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教育的概念

篇1

【摘要】项目训练法。课堂上理论的讲解、案例分析毕竟与真实的环境和对象还有差距,我们可以通过项目法加强训练,也就是通过立项并进行实践,让学生接触市场、接触企业。比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撰写企业运营调研报告、帮助企业做市场调查、制定创业方案,还可举办“周末市场”,采取“练摊”的形式进行创业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把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进行对比、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创业的实战能力。

作为教育术语的“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的总和。创业教育是开发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上的“课程”所能承载的。高校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运用广义的“课程”概念,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主体因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要求与社会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应树立四种理念。一是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课程设计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二是高标性。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而应高标准、高要求,大胆地承担起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品质的重要使命。三是人本性。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上,没有健全的人格,创造性就会偏离方向。所以,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四是超越性。创业不仅指创造新企业,也包含开拓新领域。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培养超越前人、敢为人先的理念,使大学生能以与时俱进的创造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创造和丰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质是确定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1]在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上大致有两种。一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让其能在毕业后开办一个企业,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为其他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二是遵循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授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由此可见,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更像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必须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因此,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业素质,才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真正目标。我们认为培养创业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自我意识和创业的社会意识。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就业就是找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往往是被动择业,处于被选择的位置。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毕业后除了进行双向选择就业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喜欢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甚至能形成新的行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使当代大学生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创业,以创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创建企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企业的基本理论)和综合知识(与企业有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观条件,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危机驾驭能力等等。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四是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对行为产生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五是形成创业道德品质。创业道德品质是创业必须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确保上述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由两大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一)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激情为目标的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存在于学校和班级学习生活中的由学校所传递的区别于显性课程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的渗透性教育内容,是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其物质载体是人、事、物。教师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时尚个性的形象魅力和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师生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无声的隐性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任务、要求,以环境建设为依托,构建一个隐性的创业课程体系。比如:高校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的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特质中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的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小发明比赛、设计比赛、制作比赛等创意比赛,以及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来开设创业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策划以及观看表演的过程活跃思维,激发各种奇思妙想,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高校还可以依托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及时地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报道创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创业动态,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激发创业热情。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要主动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教育,将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课程考试与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发明、创业成功事例介绍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理念教育。(二)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显性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是一种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构建着眼于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显性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涵盖创业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内容。1.培养创业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根据培养创业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科渗透、微型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学科课程可以开设创业意识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创业技能课、职业指导课、经营管理课、公共关系课、市场营销课、创业者素质课、经济法课、创业心理课及各类专题讲座等。2.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的实践应用课程。实践应用课程是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活动形式开设的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它对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应用系统和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等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不可能依靠纯粹的书本知识,而需要创业实践的体验启发和支持。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型活动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将来大学生在面对新的情景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把已有知识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创业。因此,可以开设《创业实务》、《团队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创业计划书写作》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务》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的初始条件分析;创业流程设计;企业经营流程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企业开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挫折期的典型案例分析等。《团队训练》课主要内容是团队的组建与团队合作;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如何领导团队;团队成员间如何协调与沟通等等。《创业市场调查》课要让学生掌握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创业计划书写作》课程让学生掌握计划书的主要内容和撰写要求,为准确把握市场机会的行动布局和资金筹集与运作打下坚实基础。3.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活动课程。创业型活动课程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需要,以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为目的,以素质技能模拟训练活动和综合模拟活动形式出现的,利于学生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课程形态。其内容开发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是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等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等。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到企业实习,使大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索

篇2

关键词: 概念图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 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的薄弱项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更要教授他们写作技巧尤其是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大学生英语四级写作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四级阶段的一般要求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英语测试,以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学生还不能达到上述写作的一般要求,调查问卷中影响学生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词汇量、语法、写作技巧和汉语思维。写作难点依次是文字通顺,连贯性强;重点突出,文章逻辑性强,文章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榱私饩錾鲜鑫侍猓笔者尝试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中引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成果――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是首次尝试。(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

二、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又称为概念构图。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D.Novak)把概念图定义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实用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从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概念图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隐含某种特定的思维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支持框架,即一种图形组织器通常就代表着一类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借助认知工具,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产生意义构建,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概念图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策略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提取出关键概念、一般概念、概念及具体概念,确定不同层级的概念及各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文章布局,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概念图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四级写作水平。

(一)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文章重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缺乏写作技巧,书写中式英语,这些都与英语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有关。下面以200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Student Use of Computers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1.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简单对比某校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惊人的时间变化。(见图一)

2.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见图二)

3.采用“流程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现在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问题。(见图三)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对所给图表进行描述,通过时间对比发现:五年内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增加了10倍。究其原因,首先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其次是熟练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备能力。最后是计算机购买价格的逐步降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能够承受,更为大学生长期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条件。作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指出一周使用20小时进行娱乐消遣,时间过长会影响学习成绩,本末倒置,大学生要引以为戒。

这种可视化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及反复套用,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减轻学生写作时的焦虑,减少写作时间,提高写作效率。

(二)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分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之一是不习惯英语的“直线型”思维模式,感到无从着手,不知道如何布局谋篇。教师可以教学生借助概念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将文章整体结构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下面以2011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Online Shopping为例,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写出个性化作文。

构思一: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对比表达网上购物与实体店购物的优势和劣势(网上购物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但是信任度降低;实体店购物花费很多时间,开支有所增加,可是信任度却提高。),然后通过两种购物方式比较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下表)

构思二: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来突出时尚的网上购物的好处,显示构成其优势的四个主要原因: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享受网购的愉快及方便。最后强调作者的观点: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图四)

通过概念图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框架,再对概念进行排序,确定层级关系中,深刻把握了文章内容之间的深层结构,从而使文章中心思想明确,层次分明,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三)教师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后访谈了解到,100%的大学生对概念图一无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协作绘制概念图。学生熟练绘图后才能使概念图这一可视化思维工具为自己所用,在英语写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师生一起确定所选概念,注意提醒学生不要使用句子,注意规范语法,讲究大小写。

2.师生一起给概念排序,确定层级关系,理清文章脉络。

3.师生一起确定连接词,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这是学生绘制概念图的难点也是重点。

在学生基本学会绘制概念图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给概念图空缺填空(在标准概念图中留下一些空白的概念或者空白的连接词),检验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的熟悉程度。也可以要求学生认真读图,进行改错(在标准的概念图中把几个正确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换成错误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来检测学生对写作材料的记忆、理解和准确把握程度。通过上述训练使学生熟悉绘制概念图,借助概念图进行图式思维,开阔写作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进理解和记忆。

四、结语

通过写作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借助概念图学生写作时可以快速构思,预先确定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材料,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写作思维更加开阔,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文字更加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同时写作的兴趣有所提高,写作效率有所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所增强。概念图作为知识和思维的可视化工具,使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中有图可循,在拓展写作思路中具有重要作用,ζ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2]刁振梅.汉语负迁移对高职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3]唐小波.基于AIDA模式的英文求职信写作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阳艳萍.高职学生英语作文语言错误分析[J].广西教育,2013(10).

[5]陈思宇,黄甫全,曾文婕.新兴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三大类型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6]齐登红,孙丰果.教改新阶段文体分析与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整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篇3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心智空间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1985年,著名语言学家弗科尼耶(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智空间》(Mental Space)一书中提出 “心智空间理论”。该理论集中阐释了“说话者构建的各种心理模态的成分之间的微妙关系”。随后,弗科尼耶与语言学家特纳(Turner)将心智空间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也称作“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该理论具体阐述了心理空间的构成及互相之间通过映射和合成而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状关系。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 (Blending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共同信息和结构形成了呼应,并投射到类属空间归纳整合。在类属空间的制约下,两个输入空间里形成对应的结构因子分别投射到合成空间;而未形成跨空间对应的信息则保留原本结构直接投射到合成空间里。在合成空间中,投射的对应信息与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保留信息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三种操作,融入原有的背景知识、社会准则和文化元素的影响,形成了全新的层创结构。

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

概念整合理论科学而又直观地表明了语言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紧密关联;清晰地阐释出语言转换如何在一个整合的网络结构中得以完成。而翻译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最为典型的语言和思维转换活动。因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和翻译的练习与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中不乏对此进行探索的。其中,沈莉谈到CIT在二语教学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语法中非真实条件句的教学。实证调查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语法点是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CIT能很好地阐释词结构的意义构建,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语法教学中,相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语法结构并掌握它的用法。”苗菊和王少爽则认为,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能够“明示各种翻译准则对译者心智空间的介入影响,旨在认知理论框架下描述解释翻译现象,动态形象地体现翻译认知思维过程的复杂性、整合性和创造性,展示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练习,启发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发展跨学科翻译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概念整合理论的科学内涵出发,这一理论对如今的大学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1.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前提。概念整合理论清晰地阐释了语言转换中的两个先决内在条件:输入空间I(源语言空间)和输入空间II(译语空间)。类属空间的准确归纳和合成空间里最终新的语言信息的正确构成,都依赖于两个输入空间没有误差。在有了“理解”之后,才能有之后的“对应”和映射、生成。否则,如果开始输入空间I里的信息就是错误的,那么输入空间II中与之对应的内容必然也是不准确的。那么之后的类属和合成只会在偏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廖承志在1982年7月24日写下的著名的《致蒋经国信》中,开头部分回忆早年情谊时写道“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学生在翻译这句时普遍都发生了不小的错误。首先是对“同袍”的理解。有些学生错误理解为“同穿一件长袍”,因而译为“share a robe”。其实“同袍”的含义就是“兄弟情谊”,和衣服的意思毫无关联。还有就是“苏京”,有学生理解为“Suzhou and Beijing”,有学生理解为“the Soviet Union and Beijing”。其实这里指的是苏维埃的首都,应当译作“the Soviet Capital”。当然,这里不仅涉及到文字的理解,还牵涉到历史的知识。

2.心智空间的转换技能可以在反复练习中不断提升。根据理论的阐述,输入空间内的知识储备构成了翻译活动的前提,而最终的完成需要依靠转换技能加以实现。转换技能的熟练与否对翻译活动的速度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输入空间具备良好知识储备的学生有可能在笔译上的表现远远优于口译,因为口译对于语言转换在速度上的要求更高。因此,翻译教学在注重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技能,加强练习部分,避免过多的教师讲解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通过反复练习,心智空间的转换技巧能够得到增强并进一步广泛应用在翻译过程中,如此,学生将最终取得翻译水平上质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Fauconnier,G.& Turner,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与理念

我国现在的英语教育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改革中,制定教学大纲、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教育者之间都能够达成共识,但是在认识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的定位。目前经济发展全球化,带动着教育发展国际化,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也成为人力资源储备的重点。因此,大学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教育的国际化人才而提供服务,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进行英语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还要服务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提高英语教育质量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掌握并且能够应用英语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明确了改革目的,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要向专业知识型转变。在过去的大学教育教学中,侧重于语言技能教学,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发展趋势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了语言技能,在英语的知识与能力上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现在缺乏的是专业的英语知识与技能。作为大学生自身学习英语是为了在毕业后能够在有关英语行业内进行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显然只是语言技能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致使大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力。现代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了解国际规则、拓宽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由语言技能型转变为专业知识型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掌握专业英语知识,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适用性较强的综合性人才[1]。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理念是作为英语教育者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是经过“西学东渐”的历史发展而来,在伊始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挽救民族危机,在近代史中虽然经历了多种战乱,但是先后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家、政治家与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可以看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为两种:一种是趋同,也就是适应现代目标发展,另一种是离散,也就是突出民族性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而现在我国在世界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要不断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同时传播“中国制造”的中国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上,要把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眼光作为教育思想,提高在世界各国中的文化交流地位,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为体”是当前的教育思想,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中要以中华文化为本,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知识,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把传播与借鉴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思想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能够利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进行中华文化传播,同时还能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与科技成果,也就是培养跨文化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了更好的能与这个理念相适应,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向特殊目的与学术目的发展,加强借鉴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写作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传播能力[2]。

三、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与理念的策略

首先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在掌握了英语技能后最需要的进行实践方面的操作与训练,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学校与导师尽量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语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平台中强化英语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其次,测试方式上要进行变革。为了加快实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改革理念的深化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需要变革考评测试方式,实现语境考核。为学生提供灵活多变的考核情景,让学生在立体语境中增强适应能力,准确鉴定自身的素养水平,同时也为调整教学重点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教师根据英语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市场环境的能力需求来调整考核评定的办法以及难易程度,使监测和测评的作用更加有效,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模式进入良性循环。

结语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趋势。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深化改革英语教学水平,为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J].中国外语,2011年03期.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基础概念与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初中化学二者缺一不可。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计划安排还是课堂教学任务都必须做到对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搭配。

一、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受系统的化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但学生只有将每一种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学会学好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更为抽象的整体化学概念。换句话说,初中化学中的每一理论与概念都是组成化学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感知学习、基础整合和脉络理清,以便掌握化学的整体脉络。

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中,就有许多需要感知和整理的基础概念,如原子、元素、原子核等概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要求将概念知识进行基础整理后再了解这一章主要有四大知识要点分别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和化学式,并分别列出这四类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条例,学生熟悉记忆后便能给自己脑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物质知识点脉络图。此外,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时搞清楚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都有所帮助。

二、以实验教学为手段,打牢基础知识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这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分量。现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实验教学的手段、方式、效率提升办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课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实验包括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及二氧化碳溶于水等性质的验证的演示实验。众多不同效果、不同参与形式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这样,一方面以不同的形象方式展示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验证,加固学生对二氧化碳基础知识的记忆。

三、交替开展化学教学,构建基础框架

理论概念与实验教学共存于初中化学之中,从重要程度来看二者属于同等地位。从教学要求来看,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于一体,开展交叉教学,让其相互印证,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介绍化石燃料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个概念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可信度,可以向学生列举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化石燃料,并了解常见化石燃料的基本情况。然后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甲烷燃烧的实验等。这些探究性或者演示性的实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一一验证不同化石燃料的理论概念,让大家对化石燃料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丰富教学成果

学习知识就像盖楼,需要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建设。初中化学教学也采用这种模式,将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的划分。概念原理性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属于两个独立的部分,也分别遵循了这样的排列规律,由教师安排进行层层递进和逐步上升式的教学。当然,这二者在层次递进快慢程度、节奏步调上都比较相似而且相对稳定,教学时产生的效果也能相互呼应。在这种化学教学中,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效率齐头并进,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二者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相互累加,从而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整体遵循这一规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同样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更为深化,教学难度和理解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一单元的课程设置属于典型的层层递进形式,教学时可以给不同深入层次的概念原理内容搭配不同难度的化学实验。如教学时教授溶液概念时搭配蔗糖溶解实验、教授溶质和溶剂概念时搭配碘和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搭配水和乙醇的互溶实验等。

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能力的培养也是概念原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重效果。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洗涤玻璃仪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等演示性的实验,可以让他们更加的细心并且锻炼出能从动作、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现重要细节的能力。其次,概念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线索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学习到从质量守恒定律中领悟对等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的条件,还能在不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中逐步锻炼出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第三,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综合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观察、推理和思维整合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时候,就需要将有关碳的概念原理教学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事实上,无论是概念原理部分还是实验教学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中二者都不可缺少。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大家最好能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将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搭配,使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达到“强强联合”,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中庆.浅析如何对化学概念、原理进行有效教学[J].化学教

与学,2011(5).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教师,2011(23).

篇6

设计教育要有一个时代意识,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挑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前喻文化”,即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时代;二是“共喻文化”,晚辈和长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三是“后喻文化”,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信息时代”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概念。[2]维基百科对信息时代的解释为“计算机时代或者数字时代。它是指在现时代,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传递信息,以及实时获取信息的这种特征......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以信息管理为主的知识经济,亦即信息化社会。”在信息时代,学习渠道更为多样,获取信息更加便利,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与学的需求和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习工具及环境发生了变化,授课对象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上“共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情境更为突显,因此教学观念与方法也需要相应的做出革新。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普及以来,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被列为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的低年级基础技能课。为之后的设计专业课程做技术铺垫。通过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和对教师学生访谈得知高校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适应信息化环境

在信息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课堂作为主要知识和信息来源,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内容较为偏重软件技能的传授。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课外学习资源从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课堂教学的技能知识部分的价值。因此为了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低价值重复性教学劳动,课堂教学的侧重要有所转变。

2.如何应对知识碎片化

苏加特分析,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对于学生是必须的: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判断。现今的信息化技术条件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成倍扩展,面对大量的公开课与视频教程,以及种种其他课外学习资源,学生们需要加强判断力和自身知识系统建构及管理能力。

3.如何应对知识更新

就视觉传达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课内容来讲,核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是持续更新的,甚至要面对更多新开发的软件产品,课堂教学内容如何不滞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除了以上的问题之外,高校里还普遍存在课业负担重;知识的有效性和关联性弱;知识的转化率低等一系列的普遍问题。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体系里,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定位就是解决学生的软件技能问题,为之后的标示设计、插画设计、界面设计等创意性较强的专业课做准备。课程功能比较单一,虽然课程会结合案例进行教学,但学生依然会感到枯燥,很多专业教师也不愿意上这类课。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字化信息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可以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选择更加丰富。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技能是必须的。但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如果只解决技能的问题,尤其在信息时代,其课堂的价值其实很低。所以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能够传授有效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性思维。在知识层面,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特点,避免重复性劳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期望达到3个效果: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原创意识, 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建构与管理自身的知识系统,成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效果。3、在课题实施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应用的水平,并能持续更新技能。要达到以上3个学习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改革提出了以下3个基本思路:

1.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融入创意项目实践过程中

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个创意的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他们的乐趣所在和有效学习动力之一。将创意创作课题导入,贯穿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技能和创意的割裂,更能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由此看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主要形式可以转型为项目组织结合技术指导、信息整合与问题讨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网络和书籍等课外学习资源可以作为课前的铺垫和课后的补充。

2.组织、引导与管理,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兼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与管理的职能。在笔者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从网络获取知识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且对软件学习领悟的更快。在这样的前提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课堂教学可以导入相应难度的项目课题,教师是课题的组织者,策划与设计整个课程的课题及实施路径。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前提下,推荐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设置课堂教学活动规则,维护课堂秩序,调动学习气氛。依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条件,自学可以设置为一个学生学习的环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的形式不再是一言堂,而是能够平等地讨论,一起面对难点、重点和知识更新的问题,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避免单一视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体课堂的时间可以更多地放在互动和探讨问题上,让学生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知识内化。

3.分阶段地实施课程改革

改革的教学理念要落实,需要因课制宜。课程改革需要考虑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本身的定位及目标,分阶段地落实与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课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科发展的趋势需要本课程突破单一技能学习的局限性,古话讲“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知识更新和信息整理的能力,课程的作用力将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教师对于软件的具体的功能讲解及演示案例实际操作是必要的。在课程改革后续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其学习自主性,推进其学习的探究性及合作性。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课题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和管理等工作上。分阶段地实施课程改革,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三、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1.创作课题的设计及课外学习资源的分享

以本年度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 Shop课为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个艺术课题――超现实主义视觉与寓言,作为创作的任务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分享了课题相关的设计网站、教程网站和图书作为课下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扩展知识。艺术创作课题的设定融入了人文思考,既有主题性又有扩展性,要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创作,运用软件技术实现创意,在创作过程中将思想、美学、创意与技术融合起来,从而实现技术在图像文化上的介入。我们训练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通过技术在美学和创意上的实现及思想的表达。创作课题――超现实主义视觉与寓言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

1.1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表达的主张和风格,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和寓言在创作主张上有着共通性,即通过表象的提炼与重构来追求和传达内在的真实。本课题有一定的想象发挥空间,可以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寓言可以联系当代的社会现象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进行联想和想象,可以有新解。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保障了学生创作的原创性。

1.2抽象的文字语言或概念转换为具象视觉语言是贯穿设计师整个设计生涯的一种必备的能力。因此课题的设定不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创意能力及表达能力层面的训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1.3 Photoshop是一个强大的图像后期处理软件,学生对应本课题的创作,能够充分挖掘这个软件的功能,在提升应用技能的基础上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2.设置课堂的规则及学习路径,营造学习情境

围绕艺术课题,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的课堂活动主要分为几个环节:

2.1课题相关作品案例分析

由教师带头示范超现实主义风格视觉作品案例的分析,后续每次课学生以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收集案例的分享,要求内容不能重复。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做资料搜集和分析的工作,每个人的信息来源不同,观看的角度和观点不同,这个环节的设置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每个人视野的局限性。

2.2软件的功能讲解及实例训练

这个环节在初学设计软件阶段是避不开的,教师引导性地讲解软件的主要功能,并鼓励学生结合课下学习资源进行知识扩展和补充,并在课堂上分享,课堂的实例训练让学生通过临摹学习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技巧,以备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发挥。

2.3重点难点总结及答疑

每一次课的结尾,教师都会以提问的方式将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针对个别同学的提问进行答疑。

课堂围绕课题及技术、美学和创意的关系进行学习和各项能力训练,每一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课堂营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互动分享的学习情境,在技能掌握和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作品汇报及相互点评

从第二次课开始,我们每次课都要用Photoshop针对课题创作一幅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及点评,充分调动课上的交流互动气氛。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将让同学们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就自己的创作和学习所得进行一次综合的汇报,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及知识结构整体梳理一遍。课件包含以下内容:(1)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及作品的创意、制作过程;(2)关于创意、美学、科技三者关系的认识;(3)自己在这门课里所学到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最终的汇报是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很多人尽其所能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不同的思路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整理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学生觉得课程导入课题的方式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创作,但是感觉课程的节奏稍快,课时量有点少。摄影课如果能够排到这门课的前面,能够更大程度上保障创作素材的原创性。这些问题为我们课程改革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让我们意识到课时的设置与各门课程的排序可以更加优化,以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有可能转换为包含软件技能学习环节的专业设计课。

篇7

一、TOPCARES-CDIO教学理念概述

CDIO教育理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研究创立的工程教学理念,它继承和发展了欧美等国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代表了国际工程教育的最新方向”[1]。

基于“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在继承CDIO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在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对CDIO能力培养大纲做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调整并增加了部分能力指标,构成了具有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TOPCARES-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TOPCARES-CDIO构建了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具体包括:T――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O――开放式思维与创新(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P――个人职业能力(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C――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A――态度与习惯(Attitude and Manner),R――责任感(Responsibility),E――价值观(Ethical Values),S――实践为社会的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图1 TOPCARES-CDIO 8大能力指标体系

“TOPCARES-CDIO能力体系”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项目中实践,掌握并发展核心能力。

二、TOPCARES-CDIO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和社会交往中熟练、有效地使用英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另外,要求采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学主要围绕教材进行,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评价不清晰,完全不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故基于TOPCARES-CDIO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根据TOPCARES-CDIO教学理念的指导,我们从能力的培养出发,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为基础型英语课程,在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分级教学,旨在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掌握大纲要求词汇,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场景下的听说能力,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阅读材料,能描述个人经历、情感和事件等的能力。第二板块为进阶型英语课程,在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按照小组教学的模式,发展学生的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能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阅读实用性英语文档,能用英文进行日常商务E-mail的沟通等。第三板块为发展型英语课程,在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课程主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制定行业英语教学内容,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为教学蓝本,结合多元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词汇,能用英语进行基本技术沟通,能阅读行业基础的英文技术文档,以及能流利地与企业面试官进行英文面试。

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不仅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且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上进行了改革,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TOPCARES能力指标体系,旨在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实用化人才。

(二)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根据教育部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TOPCARES-CDIO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将能力融入到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放弃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成为创新教学模式的计划者。CDIO‘做中学’的项目教学模式能迎合‘数字原住民’的需要,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手段让他们参与到项目学习中来,而不仅是传统的被动听受”[2]。以演绎型教学模式替代归纳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模式代替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个人职业技能和责任感;以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强调“精讲多练”、“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在教学中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能力;融合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最终吸收各教学方法的优点建构“多元互动性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实现创造社会价值的最终目标。

(三)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项目

根据成都东软学院TOPCARES-CDIO改革课程项目指导性原则,课程项目属于三级项目,是基于单门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项目,主要训练本门T-C课程项目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专项技能及应用能力。大学英语的课程项目既要在这个指导性原则下开展,同时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要与改革后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相匹配,所以我们秉承以上的项目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来确定项目目标,将项目目标定为达到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职场竞争及行业领域中所需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将TOPCARES-CDIO的指标体系细化到每一学期的学习项目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大学英语(三)课程项目为例,这一阶段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为进阶型英语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按照小组教学的模式,发展学生的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能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阅读实用性英语文档,能用英文进行日常商务E-mail的沟通等。那么本阶段的课程项目就可以设计为围绕一个简单的商业项目展开,小组成员分成两组,需要撰写商业项目计划书,展开商务谈判,谈判的过程中需要有E-mail进行项目沟通。

(四)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方式

“传统的观点认为评估是独立于教学的。教师认为评估占用了教学实践;而学生通常对评估有所担心和害怕。但是CDIO教学模式的评估正是以学习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氛围中促进学习”[3]。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往往由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40%,形成性评价占期末成绩的60%,包括课堂表现、课程项目、平时作业、词汇比赛和课程项目五部分。各部分之间缺乏科学的联系,也无法反映出真正的学习效果,故在多年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往往会出现形成性评价的可信度不高的问题。

图2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能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轨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这一点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英语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解决了传统的形成性评价缺乏可信度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评估学生学习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学习效果的规范化、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与评估的结合、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利用评估结果改进教与学”[3],以上四个过程都应该在课程评价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篇8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第九讲

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与三角恒等变换

2019年

1.(2019北京文8)如图,A,B是半径为2的圆周上的定点,P为圆周上的动点,

是锐角,大小为β.图中阴影区域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A)4β+4cosβ

(B)4β+4sinβ

(C)2β+2cosβ

(D)2β+2sinβ

2.(全国Ⅱ文11)已知a∈(0,),2sin2α=cos2α+1,则sinα=

A.

B.

C.

D.

3.(2019江苏13)已知,则的值是

.

2010-2018年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Ⅰ)已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上有两点,,且,则

A.

B.

C.

D.

2.(2018全国卷Ⅲ)若,则

A.

B.

C.

D.

3.(2018北京)在平面坐标系中,,,,是圆上的四段弧(如图),点在其中一段上,角以为始边,为终边,若,则所在的圆弧是

A.

B.

C.

D.

4.(2017新课标Ⅲ)已知,则=

A.

B.

C.

D.

5.(2017山东)已知,则

A.

B.

C.

D.

6.(2016年全国III卷)若,则=

A.

B.

C.

D.

7.(2015重庆)若,,则

A.

B.

C.

D.

8.(2015福建)若,且为第四象限角,则的值等于

A.

B.

C.

D.

9.(2014新课标1)若,则

A.

B.

C.

D.

10.(2014新课标1)设,,且,则

A.

B.

C.

D.

11.(2014江西)在中,内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若,则的值为

A.

B.

C.

D.

12.(2013新课标2)已知,则

A.

B.

C.

D.

13.(2013浙江)已知,则

A.

B.

C.

D.

14.(2012山东)若,,则

A.

B.

C.

D.

15.(2012江西)若,则tan2α=

A.−

B.

C.−

D.

16.(2011新课标)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终边在直线上,则=

A.

B.

C.

D.

17.(2011浙江)若,,,,则

A.

B.

C.

D.

18.(2010新课标)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

A.

B.

C.2

D.2

二、填空题

19.(2017新课标Ⅰ)已知,,则

=__________.

20.(2017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角与角均以Ox为始边,它们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若sin=,则sin=_________.

21.(2017江苏)若,则=

22.(2016年全国Ⅰ卷)已知是第四象限角,且,则

.

23.(2015四川)已知,则的值是________.

24.(2015江苏)已知,,则的值为_______.

25.(2014新课标2)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

26.(2013新课标2)设为第二象限角,若

,则=_____.

27.(2013四川)设,,则的值是____________.

28.(2012江苏)设为锐角,若,则的值为

三、解答题

29.(2018浙江)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它的终边过点.

(1)求的值;

(2)若角满足,求的值.

30.(2018江苏)已知为锐角,,.

(1)求的值;

(2)求的值.

31.(2015广东)已知.

(Ⅰ)求的值;

(Ⅱ)求的值.

32.(2014江苏)已知,.

(1)求的值;

(2)求的值.

33.(2014江西)已知函数为奇函数,且,其中.

(1)求的值;

(2)若,求的值.

34.(2013广东)已知函数.

(1)

求的值;

(2)

若,求.

35.(2013北京)已知函数

(1)求的最小正周期及最大值.

(2)若,且,求的值.

36.(2012广东)已知函数,(其中,)的最小正周期为10.

(1)求的值;

(2)设,,,求的值.

专题四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第九讲

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与三角恒等变换

答案部分

2019年

1.解析

由题意和题图可知,当为优弧的中点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取最大值,如图所示,设圆心为,,.

此时阴影部分面积.故选B.

2.解析

由,得.

因为,所以.

由,得.故选B.

3.解析

由,得,

所以,解得或.

当时,,,

.

当时,,,

所以.

综上,的值是.

2010-2018年

1.B【解析】由题意知,因为,所以,

,得,由题意知,所以.故选B.

2.B【解析】.故选B.

3.C【解析】设点的坐标为,利用三角函数可得,所以,.所以所在的圆弧是,故选C.

4.A【解析】由,两边平方得,所以,选A.

5.D【解析】由得,故选D.

6.D【解析】由,得,或,

,所以,故选D.

7.A【解析】.

8.D【解析】由,且为第四象限角,则,

则,故选D.

9.C【解析】知的终边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此时与同号,

故,选C.

10.B【解析】由条件得,即,

得,又因为,,

所以,所以.

11.D【解析】=,,上式=.

12.A【解析】因为,

所以,选A.

13.C【解析】由,可得,进一步整理可得,解得或,

于是.

14.D【解析】由可得,

,,答案应选D。

另解:由及可得

而当时,结合选项即可得.答案应选D.

15.B【解析】分子分母同除得:,

16.B【解析】由角的终边在直线上可得,,

17.C【解析】

,而,,

因此,,

则.

18.A【解析】,且是第三象限,,

19.【解析】由得

又,所以

因为,所以

因为.

20.【解析】与关于轴对称,则

所以.

21.【解析】.

22.【解析】因为,所以

,因为为第四象限角,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23.【解析】由已知可得,

=.

24.3【解析】.

25.1【解析】

.,所以的最大值为1.

26.【解析】,可得,

,=.

27.【解析】,则,又,

则,.

28.【解析】因为为锐角,cos(=,sin(=,

sin2(

cos2(,所以sin(.

29.【解析】(1)由角的终边过点得,

所以.

(2)由角的终边过点得,

由得.

由得,

所以或.

30.【解析】(1)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因此,.

(2)因为为锐角,所以.

又因为,所以,

因此.

因为,所以,

因此,.

31.【解析】(Ⅰ).

(Ⅱ)

32.【解析】(1),

(2)

33.【解析】(1)因为是奇函数,而为偶函数,所以为奇函数,又得

所以,由,得,即

(2)由(1)得:因为,得又,所以因此

34.【解析】(1)

(2)

所以,

因此

35.【解析】:(1)

所以,最小正周期

当(),即()时,

(2)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即

36.【解析】(1).

(2)

篇9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高等教育院校锁培养的大学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矛盾的发展之下,人本教育理念的概念被提出来。这种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全面,学生的潜力能够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这一教学模式首先在大学教育中开展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二、人本教育的概念

(一)概念所谓人本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主题,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提倡人人平等,以学生本身知识的增长作为目的。这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地方主要是抛开了“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实行个体化教学。

(二)人本教育的必要性中国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离不开教育,而传统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进行人本主义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到更高层次,不断重视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教育也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人本教育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被更加的重视,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被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出来,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人本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传统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阻碍了大学生思想的升华,对大学生的管理过于死板,违背了大学应该是纪律性和自由相统一的学术圣地这一概念。人本教育理念不同于以往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大学要把学生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学风逐渐放开。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提升,将学生的实践性不断加强。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加强实践性教学。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张扬个性和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经过正确的引导,最终能够转变为其内在的素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要逐步实现平等化。大学教育不能延续高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不能是传统的从上往下的灌输式教学,而要引导学生重视学术性探讨,转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交流关系。

(二)改变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手段当前社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因此以往传统的古旧的大学教育管理方式,例如对学生进行威胁,进行恐吓等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扬学生特有的创造性和活力,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但不能打压,还要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发挥出来。人本教育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从学生的性格、感情和态度入手。因此,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消除学生对教师传统的恐惧感和敬畏感,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出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在做到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人格;全人格教育;素质;素质教育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格是凭借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特性。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俞子夷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现有的人格教育主要放在基础教育阶段,认为精神品格的形成、世界观的成型都集中在中学之前的阶段。然而现实表明,大学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与知识教育体系相比,当下大学的人格教育体系还不完整、不系统。

当下大学普遍倡导的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为全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全人格教育又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利的途径。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全人格教育都强调内化式的教育,注重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但两者在概念、功能和目标上存在差异,深入剖析两者的异同,有利于加强对全人格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助于探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全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全人格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人格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一书中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观止并重,律己修身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阿道夫·第斯多惠就提出培养“全人”的主张,20世纪20年代,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了以人格整体成长与完善为教育目的“全人教育”思想,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人教育思潮在西方兴起,虽然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对人格教育的重视上却是共通的。自80年代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健康人格培养。进入90年代后,美国学校开始实施国家提出的“整体人格教育”方案,初步形成了由教育的理想、教育的形式及要达到的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组成的整体人格教育模式。

20世纪初, 中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全人格”教育思想。其认为,一个人的独立、完整的人格还包括心理生活说到的志、情、意和道德生活说到的智、仁、勇”等方面。健全的人格体现在智识、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发展,无所偏废。他认为关于智识的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关键是授以学习的方法,对情绪重在培养,对意志重在训练,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益处。潘光旦的全人格教育思想对现今的大学教育仍然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近20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突出科技教育的同时,掀起了“人格化教育运动”,强化了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为内容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育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未来的教育,呈现人格化教育的趋势。

二、素质教育与全人格教育的概念剖析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及其他实践活动的作用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要素。比较而言,人格的构成主要包括人的智力、道德和意志力三个要素。素质教育和全人格教育在基本理念上有其相通之处,但在概念、功能、目的上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一)概念不同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柳斌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给予了解释,龚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义:大学素质教育定位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更加强调“基础”、“素养”即“做人和做学问的功底”,体现着现代教育价值指向的教育思想;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类别,旨在加强专业素质的教育,以及承担着专业素质之外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

综合潘光旦等人的观点,全人格教育的概念可初步界定为:从全人格的角度理解人,以全人格的模式塑造人,培养健全、和谐、完满的人。“全人格教育”既是体现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并兼有目的的涵义。

(二)功能不同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全人格教育强调把人格差异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以全人格的模式培养学生,其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格;素质教育要求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其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因而,从教育功能上看,两者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还可以从具体的教育方法中得到论证。如按照全人格的教育方法,教师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进而根据人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全面地认识学生,把人格的差异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即按照不同的人格品性进行培养。而按照素质教育思想或模式,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群体水平的整体提升,忽视了作为群体的人的多样性与作为个体的人的多面性。

(三)目标及评价体系不同

健全的人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标准,终其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点,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的一项终极目标。根据全人格教育思想,在现阶段为进一步将目的具体化,便于实施和评价,可将“健全、和谐、完满的人”用多项指标来表述,如:身体健康的人、乐群协作的人、懂得自我认知的人、懂得学习的人、拥有专业技能的人、自主创新的人,这些指标既是培养目标,同时又是评价准则。

素质教育是通过对教育者内在素质的培养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的四个要素,同时也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评价体系,即德、智、体、美等指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浸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探讨深化大学全人格教育的途径

在时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深化大学全人格教育具有良好的土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有助于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深化全人格教育,进而将大学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一)从全人格的角度理解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群体,经过了中学时代的成长阶段,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特征,但这种人格特性是不稳定的,甚至是比较片面的,也就是说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心理空虚、价值失衡、急功近利、学习焦虑等现象都是大学生人格尚不健全的表现,这时候教育者往往需要从全人格的角度加以理解,而不是当作简单的心理问题加以教育或疏导。

而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往往面向全体,忽视了作为群体的人的多样性与作为个体的人的多面性,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性格差异,导致不能正确地理解学生,进而也就谈不上正确地教育学生。因此,“全人格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进而根据人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全面地认识学生,认识到人的性格有通性同时也有差异性,针对人格的差异来教育、培养学生。

(二)以全人格的模式塑造当代大学生

当代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意志坚定以及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强调“以全人格的模式塑造人”,即从整体上把握全人格的结构,通过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的手段必需充分考虑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来开展教育工作。

(三)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全人格教育

当下的大学正开展各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大学文化建设,全人格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渗透于大学的文化建设中,使大学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大学文化,从而使全人格教育成为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大学文化还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制度化的形式(如校训校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的文化品味还决定着人的品味,承载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教师的学术风范,治学态度、处事原则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成长、人格塑造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为全人格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四、结语

当下大学普遍倡导素质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全的人格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点。素质教育和全人格教育在基本理念上有其相通之处,素质教育为全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全人格教育又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利的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深化大学全人格教育需要从全人格的角度理解大学生、按全人格的模式塑造大学生、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加以开展。

参考文献

[1] 董远骞.俞子夷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 高德胜.人格教育在美国的回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