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军事学研究生教育院校要明确未来发展的新要求,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和过程。从院校教育创新的角度看,创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全过程。军事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在加速推进我军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转变学习观念
观念是言语和行动的先导。随着军事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个性培养和创造力培养的束缚已成为较突出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建立一种全新的军事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
由依赖型学习观向主体型学习观转变。依赖型学习观是一种学习上呈现被动、依赖等品质和特征的学习观。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产生创造力。
由知识型学习观向智力——能力型学习观进而向人格型学习观的转变。知识型学习观是一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学习观。而智力——能力型学习观既强调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又重工作适应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由封闭型学习观向开放型学习观转变。封闭型学习观是一系列“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观的总称。开放型学习观则是与之相对立的一种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学习观。
由传承型学习观向创造型学习观转变。传承型学习观表现为重视学习在继承人类文化成果、传递生活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军事学研究生教育要从适应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既强调继承与适应,又强调创造与发展。只有掌握了创造型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军队建设。
由学会型学习观向会学型学习观转变。学会型学习观是一种“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观念,它用“学懂”、“学会”来回答学习上的“学得如何”的问题,突出了实用,而忽视了创新。会学型学习观不仅包括“学懂”、“学会”,而且还用“懂学”、“会学”来回答学习上“如何学”的问题。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要学会学习,讲求学习的方法。
(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根据军事科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突破以往的专业界限,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实验性、操作性,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心智,培养多方面才能,为其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其次,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从不同方面拓展研究生教育的立体空间,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宽广的领域。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开辟新的教学思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型、创新性的案例,供研究生剖析、讨论、研究,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2.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用疑问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提出,引起研究生思考,指导研究生解答问题,促使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采用研究性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
4.采用反思式教学法。首先选择特定的内容作为反思的对象,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设计反思内容。导师引导研究生以反思内容为中心,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帮助研究生理解反思内容,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院校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研究,探索改进教学实践行动方案。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求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更主要的是要有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意识,并且能够预见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五)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研究生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导师与研究生的自主性,创造一个适合于自我发展,特别是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发展的环境。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军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使他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启迪思维。
实施开放式办学。积极开拓联合培养的方式和渠道,及时了解部队急需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广泛互动合作,优势互补,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培养经济管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经管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评价需要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文章在分析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内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基地,在培养经济管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教育能力到底如何,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就需要构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有力导向,对于目前大力发展创新教育,建立创新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2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内涵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是指将实验教学中心作为经管学科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实体,在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中体现出的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创新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综合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内涵,客观科学地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心在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既体现了实验教学中心这一组织自身的特点,又体现了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创新系统中一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特点。
根据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特点,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3个方面。3方面活动性质、特点和功能的不同导致了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在特点和内容上的差异,但3类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都与高层次经管创新人才的培养紧密相关。
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强调知识的原创性,是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知识创新,意味着在传统经济管理理论上开拓创新,它不仅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还包括所有能产生新知识、新技术,为社会增加知识财富的活动。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强调经济管理类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关注纯粹的经济管理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就,还应关注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获取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创新成果是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活动的直接产出,一般以论文、专著、奖励等形式出现。
人才创新能力的内涵是指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经管人才的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必然成为衡量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因素可以分为4大类,即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基础条件与设施、创新文化以及中心与外界的交流。这4类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网络,共同决定着中心的创新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是创新开展的前提,包括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2个方面。(1)创新资金投入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的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教育投人和实验设备投人,其中教学经费的投入水平是衡量其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2)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载体,是创新研究中知识创造的源泉,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对提高中心创新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注重人力资源的投入才能不断提高中心的创造性并充分发挥其创新效益。
创新基础条件与设施为创新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其功能体现了中心的创新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讲,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条件与设施水平与国家为高等教育提供的资源密切相关,但同一教育体制下,不同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基础条件与设施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基础条件与设施主要包括专业信息资源、软件资源、实验项目资源、实验教材资源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等。
创新文化是指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价值体系,它包括对创新的认识程度、对创新人才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程度等几个方面。
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观念,可以有效的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中心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文化还会对中心内部的运行机制产生影响,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
中心与外界的交流是指中心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发生知识和资源交换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中心与企业的合作、中心人员外部联系网络、中心人员与外部人员交流学习平台的建立、中心与其他组织的合作等方面。创新理论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形成对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对提升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能力的评价
篇3
0引言
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过去粗放式的增长已经很难持续,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而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就是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来自现有知识、信息和经验间的重新组合以及对未来知识信息的合理预测,因此,获取异质性信息与知识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基础。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知识异质性角度来具体研究企业知识创新能力。
1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
企业的知识创新是企业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那么知识创新更多来自于企业内外部新知识的取得,即企业所获的异质性知识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主体。由此,笔者认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知识异质性前提下,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的发现、识别和获取的一种能力,该能力是企业不断实现知识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动力。首先,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具有动态性特征。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创新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该能力是结合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特别是在现代企业所处的这种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也就具有了实时调整的动态特征。其次,异质性知识资源是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目标所在。异质性知识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所以对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理解,重点就在于如何发现、识别和获取异质性知识资源,因此,有效确定企业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异质性知识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最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难以模仿性。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在于对各种异质性信息和知识的不断发现、识别和获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属性,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结合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把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知识存量水平、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吸收能力和网络异质性水平,本文以这四方面为一级指标,建立了一套包括14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知识存量水平
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活动是以对该领域内原有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为基础的,因此,其现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知识创新的能力。企业的知识存量水平是一个时期之内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资源的总和,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累积增长,是企业组织的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直接反映。知识存量主要承载于四类载体中,一是以储存在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主要用企业员工的工作年限、受教育年限及员工的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来衡量;二是以物为载体的知识,主要为各种可记录、可成果化的信息,可用企业技术成果拥有的数量、设备的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来衡量;三是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以确保企业能高效、安全地进行运转,可用企业管理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组织有效性和组织认同感来衡量;四是市场知识存量,是企业具备的所有能够帮助该企业进行市场竞争、获取竞争优势的所有与市场相关的知。可用顾客满意度、市场研究水平及营销网络的适合度来衡量。
2.2知识共享水平
在任意组织中,独占性知识是员工更好体现个人价值,获得更多个人收益的重要来源,因此,拥有独占性知识的员工通常缺乏共享其知识的意愿。但企业中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的强弱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结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员工的共享意愿是企业提高其知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水平由知识共享前提、共享动机与共享能力三个因素决定,而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倾向、知识本身的共享能力以及传授与吸收的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2.3知识吸收能力
企业的知识增量获取来源除了内部的知识的积累,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于企业外部信息的获取。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对于外部知识获取并有效转化为企业自身知识资源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收集、自处理以及知识再创造等几个关键环节的能力。其中知识的收集是指企业寻找外部有效信息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外部知识的自处理是指企业有效地对于待吸纳的外部信息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从而转变为可供试用的企业内部知识的过程;外部知识的创造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已经吸收转化的知识进行创新,形成企业自有的创新性知识的过程。
2.4网络异质性水平
网络异质性水平是基于企业利用网络系统实现知识异质性程度的度量,是企业各种内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的网络化实现程度。具体反映为企业所拥有物质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替代程度,此外,与其他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服务部门的关系密切程度所构成的网络关系也是网络异质性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结构化的运用,另外,企业在网络结构中所处组织地位的高低,即本企业在和其他组织进行知识转移过程中,是领导者还是跟随者,也会对企业网络异质性水平的度量产生深远影响。
3结束语
文章从知识异质性角度出发,具体研究了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把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划分为知识存量水平、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吸收能力和网络异质性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科学完整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当然,在知识异质性视角下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特别是现代企业处在动态环境下,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评价和优化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并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兴,阮会华.企业知识状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
[2]林青.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的三大基础[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2).
[3]蒋日富,霍国庆,谭,等.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
[4]柳洲,陈士俊,王洁.论跨学科创新团队的异质性知识耦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篇4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072-05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风险与挑战也接踵而至。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依靠资源优势竞争的传统模式划上了句号,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规模和效益上的较量,更是科技创新能力的角逐。在同质化的社会生产中,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脱颖而出。科技创新能力要提升,衡量指标要先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度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源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是技术创新深化与发展的必然。科技创新内涵的外延较广,其概念在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常常被误认为与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同。常东坡等(2005)认为,要从本质上界定科技创新的概念,首先要认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指出,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总称,两者相辅相成,科学创新为技术创新奠定理论依据,技术创新则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宋刚(2009)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这个“三螺旋结构”协同演进的产物,其内涵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子体系共同构成。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综合,是一个通过学习新知识、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从而实现对资源进行新的优化整合的过程。企业的科技创新具体内涵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一个以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为先导、应用性技术变革的技术创新为核心和组织制度变革的管理创新为支撑的体系结构。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多要素和多层级,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是科技创新要素维。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多种创新要素的综合参与,包括主体行为要素和客体整合要素。在企业层面,科技创新主体行为要素包括管理层、研发部门、协作部门等。其中,研发部门是核心主体,管理层是发起源,协作部门是支撑保障。科技创新客体整合要素是所有参与科技创新配置的资源总和,它包括科学理论知识、创新工具和创新生产要素。其中,科学理论知识是基础,创新工具是载体,创新生产要素是客观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创新行为,对创新客体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完成。R.Burgelman等(2004)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由资源配置能力、行业适应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四大要素构成;吴贵生(2000)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分为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六个要素,并以此构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科技创新过程维。科技创新是一个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还涵盖了管理、商业等因素。随着对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的过程主要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长链创新”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始于基础研究阶段,而后向应用研究发展,最后终于市场实现;另一种模式是“短链创新”,该模式在借鉴已有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越过基础研究阶段,而直接始于开发阶段研究,进行深度开发。Chiesa等(1995)基于企业的创新过程,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意识生成、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创新管理等,并以此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审计体系;吕一博等(2011)以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构建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两维度的综合考量,本文认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具体内涵包括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如图1所示。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由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丰富,为了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在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评价目标为基础,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四大类一级指标,并依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性,于一级指标下设置二级分指标。
1.潜在创新能力指标
潜在创新能力是一项基于企业当前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反映企业未来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指标,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基础。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因素:
(1)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企业在报告期内(一年)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了企业的经济表现。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企业当前的经济实力,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活动是有风险的,企业的经济基础越深厚,其进行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获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高。
(2)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净利润增长率代表企业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未来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续航能力。净利润增长率越高,代表企业经营状况越好,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就越趋于稳定。
(3)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基础。科学家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企业所掌握的科技创新理论的扎实与否,工程师人数规模的大小则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该指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未来可能的科技创新成果。
2.创新投入能力指标
创新投入能力考核的是企业创新资源要素的直接投入水平。科技创新投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创新投入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科技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投入+科技服务活动服务
科技活动投入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运行的客观源泉,贯穿了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应用的整个过程。
(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销售收入×100%
研发经费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一个相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意愿强度和投入水平,反映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企业在该比例达到3%时只能维持生存,达到6%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3)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而发生的费用支出。技术改造指企业在原有技术(工艺、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深度开发,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
(4)研发人员投入强度
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总数/企业职工总数×100%
研发人员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最直接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运行的主观源泉,是创新投入能力的人力基础。
3.创新管理能力指标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和机制上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力量。创新资源要素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管理,创新管理运行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能否得以维持。该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
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要经历决策实施实现三个阶段。决策一般是由企业家作出,企业家越是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其对科技创新的倾向程度就越强,决策投入的创新资源的规模和水平就越高。
(2)创新战略规划的完善程度
创新战略规划是指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战略管理。企业是否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制定了战略规划,以及该战略规划期的长短体现了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一份完善的创新战略规划,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
(3)创新项目管理的完善程度
项目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等管理方法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为了满足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期望。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参与,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协调和管理,往往会形成多头领导,以致创新效率低下。
(4)创新机制的健全程度
创新机制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保障。创新机制可分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分别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起着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
4.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创新产出能力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高低最为直接、重要的指标,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效果的集中体现。该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论文著述发表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理论成果,是衡量企业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员工著述的多少是企业对原创性科学研究重视程度的直接体现。
(2)专利拥有数
专利拥有数指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总数,是企业的研发成果。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是衡量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的重要指标。
(3)专利技术转让收入
专利技术转让收入指企业将自有的专利、专有技术通过合同的形式授权其他企业使用所获得的收入。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直接获利能力。
(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产品销售收入
该指标衡量的是产品创新对整个销售收入的贡献程度,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效果。
(三)指标体系的确立
遵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依据上述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可以系统地确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现象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且存在定性指标不易量化和定量指标边界不清的问题,使得评价过程中出现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其思路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将模糊信息定量化,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对象集
U=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建立因素集U
即把能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的主要指标构成一个集合,这里使用上面提出的四个指标:U={U1,U2,U3,U4}。其中U1=潜在创新能力,U2=创新投入能力,U3=创新管理能力,U4=创新产出能力。
(三)确定模糊评判等级评语集V
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即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所构成的集合。目的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语级中选出一个最佳评价结果。
(四)权重赋值
一般来说,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个指标Ui应赋予一定的权重。因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属性评价决策问题,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意见法,运用AHP专业软件Expert Choice 11.0进行自动运算,最终确定指标权重。主因素层指标权重:?琢={0.096,0.277,0.160,0.467};子因素层指标权重:?茁1={0.540, 0.163, 0.297}、 ?茁2 ={0.236,0.461,0.168,0.135}、?茁3 ={ 0.174, 0.137, 0.266,
0.423}、 ?茁4 ={0.093, 0.254,
0.177,0.476}。
(五)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从子因素集中单独取出一个指标通过专家评判法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Ri的隶属程度(例如,对于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子因素层指标U11,有30%的专家认为强,20%的专家认为较强,25%的专家认为一般,20%的专家认为较弱,5%的专家认为弱,则对U11的评价可得到一个评价集r11= {0.30,0.20,0.25,0.20,0.05})。由此可得子因素层指标模糊关系矩阵Ri。
Ri=ri11 ri12 ri13 ri14 ri15ri21 ri22 ri23 ri24 ri25ri31 ri32 ri33 ri34 ri35ri41 ri42 ri43 ri44 ri45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i和子因素层指标权重向量?茁i,可以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表示为Wi=?茁i・Ri={wi1,wi2,wi3,wi4,wi5}(i=1,2,3,4),其中Wi为模糊评价向量,・为模糊算子。
(六)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构造主因素层指标评价矩阵R。
R=W1W2W3W4=W11 W12 W13 W14 W15W21 W22 W23 W24 W25W31 W32 W33 W34 W35W41 W42 W43 W44 W45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和主因素层指标权重向量?琢,可以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表示为W=?琢・R={w1,w2,w3,w4,w5},其中W为最终评价隶属向量。为了便于分析,可对模糊评价向量Wi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W'={w1',w2',w3',w4',w5'}。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原则,选取数值最大的wi'对应的模糊评判等级评语集V中的等级即为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等级。
考虑到最大隶属度原则可能使信息丢失较多,可将评价集数量化表示,对其进行赋值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90,80,70,60,40),进而计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总体加权评分为Z=90×w1'+80×w2'+70×w3' + 60×w4' + 40× w5'。最终,如果评价结果w' = { 0.108, 0.344,
0.241,0.227,0.080 },则Z = 90×0.108+80×0.344+70×0.241+60×0.227+40×0.080=70.93,其总体加权评分大体上接近70分,因此,从加权平均角度来看,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水平为“一般”。
四、实例应用
本文以大连市金州新区30家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为例,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根据该评价结果,从总体上看,大连市金州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处于“较强”水平,这与该区区域创新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从评价总分上看,最高分为85.65分,最低为42.70分。由此可见,各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很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之,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大连市金州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常东坡,赵国杰,王树恩.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67-69.
[2]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9(6):1-6.
[3] 黄保强.创新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58-64.
[5] 孙国蕊,方德英.领先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价值工程,2008(9):44-48.
篇5
关键词:中学 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
中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操,全面贯彻中学教育新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学音乐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见识,在艺术的氛围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探索如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崭新课题。
一、现阶段中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在音乐赏析中陶冶情操。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灌输型的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开拓性思维的发展。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鉴别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践行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要创新教学方式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初中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音乐技能学习并不是音乐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
1.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通过音乐传达出不同的画面和内涵。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想象描绘音乐中的场景和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音乐史激发学生潜能的最好武器,中学音乐教学课堂应当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2.选取适当的音乐教材内容
良好的音乐教育离不开好的音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从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着手。教学改革应当要选择适合于中学生的音乐素材,现行的音乐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因此要进行教材的改革。
3.全面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创新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师生之间关系应当上升到平等的高度。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应当融入更多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人表现。教师应当从根本的观念上转变。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做他们的导师和朋友。
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出发。创新教学改革应当融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创造是每个人的天赋。学生通过自己创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培养。
三、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能够通过感观刺激,激发人的思维创造力。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在脑海中营造出音乐中所呈现的景象和故事,音乐教学就是要通过音乐鉴赏、技能学习、实践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2.通过情景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学习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音乐情景构造让学生从感官上直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然后通过想象力的发散融入音乐的表达中。音乐是最生动的语言,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如应用各种音乐器械及多媒体手段等方式。通过情景构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通过更形象生动的方式。解读音乐内涵,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师生平等互动,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他们的引领者,在他们有疑问和困难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解答和帮助。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思维活动训练和创新能力实现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音乐的创作和音乐实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4.突破传统束缚。创新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改革。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加强实践学习锻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敢于实践的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示范演唱等方式。学生只能够更随教师的指引进行学习。一味的接受知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实践创新。为学生提供展现的平台,鼓励他们进行音乐创作,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中学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点内容。中学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人才发展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强”,因此要重视青少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中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实践创新能力。要实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根本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几大方面全面改革。突破传统束缚。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音乐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艾万敏.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功(教育),2010,(03).
[2]杨倩.音乐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
[3]王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11).
[4]季玲玲.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5]李方琴.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J].山东教育,2002,(Z2).
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 素质
1研究目的
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来源于人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特殊使命。发展创新教育,应明确创新教育的内涵,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本文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构想,以期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所帮助。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专家调查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人类创造活动的规律,总结创造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创造发明的方法,研究创造活动的组织和创造环境的形成,开发创造功能,以促进人们的刨造性思维活动,推动整个社会的智力开发。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开发潜能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提倡探索、批评和创业精神。体育的创新教育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在吸取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管理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个性鲜明、学会自主体育学习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3.2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教育
3.2.1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变教育观念,将传授技术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主导基础学习、发展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启发式教学;将竞技性为主的运动项目转变为大众健身为主的运动;将宽而不精的主宰教学转变为理论广博、专业精湛、分层定标的辅导教学;将单纯传授技术技能的技能型教学转变为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体验体育的健身、保健、娱乐交往等的智能型教学。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朋友。转变教学方式,从训练到指导,从强调“教”到强调“学”。学校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3.2.2体育课程要体现创新特色
(1)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引导创新。教学目标是以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建设人才。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健康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教师根据所教的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体操和武术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再介绍一些难度动作和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合编排成套进行表演比赛。培养创新能力及科学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体育课的内容要体现创新特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改草的核心,教材要力求做到基础性与综合性、科学性与选择性、均衡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体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自主体育学习能力,迎接挑战的态度和坚强意志;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运动目的的选择,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使学习结果体现学生体型、体能、机能、专项技能和行为态度改变;体育课程的设置,关注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3.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小组学习方式,鼓励个性全面和平衡发展。让学生学会质疑,再结合不同的结论和方法进行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分析问题;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引导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把分层定标、分层辅导法、问题启发法、讲解评议法、集成表象演示对比法、范例迁移法等分层落实到教学过程。加强求异思维训练,追求发散思维,使学生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4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创设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合作、奋进、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教师善于让学生得到创造活动的喜悦,也善于倾听学生的主意和构思,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展示创造才能。在体育活动中达到身心健康目的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4主要结论
(1)实施创新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练。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2)实施创新教育要营造一种积极 、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他的感染下努力工作。
(3)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锋.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J].上海体院学报,2002(1).
[2] 陈晴.创新性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J].武汉体院学报,2002(6).
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主动性;教学方法;美术教育
引言
为了满足时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逐渐推广。对中学生的整体能力推出了新的要求。就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强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美术课程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水平。所以,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努力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现状,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一、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创新能力培养难题
美术教学是一种综合要求很高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是内心思维的活动,而且又是操作性极强的活动。它要求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一起使用,是学生观察、想象和创造一起运用的过程。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思维一直占据主流位置,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是仍然难以撼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课堂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被调动起来。而课堂气氛无法调动,导致学生对于课上教师的提问也不会积极回答,间接的影响到课堂质量,创新思维更无法被激发。
(二)对待美术认识片面
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由于美术课并不是升学考试的环节,所以很多父母都不太重视美术的学习,而教师也缺乏教学的动力。不仅是家长,很多学校方面也对于美术这门课程认识存在偏差。课时安排很少,配备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无法保证美术课程的正常教学。
(三)教学方式的落后
现阶段,虽然涌现了一大批美术科班出生的艺术教师,但是大部分的教师仍然缺乏专业技能和美术思维,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美术学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枯燥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理解美术的内涵,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厌倦心理。古板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够适应社会节奏的变化,同时落后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够让学生喜欢美术。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想法,美术教学的精神无法体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也无法实现。
二、中学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创新培养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场景或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更好的接受。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从而激励学生愿意探索知识,发展创新思维。比如,对于一年四季进行思考,用心感受四季的变化,通过物象的变化来进行创作,同时结合自己难忘的心情感受,发挥想象空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捕捉生活的小细节。此外,评判的标准也应该结合学生的思想和意境,其次才是绘画技巧的表现。
(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中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老师应该掌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美术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给予更多的思考。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灵性和想象的科目,思想不应该被禁锢在课堂中,应该多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教材仅仅是学习美术的理论指导,不能够完全依赖,其自身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技巧,了解创新内涵,通过作品创造培养创新精神。
(三)设计探究性话题和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独唱”,而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理解,过程枯燥死板,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提倡价值个性化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多运用启发式的方法,通过提出一些独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改变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于内容的理解。通过老师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技巧。
(四)培养和鼓励学生培养个性品质
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可以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想和看法。而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个性化的重要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是教育追寻的效果,而个性化是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个性化就是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主观认识形成的自身特点,不同于别人的学习特点。而个性化教学就是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思想。美术课程是充满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科目,美术作品的创作本身也是创新的过程。在美术课程中兼顾个性化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美术学习。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不同创造思想进行鼓励和指导,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美术精神,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中学阶段应该坚持的一项教学任务,尤其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讲。由于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美术教育上。作为美术教师来说,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面,从各个方面来进行不断地改进,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想法,帮助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培.中学美术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改创新,2014.3:37-38
[2]程广祥.浅议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心得,2013.3:131-132
篇8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因子分析;中国
1 引言
“创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而自主创新是针对中国的状况提出的,陈劲(1994)认为自主创新的涵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R&D投入和政府支持等因素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二是对不同层次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国内学者的普遍做法是根据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建立对各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一定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该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刘凤朝(2005)等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应由资源能力、载体能力、环境能力、成果能力及品牌能力等构成,据此,建立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集对分析法对我国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体系被认为是非常全面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2010年1月的EIS2009 包括29项评价指标,分为投入、企业活动及产出3类主要内容,根据计算结果将27个欧盟成员国分为创新领先型国家、中等创新型国家、创新追赶型国家和创新落后型国家四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基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管理能力”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为总负责人,赵彦云教授为研究负责人的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借鉴了美国和欧盟的创新指数的实践,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8个主要方面,下设39个指标,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创新指数,并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创新指数进行了比较。
本文认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这两个方面构成,下文将根据中国30个省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省份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类。
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根据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在参考了诸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在指标评价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方面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我们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有2个具体指标,二级指标更为详细,将一级指标再细分成6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
表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模型设计
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所选取的指标个数较多,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因此,本文在对比多种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选择了因子分析方法来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是通过对样本相关阵的内部依赖关系的研究,找出控制所有变量的几个公共因子(假想变量)以简化所研究系统,并最终对各样本进行量化分析、评价。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本文采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为:
(1)将原始数据录入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3)求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累计贡献率等相关指标;
(4)对提取的核心因子进行分析和命名,使其具备实际的经济含义并具备可解释性;
(5)建立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奠定基础。
4 实证分析
在这一章中文章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30个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类。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要进行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使用的是正规化方法,即将原始数据的数值标准化到0-1的范围,从而消除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具体公式为:
然后使用SPSS16.0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所有的指标数据均通过了Bartlett球度检验, KMO值为0.703,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SPSS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因子,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59.759%, C1、C4和C5这3个指标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第二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4.304%,C2、C3和C6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载荷比较高,因此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这两个变量。通过分析和计算,中国30个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情况如表2。
由于文章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此平均水平为0,得分大于0表明该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平均水准,得分低于0表明该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和天津的综合得分大于0,而其余23个省份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小于0,比较不理想。通过观察这些的地理位置,我们会发现位于沿海地区的省份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位于内陆地区的省份。根据各个省份的得分,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各个省份根据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分为领先型省份、优秀型省份、潜力型省份和落后型省份。其中广东和江苏为领先型省份;上海、山东和浙江为优秀型省份;而北京和天津为潜力型身份;而其余23个省份为落后型省份。
因此,要分地区、分层次逐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水平高、自主创新基础雄厚的沿海地区,鼓励进行原始性创新,发展自有知识产权,形成自有品牌,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基础较弱的内陆地区,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通过外资技术外溢,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最终提升自身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找出促进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我们计算各个省份的综合得分与C4、C5和C6之间的Pearson系数,得到表3。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C5和C6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和得分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18和0.635,双尾概率为0.000,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认为这两个指标与综合得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加大研发投入都有利于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C4与自主创新的综合得分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503,双尾概率为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认为这个指标与综合得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企业的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提高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决定着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应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加速推进人才价值决定转换机制,制定人才吸纳与留驻政策,建立创新人才政府培训体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为高层次人才创造创新创业平台,并采取一定的激烈机制鼓励其创新、创业。
(2)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政府在提高区域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政府科技拨款,为企业创新解决资金瓶颈。二是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创新型企业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都能享受到创新激励政策的优惠,有利于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3)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方面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胆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和新体制,积极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多方位合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一页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5 结论
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主要解决了一下问题:
(1)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30个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将这30个省划分为:创新领先型省份、创新优秀型身份、创新潜力型省份和创新落后型省份。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2)计算30个市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与相关指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进一步巩固因子分析得到的结论,并从指标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万君康, 李华威. 2008. 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J]. 科学学研究, 26(1):205-209.
[2] 朱卫东, 薛豪娜, 钟俊杰, 严凯旋. 201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解析[J]. 科技管理研究, 7:4-8.
[3] 周茜. 2012. 行业特征、知识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D]. 广州:暨南大学.
[4] 朱建新. 2012. 企业创新环境层级构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
[5] 林筠, 刘伟, 李随成. 2011. 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32(1):35-44.
篇9
[关键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56-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理科师范类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是今后社会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事业的发展,更关系着他们教授的学生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理科师范类学生应当具有比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理科师范类学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1 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新方案的能力,也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对于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上述对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内涵的分析,就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在创新思维方面,二是在创新方法方面,三是在创新的应用能力方面。同时,笔者认为培养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好奇心,它是创新的驱动力,原始创新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才得出来的;第二个要素是直觉和洞察力,评价一个研究者最常说的是某某人对科学有很好的感觉,也就是很有直觉和洞察力,事实也证明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思路或突破口是基于研究者的直觉和洞察力;第三个要素就是注意力,它决定思维的深度。 2 影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影响创新的理论因素,概括起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通过对影响创新因素的分析,努力克服影响创新的不良作用,推进创新活动的对策思考,从各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创新能力及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第一,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作为创新的本体――人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因此,学生的本体具备创新能力是培养的基础。笔者调查分析得到影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身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一是思维方式,它影响着创新的思路和创新实践;二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创新活动就没有活力;三是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它们构成了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创新活动能否有力开展的激发系统。
第二,环境氛围因素。影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氛围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创新的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则创新就会百花齐放。学校所创设的制度氛围、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投入创新学习的热情与努力程度。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首先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教育教学因素。如果在教育教学设计的时候,仅片面注重学生实践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就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致使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后劲不足,更谈不上以后在教书育人工作岗位上的创新。
第四,师资因素。从教师本身来看,高校教师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特别优待与自己心理类型相同的学生。因此,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
3 加强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思考
经调研获知,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是: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制约,理科师范类专业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人才选拔等方面都没有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的合理有效的机制。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创新氛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第一,转变理科师范类专业教育观念。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键问题。我们理科师范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 “教”是主导,“学”才是主体;二是从“学会知识”到“学会生存”的观念转变,“学会知识”是把学生的大脑变成了储存知识的简单容器,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生存”是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和日益膨胀的信息中,如何按照新的方式把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结合起来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
第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了能在人才培养上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突出以下两点:一是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鼓励大学生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二是进行沙龙式教学,沙龙式教学是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让学生明白这有利于打破大学生的思维定式、解放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三,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师这一职业的创新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因此,创造性人格应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它既能作用于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又能作用于非理性因素,并能使二者在充分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一原则,应建设哲学、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哲学、科学和艺术三者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平衡,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同时,哲学、科学和艺术所构成的精神整体的形成与发展又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
第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并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不断健全学生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和考核,使学生创新活动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组织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学科专业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喜乐.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创新能力教育[J].未来与发展,2002(5).
[2]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篇10
随着全球物流产业的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发现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已经远远不能跟上客户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意识到进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那些善于创新、敏于实践、服务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会始终跟的上客户需求的脚步,不断更新和创造出最优质的物流服务,在物流市场中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相反,那些创新意识薄弱,服务创新能力较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随时都有被抛弃的危险。服务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物流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质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比较少,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 因此,本文尝试性的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概念,并且对其内涵和特点加以分析,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够从理论上更深层次的的了解服务创新能力,进而找到快速提高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定义和特点
1.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定义。对于服务创新能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要真正的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的涵义,本文认为,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服务的角度,服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产品,企业最终向客户提供的就是服务,保持有竞争力的服务是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服务是目的。(2)从创新的角度,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前进的主要推动力。所谓创新是指将一种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引入市场, 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不断的在物流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服务创新,为客户多提供既满足客户的一般需求,又能客户提供特殊的增殖利益的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创新是手段。(3)从能力的角度,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动力量,其强弱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尝试性的给出以下定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追求不断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过程中所进行创新活动时所积累起来的一种主观的能动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物流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的本领或技能。
2.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特点。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导向性。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以实现企业的服务创新为目的,是贯穿在整个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的。(2)组合性。组合性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是其企业众多能力要求的组合,它是这些能力要素共同起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综合整体能力。(3)可积累性。可积累性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不断的业务流程创新和物流技术创新,逐渐积累起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创新能力的这种性质。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经验和知识学习过程。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构成分析
依据服务创新能力的内涵、基本特性和及成功的服务创新活动给予的启示,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服务研发能力、创新服务实施能力、创新服务营销能力、创新学习和成长能力等5个方面。
1.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是衡量企业发现创新机会和利用创新机会,组织和管理创新活动的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通过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管理人员素质,创新战略可行性,创新激励机制有效性等几个方面来反映。
2.创新服务研发能力。创新服务研发能力实质上就是指的企业的R&D能力,R&D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科技与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创新服务研发能力集中的体现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之中,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具有差别性,竞争性、新颖性的服务,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开衡量:创新人员的素质,创新经费投入强度,新服务开发成功率,自主开发新服务能力。
3.创新服务实施能力。创新服务实施能力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的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企业的物流设施水平、物流技术采用率、员工的专业化率、服务信息及时准确性以及客户的需求满足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正是企业创新服务实施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企业的物流服务的创新实施能力很强,那么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初,所考虑的新服务的顺利实现的机会也就越大,并且使得企业敢于研发具有先进物流技术和水平的高质量的服务。
4.创新服务营销能力。创新服务营销能力是实现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新服务推向市场,接受客户检验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面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和顾客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促进创新服务的营销水平。当然,企业也要在战略化的发展中,注重企业自身物流业务覆盖率的增大,在更多的城市和乡镇设立自己的物流网络,为企业的新服务营销提供更广大的市场。
5.创新学习和成长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能力正相关,并且相互促进。企业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加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及时的与客户交流,及时的发现物流市场上的同行业的创新业务,进而增强企业通过学习接受创新扩散的能力,在企业的创新活动的进行中,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四、小结
总之,服务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注重在组织管理,研发、物流实施,市场营销以及组织学习和成长等方面逐渐培养和增强企业自身的服务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创新,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并有效地扩大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之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