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的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创新的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创新的模式

篇1

关键词:知识获取内部研发战略联盟企业并购

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获取、吸收并运用知识是大家普遍关心和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在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获取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充分探索知识获取的各种功能模式,企业才能对其拥有的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1 知识获取模式1――内部研发

Helfat[1]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表明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其是否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技术领域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众多的内部知识获取方式中,大多将内部研发作为区分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最关键的特征。企业研发主要是指企业为获取新知识,实质性地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并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而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一般包括技术开发和科技研发两部分。其中,技术开发是指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型、可靠型、创新型的产品、材料、公益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科技研发是指为了探索科学技术的重大改进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实验、分析活动,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必须重新组合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来产生新知识,改进产品设计,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内部研发的过程中,不同知识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技术能力,并产生不同的绩效。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研发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加快企业搜寻和选择相关领域知识的效率。一个重大的研发承诺意味企业将把新产生的知识流动转移给现有的知识库,这些知识可创造专利技术和发展核心能力,并从诞生开始就为企业自主拥有,并以较低的成本应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中。另外,内部研发还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目前市场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专有新知识并吸引合作伙伴。也有研究证明,在新技术背景下获取竞争者的创新技术大多停留在编码化的部分,相当一部分隐性知识是无法获取的,高强度的研发能力可以改善企业吸收外技术知识源的能力,随着研发强度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经营产出也会随之增加(Crépon等,1998)。

2 知识获取模式2――战略联盟

Nonaka(1994)年在知识基础论指出,战略联盟可以作为获取外部知识流的一种手段或平台,可以让组织拥有创造持续竞争力的异质资源。通过与资源互补组织组建战略联盟,可以知晓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和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抵消内部开发的成本(Baum,1998),从而快速地获取和运用知识,并能有效防止核心技术外溢的组织,加快组织知识累积的速度(Argote,1999)。知识经济时代,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无论是中小规模还是大规模,都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并把联盟作为组织学习和外部知识获取的一个有效途径。

战略联盟虽起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后来却在美国企业界盛行。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认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共同使用资源、共同占有市场,通过各种契约结成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型网络组织[2]。包括:①R&D合作协议;②排他性的购买协议、合作生产;③技术成果的互换;④共同营销等。Hitt等(1977)指出联盟成员通过结合不同组织的资源、技能和核心能力,可以达到开发、制造或分销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共同利益。为了提高双方的合作能力,顺利完成战略目标,企业间应积极开展战略联盟(John Child)。Chen[48]等将战略联盟定义地相当广泛,认为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企业间合作都属于战略联盟,内涵与合作基本一致。Susan等(1988)将联盟理解为两个或更多法人企业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司目标,组织的各种商业联盟,组织结构上并非一定是新成立的法定实体。Inkpen(1998)把战略联盟定义为为达到组织的个体目标而签订的持续的组织间合作协议,这一协议包含了使用各组织提供的治理结构或者资源而形成的不同链接和流程。Pyka和Windrum(2003)把联盟定义为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为共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合作,或两个或两个以上伙伴为了追求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合作协议。通过战略联盟,组织可以将知识统一到复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并在将来的对知识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领域以及产品可以提供先行优势的领域内获得静态效率优势。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概念上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界定。姚群峰(1997)将战略联盟定义为: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通过设立双方都拥有股权的合资企业或在特定的经营环节下进行协作并签订短期协议等形式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赵昌平(2005)在研究跨国战略联盟时,定义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在全球市场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的组织机构在深入分析自身战略情况下,为了降低进入其他市场的风险、获取竞争优势,同其他企业结成的一种以契约或非契约协议为纽带的长期合作关系,包括多边贸易协议、顾客联盟、研究开发联盟、许可证、合资等。

上述学者给出的联盟定义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学术界对战略联盟的定义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角度出发,企业间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属于战略联盟,例如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营销、合资、参股式战略联盟、供应合作协议、许可经营、分销协议等。另一种狭义的观点则认为,战略联盟指两个或更多组织为转移、分享和合作为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信任为特征的活动,只包含那些具有秘密合作关系、不涉及任何股权的联盟形式的组织形式[3]。本文主要从广义的战略联盟定义出发,深入而有效地分析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如何获取及吸收知识的问题。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战略联盟,可以为企业及联盟成员创造良好的合作利益和竞争优势以对抗联盟外的竞争者,为组织开启一扇“洞悉合作伙伴广阔能力”的窗户。

3 知识获取模式3――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之间的兼并,二是指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收购。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合并或一家企业完全融合另一家企业称为兼并;一家企业为了获取另一企业的控制权,购买其大部分债券或资产叫作收购。近年来,企业的并购在企业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将企业并购和战略联盟作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外部获取方式,并探讨了战略联盟和成功并购与创新的关系研究。Vermeulen(2001)指出并购可以扩充企业的知识存量,增加技术的多样性,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Belderbos(2003)的研究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取海外技术,提高并购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发展多样性[4],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绩效。伴随着我国企业向海外市场的扩张,吴添祖(2006)认为中国应借鉴日本企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并购快速获取核心技术,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中国企业对于并购的得与失,应从组织层面、技术兼容、整合过程等多方面论述并购对企业绩效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胡祖光,2007)。

传统上按照并购双方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关联程度,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当参与并购的双方在同一市场存在相互竞争,企业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横向并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横向并购是指提供相同服务、生产同种产品的两家企业间的并购;纵向并购往往发生在生产或经营环节中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这些衔接紧密的企业通过并购加快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可以节省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使部门间更易沟通、协调;当两家企业的规模较大且从事不同领域时,但具有类似技术、市场或在这两方面没有任何联系,仅追求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时,企业间会发生混合并购。由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并购方式层出不穷。如果企业进行内部研发,往往会耗费大量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绩效的产生不能得到保证,企业并购与之相比,可以快速的获得某项技术,并且能将该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开发人员纳入企业内部以保证新团队的完整性。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考虑,都有助于企业持续创新的提高和后续产品的开发,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参考文献:

[1]HelfatC E.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in petroleum fi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12):1720-1747.

[2]付春.国际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J].国际经贸探索,2001,2:65-68.

[3]Stafford E R.Using cooperative strategies to make alliance workp].Long Range Plannimng,1994,27(3):64-74.

[4]Belderbos R.Entry model,organizational,learning and R&D in foreign affiliates: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J].Strategi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35-259.

篇2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引导社会舆论、干预社会事件、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弘扬正气、伸张正义、宣传美好、鞭挞丑陋的社会代言人。本文旨在分析当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之处,并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模式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评论;评论模式;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作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例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除了有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评论的作用之外,由于它传播的广泛性,受众人数的众多以及影响力,它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地位。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起步较晚,自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出现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最早的《观察与思考》到现在的《新闻1+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地推陈出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以及网络评论的兴起,网络评论以其互动性、观点的犀利性等特点在评论领域掀起了一次新的革命,在这个背景下,电视为了应对网络的新挑战,推出了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在当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既存在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又存在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模式,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在不断地创新。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处于老模式与新模式并存,同时不断向前探索的阶段。

一、从“范评”到“深评”,回归电视新闻评论的本源

(一)传统电视新闻评论选题不集中,评论针对性不强。

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上很泛泛,由于采用述评的模式,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在选题上没办法集中到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新型电视新闻评论模式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在选题上能切中社会绷的最紧的那根弦,评论针对性强,摒弃了传统模式的“范评”,回归到电视新闻评论“针砭时弊”的本源。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电视观众渴望有价值的新闻评论。随着现代社会新事物、新问题的增多,受众对于“判断”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信息的意义、影响以及处理方式,语义、评论、言论格外重要。因此,言论要达到效果,在选题上就必须切中社会最关注问题。只有那些能够提出契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问题,并在孜孜以求的追问中体现其独有见识和价值的媒体,才能真正形成与社会的良性共鸣,达到与观众情感上的深层共识。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力图契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深刻的主流的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予以关注,做到紧贴新闻,又不仅仅是新闻。

(二)新型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相对集中,切中时弊。

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比,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在选题上就有所突破,摒弃了传统模式的陈旧的、中庸的选题方式,把评论的焦点集中到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上。

在话题的选择上,《新闻1+1》的选题比较集中,紧跟社会的热点话题,贴近民生,同时也能看出,在评论上《新闻1+1》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评事议事,避免上传下达,大量正面评论的方式,紧贴社会的主流现象,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旨在针砭时弊,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相比,新型模式回归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本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二、从重“述”轻“评”转向重“评”轻“述”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采用“述评”的模式,所谓述评就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在节目中大量的陈述事实,注重“叙述”而轻视“评论”,这样的评论过多的报道事实,没有发挥出评论节目的个性特点,过少的评论让节目失去了电视评论节目的根本职能。如《焦点访谈》一般在整期节目中,主持人只在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一次,仅仅是开篇引题,结尾总结而已,总结的内容也只是单一的陈述事实,没有任何评论的信息,典型的“红烧头尾”。干巴巴的新闻事实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没有评论的评论节目也就显得很没有生气,观众想看的不是新闻事实,而是评论员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述评”是其典型的特征,“述”远远多于“评”。

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则不同,大大增加了评论的篇幅,如《新闻1+1》的评论做的很厚实,评论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新闻发生的当时,还会对长远的计划做讨论,提出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与传统模式比较起来,评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的增加了,同时整个节目中,评论员和主持人的评论远远多于对新闻事实的陈述,陈述事实的片子都很短,言简意赅,说明事实后紧跟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评论,把评论的主要地位展现了出来,而叙述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观点和见解才是评论节目的根本,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充分展现了一个评论节目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发挥了评论节目的个性优势,用观点和见解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从“主持人”到“评论员“的转变

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已经进入了“三名时代”即“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 如凤凰卫视核心竞争在于人才。以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为内容的“三名”战略使得像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杨锦麟这样的新闻评论员成为凤凰卫视评论的活商标。新闻评论员所具有的宽广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快速反应解读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因果关系找到最核心的脉络和最本质的原因。

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在评论员的选择上有所创新。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采用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讨论的场,使评论更加全面真实,更有魅力。

四、结 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已经在选题、评论内容、评论员以及时效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不断在探索中前进,今后,新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不断创新和突破,逐步向融合化、开放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08(08)

[2] 宋美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J].视听纵横.2010(01)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模式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中职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中职生的年龄尚处在少年向青年过度的阶段,虽然最基本的人格特征已经形成,但还属于不成熟的阶段,思想还比较单纯,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针对学生此阶段的发展特点,注重其健康心理的塑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刻苦学习、不断督促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多为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既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紧密地结合起来,道德教育的层次要随着技能的进步而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进而完成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各行业的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传播社会正能量,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要求社会全员遵守相关规定,中职生要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相应贡献。

4.有利于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道德的制约,职业道德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依赖性,但也有其独立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只有相关教育完善,才会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坚定道德信念,并在此支撑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二、中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中的若干问题

1.教学水平普遍不高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就当前情况来看,在课程讲解中,教师没有通俗易懂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不能彻底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大多数院校只是借助思想政治的课程,浅显的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讲解,没有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讲解的方式枯燥乏味。更有教师认为中职生的教育重点应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殊不知良好的道德习惯才是专业技能发挥的基础,是应该排在教育之首的。部分教师的原因是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很好贯彻的重要原因,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

2.大众舆论的定位误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生在大部分人的心中是“技术工人”的形象,只需要专业学习技术就可以,道德的存在对今后工作并没有作用,教学考评也仅仅以成绩论英雄。久而久之是让学生产生“职业道德”学科并不重要的错误认知,并失去学习的兴致。

3.缺乏学科重视度,理论实践教育脱节

中职学生必修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但就目前实际上课情况来说,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髓,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即可,从而忽视了中职生的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也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埋下了隐患。

三、中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任何教育模式的创新,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商讨,仁者见仁,为保证创新贴合实际,要考虑教师、学生及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使新制度符合社会需求。

1.注重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可行性

中职职业道德创新是与其他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的,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各科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在内容上与各科紧密相连,形成更大的影响。在教育的方式上,不应局限在本校教师的师资力量,应多渠道、全方面的帮助学生接触到职业道德教育。例如,邀请本校的模范学生和聘请先进人物或劳动模范在校内开展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等。

2.促进教学方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常强调“先做人,后做事”,良好的职业教育道德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从意识上提高重视,同时还要重视职业道德学科教学的效果反馈。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倡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不仅在学生理论考试中进行检测,还应融入实践能力的检测,让学生在多维度模式中实现成长。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学生每一次完成作业的情况,每一次考核测评的情况、每一次阅读课堂表现以及探究活动的情况等,都应该有教师详细的记录和评价。在这种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中,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被逐渐培养,学习兴趣也随之提升。

3.职业道德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确立,为将来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础,树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本质。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开展“学雷锋”、活动和“三下乡”义务服务活动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生应在实践中领悟、增加学生道德修炼的自觉性。

四、总结

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时展的潮流,是教师及学校的责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实现中职学生教育模式及策略的创新,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史煜琼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谭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与对策[J].赤子,2014,02.

[2]曾昭慧.以职业素养形成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萃智创新方法;甘蔗机械;研发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S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4-0019-03

一、萃智创新方法理论

萃智(TRIZ)创新方法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Altshuller也被尊称为TRIZ之父。萃智(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俄语含义的单词首字母(Teoriya Resheniya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组成,在欧美国家也可缩写为TIPS。

萃智创新方法理论是分析了世界上大量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萃智创新方法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它着力描述清楚并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而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产品或技术系统的发展进化规律去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尤其它采用了科学的问题求解方法,将特殊的问题归结为TRIZ的一般性问题――问题模型,再应用TRIZ中的相应工具去寻求解决方案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到针对初始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的问题求解思想和特征。

萃智创新方法理论的强大作用正在于它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萃智创新方法理论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的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萃智创新方法中,发明问题求解的过程是对问题不断描述、不断程式化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初始问题最根本的冲突被清楚的暴露出来,能否求解已很清楚,如果已有的知识能用于该问题则有解,如果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该问题则无解,需等待自然科学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过程是靠ARIZ算法实现的。

二、甘蔗机械研发旧模式存在的问题

甘蔗机械研发旧模式是通过对甘蔗机械的需求分析,得出产品设计要求作为甘蔗机械开发的设计输入,根据设计输入通过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创新直觉和创作灵感反复计算和试验,最终才能研发出满足设计要求的产品。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往往由于为了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复杂,那么尝试的次数就要很多,如果解决方法是某一领域的经验的话,则尝试的次数就会少一些,但是如果在某一领域找不到解决方法的话,设计人员就要到其他领域去找了,那么这种尝试的数量就很大。

2.要求设计人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比如头脑风暴、直觉知识和创造力等。直觉和经验是很难在一个组织中传授给别人的。这就导致了被称为心理惯性的现象,发明被局限在某种经验之中,在新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不可能产生多种解决方案。

三、萃智创新方法在研发中的实际ig_用过程介绍

萃智创新方法在产品研发中的运用过程:设计人员首先将待设计的产品表达成为萃智(TRIZ)问题,然后利用萃智(TRIZ)中的工具,如发明原理、标准解等,求出该萃智(TRIZ)问题的普适解或称模拟解,最后设计人员在把该解转化为领域的解或特解。

设计人员首先运用创新方法体系通过对技术系统进化分析和问题分解,识别内在的技术矛盾,针对技术矛盾和工程问题使用萃智(TRIZ)方法解决问题并找到多种概念方案,为确定技术方案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选择方案。

在对主要的技术难题攻关时,通过对材料学、金属加工等其它相关专业领域专利查询、搜索解决方案知识库、运用萃智(TRIZ)创新方法原理等得到解决方案。如横输送系统得到退让活块结构、带张紧的皮带传动等多个解决方案;甘蔗切割系统得到自适应刀盘、水刀切割等解决方案;甘蔗剥叶机剥叶系统得到橡胶指剥叶元件、高速气流剥叶等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优选和可行性、可靠性验证,并根据现有技术条件、技术成熟程度、制造成本等因素确立选定其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开发设计,从而大大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减少了反复尝试试验的次数,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问。

应用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AI)工具对产品研发过程中问题的转化、定义和求解、用CAI软件创建组件功能模型、进行系统理想度分析、创建技术难题的RCA及资源分析,使设计人员的产品研发过程思路更加清晰,对技术难题的求解更加准确、全面,对问题的解决更加系统。例如:

如在针对甘蔗破头率高及刀片易磨损等技术难题,借助计算机进行技术方案仿真分析,使公司找准产品技术研发突破口,找到最优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如通过对甘蔗切割刀盘系统分析,找到刀刃变钝的主要原因,选择最恶劣的工作状态,针对不同材质和刀具结构的技术方案,对刀具的工作冲击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刀具应力、刀具碰撞作用力指标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校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经仿真分析,最终确认刀片主体采用45号钢材料、刃部采用非常耐磨、且耐冲击的GU30硬质合金钢材料的3号技术方案,通过硬质合金钢熔化与刀身的基金属碳钢结合在一起,使硬质金属合金切削部分比刀具基金属硬度更高,刀具形成耐用主体和硬质抗磨损工作面,熔化的硬质金属合金将刀具硬化。当刀具结构中的最大应力出现在刀刃部位,应力最大值为2146MPa,由于刀刃采用了高硬度钨铬钴合金材料,应力最大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且未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值,即可认为在与石块碰撞过程中不会出现塑性变形,也未超过材料抗弯强度值,因此不会出现断裂。

萃智创新方法在产品研发中运用,有效地解决了甘蔗机械研发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研发中可以快速获得多种概念解决方案,并通过分析找到产品技术研发突破口,确定最优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四、创新方法在运用中的提炼,模式的固定

运用创新方法理论在运用中,重点应注意通过对技术系统进化分析和问题分解,识别技术矛盾,然后通过专利查询、搜索解决方案知识库、运用TRIZ创新方法原理等形成概念解决方案,再应用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AI)工具解决技术难题,才能高效地正确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

通过创新方法理论运用,可以为研发人员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突破思维惯性,打开创新思维,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全新途径。为了把这种好的研发模式保留下来并在今后的产品开发中更广泛地应用,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新的技术创新研发体系,把这种高效的创新方法研发模式固定下来。

可通过明确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流程,寻找与企业原有创新流程的结合点,对企业原有的产品研发流程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萃智(TRIZ)创新系统平台,并辅助对设计人员开展基于萃智(TRIz)理论的创新能力拓展的培训,通过对研发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建立起全新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方法在企业的应用,促进企业主体和企业内部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企业在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水平,从而有效加快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技术创新方法国际比较与案例研究[M].科学学出版社,

2011.

篇5

一、联合教学实习模式的创新

实践教学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性、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是规范农科人才培养方案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2]。实践教学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门课程的教学实习有机地组织起来,应用联合实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的三门课程实习任务,且避免重复,效率更高。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由农业昆虫、植物病理和植物化学保护方面的教师各1名组成。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很容易将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统一起来,系统性更强,对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独立思考、查找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联合教学实习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时间短、不连续的弊端,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并且可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及完善的保障体系

以前,由于地域条件、教学条件和实习经费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在学校或附近地区进行的,很难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为保证实习的顺利实施,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挖掘各种关系,联系和开拓实习基地,形成以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学校各试验站三方面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为补充的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场所。此外,为了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在课程实习中,以班级为单位,至少由3名专业老师组成,实行的是教师带队负责制。同时,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实行“双边管理”,即“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负责同志同时管理”与“实习协议”,使学生自律,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等多种措施,保证各类实习安全、有效地进行。

三、建设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教学实习质量与导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3]。新的教学实习模式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性很强,所以要求教师必须知识面宽、实际操作技术高、教学经验丰富、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强。目前,有些指导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实践教师不断学习和加强锻炼,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技术。另外,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高质量实践能力的学生。

四、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以往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通常采用提交报告的方式,往往出现撰写不认真、互相抄袭等问题,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改革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总结实习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参与意识、实习纪律情况、团队合作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实习报告总结等情况。为此,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以考勤(10%)、现场考核(50%)、班组为单位的总结(20%)与书面报告(2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认知能力及控制有害生物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爱新,姜咏芳,刘玉升,刘会香.植物保护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农业教育研究,2016:1.

[2]何建云,周玮,李冠华.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的探索.实验室科学,2014,17(6).

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一、前言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计算机专业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而受到了诸多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及其理论明显的滞后于时展的步伐,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无法与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所以,中职院校应当注重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致力于中职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于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现代化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而如何创新与改革,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1.完善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就会带来教学滞后的问题。所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当密切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学科知识,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要想在这个时代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敢于创新且坚持创新。就创新而言,最关键的并非知识方面,而是思想理念方面。创新的重点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现阶段,教育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要树立起先进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推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是形成终身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及思想。

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创新型的人才加以培养,创新教育的推行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基于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促使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革。教师应当积极的采纳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以此使学生真正的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意识的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摒弃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将教学的互动效果把握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主体的表现欲与主动性。

3.改革教学考核方法

为了有效的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了充分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中职计算机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就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讲,关键就在于是否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在于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及知识的培养。

教师应当致力于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把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有机的转变成计算机上机成绩、笔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结合,上机成绩要侧重于操作技能的表现,笔试成绩要侧重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则取决于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这样的改革,能够有效防止学生盲目追求高分而采用死记硬背式的方法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更好地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基础。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计算机课程讲解完成后,设置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获得良好的体验。

4.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这一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往往会涉及到相当多的因素。通常中职计算机教师会重点考虑学习支持体系、学生上机实习条件,而在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变革会促使教学计划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中职院校应当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比如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并且还应当改革管理体制,以便于为教学模式的改革予以支持。例如:在确保定级训练的基础上,学生的计算机作品综合设计应当切实的达到一定数量,在学年末要展评学生的作品。

除此之外,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明确的规定与安排综合作品设计课程,要注意留足课时,否则教师便无法长期坚持下来。由于综合作品设计是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的开展会对教学改革的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这便更加需要教师提起高度重视,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落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计算机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现状及学科特点,想方设法的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注重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理在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靠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发展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志向。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探索和尝试: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否则,若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3.改进考试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现象,使得学生从小就被束缚在课本上,从而形成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下课背条条,考试上搬条条的模式。这种模式培养下的学生高分低能,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课改后的政治教材很多都与学生和社会联系密切,如果能够把这些联系密切的问题与学生相结合,提供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平台,这对于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解脱出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的《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讲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个环节中,笔者就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且分组讨论综合,每个同学写份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很多学生发现本地的经济发展是以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本地矿产资源作为发展基础的,这种发展给当地的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雾霾天气常见,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一些同学就提出这样的建议,希望当地政府能从本地实际出发,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如给予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到本地落户,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建议不够成熟,但在发展本地经济问题上,学生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敢于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和能力却充分显现出来。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段话:“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些高兴干的事情。”陶先生的五大解放学说对于今天政治课的课程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要想解放学生,首先要解放教师,如果继续延用“一言堂”,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依然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在这种灌输式的教法下,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就更谈不上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接班人。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创 新组织模式 农机与农艺结合

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为实现农业生产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业机械、设备。二者有效结合能够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事实上,农机与农艺结合存在困境,其原因是学科分工的必然使农机与农艺两股科技力量并驾齐驱,分别从事体现自身技术优势的研究,客观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表现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者设计出作物的生产工艺后,便抛给农机科研工作者创造生产工具,很少或没有考虑其所制定的农艺要求是否便于机械化作业的问题,在长期实践中,农机创新形成了一味适应现有农艺的思维定势,缺乏调整农艺来实现农机创新的意识。这一现象影响了农业机械创新效率和质量,而最终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人手,探讨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途径,从源头上整合技术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创新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的概念及其类型

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其创新过程包括农机新产品构思的产生到该构思成功获得商业应用的一系列活动。模式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关于组织模式的概念,学者们表述不尽相同。综合各种表述认为,组织模式是指为某种特定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组织成员构成及其相互之间联结关系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些定义,本文所讨论的“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是指在农业机械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采取的组织形式及主体间结合的关系。其内涵包括各个创新环节的构成、各种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项创新活动在创新主体内部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安排等。

随着众多学者对创新组织模式的长期研究,各种各样的分别满足不同创新要求的组织模式相继出现,并用于实践,通过对这些组织模式的系统分析、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创新采用的常见典型组织模式主要有垂直一体化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虚拟组织模式三种,其中每一种模式又有其具体表现形式。这些组织形式的形成并在农业机械创新中应用是相关制度安排的结果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而其运行效率则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农艺对农业机械创新的影响

实践证明,能够推广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都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产物。要实现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农机必须要与农艺相配套,但是,农艺的多样性与时令性、渐变性与可调整性等特点影响农业机械创新效率和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艺多样性与时令性对农机创新的影响

农作物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因种植的地理条件不同,要求有不同的种植方式与之相适应,即农艺明显具有多样性。农业机械服务的对象是有生命力的、活的个体,针对不同农艺的作业需要有不同的农业机械相配套,从而增加了农机创新的难度和创新风险,如棉花、小麦、水稻的特性和种植要求差异很大,相应作业机械的创新难度也不一样。农艺的时令性是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一段适合其生长的关键作业期,如最佳施肥期、收获期等,但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关键作业期一般很短,所以农业机械的作业周期也较短,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增加使用成本,影响农户的购机倾向,给农机技术推广应用带来困难,如我国动力机械多,而作业机械不足。

(二)农艺渐变性与可调整性对农机创新的影响

农艺的渐变性主要是指农作物在培育过程中,为了满足高产、优质、增效的要求,其生产工艺会不断完善,当一种农机与某一农艺相适应并创造出来后,很可能一种更好的新农艺已经被使用,使这种农业机械使用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不能适用,从而增大农机创新的风险。农艺的可调整性是指在对经济效益不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少的情况下,农作物的具体生产工序可以任意增删或改变顺序。这一特性能给农机创新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如棉花施加催熟剂或脱叶剂后能为一次性机器采收和提高采收质量提供可能;水稻由水田育秧改为机械育秧,去除拔洗秧工序,可以省去对拔洗秧机械的研制,能为水稻作业机械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典型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分析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农机创新的出发点,其结合程度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农机创新组织模式的构建和选择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下面从获取农艺信息的能力和途径方面对三种典型农机创新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垂直一体化模式

垂直―体化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设立自己的研究开发组织或机构,从而实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创新环节一体化的内部组织连接漠式,其主要优势就是通过内部组织连接把原先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协调,农机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加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其缺点是在农机研发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机企业因规模小、资金和人才缺乏以及组织结构缺陷而受到影响,研发人员农艺知识欠缺,对农艺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销售和服务部门,通过市场调查和用户反馈了解现有农艺发展现状和动态,但很难在动植物培育早期就涉及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问题。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团体之间以股权和长期契约为纽带,以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互补为前提,按照市场机制共同承担创新过程的网络组织模式,表现为原始创新资源在成员间的传递和共享。根据创新主体合作程度又可分为:工程承包型、技术生产“联合体”型、技术入股型和联合经营型等。该组织模式中,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组织成员内部拥有丰富智利资源和科研成果,通过学术会议、教学研讨和科研合作,很容易在动植物培育早期涉及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机创新主体多元化,2/3的创新资源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作为核心创新主体的农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独立承担农机创新的全部任务,更无法像大型农机企业一样独自承担农机创新的巨大风险。据调查75%的农机主要生产企业选择同国内研究机构购买技术或合作研发,为了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产学研合作模式无疑是一种对合作各方都有利的“共赢”模式。

(三)虚拟组织模式

一些独立的创新主体面对共同的市场机会而组织起来的以利益互动为中心的创新组织形式,称为虚拟组织模式,它的基本形态主要有链式模式、联盟模式、虚拟平台模式、网络创新模式、横向虚拟一体化外包模式和网络企业孵化器、技术实验室联合体等。其特点是若干成员企业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依靠信息手段由最早意识到这一市场机会或者掌握某一关键技术的企业牵头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和企业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临时组织,迅速动员各自的资源和能力,对市场机会做出敏捷的反应,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市场机遇一旦消失即解散的一种临时联盟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农机化发展需要,该组织模式在农机创新中开始采用,如2007年6月,我国第一个“农业装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签约启动。其主要优势是成员间通过构建实体或虚拟交流平台能够有效获得各种农艺信息,是以后农机创新组织的发展趋势。

四、完善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农机创新组织为农机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2007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5亿千瓦,全年平均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41.3%,但当前农机创新组织模式并没有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问题,农机创新效率低、农机质量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其原因主要现有创新组织模式不健全,农机与农艺进行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平台尚未形成,因此,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多学科通力合作的创新组织模式

农业机械创新是一项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融合生物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组建多学科通力合作的农机创新组织模式已经成为可能,如利用网络创建虚拟创新中心、网络创新俱乐部;创建技术整合小组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等。

篇9

【关键词】自主创新;模式;机制;海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国家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企业要永葆核心竞争力则离不开其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时,企业更要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1.自主创新的内涵、模式及影响因素

1.1自主创新的内涵及模式

纵观国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对自主创新的定义大多是围绕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展开的。从广义上,自主创新包括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狭义上,更侧重技术创新,是技术自主、权利自主、产业化自主和自主市场的耦合。

企业自主创新依据不同的角度和划分标准,其创新形式是不同的。从企业自主创新性质来看,企业自主创新分为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是指企业从境外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活动。集成创新是在已有技术上的局部创新,或者是已有技术的组合式创新。原始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构建研究开发机构,培育和形成一批研究开发队伍,加大开发投入,围绕主业核心技术,在企业内部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方式。原始创新是企业学习、吸收、创造和发展技术和知识资源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种创新形式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目的不仅是从企业外部获得技术来源,开发和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引进创新过程中向引进方学习,进一步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原始创新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企业只有坚持不懈地研究开发,具备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在较高层次上开展有效的引进消化再创新。

1.2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对各类企业进行了不少研究.连燕华(2006)认为企业外部环境、政策体系、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服务都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戴德锋(2007)认为企业R&D投入强度、企业薪酬体系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沈太基、华斌(2008)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制度环境、信息能力、知识、组织、技术、教育培训和国家创新因素等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做了研究,并建立了驱动企业建立和提升自主创新

能力的模型。刘科峰、王仲君(200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科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很多学者虽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更多倾向于依据某一视角对某一类型的企业进行研究[3]。

本文通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来自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要素、科技因素以及创新环境;一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创新文化、人才培养、组织管理、薪酬体系、研发投入和生产、营销能力。

1.3自主创新机制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总结并归纳出一个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模型。如图:

2.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于1984年创立,20多年来海尔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目前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自主创新TOP100企业排行榜中,海尔始终名列前茅,这都是基于海尔自身对于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提升。

2.1海尔集团的自主创新模式

2.1.1创业阶段—引进消化再创新

在技术开发上,任何企业都可以在学习借鉴别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海尔虽然也源于“舶来”,但却没有止步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境地,而是在引进的技术里植入了自己的创新基因,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专有技术和产品。

2.1.2发展阶段—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技术有机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创新的目的是企业通过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海尔提出“整合力就是竞争力。不在乎拥有多少资源,关键是利用多少资源”的理念充分地说明了海尔正处于集成创新的发展阶段。

2.1.3展望阶段—原始创新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尔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和挑战,实现从全球知名度向全球美誉度的跨越的目标,在国家“三自”创新战略的指导下,海尔进行自主创新,提出了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战略—U-home战略,开启了海尔原始创新时代。

2.2海尔自主创新机制

2.2.1海尔文化

海尔文化分为3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即价值观。海尔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正是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海尔实现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等持续不断的创新。海尔内部有一句口号:只有实现海尔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实现海尔的国际化,因而在海尔内部自发产生了“班前会制度”、“6S优秀典型讲评”等学习形式,海尔的学习文化为其自主创新提供浓厚的氛围[4]。

2.2.2海尔人才培养

海尔为员工创造了多种学习平台,例如海尔大学、联合研发机构等都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环境。在海尔,一是可以向用户学习,“用户永远是对的”、“视用户的抱怨为最好的礼物”等理念使海尔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是海尔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二是在干中学,在海尔的5W3H1S体系下,每个人每天都在寻找差距,以期明天干得更好。在学习中贯彻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把每一名员工都培养成为企业的创新人才。

2.2.3海尔组织、管理

海尔的组织结构经过了从直线职能制到事业部制、再到基于流程的网络组织结构的调整,每一步的调整都促进了海尔的发展。海尔的管理模式经历从最初的全面质量管理到OEC管理、再到内部市场链和SST机制的转变,正是不断进行的管理创新,为海尔的持续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基础管理平台。

2.2.4海尔的薪酬体系

企业的薪酬制度因发展战略而定,海尔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此阶段薪酬制度以质量为主要内容,重点放在考核质量上。多元化阶段(1992-1998年),此阶段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如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等。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此阶段的薪酬制度体现增强职工的市场竞争观念的机制,通过内部模拟市场进行分配的形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中,海尔的薪酬体系始终体现着对创新员工的激励作用,为企业始终保持创新能力,走在家电制造业前沿,提供很好的薪酬保障。

2.2.5海尔的R&D投入

海尔在资金使用上确立了对科技创新投入优先的原则,确保集团每年的科技投入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同时,对集团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采用集中投入、加大投入的原则。海尔每年在R&D的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4%以上,1998年投入7.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6%;2002年增长到10.3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8%,占当年利税总额的79.2%;2004年增长到38.5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6.6%;2006年科技投入将占到集团销售收入的8%[5]。R&D的投入为海尔技术领先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2.2.6海尔的生产、营销能力

海尔的地瓜洗衣机、龙虾洗衣机,海尔的“小小神童”品牌、“保健双动力”品牌,都是海尔创新理念的具体反映和体现。业界流行一句话:一流的企业做行业标准,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到目前为止,海尔累计参与了86项中国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拥有企业标准5730项,这充分显示了海尔龙头企业的地位。

在营销上,海尔对国内市场不断深入,深入到乡、镇、村的最基层,在城市则深入到社区。如今,海尔的营销网已经覆盖全国7.3万个乡村,有2.4万个乡镇网点,5000多家县级专卖店。覆盖面之广、深入程度之深,足以看出海尔强大的营销能力。

3.总结

自主创新是海尔的灵魂。海尔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海尔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建立的自主创新平台,这一切都为海尔成功实施全面创新战略提供重要保障。海尔的自主创新模式是深层次的创新,它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系统的、全面的,从企业文化开始,到人才培养、组织管理、薪酬体系,再到研发、生产、营销各个环节,无处不体现着企业自主创新的精神,为企业自主研发产品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大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组织架构,使自主创新持久绵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企业应该综合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长期创新战略和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恒有等.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许宏.业集团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科技信息,2009.

[3]杜鹏程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科技与经济,2010,23(4).

[4]庞艳桃.企业持续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以海尔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8).

[5]纪建悦等.我国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以海尔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7,(1).

[6]纪建悦,邵秀娟,张志亮.我国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以海尔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7(1).

[7]周压庆,郑刚,沈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海尔集团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管理,2004(9).

[8]肖海林.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成机理模型:基于海尔案例的分析.管理世界,2004(8).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图书馆;信息资源

图书馆是每所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我国教育部制订的《高校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图书馆工作被列为评估内容之一。美国的哈拂大学图书馆是全美最受欢迎的一所大学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收藏闻名世界。它收藏有1500万册图书以及550万卷微缩胶卷,650万份手稿,500万张(盒)照片和包括地图和磁带在内的各种研究资料。哈拂大学图书馆一贯坚持读者至上,服务优先和绝对保护读者利益的原则。图书馆所进行的一切服务活动必须考虑能否提升读者,馆员以及本馆和社会的价值,并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协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实质上是创造和协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读者的阅览工具,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它即为广大读者开辟了广阔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良莠俱存,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意识,承担起对读者网络导读的重担。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图书馆仍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几方面:一是服务形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而展开,以有限有形的文献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为主要内容,即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二是服务工作的被动性。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有的馆员,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三是服务工作的封闭性。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外部联系少,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服务模式所有的大多局限在图书馆之内。四是服务对象的固定性。由于条件限制,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改变以收藏文献种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等级,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那是过的观念,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广大的信息服务人员要自觉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馆员才能从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图书馆才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2.重组管理模式。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文献类别或工序来设置部门,如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将采购,加工,整理,服务相分离,部门划分过细,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效管理。重组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市场运作方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分类编目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实这些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流通,期刊,咨询部门一体化管理方式。流通,期刊,咨询一条龙服务,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服务,减少读者查找信息的盲目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馆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文献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上来,将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变为有序信息,按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总结,概括,加工提炼,二,三次开发文献,达到文献深层的利用,使流通,期刊管理的档次上一个新的台阶。3.建立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信息时代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是馆员的职责要求。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也是图书馆在新形式下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装备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但事实表明,还有些馆员没有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图书馆要打破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培训计划,设专门的监督检查人员,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和目标。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从而主动利用自学,培训,专题辅导,进修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网络阅读导读的引导

网络阅读导读是图书馆馆员借助一定的手段,以帮助网络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阅读品质,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为目的,面对学生网络活动所进行的有效的引导,辅导和指导行为。1.强化信息导航培养读者网络阅读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超文本,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引航员,推荐专业站点和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积极,有益,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读者掌握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使之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防止网络迷路。图书馆可以在校园网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等活动,组织有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引导读者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促使读者的网络阅读在浅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和完善。2.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阅读效果。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网络读者提供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的分级审查制度控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减少对读者的毒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阅读效果。3.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在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图书馆有一批具有丰富网络阅读知识和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他们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承担网络阅读导读任务。结合读者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因素,可编制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4.培养网络读者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网络读者自我效能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其网络阅读行为向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让网络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积累有益的经验。认识自身的能力,并且形成相关的信念,才能形成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效果,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自己的阅读理念,预期,态度和方式,从而提高其网络阅读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通过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情报需求,还能丰富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协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陆云芳.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7).

[2]陈俭.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态势[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3).

[3]陈君武.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及解决机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46——47.

[4]高墅.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研究.图书馆学刊,2008(5):47——49.

[5]周琦.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高校图书馆模式.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3).

[6]袁建娟.论网络时代图书馆对大学生的阅读引导.新世纪图书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