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美学原理

篇1

1.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原本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名词,然而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完美艺术追求之一。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远古人类运用行云流水的笔法勾勒出三块空白,又在每一空白处以剪影似的平涂手法,画了五个手拉手的舞蹈人。以单色平涂来表现舞蹈的动态。这种规律的编排和变化,以及舞蹈的本身就象征着节奏的韵律,进而将平静的画面在二维的世界中凸显出视觉空间的动感因素。设计外在表现的节奏与内在意蕴和韵律,是成功设计的构成要素。NIKE公司把NIKE的标识叫做“Swoosh标志”,因为这个标志像跑步时飞快的速度,“嗖”的一声。但此标志的内在意蕴是指胜利女神翅膀上的羽毛,代表动感和轻柔,又像老师用来判改对错的“对钩”,隐喻NIKE公司是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朝正确方向发展。

2.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形式上的相同、相等与相似,让人产生“严谨、庄重”的感觉,均衡是指各元素的摆放、组合,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客观的均衡,这种均衡是指画面的组合使人心理上呈现“稳”的感受。然而非对称平衡在平面设计中会运用大小、形状、距离、疏密诸因素来调节平衡,给人以新颖、活泼、运动的感觉。均衡作为形式美原理的基础,由于源自本心,符合最质朴、最经典的审美品味。例如马蒂斯的《蓝衣少女》画面,是带有一定变换因素的对称,人物形象既端庄稳妥,又栩栩如生,更有一丝回旋、辐射的均衡美。

3.对比与调和。妥善处理色彩对比与调和之关系,可以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画面的视觉美感,进而促进广告整体效果的统一和谐性。在平面设计中对比与调和一般是指色彩、材质、重量等。例如香奈儿的口红广告,采用强烈的明度对比,主要配色的明度差在5机以上,叫做长调。此海报發挥了对比的优势,烈红与亮白的色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得女人左眼形象鲜明,富有光感,显示出了香奈儿口红的颜色纯正,好看的可以作为眼影,突出主题,画面强烈的对比而富有活力。

4.虚实与留白。绘画章法中有“密不容针,宽可走马”一说指的是布局的疏密、许是关系处理。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与虚实结合相关,平在面设计的构图中有明显的体现。留白画面中的无,亦是虚,有利于信息传达、情感交流,获得少则胜多的效果,能够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在平面设计中体现“虚实关系”的就是“图与底”,恰如经典的太极图形象,给人以共享空间的妙处,“虚空间”衍生出的设计意境亦是令人神往、流连忘返。其图案形状如阴阳两条鱼,阐释了相互依存的美学思想,表现了生生不息、持续的生命力。留白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犹如中国水墨画,留白运用于设计中,韵味也会出现。留白手法的运用譬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空白有耐人寻味的意境感,诠释了留白所表达的奇特效果。

二、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和解决办法

当今我国的科技高度发展,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方式愈加多样,电脑处理技术和电子成像技术日趋多样化,因此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也显得投机取巧和浅显,比如过于注重视觉上的炫目效果和强调技术,缺乏艺术的真善美,逐渐远离了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缺乏艺术感染力是现代我国平面设计作品的现状。

现今我国的平面设计师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前提,应该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规范,将生冷的技术设计赋予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提高平面设计的审美层次,中国传统美学的理念,诸如道家“返璞归真”思想、佛教美学思想的“禅意”等,平面设计师应当融入这些优秀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作品中,设计出符合这个好时代的优秀作品。耐人寻味的作品总是源自于其中的内涵,形势与内容相统一,表现力强而自然质朴。

三、结语

平面设计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国内外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无不体现着均衡、韵律、节奏、调和、虚实等美学原理。但究其根源其实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实际上是遵循形式跟随功能,形式和功能相辅相成,这种理念环绕在平面设计的全过程。我国早期的平面设计以大量的模仿和抄袭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主,这种简单模仿缺乏艺术的真实性,是低层次的审美。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平面设计迅速发展,有一部分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已经开始深入融合本民族的文化,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向高层次发展。应当继续弘扬现代的平面设计中的优秀基因,深入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现代平面设计的作品从市场需求、产品的实用性出发,使平面设计作品对消费者起到认知和审美的功能,最终回到实用功能。因此具有这种特色的中国平面设计才能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平面设计之林。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

[2]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李砚祖,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字: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古根海姆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对“陌生化”的理解

“陌生化”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最初针对于文学领域。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沈冠东. 设计艺术中的陌生化思维[J]. 艺术探索,2012(2).]]强调打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在内容以及形式上违背人们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事情、世界,但同时又要求在艺术上能够超越以往。由于人们对日常事物、事理过分熟悉或是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对其缺乏新鲜感或是形成思维惯性,进而使得我们的动作习惯、思维活动退到无意识的、自动的层面,称之为“自动化”。而“陌生化”的中心原则便是要冲破这种自动化的障碍,摆脱惯常化的制约,采用独特新鲜的语言,对现实事物进行重新定义或是再思考,从而不断给人们带来新奇、新鲜的感受,使人们从已被日常生活状态中振奋起来。

二、陌生化美学原理在毕堡古根海姆博物馆中的运用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最早运用了陌生化原理进行创作,这在萨尔瓦多・达利和马塞尔・杜尚的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而我们对“陌生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

毕堡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成于1997年,由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从建成之日起,古根海姆博物馆便以材料、结构和造型等方面的疯狂、迷离、超现实的特性使其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在设计手法上,盖里大量运用了陌生化的设计思维来进行创作,是陌生化美学原理运用在建筑设计上的最佳代表。

1、结构形式方面

建筑发展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现代主义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之后,“五个面”似乎是人们对建筑的整体印象,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一贯想法。

面对古根海姆博物馆,你可能会感到混乱、模糊、抽象、不知所云。其实这正体现了盖里的设计思维,抛弃经典建筑中规整,具有清晰边界的建筑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混乱杂糅、边界模糊的外形;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整个结构中,观者甚至找不到建筑的中心点,也没有任何清晰的方向可言,这是与经典建筑美学观念相违背的去中心化、无向度性。而在结合了周围环境之后,似乎感觉建筑又有了某些具体的象征意义,仿佛内维隆河的波浪,又仿佛河上的游艇。令人咋舌的建筑外观,肆无忌惮的背离经典建筑美学,游离的象征意义,这些都给观者带来了认知上的难度和广度,但是却给观者制造了新鲜感,激发了观者的兴趣,进而加强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作品的参与度。这些设计手法正是陌生化原则所强调的,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其方法便是提高作品的感受难度。

2、建筑材料方面

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面向南面老城区的规则石建筑,外墙材料利用西班牙当地传统的石灰石,代表着盖里将保守与固执留给过去的设计理念;二是面向北面新城区的疯狂的玻璃墙弧形体,利用钛金属板、玻璃和钢材作为外墙材料,极具时代感和现代感,代表盖里将新奇与幻想拥抱现在的设计理念。两种相互矛盾对立的材料连同它们各自的建筑形式一起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进而引发观者的思考。而毫无疑问的是,那些闪耀着光芒的钛金属板最能夺人眼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好似旁边内维隆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令观者首先是对材料感到惊讶、新奇,进而是享受这幅看似对比却相互和谐的画面,最后是对设计师由衷的叹服。参与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正暗合了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重要的是“感觉”而不是仅仅的“知道”。

3、内部视觉空间方面

传统博物馆视觉空间内部,展品依次排列在规整纯净的展墙或是展台上,若非展品有极强的观赏价值或是观者有强烈的观赏欲望,一般的展品是不会提起普通观者的兴趣的,甚至有可能令观者的情绪产生疲劳或是忽略展品。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内部视觉空间的设计中,设计者一反常规,采用“杂乱”作为其设计特色。当然,“杂乱”也不是无的放矢、随意堆放,而是取舍有度、经过精心设计的“乱而不乱”:这些“乱”的构件主要放置在博物馆的中厅和一些建筑造型之类的人与博物馆内部本体交流频繁的地方,在人们观赏展品的视域范围内,并不会出现这些杂乱的构件,它们只是位于展示空间的上方位置,当观者将视线从放置展品的规整纯净的空间转而投向展厅的整体空间的时候,这些荒诞梦幻、新奇无比的构件才会映入眼帘,开始展现自身特有的魅力。从规整平淡到新奇梦幻的这种感官上的转换体验,代表着将观者从日常生活麻木冷漠,思维已成惯性的状态中拉出来,并进入充满新鲜体验、浪漫梦幻、独特神秘气息的情境,同时也是陌生化原则的成熟运用。

博物馆的成功为毕尔巴鄂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大幅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由此而诞生的“毕堡效应”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被各国城市争相学习。

结语

通过毕堡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成功,可以看到陌生化美学原则对于建筑设计最大的启示在于:打破思维惯性,违背习见的常情常理,但并不与之完全隔离,因为观者新鲜感的获得需要之前的生活阅历作为积累,而是运用创造性的手段振奋观者已经麻木的情绪。另外,陌生化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需要在材料、形式、功能以及各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找到与建筑艺术作品之间的同构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点或视角。

参考文献

[1] 许康,周遵,马利亚. 解读弗兰克・盖里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J].艺术理论,2009(4)178-179.

作者简介

杨艺林(1990.6~),男,籍贯:山东滕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篇3

【关键词】美学原理 石油机械设备 外观设计

独特的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可以吸引顾客的眼球,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石油机械设备的外观与机械的质量及功效关系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顾客购买的欲望,所以要想从外观上留住顾客,就必须加强石油机械设备的设计,按照美学原理去设计,并遵循相应的美学理念,把产品美的元素塑造出来,以下就从美学角度出发,研究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的方法。

1 设备外观比例与尺度的设计策略探究

1.1 比例方面的设计

一般来讲,比例就是使事物整体协调发展,而在石油机械中的比例是机械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大小值,包括机械设备的长、宽、高,而通常人们对比例协调的机械具有独特的喜爱感,这就要求机械设备在进行外观设计时,在美术审美的基础上,处理好机械设备大小、宽窄、高低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达到机械本身所拥有的功能,还要在视觉上使人们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采用黄金比例分割法,从而获得统一协调的效果。如果机械设备比例不协调,一方面不利于操作者的操作,也会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这种先天不足的比例效果也激不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1.2 尺度方面的设计

石油机械设备是为人们开发石油所用的器械,是在石油环境下使用的,^是石油机械的操作者,所以机械尺寸的大小应以人为中心来衡量,应使机械设备的尺寸和形态适应人体的操作习惯,设备的整体设计要与局部协调起来。虽然我国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像石油钻采机械、炼油机械、采油机械设备等等,可以看出他们的使用用途和使用功效都不―样,但他们的设计尺寸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相对固定的,因为机械设备的外观设计是根据人体的操作便利而定的,与设计本身的大小无关。就像手柄的大小应根据人体的手掌大小相对应,并不是机械大,手柄就大,两者并不成正比,所以在设计各种石油机械设备外观时,机械设备的尺度一定要与人体相适应。

2 设备外观的均衡与对称设计策略探究

2.1 均衡方面的设计

机械设备的均衡是以机械设备上的某一零部件作为支点,而表现出的平衡方式,从而使机械设备动态美、条理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感觉,并把机械设备的色彩、肌理、表面装饰与构成几何形体结合起来,使机械设备灵巧、生动、轻快,从而获得均衡的效果,如果没有明确机械设备的支点,就容易造成杂乱,主次不清的现象,给操作带来不便,所以在设计对称与均衡时,要注意聚与散,疏与密的变化,因为这是处理对称与均衡的关键,处理好了这种变化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

2.2 对称方面的设计

对称是物体在某种变换条件下,其相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亦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现象,它能使人们的视觉产生平衡感,我国的石油机械像石油钻采机械、炼油机械、采油机械没备等从受力角度看,都是采用对称的形式,把设备的功能与对称性结合起来,产生条理美,不仅保证了机械设备的功能,还能凸显出稳定、庄重、安全的感觉,但由于对称容易给人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结合美术原理,避免静感和硬感的问题。

3 设备外观呼应与过渡的设计策略探究

3.1 呼应方面的设计

呼应是使机械设备的整体与各个对应部分相协调,利用形、色、质、的某些相同因素来与整体进行呼应,从而在颜色、大小、线型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使人们心理和视觉上产生呼应。

3.2 过渡方面的设计

过渡是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逐渐演变的过程,把形体、面或色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和谐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机械设备时,要注重面与面之间的过渡,处理好了面与面的过渡会使人产生柔和感,反之则使人产生尖锐、锋利的感觉,所以在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时,根据形体面的实际大小,选用相应的过渡平面和圆弧,从而产生自然、和谐、生动的感觉。

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机械设备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的重要装备,合理的设计石油机械设备不仅能使操作工操作方便,还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在遵循美学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石油机械设备的线条美、条理美、整体美,更重要的是达到安全、稳定、环保的目的前提下,塑造出产品“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孙琳.基于美学原理的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02:158-160+169.

篇4

主体性原则

从教育目的看,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人的主体性。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过程。学校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分布,而是一种心智的开拓,是学生自主构建主体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越强,挖掘自身的潜能就越自觉,越深入,他们的水准就越高。因此要有效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给足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内在能力和智慧的空间,让他们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认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语言是一种生存和学习的工具,语言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真正掌握。在一个无法实际使用外语的环境里学习外语,大量实践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保证。教学设计时要把学生放在主置上,从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从他们的发展出发,根据主体发展的要求,变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充分体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构建和创新。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导,是给予启发、解释难点、教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同时更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认知和操练,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新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其奠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差异性原则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约有12%的信息是依靠听觉获得的,82%的信息是依靠视觉获得的。按照“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右脑掌握形象思维,左脑掌握抽象思维,左右脑同时使用认知信息,可以增强工作记忆的效率,并且大脑的潜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国外学者的多媒体学习生成模式表明:1.视觉和听觉信息分别通过各自的不同信道进行处理。2.每个信道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加工在两个信道进行,这两个信道各自相对独立。听觉信道加工声音信息,视觉信道加工视像信息,听觉工作记忆在听觉信道完成,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信道完成。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视觉感知敏锐,信息进入信道后,视觉信道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听觉信道中的语言信息加工就相对减少。由于工作记忆的存储量有限,所以视觉与听觉的信息加工量也是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存储超量时,就会产生记忆负荷,影响有意义的学习和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语言学习,进行高效知识构建。学生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言输入时,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群体的差异性,因为语言输入方式、内容及输入量决定了每个学生加工和存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及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要尽力降低教学中厚此薄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适度性原则

从外语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看,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环节,创设多维输入环境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多媒体的集成化、多样化和情境化改变了信息呈现的方式,刺激多种感官去感悟语言信息,引起相关联想,唤起相关知识、经验和表象去同化顺应新旧知识,内化并类化于它们的语言系统之中。

输入足够的语言信息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保证。输入量充足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接触语言。学生视域的开阔度标志着他们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着他们思维、想象的向度。由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大脑在一定时间里,很难同时加工多种信息,因此,为促进有效的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来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输入量,找准信息输入的切入点,对学生已知的或难度偏低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省略,以免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尽量减少负载意义多的语料投射给学生,以防加重认知负担,引起认知疲劳,造成教学效果偏离预期的设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输入的语言信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向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语料,扩展和深化教学内容,用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及教学任务的高质完成,养成学生接受新知和创新的个性特点与倾向。

互动性原则

恰当的教学互动是提升学习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互动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彼此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综合系统,是教与学的相互接纳,是师生间的一种共享,也是知识获取与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种过程。实践表明,互动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又能形成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一些文静的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及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

1.师生间互动

其实质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练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提示、解释、纠正、评判,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实践,双方共同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2.学生间的互动

是主体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分析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更多的见解与答案并获得新知。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在彼此竞争中激发灵感,使各自的心智得到深耕。

3.课堂舞台

把课堂变成语言学习的舞台,使语言学习更具新意。可以利用媒体导入的各种语言材料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人物的对话,或是多人表演,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用英语简要评判导入材料画面的特点,在这样的共享中,相互借鉴,有利于语言的掌握。互动性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语言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篇5

关键词:智能化;网络;控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68-02

0 前言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国家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的特点,能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更多的信息量、能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很难直观表达的问题,生动、灵活地表现出来。因此,多媒体教学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个高等学校建立了起来。经济管理院系怎样建好、用好、管好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问题。

1 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不足

一般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由中央控制器、控制柜、投影机、屏幕、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功放、音箱、话筒等组合而成。其核心部分为中央控制器,其他的硬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并受控于它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然而,由于传统的中央控制器功能单一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管理归属不同,建设地点分散,建设时间、规格和型号不统一等原因,给教师的使用和管理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结合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引发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使用手续繁杂

教师使用多媒体所需要办理的手续繁杂。课前一般需要履行以下手续:填写使用登记表、取控制柜钥匙、打开柜锁、开启必要的设备进行授课;下课后,还需要将所有设备复位、关闭电源、锁好柜门、归还钥匙。

1.2 故障排除不及时

多媒体系统的硬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之间的连线复杂,设备的故障率高,排除故障和维护的时间长。出现一些常见故障,只有通过电话或者下课时通知维护人员才能解决,不能及时排除,这样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1.3 维护管理工作零碎繁重

在处理计算机病毒、系统破坏、软件丢失、系统和病毒库升级等问题时,只能在本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必须逐一操作而不能同时进行。这种单机的恢复无疑给维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1.4 使用培训效果不明显

虽然开课前进行使用培训,但是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又忘记了操作步骤。还有因设备不统一而让教师搞混了各自的操作,造成在运用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人为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且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 基于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势

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更好的方便老师们的教学,我们提出了基于智能化集中控制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在对各厂商生产的硬、软件产品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可选择一些在市场上比较成熟、稳定性高且功能上完全能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不足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创造性地建立多媒体教学智能中控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将由中控管理子系统、监控管理子系统、网控管理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组成,与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2.1 批处理开关机

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室的多媒体中控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主控柜和各种硬件设施(如电子柜门、电脑、投影、电动屏幕、功放、IP电话等)的批处理开关机。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上课的老师就无须填写使用登记表和领用、归还控制柜的钥匙,从而可简化多媒体使用的手续。

2.2 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

能够在中央控制室通过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中的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功能,及时发现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出现的故障,做到出现故障能在第一时间内解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故障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通过多媒体网络中控管理子系统,就可以对每一间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计算机同时进行查杀病毒、软件安装和系统升级,这将大大减轻管理和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3 网络环境教学质量监控

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允许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园网内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通过授权就可以实时对每间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授课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方便管理。

2.4 实时录播

在中央控制室可通过流媒体课件实时生成子系统,由一名操作人员控制,就能将优秀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进行实时的录像、整合、编辑、播放,提高时效性,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 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述

多媒体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由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监控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录播子系统、网控子系统四部分组成。能根据课表自动开启或关闭教学系统设备,自动诊断故障。通过图形化的显示界面,实时显示多媒体教学系统内中控、投影机、计算机、主控台的工作状态。远程监视教学系统计算机桌面内容并能接管键盘和鼠标,方便进行远程处理与控制,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排查与维护。全方位、高清晰、实时监控,随时提供设备状态预警。系统能自动生成流媒体课件,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

3.2 总体结构设计

整个多媒体智能中控系统,是由总控室、传输网络以及各独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三部分组成,其中总控室包括一台专业服务器和多台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分别完成设备控制、视频监控、网络控制、教学录播、课堂直播等工作。传输网络包括现有校园网和监控网络。多媒体教室内设备都可通过IP数据包在校园网上传送。监控的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可通过专用监控网络来传送。各教室相对独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较多,由智能中央控制器进行集中管理,主要完成上课时教师所需AV设备间的视频、VGA信号的切换等。

3.3 主要系统功能设计

(1)智能中控管理系统。

系统应操作简单方便,可实现远程一键开启与关闭教学系统内所有设备(投影机关闭时可设有3-5分钟散热延时),并完成设备检测与故障排查。教师只需按课表安排,进教室即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主控台有蜂鸣器提示教师推开主控台,教师在柜门锁闭时可通过一键呼叫功能与主控室直接联系;非接触式IC卡,可实现刷卡自动打开主控台和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可由控制计算机与教室内集中控制器组成,所有操作由控制计算机向集中控制器传送232串口指令完成。集中控制器具有VGA矩阵、视频矩阵、音频矩阵、讲台门磁、投影机断线、电脑断线、大门门磁、投影灯开关检测模块、IP电话对讲、一键开关机等功能模块,通过集成电源管理,控制电动幕、投影机、电脑、功放等设备。

(2)监控子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全部实现不间断高清晰数字监控和全数字录像,能实时监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课堂和设备运行情况。监控系统可同时保持与教务处长及教学主管副校长、校长办公室的连通,真正实现高清晰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监控系统的录像(其摄像头可以远程任意变焦、350度自动旋转)、回放、自动保存、更新都可通过内网实时传递,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屏幕背投系统监看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监控信息可经过系统录制、编辑后,作为节目源供播放或点播。

监控显示画面可手动、自动切换,可25帧/秒全屏显示,可单画面、四画面、十六画面回放,压缩算法MPEG-4/H.264,录像速度50-200M/小时/路,音视频同步,可设置COM口与485的转发速率,可控制云台镜头与快球。

(3)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

流媒体课件自动生成子系统的功能是通过软件实现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把整合叠加的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图像(课件)数据保存到教学系统端或者远程服务器上。系统可采用流媒体技术课件到Internet。视频课件同步录制、同步生成、同步直播、同步网络存储、实时点播。适应宽带到窄带。

在视频压缩策略上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MPEG-4压缩编码技术,对连续性或清晰性计算机画面采取智能变率的压缩技术,清晰度可调,以调整数据量;采用流媒体格式传输,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码压缩格式;实现在窄带上传输动态性高的变化。通过VGA采集,不需要在教学用计算机上安装任何特别程序,就可以将计算机显示器能显示的内容全都采集(包括视频画面)。系统通过网络远程控制管理,网页式录入、维护;自动生成、自动同步更新记录库。

(4)网控子系统。

网控子系统可以对教学系统中各计算机进行远程管理,进行系统病毒库升级、远程维护,达到实时维护的效果。具有网络对拷功能,可以快速将一台机器上安装好的系统部署到整栋教学楼的所有计算机上。网控系统通过发射端收集所有网卡的MAC地址,在发射端进行排序,然后将参数传递过去,就能将所有的计算机的IP地址进行自动分配、修改并固定下来、通过传递参数还能实现批处理修改计算机名、设置DNS和网关等。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省、校三级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重中之重。智能化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与管理,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管理院系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彭妙颜. 多媒体视听教学系统中的智能化群体互动技术[J].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1):69-70.[2]万华明,吴军,易力. 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J]. 江西科学,2005,(3):259-263.

篇6

[关键词]学科建设 创新管理机制 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杨旭丹(1978- ),女,浙江平阳人,浙江传媒学院科研处及研究生处处长助理,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2011年度“传媒类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发展与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C11XJ0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42-02

学科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战略基础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学校的实力、学校的竞争力、学校的水平不仅靠学科支撑,也靠学科的成就来体现。传媒类院校定位于行业性高校,不是要削弱或忽视学科建设,而是要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厘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学科建设成为专业构造调整的支撑,成为实现办学目标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分化、整合、提升的重要阶段。作为传媒类行业院校,为了应对新时期的变化与竞争,我们要着眼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坚决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科上,下大力气推进学科建设。

一、当前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学科意识不强,缺乏学科建设引领理念。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及时地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可是不少行业高校还没有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战略思考。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国家学科发展以及国家“2011计划”的需要,应及时地转变我们的办学理念,可惜比较遗憾的是固有的办学思维定式没有改变。尤其是不注重研究学科规划和学科布局,对新兴、交叉、边缘的学科及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学科关注不够,制约了学科结构的优化、学科间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有些行业高校基本上还是延续着以专业为主而不是学科为主的办学路子,尚未把办学定位及时地转移到了教学、科研并重上来,缺乏学科建设引领的理念。

2.学科建设管理机制不科学,创新意识不够。当前,很多传媒类院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学科建设相关职能划分也分布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与此同时,职责不明确、协作性和衔接性较差。即使有些学校成立了校级的学科建设管理部门,但并未从思想上重视学科建设,只是被动地进行管理程序操作,仅仅起到争办学位点的作用,导致学科发展规划、学科队伍建设、科研对人才的培养作用难以发挥。在院系调整中,部分关联密切的专业被划分在了不同的教学单位,影响了学科力量整合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组织管理模式也不适应学科发展,缺乏整合力、凝聚力和统筹协调力,创新意识不够,导致学科发展呈现出散漫状态,学科发展冲劲不足。

3.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学术梯队建设不强。学科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术队伍的竞争,尤其是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当前在选拔方式上,多采用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不仅给被选者带来压力,而且挫伤了一大批教师的积极性;官本位的思想妨碍了优秀人才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优秀的人才忙于行政事务,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利于学科建设。一是应用型学科带头人紧缺,有的高校出现人才结构性短缺,尤其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带头人断层现象十分突出。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学术科研能力尚待开发;学科队伍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大打折扣,学科发展支撑力不足。

4.研究机构(基地)建设落后,学科发展不协调。研究机构(基地)是行业高校学科建设的依托和条件保障,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发展的水平。目前,许多高校对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许多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拓展和延伸了一些学科分支,推动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和优化。但在行业院校的基地建设中仍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研究基地名目繁杂,缺乏整合,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部分院系、教研室盲目追求小而全,重复建设,软硬件配置低,科研效率低。另一个问题就是基地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不协调。具有高水平技术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不安心研究机构工作,选择离开专职队伍,剩余的部分在岗人员整体素质又不高,较难胜任高水平基地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二、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

面对行业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学校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以提升院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和发展路径,成为传媒类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行业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迅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业高校要有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

1.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改革学科构架体系。强化科学管理,优化顶层设计,是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高校应着眼当前学科发展形势,树立大学科发展理念,注重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扭转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思路,推行学科发展统领专业建设发展模式改革。据研究统计,国外高校学科发展普遍采用大学科发展理念,近年国内也逐渐流行起来。这一学科建设模式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内部协调性和协调进展,减少了资源内耗,消除了人为发展壁垒,提高了学科建设效益。传媒类院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主要发展方向,并不断发挥学科之间的合力优势。

2.突出重点学科,注重特色学科,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具有标杆作用和带动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传媒类院校在发展路径上,要强化传媒类特色学科,以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基础,重点投入,重点突破,使学校的重点学科实现新的跨越,使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培育出若干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学科潜在实力建设,抢占学科必争的制高点。学科的发展定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为了准确定位学科发展,我们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是区域定位。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其次是特色定位,即自身定位。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趋势,立足传媒类院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开展学科建设,达到以特色取胜的发展目标。重点学科建设其实也是品牌工程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和鼓励有条件的学科申报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资金倾斜,确保其成长性和发展的后劲。

三、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

1.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学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牵涉到的行政元素较多,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合理的管理构架是推动学科建设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基础。学校、院(系)、学科三者层级有别,发展定位不同,实施方法各异,各有其职,却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理顺之间关系是学科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校级层面设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及学科建设办公室或相当职能的机构,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学科发展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科学研究课题组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制,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2.建立学术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最基本的学术单元,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学科组织是具体开展教学、课程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型学术组织,它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支撑本科教学,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学校所有学术人员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各类学术资源全部按照学科组织配置。学院把所有课程全部划归到相应的学科组织,相关学科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为教学服务,形成“一个专业由多个学科支撑、一个学科支撑多个专业”的网状关系,同时设立专业主任或专业管理委员会,负责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术基层组织的建设,把专业转变为一个课程组合,让专业的设置更加灵活,学校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学科资源,以不同的课程组合快速地构建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优化研究团队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首先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组成的学科队伍。因此,学科建设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学科人才发展战略,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科梯队建设,优化研究团队结构。

首先,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引进适合行业院校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弥补学校高端人才缺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关键在于夯实人才队伍基础。其次,推进人才观念转变,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创新选才和用才模式,重点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和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为目标,设置招聘岗位,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最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科学合理,具有创新精神且团结合作的研究。具体措施是:第一,重视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精选和培养学术尖子;第二,注重年轻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的培养,鼓励和资助学科带头人出版文集(文库)等;第三,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人才引进政策要向主干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组建学科创新团队倾斜。

四、加强基地建设,构建学科发展互动平台

加强基地建设,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科发展互动平台。首先,全面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模式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一所行业特色院校办学的重要基石。面向国家战略、地区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走政产学研用合作的道路,已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办学理念的提升。一是以平台为依托,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二是以任务为纽带,发挥学校在相关领域的优势,注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以人才培养为依托,共建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跨国度开展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作用。最后,充分发挥基地的学科发展互动平台,正确把握国家“2011计划”发展契机,推动校校联合、学校与行业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积极申报“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取得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Landscape aesthetics thought of pavilions boundary drawing provides rich ideological foundation, diversified expression form, mature art gimmick, rich aesthetic conceptio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 the modern garden design. The study of art evolution of boundary drawing in history and its profound aesthetic is the reference and source of innovative ideas for modern garden design, and can reach a perfect integration of them.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s thought of pavilions boundary drawing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garden design.

关键词:界画;亭台楼阁;山水美学思想;现代园林

Key words: boundary drawing;pavilions;landscape aesthetics;modern garde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53-01

0引言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庭园、园地、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c,Garden。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1亭台楼阁界画的山水美学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1.1 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基础山水美学思想之所以在我国古代达到繁荣鼎盛状态,是与古代园林建筑业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汉苑图》中,宫殿置于园林中,园中可见古木、假山、芭蕉等构成园林的要素,画家巧妙运用借景手法、将背景中隐现的真实的山与画中的假山树木相呼应,予人以殿阁、楼台置于自然山川中而非人造的园林中的假象。另一幅作品《荷亭清夏图》极富诗情画意,画家巧妙利用庭院中漫步的二人将欣赏者的目光引向精巧的荷亭、水榭、书斋,荷亭边绿树环绕,水中莲叶婷婷,远处江水空茫,环境优美,设计独具匠心,显示出了南宋的造园特色。中国古代界画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的人文思想是极其深厚的。界画中人文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最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其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1.2 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多元的表现形式现代园林设计同样需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界画的技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启示。我们溯源至古代园林的特色,可知界画对园林设计表现形式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加工和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处处有建筑,处处都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1.3 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成熟的艺术手法现代园林设计在艺术手法上较为成熟,得益于传统界画的作用。虚远与具体,空灵与实在,造成园林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景观。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含蓄、曲折、有韵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法。古人运用这种手法突破自然遗产有限的空间,创造一种意向空间,通过叠石的山嶂、曲廊的院嶂、树嶂等,组成一层又一层、一景又一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园中园、景中景,画面不断交错变换,让人去领会园景的大小、明暗、阴晴、晨夕等自然美,把一览无余的景色变为曲折多变的意境。虚实空间上的对比变化遵循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有的以虚代实,用水面倒映衬托庭园,北京颐和园,浩渺的昆明湖,即扩延了整个园林的范围,又使万寿山丰富的景点不显拥塞。有的以实代虚,在墙体上开漏窗,使景区拓延、透灵。苏州狮子林东南角的一段曲廊,廊檐下的墙壁上嵌着一块块石刻及花窗,远望长廊好像园林范围并非到此为止。拙政园中部是用虚实对比来表现小中见大的典型,此处以水为中心,环以建筑、山石、岛屿、植物,不论是远是近、是大是小、急缓都恰倒好处,并以远香堂为观赏点,虚衬有致,对比鲜明,呈现出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风貌。

1.4 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意境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蕴涵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魂牵梦萦的山水情。在古典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是一大关键。水是园林的灵魂,整个园林的生气所在。太湖、西湖、瘦西湖等周围的园林得幸于天然。城市之中,无此自然条件,但也必须有水。或利用原来池沼的拙政园;或掘泉引水的网师园;若地势较高,无水可引,则借景于园外,沧浪亭沿河修廊,透过漏窗观水而得水意。岳阳楼,面湖而建,以览湖光山色。小园之内,水浅池狭,要想营造出浩瀚的气势,需在中间布置岛屿,架以小桥、点缀浮萍一二,放眼望去有间隔的层次感,不觉一览无余。堤岸建成曲折之势,水口无数,似有众多源头。园内的水面的形态,或平直,或湍急,或柔和,或深邃,须靠堤岸约束,靠山石、小桥与植物的点缀。怡园之水,设一画舫,顿觉水面有阔大之势;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下,溪水宽不过一尺,置一石桥,紧贴水面,古朴厚重,虽一步可过,却有凌波之意。园林的水本不大,且桥低于两岸,几乎与水面持平,则水愈发显得开阔,两岸的山崖也就愈显得峻峭挺拔。

2结语

现代园林设计的价值追求与传统界画的山水美学思想一脉相承,两者追求艺术境界是一致的。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界画强调既要真实描绘自然景物,又要抒发作者的情感,二者都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好的界画在表现手法上也要善于“隐藏”,注重“含蓄美”。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约束。界画表现树木花卉也讲究形态的潇洒自然,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在园林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在界画的画面上,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在园林中,匾额、楹联点出周围风景的意境。界画中常题写诗词歌赋,增强画中意境的表达,可见两者都注重用文学艺术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两者都与传统文化观念有着紧密联系。界画要求使自然山川和画家的意念合二为一,这是受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在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之外,又引进了建筑、文学等各门艺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它接受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出“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空间;平面;设计原则;综述

当今许多社会公共空间的设计并没有完备的环境设计,多数只具备基本大体空间和基础设施,仅能满足人们基本生活休闲需求,并不能体现一个环境的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因此我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美学原理、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西方传统绘画发展、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近现代平面艺术创新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灵感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概括为: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美学思想和表现手法上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立体构成艺术对环境设计的推动,西方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对现代景观布局的影响。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性”表现。从而对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手法、风格趋势有所启发。

一、西方绘画艺术及美学原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西方艺术和设计史中可以看出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思想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西方绘画主要有“形式”、“节奏”两大特点,体现在环境空间形式的多样化设计,并使其与西方美学思想融合,形成整体的的艺术性展现。环境艺术设计在园林构成方式和艺术形式也通常采用抽象、提取、概括的方法对空间进行更有艺术性的呈现。1)环境艺术设计对点、线、面等基础绘画语言的应用。现代环境艺术运用西方绘画艺术的抽象性特征,从具象的物质中提取抽象的元素,并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不同组合,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如《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中概括出抽象主义美术它是指那些在现实生活面前,不去表现自然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是以经过抽象的色彩、点线、体块去构成无具体客观形象的总称。2)画面的结构性和创意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通常画家所要传达的信息并非是事物表象的形态和美观,而是从画面结构表达出的深层次的寓意和情感。这里的结构性是根据绘画资料总结出的,是画家看到表象后,通过自己的感受,将原有的事物形态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重组升华,并最终生成理性结构与内心感受结合构成新的思维意向和形态,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3)“西方美学原理”中的形式法则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在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注重人思想的美学原理中,设计更多考虑人的思想意图,后来逐步转向设计心理学。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注重人内在精神的美学思想外,还受理性美学的影响,西方美学很早就开始研究对于数理形式的,在雕塑和建筑领域多有体现。有代表性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它们把“数”看作是万事万物的起源,认为“数理”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原理。因此他们根据这一概念创造了关于人体、雕刻、绘画和音乐等关于事物的“数理形式”的美学规定。具有代表性的有“黄金分割法则”。之后,柏拉图又进一步将“数理形式”深化,把“数理形式”转向了精神层面,开辟了形式美学的新领域。“数理形式”在环境设计比例尺度的把握更科学,“黄金分割点”能具体分析环境布局的审美性。

二、立体构成理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立体构成本身就是对立体空间的营造,立体构成有很多形式的表现手法,通过体块的创意排列,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而形成一种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性的大地艺术。最大化地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对立体构成的应用,对居住环境进行艺术设计,既丰富了场所表现语言及建筑景观构成形式,又使审美与使用价值在环境设计中得以统一。当代环境设计为了更突出设计的艺术性,整体上广泛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通过几何语言对空间形式以抽象或半抽象的手法进行概括,从而不断地推广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人的物质世界丰富人的精神家园。如“京天安门”、“法国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好的景观环境设计不仅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增加地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总之,立体构成要素和大地艺术创新应用,能不断增强环境设计艺术性,对环境设计绿色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也有不断地推动作用。

三、平面艺术的创新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的平面作品通常是将绘画中的线条、块面、色彩转化为可以运用的平面元素,现代景观的艺术性创造运用了平面分割的方法,在景观布局中将平面图运用平面构成法进行诠释,使空间分布更具艺术性。运用空间中具有的多种透视视角,并与平面构成要素进行巧妙结合,从而产生多种冲击力强的艺术效果。如在景观中运用单体叠加的表现形式,并结合透视声光电等科学原理,营造出更奇幻的效果。蒙德里安所提出的新造型主义也能激发起当代环境设计的艺术性,他的作品主要将绘画的基本元素结合几何形式的排列,组合成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的几何体。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平面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都有深远影响。他认为:“造型不能理解为‘塑造形体’,而是要理解为‘用线、面、体这些手段构成一个形象’”。从蒙德里安的上述观点可知,他对环境艺术的认识与他的几何风格绘画是息息相通的。他的这一设计思想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性”的体现。

四、结语

通过运用系统论横纵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基础、设计理念、设计原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具体从西方现代绘画发展历程和立体构成要素的特点探索了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来源,并分析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发展因素,对现代环境空间设计及景观布局的艺术性体现上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沙晨迪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

叁考文献:

[1]翁剑青著,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2]翁剑青著,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9-111页

[3]叶锋,当下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取向,第10期

[4]高师,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64页

[5]赵,形式美学:中国与西方,文史哲,1997年,第4期,第37页

[6]丛鑫、段渊古,绘画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58,3945

篇9

【关键词】 环境美学原理城市规划 城市公共景观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设计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进行构思。城市公共环境是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不仅要统一、有规律,而且要和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当然,这其中建筑的造型和外观设计非常重要,如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影视城、体育馆的外观设计,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一定要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并合乎该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这个问题早在战国时的管子就已提出,他的“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就体现了一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

二、环境美学原理

城市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觉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美整体的评价。城市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能为人所感知的具有审美效果的实践。它和城市环境里人的活动和审美意识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城市美是发展、变化和可以创造的。城市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研究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因此,环境美学的研究涉及到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工效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等许多学科。

三、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美学不是环境美化学,它也是环境保护学,应该坚持“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保护若没有环境美学的指导,那么它就是低层次的“为保护而保护”的行为,即存在着被动性,甚至还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的浅层次保护行为。环境美学为环保提供的是重要的科学观念。只有对环境富于深厚的感情,环境保护才能更有效地实行。在中国,现在提到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如果没有高度的深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只是空洞地盲目发展,最终也是不奏效的。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环境美学提供的正是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美学的一些理念对环境保护有指导作用。比如,资源与家园的概念,资源要开发,家园要珍惜。正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我们才要重视环境保护,而环境美学讲的正是家园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文明的水平决定了现代生态平衡的水平。唯生态主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是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的。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原来城市空间与外部空间交往是有一个或几个出入口,城市空间以某个广场为中心的单一空间环境正在逐步向开放的多中心发展。当前,在一个大城市中往往还建有科技城,文化城,古代旅游城,各个城中城之间需要有快速的交通工具联系,因此,城市空间应该是开敞的,灵活的,多渠道的,城市中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当今城市“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问题,关键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的问题,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城市建筑就会杂乱无章,城市各系统之间就会缺少和谐关系,就会缺少主题文化意向。而环境美学原理的出现,把城市各种要素、各个系统、各种形态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在了城市主题文化坐标上,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创意”、“整体创造”、“整体秩序”的规划理念。

环境美学追求的是城市特质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般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环境美学把城市特质资源变成了一个主题经济形态密集、主题经济形态庞大、主题经济产业链长、主题经济资本附加值高的一种主题文化经济形态。城市主题文化真正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经济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产业规模化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共享、整体开发、联动开发;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特质资源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系统发展的一种特质资源价值最大化发展形态,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名牌化、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真正实现了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增长极是在区域增长极上产生的新概念。城市经济增长极是一个不依赖城市现有的经济模式,而通过环境美学原理产生的一种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形态。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经济空间的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城市特质资源的培育,就是城市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增长极。城市经济增长极是推进城市特质资源迅速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城市特质资源不断扩大的综合体,是城市特质资源产生乘数效应的发展过程。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反映在城市特质资源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上,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系统的不断扩散,对城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城市空间上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特质资源,成为支配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从而通过自身的迅速增长,对城市产生强大的作用,推动城市高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离开繁杂的城市生活与城市中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物,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享受惬意与清净。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能让人观赏风景,身临其境,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要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类审美世界的丰富内涵,解答与美有关的各种问题,揭示审美规律。运用环境美学理论揭示了城市设计中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原理,对将城市文化融合于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和规划是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城市公共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四、城市公共景观,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正处于整治时期,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孤军奋战”,忽视了对人文景观的塑造,更谈不上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这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注重体现一个城市特色和内涵、有发展脉络并体现人文特色的元素。虽然有关部门早已有了深刻的思考,也有了实际的行动来进行城市的人文环境保护,但离我们所期待的和谐人文城市环境还相差甚远。

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更离不开公共景观的衬托。城市人文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还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完整。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城镇建设要如何发展?首先要有新的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地推动“三化一园”战略的实施。要考虑城镇建设与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关系。要通过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城市的美观和自然生态的优美,维护城市功能的完整性,使城市环境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生态、建造奢华的城镇形象工程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是龙头。我们应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的同时,修编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详细的规划,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居民安居乐业又实用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的塑造。城市公共景观要存古求新,则既需借鉴国内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又要传承传统特色文化。惠州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岭南地方色彩的同时,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开辟了城市建筑空间,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惠州作为广东省的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即所谓: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夜景的灯光设计很有特色,达到亮、美、省、雅的目的,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其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灯光布局,突出多元照明与视觉元素相结合,既考虑到城市环境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注重与整个城市夜景色彩的统一协调。惠州西湖的设计规划传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人文精神。其把建筑规划高度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对时空无限性与永恒性的追求,更体现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境界。这其中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中生命的运动与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原则。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中的山水名胜相融合,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我国一些城市的公共景观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例如近年来不少城镇,不分地域特色、不分城镇大小、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不管自然环境等客观情况,相继实施 “城镇美化运动”、“景观大道”等破坏性建设行为,把河堤、沙滩、山坡等适应植物生长的自然景观一律铲除,改由人工景观取代,这其实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误解。事实上,自然景观是城市公共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建设。自然景观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创意;人工景观,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标志性建筑等在内的园林景观以及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内的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应合理搭配自然景观和公共人文景观,使两者比例协调。

结论

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社会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公共景观建设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环境美学原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有了更多美的需求,追求美的享受。景观作为当今人们悠闲与享乐的驿站,其设计与创作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美的要求不断发展,设计者们已巧妙地将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其作品中,从而更好地发掘美的精华,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慧明 《人民论坛》(2010年第5期)

2.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

3. 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

4. 杨平《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

5. 刘海燕、吕文明《城市规划中的美学研究》(2003第一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化研究》(W2012290)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视知觉;展示空间;应用

1.视知觉原理的产生和发展

视知觉原理的产生与“格式塔”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8世纪早期和中期,德国的一些哲学家便开始使用“格式塔”这个词,起初这个词只是被用来作为艺术评论之用,后在心理学上也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并被英语国家的心理学者借用。“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后来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便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格式塔效应的普遍有效性,认为它可以被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再从整体返回到部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格式塔心理学家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并与心理学的各个过程相结合,促进了各种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1]。其中在视知觉研究领域,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将格式塔方法应用到艺术研究中,探究了视知觉的理,极大地促进了视知觉原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原理的研究有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科学健康发展。让设计者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讨论和解决问题。

2.视知觉原理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从最早的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始,展示空间设计在1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和充实其他学科的优秀元素,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代的展示空间设计已经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学科。

在实际的展示空间里有着的众多的商品或信息,要使观者注意到自己想要展示的物品,达到引人瞩目的效果,就需利用视知觉中“视觉注意力”的相关原理;而要使被展示物达到印象深刻的效果,就需参考视知觉的“视觉记忆”的相关原理;当面对众多的同类展示物时,为了突出自己展示物的个性特点,就要运用到视知觉的“图形思辨”的相关原理;当观者离开展示空间时,为了使其能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加深其对被展示物产生视觉想象力,就须结合视知觉的“视觉想象”的相关原理。“平衡”和“群化”是视知觉中的两个重要的原理,和展示空间设计的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视知觉的相关原理能极大的提高空间设计的展示效能。

在笔者参与设计的 “厦门无线城市”展位设计中,以不同大小的“门”字形的结构群化组合,使之在空间上产生层次变化,使整体展示的空间显得既统一又兼具对比差异,企图以其单独结构的独特性和群化的连贯性的效果吸引观众的目光(图1、图2)。

3.结语

视知觉原理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极其广泛。我们可以发现:合理运用视知觉原理能使展示空间更加科学和艺术化。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视知觉原理的运用会更进一步的科学和深化,也将使我们设计的空间更加美化和和谐。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221).

[2] 西戈.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

[3] 冯节.展示设计[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27).

[4] 黎炜.格式塔心理学[EB/01]./html, 1996-11-25/199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