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需求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需求;公共文化资源;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19-04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是社区公共领域的一种形式,是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场域,是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建所依托的载体。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不同阶层构成的异质性社区所引发的多元需求及文化冲突、社区人口增多以及流动性增加带来社区成员的不安全感、高层住宅和狭小的公共空间使居民交往减少给社区共同体建设带来诸多困难、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生活的特征是由空间、文化等因素决定。所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不仅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和谐城市社会构建的基础。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主体是社区居民,城市社区的人口构成决定了社区文化空间资源建设要满足多元的社区需求。本文以北京市某街道为例,通过26个社区520名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资源需求的调查,探讨需求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实现的路径。
一、社区文化公共文化资源使用现状
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文化的构成:(1)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会所)包括:文化康乐设施(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康乐健身活动)、图书阅览科技活动设施、老年人活动设施、青少年之家;(2)体育场包括环形跑道运动场,建筑与室内场馆;(3)文化广场包括户外健身场地、集会、露天表演、救灾场所等。调查显示(见表1):有41.8%的居民表示会使用文化资源,其中经常使用的为23.6%,18.1%的居民表示只有周末会使用。差不多58.3%的居民表示不经常使用文化资源,除了有些居民表示没有时间外,总结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大多数居民认为文化体育设施不够用,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在用,适合年轻人的不多;另一方面很多居民表示现有的一些文化资源形同虚设,如阅览室书籍少而陈旧、硬件设施缺少维护等;三是很多文化资源都是针对社区老年人的,适合其他群体的比较少。
表1 文化资源使用情况(单位:%)
二、社区居民对文化资源的需求
有关文化资源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06人次选择了室外活动场所,占调查人数的78.1%;268人次选择了室内活动室,占调查人数的51.5%;有258人次选择了增加体育设施,占调查人数的49.6%。社区居民将相关文化资源按需求的程度排序,分别为室外活动场所、室内活动室、图书室、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和健身房。从文化资源的需求结果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尤其是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活动,因此,社区居民对室内外活动场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急需对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和活动室的增设。
(一)不同性别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下页表2)
第一,室外活动场是男女居民选择比例最高的公共文化资源。总体来说,女性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7.9%、社区体育设施17.6%、社区室内活动室16.4%;男性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7.8%、社区室内活动室19.3%、社区体育设施17.1%。
第二,用性别变量和文化体育设施、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所需设施等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对室外活动场、社区图书室、社区体育设施以及社区健身房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别,差别较为明显的是:社区室内活动室的需求――女性16.4%,男性19.3%;社区娱乐设施的需求――女性15.2%;男性13.9%。
(二)不同年龄居民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3)
第一,社区室外活动场是不同年龄段居民选择比例最高的公共文化资源。总体来说,年龄小于18岁的居民年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5.7%、社区娱乐设施18.8%、社区室内活动室18.1%;19~39岁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7.8%、社区体育设施18.3%、社区室内活动室17.5%;40~59岁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7.4%、社区体育设施18.3%、社区室内活动室17.7%;60岁以上老年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7.6%、社区室内活动室19%、社区体育设施15.6%。
第二,青少年偏重社区娱乐设施,中青年偏爱体育设施,老年人偏爱社内活动。年龄差别相对来说有差异的选项分别为:娱乐设施――18岁以下青少年18.8%,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8%;体育设施――19~39岁,40~59岁的居民分别为18.3%、青少年和老年人分别为15.3%和15.6%。
(三)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4)
第一,室外活动场是选择最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总体来说,当地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7.4%、社区室内活动室18.1%、社区体育设施17.3%;流动人口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9.4%、社区室内活动室17.2%、社区体育设施17.8%。
第二,相比较而言,当地居民更偏爱室外活动室和室内活动室;流动人口比较偏爱室外活动场所和社区体育设施。用是否为当地居民变量和文化体育设施、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所需设施等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居民对体育设施、社区图书室、社区体育设施以及室内活动室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别,略有差别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所的需求――当地居民年27%,流动人口29.4%;社区娱乐设施的需求――当地居民14.4%;流动人口15.6%;健身房当地居民9.3%,流动人口7.2%。
(四)不同职业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5)
第一,室外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高。机关干部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所27.7%、社区体育设施20.3%、社区图书室18.8%;企事业单位职工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8.9%、室内活动室18.9%、社区体育设施17.6%;个体经营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8.6%、社内活动室和体育设施均为17.5%;外来务工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8.7%、室内活动室18.6%、社区体育设施16.7%;学生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5.8%、室内活动室和娱乐设施均为18.2%;下岗工人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内活动室、室外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均为20.8%;离退休人员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6.3%、室内活动室18.6%、社区体育设施17.8%;自由职业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30.2%、室内活动室16.8%、图书室和体育设施均为15%;其他职业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所23.3%、体育设施18.6%、室内活动室和娱乐设施均为16.3%。
第二,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下岗职工需求室内活动室,而机关干部却需求不大;自由职业者更需求室外活动场所,而下岗工人则相对需求较小;机关干部对社区图书室的需求最大,其他职业者较小;学生对社区娱乐设施的需求最大,个体经营者对娱乐设施的需求相对较小;下岗工人和机关干部队社区体育设施的需求最大,自由职业者对娱乐设施的需求相对较小;其他职业者对社区健身房的需求较大,企事业单位职工需求相对较小。
(五)不同文化程度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6)
第一,室外活动场选择比例最高。不同文化水平对社区文化体育设施需求的前三排位情况:初中以下――室外活动场26.7%、室内活动室18.7%、社区体育设施17.6%;高中或中专――室外活动场29.1%、室内活动室18.8%、社区体育设施18%;大专――室外活动场28%、室内活动室18.3%、社区体育设施17.2%;本科及以上――室外活动室27.4%、室内活动室18.2%、娱乐设施和社区体育设施均为15.1%。
第二,相比较而言,本科以上者较为需求社区图书室,其他项目差别不大。
三、需求视角下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的实现路径
(一)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本的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规划需要根据社区构成特点并在评估社区居民多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实现城市社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社区居民逐渐从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发展,原来社区的公共文化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较高层次的需求,出现文化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短缺。二是城市社区成员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出现下岗工人,自由职业者,同时老年人增多,流动人口增多,不同的群体构成对公共文化资源的需求不同。三是“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由单位文化向社会文化建设的转变,更强调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政府也从经济效能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规划既要满足大多数人目前社区生活中需求,也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如心理咨询室、社区图书室以及老年人的各种文化服务机构,尽管在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中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以大多数社区居民并兼顾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为规划标准成为必须。
(二)践行科学的公众参与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
一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邀请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资源规划。信息渠道不畅是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规划的障碍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社区工作中一些专业动员参与的方法,如给社区居民写信、打电话或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宣传、说服和建立关系,可以采用社区咨询站点、向过往的居民宣传介绍,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如建立社区网站、展板和广告宣传、招贴海报以及小区广播或者流动宣传车等进行宣传和动员。当然也可以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选择家庭代表或楼道代表的方式改变过去居民参与环节薄弱问题。另外,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以获取社区居民的对文化资源的需求。二是通过构建互助合作的参与式文化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社区文化资源规划机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资源规划决策和过程的介入旨在打破原有的专家和政府规划思路,由社区生活的主体如当地居民、居委会以及辖区内的文化机构共同协商,针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社区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以及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评估等问题进行讨论,形成由社区主体参与决策并做出选择的高度介入社区文化资源规划形式,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身所在社区文化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也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共识;以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这一传统的、单一的行政化和单位化的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文化规划模式很难适应现代较为复杂的混居社区类型以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构建的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因此社区文化规划应该从自上而下的“被动参与”向参与式的现代文化资源规划模式转变。社区文化规划中可以运用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在现有社区文化规划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另辟蹊径,通过动员资源协助社区创设各类有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文化资源规划组织和机构。通过公共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实现社区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利益分享,建立多元化的、互构共建的社区文化资源规划模式。
(三)建立开放型社区,促进社区内外文化资源的共享
城市化进程加速,在带来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让城市人口密度大增,现代城市社区普遍面临空间狭小,可以利用的公共文化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整合社区内外文化资源成为解决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协调社区内部文化资源促其相互开放,最大化的利用文化空间资源。YT街道所辖的地域内有很多机关单位,它们的公共文化资源如各种室内外活动中心、停车场等是不对外开放的。建议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协商,错开时间段的相互利用,可有效改善公共文化空间资源的一边空置不用另一边不够用的现状。其次,建立对外开放的社区,促进社区与周边社区以及临近地域的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共享。文化资源共享是解决不同社区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总是镶嵌于一定的区域系统中,该区域系统所辖范围不仅指与其隶属于同一街道的其他居委会,也指其他街道及隶属于其中的居委会,或者是一些公共的文化社会资源,如城市区域的图书馆、文化广场以及其他机构的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建立开放社区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是必要的。考虑社区周边文化资源现状从区域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促进文化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篇2
1.发挥文化馆的业务辅导培训优势。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重要的文化阵地中有各个门类的艺术人才,具有显著的专业优势,文化馆一定要发挥出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专业主导优势,充分发挥各个门类专业艺术人才的自身业务优势,给广大社区群众安排和宣传专业文化知识,并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辅导,来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个社区中都不乏众多的业余文娱爱好者,这些群众都有各自喜好的文化艺术或者娱乐追求,如舞蹈、戏曲等,而且他们在各自喜欢的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些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带头作用,文化馆一定要重视对这部分群众的专业培训和辅导,以有效提升其专业水准和艺术素养,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这部分社区群众的自发性,使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文化馆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来增强文化馆专业艺术人员与社区文化中坚力量的联系,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又可以从社区群众中汲取民间艺术营养。文化馆还要通过辅导和培训发挥出传帮带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得各个社区的文艺骨干都有艺术素养上的有效提高,还要使得这些骨干力量在稳固的同时得以扩大,以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
2.发挥文化馆的引领优势。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其不但有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而且得到众多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如各类艺术专家和学者等,这些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馆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时不但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社区在群众文化方面的发展也可谓是与时俱进,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二、发挥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前沿阵地,在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文化馆同样要发挥其前沿阵地作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以乡镇文化站为根据地、以社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文化馆一定要从群众文化需求的实际出发,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使社区群众的文娱活动蓬勃开展,实现社区群众文娱活动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多彩,使得广大社区群众更加向往和喜爱文化馆,真正发挥其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的作用。
2.发挥文化馆服务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而文化馆一定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拓展自身职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调动社区群众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实现更多社区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与社区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为和谐社区的构建奠定基础。
3.发挥文化馆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积极作用。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重要标志的社区文化与社区群众关系密切,也体现着社区群众的精神风貌,而且,社区文化也关系到社区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养的提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前沿阵地的文化馆,其主要职责就是面向广大群众,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三、加强自身建设,以确保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
1.文化馆要牢固服务理念,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社区文化活动面对的广大社区群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文化馆业务人员一定要牢固服务理念,端正心态,始终以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目标,尽职尽责,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要不断地学习和请教,以最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以更好地全面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有效地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2.文化馆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
伴随着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升,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态势也是与时俱进,繁荣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群众文化主阵地的文化馆在工作机制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以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首先,文化馆应在活动方式和载体上有所创新要以社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导向,推动社区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提升社区群众文化素养和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其次,文化馆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需求;居住社区空间;实现方式;满足情况
一、H大学学生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物理环境中的实现
在学生的生理需求方面,广州市H大学学生居住社区与其他生活区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学校三大饭堂离学生宿舍楼都不超过5分钟的步行路程,这样学生往往有充足的时间在饭堂“细嚼慢咽”,而不至于把时间花费在来回宿舍的匆忙中,到饭堂的就餐率也比较高,这就为学生身体营养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基础。此外,学生居住社区空间与文体区毗邻,学生到田径场、体育馆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很方便,同时学生宿舍楼是院落式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楼一层的院子里进行各种文体活动,能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生理健康需求。但随着近年H大学的扩招,H大学学生居住社区空间愈显拥挤,学生在生理方面的多样需求受到限制,例如公共浴室和厕所的拥挤,就不能满足学生一些私人生理上的需求。
在学生的心理需求方面,对公共性的要求是得到充分满足的。H大学线状的宿舍建筑布局所形成的社区街道、宿舍院落式的建筑、多楼层呈现出的层次性与多样性都为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发展与他人的关系的心理需求提供了可能性。但按照纽曼的空间理论,H大学学生居住社区空间并没有基本的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半私密领域和私密领域的具体划分,学生在宿舍进行自我反思、找人谈心等的私密性心理需求都会受到居住空间内的其他人与事的影响。
在学生的社会需求方面,H大学学生居住社区的社会时间安排基本符合学生在社会交往、娱乐、休息等上的时间规律,多层次、多样性的社区物理空间,也让学生社会角色扮演的多重性需要提供了现实时空基础。
二、H大学学生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社会设置中的实现
在学生的生理需求方面,H大学主要是通过宿管中心、团委学生会系统的生活部与宿保部、楼委会等正式组织对学生的生理方面的需求进行反馈,进而为学生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像去年暑假的学生宿舍厕所改修,就是为了更好满足学生在如厕和洗浴时的生理方面需求。但是这些正式组织目前所提供的服务还远远少于其对学生居住社区的管理,并没有充分反馈和满足学生生理需求。
在H大学学生居住社区,学生可以在不违反学校规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自己的同趣群体或团队,例如音乐组合、读书小组等,这些群体和团队成员可以开展密切的内部交往和对外活动,这对满足学生的公共性心理需求起到了主要作用。同时,这些群体和团队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亲密的私人谈心等活动,并不受太多时空的限制,可以任意时刻在居住社区内进行,所以也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私密性心理需求。
在H大学学生社会需求方面,除了正式组织和学生在居住社区内自发或有意识地创建的团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交往外,学生在居住社区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例如舍友、同年级同学等同辈群体,师兄弟、师姐妹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等,也是满足学生扮演多重社会角色需要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其居住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互动中,逐步深化其社会化程度。
三、H大学学生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社区文化中的实现
H大学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的社区文化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方面。“乖孩子”的社区文化使H大学学生居住区的学生群体愈发互助,体现为群体的公共性越强,也就越容易满足学生对公共性心理的需要。同时,不同特质学生形成的不同范围的亚文化,可以鼓励学生以自我的方式进行自由地表达和自我评价,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私密一面的心理需要。
在学生社会需求方面,主要是H大学学生居住社区中形成的亚文化对学生扮演多重社会角色需要的满足。在学生的居住社区中,H大学学生往往因为师范和非师范专业的差别较大、不同阅历和阅读积累之间的差异而形成不同范围的亚文化,在不同的亚文化圈子里,学生可以尝试和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的内涵与职责,从而使扮演多重社会角色的需要得到满足。
四、结语
作者结合自身在H大学的经历,分析了H大学学生的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的满足方式和满足情况,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以下的基本结论:(1)包括作者在内的H大学学生的生理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中主要是在物理环境和社会设置中得到满足,其中物理环境主要以地理空间位置、院落式宿舍建筑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身体健康需求。(2)包括作者在内的H大学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中主要是在社会设置和社会文化中得到满足,其中社会设置主要以正式组织和自发团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公共性心理需求,社区文化主要以亚文化形式满足学生的私密性心理需求,但私密性心理需求并没得到应有的满足。(3)包括作者在内的H大学学生的社会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中主要是在社会设置和社区文化中得到满足,其中社会设置主要以自发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方式满足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多重角色扮演需求,社区文化主要以亚文化形式满足学生的社会角色扮演需求。
文章只是仅就高校学生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如何实现进行分析,但往往“人与环境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交流和互惠关系”,所以还可以从结构、发展和运行等角度对高校学生需求与其居住社区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对学生需求在其居住社区如何实现的分析论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环境艺术 对应统一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继承了传统优秀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了时代光辉。在多元化设计观念的现代社会,文化性的介入势必不可少的,而文化介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工作人员通过对社区环境艺术的概念、色彩、空间以及陈设方式等设计,都能体现并影响当地的社区文化建设,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暗示性和叙述性。那么,实际工作时,如何做到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统一对应?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社区文化融入到整个设计当中?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社区文化,什么是环境艺术,真正理解了两者才能有效地将两者对应起来。
一、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
社区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社区环境为重点的文化。社区文化出无处不在,体现了浓烈的文化氛围以及温暖的人文关怀。例如在社区公共场所使用的标语、宣传布告等都是体现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其宣传形式。每个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程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影响物业管理的档次。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传统上简单地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其整体的环境建设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一大重要内容。社区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能够有效启发社区居民的自律意识,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这也是现代化社区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特征和未来所要坚持的发展方向。
二、环境艺术的概念
环境艺术是指为了解决社区内人们的居住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采取的多种装饰手法。环境艺术能够鲜明体现社区环境空间的特点,反映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环境艺术其实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根据以往的质量评价以及合理的改造活动基础上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工程实践中所积累的在环境装饰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环境艺术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部分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始终贯穿于人类长期发展的客观社会状态中。由此看来,环境艺术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深远的影响。环境艺术具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1)历史悠久:人类最早的装饰历史能够追溯到其居住岩洞的时期,人类祖先留下的岩画以及现代出土的各种骨、贝化石等都是早期环境艺术有力的证物;(2)强烈的社会性:环境艺术具有强烈的阶段性,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的造型、色彩、陈列设计等,都能鲜明地反映出不同社会等级的不同社会地位和阶层;(3)限定性:环境艺术要有相应的载体,因此特定的环境艺术存在限定性特征;(4)多样性:现代在环境艺术已经能够达到极高的水平,多样性的装饰已完全深入到环境艺术涉及到的各个层面。
三、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对应
如何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相对应,关键在于环境艺术设计能否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各种需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能为体现文化氛围盲目地做文化。任何空间都有独特的地方,不同的社区文化也可以拥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不能强制社区文化去适应环境的空间特征,也能为了环境空间去创造文化,而应该在所设计的空间中根据空间特征在符合需求的前提下融入社区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如果忽略了文化功能需求的考虑,未能做到社区文化融入的考虑及满足需求造型的有感而发,环境艺术就不能很好地与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应。设计人员可以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极有特点的饰品,但必须考虑所用饰品是否符合环境艺术追求的文化特征。这样的融入就不会导致文化氛围单纯地停留在设计表面。另外还可以采取时间空间化方法,将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的历史风格、样式融合社区文化需求进行重新的编排组合,并使其在同一空间中呈现,将一切可以利用信的息资源融入到相对应的两者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社区文化与环境艺术相对应,在环境设计中必须把人们对社区文化的功能需求作为设计的主要任务。环境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设计,这种艺术设计还能够体现鲜明的文化特点,因此,在环节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因此,在设计环境艺术时不仅要做到尊重人和空间,还应懂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诠释文化需求和空间而不只是简单地创造、改变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M],山西师范大学,2013,04
篇5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booming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tart a new upsurge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let culture play a good role in leading fashion, educating people,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关键词: 文化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Key words: culture centre;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socialis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19-02
0 引言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多元化的需求。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必须担负起引领和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社区文化建设对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社区需要文化,它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社区文化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反映,是用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径。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因此,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少城市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晚会活动以及节庆活动等之所以长久不衰,是与群众的广泛参与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社区文化建设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社区的好人好事倡导良好风尚形成。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群众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社区精神文明。文化馆作为一个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 目前社区文化的状况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的倾斜,目前的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观。各街道、乡镇有文化站,各社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材、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每年上级单位还配备相应的乐器、戏剧舞蹈服装、锣鼓等,相当的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而注重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占次要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健身、娱乐,居民有个去处就可以了。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而已。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就处于很有限的水平状态。②制度的不健全。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都是临时性的,有的甚至是40、50人员代替文化专干的工作。没有专业技能,最多是组织大家一起扭扭秧歌,活动单一乏味,不能起到一个专职的文化专干的作用。③专业人员少。社区的文化专干基本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而且社区的居委会工作繁杂,文化专干还在兼职科技、卫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集一身,有的甚至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现有的文化设施形同摆设。④群众参与的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参加社区活动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在职的青年居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活动,很多的特别是以女性居多,活动的内容都是以打打麻将为活动的项目。⑤活动的内容单一。活动的内容不丰富,没有吸引力,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经费的不足,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
3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下派专业人员。笔者所在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专业,有的专业人员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但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也在本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的人员,下派到社区,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不断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使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向往与喜爱的场所,真正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作用。
3.2 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的渴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要根据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专长的居民成立舞蹈队、秧歌队、乐队、美术、书法、声乐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3.3 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专长。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如我馆的舞蹈专业人员,组织早上和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员,使用流行和受大家欢迎的舞曲,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余热。
3.4 培养后备力量。在社区文化辅导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一定特长并且文艺基础比较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辅导员,多加关注和指导,使这些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能快速提高,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居民共同发展繁荣社区的文化建设。
4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4.1 辅导培训优势。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较全。文化馆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专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文化馆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和培训,一方面提高其艺术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与社区文化骨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熟悉体验生活,同时为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两者相得益彰通过培训辅导,可以增强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使每个社区都有固定的文艺骨干队伍。
4.2 组织引领优势。文化馆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和信息,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建设信息,同时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演出平台,如广场文化的演出,为社区居民的演出,通过演出来锻炼社区文艺队伍,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4.3 组织活动优势。文化馆开展工作要以社区民间社团为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馆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文化馆还要策划大型的节庆晚会,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等重大活动,引领、带动社区的优秀文艺团队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参与本市、本省及全国的文艺比赛,来增加社区居民文艺展示机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文化馆在承办本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本市“老年人健身大会”、“广场舞比赛”等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就是多次从社区中选拔优秀社团(队)节目参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此外,通过坚持不懈开展“送戏进社区”、“书画进社区”、“三下乡”、“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军营”等活动,都为建设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 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辅导人员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5.2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社区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首要任务。社会在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馆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5.3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总之,社区文化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发挥着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传承作用、娱乐作用、引领作用及稳定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馆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化馆的正能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梅.浅论基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显得迫切。如此,则对担负着管理现代社会职能的政府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作为社会事务管理者的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提供能够基本满足整个社会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社会化旨在减少政府干预,大力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补充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足,以提高生产率,提高公共服务提供的绩效水平。民族地区由于其本身的财力问题,难以做到仅仅依靠自身实力来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借鉴社会力量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度是指居民的参与是有效的,真正按照居民的意见来决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供给结构。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居民的参与。应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有效度。具体措施是,第一,促进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当前,我国社区参与多为个人的参与,如收集公共服务的意见、对居民进行民意调查等。由于农民个体力量小,不具备与政府、社区等相博弈的能力,因而个体参与的有效度较低,是一种“象征性”的参与。居民真正的有成效参与不是个体层次的参与,而是通过社区组织来参与,就是居民通常经由社区组织发动而捍卫自身权益。这使得社区规划能准确反映居民的需要、维护居民的切身利益,提供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第二,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深度。许多地区的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长期停留在意见反映、信息反馈、政务公开栏层面,居民参与不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应该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制度,明确规定居民参与表达过程中应该包括公共服务规划、决策、监督、评估等等,切实做到社区事务由社区居民做主;第三,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渠道,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应广开正式与非正式的居民参与渠道,如开辟社区居民听证会、社区居民论坛、社区对话等来回应相应居民需求,以此激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热情,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有效度。
二、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重在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包含满意度、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等要素,其大小强弱程度是社区建设成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社区意识也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社区资源。每一个社区居民只有具备了社区意识才会更好地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
民族地区在社区文化的实践中,坚持以科学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和先进的文化为全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具体做法是:第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与公共参与机制。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服务是实践和谐社区建设的公共参与工程,已成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闪光点;第二,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类节假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业余文化活动,民族地区各级文化部门和各个街道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赢得群众广泛的赞誉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第三,资源整合机制。社区业余文化活动要想增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提高演艺水平上下功夫,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吸收专业艺术家参与社区文艺表演的辅导或直接参与社区的文艺演出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与驻区专业文艺团体形成互助互动的关系,使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资源能够走近社区、贴近群众,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品质。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用健康向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教育、鼓舞全区人民奋发昂扬、积极投身于创建文明城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三、营造浓厚的社区精神
社区管理是一种集体选择过程,是政府、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公民平等合作的互动过程。社区管理作为政府下放管理和服务权限的一种体现是与特定的政府改革进程相联系的,引入治理理念的公共行政必然会对社区管理产生影响。其中社区公民的参与是当代社区管理的本质所在,是治理理念在社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社区精神是社区文化的深层次内容,是社区的无形资产,是社区成员内心层面的集体无意识及社区价值观的集合,是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纽带。社区精神的重塑离不开社区公民精神重构及对社区共同体的定型。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利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当今我国城市社区生活的实际加以创新,重塑富有特色的现代社区精神,既是当今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社区自我组织能力的主观要求。
从民族地区的实践来看,社区文化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应该是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的文明社区。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所提供的社区文化服务,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整体认同的“社区精神”。这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大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会大大增强对本社区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社区精神,能够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更加喜爱和参与各项社区活动。
四、重组社区资源追求公共利益
一个理想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找到某种机制,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而这一公共利益是全局的和长期的,往往与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有一定的矛盾。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即在于,人们对于建设理想社会的目标缺乏共识,局部和短期的利益损害了全局和长期的利益。民族地区和谐社区应是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重视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平台。转型社会中,已有的资源正在重新整合,原来潜身于社会深处的资源得到开发。以全面、科学、可持续的资源观为指导,追求公共服务利益的最大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作为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提供的是一种面向社区、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服务。从民族地区的社区公共服务来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种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第一,网络化运行机制。社区服务的组织体系包括由政府组成的管理网络、由非政府组织组成的技术指导网络和培训网络,社区服务中既有政府行为,也有社团行为、机构行为、家庭行为甚至个人行为。总之,这些服务都具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点。第二,层级责任机制。社区服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区服务是一种社会服务,它需要社区服务机构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各种技术手段,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要建立基于城市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制框架,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社会化,实质上就是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样化,核心是打破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篇7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意义 问题 对策
社区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迫切需要。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基层生活文化,是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表现在社区居民的文娱体育、社会教育等健康身心、娱乐身心的文教体卫活动。同时也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设好社区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引导和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
第二,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许多社区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普法讲座等活动,组建了社区艺术团、健身团等活动团体。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起到了教育社区居民、强化社区精神、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第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吸引力,会使本社区居民更加心态健康和积极向上,也会使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并进而减少家暴、邻里纠纷等不良行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文化自主能力差
一是社区自治能力不强导致社区文化建设严重滞后。自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工作还是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还是停留在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据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各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通过政府落实到社区执行,使得社区干部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上,自治组织作用被行政化覆盖,无法做好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等工作。特别是多少年来我们的文化建设以文化行政部门主办和政府投入为主,到了基层由于缺少文化行政部门的 投入,基层文化本身就很萎缩,到了社区,由于社区的功能严重行政化,文化不是一个硬指标,所以社区文化建设滞后于社区其他工作。
二是社区服务不够到位导致基层社区文化建设难有吸引力。
一方面社区服务内容不全面。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发展不平衡,社区文化建设等内容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其层次太低,专业人员太少,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同时文化服务设施缺乏。很多社区的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等等,都使社区文化服务水平大打折扣,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筹措渠道不畅
一是社区经费主要开支用于日常办公。作为基层的一级组织,财政对于社区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仅仅能维持社区日常办公所需。社区文化建设与服务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政对社区的经费支持仅仅只能解决社区水费、电费、采暖费、通讯费、交通费、网费及制作有关制度上墙的费用。有些社区工作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账等文件资料所需要的开支都无法解决,而文化建设和服务所需经费只能排在最后,这已是常态了。
二是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少。当前形势下社区要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环境等工作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否则难以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而目前社区普遍存在便民利民性质的文体娱乐设施规模小、条件差、水平低的现状,由于经费制约,使得社区文化显低水平、应付性、或自娱自乐性质,进而导致吸引力减弱,而自生自灭状况使社区文化建设成了社区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
(三)社区文化干部队伍素质较弱
目前,社区文化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体育的热心居民,大多情况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艺、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同时,社区干部的待遇偏低,工作繁杂,稍有专长或能力较强的干部都会跳槽到更好的部门,特别是一些有文艺专长的年轻社区干部,工作不久会通过各种渠道离开社区工作岗位,导致社区文化缺乏新鲜血液,难以创新,难以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管理队伍的不稳定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对待
政府及各部门要在责、权、利统一的前提下,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不能将社区作为部门的“腿”和“筐”,该由社区管理的事项坚决交由社区管理,部门不应该过多干预,努力为社区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条件。如果减轻了社区行政管理的担子,减少了上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各种行政指令,社区松了绑就会激发创造力,而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社区的创造力也会在文化建设上找到一个突破口,这样主客观的遇合必然会使社区文化建设走向一种良性发展,特别是文化如同水,水是自然而然流淌的,只有提供了渠道,文化的水才能畅通。所以提高认识减少社区行政指标,把文化作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文化才能发展繁荣,社区工作也才能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
(二)建立健全社区文化资金保障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无论是文化设备购置、开展活动、场地建设,还是各类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艺人才引入、培养以及工资待遇都需要资金来支撑。而且随着社区居民对文化需要的日益强烈,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起社区共享、共建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作为政府层面而言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文化工作对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给予必要资金、引导先进文艺在社区发展壮大并占据社区生活的主旋律,只有这样也才能使那些落后不健康的生活远离人们。所以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渠道绝不能变,也应随建设发展,逐年增加,同时我们要鼓励支持社区通过自主创业、场地租赁、与企业联合经营等方式拓宽收入来源,不断增强社区文化服务居民的能力。建立社区财富积累机制,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赞助、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等多元化措施筹措社区文化建设资金。
(三)强化社区文化队伍人才机制
篇8
一、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各级领导部门都非常重视基层文化的建设发展。各地往往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各异且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群众也能自发组织广场表演等各式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然而,在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各地还面临各种实际问题,社区文化站点建设和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还不够
部分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自发休闲娱乐混为一谈,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街道文化站没有建立文化建设规划,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也没有相关指导和绩效考核。上级领导部门在对社区工作的考评检查中,也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地位。
(二)文化建设的职责不明
当前,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尚未指定明确的主管部门,相应的职责也不甚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
当前,文化建设还是社区工作的新事物,我国也没有建立明确的政策法规。对于社区来说,文化建设的考评、内容指导、资源共享等相关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四)投入不足
绝大部分社区并没有实际的经济来源,工作开展依赖上级财政拨款。虽然近年社区获得的经费有所提高,但由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增速快,财政拨款仅能维持文化站的日常运转,开展活动的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多数文化活动室因为资金短缺,长期不能完成设备更新,文化活动开展受限明显。
(五)文化设施不足
在绝大多数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相当滞后,缺乏必要的场所、器材和相关设施,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文化建设人员缺乏
开展社区文化加设,必须拥有一支文化素质高、道德素质高、文化专业技能较强、热衷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而现实是专职文化管理的干部还十分缺乏,文化骨干更是匮乏,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档次以及水平的发展。
二、推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文化骨干团队是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必要保证。文化站必须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计划,定期开展系统培训,让骨干队伍能对文化建设发挥真正的骨干作用。此外,要特别重视发挥社区文艺志愿者的重要作用,为社区文化站点提供更多的人才。上级领导部门也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力量指导,给文化站输送更多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社区文化站点开展文化活动的价值。唯有建立骨干队伍,社区文化站点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我们要多方面入手强化社区文化站点的硬件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让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更为迅速;
第二,有机整合现有资源,并让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资源应用的效益;
第三,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自筹经费,如接受社会捐赠、收取活动团体抵偿费用等,让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社区文化站点的建设。
(三)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尚未形成既有模式,因此,街道文化站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高瞻远瞩,积极作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结合实际,努力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创立出群众喜爱的活动载体,探索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使得社区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地发展。
(四)树立社区文化的品牌意识
街道文化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要把树立地区品牌作为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首先,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应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是群众性的。由于各地社会发展、文化沿袭以及区位地域风情的差异,每个社区均存在特色各异的文化;其次,由于各地固有各式文化形态,原生的文化资源保存较好,从而形成形式各异的风俗文化;另外,基于不同的社区环境特色来树立文化品牌,有限打造符合现代审美兼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社区自有的文化特色。
(五)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
要不断创新街道文化站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功效。首先,街道文化站要立足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积极组织各式文化活动,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达到娱乐大众、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次,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特性,开展形式多用、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的认知和参与感更强,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佛山市;社区教育;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93-02收稿日期:2015-12-08
一、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社区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普及。现如今,建立一个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全民普遍参与的学习型社会俨然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1]。
社区教育就是面向社区全体成员,旨在满足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2]。社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系统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社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教育的发展也愈发迅猛,教育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居民的生活节奏,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居民们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社区教育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佛山市政府也一直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探索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途径,为建设文明城市而不懈努力。因此,居民的社区教育需求状况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关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提出有效措施。
二、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佛山广播电视大学也成为社区大学,为居民提供一些短期的教育课程培训。顺德区也挂牌成立了佛山市顺德社区学院,并于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3]。但是佛山市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结合佛山某大学学生社团对佛山市白燕、铁军等五个社区300名居民展开的一个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接受社区教育的目标和动机、社区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等情况,本文试图阐述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民接受社区教育的动机不强
问卷调查显示,有260%的人表示迫切需要社区教育,495%的人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程度为一般,其他部分的居民对社区教育并没有多大需求。总体上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程度还处于较低状态。同时,由统计分析得知,调查者年龄呈正态分布,青年居民、中年居民和老年居民的比例分别是284%、503%和213%,说明中年社区居民更加注重社区教育,希望从中学得知识、技能,完善自我。从影响居民选择社区教育的原因角度分析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精力”和“社区提供机会有限”,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都使得居民接受社区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总体来说,居民社区教育的需求动机有待增强。
2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
研究分析发现,问卷调查中的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教育对其帮助不大或者很少,只有少数居民认为有帮助。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之间差异显著,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多数认为社区教育有帮助,文化程度低的居民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没帮助。由此表明,社区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不论是在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范围方面,还是在社区教育所面向的教育对象上,佛山市社区教育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居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影响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居民增加社区教育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样、项目多样的社区教育来适应不同的居民对象,也是社区教育应改进的方向。
3社区居民获得社区教育的途径不多
社区居民获得社区教育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在学生开展的居民社区教育问卷调查中,仅文体活动场所、图书馆是比较受认同的有效途径。文体活动场所受到欢迎,可能在于它的大众化、娱乐化,居民都能参加,又能得到快乐。对于“图书馆”,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看法不一致,相对而言,青年居民中有682%的人选择了图书馆,中年居民则为205%,只有113%的老年居民选择了图书馆,这可能与居民的文化程度、对学习的激情度有关,年轻人比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要高,并且有更多的受教育需求,所以更愿意去图书馆学习。而“社区学校”“多媒体设备”等其他途径则较少被提及,一方面社区学校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形式虽好,但适合社区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得还不多,有待进一步增加。
4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单一
社区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形式是问卷调查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从居民对社区教育服务机构的选择、教育服务方式的选择和教育人员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调查显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仍然比较单一。在社区教育服务机构方面,“体育文化机构”有近80%的居民没有选择。“医院”“科研机构”“企业”“图书文博机构”则不被大部分居民信任,居民最信服的是“政府机构”“教育机构”。而对于社区教育人士的选择,居民普遍选择“业界人士”来开展社区教育,这也是最能让居民信服的人员选择。对其他方面的人士,居民多不认可。在社区教育的方式上,居民希望得到的教育服务方式也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方式居民都持不同的意见。在选项中,文艺表演是最突出的,有614%的居民认为这是社区教育的最好形式,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可,而“生活知识宣栏”“学者专家现场指导”“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仅有部分居民认可。
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指明,佛山市顺德社区教育结构松散,缺乏统筹,诸多社区教育机构是社区在自身条件不具备时勉强成立的,教学、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4] 所以,社区教育要得到良好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机构上要多样化,实施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加强,教育内容、形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定期举行文艺表演,进行生活知识宣传,不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到现场指导等,不同教育机构、不同人员、不同形式加以结合,社区教育活动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三、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策略和建议
1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居民大多对社区教育了解甚少,认识不足,社区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佛山市发展社区教育仍是一项亟须努力且耗时长远的工作,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一方面要树立佛山市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念,让广大居民认识到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理解和参与。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是获得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作为国家赋予的社会管理者,应重视社区教育,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才能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
2加强社区教育的投入
尽管政府对我国社区教育投入有明确“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经费保障机制,但实际上社区教育经费并未得到保障,多渠道投入格局也尚未形成[5]。当前佛山市社区教育存在较多的不足,经费投入的缺乏是关键。要发展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政府应该保证发展社区教育所需的基本经费投入,来保障社区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社区教育,让更多的居民享有政府提供的服务。同时要完善社区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通过调查可知很多社区并不是不想开展社区教育,而是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可以利用,无从下手。在社区设立图书馆、阅览室、报告厅、学校,提供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3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个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社区教育发展得好,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会高。社区教育发展有两个重要指标: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的内容要讲究内涵,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考虑居民的实际需要,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度;社区教育的形式则追求多样化,文娱表演、技能培训、会议讲座、展览等多方面不同方式的活动都可选取,努力做到应居民之所需,得居民之所盼。佛山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城市底蕴,社区教育也可根据地理、文化上的便利开展富有佛山特色的社区教育内容。比如,石湾陶瓷声名远播,石湾社区可开展陶瓷制作、陶瓷展览带动居民参与到陶瓷文化建设中来。舞狮表演一直是佛山人非常喜爱的庆祝节日的活动,社区可邀请表演经验丰富的师傅对社区内居民进行业余教学,一来可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二来也能使佛山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4壮大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
社区教育要得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其中人力投入是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为适应社区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吸引和培养为社区教育服务的人员,壮大社区教育的力量。比如专职社工、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志愿者等,通过宣传招募,并帮助社区教育人员建立档案库,肯定和维护其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郭媛媛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亚太教育,2015,(12).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3).
篇10
社区社会资本的文化影响
后大街社区利用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本,激活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活力,对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1、强化社区互惠信任关系,构建社区与居民的文化合作网络
后大街社区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运用有限的社区资源实现社区公共文化利益最大化,是建立在共同的公共文化利益和社区文化认同之上的共赢合作,也是社区居委会、社区文化团队和居民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建立的互惠信任关系。“社区居民和我们的关系挺亲切的。街道要求我们要一口亲,包括家庭一口亲、特殊人群一口亲、社区文化能人一口亲以及社区居民一口亲。……一开始肯定也不是很好,需要我们社区部门上门去做工作。到后来,慢慢地,因为我们社区打造出了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排练、演出和沟通等,他们逐渐认可了我们的活动,就自己来参与了”。②后大街社区居委会的方主任如是介绍。通过主动接触和了解居民需求,形成并强化了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信任、认同、宽容和理解,在这种互惠信任的关系基础上,社区与居民的文化合作网络形成并能得到充分运用。
2、利用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积累社区文化资源
对后大街社区来说,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文化队伍、社区纪委、社区商会和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充分带动了社区内部的资源挖掘,并将外部资源引入社区,为整个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积累资本。居委会利用日常“一口亲”的社区工作,和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运用社区邻里之间的人情互惠网络培育了非正式的社区文化积极份子队伍。专门成立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配备了文化员,形成由社区“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负责抓,文化员具体抓,社区党团组织一起抓”的运行机制,保证了社区文化工作有效运行。文化积极份子队伍由社区离退休党员、门栋楼长、文艺骨干等组成,通过调动丰富的社会关系,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此外,社区已初步形成由政府机构(街道办事处)、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社区非营利组织(文化团队)、社区居民等多种主体构成的网状治理结构。这些主体或依据原有的独特资源,或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共同解决社区公共文化事务。在后大街社区,1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350多人的治安义务巡逻队伍、500多人的社区党员服务队伍,使许多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楼,一楼带一片”的可喜态势,使得各项文化活动声势大、氛围浓、效果好。
3、巩固并完善社区共识性规范,强化居民的文化参与意识
社区立足于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目前拥有以追求吉祥美好的民间文化队伍和反映婚庆习俗的民俗文化队伍20余支,并先后两次问鼎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依托这些文化队伍,使社区文化活动常态化和制度化,从常规的歌咏比赛、文艺演出,到家庭珍品展、插花比赛、羽毛球颠球比赛,到全社区广泛参与的腊八粥、千人饺子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促进了社区居民间的交流,增进了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同时也巩固了传统民间的共识性伦理,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强化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意识。在后大街社区,楼道的居民自发地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户代表会议来推选楼道小组长(楼长),来管理本楼道的公共事务。楼道居民能够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措施共同进行楼道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公共产品的生产,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于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互惠、信任的规范和紧密参与的网络。
总结与评述
- 上一篇: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汇报
- 下一篇:体育教学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