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8 18:1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在学校艺术学为主体,文学、工学相关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学科布局下,依托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设计学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等平台进行专业建设。工艺美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为目标与工作核心。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和国内外交流与展览等方面的建设。工艺美术专业应该抓住契机发展成为山东省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特色专业。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设“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院所和实践应用五个主体的系统合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手工技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地方政府汇集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企业是生产的第一线;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实践应用则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实现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多向介入、优势互补、有效利用实验室,积极联合企业,成立联合开发设计机构,创立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是实现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对国内外同类艺术院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及国内外相关知名专家意见访谈,围绕设计艺术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艺与技术、设计经济与管理等四个知识领域构建课程体系。拟定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结构框架。经过三年的建设打造纤维、染织、金工、漆艺、陶瓷、玻璃、首饰7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形成具有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形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材料与技艺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善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强调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个性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专业实践教师和技工为辅助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4.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梯队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是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通过对现有教师梯队的结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同类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考察,制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完成教师梯队结构的合理调整。形成由专业带头人指导带动、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鼓励其他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培养专业方向带头人到国内外同类院校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积极探讨工艺美术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指导骨干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通过选派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调研与交流,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能手来提升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艺美术专业特点和不同工艺需求选聘校外兼职教师,组建兼职教师专家库。通过聘请工艺美术大师或民间艺人,传授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使民间文化深人工艺美术专业教育,通过聘请专业技师教授专业技法,使学生掌握现代工艺美术制作技能;通过聘请校外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引领学生了解专业动向,把握专业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学习方向;通过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更新、行业状态等。总之,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使实验室教学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氛围更加活跃。
实践教师队伍建设还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教师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专业实践教师需要完成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能够辅助专职教师承担技能性教学并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通过培养现有专业实践教师和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师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5.校内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教学与实训场所。在教学过程中,除部分理论课程和一年级基础课程之外,专业课程皆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室教学课程达到课程总量的70%以上。实验室建设对于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包括纤维、染织、金工、漆艺、玻璃、陶瓷、首饰7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手工文化与技艺。实验室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文化素养。
实验室建设内容包括:第一,优化实验室空间;第二,完善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更新与维护,第三,完善师资配置;第四,建设实验室文化;第五,建设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前二者包含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后三点包含了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缺一不可。
6.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弥补了校内实验室教学条件的不足,是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①积极拓展企业实训基地。通过拓展企业实训基地,增加学生企业实习实训机会,了解行业信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化,签订企业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制定学生企业实训的管理制度、教师服务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制度等,构建企业实训的长效机制。
②博物馆教学是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博物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要结合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博物馆教学实训基地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专业历史背景与文化脉络并对所学课程内容有一个相对深刻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实践教学的进行。努力寻求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画廊的合作,健全博物馆实训制度,保障博物馆教学的常态化。
③民间手工艺是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方面。通过民间手工艺制作工坊的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手工艺品类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工艺流程、审美特征、功能特征以及这些传统手工艺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民间手工艺制作工坊、民俗村落的多方考察,建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工坊的资源库,制定手工艺制作工坊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通过举办手工艺制作工坊实训的成果展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播。
④通过对艺术家工作室的考察与访谈,与艺术家工作室签订合作协议,并制定出艺术家工作室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和学生进人艺术家工作室实训的实施办法。建设艺术家工作室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向。艺术家工作室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⑤工艺美术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与行业协会共同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机制。工艺美术专业在现有基础上需要继续加强与玻璃专业委员会、漆艺专业委员会、纤维专业委员会的深度合作,发展与山东省陶瓷行业协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首饰分会等多个行业协会的合作。
7.国内外交流
通过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在交互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校际活动,增强学生对外交流与沟通能力。加强校际师生互访,在教学、科研等层面开展交流。深人开展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积极申办交换培养合作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进行校际专家互聘、开展主题互动教学以及相关学术论题研讨等活动。在校际互动过程中,互通有无,有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8.展览与比赛
搜集国内外相关专业展览与比赛的信息资料,畅通信息渠道。鼓励师生积极策划或参加专业展览与比赛,并制定相关展览与比赛的奖励办法与方案。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从河姆渡走来”国际现代漆艺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国国际创意设计展览、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都是与工艺美术专业切实相关的展览活动。另外策划、发起、组织、承办专业展览与比赛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展览比赛活动的层次,逐渐扩大展览与比赛规格,加大比赛奖励力度。积累活动经验,完善展览与比赛活动细则,认真规划每次展览与比赛的活动方案,#展览与比赛活动常规化。
9.结语
篇2
关键词:工艺美术人才;订单式培养;校企结合
订单式培养也可理解为“人才定制”。是指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针对特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相互合作,利用校企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入职企业对口岗位的一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
(一)可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定向”培养
工艺美术领域的人才培养特别适合“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因其人才需求呈现“少”而“精”的特点:一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不大,二是工艺美术人才往往对特殊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力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掌握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内必须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所长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
(二)可降低企业人员流动频率及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
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入职后的三年内跳槽或离职的比率高达60%-70%,工艺美术人才的流动性尤其突出。在传统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一方面学校每年都向社会、企业输出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往往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专业的前提就是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学校和企业做到“无缝对接”1。对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而言,“招生即招聘,入学即就业”。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将极大地解决企业人员流失的问题。(三)可节省企业为专业人员培训而投入的成本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由于长期以学校为教学主体,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因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距离企业相应岗位的具体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进入企业后无法直接胜任工作。这时,企业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对入职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与再培训,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企业有机会参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让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今后将在企业中从事的工作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促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趋向一致,从而让毕业生可以入职即上岗,上岗即胜任,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需求的原则
学校必须具备市场意识。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也要考虑行业整体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特点,设备条件、工艺技术要求和管理水平,最后必须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学到从事相关职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能否实践。总之,校企双方需要在对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协议,达成契约式的合作关系。
(二)校企双方平等互利的原则
校企双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这即有利于企业发挥其实践性教育资源的优势为专业教学服务,也有利于学校发扬其专业特色和理论优势,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目标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管理目标,必须确保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具体职业需要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同时,课程设置应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此外,要权衡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双重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的规范性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形式,但在教学上同样要遵守规范性原则。相关专业教学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毕业环节可结合用人单位实际,由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参加答辩。
三、当前工艺美术人才“订单式”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高校办学思维的束缚
当前国内不少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在办学上陷入了一些误区,一个突出的表象就是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化的倾向。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研究性和探索性学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高级技能型的实务人才,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一些职业教育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研究性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并加大基础课比重,不断削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课程。不顾自身特点和市场实际需求,当面对企业的“人才”订单,学校将无法培养出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局限性难使人才“订单”合格
“贴近职业需求,符合市场规律”本应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但目前国内相当多工艺美术类职业学校的教师本身缺乏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常都成为口号2。很多校内承担职业技能教学任务的教师从来没有进入企业,缺乏对相关职业领域应有的全面、客观认识,实践经验和体会更是无从谈起。学校管理层也没有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很少在这方面对教师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将无力按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完成“订单”人才的培养。
(三)有“订单”之形,无“订单”之实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以企业参与的程度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参与合作阶段、协的介入合作阶段、互动性的产学合作阶段。目前国内多数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仍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能进入第三阶段开展校企间深层次合作的很少。显然,如果校企之间仅仅停留在浅尝即止的关系上,那么所谓的人才“订单”培养必将流于形式,终将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确保工艺美术人才“订单式”培养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订单”
学校在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之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环境、行业背景、职位设置、技术条件和人才需求量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这是最终顺利完成订单人才培养计划的必要前提。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就在进行了周密的调研后,与沙坪金球湘绣等知名湘绣企业合作开展了人才订单培养计划,这无疑为相关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构建了美好的前景。
(二)依照相关法规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
在校企双方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与协商后,必须签订正式的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协议中必须明确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中双方的师资配备以及各自提供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应明确校企双方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对应的责任与义务。校企间签订用人协议是从法律上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前例中的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就通过法律渠道与有关合作企业签订了正式的人才培养协议。在协议的保障下,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充分维护。
(三)校企联合制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培养可以采取“2+2”的培养方式3,即在校内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2年,然后进入企业现场实践学习2年。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培养方案可由校方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行业专家联合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则由企业承担。
(四)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为确保订单人才的顺利培养,应针对性的设置具有行业特点与企业特色的特殊课程,学生所用专业教材也应单独开发4。开发过程必须有企业技术人员或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的内容应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校方在设置课程和开发教材的过程中,应发扬理论优势,确保课程与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过度狭隘的实用主义,从而给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饱满
实践教学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企双方要确保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企业,要按照协议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必须的资源,包括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提供,实践教学的师资也应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工艺技能水平较高的专家担当。总之,实践教学必须尽可能地符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满足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六)对教学质量严格监控
篇3
关键词:高职工艺美术;实训辅导;企业标准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必然要无缝对接行业或企业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模式成为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尤其是工艺美术类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技能,企业项目进入课堂为实现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保障。企业提供真实项目,企业核心骨干参与实训内容的计划与实施,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训教学。
1 企业技术骨干与实训教师共同进行辅导
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训课导入企业项目,要实现企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双层目标。首先应由企业提供与专业单元课相符或相近的实训项目,并派出技术骨干,到教学现场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项目的实训辅导。
实训初期,由教师和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对学生进行课题组式训练,后期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有关项目细节知识,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指导、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共同把握实训过程,企业技术骨干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传授企业工作经验,甚至直观形象的示范企业项目具体实施方法,这样学生在实训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这样既能缩了操作实践与书本理论的距离,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从设计作业到设计作品再到企业产品的转变。
2 教学中准确、完整的传达企业的标准和要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同时有着自身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生产产品的标准。企业项目融入高职教育教学,那么高职教育应明确教学目标,在完成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完成符合企业要求和标准的合格项目。尤其是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专业性强,动手操作环节重要,如陶瓷、雕塑、首饰、书籍装帧、绣织等相关课程的实训,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企业通过项目融入教学,还要实现培养大量符合行业人才标准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共同辅导学生完成合格的项目,以及实现人才培养。
3 对技能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辅导
通常,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标准化技能培训和先进的设备,具有完善的职业资格等级培训和考试资格,但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往往逊于企业方,企业方优势在于实践经验和技术手段,因此在高职院校项目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企业方必须投入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为学生提供观摩项目制作工厂的机会,或现场亲自示范具体的操作方法、技术手段,给予学生渐进而全面的企业文化、实践技能的教育指导。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以大师工作室的形式,由企业资深管理人员辅导学生实训。黄永平是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醴陵市瓷艺堂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精通陶瓷设计与制造技术,长期从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研究与文化传播。工作室里,黄永平大师给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认真上课、精心辅导。一旦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他就手把手地教,一笔一画一招一式地示范,耐心细致地启发大家要注意观察,注意构图,注意虚实变化。
项目实训中不同的阶段,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应承担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因其工艺特性,实训中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实训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把握项目实施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如实训初阶段,教师宏观掌握学生实训效果,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整个实训项目具备大局意识。实训中后期,企业技术人员应严格把关学生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符合制作要求,或专业相关专业技能是否掌握到位。最后,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要以合格产品的要求检验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为实现专业实训课“作品即产品”努力。
4 实训项目的考核标准
随着社会对工艺美术类人才的需求,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注重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共生发展。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为依据,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但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核学生对实践操作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有对结果的考核也有过程的考核;要有对个人能力的考核,也有团队能力和职业合作能力的考核。企业、学校和由学生代表、客户、家长组成的第三方代表对实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该项目实施以后的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进行评估。根据企业意见、专业教师意见共同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此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60%。市场对作品的反馈情况及家长、学生代表等意见,确定另外40%的成绩。实训效果的考核还应包括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动手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对企业而言,实训项目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发现储备人才,掌握第一手人才资源;对学生而言,实训项目的考核评价可以检验自身在规范的企业人员教学和实际项目工作中如何做得更到位,促使针对性学习并迅速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能提前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岗位职责,提前感悟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郑凤婷.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 刘俊生.高职美术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大众文艺,2015.
篇4
关键词:民族工艺品制作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一、民族工艺品制作企业专业人才供需状况
民族工艺品制作人才的主要来源有如下几种:一是职业院校培养,这是人才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开办较晚,短时间内尚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企业培养,培养速度慢,且缺乏系统性;三是从行业起步较早、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引进人才,但引进人才对待遇的要求较高,引进人员也较难安心工作;四是家族传承;五是企业之间互挖墙脚、恶性竞争。
以坭兴陶企业为例,目前紧缺岗位有三类。一是雕刻工,企业对这部分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3到1/4,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待遇一般。二是拉坯工、制模工、烧窑工、制泥工等,企业对这部分人员的需求量虽然不大,但这类岗位技术含量较高、待遇高,人才难得。三是修坯工、打磨工、包装工等,这部分人员约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3,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待遇较低。
二、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对行业的认识不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认为坭兴陶行业是又累又脏的工作,该专业就业面窄,出路少,发展前景不好。因此许多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该专业,或进入坭兴陶行业工作。由于家长和学生对坭兴陶行业的不了解,给学校招生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2.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一般以技能培养为主,学生要掌握一技之长,就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在教学中,实训设施的配备尤为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添置陶艺制作必需的设备,实训设备不齐,工位数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训练时间过少,毕业后无法直接上岗工作,直接影响了就业质量。
3.难以引进大师级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由于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奇缺,且身价很高,使学校难以引进工艺美术大师或有经验的陶艺制作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4.校企合作仍处于学校一厢情愿的状态
多数企业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考虑出发,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也不太愿意与学校签订学生实习及就业协议,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就业。
5.可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少
由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起步较晚,教学布点少,难以找到现成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可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较少,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偏见
一是大力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深入学生家庭进行招生宣传,改变社会对坭兴陶行业的偏见。二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及坭兴陶作品展等活动,让学生看到坭兴陶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促使其踊跃报读该专业。三是组织工艺美术大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兴趣,增强他们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2.学校主动与企业对接,争取企业支持
学校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设立的校企合作促进会这一平台,主动与企业对接,增进企业对职业学校的了解,使企业知道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会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和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共建实训基地。
3.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是争取上级部门投入资金建立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二是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使学校与有实力的、声誉较好的企业建立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关系。三是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政策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四是由政府出资让报读陶艺专业的学生享受涉农专业的待遇(即减免学费)。
4.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搭建平台
为发挥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在传承传统技能技艺和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应出资在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工作室对技术攻关、开展学术交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以及学校的教学改革、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5.开展校本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篇5
一、扬州中国文化古街——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现状问题
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东关街是中国现存四大文化古街之一,其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历史街区。目前东关街的商铺主要以吃为主,工艺品的商铺主要以旅游工艺产品为主,地方特色与现代题材不多;邻近也没有大型的工艺博物馆,更不用说举行一些“以诗画会友”的活动了。特别是体验扬州特色文化,感受工艺美术生产等没有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以致造成扬州文化元素不够深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不够浓厚的印象。因此,改变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东关街势在必行。
二、扬州中国文化古街——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转型
在当代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扬州东关街工艺美术应该有区别其他地方的生产模式、科技模式、设计模式。扬州东关街工艺美术的转型始终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扬州东关街工艺美术转型具有以下优势:
(1)文化优势。扬州大约有2500年的建城历史,它起于汉代,在清朝乾隆时期为最盛,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进入扬州,为扬州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扬州八怪”、“苦瓜和尚”),孕育了扬州工艺美术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可以将这些历史文化与现代的流行元素相结合,标新立异。
(2)基础雄厚。扬州漆器、玉器素有“中华老字号”的美称。扬州有是全国最大,种类最为齐全的漆器厂,扬州是我国玉器发源地之一。玉器发展史由来已久,雕刻技艺精湛,品种齐全,数量多,质量好。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的转型需要迎合群众,不能独立发展。现如今去东关街游玩的消费主体大多是年轻人,因此工艺美术的转型必须要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与时代结合的工艺美术品。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的转型是创造而不是制造。东关街工艺美术品流行的大多是复制品,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很少去学习这门手艺。政府应注重培养一批年轻人,运用他们灵活的头脑创造出现代热门的工艺美术品。在一定范围内推进漆艺、玉雕、砖雕、剪纸等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在实用领域的推广,探索传统文化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可能性。建立大规模的生产流水线,减少美食为主的商铺,建立一些大规模的工艺美术品商铺,有现场操作的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工艺美术品的创造过程。随着扬州高铁的即将开通,来扬州旅行的游客会愈来愈多,假设扬州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转型成功,一定会促进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加快扬州市民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人们对扬州工艺美术的审美需求,打造出一条无污染、低能耗、亲生态的东关街。
三、扬州中国文化古街——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建业容易守业难”,如何促进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整条街的存亡。兴建博物馆,表演,收藏,向人们时常展示一些现代流行的工艺美术品,提高人们的眼界。新兴的工艺美术品的价格要根据人们的消费水平而定,不能创造出来没人买没人使用,只是在那展览,就失去了工艺美术的价值。为进一步推进扬州东关街文化博览城建设,扬州玉器博物馆、扬州漆器博物馆的建设也在规划之中。开展一些“以诗会友”的活动。解决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的产业利用问题。政府颁布一些保护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的法令,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四、扬州中国文化古街——东关街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篇6
关键词:服装专业;中高职衔接;网络联校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信息化技术已经开始席卷全球,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任务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为迫切的新要求就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为进一步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以创新应用带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联合3所中职学校共同开展服装专业“1+3”中高职网络联校项目建设工作,通过网络共享方式,构建一体化网络联合学校群,以高职带动中职,形成中高职网络联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示范效益。
1 网络联校建设的工作目标
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构建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团队,打造“在线教学、在线实训、在线自测”的互动课堂,实现网络联校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步教学、学分互认、联合教研,形成中职、高职“校际互动、教学互助、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局面。
2 网络联校建设的工作任务
2.1 构建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
基于顶层设计的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建设整体规划,依托现有的服装专业中高职的对接立交桥、专递课程资源、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空间课程等,重新构建中高职立体空间连线网络平台,制定中高职网络联校运行制度,打造“在线教学、在线实训、在线自测”的互动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2 整合中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服装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岗位分析,明确中高职服装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服装专业“岗位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依据“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的原则,整合现有空间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为中职学校“量身定做”一批集教学微视频、教学微素材、教学微案例等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推送到网络分校。
2.3 探索中高职学分互认机制
探索中高职学分互认的建设及运行机制,建立和制定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活学活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联校项目建设,探索中高职学分互认新机制,科学调整中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建设,实现中职和高职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2.4 建设中高职信息化应用团队
通过服装专业“1+3”中高职网络联校项目建设,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等,形成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学、教研方式,探索建立中高职之间教师结对帮扶和教学教研团队建设机制,推动网络联校联盟学校之间教师的教学互助、教研互帮、能力互长。
2.5 优化教学同步互动直播的条件
优化建设网络联校联盟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重点优化教学同步互动直播的设施条件。通过网络,结合在线教学互动,实现远程视音频互动教学应用。充分满足网络联校的教育教学应用需求,保证实现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化设备的正常使用。
3 网络联校的建设工作成效
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的3所中职学校的“网络联校”项目立项后,学校制定了网络联校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项目建设的目标、内容及综合效益,成立了调研团队,深入调研,收集一手资料。调研团队对时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情况、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情况等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研;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中高职网络联校示范工作现状。除此之外,学校还派出多名团队成员外出参加信息化教学调研、观摩、研讨、培训等各项活樱立足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所有的教师具备较强利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完成了相关设备的采购及安装,优化了网络主校和网络分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条件。
学校在“服装专业中高职对接立交桥”空间设置了“网络联校专题栏目”,及时在空间更新项目建设进展,实现了全过程空间管理。
“网络联校”项目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二种形式结合开展工作。
3.1 线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3所中职学校都是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的理事单位,也是服装行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并且,3所中职学校都是国家示范校,其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都是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团队到实地指导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学校在中职教学标准、专递课程、中高职衔接项目等省级重点项目上开展了广泛合作。中高职教师一起完成了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等工作,同时由高职教师带领中职教师一起编制教学标准,通过项目建设,提升了中高职师资水平。
“网络联校”的线下活动主要利用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年会,共同进行专业教学、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的研讨。此外,还有利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年一度的毕业设计展示开放周,邀请3所中职学校的校领导、专业教师来校进行专业交流。
3.2 线上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线上合作主要依托世界大学城“中高职校企对接立交桥”专题空间,开展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每位教师都建设了两门空间课程和主题特色空间,由于中高职教师都为空间好友,资源完全开放,中职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服装系空间课程大观园”和主题特色空间查找到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校际之间互访学习和交流活动频繁。
“服装品牌产品企划”“服装产品制版”“服装CAD”三门名师空间课堂,是省级信息化教学应用试点项目,中职学校教师通过空间观看微课视频和课程资源,与名师进行交流。
专题空间设立了“中高职网络联校服装专业教研室”,中高职教师就专业教学、技术问题等展开了研究与探讨19次,实现了网络联校的同步备课,教研教改。
“专递课程资源”与“同步课堂”也被设立到专题空间。“专递课程资源”包括裙装、裤装、衬衫、外套四类产品的设计、制版与工艺,涵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课件、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同步课堂”前期主要是以上4门课程为主,以后将根据“3+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逐步增加“花瑶挑花技艺”“扎蜡染技艺”等课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属于企业的前沿技术,目前开设此课程的本科学校也不多,这对于中职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因此,3所中职学校的老师均参与了学习,并进行了互动交流。
篇7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的结合产物,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导致产品制作生产的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设计的预见性和工艺性也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建国后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的发展仍显得有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对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仍然显得淡薄。当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设计思想和职业特点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其中对于“画”的课程既显繁多又显庞杂,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绘画的基础要淡化,而从某此专业方向应强化这种基础,但它不是本学科的目的。而属于技术的、工艺的、工程的、经济的,乃至深入生产、制作的实践课程却是少之又少,可见设计观念淡薄与生产环节脱钩的现象自在情理之中,关键仍是教育观念与教学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无论是以传统称谓的工艺美术,还是以艺术设计相称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特点与纯艺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是在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缺少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不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实践,而是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加工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产品的直接载体,是设计实践中的产品流向的要求所导致的,也就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厂实习,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那么工学院设实习工厂,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是情理中的事,而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的教育纸上谈兵难道不是一种欠缺吗,事实证明这种欠缺是巨而易见的。在高校即使是毕业设计的寥寥无几的实物作品也只是一厢情愿,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要的前提,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高校设计艺术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实习场地不仅少得可怜,即使有所准备也常常形同虚设,在纸上、电脑上、教室里仍然是老师与学生表现的场所和媒介,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不脱离实践、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社会呢?这不仅是对“设计”一种误解,也是对职业特点的漠视,且不说我们的设计与现代高科技的给合差得太远,即使是一件轻工产品、服装饰品、广告招贴、产品包装和生活日用品的设计,也没能实现设计艺术所要达到的自的。
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日课程。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所以我们近二十年培养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究竟在多少从事相关的职业,又有多少毕业生具备适应社会会的能力呢,这是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同仁们认真地思考的问题。
从事设计艺术的工作者,有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显然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是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专业,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如果设计人员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生产,很少了解人们的生活力式,不熟悉市场和消费信息,那么其设计只是一种绘画式的理想方案而己。这种不接触实际,不接触生活一生产的观念,其实还是绘画艺术占据了主导思想所致,反映出唯美主义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缺乏对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性认同。如果我们把本科教育确立为培养设计艺术家,那么高职教学则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帅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定位似乎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如果培养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从事相应的设计工作,我们就应及时检查或调整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一些大学都在力争多上学位点,扩大专业分布,其实有些专业需要基础研究层次的人才,有些专业则适合应用性专业人才和技能性较强的专门人才,不要片面追求上层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所培养的对象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设计艺术的相关专业大部分是在应用性的层面上发展,当然有的专业方向需要更高一些,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教育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专业的属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应用性的专业谁办,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谁来培养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其实仍缺乏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总体把握。设计艺术院校与普通美术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差别在于,美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画家或是普及美术工作者的摇篮,而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升学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但我们几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使美术教学、师范美术教学与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教育拉不开距离,人们已习惯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发展,长此以往不可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所需的设计术的专门人才。
设计艺术的教育应划分的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设计艺术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个容忽视。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其实,我国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发展,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设计艺术教学的模式,但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显然是欠缺的。而近二十年来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表明,有些注重艺术表现的倾向,而对设计理论与技能有所忽视。在技能、技术的培养应该说是专业的核心内容,如培养陶艺师不让学生体验泥的性质和陶的火候,其再好的设计也是纸上谈兵;广告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同时若不了解市场消费知识,广告表现的材料与工艺,软件的知识与与应用,甚至印刷工艺等相关技术知识,其设计的广告只是脱离实际和唯美自赏的方案而已。设计是作品又是产品的方案,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技术的载体,如果在现代设计上对此问题仍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设计家和设计师。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养的结果很可能把目标定错了位,从这些方面应该总结一些经验才有利于下步的定位与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理论修养的培养并非仅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即使是专业理论也有层次之分。原理性的理论尽管晦涩难懂,但它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作为实践性的或技法性的理论一般能为学生所理解,但有时显得缺乏深度,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有可能陷入技巧表现而缺少创造性。除了专业理论,对于艺术或设计艺术院校师生来讲,对人文学科的教育也往往缺乏,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的素养不仅对于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质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等具有重要义,而且也是设计艺术专业必修的基础。
尽管我们的设计艺术理论还比较薄弱,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讲更需要有系统性、完整性较强的设计艺术理论作指导。在市场经济和条件下,按市场需求规律,学校的招生对象与教学培养日标如何定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西方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它强调竞争,强调社会平等。 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较为典型。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解决了普教到就业之间的两道高门槛。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只有60%-70%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相比之下在我国的设计艺术院校中,即使是职业教育等机构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也远远不够,而设计艺术教育则更是如此。表面看来院校的学生好像在设计艺术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衷于技法、技巧的训练和设计艺术的表现,但这些实践都是虚设的,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缺少真正的实践环节,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设计艺术类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的、技术的两个方面,同时应该认识到,设计艺术教育又带有鲜明的时尚性,它需要个断地补充教授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融入其中,并与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知识同步发展。而且在我国虽然重视科研的投入,重视对科研的力量聚集,但在先进技术转化为个产力的过程中却是薄弱的,我国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在西方却高达70%-80%左右。这不仅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师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鼓励社会参与,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设计极早开发转化,而在于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这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重视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普通教育的各个专业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试看,国际上每年举办的汽车工业展示、时装表演工业博览会、电讯展示会等都表明,人类的物质需求在不断增加,功能在不断完善,但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形象的设计、生活方式的设计和美化人们十活衣食件件的设计,无不是文化的体现。所以艺术与技术在工业以计领域是具双重地位的,只不过我们对艺术过分重视而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知识的学习。服饰、汽车、家电、移动电话等在技术指标上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用功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款式、造型则随着人们的时尚而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文化,即设计的文化,同时也是设计艺术在生活中的真正体现。
篇8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改革措施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况及面临的困境
1.“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有5个专业类,33种专业。其中设计学类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根据新的专业目录要求,各个高校的原艺术设计专业都在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依然是这些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于设计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能够为学生铺垫重要的理论知识背景。在课程性质上,“中国工艺美术史”属于学科基础课,笔者所在学院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共36学时,2学分。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自原始社会起,在陶器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建筑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形式特征、发展规律和艺术风格,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代工艺美术进行了解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从造型、纹样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专业的美术院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开设的类别相对较少,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是相对来说开设频率较高的几门课程。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编制对课程的价值与地位认识不足、师资队伍的不足、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几个方面。在编制培养方案的时候,有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类专业去掉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颖、更前沿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在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中国工艺美术史”往往被分配在基础课范畴,即打基础的课程,是与专业课相对而言的,就像是理工学科的高等数学一样。这一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对于设计类专业而言,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一般性基础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中着重于专业理论讲解的基础课程。师资的匮乏是造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个高校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大都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并不是由专门的史论专业老师担任,这就造成了在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师数量也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无法进行小班上课,只能几个班级合成大班上课,人数在100人左右,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客观问题需要慢慢地去完善,在现有条件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做一些调整,如教材建设、授课重点、考核办法等。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了由许衍灼编译的《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这本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本工艺史专著。在内容上,它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还包括自来水、电气、煤气等领域。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徐蔚南编写的《中国美术工艺》,书中介绍了玉器、刺绣、陶瓷等工艺门类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版本并没有正式出版。后来,陈之佛、罗尗子和王家树先生分别以油印本印刷作为教材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的著述: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知识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田自秉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龙宗鑫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由卞宗舜、周旭、史玉琢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由王家树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这些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系统研究、工艺美术史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是“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经典范本。随着对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越来越繁荣。目前不乏权威的、全面的、高质量的教材,如尚刚、朱和平、刘世军、陈鸿俊、姜松荣、华梅、要彬等诸位学者都分别撰写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尤其是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尚刚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作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这些版本中,除了延续传统的通史研究方法外,也在门类史、断代史等方面加以尝试,如200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和平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开始尝试从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等工艺门类展开论述。这些教材从再版的次数、数量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大家的认可程度,但是目前各个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尤其在对待基础理论课程的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在学分设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试想,在有限的36个课时中,完成一本大部头“中国工艺美术史”通识的讲授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自编教材中尝试了以门类史为主,通史为辅的架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主要包括陶瓷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家具工艺、建筑工艺、金银器工艺、织绣工艺和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八章,前面七章按照原始社会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脉络设置每一节的内容,第八章则涵盖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苗族服饰、苗族锉花、土家织锦、侗锦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且将笔者田野调查的访谈记录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本真的艺术描述。
三、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内容体系该如何重新架构?新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建设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它通过具体的形态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思想境界,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彰显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理论,始于庄子,《易传•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形而上”的;“器”则是具体的、有形的、“形而下”的。“器以载道•道以器载”,“器”,也就是工艺美术作品,它始终是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器”以有形的语言传达着无形之“道”,同时,深厚的无形之“道”也要依附于有形之“器”来展现。而这里所说的“器”与“道”恰恰是我们最应该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具体来讲也就是关于造型、设计创意、设计思想和理念等相关的知识,这些对于设计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琥著《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运用现代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古代的设计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设计的功能、原理、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的界定、解读和诠释,这些成果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史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实际教学中,内容上可以侧重各个工艺门类主要作品的工艺分析和设计理念讲解,突出“器以载道•道以器载”的基本原则。比如商周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传达森严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典型的治国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演变而来的,被统治阶级赋予了神圣的含义。例如,代表性器物“鼎”,它同样是由生活用品演变而来,成为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再比如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家具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中用线的特点,欣赏明代家具,犹如品一杯好茶,可以让我们回味悠长。造型的简洁、选材的考究、做工的精细,无不体现了匠人的独特构思在“器”物上的延续。经典之作圈椅更是把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靠背与扶手、“S”形的背板,体现出独特的文人气息。从现代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它不仅仅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而且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享受。而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长信宫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不愧是古代青铜灯具的珍品。课程中对这一作品的讲解要注重其造型特点和设计原理的分析。长信宫灯最令人惊叹和赞美的就是它别致精美的艺术造型,总体上属于人物形灯的类别,宫女跪坐持灯的形象,是汉代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造型设计改变了商周以来青铜器的神秘厚重,造型设计轻巧华丽,优雅迷人。在功能性的体现方面,要着重强调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以及对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考虑。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集中体现了浪漫与华丽的艺术境界,它的铸造方法采取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先将头部和身躯、右臂、灯罩、灯盘分别做好,再与灯座等六个部分组合而成,这种设计和结构便于拆卸和清洗,制作工艺水平之高,是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的作品。灯盘设计为能自由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光线方向。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中心有一个烛钎,在灯盘上设计有一个短的把手,通过把手地来回转动来调节灯盘上两片弧形屏板的开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方向,类似于今天台灯的功用。宫女身体中空,右臂上举,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形成铜灯的灯罩,燃烧的烟尘,通过宫女右侧手臂的袖管进入体腔内,烟尘通过灯体底部水盘的过滤之后排出,会减少烟尘中细小颗粒和异味,减轻了对室内环境和陈设品的污染。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类似于今天的烟道,但在两千多年前,这实在是可以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着手于居住环境空气污染的治理了。除此之外,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上,还应该考虑加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使学生切身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悟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道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指出美术史研究的四种偏颇,其中就有以汉族为中心,忽视了其他55个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进行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的写作,无疑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有益补充。如果大家都能够去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信中国工艺美术的研究视野将会愈发的开阔。
参考文献
1.许衍灼.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商务印书馆,1917
2.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中华书局,194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4.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孟尝.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7.郑巨欣.工艺史与工艺史研究.装饰,1998.5
8.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2
9.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装饰,2003.2
10.诸葛铠.对中国造物思想的探索和总结—关于工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装饰,1998.6
11.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研究,2007.1
12.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3.尚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4.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篇9
摘要:泥金彩漆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三金”之一,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完美的装饰效果在泥金彩漆甬式家具上有着广泛应用。但是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成浙江省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 :泥金彩漆核心课程项目教学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尤以取材特殊,创意独特,为人称奇,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2010年,“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泥金彩漆也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作为文化机构,又是首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此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民间工艺利用和挖掘起来,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进行“活态”的继承,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制作泥金彩漆的能力,为泥金彩漆技艺培养传承人。
实践过程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立足课堂,制订并实施本成果行动构想。
二、实施策略
1.进行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
泥金彩漆地域性强,全国仅宁海县内一家工艺品企业(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还保留着完整的泥金彩漆技艺,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该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充分摸清该技艺的整个工作岗位状况,以此了解泥金彩漆技艺对人才需求,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基于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计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专访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随机问卷调查100名宁波市民;对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美术协会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调研内容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
据此,我们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宁海及浙江省传统工艺行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泥金彩漆工艺美学、江南十里红妆民俗史、泥金彩漆艺术设计与制作等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能从事泥金原料制备与管理、堆塑造型设计与制作、泥金装饰、传统工艺品包装与展示、生产管理与销售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初级工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
2.基于工作过程,提炼核心技能
泥金彩漆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主要是在木制胚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精致,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也是与其他漆器最大区别所在,为宁波所独有。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制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我们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制作的四大核心技能:泥料配制技能、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装饰技能,并明确了相应的技能要求,泥金彩漆制作的核心技能及要求。
例如针对备料(购料、筛粉、配料、捣泥、保存、工具制作)过程,我们提炼出的核心技能是泥料配置技能,其核心技能要求是:蛎灰、瓦灰、金箔、金胶、矿物颜料、油漆等质量鉴定;原料的比例;泥料的搅;敲打的时间;密封、阴晾;木制工具、竹制工具、金属工具、模具。堆塑的工作过程有绘制图案、关框、造型三大工艺,其核心技能包括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传统团鉴赏;白描手绘、拷贝;绘制边框;搓泥线;上漆胶和编线等。贴金的工艺流程由上彩、涂金胶、剪金、贴金、扫金组成,核心技能为装饰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调色、撒云母、镶嵌螺钿、修补等。
3.开发核心课程,分解教学项目
在明确了掌握“泥金彩漆”技艺所需的四大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需求,我们开发出“泥金彩漆”四门核心课程:材料处理、图案绘制、堆塑工艺、综合装饰,并细化分解出核心课程各自的重点教学项目(见表1)。
4.制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
为了量身打造技艺传承人培养规格,校企共同研讨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1)明确课程设置,制定教学指导方案。泥金彩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表达了作者创作时所想表达的意境,手工原创作品应充满激情神韵。所以,泥金彩漆传承人必须有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懂得写生和速写,要有深厚的传统的技艺功底。只有懂得泥金彩漆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想表达的意境;只有熟练掌握了泥金彩漆的堆塑造型制作技能,才能心到手到,完整表达出所想要的最终图像效果。
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课程的设置,除了核心课程(含教学项目)外,还开设了素描、色彩、书法、制作技艺工艺、计算机、美术等公共课程,还开设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艺美术技能课程(泥塑、雕刻、工艺绘画、Photoshop等),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古玩鉴赏)等模块,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他们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
目前,学校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见图1。
这一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中职艺术人才培养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遵循民间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彰显地方性、应用型,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把艺术人才培养和地方艺术产业的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定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浙江省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了本专业3年制(2+1)的整体教学计划,即2年在校学习和1年顶岗实习。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26%,顶岗实习占32%,选修课程占10%。选修的相关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自编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关键之一要有合适的教材作为载体。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没有一本完整介绍和记录该技艺的书籍资料,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没有相应的教材作载体,教学的随意性大,目标任务也往往不能很好完成,所以非遗教材体系的编写成了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校企双方成立编写组,鼓励具有编写资格和条件的专业课教师创编泥金彩漆的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通过到企业调研,走访民间艺人、进入车间,了解每道工序,整理汇编泥金彩漆资料,全程记录泥金彩漆的技艺过程。
经过多次教材编写会议,几易其稿,《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最终完成。该教材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泥金彩漆技艺的全过程,教材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主线而编写。全书共分绪论和四大教学模块(边框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和花鸟综合造型)。每个教学模块又分解成相应的教学项目,涵盖了制作泥金彩漆所要学习的全部技艺。每个项目任务按“实训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任务拓展、项目评价、训练感想”板块设计编写,从提出任务到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同学们想看、爱学、易做,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可以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操作,从而掌握相应的工艺技法,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教材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训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三、小结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培养了一支高水平、谙熟泥金彩漆制作工序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群建设,探索数控、模具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整合、转型、升级,打造品牌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保护非遗项目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和案例。
参考文献:
[1]黄才良,赵广玲.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J].收藏,2009(1).
[2]赵福莲.宁波泥金彩漆口述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
[3]陈文斌.融入民间美术文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J].科学大众,2010(2).
[4]董继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篇10
【关键词】湖湘民间美术 包装设计教学 互动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7-01
引言
我校的包装设计专业历史悠久,在湖南省高校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包装设计专业发展至今,包装设计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包装设计如何兼顾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高校包装设计专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适应未来发展是我校包装设计专业发展的瓶颈所在。要使学生在未来的创作中思路更开阔,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吸取湖南民间美术的养分,借鉴民间美术的创作思维,学会将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蕴含湖湘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的作品,切实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湖湘民间美术资源挖掘与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平台互动
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主要围绕我校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特色和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为我省企业的产品及包装设计创新提品设计、数字化、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服务,主要开展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理论体系研究、创新设计、产业的数字化推广及醴陵瓷器、长沙窑陶瓷、漆器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数字化动画创意设计、虚拟产品研发和数字展示等,中心以工艺美术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注重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培养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创新人才,促进设计成果的推广运用,为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往往经历千百年的积淀,表现出一定区域特有的文化风格与审美需求,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与传承性。民间美术保留着众多的古老习俗、观念信仰、情感诉求和文化符号,以活态化呈现原生态特征和多样性文化面貌,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真正代表。“民众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唤起人类本性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使人类心灵不至于冷漠、孤独、疏离。”这与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创新理念形成了有机互补,也是建立多元化工业设计中心平台体系的需要。加强湖湘民间美术资源与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平台的互动与交流,借用工艺美术中心的平台与资源,致力于民间美术与产品包装设计相融,促进包装设计与企业对接,并使包装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二、湖湘民间美术资源在包装设计工作室中的传承与创新互动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系包装设计工作室专注于品牌包装设计及一切平面设计教学和设计服务的工作室。着眼于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完善包装设计课程的环节、流程,为开辟包装设计新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实验性、前瞻性的探索开发设计;为设计专业学生与社会设计需求建立直接联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适应市场的创新型包装人才,促进包装设计产、学、研一条龙的教学模式。工作室以强有力的包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领队,高年级包装设计特长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向全院以及全校辐射,鼓励交叉、跨界学科的加入,培养包装设计创新型实践人才。
丰富的、独具民族和地方风格的民间美术资源,为创新发展包装设计工作室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在民间美术的视角下,在包装设计工作室中整合湖湘民间美术特色文化,形成湖湘文化特色浓郁的包装设计,并应用到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专业人员和学生对各种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可以从艺术的视角发现这些原生态的艺术美感和创造性,我们可将本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循序渐进地逐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一项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生存方式、文化关联等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民间艺术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并逐步形成自觉运用。
三、湖湘民间美术资源融入我校包装设计教学与实践互动
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我校的包装设计教学中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并为艺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包装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包装设计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现代包装设计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包装设计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包装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对高校包装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我校包装设计教学中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民间文化和包装设计文化的本质,将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手法创作融入包装设计设计理念和设计表达之中。从而创作出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包装设计作品,增加包装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
四、湖湘民间美术资源发展与我校包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互动
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包装设计教学有明确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适应不同层次的岗位需要和从业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包装设计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推动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延续和文化创新,利于促进当代设计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与特色化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使传统民间美术资源传统地域艺术源适应现代包装设计教育的需求,教育者需要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教学开发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其一,教学内容改革。选择有代表性、经典的湖湘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包装设计系列课程,使其进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系统的、渐进的教学模式。其二,教学手段改革。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民间美术的图片、视频、实物以及文字等素材进行搜集,并通过写生、图形设计、艺术考察等方式为后续的包装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其三,教学方法改革。重视民间美术视觉语言与现代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从当下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出发,启发学生依据民间美术的创作形式和理念大胆实验创新,试用民间美术创作思维解决生活实际,并设置合理的实践小组等。
结语
将湖湘民间美术资源融入我校包装设计系列课程研究,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民间美术的艺术性、实用性、精神价值,以开放的视点、平等的视角看待、发掘民间美术的新资源;有利于对民间美术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研究,促进传承人培养和艺术样式的再创造,推动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包装设计教育模式,使民间美术通过包装设计教学的载体得以挖掘、传承、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海姆(美).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华健心.艺术设计教学的限制与突破[J].装饰,2004,(9):16.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李辉.浅谈中国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陆桥视野,2013(6):47.
[5]何新闻.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 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文艺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