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中职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对此,我们作了以下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我认为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线描画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临摹教学法,但是这里的临摹并不是简单的把物体画“像”,而是学习原作品中的构图方法、物体画法以及背景处理。以想象画《堆雪人》为例,笔者先跟学生一块分析这幅画应该怎么表现、从哪些方面去表现。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示范画出一个“堆雪人”的动作,让学生学习这种动态的画法,并把它画在作业上;二是学生画出自己画面中的第二个人物,要求以临摹的原型进行基础加工,添加头饰、雪橇工具等,服装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改画;三是运用改画的方法添加画面中不同的人物,注意人物之间要有穿插、遮挡等关系,而且每个人物的动态服饰都要尽量地画得不一样;四是添画环境、背景及其它观众;五是上色调整完成。学习过程从人物动态临摹开始到自行想象设计添加,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完成得很好。教学法经过这样设计,避免了传统临摹法的单调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兴趣,这群个性张扬的“90后”学生们,尽情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塑造着与众不同的画面。一堂课下来,既动了手又动了脑,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在我的美术课上,学生采用4至6人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比如笔者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专业是形象设计,大多数是女生,很爱美,对化妆尤为感兴趣。桌子上抽屉里镜子梳子少不了,在五官速写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习“面部特征”为例,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面部特征,小组成员一块讨论,试着总结一共有哪几种脸型,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争先恐后的回答:瓜子脸、方形脸、国字脸、长脸……有些同学更是对号入座,说某某同学就是方脸、瓜子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然后我再点评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人物的面部特征以字型归纳为:“申、甲、由、田、目、用、国、风”,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总结的脸型特点在速写本上快速画出来,再观察讨论,给不同的脸型设计上适合的发型。这时候老师进行总结:不同的脸型特征带给人感觉是不同的,脸型是天生的,不能改变,那么后天形象的提升也是我们形象设计这个专业的人士应该考虑的问题了,我们以后帮别人做形象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身份应该体现不同的风采。就这样课堂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在了一起。一节课就这样轻松愉悦的过去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强,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职生好奇心强,富于联想,能够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二、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
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引入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情境呢?现在以笔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课程案例:《找规律》的部分内容为例来进行初步地探讨。
课程案例:《找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88-89页。
教学过程:
转贴于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音乐能够带给人生最大的快乐,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学生很高兴跟着唱。)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最适合运动的季节,咱们实验小学的春季三跳运动会就要召开了,你们高兴吗?这几天同学们都在认真训练呢!老师在操场上拍到了一些同学们训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依次出示照片跳绳,踢毽子)
……
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
师:为了迎接运动会的召开,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已经把运动场布置好了(出示课件主题图—运动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气球和花朵。
师:这些彩旗、花朵,灯笼和气球是不是胡乱摆放的?
生2: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彩旗是怎样排列的?
生1: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这就是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2:下一面是黄旗。
……
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
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
篇3
教与学的和谐,主要说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尊重与赞赏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学生爱戴敬仰老师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撑。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被课程所吸引,主动探索知识,引发其求知欲,而兴趣不仅仅是说学生心血来潮的一时喜欢,这样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抵触厌烦心理,并且很难再重新拾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难以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美术这门学科而言,会有少数学生是从小的兴趣爱好,大部分还是不怎么擅长的,而往往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孩子会有逃避倾向,并且这种逃避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放任时间越久越习惯性的觉得不会美术不懂美术其实没什么。西方国家对于美术在心中有根深蒂固的地位,认为美术是要在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修养,并且有思想的人从事的一种职业。学习美术知识是自身更深层次的提升,精神文化的提升。在上美术这门课程前,就要让学生们对美术产生一种“信仰式”的认识,这种并不是说要怎样去夸大美术的重要性,把艺术作品描绘怎样的惊世骇俗。因为这些只能从老师口中听来的,说多了无法听进学生心里。作为美术老师,自身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美术,热爱这门艺术,当教师自己真的做到这点,不用多说,旁人也能有感觉。教师自己树立一个特别的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这里并不是说要多特别,而是能让学生们由心的被吸引,发现学习美术的用处,发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学习的本质是自主的,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就应了“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句老话。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才能得到发展。但怎样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这就要看教师课堂的魅力了。教师教学时语言应清晰简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是学生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所学知识。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目标的情况下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学生应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后最终目标。目标要设计的符合学生实际。在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中的教学行为也颇为重要,教师要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一步步学习,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每堂课前要有一个预期目标,没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就感觉在一个繁华拥挤的十字路口找不着方向。要找准目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透彻教材本身,结合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教师是否完全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本身。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吗,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所有专业知识内容。教师对所教学科懂得越多,就越能深入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点的意义、地位、作用以及其延伸知识,就越能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的讲授教材,化繁为简的教授给学生。除了掌握所授学科的知识外,教师还应加强学习所授教材涉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广泛地阅读科学、技术和文艺读物,掌握一定的文娱、体育和劳动技能,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有不少教师认为,只有给学生多灌输知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自己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只是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只会装而不会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还有雪教师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常常弄些“伪创新”,认为秀的越多课堂越有效,这种课堂教学,实际上吧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实际教学效果肯定是不行的。假如教师的课教得学生负担很重,那就说明这位教师的课没有教好。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教厌学情绪。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就不能只考虑知识,不考虑学生,应在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中,多想学生之所想,又想学生之未想,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节约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巧妙科学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序的进行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这是组织有效教学的前提与根本,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作为一个优秀教师还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织管理能力等。有时候,管理学生、了解学生、教学方法比掌握学科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优秀的教师能把所教的学科教好,他们不仅要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篇4
在七年多的从省骨干教师到市学科带头人再到省工作室主持人的成长过程中,我对阶段性教学素养的界定形成大致的认识:骨干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学技巧,是教学的熟手和能手,在教学方法上有独到之处;学科带头人则应该有能力从方法中提炼出教学策略,在课程实施的层面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省工作室主持人,则理应从教育目标和课程理念的层面,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广东省教师培训体系的“三位一体”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大学教师培训机构、地方教师培训机构和名师工作室三个培训主体的互动;二是大学导师、名师、骨干教师三者的互动。工作室主持人整合教师工作室资源,以实践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采取“专家引领、师徒结对、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等形式,提升骨干教师的职业道德,加深拓宽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增强示范引领能力和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具体来说,培训的目标定位为提升学员五个方面的能力: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论提升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示范引领能力、教育教学生涯自我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
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方案如下:一是通过以下形式,引导跟岗学员提升教育教学业务能力:(1)基本的教学能力――集体备课;(2)基本的教学评价能力――双向听课;(3)基本的教学反思能力――说课评课;(4)基本的教学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专题研讨;(5)基本的教学实践应用能力――课例开发。二是通过以下环节,帮助跟岗学员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1)教学资源整合开发能力和资源共享――方案设计;(2)教学反思与践行能力――问题解决;(3)形成教学特色的能力和资源共享――案例分析;(4)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题研究。
研修内容设计让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在理论指导下提升,在持续学习中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成长”,教师工作室紧跟“三位一体”理念,同探究,共成长,以提升示范带学能力为基本目标,采用理论研修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工作室成员的导师引领与骨干教师个人研修相结合、研修提升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我形成了“培养人文素养”的中学美术教学主张:我们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美术家,但可以让我们的美术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学会评价美术、鉴赏美术,并形成“读、究、悟、鉴”的行动策略;通过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审美需求,一起描绘美好明天。
在广东省“三位一体”教师培训体系的培养下,我于2008年被评为美术中学高级教师,担任海丰县彭湃中学美术学科组长;参加2010年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参加2013年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担任美术学科班长,被评为优秀学员;陆续成为广东省展演优秀指导老师、广东教育学会校本(地方)教研专业委员会理事、汕尾市高中美术学科带头人、汕尾市高中美术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等;多篇论文在省、市评选中获奖;主持广东省课题《高中美术校本教学行动研究》并结题,参与广东省课题《教学行动研究》《城乡美术教师专业化共同体研究》,参与教育部美术普通高中新课标修订测试阅卷工作,参与2014年粤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配套光盘第六课的全程单独讲课实录,参与编写2015年粤教版《书法练习指导》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参与教育部2015至201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多篇美术作品入选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省美术作品展;2015年12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如今,我作为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本着将自己多年所学传授给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们的宗旨,有三点追求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理念追求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跨越三个台阶:教学技能、教学模式、教学境界。首先,要练好教学基本功,熟习教学常规,掌握教学技能,站稳三尺讲台;其次,要深入探索教学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彰显教学个性,凝练教学风格,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从而跨上第二个台阶;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教师,理应拥有长远的眼光、博大的气度,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更加贴近教学本质,从而跨越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第三个台阶。
二、学术追求
教师在学术素养方面应该达到“三有”要求:有底气、有眼界、有根基。
首先要有底气,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元的,除了学科知识外,还包括课程知识、教学知识以及学生知识等。这些知识并非截然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交集构成了教师所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智能。在这两次转化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学科教学知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要有眼界,即具有宽广的学科视域。实践表明,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是否深厚,取决于他的学科视域是否宽广。作为教师,能够对所教学科做一番深入的审视与剖析,拓展自己的学科视域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还要有根基,即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关注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丰富的学科知识当然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但广博的文化知识更应为教师所拥有。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科知识应处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角落,而不是中心,更不应是全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并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
三、情怀追求
课改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过的新课程理念,为什么一到教学中就会走样?这是因为在公认的教育理念与个体的教学行为之间,并没有一条自发的、直达的通道,而是隔着一个“中介站”,这就是教师的教育信念。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经过充分内化,真正融合于教师的教育信念之中,才能最终外显为正确的教学行为。
篇5
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理念不断更新。“新文科”理念就是顺应时展需求而生的,新文科建设是基于国内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振兴本科教育的背景,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同步启动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2017年,美国的西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了“新文科”概念,将“新文科”定义为:“多门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相互交流,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2020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主题报告中解析了“新文科”理念。他认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四大目标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时代社会科学家”以及“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二、传统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艺术专业隶属于广义的文科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高校则是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提高艺术教育科研及实践工作成效的关键力量。随着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分支被不断细化,子学科数量不断增加。如音乐教育专业被细分为声乐、器乐、作曲,其中声乐又被分为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声乐;器乐被分为西洋乐和民族乐等。美术教育专业则被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类。纯美术中又包括国画、油画、设计、素描、舞台美术等。在“新文科”理念出现之前,传统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专业学生在文化综合知识中的有限
艺术生长期以来在初高中阶段除了文化课程学习,还要抽出相当多时间进行艺术相关课程培训,课业压力大。甚至在高二高三阶段,放松文化学习深入专业训练,去各地拜师学艺,参加校单考、省艺考,客观上难以做到综合文化课程与艺术类课程的统筹兼顾。因此,针对艺术专业的特性,国家在其高考文化录取线的设定上远远低于正常本科高考录取线。
(二)艺术专业学生在大艺术领域知识中的有限
高校艺术专业具有个性鲜明、分类较细的特点,正如其专业的特殊性,近几年课程设置上很大程度模仿和靠近专业院校,部分学科课程设置过于孤立,趋向于专一深入。据调查了解,大部分综合类高校都设有的“美术系”“音乐系”虽同为“艺术”大门类,但专业之间在教学和管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可谓“独门独栋”。专业课程分类科目越分越细,教学越来越偏重于单一学科学习。在艺术的大学科里,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横向课程鲜少渗透和互通,大艺术门类专业联系不紧密,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综合艺术人才造成一定影响。
(三)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领域知识中的有限
长期的技能训练使艺术生形成了对技能的“路径依赖”,部分学生固执地希望从技能上进行提高。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阶段中艺术理论素养的提高极其重要,不多接触艺术综合门类的知识,不多读文史哲的书籍,长此以往难以构建自身高水平的审美观。同时,高校艺术教育与文科体系各专业之间的对话频率越来越少,与工科各专业更是难以产生交集。久而久之,艺术专业学科建设思路受到了限制,无论是艺术专业学科的科研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被拘囿于“艺术学”学科内部,既难以将艺术学研究成果扩展到非艺术类学科,也难以容纳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思路、新养分。在这一局面的影响下,艺术专业师生的眼界也被限定在关注“本专业技能”和“本专业研究成果”之中,而对非艺术领域中的知识“知之较少”,甚至漠不关心。
三、新文科视域下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新文科”是信息全球化,资源配置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艺术教育应顺应时展潮流,沿着“新文科”理念指引的方向积极谋求新的发展途径,遵循新文科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守正创新”“分类推进”和“价值引领”,进一步突破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局限,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质量,创新课程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一)构建大学科理念,加强艺术体系内的学科交流融合
艺术体系涵盖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多门学科。回溯人类艺术发展史,这些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逐步分离、细化的。换言之,逐本溯源,艺术体系中各分支学科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支撑,无论是戏剧、影视、舞蹈,还是音乐、美术,它们之间彼此如影随形,无法真正割裂这些学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建立跨学科师资队伍、确立多元灵活的评价体系。在“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要发展,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专而不博”的思想,打破艺术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积极构建艺术大学科理念,加强艺术体系内的各学科交流,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要让学生能够同时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音乐品鉴能力、戏剧表演能力、影视评鉴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二)加强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非某个行业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汇集了文科、工科、农科等多门学科成果共同造就的。学科之间没有交流互动,就难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探寻到新的发展思路,更不必提及行业创新成果。加强艺术学学科交流融合,进行学科交叉的教学改革,丰富教学目标,突出学科优势特色,必将有助于艺术学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新文科”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加强与“文史哲”体系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交流,也需要与隶属于工科、农科之间的交流,既要让艺术的思想融会贯通到各行各业,也要将其他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引流到艺术教育领域之中。“艺术教育”并非第一生产力,然而,它却能够为其他行业提升内涵、广开渠道,成为企业的“点睛”之笔。地处湖南长沙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就是“艺术教育”+“科技”的成功案例。它凝聚了影视艺术教育的力量,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自2017年落地实施以来,五年时间发展成为可与北京中关村相提并论的“中国的v谷”。
(三)采用新的学科教育模式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可采用适用于“新文科”理念的学科教育模式来开展工作,其具体举措包括:1.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发挥联动作用。艺术教育是多方位、多层面的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都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语言艺术(文学)之间也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高校要为艺术专业师生创建相关的学习环境,使其有机会学习和接触到艺术类其他学科知识。积极拓宽必修和选修课范围,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加强对艺术体系内非主科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加强对非艺术专业,特别是文史哲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建立一支具有“新文科”视野的高校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跨系、跨专业学习,进修,授课,鼓励其开展交叉学科科研工作。2.建立适应于“新文科”特点的考核体系高校对艺术专业师生个人素质的评价方式应当转变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评价内容除了考评艺术本学科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充分融合其他学科知识,采用考核、考察相结合,面试、笔试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来对师生个人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高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适应于“新文科”特点的考核体系,坚持以考促学的思想,拓宽学习、科研视野。3.寻求适应于“新文科”特点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当前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艺术实践能力不足,实践经验单一有限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就职时难以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适应新工作要求。高校为艺术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实践时间不足是造成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应该说,高校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积极寻求适应于“新文科”特点的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是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艺术人才的重点方式之一。就艺术教育实践时间而言,建议将学生的实习时间从数周延长至半年,甚至一年。就艺术实践内容而言,在企事业、文化公司等部门实习中,建议学生除了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外,也应当鼓励参与专业外相近学科的工作。在中小学教学实习中,鼓励学生将艺术知识贯穿到语数外等科目的教育实践过程之中,将语数外等学科知识融于艺术科目教学之中。如,现阶段大中小学热衷的校园(戏)剧便是在戏剧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语文、思政、音乐、表演等多门学科开展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刘小兵,杜泽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2]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17.
[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06):52-59.
[4]夏文斌.新文科新在何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13.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新课程理念 美术教育内涵 教师素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55-02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正在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小学美术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深化美术教育内涵;在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新课程下美术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变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综合素质培养相适应。多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2.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
3.教师应注重技能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内容在教学要求上有了适当的“调整”,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度,在要求和内容上进行了“降低”与“弹性”的增强。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三、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这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地位的转换,如何转换,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1.教师走下讲台融入课堂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四、改变教学方法,由经验性教学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
我国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注入式”、“应试型”为主。小学美术的教育与教学也是“师傅带徒弟”或“绘画技能培训”的延续,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绘画的教学模式,以经验性教学方法为主,这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素质的体现。美术教学是极具直观性的艺术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从多方面尝试研究性教学,并注重学科的审美性教育。
1.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1)突出美术学科的直观示范性教学。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学生恐怕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地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2)在绘画技能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事实上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和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和创造力品质。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4.把审美教学贯穿于整个学科美术教学中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重视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式;美术教育;模式生态式
美术教育方法有别于固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多学科、全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教育,形成具有创意的学科,强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美术与文科、理科以及其他艺术学科结合,展现出教育之间的联动性,形成生态式的美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通过生态式美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形成创新精神,这对于我国美术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生态式美术教育的特点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逐渐重视绿色生态化,具体到美术教育方面,也开始注重生态式美术教育。生态式美术教育方法结合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所掌握的各学科知识形成平衡的状态。教师通过生态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智慧的优秀人才。美术教育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式美术教育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和融合,能改变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让教师注重传统美术知识的传授,从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化为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美术人才。教师在生态式美术教学中要遵守美术教学规律,结合基础教学理念,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态式美术教育的优势
生态式美术教育是平衡各学科的学习,综合地教学美术知识,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统一的学习模式,是自由、和谐的教育模式,弥补了以往教学模式的缺陷,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学习需要一定的天赋,采用生态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接触新的事物,获得新的刺激,结合长久的有效训练,学生能够激发潜能,迅速促进脑部的发展,从而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态式美术教育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生态式美术教育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不固定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倡导终身学习,采用开放、生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注重趣味性的教学形式,展现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特性。
三、生态式美术教育的运用
美术教育要以实践为主,结合合理的理论教学,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只是教学单一的学科知识,如,可以融入文科、理科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门学科,也能获得多领域的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教育要设定相关的主题,围绕教育的目的展开,综合多门学科进行全面的教学,促进学生美术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人文精神和思想的完善。在生态式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让学生自行组织美术学习活动,注重美术实践,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展现出自身的创造力,并培养美术感知能力,成为有生命力、有感知能力的美术人才。
结语
生态式美术教育的模式对我国美术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应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其在美术实践中强化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美术教育改革中,只有采用生态式的教育模式,将生态性的学习方法和原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综合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力,结合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终身,这对于我国的美术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菊.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及其构建.天中学刊,2008(2).
篇8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美术课堂 多学科元素 教学效果
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不仅需要重视本学科知识的教学,还需要重视与相关学科元素进行融合,强化美术教学效果。融入语文元素,突出美术的诗情画意;融入音乐元素,突出美术的层次节奏;融入数学元素,突出美术的立体美感;融入科学元素,突出美术的灵动自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融入多学科元素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各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还能够使学生对美术这门艺术的感悟、理解得到强化,培养他们的美术创新和创造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学科元素,以此强化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积极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美术课堂中融入相关学科元素教学的体会。
一、融入语文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诗情画意
美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文学艺术结合得很紧密,突出的一点表现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方可成为艺术的最高表现。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以诗境的优美总结画作的优美,以画作的优美诠释诗境的优美,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取得美术教学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给某一首诗歌配上一幅画;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日记或作文配上一幅或多幅画。也可以要求学生分析一副美术作品,根据对其中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特点的理解,进行优美的文字语言表述,彰显其艺术之美。在学生进行配诗、配画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布局、颜色、搭配等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二、融入音乐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层次节奏
音乐既是一门听觉艺术,又是一种以音符的流动为特征的时间艺术;美术既是一门视觉艺术,又是一种以事物的静止为特征的空间艺术。音乐和美术的融合是动与静的搭配、时与空的交互,不仅能够凸显音乐的画面感,而且能够突出美术的层次结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韵律节奏中,体会美术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层次韵味。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听音乐画音乐”的活动。播放音乐,要求学生仔细聆听,用心感悟,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想象,然后把呈现在脑海中的画面用画笔描绘出来。学生运用不同的线条、搭配各种色彩、独特的画面设置不但彰显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凸显了美术的视觉表现力。
三、融入数学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立体美感
学习美术需要学生既要有很强的空间能力,又要有很强的构图能力。学生空间能力和构图能力,可以通过对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涉及的几何图形还不是很多,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有限的数学几何元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能力,使学生把其融入到美术创作中,突出美术作品的立体美感。
例如:在小学美术课上经常开展的拼搭美术作品活动中,可以引入学生在数学中学习到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与立体图形等知识,在构图、拼贴中引导他们认识点、线、面组合有怎样的规律,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使他们在拼搭中组合出生动的画面。
又如:在“纸雕艺术”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数学中相关的立体图形知识。平面纸立体化的技法――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等,对应的显然是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卷压、折叠等知识。学生有了这一层面的认识,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灵活运用、机巧创新,从而创作出新颖的美术作品。
四、融入科学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灵动自然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集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于一体,各相关内容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认识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等等。小学美术也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它的内容可以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尤其渗透大量科学元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元素,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描绘自然风景画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进行创新、创造。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在给学生布置画花鸟鱼虫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课上学到的相关事物的知识,思考其形象特点、动作习惯等,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当地的花鸟鱼虫市场,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种事物进行眼观、耳听、手摸等,深刻认识所选择事物,然后进行绘画。学生对所画事物有了深刻认识,描绘出来就会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够赋予人感动。
又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自然现象,如下雨、打雷、刮风、下雪、初升的太阳、落日等如果描绘得好,就能够使美术作品呈现出非常好的意境。因此,把相关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变化,能够使学生从内心生发出艺术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表现在美术作品中,提高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融入语文元素,可以突出美术的诗情画意;融入音乐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层次节奏;融入数学元素,可以突出美术的立体美感;融入科学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灵动自然。因此,在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融入多学科的相关元素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庄丽娜.浅谈评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
[2]钟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
[3]张爱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2(05).
[4]陈玉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2(08).
篇9
美术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科目各阶段都考《综合素质》,幼儿园考《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初中、高中及中职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同时增加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理论和知识,才能培养出较高的审美情趣。同时,要全面了解世界美术史,以便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教师不仅要画好,还要做好课程设计,不断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以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这样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孩子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美术课程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器材及学生素质的限制,仍然无法很好地开展教学,因此本学期仍要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人文精神,体现人文观念。
2、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力求学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关注学生对美术的多角度体验和尝试。
3、注意学科之间的积累和联系,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使学科之间的综合效应更为融合和连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2、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四、教学措施与方法:
1、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5、教学手段生动有趣,运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改革评价制度,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 上一篇:保险公司保费投资方向
-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