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基于移动网络课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资源开发。论述了移动网络课程的优势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通过调查分析指出将二者结合构建会计电算化移动网络课程的必要性。最后,基于微信平台的系统支持进行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实际开发,其应用对会计电算化教学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是传统课堂模式的有意补充。
关键词:
移动网络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资源
一、绪论
随着计算机及4G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移动终端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为载体的移动应用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门话题。移动网络课程是教育教学与4G移动智能终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应用。基于移动网络的教学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及教学单位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随时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注重理论,忽视实践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和知识扩展。如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进行实战演练,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考验,移动网络课程的发展为问题解决带来了契机,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何开发会计电算化移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JG15DB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文献综述
移动网络课程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朱军文等在“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特征研究”中指出了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形式上的移动性,内容上的互动性和实现上的远程数字化。学习类型主要有:个性化学习、交互对话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马云平等在“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中指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增进学生参与,加强实践教学、接入社会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等。AECT94(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对学习资源给出的定义为: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包括学习(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与学习(教学)环境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会计电算化是该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问卷可以看出移动智能终端(指能满足课程建设需求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100%。学生对于开展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都表示欢迎和接受。90%以上的同学认为现有的课堂式教学以教才为主,学习资源形式单一,希望能在移动网络课程中增加图片、动画、视频等。学习形式上在移动网络课程中增加谈论、案例分析、一对一指导和微课等。调查中发现64%的学生对微课较有兴趣。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支持系统建设上61%学生提出最好在现有平台上进行开发(如智慧树的大学网络课程联盟平台和腾讯微信平台)。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希望能够在现有学习支持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移动终端,通过多种交互的形式,获取会计电算化课程相关的多媒体学习资源,辅助于课堂教学。本研究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相关教师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教师对移动网络课都持肯定态度,希望能通过移动终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视频、案例等)并能与学生在形式上实现互动。
四、会计电算化移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1.资源建设目标
针对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腾讯的微信平台,从学习系统支持、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移动网络课程,辅助于课程教学。
2.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支持系统
微信平台,简称weChat。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活动,使用消息推送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类别的内容。通过认证的帐号,能推送更漂亮的图文信息。这类图文信息也许是单条的,也许还是一个专题,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模式。同时,微信平台受众广泛,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微信账号,非常适合作为移动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同时,采用微信平台避免了系统开发设计的支出,教师注册认证账号进行课程组织,学生通过微信号关注即可,应用方便。
3.多形式的交互学习环境
会计电算化移动网络课程以多形式的交互学习环境为主,通过微信公众号从三个功能方面组织建立学习环境,分别是:学习综合、学习辅助、学生管理模块。学习综合模块是学习资料的整合区域。分别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课件资源集锦、实践操作集锦、资源书库三个主要方面。学习助力模块是交互性学习区域,包括微课堂、新视野、社区讨论、一对一互助和应用实践交流等。学生管理模块包括学生管理、优秀学生推选、本周我上镜三个部分。整个应用环境实现了学习资料的共享、交互式学习辅助和学生管理的有机整合,充分考虑了教学效果评价的要求,实现了资料的多样性、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团队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推广和辅助的有机结合。通过问卷反馈,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环境。
4.会计电算化教学资料组织
会计电算化教学资料包括课件、数据、视频、书籍、案例和应用实例等。对教学资料的组织采取以知识点为单位和案例类型为单位,进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组织。对拓展资料以兴趣点来组织。对教学材料按课程计划时间安排,与课程同步推送。
五、结论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展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网络课程辅助与传统教学,是未来网络化、多元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针对所讲授课程开展并实施移动网络课程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的前期知识作基础,并结合多元化的手段进行辅助。基于移动网络课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进行的。在会计电算化移动网络课程的开发中研究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公众号推送服务的形式组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综合环境,通过功能模块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组织管理,多形式的交互形式和学生管理模式。会计电算化移动网络课程的开发对教学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是传统课堂模式的有意补充。
作者:赵慧 韩志涌 单位:辽宁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JG15DB216)。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技能;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58-0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脱离了账务手工操作,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系统应用的简称,是应用电脑替代人工记账、结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在明确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尽快适应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建构,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财会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会计核算工作由当年的“珠算”被现在的“电算”所替代,不仅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会计工作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业已成为一门融汇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会计学的其余几个核心分支一样,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 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脱节。财政部1994年5月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地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属于会计电算化初级教育层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是当做一门计算机技能操作课,没有与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特征是:与传统的会计课程相割裂,并完全游离于会计课程之外。传统的财、会、审课程仍然处于手工作业环境,唯会计电算化才能表明会计课程已引入新的技术环节,需更新传统的程序与方法。很多学校只是以上岗证电算化考核部分的内容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很不全面。财会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而ERP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根本不可能熟练掌握全部的会计功能。
2. 课程教材与职教特色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倾向于理论化、抽象化或类似于某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教材内容没有涉及相关的财务知识,以至于有些学校安排计算机教师承担课务,《会计电算化》成了计算机操作课。
3. 财务软件与社会经济脱轨。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使用的财务教学软件与现行会计制度有较大差距。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不通用或落后版本的软件,致使会计科目不能及时更新、财务软件附带的计算器常出错、某些特定的模块操作只有一种输入法,单机版的操作与网络版有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加大了再培训周期和成本。
4. 单一的实训形式与实际工作脱轨。许多学校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证需求,将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分开。课堂上只讲与考证有关的模块,如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工资薪金等,不能全方位地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在综合实训这块教学内容,也只是开设手工账务处理,没有全盘考虑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学生容易淡忘所学内容。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边讲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操作一遍就算结束。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没有从实训角度让学生模拟实训。
此外,课程计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一般安排在学完“基础会计”后的二年级第二学期,一共60课时。学完后,后续的课程学习再也不涉及会计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改的策略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岗位的高素质初级技能性人才。根据上述就业岗位,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上岗后的专业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日常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上。学生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掌控能力将直接在实际工作得以检验。所以,设置课程时,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训是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点到为止即可。
2. 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当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各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媒介。所以,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不能只作为满足学生考证的一门独立课程,应将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融汇,贯通于整个就学期间。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均采用ERP软件,它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中,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相应的模块操作进行对照练习。完成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并能具备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
3. 强化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间短,学生实际操作不足的特点,可以考虑增设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这是因为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融合后,会计电算化相关实训项目分散到各门课程中,自身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体现。因此,《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该项目应涵盖会计电算化所有分项实训项目,贯穿全部课程内容。教学该课程时,将学生按岗位来划分,分别担任出纳、工资核算、财物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财务档案管理等。构建一个虚拟的财务部门,一起完成实训项目。
总之,在中职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中,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南.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术论丛,2009,(1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一个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的数字管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等方式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工作中,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和正规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以前时代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方式、数据处理的手段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应用的领域,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对数据进行审计的技术手段,因而促使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会计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本质性的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事项的管理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式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管理组织和会计人员分工的变化,促使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会计工作质与量,减少会计人员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发展与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管理条例、发展规划、技术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行,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去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种类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可靠性进行评估,同时还要进行其他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任务。另一方面,各个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配套会计软件的建设,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经济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方针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管理结构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要修改扩建电脑管理室,选购、安装、调试电脑设施,自行开发或购买与企业管理配套的会计软件,培训在职的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会计管理系统的试运行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得到保证,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运行,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率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工作,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也将成为空谈。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顺利运行会计管理设施或企业进行会计决策的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更新或更高级的发展方向,例如,国外用它来帮助解决数据形式不统一、变化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管理或企业管理企业决策问题。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1.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单项业务处理到建立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从“各自为战”的单机操作时代到会计软件网络化的流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伴随着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在安全方面出现了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网络攻击行为等。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强、传播范围大、破坏力强等特点。;黑客是未经授权而侵人网络的用户和指令程序,它的危害一般有: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破解机密数据等。这些都对会计工作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会计电算化想要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更好的维护其会计数据的安全。
2.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大规模应用,人类的生活在向更高层次的方向迈进。因为会计电算化也显示优于原来手工做账的特征,所以得到了众多会计人员的使用,并大量应用于会计日常工作的各个领域。大体来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得到基本的普及,但是由于全国地区的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致使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有很大的不平衡性,通常是经济越好的地区,经济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使用程度越高,电子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的帮助效果越好。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会计事项的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法、会计核算手段与方式、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式、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与量、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现代化进程。
3.会计软件的建设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会计软件的发展和使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程度。中国国产软件产业的发展,使得财务软件已经得到部分普及,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财务软件经历了从DOS到Windows到ERP(enterpd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但软件仅有先进的技术而没有相关的管理是不能给企业带来大的价值增值的。由此可见,软件行业要从微观需要出发,并且与企业管理目标和思想相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近些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进程的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对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需要既懂会计知识的人,又需要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经过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专业教育和会计基础的知识的培训,会计人才已显得不是特别紧缺。但企业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各种方式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筛选,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防止黑客和竞争对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达2000万之多,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整体素质不甚优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在社会中仍然供不应求。
5.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统一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得到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制度和管理的发展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建设。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方面。
会计电算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而我国企业大多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思想认识方面。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许多人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2).政策与法规滞后。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3)会计基础工作不符合电算化的要求。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4)目前,一些单位上的会计人员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还应具有接受创新知识的能力。(5)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较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不能够轻易的告诉其他人,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解决现有问题方法
1.会计电算化系统将作为子系统纳入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也随之不断完善,它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影响面必然也随之增加,但会计电算化系统始终只是会计工作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主载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因为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是靠人来手工控制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将逐步向于人工智能型方向发展,但终究不能摆脱人的控制,故会计电算化系统只能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
2.会计软件的使用与售后服务相分离。会计软件是一种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得到应用与否,关键在于“应用”这个过程,应用过程既有对用户多方面的培训,也针对企业手工业务流程。在软件的开发、经营、服务集于一身的现实情况下,有的公司虽然能开发出好的会计软件产品,但不能给予用户满意的售后服务;而有的软件产品虽然不是最优质的,但其售后服务却很好。这两种情况都不能满足软件使用者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解决类似问题,软件开发与售后服务应分离,使得开发商、服务公司各司其职,以更好地各尽其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3.会计电算化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型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初始阶段是采用单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随电算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单台计算机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处理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处理,网上的各台计算机既可以单独进行数据处理,又能共享信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智能会计决策系统随之产生,该系统是将决策型模型的管理论和专家数据库相结合而产生的智能化统一管理,它既能满足传统会计决策的需要,又可以向决策者提供其他意见,从而避免了企业决策的纯数字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渐向网络化、智能型发展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4.会计电算化由单项处理向较为完整的会计管理系统发展。我国的许多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是单项的处理方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计算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把单项处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操作的大系统,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四、最近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对策
1.发展方向
(1)抓紧开发以管理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的系统软件,从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信息管理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良好发展。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怎样进行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进行正确的转变。
(2)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与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的相关工作,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转移工作中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应该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使用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企业进行电算化。
(3)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层次,便于数据传递与共享,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便于接受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2.提高对策
(1)实现财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网络化趋势,已经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现今,发达的跨国公司都已经进行了会计信息的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是具有时效的,它的记录、应用更是离不开水平和垂直层级的业务链条,如果割裂了这个一系列的整体,那么会计信息的记录就会出现断裂。由此看来,一个企业拥有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业务链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所以,当今的企业要实现会计信息的信息化,这样才可以最大效能的利用会计信息来为企业进行服务,才能让企业符合世界潮流,不被市场所淘汰。而我们中国的企业在这个方面大多较为落后,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2)重视人才的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具体的人,只有对人才做到足够的重视,才能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经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人才的质量高,才能更好的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在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中,更是如此,企业对于自己的人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重视企业顶层制度设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在日常的会计管理中,需要对自己企业的制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由于一些会计法律法规的缺失,致使我国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的制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一个企业如果不想被激烈的市场所淘汰,就必须要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先进的制度。企业在设定制度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够照抄照搬外国的各项制度,要把先进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为我所用。
五、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为财务人员提供了众多机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给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只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探讨,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库平.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5(1).
[2]王文京.企业信息化是全球竞争的通行证[J].中国青年,2006(2).
[3]刘利军.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与防范[J].商业会计,2004(11).
篇4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会计已从原有的记账、报账向着注重财务分析参与经营决策的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防范管理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减少差错,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一、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原则
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执行委员会认为,会计控制的目标和主要特征并不随着数据处理方法而变动。这种观点表明,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仍然是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任何损害企业资产,影响会计数据正确、完整可靠的事件,都必须从组织机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防范和杜绝。既要符合内部控制的既定目标,又要根据数据处理的特点选择和制定相应的策略,这应该成为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能防止电算化会计信息失真,减少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效益。控制的实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种耗费是必不可少的,成本和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的比例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当内部控制的效益大于成本时,控制带来的是正效应;反之,带来的将是负效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能给企业带来正效应,这也应该成为设计这种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成本效益”原则。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扩展,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会计电算化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将是一种趋势,但与传统会计系统相比,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的重要性下降
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电算化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将下降甚至得不到遵循。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许多岗位、手续可以合并到计算机统一进行,会计工作人员将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相互牵制的效力,增加了在未批准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修改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受到威胁,增大了作假的可能性。
第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拷贝,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他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错误的严重性加大。例如:录入的错误数据会再次用到会计科目汇总的过程中,导致科目汇总数据错误,而在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时,又可能再次使用错误的科目汇总数据。从而,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
第三,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程序中出现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扩大损害,致使数据丢失,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失,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往往也会被人恶意利用。
第四,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出现新的问题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任何信息在理论上都有可能被访问到。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物理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网络信息很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拦截或者人为篡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和网络的侵袭都可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危害。
三、强化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第一,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网络会计由手工分散操作变为计算机集中处理,数据处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软件必须从服务器等设施上的数据安全和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着重考虑内部控制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
第二,强化会计数据处理操作过程的控制,设计开发优秀的会计软件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加工的方法和流程与手工方式截然不同,因而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也不同。手工方式下,可以可随时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纠正发现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方式中,一旦输入系统的是错误数据,将导致整个会计过程的错误。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实行处理操作控制,是保证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谓处理操作的控制,是指对电子计算机设备所执行的特定处理作业所作的控制,包括输入制度、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等。与其他内部控制方法不同,虽然有些处理操作控制是通过人工干预实现,但大部分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所以,一个良好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它的软件部分应该具有处理操作控制的功能,在研制的早期阶段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中,就须考虑这种控制措施。设计处理操作控制时,应注意成本、效益问题。过多的、过于复杂的控制方法将会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设计控制方法时,应该反复考虑和权衡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正确性方面的错误,应全力加以防范,甚至采用多种方法予以多次拦截。
第三,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存
注意对会计核算资料的保护,尤其是病毒防范与控制。防范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软件、软盘及计算机系统的采购和更新,要通过病毒检测后才可使用,建立软盘管理制度,安装防病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采用网络防火墙技术等。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已被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对于输出的磁性介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贴上外部标签,妥善保管、存档或上报使用。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相关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 随着电算化在我国企业的普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重视。文章在分析我国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内部控制是指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为了维护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的完整性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以及其他为防止可能发生的风险而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称。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甩掉了手工账,实行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电算化。电算化会计在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着传统手工会计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电算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有关电脑系统的舞弊案件时有发生,而且涉及的金额及造成的损失往往比手工系统大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内部控制由人工控制变为人和计算机共同控制,原有的内部控制已无法适应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要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和加强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电算化会计下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系统,虽然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主要特征没变,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和借贷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没有变,但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计算机自动化,使得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也出现了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在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以后,内部控制按照其实施方式的不同,分为组织控制和功能控制。组织控制是指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合理分工而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功能控制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设计一定的功能而实现的内部控制。按实施环境的不同,内部控制又可分为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应用控制是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所实施的内部控制。按本身的性质和实施的目的,内部控制还可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为了保证计划、预算和定额任务的完成,提高经济效益而实施的内部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为了维护会计数据准确可靠和保护单位财产完整而实施的内部控制。
二、电算化会计下加强完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账务处理流程和工作组织方式等许多方面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又由于使用该系统存在着特有的潜在风险,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1、电算化会计下授权方式的改变要求加强内部控制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项经济业务由发生到形成相应的账务处理信息,其经历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由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有关人员审核签章后才可办理。这种传统管理方式虽然处理的速度慢,但可有效地防止作弊。然而,在电算化会计下,权限分工的主要表现为口令授权。口令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负责保管而是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隐患,此种案例在现实中已发生多起。如某某会计人员被客户收买,窃取口令,非法核销客户的应收款及相关资料;销货人员窃得客户的信息将客户信息转卖给其他公司。
2、会计档案无纸化的变革要求加强内部控制
在手工方式下,会计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的纸张上,增、删、修改会计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因此很难不露痕迹地加以修改或伪造。但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后,会计信息是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磁光介质上,这种无纸张凭证和账册很容易不留痕迹地被篡改和伪造,从而给内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另外磁或光介质对保存环境要求高,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很难恢复,这无疑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加强内部控制
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而大量的会计信息又是通过网上传输的,这样就有可能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遭到“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入侵,同样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被窃取或者是被蓄意篡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我国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现状
1、复合人才的缺乏,电算化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电算化会计系统是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既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的财会人员,又需要精通计算机硬件维修、信息系统管理和基本财务知识的系统管理员。但我国这种复合型人才还相当匮乏,培养这一类的人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单位领导层的认识不到位,电算化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推进
不少企业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电算化会计工作还只是处于单项或者几项会计核算业务和报表汇总工作,有关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的核算、成本的核算还没有实行电算化,全国全部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为数不多,企业实施电算化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从而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难度。
3、会计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换代,软件安全性、保密性差
不少企业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要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奔腾ⅱ一直到奔腾ⅳ,机型更换了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另一方面,多数企业总是忙于开发、购买硬件和会计软件,并求得账、证、表的正确输出,却很少过问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企业以及部门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四、加强电算化会计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1、加强有关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控制
(1)建立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组织机构
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应及时调整原有的组织机构,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电算化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成本费用的问题。
(2)建立严格的上机管理制度
基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考虑,企业用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保证专人专用,同时企业应该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上机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位工作人员只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和自己的权限范围类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操作日志等。
(3)切实贯彻职责分离,实行相互监督
与手工会计一样,电算化会计系统对每一项可能引起伪造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职务轮换制度。
(4)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企业应该对所有会计资料及时存档并定期地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重视内部审计功能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控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进行独立、公正地监督与评价,有利于系统内部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2、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前的有关系统开发方面的控制
这项工作主要是针对自主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而言的。在系统开发期间实施的控制措施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和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开发目标,进行系统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在开发的过程中始终要围绕用户需求这一宗旨确保系统开发目标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控制开发进度,监督开发质量,检查各功能模块设置的合理性,提高系统的质量。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必须遵循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才安全可靠。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正式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会计软件存在漏洞,需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改,整个修改过程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应形成书面报告,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3、加强电算化日常管理方面的控制
首先应制定上机操作规程,主要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上机操作时间等。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其次要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系统应该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同时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平衡校验、二次输入校验等。另外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
最后对系统操作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的普及,在给会计人员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工作方式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信息的安全隐患。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只有顺应电算化发展的潮流,建立分工明确、权责落实、操作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的加以执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才能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树民、张贵珍:会计电算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所谓会计信息化,即指将传统会计模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重新整合,并建立基于现代会计基础上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高度契合并充分开发的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能实时主动的报告会计信息;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会计信息共享性较高;业务处理过程自动化。会计信息化从本质上说,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和新型会计思想的融合,其不单单是停留在会计行业的信息技术革新。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是以机代帐,一旦企业建立了计算机处理帐务的系统,即可判断该企业完成了会计电算化。而新型的现代会计信息化则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会计学科进行深度整合从而达到有机融合的目的,从而建立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化从本质上说,就是现代信本文由收集整理息技术和会计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全行业全面参与并进行综合发展
现代会计信息化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实务工作;会计的处理方法;会计的管理;会计的教育。这些内容均是对现代会计的全面和系统的发展。而现代会计信息化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的会计人员;会计理论的研究人员;会计行业的教育工作者;会计行业的管理者;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商。这些参与者都是现代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亲历者。
(二)通过分阶段和分步骤的渐进发展实现多层次的全面会计发展
会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会计信息化须从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工作相互结合,而以前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会计行业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融合进行探索,而政府管理和会计实务工作均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会计行业的探索逐渐的被政府管理部门所认可并被纳入到会计准则体系中,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和会计融合的合法化。会计行业正式基于这两点建立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当前信息环境之下的企业对会计工作的日益增加的管理需要。而会计信息化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而在企业中则集中表现为建立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会计信息化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与会计电算化并存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和各行业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相应的其也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会计信息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工会计。而会计信息化所固有的渐进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又决定了会计领域实现全面信息化的长期性。因此,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理论体系相互并存。
二、现代信息化会计建设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
所谓会计信息化,即会计全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重整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的整合来适应现代企业对会计的新要求。
(一)实现会计基本理论的现代信息化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手工会计基本理论。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如何建立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是的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证从根本上给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应依据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在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会计任务、和会计职能等方面逐渐形成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的会计体系,并将其录入至财务网络系统以供社会共享。
(二)实现会计实务工作的现代信息化
会计工作的基础在于会计业务流程。而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
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等都是基于此而确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不断应用使得会计理论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原来的手工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会计业务流程在某种程度上又会使会计核算方法产生改变。与此同时,原来的手工模型下的会计组织也发生了适应性变革,会计岗位将依据新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重新设计。除此之外,在当前社会中出现了诸如诸如虚拟企业等新型企业形式,对这些企业则可根据其自身特点建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由此可知,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信息环境使得会计实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企业财管组织均进行理论和实际创新。
(三)实现会计管理的现代信息化
所谓会计管理,即指财管部门对会计的会计信息和人员的管理。财管部门可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机场上建立会计证管理与会计人员信息系统。此外,其还可对在职会计人员通过网络培训进行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确保新的会计规则可及时的通过网络传递到会计从业人员中。而所谓会计信息管理,即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财务法规、财务通则和会计制度等政策和规定对会计工作实现规范管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规范务必充分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会计工作和理论的全面信息化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政策支撑。
篇7
[关键词]成本会计 趋势 对策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产主义商品生产时,对成本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就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就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产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很多人都认为:成本就是产品的成本,其实不然,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成本并不等于产品成本。成本涵盖了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可控成本等各种具体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经济学家将成本的定义进一步拓展,认为凡是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成本包括支出成本和机会成本。支出成本是指现在、过去、未来的现金流出或实物消耗。机会成本是将所放弃的资源用于可能实现的收益。因为机会成本不能被很好地确定和计量,会计系统重点还是记录支出成本,但是机会成本不可或缺,在制定决策上要认真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成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管理的需要就不同,相应的成本含义也会随之变动。但是在成本的演变进程中,有两个基础特征始终不变:一是成本是以某种特定目的为对象的。目标满足于管理需要,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成品,也可以是某种特殊的服务。二是成本是为了实现这种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消耗,没有目地的消耗是一种损失,不能称之为成本。另外基于一个重要的会计特征,即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成本还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否则就无法进行成本的核算。
一、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系统是指构成成本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但传统的会计系统存在许多弊端。
1.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这是因为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无法对经营决策者提供充分的成本信息,即经营者手头的成本数据与现场的经营活动变得不对称。因此,最需要成本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反而对成本管理数据产生了一种不向荣的感觉,从而使这些数据失去了相关性。
2.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难以观察到制造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
3.从传统产品成本中无法获得制造缓解的信息。
4.无法有效地将成本信息应用于管理。
5.成本信息的“质”不明确。传统成本核算系统提供的成本数据,其提供的是置换成了货币价值的定量信息而不是质量信息。因此,需要对成本状况进行判断时,经营者不得不依赖于金额的高低来做质量好坏的评价。
6.难以计算出正确的成本。
7.业务活动、数据处理系统以及与财务会计的协调的不充分。
8.经理人员的不懂行导致对成本信息的不理解。
二、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采用估计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而不是以调查确定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基础。其做法就是,在实施将一个责任中心的成本分割为若干作业时,放弃追踪而采用估计,这种估计与上述的方法不同。它仅向经理人员进行估测,不是像过去那样,按员工调查来确定分割比例。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二:弹性边际成本法
这种方法和前种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该方法下的成本中心的划分和成本分配更能够反映出一个部门的责任,从而有利于加强责任控制。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三:资源消耗会计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它在非金额方面,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为了与计划数量或者标准数量相比,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有助于负责业务活动的经营者进行成本管理。
三、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
对策之一:效益成本法
所谓的效益成本法,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范围、额度及其分配去向的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它的内容如下:
1.分析成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对企业内部可剂量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确定各种效益成本和投资成本等。
2.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支出,同时确定效益奖励率提高效益。
3.采用经济效益剖析法确定立项核算的效益成本。
4.确定效益成本的支出方式。
5.设置专门账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然后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进行结转。
它的主要特征有五点:
1.耗费同效益挂钩。
2.成本核算对象既不是产品,也不是责任单位,而是立项的成本性效益。
3.核算具有阶段性。
4.核算具有辅。
5.核算对象与管理目标相统一。
对策之二:节能降耗法
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成本会计管理的一项目标,而节能降耗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所以,节能降耗是解决企业能源效率低下的首要问题,是优化企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选择,会计人员应从节能降耗的必要出发,对节能降耗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核算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尤其是要对节能讲好成本的核算的内容和方法、节能降耗效益的核算内容分方法进行深入的设计。
它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采用节能降耗措施所花费的代价——节能降耗成本会计:二是节能降耗所带来的效益——节能降耗效益成本。
对策之三:使用软件管理方法
使用会计软件如会计电算化,进行电脑操作,减少人工的投入,就是减少成本的支出,还有就是方便快捷,减少失误。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没有会计电算化,新的成本会计方法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对策之四: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会计的全盘否定,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成本会计方法,更不是要求成本会计高等数学化。我们认为,只要是适应我国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这必然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方法,都应视为现代成本会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篇8
(一)课程的性质。
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方法、会计理论、会计操作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的记录、计量、计算、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方法,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流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9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务信息需要量日益增多,对财务信息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和日趋多样化。为更好地管理财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施,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控制却面临新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成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1.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善其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加快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合理调配是现代大企业、大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实现风险控制,而且对于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⒉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经营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化可以促使财务对公司的业务起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作用。由于信息化提供的手段,使得企业能够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准确地去做好各业务、各地区、各产品、各部门、各费用科目的预算工作。并且能够做到按月分解和及时调整,让每一科目的费用都能够实时报告到应该承担责任的部门负责人,并且可以和它的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同时业务部门负责人可以在月中任何一天获得截至当时的收入、毛利、净利的粗报表,便于及时了解经营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
二、现代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
实施财务信息化后,原来封闭的局域会计系统面临开放的互联网世界,给财务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首先,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计算机机房为中心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已不适用,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的internet传递,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机密等安全风险,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其次,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目前黑客肆虐,各类网站每天都受到成千上万次攻击,系统无疑也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还有,计算机病毒的猖撅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在互联网中,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E-mail或用户下载文件进行传播,有效地防治计算机病毒对保障网络财务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先进技术手段。
⒉缺乏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复合人才
企业不乏拥有各种类型的技术人员,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和研发人员,也有从事控制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等等。但基于中国国情,很多企业既懂财务又懂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却匮乏。如许多国营企业或私营家族企业,财务人员或学历不高,或是裙带关系,更缺乏信息化管理能力及思想,其财务管理能力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既有财务管理能力又懂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⒊我国财务管理软件滞后
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开发出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自己开发适合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统一软件的专门技术人才,国内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小,开发能力弱。所以,如何加强我国软件企业间的合作,集中组织开发适合我国企业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统一财务软件,既是推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问题,又是一个不小的难点。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措施
(一)加强网络安全控制
网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比单机系统更高的要求,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
1.用户权限设置:从业务范围出发,将整个网络系统分级管理,设置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管理员和专职会计员等岗位,层层负责,对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进行严格限制,把各项业务的授权、执行、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能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拒绝其他用户的访问。
2.密码设置:每一用户按照自己的用户身份和密码进入系统,对密码进行分组管理,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对存储在网络上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加密,在网络中传播数据前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接收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应的解密处理,并定期更新加密密码。
(二)加强网络会计人员管理
首先要选聘思想好、素质高、业务强的人员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分工。网络会计工作岗位包括基本工作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前者有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后者有系统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审查和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企业应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文件程序管理等职务予以分离,明确各自责权,既分工又合作,既联系又独立,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制衡的机制。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网络维护人员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互不兼任,以减少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同时,本企业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要防止会计电算化人员故意犯错误,还要防止会计电算化人员无意犯错误,也要防止操作人员的突然离职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努力降低实行会计电算化而为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要培养既懂会计知识,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对从网络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保密,防止网络黑客和竞争对手非法获取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
(三)努力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及流程改进, 将财会人员从会计信息日常繁杂的处理流程中摆脱出来,起到一个管理员、分析员、控制员而非记录员的作用。企业在加强对现有财会人员计算机和商务知识培训的同时,可培养未来网络时代需要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高端人才。
(四)软件技术要与企业管理的实际紧密结合
软件技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企业,或者说它的根子就在企业,企业是软件开发的立足点,企业的需求是软件发展的方向。企业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软件公司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软件技术。管理需要软件,软件要有管理,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开发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我们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总之,对于一个集团性公司,由于其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也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因此,从财务信息化角度出发,随着未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深入,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的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完善和提高,将是每个集团型公司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道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与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是直接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就业行业来看,基本上包含了商业企业、生产企业、金融企业、外贸企业、粮食企业等各种行业,但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是大同小异的。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求职时的竞争优势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相比,不在于其学习能力、理论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其就业时就已经具备了本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其优势的取得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内需要接受大量的实践技能训练,使之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就可以迅速上岗,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成本,这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基本上达成共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现场实习、实训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保密性致使许多单位对接受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抱有谨慎态度,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因此校内模拟实训具有重要地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以《财务会计》等课程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为契机加大力度不断完实训体系。
一、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及《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计原则
为了使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实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使之贴近工作实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符合岗位所需的目标,其关系如图1所示。
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础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能力[1]。
(一)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是通过基础会计、计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及财经业务知识、电算化基本知识,为后续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通用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基础会计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掌握税款和财政规费计算与申报方法,熟悉中小企业基本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基本会计核算方法,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会计知识学习,到中小企业就职后,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三)专业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拓展的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专业会计素质,掌握一般商业、粮食企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具备了专业会计职业能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岗位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在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仿真性原则。会计实训课程应模拟企业财务工作真实环境,并将真实企业资料、引入实训的课程建设之中,构建比较完备的专业实训、实环境。
(二)合作性原则。在会计实训课程中加强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其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与时俱进原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相关税收制度的改革,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及相关实训资料与之保持同步更新,以保证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
(四)资源共享原则。会计实训课程的资料共享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取长补短,不断拓展实训内容;二是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增进校企合作力度,争取将更多类型企业的真实资料用于实训课程;三是校内的资源共享。与相关边缘学科联手整合综合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扮演不同角色,同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自主性原则。从尊重学生的专业需要、岗位需要、市场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 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学生模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加到实训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实训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一致性原则。如上图所示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置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进而确定实训知识点;最终确定实训资料。确保“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知识点、资料”的有机统一。
二、该院《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
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多年来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校内实训教学研究,“关于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列入2009年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经过研究和同步实验,逐步建立起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一)强化校内实训,构建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首先建设仿真的会计校内实训室,营造逼真的工作环境,是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前提条件。目前可供《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使用的有4个手工模拟实训室,综合实训室1个,ERP沙盘实验室1个,与会计系其他专业共享会计电算化实验室2个,ERP实验室1个进行手工模拟做账、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模拟企业经营等各项实训课程,能够保证各项课程按照教学计划顺利进行。进一步考虑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的现状,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该院已着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并经常保持更新,具备了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开展网上实验活动提供了条件,网中网公司会计实训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科学设计财务会计实训内容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技能,设计系列校内模拟实训教学项目。
在《财务会计》课程讲授中,主要以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为例讲述会计核算方法,但是在本课程的实训情境中,采用商品流通企业的资料,集中利用一周的时间,做某商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以此为基础还要进行成本会计实训和会计分岗实训。
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会计专业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专业,经过社会调研、论证、分析,完成了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转换,并按照真实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编写课程标准,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下半年,在09级会计专业组织实施,将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变为“能力教学模式”,变“章节教学”模式为“情境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争取实现校内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
设想在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也采用分岗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企业会计相关工作,通过轮岗全面掌握各岗位职权。在实训过程中将4-6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形成虚拟财务部,小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全部会计业务的处理,并定期互换“角色”。每组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出纳岗、保管岗、记账岗、材料成本会计岗、销售会计岗、会计主管岗等岗位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定期轮换,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指导教师也参与其中,主要作为银行岗或是部门的主管等业务量较小的角色,负责银行相关业务及联系人的工作,配合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以增强学生对财务流程的印象和会计岗位的认知,同时又锻炼了他们协调和合作能力,寓教于乐,实训效果更好。
(三)校企合作,建设配套实训教材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参与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引导专任教师采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方法积极参与课程开发,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初步建立情景式、任务型的课程体系。与烟台阳光100、烟台荣昌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绮丽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训教程(含商品流通业会计模块、制造业会计模块、会计电算化模块)等课程。
但现有的实训资料主要是在经济业务之后附一些空白的黑白单据,相关原始单据也都是经过简化的,与现实单据差距很大。学生在填制记账凭证后也没有盖章审批的过程,直接就将原始凭证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这使得学生虽然在校内经过了原始凭证填制的训练,实习中遇到相关业务后仍感陌生,无法迅速上手。因此,在进行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时,提供的实训资料一定要高度仿真不简化,形式上完全真实,内容上不偷工减料[2]。尽量根据校企合作基地的真实资料及企业账册、凭证等样本联系印刷厂印制实训资料。
(四)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诸要素的根本。教师的学识与能力,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尤为重要。应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的培训制度,开展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提升“双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首先《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并制订了“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工作经历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到一线去,向企业会计专家学习,参加行业的培训与考证,提高双师素质,所有专任教师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实践1-2月的时间,每年安排2-3名青年教师脱产到企业业务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系部积极与企业会计能手联系,建立了的兼职教师数据库,每学期根据教学任务和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聘任部分兼职教师按实际会计岗位流程组织指导校内实训,担任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虽然兼职教师带来的实践经验给实训课程带来更多的生机,但与此同时增加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坚持将专任教师企业学习使其具备兼职教师的实际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五)以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结合财务会计及其他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确定了会计理账比赛、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等会计技能大赛。每学年定期组织,参赛学生范围广,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其中会计理账比赛采用真账真做的形式,大赛使用的业务资料全部由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资料,分工业和商业两部分,参赛学生4人组成一个财务团队,真账真做,实现了校内与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参赛热情高,在参赛过程中,团队协作,齐心协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近几年学院建立实训经费不断组织学生走出学院,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力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荣君,陈玉峰,韩岚岚.基于通用会计能力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J].教育学论坛(上旬),2012(1).
[2]安娜.高职类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设计[J].会计之友,2010(2上):117.
项目基金:院级课题“基于通用会计能力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006)。
作者简介:
邹婷(1984—),女,山东龙口人,硕士,助教,现供职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