者到期出院时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痊愈。疗养院的生活是有规律的,治疗方法是综合性的,病员每天须按时起床(冬季五点半,夏季五点),在院内或院外锻炼身体,根据不同的病种和病情,有的慢跑,有的散步,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舞剑,有的作练功十八法或气功等。时间一般在半小时以上。早饭后,分批到海边的温泉进行矿泉水疗10~20分钟,然后根据不同病种分别作理疗,理疗的种类有超短波、中波、平流电、干扰电、红外线、紫外线、激光、中西药离子透入、针灸、按摩、蜡疗、体疗等数十种。根据病情每个病员一般作2~4种理疗。另外,再以药物治疗相配合,每天午饭后要休息1~2小时,下午可到图书室和俱乐部等娱乐场所,做一些娱乐活动。晚饭后看看电视,晚上9点熄灯。

从以上介绍中不难看出,疗养院治疗各种慢性病之所以效果良好,可以归纳如下三点:一是生活有规律;二是矿泉浴、理疗、药物综合治疗;三是动静结合得好。

当然,疗养生活对初进疗养院的人来说,往往不是轻松和愉快的,而是烦闷和无聊,从紧张的工作岗位,乍进悠闲的疗养院,犹如战士从炮火连天的战场撤进深山古刹,寂寞得使人难受。这种情况是不难理解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由不习惯到习惯的转变过程。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克服不适应环境的烦躁、苦闷情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那末,疗养院生活不仅不会使病情好转,反而会加重。所以,慢性病患者在疗养期间,只有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在与慢性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8条经验:第一,要对自己做思想斗争,加强与疾病斗争的坚强意志,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第二,要弄清病情,了解病的性质;第三,要掌握病的规律,积累疗效;第四,主要靠自己善于疗养和休息,不能全靠医药;第五,要学会放得开,闲得住;第六,要看得远,要算总帐……需要长期治疗,就要安下心来,不要计较时间,疗养时间的长短要根据病情和疗效决定;第七,进行适合病情的和适量的体育锻炼,天天坚持, “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是治疗慢性病的一个好方法;第八,自己对疾病要作不懈的奋斗,还要和客观的优越条件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这些经验,对每一个慢性病患者来说,都是难得的借鉴。慢性病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精神上的“急性病”。

那么,究竟哪些病种适合疗养呢?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

二、运动系统疾病: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外伤后遗症,职业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三、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慢性湿疹,鱼鳞癣,皮肤角化病,皮肤瘙痒病,扁平红苔癣,慢性荨麻疹,白癜风等。

四、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疾患,神经炎,神经衰弱,神经痛(包括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周围神经外伤后遗症等。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高血压病、冠心病等。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机能紊乱等。

七、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慢性气管炎、哮喘等。

篇5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再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果 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治疗痊愈,有10例患者治疗显效,有15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4例患者治疗无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治疗痊愈,有15例患者治疗显效,有11例患者治疗有效,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P<0.0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照组明显比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观察组疗效要好。 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关键词 ] 三叉神经痛;临床特征;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 R7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04-02

三叉神经痛属于一种以面部疼痛为主的阵发慢性疾病,每一次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分钟不等,严重的会持续数小时。有的患者会感觉剧烈疼痛,常见的在上下颌。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因此民间的治疗方式也相对较多,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照射治疗等[1]。该研究选取了2013年1月—2013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得出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这些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眶下缘到下颌骨的下缘中间区域疼痛,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在17~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岁,病程5 d~5年,平均3.2年。患者的疼痛部位分布情况是:左侧疼痛的有17例,右侧疼痛的有15例,单纯波和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患者4例,第二支患者8例,第三支患者9例,同时一二支患者4例,同时二三支患者6例,一二三支同时发作患者3例。观察组患者发作的频繁度为每天5~22次不等,平均发作6.5次,发作平均时间持续2 min以内,患者的间歇期和常人一样。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在17~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岁,病程4 d~5年,平均为2.8年。患者的疼痛部位分布情况是:左侧疼痛的有16例,右侧疼痛的有16例,单纯波和三叉神经第一支患者3例,第二支患者4例,第三支患者7例,第一二支同时发作的有8例,第二三支同时发作的有8例,第一二三支同时发作的患者有4例。对照组的发作频繁度为16 s~2 min,患者的间歇期和常人一样。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方法为患者每天服用3次0.2 g的卡马西平片,100 mg的维生素B1片,500 mg的腺苷钴胺片,每天服用1次25 mg的安定片。对照组在观察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加入清胃散加味为患者口服治疗。这种药物治疗的组成成分包括9 g当归、10 g生地、6 g升麻、3 g黄连、9 g黄芩、10 g牡丹皮、10 g白芷、6 g防风、10 g地龙、6 g全蝎。患者每天要服用清胃散加味1剂,用水煎熬,适合的服用时间在早晚饭后[2]。两组患者都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以后比较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患者服药时间为4个疗程,每个疗程7 d。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作为疗效标准评定的对照。①治愈:患者完全没有疼痛感,在治疗后的半年随访时间中病情都没有复发;②显效:患者完全没有疼痛感,在治疗后的半年随访时间中有复况,但是复发的次数比治疗前减少了超过50%;③有效:患者的疼痛感很大程度上减轻,发作频率比治疗前减少了25%~50%;④无效:患者的疼痛感完全没有消失,甚至恶化,未能达到治疗有效患者的相关标准。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χ2检验。

2 结果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情况,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治疗痊愈,有10例患者治疗显效,有15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4例患者治疗无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治疗痊愈,有15例患者治疗显效,有11例患者治疗有效,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通过统计学计算,χ2=13.67,P<0.01,有效率比较,χ2=5.46,P<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比较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可以将其分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炎症、肿瘤压迫、血管畸形等组织病变引起的。通常表现为患者的一侧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位置会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为主。据相关资料统计[4],这种疾病在我国的每10万人中有52个人患有此病,患者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可能性增加,并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要多,这与该研究接受治疗的患者情况在性别方面表现一致。三叉神经痛很多都集中在中老年患者身上,而且面部右侧发作的概率大于左侧。这种疾病发病疼痛难忍,通常集中在患者的头部和面部的三叉神经位置,发病频繁,有如闪电、刀割、灼伤。患者在说话、洗脸时都有可能引发阵发性的疼痛[5]。

在目前的医学研究中,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原因研究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感受风寒湿被认为造成三叉神经痛最主要的因素,是肺感染的神经病变的疾病。少数患者会有继发病灶的因素存在,例如在患者的骨内存在残根,或者是埋伏牙等情况。根据三叉神经痛的病理基础大致可以阐述其发病的机制[6]:因为脱髓鞘或压迫的因素,相接的轴突然间紧密相连,患者的触觉和痛觉神经发作,从而传递疼痛感。有关资料也有记载[7],人体的脱髓鞘轴突容易产生异位冲动,压迫动脉使得TN与相关的搏动有冲动,并且假突触性的传递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研究难题在于上述冲动是否起源于病灶或是患者面部的神经末梢,以及患者的触觉怎样致使冲动发生。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找到可能根治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在当前常用的治疗中大体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等,但是由于医学界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不同,治疗的方法和手段也并不相同[8]。现在的治疗中使用链霉素治疗容易使患者的病情复发;而用无水酒精注射则会对患者体内的组织有破坏的影响,也有很高的复发可能性;如果采用中药治疗,患者的病情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长远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采用半导体激光来为患者做穴位和扳机点的照射治疗也没达到预期效果;只是使用维生素B12为患者注射局部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如今有很多临床应用,但是对病情的控制不是很稳定,因此选择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是现代临床医师研究的重点问题。部分医学学者根据其发病的机理得出神经由于受到挤压才致使脱髓鞘发生病变,于是建议采用电针为患者治疗,这种疗效也没有该研究取得的效果好。

早在我国古代,医书上就将三叉神经痛视作头风和面痛的范畴,中医上认为三叉神经痛是风、寒、湿、邪造成的,外邪寒物侵袭面部头部的筋脉,筋脉受损,气血不通,引发疼痛。在临床上表现为胃经之火上逆。由于郁于内,稍有刺激变会触动,因此呈现阵发性的灼热剧痛。治疗的方法一般都是着重针对疏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活络这些方面,大多都以邻近的穴位为主,主要是手脚的阴阳经穴。治疗眼睛周围和额头部位的疼痛,应该在阳白穴、攒竹穴、头维穴上取针,下颌疼痛就在承浆穴、颊车穴、夹承穴曲针,上颌疼痛就在迎香穴、四白穴和上关穴取针。目的是为了疏通头部的经气、驱除寒气和邪气,调和气血,经脉活络,从而达到疼痛自然消除的目的。中医通常采用以针灸为主,外加药物辅助治疗。在处方中用黄连和升麻,可以产生泻火、散火的作用[9]。患者胃热侵蚀体内血气,耗伤阴血,所以加入生地可以凉血滋阴,丹皮也有清热的作用,都具有凉血的功能,当归可以活血止痛,而防风、全蝎和地龙也都具备止痛的作用。在该研究中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清胃散加味熬汤,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参考文献]

[1] 刘淑鑫.功能性三叉神经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2012,4(20):46-47.

[2] 徐咏梅,李文志.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的现状和未来[J].使用疼痛学杂志,2010,7(10):25-27.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98.

[4] 王宏伟,吴承远.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860例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10(22):36-37.

[5] 王晨阳,陈景峰,张义成.甘油注射术治疗三叉神经痛[J].疼痛学杂志,2010,13(4):150.

[6] 徐伦山,魏学忠.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0(5):331.

[7] 冯保会,李世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2(3):102-103.

[8] 胡亚军.奥卡西与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J].山东医药,2012,12(25):67-68.

篇6

裴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擅长中医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血管性痴呆、震颤麻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神经痛以及免疫抑制相关性疾病。

针灸,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瑰宝,一直带给我们无穷的神秘感。就好像武侠片中神乎其神的点穴大法,不仅能健身,还可以治病救人。现实里的针灸是否如此传奇?最近,我们采访了龙华医院针灸科裴建主任。

《科学生活》:裴主任,您好!针灸一直像一位蒙着面纱的姑娘,我们对它的了解也只是管中窥天,不知全貌。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针灸吗?

裴建主任:针灸是针刺和灸疗的简称,是中医学主要的一种治病方法,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扶正补虚的作用。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因为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现已传遍世界各地,并逐渐被西方国家主流医学认可,也纳入其医疗体系。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如今已为世界医学,为150多个国家所接受,被允许在当地行医治疗,WHO向全球推荐许多痛症治疗首选针灸治疗。1998年,在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听证会上,全球众多专家一致认为针灸是有效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推广,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科学生活》:面对不同的疾病,有哪些针灸的方法?

裴建主任:最常用的针灸方法大概有20多种,如针刺、灸法、火罐、刮痧等等,而由其派生出来的间接灸、直接灸、化脓灸、隔姜灸等,以及和现代医学结合的电针、穴位注射、灯、电针、激光针灸等,数量繁多。可见针灸治疗范围很广、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

然而针灸治疗却不一定是“同病同法,不同病不同法”。针灸治病的方法是根据中医针灸经络理论得来的,因人、因时、因地,也即是“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比如个别病人患有血瘀证、脉络瘀阻都可用针刺放血,也就是刺络放血来治疗;皮肤病、神经痛、面部瘫痪、面部色素沉着,可用七星针放血治疗。总体上,我们是辨证施治,但也有个别疾病会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如蜂针治疗关节炎。

据统计,现在有200多种疾病可以用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单独使用针灸治疗是有效的,如慢性疼痛、中风神经功能康复、胃肠道炎症疾病、神经痛、血管性痴呆、动眼神经麻痹等等,还有一部分疾病可用针灸治疗配合和药物辅助治疗等,一共有400

多种。

《科学生活》:对于针灸治疗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的新闻数不胜数。民众对此表示非常好奇,请问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呢?它是如何起到良好的辅助医疗作用的呢?

裴建主任:针灸有几千年的历史,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诠释针灸原理的话,针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针灸、艾灸等方式,适宜刺激经络,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因为经络本身就有调气血、调阴阳的作用,故针灸就可以调节功能失常,治疗疾病。从科学的层面来解释针灸原理的话,很多国外的学者认为针灸是物理性的刺激,通过机械性的、温度的、电的、光的物理作用来刺激穴位(穴位结构是三维立体未知或已知的组织结构),通过传入神经到人体大脑的丘脑中枢神经,然后再传出到靶器官。中医认为穴位体表、经络体表和我们内脏是相关的,经络连接人肢体、五官九窍、内脏,而西方研究显示经络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结缔组织相关。

针灸辅助治疗有三种作用,多数情况下辅助药物、提高药物疗效的增效作用,还有极少减少药物功效的减效作用,以及少数与药物没有协同作用的无效作用。针灸本身就是物理性的刺激,基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

《科学生活》:裴主任,针灸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有哪些?现代治疗方法与古法有何不同?

裴建主任:针灸可以治疗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如中风(脑梗塞、脑中风等)、帕金森氏病、面瘫、面肌痉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小儿麻痹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痴呆、肘管及腕管综合症、落枕、肩周炎、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肌肉痛和萎缩、肌肉痉挛、关节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扭伤等;内科疾病,如偏头痛、高血压、心律不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厌食、呃逆、腹泻、便秘等;外科、皮肤科疾病,如腱鞘炎、带状疱疹、牙痛等;五官科疾病,如假性近视、麦粒肿、慢性鼻炎、神经性耳聋等;妇产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其他疾病,如单纯性肥胖、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从古至今累积的临床方法,大部分古代的治疗方法传承至今。中医是造福人类的,同样也反映民族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针灸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方式,比如结合电学的刺激仪,结合光学的激光针灸治疗仪,结合磁疗、结合超声作用于穴位、经络,都是传统针灸的扩展,也是针灸的现代用法。

《科学生活》:大多人对针灸的恐惧是因为看到针刺入皮肉,感官上觉得会有痛感,针灸究竟痛不痛呢?

裴建主任:一般针灸并无强烈的痛感,取针后有可能会出现酸胀感,有些病人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病人有这样的情绪与其对一种治疗方式、治疗途径的了解、认识有关系。很多疾病也不可能用一种单一方式治疗,需要综合方式治疗,有时候必须要使用针灸。药物治疗等其他方式没有完全达到病人的预期目的的时候,为了解除其疾病的痛苦,应当积极就医。

《科学生活》:裴主任,如是患者前来就医,针灸是否有禁忌,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所谓“晕针”是怎样一种情况所致,一旦晕针又该怎么办?针灸过程中还会有其他不良的反应吗?

裴建主任:一般患有高血压危象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治疗部位有骨折、严重外伤和皮肤破损者,传染性疾病患者,醉酒及过度饥饿、饱腹患者,怀孕和行经期妇女,年老体弱无家属陪护者不适应做针灸治疗。

病人产生晕针,一是由于病人比较紧张,与晕血的病人情况类似;二是由于病人体质比较虚弱;三是由于病人不对或是病人处于饥饿状态,所以产生了神经性晕厥。在正规医院,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一般只有万分之一,发生概率很低,一般做正确的处理后无任何后遗症。

还有些病人在针灸后会觉得酸、麻、胀、痛、痒、发热、蚁行,这都是正常针感。有些病人会出现少量出血,那是因为针刺有时无法避免刺中毛细血管,此时,只需按压止血即可。还有些病人会出现针刺后酸胀,取针后可能遗留较强烈酸胀感,此为正常反应,稍后自消。还偶有出汗,此情况常见于紧张的病人,只需稍加休息或饮用少量温水即可。还有一些如针眼起包,此情况见于少数皮肤较为敏感人群,休息或热敷即可消退。某些病人主诉治疗后原疼痛加重,此为该疾病进行性发展所致,需坚持治疗。还有拔罐后留下印记为正常反应,稍后将自行消退。

总之,病人发病后尽快就诊,以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治疗过程中请勿随意活动,以防弯针、断针、烫伤和摔碎火罐。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大汗、心慌、呼吸急促等情况,请及时通知医生。针灸治疗一般不影响洗浴,但行皮下埋针和耳贴者治疗部位不宜沾水。

《科学生活》:若针灸不当,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吗?患者可以自行针灸吗?

裴建主任:针灸属于一种家庭保健的方式,就好像以前家里备有火罐、刮痧板一样,民间非常流行。其实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在疾病不是很严重、暂时无法就医或是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缓解一下自己的痛苦。因为中医的源头活水来自民间,所以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免疫力下降、心理调理等可通过长期按压穴位、刮痧、艾灸、火罐来提高抗病、防病能力,解除疲劳。但一旦患上疾病,那还时要积极、及早就医,医院可对疾病进行诊断,对症下药,治疗方法也比病患自己在家治疗有针对性,可以说专业医师的规范治疗对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生活》:怎样运用针灸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它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又如何治疗呢?是否有禁忌呢?

裴建主任:从中医理论上来说,“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夏治”指趁夏季这类疾病发作有所缓解的时候,运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方法,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之机,辨证施治,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适宜冬病夏治的疾病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各消化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疼痛性疾病及平日体质虚弱容易感冒、一些免疫功能低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

篇7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治疗;物理因子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疾病,好发于中年人,它是由于颈椎间盘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累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因其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临床上主要分为四型:①神经根型颈椎病;②脊髓型颈椎病;③椎动脉型颈椎病;④交感型颈椎病。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日益增多,疗效得到提高。本文就近年颈椎病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传统医学治疗

1.1针灸治疗 现代针灸学基础研究发现针刺相关穴位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增加局部组织的供血,促进局部组织修复,从而可以缓解颈椎病所伴随的相关症状[2]。潘小霞[3]等研究表明针刺相关穴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明显,有效率达93.6%。

1.2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能够松弛颈部肌肉,改善颈部肌肉微循环,对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向虎[4]等将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推拿治疗,疗程为2w,对照组予口服药物治疗,疗程为3w,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由此证实推拿按摩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为康复科的一大特色,它包括声、光、电、热、磁等因子,物理因子有消炎、止痛、消肿、改善循环、消除粘连等作用,从而在颈椎病的治疗中能有效减轻因炎性物质刺激或凸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相关症状,它还能延缓颈椎退行性变,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5]。汪淑英[6]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蜡疗,而对照组给予口服药物(颈复康)治疗,结果口服药物组有效率为76.67%,而蜡疗组有效率达96.67%,蜡疗治疗效果较口服药物显著。柴红焱[7]等研究证实脉冲磁感应能加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对脊髓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颈部运动疗法

颈部运动疗法是通过一定的运动锻炼,尽可能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结构,使其更加稳定,同时可增强颈肩部肌力,增强韧带、关节囊的韧性,起到松筋活血,改善颈椎周围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缓解颈椎病引起的颈肩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Yline[8]对总结多项颈肩部运动疗法的研究,发现对因颈椎病引起颈痛的患者,对其肩部肌肉给予持久规律的等长抗阻收缩锻炼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梁波[9]等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单一方向运动疗法,即仅做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共6个动作;对照组予复合方向运动疗法,即将头部沿人体中轴按一定方向重复进行旋转运动。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治疗颈椎病均有效,但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发现运动疗法对颈椎病的疗效与运动的持续时间,疗程呈正相关,与年龄和病程呈负相关。

4牵引治疗

牵引疗法是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中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手段,它是通过机械力牵拉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它可以使颈椎间隙变宽,使颈椎的微小错位得以纠正,促进突出椎间盘的回缩,从而对因颈椎病间盘突出压迫血管、神经引起的相关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目前颈椎牵引主要分为传统牵引和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简称SDS)牵引两种[10]。

4.1传统牵引 左海萍[11]将颈椎病患者78例进行牵引试验,结果显示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有效率达82%,该试验发现牵引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牵引时选择的密切相关,前屈位及后伸位较垂直位治疗效果明显。

4.2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牵引 与传统牵引比较SDS牵引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具有智能处理系统,可根据患者颈部阻力适时的调整牵引力,确保颈部肌肉完全放松;它还能准确地定位病变椎间隙,有针对性的靶向牵引治疗,有利于突出椎间盘的回纳[12]。汤艳[13]等研究表明:SDS牵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脊髓功能、平衡功能及影像学指标。黄莉华[12]等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SDS牵引,对照组用传统牵引;牵引后两组均给予动态干扰电治疗,疗程为4w。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及生存质量量表SF-36。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改善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证明SDS牵引能显著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指将上述不同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中,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可能让患者仅做一项治疗,同时为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往往也需要几种不同的方法相互配合治疗。近年的研究表明综合治疗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丁永利[14]等将10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热磁振加电脑中频治疗,而对照组仅予热磁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由此得出结论:将热磁振与电脑中频配合使用治疗颈椎病,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盛强[15]等将神经根型颈椎病90例均给予牵引加推拿治疗,结果24例治愈,36例显效,21例好转,9例无效,有效率达90%,该研究显示牵引与推拿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满意疗效。牵引可使扩大椎间隙,解除神经根压迫引起的症状,在牵引时辅以手法治疗,有利于矫正颈椎的微小错位,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解剖位置;而按摩也可使颈肩部肌肉放松,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两者紧密配合,使疗效产生叠加效应,因而治疗效果显著。

6展望

近年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中,某些单一的物理因子如电疗、磁疗、超声等对颈椎病治疗效果的研究比较少,现存的研究资料不够完整深入。而颈椎病在临床上有四大类型,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去找到最佳的物理因子治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研究方向,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另外,不同的康复治疗手段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针对特定类型的颈椎病哪些物理因子或治疗方法配合在一起可以使疗效最佳?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论颈椎病的运动锻炼[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81-82.

[2]经蕾,王文礼.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9(9):87-88.

[3]潘小霞,岳进.新设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2例[J].中医药导报,2011,17(9):59.

[4]向虎.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6):154.

[5]李春莲.论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方法[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5):59-60.

[6]汪淑英.蜡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护理体会[J].西部中医药,2012,25(11):107-108.

[7]柴红焱,刘道炬.脉冲磁感应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724.

[8]Ylinen.Neck muscle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J].Phys Ther,2007,87(4):408-417

[9]梁波,张付方.运动疗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7):58-582.

[10]刘凯,谢青.颈椎机械牵引技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8):5272-5275.

[11]左海萍.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78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175-176.

[12]黄莉华,白跃宏等.非手术脊柱减压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3 34(5):414-416.

[13]汤艳等.非手术脊柱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和机制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63-1065.

篇8

张女士日常工作主要是文案。半年前她隐约感觉右手臂麻木伴随疼痛,开始以为是长期在办公室的空调冷风下吹,以至患上了风湿病。她遵医嘱服用了不少中西药调理,但均无明显疗效。张女士网上咨询时,医生建议她检查一下颈椎。手臂麻木为什么要检查颈椎?张女士虽然有点疑惑,但仍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张女士颈椎的第5节向右后偏移,按压该椎两侧,明显有疼痛感。经拍摄颈椎X光片,证明她患的是颈椎病,有神经根受损的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由于颈椎的关节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而造成了骨压迫或刺激,伤及神经或血管,从而使这些神经或血管所支配的筋、肉、皮肤出现痛麻症状。

这种颈椎病以神经症状为主,会在颈神经分布的头部或上肢某部位,出现固定性、顽固性、位置很深的疼痛,患者会感麻痛、刺痛、钝痛、触痛或烧灼般的痛感,或麻木乏力、易倦怠等。

为什么有些患者只是头痛或手臂某处痛,这是因为颈神经有不同分工之故。颈神经的前支是分布到头和上肢,后支分布在颈背。当只有颈神经的前支受损,而后支无损时,颈部就不会有痛感。

风湿病的症状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颈椎病和风湿病都有可能是关节炎引起的,但是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实,风湿病大多有关节病变和症状,可高达70%~80%,约50%仅有疼痛,重则有红、肿、热、痛及功能受损等全面炎症表现,多表现为关节受累,侵及关节大小视病种而有所不同,关节疼痛肿胀发作后往往不遗留后遗症。

颈椎病的症状

篇9

关键词:甲钴胺;穴位注射;老年慢性疼痛

【中图分类号】R2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85-02

慢性疼痛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生活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找到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是当前医护工作应当思考的问题[1]。文中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患有慢性疼痛疾病,且接受过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的老年患者,对他们治疗后的治愈效果进行随访分析,具体的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患有慢性疼痛疾病的老年患者,对他们进行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其中有男性33例,女性47例;年龄在52-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21)岁;其慢性疼痛的临床表现为颈肩位置、腰背位置、膝关节位置出现的疼痛,尤其是晨起后及夜间疼痛症状较为明显,出现病变的关节活动受限,不能进行屈伸。经过检查后发现,患者的抗O检测结果都为阴性,另外类风湿因子的检测也呈现阴性,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为正常,血沉测定的检测结果在25到50mm/小时的范围内。除此之外,还对患者的关节位置进行CT检测或者摄X线片进行辅助检查,检查结果为关节退行性变。

1.2 治疗方法

首先找到患者按压疼痛感较为明显的4到6个穴位,也就是要找到阳性反应点,用笔对穴位进行标记。之后根据穴位的位置,让患者摆好相应的,使用浓度为0.5%到0.6%的碘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消毒[2]。然后用配置好的20毫升混合液对穴位进行注射,混合液中包括19毫升浓度为0.9%的氯化钠、1毫升的利多卡因、1毫克的甲钴胺。

疼痛位置的不同,穴位的选择也不同。如果是肩颈位置的疼痛,那么穴位就包括肩俞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曲池穴、百会穴、风池穴、支沟穴、合谷穴、大椎穴、颈百劳穴与肩s穴等;腰背位置的穴位包括腰阳关穴、大肠穴、气海穴、关元穴、秩边穴与环跳穴等;膝关节位置的穴位有血海穴、阴陵泉穴、阳陵泉穴、犊鼻穴、决谷穴与内外膝眼。

具体的操作如下,医生要用右手拿针,左手的拇指要将对应穴位的皮肤捏起或者是将其绷紧,当针深入皮肤2到5毫米时,对穴位注射2到5毫升的注射液。最好可以使药物注射到皮肤中后按照经络的分布进行扩散[3]。针头拔出后,要对针孔进行2到3分钟的按压,防止出血。治疗完成后,要让患者休息三十分钟左右,伤口要避免沾水,防止出现感染。每5到7天进行一次治疗,一个疗程包括三次治疗。在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10个月。

治疗结束后,还要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包括对关节屈伸等活动程度的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增强训练、适当的牵张训练、关节活动的放松训练以及接受被动运动和关节按摩的训练。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慢性疼痛的治愈情况进行随访。其中治愈表示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明显有效表示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有效表示患者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无效表示患者的疼痛症状没有缓解。总体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明显有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研究发现,患者的总体治愈有效率为98.75%,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对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3 讨论

很多老年人由于受到自身免疫力的降低、长期的不良的工作或劳动环境、病毒细菌感染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患上老年慢性疼痛疾病,对自身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阻碍。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肢体出现功能障碍。因此,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在穴位进行甲钴胺注射的方法就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疼痛的症状,减少患者肢体上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在穴位进行甲钴胺注射的方法对老年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的。患者在接受穴位注射治疗并进行一定的训练后,大部分人的症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的总体治愈有效率为98.75%。因此说在穴位注射甲钴胺的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在未来的老年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中进行推广。

实践证明,甲钴胺穴位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老年慢性疼痛的方法。在穴位注射甲钴胺可以对患者的穴位与经络进行刺激,使患者发病的穴位产生针感,帮助其恢复;另外甲钴胺本身能够供给神经营养。在这种作用下,患者的发病的位置可以迅速的吸收药物,并且将药效发挥到最大。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加上后期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他们活动时的困难。

结语:

老年人一旦患上慢性疼痛就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老年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减少老年患者疾病痛苦的重要途径。实践研究发现,有针对性的进行穴位注射甲钴胺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疼痛位置的不同,找到对应的穴位进行注射,这种方法不仅简便,还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这种治疗方法是有着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的,值得在老年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春国.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72例临床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0):55-56.

篇10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病因复杂,迄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此病的发病率较前有所增加,且伴随疾病也较前复杂,这可能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烟酒过量、夜生活丰富而易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的舒缩调节功能不稳有关。2006年5月~2009年5月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5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平均41.5岁;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两组发病年龄、性别、面瘫程度、伴随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⑴两组均在发病4天内接受正规治疗。⑵常规治疗:①皮质激素应用,如有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应用的保证下应用7天,其余患者应用7~10天;②B组维生素应用;③改善循环药物应用;④解除焦虑;⑤神灯局部理疗,2次/日,每次30~40分钟,20天1疗程。⑶治疗组患者均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在就诊的第1天给予患者耳后阿是穴三棱针针刺后负压抽吸治疗,3~4天操作1次,共操作2~3次,及药物参与保证足够的睡眠、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26天进行评判。①痊愈:患者面肌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患者面肌功能接近正常,加强动作时仍见运动不对称现象;③有效:面部不对称仍明显可见,但症状及体征较前改善;④无效:瘫痪侧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讨论

面神经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一般不完全面瘫,1~2个月内可明显恢复或痊愈,年轻患者预后好。完全性面瘫及老年人或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预后较差,需要2~8个月,甚至1年恢复,甚至可遗留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合并症。

面神经出颅后,在听神经上方进入内耳孔再经面神经管下行,最后出茎乳孔支配表面肌。面神经管为骨性管腔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1]。解剖的特点决定了局部的缓冲力非常有限。疾病的早期的病理变化为以缺血、水肿、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故在疾病的早期以强力脱水、降低面神经管内的压力,改善供血、供氧尤为重要。即首选药物为皮质类固醇。

对应用后可能出现的兴奋及血糖升高均给予干扰治疗以保证应用的足量、足疗程及其安全性。同时注意由于突发的嘴眼歪斜而给患者带来的情绪惊恐与焦虑,及早应用抗焦虑药物及心理诱导,可以解除患者的焦虑惊恐情绪以保障患者的情志稳定。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的过程,它的生理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和心跳,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代谢率降低10%~25%,也就是降低细胞耗氧量[2]。故更有利于循环的改善及神经细胞的保护。神灯照射是利用物理的热效应以改善局部的循环,增强抗炎作用。刺络放血疗法是应用物理的方法刺激局部以降低局部外周静脉压及组织间液,由此可增加动脉血的供应及循环的改善,以及增强代谢产物的排除,营养物质的供给。严禁在面神经水肿期受到电刺激。

以上综合的、积极的治疗方法均最大程度的在疾病早期减轻了对面神经的损害,缩短了病程,促进了面瘫的尽早及完全康复,符合了现代人生活的要求,故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治疗应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治疗方法,以减轻后遗症的发生及缩短整个病程。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35-336.

2 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

发症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对于脑缺血患者应避免应用高渗葡萄糖。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脑卒中[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9-230.

2 廉晓宇,李晓飞,杨军,等.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表现及预后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70-72.

3 梁文龙,赵晓东,王淑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杂志(医学版),2008,46(8):80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