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点

篇1

一、电子商务的安全现状

(一)木马、病毒种类更新速度快,数量多

据我国的一些相关调查可以知道,在2011年的上半年木马网页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5亿,在春节假期那段时间,就有增长了六十多万多万的木马,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现阶段我国的电子商务处在一个十分不乐观的环境中,电子商务存在的安全问题严重,需要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光是这样,现阶段在网上传播的网络病毒种类繁多,并且变化速度极快,针对这些问题,有些杀毒软件也在努力,快速的更新,但是还是不能够很有效的阻止病毒的传播。最为严重的是很多的病毒制造者在利用这些木马病毒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这些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二)网络博病毒的传播方式不同了

?W络病毒的传统传播方式仅仅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他们的传播方式也在升级,很多移动设备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媒介,例如,我们使用的U盘或硬盘以及各种随身携带的存储设备都让木马病毒有了可乘之机。技术人员发现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比例在下降,但是一种新型的病毒传播方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技术人员称他为“挂马”。这种病毒只有在有安全漏洞的计算机访问网页时才会被感染,这种病毒对电脑的攻击力更强,并且一般用户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所以他们潜在的危险性比一般病毒更强。

二、电子商务网络安全中的主要问题

(一)非授权性的访问

在没有经过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取用计算机上的资源,被我们称为非授权访问。例如,病毒制造者有意义的避开系统访问机制对网络进行非正常性的使用,或者越权访问相关信息。这类问题主要有非法用户进入网络系统进行违规违法操作、仿冒身份进行攻击等。

(二)信息丢失或泄露

信息的泄露或丢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传输的过程中丢失,例如。病毒的制造者利用一些网络漏洞和硬件漏洞窃取机密信息,或者对信息的频率、流量这些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推断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等;另一种是信息在储存媒介中丢失或泄露。

(三)破坏数据完整性

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数据的使用权,然后对数据进行修改或删除某些重要消息,以此来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结果。另一种是修改数据、恶意添加数据信息,干扰了正常用户的使用。

(四)利用网络传播病毒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网络技术被大众广泛的应用,很多的压缩文件或者电子邮件都已经变成病毒传播的一个途径。通过这些手段进行病毒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的破坏性远远高过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而且一般用户很难进行防范。

三、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措施研究

(一)系统软硬件设施的安全

只要基于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才能够拥有一个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系统。每个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也都想拥有一套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那就要有最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设施,这些基础的设施能够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一个较为优越的环境,这其中包括一些硬件及软件部分的服务,通过这种系统来管理和支持企业用户的所有应用。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现阶段也是企业能否成功构建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可以说它支持着这个企业内部的全部业务,并且他存在在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果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设施就能够在用量十分大的时候也能轻松的应对,可以降低企业在运营时的成本,也能够为企业回避一些风险。最重要的是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是能够确保企业在运作时的连续性和安全性的。

(二)数据加密技术

我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信件,在邮递的过程中,寄件人会将信件隐藏在信封中,这是一种保密技术。然而,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实现这样的保密,是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一个重点。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一定要实现传输的信息除了应该接受信息的收信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通过任何途径都不可获取。为了实现这样的信息安全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密,通过这样的技术方式将传输的信息隐藏起来。电子商务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将需要传输的信息通过加密钥匙或者加密函数进行转换,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变成无意义的密文,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运用两人之前商定好的解密钥匙,将密文转化回需要传输的信息。文件加密,是网络安全技术的一个基础。

(三)电子商务认证技术

电子商务认证技术在现阶段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数字签名、数字摘要、数字信封、数字证书,这四种认证技术都能很好的完善现在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

(四)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针对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很多技术缺陷,现阶段有VISA和 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联合推出的电子交易规范SET协议。SET主要用于界定与划分电子商务活动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给出标准的交易信息传送流程。SET协议使得电子商务系统有了完整性、保密性、身份合法性以及不可否认性。SET规范为在Internet上进行安全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标准,SET综合使用私有密钥加密和公用密钥加密的电子认证技术,其认证过程使用RSA和DES算法,可以给电子商务提供很强的安全保护。

篇2

[关键词]重要高危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实践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5.42.166

随着经济进展,电力企业凸显了不可替换的价值,负责区域送电。慎重履行平日内的送电职责,维持供电持续,应能依循拟定出来的总规程。针对高危客户、划定好的重要客户,都应格外注重。认真协同政府,确认细分出来的送电项目都可予以落实。多方彼此协同,排查并消解潜藏着的多样隐患,提升整治力度。规范平日供电,随时消解安全管控之中的潜在威胁。明晰多方职责,创设更为和谐的这类新关系。唯有如此,才会侧重综合管控及查验,有序供应电能。

1明晰管理内涵

电力监管特有的部门明晰了高危用户、重要用户的内涵。详细而言,他们被划归在某一用电场所,在区域之中占到了凸显的位置。若中断了送电,会延展更广范畴的主体伤亡,设备也被损伤。此外,更大范畴的损失涵盖了区域污染、行业秩序混乱。从实质看,这类客户应被看成某一单位,或者单一用户。依循客户特有的重要层级来细分它们是否高危。常规情形下,层级较高的、带有临时特性的这类主体都可被看成高危。送电的可靠性、中断状态之下的危险状态,二者都紧密关系着隐患及危害。

认定这类客户,要依循拟定的规程。在政府指引下,认定流程应被交由区段内的政府。辨别高危用户、有序识别他们,就要明晰送电中断态势下的突发隐患。设定定期管理,年度时段内的认定频率应能超出一次。先要预设目标,创设更为适宜的管控体系[1]。在这种根基上,有序来调配这样的用户,提升送电流程内的稳定特性。面对突发中断,要增添储备的应急技能。规避突发灾难,维持常规秩序。强化安全管控,杜绝更大范畴的伤亡故障,规避安全隐患。

2供用电管控中的疑难

2.1日常流程的弊病

受到多样影响,高危及区段内的重要用户并没能拥有足量的预备电源,供电电源不够。在有些区段内,电力主体网架并没能被布设得很牢固,缺失了独立布设的电源、缺失双重电源。这种情形下,共用某一路径的电源会暗藏着送电的隐患。现今时段内,日常送电营销、调控配网生产,都密切关联着多重数值的处理。信息存在孤岛,很难有序分享。为此,送电路径的日常查验凸显了片面的弊病,日常管控偏混乱,很难全面予以排查。

2.2认知中的偏差

没能充分明晰送电的安全价值,安全认知并不足够。最近几年,送电流程增添了固有的可靠特性,断电数目被缩减。环境改善时,对于划定出来的高危客户、重要用户常常放松了管控,暗藏侥幸心态。单纯注重期待中的经济成效,淡化初始时段的投入管控。例如:不定时去查验日常的送电、查验供电体系以内的配件隐患、添加改造金额,都经常被忽略[2]。

划定高危用户、应被侧重的用户,这种认知仍没能被提升。从现有状态看,高危客户特有的管控企业可被分成多样类别,电工没能提升固有的素养及水准,缺失执业资质。现场情形下的运行没能配有高层级的新颖配置,关联的规程也并没能健全。预备好的应急电源、自备电源被留存的数目还是偏少。针对于倒送电,缺失防控方式。

2.3查验不够周延

送电依托的配件渐渐被老化,经由偏长时段的运转也没能被修理。这种状态多发,没能依循拟定的时段着手去校验它们,没有随时查验。企业承包了区段内的供电,为了追逐利润,常常侧重日常产出,忽略了安全。没能预设成效最优的应急预案,仍旧不够重视。设定出来的预案没能搭配后续的演练,缺失无缝衔接。

3化解路径

3.1凸显监管价值

关联着的部门应能紧密协同,显示监管价值。采纳积极对策,对于划定好的客户都要慎重查验,定期严格监管。明晰机构职责,面对突发态势下的断电应能审慎处理,冷静予以面对。从严杜绝死伤,缩减金额损失,创设全方位架构下的管控秩序。

拟定出来的电网规划应能紧密衔接宏观架构下的总规划,侧重构建电网。完善总体框架,确认运送过来的电能是稳定的。调控供电流程,拟定最为适宜的查验方式、日常检修方式[3]。妥善调配及安排,强调年度时段内的检修。要编制限电必备的次序表、预设事故限电。审慎履行拟定好的管控流程,依循法规予以落实。调控并规范合同,设定安全条款。签订的协议应能明晰产权彼此的界限,明晰彼此职责。对于供电企业,筛选出来的高危客户不可被替代维护,应能亲自去维护设施。

3.2注重查验履行

设定出来的规程都应审慎落实。对于新添加进来的区段用户,确认除掉了潜藏的隐患,才可衔接电网。新报装的客户应慎重把控,确保电源到位。应被管控的电源可分成双电源、应急类的电源、保安性的电源。送电搭配的多重配件都要经由初始的查验,从严验收审查。这样做,妥善规避了表现出来的新隐患。

添加投入进来的金额,查验及检修等人员要足够,强化查验力度。高危客户面对的突发灾害,很多根源于多样的客观状态,例如自然灾难。针对这类灾害,客户及企业协同以便去化解它。完善应急方案,增设处置途径。这样做,督促了协同及妥善的落实。面对突发断电,提升处理水准。资源应被分享,设定战略管控。变更不够适宜的业务流程,共享各类信息。

3.3客户自身也应提升

重要及高危类的供电客户,要提升自身特有的安全认知,注重供应电能的真实安全。遇有日常检查,应能真正配合,查验潜藏的供应电能隐患。投入足量金额以便支持整改,确认符合规程[4]。现场要配有运维类的足够人员,指派专人管控。完善各类规程,要搭配应急态势下的足量电源,防控倒送电。定期预设演练,培育应急技能。

4运行范畴内的管控

拟定各时段内的供电规划,设定专项查验。针对高危客户,适当予以缩减这一时段,每季度都可查验一次。现场查验时,供电公司选出来的查验人员应能协同政府、协同相关主体来查验现场,随时通知客户。对于独特的这类威胁、电网附带的偏大隐患,当天就要处理。依循查验得来的结果予以细分风险层级,评断客户风险。评定得出的高危用户应被告知,督促及时改正。

强调管理宣传,注重日常情形下的监管。查验供电全程,让客户明晰全程管控独有的价值。要互动工信局,汇报监管进程。认真助推日常路径下的整改及查验,强调常规培训。协助高危客户,妥善拟定更适宜的运行规程。查验绝缘工具,确保这一范畴的工具齐备,经由测试合格[5]。配电室拟定的查验规程应被粘贴,设定停电流程、送电操作的规程。

5结论

区域内重要的、有着高危特性的用户应被划归在总体范畴的安全调控中。供应优质电能,助推更广范畴的经济进展,多方都要重视。区域内的政府、送电类企业、高危重要用户,三方应能密切彼此协同。显出独有优势,增添平日内的排查数目,彻底除掉隐患。消解送电时段内的潜在风险,规避用电隐患。

参考文献:

[1]刀丽芳,黄新红,方世明.重要客户安全用电管理典型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40-142.

[2]陈瑛.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探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07-109.

[3]李艳华,陈飞.为高危用户及重要电力客户进行供用电安全检查的实践及隐患治理思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4):168-169.

篇3

1.1实验室安全文化阐释

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发挥着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注重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现管理。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定位是引领、规范、科学。它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高校逐步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路上,必须要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先进的实验室设备、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它也是校园的行为文化,促使全体师生具有明确的科研学术行为规范,实验室人才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更是校园的观念文化,培养和体现群体意志、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

1.2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实验室安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工作素养的标尺,更是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之一。高校的安全管理者们正力求通过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一种安全氛围,让师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更深层次地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打造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

2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下文以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为例,阐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完善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

2.1.1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

学院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根据“学院-研究所(实验中心)-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确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

2.1.2成立安全工作小组

学院成立了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安全督导组。并于每月月底,组织由实验室主任、研究所安全员、学院实验室秘书组成的安全督导组进行实验室安全卫生的常规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并积极督促落实整改。

2.1.3明确各实验室房间责任人和安全员

学院确定各实验室房间责任人和安全员,并通过门牌固定在实验室门口,做到“谁使用,谁负责”。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相关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人员的日常行为,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守则、学生守则、大型仪器操作规程等,并张贴上墙。部分实验室以个性化桌签、安全小贴士等形式宣传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等,为实验室人员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操作指南,强化了安全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安全习惯。此外,学院了相继制定了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验室异常情况应急方案、实验室安全员岗位职责、实验大楼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教育方案等。让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通过管理制度分层次建设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最终约束全院所有管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学生的各种不安全行为。

2.3开展针对性强、有特色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

材料学院在学校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保卫处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以“安全实验、品质科研”为主题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

2.3.1做好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月期间,学院进行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知识学习考核。系统开展了以研究所、团队为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集中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室参观、现场讲解药品、仪器、安全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安全教育网站学习安全知识并进行上机测试,考试通过后颁发由学院、研究所和导师共同签发的实验室准入证,推行实验室准入制。同时,有针对性地邀请安全专家进行实验室安全、消防讲座,宣讲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实验室技术安全要点、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多发事故分析、灭火逃生和应急救援知识等内容。

2.3.2培养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

学院组织师生参与消防紧急疏散演习和消防安全技能大赛。按照实验室突发状况处理的预案,模拟了火灾发生、现场报警、关闭水电气、灭火、人员疏散和救援等情景。让师生在“真实化”的场景中掌握灭火要点和灭火技能,提升自救逃生本领,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3.3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学院将实验室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倡导安全文化,提高体师生兴趣,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如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让全院学生更加重视实验室安全,加强防患意识。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评比活动,综合考察卫生、安全、氛围、文化特色等,评出“十佳实验室”,并张贴荣誉牌,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了争创文明、整洁、安全、和谐的科研环境的良好氛围。通过实验室图片展,集中展示“十佳实验室风采”、“导师安全寄语”、“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以及“实验室安全小常识”等四个板块,以形象、鲜活的表现形式对安全文化元素起到良好的灌输作用。实验室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在实验室刚性的管理制度下,丰富了柔性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利用刚柔并用的灵性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安全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师生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和强大的自我防控力。

2.4搭建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安全交流平台

学院通过学院网站、QQ群、微信群等载体及时实验室安全相关事项和通知,并在群中交流实验室存在的各种问题,互相监督,引起重视;通过搭建青年教师论坛的交流平台,邀请海外学习归来的老师畅谈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有效举措,引起大家热议和交流;通过两月一期的《学院实验室安全简报》,借助“重要文件、会议通讯、安全隐患通报、经验交流、安全提醒”等板块,为全院教师提供安全理念宣传与分享的平台。

3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探究

3.1将安全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活泼、灵活、轻松、互动的形式,借助学生会及社团开展一些趣味横生的实验室安全专题活动。将安全教育融合在活动当中,让安全理念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家自觉行动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3.2建立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沟通教育机制

规范化操作是避免事故发生和环境污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实验室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是与实验室安全联系数量最多的人群,因此在日常的实验中,导师责任重大,要经常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行为,共同探讨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并合乎环保原则。此外,实验室要在定期的科研组会中融入安全教育的元素,会上除了探讨科研学术,还要总结一个阶段以来的安全工作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提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通过师生交流达成共识、解决安全问题。形成既要重视科研质量和成果,更要倡导安全与环保的双赢理念。

3.3重视“走出去与请进来”

重视实验室之间(校内、校际)的安全经验交流,提倡“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互动交流文化,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借鉴先进,对周边高校院所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可以邀请安全专家来校讲座,邀请相关老师来院参加论坛交流,不断更新安全文化理念,在互访交流中推进实验室安全化建设。

4结语

篇4

【关键词】科学管理;管理制度;器材药品管理

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生物学科必备的有别于其他教室的教学场所。实验室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管理有效的实验室不仅是学科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学生安全学习的保障。下面谈谈我在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点认识:

一、科学有效的管理日常工作

1.做好开学准备工作,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每学期期末清点库存器材理清各年级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列出所需补充的器材上报主管领导审批请学校采购将购回器材登记造册保证开学之前所需实验器材到位。

2.制定好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好学生分组实验,按照计划准备好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做好准备实验工作

根据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器材,配置好实验药品。着手培养实验材料或采集、购买实验材料。

4.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在分组实验时进入课堂协助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例如:学生初学显微镜的使用时,操作难度大,我就和任课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操作要领。这样就解决了任课教师在分组实验中忙不过来,指导不全面的问题。

5.实验后做好善后工作

每次分组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做到地面、桌面、水池内整洁,无杂物,桌凳摆放整齐,使实验室保持整洁。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和保养后入橱,放置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可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1.实验室是进行各种实验教学必备的场所,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实验室安全,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凡进入实验室的任何人员都要严格遵守该制度。

2.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在遵守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详述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如:七年级实验“测量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在使用酒精灯时,首先要仔细检查酒精灯是否完好无损,如果发现酒精灯灯座玻璃破损,就要及时更换,以免事故发生;确认酒精灯完好后,还要检查酒精灯里的酒精是否存放太久,因为存放太久无法点燃,以免耽误课程顺利进行;此外点火时,要求学生眼睛不能正对酒精灯,以防酒精灯喷火。

3.加强安全教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自古以来无数血的事实给予我们的教训。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贯彻执行安全教育方针政策,避免流于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如:七年级“观察植物细胞”实验,需要用到刀片、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等具有危险性物品。若不对学生事先进行安全教育,极易发生衣物、手指破伤等事件。所以加强安全教育是避免可预见事故发生的良药,尤其面对未成年人群体,更是不容忽视。

三、加强实验室器材药品管理

实验室器材药品是学生进行实验的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硬件,这些硬件的质量、完整度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因器材药品质量不达标、配备不齐全而导致的危害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要从以下几点严把器材药品的管理。

1.器材药品的采购

我校实验室器材药品的采购实行终身责任制,该制度使采购人员真正做到货比三家,采购到经济实用的实验物品,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投资效益。

2.严把器材质量关

对于采购的器材药品要求各实验室教师统一验货,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所进器材要严格与计划表中的型号、规格、数量及厂家相符,产品包装应完好无损,有明确的品名、生产批号,且要特别注意易耗材料的失效期。整个验货过程,在学校设备管理科监督下,与具体主管的实验教师共同验收,最后登记造册。

3.注重实验室器材的维修保养

我校自实行ISO9000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建立了多种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文件,如《实验员职责》、《仪器维护与保养记录》、《物品消耗记录表》等,实验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所管理的仪器的维修保养知识。

四、充分认识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习若离开了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课堂教学显得尤为空洞,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使教师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理解太过于抽象。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在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加强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必要途径。这些问题的实施都离不开实验室,没有实验室这一平台一切都是空谈,同时实验室也是不安全因素多发的场所。所以,认识实验室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是保证学生能够愉悦学习、安全学习的前提。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认识、觉悟,才能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前进的思想解决问题,为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5

艾滋病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艾滋病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标本,各种疾病的患者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因此,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1]。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1.1 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工作区域。

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被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2],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2 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2.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检验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3],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1]396-397。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2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

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 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还有大量的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谢红珍[4]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HBV、HIV、HCV、梅毒等对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威胁最大。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的重视。吴丽军[5]等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8%,3%~10%,0.2%~0.5%。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针头或吸头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者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2.3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3.1 防护措施

检验人员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检验工作中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检验人员应将所有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6]。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3.2 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

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7]。

2.3.3 意外伤害暴露后的补救措施

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

2.3.3.1 HBV

接触HBsAg阳性血液或者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损后,如果本身没有HBsAb,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0.5~1 a。补救措施最好在接触后24 h内,最迟不超过7 d[7]8。

2.3.3.2 HCV

接触HCV阳性血液时,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进行HCV的抗体检查,4~6 w后复查,4~6个月后做HCVRNA监测HCV的感染[8],并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

2.3.3.3 HIV

意外伤害的窗口期3~6个月内血清检测1 次,6个月后复查1 次,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伤口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补救措施最好在2 h内服用药物,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基本用药程序:口服1 次“双汰芝”450 mg,每日2 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低危暴露。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每天3 次,每次2 粒,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严重暴露[7]8。

2.3.3.4 梅毒

接触USR阳性血液必须2 h内服用预防药物。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 w。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1 次。

3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 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 mL/m2),作用25 min。

3.2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 结 论

4.1 注意职业安全,增强防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虽然检验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5]386。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作足防护措施,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4.2 加强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导致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对针刺伤认识不足等有关。加强检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检验科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应该定期组织标本采集,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

4.3 建立意外伤害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

发生意外后不必恐慌,尽快做应急处理,并尽早报告,以便组织对伤者及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及时了解有关知识,保证应急药物的及时供给。

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2] 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 18(3):231.

[3] 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4]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5]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6] 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8.

篇6

论文摘要:通过对安全的人本属性和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重要性的探讨,明确加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工作要把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放在首位。要通过安全教育提升人的安全素质。进行安全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安全科学的思想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安全技能,从而提高安全素质。 

 

一、安全的人本属性 

 

1.安全的人本属性 

安全工作要以人为本,安全首先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5方面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生理需要即吃、穿、住、用,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次就要求没有伤害,没有疾病,没有外界侵扰和威胁。可见,安全也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或者是由生命及生的欲望决定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天生的,是安全存在的主动因素。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会自觉地选择安全的行为方式。但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有疏忽安全的时候。人所接触的物和环境也会有人不可预料的意外的情况发生,对人的安全造成威胁。 

在安全科学领域,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 使人的躯体(以下简称“身”)及其机制免受损伤、毒害或威胁。使人的心理(以下简称“心”)不感到惊慌、危机或恐惧。并能使人健康、舒适和高效能地进行生产和其他各种活动。另一方面, 安全是指实现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能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2.安全工作要以人为本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于化学的特殊性,实验的药品避免不了有害的物质,实验用的仪器、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使用不当都会对人产生伤害,造成遗憾。实验室的环境如空气质量、噪声、振动、照明、温度、湿度等以及实验室的建筑装修水平,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反应或心理的波动。如环境使人有不安全的感觉,那就不能很好的进行科学实验.因此实验安全是实验教学和科研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安全有了保障,才能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在中学时做的实验较少,自己动手能力差。进入大学以后,要求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做实验要求自己独立完成,安全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安全素质,就会对大学的学习有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身的安全和健康。做化学实验室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会导致实验过程的不安全状态。实验室常出现的问题是,使用玻璃仪器不熟练,打破玻璃仪器割伤皮肤;取用腐蚀性药品不小心洒到皮肤上;还有把药品放错混合而引起火灾;也有因电机连续运转时间长,发生短路引起火灾及加热过度引起油浴着火等事故时有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是: 

1.麻痹思想,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有部分同学课前不认真预习。觉得实验简单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实际操作时就容易出错,而引起安全事故。 

2.部分教师上课时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觉得实验不很难,没有很大的危险。对学生穿实验服、戴防护眼镜、戴手套要求不严,这也容易让学生有麻痹思想。 

3.电器、机械设备老化,而引起短路,接触不良等引发事故。 

 

三、提高安全素质的重要性 

 

安全素质绝不是简单的会使用灭火器和逃跑。安全素质就是人对安全的思想认识和遇到紧急情况有运用安全防范的知识和迅速正确应对事故的能力。 

1.安全素质的内容 

(1)了解国家和学校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要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十分熟悉。 

(2)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如火灾和毒害的形成条件及控制事故,消灭事故的方法。 

(3)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及时自救和可以帮助他人。 

2.安全素质必须通过安全教育来提升 

安全素质要通过安全教育来不断提升。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安全科学理论的教育、安全技能技术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安全,并能把安全观念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实验中,在进行实验教学课时和搞科研时,首先会想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就能自觉认真遵守操作规章制度,消灭安全隐患。从而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有了较高的安全素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会沉着应对,迅速处理事故,而不会慌张忙乱,造成更大的损失。 

3.提高安全素质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 

安全素质要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不断提高。通过事故案例和同学们的自我构建分析讨论,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遇到危险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迅速集体脱离险境,用集体的力量在第一时间消灭事故苗头,减少危害。安全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同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加强了人际沟通的能力。 

 

四、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贯彻以人为本,预防第一的理念,就要加强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内容 

(1)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懂法、遵法,明白规章制度是保障人安全的强制性规定,是安全管理的保证。国家有消防法,国务院和教育部对学校安全工作有明确的条例文件。这说明,国家对安全工作是很重视的。学校及化学学院和实验中心都有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和化学学院具体的安全规章制度是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样重要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的细节体现,更要严格遵守。让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则,是以人为本,预防第一思想的体现,是安全工作的重要步骤。 

(2)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的教育。安全科学的理论包括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怎样防止事故发生,事故原因分析,紧急情况的安全处理等方面及防火,防毒的基本知识。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现实事故的案例说明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发生的案例从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安全技术设施几方面来进行深刻认识。把同学们对安全的认识从片面了解上升到科学理论。把理论通过案例结合到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素质。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技术是安全工作不可缺少的紧密相连的三个组成部分 

(3)安全技术、技能的教育。安全技术教育包括怎样防范实验中各种原料、产品的危险害性;发生事故怎样迅速处理。怎样迅速脱离可能出现的危险设备和场所。怎样使用安全防护的基本设施;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护和自救措施。异常情况下的紧急处理预案等,提高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训练学生学会灭火器材的使用,掌握几种灭火,防毒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要在演习中亲手使用灭火器。每个学生都要知道在实验室如何迅速采取正确的方法消灭事故的苗头。怎样正确使用洗眼器、喷淋器。有了一次亲自动手的经验体会,以后遇到突况,就不会惊慌失措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2.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集中上课。我校化学学院从新生进校就开设实验安全与管理课程,为必修课,18学时,考试合格后,取得1学分。这样从学生一进校就打下良好的安全思想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在前进,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安全教育如采取简单课堂说教的教学,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安全教育也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手段。我们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的思考,教师给与学生积极的引导。用大量案例说明安全制度的重要性,用多媒体演示安全事例的图片、光盘。针对重要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把自己放在事件的情境中考虑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就是自己教育自己,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理论教育,安全技术设施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科学的安全理念,从而提高了安全素质。例如2008年的某高校发生火灾事故,4名学生跳楼而亡,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灭火和逃生。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大大地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 

安全课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战训练,学生在事故情境中可以更迅速牢固地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熟悉救生的方法。 

(2)安全教育要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也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明白实验使用的药品的性能和危险性及实验操作需注意的地方。教师每次讲实验课时,要对本次实验的安全问题给学生讲明,提醒学生注意。进行实验时就可以做到预防在先,教师把本次实验的安全注意要点要讲给学生,使学生进行实验时安全操作,并且注意回收用过的药品,不随意乱丢,保持安全、健康、环保的实验室,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习惯。 

(3)广泛宣传。把实验室规章制度张贴在楼道、实验室内,时刻提醒学生注意。 

 

五、结束语 

 

安全教育把人本能对安全的需要提升到人自主具有的安全素质。就能使学生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把安全第一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应用在学习、实验、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地建立安全的生活方式,对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巨大的良好影响。 

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高校化学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为保证我校师生更好地搞好教学和科研,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校领导和化学学院领导在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树立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思想,把建设实验室的健康、安全、环保体系放在首位,并在实验教学和科研中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2]张景林,桂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1,(11)5:6~9 

篇7

关键词:高压蒸汽灭菌器;中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提及特种设备在中学的应用,人们通常会想到电梯、锅炉等,并认同其危险性较大,应在管理方面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要求。但实际上,中学生物实验室也存在特种设备,即高压蒸汽灭菌器(又名灭菌锅),但它是一种容易被学校安全管理负责人和设备操作人员所遗忘的特种设备。部分学校不知道高压蒸汽灭菌器属于特种设备;部分学校即便知道,也认为其数量少且在生物实验中应用不频繁,不具备危险性。因而,中学在高压蒸汽灭菌器管理方面整体重视程度不高,也没有完全遵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高压蒸汽灭菌器属于特种设备中的压力容器,是中学生物实验中的消毒灭菌设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关于2020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中指出:2020年共发生压力容器事故7起、死亡14人,其中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3起、设备缺陷或安全附件失效2起。这足以给人们敲响警钟,中学实验室配备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虽属于压力容器中的低压容器,但其本身内部压力高、温度高,极易发生烫伤、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平时应该做好其使用管理工作,如果管理或处置不当就可能引发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一、标准概况

作为特种设备,学校对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TSG08—2017《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TSG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简称《固容规》)中规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容器属于《固容规》的管制范围: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容积大于或者等于0.03m3并且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截面内边界最大集合尺寸)大于或者等于150mm;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以及介质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1]。根据教育部的JY/T0406—2010《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规定,普通高中学校生物实验室应配备手提式高压灭菌锅1台,规格为18L;立式或卧式高压灭菌锅1台,规格为30~50L。笔者对高压蒸汽灭菌器最高工作压力、内直径及容积等参数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情况,规格为30~50L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普遍设计压力在0.1MPa以上,且内腔尺寸大于150mm,符合《固容规》中对于固定式压力容器的要求,属于《固容规》的管制范围,应按照其要求进行管理。

二、中学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管理现状

1.关注度不高

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压力容器+管理”,显示有几十篇论文,作者多数为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人员,搜索关键词“高压蒸汽灭菌器/锅+管理”,显示有15篇论文,作者单位分别为高校、职业院校、医院及科研院所等,唯独没有针对中学相关方面的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对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管理方面关注度不够高。

2.安全认知待提升

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压力容器作业人员应当取得压力容器上岗证方可操作,使用单位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安全、节能教育培训[2]。由于学校大多对高压蒸汽灭菌器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管理措施要求得不规范、不细致,中学实验室存在此类作业人员(一般为学科教师或者实验员)无操作证、不能按要求参加培训等情况,导致作业人员对其安全操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警惕性不够高、防护措施不到位、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3.日常管理不到位

《固容规》指出,使用单位应当对压力容器本体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等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且记录,以保证在用压力容器始终处于正常使用状态[1]。但由于中学实验室的相关管理者和使用者对其风险认知不足,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未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这给设备的安全使用带来一定隐患,也给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三、中学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规范化管理

鉴于高压蒸汽灭菌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安全管理方面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尽可能避免事故发生。笔者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学术文献及标准规范,总结出中学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规范化管理要点,同时将定期安全检查要求及设备运行记录以表格方式呈现,便于学校管理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应用。

1.环境要求

(1)空间要求。灭菌器属于高热能设备,放置地点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置于通风、干燥、无易燃易爆物品室内。(2)供电要求。根据灭菌器产品铭牌和说明书规定参数,将设备按电路接线图接至规定的电源上,同时设备应可靠接地,以免设备外壳带电引起意外伤亡事故。(3)消防安全。烟雾报警器不宜设置在灭菌器开口或开口的正上方,防止灭菌器打开时产生蒸汽,引发烟雾报警器误报警。

2.使用管理

(1)操作人员需参加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相关考试,获得压力容器操作证后方可操作实验室的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同时使用者应认真、如实填写设备运行记录,便于检查使用。(2)学校应定期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对高压蒸汽灭菌器规范化管理的重视程度。(3)在设备上张贴“汽未放尽,不得开启”警示标识,警告操作人员压力表未恢复零位前,不得开启容器盖,以避免造成高温蒸汽灼伤。(4)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关闭电源、水源阀门。

3.日常检查

(1)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每月应至少进行1次月度检查,每年进行1次年度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2)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外表面应保持洁净和干燥,避免潮湿、雨淋,防止慢性受损。(3)高压蒸汽灭菌器上的安全附件及仪表应安装牢固、无腐蚀破损现象,并定期进行质量检验。学校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可参照高压蒸汽灭菌器定期自查表(见表1)中内容,定期开展设备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设备的安全使用,同时可参照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记录表(见表2)做好设备使用记录。(4)停用期间注意事项。学校放假期间,高压蒸汽灭菌器短期内处于停用状态,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维护保养,可能会导致设备受损,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学校放假期间,若设备处于停用状态,应对其内部污垢进行全面清除,保证其内部环境处于洁净和干燥状态,从而保障再次使用时设备运行的稳定性[3]。(5)设备使用年限。对于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未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但是使用超过20年的压力容器,视为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学校应按流程申请报废;如果要继续使用,根据《固容规》要求,学校应委托有检验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办理使用登记证书变更,方可继续使用。

四、结语

实验室是中学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高压蒸汽灭菌器作为特种设备,是影响中学生物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一环。为保障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需要学校相关管理者和使用者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规范中学生物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和使用,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TSG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S].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篇8

【摘要】探讨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预防教育,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措施,使实验室每个工作人员不仅成为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合格的管理者。

【关键词】生物安全;气溶胶;艾滋病实验室

艾滋病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艾滋病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标本,各种疾病的患者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自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此次流行表现以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1,2]。医务人员由最初的个人防护意识差,到后来的过度防护。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3]。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1.1 实验室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1.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5],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2 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2.1 加强技能培养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检验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2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还有大量的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谢红珍[6]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HBV、HIV、HCV、梅毒等对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威胁最大。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的重视。吴丽军[7]等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8%,3%~10%,0.2%~0.5%。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针头或吸头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者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经血传播疾病在血液检验中的传播途径有如下三种。

2.2.1穿刺由于标本采集时针头、吸头玻璃试管锐器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IV、HBV、HCV、梅毒等感染最重要的途径。

2.2.2皮肤破损由于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造成感染的危险。

2.2.3黏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2.3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3.1防护措施检验人员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检验工作中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检验人员应将所有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8]。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3.1.1洗手与手部消毒经常洗手是预防感染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9]。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后,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常规操作工作完成后、脱手套后,在饮食、吸烟、化妆及上厕所前,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等情况下必须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有条件再用消毒液消毒手。

2.3.1.2 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是医务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大大地减少了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是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有研究表明,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1]。检验工作者在常规操作与在仪器清洁保养维修时,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等情况下都必须戴手套。

2.3.1.3 清除血迹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血样外溅或者发生各种操作意外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当标本污染了仪器、操作台面等,先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喷洒在血渍上,15 min~30 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擦拭后立即彻底洗手。如被血渍污染的工作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物袋中,然后消毒清洗[9]。

2.3.1.4 预防锐器刺伤锐器刺伤是血液学检验中的职业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抽血针头、血常规采血针头、仪器锐利角或玻璃试管等刺伤,工作中应积极地预防,及时处理针器等锐利物品。污染针头要及时小心处理,使用利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利器刺伤,有报道指使用锐器箱收集锐器可使针刺伤发生率减低50%[11]。操作中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不回套针头;在给精神病患者、小孩等不合作患者操作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在标本离心、仪器维修保养过程中必须戴手套等。为了减少医疗锐器的损伤,在进行HIV、梅毒等阳性患者的标本采集时,可以使用魏红云[10]等介绍减少被针头刺伤机会的方法,使用用过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小药瓶,将使用过污染针头按配药的方法全部扎入小药瓶。小药瓶收集容易,其口径较大针头不会穿透玻璃药瓶,回收污染针头操作简单。

2.3.1.5 医疗废物的处理血液检验中的医疗废物包括有:一次性抽血针头、血常规采血针、吸头、玻璃试管等污染利器,还有各种废弃的血液标本,检验仪器废液等。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严防废物流失、泄露、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处置单位,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为了防止工作人员误伤或造成环境污染,都要有专门的无公害处理。

2.3.2 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12]。

2.3.3 意外伤害暴露后的补救措施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

2.3.3.1 HBV接触HBsAg阳性血液或者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损后,如果本身没有HBsAb,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0.5 a~1a。补救措施最好在接触后24h内,最迟不超过7d[9]。

2.3.3.2 HCV接触HCV阳性血液时,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进行HCV的抗体检查,4周~6周后复查,4~6个月后做HCVRNA监测HCV的感染[9],并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

2.3.3.3 HIV意外伤害的窗口期3~6个月内血清检测一次,6个月后复查一次,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伤口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补救措施最好在2h内服用药物,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基本用药程序:口服一次“双汰芝”450mg,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d,适用于低危暴露。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每天3次,每次2粒,连续服用28d。适用于严重暴露[12]。

2.3.3.4 梅毒接触USR阳性血液必须2h内服用预防药物。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周。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一次。

3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消毒方法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ml/m2),作用25 min。

3.2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 结 论

4.1 注意职业安全,增强防护意识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虽然检验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7]。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作足防护措施,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4.2 加强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导致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对针刺伤认识不足等相关。加强检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检验科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应该定期组织标本采集,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

4.3 建立意外伤害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发生意外后不必恐慌,尽快做应急处理,并尽早报告,以便组织对伤者及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及时了解有关知识,保证应急药物的及时供给。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正.检验操作感染严重呼吸性综合征2例报告及建议[R].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6):383-384.

[2] 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3] 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4] 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5] 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3):231.

[6]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7]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8] 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8.

[9] 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

[10] 魏红云,吕园仙,杨晓燕.介绍一种减少护士被针刺伤的方法[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56.

篇9

关键词:桥梁施工;监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桥梁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桥的使用效果,还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桥梁工程建设中,质量是关键。所以桥梁施工质量监理是施工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复杂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是优质施工质量的关键。只有针对桥梁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质量管理相结合,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才能使工程质量得到预期效果。

1 浅述施工监理的概念

施工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施工建设单位的委托,在监理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对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监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推行从桥梁施工全过程监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是通过设计使其具体化的设计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结构上是否安全可靠等,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为保证和提高工程效益,必需采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对设计质量严格控制与监理。

2 桥梁施工的控制要点

2.1 进度控制

根据总工期目标。开工前项目部应倒排工期并编制总体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确定影响工程施工的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把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作为施工控制的重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各个阶段的实施计划要求,制定阶段性的网络计划,并定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

2.2 技术管理

桥梁建设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如墩基础、墩身、主桥箱梁对技术都要求非常高。而且考虑到地质情况、候等施工环境。不断地克服施工中的难题。对项目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因此,项目部应专门成立技术攻关人员,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大胆创新,不断解决施工技术难题,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2.3 质量控制

在工程开工后,项目部在工程目标的指引下,逐渐形成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项目目标的指导思想。其次,项目部建立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体系,形成一套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网络。

3 桥梁施工的管理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的管理措施

3.1.1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防止人员过度劳累工程施工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量大,因此就要合理、适时的安排人员的休息时间,施工人员通常采用轮班制的休息方式,在长时间工作以后要让工作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以缓解人员身心压力,减少工作中的疲劳程度并可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增进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3.1.2 通过培训,减少不规范操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熟练度,提高对机械的掌握运用程度,增加施工人员的信心,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安全隐患,并且提高生产效率。

3.2 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3.2.1 完善奖罚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工程质量项目经理要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建立工程质量监理奖惩制度。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隐瞒质量、弄虚作假、擅离职守等人员行为所造成的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工作积极认真,事前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人员或班组要给与表彰奖励,从而提高员工认真工作的责任心。

3.2.2 做好机械保养与维护。机械的维护工作要通过相关的专业机修人员在计算机的辅助管理下给与维护,机械操作人员要做到配合、监督工作,在日常操作中要对机械认真观察,做到“一日三查”对设备进行基本保养,谨慎操作。

3.3 做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质量是桥梁工程的灵魂。桥梁质量固然由多个环节的控制构成,如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实施结果。严格按规范办事,施工质量好坏的依据是数据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3.3.1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检验控制功能实验室是工地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部门,是质量保证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在路桥建设过程中,应设立具有完善检验功能的工地实验室。并且配备进行试验所需的设备仪器和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实验人员。对工地实验室要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报告反馈制度,用试验的数据监控施工的安全。

3.3.2 加强施工时间,保证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在在施工过程中要工程期限要有个预期的估计,不能延期完成,要通过控制工程时间来控制工程成本。

3.3.3 加强质量意识,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和制度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建立新的质量概念。施工之前,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学习,人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质量意识必须贯穿于建设过程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岗位,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对现场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其专业技能是否达到标准,同时也要考核其对质量标准的掌握情况。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无法提高其素质的工作人员将其调离施工岗位。科学的施工方案是施工质量保证的必要措施,科学完善的制度是质量管理的保证。用规章制度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系统性、持续性地展开,避免因人员、组织机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工程建设中,根据工程进度和工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的影响。在工程建设中,根据工程进度和工程中不制定、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规定和办法。

结束语

在工程建设中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复杂的工作,优质的施工质量来源于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它不但关系到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所以加强桥梁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计量技术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高职业病防范水平。

关键词:计量 职业健康 安全

一、计量安全防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职业工作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涉及影响人们健康与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产业界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如何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工作环境,从而促进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我国制定了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规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确定了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规的基本内容。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规规定的内容可概括为:事故预防、事故处理、法律责任三个主要方面。在事故预防方面的法规要求基本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员与设施,设备与物品,作业环境,管理。为了消除、限制或预防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保护职工安全和健康,保障设备安全和生产正常运行,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如: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GB/T28002-2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69-200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对计量安全防护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保障计量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是计量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计量安全防护是指在计量工作及相关活动中人员、设备的安全和防护问题。劳动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此而言,计量安全防护是要保护计量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换言之,计量安全防护是指计量工作人员在从事计量工作或相关活动过程中获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劳动安全保障条件,建立安全健康风险意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从而预防事故发生和控制职业危害。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入不出事故的状态。而危险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设备或财产损失以及工作环境破坏的状态。事故就是造成人员死亡、疾病(职业病)、伤害、损坏及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事故是突然发生的,安全防护就是防止事故发生和保护人员与设备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为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就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辨识就是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可能会引事故的发生,某一个或某些危险源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和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称之为风险。

二、计量工作的特点

计量工作涉及操作人员、测量标准、设施、设备、测量方法、被测对象、测量数据等许多方面,计量安全防护必须根据计量工作的特点进行。计量工作有如下特点:(1)计量涉及的专业面广。从大力值的测力设备到高电压设备、电离辐射源、射频辐射源,以及各种化学试剂、标准物质等,许多方面都会涉及安全风险。(2)计量要求的环境条件严格。为达到计量标准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往往需要采用恒温、防振、屏蔽等控制环境条件的设施,长期处于这些设施中可能会对人员的健康有影响。(3)计量标准及其配套仪器设备价昂贵,一旦由于火灾、爆炸或其他因素造成设备损坏,不仅财产损失严重,并且由于计量单位服务面广,会波及影响到量值传递工作的正常进行。(4)计量所依据的方法由法规性文件加以控制。计量人员必须执行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一些实验室还制定了操作规程,因此可以在制定规程或规范时对本专业存在的危险源提出防范措施和严格的操作要求。计量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安全防护。

三、计量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1)辨识危险源,找到不安全因素;(2)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危险源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风险控制,规划防护设施和应急措施;(3)起草操作规范和安全防护规范;(4)最大限度地为计量人员提供安全防护;(5)实施计量过程的安全管理,保障计量人员的人身安全。

四、计量安全防护的要点。

危险源可能的来源也就是计量安全防护要重视的要点,大致如下:

(1)物理因素:例如:噪声、振动、强光、气压(低压/高压)、电离辐射、强电磁场辐射;(2)生物因素:例如:细菌、病毒;(3)化学因素:例如:汞、苯、硫酸、铅、溶剂;(4)环境因素:例如:窒息、脱水、吸入微粒、温度过高或过低;(5)火灾危险:例如:爆炸、烟熏(有毒气体/有毒蒸气)、高腐蚀化学物质、汽油;(6)机械因素:例如:压缩空气/高压水流(例如切屑液流)、超负荷、切断、拉伸、缠绕、磨损、碰撞、剪切、刺穿;高处坠落、尖锐物体刺伤、设备运输中磕碰、滑倒或绊倒;(7)心理因素:例如:压力、暴力、灾害、抑郁等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