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性思维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性思维与方法

篇1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最优化方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性思维在教学中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最优化方法这门课程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说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有单纯形方法、两阶段法、大M法、对偶单纯形法等方法。解决无约束问题的最速下降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拟牛顿法。信赖域方法等。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构造算法,这样就不再停留在单纯的学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会用科学思维方法去自己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抓住问题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向科学方法的渗透。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类课程有自身的特点。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差不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有些是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些是复杂的问题,为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你动用已有的全部数学知识,但有时你可能仍然对其一筹莫展,但在这个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在不断地动用你的数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数学揭示出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表现的形式是数量化的表现形式,科学的数学化表现在数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又表现在数学思维越来越成为一般的科学思维。加强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看世界。

(3)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最优化方法是一门很严谨的数学学科,很多学生觉得枯噪乏味,而产生枯燥的原因是因为很多理论方法都需要很难学习和理解的数学基础知识,很多的概念和定理都需要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对这些学生越难理解。但通过讲解知识点的产生、发展的脉络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规律,讲授方法的获得过程,就会使艰深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间的相互渗透。众所周知,21世纪社会已经进入到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其主要特点是高科技发展迅速,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就要求高等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要求。这种需要在高校的课程中,应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在继承传统讲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和方法也应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各门课的人文内容及其内涵,有利于创新性人才人文素养的提高。

(5)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竞争意识,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培养得到整体提高。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重要性,培养了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思维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风和协作竞争的意识和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技能。

2 创新性思维在最优化方法教学中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从满堂灌到讨论、启发引导式的转变:在最优化方法课程的教学中,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在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无约束最优化方法时,搜索方向的不同就得到了不同的算法,如果沿着负梯度方向进行一维搜索就得到了最速下降方法,沿着共轭方向搜索就得到了共轭梯度法等等,学习了这些内容和方法后,就有同学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学习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知识的章节学习到建立知识框架的转变: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一章一章地教,学生一章一章学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脉络和联系,建立起知识间关系的框架结构,实现课程内部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而设计性的教学环节则让学生也参与进来。

(3)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转变,通过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知识交叉和拓展研究,使学生经历不同单科性知识自然融汇的综和性教学训练。最优化方法这门课程跟数学建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这些基础课程关系密切,并且在最优化方法可以应用到很多学科中,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单门课程到多学科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加深了学生对各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4)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化:最优化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国防、航空航天工业中处处可见其用途。比如我们自己所接触过的课题有:结构最优设计、电子器件最优设计、光学仪器最优设计、化工工程最优设计、标腔最优配方、运输方案、机器最优配备、油田开发、水库调度、饲料最优配方、食品结构优化等等。那么在教学中,研究了很多用最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比如运输方案的实施,饲料最优配方等,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从单纯的学习到创新性的转变:最优化方法这门课程有很多理论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且这些方法有很多实际的应用,那么针对各种理论方法的优缺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一些专题研究,让学生自己选题,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最后以总结报告撰写论文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锻炼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由单纯的学习知识向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转变。有位同学在学习完最速下降法之后,对这个方法特别感兴趣,提出了自己改进的最速下降算法,并且研究了算法的实施步骤、收敛性以及与牛顿法之间的关系,最后还通过例子进行了实例比较。还有位同学对最速下降法的收敛性做了改进,考虑到相邻两个搜索方向是正交的,提出两次迭代后再做一次一维搜索,用以改进最速下降法的后期收敛速度慢的问题。这些研究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还很具有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篇2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与创意。在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样重要。感性思维产生设计灵感,理性思维产生设计方法。艺术设计由设计灵感转换成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性思维不断转换为理性思维的过程。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可以从感性思维出发,也可以从理性思维出发,最终实现设计目的,解决设计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创新创意;思维过程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的关键要素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互联网+”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互联网+”通过跨界融合,使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投入、伙伴参与创新等;通过创新驱动,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自我变革;通过重塑结构,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等;通过尊重人性,重视人的创造性发挥,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通过开放生态,化解制约创新创意的环节,连接创新创意,让创新创意者均有机会实现个人价值。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连接应具有层次和差异,连接的价值之间相差较大。

二、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思维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括工艺美术品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艺术设计的综合性较强,它研究的内容和服务的对象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其审美标准也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是设计者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意,创新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灵魂。艺术设计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思维,一种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活动包含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直觉、创造性思维等,是从模糊感性到清晰感性的整理过程。理性思维活动包含逻辑关系、因果推理、过程流程的思考和规划等,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均是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的重要思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如下:其一,感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收敛性思维;其二,感性思维重点关注自身感受,理性思维则更加关注解决问题;其三,感性思维呈现出自由、片面、分散的特点,理性思维呈现出严谨、整体、集中的特点。

三、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思维过程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样重要,感性思维产生设计灵感,理性思维产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灵感是指在长期的知识、经验累积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创作思路,是人们在艺术创作构思过程中,受某种启发突然出现的感性思维的结果。灵感的产生具有突然而来、倏然而去的特点,不为人们所控制,但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和创意。灵感的来源有多种,可以从日常生活、时事新闻、社会问题、文化历史、音乐、舞蹈、电影、文学、建筑、绘画等方面寻找设计灵感,也可以从实际需求中寻找设计灵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复合性创新创意思维。设计思维是指在设计和规划领域,对问题进行调查,获取资讯,分析各类因素,并拟定解决方案的方法与处理过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设计思维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特点,它有利于人们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的方法,能够催生洞察力,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设计思维可分为常规设计思维、变异设计思维、联想设计思维、无理设计思维等。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创作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一种设计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设计方法是对设计创作活动中思维方式的总结与归纳。设计方法对艺术设计的创作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艺术设计方法一般可以分为整体法、局部法、拓展法、组合法、加减法、位移法、解构法、联想法等。在创作活动中,设计师可以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采用某一种设计方法展开设计,解决项目问题。设计方法不是单一的,对于同一项目任务目标,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但作品呈现的形式有所差别。在艺术设计创新创意活动中,由设计灵感转换成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性思维至理性思维不断转换的过程。先由感性思维引感,产生设计灵感,形成设计主题。在这个阶段,感性思维占主导。然后从设计主题出发,构思设计作品,形成设计图稿。在这个阶段,理性思维占主导。设计师借助理性思维,按照设计原则,反复对设计要素进行打散重构、推敲完善,最终完成作品。

篇3

关键字:建筑设计;创新性;思维模式

1 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是一个崇尚创新、提倡创新的学科,一直以来,由于设计界受从众定势、权威定势、传统定势、崇洋定势、经验定势、书本定势等思维定式和设计思路的左右,设计的作品缺乏生机和活力,阻碍了新作品的问世。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揭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内涵,从建筑设计的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完善阶段入手分别阐述创新性思维评价方法对设计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2 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理论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性就是设计师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和获取的最新的设计信息,在创新性思维模式、方法的基础上,对设计过程和设计建筑的设计理念、手段以及建筑的片面和空间结构、形态、材料、设备等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最终形成独创性、首创性和一定深度、广度和有影响里的设计作品的创造性的建筑设计活动。

2.1 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性思维对提高建筑的社会认知度、扩大建筑的影响力、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建筑使用的舒适度都具有直接的意义。因此,必须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为提高对思维创新性规律的认识提供支撑基础和依托,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思性,反思性为创新性提供源泉,只有不断对传统的、国外的设计作品进行反思性的分析,才能发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性方向和创新性动力,避免模仿性、参照性、依附性、趋同性作品的出现;超越性,超越性为建筑设计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动力,通过超越的思想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定式,对设计过程进行优化和重组,设计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建筑作品;实践性,创新的主战场是生产第一线,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性作品,才能得到认可,思维模式才能得到推广和提倡,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和提高创新能力,设计出更加贴合实际应用的建筑作品;相对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会根据时代特点而受到局限,所谓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实质上却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要认识到创新的相对性,突破束缚;最后是辩证性,建筑设计创新性思维是结构设计的创新、是材料选择的创新、是选址的创新、是内部装饰的创新、是舒适性与生态性的创新,因此,设计活动要辩证的对待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动态的建筑设计创新性思维模式在继承和创新上的统一。

2.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分析

创新性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解决前人不曾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梦想的过程,因此,创新性的思维过程无章可循,需要在探索中发现,而探索的过程是分阶段的。

在准备阶段,需要明确建筑设计创新的方向和目的,并依照方向和目的收集设计所需的自然条件、城市规划要求、市政环境、使用者要求、拟建建筑的特殊要求、工程经济估算依据、历史文化特征和人文背景,提升对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认识和思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拿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准备阶段,要对需求和收集信息仔细的梳理,从看似极微小的信息发现极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从源头保证创新性思维模式的融会贯通。

在构思阶段,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是发现创新性设计的核心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明确核心问题的几个方面,然后对各个方面提出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案,紧接着针对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案拿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方法,保证思路和方案在设计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最终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性的设计方案。

在完善阶段主要是伴随着施工的过程,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新情况,对设计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是部分设计与现实状况不符,需要调整。完善阶段需要各个专业通力协作,创新性的解决从设计到施工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设计成果的综合效果。

3 现代建筑创新性思维方法

建筑设计创新性思维方法是指导建筑设计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思路。基本概念就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为达到创新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具有变通性、层次性、辩证性等思维方法。

3.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

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层次结构由两层,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层结构间相互作用,深层结构稳定、持久、一贯,决定并生成表层结构,由众多的表层结构外化表现;表层结构历时、动态、多样,反映并反作用于深层结构,两层结构之间相互构建,共同形成建筑创新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抓住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深入分析其内部规律,培养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其表层结构,掌握和发展多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式,在实践当中融会贯通,可以使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真正成为“点石之指”,为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3.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是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辩证统一。逻辑性思维为非逻辑性思维提供思维方向和目的,加速非逻辑性思维成果的形成和转化,而非逻辑性思维的展开和具体化、条理化表现为为逻辑性思维,为其提供基础内容和支撑。在建筑设计中强调逻辑性,既是为了将设计方案完善的科学和合理,又是为了在意象生成中,摆脱固有概念的束缚,使得更有特色和深度的创意能够凸显和触发。而强调非逻辑性思维是创新性设计的源泉,具有思维过程的突发性、前提材料的不充分性、思维过程的突发性、结论的概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非逻辑性思维不受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和条框的束缚,可以抽象、概括、跳跃的思维思维方式,对逻辑性思维基础上形成的建筑需求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形成突破性的创新性设计,冲击建筑视觉束缚,形成舒适度、环保型极高的新型建筑设计成果。

3.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深层结构的外化和凸显,深层结构通过一定的规律和转化方式可以生成表层结构,因此,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通过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可以实现深层结构的外化和客观化、具体化。发散思维采用开放和分歧的方式,可以促进建筑设计思维过程的流畅性和灵活;收敛思维主要是以建筑设计的核心因素为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在核心,保证得到一个合法逻辑、常规和科学的设计结论;求同思维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共性、相似性、进行类比创新,而求异性是从事物间的区别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比较,找出创新点,创新建筑设计。

4 结论

现代建筑的创新性思维体系的建立,是保证现代建筑的生命和活力的基础和源泉,对提升城市的整体内涵和品质,提高建筑的认知度,降低建筑的建设成本,增强业主的舒适性以及整栋建筑的生态性意义重大。同时,现代建筑的创新性思维体系的建立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对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继承发扬,同时也是颠覆。本文在分析和阐释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总结了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对指导和培养设计师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芮延年.创新学原理及其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崔悦君.创新建筑-崔悦君和他的进化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 平面设计 创新思维

一、平面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属性

平面设计的创新思维方法以平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为载体,通过思维拓展、多面思维、思维收缩、创意集结及制作加工为实践应用媒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指导,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平面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目的在于不断创新设计作品,提升设计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对于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提升设计作品价值美和艺术美、永葆设计生命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平面设计创新思维的多样化方法研究

(一)学科的交叉产生创意新思维

1.拓展未知领域和已知领域的结合。平面设计是服务和探索的行业,做任何设计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讨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要建立在对广大未知领域及相关学科、事物、行业交叉的创意把握,会不断产生新的理念和思维。

2.善于发现新事物与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创新思维立足于客观现实,通过创新设计巧妙地提出解决事物的新方案并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二)研究创新思维的拓展方法

1.思维发散。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的发散,鼓励创造性思维拓展,具体包括以下四种实践方法:第一,造型语言的推导;第二,视觉语意的推导;第三,意识流语言的推导;第四,文字地图的推导。这些创新思维的拓展方式分别从造形、语意、有意识、无意识的主客观方面来把握创意,大大增加思维拓展的空间。

2.案例库、创意库。这是收集原创性思维和快速提升审美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积累,有助于把握成功作品的思维动向及价值取向;创意库的积累,捕捉创意灵感的瞬间,有助于创意思维的原创性、多样性和广泛性。

3.沟通与合作。创意信息沟通、共享能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共同提升,达到1+1>2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交叉分组,调研、创意与后期配合制作,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正向思维与非正向思维结合。教学中鼓励正向思维、侧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不同对比研究,把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事物的常理习惯、事物情理之中的联系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结合研究,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收效。

(三)准确创新思维的把握方法

好的设计不需要辩护,反之却能为人说话,设计作品的准确性产生震撼的视觉效果。以下把握准确性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证明,能大大提升作品的质量。

1.求新求异。主张创意要新颖、巧妙、奇特,要引人入胜、脱颖而出,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2.求准。创意必须准确生动,坚决反对模棱两可,不断对比、推敲和改进,准确反映主题。

3.现实意义及实用性。设计服务于人,课程设计选题来源于社会现实、实践项目,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和实用性原则,提升大众审美。

(四)实践教学的创新体验

1.换位体验教学。把握课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让主体的学生充分挖掘深入思考的空间,在课程的中期,安排学生轮流讲课体验教学,留给学生更广的思考、探讨、互动的空间,设计知识掌握得更加稳固和扎实。

2.经验体验教学。教学中引入优秀和成功的设计经验,配合课程邀请设计公司、优秀毕业生讲座和交流。

3.引导、鼓励和督促教学。定期给予压力、鼓励和动力,浓缩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率。

4.项目实践体验教学。在教学中融入社会问题、现实现象、实践项目、真题真做,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并体现现实性和实用的特点。

5.初评、中评与终评结合教学。将教学过程细化和量化,定期总结观摩评定,强化教学环节紧密逻辑关系。

(五)教学环节及授课方式量化

教学采用三级式紧凑环节:一级为草图评审阶段(数量不封顶)占课程30%;二级为正稿互评及加工阶段(正稿数量不封顶,数量与质量并列考核)占50%;三级终评展览综合评估阶段(作业效果)占10%;加之积极性与出勤分数占10%。鼓励学生提升草图和正稿的数量与质量,酌情加分,绩效评比。

(六)学生心理研究

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研究,着重研究学生自信心、进取心以及设计能力的考察、激励机制的效率、师生互动等。

(七)全面教学质量体系研究

在创新思维中狠抓作品质量研究、课程设计研究、课程环节研究,体现为创新激励机制与质量关系;专业衔接处理及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研究;教学环节的紧凑性问题;教学设计问题。教学中以衡量设计过程、要求紧凑课程环节、规范作品要求、浓缩设计时间、明确设计任务,狠抓教学环节和教学

设计。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与论证,笔者认为,平面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可以打造设计精品,促进实践教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促进实践教学的拓展。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一方面狠抓动手实践能力,完善创意表达过程;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完善过程,指导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创新研究。

2.教学环节的整合。教学三阶段环节(草图初评总结、创意制作过程中评总结、终评观摩总结与展览评述)中,融入紧凑性的时控效率法、人性激励法与细化量化法,强化创新思维的课程管理与课程环节设计。

3.深化设计的美学意义。创新思维研究着重对真、善、美的理念融入和表达,注重观察美、探索美、发现美、研究美、追求美、创造美、分享美;注重发现丑、研究丑、改造丑,提出多样化观察事物,体现了美学的辩证关系。

4.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不断分析与总结各种促进设计创新的方式,对设计语言精准的把握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平面设计就是在这种方法研究中,不断提升审美和引导大众审美,提升用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霍楷.广告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教程[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5

1 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构建创新教育环境

1.1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灵感

学生对创新总是有一种神秘感,觉得这都是科学家的事,和自己沾不上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鼓励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物理学家是如何创造新理论,提出新方案,提出新成果的.从而消除神秘感,激发创新动机,树立创新志向.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有人情味的创新氛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学生提供宽松的的环境气氛和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表各种见解.要启迪学生的悟性,激起探索欲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独创性.使学生处于一定的“心理唤醒水平”.要避免压抑幻想,强迫服从,嘲笑讥讽.对于那些“爱提怪问题的学生”,要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奇谈怪论”应适当保护,给他们创新的自由.不要因为思想出格就不予理睬甚至使用伤害性语言,封杀他们的灵感.

1.2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创新动机

创设具有一定“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动机.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金属片和鸡毛,发现重的金属片下落快,问是否表明重的物体下落快?然后再做牛顿管实验,发现抽过气的牛顿管内金属片和鸡毛同时下落.这个结果与学生的日常认知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中,要排除障碍,创设一个自由思维的环境,使学生经常处在兴奋状态.课堂教学要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做好示范,要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2 训练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学习方法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思维.要通过以下途径训练创新思维.

2.1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应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丰富知识,夯实创新思维的基础.广博的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渊博的学识之后,其创新能力才轻松自如.积累的知识经验越多,记忆表象的储备越丰富,想象越清晰生动,思维越容易发散.因此必须牢固掌握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扩大视野,充实头脑,具备创新思维的基础.

(2)巧设疑问,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质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敢疑、善疑常常是思维的导火索.世界上许多的创造发明都因疑而生,如牛顿看苹果落地产生怀疑而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沸水顶盖提出疑问发明了蒸汽机.应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设疑问难.例如,在讲离心现象时,,引入宇宙飞船与空间试验站的对接问题,飞船从低轨道去对接还是从与空间站同一轨道或更高轨道去对接,哪一个合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别致新颖的意见、用推陈出新的眼光去审视学习的内容、以吹毛求疵的姿态出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去捕捉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敢于超越前人,敢于向权威挑战.

(3)开拓思路,增加创新思维的机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解题思路,形成网络化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再通过找出多种解法的共同规律或最佳解法,进而训练集中思维.通过整体法解题,锻炼想象力和立体思维能力.用等效法解题锻炼相似思维能力.这样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2.2 在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

(1)充分发挥实验的效能,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欲望.例如,在讲光电效应时,向学生演示一只光控电子蟋蟀,打开方盒,鸣声顿起,合上方盒,鸣声全无.学生探究叫声原因,原来是盒子里有一只光敏元件控制发声电路.学生[HJ1.3mm]纷纷利用手边的器材自己制作光控电子蟋蟀.大大触发了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其次,积极创设实验环境,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想想、做做、算算、说说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多做探索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重视书本小实验小制作.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有充足的行为、充足的参与、充足的活动.

(2)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是通过发现和寻求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明.在发现与发明活动中,要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提出的观点办法和见解要新奇,要有创见 ,要有独到之处.通过开展科技制作展,设立发明奖等活动,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小组,兴趣小组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要求学生多接触社会和生活,关心科技的发展,把所学知识和丰富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境污染与保护结合起来.

2.3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猜疑、联想、想象并通过加工、构思,以独到的全新的方式解决以前没有解决过的问题.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假设、巧妙的构思是创造想象的特征,创造想象经常以幻想与假设的形态载浮思维向未知王国进发.创新需要灵感,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富于幻想、大胆猜测和联想,甚至“异想天开”,捕捉思维的灵感,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注意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或对同一结论联想到多种条件.

2.4 重视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篇6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技创新;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03-02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克服惯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即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设想和新方法。创新思维的运用目的,就是用新眼光看旧问题,克服思维定式,从而打破常规求得创新。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者都是看似不同实则一致。因为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这些的基础都是新思想的产生,就是打破原有思维上的新思维,新主意。因此可以说创新思维引领着科技创新。

二、创新思维的类型

1.创新思维的新异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的改变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完全不存在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的,这就需要人们的思想也在时时刻刻跟进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创新思维的新异性就表现在这里,“新”是指创新思维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会有一种新的思考方法来处理事情,从而产生新的解决方法,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成果。“异”是指创新思维也是一种求异思维,“积极的求异性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发觉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有权威性理论持分析、怀疑、批判的态度、奇异的实质在于创新。”[1]

2.创新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发散性是指人们的思维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敢于打破常规,用新颖的思路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可以使人们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的闪光点,让思维尽量扩展。

3.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是指,要突破狭隘封闭的思维,避免把事物独立、割裂起来看。“所谓开发型思维方式,就是指人们在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时,使自己的思维超越既定的时空界限,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的一种思维方式。”[2]

三、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形成需要以下因素:良好的文化环境、较强的基础条件以及有效的制度支持,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理念。人类社会中,完成一件事需要人、财、物三者的结合。因此,可以说,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的是创新理念,而理念的创造者是人。科技创新就是人、财、物三者的自然有效结合,实现理念的商品化,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作用。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

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式所支配。思维定式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式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式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式,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创新性思维不是离开一般思维的“天启”思维,而是一般思维形式的共组。首先,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没有丰富的直觉。”“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

在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于创新同等重要。只运用发散思维,不重视收敛思维,就会胡思乱想,一事无成。只运用收敛思维不重视发散思维,则会因于成见,难干创新。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靠运用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它要求有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必然要打破现成的框架,冲破传统的约束,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价值所在,而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需求。

四、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篇7

关键词: 创新思维 信息检索教学 教学改革

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图书档案学类专业信息检索课如何立足课堂,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全力构建适宜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1936年10月15日,在纪念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大会上,爱因斯坦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2001年,同志多次提出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思维决定思路。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主张敢想、敢做、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涵[1]。

二、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多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让大学生有“表演”的欲望。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手段,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要急于求成,要注意对学生循循善诱,特别要多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辩,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同时,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和归纳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地教”为“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四、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开拓创新。

强调培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了解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注重从创新能力和素质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信息检索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学习。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每一位信息检索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有创新思维、适应社会发展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职高数学 教学 创新能力

在职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职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点体会。

1. 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了解学生

大家知道,职中的学生入校分数比普通高中的分数要低100―400分,甚至还要多,而同时进入职中同一个班的学生分数差距也可能很大,这从根本上说明学生知识能力的差距,它不仅有学习所需的专门知识差距,还有学习技能和文化知识面上的差距,甚至有接受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差距。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前提下,才能以此为创新的出发点,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教学中,要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感、紧张感和无求知感,充分挖掘和爱护他们的各种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此外,在教学中,还必须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同时,还要善于疏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学生数学的关键问题上。把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切入于所学知识领域里,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创新活动的开始。

2. 创新意识的内在潜力在于优越的环境与数学的内在美

职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它要求职中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教学基本功,还应具备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通用新教学手段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情感教育的能力。同时还要求职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一切积极、主动、向上的因素,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方式,创设态度民主型、思维开放型、自由讲座型的课堂氛围,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这无疑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思维被激活并处于开放状态,接着积极地去发现规律,总结掌握规律,这种观察与思维的有机结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步进行的教学,肯定优越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数学美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等,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可诱发着无限的创造力。只有在授课中充分地利用数学中的美学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重视直觉思维

职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总体认识,通过开展积极探索、发现活动,提倡深思,鼓励想象,估计预见等,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还要培养学生迅速、敏捷、整体、跳跃地思维,引导学生尽可能直接通过观察证明或求解得出所求内容,并验证其正确性;教会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本质上来观察数学问题,真正理解,及时掌握并能记忆问题的框架与结构,从而过渡到问题的细节。教育家布鲁纳说,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果。职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并运用直觉思维,就有可能给学生插上创造思维的翅膀。

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要优化教学方法

职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无定法,教学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遵循这样原则: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见解性观点作出或是或非的判断,以此鼓励学生参与,这种参与性是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掌握不住,对一个问题反复进行分析、提示,这无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毫无创新意识。因此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奇特的问题和新疑题目来刺激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地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兴趣。

5.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不为传统的观念、传统思维所束缚,能够从事物的反面、事物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逆向思维法:它是背逆通常思考问题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果索因,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纵横联系法: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事物、其他领域联系起来,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规律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一个领域对另一个领域的启示和提示,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更突出的一点是它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在探求共性的思维活动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多维发散法:多维发散法是指研究问题时,从一信息出发,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命题变换,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从而产生很多新问题、新信息的思维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辐射性练习旨在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促使其不断观察、猜测、尝试,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构思,提出解题思路,给学生大胆推广旧知、发现新规律、得出新方法提供表现的平台,这样的思维一发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种多维发散训练,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职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努力提供创新环境与揭示数学美,积极培养直觉思维,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指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突破常规、敢于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9

关键词:广告设计;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对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岗位与专业之间的对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期对创新思维人才的需求绝不低于任何一个时期,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以灌输、填鸭式教学为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高校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展开相关探析,以期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广告设计事业做贡献。

一、创新性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复杂精神活动,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思维,在陈旧思维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创新思考,从而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意见或方案的思维模式。创新性思维第一在“创”字,体现其独创性,创新思维不受传统惯性禁锢,思维超常规,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观点,敢怀疑、爱挑剔;创新思维第二在“新”字,体现其求异性,创新思维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出奇制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在解题时,谋求多重解法;创新思维第三在联想性,在面对某一情境时,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1]创新思维第四在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的、系统的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思考问题,制作设计时,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创新思维第五在综合性,学生的思维调节能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

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1、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越强,所获得的信息越多,由此而产生的想法也会越多,人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可以在后天的训练中得到提高,这个例子很简单,就比如大家在玩找茬游戏时,刚开始会很难看出差别,玩多了之后,就很容易找到不同点,这就是在大量的观察力锻炼后的结果,因此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让学生设计同一款香水的广告时,让学生从这瓶香水的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设计,通过这瓶香水,学生可以从香水的香型方面进行广告设计,也可以从其香水容器造型上进行设计,可以从企业文化、受众群体、原料提取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这款香水的广告设计,教师在收集的设计稿中,优选出最具创造性思维的设计稿,并计入学期末的成绩评定中,来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多多思考。2、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能迅速反应,并且其作出的反应都具有创造性,为了训练高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运用创新型的教学策略,灵活展现课堂内容,例如,以一个小小的曲别针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记得在1987年我国在广西南宁市召开过一个“创造学会”的学术研讨会,当时在研讨会中讨论了曲别针的用途,如果进行发散思维的考量,一枚小小的曲别针将会有几千几万种用途,我们也可以以此种类似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从物体的各个方面展开思考,就像一枚小小的曲别针一样,得到成千上万的用法,以期得到独具风格的点子。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涉猎广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为发散性思维打好基础。3、注入情感因素人有情感,如果可以将情感注入到设计中,那么设计就会充满生命力,当前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都采取客观、理性、保守的设计方法,但是,不管是天马行空的、还是中规中矩的,都是设计者思维的体现,都包含设计者的感性思维和情感体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融洽的注入到设计中,而不是牵强附会,例如,SONY相机的广告设计,外形是一个多层蛋糕,上面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照片,意指摄下生命的足迹,从呱呱坠地到暮年光景,SONY相机使你的生命历程永不随岁月而消逝,这种设计体现出了相机的功能本质,也抓住了人们想要留住青春年华的心理。

三、结语

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壁垒,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广告设计水平,为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好铺垫,为广告设计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锦莲.“解析与重构”的创新思维培养——广告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探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

篇10

关键词: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小学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小学数学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新颖的问题。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提高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鼓励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1.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 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2.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2.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3.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的参与下解决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小学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小学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形式。

5.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

6.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

7.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四、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国,坚持小学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