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创新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创新的意义

篇1

1 创新素质的内涵及结构

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和操作领域的创新素质两大类[3]。医学创新素质则是指指导医学生进行发明和创造所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知识和创新行为五个因素。[4]创新意识因素是指一种敢于挑战权威、不满足现状的意识。创新思维因素是指引导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创新人格因素是指一种稳定、独立的品格,它是在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创新知识因素是指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牢固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行为因素是指在一系列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医学人才特别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而且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课程体系落后,过分强调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实际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创新研究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医学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专业的自我发展与创新。

2.1 只注重专业教学,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将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渲染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成为人内在的相对稳定品质。现有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普通存在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实践无方向性和目的性;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割裂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实现相互渗透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单一,大多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没有针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训练与成效研究。

2.2 只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忽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条件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多限于临床观摩学习,而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5]。我国现存的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辅的模式。这种被动“接受性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追求创新的动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产生。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未经临床实践和实验的锻炼和培养,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医学理论,也无法将医学理论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医学创新活动。

2.3 只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缺少具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和适合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设置是现代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比如有些学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教学培养方案按照同一个计划走完全程,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机会。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学分制,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这种长期存在的以必修课程为主线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既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让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6]。

3 医学院校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探析

长期以来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和传统,轻实践与创新,不能适应中医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素质的需要。因此,探索和构建适合于中医药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当务之急。我校在总结多年与校办产业成功办学和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中药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和“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成立了“中药科研实践班”和“双惟实践班”。为我校以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3.1 针对医药专业采取的创新素质教育模式

我校于2003年成立“中药科研实践班”以来,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为基础,着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中药创新人才。“中药科研实践班”确立了“早实践、多实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按照科研、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力求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适应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和特点,教学环节上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1]。

3.2 采用特色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

江西中医药大学针对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模式,成立“双惟实践班”即,形成了双惟育人理念: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6]。该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从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四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经过8年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训练,该实践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取得一系列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国内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我校正积极探索和创新我校的素质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并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测评,以检验我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成效性,从而把我校的创新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红宁,左铮云,薛铁瑛,朱卫丰.中药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8):71-73.

[2]刘玉,辛晓燕.医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1):43-44.

[3]张淑春.创新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9(3):54-55.

[4]何志芳,等.医学生创新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 20(8):1269-1270.

篇2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路径;原始创新;中国学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1 知识创新的两条路径

通过对中医药的知识性质、自主转型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即从知识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医药在思想、方法、效用、价值等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而且其本身就是知识社会和未来健康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式构成要素”,是建设“知识共享”和“健康共享”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从基础着手来规划战略发展,将为发挥中医药的创新潜力铺垫通衢大道。

从笔者阅读过的关于西方学者和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中,笔者可以作出下面的初步综合判断:以知识的性质作为标准,客观知识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将过去,应用意会知识主宰未来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知识观的变化,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通识”将代替“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和促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和应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医药知识通过再认识的转化,将全面实现价值再现。由此我们看到,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战略路径已经清晰。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执行的中医药知识创新路线实际上是按照将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路径开展的,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分析和“重建”。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缺陷”,人们并没有通过这条路径取得根本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反而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困惑。

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摹拟和利用的,属于意会知识。 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贯通,外在工具只能是辅的,也只能是工具。在达到工具的极限之后,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突破极限而获得新认识,这个创新过程既是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在更基础的意义上也说明明晰知识实际上决定于意会知识。因此,对意会知识的认识、教育和应用是把握知识创新规律的关键,而对中医药知识体系来说,这个原理即是本体知识的显现,通过意会而获得关于整体的知识。

中医药知识的特殊之处在于处处和时时不离整体,并一直保持整体知识的性质,其创新路径就是以意会知识为对象的整体创新。这条创新路径与单纯追求明晰化的创新不同,它以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为特征和特色,知识的进步依然离不开整体原理。这是中医药知识最为令人不可捉摸的地方,也是其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知识泾渭分明的地方。一般来说,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达到整体的境界之后使知识向外在化的方向发展,而中医药知识创新则相反,一直是整体的自我保持和自我区别,从而产生了中医药这个庞大的整体知识体系。由于这个体系具有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它是有选择地吸收其它不同门类的知识进入其中,并不绝对排斥外来知识。不过这个选择吸收的过程表现为明晰知识意会化的过程,不经过这个过程,吸收工作就无法完成。但是,一旦缺少这种创新机制,所谓“开放创新”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多年来中医药知识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当前,关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只是停留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人们注重的是一般关于“悟性”和“灵感”思维的特征,尚没有从明晰化的旧习惯中解放出来,并导致了倾向于否定中医药创新的偏弊。旧的习惯不改变,中医药理论创新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就难以实施。相反,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之意会性质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从而根本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六名”战略,在“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的培育和建设中,“名医”战略处于核心地位。考察历代名医的成长规律,对意会知识的把握和领会是基础。当前全球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为中医药现代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借助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我们就能够正确处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让中医药精神和形象得到真实和没有“缺陷”的表现。

2 中国学派的崛起

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黄帝内经》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以哲学思维建构基础理论并容纳百科知识的范例。所谓其中的哲学思维,我们可以表述为以对整体的认识为特征。在这个思维的基础上,《黄帝内经》积极吸收当时学术的成果,包括道家思想、天道规律、阴阳学说、气象、物候、地理等,与长期积累形成的医学经验相结合而成为中医学的原典。以现代学术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学,人们经常抱怨中医学不进步,多少年都是守着原典不肯丢,所以要硬性地与原典割裂,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医药不能离开原典的原因,因此也就做不到对症下药,至今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现代化。

荀子在分析当时各个学术流派时曾经指出各家的通病:“蔽于一曲而黯于大理”,即家家皆有局限,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要“解蔽”。现在看来,荀子的论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当前主流知识界的最大弊端在于“知识缺陷”,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皆普遍存在,也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缺陷。针对这个缺陷,中医药的现代化已经转变了方向和意义,其自身的现展成为克服“知识缺陷”的一种资源。这样一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通学”,已经具备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功能,从而使中医药作为知识基础,具有促进全球性知识创新的意义。

虽然这个目标显得非常遥远,但是我们看到,从理论上来看,中医药在科技、文化、经济、卫生、教育、社会等领域已经具备未来学科发展与融合的基础,通过未来社会的知识转型,这个目标将越来越近。问题在于,虽然中医药作为医学的中国学派应当没有疑义,如果我们推而广之,认为这将标志着中国文化医学时代的来临,那么这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质疑。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我们在此不再深究,留待以后讨论。这里只是通过一个现象来说明,即中国的现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创新,即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机遇期,对于机遇的表述各个不同,在此也不一一举述。我们看到学术界对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等学派的期待已经很久,而这一切都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相联系。因此,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将是其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中医药的自主创新也必将引发学科群的创新,从而为中国的自主发展增添动力。从长远来看,中国学派的崛起将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最大效应,而中国意识的增强也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时代机遇。

3 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2006年,科技部启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笔者在参加有关筹备工作的过程中,感到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真正把握中医药的发展机遇,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理论潜力,按照“大科学工程”的组织原则,设计出能够惠及人人健康的大型研究计划和推广计划,因此就萌发了构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想法。这个想法的提出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克林顿政府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启发,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领会。而综合起来看,这个想法仍然是中医药思想的战略显现。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就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作为会议主席之一的邓铁涛教授以“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他回顾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历史及中医发展的坎坷历程和取得的许多成果,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出今后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和策略。随后,邓老又提出以中医药思想为指导发展我国健康产业,建立大保健园的建议,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使人在感慨之余看到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乐观前景。 基于邓老的卓识,在这篇报告的结尾,希望能够尽量表述清楚隐约可见的战略发展前景,以便为确立国家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提供可能的基础路径。

在当前我国的知识语境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成为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笔者深切感到在最本来的意义上,中医药在理论上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西方依然整体上处于强势的大环境下,援外虽然说必要,但是要真正认识和讲清楚中医药的性质,仍然需要进入自己的理论语境。本篇报告之所以以知识论作为基础,是因为依照波兰尼的知识学说,借助于明晰知识难以进入意会知识的语境,而作为意会知识,对中医药知识的把握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其为意会知识这个阶段,必须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够跨越知识本身的障碍,进入对本体知识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实际上是对精神的意会,不通过精神本身,人们不可能达到对整体或本体的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当代科学在精神面前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而中医药恰恰相反,在精神世界里极其成熟和优裕。能否理解中医药知识的这种性质是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的第一步。

我们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考察,认为建设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是发挥中医药知识潜力的基础路径。作为知识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健康社会也是“另一个世界和社会”,通过价值转型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本来知识社会已经是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超越,而健康社会对知识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对知识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中医药知识的优越之处是一方面弥补了明晰知识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保证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制,从而为促进知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和机制的基础,也为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虽然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抑制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中医药的根基仍在,一旦觉悟到中医药在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保障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然将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统一,我们需要设计出促进统一的方案和路径,而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则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下力气解决人民的基础医疗保障问题,从目前的设想来看,我国还是停留在初级保健方面,对全民健康的高水平保障机制尚没有研究。在理论上,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同样没有解决。责任同时也是机遇,这是中国的历史机遇。

表述这个机遇的最好方式是竞争方式的变化和转型。我们看到,竞争的最后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因。由于知识的内源性缺陷,西方知识界在健康方面正逐渐接近中医药的理论语境,但受自身历史的制约,这种接近将是无止境的,除非其彻底实现知识转型,达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样一来,西方国家在发现自身传统的同时将重新看待中国的传统,而中国的首先觉醒将对未来的全球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主导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非不可能。可以想象,这个主导仍然是“协和万邦”式的主导,其在理论模式上与中医学的“心主神明”理论是一致的。而作为基础和表现之一是中国应当负担起对世界健康的责任,并在更基础的层面上首先使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我们只有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理论、经验和技术与世界共享。

通过《迈向知识社会》,我们看到了信息社会的成功及其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知识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源的“有限共享”造成的,而要突破这一制约,在理论上应当实现真正的“无限共享”。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时很少看到它的社会学意义,因此无法做到中医药知识的社会共享。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特别狭隘的话,可以认为不是人人自己不能先天享有,而是后天获得性的知识在阻碍先天能力的发挥。《易经・系辞》认为“不疾而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因此,我们提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设想,就是要人们自觉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实现健康的个性化。只有个性化的发挥,才能做到“无限共享”。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是协调解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等诸多矛盾的现实途径,也是中医药对促进中国发展的基础性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构建“全球健康高速公路”,为中国的跨越发展铺垫实质性的路径。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只是战略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知识”的过程。《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言,这句话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28-01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对传统教育持批判态度。它认为学校应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其各自的潜能并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

1、教育目标:从学会学习到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主要是实现价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满足,感情宣泄等,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叫他们自由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自我。

2、教学过程:从自我发现到重人格培养和自我内在潜能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它还强调要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潜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师生关系:从平等关系到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强调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所谓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认为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才能充分地发展潜力,进而实现自我。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较短,高职院校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形式:由于传统模式限制,以教学为中心来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仍是先基础、后实践,以课堂和教师为申心,互动教学不足,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一味接受信息,自己独立思维的时间过少,这种传统的固定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化专业性培养;教学与实践没有紧密配合,学生擅长理论考试,缺乏临床分析能力。

2、师生关系: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还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而没有延伸至课堂之外。即使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关系也是主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沟通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

3、教师只传道,而不替学生解心理之惑

目前,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长期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个性和情感非常丰富,这些心理现象并未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教师只是传授知识和授业,而忽略了解惑尤其是心理问题之困惑的解决。

4、教学评价:仍然以外部评价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外部评价的核心是作为客观知识、测验结果和获取文凭学位依据的分数,仅能就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巧做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努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也无法判断学生活动的性质。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启示

可以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高校课堂教改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主体教学形式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前提下,引导学生理解课程的价值,从理解进而产生需求,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

2、坚持教学相长,促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

3、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本主义的健康人格观对我们在教育上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启发好奇心,发展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2)协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知、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心态。(3)学会人际交往,使学生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及技巧。(4)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学法,学会学习。

4、坚持内部自我评价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人本主义教育看来,长期盛行的外部评价标准是当今教育评价的致命弱点,自我评价法,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持续人的一生,学习旨在形成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发展,这一思想无疑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是十分必要的。(1)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建立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新体系。(2)推行创造的知识结构策略。特别是目前社会中常见的操作现象,积极和社会需求挂钩,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3)教师首先要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观念,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完善知识结构。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高职课堂教学起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对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大学生实现自我都是很好的向导。但是高职课堂教改还要受教师的指导,学校的管理和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外在因素的制约,它们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只有几方面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的教改目标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l徐克英.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创新财会通讯,2006.3.

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85-02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作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使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既起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政治课改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从而达到政治课改要求呢?

1 提高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首先,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最后,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③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用自己独到的创新思想影响教育学生。

2 课堂教学联系实际重视实效

首先,改革课堂结构,实现教学效果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有效性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不少老师没有重视课堂目标的生活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标有效性的达成。例如,课堂上设计了许多游戏、情境和辅助材料,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性比较高。但是,由于脱离生活层面或浅生活化,所以当我们课后问学生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时,得到的结论多是让人失望的。同样在优化课堂机构上,也存在着同样类似的问题。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必须要在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导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如在内容上主张将自然科学引入思品课,把实验课引入思品课堂,在自然与社会交融中实现感性和理性的交融,让情感得到共鸣与升华。在课堂结构上,45分钟课堂的“一二三制”原则,可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地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否则,同样会出现无的放矢的局面。其次,密切联系实际,实现知行统一。所谓实际,就是社会,就是生活。对于初中生而言,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感知,远比从书本中获得的理论更重要。教学中应该明确的让学生知道“要学生知道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要求知道“为什么”,导致实际与理论偏离太远,所以才出现学生课堂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样子。老师也索然无味,昏昏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探究式学习。让活动走进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篇5

关键词:培养机制;药学导师;建设与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但伴随着培养规模的急剧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继2003年以来,国家在一部分高校进行了各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然而,我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绝不仅限于学制和培养经费的改革,它应该涉及到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那么,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药学教育模式,究竟哪些是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一、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涵义

本世纪是充满竞争、变革和创造的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体系和目标,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在1912年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并将之定义为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药学的发展与从事医药学人员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也是我国医药科技发展对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客观需要。在教学和实验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教育基本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药学高层次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药学研究生,需要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某种良好的环节影响受教育者,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培养内容、形成既定目标所规定的某种超乎规格人才的活动和过程。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药学人才涉及培养目标问题,那么怎样培养人才则涉及培养机制问题。

药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我认为是这样的:在医药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研究生培养的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总和。大家知道,育人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培养医药学专业人才更是十分繁琐的伟大工程,因为它涉及到生命的意义,所以在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是以一定的规则来规范的,这种规则本质上应当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表现为培养理念、培养方针、培养政策以及所制定的具体实施层面的培养办法与相关规定都是很客观、很实效的。总之,医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就是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为目标,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激发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研究能力强、知识结构活性充足、思维的开放性大、善于发现问题的创新研究生的活动机制,是让这一培养活动得以运转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的构建因素

培养要素指的是构成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导师、研究生、培养内容与培养条件。

(一)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对研究生质量标准或培养规格的要求。在宏观层次,国家已经进行总体描述;在中观层次,各级各类培养机构依据专业特色、学科特点以及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在微观层次,就是每个研究生的培养问题。这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以宏观目标为导向、中观目标为支撑、微观目标为基础,最终构成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体系。为此,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要拓宽本专业的知识面,面向医药建设事业的主战场,依据药学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对医药学的不同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人才。

(二)在各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教育者为研究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受教育者为研究生,两者之间存在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是培养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人的因素。如果说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条件是相对比较客观的要素的话,那么,作为导师和研究生就是培养要素中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要素。毕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执行者和第一责任人,需要他能够激发自己的研究生的强烈进取精神,从而获得创新性成果。假如对于那些没有特别兴趣、专业水平有限的学生,导师要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明的策略培养其研究兴趣。一方面,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辈大师的创新经历去启发、引导研究生,让他们明白医药科研的重要性,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应该依据科学发现的规律,在各个环节加以指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同时,鼓励师生间的学术交流,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营造吸引研究生积极投入科研的环境,努力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研究兴趣。所以说:一个好导师是决定培养是否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关键的要素,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谐发展而实现的。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应当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表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应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对此,药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事的科研活动就是要运用药剂学、药物化学等科学方法去从事药品供应管理、临床合理用药、药品制剂生产、药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从中获得新发现、新成果。在药学科研实施阶段,导师指导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来培养研究能力或实践能力。通过周密的实验设计、规范的实验操作、敏锐的实验观察、准确的实验记录以及深入的结果分析,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三)培养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点是使其掌握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及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作用于研究生,并最终内化在研究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药学知识技能、医药学科研创新能力上。

培养内容不仅仅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等环节中,也体现在导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科研作风中,以及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等隐性环境中。也就是说,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前卫息相关,也与导师的知识面、科研进取心以及科研态度密不可分。

(四)培养条件是培养要素中物的因素,指的是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各种物质资源(如培养经费、培养设施和培养环境等)和承载着培养内容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知识数据库等)。培养经费是培养条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形成其他一切资源的本源,也是药学研究开发必不可少的因素。除此之外,还要有健全的药学服务体制,以满足药学研究所需要的服务要求。比如国外已有先进的管理软件,而我国药学管理很多仍然是传统管理,根本无法满足和适应药学发展的需要,已经大大落后,我们应对药学服务增加投资,增添必要的设备。

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环节分析

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围绕合格医药学专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流程而进行的,而培养流程由培养环节连贯而成。从各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来看,可以概括出研究生培养的五大环节,即选择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环节、科学研究环节、质量保障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又是一个子流程,包括一些关键活动。在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连续统一对创新性的研究生培养的十分重要,疏忽不得。

(一)教学对象的选择,整个环节是:生源招生入学导师学生,导师与学生是双向选择,该环节要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一定的标准择优选择培养对象。其中,学生的质量如何将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活性,导师的科研精神更是培养学生能力高低之关键,毕竟导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对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也就是俗称的“好马配好鞍”,有其双重性。

(二)培养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围绕培养目标而定。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现代药物合成实验技能;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本学科的进展动向;能独立从事新药研制、药物合成工艺研究,能在教学、科研及医药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教学研究部门和导师按照学科及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考量研究生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每位研究生具体的个人修业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研究计划以及质量保障计划等,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则因材施教。

(三)教学环节的实施,可分为设置课程选课授课结课,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是该环节建设的重要内容。医药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回顾它的发展史,药物的发现、研究与开发,无一不是从实践中来,因此,实验性强的课程必须重视,离开了有关的实验,药学就失去了生命力。

(四)科学研究环节,围绕理论性课题或应用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基本标志。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对21世纪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学历层次较高的药学专业研究生的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成为高等医药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科学研究的环节在整个创新意识培养环节中显得尤其重要,教学与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两大主旋律,通过教学进行科研和通过科研进行教学,两者相得益彰。在具体科研的选题、开题、研究、审核、论文答辩的环节中,科研机构和导师则负担着较大责任。

(五)质量保障环节,研究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是提升创新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通过培养机构的内外部评估等质量管理工具和手段,对研究生培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共同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在生源质量、导师队伍、课程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学位质量等方面提供周全的保障。

为使医药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在社会各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机构应与时俱进,规范培养环节、重组培养流程、重视导师与学生的科研精神,不失时机的重塑研究生培养机构的竞争优势。

四、对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从事多年医药学的教学与研究,我对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理解和分析,有几点应在改革中予以明确:首先,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应当尊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培养机制改革关注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异。比如,医药学研究型人才培养要建立提倡以科学研究、研发为基础的培养机制,而医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则建立以实验基地、企业参与为核心的培养机制。其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应当涉及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机制的改革应当是协调统一的。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导师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核心。因此,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导师是否有高深的科研知识、高尚的科研精神和高水平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学校也要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从理念层次到制度层次予以规范和确立,在集中建设硬机制的同时,注重软机制的营造,只有软硬机制协调统一,才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药学教育的兴趣,促进了医药学专业队伍的形成。只要我们健全机制,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建立一支健康向上的药学研究队伍,才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药学专业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国药学事业必将会向前发展,必将迈向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陆彬.药剂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2]屠锡德.药剂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3]谢秀琼.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篇6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48)

[摘要] 创新意识即是人们追求创新的源泉、观念和设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投身社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营造科技文化、实施艺术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创新评价制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26?02

一、引言

创新意识即是人们追求创新的源泉、观念和设想。创新意识能促进人才的素质优化,以适应激烈的社会、行业、企业和人才的竞争。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战略深刻启示着高职院校和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高职教育要生存发展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和发展方向,要依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创造一切必要条件,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意识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国家持续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办学的重要标准和理念,并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帮助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的理念观,学校领导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的发展观,营造出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氛围。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和勇气,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训练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这就能够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促进思路变化、促进创新思考。提出问题要充分体现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诱导学生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学会质疑、学会主动、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三)鼓励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这对学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加深对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激活思维创新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由被动接受者成为在实践活动的积极主体,提升和拓展了学生对现实丰富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各阶段,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阶段和时机。

(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

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科研、参与和推广科研项目的工作。学院各系部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活动氛围,让学生早早接触科研工作,适时成立学生科研学术社团。在学校团委、科研处、科创园、教务处的组织和配合下,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经学生自愿申报后参与和开展科研活动。活动中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去参与、去动手、去创新、去推广。科研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规划和实施科研计划。学校可适时地开展区域内或行业校际间学生科研交流、技能竞赛交流和学生创新工作交流等。

(五)营造校园创新环境

学校通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学生科技报告会、专业发展报告会,组织学生创新、艺术教育、创新实践等各类社团开展竞赛活动,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质。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校际间学生的创新交流,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坚定学生的创新意志和创新方向。

(六)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设置与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可以发挥艺术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如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限选课程和相关美育课程,其课程价值能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意义,并且能够深刻地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科学更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加宽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所以在公共艺术课教育中,学校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课程应该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给予重视,这将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要民主和谐,一是教师群体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理解学生所想,倾听学生内心,克服在课堂上老师当主角、大多学生当观众的师生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学生要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课堂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虚心接受教师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开放。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八)创新学生评价制度

学生考核评价中突出创新意识与能力目标。课程评价要体现以创新技能为中心,从过去单一的根据文化理论考试成绩评价,转变为着重依据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来全面衡量[1]。高职院要科学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制度,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弹性、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鼓励高职院校教师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2]。时刻掌握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状况,对于创新意识与能力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满足学生创新探索的需要。学校通过教学评价制度的创新,牢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高职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从多层面全方位齐抓共管,学校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整体营造校雷锋创新文化、全面实施艺术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创新设计评价学生的制度。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在高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创新教育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波.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15):31-33.

篇7

Abstract: Promotion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is advantageous in consummates and promotes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accelerates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advantageous talented person who needs in the self-mold and the raise innovation nation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创新能力概念 提升意义

key word: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concept Promotion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马桂霞(1970年10月出生--)女 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马桂霞(课题编号:吉教科字[2010]11号)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毕业生即高技能后备人才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然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需要自觉地加以培训和训练【1】。特别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更需要在教学科研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培养和训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开放性、职业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受教育主体的职业道德、技术的传授者和创新能力的塑造者。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运用新知识或新理论,在各种实践领域中能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品(人才)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国家强大的核心;当今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或核心是个体(人)之间的创新能力竞争。

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则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创造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及对受教育对象产生积极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全面理解上述内涵,主要包括四点:

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特点或职业要求来塑造。

第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产生的源泉或立足点是脚踏实地的教学与科研实践。

第三,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直接表现为“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

第四,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对受教育对象产生积极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如果仅满足上述三点,而不具备这一点,恐怕也不能认定某一位高职院校教师真正拥有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外延

高职院校教师从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即包括多种能力的集合――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创新人格化能力、创新科研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七个方面。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从职业结构与现代化关系角度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由各行各业所构成,高职院校教师则是其中之一。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事实上,上述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技能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无严格的界限。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有利于完善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全面职业能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二)有利于自我塑造和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会形成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塑造效应;二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效应。

1.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塑造效应

高职院校教师通过不断的创新学习和实践,可以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他(她)就可以积极利用创新思维观察思考问题,所以说,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2.对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效应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人才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高技能型后备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把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且要积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职业教育理论,更新职教观念,工作中大胆探索,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自身具备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的、主动的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出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路口,他们的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愿意被约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

篇8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 戏曲专业 创新 实践

一、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创作戏曲作品时,可以表达对社会环境、社会文明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地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以期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戏曲专业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戏曲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用戏曲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当代艺术职业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有赋予艺术教育独特创意,将戏曲人物表现的形象、色彩、感情可以完美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延伸艺术的联想力,激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新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是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艺术职业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职业教育,其特点是:1.中等艺术职业是突出艺术职业化的教育;2.中等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技能,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3.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经济功能的教育;4.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艺术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①

针对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者应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去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体方法为:1.智能培养,把自己由理论型变成实践型的新型学习者;2.培养各个长处使自己由专一型到复合型人才;3.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使自己由专业型到职业型;4.主动学习研究,使自己由被动到主动,转变成主动学习型人才。②

二、加强艺术职业院校戏曲教师素质的培养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这说明了教育者在发现、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和主导地位。③戏曲教师自然是戏曲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戏曲教育的效果,也对学生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要双师化。④

(一)不断充实戏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戏曲人才,戏曲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戏曲教师教学能力和戏曲表达、创作能力。戏曲教师若能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较强。这类教师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上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戏曲作品。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投入,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从理论教学转变,要求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参与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大力建设训练型团队活动,兴办文化产业、专门工作室等,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⑤

目前,社会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艺术职业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创新:

(一)创新传统教学观念。其一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是改变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是改变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气氛,调动教师与学生在戏曲课堂上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戏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戏曲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戏曲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达到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戏曲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一是“吸引”,每堂课都应该保持做好“吸引”的工作,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回忆等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愿意自我改正。二是“主动”,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就是要使教学深度、进度和广度能与学生相融合。因此,戏曲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掌握达到广、博、熟的程度。

艺术职业教育培养是以戏曲创作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而我国现代戏曲教育应该将上述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希望通过戏曲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使艺术教育达到一个理性的效果,让戏曲教育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和提升人格魅力的专业教育,从而达到艺术职业院校戏曲专业人才模式的培养的理想效果。

四、社会环境创造条件推进戏曲学生创新

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在于戏曲创作的创新,要想戏曲一枝独秀就要做好戏曲创新。

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戏曲在各个媒体渠道都随处可见,就连四五岁的孩子都会秀上一段曲子,所以说戏曲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所以社会环境也为戏曲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会,那么,作为专业的戏曲学习者更应该充分利用各个机会去演绎不同的人物,从而做到更深层次地理解戏曲创作戏曲,这就是实践出真知。作为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戏曲学习者,由于年龄小、经历少,对于戏曲中各个人物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所以每一次机会都应该看做是锻炼自己的最好途径,有批评才会有进步,有鼓励才会有创新,现在社会环境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万事俱备只欠自身的能力提高。这个能力最主要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整合的能力。

戏曲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继而创新,要在大众能接受的范围内创新,没有继承而一味地创新就会丢掉戏曲的本真,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创新者都必须理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⑥

注释:

①②潘玉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策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125.

③张璐.浅谈艺术职业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 四川戏剧, 2010(6):139—140.

④⑤林冰琦.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85—187.

篇9

【关键词】:职高数学 培养 学生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的理念和思想状态活动。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现已成为数学教育的新热点。然而创新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须从小开始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值得我们探索、实践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即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作为一名职中数学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在教学能力方面具有通常所说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观察力这一“教学基本功”外,还应做到如下几点: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俗话说: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半”,一节课开头的好坏,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大,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精心设计一种简短而又有启发性的导语,就会象磁铁一样牢牢把学生吸引住,使之产生新奇感,从而集中注意力,如我在讲到“三角测量”时,这样对学生说:“学了这一节,我们不用上树就可以测出树高,不用过河就可以测出河宽。”简短的几句导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但起到了组织教学的良好作用,而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同学不免大胆假设“不上月亮,可以测出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吗?”

2、担当教学多面手的角色。

作为职中数学教师,除了具有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相邻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及时把数学学科和学生所学专业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我在机电专业班上课,在讲到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介绍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并告诉学生,阿基米德 利用物理学中浮力原理巧妙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准确无误地称出王冠的含金量,学生被这个新奇的故事所吸引,感悟到数学这门学科在他们所学专业课中的地位,同时不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新的契合点。 转贴于 3、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

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业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事实已经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所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我在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我拿了一根有固定长度绳子,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绕固定一端一圈则成了一个圆,于是我把绳子的两端固定(固定的两点距离小于绳长),找同学上来,绕绳画图形,很快就得出一个椭圆,就此我找同学总结椭圆上的点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同学很快总结出规律,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后面讲到“双曲线”以及“抛物线”时,同学们都主动思索画图形的方法以及寻找图形的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摆脱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4、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必须将数学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模型制作、数学板报、趣味数学、数学竞赛等。在幼师班的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她们本身的特点(会手工),让她们课后制作许多立体模型,有些同学还别出心裁地利用色彩的变幻,反映平面图形的立体感,从而培养了同学们的立体思维。在计算机班的数学教学中,通常我和他们一些制作一些课件,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且加强他们的数学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5、利用情感教育,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当前,我国的教育与世界的教育的最大差距在二:学生的创造能力太差,根源在于古老封建的"填鸭式"教法,应试教育仍然弥漫在当今中国基础教育之中,成为一层浓浓的阴云笼罩在我国的教育界。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更新,要求人们再也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学生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潮流。为此我国当前的教育应该是积极引导学生有探究性地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善于提出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前人已探索出的理论有的本身就适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科学发展水平的,它们会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得不适用,教育者要善于教导学生科学地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地球中心论"曾令当时的人们置信无疑,然而如果没有伽俐略等人的否定精神,"太阳中心论"就不会被定位。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做法: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在探索中有新发现。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杨创新精神,大胆提问。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参考答案提出疑问,列举课本中原理、过程、方法的缺点,进行批判。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失败的原因,从而建筑成功的途径。

2.敢于大胆想象

好奇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青少年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要引导他们善于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中发现出新的东西。想象要以好奇心为动力,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要努力振起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改善学生生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跃进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家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马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应当利用模型启发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把抽象的具体化,把深奥的浅显化。如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应多注重一些探究性价值比较高的题型,让具有不同层次想象力的学生都能尽情想象,切忌把解答唯一化。通过持之以恒的鼓励,学生就会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

3.乐于合作探究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一批像陈景润,爱迪生等以单打独斗为主的优秀数学家,发明家。虽然如此,但是在当今的知识社会及网络时代里,群体探究的意义就显得更加必要,尤其是探究性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多讨论,群体在力量是超人的,应多开发个人的潜能。科学研究要讲究课题化,教学研究也讲究课题化,当然,学生探究必还习中也要搞"课题化"。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相互借鉴,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从而取长补短。

4.勤于启动思维